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的教案(实用18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确定。教案的编写不仅要注重逻辑性,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案的编写应该结合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条件和氛围。
丰碑的教案篇一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1)"丰碑"是什么意思?
1、自由读,思考:红军在过云中山时,那里自然环境怎样?(环境十分恶劣)
2、除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之外,还有什么困难在威胁、考验他们?(装备差)
3、指导有语气朗读。
1、默读,思考:
(1)军长听到警卫员的报告后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注意带点的词,理解句子的意思。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花,神情十分镇定、自然。
(2)军长知道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又是怎样做的?
2、读课文,抓词,谈体会。
军长听到"前边冻死一个人"的消息后,先是"一愣",表明事情发生得突然,没有想到,接着他边"急步朝队伍前面走去",表明他心里很着急。"军长思索着,脸变得阴云密布,嘴角的肌肉明显地抽动着。"他为冻死了战士而痛心,为军需处长没有发给这位战士棉衣而愤怒。从军长"喊""大声命令""给我找来""叫来"可以看出军长心中充满了对军需处长失职的愤怒。"好像一尊雕像"表达了作者对死者的崇敬之情。"镇定、自然"表明这位老战士甘愿牺牲,从容赴死的心境。当军长从一位战士口中得知眼前死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满脸怒气的军长冷静下来,他向前几步,深情地注视着眼前这位死去的战友"他因误解军需处长而悔恨、自责;他因军需处长的崇高品德而感动。于是他"慢慢地举起了右手,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泪水湿润了他的眼睛"。表达了军长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对失去战友的悲痛。
3、讨论:这段课文有几句话?是按怎样的顺序连句成段的?
(这段课文共十五句话。引导学生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弄明白上下句之间的承接关系。一、二句写军长听了警卫员的报告,疾步朝队伍前走去。三至六句写军长赶到队伍前边看到了已经冻死的老战士的神情和衣着。七至十三句写军长心中的疑问、面部表情以及发怒时的语言。十五句写军长感情的变化。句与句顺承相接,前因后果紧密相连,先发生的情况先写,后发生的情况后写。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连句成段的。)
4、学了这段课文,你敬佩军需处长吗?为什么?
5、小结:
这段课文具体、细致地描写了军长感情的变化(吃惊、着急——疑问、愤怒——冷静、悔恨、自责——崇敬、悲痛),具体、细致地描写了已经冻僵的老战士的神情、衣着,并把两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结合起来,表现了军需处长这位老红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
6、指导有语气朗读。
1、齐读,体会"丰碑"的含义。
(投影)注意带点的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大雪很快地覆盖了死去的军需处长,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做光亮透明的高大的石碑,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伟大的红军战士的崇敬心情。)
2、指导有语气朗读。
3、练习背诵。
可敬的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并和高高的云中山化为一体,然而在人们的心中,他克己奉公的精神却象高山一样永存,他所代表着的红军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永远前进。
丰碑的教案篇二
1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人教版)小学教科书第八册:
教学过程:
一、结合旧课《倔强的小红军》,导入新课。
(师生)在《倔强的小红军》中我们学习了:在长征过草地途中一个小红军由于饥饿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作者通过小红军的外貌,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他聪明坚强,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拖累别人的故事.红军要战胜困难,什么样的精神是最关键的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红军长征的文章《丰碑》将给我们回答这个问题.(板书)。
3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重重).三、请同学默读课文。
划出描写风雪和描写人物的语句。
四、再读课文体会感悟文章思想感情(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解决)。
(一)学习课文1-5段。
1.请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提问)略。
2、齐读第2自然段,谈谈你对课文的理解。
一只红军队伍在翻越大雪山,恶劣的气候,残酷的战斗,重要的使命,这些与红军装备很差形成了矛盾,这自然引起了最高指挥官将军的担心:
这支队伍能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境下到底会发生什么事呢?
3、读课文3-5自然段,回答问题。
(师)将军对军备差的担心果然发生了,从将军的行动描写中我们可。
以看出将军着急到了极点,所以什么话也没说.这里的“愣”是失神,发呆的意思。
(3)(师)请同学和我一起思考,队伍中冻死了人,将军首先要追究谁的责任?
对,是追究负责管衣服的长官—军需供给的军需处长.找一位同学有感情的读一下将军找军需处长这段话。
其他同学思考:找的结果是什么?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将军怎样的心情.交流讨论。
(师)找不到军需处长。
描写将军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小组合作完成)。
语言描写(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神态描写(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4)再读课文。
找一位同学读一下将军知道事实真相后感情变化的句子.思考环境描写此时的作用.提问(略)。
将军感情的变化:将军知道冻死的人就是军需处长.从愤怒(将军愣住了)。
到震惊(他久久站立在雪地里)。
到感动(他的眼睛湿润了)。
到敬佩(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起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到坚定(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就走进了漫天的风雪中,脚步沉重又坚定)。
风雪渲染了将军知道真相后悲痛的心情.3、(一)(师)请同学看屏幕。
将军的情绪由开始时担心军队装备差到相信军队必胜.(由开始认为军需处长失职的愤怒到结果对军需处长的感动和敬佩。)感情的转变为他自己解除了忧虑,也给了我们的疑问一个解答,(二)交流讨论:。
我们以将军的视角看军需处长,前后形象有何不同,转变的原因是什么.找一位同学有感情的读一下第七自然段,请同学思考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反馈:。
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板书)一尊塑像-----一座晶莹的丰碑.(交流)丰碑的本意是什么?
(师)丰碑的本意是高大的石碑。
由塑像到丰碑,可见在将军的眼中军需处长的形象一下子高大起来了.转变的原因是误会的解除.将军对军需处长由误会失职、愤怒到感动和敬佩。
(演示)从外形上看军需处长的遗体因冰冻而晶莹确实好像是。
一座高大的石碑.从精神上看,军需处长的这种行为是舍己为人,一心为公,自我牺牲崇高的革命精神是一座高大的石碑.本文中丰碑就有了两层含义,重点是象征.本文中丰碑是一语双关..我们看板书,在军备很差的情况下,红军取得长征的最后胜利,关键的就是这种精神.4、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将军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沉重”是因为迎着风雪,行军艰难.更因为牺牲了战友,心情沉。
小结。
丰碑:。
军需处长:。
2006年5月16日。
丰碑的教案篇三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重点: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感情朗读等方法,了解到“晶莹的丰碑”不仅是指军需处长冻僵的身体,还因为他所具有的舍己为人的精神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课文直接描写了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样子和神态,还刻画了将军这个人物。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同学们,翻开课本,浏览课文,勾画出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句子。
(生浏览课文,勾画)。
师:谁愿意给我们读一读描写将军神态的句子?
