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读后感(专业15篇)
读后感是我们对读完一本书后的思考和感悟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涵。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用词特点进行评价和分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这些范文中,有些是对书中情节的描述和解读,有些是对作者思想的评析和思考,还有些是对自己的触动和感受的表达。这些范文既有批判性的思考,也有感悟性的体验,都是通过作者独特的观点和语言,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书中世界进行了对话和交流。希望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对于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有所启发和借鉴。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篇一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一个虚拟的世界——网络。
我觉得这是一个阴暗的世界,看不到阳光,摸不到边际。好象漫无边际的星空,让人琢磨不透而感到茫然。
但我喜欢这样的世界,彼此都是陌生的。仿佛隔了一条宽大的河。但有是无羁的。所以人在这个世界里会表现出灵魂的深处那温暖的泉水或是那枯萎的花朵。
比如我跟同学聊天的时候不喜欢说出自己的名字。让彼此的心灵靠在一起。这样就能感觉到她的心。或是热情或是冷漠。而现实中,我想我们都是很好的演员。是一贯的沉默或是灵活,不管怎样,我想在不同人面前肯定有不同的自己。
在同学面前,沉默;在朋友面前,无羁;在亲人面前,循规蹈矩……。
好象一条伪装的变色龙,在不同的环境里有着不同的肤色。
在网络世界中,我想人们都是真实的,好象脱掉硬壳的赤裸的蜗牛。
可能虚伪的人仍会虚伪,暧昧的人仍会暧昧,狂妄的人仍会狂妄,寂寞的人仍会寂寞。
我想我应该是寂寞的。
一个人在没有阳光的房间里穿行,好象一条孤独的鱼,迷惘。当我感到寂寞时,我就会上网。我不打游戏。不是因为游戏不好玩,只是受不了现在的游戏商不惜一切诱惑无知的人来骗取利润。而在那些网吧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在打游戏,好象一群被束缚着的凶猛的狗。
我会选折聊天。
说话时会发出真人的声音,而聊天时会发出敲击键盘寂寞的声音。我更喜欢后者。不带语气,却带精神。
打出的文字是略带忧伤的。然后与好友谈天说地。时间会被遗忘,而不仅仅是时间,还有吃饭,做作业等。
下网的时间是很难打发的,想打开门出去,但由于长期在阴暗处而不适应外面刺眼的阳光。所以我会拿出稿纸写下支离破碎的文字。然后再到一个不起眼的地下网站去发表。
回复总是很多。记得有个人说,颓废是要杀人的。
我的心一颤,如痉挛般痛。眼泪是发泄物,但我不会使用它。所以我只能用心承受。
我会听音乐。
因为他和我的文字一样。他是一种能直刺人心的武器。好象一位绝世的杀手,无形的使你停止呼吸,流出那刺眼的鲜血。有的震耳欲聋,有的悠长深情。但不管什么形式,他都是一种有隐的毒品,越陷越深。
好象与上网相似。
我会离开现实。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篇二
上次去浦东图书馆的时候,随手借了这本书,回来之后竟然不费精力地看完了,真是出乎了我的意料,鉴于博客也多了一个好友,也不能只在博客上倾倒情绪的垃圾,以后还是多写写有意义的事情吧,既然开始了读书的生活,写写读后感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说是随手拿的书,但是偶然之中还是被他的名字吸引了,米兰昆德拉的书名总是取得很有意思,以前读过半本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说实话,没大看懂。这次又借了他的《生活在别处》,也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字唤醒了心中的共鸣。
的确,生活这个东西,是我们所经历的当下,但是却总是不能很好的抓住他的行踪,它有时在脚下的土地,但更多的时候,在我们的执念中,在过去的岁月中,在过去岁月的记忆中,或者说是我们所营造的所期望的记忆中,记忆是一件根本就不靠谱的时候,随着时光的流失,我们越加倾向于在过去这块画布上涂抹上我们希望的色彩,因此,记忆并不是一张写实的照片,而是一张主观的画作,这幅画是我们对于过去的篡改,既然事实不能改变,那起码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记忆它,理解它。
那么,到底哪一段的定性才是真实?和画家之间的感情到底是什么?可能我们永远也不知道,因为没有真正真实的生活,生活永远是在别处。
当然,我们的生活也可以生活在我们的想象中,在我们对于另一种生活的意淫中。
