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活动沉浮游戏教案(汇总12篇)
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准备教学资源和教学辅助材料。教案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下面是一些值得借鉴的教案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小班科学活动沉浮游戏教案篇一
《摸一摸、画一画》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课)。
1、以“拍手”进行身体感触,体验“感觉”,探索“感觉”是否可以表现。
2、展示第一次尝试表现的作品,引导发展表现“感觉”的方法。
3、引导探究表现“感觉”的方法。
4、展示第二次作品、发现更多的表现方法。
5、欣赏范作,启迪更多的表现方法。
6、组织学生体验更多的触觉。
7、自由表现“感觉”。
8、交流作品,汇总表现“感觉”的形式。
9、小结,延伸教学活动。
游戏————体验感受片段1:
师:同学们,请跟教师做动作(拍手)。
生:(很兴奋,并认真地跟着老师“拍手”,由慢到快。)。
师:好,请来说说刚才拍手时有什么感觉?
生1:手感到很痛。
生2、手很麻、很酸。
生3、手有火辣的感觉。
生4、拍手时心情很激动……。
师:很好!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感觉,能不能把这种感觉画出来呢?(老师让学生尝试着画“感觉”,虽然第一次的作业并不理想,甚至有些学生是课无所适从,但从游戏活动中学生已经体验到“感觉”了,只是他们的表现意识还很模糊。)以“拍手”这一游戏活动导入体验“拍手”时的感受,明白“感觉”是可以表现的。同时针对课程的陌生与抽象,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在经验世界的贫乏,允许学生暂时的“不会画。”
二引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片段2:(完成第一次活动后,学生已经明白“感觉”是可以表现的。接着,教师让学生分组触摸冰块,进一步体验“感觉”,并把摸冰的“感觉”画出来。)。
师:现在,全班同学都画了自己摸到冰块的感觉,谁来介绍你的作业为什么要这样画?
生1:冰很滑,所以我用油画棒快速地涂;冰又很冷,所以我选择了深蓝色。
师:很好,你懂得用整个块面和色彩表现感觉。
生2:我看到冰在冒烟,所以我用短的波浪线来表示烟。
师:不错,你观察得很仔细,知道符号也是一种表现方法。
生3:我觉得手碰到冰后就像触电的感觉,所以我用闪电的符号(折线)。……。
(师根据学生作业,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运用点、线面及色彩来表现“感觉”,又通过课件欣赏课本范例及教师实实操作示范,进一步让学生确认“感觉”是可以表现的。)在第二次活动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识的苍白点有了零的突破,全班同学都能拿起画笔把自已的“感觉”表现出来,虽然还有一部分学生没能画出抽象的东西,而只画了具象的“手”与“冰”,但是他们毕竟勇敢地迈出了一步。
三探究————积极参与,体验乐趣片段3:(第三轮活动开始,教室里出现多种实物:石头、沙子、热水、胶水、棉花、面粉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触摸,学生感到新鲜、好奇、情绪高涨。)。
师:这里有很多不同质感的东西,同学们可以自由地触摸,体验自己的感受,最后选择一种自已喜爱的工具、材料进行作画,老师要看看谁画得最大胆,作业表现得最独特。
生:(开始有秩序地到活动区去自由触摸,并私下议论摸后的感受,兴趣盎然。有几个学生突然来了灵感,急忙奔回自己的座位上拿起画笔挥挥洒洒起来……同学们陆陆续续地回到自己的座位进行第三次作业。)在这一片段中,教师继续将人的发展目标放在首位,自己当配角,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验更多的感受,体验了课标中提出的“美术过程的情趣性和表现活动的自由性。”
多关注差生的发展《摸一摸、画一画》是一节抽象的造型表现课,它强调的不是对形象的把握,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际与造型游戏,运用基本造型语言表现对身体触觉的独特感受。从课堂的三次活动及三次作业来看,形式很好,很有特色,能潜移默化地传受知识点,学生也能从畏惧的心理逐渐产生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但是要用抽象的造型语言来表现感觉难度很大,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虽然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个别学生只是跟在背后热热闹闹地“摸”,“画”的时候却无法按照要求用点、线、面、符号、色、块来表现,三次作业下来,还是离不开一只具象的“手”。因此,在辅导学生时,差生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课堂的延伸应有深度在本教学活动的延伸部分,最好让学回家后通过嗅觉、听觉来进行感受,一句语言的交代较轻描淡写,没能更好地挖掘知识的深度。一堂课过后,学生只模糊地认识到“感觉”是可以表现的,而对它美在哪里,这样表现有什么意义等还是浑然不知。所以我想,如能让学生欣赏一些抽象派大师的作品,让学生明白原来用抽象的画法可以产生这么美的作品,使他们从小就懂得艺术的奥妙所在,这将会震撼他们幼小的心灵,对他们的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小班科学活动沉浮游戏教案篇二
1、指导学生选用各种工具、材料表现身体的触觉。
2、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
3、引导学生运用造型语言来表述。
(课堂教学节录)(师组织学生由慢到快地拍手)。
师:拍手时你感觉到什么?