生:我找到的是“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板书:愣了一下)。
还有“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师:你找得很准确,这都是描写将军神态的句子。还有吗?
生:我还找到了“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
(板书:愣住了)。
师:对,这也是。请你再往上找找,还有呐。
生:我找到了。“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还有下面“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反思:这一组问题的设计,既让学生理解什么叫“愣”,又让学生结合课文了解将军两次“愣”的背景。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生独立学习,自主感悟;师巡视,听了个别同学的理解)。
思考好后,和你的小组成员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小组合作。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学生没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对两次“愣”有了新的理解。)。
师:在刚才的合作中,老师看到不少同学,由于组内意见不统一,就想方设法地从课文中找依据去说服对方,这真是一个好办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将军为什么“愣了一下”。
生:因为将军听到警卫员说“前面有人冻死了”,他没有想到会这样,所以“愣了一下”。
师:你很会联系上文思考问题,从哪儿体会到的,读出来。
生:我是从这儿体会的,“‘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师:就是这儿。但将军先前真的没想到会有人冻死吗?再往前找找。
(生浏览前文)。
生:老师,我找到了。将军先前一直在担心着,他怕有人冻死了。我是从第二自然段读懂的。
师:将军先前在担心什么?请你读出来。
(生读出第二自然段)。
[cai出示第12自然段,点红“愣住”]。
生:我知道。因为将军被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打动了,当听到别人说时,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所以“愣住了”。
师:将军先前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吗?
生:不知道。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我是从第八自然段将军说的话知道的。将军说“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生自由读八至十自然段体会)。
生:我体会到当时将军非常愤怒。是从这儿体会到的。“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师:“脸色顿时严峻起来”是什么样子?
生:将军的脸很严肃,让人看了害怕。
师:是的。当将军看到这位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的老战士被冻僵了,他的脸色严峻了。忽然,他向身边的人吼道:--请你吼出将军的话!
(生大声喊出将军的话)。
师:你的声音非常洪亮,但是没有表达出将军的愤怒。谁愿意吼出将军的愤怒?
(生吼,表达出了愤怒)。
师:还从哪儿体会出将军的愤怒?
生:还从将军的神态。“他红着眼睛,像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他的样子让人心生畏惧,说明他在愤怒。还有“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先前他脸上的肌肉只是抽动,现在却是“抖动”了,说明他已经愤怒到极点了。
师:你真会揣摩人物的内心。也许这时他正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怒火呢。
(生读“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
师:将军的愤怒没有爆发出来。谁再来?
(生吼)。
师:(停顿五秒,与先形成对比)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生不由和我一起说):“他--就是军需处长……”
听了这话,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些什么呢?
[cai上点红“久久”]。
生:将军想:他就是军需处长?太意外了!
生:将军想:我还未了解情况,就先发火,错怪了军需处长,真惭愧。
生:多好的战士呀!为了保证战士们有棉衣穿,把自己的棉衣也让出去了!生:将军想:军需处长真了不起,我们红军部队有这样舍己为人的战士,真值得骄傲和自豪。
…………。
反思:抓住将军对队伍态度的变化:开始担心,能否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后来坚信,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以及在见到军需处长前后神情的变化(听说,一愣;见到,发怒;知道,愣住),指导学生从文入情。这样首尾照应,前后贯通,综合思考,领悟变化的原因。还采取展开想象的方法,让学生想想说说,让他们设身处地体会将军丰富的内心世界,产生心灵的共鸣,认识到间接描写突出了军需处长的品质。
师:将军的内心震撼了:这就是我的军需处长,……我怎么能这样对待他呢?我的心像刀绞一样,任由风雪拍打着我的脸,千言万语已经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只有向你敬上一个军礼。请带着感情读一读这个部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通过读向我们展现这个画面?
(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将自己的情感通过读表现出来了;我在评价时将他们的感受归并成自责、悲痛、感动、崇敬等情感)。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深受感动。我也想代表将军向军需处长敬一个军礼。
(配乐范读,使学生能有更深的感悟)。
师:让我们一起向这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敬一个军礼。
(看着cai中滚动的字幕,配乐齐读,将课堂掀上高潮)。
反思:鼓励学生说感受,讲见解,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的学。教师对课文内容不进行烦琐的分析,重在读出感受,读出体会。阅读教学就要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的原则。同时,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将自己置于了云中山,同时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情感、理解和体验,从声到心地感染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教师、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朗读情真意切。
师:通过体会将军的一系列神态变化,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形象跃然纸上。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仅立在了云中山,立在了将军心中,它还立在了什么人的心里?请大家浏览课文,想一想。
(生浏览课文)。
生:这做丰碑还立在了战士们的心里。我是从最后一段体会到的。(读第14自然段)。
师:主要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生:是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坚定”是因为军需处长的精神鼓舞了战士们,所以他们的脚步“沉重而坚定”。
师:“沉重”可能是因为长途跋涉,脚步沉重;也可能是因为战士们失去了这样一位好战友,这样一位愿意为了别人而自己不穿棉衣的好军需处长,他们伤心、难过;“坚定”是因为战士们受到军需处长精神的鼓舞,对革命道路充满了信心,坚定了他们勇往直前的信念。
当战士们穿着军需处长亲手发的棉衣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时,可能会想到什么呢?
[cai出示插图]。
生:战士们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十分难过,多好的老人呀!你是为了让我们不挨冻才牺牲的!
生:战士穿着军需处长发的最后一件棉衣走过时,心中肯定想到:军需处长,你将棉衣发给了我,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被活活地冻死了,我谢谢你;我一定会完成你的遗志,走出雪山,坚持革命的,请你放心!