诗人所塑造出来的另一位少年,其所过的潇洒的生活,不正是诗人所渴望的生活吗?被人无理由地爱着,随意地勾引少妇,然后在不想面对的时候又能沉沉的睡去,多么得美好啊!可是现实呢?现实中诗人只能借用画家的嘴来定义自己的立场,找寻自己的立足地,从而用一种尖锐虚假的姿势立在人群中,没有漂亮的姑娘对他死心塌地,大家对他也不甚认可,在现实中他只是一个卑微的自以为是的少年而已。可是这种生活又怎堪忍受呢?对于诗人来说,可以接受的生活永远在别处,在他自己塑造的世界里。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篇三
有些书知道自己迟早会去看的,只是个时间问题。这本《生活在别处》用今天下午3个小时的时间以飞奔一样的速度看完,感慨万千。上豆瓣一看,发觉评论都是些鸡肋之言,有点失望。不敢说自己看懂了这本书,但豆瓣上曲解作者本意的评论让我发觉还是自己写点读后感比较好。
==。
兰波与本书。
“生活在别处”,这句听上去富有法兰西情调的话正来自于法国诗人兰波。
兰波的身影在这本书里多次出现,事实上,本书主人公“诗人”从某一角度说正是兰波的缩影。兰波身上带有超现实主义的影子,影响了亿万西方青年,包括“垮掉的一代”,《在路上》的作者杰克库鲁雅克。诗人敏感脆弱的心,创作表现的欲望,渴望得到他人赞赏的种种品格无不与现实中的兰波相符。
而书中“诗人”对兰波也产生了无尽的崇拜,他号召年轻人向兰波学习,学习“生活在别处”的精神,逃离现在富有缺陷的生活,勇于追求自己,实现自己。
昆德拉与村上春树。
这本书无不与村上春树的那本《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相似。
昆德拉与村上春树,两人皆是形式主义、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的大师,都善于描写人物细微的心理活动,都善于将读者引向意识外的世界。
两本书里,都有双线小说的成分。克里维尔是诗人笔下的人物,而世界尽头是另一部小说里主人公创造出来的。
在《世》里,主人公最后决定与影子分离,留在自己脑中创造的世界。
在《生》里,诗人笔下的克里维尔仿佛有了自己的生命,叛离主人,还在主人奄奄一息时与主人喜欢上的女人亲热。
在阅读昆德拉时,我有一种阅读西方版村上春树的感觉。此刻,在他文字的纷扰下,我觉得自己逐渐进入一种奇幻的境界,甚至连“我在阅读”这件事也无法确定。
总之,这两个人,再加上一个同样来自捷克同样敏感多情的卡夫卡,是三个神一般的作家。
ps:我觉得这三人都有意识流的痕迹~。
诗人与画家。
诗人的成长路线与性格形成,都离不开画家。
画家在诗人儿童时肯定了他,画家认可了诗人画中自我表达的部分。那时,得到画家的赞赏似乎是诗人最渴望的东西。他是如此地崇拜画家!以至于他说话的方式,他的手势,都在模仿画家。
画家追求真实的艺术,在最后因为资本主义被视为敌人,成为被社会鄙视的人物。当诗人风光的时候,有人告诉他画家的近况,诗人愣了一下,立刻滔滔不绝说起关于共产主义以及新艺术的一切。他认为画家坚持旧世界的旧艺术,该被打倒。
此时,诗人是艺术的背叛者,他成了他所鄙视的哪一种人,而他自己也深知这一点。这就是诗人的可悲之处。
本书与1984的关系。
《生活在别处》与1984有相似之处,都有反乌托邦主义的.影子。《生活在别处》里“诗人”是个共产主义者,一方面他可以在赏诗会上与公众滔滔不绝宣扬共产主义,另一方面他惧怕自己的抒情诗无法发表而创作一些与共产主义相关的诗。他固执地将革命、爱情、共产主义混为一谈,并且还混淆了很多概念,进行自我欺骗。事实上《生活在别处》里狂热的共产主义是可以理解的,它源于当代年轻人对社会的不满,但他们错误地将当时社会的不足归咎为资本主义的残缺。社会腐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从书中可以看出,索邦大学的大学生多为共产主义者,大学校园里的横幅都充斥着红色年代热血方刚却不计后果的格调。在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正是人们看待问题的不宏观性,以及年轻人本身所带有的冲动,导致了当时年代的不理智,就像民族沙文主义煽动了二战前的德国国民情绪一样。
爱
爱是本书一直牵扯到的话题。
从一开始持续到最后的母爱,母亲与画家不伦之爱,爸爸与犹太女子导致最后牺牲之爱,诗人对棕发少女的热爱,诗人对红发少女莫名的爱,诗人对女电影人的最后之爱。
整本书的爱都没有纯净的爱。
母亲对诗人的爱,源于诗人是自己的创造物,诗人给自己的慰藉。这种爱从诗人出生的那一天持续到他死的那一天,而这种过于强烈的爱,使诗人从小虽对母亲顺从但却一直在逃离。他对过分母爱的愤怒挥洒在他剪掉母亲为他每天准备的灰色短裤。灰色短裤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使得他愧于与女电影人上床--只因那条丑陋的灰色短裤。
为什么说母爱不纯净?只因这种过分的母爱在最后甚至发展成一种情人的趋势。母亲仰慕儿子的才华,用眼泪博取儿子的注意力。这种举措怎么看都是在恋爱关系中女性向男性撒娇。
诗人对女人的爱不纯洁,他憎恨自己的面容过于细腻以至于看上去缺少男性的硬朗线条,为此他追求想象中的大男子形象。他尝试过与大学生约会,但在我看来他只是追求她眼中具有“诗人”形象的他。甚至最后为了挽回女大学生,诗人拿出了自己写出的诗,没想到女大学生嗤之以鼻,诗人的第一次恋爱失败了。
