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外国诗教案(精选23篇)
编写教案时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在编写教案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具。这些范例教案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要素。
九年级外国诗教案篇一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九年级外国诗教案篇二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以及其创作。
2.反复朗读,感受诗中艺术形象,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3.质疑讨论,品味、明确诗歌意象以及传达的情感。
4.熟读成颂,体会诗歌或平实见真情或深邃闲自豪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复朗读,感受诗中艺术形象,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2.质疑讨论,品味、明确诗歌意象以及传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感受诗中艺术形象,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2.熟读成颂,体会诗歌或平实见真情或深邃闲自豪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二课时。
板书设计。
祖国。
我爱祖国(奇异的爱情)。
我爱草原、森林、大海、小路、灯光。
轻烟、车马、山头、白桦。
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节日夜晚。
(景物、家乡的人民)。
黑人“我”------黑人种族。
谈浓郁的寻根意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河流熟知的、孕育黑人古老文化的河流,如:
幼发拉底河、刚果河、密西西比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亲爱的同学,爱国主义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更是诗人永恒的歌唱素材。今天,我们就将一同走进《外国诗歌两首》,一同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爱国心声。
结合查阅的资料,请给大家介绍一下莱蒙托夫的生平。
参考:
莱蒙托夫(1814年---1841年),俄罗斯十九世纪继普希金之后伟大的诗人。14岁开始创作诗歌,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短短的十三年创作生涯里,他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诗人继承了普希金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风格沉郁中有钢劲。
《祖国》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始创作呢?
(参考)。
《祖国》,发表于1841年四月号的《祖国纪事》。针对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创作的歌颂沙皇的《祖国》,针锋相对、感情热烈地指出俄罗斯的伟大并不在于百姓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而是另有其他的因素。
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习莱蒙托夫的《祖国》,一同去探究一下这篇充满强烈感情的作品。
二.自读,体会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传递的情感。
1.生自读感受,结合工具扫清生字障碍。
2.质疑讨论,师生合作解决生字障碍。
(投影)。
重要的字音:
虔信慰藉镶嵌。
重要的词义:
颤抖覆盖镶嵌。
三.讨论,明确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传递的情感。
讨论明确:
表达对祖国的情感,祖国往往被人们化身为母亲(长者)的形象;在本诗中的祖国却被赋予了情人的形象,如:我爱祖国,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2.“我”对祖国的爱“奇异”在何处?
讨论明确: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梦幻。
4.诗中三节开始,“我”所爱的景物与上文有何异同?
讨论明确:
我爱草原、森林、大海、小路、灯光。
轻烟、车马、山头、白桦。
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节日夜晚。
(景物、家乡的人民)。
四.听读,明确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传递的情感。
1.诗中哪些词语体现出了诗人对祖国的爱?
讨论明确:
爱、奇异;也不能、无论是、无论是、无论是、都不能;但、凄清冷漠的沉静、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汹涌的河水的奔腾、爱乘、奔上村落间的小路、透过那苍茫的夜色、惦念、点点颤抖的灯光、爱、轻烟、大队车马、闪着微光的白桦;人所不知的快乐、堆满、打谷场、覆盖、农家茅房、镶嵌、小窗、直、更深夜半。
2.听读,明确重音部分。
五.熟读成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结合资料,请给大家介绍一下美国诗人、小说家,黑人文艺复兴的领导者休斯的生平以及创作。
(生畅所欲言)。
参考:
休斯,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写国小说、剧本、自传以及诗歌,以诗歌的成就最高。代表作《哈姆雷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的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了他们美好的情感,悠远流长的文化。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引入诗歌创作,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的一篇佳作《黑人谈河流》。
二.自读,体会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所传达出的情感。
1.生自读感受,结合工具扫清生字障碍。
2.质疑讨论,师生合作解决生字障碍。
(投影)。
重要的字音:
深邃潺潺瞰望。
重要的词义:
晨曦黝黑。
三.讨论,明确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所传达出的情感。
1.诗中的黑人化身为怎样的形象?
2.“我”谈河流,谈到了怎样的河流?
讨论明确:
河流的古老黝黑预示着历史的悠久;我反复出现在古老河流边,预示着文明的创造离不开黑人的努力;灵魂像河流,预示着我牢记祖先悠久的文明与历史,充满了民族的自豪感。
4.诗中“我”仅只作者吗?
