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教案(实用16篇)
教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编写教案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学习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设计。学习如何编写教案,可以参考以下范文,了解优秀教案的特点和要素。
杜甫登高教案篇一
【教学课的缘起】: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导入 :。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
(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几个举起了手)。
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生:……(生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
(不少学生鼓掌)。
生1:“飞鸟”既然是在空中飞,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生2:“落叶”有落叶归根的意思。
生3: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师:诗的意境已经深挖出来了,我们再联系一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自然就更能体会诗人借景寄托的心境。大家再把这四句诗反复读几遍,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学生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1:这几句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的心境,因为“常作客”指万里漂泊,居无定所;
“百年”指年迈衰老;“多病”指疾病缠身;“悲秋”写得就很沉痛,以往秋天都用来比喻收获,是喜悦,但诗人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就生出了无限的悲伤。
生2:说心境,不如说是处境:诗人因为漂泊无定,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使自己白发满鬓;又因为疾病缠身,诗人喜喝酒而酒又没有了,自然就触景生情,心中的悲伤难以排谴。
生3:我觉得整首诗层次应该很清晰,前四句写季节之秋,后四句写个人之秋,全诗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贯穿,充分体现了诗人晚年孤愁的心境。
生:……(生沉寂)。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杜甫当时年老多病,为什么还要登高呢?
生:因为他要望望那安史之乱的硝烟尚未消散的祖国山河,虽然他知道登高望远,满目都是秋,但还是止不住那登临的沉重脚步。
师:能看到真的硝烟吗?
师:那么,回过头,我们再一起来思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难道仅仅是季节之秋吗?“艰难苦恨” 难道仅仅是由于作客,多病吗?让我们一起走入诗人的心灵,深挖一下诗歌的思想蕴涵。
(再次播放诗与画《登高》片段,让学生沉浸其中,感悟诗情)。
生:无边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国衰败的写照,从江河东去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无情的历史变迁,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多么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啊。
师:说得好啊!
生:“艰难苦恨”也不是杜甫个人万里作客的悲伤,“繁霜鬓”是由于杜甫忧国忧民,忧虑过深过重造成的。
…… ……。
(发言的学生很多,这里不一一详述)。
(师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圈)。
生: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国家之秋,正是这个“秋”充斥着诗人的心胸,并且与季节之秋、个人之秋产生了共鸣,只有这个“秋”才是诗人所悲之秋的真正灵魂。
生:是因果关系。艰难的世事,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国难深重,正是匹夫有责,奋力报国的时候,可是杜甫自己却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万分憾恨。
师:噢,原来杜甫“苦恨”的是自己不能再为国为民尽力了!这是诗人的自责,他忧愤深广,既不像苏轼,也不像李白。苏轼在政治上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声”;杜甫做不到,他终生坎坷,却从不谈清风明月,即使晚年走投无路,也未曾问过桃园仙踪,他活得太执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总是在自我张大,一会儿上九天揽月,一会儿下五洋捉鳖;杜甫却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哪!
同学们,这一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登高》诗的思想蕴涵,边说边谈,边谈边说,每一个活动细节都进行得很好,特别是有好几位同学的发言很深刻,关于结构艺术方面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留着咱们下次说,好不好?下课。(师生道别)。
教后感:本堂课师生对话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调动了自己的知识体验,想象与直觉,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分析,解释诗句的含义与思想蕴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探究型语文审美教学课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作品,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相互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受力,而且也能从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传递的诸多信息。
作者邮箱: 。
杜甫登高教案篇二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
学习设想 。
3.加强背诵指导。
4、学以致用,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新课导入 :(投影画面)。
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吧?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指导诵读。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为了更好地诵读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
谁能介绍一下杜甫的生平经历?