生:痛、热、麻、痒、很吵、有风。
师:老师一直在想,这么多的感觉,我们到底能不能把它画出来呢?(大部分的学生大声地回答“可以“,少部分摇头、一脸茫然。)。
师:好,现在就请认为“可以“的小朋友到自己的位置上试试。(大多学生立刻去尝试表现,个别学生一开始仍在座位上,在师的鼓励下才尝试;学生多数借助“手“来表现,还有个别学生的作业是空白的。)(组织学生回座位)。
师:我们用电脑来搜索几位幸运的小朋友,看看他们是怎么画“感觉“的?(搜索,并用投影仪展示作业)。
师:你画了什么“感觉“?是怎么画的?
生:我画“麻“的感觉,手上一点一点的。
师:哦,原来是用“一点、一点“可以画“麻“的感觉。(再搜索、展示,这次学生的作业是张空白纸。)。
师:你在拍手时有什么感觉?
生:痛痛的。
师:还没想出什么办法来画“痛痛“的“感觉“,是吗?好,老师刚才看了大部分同学的作业,有一些小朋友还没想出办法来,没关系,继续努力。(组织学生摸冰,体验摸冰的“感觉“)。
师:小朋友想一想,能不能请以前认识的那些“线宝宝“,“点宝宝“还有“色彩玉“我们画摸冰的“感觉“呢?这次你能不能不画手,直接画出“感觉“呢?(学生尝试表现,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上台,介绍自己画的“感觉“,并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生:我画“湿湿“的“感觉“,一圈一圈的水珠。t:这位小朋友已经可以不画“手“而直接画“感觉“了。还有哪位小朋友再来介绍一下。
生:我是画“很冰很冰“的“感觉“,我把白色和蓝色涂在一起,这样觉得很冷。
师:原来“感觉“是可以画的,而且还有很多种方法。(组织学生欣赏范图,引导发现同一“感觉“的不同表现方法,和同一方法表现不同“感觉“。)(再次组织学生触摸多种物品,体验更多触觉,并进行表现。这次学生的作业较为大胆,懂得借助点、线、面及色来表现抽象的“感觉“,但表画画是局部的,无法形成完整的作品。)。
师:哪位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刚才摸到什么,有什么感觉,你是怎么画的。
生:我摸热水,烫烫的,我用红色的油棒画“烟“。
师:“有没有哪位小朋友也是画“烫烫的“,不过和他方法不一样的?
生:我也是用红色油画棒画的,不过是这样这样的(折线),因为摸时还有点痛。
生:我摸了冰,然后又摸面粉,就粘粘的,我用白色油画棒一直涂,涂得厚厚的。
生:我是用白色油画棒涂得很均匀,就像面粉一样。
师:小朋友们,你们今天有没有发现什么秘密呢?“感觉“可不可以画呢?