参考:
黑人“我”------黑人种族。
谈浓郁的寻根意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河流熟知的、孕育黑人古老文化的河流,如:
幼发拉底河、刚果。
四.听读,体验诗歌表现的意象以及所传达出的情感。
五.熟读成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九年级外国诗教案篇三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课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
1.一课时。
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4.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
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4.学生配乐美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
三、指导自读《夜》。
1.资料助读。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队伍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队伍,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2.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4.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对月流珠?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5.学生熟读诗歌,深层感受夜色,体会夜的意蕴。
四、作业。
p16练习三。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夏)蝈蝈的乐音主题:
(冬)蛐蛐的歌儿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夜
叶赛宁。
河水松林夜莺秧鸡。
静谧、美丽溪水月色(反复吟咏)。
(安适、宁静的心境)大河小溪青草。
九年级外国诗教案篇四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一、 导入。
二、 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 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 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 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 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一、 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 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 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 布置作业。
九年级外国诗教案篇五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区倾听生命的赞歌。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的写作训练。
九年级外国诗教案篇六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一、导入。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区倾听生命的赞歌。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的写作训练。
1、了解济慈和叶赛林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独运。
3、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4、外国诗两首。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九年级外国诗教案篇七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文常。
2、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学习重点: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
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学习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介绍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二、学生自学。
1、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两首诗的诗意。生个别读。
2、学生自由诵读《祖国》,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1)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3、学生自由诵读《黑人谈河流》,思考:
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小组交流学习。
1、检查自学情况。
2、自由读课文,组内成果交流后展示。
3、当堂探究: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黑人谈河流》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四、教师检测。
a、课文小结。
b、检测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生字词。
3、《祖国》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4、《黑人谈河流》中,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想表达什么效果?
教学反思:
这两篇文章是自读课文,我把时间大部分放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小组交流,学生兴趣较高,但参考教材全解的学生较多,学生能自主学习,但不能独立思考,这还是今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
九年级外国诗教案篇八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1.一课时。
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4.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
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4.学生配乐美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
1.资料助读。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队伍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队伍,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2.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4.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对月流珠?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5.学生熟读诗歌,深层感受夜色,体会夜的意蕴。
p16练习三。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夏)蝈蝈的乐音主题:
(冬)蛐蛐的'歌儿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夜
叶赛宁。
河水松林夜莺秧鸡。
静谧、美丽溪水月色(反复吟咏)。
(安适、宁静的心境)大河小溪青草。
九年级外国诗教案篇九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资料。
2.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二)潜力目标:
1.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潜力。
2.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资料的潜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资料。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二)难点。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路。
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指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教师的适当点拨。当然这种点拨并不是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用心性。
四、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五、教学媒体。
投影仪。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步骤。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liuxue86.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二、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资料。
(一)读准字音:
忧郁。
向往。
瞬息。
(二)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期望得到或到达。
瞬息:一眨眼、一次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一)思路:
第一节,开宗明义,否定了应对生活的欺骗而产生的消极态度:“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说明了正确的态度:“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第二节:说明要采取用心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从欺骗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要向前看,相信未来是光明的,是幸福、完美的;艰难困苦、痛苦悲伤带来的忧郁只是暂时的。
(二)思考: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提示(总结时):
诗人在诗中阐明了一种用心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心急,不要悲伤,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保用心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2.概括这首诗的资料。
提示: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用心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取的路》。
一、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述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二、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黑字的音。
伫立。
涉足。
萋萋。
诱人。
幽寂。