生:红军战士一定会个个捏紧拳头表示决心,一定要继承军需处长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
反思:想象是一种可贵的发散思维能力,就此学此是一种感知、认知的初级阶段的学习,当然,这种学习也是有所得的。然而,想像的发挥是由此及彼,在“此”以外的深层次发掘,要想得自然、流畅、合情又合理,就必须做到对“此”的充分理解,由“此”生发开来,想象到“彼”,这个过程是学习的又一个层次,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启发学生想象要找到合适的“发散点”,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启而得法,学生想象的翅膀自会展开,否则便会出现启而不发、唤而不应的情况,因为不是任何事物的任何一点都能激发出人的想象的。课文中对于战士们的描写极少,如何让学生能体会战士们也受到“丰碑”的影响呢?这正是一处空白,学生在这展开想象,联系前文,能够深切体会战士们的心情,他们已经受到鼓舞,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同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cai出示第14自然段]。
师:正如这句话所说,胜利必然属于“这样的队伍”!在这支长征的队伍中,还有许许多多像军需处长这样的英雄人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cai出示片段(配音激情)]:
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战士因为衣着单薄被严寒冻死。
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拖累战友。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红军战士仍旧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憧憬未来美好的生活。
红军战士在食物极度缺乏的条件下,用草根充饥,用泥水解渴。
在敌人的阻击下,战士们不怕困难,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
在党的领导下,战士们凭着坚强的意志前进,最终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圈。
师导读:
队伍中有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战士,将军坚信:如果。
--(齐)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这样的队伍是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我们坚信:如果。
--(齐)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三、总结全文。
1、解题[cai回到课题]。
师:再回到这儿,能说说课题“丰碑”指什么吗?
2、齐读课题。
师:这篇课文,通过将军一系列的神态变化,向我们介绍了一位无名英雄。这座“丰碑”不仅屹立在了云中山,还屹立在将军的心里,屹立在战士们的心里,也屹立在我们心里,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歌颂这以军需处长为代表的红军队伍吧!22、-(齐)丰碑。
反思:本课难点是理解课题“丰碑”的含义,在学生了解“丰碑”的本义及课文“丰碑”的含义后,学生很容易就局限在“丰碑”是指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上。为突破难点,抓住课文最后一句中“这样的队伍”,以看影片的方式帮助学生联系旧有知识,并加上激情旁白,使学生新旧知识连贯起来,为理解课题“丰碑”做好铺垫。在三次导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课题“丰碑”的内在含义,最后水到渠成,难点成功突破。
四、拓展思维训练。
1、师:面对这样的丰碑[cai显示课文插图],你的心情怎样?
同学们在课本的插图下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生写,配《国际歌》乐曲)--指名说(2-3人)。
反思:一篇好文章往往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因此,在与文本形成共鸣的基础上,还鼓励学生富有个人情感的表达内心感受。但课后练习要求写碑文,难度稍大,而且也不能很好的表达学生心中说想,故改为抒发自己的心情,写出心里话。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们写下了一段段精彩的文字,抒发了内心的情感,也感受到了语言的无穷魅力。
2、师:把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背下来吧!
(学生自由背诵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略)。
副板书愣了一下军。
需
愣住了处。
长
舍己为人。
教学反思:
“体现人文关怀”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理念下的课堂应成为关注人、关注生命力的过程。这节课中,我努力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和谐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1、让阅读过程成为对话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他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心灵上的碰撞,通过三者之间的对话,使起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在师生之间搭建一个平台,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尽情释放个性,尽情袒露心声。同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感受、体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一是以读代讲,体现“以读为本”的原则,例如在学生体会将军的神态变化过程中将军发怒的环节,学生在自读自悟后,简单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主要是通过感情朗读将军吼的话来加深感受。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进行精神的交流,心灵上的碰撞。如课中有两次展开想象的环节,通过联系上下文,揣摩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想法,从而使军需处长的形象更丰满,丰碑立得更高大。
2、宽容民主促“说”。要让学生“说”起来,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
教师可以是“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促进者”,但决不能成为课堂上的“演说者”。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能说的话……学生能讲明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只有放开手来,学生才敢说,会说,才能真正与教师形成平等的关系。
3、激情评价,让学生在成功中享受。
在激励学生方面,我坚持“激励、赏识、参与、期待”的方法。
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感受,不以简单的“好”和“坏”来评价。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授、解”皆用“口”也。于是多少年来,教师便在讲台上担当了滔滔不绝的角色,而学生也习惯于抬头听,低头抄,成了一个知识的“闷罐子”。叶圣淘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教师说应是为了不说,或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说。如何让学生“说”起来?我觉得要满足学生的欲望,增强学生说的信心,为学生创设说的机会。所以在课堂上,不论是谈感受,还是朗读,我都会用充满激情、充满赏识的话语鼓励学生。
当然,鼓励不是盲从。在鼓励的话语中,要加入适当的引导,多赏识,多期待,做到恰如其分,会好上加好。
正如这节课中,在学生展开想象将军的内心时,我让他们畅所欲言,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象,为后文的敬礼作铺垫。学生由于从多角度想象,所以当读将军敬礼的描写时,学生能够体会出将军内心是有悲痛、愧疚、感动、崇敬等多种情感,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表现出来。
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赏识孩子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爱。当我们对孩子充满“赏识”时,我们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因此,我们应更加投入的赏识,让孩子感受到愉悦,感受到爱,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4、课上,不论是学生的即兴表述,还是写心里话,都让我深深感受到:今天的孩子与70年前的红军战士的心相通了,与作者的情感相通了,文章中的长征精神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得到了升华。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智者的话:“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呼唤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他就不成其为教育。”我认为,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把学生的灵魂牵引到至善、至美、至高境界的语文教学,应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这节课中,也许还有一些值得思考、探讨的地方,我会朝着这样的目标不断努力。
丰碑的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1)“丰碑”是什么意思?
二、出示目标。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红军在过云中山时,那里自然环境怎样?(环境十分恶劣)。
2、除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之外,还有什么困难在威胁、考验他们?(装备差)。
3、指导有语气朗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军长听到警卫员的报告后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注意带点的词,理解句子的意思。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花,神情十分镇定、自然。
(2)军长知道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又是怎样做的?
2、读课文,抓词,谈体会。
军长听到“前边冻死一个人”的消息后,先是“一愣”,表明事情发生得突然,没有想到,接着他边“急步朝队伍前面走去”,表明他心里很着急。“军长思索着,脸变得阴云密布,嘴角的肌肉明显地抽动着。”他为冻死了战士而痛心,为军需处长没有发给这位战士棉衣而愤怒。从军长“喊”“大声命令”“给我找来”“叫来”可以看出军长心中充满了对军需处长失职的愤怒。“好像一尊雕像”表达了作者对死者的崇敬之情。“镇定、自然”表明这位老战士甘愿牺牲,从容赴死的心境。当军长从一位战士口中得知眼前死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满脸怒气的军长冷静下来,他向前几步,深情地注视着眼前这位死去的战友”他因误解军需处长而悔恨、自责;他因军需处长的崇高品德而感动。于是他“慢慢地举起了右手,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泪水湿润了他的眼睛”。表达了军长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对失去战友的悲痛。
3、讨论:这段课文有几句话?是按怎样的顺序连句成段的?