生:可以画的。
师:是可以画的,而且可以用自己的想法、方法来画。(延伸课堂,布置作业,结束活动。)。
2、摆脱权威,学生个个“我能行“在平日的美术活中,学生时常会问老师“我可以这样吗“、“这要怎么画呢“,更甚者会说“老师我不会“、“我不行“。在他们心目中老师有着绝对的权威性,对老师的依赖使他们渐渐失去了自己个性的思维、见解,他们在猜测中带着恐惧感求知。
设想,当老师的权威性消失了,老师的见解不再是碓一的、正确的,那么学生是否会大声说“我会!我能行呢!“本次活动,我着重探究学生在摆脱权威的阴影时,是否能带着自信进行难度较大的抽象的创作表现。在学生畅谈拍手获得的感觉后,我问学生“老师不知道这些“感觉“是否可以画出来,谁能够告诉我“感觉“到底可以画吗?可以的话要怎么画?“当学生听到老师也不懂的消息,他们先是一阵骚动,接着兴奋地说:“可以的,我“教“你。“此时大部分的学生已忘却了表现抽象的恐惧心理,大胆地进行表现尝试,以获取“教“老师的成就感。这次的作业,只有少数学生尝试成功,大部分学生还是较为茫然。在这次的作业时,对于尝试失败的学生我给予鼓励,而对成功的学生我不给予裁决式的,如“很好,痛的感觉是可以这样画的,这个小朋友动了脑筋,用自己的方法画了自己的“感觉“。还有其它画“痛“的方法吗?“这样,学生便懂得了“感觉“是可以表现的,而且是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现,不用和别人的。在第二次作业时,大部分的学生已能较大胆、较自信地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表现,作业较第一次有了明显进步。第二次,我鼓动学生展示同一“感觉“的作业,过作业的展示让学生认识到表现的方法是灵活的,没有绝对、统一的,各人的表现方法是没有对错的,只要是有自己的见解,每个人都是对的、最棒的。在第三次作业时,学生的心态十分的放松,他们已能大胆地用线、用色进行表现,在作业时,都自信地说己画的是什么“感觉“,用了什么方法。最后,我再次问学生:“感觉“可以画的吗?学生异口同声道:“可以的“。
经过这次活动,我证实了当老师不再是个“法官“、裁判“时,当老师的绝对权威消失时,当老师假装和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一同求知时,学生会大声地告诉你“我能行“,这时的老师已教会学生最珍贵的东西,这便是自信。
小班科学活动沉浮游戏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1、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初步获得物体沉浮的概念。
3、用简单的'表格记录物体的沉浮现象。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木块、塑料块、磁铁、糖纸、玻璃球若干。
2、物体沉浮实验前后对照表。
活动过程:
1、拿出一个木块,让幼儿猜一猜,如果把它放进水里,它会沉下去还是浮在水面上;再把它放进水里,请幼儿观察。
2、把其它的物体都放进水里,请幼儿观察那些物体会沉下去,那些会浮起来。
3、请幼儿实验。实验前,先请幼儿猜一猜结果。并且做标记。然后与实际结果对比。
4、小结:比水轻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比水重的物体会沉下去。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发现沉浮现象。我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操作来获得经验。幼儿的积极性很高。
小班科学活动沉浮游戏教案篇四
1.感知柔软、坚硬、光滑、粗糙的感觉。
2.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觉。
活动准备。
1.一个纸盒,上面挖一个小洞(大小能保证幼儿把手伸进里面并能从里面拿出东西)。
2.纸盒内放入海绵玩具、玻璃球、布娃娃、板刷等物,数量与幼儿人数基本相等。
1.猜猜宝贝。
——怎么才能知道里面有什么宝贝呢?