诗人看上了商店打工的棕发少女,最后不但没有和棕发少女说过一句话,还因为经常在商店附近徘徊,被红发少女误认为是在暗恋她。诗人没有拒绝红发少女的猜测而选择与她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红发少女面容丑陋,平庸至极,没有家教。很奇怪富有浪漫情怀的诗人为什么会与她相爱。而诗人在表面上,却对自己丑陋的女友感到羞愧,他甚至不愿带她上街。可回到红发少女的公寓时,他的心只属于她。
我认为,作为一名诗人,也许至始至终他爱的只有他自己。任何在他生命中的女人,只不过是一面镜子而已。这些女人折射出一个更伟大的诗人,同时女人敏感脆弱的天性可以很好地包容诗人。
诗人爱的不是丑陋的红发少女,而是享受他对她控制的过程。他无法想象她曾经和另一个男人在一起;他无法想象男人在她身上游走的情形;他无法想象她有一个在一起生活了十几年的哥哥;他无法想象她的哥哥曾经也就这么盯着她上厕所;他无法想象她在他的生活圈外有另一个世界。他对她发狂,他总是在嫉妒,他疯狂地想要占有她--一个不懂他的丑陋女人。
诗人之死。
诗人死了,在他20岁左右的时候。
他死于肺结核。
会得肺结核,是因为他在长久待在雪地的原因。
他会在雪地的原因,是有人与他斗殴,将他推在布满雪的阳台上。
他当时正在开一个诗会。
当他躺在阳台上半死不活的时候,他看见自己创作的人物克里维尔与女电影人亲热,是的,他看见了女电影人黝黑的秀发。
决定开诗会的原因,在于他想与女电影人重修于好。
上一次--上一次,在诗人享尽风光的时候,他明明有机会与女电影人亲热一番的,可就是因为母亲准备丑陋的灰色短裤,让他绝望地拒绝了那次机会。为此,他找了不少冠冕堂皇的理由--关于忠贞不洁的爱情的,关于共产主义,关于他如何爱那位红发少女。
===。
内个的私人感触。
其实看了这本书,我觉得有点绝望。我忽然觉得世界就固定在那一种模式中。因为我看到一段文字,大概是诗人向红发少女解释他笔下的人物克里维尔。克里维尔在梦中生活,他的生活就是不停的做梦,从一个场景转换到另一个场景。这似乎有点庄公梦蝶的味道,但这也让我想起几个星期前,当我还在学校时,语文老师布置写小说的作业。而我的一个同学,写得就是不停做梦不停转换身份的故事。而昆德拉与村上春树那种不谋而合的气质,也另我对新文学的多样性产生绝望。
诗人想过,是不是全世界的思想就在那里,等我们去挑选合适我们的。
这在逻辑上显然有错误,“思想”肯定是不断被创造出来的,而我们在短暂的生存中有无能力创造,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另外。内个也对诗人大肆吹捧的兰波式生活表示质疑。很多时候,“现有的”就是最好的。诗人显然对社会有仇恨心理,而对另一个未知的世界有着过分的崇拜。实践表明诗人最后失败了,他没有过上自己想象中乌托邦的生活。
为革命而革命。
为叛逆而叛逆。
怎么看怎么愚蠢。
在不断变换的世界中,独善其身,保持自己对事物独立、客观的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再举一个例子好了,《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关于女权的电影中,号召独立自主的女教师发现自己的最钟爱的一位学生拒绝了申请耶鲁法学院而选择结婚,做一名家庭妇女。在女教师眼里,学生做了一个糟糕的决定,她本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而不是围绕着丈夫、家务活团团转。
幸福不需要通过推倒所有的前提来实现,怀疑主义者的理论应当适可而止。
看见兰波我就极其激动。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篇四
前几年看到一篇有趣的'报道,一位异国的女孩子露西栖居在一棵大树上七佰多天,原因是不愿看到这棵树被砍掉,直到这棵树的所有者肯丁搬家公司同意并签订保证书保证不砍此树,她才搬回家住。
那是我十分疑惑,人与树能有怎样的情感呢?一动一静,一长久一短暂,难道还能有什么感情?她生活在树上一定是因为她从内心深处的热爱树。
我是一个血液里带着风的女子,从小时候就有一个小小的梦想,那便是带着喜欢的书和狗一同去看看这个奇妙的大世界。
我看到过东京铁塔下樱花遍天飞,感受过悉尼歌剧院的歌声此起彼伏,也望见过伦敦眼的高大与能够俯视伦敦的全部。而不论走过多少地方,看见过多少自然景观,唯独放不下的就是我家门前的香椿树。
史铁生的母亲在家门前种了一颗合欢树,而他坐着轮椅走过故宫,唯独放不下的就是那棵看他成长,陪他成人的合欢树。
在我出国学习的一年中,家门前也有一棵树,不知道是什么品种,可能它就是普普通通的小树一棵,但我每每看见它时,总是能想起家中的那棵香椿树,那是爷爷种下的,而我每次不快时,也总与它诉苦。它从不多言,也或者它总是说出我想听到的话,它变成了我的朋友,在我出国前一晚,它好像流泪一般从树皮中流出无名水。
我有个好朋友,在国外喜欢种树,我有时也向他说起爷爷念道的什么密决,他也细细品味,告诉我树有人性,看到那些小树,我就仿佛看到弟弟姐姐在玩耍,仿佛看到妈妈端着水果向我走来,她总说:“你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异国他乡看到的树总觉得不如家中的树厚实,高大,有安全感。
