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抒情心得(模板18篇)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制定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需要我们充分的思考和努力。下面是一些成功的公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一
林清玄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细腻的文笔、清新的思想触动了世人的心灵。在阅读林清玄的散文作品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在本文中,我将以五段式的方式分享我对林清玄散文的心得体会。
林清玄,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作家,他的作品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透露出对生活和人性的独特观察和理解。他的散文作品《读书千古》、《生活,是一段旅程》等深入人心,引起了广泛的共鸣。通过阅读他的散文,我体味到了诗意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真谛。
林清玄的散文以其简洁明快、文字优美的特点而著称。他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得他的作品显得生动而深入人心。同时,他的散文充满了智慧和思考,他对人性、生活和自然的感悟常常让人陶醉其中。无论是描写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还是描绘人们的情感纠葛,他都能以独到的视角给予读者深深的触动。
林清玄的散文主题广泛而深刻。他以文字描绘出人们内心所追求的美好和向往的生活,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也对人性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的作品中经常融入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人与人之间情感纠葛的描绘,使得读者深感共鸣,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林清玄的散文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哲学思考和文学表现手法,使得作品更具有美学价值。他的作品从各个角度揭示了生活的真相和价值,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同时,他的细腻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观察力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读完林清玄的散文后,我感到自己不仅得到文学上的诗意享受,更收获了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深刻认识。
阅读林清玄的散文,我从中得到了很多启示。他的作品告诉我生活是美好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感受。无论是对身边的人和事,还是对大自然的赞叹,都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同时,他的作品也鼓励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他的作品激励我要热爱生活,不断追求真理和美好,让自己的生命充实而有意义。
总结:
通过阅读林清玄的散文作品,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真谛。他的作品以其文学风格和深刻的主题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不仅引发了我对生活意义的思考,也启发我要积极面对人生,追求真理和美好。希望通过更多的读者阅读他的作品,能够在他的文字中找到自己的心灵寄托,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二
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
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东北季风来临前,做最后一次出海的航行捕鱼,而知道秋季将尽。
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坐在冷气房子里,远望落地窗外的明星,几疑是秋天;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然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节对我们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没有季节的。
前几天,一位朋友来访,兴冲冲的告诉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来的问话使我大吃一惊,后来打听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讯息来自市场,他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市场里的蟹儿全黄了,才惊觉到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哑然失笑;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鸭子来说,要是知道人是从市场知道秋天,恐怕也要笑吧。
古人是怎么样知道秋天的呢?
我记得宋朝的词人蒋捷写过一首声声慢,题名就是“秋声”:
黄花深巷,
红花低窗,
