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地理环境论文(模板18篇)
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管理不当。完美的总结应该展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突出自身的特长和创新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写作思路和技巧,希望对大家写总结有所帮助。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一
计算机技术是新世纪以来迅速崛起的技术,它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而其中的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综合信息技术,弥补了很多传统技术的缺点,它通过和包装设计的有机结合,从而使构建和体验商品包装的虚拟世界成为可能。本文通过对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剖析,分析其在商品包装设计的应用,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作用,最终使商品包装设计迈向一个新台阶。
包装技术是人类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所衍生的一个专业技术,它具有商品性和艺术性,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装设计不仅具有商品适用功能,更有美观的艺术追求,其创造的产品是物质和精神双重影响下的结果,该产品是利用外在的物质来体现内在的精神活动的艺术创作。得益于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这个全新的信息技术,这样才会使构建和体验商品包装的虚拟世界成为可能。将该虚拟技术应用到商品包装中,一方面可以使设计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设计意图,另一方面又可以将消费者带入到这个充满艺术氛围的虚拟世界中,让消费者获得一种崭新的视觉体验。人类文明在发展,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丰富。判断一件商品包装设计作品成功与否,一方面要看其是否满足商品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给消费者带去愉悦的享受。如此看来,商品包装不仅是物质产品,更是精神产品,它是一种实现商品基本功能的同时又要反映人们精神活动的艺术创作。
人们口中的灵境技术就是指的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它是一种计算机系统,用户可以通过它创建一个虚拟世界,并且可以亲身体验到这个虚拟世界的乐趣。该计算机技术的研发和利用给设计师、客户、消费者提供一个可以方便互动的平台,产生的效果更加生动逼真。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交互性、构想性以及沉浸性等三大特性。近些年以来,该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商品包装设计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结合三维图像的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在商品包装设计中越来越受到设计师和客户的青睐。应用该技术的包装设计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1)更加逼真,相较与传统的二维平面图像,它更能全方位体现商品信息。
(2)沉浸感强,可以让人有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
(3)制作便捷、成本低廉。
(4)电子文件形式更加便于携带、储存和传输。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给设计师、客户和消费者创建一个便捷的三方互动平台,使商品包装设计产生质的飞跃。
包装,通俗来讲就是商品保护层,在商品运输、销售的过程中起到保护和展示作用,它最终的目的是通过特定的外在形象加工来吸引消费者达到消费的目的。因而要求包装不仅仅要有过硬的外在保护技术,以保证其中的商品不被损坏,更要具备一定的视觉冲击效果和传播效应,全面反映商品的信息,从而最大可能的勾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达到销售商品的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已经不仅仅限于物质方面的满足,越来越趋向对精神层次的追求。随着社会潮流,现代商品包装设计也被加入新的内涵,不在简简单单的是一种物质生产活动,更多的是其商品包装本身所带有的文化气息、时尚品味。
将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包装设计中是一种全新的工作理念,它的出现不仅使包装设计变得更加美观和直观,而且还降低了制作成本,缩短了生产周期,进一步提高设计效率,具体分析如下。
(1)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这个信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人们的对物质文化的追求变得日益多样化,消费者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有个人特色,消费观念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那些时尚而个性的商品受到更多人的吹捧。企业为了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一杯羹,不得不把商品的包装设计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新高度,对那些新兴的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应运而生,为包装设计师创造了一个全新便捷的设计平台。在整个包装设计过程中,怎样有效做到把握商品的命脉,这是所有包装设计者面临的最重要而复杂的关键环节。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在商品包装设计中可以提供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这一点是传统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无法提供的,并且通过将计算机数字技术和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有机结合,使两者共同作用产生艺术成为可能。计算机虚拟技术可以充分将消费者个人的需求融入到商品包装设计中,从而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2)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完美诠释商品包装。从构造手段来看那些应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设计的包装作品,它具有技术性,但是从可视化的角度来看,它又是具有艺术性的。商品包装设计师通过运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自己的设计意图简洁、新颖的体现出来,并将商品的适用性和艺术性进行完美地诠释。商品包装设计的目的是依托商品外在的形象而最大限度的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无限的激发他们内心的购买欲望,从而达到将商品推销出去的目的。在当今的经济活动中,包装已不仅仅其保护商品完整的作用了,更承担起宣传商品的角色,它对扩大商品的市场认可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激发包装设计者的创作潜能。较之其他的包装,包装设计不止追求外观的时尚美观从而吸引眼球,更潜力于通过三维视觉图像来全方位、多层次的将商品的信息反映在消费者面前,从而使商品获得消费市场的广泛认可,最终提升商品的销量。一个上层的包装设计不仅可以推动企业的大力发展,而且很可能会新开辟一个销售方式。商品包装设计和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将空间的两个任意形体集合进行随意组合运算,如并集、交集、合集等,给商品包装设计师提供多种运算结果,发掘更多的可能性,从而扩散设计师的设计思维,激发设计者的创作潜能,最终达到无限激发他们创作灵感的目的。与此同时,通过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将设计者的设计作品更加逼真客观的表现出来,这样就可以使设计者和消费者进行思想沟通互动,如此就可以将两者的有效建议充分融合到包装设计中,而且还可以达到缩短商品包装设计周期,从而降低制作成本的目的,最终将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最大可能的凸显出来。
随着信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对于商品包装设计来说,这既是一个挑战也可以是一种机遇。包装设计作为服务业中的一种新兴知识性行业,它融合了多学科的技术,在企业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普通大众的消费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然从传统物质追求变为如今的精神文化的追求,更加注重商品包设计的人性化、个性化、时尚化,对商品的品牌服务、商品包装、广告宣传和形象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包装设计唯有坚持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原则,同时具有超前的时尚嗅觉,这样才不会被消费市场所抛弃。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与包装设计的有机结合,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媒介的全新视觉盛宴,使我们可以得到新颖的视觉享受,这是所有其他的设计手段所无法达到的。随着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在包装设计中的不断深入应用,在未来的日子中,它的其他它优势肯定会得到体现,从而使商品包装设计更加贴近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最终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提升商品的市场份额。
[1]王淏.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包装工业,2015,10:89+91.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二
摘要:地理环境中地形、气候、地理位置、交通、资源和人文环境因素对国家和地区政治战略关系影响重大。
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优越的地理环境可以加速社会的发展,恶劣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地理环境的优劣,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极密切的关系。
一、地形因素与政治的关系。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由于地形平坦、土质肥沃、灌溉水源充足而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这样的地方由于物产丰富也常成为人口密集、商业活动频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山地地区由于地势高低不平、交通不便、日照较少,因而对发展种植业不太有利,但对于发展畜牧业与林果业是非常优越的条件。这样由于地形的差异而造成了平原与了山区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从而也使不同的两个地区社会经济活动、人民的生活习俗与社会文化产生差异,并影响到两地的政治生活并使之产生差异。许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边界都是以一些河流、山脉、沼泽、湖泊、森林、沙漠等为界。因为这些地物的标志性明显,便于实际操作,再是这些地物对于两地来说是一种天然的障碍,使这些地物的两侧形成相对较为独立的文化单元,而这些又使之成为不同文化的分界线,这为实际边界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有利的地形条件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防无疑是非常有利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处于阿尔卑斯山区的瑞士为什么没有被横扫欧洲的德国部队入侵,并不是德国人不想这么做,而是其四面皆高山、易守难攻的地形让德国人望而却步了。抗日战争中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几乎全都被日本人占领,但为什么我们没有亡国并最终赢得了抗战的胜利,我国利用有利的地形守住了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气候因素与政治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莫斯科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德国人败得体无完肤,这也成为德国人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德国为什么在莫斯科战役中失利,其实是德国领导层对于前苏联的气候特点了解不够,从而导致对战争的准备不足。冬季到来,严寒气候对物质给养、运输、服装配备、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非常巨大。由于德国设备不适应莫斯科严寒的气候,当时竟然出现了德国的坦克、汽车不能正常开动,有的大炮无法发射炮弹的情况,更为致命的是许多德国士兵由于缺少防寒的衣服和食品而被冻死冻伤,导致不能正常作战。
在苏芬战争中拥有七十万武器精良、训练有素的前苏联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后,却最终没有能够获得战略上的完全成功,这除了当时芬兰人顽强的抵抗和战术方法得当之外,北欧严寒的气候与芬兰广泛分布的湖泊、沼泽和河流对当时主要来自前苏联南方的部队来说是个重大的障碍。不过这次战争也使前苏联队获得了在严寒气候下进行作战的宝贵经验。
三、地理位置与国际政治关系。
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由于在各个方向上距强国较远,这在保护国家安全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周围地理条件不利则容易受到外敌的蹂躏。美国社会历史上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更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屏障和政治地理位置有关:东西两面均为广阔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又远离了当时战乱纷争的旧大陆,而南北两个方向都是相对较为弱小的国家。
处于大陆内部的国家(内陆国)在千百年来注重的是对土地的控制和争夺,但由于缺乏海洋作为通道,物质与人员长距离的陆上交换和流动相当困难,这样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也阻力重重。到了近代,这种情况则会严重影响与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与信息交流。从而可能导致国家在地区或全球中竞争力的下降。这已充分表现在当今大多的内陆国家经济相对比较落后、文化与社会的开放性与现代性不够,而保守的势力较强。
由于近代国际贸易大都通过便利的海运来实现,特别是吨位大、速度快和专业性的大型轮船出现之后,海洋性国家的地理位置变得更加优越了,这为其提高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近代出现的海上强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无一不是通过海洋上的贸易与扩张、通过海外殖民地的资源与市场支撑而使其国力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当今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通过其超强的海上霸权而得以具体实现。
四、交通因素与政治关系。
新加坡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总人口才400多万的城市国家,但其在东南亚甚至整个世界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是联结亚、非、欧三大洲的重要通道,在国际航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北太平洋沿岸国家与南亚、中东和非洲各国之间的航线都经过这里。它起着沟通亚、非、欧三大洲的枢纽作用;它是世界环球航线中重要的一段,也是波斯湾石油运往世界各国的3条主要通道之一,因此被称为“海上生命线”。而新加坡正好处于马六甲海峡的咽喉位置,而这也促进了其海洋运输、货物中转、商品贸易的发展,也使其注定了在国际政治中不可能只是个无足轻重的配角。当然这也成为大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而想占有的兵家必争之地。从最初的被英国人占领到日本人入侵,再到后来独立。现在美国借反恐的名义又想介入马六甲海峡的战略意图等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这样的地方还在很多,如中美洲的巴拿马(巴拿马运河)、非洲的埃及(苏伊士运河)、亚欧之间的土耳其(土耳其海峡)、美国的夏威夷(北太平洋航线的重要路途站)等。
不同地理环境中由于气候、地形、特产、种群等方式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与宗教。由于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相对独立的发展,形成了政治文化各异、宗教信仰不同的民族。如欧洲的.基督教文化、西亚的伊斯兰文化、中国的儒家文化等。这些不同的文化又分化成更多的亚文化。而这些不同的民族和文明由于自身的发展或为了扩展的需要而使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产生较大的分异。这些分异又成为国家边界线的重要依据,一旦在这些文化重叠的地区当中,民族与宗教问题没有处理好,又常常成为矛盾与冲突激化的火药桶,如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在南欧与西亚的冲突、印度教在南亚与伊斯兰教的冲突、前南斯拉夫各民族间的冲突等。
六、资源与政治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国家必须获得和控制更多的自然资源。这是因为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物质生产的原材料和能源,是物质生产能够进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源瓶颈是制约国民经济中物质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要求这个国家获得和控制更多的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克服资源瓶颈。
西亚波斯湾国家由于具备了大量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而在国际政治中一直处于一个焦点位置。石油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但也使他们的国际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当今石油消费大国出于国家战略的考虑无一不对这一地区倾注了更多的注意和精力。
参考文献:
[1]王恩涌等著.政治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1993.