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貌。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取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提示:
“我选取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提示: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取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4.反复朗读全诗,理解、体会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提示: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5.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呢。
提示:
6.反复品读全诗,你从中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反复朗读这两首诗歌,有潜力的同学能够背诵下来。
九年级外国诗教案篇十
1、写景诗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
一、活动目标。
1、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2、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并锻炼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3、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朗诵能力,尤其是体味抒情类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二、活动准备。
1、搜集关于雨的知识和文学作品。
2、在学生进行分组活动准备时,及时进行指点和帮助。
3、干旱少雨的地方,可以把活动的重点放在阅读文字材料和欣赏文学作品方面,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来补偿直接体验的不足。
三、活动指导与建议。
1、活动准备。
课前,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活动准备(以自愿分组为原则)。
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让学生在不同时空谛听雨的声音,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各个角落去采集雨声,用录音机录下来(有条件的还可以用摄像机),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并描述给全班同学。
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也可以有所扩展,如不同地区和季节,雨的不同形态;雨的各种奇特现象及成因等。
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让学生搜集写雨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并准备简要的评点,准备好音乐,在课堂上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进行专题性的作品搜集,如写雨的古诗词集锦,小说、戏剧中的雨;写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作品;欢乐、忧郁、兴奋、凄凉等各种心境下的雨。
也可以自主开展如下活动:
第五组:举办雨景摄影展、绘画展。可以诗画相配,增添情致。
以上各组进行活动准备时,老师可以相机指导,以便把握住整个活动的方向和质量。
2、课堂活动(主要练习口语表达)。
三个小组依次或穿插进行活动展示。
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播放雨声的录音,让听众说一说雨声唤起了怎样的心绪和感受。然后,由录制雨声的同学描述真实情境。
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可以用知识竞赛或有奖竞猜的'形式开展活动。还可以从“正大综艺”等媒体中借鉴活泼多样的活动方式。
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进行配乐朗诵,请听众在听完后谈谈感受,以及对朗诵本身的评价。所有朗诵结束后,再对作品进行一番比较、品评、归纳,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3、作文练习。
课本上建议的是写一篇抒情文章。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时,应引导他们把握好“一个季节”“一种突出的感觉”等关键字眼,抓住特定景物的特征,写出真实而独特的体验。
学生有兴趣写诗歌、童话、剧本、文学评论等,都应该积极鼓励,只要写真实感受即可。有的学生暂时缺少感受,不应强迫他们无病呻吟。
四、活动评价。
1、本次活动的评价内容有:
(1)课堂活动时的口语表达能力;
(2)作文水平;
(3)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小组合作学习时,合作精神的体现程度。
2、评价的方法:
(1)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对于前两项内容,可以制定详细的评分表,予以量化;后两项内容可以以写评语的形式进行评价。
(2)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可以让小组给每一个成员写段评语;自己也写一写个人评语。这些评语都可以放入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袋里。
(3)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应帮助学生树立起“过程重于结果”的意识,评价时,不仅关注最后的能力水平和表现,更要关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五、有关资料。
(一)关于“雨”的诗文。
(二)关于“雨”的知识。
九年级外国诗教案篇十一
1、导语。(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2、资料助读(投影)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二、出示自学指导,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课文。
1、教师范读全诗。
2、利用书上注释读懂诗歌,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诵读全诗。
三、讨论交流,针对重点难点,教师适当讲解。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学生诵读全诗。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卡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4、回答思考、合作探讨中的两个问题。(1)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2)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5、学生熟读全诗。第2课时。
一、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2.学生合作研讨:(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学生研讨,教师点拨:(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二、课堂练习。
2、《祖国》一诗的作者是(国别)诗人(姓名);《黑人谈河流》一诗的作者是美国黑人文艺运动的领袖(姓名),被誉为“”
4、请从我国古代诗歌中,摘出两句抒发爱国情怀的诗句,并注明作者。(1)(2)。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备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四、板书设计外国诗两首《黑人谈河流》《祖国》板书设计。
九年级外国诗教案篇十二
170课题2氧气(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2化学肥料(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元素(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金属材料(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180课题1金属材料(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空气(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190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1水的组成(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原子的构成(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二课时)(200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课题4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4爱护水资源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4爱护水资源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4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210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3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离子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水的净化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水的净化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220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课件-初三化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课件-初三化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课件-初三化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课件-初三化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课件-初三化学(人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课件-初三化学(人230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溶解度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化学肥料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燃料和热量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燃料和热量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240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课件-初三化学(人教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课件-初三化学(人教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1金属材料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