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读后感(专业18篇)
4.读后感是对书中主要观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进行概括和评价的一种方式。如何通过读后感说服读者,分享自己的独特观点和感悟?以下是我收集的几篇有关读后感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黄河之水天上来读后感篇一
1、了解黄河的自然情况,感受黄河的美丽景观。
2、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进而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思想感情。
以朗读感受黄河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1、用空间与时间顺序来介绍事物的方法。
2、学写解说词。
一、导入。
二、讲新课:
1、交流资料。
2、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3、再读课文,交流探究:
(1)你认为本文哪一部分最精彩,为什么?
(2)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黄河的?
(3)面对黄河目前的状况,你有什么感想?
(4)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你能找出并说出它的作用吗?
(5)交流学习本文的感受。
(答:本文由黄河的源头开始,分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全面介绍了黄河。)。
三、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结合课文,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认识。
3.针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黄河之水天上来读后感篇二
1、了解黄河的自然情况,感受黄河的美丽景观。
2、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进而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思想感情。
以朗读感受黄河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1、用空间与时间顺序来介绍事物的方法。
2、学写解说词。
一、1、导入新课。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是闻名世界的万里巨川。中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之为“河”。河水经黄土高原,遂成黄色,故得名“黄河”。
黄河全长5464千米。从源头的涓涓细流,沿途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成千上万条溪川,形成每年平均约480亿立方米水量的滚滚洪流,一泻千里。他源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由此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其间,有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有风光绮丽的崇山峻岭,有广阔无垠的肥土沃壤,有雄浑粗犷的黄土高原,有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有历史悠久的三大文明古都,有丰富的物产和地下宝藏。整个黄河流域,生息着1.1亿各族儿女。
2、初读课文,交流字词。
3、再读课文,交流探究:
(1)你认为本文哪一部分最精彩,为什么?
(2)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黄河的?
(3)面对黄河目前的状况,你有什么感想?
(4)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你能找出并说出它的作用吗?
(5)交流学习本文的感受。
(答:本文由黄河的源头开始,分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全面介绍了黄河。)。
三、课外活动。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2、让学生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和图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布置一次展览。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小导游,为大家解说。
3、随着黄河输入下游的泥沙不断增多,在下游的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地上悬河”现象,如河南省开封市。针对这种日益严重的情况,请你查找有关资料,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黄河之水天上来读后感篇三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现代著名作家刘白羽的一篇散文。本文描写了作者在刘家峡和在飞机上看黄河的不同感受,赞美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磅礴气势和神奇风采。整篇课文激荡着一股磅礴的气势,要想使学生透过文字感受到黄河的雄伟壮观,大气磅礴就必须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然后通过朗读将画面表现出来加深对文字的感悟和理解。况且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文中描写性的语言较多适合采取“将文字转化为画面”的阅读方法。