写作背景:
分析鉴赏:
分析:从艺术表现角度上看,本篇的独到之处至少有如下两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诵读此诗。
指名背诵。
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 :
2、修改自行创作的律诗。
杜甫登高教案篇三
二、课文分析引导。
1、 放音乐《二泉映月》。
2、 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 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3、启发式教学:(1)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
(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
(3)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
要求学生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师生共读) 。
(6)颌联,写了几种景物? 。
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
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5、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
6、讨论杜甫的人生 。
三、根据本课的学习,自学其余几首近体诗。
1、 学生自学。
2、 每首诗歌指一名学生分析讲解,其余学生讨论是非。
四、课后小结和作业 。
1、 小结课文内容。
2、 背诵全诗。
杜甫登高教案篇四
杜甫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小编整理了《登高》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从表达方式上看,诗前两联重在_______,后两联重在_______。(每处2个字)(4分)。
2任选两联赏析诗人是如何感秋寄情的。(6分)。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中的“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6分)。
4、这首诗首联写了哪些景物?其作用是什么?(5分)。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2.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则应该是指_______________。
4.赏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赏析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3分)。
2.结合诗歌内容,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悲”的三层含义。(3分)。
4。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___,感情更加___________。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_____的风格。
(5)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6)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景和抒情是怎样紧密结合的。
7.首联写了哪些景?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5分)。
8.应如何理解颔联的“木”“江”这两种景物?(5分)。
9.颈联中“作客”怎么理解?(5分)。
10.杜甫为何“新停浊酒杯”?(5分)。
1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共写了六种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12.有人认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中的“无边”“不尽”纯属多余,请你结合诗歌意境的有关知识,谈谈看法。
(1)写景/抒情(遣怀)。
(2)首联捕捉高天、急风、啸猿、清渚、白沙、飞鸟一组意象,再现三峡肃杀秋景,诗人感秋而心生流寓无依的悲凉;颔联凸显落木、长江两大景象,俯仰间,有宇宙恢弘、岁月流逝、人生末路的感伤。颈联特写万里一老儒,以秋为底色遣怀,即感伤长久的飘泊,又表现老病的孤独。尾联卒章言志,因悲秋而生“艰难”之思,有对自我命运飘零和乱世生民涂炭的无尽忧患。(6分,一个赏析点3分)。
(3)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4、风、天、猿、渚、沙、鸟。写出了登高见闻,渲染烘托出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所感、写内心之愁做铺垫。
5.同意。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等,无不体现一个“悲”字。
1.c。
2.c【解析】c“缠绵悱恻”情感错。
3.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4.这四句诗写了风、天、猿啸、渚、沙、鸟、落木、长江八种事物。诗人分别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在短短28个字里,诗人就描写了八种事物,而每种事物都各有各的特征,而这些各有特征的事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此联上句写羁旅之愁。“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在前两联写足了秋意之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之时节;“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居无定所的处境。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此联中的“万里”“百年”照应上联之“无边”“不尽”,使上联之景与此联之情融为一体。诗句词简意丰,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的处境,秋季独自登高,更生许多愁绪。
1.“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的声音,长江汹涌的场景,更能让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美人迟暮的感伤。与下联“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答出一点即可。
2.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零,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台,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
3,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4.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的声态;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雄浑开阔;慷慨低沉苍凉悲痛;沉郁顿挫。
5.这两句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俯仰结合,视野高远阔大;猿猴哀啸,飞鸟回旋,秋水清湛,沙洲灰白,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六种景物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6.前四句描写了苍茫辽远,萧瑟衰飒的深秋景象,烘托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与景和谐统一,创造出沉郁悲凉的意境。
7.风急-冷天高-人渺小、孤独猿啸-哀鸟飞回-孤独。
8.木:由木及人、生命短暂。江:时间无穷,更显人之渺小、生命之短。
9.此处的“作客”是飘零、流浪在外,客居他乡的意思。
10.多病,潦倒,愁苦无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头。
11.风天猿渚沙鸟“急”“高”“啸哀”“清”“白”“飞回”
12.有此二语,诗的境界更广阔深远,把诗人韶光易逝的感觉、长年漂泊的乡愁、壮志难酬的苦痛包含无疑,用语精当,气象宏伟。
杜甫登高教案篇五
《登高》这首诗的全诗意思是: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登高教案篇六
生:愿意! 。
生:能!