现在我体会到生活在别处时,树也是一种念想,那棵香椿树可能在爷爷种下的的那一刻,与我的心已连在一起,印在它的年轮中,我也体会到那个小女孩为什么住在树上,不愿它被砍掉,住在别处,思念故乡时,才会想起那些深入灵魂热爱的东西!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篇五
老王是上过几年学的,要不是生活实在艰苦家里人供不起,没准他早就是个作家了。他一直跟人这么说,可没有人信。
“你别天天捧着那几本破诗集看了!里面是有车还是有房啊!”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你懂什么?”
“呦呦呵!别更我这一套一套的,你去跟你老板跟你客户念道去啊!你怎么不住书里去啊!”
“古来圣贤皆寂……”几句叹息未说出口,手机响了,电话铃叫得人心烦,一看来电更烦了,“张老板!您好!您好!现在啊,这个……有时间。好好好,我马上去!”看看手上诗集,再看看妻子愤忿不平的样子,床上睡着的儿子书上还握着课本。他嘱咐几句便忽忽出门,顶着头皮赶赴酒桌。
“张老板早来啦!李老板!您也来了!稀客稀客……”老王生硬地客套着,赚上个笑脸,“古人是对影成三个,咱今儿还真是三……”看着老板和大客户疑惑的表情,他自知又多嘴了,后半截生咽回去。
推杯换盏几回合下来,老王几分醉意浮现,“胡言乱语”起来。
“说喝酒还是李白有境界啊,‘李白斗酒诗百篇’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好啊真是好!我一吐只能有半盆‘酸辣汤’了,哈哈哈……”几声大笑哇地一声果真吐了,李老板愤愤离席,张老板巴掌把老王扇到地上。指着便骂。
“你看看你是干什么呢?陪客户不谈业务,给我整几句诗。天天上班也不研究业务,捧什么什么诗集看!你啊!趁早!”
“滚就滚!‘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这儿本就不是我生活的地儿!”借着醉意,老王爆发了,留下傻眼的老板冲出去了。
……。
后来同事们说他在大学找了份助教,跟着一个老头天天研究诗。
“诗是啥?能吃啊?老王这个……”
“你可别说,人家可出名了!网上最火的那个‘我有一瓢酒,足以尉风尘。倾尽江海里,赠予天下人。’就是他写的。”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篇六
木秀于林,随性自由,成为干柴又如何?与其湮没于茫茫人海,我更愿随性追寻。生活在别处。
曾有一个传奇的女子写下这段文字“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三毛将自己的一生用于追寻,随性地流浪。她会在学生时代自由叛逆,也会在成年之后流浪于撒哈拉沙漠。她的生活永远在别处。“抗命不可能,顺命太轻用,遵命得认真,唯有乐命,乐命最是自由自在。”她乐命,她随性。纵使生命短暂,却依旧如夏花般绚烂。她,真正活过。
三毛爱生活,爱流浪,随性而自在。相信如果让她选择,她也一定会成为一棵随性生长的树,纵使结局只是一堆干柴,也胜过那些毫无活力可言任人观赏的树。生命是一个过程,我只关注如何而活,随自由,至真至纯,才不会白活一世。
工资,然后娶妻生子,一转身便湮没在茫茫人潮之中,无迹可寻。可是《海上钢琴师》中的一句话却掷地有声:“一个人可以穷得一无所有,但他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若人们能挖掘自己的本心,随性追寻属于自己的生活,在自己的天地中摸爬滚打,那么当他们走到生命的终点,定不会为自己的一生感到遗憾,因为他们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因为他们真正活过。
不要怕在跌倒,不要怕受伤,“累累的创伤,就是上帝给予我们最好的礼物”。从今天起,顺着自己的本心而活,随着自己的兴趣而活,活得随性,活出自己。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篇七
我还十分清楚地记得去年父亲是怎样把我送进这座大学园林,心里的那些若烟的往事如今还是历历在目。如一股思念的风把我的记忆吹醒,父亲那殷切的关怀,和父亲离开时我那双想流泪的眼睛,我都能很快地回想起来。
父亲走后,便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走到了完全陌生的境地。
很多的日子已经流逝,包括中学里用信念支撑起的时光,我走过秋叶的匆匆,走过落花的悲哀,直到这里。
我忽然发觉,人世恍若一梦。
这里,很静逸,又很喧嚣,有的都是火热般的激情和无法绝唱的歌。那时的我,真的很孤独,孤独,划破了头顶的天空。我曾悄悄地坐在宿舍的窗前,手托着下巴面对夕阳,静静地遐想,遐想着未来,力争用方向蒸干心中太多的迷茫。
大一学年刚刚开始时,我曾那样生活了一段时间,很怅然,很无味。
我开始用热情的眼光来看以后将要洗礼自己的地方。校园里满地的繁华似锦,虽然在九月,但草坪是欢快地绿,花也拼命地红。可断线的风筝只是一时的`随风而行,以后的行踪便不知何去何从。
我曾给自己设计了很多方案,可往后的生活无非是弹簧振子的往复运动,宿舍和教学楼之间。有时候也会跳进图书馆的清静和球场的活跃。窗外飘雨的日子里,我蜷缩在被子里思索生命,那柔曼的旋律,那遗失的美好。心里突然就有了一种莫名的失落,一份淡淡的忧伤。