[3]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概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三
近年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开发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相关研究,设计与实现关于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一些功能模块,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教学中的难、重点,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笔者以计算机教学为例,探讨基于vrp的虚拟现实技术在辅助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中,实践了建构主义、情景学习的思想,可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熟练掌握和巩固教学中的重、难点,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是20世纪末提出的一项多学科综合技术。它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通过计算机仿真,生成具有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逼真的三维虚拟环境。用户可以通过专业的传感器设备进入虚拟环境,与虚拟场景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潜力的技术。虚拟现实有三种特性,即沉浸感、交互性和想象力(又称创造性),使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具有独特的、明显的应用优势。基于虚拟现实创建的教育和教学环境,为学习者营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从传统的“以教促学”的学习模式,转入一个新的学习方式,学习者通过自我互动和信息环境,获取知识和技能。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是很难用实物来演示。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制作三维演示程序,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这门学科,逻辑性和实践性较强,教材上的一些知识点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以用vrp结合3dsmax开发制作vr课件,更好辅助课堂教学。例如《操作系统》这门课,内容上更具理论性和相对抽象性。在讲解进程管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问题以及处理机调度中的死锁等问题时,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因此,教师可以用vr课件,将动画、声音、图片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将生产者-消费者问题以及死锁等问题的原理,通过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容易。且老师还可以设计开发《计算机操作系统重难点案例解析》的vr课件,此课件不是教材内容的堆砌,而是用来解决教材的难重点。又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讲解信息编码、二进制、十进制等基本概念时,可用vr课件开发一些游戏案例。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在课件中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再如,在讲解《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时,由于无法提供足够的硬件设备来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播放ppt课件的方式,给学生展示相应的图片和组装流程,或通过播放组装的视频方式来教学。学生只能获得感官上的认识,而实际动手操作的体会不深刻。为此,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利用其创建的虚拟场景,可使知识更形象化、直观化,便于理解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可进行交互学习,具有较强的沉浸感和交互性,极大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虚拟现实技术创设的教学环境相对其他教学媒体创建的学习情境更有真实性、独特性和优越性。在计算机学科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通过3dsmax软件创建教学中所需的硬件模型,构建三维模型库,结合vrp虚拟现实软件,开发出适合各门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虚拟学习环境,能很好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
vrp是vr-platform的简称,是国内第一款自主研发的虚拟现实平台软件。该软件实用性强、操作简单、高度可视化,所见即所得。可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房产开发、工业仿真、文物古迹、电子商务、教育以及娱乐游戏等行业。该软件打破了被国外软件垄断虚拟现实领域的现状。以极高的性价比获得了国内广大客户的青睐,并已成为一个国内应用非常广泛的虚拟现实和三维制作工具。许多理工科重点院校,购买了vrp虚拟现实平台及其相关产品(如清华大学电机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等),在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2基于vrp的虚拟现实课件制作。
在制作vrp作品前,必须先通过相关的三维建模软件(如3dsmax)进行基础建模,并设定对象的材质、灯光、动画等。大致分为以下几步。4.2.1模型建立。大多数虚拟现实场景中的模型,都是由3dsmax等三维软件制作完成。vrp对建模阶段的模型没有太多的限制,只要它符合3dsmax标准即可。但在建模时,模型数量不要太多,删除看不见的面,对于较复杂的造型,可用贴图或照片来表现,以简模原则优化模型。4.2.2材质和灯光设置。完成场景模型的建立之后,可为模型添加材质。可使用标准材质,也可添加纹理贴图。具体根据所要创建的场景来设置。vrp对3dsmax场景中的灯光设置也没有特殊要求,根据需求设置合理的灯光即可。4.2.3烘焙。通过烘焙操作,可将3dsmax场景中的模型光影,以贴图的方式导入vrp中,从而获得一个真实光影效果的虚拟场景。4.2.4导入。vrp进行后期制作虚拟现实场景中的模型制作完成并经过烘焙后,通过vrpformax插件导出模型到vrp-builder,即可在vrp-builder中进行编辑,根据教学需求,编辑具有交互功能的vr作品。4.2.5输出。在完成场景中所有模型的交互功能后,可运行、预览效果,进行修改、调试,最后可编译输出*.exe的可独立执行文件或是可网络发布的*.vrpie文件。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不仅适用于科学技术研究、虚拟学习环境、虚拟实验室、虚拟实训,还可应用于虚拟仿真校园及虚拟远程教育等。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以及硬件设备成本的不断降低,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新的教学媒体,以其强大的教学优势和潜力,将会逐步吸引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青睐,最终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并发挥其重要作用。
[1]王静蕾.浅谈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119.
[2]喻晓和.虚拟现实技术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3]徐新新.虚拟现实技术vr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2016(21):254.
[4]虚拟现实技术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6):15.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四
针对我国货运站场仍主要以单个站场为中心,站间物流服务协同相对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物流系统,经营状况不佳的目前状况,应用物流系统化的观点和方法,以经济和物流活动存在空间的广泛性和联系性为基本依据,提出了货运站场连锁化这一发展模式,并对这种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实现连锁化的三种模式,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现有站场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具有积极的启示功能。
公路货运站场是公路运输网络乃至综合运输网上的重要节点和基础设施,对运输和物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组织、衔接和保障功能。随着各种运输和物流业务的不断增长和新情况的出现,传统的孤岛式货运站场已不能满足物流业的发展,自身经营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针对这一新问题,本文运用系统工程学、协同学理论,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市场竞争力、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角度出发,探究了对公路货运站场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连锁化运营的新问题。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体展示设计的形式与方法越来越多样,而virtualreality即虚拟现实技术无疑是对新媒体展示技术的又一次革新,为新媒体展示设计带来新的技术支持,极大地丰富了新媒体展示设计的形式,为新媒体展示设计提升了展示效果。本文将简要对新媒体展示设计与vr技术做一个介绍并简单分析vr技术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应用,希望能够对vr技术发展与新媒体展示设计丰富作出贡献。
展示设计是一项综合艺术设计,它包含多种学科,运用多种技术作为支撑,涵盖的领域很广泛。传统的展示设计主要是通过实物或模型来向人们展现设计成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模型和实物已经不能满足展示设计发展所需要的展现力,因为单纯地以模型和实物作为载体的传统展示设计是一种静态展示,对于观众而言比较单调、乏味,此时vr技术的发展适时地为展示设计带来了新的技术支持和新的展现方式,帮助展示设计丰富表现形式,提升展现力,满足了人们对于展示设计的诸多需求,因此,加强vr技术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很有必要。
(一)虚拟化。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新媒体展示设计应运而生,它与传统的展示设计相比具有诸多优势,不仅能够通过3d技术使得许多不存在的事物和想法创意得到展现,还能够很大程度节约实物运输、维护等成本,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而这种优势正是得益于新媒体展示设计具有虚拟化特性,因为这种虚拟化,设计师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示无限的设计,让人们在很小的地方就能够感受到多种感官上的体验,例如,通过新媒体展示设计能够使人们坐在座椅上就从春天的百花烂漫走到冬日的白雪皑皑,能够从气势磅礴的三峡大坝走到一览众山小的黄山之巅,将四季的风光与中国大地的魅力风物尽收眼底,这都是得益于新媒体展示设计的虚拟化。虚拟化的展示能够通过vr眼镜等多种道具的配合让参观者体验电影中才会出现的现象,当参观者戴上vr眼镜,他不仅可以与猎豹赛跑,还可以体验像超人一样飞在天空的感觉,这为参观者带来了更好的参观体验。由于新媒体展示设计具有的这种虚拟化特性,设计师可以摆脱传统设计的平面化叙事风格,将故事更加立体化、现实化地展现出来,使得展示变得更加有趣,不再空洞。
(二)互动性。
在新媒体展示设计环境下,参观者的观感是越来越受到设计师重视的一个因素,新媒体展示设计不再是传统的那种简单将实物摆到参观者眼前,而是更加注重与参观者的互动,注重人性化设计、强调参与者体验已经是新媒体展示设计设计师的共识了。目前,新媒体展示设计越来越多地转向通过人机互动等方式来加强参观者与展示对象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样的互动能够帮助参观者更好地体验到设计展示对象的特点和优势,更好地完成信息传递,达到更好的展示效果。比如,通过为参观者佩戴数字化手套、头盔和vr眼镜等装置可以帮助参观者达到在月球散步的观感,这就是将参观者融入展示设计之中的一大体现,是新媒体展示设计区别于传统的媒体展示设计的一大特点,这种互动性增强了参观者对于展览的体验度,帮助展览达到更好的展示效果,同时也能够活跃展览的氛围,打破传统展览那种严肃甚至枯燥的氛围,为参观者带来更好的观感体验。
(三)沉浸感。
新媒体展示设计另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就是沉浸感,设计师通过对数字设备的运用能够对一个时空进行展现,让参观者仿佛真正置身其中,沉浸在设计师展现出来的故事或环境中。比如,现在利用vr技术能够实现对历史遗迹的虚拟展现,让那些已经破败甚至接近销毁的历史遗迹重新“出现”在参观者眼前,让参观者能够置身其中,体验这些遗迹曾经的辉煌。这就是新媒体展示设计沉浸感的体现,通过设计环境、人物、故事情节等将参观者更加深入地带进展示对象中去,达到更好的展示效果。沉浸感是新媒体展示设计对新时代的适应,也是对具有更高要求的参观者的满足,这种沉浸感能够帮助参观者真正融入进展览中去,体验展览所要传递的信息,能够极大地提升新媒体展示设计的效果。
(一)vr技术的概念。
vr技术是随着科技发展产生的又一大成果,它是一项新兴的高新实用项目,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模拟出一个虚拟三维空间,将参观者的多种感官调动起来,把参观者带入虚拟空间,实现在虚拟空间像现实生活中一样的交流与互动,从而达到让参观者仿佛置身其中的效果,提升展示效果。目前,媒体展示正逐渐打破局限性,向着更加高效便捷的方向发展,而vr技术就是其中一种发展方向,是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中实现交互艺术、增加参观者体验感的重要技术基础。有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丰富的展示形式才得到了实现的可能,vr技术的出现帮助设计师实现了许多以前不可能实现的设计,比如带领参观者体验原本普通人无法体验的活动或者将已经消失的物种重新展示到人们面前加强人们对动物的关注等等。vr技术能够运用的范围十分广泛,不仅仅体现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上,还可以运用到桥梁设计、机器人技术研发等诸多方面,由此可见,加强对vr技术与其发展方向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二)特征。