师:我开始讲述。(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
师:这个老人是难呀? 。
生:是杜甫。 。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和) 。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
生:好,还想再听! 。
(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 。
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
师:了解还是理解?
生:理解。 。
生:文如其人。 。
师:“言为——” 。
生:言为心声。 。
(课堂中一时沉寂。学生都陷入思考) 。
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
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
一生:再加上动作。 。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 。
生:语调低沉、忧伤。 。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
生:意境。 。
师:什么“意境”呢? 。
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 。
生:感性的。 。
师: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
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
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
生:凝练。 。
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
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
生:心寒。 。
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
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
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
一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
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
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
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
师:为什么? 。
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
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
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
一生:我认为是这样。 。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
(师生共读) 。
师:颌联,写了几种景物? 。
生: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
师: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
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
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
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生:生命短暂。 。
师: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
一生:我觉得似乎是互相对比着写的。 。
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 。
一生:有。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师:或者反过来说——。
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
师:“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 。
一生:是个人生命。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
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 。
一生:有些无可奈何。 。
师:有一些。还有呢? 。
一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是……是一种气势。 。
师:什么气势? 。
一生: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
(全体读)。
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 。
一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
师: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
一生: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生:抒情。
生: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
生: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
生: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
师:是短时间的吗? 。
生: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 。
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 。
(生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 。
生: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
师: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
生:是独自一人。 。
师: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 。
生: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
师:什么季节呢?
生:悲凉的秋天。 。
生:六层。 。
师: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
生:“百年”,就是老年。 。
师:拖着什么样的身体? 。
生:多病的身体。 。
师:这样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 。
生:八层愁苦。 。
(生齐读、单读) 。
师: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
生: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
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
生: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
师:这句诗怎么解释? 。
生: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
师:苦,是什么意思? 。
失:痛苦。 。
生:老师的解释更好。因为,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
生: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
师: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
生:忧愤,心急如焚。 。
一生: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师: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
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一生: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 。
一生: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
(课在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 。
(作者单位:北京清华大学附中100084)。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2001/7。
摘自《学语文》2001年第三期。
杜甫登高教案篇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无拟人手法)。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2.“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老杜以诗酒为生涯,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请指出下列与例句不同类的一项(c表达的是畅快之情,a、b和例句一样表达的是愁思悲苦之情)。
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登高教案篇八
生:能! 。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
(放音乐《二泉映月》) 。
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
师:这个老人是谁 呀? 。
生:是杜甫。 。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
生:好,还想再听! 。
(师再朗诵。) 。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 。
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 。
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
师:了解还是理解? 。
生:理解。 。
生:文如其人。 。
师:“言为--” 。
生:言为心声。 。
(课堂中一时沉寂。学生都陷入思考。) 。
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
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
仅靠语言吗?还有没有其他因素? 。
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
一生:再加上动作。 。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 。
生:语调低沉、忧伤。 。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
生:意境。 。
师:什么“意境”呢? 。
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 。
生:感性的。 。
师: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
师: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
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