(这段课文共十五句话。引导学生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弄明白上下句之间的承接关系。一、二句写军长听了警卫员的报告,疾步朝队伍前走去。三至六句写军长赶到队伍前边看到了已经冻死的老战士的神情和衣着。七至十三句写军长心中的疑问、面部表情以及发怒时的语言。十五句写军长感情的变化。句与句顺承相接,前因后果紧密相连,先发生的情况先写,后发生的情况后写。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连句成段的。)。
4、学了这段课文,你敬佩军需处长吗?为什么?
5、小结:
这段课文具体、细致地描写了军长感情的变化(吃惊、着急——疑问、愤怒——冷静、悔恨、自责——崇敬、悲痛),具体、细致地描写了已经冻僵的老战士的神情、衣着,并把两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结合起来,表现了军需处长这位老红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
6、指导有语气朗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齐读,体会“丰碑”的含义。
(投影)注意带点的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大雪很快地覆盖了死去的军需处长,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做光亮透明的高大的石碑,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伟大的红军战士的崇敬心情。)。
2、指导有语气朗读。
3、练习背诵。
五、结束语:
可敬的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并和高高的云中山化为一体,然而在人们的心中,他克己奉公的精神却象高山一样永存,他所代表着的红军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永远前进。
丰碑的教案篇五
文章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深刻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4、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1、理解课文的不同内容,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
2、领会文章先抑后扬及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3、理解“丰碑”的含义。
录音机、投影仪。
2课时。
第一课时。
1、理解课文的内容,深刻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谈话引入课题。
2、板书齐读课题。
3、释题。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自己读课文。
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内交流上述问题。
4、全班叫交流讨论的结果。
1、学生分小组读课文,把你最感兴趣,感受最深的那部分读一读。
2、小组内交流: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小组内的同学相互质疑问难,相互解答,如果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记下来,等会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3、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重点引导以下几点:
(1)、找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坚韧刚强,把生命的希望留给战士把死亡留给自己,面对困难和死亡处之泰然的忘我精神。
(2)、找出描写将军的神态的文字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a、如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脸色严峻,“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表现了将军两种不同的感情:一是对军需处长的不满和责备;二是对红军战士深深的爱。
b、当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楞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呼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个军长敬了一个礼。”
让学生谈一谈体会理解将军的两种感情:一是因错怪军需处长而感到深深愧疚。二是对军需处长崇高的敬意。
4、指导朗读。
第7自然段要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语速较慢,句调平直。8—10段要读出一种激怒感,将军的几句话,要表现出斥责、威严的口吻。12自然段要读出震惊、内疚、敬仰的复杂心情,语速缓慢,读的深沉、庄重。
1、配乐朗读全文。
2、同学们,课文已学完,此时你想说点什么?
丰碑的教案篇六
写作方法。
2.讨论交流:
(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神态变化写的详细,以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对红军部队的任务,所遇到的困难写得简略。)。
(三)总结。
分小组讲自己课下准备好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然后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讲,看谁讲的最感人。
(五)布置作业。
1.熟记本课的生字。
2.在感情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附:
丰碑的教案篇七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初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
2、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4、学习课文第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学习课文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具准备:录音、投影。
上课性质:
上课时间:
小学五(5)班。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划一划,课文是怎样描写老战士冻死时的`神态的?
(3)想一想,你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4)议一议,为什么要把军需处长称为一座丰碑?
2、学生讨论。
1、假如要在这丰碑上刻一个人的名字,你准备刻谁的名字?为什么?
教师板书:军需处长舍已为人。
2、速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军需处长的什么事?
3、课文哪几小节写了这件事?指名读课文3—13小节。
教师板书:壮烈牺牲。
4、指名读1、2、14自然段,说一说分别讲了什么?
教师板书:艰难前进、严峻考验、必将胜利。
5、指导分段。
6、:抓主要事件给课文分段。
1、放风沙录音,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
讨论:你听到了什么?指:狂风呼啸。
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指:大雪纷飞。
2、我们的队伍怎样了?想象说话:装备很差,也许这支队伍没有什么?
3、齐读第一段。
4、我们队伍的将军怎样了?
他把马让给了战士,说明他关心战士,他更关心什么?
这支队伍有什么重要任务?他们又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完成这样的任务?(出示:恶劣的环境)。
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什么叫“恶劣的环境”吗?
5、出示句子: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指名读。
(2)想象说话,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3)接读。
1、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么严峻考验呢?谁能给将军一个明确的答案?
2、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齐读。
丰碑。
课堂检测。
beiliexiyi。
丰()恶()()击()靠。
baorunfu。
()子()湿()盖。
()的环境()的战斗。
()的考验()的丰碑。
a: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b:自己写一段话。
(),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丰碑的教案篇八
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队伍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脉络清晰,它是以军长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军长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军需处长的品质。
1.课文着力运用的人物刻画、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适于学生学习写作。
2.课文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课文塑造了两个干部形象,一个是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军长;一个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这种忘我精神的渗透利于学生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整节课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在积淀语言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轻松地落实三维目标。
1. 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军长的神态描写的分析学习,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学习,能理解“丰碑”的含义。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对军长的描写,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理解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媒体和资源:幻灯片 视频短片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重点品读.体会精神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体会军需处长
体会军长
深刻感悟军需处长
理解丰碑含义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丰碑》讲述的就是红军途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齐读课题
师:(课件出示红军队伍爬雪山时的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激情引入和直观的视频感知,把孩子引入到文本的意境中,把学生带到了艰苦的长征路上,这样声形并茂的引入,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达到“课伊始,情即发”的目的。
二、重点品读,体会精神(分析军需处长)
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这支队伍在前进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3——13段,边读边想。
生: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在严寒中冻死了的一位军需处长,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板书:军需处长。
师:军需处长是做什么的?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军需处长了?