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
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
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
问谁摇玉佩,
檐底铃声。
彩角声随月堕,
渐连营马动,
四起茄声。
闪烁邻灯,
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
碎哝哝多少蛋声!
未了,
把一半分与雁声。
这首词很短,但用了十个“声”字,在宋朝辈起的词人里也是罕见的;蒋捷用了风声、雨声、更声、铃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来形容秋天的到来,真是令人感受到一个有节奏的秋天。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里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季节感,可惜这种季节的感应已经慢慢在流失了。有人说我们季节感的迷失,是因为台湾是个四季如春的地方,这一点我不同意;即使在最热的'南部,用双手耕作的农人,永远对时间和气候的变化有一种敏感,那种敏感就像能在看到花苞时预测到它开放的时机。
在工业发展神速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不断有新的发现。我们的祖先只知道事物的实体、季节风云的变化、花草树木的生长,后来的人逐渐能穿透事物的实体找那更精细的物质,老一辈的人只知道物质最小的单位是分子,后来知道分子之下有原子,现在知道原子之内有核子,有中于,有粒于,将来可能在中子粒子之内又发现更细的组成。可叹的是,我们反而失去了事物可见的实体,正是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只见秋毫,不见舆薪”。
到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甚至不如一棵树。一棵树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圈圈或松或紧的年轮,而我们呢?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鹃什么时候开花。更不要说从声音里体会秋天的来临了。
自从我们可以控制室内的气温以未,季节的感受就变成被遗弃的孩子,尽管它在冬天里猛力的哭号,也没有多少人能听见了。有一次我在纽约,窗外正飘着大雪,由于室内的暖气很强,我们在朋友家只穿着单衣,朋友从冰箱拿出冰淇淋来招待我们,我拿着冰淇淋看窗外大雪竟自呆了,怀念着“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那样冬天的生活。那时,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由于人在室内改变了自然,我们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阳光有多么可爱,也不容易体知夏夜庭院,静听蟋蟀鸣唱任凉凤吹拂的快意了。因为温室栽培,我们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们就不能亲切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我们四季都有杜鹃可赏,也就不知道杜鹃血一样的花是如何动人了。
传说唐朝的武则天,因为嫌牡丹开花太迟,曾下令将牡丹用火焙燔,吓得牡丹仙子大为惊慌,连忙连夜开花以娱武后的欢心,才免去焙燔之苦。读到这则传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不经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叹;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来烤着各种花的精灵吗?使牡丹在室外还下着大雪的冬天开花,到底能让人有什么样的乐趣呢?我不明白。
萌芽的春、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科在人类科学的进化中也逐渐迷失了。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清。
这种心情,恐怕是我们下一代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的吧!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三
有人说过年是年关,年纪愈长,愈觉得过年是一个关卡;它仿佛是两岸峭壁,中间只有一条小小的缝,下面则水流湍急,顺着那岁月的河流往前推移,旧的一年就在那湍急的水势中没顶了。
每当年节一到,我就会忆起幼年过年的种种情景。几乎在二十岁以前,每到冬至一过,便怀着亢奋的心情期待过年,好像一棵嫩绿的青草等待着开花,然后是放假了,一颗心野到天边去,接着是围炉的温暖,鞭炮的响亮,厚厚的一叠压岁钱,和兄弟们吆喝聚赌的喧哗。然而最快乐的是,眼明明的看见自己长大了一岁,那种心情像眼看着自己是就要出巢的乳燕。
过了二十岁以后,过年显着的不同了。会在围炉过后的守夜里,一个人闷闷地饮着烧酒,想起一年来的种种,开始有了人世的挫折,开始面临情感的变异,开始知道了除去快乐,年间还有忧心。有时看到父母赶在除夕前还到处去张罗过年的花用,或者眼看收成不好,农人们还强笑着准备过一个新年,都使我开始知道年也有难过的时候。
过了二十五,过了三十,年岁真是连再重的压岁钱也压不住,过年时节恰正是前尘往事却上心头的时节,开始知道了命运,好像命运已经铺设了许多陷阶,我们只是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有许多喜爱的事时机一到必须割舍,有许多痛恨的事也会自然消失,走快走慢都无妨,年还是一个接一个来,生命还是一点一滴的在消失。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在二十岁以前那么期待新的一年到临,而二十岁以后则忧心着旧的岁月一年年的消失呢?最后我得到一个结论,在冠礼以前,我们是去日苦短,来日方长。成年以后则变成来日方短,去日苦多,这是多么不一样的心情呀!