2.摸摸百宝箱。
——鼓励幼儿上来摸一摸,并告诉大家自己摸到的宝贝可能是什么,摸上去的感觉怎么样。
——把这个宝贝拿出来让别的幼儿摸一摸,看一看。
——这是一件什么宝贝?有什么用?——请幼儿玩一玩自己摸到的宝贝,想出多种玩的方法。
——鼓励幼儿互相交换观察各自摸到的物品,感知它们的特点。
1.百宝箱内的物品尽可能是多种质地的,且数量要多。
2.幼儿摸宝贝时不能看,待说出自己的感觉并猜想是什么后,方能拿出来验证。
小朋友一起回教室。
小班科学活动沉浮游戏教案篇五
学科。
整合课程。
课题。
瓜果沉浮。
1、观察并学习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瓜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初步了解简单的统计和记录的方法。
幼儿通过实验能够用语言表达瓜果的水中的沉浮现象。
难点。
幼儿能够用简单的记录方法记录瓜果沉浮的现象。
自制瓜果沉浮实验记录表;各种水果的图片(小番茄、茄子、苹果、红薯、土豆、胡萝卜、草莓)各一张;水箱每组一个;小篮子每组一个;大篮子两个;圆形贴纸每位幼儿五个。
1、看一看,想一想。
(1)教师拿出茄子、土豆,请幼儿猜猜看,如果把它们放进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在水面上。
(2)将茄子、土豆轻轻地放进水箱内,观察它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
(3)引导幼儿“用放在水里浮起来了”或“放在水里沉下去了”的句子表达茄子、土豆在水里的沉浮现象。
(4)教师出示记录表,教幼儿记录瓜果沉浮现象的方法。
2、分组实验,集体记录。
(1)教师出示瓜果图片,请幼儿猜猜是浮还是沉。
(2)幼儿分组进行瓜果沉浮实验,观察它们在水箱里的现象并做记录。
指导重点:1)做实验时,提醒幼儿保持安静,认真观察。
2)观察后,提醒幼儿及时做好记录。
3、讲一讲。
(1)教师请个别幼儿讲一讲实验结果,如果实验结果不统一时,教师与幼儿再次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2)教师给你们变一个魔术——红薯船(教师操作,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提问:为什么同样是红薯,你们的会沉下去,老师的却会浮起来呢?(引发幼儿思考)。
教师:请你们在家中和爸爸妈妈一起动动手试一试、玩一玩,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回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活动延伸)。
4、按沉浮结果收拾瓜果。
教师:小朋友们,瓜果宝宝要回家了,请你们把他送回家吧!
指导重点:老师提醒幼儿按照沉浮标记将对应的瓜果放进篮子里。
小班科学活动沉浮游戏教案篇六
1、引导学生选用各种工具、材料表现身体的触觉。
2、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
3、引导学生运用造型语言来表述自己对触觉的独特感受,发展视觉表达能力。
1、是否能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
2、能否采用绘画与其他造型方法结合运用。
3、是否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并激发出想象、创新的热情。
1、教师准备表示身体触觉的图片资料以及各种绘画制作工具。
2、学生准备铅笔、蜡笔、彩色水笔、绒线、棉花、石头、木片、胶水、彩色纸等各种绘画工具。
教时数:1教时时间:20xx-3-21。
授课人: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好玩的东西,我要请你闭上眼睛来摸一摸,看你摸到的是什么?摸上去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教师提供哟粗燥、光滑、坚硬、柔软、震动……的物品)。
三、讲授新课。
我们可以选择线条、颜色、不同的笔触、用点、面、或其他材料来表现。现在就请用你最自由、最舒服的方式来表现你刚才的感觉。
(学生自由用点、线、面、颜色来表现)。
四、欣赏范画。
表现不同的触觉似乎很难,其实并非如此,关键在于掌握笔触、色彩的不同运用,快速流畅的运笔可以造成光滑的触觉,短促凌乱的色点可以产生粗燥的触觉,坚挺的直线结构易产生硬朗的触觉,蓬松的曲线组合会有柔软的触觉。
《梅里特大道》威廉-德库宁(美国)狂乱粗犷、丑陋怪异是德库宁抽象绘画的特征。
《睡莲》莫奈(法国)灵动的笔触,奇特的构图、境界的高远都美妙无比。
《1968年5月》米罗(西班牙)自由偶然中产生,使人觉得它表达的是什么生存现实相关的寓意。黑色的线条,红色、黄色、绿色的暗示,体现出超现实的因素。几只黑色的手脚,意味着狂乱与恐怖,答案是不确切的。
《呐喊》蒙克(挪威)描绘了一个面容近似骷髅的人,他双手捂住耳朵,站在一条看不见首尾的公路上,似乎由于惊吓而大声呼喊。
《嘉布遣会林荫大道》莫奈(法国)画家从城市风景的变化诡异的光线中,捕捉着色彩的魅力。
五、布置作业。
选用学生自己喜爱的工具、材料,通过画、拼贴等造型手段表达自己不同触觉的感受。
六、学生作画,教师巡回辅导。
七、讲评。
八、小结。
教后随感。
本课很抽像,应引导学生感受线条,感受色彩,能用线条和色彩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大体表现的还可以。
小班科学活动沉浮游戏教案篇七
活动目标:
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每张桌上放有苹果、香蕉、葡萄、西红柿、土豆等蔬果,一盆水,记录卡(卡上画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线)和各种蔬果小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想一想,猜一猜。
师:这里有许多水果、蔬菜,小朋友快来看呀!