可能是我上课时的状态有些紧绷,所以上完这一课后感觉十分疲倦,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回顾整堂课,主要有这样几点不足:
首先,课堂容量太大,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造成了负担。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作者在刘家峡和飞机上看到的黄河,所以第一自然段中描写黄河的语段就不必做过多的讲解了,只需让学生找到、读出便可,作为线索中的一个点让学生知道即可。
其次,在教学描写黄河的第二个语段时,教师应用课件为学生呈现出这段文字,并变换句子的排列形式,为学生发现后三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搭建阶梯。如下所示:
一卷卷银雾,被阳光找得闪亮,又飞上高空;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只考虑到了如何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却忽略了文字本身可能给学生造成的理解障碍。
再次,在教学第三个描写黄河的语段时,如下:
我到坝顶俯视,才看清黄河有如无数巨龙扭在一起飞旋而下,在窄窄的两山之间,它咆哮,它奔腾,冲起的雪白浪头竟比岸上的山头还高;是激流,是浓雾,旋卷在一起,浩浩荡荡,汹涌澎湃。
我先提示学生发现其中的修辞手法,很明显是比喻,但有一个孩子却说是排比,当时我没有多加考虑便否定了他。课下再看这一句,才恍然大悟,孩子说的不无道理,这句中却有排比的修辞手法,就是划横线的地方,除了排比还有夸张,可惜当时我太过心急,对于这一插曲没有善加利用。
最后,在教学最后一个描写黄河的语段时应用课件呈现出这一段,并适当改变句子的排列形式,为后面学生的发现搭建阶梯,如下所示:
这条浩荡的黄河,
一下分散作无数条细流,如万千璎珞闪烁飘拂;
一下又汇为巨流,如利剑插过深山,势如长风一拂,万弩齐发。
实际教学时我让学生去发现后两个分句之间的“联系”,这“联系”一词便起到了提示作用,其实可以扩大这个问题的广度和思考空间:读读这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了?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黄河之水天上来读后感篇四
1:前半部分主要突出了黄河汹涌澎湃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热爱与赞美、歌颂黄河的情感。
2:诗的后半部分赞美了黄河历史悠久,团结民族兄弟。
3:贴切。因为从高空俯看,黄河就呈“几”形,隐隐暗示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黄河也是中国的母亲河,象征着中华民族像龙一样意气勃发。
4:好。因为它们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黄河之水天上来读后感篇五
我们刚刚学了《黄河之水天上来》这篇文章,读了之后我的感受很深。这篇文章首先介绍了黄河的流程约5500千米,流域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和它吸纳百川后自身的壮大,再写刘家峡水电站开闸时的地动山摇、震撼心魄,塞上米粮川河套平原的麦浪滚滚、瓜果飘香,黄土高原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妙画面,壶口悬瀑的波飞浪滚、惊涛怒吼,最后写黄河进入入海处,完成曲折壮丽的行程。
我最喜欢文中对“黄河夕照”的描写,那苍茫的黄沙、火红的太阳、色彩斑斓的水面、飘渺的炊烟,让我联想到了丝绸之路上的商贾往来,驼铃清脆、驿站酒香,歌舞笛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好一幅凄美的画卷,这幅画卷,美得让人心颤,美得让人感慨万端。读到这里,我仿佛回到了梦中的故乡,坐上了羊皮筏子,听满胡须的艄公用纯朴的语调唱着“信天游”。
我还喜欢文中对刘家峡水电站的描写,那争先恐后咆哮而出的'水势,那姿态万千、随风变幻的云雾,让人读后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但是,气候的变化和无节制的开垦放牧,使得黄土高原的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土壤结构变得疏松,草木越来越少。大量的泥沙被冲进河里。有人沉重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面对黄河目前的状况,我的感想是:治理黄河的首要任务是制止水土流失,而制止水土流失的关键是植树造林,广种草木,用这些绿色植被来防风固沙。另外,还要杜绝无节制的开垦放牧,扼制人口的迅速增长,只有数管齐下,我们的母亲河才会清澈、甘甜。
黄河之水天上来读后感篇六
奔腾叫啸,。
使人肝胆破裂!
它是中国的大动脉,。
在它的周身,。
奔流着民族的热血.
红日高照,。
水上金光迸裂.
河面银光似雪.
它震动着,。
跳跃着,。
像一条飞龙,。
日行千里,。
注入浩浩的东海.
虎口龙门,。
摆成天上的'奇阵;。
人,。
不敢在它的身边挨近,。
就是毒龙。
也不敢在水底存身.
在十里路外,。
仰望着它的浓烟上升,。
象烧着漫天大火,。
使你感到热血沸腾;。
其实。
凉气逼来,。
你会周身感到寒冷.
它呻吟着,。
震荡着,。
发出十万万匹马力,。
爷了地壳,。
冲散了天上的乌云.
啊,黄河!
河中之王!
它是一匹疯狂的猛兽,。
发起怒来,。
赛过千万条毒蟒,。
它要作浪兴波,。
冲破人间的堤防;。
于是黄河两岸,。
遭到可怕的灾殃:。
它吞食了两岸的人民,。
削平了数百里外的村庄,。
使千百万同胞。
扶老携幼,。
流亡他乡,。
挣扎在饥饿线上,。
死亡线上!
如今。
两岸的人民,。
又受到了空前的灾难:。
东方的海盗,。
在亚洲的原野,。
伸张着杀人的毒焰;。
于是饥饿和死亡,。
像黑热病一样,。
在黄河的两岸传染!
啊,黄河!
你抚育着我们民族的成长:。
你亲眼看见,。
这五千年来的古国。
遭受过多少灾难!
自古以来,。
展开了无数血战,。
让垒垒白骨。
堆满你的河身,。
殷殷鲜血。
染红你的河面!
但你从没有看见。
敌人的残暴。
如同今天这般;。
也从来没有看见。
黄帝的子孙。
像今天这样。
开始了全国动员.