我是一个很喜欢热闹的人,但有时候又喜欢给自己一个孤独的空间,并且孤独地愈彻骨愈好。
在周末,我总喜欢一个人走在校园里的小路上,缓慢地走,享受着一个人的世界,温暖了寂寞,释放了情怀。
就在这样的漫步里,我感受到了生活的魅力。我逃避了迷茫,寻觅到了中学时代的自己,心中的花朵终于尽情地绽放。
去吧,去吧,梦想就在远方!
以后的日子如江南三月的扬州绚烂!
生活如泉水沁入我龟裂的心脾。那些忧虑,那些迷惑,那些不明来历的烦恼全都枯凋。
时光静静地流淌着,在我的指尖轻轻地滑过,如高妙的音符,有些自然,有些凌乱。
现在,又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季节,到处是诱人的秋意浓浓,又看见九月的红枫叶来映衬秋的贫血。但我觉得,如今的大学生活就像是一瓶散发着迷人香味的香水。天空是一块透明的玻璃,永远都渗着蓝,阳光时不时地依偎在生活柔情蜜意的视线里。早秋的凉风吹来,吹散了繁芜。
再没有了孤独,和对生活的迷茫。我一直和朋友们分享着我内心的感情,朋友的祝福和一串串幸福的笑是我的整个灵魂。
我就这样在别处,激情而又快乐地生活着。
附注:
刚入大学的那天是九月四日,今天写这篇文字时也是九月四日。很巧,今天又是我二十二岁生日(农历八月初五)。整整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对生活的感情经历了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过程,找到了以前那颗时刻都想飞起的心。才明白,原来命运是一个圆。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篇八
秋风萧瑟,路上行人寥寥无几。透着朦胧的月光,我可以隐约分辨清前进的方向。稀疏的树叶随着凄凉的秋风发出“簌簌”的响声,不禁增添了黑夜的恐怖,时不时还听得见几声怪异的鸟叫声,令人发指……我惶惑,并为此感到不安。
她是一个优秀的女生,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然而作为竞争对手,我是一直不怎么服气的……因为她看上去不怎么刻苦,而且也不会占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复习功课,但每次考试成绩下来后,她仍然是佼佼者。为什么,为什么我那么努力还不如她?就这样,我一路上不知问了自己多少个为什么,却苦苦不解。我仿佛丢了自己,丢了生活。
不会吧,我想不会。他们不是正安分守己的用微弱的灯光为行人照亮前行的路吗?然而我呢?我丢了自己,丢了生活:一味的陷没于和别人比较,仰望别人的成功和幸福,无形当中却抛弃了属于自己的风景。释迦牟尼曾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都有原因,都有使命,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给你什么。”是的,竞争对手教给了我乐观和尊重,宽容和自省;还有,那四根路灯教会了我学会坚持不懈的做好自己。
生活不在别处——生活不是和对手一味竞争而丢了自己,生活不是不断质疑自己而放弃自我,生活在心中!生活不在别处,不在别处的才是生活。只要有所感,有所悟!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篇九
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生活,就像彩虹一般,看得见,摸不着,很美好,也很梦幻。生活在现实中,人们常常会不自主地去想那遥不可及的“彩虹”,而这往往会让你分不清现实和幻想的实质区别是什么。
会,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有许多缺点显露出来。到那时,你又会开始不满足于当下的生活。所以,没有最好的生活,只有更好的生活。在人的某些时间段,总会不满足于现状,因为眼前有更美的彩虹。
当太阳下山了,彩虹还会在吗?这就要看你的心是否足够坚定。不要想着不切实际的生活,因为最终一切都会像夸父一样倒下,心中的烈火却未平息。因为青春,我们有资本去寻找自己所向往的,并朝着目标一点点地改变现状。最终歇脚的地方不一定是最好的,却是最合适的。
生活,在别处。对于一些人来讲,他们永远也无法跨上那层高台阶。因为他们不够坚定,台阶也就显得即若即离。在世界尽头的某个角落,终会有属于他们灵魂栖息的地方。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要做最坚强的自己,不要被旅途的磨难打倒,恰恰要利用它收获成长。
你看那个远方是什么模样?也许只有等到你去了那里才会有答案,也许现实并非你所想那样,那里的生活比起眼前的生活并没有惬意多少,只不过是因为距离远了,产生了美感。
远方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你的远方,你所渴望的别处,对他人而言不过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的生活,他们也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想着逃避到远方的远方去。