1金刚石、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绪言课件-初三化学(人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课件-初三化学(人250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课件-初三化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元素课件-初三化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元素课件-初三化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课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原子的构成课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原子的构成课件-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课件-初三化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课题1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课题1260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课件-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课件-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课件-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2.p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1.p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课件-初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课件-初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课件-初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课件-初270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课件-初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氧气课件-初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课件-初三化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课件-初三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课件-初三化学280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拓展性课题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290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初三化学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金属材料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二)(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二)2(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一)(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一)2(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走进化学实验室(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示例(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新人教九年级科学期初测试卷-浙教版[原创]340。
九年级外国诗教案篇十三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浅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及通假字现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亲戚”等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3)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1、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分析文章。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1课时。
(一)导入。
九年级外国诗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忘归。
无管弦悲凉,奠下基调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不发。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九年级外国诗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三个基本方法。
2、体会苏轼心系民生的感情、乐观豁达,胸怀宽广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学会勤诵读、多联想、抓意象的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大爱的宽广情怀。
一、导入:
周杰伦的《东风破》这首歌怎么来的?是词作者方文山根据苏轼的词《东风破》改编而成,东风破是词牌名。我们刚学过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赠刘景文》,唐诗宋词,诗词是中国文学中很重要的二种体裁,那么诗词有些什么区别呢?词有词牌名,诗只有题目,词可有题目也可没有题目,词的句式长短不一,诗则字数一致。词牌即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而诗只有几种,故词自由得多。
二、对于诗词,我们该怎样去欣赏呢?请同学们先说一说。
今天我们就以苏轼的《浣溪沙》为例,来学习诗词赏析的一些基本方法。
1、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勤诵读是一个鉴赏的好方法。
先请一个学生读一读,要求准确流利,字正腔圆。请学生评价。老师指正:上下片要停顿长些。再请学生读。
足蹈也叫踏歌,请学生脚踏节奏读。然后手舞足蹈配合读。
古人作诗词讲究平仄,平声应读得舒缓,仄声应读得短促。学生试读平仄。
再手舞足蹈并读出平仄。老师手势指挥齐诵读。
2、人们品读诗词时,常说诗中有画,是因为文字给了人以丰富的想象。所以赏析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多想象。
请学生再品读《浣溪沙》,边读边想象。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小结:有了联想,平面的文字就变得立体起来,有了生命力,所以赏析诗词,一定不能失去想象。
3、赏析诗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抓意象。意象是用来寄托作者情感的客观物象,一般是自然景物。
请学生在词中找出认为是意象的事物:枣花、古柳、缫车、牛衣、黄瓜、日、野人家。
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农村氛围?发展生产,安居乐业。
看着这幅农村图景,想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欣慰,愉快。
可是苏轼有什么好高兴的呢?简介背景。因为和朝廷革新派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请外调到了杭州,不多久,被迁调到偏远的密州(今山东诸城),四年后又被调迁至徐州(今江苏,靠近山东),到了徐州,又适逢大旱。碰上这么多不顺心,假如是你,会感觉怎样?(沮丧,失望、忧郁等)。
不以个人得失为意,心中装的是国家兴盛,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志。乐观豁达,爱民如子,亲民,胸怀宽广。
下片中有一个词很能体现苏轼亲民的特点,是哪个?“试问”。
怎样才算“试问”?客客气气,不想打扰。杜甫《石壕吏》中“有吏夜捉人,老妇前致词,吏乎一何怒”,和苏轼的“试问”形成何等鲜明的对比。所以离开徐州时,百姓都依依不舍,所以苏轼到今天仍被后人景仰,决不仅仅因为他杰出的文学才华,还因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怀大爱的人格魅力。
5、总结赏析诗词的三个基本方法:勤诵读、多想象、抓意象。
三、作业:运用学到的方法,赏析张志和的《渔歌子》。
九年级外国诗教案篇十六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在现代,我们梦想天更蓝、水更清,物质更丰富,生活更美好;我们渴望揭开生命的奥秘,改变人类的基因,使人类更聪明、更善良;梦想发明新药物,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类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梦想变废为宝,让废弃的塑料垃圾变成燃料,让汽车在天空翱翔;)。
我也曾梦想有一件特殊材质制成的衣服,它可以自动调节温度,冬暖夏凉,它可以随着光的强度改变颜色,在烈火中它是避火衣,在大海中它是救生圈……!
我们这些美好的愿望和看似奇异的梦想,正在通过化学家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逐渐实现!化学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学生:愿意!
教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
学生:水!
学生:语文老师说,水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洗净了别人,洗脏了自己。”
学生:英语老师说,water。
学生:数学老师说,通过水可以计算出不规则容器的容积。
学生:物理老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学生:政治老师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意条河水”。
教师:你们猜一猜,作为化学老师的我,又会说些什么呢?
教师:认真观察物质的变化,是学习化学重要方法之一。对物质变化的观察应注重观察变化前的物质、变化中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
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地球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史;(边放课件边讲)。
学生:白色垃圾。
学生:松花江水变得混沌、恶臭。
学生:滚滚黑烟,污染空气。
学生:空中“死神”——酸雨。
学生:臭氧层空洞。
学生:光化学烟雾。
阅读“绿色化学”。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欣赏空气家族成员的特异功能)。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知识。
教师:化学,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没有化学就没有生命、没有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化学是人类力量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为了生存,与自然界中种种灾难进行抗争的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与成果;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据。
不学化学不知道,物质世界真奇妙、物质世界真精彩!