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
师: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
生:凝炼。 。
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
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
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
生:心寒。 。
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
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
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
一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
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
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
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
师:为什么? 。
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
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
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
一生:我认为是这样。 。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
(师生共读) 。
师: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
生: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
师:由落木,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
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
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
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
生:生命短暂。 。
师: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
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
生: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师: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
一生:我觉得似乎是互相对比着写的。 。
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 。
一生:有。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
师:或者说反过来说-- 。
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
师:“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 。
一生:是个人生命。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
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 。
一生:有些无可奈何。 。
师:有一些。还有呢? 。
一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是……是一种气势。 。
师:什么气势? 。
一生: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
一生:不是,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 。
种必然规律。 。
(全体读) 。
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 。
一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
师: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 。
一生: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
师: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 。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
生:抒情。 。
生: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
生: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 。
生: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
师:是短时间的吗? 。
生: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 。
师: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 。
生:集体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略) 。
生: 登台,是 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
师: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
生:是独自一人。 。
师: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 。
生: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
师:什么(时间)季节呢? 。
生:悲凉的秋天。 。
生:六层。 。
师:再往深处想,杜甫是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
生:百年,就是老年。 。
师:拖着什么样的身体? 。
生:多病的身体。 。
师:这样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 。
生:八层愁苦。 。
生:(齐读、单读。) 。
师: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
生: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
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
生: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 。
师:这句诗怎么解释? 。
生: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
师:苦,是什么意思? 。
生:痛苦。 。
生:老师的解释更好。因为,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
生: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
师: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
生;忧愤。心急如焚。 。
师: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一生: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 。
一生: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
(课在深情的朗诵声中结束)。
杜甫登高教案篇九
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预习检查。
1、听写:
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
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诵读。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
(三)讨论。
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
(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
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
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杜诗的“深沉蕴藉”。
结尾二联中的“艰难苦恨”,包含了多少时代与人生的悲辛的内容,被认为是诗歌有意露出的“马脚”,也就是所谓的“眼”。
5、讨论: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
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
6、小结。
请学生总结对“情景交融”的理解。
教师点拨:情景交融,是将情感融入到景物当中,让景物具有鲜明的情感特征,情感和景物融为一体,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
答题格式:本诗描写了……的景物,塑造了……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完成“素质日日升”,找同学回答问题。
1、完成《雨霖铃》学案。
2、《导学练》49页1—6题。
杜甫登高教案篇十
播放诵读flash,请同学们评价读得如何?没有什么感情。
三、杜甫生平介绍(以《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
四、写作背景: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五、了解了作者的生平,请同学们诵读全文,把握感情。配以音乐《二泉映月》。
播放配乐朗诵的录音,请同学们评论其感情。
其实,“言为心声”,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已经把感情融于笔端,从他的诗就可以体会他的内心。现在我们就通过杜甫的诗来进一步了解他的内心。
六、分析诗歌。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十四字写六种景,语言有什么特点?很凝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使人感到非常冷,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是欢歌笑语,不见半点伤心,是因为李白的好运与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别之故。
秋天有人觉得秋高气爽,秋风让人清爽,杜甫的冷一是因为他是个多病的老人,所以身体冷,而主要是内心的冷。心寒。猿的哀声也主要是他的心哀。
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杜甫笔下是“鸟飞回”,有几只鸟?一只,把‘回’变成了‘来’,这有什么不同?”“回”说明鸟在盘旋。曹操的《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这里写出了鸟的孤单无依,鸟的孤单无依背后是什么?是作者的孤单无依。
总结:首联所表现的意境是很凄清的。可见诗人心中之寒,心中之哀,心中之孤。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把“落木”改成“落叶”,哪一个更好一些?为什么?