vr技术主要具有交互性、沉浸感和构想性三大特征。交互性是指vr技术能够通过数字化设备如vr眼镜将参观者的动作等在虚拟现实环境中作出反应,产生一定的交互性与实时性,这种交互性和实时性能够极大地提升参观者对于该虚拟现实环境的体验度,从而帮助参观者更好地理解该设计所想要表现的思想。vr技术帮助参与者在虚拟现实中能够做出与现实中一样的动作与反应,甚至还能够模拟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的互动,非常神奇,同时对于很多领域的研究也具有参考意义。沉浸感是指通过vr技术的运用让参观者“真正”进入到设计师的展示中去,将传统媒体展示中以展示物为主体转变成新媒体展示中以人为主体,帮助参与者在虚拟现实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从而达到良好的展览效果。构想性是指设计师能够通过vr技术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地表现出来,但是并不作为控制的主体,设计师实际上是为参观者提供一个虚拟环境,但是真正的体验与参与是参观者自身进行的活动,简单来说就是设计师为参观者提供一个环境,但是参观者在环境中如何发挥是一个充满参与性与形象力的过程。以上三个特点是帮助虚拟现实更好地为新媒体展示设计服务的基石,缺乏了这三种条件,新媒体展示设计的特点就很难展现,效果也很难实现。
(三)发展前景。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进步,vr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vr技术及其思想在我国诸多领域都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与突破,带来很多行业变革,尤其是在设计行业,虚拟现实的出现让设计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它使得艺术设计很多不可能实现的构想得到展现,同时也打破了艺术设计材料、成本、时间、空间等诸多方面的限制,使得艺术设计原本单一的展示方式向着多样化、趣味性、科技化方向发展,为艺术设计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促进了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对于博物馆这样具有庞大储存空间与展示空间的场所来说,vr技术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技术,它能够极大地缩小展览所需要占据的空间,同时也能够增强展览的趣味性,吸引更多的人参展,可谓一举多得。同时,对于大多数展览来说,vr技术能够增强参观者对于展览对象的真实体验获得更加真实的感受,将展览想要传递的思想和观念更好地传达给参与者,从而增强展览的效果。在商业化的展览上,vr技术的运用能够更好地帮助客户了解企业的产品,由于vr技术具有交互性、沉浸感和构想性三大特点,客户对于企业产品的感受和了解更加直观,这也增加了商业活动的效率,节省了时间和成本。由此可见,vr技术在设计展览行业的应用范围很广,作用也很显著,因此,加强对vr技术的应用研究对于促进展览行业的发展来说很有帮助。目前我国vr技术虽然已经取得了诸多方面的运用但是总体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层层分析我们可以发现,vr技术在我国很多行业都有运用的价值并且能够带来十分显著的变革,尤其新媒体展示设计行业,vr技术既是其发展的热点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我国vr技术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一大应用实例不得不提2010年中国上海举办的世博会,在这场世博会中设计者使用了大量的vr技术来进行展示,比如参观者能够通过vr技术模拟香港人的日常生活,而这种体验只要通过触摸屏幕便可以进入影像之中进行体验,另外,在这场展示中,地面采用了触感式地面,于是在影像中行走的参与者看到的景象会随着步伐的改变而改变。而在这场世博会中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动态的《清明上河图》展示,通过vr技术让参观者仿佛置身真实的北宋汴梁风情之中,相比较观看动画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北宋汴梁繁华的街市和人文风情。与此同时,在上海世博会的众多展览中,vr技术不仅应用在了中国馆,在其他国家的展示上也有很多运用,比如在意大利馆就展示出了一个虚拟翻书的触摸媒体装置,这种装置与真实的书本不同,使用者不需要真正动用手指去翻动书页,只需要在装置前摆动手臂就可以进行书页的翻动,同时,这个装置能够帮助使用者迅速找到想要阅读的内容。通过上海世博会我们可以看出,目前,vr技术在展示设计中的运用已经越来越多,虚拟现实无疑是新媒体展示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
vr技术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新兴产业,虽然仍处在起步阶段,但是其在新媒体展示设计方面的应用展示出了其巨大的潜力,它不仅为新媒体展示设计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空间以及成本,还为新媒体展示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打破了传统展示中实物带来的局限性。尽管vr技术在我国新媒体展示设计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多很好的发展,但是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我国vr技术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vr技术在新媒体展示设计及其他行业中发挥更大的效果是目前vr技术的研究重点之一。
[1]耿志宏.数字时代的展示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70.
[2]曹田泉.新媒体实验与艺术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38,21.
[4]牛纯.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交互设计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5.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六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可借助传感头盔、数据手套等专业设备,让用户进入虚拟空间,实时感知和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从而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等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虚拟现实技术是仿真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交叉技术。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方面的不断提高使得虚拟现实技术也相应同步地快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将趋向超高速、超小型、平行处理和智能化,量子、光子、分子和纳米计算机将具有感知、思考、判断、学习及一定的自然语言能力,使计算机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这种新型计算机将推动新一轮计算技术革命,更加带动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是近年来出现的高新技术,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该技术集成了计算机图形(cg)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是一种由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要正确认识和剖析并把握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计算机技术的变化与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未来更好的掌握与应用虚拟现实技术。
自从1944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传统计算机的性能受到挑战,开始从基本原理上寻找计算机发展的突破口,新型计算机的研发应运而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趋向超高速、超小型、并行处理和智能化。专家预计虚拟现实技术也会因此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三维计算机图形学技术、采用多种功能传感器的交互式接口技术和高清晰度显示技术在虚拟现实的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智能化的超级计算机和新型高性能计算机不断发展。这会更有利于虚拟现实技术方面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以及实时交互的环境。与传统的计算机人-机界面(如键盘、鼠标器、图形用户界面以及流行的windows等)相比,虚拟现实无论在技术上还是思想上都有质的飞跃。
3.1虚拟现实有效地建立虚拟环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虚拟环境能够精确表示物体的状态模型,二是环境的可视化及渲染。
科技论文写作,帮助更多的靴子找到更好的素材。
3.2虚拟现实仅是计算机系统设置的一个近似客观存在的环境,它是硬件、软件和外围设备的有机组合。
3.3用户可通过自身的技能以6个自由度在这个仿真环境里进行交互操作。
3.5虚拟现实离不开视觉和听觉的新型可感知动态数据库技术,并需结合高速的动态数据库检索技术。
3.6虚拟现实不仅是计算机图形学或计算机成像生成的一幅画面,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和各种人机界面与机交互,并在精神感觉上进入环境。它需要结合人工智能,模糊逻辑和神经元技术。
在虚拟现实系统中,硬件设备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虚拟世界生成设备。此外系统还需要虚拟现实的相关技术。
4.1虚拟现实的输入设备。有关虚拟现实系统的输入设备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自然的交互设备,用于对虚拟世界信息的输入;另一类是三维定位跟踪设备,主要用于对输入设备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进行判定,并送入虚拟现实系统中。虚拟世界与人进行自然交互的实现形式很多,有基于语音的、基于手的等多种形式,如数据手套、数据衣、三维控制器、三维扫描仪等。手是我们与外界进行物理接触及意识表达的最主要媒介,在人机交互设备中也是如此。基于手的自然交互形式最为常见,相应的数字化设备很多,在这类产品中最为常用的就是数据手套。
4.2虚拟现实的输出设备。人置身于虚拟世界中,要体会到沉浸的感觉,必须让虚拟世界能模拟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多种感受,如视觉、听觉、触觉、力觉、痛感、味觉、嗅觉等。基于目前的技术水平,成熟和相对成熟的感知信息的产生和检测技术仅有视觉、听觉和触觉(力觉)3种。感知设备的作用是将虚拟世界中各种感知信号转变为人所能接受的多通道刺激信号,现在主要应用的有基于视觉、听觉和力觉感知的设备,基于味觉、嗅觉等的设备有待开发研究。
4.3虚拟现实的生成设备。在虚拟现实系统中,计算机是虚拟世界的主要生成设备,所以有人称之为“虚拟现实引擎”,它首先创建出虚拟世界的场景,同时还必须实时响应用户各种方式的输入。
通常虚拟世界生成设备主要分为基于高性能个人计算机、基于高性能图形工作站、高度并行的计算机系统和基于分布式计算机的虚拟现实系统四大类。
4.4虚拟现实的相关技术。虚拟现实系统的目标是由计算机生成虚拟世界,用户可以与之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全方位的交互,并且虚拟现实系统能进行实时响应。
科技论文写作,帮助更多的靴子找到更好的素材。
要实现这种目标,除了需要有一些专业的硬件设备外,还必须有较多的相关技术及软件加以保证,特别是在现阶段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还达不到虚拟现实系统所需要求的情况下,相关技术就显得更加重要。虚拟现实的相关技术主要有立体视觉显示技术、环境建模技术、真实感实时绘制技术、三维虚拟声音的实现技术、自然交互与传感技术等等。
4.4.1立体视觉显示技术。人类从客观世界获得的信息的80%以上来自视觉,视觉信息的获取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传感通道,视觉通道成为多感知的虚拟现实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
在视觉显示技术中,实现立体显示技术是较为复杂与关键的,立体视觉显示技术是虚拟现实的重要支撑技术。
4.4.2环境建模技术。在虚拟现实系统中,营造的虚拟环境是它的核心内容,要建立虚拟环境,首先要建模,然后在其基础上再进行实时绘制、立体显示,形成一个虚拟的世界。虚拟环境建模的目的在于获取实际三维环境的三维数据,并根据其应用的需要,利用获取的三维数据建立相应的虚拟环境模型。只有设计出反映研究对象的真实有效的模型,虚拟现实系统才有可信度。在虚拟现实系统中,环境建模应该包括有基于视觉、听觉、触觉、力觉、味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建模。但基于目前的技术水平,常见的是三维视觉建模和三维听觉建模。而在当前应用中,环境建模一般主要是三维视觉建模,这方面的理论也较为成熟。
4.4.3真实感实时绘制技术。要实现虚拟现实系统中的虚拟世界,仅有立体显示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虚拟现实中还有真实感与实时性的要求,也就是说虚拟世界的产生不仅需要真实的立体感,而且虚拟世界还必须实时生成,这就必须要采用真实感实时绘制技术。所谓真实感绘制是指在计算机中重现真实世界场景的过程。真实感绘制的主要任务是要模拟真实物体的物理属性,即物体的形状、光学性质、表面的纹理和粗糙程度,以及物体间的相对位置、遮挡关系等等。
4.4.4三维虚拟声音的实现技术。在虚拟现实系统中加入与视觉并行的三维虚拟声音,一方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用户在虚拟世界中的沉浸感和交互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弱大脑对于视觉的依赖性,降低沉浸感对视觉信息的要求,使用户能从既有视觉感受又有听觉感受的环境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能看到虚拟现实技术对计算机技术的联系性非常紧密,并且虚拟现实技术对计算机设备的应用分类也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广泛。相应的计算机设备也应用到虚拟现实技术的对应环节上。虚拟现实技术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前沿研究方向,是面向21世纪的重要技术之一。它在理论,软硬件环境的研究方面依赖于多种技术的综合,其中有很多技术有待完善。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陈浩磊,邹湘军,陈燕,刘天湖.虚拟现实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展望[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1.
[2]王延汀.谈谈光子计算机.现代物理知识,2004,(16).
[3]陈连水,袁凤辉,邓放.分子计算机.分子信息学,2005,(3).
[4]官自强.纳米科技与计算机技术.现代物理知识,2003,(15).
