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四(热门15篇)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一种创作活动,可以用于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和感情。一个完美的总结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结构。如果您对总结范文有兴趣,不妨看看以下筛选的一些案例,或许会有所启发。
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四篇一
教学目标:
1.明确本文运用丰富的材料来说明人与鸟、鱼、兽的关系;理解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2.体会本文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议论相结合的语言,理解作者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理性思考。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读书方法逐步深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2、字词检测、检查预习。
给划横线字注音:
栖息鹈鹕抿老鸹硕大肆无忌惮嬉戏围剿。
3、通读全文,想一想,“都市精灵”指的是什么?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读一读,想一想,文中共写了哪些可爱的动物?它们在哪些城市?它们的生存状况怎样?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在课文中圈画)。
动物名称所在城市生存状况。
3、都市动物对于城市生活有哪些好处?
三、阅读感悟理解方法。
2、由此你能看出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丰富情感的?
3、那么通过这些对比作者想表达一种什么观点?
四、赏析阅读咀英嚼华。
跳读课文。文中作者对城市动物作了生动的描写,找出富有特色的描写朗读并进行赏析。
五、探究学习,增强意识。
2、珠圆玉润:请同学们为保护我们可爱的小动物写一条有创意的标语,号召人们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例如:没有交易,才有和谐。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同步练习99页基础知识。
2、对一种小动物活动进行观察,写一篇描写动物的片段。
韩岚岚。
[都市精灵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四篇二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五、古文、古诗词理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
1、“风烟”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2、颈联写出了友谊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3、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己亥杂诗》。
1、“浩荡”形容愁思无穷无尽。
2、一、二两句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时忧虑、怨恨及失落的心境。
2、三、四两句运用新奇的比喻,诗人以“落花”自比,以“花”比作新生命,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的追求。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人琴俱亡》。
(一)字词解释。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俱,副词,表范围,都。笃,(病)重。而,表承接,不译。
2.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3.语时了不悲。
语,动词,说话。了,完全。
4.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索,要。奔丧,这里指到王子敬家去看望丧事。
5.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素,向来,一向。琴,动词,弹琴。径,直往。既,已经。
6.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恸,痛哭,极度悲哀。良,很。亦,副词,也。卒,死。
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四篇三
复习要点:
《小石潭记》。
1、怎样发现小石潭?小石潭的全貌?
注意可用原文回答,也可用自己的概括性的语言。
2、写游鱼用了什么手法?
动静结合的手法,拟人的手法。
3、写游鱼的同时提醒我们作者在写水的时候抓住了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手法?
水尤清洌。抓住了“清”的特点。“皆若空游无所依”用的间接描写的手法。
4、记叙的顺序是怎样的?
发现小石潭ddd潭中景物ddd小潭源流ddd潭中气氛。
5、“斗折蛇形,犬牙差互”中的“斗”、“蛇”以及“犬牙”的用法?
名词作状语。
6、潭四周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引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联系背景)。
幽深冷寂;贬官失意后的孤凄悲凉的心境。
7、理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无聊ddd快乐ddd孤凄悲凉。
《岳阳楼记》。
1、《岳阳楼记》何来?
2、岳阳楼概括性的`景象有哪些?
第二段。
3、迁客骚人们的览物之情有什么相同之处?写这两段有什么作用?
以物喜,以己悲。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襟怀,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所谓“进”与“退”分别照应了哪两句话?
5、今天我们怎么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现实意义?
抓住:“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一主旨,结合实际来谈谈。
《醉翁亭记》。
1、第一段是不是在写滁州城的地理特点?
不是,写的是琊山的地理特点。
2、“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成语的意思。
3、山中的景物特点是什么?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上下文)。
抓住:山间早晚变化之景,四季变化之景,为下文滁人有设置了美好的背景。
4、第三段主要有几个片断组成?