在黄河两岸,。
游击兵团,。
野战兵团,。
星罗棋布,。
散布在敌人后面;。
在万山丛中,。
在青纱帐里,。
展开了英勇血战!
啊,黄河!
你记载着我们民族的年代,。
古往今来,。
在你的身边。
兴起了多少英雄豪杰!
但是,。
你从不曾看见。
四万万同胞。
像今天这样。
团结得如钢似铁;。
千百万民族英雄,。
为了保卫祖国。
洒尽他们的热血;。
英雄的故事,。
像黄河怒涛,。
山岳般地壮烈!
黄河之水天上来读后感篇七
教材分析:
这篇拓展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的发源、上游的发电站、沿途对土地的灌溉、黄河夕照、壶口悬瀑等景观,说明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同时介绍了黄河的水土流失,”地上河“的形成,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学习重点是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我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的意识。
关键处处理:
1.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2.品味语言并体会黄河的雄壮,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黄河》、录音机、磁带、中国地形图、有关黄河的资料等。
学生:按照要求预习,查阅有关黄河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电视风光片《黄河》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播放完,出示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简单介绍黄河,对黄河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板书课题,导课。
二、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指读课文,正音,交流生字词语。
2.小组讨论:说说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3.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句的学习,体会到:黄河水利资源丰富,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灌溉,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所以被称为”母亲河“。
四、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结合课文,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认识。
3.针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五、质疑问难。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黄河之水天上来读后感篇八
教学目的:
1、了解黄河的自然情况,感受黄河的美丽景观。
2、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进而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以朗读感受黄河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1、用空间与时间顺序来介绍事物的方法。
2、学写解说词。
一、导入。
二、讲新课:
1、交流资料。
2、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3、再读课文,交流探究:
(1)你认为本文哪一部分最精彩,为什么?
(2)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黄河的?
(3)面对黄河目前的状况,你有什么感想?
(4)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你能找出并说出它的作用吗?
(5)交流学习本文的感受。
(答:本文由黄河的源头开始,分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全面介绍了黄河。)。
三、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结合课文,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认识。
3.针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黄河之水天上来读后感篇九
教材分析:
《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歌的大意:春天诗人独自悠闲的在江边散步,看见百花盛开,黄莺在枝头鸣叫,蝴蝶在花间飞舞,心情非常愉快。
《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景色的诗,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作者游园时想看花却进不了门,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但他从露出的墙头的一枝红想象出满园的春色,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心情由扫兴转为欣慰。
教学重难点: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
作业设计:
联系春游中观察到的春天的景象,结合诗句说说春天的花、春天的蝶、春天的鸟这些景物的特点,再动笔把这首诗描写的意境绘成一幅画。
黄河之水天上来读后感篇十
教材分析:
这篇拓展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的发源、上游的发电站、沿途对土地的灌溉、黄河夕照、壶口悬瀑等景观,说明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同时介绍了黄河的水土流失,"地上河"的形成,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学习重点是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我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的意识。
关键处处理:
1.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2.品味语言并体会黄河的雄壮,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黄河》、录音机、磁带、中国地形图、有关黄河的资料等。
学生:按照要求预习,查阅有关黄河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电视风光片《黄河》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播放完,出示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简单介绍黄河,对黄河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板书课题,导课。
二、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指读课文,正音,交流生字词语。
2.小组讨论:说说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3.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句的学习,体会到:黄河水利资源丰富,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灌溉,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所以被称为"母亲河"。