[5]张镇九,张昭理.量子计算机进展,计算机工程,2004,(4).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七
推荐虚拟地理环境,是以虚拟现实理念、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基于地理信息、遥感信息、以及赛博空间网络信息与移动空间信息,研究现实地理环境和赛博空间的现象与规律。通过虚拟地理环境,可以促进实验地理学、地理遥感信息科学、信息地理学、以及虚拟地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虚拟地理环境研究的作用与意义,具体包括:
以虚拟地理环境为基础,可建立虚拟地理实验室,为研究和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开发、环境保育、大型工程建设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一个集定性与定量两种方法为一体的、以人为核心的、人机交融的地理“研讨厅”,由此促进实验地理学的研究,推动地理科学的发展;虚拟地理环境,把现实地理环境中的地理(遥感)信息环境、以及现代网络信息世界(赛博空间)作为客观实在进行研究,从而突破了“虚拟地理环境”作为信息技术系统的狭义理解,为“虚拟地理学”的发展建立了基础;以虚拟地理环境为基础,开展遥感、遥测实验方法研究,发展遥感信息科学/遥感科学;虚拟地理环境,是以人为核心的、面向大众与网络社会的三维虚拟环境,可用于虚拟地理野外实习、地理远程教育、生态环境教育、地理游戏与娱乐等;由此,并可推动“大众地理学”以及“地理美学”的发展;虚拟地理环境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的数字信息工程(数字地域、数字城市、数字流域)建设提供理论与方法基础。
虚拟地理环境的具体研究,是结合科学计算可视化、信息可视化、遥感信息模型和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地质、煤矿、水文、海洋、林业等领域,开展地学可视化与虚拟地理环境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在案例和原型系统的基础上,对虚拟地理环境、地理遥感信息科学和地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原创性的探索研究。
虚拟地理环境研究方向的子方向包括:
研究方向一:虚拟地理环境系统。
(1)投入式虚拟地理环境系统该方向研究投入式虚拟现实用于地理景观模拟,地学数据分析,地学模型计算与模拟等的理论和方法。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三维数据模型,实时三维图形显示和实时交互,地学模型计算算法与可视表达的融合,面向大众和面向地学专家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虚拟环境空间认知,群体决策等。该虚拟环境可用于数字城市、虚拟旅游、地学模型计算模拟等研究和应用领域。
(2)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系统该方向研究基于网络的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系统的建立方法和应用。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分布式三维数据模型,大数据量虚拟世界的网上实时显示和浏览,分布式多用户的`共享空间和实时互操作,地学模型远程计算与地学试验,地学智能体,元胞自动机,应用程序服务器开发等。该系统可用于建设虚拟社区,支持区域可持续发展参与式规划、管理和决策,建设虚拟教育实习基地等。
(3)移动虚拟地理环境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移动式gis、gps和虚拟现实技术的集成和融合,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合成理论,支持地理学野外工作与实验的方法特征等。
研究方向二:地学可视化与地学知识发现该方向结合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图形/图象/地图表达和图形思维用于地学知识发现的理论和方法。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地学可视化与地学图解,地学计算,(集聚)知识表达,数据挖掘方法,多样化图形表达,面向地学问题求解的人机交互界面,多感知投入式问题求解方法,分布式群体合作研究方法,地图视觉认知,地理空间认知等。
研究方向三:虚拟地理环境与虚拟地理学该方向以网络信息空间、虚拟现实以及数字地球发展为背景,研究信息社会/知识社会下虚拟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虚拟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以及虚拟地理环境和现实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特征。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虚拟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框架,虚拟地理学与赛博地理学、信息地理学的相互关系理论,虚拟地理环境的时间维、空间维特性,虚拟地理环境的演化驱动力机制,虚拟地理环境与数字地球等。
研究方向四:信息/虚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在信息社会大背景下,从信息地理/虚拟地理角度,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与实践,主要的研究从全球化/本土化、虚拟经济、网络社会(虚拟社区、网络教育等)、复杂性信息系统、公众参与、群体决策等角度开展研究。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八
随着计算机图形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物理学应用的进一步完善,人们制作出越来越多的和人体动作相关的视频数据,对视频分类技术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近年来,人体动作的识别在多个领域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研宄价值,其中基于关节数据的人体动作识别更是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九
总有那么一群人每天都在这充满虚幻的世界里游荡着,他们或许是想在这里寻找一种希望一种寄托,将美好的希望寄托于这虚幻的世界中来。
当网络已成为生活时,生活在现实中的我们也禁不住它的诱惑一脚踏进了深渊……..
网络、聊天、qq逐渐变为一种伴随人们生活的'东西,让一群人感到惊奇,让另一群人开始陷入沉思,人们好奇进入这张网中,以不同的方式去触摸它游戏它,并尽力审视自己的位置,可不久发现自己好像迷路了,于是人们开始叹息:原来网络是虚拟的。想找到来时的路往回走,人们在回家的路上冥冥苦思,这时才发现:哦!原来网络也需要真诚!于是人们相信:心灵深处存在着一种最原始的色彩,如生命的本质一样单纯而透明!
当网恋已成为时尚时,一天到晚在网上徘徊的人也不禁成了他的俘虏,当见网友已风靡网林时,有的人却不敢去触摸这张已成为他们生活一部分的网。因为他们怕它会在那刹那间支离破碎,或许现实中的他们和网络中的他们是有根本的区别。在网上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可在现实中却是沉默寡言。
在网上他们可以张至狂野,而在现实中他们只是一个野蛮落寂。在网上他们可以出类拔萃,而在现实中他们可能是默默无闻。
这就是一个徘徊在网络和现实之间的痴人,在繁华的网络背后只是一颗空虚的心灵,不知道该怎么去拯救自己,但心灵深处却有个声音在说不要……….
其实网络亦真亦幻,网虫们在自编自演悲欢离合的故事,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成了聊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愿大喜大悲的朋友多一份冷静!相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曾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未曾谋面的神秘在诱惑,一见钟情的机会在招手。
网络本身只是一个媒介,而以它为平台衍生出来种种故事无论是悲是喜,都非网络之过。网络给我们许多快乐的同时也给我们许多的悲伤。在网上有假也有真,只是需要你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这一切,当你看到真时网络也许就全部是真的,看到假时也许网络就全部是假的,但事实是真假都有。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中的生活与真实的生活是一样的。这个社会上有什么样的人,网络中同样也存在。至于他们的心有没有虚拟。我想是和网络是真是假的问题可作出一样的回答。
网络世界在许多人心中已经变成了一个发泄、空虚、失意的地方,大多的人们已经在心里给它下了错误的定位,于是刻意和不刻意的欺骗就这样发生,谁相信网络就会被看成幼稚。
让我们在虚拟的世界里真诚交往,不要再去刻意的欺骗刻意的怀疑,让这里成为心灵的休息地,不要将这里变成欺诈的角斗场!
忘记该忘记的;记住该记住的;改变所能改变的;接受所不能改变的。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人生不过梦一回.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十
医学学术论文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医学科学技术及医学思想的重要形式之一。
学术论文不同于一般的工作总结和工作报告,学术论文是对科研或实际工作中得到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归纳、分析、推理,形成能反映客观规律的论点的一种文字记录。
医学学术论文主要指论著(originalarticles),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临床报告,防治研究、现场调查研究等。这些都属一次性文献(primarydocument),即都是在著作者本人工作的基础上写成的。
一次文献还包括另外一些类型的学术论文,如:毕业论文、学位论文、实验报告、研究工作总结。索引、文摘则为二次文献。
医学论文的种类:1.论著类.2.评论类.3.综述、讲座类.4.摘要简报类.5.消息动态类.
1.医学论文的写作首先应遵循医学论文的写作的四大要素。
1.1:可读性撰写医学论文是为了交流、传播,存储新的医学信息,让他人用较少的时间和脑力就能顺利阅读,以解论文的内容和实质。这不仅要求论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用词准确;而且要求论文语言通顺,文风清新,可读性强。
1.2:创新性所谓“创”,是指医学论文所报道的主要科研成果是前人没有做过或没有发表的“发明”、“创造”,而不是重复别人的工作。所谓“新”,是指医学论文所提供的信息是鲜为人知的,非公知公用,非模仿抄袭的,即指医学的研究性课题,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边缘学科等三个领域。
1.3:科学性包括“三严”和“五个体现”两个方面。三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学风:严密的方法.五个体现:体现真实性;再现性;准确性;逻辑性;公开性.
1.4:实用性医学论文发表后,对人类医学事业具有使用价值,是一种社会承认的劳动。发表论文最终目的就是给同行参阅,效仿使用,推动医学事业的向前发展。能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现代需要的观点出发,医学论文有的能解决防病治病的实际问题,具有实用价值;有的着眼示来,能促进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
imrad格式:前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由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推荐通用.其概括了论文4个关键性问题,适用于临床试验、观察研究和实验室研究论文.