人有所追求,有所向往,总是好的,这就是人的本性,不满足于过去,才会创造美好的现在,然而在追求之时,思考别处的意义所在,到底是不是适合自己也应该是必须具有的觉悟。
青青草地,一座小桥,一条流水,一个温馨的家……我们不能一味地去追求,而不懂得珍惜,不然到头来才发现,最适合的生活已经被自己亲手“抛弃”了。
就让生活在别处成为一种动力,如果那切切实实是个美好的存在,那就去追求,如果那别处太过虚幻,就让我们将其潜藏心底,珍惜当下。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篇十
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生活,就像彩虹一般,看得见,摸不着,很美好,也很梦幻。生活在现实中,人们常常会不自主地去想那遥不可及的“彩虹”,而这往往会让你分不清现实和幻想的实质区别是什么。
会,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有许多缺点显露出来。到那时,你又会开始不满足于当下的生活。所以,没有最好的生活,只有更好的生活。在人的某些时间段,总会不满足于现状,因为眼前有更美的彩虹。
当太阳下山了,彩虹还会在吗?这就要看你的`心是否足够坚定。不要想着不切实际的生活,因为最终一切都会像夸父一样倒下,心中的烈火却未平息。因为青春,我们有资本去寻找自己所向往的,并朝着目标一点点地改变现状。最终歇脚的地方不一定是最好的,却是最合适的。
生活,在别处。对于一些人来讲,他们永远也无法跨上那层高台阶。因为他们不够坚定,台阶也就显得即若即离。在世界尽头的某个角落,终会有属于他们灵魂栖息的地方。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要做最坚强的自己,不要被旅途的磨难打倒,恰恰要利用它收获成长。
你看那个远方是什么模样?也许只有等到你去了那里才会有答案,也许现实并非你所想那样,那里的生活比起眼前的生活并没有惬意多少,只不过是因为距离远了,产生了美感。
远方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你的远方,你所渴望的别处,对他人而言不过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的生活,他们也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想着逃避到远方的远方去。
人有所追求,有所向往,总是好的,这就是人的本性,不满足于过去,才会创造美好的现在,然而在追求之时,思考别处的意义所在,到底是不是适合自己也应该是必须具有的觉悟。
青青草地,一座小桥,一条流水,一个温馨的家……我们不能一味地去追求,而不懂得珍惜,不然到头来才发现,最适合的生活已经被自己亲手“抛弃”了。
就让生活在别处成为一种动力,如果那切切实实是个美好的存在,那就去追求,如果那别处太过虚幻,就让我们将其潜藏心底,珍惜当下。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篇十一
我想,我是更爱后者的。在这喧嚣尘世流连几度,总会坠入其中,难以自清。所以我欣赏陶渊明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敬慕屈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但我无法做到,这是现代社会的枷锁与囚笼。
但人,总是要诗意的栖居。纵然身在尘寰,但心在桃源。每当我独坐花前月下望着窗外亮若白昼的车水马龙,都会不由得生出几分烦闷来。夜应是如水般沉静而又优雅的,应是赋诗两三行,月下窗畔曲水流觞的悠然。交通工具固然快捷,但我更憧憬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自得;我更渴望与长风一试快慢,与月色深情款款的风流;我更向往那负着宝剑银弓,纵马千里追风的豪情万丈。高楼大厦固然伟岸,但我更心悦落樱芳丛的梦深花回;我更迷恋落霞云归的风卷云舒;我常醉心于群山万壑之间流连忘返。相比那些珠光宝气的首饰器物,我想我更爱明媚动人的群芳争艳。
而现代的事情,事物充斥着客观与理性,谁会在上下班的途中念些风花雪月;谁又会在归家途中迎着月光与清潭吟一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个时代的快节奏,成了诗意栖居的一个难题。终是无法如陶渊明一般倦飞知还,终是无法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但我心中,从始至终存留着这片清欢的委身之地。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我始终坚信,诗意栖居的人还有很多。所以何必忧心人世多愁自在几人能够,只需记独倚高楼,总有人高歌相候。在那豪情万丈的登高舒啸之中,七分癫更有三分温柔。
若无法轻剑白马扫杏花,那就静守心头的一片白月光,静品独身一人的清欢。
身在尘寰,心向桃源。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篇十二
黯淡的黑夜。
我苦苦的问自己:你为什么总是不如她?