滁人游dd太守宴dd太守醉。
5、本文的“乐”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山水之乐、游人之乐、乐人之乐。与民同乐的思想。
《满井游记》。
1、抓住初春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
2、抓住三个新奇的比喻。
木超。
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四篇四
第1课时《海燕》(一)。
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及海燕的形象。
课前学习: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争情况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发表情况。(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对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童年的朋友》,联系旧知,初步熟悉作者的情况。出示文字,请学生思考:这句话写得是谁?是谁写的?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大家会领略到别样的风味。倾听、思考、回答、并简介作者。例句:1、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2、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2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停顿指导学生朗读,参与评议。听朗诵做标记。学生自由朗读。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节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同学评议。
3问题设计: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海燕,要求尽可能说得完整。学生或独立完成,或三两人讨论完成。
4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二、局部精读,品味诗歌画面。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设计:(1)文章为海燕的出现设置了怎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划出描写环境的句子,理清三幅画面。思考环境描写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
2问题设计:(2)海燕在这样的环境中表现怎样?圈点勾画描写海燕动作、神态等方面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1、反复朗读课文。2、课外阅读同题材作品。
第2课时《海燕》(二)。
教学目标:1、能说出对比衬托的作用。
2、理解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的作用。
3、培养学生朗诵的能力,通过朗诵进一步体会作者对革命前途的深刻信念和炽烈的战斗情绪。
一、精读课文,感悟体验。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复习导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学生思考、回答。
3教师引导讨论,指导学生阅读页下注释(1),补充介绍写作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引出“象征”这一名词,并由学生最后归纳出文中各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象征手法听讲、介绍写作背景,归纳各事物的象征意义。
二、质疑解难,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鼓励学生提出课堂上仍未解决的问题质疑、交流、解答。如修辞手法的作用、象征与比喻的区别、破折号的作用等问题。
2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青松--鲜花--练习、交流。
三、再读课文,提升水平。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开展小小朗诵会自荐或推荐同学朗读表现优异者可给予一定的奖励。
课后学习: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四篇五
一、单元教学目标:
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主要方法,培养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5、掌握联想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写作中适当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
6、在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15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海燕》2课时。
《白杨礼赞》及学生自荐课文2课时(也可放在课外进行)。
《石榴》1课时。
《紫藤箩瀑布》及学生自荐课文2课时。
《竹溪记》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单元小结1课时。
三、教学设想。
自然万物,不仅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而且给予我们许许多多人生的启示。高尔基从“海燕”身上看到了革命先驱的无畏无惧,茅盾从“白杨树”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郭沫若写“石榴”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宗璞从“紫藤箩瀑布”中感受到勇气和信心……我们学习这个单元,就是透过大师的文章,感受大师的情怀,使我们对生活有更丰富的解读,对人生有更深刻的领悟。
本单元的重点、难点:一是对象征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领会事物的象征意义,防止牵强附会。二是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所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是教好本单元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同时,让学生收集有关历史资料,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大量阅读同题材作品,都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学习本单元。
第1课时起始课。
总结回顾。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并明确任务:共同总结期末考试的得与失听讲。
3组织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
共同走进八年级(下)语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3组织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课外阅读运用象征、联想手法所写的散文作品。
2、选择校园中的一株你所喜爱的植物,带着感情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及生长环境,并做好观察笔记。
第2课时《海燕》(一)。
学习目标:1、介绍背景知识。这是学生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的前提。
2、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在诵读中把握这首散文诗的结构。
4、能用准确的语言归纳出海燕的性格特征。
课前学习: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争情况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发表情况。(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对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4][5]。
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四篇六
学习目标:1、能说出作者托石榴之物,言颂扬我们民族美好情操之志的文章主旨。
2、学习作者状物的形神兼备。
3、品位本文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课前学习:1、积累文中的字词,划出文中描写生动的地方。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词,并尝试归纳各段段意。自由朗读,板书生字词和各段段意。
3指导学生准确概括段意的方法,如抓住中心句,或关键字词。思考,作批注。
4组织评价交流、评价。
5问题设计:根据各段段意,你能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吗?(包括描写顺序)交流、评价。
二、比较阅读,赏析课文语言,探究课文主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出示对石榴的介绍,引导学生与课文语言进行对比。教师提供语言赏析示范。比较阅读,品味语言,根据示范作批注。石榴,一名“安石榴”。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有针状枝,叶对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毛。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常呈橙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