撰写出高质量的医学论文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取得学历、学位、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
imrad格式的优点:使其作者,编辑和同行专家以及读者三方面对文章有一个统一写作规范和标准。以利于国际国内有一个检索的统一标准.便于作者模仿、专家及编辑审读。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十一
矿产资源亦称矿藏,我国现行《宪法》第9条即采用“矿藏”一词。矿产资源是指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埋藏于地下或裸露于地表,是地壳的构成部分。这一自然事实就决定了有关矿产资源的权利与有关土地的权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各国的矿产资源立法都必须解决土地所有权与矿产资源所有权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一关系的解决对于探矿权、采矿权等权利,乃至整个采矿业,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拟以土地与矿产资源的权属关系和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实现为线索,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论述与矿产资源所有权有关的法律关系。
一、矿产资源所有权的立法体例。
对于矿产资源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各国立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土地所有权制度和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这两个制度的核心区别在于法律是否承认矿产资源是否为土地之构成部分,也就是说,矿产资源是否有独立于土地所权的法律地位。本文以下分析这两个制度的内容、利弊和发展趋势。
土地所有权制度坚持矿产资源为土地之构成部分,因此土地所有权人即为矿产资源所有权人。在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时,除非出让人与受让人就矿产资源的权属另有约定,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也同时发生转移。
土地所有权制度的优点是法律关系简明。由于法律规定拥有土地即拥有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开发者仅需与土地所有权人交易即可就资源的开发和开发资源过程中的土地使用达成协议。这一制度也有诸多缺点:(1)不利于国家对自然资源开发进行总体规划和调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采矿业事关国计民生、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因此矿产资源是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客体。如果实行土地所有权制度,国家权力就会受到矿产资源所有权人权利的制约,难以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规划和管理。(2)增加交易成本。上文提到土地所有权制度的一个优点是法律关系简明,从而有利于减少交易费用,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方面。由于矿床往往位于多个土地所有权人的土地之下,矿产资源的开发者需要与多个土地所有权人达成协议,交易费用就会增加。(3)易于引发土地所有权人之间的纠纷。由于某些矿产,如石油、天然气等具有流动性,在一幅土地上开采时有可能影响另一幅土地之下的矿产资源,对此类案件,难以取证和确定赔偿数额。在有关的土地所有权人都将其自然资源让与同一开发商时,由于对价往往是根据出产矿产品的数量和品质确定,也难以确定每一土地所有权人各自应得的对价。
美国是比较典型的实行这一制度的国家,基本上采用了这一制度。由于美国的土地分别为联邦、州或个人所有,因此矿产资源也就分别为联邦、各州和个人所有。美国联邦政府所有的矿产资源主在美国的西部;而在美国东部,大部分的自然资源都属于私人所有。此外尚有少量矿产资源位于州政府所有的土地之下,属各州政府所有。美国矿产资源所有权的格局是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在美国早期,矿产资源的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形成除了受到英国法传统的影响外,至少还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在美国早期移民到达北美洲时,人们强调个人的权利,反对建立对私权进行大量干预的政府,其民众的法律心理要求建立矿产资源私人所有的法律制度,而对矿产资源私有权的确认只能以土地所有权为标准。第二,在美国建国之前和建国之初,人们主要以先占的方式取得矿产资源。在当时,矿产资源被认为是无主财产,任何人皆得以先占方式取代得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美国政府也鼓励人们积极探矿、采矿,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矿产资源的先占在客观上只能以对矿产资源所在之土地进行先占而实现。因此美国就实行了矿产的所有权制度,使先占人同时取得矿产资源所有权和土地所有权。以确认私人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和鼓励人们努力探矿和采矿。后来美国联邦政府颁步了一些处分公共土地的法律,在19之前的'这类法律要么仅仅规定联邦政府保留某些种类的矿产资源的所有权,要么完全未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作出保留。与铁路建设用地有关的法律也使一些矿产资源被私人所有。
与美国相比,英国的情况较为不同。在英国,一般来说,土地的所有权人拥有其土地之下的所有矿产资源,但是成文法和普通法对此作出了一些限制。英国法在近现代的发展表现出矿产资源国有化的趋势,逐渐具有了矿产资源所有权制的色彩。这一趋势最早是与金矿和银矿有关。根据普通法和成文法,所有金矿和银矿中的黄金和白银都属于国家所有。后来煤矿资源也被国有化。英国1938年《煤炭法》(coalact1938),对土地所有权人给予补偿并将所有对煤炭的利益(产生于煤矿租约的利益除外)都被授予煤炭委员会(coalcommission)。这些利益(包括产生于煤矿租约的利益)后来先后被授予国家煤炭委员会(nationalcoalboard),英国煤炭公司(britishcoalcorporation)。在煤炭工业私有化之后,现在由煤炭局(coalauthority)享有。英国矿产资源国有化的最新发展与石油有关。根据英国《石油法》(petroleumact)第2条,位于地层中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石油为国家所有。
矿产所有权制度认为矿产资源不是法律上的土地的构成部分,坚持矿产资源的独立性,分别设立土地和矿产资源所有权,土地所有权人并不当然成为矿产资源所有权人。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采用这一制度。
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的弊病是权利制度复杂,但它也有很多优点:(1)有利于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可对作为基础产业的采矿业进行调控,从而带动对其他产业的调控。国家也可以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作出规划,合理地有步骤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有利于进行战略物质储备和维护国家安全。(3)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4)有利于平均社会财富。矿产资源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此应当由社会公众共同享有。
较早体现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的立法是18《拿破仑法典》。该法第552条规定:土地所有权并包含该地上空和地下的所有权。……所有权人得在地下从事其认为适当的建筑或发掘,并采取掘黄的产物,但矿山法规及警察法规所规定的限制,不在此限。以后的1865年普鲁士《普通采矿法规》和《德国矿业法》都坚持矿产资源与土地所有权相分离的制度,但并未宣布所有矿产资源都归国家所有。后来很多国家都规定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制,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成为发展的趋势。
我国也采取了同样的制度。依据我国现行《宪法》第9条和《矿产资源法》第10条,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依据《宪法》第10条,我国土地分别为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这就是说,集体土地中的矿产资源不是集体所有,而是国家所有。基于所有权的一物一权原则,我们可以认为,中国采用了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
二、矿产资源和土地。
成分之间的区别与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关系。
在实行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的国家,比如我国,确定矿产资源的法定范围的一个意义就在划分矿产资源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之间的界限。在这一制度下,土地和矿产资源为不同的不动产。土地中的沙、岩石、地下水等,为土地的成分,为土地所有权人所有,矿产资源由资源所有权人所有。在划分土地成分与矿产资源时,一般采用排除法,即矿产资源之外的部分为土地的成分。矿产资源与土地的构成成分之间有如下关系:(1)在形态上相互紧密结合,矿产资源往往被土地成分紧紧包围;(2)在外观上难以区分,有些矿产资源与土地的普通构成成分之间的区别较小,普通人难以将这二者区分开来;(3)在范围上此消彼长,矿产资源的范围越大,土地的成分的范围越小。矿产资源范围的扩大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人类不能将某种物质作为矿产资源利用时,它仅仅是土地的构成成分,当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可以将它作为矿产资源利用时,同样的物质就转化为矿产资源,因此矿产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外延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而逐渐扩大。
由于这些特点,法律应当明确规定矿产资源的范围和改变矿产资源范围的程序。由于矿产资源的范围的扩大会导致土地成分的减小,这必然致不同法律主体之间的冲突。比如有些岩石既可作为矿石,亦可作为建筑材料。在中国,集体土地中的矿产资源为自然资源之一部分,由国家所有,而作为建筑材料的岩石则由集体所有。国家希望保存矿产资源而集体希望出售建筑材料增加集体收入,国家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就发生了冲突,尤其是该矿产资源为低品位矿石,或是现在未计划开采的矿石时。在中国,扩大矿产资源的范围还可能会导致对集体土地的征用。由于以上原因,矿产资源的范围和改变矿产资源范围的程序应由位阶较高的规范性文件规定。在现行法律规范中,矿产资源的范围以及改变矿产资源范围的程序都不是由《矿产资源法》规定,而是由《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规定,实有修改的必要。
以上特点也可能导致在利用土地成分中的认知错误问题。在利用土地成分,比如取土、采石时,土地所有权人或经土地所有权人授权的人有可能错误地将矿产资源作为土地的普通成分使用或出售。对此种问题法律也应提供解决方案。本文认为如果行为人在主观上没有侵害矿产资源的故意,应当免于追究行为人的责任,买受人也应当取得所有权。
三、矿产资源和矿产产品之间的区别与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关系。
确定矿产资源与矿产产品之间的区别对于划定矿产资源所有权的范围具有重要意义,与下文论述的采矿权的性质也有密切的联系。矿产资源与矿产产品之区别在于是否被人类劳动从地壳分离。在被人类劳动从地壳中分离之前,为矿产资源;在被人类劳动从地壳中分离之后,为矿产产品。矿产资源未凝结人类的劳动,而矿产产品凝结着人类的劳动。不管是在矿产资源的土地所有权制度下,还是在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下,矿产资源均为不动产,矿产产品为动产。当矿产资源被人类劳动从地壳中分离之后即成为矿产产品,实现了从不动产向动产的转变。经过合法的采矿作业之后,采矿人取得矿产产品的所有权,矿产资源所有权人对自其矿产资源分离出的部分失去所有权。
在某些情况下,矿产产品也可能被重新置于地壳之中。一种情况就是在矿井关闭之时,已采出之矿产产品由于各种原因被置于矿山之上,并且被复垦所用之泥土掩埋,甚或未被掩埋而仅置于地表。本文认为此情形应被视为采矿人抛弃其所有权,并且已采出之矿产产品复归于地壳,重新构成矿产资源之一般部分,为矿产资源所有权人所有。
另一种情况就是矿产产品所有权人以地壳为容器贮存其油、气等矿产产品。在此情况下,矿产产品所权人没有抛弃其所有权的意思,但其是否可保有其所有权,则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在实行土地所有权制的国家,如果某人拥有土地或拥有有效的矿租,该人可以将矿产产品置于地壳之中,并且保留取其所有权。但是如果置于地壳之矿产产品由于地理原因进入他人土地之下,则成为他人的矿产资源,因为原来的矿产产品已转化为矿产资源,复归于自然,依土地所有权制,应由土地所有权人所有。这一规则也有例外。例如美国堪萨斯州议会的立法就规定公用事业机构可将油、汽置于地壳之中并且仍保留所有权,即使其油、汽进入他人的土地之下。中国实行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对此问题如何解决,法律本身未作规定,学界也未见讨论。如果坚持一切复归于自然的矿产产品皆为矿产资源,则矿产产品所有权人丧失其所有权。
四、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实现。
如果要使矿产资源发挥其作用,就应开采矿产资源,使矿产资源转化为矿产产品,以取得经济效用。在矿产资源的土地所有权制度下,有些矿产资源所有权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或不能亲自开采矿产资源,需要将矿产资源所有权让渡他人,以实现所有权人的利益。在实行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的国家,矿产资源一般由国家所有,国家既是所有权人,也是管理者。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时,国家既应履行作为管理者的职责,也应实现作为资源所有人的利益。在这两种制度下,都有一个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实现问题。为此目的,法律创设了探矿权、采矿权、租矿权等制度,以使非资源所有人可以与资源所有人合作,共同分享矿产资源的经济收益。从矿产资源所有人的角度来看,探矿权、采矿权、租矿权等权利实为所有权实现的方式和法律机制。在这些制度中以探矿权制度和采矿权制度最为完善。以下主要分析这两个制度。
在分析这两个制度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分析矿业权。有学者认为矿业权亦可简称为矿权,是指探采人依法在特定的矿区或工作区内勘探、开采一定的矿产资源,取得矿产品,排除他人干涉的权。也有学者认为矿业权是非土地所有权人或非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经政府许可登记在特定的区块或矿区勘探或开采矿产资源并获得地质资料或矿物及其他伴生矿的权利。尽管这两个定义有一等的差异,但都认为矿业权既包括探矿权,亦包括采矿权。这一定义本身也许并无不可,但以此为基础分析矿业权的物权属性却是错误的,因为正如下文所指出的,探矿权和采矿权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本文认为矿业权是一组权利的总称,我们不能从总体上对其作物权属性分析,而只能对其所包括的每一个权利进行分析。
(一)探矿权。
先授予民事主体以探矿资格,然后再根据该民事主体的申请授予探矿权,也可以在授予民事主体探矿资格的同时授予探矿权,而不要求探矿人就某一区块提出个别申请,或仅要求探矿人对其勘探区块进行登记。国家既行使了社会生活管理者的权力,也行使了资源所有人的权利。虽然国家可以同时行使这两种职能,但在理论上,我们仍应对它们作出区分。
探矿权在性质上为用益物权。这是基于以下理由:从主体上看,探矿权的主体是非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矿产资源所有权人有权勘探其矿产资源,但一般不将这一权利称为探矿权,因为它仅是所有权的内容之一,不具有独立性。从客体上看,探矿权的客体是一定区块的地壳之中的矿产资源。探矿权的客体不包括特定矿区内的地下土壤。即使在探矿中利用了该矿区的土壤,这只是对其土地使用权的运用。从内容上看,探矿权是以勘探的方式对矿产资源之有无、种类、多少、优劣进行考察的权利。此权利的行使以取得地质资料为目的,以考察研究为其方式,虽然可能消耗一定数量的矿产资源(如提取标本),但不以消耗客体为主要方式或目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探矿权是他物权中的用益物权。因为所谓用益物权,就是指权利人对他人所有物所享有的以使用收益为目的的物权。
在矿产资源土地所有制度下,矿产资源所有人有权决定是否授予另一民事主体以探矿权,以及决定是否要求对价。在矿产资源所有制度下,国家一般应要求民事主体在取得探矿权时应支付对价,但国家为鼓励探矿,也可不要求对价。
(二)采矿权。
采矿权是指取得采矿资格的非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经矿产资源所有权人同意在特定的区块和矿区采取矿物及其它伴生矿的权利。采矿权不同于采矿资格,后者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能力。采矿资格与采矿权之间的关系与上文探矿资格与探矿权的关系相同,故不累述。