作业:(1)总结身边的化学。
(2)记忆常见元素符号。
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使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走进化学实验室”三个课题组成。其中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体验、广泛交流,从一些生活或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和问题出发、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结合具体试验,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重点难点:
了解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一些基本概念,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练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的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思路:。
教材已开始就从具体的实验中纳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教材从生活中提炼出两个探究活动,还安排了三项基本试验操作,我们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和试验操作练习,并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初步认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和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可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德。
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中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观察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初步学会观察、记录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学会结论推理的方法,学会实验原理步骤等的图示方法。同过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的基本操作练习,学会化学试验基本操作技能,学会实验设计,填写实验报告。
九年级外国诗教案篇十七
狄俄墨得斯是战神阿瑞斯的儿子,又是好战的皮斯托纳人的国王。他养了一群凶猛狂野的牝马,必须用铁链子紧锁在铁制的马槽上。喂养牝马的饲料不是给普通马儿吃的燕麦,而是误入城堡的不幸的外乡人。赫拉克勒斯来到这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制服管理马厩的卫士,然后把凶残无道的国王扔进马槽。这些马吃过国王后,立即变得驯服起来。它们老老实实地听从赫拉克勒斯的指挥,一直被赶到海边。突然,他听到背后人声嘈杂,原来皮斯托纳人全副武装地追了上来。
赫拉克勒斯连忙作好战斗准备。他把马匹交给他的同伴阿珀特洛斯看管。阿珀特洛斯是神只的使者,赫耳墨斯的儿子。等赫拉克勒斯离开后,牝马又都变得疯狂起来。当赫拉克勒斯打退了皮斯托纳人重新回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同伴已被马吃掉了,只剩下尸骨。赫拉克勒斯十分难过,他在附近造了一座阿珀特拉城,纪念自己的朋友。最后,他又制服了这些牝马,把它们顺利地交到欧律斯透斯的手中。欧律斯透斯将这些马献祭给天后赫拉。后来这些牝马生育马驹,长期繁殖下来。据说马其顿的国王亚历山大骑过的一匹马就是它们的子孙。
创世之后天地分开了,在地上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叫尼普尔。那里山青水秀,众神们都居住在那里,就连万神之主恩里尔也十分热爱那里。
尼普尔有位叫南巴尔什库努的老妇人,她身边有一位美丽非凡的女儿名叫宁里尔。老妇人日夜都盼着女儿能与英俊潇洒,气度不凡的万神之主恩里尔配成一对。她就暗示女儿要主动接近恩里尔,以便得到他的垂青。
一次.恩里尔在河边看到了漂亮的宁里尔,便上前拉住她的手表露出爱慕这情。宁里尔说:“我还小呢,我的嘴唇小巧娇嫩。还不曾接受过亲吻。”
恩里尔没有得到宁里尔十分扫兴。回到宫里闷闷不乐。他召来大臣努斯库,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了他。努斯库心领神会,便为恩里尔准备了一条大船,将宁里尔骗到船上与恩里尔幽会。这使得宁里怀上了月神纳那。
众神灵们听说了恩里尔的这一恶行,都十分气愤。他们不顾恩里尔是众神之主,决定给他严厉的惩罚,他们决定把恩里尔从尼普尔城赶出去,让他到永远不能回来的地下世界去生活。
恩里尔抛下身怀有孕的宁里尔走了。但宁里尔不愿孤身生活在尼普尔,决定追随丈夫恩里尔到地下世界去。这使恩里尔十分为难,因为他知道他的儿子纳那命中注定是要住在天上的,他要用皎洁的月光普照环字。于是,便想方设法阻止宁里尔随他去下界去。
恩里尔走进地下世界,便嘱咐守人不要告诉宁里尔他的去向。宁里尔追到下界,到处寻找恩里尔,又在那里生下了月神纳那。恩里尔为了拯救儿子,想出一个顶替的办法。
宁里尔说:“既然你知道万国之王恩里尔,就该认识我,我是王后宁里尔,快带我去见他。”
恩里尔见宁里尔口气那样坚决,便现出子原形。
卫士问她:“你是谁,找他有什么事情?他吩咐不见任何人!”
宁里尔说:“恩里尔是你们的国王,我是他的妻子,难道你不认识我吗?”