2组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也要注意说明语言准确的特点。组内交流,讨论。
3问题设计:作者为何对石榴花独有情钟?请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并结合写作背景谈谈看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课文托物言志的主旨。划出文中的关键句。补充写作背景。
三、迁移训练。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布置任务:下面是两个寓理于物的例句,请你另选一件物品(例如“镜子”、“风筝”……),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练习、交流例句:(1)蜡烛: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短。(2)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镜子:风筝:
课后学习:1.摘录文中状物形神兼备的语句并背诵。
2.课后练习三。
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四篇七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荷花的特点。
4.引导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对荷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荷叶的旺盛生命力与荷花生机勃勃的样子。
教学难点:研读第四自然段内容,弄清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想象,为什么作者会想到自己与花共舞、与虫共语。
1.通过检查学生预习、加强指导训练方式落实字词、读书的教学目标。
2.初读感知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读书感悟中,采用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借助摘抄练读,引导学生积累精彩语句。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3.选择荷花图片,制作课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荷花图,学生观察。
2.指名说图上景色。
3.师:我们看到荷花很美。这节课,我们来看看叶圣陶爷爷是怎么写荷花的。
4.板书:12荷花。
5.齐读课题。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识字、写字。
(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引导学生掌握书写规律。重点指导:6个左右结构的字,其中“挤、胀、幅、蹈、昨”要写得左窄右宽,“翩”应写得左右等宽。其余为上下结构的字,“蓬”字的草字头应将下方的“逢”字盖住;“裂”字下方“衣”应写在横中线上。
(2)学生严格按笔顺描红,间架结构要合理。
2.检查词语。
出示:莲蓬花骨朵饱胀破裂一幅。
舞蹈昨夜好梦挨挨挤挤翩翩起舞。
(1)指名读词语,重点纠正读音。
(2)齐读词语,做到正确流利。
(3)说一说自己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3.检查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师生及时正音。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大声读课文并思考问题。荷花是什么样子的?画出描写荷花美的句子。
2.学生说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齐读课题,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自己想到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如: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千姿百态……)我们在来看看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
(二)理解感悟第1~3自然段。
1.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荷花的?(板书:清香形态姿势)。
2.学习第1自然段。
(1)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荷花香气诱人的词。(清香)。
(2)概括第1自然段段意。(我一进公园,就闻到一阵荷花的清香)。
3.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画出直接写荷花形状的句子。(第4、5、6句)。
(3)这一自然段写了荷花哪几种不同的形态?从图中找出这三种形态的荷花。(半开、全开、未开)。
(4)课文用什么词把三种荷花的形态连接起来的?(有的……有的……有的……)。
(5)这段话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荷花已经开了不少)。
(6)体会“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中那个字用得好?(“冒”字既写出了荷花的亭亭玉立、生机盎然,又写出了荷叶的茂盛)。
(7)在文中画出写荷叶的句子。
这句话中写荷叶有多又密的词是()(挨挨挤挤),写荷叶颜色的词是()(碧绿),写荷叶形状的词是()(大圆盘)。
(8)这段话主要写荷花,为什么还要写荷叶?(荷叶茂盛,荷花就多。在碧绿的荷叶衬托下,荷花显得更美了)。
(9)小结:这段话主要写荷花的形状。谁能概括说说荷花的形状美在哪里?(开的多,形状各异,白花、黄莲蓬、绿荷叶,颜色美)。
(10)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并练习背诵。
(11)概括这一自然段段意。(荷花形状各异,十分美丽)。
4.学习第3自然段。
(1)理解“姿势”一词。
(2)看图说说白荷花有哪些姿势,用一个词概括。(板书:千姿百态)。
(3)为什么说画家如果能画出这一池荷花真了不起?(所有的荷花都很美,各有各的样子,而且它们的样子不时在改变。画家要画下来是不可能的。课文这么写是为了说明荷花姿势美)。
(4)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5)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6)概括这一自然段段意。(白荷花的姿势很美)。
5.学生齐读第1~3自然段。
(三)精读感悟第4~5自然段。
1.默读课文,讨论:这两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学习第4自然段。
(1)面对荷花池,作者想到了什么?
(2)想象中的“我”美吗?美在哪里?(静态美: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光彩照人;动态美:一阵微风吹来,与一池的荷花一起翩翩起舞,十分美丽)。
(3)蜻蜓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告诉“我”做的好梦,这些说明了什么?(它们生活在荷花池里十分快乐)。
(4)为什么“我”过了好一会儿才想起自己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荷花太美了,“我”看得入迷,把自己都忘了)。
(5)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6)练习背诵第4自然段。
(7)概括第4自然段段意。(“我”看着美丽的荷花,觉得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朵白荷花)。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回归课题,总结全文。
1.师:让我们再一次仔细地看一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荷花?课件呈现多幅荷花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地观看和想象,体验美感。
2.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用“荷花,__________!”句式说。(如:“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五)拓展延伸,读写训练。
1.背诵自己知道的有关荷花的诗句。
2.读读课文,结合生活中你看到的荷花,画一幅“夏荷图”。
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四篇八
一、教师示范书写本课四个生字。
1.说一说:你认为哪个字最漂亮,你记住它的笔顺了吗?如果记住了就教给同桌,不记得的举手,老师去告诉你。
2.请四个小老师分别讲讲四个字的笔画和笔顺。
二、指导书写。
1.老师示范写,讲解写字的笔画特点,认识田字格。
2.学生自练,小组互评。
3.每小组选出一份优秀作业,全班展览,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一本,评一评。
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四篇九
1、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穷饿无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死而死矣,________,层见错出,________。______,______!