生:是给大家发放物资,衣服的…… 第7自然段详细写了军需处长。
师:默读这一自然段,(自学要求出示):
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
用双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
在旁边做简单地批注。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引领学生自主读、画,钻研文本,推敲词句。
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是——
生: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师: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是——
生: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士借火。(冒号后面表解释说明,描写他神态的样子)
从“镇定、安详“引导孩子:对于当时恶劣的环境,能活下来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对军需处长来说,他本可以凭着自己是“军需处长”的官职,穿上棉衣,不会冻死。透过“镇定、安详”那坦然自若的神态让学生明白:军需处长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
师: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是——
生: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引导孩子:“单薄破旧”说明了他穿得既少又破,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他就是发放衣服、被褥等物资的,他本来有优势给自己穿最好的棉衣,甚至有优势多穿一件,但他却没有这么做……军需处长明明知道自己会冻死,却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让孩子从表面的理解词语到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说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追问、评价,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读书、思考、品析,将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发展语感。
师:(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图和第七段文字并配上舒缓的音乐)
下面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无比崇敬与怀念的心情,以低沉、舒缓的语调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生:齐读7自然段
三、侧面描写,体会精神(分析军长)
生:——军长
师:请同学们画出描写军长神态的语句,归纳一下军长神态有哪些变化?
简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方法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出示填空:当军长发现有人被冻死时,军长( )
当军长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时,军长( )
当军长眼睛湿润地久久地站在雪地时,军长( )
当军长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的时候,军长( )
生:小组交流填空 (悲愤)——(震惊)——(内疚)——(敬佩)
师:军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悲愤的语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生:读句子——感受到了军长脾气很大……
师:“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
生:抽动没有抖动程度深,抖动说明军长悲愤到了极点……
师:读出悲愤的语气
生:读这几句
师:你还想读表现军长的那些句子?读出味道来。——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想读表现军长震惊的句子,说明军长……
我想读表现军长内疚的句子,说明军长……
师:他为什么愣住了?——前边还有一个“愣了一下”有什么区别?
生:第一个愣说明他很吃惊,第二个说明他很自责。
师: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敬佩的句子
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谁来当一下这个军长,把军长的感情变化读出来。
生:读出来。
师:文章主要写军需处长,为什么还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军长呢?
生:从军长的描写可以表现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精神。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描写吗?
生:侧面描写。(介绍)
师:是呀,此时将军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呀,既有震惊又有内疚,但更多的是敬仰,你自己也来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此时此刻将军复杂的心境吧!
生:自读。
设计意图:理清军长的情感变化后,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朗读.通过学生那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敬意让学生、老师、文本融为一体。那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的形象就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耸立于每位学生的心中。至此,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
四、回顾重点,深入领悟。
师:通过对军长的语言、神态的刻画,更加突出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我们再来读读描写军需处长的那个段落。(出示第七自然段)
生:配乐,师先读——生接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时学生的读比第一次分析时的朗读应该更有韵味,因为这时的朗读孩子是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所在,带着的是发自内心的敬佩而读,从读中真正感悟到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
五、题目连接,体现中心
师生配合: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住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师板画丰碑图)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丰碑”,在这里又出现了,想一想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引导:1.“丰碑”本来指什么?(指的是对死去的人立一个石碑,写上一些碑文)
2.在文中指什么?(让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冻死的画面就想一座丰碑)
3.最后讨论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透过军需处长画面的这座丰碑,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他是军长、好战士心中的一座丰碑。)
设计意图:课堂虽已接近尾声,但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却在澎湃着,内心的激情却在涌动着,安排这样的环节就是要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倾吐他们对军需处长那份由衷的敬佩。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难点,使文章的中心也达到了一个提升。
师: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
生:能。
师:让我们带着战士那坚定、必胜的信念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师:这段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改成陈述句)
生:胜利一定会属于这只队伍。
六、环境描写,衬托人物
师:作者不仅描写了两个人物,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还有大量的环境描写,从书中找一找,
生:找环境描写的句子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用这么多环境描写有什么好处?
生:恶劣的环境能突出红军的品质,能突出军需处长的精神……
师: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好处,有助于学生写作的积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升化情感。
师:战士们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的这位军需处长却长眠于雪山之中了,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你想在碑上写什么?在纸上写一写。
生: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设计意图:这样不仅让孩子写作得到了训练,而且还锻炼了孩子语言表达概括的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其实更是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总结的一个考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一个升华。
师:让我们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吧,记住这个伟大的军需处长吧,记住这座晶莹的丰碑。
丰碑的教案篇九
1.课文着力运用的人物刻画、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适于学生学习写作。
2.课文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课文塑造了两个干部形象,一个是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军长;一个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这种忘我精神的渗透利于学生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丰碑的教案篇十
1、通过抓文章主人公与课题的关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聚焦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在对比中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深入理解“丰碑”的含义。
3、抓住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语句,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并体会其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聚焦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在对比中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深入理解“丰碑”的含义。
一、揭题,了解“丰碑”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读题――
2、理解“丰碑”意思
“碑”:看字形,和什么有关?(石头)所以碑的意思是?(石碑)
“丰”:高大
理解“丰碑”:高大的石碑
3、再读:读出高大的气势
二、初读,了解主要内容
1、文中的“丰碑”指什么?文中哪句话告诉你的?请用“~~~~”划出来。
2、ppt出示: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丰碑?
4、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呢?快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话说一说。
5、学生交流
6、小结方法:有时候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可以抓住文章的主人公与课题的关系来进行概括。
三、解读“军需处长”,了解“正面描写”,进一步理解“丰碑”
1、文章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哪个自然段对他进行了详细地描写?(第7段)这军需处长怎么了?(冻僵了)
2、为什么会冻僵?这件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中?快速浏览,找出相关的语句。
预设一:环境恶劣
1、(学生找到第一段)ppt出示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2、当时的环境怎么样?板:环境恶劣。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3、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当时这恶劣的环境吗?(指名2生读)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这样的情景吧!
预设二:衣服单薄
1、军需处长被冻死仅仅是因为环境恶劣吗?