“落木”更好,落叶有很多种,给人的感觉也不同,“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落叶”比较轻飘。“落木”给人感觉光秃秃的样子,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从颜色上看“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枯黄。
那这里为什么要用“萧萧”不能用“飘飘”?实际上与杜甫的感情有关。“萧萧”让我们想到萧瑟,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沉重还是轻飘?沉重!所以用:“落木”“萧萧”比较好。
(2)“滚滚”换成“滔滔”可以吗?表达效果不好。
古人用江水往往比喻什么?时间!举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江水的流逝往往让我们想到年华的流逝,青春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滔滔’只强调水势很大,而滚滚强调翻滚向前,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一滚,“滚滚”似乎是年复一年,有一种圆润绵长不绝的味道在里面,更能够表现出时间的流逝。本诗是他暮年的作品,他看到江水的时候就想到,唉,老了,岁月不待人呀!因此这个地方要用‘滚滚’,不能用‘滔滔’。这里我们就可以想到杜甫的心情,什么样的心情?悲凉。
总结:我们重新读这两联,就感觉满世界的黄叶往下掉,而江水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那种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滚滚而来的长江的雄浑壮阔,永无尽头,似乎整个空间都溶进了这萧萧落叶滚滚长江之中,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百年”是虚写,是说他已经步入了老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有糖尿病,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总结:九月九日重阳节,双九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人们普遍把重阳节当作“老人节”,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得到的不是天伦之乐,功成之勋,不是荣华富贵而是穷愁老病,百业无成,而是颠沛流离,形影相吊,此刻登高有何乐可言,人生还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满纸悲凉,满腹悲凉。
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可知。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2)苦,是什么意思?是极度的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
(3)老是不可避免的,诗人为何极度痛恨自己已经老了?
因为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恨自己无法救济天下苍生。
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忧愤,心急如焚。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读到上一联,诗人的苦难令我们动容,可读到这里,诗人的精神令我们震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诗写到最后,笔锋一转,总会转到国事维艰,民生疾苦,忧国忧民上去,他以自己病弱的双肩担起了天下这沉重的悲。唐民间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之所以被人们尊为“诗中圣哲”,杜诗之所以被人誉为“博大精深”,毛泽东称其诗为“政治诗”,“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语),其主要原因便在于杜诗中回荡着强烈而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这是杜甫为人景仰的根本原因。
(4)潦倒新停浊酒杯。
重阳节习俗: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中国文人(其实不光是文人啊)好喝,乐忧皆然。乐饮助兴,忧饮消愁(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浊酒”是不好的酒。酒味很薄。但是连这样的酒也不能够喝了,什么原因?有两条,一是潦倒,喝不起了,一是多病,不能喝了。
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总结:全诗在沉重的感叹中收结,结得如此悲愤深沉。
七、请同学们诵读,并点评感情的把握。配以音乐《二泉映月》。请两位同学配乐朗诵。
八、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本诗的艺术特点:
1、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全诗八句皆对。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对得自然、工整,尾联两句的对偶一般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苦”做甚,极讲,诗副词,与对句的“新”正好相对,“繁”和“霜”是使动用法;一种认为尾联属宽对,只“苦恨”与“新停“不对。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迭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的音乐美。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读时应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繁霜鬓”对“浊酒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2、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颔联)。而且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与“不尽”相互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3、语言凝炼。
首联两句写六种景物,对每一种景物都只用一个字加以形容,而且都非常恰切,可以说是凝炼准确。“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诗14个字却包含有八层悲哀的意思,可谓含蕴丰富。
九、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全诗。(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十、语文活动。
将本诗译成现代汉语,并以自己的理解加以修饰。请同学们上台朗诵自己翻译好的内容。
杜甫登高教案篇十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通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
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现。“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难怪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杜甫登高教案篇十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诗薮》)。
杜甫登高教案篇十三
这首古诗好象为我写的。壮志未酬身已老,且最早有这感触的到是那回醉死在东陵大门前,门前落木萧萧下的霞光,还在那儿等着些过往的象长江滚滚来的殷殷学子。秋高气爽的日子,自以为是的气度不凡的人啊,有几人知自己是萧萧下的落木;而些人,早无尽长江滚滚来的,用利己手法铺垫好了他们令壮志的人去未酬的道路。
而我,在那好象大青门前,看到的仅是落木的'萧萧和那些单纯的学子。在那儿,豆蔻年华的情开始蒙动,我喜爱的她傻傻的酒窝儿,把我迷惑。最好的最早的写作动力和源泉,在那里出现;而同时我却有回光反照的感触,那就是落木萧瑟的把霞光递给了我,其实,是在影子般的提示我的人生坎坷。