关于采矿权的性质,学界颇多争议,而且往往将采矿权作为矿业权的一部分进行论述。有学者认为它具有债权性。有学者认为它是准物权。也有学者将它定性为用益物权和特殊物权。
采矿权是物权而不是债权。因为债权是存在于特定载体之间的可请求并受领一定给付的权利,它不是对债务人人身的支配,不是对债务人给付行为的支配,也不是对债务人应为客体的支配,而仅仅具有请求债务人给付之力,保持债债务人所为给付之力,免除、抵销、让与债权之力。它没有排他效力、优先效力和追及效力。采矿权却是直接支配特定矿区内的矿产资源及相关地下部分并排除他人干涉之权,具有排他效力、优先效力和追及效力,因此它不是债权,而是物权。
将采矿权定性为准物权也有含混不清之处,没有很好地解决采矿权与矿产资源所有权之间的关系。采矿权也不是用益物权,因为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采矿权的行使过程就是绝对消耗矿产资源的过程,是对客体的处分,而非对客体的利用。因此从性质上看,采矿权不是用益物权。
将采矿权定性为特殊物权的观点较为可取。若以物权客体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将物权分为动产物权、不动产物权、地役权、权利物权及特殊物权。采矿权的客体既不是物,也不是权利,而是获取一定的物,因此,称之为特殊物权。
(三)采矿权的取得。
根据是否需要支付对价,我们可以将采矿权的取得分为无偿取得和有偿取得两种方式。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征,在早期,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不发达和人类对矿产资源有限性的认识不足,为了鼓励采矿业的发展,很多国家都规定了无偿取得制度。
在现代,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矿产资源有限性的认识的提高,很多国家都放弃了对采矿权的无偿取得制度,而改实行有偿取得制度。现在有些国家的法律明文规定对某些矿产资源不适用无偿取得制度,比如英国19《石油法》第3条规定在取得石油资源开采权时必须支付对价。我国《矿产资源法》第5条也规定“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
我国应该实行和完善有偿权得制度。有偿取得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促使人们寻找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进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在我国,国家代表全民对矿产资源享有和行使所有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允许无偿取得或变相地无偿取得采矿权实际上是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放弃,而国家作为特殊的民事主体无权放弃自己的所有权。为了更好地实行有偿取得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可以实行申请公示和招投标制度。法律可以规定在一个人提出采矿申请后,该申请应经过一定的公示期。在该公示期内如果有他人对同一区块提出同样的申请,国家应根据一定的标准将权利授予最优申请者。在确定采矿权的费用时,国家也应考虑环境保护因素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矿产资源的价格反映开发该种矿产资源和利用其矿产产品时的环境代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吕忠梅尤明青。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十二
公路货运站连锁化是以货运站系统为理论依据的。货运站系统是指在经济活动和物流活动相联系的区域范围内,以物流线路和物流节点从连成的通道网络为基础,以运输工具接力运输为特征,以计算机网络为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平台,以物流运作过程协同化为机制,以公路货运站为主体,衔接其他类型物流节点的公路货运站群体。实现货运站系统化是经济、物流活动空间的广泛性、联系性和物流过程各环节联系性的客观要求。
1。1经济和物流活动的空间广泛性。
从宏观方面来看,物流的生成和呈现出的时空分布特性是经济活动派生的结果,而物流供给系统和机制的优劣反过来也对物流产生反功能。经济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具有空间上的广泛性。经济活动的这种空间广泛性决定了物流流动空间的广泛性。另一方面,各地域间都有着较强的经济联系,其空间结构标志是地域间经济圈和经济带的形成。地域间经济联系强度不均匀性的存在,必然派生出物流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也必然存在着和地域经济带对应的物流密集带。经济活动和物流活动联系的普遍性存在,是货运站系统化的经济、地理基础;而不均匀性的存在,使得首先在经济和物流活动联系较强的区域内整合区域货运站系统更成为必要和可能。一个货运站和物流活动联系强或较强的其他货运站所构成的货运站系统的系统化是货运站系统化概念的关键内容,而联系的普遍性的存在,又决定着货运站系统不能仅停留在这种联系之上,而应该向更大范围内推进,实现全国范围内公路货运站、火车货站、港口、重要仓储设施等物流节点之间的互联。
1。2物流过程各环节的联系性。
经济活动广泛性派生的物流活动空间的广泛性和物流对象的批量、种类、价值的多样性、物流供给体系的多样性结合在一起,使物流过程呈现出多主体、多环节、多区段的复杂性特征。只有通过先进的组织管理方式和信息技术、物流标准化技术将运输生产联系在一起,实现物流供给资源的系统化,使其紧密衔接、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为社会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是现代物流的最基本思想和理念[1。
因此,公路货运站的连锁化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改造以单个货运站为中心的传统运作模式,促进各类基于货运站的物流活动的深入发展,是货运站连锁化的本质要求和实际价值所在。
2货运站场连锁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连锁化的必要性。
货运站场连锁化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摘要:
2。1。1孤立的货运站场普遍经营状况不佳。目前全国大中城市都有货运站场,在计划经济年代他们都担负起大量货运任务,但如今货运站场的服务对象都已起了很大变化,而其经营方式都是单兵作战,各自为政,经营状况大多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摘要:
(1)激烈竞争。由于进入门坎较低,许多郊区的农民随便平块土地,就挂上货运站或物流园区的牌子。由于他们地价便宜、劳动力成本低,因而价格很低,很轻易占据货运市场。
(2)经营模式落后,服务单一。许多货运站场只有单纯的仓库和停车场,没有分装、配送、加工等功能,附加值较低,而且各据一方,没有和蓬勃发展的连锁商业相呼应。
(3)功能定位不明。由于没有准确的定位和建设目标,一方面,发达地区的货运站场往往超需求建设,导致许多的设施和功能被闲置;另一方面,不发达地区的货运站场则往往设施陈旧、简陋,不能满足货运需求。
2。1。2社会化分工的必然趋向。从社会化分工和国外的经验来看,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个企业不可能小而全、大而全。就货运站场来说也要逐步向“第三方物流”发展,即物流网络系统的节点支持由专业的连锁货运站场来承担。因为连锁化的货运站场专业化程度高,站场网络及配套设施完善,成本低,能明显降低流通费用,有利于物流业的发展[2。
2。1。3避免重复建设,节约资金和土地。许多企业之所以要自建物流体系是因为公共货运站场普遍都是孤立的,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和功能,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如能将现有的货运站场连锁化,并对其进行物流现代化改造,则至少还能体现两点好处摘要:(1)避免了自建物流网络的巨大耗资,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面对外资物流巨头的不断进入,还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内物流业不应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拖住发展的步伐。(2)货运站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如能将对站场的需求进行有效的整合,则能节约不少的土地,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连锁化的可行性。
货运站场连锁化的可行性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摘要:
2。2。1传统货运站场有着良好的资产和设施,只要有客户不愁没地方。有的场地还可以置换,以便在交通集散地建造现代化的物流中心。
2。2。2有着一支具有丰富货运站场工作经验的管理者和员工队伍,具体操作和管理都比较得心应手,只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就能再上一个台阶。
2。2。3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当然有些制度必须改进,使之更符合现代化物流的要求;有的制度则仍要强调,如消防平安,火种管理,货品溢损等制度,被实践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是必须的。
2。2。4有较广泛的业务联系。现有的货运站场,长期以来管理较规范,平安有保证,信誉好。因此在客户中信任度较高,兄弟单位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
2。2。5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成功案例可以借鉴。虽然连锁化的公路货运站场还没有过先例,但连锁业在各个行业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在物流业中,锦程物流就通过连锁加盟的形式合并了100多家货运企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各种有关连锁化的理论、管理制度、操作流程非常丰富,通过对其进行适应性改造,有理由相信连锁业也会在货运站场中取得成功。
3货运站场连锁化的`实现模式。
货运站场连锁化的实现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摘要:
(1)直营连锁摘要:由企业的总部通过独资、控股、兼并等途径开设门店,发展壮大自身实力和规模的一种形式。
(2)加盟连锁摘要:是总部和加盟店之间依靠契约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
(3)自由连锁摘要:是企业之间为了共同利益而采取的合作关系,是独立个体之间的横向或纵向的联合。
三种模式的比较如表1所示。
目前我国有不少大型物流公司或从大型母公司分离出来独立经营的物流部门已形成了自己的站场网络,可以通过直营连锁或加盟连锁的模式来完善和扩大自己的站场网络,形成更为完善的站场体系。而对于目前传统的独立运营的货运站场,在缺乏大型物流公司作为核心企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由连锁的模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规模优势,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但不论采取何种模式都须按连锁要求,统一营运模式,统一管理,统一标饰,各连锁站场之间计算机联网,共享信息,统一调配站场资源,以达到信息、设施、资源、人才、资金的最高利用效率和最优化的配置,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4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货运站场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货运站场的经营理念、模式和和站场相关的现代物流活动的开展还普遍比较落后。本文采用系统的观点,并结合现今在各行业均取得广泛成功的连锁模式,分析了货运站场连锁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公路货运站场连锁化这一发展模式及三种实现模式。
货运站场连锁化这一模式的提出,对于摆脱传统的各自为政的运营模式,对现有站场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以及探索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功能。
参考文献摘要:
[1徐双应。公路货运站网络系统及运作模式[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4(3)摘要:70―71。
[2李本弘。有关商业储运业连锁的思索[j。上海管理科学,(1)摘要:37。
[3张晔清。连锁经营管理原理[m。上海摘要:立信会计出版社,摘要:28―33。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十三
生物对医学方面有极大的贡献,来通过生物医学论文了解。
【1】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思路。
摘要: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了工程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保障人体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新兴学科。
生物医学工程致力于研发新的生物学制品和生物学材料,改进医疗技术,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追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历程,提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学科建设。
电子学、光电子学、计算机技术、物理学、化学、精密仪器制造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现代医学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生物医学工程就是在这些技术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医学分支学科。
生物医学工程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来对人体进行研究,分析疾病的机理,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疗措施,极大提高了现代医学的治疗水平。
但是,我国在建设和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才能够促进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1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历程。
生物医学工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
这一学科一经产生,就迅速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1965年,国际医学和生物工程联合会建立,后来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协会[1]。
生物医学工程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是因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生物医学工程将现代科学的技术成果与医学联系起来,极大地提高了人体对疾病的预防水平和治疗水平。
欧美等地区的先进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已经成立了针对这一学科的研究部门,负责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与建设。
而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起步相对较晚,而且应用范围比较窄,仅限于医院设备保管和维修、医疗物资采购等方面,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建设方面起步比较晚,应用也处于初级水平。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2个方面。
首先,历史遗留的体制问题。
我国的各级医院,负责生物医学工程的科室没有统一的名称,也没有明确的职责范围,各级医院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设定有关部门的名称、职责范围、人员编制、归属单位等情况,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有些医院的生物医学工程部门只负责医疗设备和物资的采购,对医疗设备进行维修,而另一些医院的类似部门,不仅要负责医疗设备和物资的采购,还要负责生活用品的采购;有些医院的生物医学工程部门由医务处来管理,而另一些医院却将其列为后勤保障处的管理范围。
这种学科建设上的混乱,极大程度地妨碍了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导致人们对其产生了偏见,没有意识到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意义。
其次,人员编制问题。
我国很多医院在设立生物医学工程的相关部门时,为了方便医疗设备的维修,聘用了一些电工、钳工等专业维修人员。