2、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个“贴”字呢?(衣服少、被雨雪打湿了,更冷)
4、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军需处长?板书:舍己为人(先人后己)
5、学到这,你对课题中“丰碑”的含义有新的理解吗?文中的“丰碑”仅仅指军需处长的身体吗?(精神,舍己为人的精神)
6、让我们一起朗读这段话,感受军需处长的精神。
四、解读“将军”,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1、文中除了写军需处长,还写了谁?快速默读,用“――”划出描写将军的语句。
2、ppt出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句子。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4、交流:惊讶、愤怒、感动、敬佩。
5、ppt出示:将军的情感由惊讶、愤怒、感动、敬佩,这就是将军的整个情感变化。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合作读读这些语句,老师读蓝色部分,你们读描写将军的红色部分,看看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将军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ppt出示5――12段(红、蓝两色字)。
6、这篇文章明明是写军需处长的,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笔墨来写将军呢?
ppt出示右:写将军的段落。再次出现左: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像这样通过写其他人的言行来衬托(突出)主人公的特点或精神品质,这样写法叫“侧面描写”,副板书。左边这段直接写军需处长来突出其精神品质的写法就叫“正面描写”,副板书。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
五、进一步理解“丰碑”
3、队伍之所以能胜利,是因为?(军需处长、将军、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的战士们)
4、现在,你对课题“丰碑”又有新的理解了吗?
5、再次朗读,结束这节课。
丰碑
环境恶劣镇定安详
衣服单薄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舍己为人
丰碑的教案篇十一
1、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自学字词,或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
2、学生自学,检查交流
3、学生质疑,师板书有共性的问题:
a、将军为什么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b、老战士为什么会被冻死?他死时为什么神态那么镇定、安详?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a
2、学生读后体会交流
3、师小结
1、指名读,说说这段话中哪些词用得好
2、老战士是谁?军需处长是负责管理什么的?他为什么穿得这么单薄、破旧?
4、你认为军需处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对他产生什么样的感情?(学生自由说,师板书:舍己为人)
5、指导朗读第7
节(出示多媒体课件)
丰碑的教案篇十二
如果说音符因结构而成为音乐,砖瓦因结构而成为建筑,文字因结构而成为篇章,课堂也会因结构而成为艺术,课堂因结构和谐而精彩——《丰碑》课堂教学结构赏评。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处于一种流变状态。但是无论怎样变,真正的一堂好课,其课堂结构一定是和谐的,所谓和谐的,就是说课堂的每个环节符合一定的逻辑联系,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配合得适当而匀称,能给人以美感。五一节前夕,宜昌市夷陵区教研室组织小学语文专家组成员来我县交流,王莉丽老师执教的《丰碑》一课,就是一节结构和谐、能给人以美感的'好课。课堂上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老师引导学生围绕“丰碑”这个“文眼”展开了一系列有效的对话和探究,其课堂结构体现出首尾呼应的整体美、动静交错的节奏美、由浅入深的层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一、题文联系,浅知“丰碑”。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是写什么的?
生:写红军长征克服了无数的困难。
生: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生:红军战士真了不起!
生:字典上说是“高大的石碑”的意思。
师:那么在课文中指什么呢?大家能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吗?
(学生很快找到课文第12自然段,读“风更大了……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课堂因结构和谐而精彩——《丰碑》课堂教学结构赏评》。”)。
生:“丰碑”在课文中指“军需处长”。
生:“军需处长”是个人,怎么会是“丰碑”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多好,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轻声读一遍课文。
[赏评]一上课教师就用毛泽东主席的著名诗句引入课题,接着用课件展示红军长征中艰难万状的几个镜头,奠定了整节课的感情基调,营造了浓浓的情感氛围,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课题,题文联系,引出了关键的一问:“军需处长”怎么会是“丰碑”呢?从而引发了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的引导可谓丝丝入扣,不露痕迹。
二、人景对照,感知“丰碑”。
师:大家读了课文之后,应该弄清楚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谁能说说?
生:写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的感人事迹。
生:课文主要写了一支装备很差的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中行军时,一位军需处长因穿得太少而英勇牺牲的故事。
师:说得好!课文是怎样描写军需处长的呢?请一位同学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指名读课文第7自然段,学生评价)。
生:是因为穿得太少而牺牲的。从“冻僵”、“单薄破旧”、“贴”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贴”这个词用得非常好,写出了衣服的单薄。
生:还有衣服的小。
丰碑的教案篇十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播放课件:长征过雪山片断。)
老师旁白引入: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白雪皑皑的云中山脚下,一动装备很差的队伍,冒着风雪,艰难地一步一步前进着。
2、复习旧知,体会句式。
这时,将军望着自己前进的队伍思索着一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学生读文回答)将军最终有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学生读文回答)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体会反问句的强调语气)
3、引入新课:将军到底是怎么找到答案的`?我们一起走进那白雪皑皑的云中山去吧。(扳课题:丰碑)
1、配乐范读。
(课件播放钢琴协奏曲《狼牙山五壮士》)老师配乐范读课文3-13自然段。
2、自主选读。你觉得这个动人故事中,哪一句话最令你感动?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你站起来深情读一读。
3、(课件出示军需处长牺牲图,图中出示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让我们像刚才的同学那样深情地读这一句。(齐读图里的一句话,进一步渲染气氛。)
4、重点品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描绘了这一幅图?
(1)你从这一段的哪些句子读懂了这座晶莹的丰碑?(课件出示学法:1、找读。)老师作解释:就是让我们找一找、画一画、再读一读。感受最深的词语、句子。可以用笔写下批注,记下你的感受,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上记号。
(2)同位合作交流。
过渡:大家自学完了以后,我们还可以互相读一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说自己对某个词语、句子的体会。这是品读的第二个方法:说读。(课件出示学法:说读。)
(3)全班交流理解。
谁来汇报一下自己的体会?
重点体会以下五点:
一个掌管着整个部队的军需处长,竟然穿着这样单薄破烂的衣服,连件破棉袄都没有,这是为什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被冻死是很痛苦的,这什么军需处长冻死时却还那么安祥?(镇定、安祥,面向困难,死也毫不畏惧。)
从他的动作描写,想像一下他牺牲时的情景。
面对军需处长,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5、诵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第七自然段的?(课件出示学法:1、找读;2、说读;)对了,这一找,一说,就是老师常说的品读的方法了。以后品读文章就可以用这两个方法了。除了品读,还可以诵读一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课件出示:品读:1、找读;2、说读。诵读。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之情来诵读这一段。(齐读。)
6、品读、诵读学习8-12段。
过渡:当看到这个情景的时候,将军的神态是怎么样的?下面就请大家用先品读、后诵读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自学。
在课件引导下检查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严竣、抽动、吼道、抖动让学生汇报品读的结果,请一、二组诵读两次发怒说的话。
(2)引读第十二自然段,品读将军的军礼的特别:这个深情的军礼,不仅是将军对战友的沉痛的哀悼,也是对将军对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的崇敬。个别再诵读这一段。
1、过渡:军需处长的身体被大雪覆盖了,但他的崇高形象像一座无形的丰碑矗立在将军和战士们的心中,震憾着他们,也震着我们每一个人。此时此刻,你为什么觉得胜利一定属于我们自己的队伍?(引读第十三段)
2、你对丰碑还有什么认识?(合作交流品读的结果,老师补充:许许多多像军需处长那样的可亲可敬的红军战士,组成了一动无坚不摧、钢铁长城般的革命队伍。有了这支队伍,就能取得一个一个胜利,从这个意义上说丰碑就是,红军精神,就是崇高精神!