孩子们争论起来,有的说会沉到水底,有的说会浮在水面上,也有的说会在水的中间。
师: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请把你们的猜想记录下来。可以使用蔬果小图片和记录卡,按自己的猜想分别把小图片摆放在水面、水底或水中间。
二、玩一玩,比一比。
师:这些蔬菜、水果放在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请你们把它们放到水里试一试。
孩子们把它们一一放进水里,仔细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情况,然后在另外一张记录卡上验证记录。教师则巡回观察,适时指导,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与预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帮助他们在观察沉浮现象时,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
三、讲一讲,议一议。
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幼:我发现苹果是浮在水面上的,香蕉是沉在水底的,西红柿是浮在水面上的,土豆是沉在水底的。
师:它们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
师:你们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幼:为什么大的西红柿能浮起来,而小小的葡萄却沉下去了呢?
小班科学活动沉浮游戏教案篇八
1、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一、观察导入。
师:今天李老师带来了一些水果,请小朋友看一看是什么水果呀?(幼儿观察水果,引导幼儿说出名称)。
二、猜测结论。
三、自由探索并讨论结果。
1、那它们在水里到底会怎样呢?我们一起去试一试。
要求:我们要轻轻地把水果放到水里,再看看它们到底是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2、幼儿探索,教师巡视指导。
3、探索完后,请幼儿讲讲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四、再次探索,请幼儿记一记:
1、出示记录图,指出水位线,请一到两个孩子尝试记录。
2、幼儿边探索边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有些孩子心理很明白哪些水果浮上来,哪些水果沉下去。在老师的大记录表上也能正确记录沉与浮,可是在他们的记录卡上却记录正好相反,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老师的'记录卡是贴在黑板上的,上下很易区分,而幼儿的记录卡是平放在桌面上的,有个别幼儿就分不清“上”“下”,摆放正好相反。
小班科学活动沉浮游戏教案篇九
1、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经验。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能简单讲述。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具:水果(梨、香蕉、苹果、圣女果、金桔、葡萄),记录表、鱼缸。
学具:每人三种水果及小图片、记录卡、水盆、干毛巾。
一、提出问题并对问题的结论进行猜想。
1.(出示水果)小朋友,老师这里有许多水果,这是什么?(依次说出每种水果名字)。老师这里还有什么?对,鱼缸里盛满了水。
2.这些水果都想到水里去玩,哎,你们猜一猜,桔子放到水里会怎样呢?(随意想(出示记录表、水果图片)这里是鱼缸图片,水果图片,老师用这些图片把你们的想法记下来。
3.桔子放到水里到底会怎样呢?老师轻轻把它放到水里(一边说一边放),原来,桔子放到水里后浮在水面上。
5.圣女果呢?
6.你们各有各的想法,这些水果放到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盆水,三样水果,用实物讲解请你们一样一样放到水里试一试,看看你猜的对不对。老师还给你们都准备了水果卡片、记录表,(出示实物)小朋友要把你观察到的水果的秘密用卡片表示出来一会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7.幼儿起立,找到自己实验位置做实验。
二、交流表达。
1.现在小朋友告诉我你发现什么水果浮在水面上?什么水果沉在水底?