我惶惑,并为此感到不安。
就这样,我一路上不知问了自己多少个为什么,却苦苦不解。
我仿佛丢了自己,丢了生活。
然而我呢?
我丢了自己,丢了生活:一味的陷没于和别人比较,仰望别人的成功和幸福,无形当中却抛弃了属于自己的风景。
释迦牟尼曾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都有原因,都有使命,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给你什么。”是的,竞争对手教给了我乐观和尊重,宽容和自省;还有,那四根路灯教会了我学会坚持不懈的做好自己。
生活不在别处——生活不是和对手一味竞争而丢了自己,生活不是不断质疑自己而放弃自我,生活在心中!
只要有所感,有所悟!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篇十三
行走在这个纷繁复杂,五彩斑斓的世界里,便有了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郁闷,生活像被蒙在厚被子里的鼓声,只是闷闷的响着,一下一下敲在心里,不清晰,却很疼。
如果甘心将自己裹在一片混沌中,那么生活就是囫囵吞下去的一颗枣子,不仅毫无味道而且会哽得人流眼泪。
轻轻拨开四周的云雾,呈现在眼前的便是一派云蒸霞蔚的绚烂景象,站在生活的别处,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感受,就能发现这样复杂的生活的另一面,毕竟,再杂乱的线团拉直后也只是一根线而已。
用眼睛看生活,会看到冉冉斜阳,看到雨雾蒙蒙,看到海阔山遥,看到悲伤背后的喜悦,看到挫折背后的勇气,看到失败背后的成功。
用眼睛看生活,你会看到每天自己是在清晨六点的微光中醒来,你会看到每天自己是踏着朝阳走向教室,你会看到老师上课时散发着柔光的微笑和透露着智慧的双眼,你会看到下课时同学咧到耳根的嘴角和轻盈的如同小兔子的身影。
用眼睛看生活,生活不再是囫囵一团,而是清晰的,美好的,灿烂到耀眼的,美丽得醉人的,你会看到生活这个大线团的最源头,你会清楚的知道这样一条让生活变得简单的规律: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看生活,生活会比你想象中的更美好。
用耳朵听生活,会听到风吹动树叶的声音,会听到雨打击花瓣的声音,会听到谎言背后的无奈,会听到批评背后的关心。
用耳朵听生活,你会听到春天小草破土而出的声音,春花瓣舒展身姿的声音;你会听到夏天雨滴打在窗棱上叮咚的乐曲声,池塘边蝉鸣蛙咏的歌声;你会听到秋天果实沉甸甸挂在树梢上晃动时的声音,农民伯伯收割麦子时爽朗的笑声;你会听到冬天雪花在空中翩翩起舞的声音,孩子在银装素裹的大地上堆雪人时无邪的咿呀声。
用耳朵听生活,生活不再是嗡嗡作响,而是婉转的,清脆的,动听到极致,美妙到撼动人心的,你会听到沉淀在生活海洋最底部的真诚的声音,你会听到那么多打击你,批评你的人其实在对你说:“加油!”用耳朵分辨是非,用耳朵倾听世界,用耳朵听听自己内心海浪翻涌的声音,用耳朵听听自己的理想,听听自己生活的意义。
最重要的,是以一颗赤诚的心去感受生活。
用心感受生活,感受头顶这片天空的云卷云舒,感受身处这个世界的绚烂多姿,感受脚踩这片土地的无边辽阔,感受母亲琐碎的唠叨,感受父亲厚重的关爱,感受身负为社会为祖国奉献的荣誉,感受为人类为地球节约每一滴水的自豪。
而对于现在的我们,最璀璨的感受,是用心,去感受即使曾经被打败过,但如今仍然握在手心的那把余温尚存的灰烬,而这把灰烬的名字叫做理想。
用心去靠近它,用心去感受它,它是温热的,是纵然被倾盆大雨当头淋下也依然不会冷却的,是时刻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顽强不屈的,是等待我们用十年寒窗苦读去实现的,是值得我们为之不顾一切的。
用心生活,用心铭记理想。
从庐山中走出来,才能真正目睹它的雄伟与壮丽,从生活中跳出来,才能真正感受它的波澜与壮阔,才能真正明白它的深刻与价值。
这样,才算生活在别处,才是真正生活在生活的别处。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篇十四
都说“生活在别处”,这是什意思?一开始我并不知道,我埋头苦想,一边转笔一边敲脑袋,忽然终于有了领悟。