4、所谓誓不与贼具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无以救国难,______________。(《指南录后序》)。
6、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______,______,亦曷故哉?
7、故余与同社诸君子,____________,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___。
8、大阉之乱,__________,四海之大,______?(《五人墓碑记》)。
9、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______。__________,恐年岁之不吾与。
10、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________,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1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_______,君亦无所害。
12、________,不仁;________,不知;________,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四篇十
24、汩余若将不及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斯亦伐根以求木茂,__________________。
26、有善始者实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竭诚则吴越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项庄舞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辞为。
31、《指南录后序》命名的由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呜呼!死生,_______________。死而死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痛何如哉!
35、不然,令五人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_______________,安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表明晋文公不愿向秦军进攻的原因的句子是:“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其还也。
37、源不深而望流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38、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优而道著,功成而德衰,__________,_________。
39、夫在殷忧,_______________;既得志,_______________。竭诚则吴越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_。
40、顾吾念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四篇十一
简历:屈原是楚国贵族,早在楚怀王时就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
传统的源头。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评价: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关于《离骚》和骚体诗。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也是最长的)抒情诗(政治抒情诗),特点:香草美人作比兴,神话传说构幻境。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二、学习过程:
1、学生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2、学生默写课文。
【课文默写】。
三、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扈江离与辟芷兮(2)来吾道夫先路。
2.古今异义。
(1)朕皇考曰伯庸(2)纫秋兰以为佩。
(3)春与秋其代序。
3.词类活用。
(1)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二)、文言句式。
(1)恐年岁之不吾与(2)肇锡余以嘉名。
四、文本感悟。
(1)思想内容。
(2)写作启示。
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四篇十二
一、导入课题(1分钟)。
夏天到了,夏天有什么景物呢?(生:荷花等)今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老先生写的《荷花》。板书,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13分钟)。
(一)检查生字词(6分钟)。
1、听写生字词:
1)荷花2)挨挨挤挤3)碧绿4)舞蹈5)饱胀6)仿佛7)蜻蜓8)翩翩起舞。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名同学在黑板上写,教师提醒学生写字的姿势。)。
2、同桌交换批阅对错。(教师巡视)。
3、师生共同纠正。黑板上的同学是否有错误?(师生共同纠正)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教师了解全班情况。
4、错的同学改错。
析:这个环节是个明显的落实的环节,教师通过两次听写,让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学生有事干,那些全对的学生没有什么任务,这里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让好的学生吃好,一般的学生吃饱。
5、二次听写。针对出错多的词语进行听写。
(二)检查朗读课文(7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课文。两个小组的朗读有不同的形式。学生及时评价纠正。
2、教师强调多音字露(lu)(lou)。
三、学习课文(36分钟)。
1、默读课文1-3段,划下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朗读。
2、“如果把这一池的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3、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比喻句)。
4、这是一幅极具色彩的画,这画有哪些色彩?小组进行讨论。
生:碧绿白嫩黄。
可以看出荷花池里色彩怎么样?(丰富)板书:色彩丰富。
5、读读第二段,想想写了哪些姿态?
6、作者用了什么句子来写的?
生:排比句,学生读课文。(有的……有的……有的……)。
7、齐读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话。哪个词用得好?
生:活。
学生讨论。
8、哪些词语写出了荷花的“活”?