2.我们一起来说:“苹果浮在水面、桔子浮在水面,葡萄沉在水底、圣女果、香蕉沉在水底。
1.在活动准备过程中,我反复做实验,首先做到自己清楚哪些水果会沉,哪些水果会浮,给每个孩子的三种水果里就应该有沉的水果也有浮的水果,仔细选择易于幼儿做实验的水果:小香蕉,圣女果,金桔,葡萄,(个头)小苹果。
2.我设计了适合刚入园一个月的幼儿操作的记录卡,记录水果图片,实验过程证明,我准备的水果(实物)及记录卡都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3.在设计活动过程中,力求教学过程精炼,教学内容符合刚入园幼儿学习特点。
4.在活动过程中,我通过猜猜,做做,记录,说说,改错等几个环节,让幼儿在活动中顺利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5.这次活动有许多优点。
比如:
(1)目标设定符合小班幼儿学习特点,易于完成。
(2)材料准备充分到位,记录卡设计有特点,每人三种水果也很符合小班幼儿能力。
(3)教学流程也很符合小班幼儿,没有太难,也没有时间过长。
(4)大多数幼儿都很好完成了教学目标,理解了“沉下去”,“浮上来”的简单科学道理。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个问题:有些孩子心理很明白哪些水果浮上来,哪些水果沉下去。在老师的大记录表上也能正确记录沉与浮,可是在他们的记录卡上却记录正好相反,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老师的记录卡是贴在黑板上的,上下很易区分,而幼儿的记录卡是平放在桌面上的,有个别幼儿就分不清“上”“下”,摆放正好相反。
小班科学活动沉浮游戏教案篇十
吹泡泡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活动,是幼儿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他们经常吹,喜欢吹。但是家长从商店里买来比较精致的吹泡泡玩具,让幼儿吹泡泡,现成的泡泡液,固定模型(一般是圆型)的泡泡器,抑制了幼儿的科学探索,束缚了幼儿的思维发展,甚至在有的幼儿的头脑中形成动力定型:泡泡器是圆圆的,只有圆圆的泡泡器才能玩吹泡泡的游戏。因此,这一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既熟悉,也富有一定挑战性,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能够充分挖掘吹泡泡游戏的教育价值。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尝试运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和获得知识和本领的愉悦情感。
1、教师收集的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圆形(每人一个),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每组若干);已配好的溶液。
2、每桌一盒水彩笔、若干张记录纸。
3、音乐《吹泡泡》,儿歌。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吹泡泡》的音乐中,一起进入教室。(教师跟着音乐吹泡泡,幼儿会自发地进行接泡泡和吹泡泡的游戏。)。
师:我们都很喜欢吹泡泡,那可爱的泡泡们在阳光下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真漂亮呀!
2、教师出示“吹泡泡”工具,让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些工具能做什么?”幼儿兴奋地发现能“吹泡泡”。教师“顺”应幼儿就此引出课题,你们喜欢吹泡泡吗?今天老师就请你们来玩“吹泡泡”游戏,从而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自由探索空间感知体验“泡泡的特性”。
1、在“玩”中体验泡泡的特性。让幼儿利用教师准备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圆形工具、粗细不同的吸管)边玩边探索:“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看谁发现的多?”。(教师启发、引导、扶持幼儿,将幼儿的探索推向深入,成为幼儿合作伙伴,激起幼儿探究的欲望。)。
2、请幼儿互相交流探索结果。先请小朋友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互相说一说,再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泡泡是圆形的、易破、会飞、对着太阳是五颜六色的、有大有小、掉在地上有时是半圆的、吹泡泡的工具是圆形的等等)然后请幼儿讨论: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的共同特点?(吹泡泡的工具是圆形的,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教师借助幼儿探索结果,用“引”的方法将活动的重点转化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把幼儿学习兴趣推向深入。为突破活动的重点做了铺垫。
三、提供不同的材料,用记录的形式表达自主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1、教师出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的电线圈,让幼儿猜想吹出泡泡的可能形状。
2、幼儿分小组,教师提供每组记录表一张,让幼儿在“玩”吹泡泡游戏中,验证自己的猜想。
在“玩”中,幼儿分工协作,验证不同工具吹出的泡泡形状并记录验证结果。让幼儿利用自己选择的不同吹泡泡工具,在亲历和感受尽兴探究和尽兴玩的过程中观察,“你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你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有什么秘密?”(都是圆形)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想象结果的旁边。(让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想象吹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结果吹的泡泡又是什么形状的?”