四、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结合课文,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认识。
3.针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五、质疑问难。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七、课时小结。让学生谈感受体会。
板书设计:
水利资源丰富发电 灌溉。
母亲河。
滋润土地养育炎黄子孙。
水土流失洪水泛滥。
保护母亲河 保护环境。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3.《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4.预习下一篇课文。
黄河之水天上来读后感篇十一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现代著名作家刘白羽的一篇散文。本文描写了作者在刘家峡和在飞机上看黄河的不同感受,赞美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磅礴气势和神奇风采。整篇课文激荡着一股磅礴的气势,要想使学生透过文字感受到黄河的雄伟壮观,大气磅礴就必须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然后通过朗读将画面表现出来加深对文字的感悟和理解。因此,我上课时的状态有些紧张,害怕学生不能将课文内容和景物描写融合到一起,可惜了作者文字的表现。
回顾整堂课,主要有这样几点:
1.课堂容量太大,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造成了负担。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作者在刘家峡和飞机上看到的黄河,所以第一自然段中描写黄河的语段就不必做过多的讲解了,只需让学生找到、读出便可,作为线索中的一个点让学生知道即可。
2.在教学描写黄河的第二个语段时,引导学生找到变换句子的排列形式,如“乌云乱卷、如怒火、如狂飙”。学生反复诵读,体会黄河的气势磅礴。
3.在教学第三个描写黄河的语段时,如下:
“我到坝顶俯视,才看清黄河有如无数巨龙扭在一起飞旋而下,在窄窄的`两山之间,它咆哮,它奔腾,冲起的雪白浪头竟比岸上的山头还高;是激流,是浓雾,旋卷在一起,浩浩荡荡,汹涌澎湃。”
我先提示学生发现其中的修辞手法,很明显是比喻(这很明显,学生都知道),但其中含有排比(这是芦爱萍读出来的),这句中却有排比的修辞手法,就是划横线的地方,除了排比还有夸张(这是宋金波感悟出来的)。
通过这一课的学生,证明了一件事:孩子反复诵读中发现的写作方法,感悟思想内容。可见,语文教学中,课文必须反复诵读。
黄河之水天上来读后感篇十二
教材分析:
这篇拓展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的发源、上游的发电站、沿途对土地的灌溉、黄河夕照、壶口悬瀑等景观,说明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同时介绍了黄河的水土流失,”地上河“的形成,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学习重点是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我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的意识。
关键处处理:
1.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2.品味语言并体会黄河的雄壮,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黄河》、录音机、磁带、中国地形图、有关黄河的资料等。
学生:按照要求预习,查阅有关黄河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电视风光片《黄河》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播放完,出示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简单介绍黄河,对黄河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板书课题,导课。
二、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指读课文,正音,交流生字词语。
2.小组讨论:说说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3.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句的学习,体会到:黄河水利资源丰富,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灌溉,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所以被称为”母亲河“。
四、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结合课文,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认识。
3.针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五、质疑问难。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1.《christmas》教学设计。
3.《马说》教学设计。
4.《长城》教学设计。
5.《公输》教学设计。
6.《鞋》教学设计。
7.《看海》教学设计。
10.问路教学设计。
黄河之水天上来读后感篇十三
2、朗读课文,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让学生懂得关爱母亲河,关注生态环境,增环保意识。
【重点】多角度多视点的观察、感受和描写。
【难点】如何将博大的事物写的细致传神。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查找作者刘白羽的资料,搜集有关黄河的诗词。
课前预习,享受学习乐趣。
字词。
积累。
语音。
字形。
词义。
刘白羽的资料。
写黄河的诗句。
阅读课文时发现的问题。
【学习要点】。
学习有关宗璞的文学常识,熟读课文把握中心,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擦出智慧火花。
学生活动。
组织形式。
一、诗词引读。
教师出示课件。
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二、走进新课。
看图片感悟黄河的雄壮美。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她创造了华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黄河之水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气魄宏伟,势不可挡。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为其倾倒。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齐备)今天我们就学习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刘白羽先生的一篇散文《黄河之水天上来》。
三、预习检测。
1、写出下列词中加粗字的读音。
即兴皋兰山()埋怨()滂沱()。
狂飙()万仞摩天()舷窗()苍莽()。
哺育()璎珞()f岩()霁雨()。
2、解释下列词语:
滂沱:
狂飙:
惊涛骇浪:
3、填空:
4、根据课前预习,说说你对作者的认识。
四、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2、再跳读课文,把下列问题补充完整:
(1)我从__乘飞机到__,这里的黄河太,令我。
(2)在离不远的,黄河向我展示了的景象。
(3)我真正一览黄河的,是在从飞回的飞机上。
五、合作探究。
1、作者记忆中的黄河是什么样子的?插叙记忆中的黄河有什么作用?