我坐着车来到了冬令营集合的地点,才刚下车,就见一位老师伸出他那双邪恶的手,嘴里吐出了一句对于我们小学生而言最恐怖的一句话:“手机交出来,冬令营期间没收!”我一惊,疑问地说:“什么!areyousure?”老师微微一笑:“i’msure。”听到老师的确认,我的手慢慢地伸进包里,抓住手机,费劲地拿了出来。我只觉手机好像被包里什么东西拉着,失去了它,仿佛孩子失去了自己亲生母亲,让我感到心如刀割。
到了下午,冬令营开始了。老师把我们带到了永嘉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对我们说:“今天,你们就在这个小村庄像乞丐一样,凭借自己的语言本领,来换一顿晚饭。而且,你们还要找到睡觉的地方。”我一听,整个人都崩溃了,脸上笑嘻嘻,心里妈卖批。我靠,要死啊,这个怎么办?吃饭先不说,还让我们找睡的地方。一下子,有一种想回家的冲动,没妈真苦啊。
我在这个村庄里晃来晃去,与朋友开黑一起找。到了五点,我找到了一户人家,那家人看上去很善良。我用我的表情包,加上我生动的语言,终于说动了村民,让我在他们家吃晚饭。哇!免费吃的饭味道就是不一样,又香又甜。饭后,我想,吃已经解决了,这个住要住哪啊?哎,没想到才只过了几个月,这里的老师就变得这么邪恶了。
找到七点左右,还没找到住的地方。我与开黑的同伴蹲在路上,感到十分沮丧,世界仿佛安静了,除了虫声与隐约的犬吠不能再听见什么。蹲在地上的我想着在家里的生活,与现在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由得热泪盈眶。
但是,我还是擦干了泪水,站了起来。我想,我是该独立了,是该要成长了,怎么能一直依靠爸爸妈妈呢?我叫起了同伴,又继续找起来。到了八点半,我们终于找到了住处。我走到房间,倒在了床上,身心疲惫,全身仿佛失去了力气。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篇十五
生活,不一定全是完美,心中渴望、追求的假象,才会是最完美的。
不想局限于在这方土地上,每一次,看到的都是雨中的背影,看到的总是阳光下的微笑。
我厌倦了。
我总会想,在这个大千世界里,会不会有比这儿更清澈的天、更柔和的风呢?所以,我要到别处去看看!
我回去读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然后像雅罗米尔一样去逃跑。去毫无畏惧地“革命”;我会看完读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后,奔向那个谱写爱情的尘埃中;我会读完《徐霞客游记》,紧接着,带着它,不辞辛苦地去跋山涉水,和自然融为一体......我将会捧着一本本书,领略这个地球的风姿!
心灵,在路上。
我要提着个行李箱,管它大小,装得下几件衣服,容得下几本书,就够了。我还要背个小背包,里面有我的小相机,我的小本子,我的彩铅,各种零零碎碎的东西。我要记下我脚下的这一切!
有一天,我会到达伦敦,撑着一把雨伞,在雨下欣赏绅士风度;有一天,我会陶醉在普罗旺斯的花海里,连接着地平线,感受耳边吹过的芬芳;有一天,我会牵着一个人的手,一起在土耳其的白色沙滩上,赤脚漫步,任凭海浪挑逗着我们的脚;有一天,我会在爱琴海上,默默期待着,自己会变成公主,住进那城堡.....
我的心,早已开始动荡。
抑或是,不是这样的。
我希望可以每一天都离开教科书,离开作业,也离开电脑、手机,安然地在屋边公园里散步。我还会很庸俗地想着哪天我变得家财万贯,我就要慵懒地当个“败家女”,在家里奢侈地享受着;我还想象着逍遥自在的大学生活,小说中有着梧桐的小路,怪癖的舍友......
为什么会说“在哪儿生根,就一定得在哪儿落下”呢?我的心一直在别处,我的思绪永远在那个远方,我想要的是安宁却也轰轰烈烈的生活!
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我知道,它也渴望,像太阳一样热烈......
小溪不停地奔涌,奔向大海,我知道,它也渴望,目睹海豚飞跃的身姿......
我总是眺望地平线,我更渴望,有一天,我会抓到它,触摸别处的异样!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每一个地方都会在我的心中划下痕迹,烙在脑海。远方的庞贝城、远方的亚马逊、远方的加尔各答,我的双脚虽未起步,但我的脑海早已描绘了它们的风景,我要一一去涉足!
我相信,在这个浩瀚宇宙中,总会有属于我的地方,我会生活在那儿。哦,或许,我会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