(挨挨挤挤、冒、展、露出、饱胀、破裂、活)。
10、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1、指名朗读。
12、小结:荷花的色彩、姿态是作者怎样知道的?(生:看到;)作者是怎么来的?(生:闻到花香来的。)。
13、读4-5段,作者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指名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呢?(吸引、陶醉了)。
齐读4、5段。
14、结合板书感受文章,学生想排比句,同桌说一下,能说出来吧?(生:不能)不能看书,能的背。
板书:
闻到清香。
碧绿白嫩黄色彩丰富。
有的……有的……有的……姿态。
荷花看到挨挨挤挤冒露出。
饱胀活。
想到。
四、作业。
背诵课文(喜欢的自然段)。
简析出现课堂低效率的原因:
1、照顾全体学生的问题,也就是教学的分层问题。在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要面向全体学生,而这个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改错,二次听写这两个环节对于全对的同学来说都是无效的。应该给这些学生另外的任务,从而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2、教师没有正确做好课堂教学的最佳设计。如:回顾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让学生凭空想象,不如利用这个环节把重点的段落或句子进行积累。而且,教师想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想借助学生的回答来把握课文,课时教师如果没有调控能力,反而会被学生引“跑”,也就很难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因此,尽管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也要有自己精妙的教学设计,从而在不同的学习过程中,都能够把握重点,达到该有的教学效果。
3、对合作教学的不合理使用。小组讨论不一定是“真正”的合作,对小组的讨论更要“慎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这是一幅极具色彩的画,这画有哪些色彩?”像这样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就没有必要讨论。
生课前唱歌。
生1:背白居易的《池上》。
生2: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生3:背《江南》(汉乐府)。
师:还有我们学过的一首诗-----。
生:《小池》。
师:一起来背背。(学生齐背)。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不过,看之前我有个小小的建议,那就是,待会儿你们在看荷花时,不要拘束,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喊出来、说出来!(课件播放荷花的精美图片)。
师:从同学们看荷花的那种惊喜的表情,老师知道你们肯定有很多的发现和感受,来,勇敢的站起来说出你的发现和感受!
生:我觉得荷花非常的美丽。
生:我发现了荷花的生长过程,荷花先是一个花骨朵,然后长出两三片花瓣,最后全展开了。(边说边用手做动作)。
生:我看到了荷叶挨挨挤挤的。
生:我看到了荷叶上有水珠,就像晶莹剔透的珍珠一样,非常美丽!
生:我看到了有的荷花还是花骨朵,有的已经完全绽开了,绽开的荷花里面有嫩黄色的小莲蓬(f?ng)。
生:(齐说)小莲蓬(p?ng)。
师:(对刚才那位同学)你再把这个词读一读。(生读了两遍)。
生:我发现了有的荷花饱胀得要破裂似的。(听课老师露出惊讶、赞叹的表情)。
师:你们喜欢这篇课文吗?
生:喜欢,因为课文把荷花写得很美。
师:哪些地方写出了荷花的美呢?请你们自己读课文,把你觉得荷花美的句子画下来。再读一读,读出荷花的美。(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荷花美的句子,练习朗读)。
(师指名朗读,一生读第二自然段,生自评没感情,一点都不美。再请一生读,读得较好,师评价:这是一朵比较美的荷花,还有更美的荷花吗?生继续读第四段,第二段。最后齐读学生认为美的二、三、四自然段。整体效果还是很好的)。
师: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荷花呢?
生:因为作者仔细观察,并发挥了想象。
师:那作者是怎样观察和表达的?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先读读第二段,边读边体会哪些词句用的特别好!想好了,可以和旁边的同学互相说说。
(学生读课文,边读边说,有的和旁边的同学议论)。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我觉得这一句写得很好,“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因为这句话写出了荷叶的样子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师:作者写得好,你也读得不错!还有觉得这句好的吗?
生:这句话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就写出荷叶多,长得很茂盛,而且还把它当成人来写了。
(师板书:挨挨挤挤)。
生:在公共汽车上,人特别多,挨挨挤挤的。
生:在火车上。
生:我们在食堂打饭的时候也是挨挨挤挤的。
生:在广场上,有一次我在广场看到好多的人挨挨挤挤的,原来他们在看打狗。(众人大笑)。
师:谢谢你,带给我们一个幽默笑话。同学们挨挨挤挤这个词在这里是形容荷叶长得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播放荷叶视图)。
生:我觉得这句也写得很好“白荷花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因为……因为……。
(学生说不出来,气氛有点紧张)。
师:觉得它就是写得好,没有理由,是吗?哦,你喜欢它是不须要理由的!
师:还有觉得这句好的吗?
生:我觉得这句话中的冒字用得好!因为它写出来了荷花是怎样长出来的。(师板书:冒)。
师:那荷花是怎样长出来的呢?