3、从第七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读出气势,读出感情,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4、两次写到牧羊人的歌声各有什么不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质疑。
针对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还未解决的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完成。
七、总结归纳。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总结。
八、拓展深化。
1、面对被污染的黄河,面对哭泣的母亲河,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感受,建议、标语、活动等均可。)。
2、作文片段练笔:最美的风景。
要求:多角度描写,要有顺序、有修辞、有感情。不少于300字。
九、背诵积累。
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语段积累背诵。
十、巩固练习。
黄河之水天上来读后感篇十四
教学目的: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4及背诵、默写。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一、交流资料。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三、讨论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板书)。
3、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
四、学生小结。
王昌龄——从军行(一、二)。
王翰——凉州词。
六、作业背诵默写。
板书: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 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教后记:
第二课时。
导入: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的诗词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便不可封盖地长成为一颗艺苑奇葩。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像晶莹、细润的珍珠撒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让人流泪,使人感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出塞》。
一、交流资料。
1、王昌龄(689—757):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人。安史之乱,避难江淮,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他是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与李白齐名,被视为“神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
2、飞将:指汉代飞将军李广,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因其英勇善战,匈奴称其为“汉之飞将军”。
3、阴山:即阴山山脉,起自甘肃,延绵内蒙古,是古代中原地区北方的屏障。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三、比较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这两首诗歌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来写战争的?(板书)。
四、学生小结。
五、作业。
1、背诵默写。
2、搜集关于反映战争的诗词。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出塞——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教后记:
黄河之水天上来读后感篇十五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各具特色。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作者用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全诗分前后两部分,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四蹄腾空、凌厉奔驰。这匹宝马良驹在诗人细致的刻画下,是那样的气韵生动,维妙逼真。诗的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写它纵横驰骋,穿空阔度险峻越障碍甚至足以托付生命。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豪迈情怀、壮阔胸襟、雄伟志向的写照。
李贺的《马诗》通过咏马来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的渴望,但这些,诗人都是得不到的。诗歌描写了清冷大气的场面,写出了静态中的马的苍劲有力,同时诗人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来表达自己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县城内的一所直属小学,良好的教学条件,先进的教学设施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许多的方便。学校积极按照省“古诗文诵读工程”的要求,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很感兴趣。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学习古诗的方法,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借助提供的注释读懂诗意,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对于学生来说,融入诗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比较难。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朗诵伴奏和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展示古诗。
2.生展示古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咏马的诗。板书课题。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随机让学生借助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谈谈对作者的了解,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介绍背景。(课件出示)。
(2)都描写了马。随机设疑:写马只为写马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房兵曹胡马》。
(1)指名朗读古诗,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诗的前四句正面描写了马的哪些外形,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首句交代胡马的产地,来自“大宛”。二句写好马的形象、特征(瘦),“锋棱瘦骨”,把与人相若、神健气清、并夹裹着凌厉之风的神骏形象摆在读者面前。接着,三、四句从静动两方面续写马的形态,尖耳、蹄轻,生动地描写出马的体态的俊健。
(3)作者向我们刻画了一匹怎样的骏马?
(4)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把骏马之神之灵之骏写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5)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看到这匹宝马良驹时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欣赏、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6)古诗后四句,作者笔锋一转,描写马的品格。借写马的品性,表达了对友人的期盼,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
(7)“骁腾”、“横行”是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
(8)它为什么能“所向无空阔”?想象一下,房兵曹的这匹好马驰骋疆场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学生想象交流。
(9)看到这匹宝马良驹,即可想象它的英勇善战。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指读,体会。
(10)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作者对宝马良驹的赞誉,对友人的激励,抒发着自己踌躇满志,充满远大抱负的情怀,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11)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四句是主要是通过描写马的外形特点来刻画马的雄健神骏,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后四句,则是通过转写马的品性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英豪之气。看到房兵曹拥有如此的好马,诗人杜甫的灵感焕然喷发,于是他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胡马”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杜甫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及诗人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壮阔胸襟!