3、师生满怀信心齐诵读最后一段。反复让多个学生诵读最后一句。(课件出示这一段话,并变红色最后一句。)
1、品读
2、诵读
丰碑的教案篇十四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培养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课文的能力。
3、学习写文章时把重点的内容写详细,把其它内容写简略的.写作方法。
理解课文,从军需处长被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心情变化,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弄清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一)情景导入。
视频显示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二)略读第二自然段。
引导质疑,设置悬念:将军最忧虑的是什么?
(三)研读第三至十三自然段。
1、范读,初步感知。
2、品读第七自然段。
视频显示冻死的军需处长,抓住关键词,读悟老战士的品质。
3、读议八至十二自然段。
(1)自读、自悟,体会将军的心情变化。
(2)视频显示配文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3)理解丰碑的含义。
(四)略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
2、释除悬念,将军此时的忧虑不存在了。
(五).总结课文。
22、丰碑
军 舍
需 己
处 为
长 人
严峻考验 ? 沉着坚定
丰碑的教案篇十五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丰碑》讲述的就是红军途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齐读课题。
师:(课件出示红军队伍爬雪山时的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激情引入和直观的视频感知,把孩子引入到文本的意境中,把学生带到了艰苦的长征路上,这样声形并茂的引入,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达到“课伊始,情即发”的目的。
二、重点品读,体会精神(分析军需处长)。
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这支队伍在前进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3——13段,边读边想。
生: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在严寒中冻死了的一位军需处长,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板书:军需处长。
师:军需处长是做什么的?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军需处长了?
生:是给大家发放物资,衣服的……第7自然段详细写了军需处长。
师:默读这一自然段,(自学要求出示):
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
用双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
在旁边做简单地批注。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引领学生自主读、画,钻研文本,推敲词句。
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是——。
生: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师: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是——。
生: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士借火。(冒号后面表解释说明,描写他神态的样子)。
从“镇定、安详“引导孩子:对于当时恶劣的环境,能活下来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对军需处长来说,他本可以凭着自己是“军需处长”的官职,穿上棉衣,不会冻死。透过“镇定、安详”那坦然自若的神态让学生明白:军需处长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
师: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是——。
生: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引导孩子:“单薄破旧”说明了他穿得既少又破,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他就是发放衣服、被褥等物资的,他本来有优势给自己穿最好的棉衣,甚至有优势多穿一件,但他却没有这么做……军需处长明明知道自己会冻死,却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让孩子从表面的理解词语到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说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追问、评价,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读书、思考、品析,将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发展语感。
师:(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图和第七段文字并配上舒缓的音乐)。
下面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无比崇敬与怀念的心情,以低沉、舒缓的语调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生:齐读7自然段。
三、侧面描写,体会精神(分析军长)。
生:——军长。
师:请同学们画出描写军长神态的语句,归纳一下军长神态有哪些变化?
简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方法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出示填空:当军长发现有人被冻死时,军长()。
当军长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时,军长()。
当军长眼睛湿润地久久地站在雪地时,军长()。
当军长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的时候,军长()。
生:小组交流填空(悲愤)——(震惊)——(内疚)——(敬佩)。
师:军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悲愤的语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生:读句子——感受到了军长脾气很大……。
师:“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
生:抽动没有抖动程度深,抖动说明军长悲愤到了极点……。
师:读出悲愤的语气。
生:读这几句。
师:你还想读表现军长的那些句子?读出味道来。——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想读表现军长震惊的句子,说明军长……。
我想读表现军长内疚的句子,说明军长……。
师:他为什么愣住了?——前边还有一个“愣了一下”有什么区别?
生:第一个愣说明他很吃惊,第二个说明他很自责。
师: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敬佩的句子。
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谁来当一下这个军长,把军长的感情变化读出来。
生:读出来。
师:文章主要写军需处长,为什么还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军长呢?
生:从军长的描写可以表现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精神。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描写吗?
生:侧面描写。(介绍)。
师:是呀,此时将军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呀,既有震惊又有内疚,但更多的是敬仰,你自己也来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此时此刻将军复杂的心境吧!
生:自读。
设计意图:理清军长的情感变化后,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朗读通过学生那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敬意让学生、老师、文本融为一体。那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的形象就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耸立于每位学生的心中。至此,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
四、回顾重点,深入领悟。
师:通过对军长的语言、神态的刻画,更加突出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我们再来读读描写军需处长的那个段落。(出示第七自然段)。
生:配乐,师先读——生接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时学生的读比第一次分析时的朗读应该更有韵味,因为这时的朗读孩子是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所在,带着的是发自内心的敬佩而读,从读中真正感悟到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
五、题目连接,体现中心。
师生配合: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住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师板画丰碑图)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丰碑”,在这里又出现了,想一想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引导:
1.“丰碑”本来指什么?(指的是对死去的人立一个石碑,写上一些碑文)。
2.在文中指什么?(让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冻死的画面就想一座丰碑)。
3.最后讨论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透过军需处长画面的这座丰碑,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他是军长、好战士心中的一座丰碑。)。
设计意图:课堂虽已接近尾声,但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却在澎湃着,内心的激情却在涌动着,安排这样的环节就是要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倾吐他们对军需处长那份由衷的敬佩。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难点,使文章的中心也达到了一个提升。
师: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
生:能。
师:让我们带着战士那坚定、必胜的信念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师:这段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改成陈述句)。
生:胜利一定会属于这只队伍。
六、环境描写,衬托人物。
师:作者不仅描写了两个人物,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还有大量的环境描写,从书中找一找,
生:找环境描写的句子。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用这么多环境描写有什么好处?