生:慢慢的长出来的。
生:不对,应该是很快的长出来,一下子长出来的意思。
生:老师,我们刚才不是说荷叶是挨挨挤挤的吗!所以荷花就在荷叶的之间长出来了!
生:探出来。
生:像小草一样,从泥士中钻出来。
生:荷叶已经在那展示自己的碧绿的衣裳了,荷花也赶紧探出头来张望着这个美丽的世界。(鼓掌)。
师:还有觉得好的吗?
生:老师我觉得这句也好: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白里透红的花瓣本来已经很美了,再加上嫩黄色的小莲蓬就更迷人了。
师:老师觉得你正像那迷人的荷花一样。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很好: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句话写出了花骨朵儿很饱,就像人吃得太饱了,像要爆炸似的。(用手比画了一下肚子,引得老师发笑)。
师:那这里是形容花骨朵儿快要-----。
生:快要绽放了。
师:同学们用心去品味了,才能有这么多感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生齐读第二段)。
师: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同学们荷花池中的白荷花会有哪些不同的姿势呢?就像后面听课的老师一样,有站着的,有坐着的……荷花也会有不同的姿势吧,(学生思考)你看,有的荷花低着头,弯着腰,好像在欣赏自己的美丽。还有哪些姿势?你能用有的……仿佛……说说吗?(课件播放荷花情境图)。
生:有的荷花昂着头,挺着胸,像一个哨兵站在那儿一样。
(边说边挺直着自己的腰杆,好像她就是那哨兵一样)。
生:有的荷花低着头,好像在欣赏自己倒映在水里的影子。
生:有的荷花躲在荷叶背后,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
生:有的荷花舒展自己的双臂,好像在晒着温暖的太阳。
……。
生:叶对陶。
师:再想想,是叶圣陶吗?叶圣陶是来欣赏荷花的,那这一池荷花是哪位画家的作品?(生想了一会,忽然有一个学生低声的说大自然)。
师:刚才老师好像已经听到了一个学生说对了,这位画家是谁?
生:大自然(很多学生一齐说)。
师: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这么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的你不去热爱她!不去赞颂她!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同学一起来,与大自然对话,夸夸我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齐读第三段)。
生:愿意!
师:闭上眼睛,让我们静静的在荷花池中听听会有什么动人故事。
(师范读第四段的内容,学生闭眼静静地听)。
师:可爱的荷花仙子们,睁开眼吧!能说说你们刚才在荷花池中听到了什么吗?
生:我听到了蜻蜓对我说他清早飞行得很快乐!
生:我听到了小鱼在我脚下游过时,对我说他昨夜做了个好梦!
师:那除了听到蜻蜓和小鱼说说,在荷花池中你还听到了哪些悄悄话呢?
(生想,一会儿,陆续有几个学生举手)。
生:我听到岸上有人说话的声音,他们说:“多美的荷花呀!真想采回家去。”“不能采,荷花是让大家欣赏的!而且它以后还可以结成莲子!”
生:我听到风姑娘说:“哇!多么美丽的荷花呀!让我再让她们跳上一支欢快的舞蹈吧!”于是荷花跟着风姑娘一起翩翩起舞。
生:我听到池中水的说话声:“看!长在我上面的荷花多么美丽呀!”
师:哪位荷花姑娘和这位水先生对话呢?(一女生有点羞怯的站起来)。
水先生:荷花姑娘,你长得可真美,真让我羡慕!我每天在你下面看着你的倒影。怎么也看不够!
荷花姑娘:我能长得这么漂亮,也多亏有了你呀!是你让我每天吸收那么多的营养!
谢谢你了,水先生!(众人露出喜悦的笑容,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
师:同学们丰富的想象真是让老师敬佩!看得出来你们对大自然的喜爱。现在你们就用你的声音,你的情感,加上你的动作来表达你对荷花的喜爱,表现你对荷花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学生齐读课文)。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卉。
(下课)。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词,复习导入。
1、老师与同学一起听写(在家里已复习好的同学给大家读词)。课下请会默写的同学督促写错字的同学修改(个别字重点强调)。
2、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读课文,说出不懂的地方。
二、学习文章,品评语言。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你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于海洋:“莲蓬”是什么意思?
师:请同学们找到这句话后齐读。结合课文插图解释“莲蓬”意思--莲花开过后的花托,里面有莲子。
王政勋:“翩翩起舞”是什么意思?