我的人生坷坷绊绊的在儿时过来。那时最早的落木霞光,该在那次四,五岁的幼儿园我一人过小马路,挨骑车的碰的路边;围观的一邻里小哥,把我伤口包好且用大前门牌香烟纸包的。当时疼到我有种无尽长江滚滚来的感触;妈值晚班,爸却出差了,大一岁的姐却在农村。而我被妈挂在脖子上的大小门药匙,却早甩在我脖后;这样我昏迷在大门外点起了几根火柴,看到了今生确信无疑该走的路就是苦不堪言的道路,就是金光闪闪的学以致用的苦坐舟,也是独臂滑行一路挨整;也看到了学校里朗朗读书声也淹没不了那些拿孩子们前途当儿戏的,可让孩子们落木萧萧的毒鞭的。
读书后萧瑟的人生确实开演了。虽然早已是80年代啦,那饿死鬼的教员的鞋子,妈在春节时都给送过,爸都被妈欺负的象长江的纤夫,却还督促我和姐读书。而我看到了爸对我们的无尽长江滚滚来的期盼,期盼在目前实现;而目前的事业和家庭的小收获更离不开打小到今的,那些萧瑟的路程!
《登高》这诗在杜甫夔州滨临长江登高而作,那是何等意境!唯独我巧的是头些年,坐那趟翻山越岭的玩命面包车里,驾驶员带我们这些“白领”出差学习的,神学于黄山风景区萧瑟落木彩云间;那时,更怕挨整下崖下的高干们,带着孩儿落木的哭了!!
而我冷汗流尽后,神般添了些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人生的心!写到此,弯弯腰,看看落木萧瑟的冬首;而这时妻儿开使了晚上该做的事,妻在洗衣服,女儿在写作业。
杜甫。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杜甫登高教案篇十四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登高》选自劳动教育出版社全国中等职业技术通用教材版语文第七单元《古代诗词五首》中的第三首。在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花王之一。《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犹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它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中起点的模具、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有: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敢于表达,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学习兴趣不高、探究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欠缺。
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能力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结。
协作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悲秋的真正含义,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五、教法、学法分析。
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学生将采用诵读品味法、自主探索法、小组合作法开展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分析。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自读课文,信息整合,分组合作,推选代表四步骤。
首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班级qq群进行课前预习,然后让学生运用手机、图书馆资料查找跟杜甫相关的知识信息,接着以寝室为单位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每个寝室推选一位学生代表作为课堂发言人。
(设计理念:旨在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独自登高的场景,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诗人登高,引领学生较快地走进文本。
(二)知人论世。
本环节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任务自主完成,设计一个问题: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
回味杜甫漂泊的人生经历和他忠君爱国、心系天下的情怀,引入本诗写作背景。
(设计理念:为下文的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三)、沉浸文本、整体感悟。
在整体感悟环节,以学生自主品读为主。我会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
首先我会配音听读诗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萧瑟的水墨动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了解杜甫律诗抑扬顿挫的形式美。
再次角色饰演、移情诵读,师生点评,体会情感,要求学生找出诗歌的诗眼。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方式的吟诵让学生体会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分析意象、品味意境。
(设计理念:旨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突破教学重点。)。
(五)、合作交流,探讨情感。
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命将尽而事业无成。在重阳佳节这天,诗人独自登上高处,面对万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在悲叹景色之秋,悲叹个人命运之秋时,更加悲叹国家之秋。.这一过程,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大多数学生只能领悟诗人从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的过程,教师把握教学难点,围绕课堂的核心问题追问“诗人为何而悲”,结合诗人创作背景,以“艰难苦恨”的理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飞跃,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提升。
(设计理念:通过思考、合作、点拨、体悟这一逐层深化的过程,完成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度。)。
(六)拓展延伸。
秋天是中国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意象,想一想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关秋天诗句的描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设计理念:体会不同诗人对待秋的不同情感,强化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回顾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
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八)、作业。
找出《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字数不少于100字。
七、板书设计分析。
写景:首联:风、天、猿(悲自然之秋)。
渚、沙、鸟。
颔联:落木。
长江。
抒情:颈联:万里、多病、独登台(悲人生之秋)。
尾联:艰难苦恨、潦倒新亭(悲国家之秋)。
(设计理念: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发展。)。
八、教学反思分析。
在本堂课授课结束后,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品读文章,让学生沉浸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2、通过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个别学生没能深刻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批评指正!