这时恩里尔又出现在她身边,紧紧地拥抱她,又使她怀孕生下一个神。
在下界,恩里尔使宁里尔生下了三个神。三位神灵在地下世界顶替恩里尔的位置,他们又重新回到天上。
繁殖之神。
塔穆斯是繁殖之神,人们都称他作“青春的塔穆斯”。据说他的母亲偷偷爱上一个男子,俩人暗地结合而怀上了他。母亲的父亲非常生气,千方百计迫害女儿肚中的孩子,一心想把这未出生的孩子卉死。女儿向父亲百般哀求无效,便向神祈祷求助。神怜悯她.就把她变成子一棵树,让胎儿在树中孕育生长。成熟后,树干裂开,婴儿出生,树干复变成婴儿的母亲。母亲非常疼爱这个孩子,可是怕自己的父亲又来迫害他,就把婴儿装在一只箱子里,托地下冥府的王后欧卡拉替她抚养,长大后再送上人世还给她。
塔穆斯在冥府长大成人,出落得温文韶秀,俊美出众。冥后非常喜欢、宠爱他,想把他占为私有,不肯再交还给他的生母。他的母亲断气,向天帝控诉。天帝很同情她,但也不敢得罪冥后,就从中调和.让塔穆斯每年在地上和自己生身母亲过半年,另外半年到地下和冥后同住。
从此,每年当塔穆斯离开光明的世界,降落到黑暗的地府的时候,闪族的男男女女便为他举行哀愁的典礼,以表示对青春之神的留恋和惜别。
在典礼上,人们发出凄凉的哭声,唱着“衷塔穆斯”之歌,遍遍地喊着:“塔穆斯离开我们了,他不再在人问过活子!”但春天一到,塔穆斯又回到人问来。枯死的大地立刻充满生机。这时,冰河解冻,百草吐芽,绿树抽枝,鲜花绽蕾,鸟呜蝶舞。人们愁苦的脸上才有了欢乐的笑容,他们高高兴兴地聚在一超过“迎春节”,载歌载舞庆贺青春之神的复苏。
九年级外国诗教案篇十八
一、复习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语文课程目标”为指针,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
二、学生应考现状:
目前,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无所谓,感觉学与不学一个样,比较轻松。我校两个班也有少部分学生对本学科有较浓的兴趣,一部分同学书写比较端正,有一定的语文素养。但是初三年级,学科较多,压力较大,大多同学不愿在语文上狠下功夫,没有理解到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急功近利思想较重。
三、目标:
本学期是中考前的最后一学期,也是决定学生升学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和复习时,既要对学生上学期的期末学习状况了然于心,也要以实际行动推进“轻负高质”。
四、主要措施:
1、语文组教师群策群力,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各人所长,共同进步。
2、认真学习研究20x年《中考指要》,争取吃透中考精神,不让学生做无效的复习作业。
3、九年级任课教师,按教研组要求认真研究备课的重难点,主动向本组成员请教,争取有效发挥集体力量。
4、早做准备,将20x年中考需要掌握的古代诗歌鉴赏和文言文,名言佳句默写等知识点从开学开始每天背一点,及时检查默写,争取默写上不丢分。
5、注意精选练习,布置有效作业;对所布置的作业认真批改,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反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舍得花时间举一反三地讲解、深化、巩固。
6、加强诗歌赏析的训练,加强探究题、开放题等的训练和讲解。
7、加强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方法指导,课内文言文按顺序带着学生梳理重要知识点,课外文言文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培养语感,提高阅读水平。
8、对散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种文体的阅读进行拉网式排查,对于学生掌握不好的题型和考点进行强化,反复训练,争取在阅读方面少扣分。
9、加强作文写作的训练和讲评、修改的力度。由上学期的整体训练到这学期的分块训练,多进行课堂限时作文和片段作文训练;讲评多采取解剖的方式,让学生悟出作文写得好的常见技巧和写得留有遗憾的原因,老师少讲,重点让学生分析,尽量挤出时间让学生们互相批改一部分作文。
具体安排1、到三月底结束新课。
2、从第四周开始进行第一轮复习,安排4周时间。重点分几块进行复习:六册书本知识要点梳理,基础知识及应用、古代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作文等,其中有计划地在每天的复习课上默写古诗文及其他默写类内容。课内古诗文重在记忆背诵及其赏析。课外文言文加强练习,现代文阅读专题化。资料以《中考指要》和学校提供的为主。
3、4月中下旬到5月中旬初进行二轮复习,重点以查漏补缺为主线,针对第一轮复习中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进行补救和强化,加强作文训练,加强七――九年组各册教材中诗歌赏析和文言文各知识点的复习梳理。
4、5月下旬初到中考前这段时间,重点对各方面的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强化重点难点题型,强化识记性内容,调整考生心态,精心准备考前辅导。
附:复习具体安排(每周以5课时计算)。
第一周寒假作业分析反馈,现代文第一单元教学。
第二周现代文第二单元教学第三周现代文第三单元教学第四周现代文第四单元教学以下为第一轮复习:
第五周复习七年级上下册课本知识要点,辅之以练习。重点是文言文部分和诗词的背诵默写,现代文阅读重在记叙文,进行两课时作文训练。
第六周复习八年级上册课本,进行一课时知识点梳理,辅之以练习。重点是文言文部分和诗词的背诵默写,现代文阅读重在说明文。
第七周复习八年级下册课本,进行一课时知识点梳理,辅之以练习。重点是文言文部分和诗词的背诵默写,现代文阅读重在议论文,进行两课时作文训练。
第八周复习九年级上册课本,进行一课时知识点梳理,辅之以练习。重点是文言文部分和诗词的背诵默写,现代文阅读重在小说。
第九周复习九年级下册课本,进行一课时知识点梳理,辅之以练习。重点是文言文部分和诗词的背诵默写,现代文阅读重在散文,进行一课时作文训练。
以下为第二轮复习:
第十周基础知识积累和综合性学习,辅之以练习。讲评1课时第十一周记叙文阅读指导辅之以练习,作文讲评1课时。
第十二周说明文、议论文阅读指导,辅之以练习,作文讲评1课时。
第十三周文言文阅读指导辅之以练习,中考应试作文指导1课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九年级外国诗教案篇十九
本单元选取一些表现思想风采的文章。四位先哲把我们引向更为广阔、深邃的认为世界和缤纷的语言王国。有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的宣讲,有文坛泰斗雨果对另一位大师伏尔泰的礼赞,有著名学者傅雷与音乐家儿子的艺术交流,还有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的爱情启蒙。这些课文或洋溢着丰富的激情,或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细细品读,将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和思考。
1、了解一些文化历史、文学常识;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训练概括要点的'能力,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的能力;练习写演讲稿、书信;学习并掌握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2、能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进一步养成感情朗读的习惯,学习在语境中领会文章和语句含义的方法。
3、借助文本,试着去思考事业、人生、真理、自由、爱情、艺术等问题,从而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综合性学习中,促进学生勇敢尝试,在活动中促进学生乐观、宽容、合作等良好品质。
1、什么是议论文,有何特点(可参看书本第115页、122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总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