然而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越来越精密,这些维修人员的水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生物医学工程的需要。
如果医院不能够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建立起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能够规范应用现代医疗技术的人才队伍,就会导致人员冗余,许多专业能力不足的人占据岗位,真正的人才难以被引进,不能对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策略。
3.1明确生物医学工程的职责范围。
在一些生物医学工程发达的国家,医疗、护理、医学工程已经成为了医院发展的3个主要方面,这3大部门共同构成了现代医学的技术体系[2]。
而在我国,医学工程的地位远远没有达到与医疗和护理平齐的地步,应用范围还比较狭窄,医学工程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国的医院必须调整观念,强化对生物医学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明确地划分医学工程部门的工作范围,不仅要负责医疗设备的采购、安装、维修保养,还要做好下列工作。
首先,医疗设备的安全性能调试。
比如,目前我国医院所运用的先进医疗设备大多数依靠国外进口。
但是,医院在引进设备的时候,往往只关注设备的技术水平和价格高低,忽视了医疗设备的插头问题。
由于国内外医疗设备的插头标准不同,所以忽视插头问题,很容易导致花费大量资金引入的先进医疗设备无法在国内应用。
另外,还有医疗设备的安全等级控制、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问题,这些都是医学工程部门的工作内容。
其次,医疗设备的保养。
医疗设备的保养包括静态保养和东泰保养两个方面。
静态保养就是建立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制度,对设备的存放环境进行整顿;而动态保养则是根据设备的使用、消耗、故障情况实时进行的保养,比如检查设备的运行状况,及时进行故障诊断和维修,更换损害严重的部件等等。
3.2完善医疗设备的管理制度。
在我国很多大型医院,都具备各种先进医疗设备,其固定资产的总额甚至能达到几百万、几千万。
但是,这些医院当中,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只重视医疗设备的采购,而忽视了医疗设备的管理,医疗设备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难以发挥医疗设备的最大性能,导致医疗设备闲置或者损坏。
对此,我国的医院应当积极完善医疗设备的管理制度,以便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医疗设备的性能。
比如说,将医院所有的医疗设备集中起来进行管理,而不是将医疗设备分属于各个科室,在各个科室需要使用设备的时候进行租赁。
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有效避免医疗设备的闲置状况,而且方便了医疗设备的统一维修与保养。
3.3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生物医学工程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与众多高新科学技术成果都具有密切的联系。
所以生物医学工程的`从业人员也要具备相当高的科学素质,在具备应有的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能够对各种先进医疗设备进行正确、规范地操作,制定针对患者身体健康状况的分析报告[3]。
为了满足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需求,医院必须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着力培养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人才。
医院要与各大高校进行合作,建立人才的引进机制,同时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养,制定激励制度来提高员工的学习热情。
4结论。
生物医学工程对现代医学的发展进步具有促进作用,我国各级医院要明确划分医学工程部门的工作范围,提高医学工程部门的地位,完善医疗设备的管理制度,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生物医学工程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作者:罗晓晗单位:雅礼中学sky戏剧社。
【2】大子瓜蒌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摘要:瓜蒌又称栝楼,属葫芦科瓜蒌属,为多年生藤本攀援植物,是具有广泛开发价值的药食保健功能的中药材。
以西南地区具有突出优势、产出高的地方优质品种———兴义大子瓜蒌为对象,阐述了其生物学特性、药用价值、食用保健开发价值、经济价值以及栽培技术要点,供参考。
关键词:兴义市;瓜蒌;特性;价值;技术要点。
瓜蒌(trichosantheskinilowiimaxim)也称栝楼,别名葫芦瓜、耗子瓜、吊瓜、药瓜、野苦瓜等,属葫芦科瓜蒌属瓜蒌,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在我国中西部多省区均有分布,常以地下肥大根入药。
中药名称天花粉,其实瓜蒌果、瓜蒌籽也有突出的药用价值。
近十多年来,瓜蒌得到深度开发,不仅其药用价值得到突显,而且瓜蒌果、瓜蒌籽的食用保健功能也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瓜蒌种植与开发有着广阔的前景。
我国贵州西南部山间林区广泛分布着多种药用瓜蒌,近两年来,笔者收集了本地区多个瓜蒌品种栽培试验,并引进安徽瓜蒌作对比试验,发现贵州省兴义市大子瓜蒌比其他瓜蒌有突出的优势和开发的价值。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十四
矿产资源亦称矿藏,我国现行《宪法》第9条即采用“矿藏”一词。矿产资源是指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埋藏于地下或裸露于地表,是地壳的构成部分。这一自然事实就决定了有关矿产资源的权利与有关土地的权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各国的矿产资源立法都必须解决土地所有权与矿产资源所有权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一关系的解决对于探矿权、采矿权等权利,乃至整个采矿业,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拟以土地与矿产资源的权属关系和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实现为线索,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论述与矿产资源所有权有关的法律关系。
一、矿产资源所有权的立法体例。
对于矿产资源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各国立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土地所有权制度和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这两个制度的核心区别在于法律是否承认矿产资源是否为土地之构成部分,也就是说,矿产资源是否有独立于土地所权的法律地位。本文以下分析这两个制度的内容、利弊和发展趋势。
土地所有权制度坚持矿产资源为土地之构成部分,因此土地所有权人即为矿产资源所有权人。在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时,除非出让人与受让人就矿产资源的权属另有约定,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也同时发生转移。
土地所有权制度的优点是法律关系简明。由于法律规定拥有土地即拥有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开发者仅需与土地所有权人交易即可就资源的开发和开发资源过程中的土地使用达成协议。这一制度也有诸多缺点:(1)不利于国家对自然资源开发进行总体规划和调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采矿业事关国计民生、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因此矿产资源是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客体。如果实行土地所有权制度,国家权力就会受到矿产资源所有权人权利的制约,难以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规划和管理。(2)增加交易成本。上文提到土地所有权制度的`一个优点是法律关系简明,从而有利于减少交易费用,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方面。由于矿床往往位于多个土地所有权人的土地之下,矿产资源的开发者需要与多个土地所有权人达成协议,交易费用就会增加。(3)易于引发土地所有权人之间的纠纷。由于某些矿产,如石油、天然气等具有流动性,在一幅土地上开采时有可能影响另一幅土地之下的矿产资源,对此类案件,难以取证和确定赔偿数额。在有关的土地所有权人都将其自然资源让与同一开发商时,由于对价往往是根据出产矿产品的数量和品质确定,也难以确定每一土地所有权人各自应得的对价。
[1][2][3][4]。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十五
虚拟现实技术是本世纪末迅速兴起的一门高科技应用技术。该技术使计算机三维图形生成技术、智能数字图像处理、人机接口技术以及多传感交互技术等高科技技术融会贯通,让体验者通过传感辅助设施得到交互式的浏览、考察和操纵系统预设的虚拟世界。因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取得成就,虚拟现实技术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虚拟现实技术有感知性、交互性、沉浸性和构想性的特点,能够通过视听、触觉的传感及反映装置带给使用者更多的感受,使其沉浸在虚拟的环境中,带给使用者身临其境的感受。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使用者逐步的接受知识,使其掌握更多的知识,帮助使用者构建新的观念,掌握一种全新的学习过程。
第一,虚拟现实技术在酒店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使教学模式得到创新。首先虚拟现实技术的存在有助于构建虚拟现实酒店场景,因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结束了以往的通过图片和视频这样二维平面展示的方式,能够促进学习者通过虚拟酒店进行漫游,这样可以使学习者自由的对酒店环境进行欣赏,能够使学习者多角度多维度的对酒店的各个功能区进行浏览,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自由改变视角,如此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有助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使教育更加贴合行业和产业的氛围,能够给予学生一种实际的行业和产业情景。而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入可以给予学生具有针对性的工作场景,能够使学生更具感情色彩的融入到真实的工作境况中。如此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对教学充满热爱,进而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进行学习。
第三,虚拟现实技术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今酒店管理专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对人才进行交叉式的培养,但是这样的合作只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参观和短期见习来实现,如此不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酒店管理工作。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学生们了解和认识到星级酒店的实际场景,同时还可以利用远程教学来打破空间的限制,这样酒店中的高级领导就会通过远程教学来对学生们进行教育,如此使学生们的专业性变得更加扎实可靠。
酒店管理教学中对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还不够成熟,在这个方面酒店管理专业的学校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绩。追其原因就是因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初期具有更大的技术难度,而且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我们可以根据参与虚拟现实的程度和不同形式将虚拟现实技术分为四种类型。而桌面虚拟和分布式的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更广的应用范围和更大的推广价值。其中桌面虚拟现实技术简单,而且投入也不高。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更为广泛的应用于教育领域。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展现出其在酒店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教学课件。软件设计师和酒店方共同合作,使交互技术更好的运用在交互场景的设计上。通过软件对各类型的酒店建筑进行设计,并且详细的`把控内在格局的三维模型设计,其次就是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媒体表现形式进行交互合成,进而产生真实的情景。之后对虚拟酒店漫游系统进行建立,设置具有三维演示空间的教学课件。于是在授课的时候,学生便可以利用漫游系统在各个角度对酒店进行了解和熟悉,如此来使学生们对虚拟现实技术产生兴趣,最终更好的帮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第二,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模拟实训系统。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平台是通过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因为专业的影响,这样对客服务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产生限制,如此便成为了经营的特点,而酒店专业的学生不能随时参观酒店,不能切实的了解到现实的场景,也不能亲自进入到酒店的实际经营管理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建一个系统,使学生能够进入到模拟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中,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去认识和了解酒店的管理。这样学生就会根据餐饮管理知识来合理的安排餐位,还可以根据前厅管理知识合理安排住房,如此构建一种内在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具备强大的岗位操作技能。
第三,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远程教学。以前的远程教学往往因为技术的原因锁定在教学视频上,这样师生之间就没有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老师不能准确的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而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借助网络通讯技术来构建一个虚拟真实的教学课堂,最终使学生们可以借助网络参与教师的讲解,而且学生们也可以在课堂上发表言论。教师能够得到学生们的实时状态,监控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实现更加理想化的教学现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今有多个领域受到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影响,比如说教育、管理、生活等领域,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入,高科技也在飞速的迈动着自己的步伐,它被更好的运用在教育领域。虚拟现实技术在酒店管理教学中应用可以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使教学方法得到革新,使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创新,因为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完美结合,最终帮助酒店管理教学更快更好的达成目标,进而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更好地提升。
参考文献:
[1]姚永聪.虚拟现实技术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职教通讯,(06).
[2]刘敏.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索[j].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2015(04).