杜甫登高教案篇十五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是教学重点,汲取诗人的精神养料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抓住朗诵,也就是抓住诗歌教学的“牛鼻子”。“以声达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可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触摸到融于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
2、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在鉴赏诗歌意象,体会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时,会运用自主探究法。学生将分组讨论,抓描写意象的关键词并体会其作用,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3、在体会诗歌的悲情美环节,我会恰当运用提问点拨法,指导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4、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影像资料、背景音乐,变抽象为直观,变无声为有声,丰富教学内容。
四、说教学程序。
(一)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
(这一设计理念源于孟子所云:“诵其文,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二)研读课文。
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
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
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
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
4、四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
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来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5、五读,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
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
登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杜甫登高教案篇十六
《登高》这首古诗好像是为我写的。壮志未酬身已老,且最早有这感触的到是那回醉死在东陵大门前,门前落木萧萧下的霞光,还在那儿等着些过往的像长江滚滚来的殷殷学子。秋高气爽的日子,自以为是的气度不凡的人啊,有几人知自己是萧萧下的落木;而些人,早无尽长江滚滚来的,用利己手法铺垫好了他们令壮志的人去未酬的道路。
而我,在那好像大青门前,看到的仅是落木的萧萧和那些单纯的学子。在那儿,豆蔻年华的情开始蒙动,我喜爱的她傻傻的酒窝儿,把我迷惑。最好的最早的写作动力和源泉,在那里出现;而同时我却有回光反照的感触,那就是落木萧瑟的把霞光递给了我,其实,是在影子般的提示我的人生坎坷。
我的人生坷坷绊绊的在儿时过来。那时最早的落木霞光,该在那次四,五岁的幼儿园我一人过小马路,挨骑车的碰的路边;围观的一邻里小哥,把我伤口包好且用大前门牌香烟纸包的。当时疼到我有种无尽长江滚滚来的感触;妈值晚班,爸却出差了,大一岁的姐却在农村。而我被妈挂在脖子上的大小门药匙,却早甩在我脖后;这样我昏迷在大门外点起了几根火柴,看到了今生确信无疑该走的路就是苦不堪言的道路,就是金光闪闪的学以致用的苦坐舟,也是独臂滑行一路挨整;也看到了学校里朗朗读书声也淹没不了那些拿孩子们前途当儿戏的,可让孩子们落木萧萧的毒鞭的。
读书后萧瑟的人生确实开演了。虽然早已是80年代啦,那饿死鬼的'教员的鞋子,妈在春节时都给送过,爸都被妈欺负的像长江的纤夫,却还督促我和姐读书。而我看到了爸对我们的无尽长江滚滚来的期盼,期盼在目前实现;而目前的事业和家庭的小收获更离不开打小到今的,那些萧瑟的路程!
《登高》这诗在杜甫夔州滨临长江登高而作,那是何等意境!唯独我巧的是头些年,坐那趟翻山越岭的玩命面包车里,驾驶员带我们这些白领出差学习的,神学于黄山风景区萧瑟落木彩云间;那时,更怕挨整下崖下的高干们,带着孩儿落木的哭了!!
而我冷汗流尽后,神般添了些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人生的心!写到此,弯弯腰,看看落木萧瑟的冬首;而这时妻儿开使了晚上该做的事,妻在洗衣服,女儿在写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