最难消受的'还是,不管我的心情如何,挂在墙上的壁钟总是在除夕夜的十二点猛力地摇着钟摆,敲出清亮或者低沉的十二个响声,那样无情,又那样绝然,每到过年,我总也想起和钟臂角力的事,希望让它向后转,可是办不到,于是我醉酒,然后痛下决心:一定要把一年当两年用,把二十四小时当四十八小时来用。
想起去年的过年,我吃过年夜饭,在书房里走来走去,想找一本书看,不知道为什么随手拿起一本佛经,读到了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其中有一段讲到渴爱的,竟与过年的心情冥然相合。它说渴爱有三,一是欲爱,是感官享受的渴求;二是有爱,是生与存的渴求;三是无有爱,是不再存在的渴求。我觉得二十岁以前过年是前两者,二十岁以后是第三者。
那本佛经里当然也讲到涅盘,它不用吉祥,善良、安全、清净、皈依、彼岸、和平、宁静来正面说涅盘,而说了一句断爱近涅盘。这是何等的境界,一个人能随时随地断绝自己的渴爱,绝处逢生,涅盘自然就在眼前,旧年换新恐怕也是一种断爱吧。
释迦牟尼说法时,曾举了一个譬喻来讲断爱,他说:有人在旅行时遇到一片大水,这边岸上充满危机,水的对岸则安全无险,他想:此水甚大,此岸危机重重,彼岸则无险,无船可渡,无桥可行,我不免采集草木枝叶,自做一筏,当得安登彼岸。于是那人采集草木枝叶做了一只木筏,靠着木筏,他安然抵达对岸,他就想:此筏对我大有助益,我不妨将它顶在头上,或负于背上,随我所之。
由于读了那本佛经,竟使我今年的整个想法部改变了,也使我在最有限的时间内,因为敢于割舍,而有了一些比较可见的成绩,过年何尝不如此,年好年坏都无所谓,有所谓的是要勇于断受,使我们有情的命身,在新的起始发散最大的光芒。
涅盘真的不远,如果能在年节时候,少一点怀念,少一点忆旧,少一点追悔,少一点婆婆妈妈,那么穿过峭壁、踩过水势,开阔的天空就在眼前了。
一九八二年一月二十日。
《桃花心木》。
乡下老家前面,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林场的桃花心木已是高达数丈的成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没有规则,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种有桃花心木苗的小路散步,种木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感到愈来愈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有时就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为树浇水。
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从从容容?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的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都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生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我们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植树者言,使我非常感动,想到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觉知。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生命的法则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因为固定和完美的法则,就会养成机械式的状态,机械的状态正是通向枯萎、通向死亡之路。
当我听过种树的人关于种树的哲学,每天走过桃花心木苗时,内心总会有某些东西被触动,这些树苗正努力面对不确定的风雨,努力学习如何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如何在阳光中呼吸,一旦它学会这些本事,百年的基业也就奠定了。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等高,是那么优雅而自在,宣告着自主的生命。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四
《林清玄散文集》。”林清玄?好名字!想必文章也不错吧!“《心田上的百合花》”夷?真奇怪百合花怎样不是长在土里的,而是长在心田上的?这怎样种得了花呢?“我小声的嘀咕着,于是带着好奇心,开始了阅读之旅。
”不管别人怎样欣赏,满山的百合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我的存在。’“当我读完了文章的最终一句话,轻轻地合上了书。文章说的是一株百合花和一片的野草在一齐生长,饱受野草和蜂蝶的鄙夷,而百合却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明白自我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我喜欢以花来证明自我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样看我,我都要开花!“最终百合花绽开了美丽的的花朵,并把种子撒向大地,多年后漫山遍野都是野百合,引来了人们的观赏。
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又令人感动故事。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经过具体的记叙、细腻的描述,层层衬托,塑造了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作者认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
在林清玄看来,人生的美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欲望,物质带来的美;第二个层次是文化、艺术、礼貌带来的美的满足。第三个层次是灵性、精神的美,这是最高境界的美。林清玄相信”尽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这样一个因”尽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的体现了灵性、精神的美。
读着林清玄优美的语句,和他一齐追求做人的最高境界: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障碍。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五
林清玄,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和诗人,他的散文作品广受读者喜爱,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阅读林清玄的散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那种深沉而又真实的思考,给予我了许多心灵上的触动和体验。下面,我将从感悟人生、审视自我、关注当下、追求真理和诗意人文的角度,来谈一谈对林清玄散文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林清玄的散文所打动的是他对人生的感悟。他常常用意境独特的文字,来表达他对生命深刻的思考和感受。例如在《空谷幽兰》一文中,他写道:“生命就像一朵幽兰,寂静而高贵。它不羡慕任何花位置的辉煌,只愿在天地间默默绽放。”这些文字清新简洁,却把人生的追求和价值传递得淋漓尽致。读了这样的句子,我不禁反思自己的人生,希望能像幽兰一样,在平凡中追求卓越。