师:请同学们找到这句话,朗读后做动作理解。
李泽齐:就是在空中跳起优美的舞蹈。
师:你理解的不错。仅仅在空中跳起优美的舞蹈吗?
李晓然:在地面上跳起优美的舞蹈。
师:也可以。那么这两个同学的意思合起应该怎么说?
李西:就是跳起优美的舞蹈。
金起明:开始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通过这一段描写,我觉得作者被眼前美丽的荷花迷住了,他也想变成一朵荷花,加入到里面。”
师:你说得真好!可从你的语气中,你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没有?(没有。)你再试读一遍好不好?(练读,较有感情。)通过他刚才的阅读,你们被这美丽的荷花迷住了没有?(没有。)。嗯,请同学们闭上眼,边听老师朗读边想象画面。
生:老师读完后,睁开眼学着老师的语气练习朗读课文。
师:谁能告诉我,假如你是一只蜻蜓,清早看到这么美丽的荷花,会告诉它什么?如果你是一条小鱼,从这么美丽的荷花脚下游过时,会对荷花说些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
呼文妍:“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马上要破裂似的。”通过这一段,我看出作者写荷花的样子非常详细,就好像我们也看到了一样。
毕凯鹏:这段话里作者把荷叶想象成了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师:你们说得都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感情练读一下这一段。一会儿咱们要合上课本画一画这一段中荷叶、荷花的样子。(学生练读课文。)。
师:指名四个同学到黑板上分别画出文章中作者所描写的荷叶及三种荷花的样子。其他同学在下面画。
生:开始画画。画完后根据课文内容排出顺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读出荷花充满活力的语气)。
徐海歌:这一池荷花长得很旺盛,有生命力,像一幅画。
毕凯鹏:荷花绽开的过程就是它的成长过程。
师:说得真好!叶圣陶爷爷和某些同学一样,思想爱开小差。不过,个别同学在课堂上是胡思乱想,他是被眼前美丽的荷花陶醉了,所以,想做一朵荷花。下面请同学们再自由读一遍课文,仔细体会、想象一下荷花的美丽。
生:自由朗读课文。(剩余几分钟时间背诵)。
自评:
通过和其他老师探讨和学习网上的一些教案,现在上课终于又有了一点儿眉目。鉴于孩子们记挂着要去看电影(第二节课刚下就站队),所以,课堂效果感到不错。下午教研活动观看了靳家言老师执教的《珍贵的教科书》,感到又受益匪浅。看完后再叙吧。
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四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设计理念: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必须十分重视指导学生读题、审题,引导学生猜测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确定学习的目标,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
2、谈话。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朗读,一边听一边思考上述问题。
2、读后交流。
3、再读课文。
学生回答后,小结。板书:位置名字来历。
自然风光珍禽异兽。
人间仙境。
【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段落。教学的思路是顺畅的。】。
(三)教学生字、词。
过渡:刚才大家通过听读、自读,解释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阅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地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
3、钢笔描红。
【生字教学中,也有一个怎么发挥学生主动性的问题。大家也要坐很好的研究。】。
(四)播放课文录像。
过渡:九寨沟是一个旅游胜地。在那里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有许多珍禽异兽。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九寨沟的录像。
(五)总结。
【这个总结很重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搜集九寨沟的有关的资料。
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四篇十四
16、大江东去,____、________。
17、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
18、羽扇纶巾,______、____________。
19、故国神游,__________,__________。
20、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21、________,________,雨打风吹去。
22、______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
23、________,__________,赢得仓皇北顾。
24、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5、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_____。
29、六王毕,_____________,蜀山兀,_____________。
30、五步一楼,_____________;廊腰缦回,______________;各抱地势,______________。
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四篇十五
31、长桥卧波,______________?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东西。
32、歌台暖响,______________;舞殿冷袖,______________。
33、明星荧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梳晓鬟也;_____________,弃脂水也;_____________,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漉远听??,____________________。
34、一肌一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望幸焉。鼎铛玉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5、使负栋之柱,_____________________;架梁之椽,__________________;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____;瓦缝参差,_________________;直栏横槛,________________;管弦呕哑,___________________。
36、戍卒叫,_____________,楚人一炬,_______________。
37、________________,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故垒西边,人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
40、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41、遥想公谨当年,______________,雄姿英发,__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
42、故国神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___。
4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________________。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斜阳草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可堪回守,佛狸祠下,________________。凭谁问:廉颇老矣,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