议论文亦称说理文、论说文,就是讲道理、论是非。作者通过事实 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一段 完整的论文必须含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论点是作者对议论 的问题所持的看法或主张。有的议论文只有一个论点,叫中心论点; 有的议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几个从属的分论点。论据是作者用来 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它可以是事例,也可以是理论,也可以是数据。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推理过程和方法。论点必须正确、鲜明;论据必须确凿、典型、恰当,有说服力,必须与论点之间有本质的、 必然的联系。
2、议论文类别:
杂文,文艺性议论文,多辛辣犀利不留情面的论时事。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随感,多以深刻、凝练、形象的阐释和感发连缀而成,一般不展开详细论证。如《谈读书》
情境型议论文,如演讲稿、颁奖辞、悼词等
3、语体分类
语体:人们根据不同的交际领域、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使用不同的语言材料所形成的不同特点的语言体系。大体分口头语书面语。
4、演讲知识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邵守义关于演讲的介绍,他认为演讲如果只有讲没有演,只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而不作用于听众的视觉器官,就会缺少动人的主体形象和表演活动;如果只有演而没有讲,只作用于听众的器官而不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他认为演讲的特征是演讲作为人类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演讲者、听众、沟通二者的媒介以及时间、环境。离开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构成不了演讲。演讲的传达手段包括:有声语言、态势语言和主体形象。态势语言指演讲者的姿态、动作、手势和表情,主体形象指演讲者的体形、容貌、衣冠、发型、举止神态等。
1、从文题入手,迅速把握议论文结构。
2、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情感。
九年级外国诗教案篇二十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三、教学难点。
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2..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板书: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陈述: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1、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2)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4)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2、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练习:
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
变浑浊。结论:石蜡中一定含、元素。
九年级外国诗教案篇二十一
1、知识目标:
通过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体会我国国家实力不断增强给国家面貌带来的新变化。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新时代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社会生活变化的体验,然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强化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学生将个人生活的发展与国家的进步联系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然后引导学生不断培养观察、发现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引导学生全面认识问题、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学生可以感受到的社会生活的变迁,引导我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就是要力图按照“从近及远”“由家到国的逻辑,引导学生形成多所处时代的准确把握。
九年级外国诗教案篇二十二
【知识目标】。
1、古代埃及与金字塔。
2、古代巴比伦与汉谟拉比法典。
3、古代印度与种姓制度。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金字塔建筑历史的思考与探索,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内容的分析,提高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亚非文明的了解,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教学重点】。
1、金字塔的建造。
2、汉谟拉比法典。
3、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学难点】。
1、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
2、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教法设计】。
1、导入:
利用导言中狮身人面像的故事,让学生领略亚非地区大河流域灿烂而神奇的文明,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金字塔的国度”:
在学生发言(讲解“我所了解到的金字塔”)的基础上作最后总结:
(1)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话。
(2)金字塔的建筑,从古到今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体现古代埃及创造了高度的`文明。
3、“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提问“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由此使学生认识大河流域人类文明产生长的共同规律。
4、“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向学生强调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关于种姓制度,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及相关材料,最大限度地从课文中获取有关种姓制度的知识信息。
5、最后,利用教材上的亚非文明地图,对全课进行总结。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2、本节课有较强的地理概念,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鼓励独立思想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板书设计】。
古代埃及(金字塔是奴隶主阶级残酷剥削奴隶的历史见证)。
古代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公开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现存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严格维护了奴隶主阶级利益)。
九年级外国诗教案篇二十三
教学目的:
了解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和环境意义;能在世界森林资源分布图上找出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方法。
教学重点:森林的环境作用,森林破坏情况及产生的严重生态问题。
教学难点:森林的环境作用。
教具:多媒体教学(漫画、图片、资料、实例)。
教学方法:运用电教手段,引入漫画、图片、资料、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人体皮肤上附着很多毫毛、头发等,它们的排汗和保温作用对维持人体的水分和体温起重要作用。对于地球来讲,什么是她的“毛发”呢?那就是生长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们就了解有关森林的知识。
讲授新课:播放有关森林的纪录片,提问:森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书)。
1、森林的经济效益(板书):由于学生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可直接通过提问。
教师总结:森林除了刚才提到的经济作用,还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环境效益(板书):
通过多媒体显示一组森林作用的数据,以及森林对环境的作用,由学生填图。
森林作用的数据。
森林的环境作用。
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
调节大气成份。
每年每公顷松林能滞留粉尘34吨。
净化空气。
夏季每天每公顷森林可以从地下汲取70~100吨水,化为水蒸气。
增加空气湿度。
通过上述的填图,使学生知道:森林具有调节大气成份,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因而,它被称为“环境的肺脏”。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1:(护田林带防风动画示意图)注:图中沙尘应该和风画在一起,为表示清楚而画在上面,线的疏密表示风的强弱。沙尘的多少受风力大小的制约。
教师问:图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过分析:由于森林带的阻挡,使强大的风变为微风前进,从而避免了大风对庄稼的危害;同时,风中的沙尘因风速降低而沉落。
学生回答: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2:(护坡林带保持水土动画示意图)注:图中箭头的粗细和颜色的深浅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师提问:径流中泥沙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被森林阻滞后,泥沙逐步沉积在坡上。
教师提问:减少的那部分径流到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森林阻滞,水的流速减缓,大量的流水渗入地下,变成地下水。
结论:护坡林带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长流。
除此之外,教师提问:森林还有哪些功能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森林还有调节气候,减弱噪音,美化环境等作用,因此,人们把森林称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那么,森林资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状况又是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森林资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40亿公顷,覆盖率29.6%。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3(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
教师提问: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以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为主。
教师提问: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答: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温带地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学生表演小品:由学生事先排练,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类,原告:森林,森林动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气候,表现在当今森林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影响:每年都有大面积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树更新的面积却很小,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的速度消失,热带雨林如果消失,不仅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全球气候也将受到影响,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将失去调节作用;许多野生动物丧失理想的栖息地,导致一些动物的灭绝。由于森林的破坏,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滥捕,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
通过小品,使学生认识到:森林慷慨地向人类贡献着它的一切。但它却得不到人类应有的保护和抚育。当前森林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以及森林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
四、森林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开始注意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各国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人们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发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遥感技术监控森林火灾。
那么,我们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条思考题,多媒体播放思考题:
某地有10000公顷森林,对这片森林有三种处理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全部保护起来,禁止砍伐。
2.全部砍伐,以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
3.把此片森林划分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随即补种树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师小结: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无私地向人类奉献它的一切,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并且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地区的环境因此而恶化。为改变现状,应植树造林,绿化地球。人们在搞经济建设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环境保护,不要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严防弄虚作假,要讲求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