[3]徐素霞.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07).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十六
(一)丘陵型丘陵型人居模式多分布在山岭之间的田峒或谷地边缘的山脚缓地上,较为集中的地区有桂东南、桂南、桂中一带。桂中、桂西南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石山遍布,人们多居住在盆地、河谷地带,以便于将平整土地开辟为耕地。盆地聚落规模较小,河谷聚落规模较大,聚落形态较为规整。丘陵型民居建筑大多是以土坯、夯土或石块构筑而成的半地居式硬山搁檩建筑;有些地区由于汉化较深,如玉林地区、钦州地区以及南宁东部横县等地已选择了硬山搁檩的汉式地居。
(二)山地型山地型人居模式主要分布在高山峻岭的山崖、山腰和陡坡上,如桂北、桂西北、桂西等地区。其建筑选择沿等高线分台发展的聚落模式,尽可能地顺应地形。建筑一般为全木结构、底层架空,木柱落地支撑的干栏民居形式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挖方。采用二层干栏式楼房,房屋分上下两层,二层住人,设梯而上;底层架空,圈养猪、牛、羊等家禽。
二、民居差异的地理环境解释。
(一)地形地势壮族传统民居建筑类型干栏。因为各地地形地势的不同,也会有所差别。在山地,为节约稀少的坡地(多开发为梯田),当地居民会选择在较陡的位置建设民居,以干栏式、半干栏式为主。猪牛圈通常设置在干栏底层,人在干栏上层居住。人畜共居适应了山区平地稀少的情况,又可利用牲畜警惕性高的优点预防山区的多发自然灾害,如火灾、滑坡等。在山区,多为单一民族聚族居住,民族特色浓厚。在山地,随着地势的升高,干栏往往越建越小,这适应地势越高风力越大的实际。山上的干栏建筑,独立存在,互不连接,而山脚的多连在一起,相互间相隔较近,这是因为山上比山下灾害多一些,房屋相隔远点避免一户发生意外灾害事故连累邻里。在平原或谷地,空地较多、地势开阔,居民多采用人畜分居型,不需要牲畜来预防大的自然灾害,也能创建较好的卫生居住条件。由于地形较平坦,交流方便,不同文化相互影响,人们思想开阔;该区域基本上不是民族聚族居住,居民来自不同民族和不同地方,其生产活动的能力要强些,方式要复杂和多于山区居民,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
(二)气候植被广西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北部属中亚热带气候,南部属南亚热带气候。桂北、桂西一带多山,沿山势海拔气候呈现出垂直分布的特征。因为各地小气候不同,人居亦体现出差异。桂西南地区气候炎热,日照强烈,体现在建筑上,就必须考虑通风防热,要求建筑总体布局和建筑单体要尽量开敞、通透,向阳方向出檐较远,底层尽量架空处理(干栏建筑)。该地区民居空间进深普遍比桂西北地区长4m-5m,且开窗较少,其目的是保证室内环境的阴凉;由于雨水相对较少,房屋屋顶坡度一般较小,东西面山墙常做成木骨泥墙来提高热容量。干栏式建筑的晒排,是以大树较大枝干支起构筑成的平台,用于晾晒衣物及晒谷物,具有良好的通风性,适应了南亚热带多雨潮湿的气候。桂北山区的冬季较为寒冷,其民居的.门楼比桂西南地区的敞廊就显得较为封闭,这是因为冬季防风的考虑。一些山区冬季有雪,与之相适应的的是。
(三)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传统民居建筑原则。壮族的干栏建筑,对木材的需求较大。桂西北地区,气候土壤等条件适合杉木生长,木材资源丰富,因此,这些地区的干栏多为全木结构并以杉木为主材。在该地区,有足够的木材可资利用,木制干栏建筑具备可持续性,所以,这些地区的传统全木干栏建筑能较好的保存下来并继续发展。而在桂南以及桂中地区,石山环境不利于杉木生长,当地居民就地取材,以石材为主,用杂木结合夯土建筑混合结构的干栏,由于杂木也日渐稀少稀少,这些地区的干栏建筑逐渐减少和消失。在盛产石材的桂西北山区,建筑民居时大量使用了石材,包括石筑基础和首层墙基,甚至柱础采用石柱以防水防朽。在土壤较多的地区则根据土质的不同选择夯土、土胚砖和烧制砖瓦等方式获取基本的建筑材料。各地区的壮族民居在建筑材料上呈现出纷繁的地域特征。
三、小结。
壮族传统民居是适应所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而形成和发展的,在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的地区,壮族民居建筑会发展出适应环境的不同结构和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改造自然能力、手段的得到加强,对自然地理条件的依赖性逐渐降低。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十七
民居中国的吉祥文化源远流长,吉祥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面对生存中凶险、邪恶的境况以及在对神灵敬畏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随着吉祥文化的发展,人们将自己祈福求祥的愿望反映在建筑上,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建筑形式。闽南民居的建筑及装饰源于中国文化,无论从建筑选址、建筑色彩、建筑局部还是建筑装饰,都体现了吉祥文化对闽南传统民居的深刻影响。
1吉祥文化对民居选址的影响闽南人在选择宅基时,特别注重风水。风水是古人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一种观念,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望,它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有一定的合理性,既包含有丰富的实用价值,也蕴含着浓厚的吉祥文化。闽南人在寻找理想的宅基时,首先要观察山势,即“龙脉”,山势的高低、起伏颇似龙的形态,起伏、弯迤、运动的“龙”被认为是可以“藏风聚气”。其次要观察水流,水流必须缓慢、平稳、弯曲、环绕,这样的水才是理想的水。概括起来,闽南人建筑选址的基本原则是:坐北朝南,背靠大山或丘陵,靠近河流或池塘。从现代景观学的角度看,“背山”即朝向阳光,既能得到充分的日照,还有利于组织通风;“面水“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取水方便,同时还便于排水,有利于建筑物的保护。古人选择有利的地形地貌,其目的无一不是为了求得一个合适的、吉利的休养生息场所,祈求家族和子孙福寿安康。
2吉祥文化对民居色彩的影响色彩中的吉祥观念来源于阴阳五行说,“五行”是古人将宇宙生命万物分为五种基本构成要素,即金、木、水、火、土。五行各有与之相应的色彩,木为青、碧、绿色系列;火为红、紫色系列;土为黄、土黄色系列;金为白、乳白色系列;水为黑、蓝色系列。五行之间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中国传统建筑运用五行的色彩理论进行配色,相生的颜色是相间的协调色,色彩和谐统一,相克的颜色是互补的对比色,色彩对比强烈。这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风水理论认为“山主贵,水生财”,“金盛则水旺”,黑白搭配利于财,闽南建筑中红墙碧瓦的搭配,就是木生火的格局,利用色彩的`和谐以求吉祥。红色代表喜庆吉利,这种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红色是太阳的颜色、火的颜色,在传统文化中,新年贴红对联,新婚的红嫁衣、红盖头,新科的红榜等,不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要用红色来增添喜庆。在闽南传统民居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红色的运用,如闽南的红砖墙、红屋顶等,形成了闽南独特的红砖文化,表达了人们追求喜庆吉祥的美好愿望。
3吉祥文化对民居布局的影响在建筑的平面和空间布局上,闽南建筑也充分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比如福建土楼,有很多是按照八卦的图形来设计的,八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神秘力量的符号,对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建筑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八卦土楼的平面布局,一般根据八卦分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各自对应一个卦位,每卦八个房间。通常每个单元至少有一部楼梯,八个单元之间建有防火墙。在土楼的顶端还分布有九个瞭望塔。《易经》有云:“九星护卫,镇宅辟煞。”它的实际用途是用来登高望远,以御外敌。当地客家人认为,按八卦的原理建土楼能够“镇宅禳邪,出煞保安。”福建土楼的八卦造型也体现了客家人对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传承。
4吉祥文化在民居装饰中的体现吉祥文化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是通过吉祥图案来体现的。吉祥图案综合运用吉祥语和图像,以人物、走兽、花鸟、神话传说、日月星辰等为题材,将吉祥图案与建筑完美地结合起来。吉祥图案种类繁多,寓意丰富,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闽南传统民居中的吉祥图案,主要分为三大类:动物类、植物类和人物类。4.1动物类吉祥图案。祥禽瑞兽类图案是闽南传统民居装饰的主题,它包括龙、凤、麒麟、狮子、虎、鹿、鹤、蝙蝠、喜鹊等。由于闽南民居主要为木框架结构,防火成为其头等大事,因此屋顶上多装饰有“吻兽”,主要有龙、凤、狮、獬豸、海马等,这里的龙、海马等皆为水中之物,是避火的好手,而狮、獬豸的造型狰狞,被用来吓唬“火神”。
民居的墙壁上还经常装饰有浮雕石狮,其用意是保吉避凶,迎福纳祥。另外,蝙蝠也是常用的动物吉祥题材,取其“福”的谐音,这是人们祈望幸福的强烈表现。4.2植物类吉祥图案。人们通常根据植物的属性或形态来表达吉祥的观念,如花朵硕大的牡丹有着雍容华贵的韵味,被人们认为是富贵、吉祥之物,有兴隆、发家之意,牡丹的造型被大量应用在园林之中,雕刻在厅堂裙板、砖雕门楼、门窗之上;梅兰竹菊的习性是不畏险境、高洁典雅,人们常以此类植物的自然特性来比拟人清正、高洁的品格,比如人们常在门窗上雕刻冰梅纹图案以象征寒窗苦读;灵芝有药用和营养价值,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引申出长寿、健康的寓意,如意纹即是灵芝和云纹的结合,它被广泛应用在建筑门窗、木雕和墙体石雕上。4.3人物类吉祥图案。人物类吉祥图案包括神仙、平民百姓、历史人物等。神仙是以传说中的仙人为原型,如八仙、寿星等。
民居装饰中最常见的神仙题材是福禄寿三星,他们经常出现在砖雕门楼、砖雕墙面、门裙板木雕上,是民间最受欢迎的吉祥神。“福”星手持如意,衣着华贵,“禄”星手捧金元宝,满面笑容,“寿”星拄着拐杖,托着寿桃,他们在缭绕左右的祥云瑞气中,来到了人间。福禄寿三星分别寓意幸福、富贵、长寿,这是人类最向往的三个方面,它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生活价值观。另外,有关平民百姓的题材,还有渔、樵、耕、读,这是当时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老百姓基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历史人物题材,如三国故事、羲之戏鹅、太白醉酒等,这些反映在民居的雕刻艺术上,也是丰富多彩、韵味无穷的。民间雕刻工匠的俗语:“唐三千,宋八百,雕不完的三列国”,三国故事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自然成为雕刻的主题。
吉祥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它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它对闽南建筑及装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加强对吉祥文化的研究,将吉祥文化的精神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让古老的吉祥文化焕发出青春的光辉。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十八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叫田子蕊,是20xx级**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壹尚品服装店vi设计》。论文是在潜铁宇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三年来我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
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选题依据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依据。
在三年的研究生习中,我们学校开设了很多的专业课程,而在这些专业课程中vi设计是包含范围最广的一门课程。它涉及了标志文字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版面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很多的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所学的成果的一门课程。vis手册的制作,就像是有一条线把在学校所有学到的专业知识贯穿起来,vis涉及的层面非常的广其中包括标志设计、文字设计、图形创意设计、色彩的搭配、以及书籍装帧设计。通过vis手册的设计和制作,让我巩固了我所学的知识。这本vis手册是我所学的知识的完整展示,也为日后从事设计行业、独立完成设计任务打下基础。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
这次课题的内容是壹尚品服装店的vis设计。整个vis系统主要包括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两大类,综合研究生三年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整体的设计中。
因为标志是整个vis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所以标志的设计就决定了整体设计的成败,因此在标志设计上所用的时间也比较多,经过几次修改最终确定方案。
由于标志的设计要与壹尚品服装店相关联,所以要先清楚的了解服装店的相关背景信息、经营理念和主要经营的项目,根据收集的资料分析并了解同类行业在设计上的特点、欣赏优秀的vis设计作品。在设计壹尚品服装店标准标志时,首先在纸上用手绘的方式绘制标志初稿,经过仔细的修整和改进,然后再通过二维软件制作,在电脑中制作出标志的整体效果,再经过多次的加工修改,最后确定标志方案。标志方案确定后,vis最重要的部分就确定了,我们就可以开始vis设计的制作了。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存在的不足。
我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使我更进一步的了解了vi设计的各个环节,并找出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也有了对包装设计的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