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请幼儿关注每个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结果。提问:“有什么秘密?”教师在幼儿观点和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师讲解儿歌内容,即游戏规则。(当儿歌念到吹成大泡泡时,幼儿拉成一个大圆圈;念到吹成小泡泡时,幼儿向中靠拢;念到批泡泡飞高了,幼儿踮脚;念到泡泡飞低了,幼儿蹲下;念到泡泡破了,幼儿向后跳。)。
活动延伸:
1、幼儿学着自制吹泡泡的肥皂液。
2、区角游戏中提供吹泡泡的材料,让幼儿自发游戏。
小班科学活动沉浮游戏教案篇十一
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每个人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认识了它,可以说孩子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一次田想小朋友把小橘子放进了鱼缸,引来了许多小朋友的围观和议论。经了解得知,原来他们想给金鱼喂食,结果发现桔子伏在水面上,而小石子却沉在水底,孩子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们就生成了这一活动。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培养幼儿的团结合作能力。
(2)、在了解物体沉浮现象的基础上,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初步感知:物体的沉浮可以通过外部条件来改变。
(1)、各种操作材料:水槽、石子、塑料、钥匙、树叶、铅笔、螺丝、小西红柿、盐、饭勺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记录卡、记号笔。
(一)、猜想活动。
通过猜想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三)、认识活动。
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四)、记录活动。
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
(五)、寻找活动。
寻找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
(六)、变魔术:小西红柿游泳。
在这里,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让幼儿自己猜想,为什么自己的小西红柿不会游泳?幼儿可以尽情表达、实验,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一)、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西红柿浮在水面上呢……。
(二)、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
尊重每个幼儿,因人施教。
活动后,我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况。《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我认为是自己恰恰忽视了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他们真正的需要,没能满足不同幼儿的探索要求。对于小孩子,也许我应该将幼儿进行帮带式分组,把年龄大的与小的分在一组,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以大带小,这样也许能带动小孩子一起参与探究活动。又或许可以把小孩子分为一组,对他们提出"跳一跳能够的着"的要求,这样就会激起他们的探索欲望。对于大孩子活动中出现的"双胞胎"现象,也许是各组材料相同的原因.所以,今后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一定要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幼儿就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操作材料了。
小班科学活动沉浮游戏教案篇十二
1、初步认识磁铁,通过探索引导幼儿发现磁铁能吸住铁的东西。
2、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实验记录的方法。
1、每组一筐操作材料:内有磁铁、回形针、螺丝帽、螺丝钉、硬币、布条、纸张、玻璃球、塑料玩具、竹片、泡沫等。
2、纸杯(内装带有回形针的小兔)若干、迷宫及钓鱼工具。
3、每人一张记录表。
一、魔术表演,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事先准备一个磁铁小人,操控磁铁使小人翻滚跳跃)。
2、讨论:小人为什么能跳舞?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人下面有一块铁片,随着塑料板下面的磁铁移动而移动。小人就能跳舞了。
二、尝试操作,发现并提出问题。
1、介绍材料,引导幼儿初步探索磁铁的特性。
2、幼儿自由操作。
3、交流、分享发现: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再次操作,尝试记录。
1、出示记录表,指导记录。
重点指导幼儿再次探索磁铁能吸住哪些东西?不能吸住哪些东西?并把探索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2、幼儿再次操作并尝试记录。
3、交流:被吸住的东西是什么做的?没被吸住的又是什么做的?
4、小结:铁制品能被磁铁吸住。
四、磁铁游戏。
1、以玩魔术的口吻引起幼儿兴趣、
指导语:“磁铁真有趣,它不但会变魔术还会跟我们玩游戏呢。今天就让它带着小朋友们玩好吗?”
2、教师介绍游戏材料及方法。
3、提出游戏要求:
(2)在带蜜蜂等动物走迷宫时,把动物放送到迷宫的入口就不能用手碰到这些动物,只能用磁铁在迷宫下面移动带着动物选择正确的路线走出迷宫。
(3)每人拿一根钓鱼杆,把钓钩放下就可以钓鱼了。
五、教师小结,活动自然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