(12)指导朗读,配古典乐曲。(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13)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境。
2.学习《马诗》。
(3)学生小组试讲,感知诗意。
(4)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5)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大漠、燕山”空阔寂寥、清冷大气的场面。师相机点拨: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6)指导朗读。生读,评议。
(8)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力量。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忧虑?——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愤慨?——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9)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四、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交替互读两首古诗。
2.这两首诗歌都描写了马,但诗人笔下的马特点不同,各具特色,而且古诗中的场景不同,人物不同,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借对马的描写,表达自己内心真挚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实践积累。
搜集其它描写马的古诗,欣赏交流体会。
总评:
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对于学生来说,读好古诗、背诵古诗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做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如何让学生从凝炼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确实不容易。本课的设计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点,相机引导,教学风格清新明快,课堂因此而充满了了生机与活力。
纵观本节课,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一、思路清晰,主线分明,目标定位准确。课堂教学始终围绕着目标层层设置,步步晋阶。而且,每一个目标的表述,方法、情感,总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二、整体观照,整合古诗,实现了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综观全案教程,一去传统的“逐首教学”(即一首一首的教学)和“逐环教学”(即接替开始、正音跟上、疏通为主、背诵跟上)模式,大胆采用“合—分—合”的教学思路,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通过两首诗的对比参读,初步感受咏物言志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联系,体悟诗人不同的情怀。
三、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的情怀。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面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品悟出诗句背面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教学中,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把平面的诗句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并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投身于其中,感诗人之所感,想诗人之所想,愤诗人之所愤……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想象的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四、重视学生的自主意识的培养,教师引导到位。通过整合参读,引导学生整体的把握诗意,初步进入诗的情境,通过品析文眼、俪句、揣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境中悟情。通过多种诵读方法,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意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导”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导”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导”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较好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特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黄河之水天上来读后感篇十六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又迎来了第三单元“母亲河”的又一节新课程,课文名字叫做《黄河之水天上来》。
翻开语文书后,这篇课文的标题《黄河之水天上来》就立刻呈现在我的眼前,看到这大大的七个字时,我很想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黄河之水天上来呢?难道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吗?带着疑惑,我开始通读课文了。从第一自然段里,我知道了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母亲河,它的全流程约5500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万*方千米。作者在课文中把祖国比喻成了昂首挺立的雄鸡,而黄河是雄鸡心脏的动脉。从这儿,我感受到了我们祖国的母亲是多么的伟大。从第二自然段中,我通过老师和同学们讲解,知道了原来黄河发源于我国的北部,从地理位置来说,可以算得上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在这段的开头部分,我还了解到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写过一首有名的诗词《将进酒》中有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形象地描绘出黄河三源头之远,流程之长。从第三、四自然段中我了解到黄河的流域有着非常著名的景观,比如:刘家峡、李家峡、刘羊峡等水利枢纽就耸立在黄河边,其中著名的刘家峡水电站不仅是整个西北电力网的枢纽和核心,也是黄河流域的著名景观。通过阅读课文,我还知道了黄河之水不仅可以发电、还有灌溉等作用。但是据历史记载,黄河下游曾先后发生过1500多次大决口,造成沿岸人民流离失所,这是由人类的贪婪和自私造成的。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对我国的母亲河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黄河现在还在我国的各地源源不断地流淌着,黄河无私地滋润着*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
黄河之水天上来读后感篇十七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情意。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
2、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2、看图背古诗:《春晓》《咏柳》《望庐山瀑布》《静夜诗》。
3、师: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板书课题),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写的《鸟鸣涧》。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
1、自由读《鸟鸣涧》,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尝试着说说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评价,适时指导生字“桂”学习。
3、美读: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师:“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
1、品读,想想古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1)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2)说说诗句的意思。
a、“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人声都已闲寂了,细碎的桂花轻轻地落着,夜表妹得好像整个山全是空空的。)(闲:闲静,也可理解为人内心的安闲;桂花:桂树的花,花瓣细小。)。
b、师:寂静山村,大家都安然入睡了,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板书:夜静)。
d、“月落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月亮从东边的山头出来,惊醒了山林中的鸟儿,不时发出一声声的鸣叫回荡在春日的山涧中。)。
3、读古诗,想象画面: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同桌交流)。
4、指导朗读: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深深陶醉了。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出这种陶醉呢?(舒缓、悠闲、沉醉)。
5、反复育读古诗。
四、拓展诗句,迁移诗境。
(1)出示《鹿柴》,与《鸟鸣涧》对比,看年诗句描写有什么异同?
(2)诗人笔下的景物那么美丽,你怎么评价王维?
(4)闭眼,听读,想像《鹿柴》《鸟鸣涧》这两首诗所描写的情景。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1、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美美的想像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学习。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运用这种方法来学习《暮江吟》。
2、搜集王维的诗,并预习《暮江吟》。
黄河之水天上来读后感篇十八
本课两首诗《房兵曹胡马》和《马诗》是写马诗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又各具气象,特色鲜明。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以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李贺的《马诗》通过写马表现贤才的雄心壮志及其怀才不遇的愤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多种朗读的情景,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充分,再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经历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志向和感情。
2、分析。
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本课两首诗的学习我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另外在学习中,我还为两首诗配以优美的古筝曲,使学生置于古雅沉静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综合素养。
3、规划。
本课的教学在拓展性方面做得不够。《马诗》描绘了一幅相当生动的画卷,正所谓“诗中有画”。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诗中的画面,用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写马的诗篇,在交流中开拓思维,增加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