生:恶劣的环境能突出红军的品质,能突出军需处长的精神……。
师: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好处,有助于学生写作的积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升化情感。
师:战士们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的这位军需处长却长眠于雪山之中了,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你想在碑上写什么?在纸上写一写。
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设计意图:这样不仅让孩子写作得到了训练,而且还锻炼了孩子语言表达概括的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其实更是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总结的一个考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一个升华。
师:让我们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吧,记住这个伟大的军需处长吧,记住这座晶莹的丰碑。
丰碑的教案篇十六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1、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态、神态和穿着中,体会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1、电脑.课件3件。
2、小黑板一块。
两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学习课文第一、二段,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生字词自学情况。
3、预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初读课文。
1、抽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2、默读课文,按提示把文章分为四段,讨论段意。(提示:a、艰难前进b、严峻考验c、一座丰碑d、走向胜利)段意(略)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思考:"吞掉"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这支队伍似乎要被吞掉?
2、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将军在思索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索呢?
2、指导感情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
(详案)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三、四段,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2、4题。
一、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一)重点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1、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得通顺连贯。
2、小声自由读,弄清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板书:形态、神态、衣着)
3、默读,观察投影图,思考:老战士冻僵在冰天雪地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中,你体会出了什么?(学生充分讨论)
4、指导感情朗读。
5、熟读、背诵。
(二)学习课文第十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将军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2、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2、这个自然段第一次,也是全文唯一次出现"丰碑"一词,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面对这座晶莹的丰碑,将军、战士们和作者有什么共同的感受、共同的心声?用"~~~~"勾出来。读这句话。
2、这样的队伍究竟指什么样的队伍?为什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3、联系第二段将军的思索,学完了全文,你认为这支队伍是否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4、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四、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发散与升华。通过学习,把你体会到的将军和战士们的感情,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给这座丰碑写碑文。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全国第三届小语重庆赛区选拔赛)
丰碑的教案篇十七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1、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态、神态和穿着中,体会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1、电脑、课件3件。
2、小黑板一块。
两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学习课文第一、二段,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生字词自学情况。
3、预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初读课文。
1、抽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2、默读课文,按提示把文章分为四段,讨论段意。(提示:a、艰难前进b、严峻考验c、一座丰碑d、走向胜利)段意(略)。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思考:"吞掉"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这支队伍似乎要被吞掉?
2、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将军在思索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索呢?
2、指导感情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
(详案)。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三、四段,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2、4题。
一、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一)重点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1、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得通顺连贯。
2、小声自由读,弄清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板书:形态、神态、衣着)。
3、默读,观察投影图,思考:老战士冻僵在冰天雪地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中,你体会出了什么?(学生充分讨论)。
4、指导感情朗读。
5、熟读、背诵。
(二)学习课文第十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将军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2、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2、这个自然段第一次,也是全文唯一次出现"丰碑"一词,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面对这座晶莹的丰碑,将军、战士们和作者有什么共同的感受、共同的心声?用"~~~~"勾出来。读这句话。
2、这样的队伍究竟指什么样的队伍?为什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3、联系第二段将军的思索,学完了全文,你认为这支队伍是否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4、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四、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发散与升华。通过学习,把你体会到的将军和战士们的感情,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给这座丰碑写碑文。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丰碑的教案篇十八
这篇精读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文章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文章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先写将军对红军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考验的思索,为下文所发生的事情作了必要的铺垫和暗示;接着写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冻僵在雪地上时的激怒和对军需处长的责备;然后写将军得知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的震惊和对军需处长的崇敬;最后写在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鼓舞下,将军率领红军战士继续前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课文叙述的顺序;二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从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重点是在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先抑后扬及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难点是理解丰碑的含义。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4.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1.教学开始,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能够说出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围绕思考・练习3,让学生重点反复朗读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文字,讨论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文字集中体现在第7自然段。重点要让学生领会从军需处长那种坦然自若的神态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刚强,把生命的希望留给战士把死亡留给自己,面对困难和死亡处之泰然的忘我精神。
描写将军神态的文字,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准确地找出来。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将军神态的变化以及这些神态变化所体现的不同思想感情。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脸色严峻,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些神态描写表现了将军两种不同的情感。有对军需处长工作的不满和责备,有对红军战士深深的爱。当得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些神态、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将军内心的巨大震动。又体现了将军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一是因错怪军需处长而感到深深愧疚,二是对军需处长崇高的敬意。将军的不同神态及所表现的感情变化,要让学生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仔细揣摩体会。教师加强启发引导,不要一股脑和盘托出,要提倡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叙述的顺序,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第7自然段,要怀着对冻死的老战士的崇敬、怀念之情,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语速较慢,句调平直。朗读第812自然段,要注意把描写将军不同神态的词句读得重一些,要从不同神态的描写中体会出将军感情的变化。第810自然段要读出一种激怒感,将军的几句话,要表现出斥责、威严的口吻。读第12自然段要体会将军得知冻僵的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那种震惊、内疚、敬仰的复杂心情,语速缓慢,读得深沉、庄重。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面词语。
冰坨:坨,是成块成堆的东西。冰坨就是冰堆。文中是说整个云中山冰封雪冻,看去简直是一座冰山,极言气候严寒,行军艰难。
严峻:意思是严厉、严格。经常和考验形势态度神色等词搭配。比如文中严峻一词出现了两次:一是与考验搭配,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里严峻含严格意,严峻考验指重大的、不寻常的考验,这种考验应该说是很严格的。一是与脸色搭配将军脸色顿时严峻起来。这里严峻指将军神情很严肃。
丰碑:本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碑,刻着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作为纪念物的石头。课文中的丰碑是指冻僵了的军需处长。文中写道: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军需处长是负责军队所需给养的,但他自己却穿着单薄的破旧衣服,以至冻死在雪地里。军需处长的形象是我军战士无私忘我精神的活的体现,从军需处长的形象中我们体会到了红军战士为革命事业建立了怎样的丰功伟绩。所以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晶莹:光亮而透明。文中写到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晶莹在这里有两个含义。一方面是说雪冻结后,本身光亮而透明。另一方面,它又喻指军需处长的形象光彩照人,闪闪生辉。
6.课外开展为丰碑写碑文的活动,各人按自己想法写好后,在班上朗读、交流。这一选做题不做统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