其次,林清玄在散文中审视自我,深入思考人性和行为的方方面面。在《朱砂清愁》一文中,他自问:“我们是否真的活得起来,活得顺畅畅?是不是只在追求,却无法真的享受;是不是疲于奔波,却无法真实地体验人间的风景?”这样的自问引发了我对自己内心深处真实想法的反思,同时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找到方向和修正。
第三,林清玄的散文总是关注当下的生活和情感。他以真实、细腻的观察力,将一般的琐碎生活变得通透而有韵味。在《骑行城市》一文中,他描绘了城市街头的繁忙和嘈杂,但是通过骑行,他感受到了自由与快乐。通过这样的文字描写,林清玄在我心中勾勒出了一幅现代都市生活的图景,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美好之处。
第四,林清玄的散文追求真理,寻找生命的奥秘。在《十二个人间》一文中,他通过描述自己走进山里,偶遇一个病人的经历,引发了对于人生的思考。他说:“人若能少一些浮躁、强迫和不甘从约束规律上解脱出来,就会生活得更为自在和畅快。”这样的文字带给了我对人生的启示,让我明白只有在静寂中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
最后,林清玄的散文充满了诗意的人文关怀。他温情地关注着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晓之风》一文中,他用娓娓动听的文字,描述了父亲的形象以及他对父亲的怀念之情。这篇散文让我被感动,也引发了我对亲情的思考,明白了亲情的珍贵和重要。
总而言之,林清玄的散文以其深入人心的情感和思想感染了我,让我愿意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细节,用心去体味和品味人生。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认为散文不仅仅是记录生活,更是诠释人生的重要艺术形式。我相信,在林清玄的文字引领下,我能够更好地领悟生命中的真谛,追求内心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六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着自身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以自己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花。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两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和悬崖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无数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们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大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
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竞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你打桨,我撑篙,乃一声过小桥。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话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肪,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
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
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于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子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
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蛙,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
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才让我感知,再辛苦的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莲花则是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
我陪着一位种莲的人在他的莲田梭巡,看他走在占地一甲的莲田边,娓娓向我诉说一朵莲要如何下种,如何灌溉,如何长大,如何采收,如何避过风灾,等待明年的收成时,觉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许是我们永远难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莲子,部有一套生命的大学问。
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七
我妈妈是典型的农家妇女,从前的妇女几乎是从不休息的,她们除了带养孩子,还要耕田种作。为了增加收入,她们要养猪种菜做副业;为了减少开支,她们夜里还要亲自为孩子缝制衣裳。
记忆中,我的妈妈总是忙碌不堪,有几个画面深印在我的脑海。
有一幕是:她叫我和大弟安静地坐在猪舍前面,她背着我最小的弟弟在洗刷猪粪的情景,妈妈的个子矮小,我们坐在猪舍外看进去,只有她的头高过猪圈,于是,她和小弟的头在那里一起一伏,就好像在大海浪里搏斗一样。
有一幕是:农忙节时,田里工作的爸爸和叔伯午前总要吃一顿点心止饿。点心通常是咸粥,是昨夜的剩菜和糙米熬煮的,妈妈挑着咸粥走在仅只一尺宽的田埂,卖力地走向田间,她挑的两个桶子,体积比她的身体大得多,感觉好像桶子抬着她,而不是她挑桶子,然后会听见一声高昂的声音:“来哦!来吃咸粥哦!”几里地外都听得见。
还有一幕是:只要家里有孩子生病,她就会到庙里烧香拜拜,我每看到她长跪在菩萨面前,双目紧闭,口中喃喃祈求,就觉得妈妈的脸真是美,美到不可方物,与神案上的菩萨一样美,不,比菩萨还要美,因为妈妈有着真实的血肉。每个人的妈妈就是菩萨,母亲心就是佛心呀!
由于我深记着那几幕母亲的影像,使我不管遭遇多大的逆境都还能奋发向上,有感恩的心。
也使我从幼年到今,从来没有开口说过一句忤逆母亲的话。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八
伽利略赶在米开朗琪罗去世前三天出生,仿佛故意来连接一个时代:文艺复兴基本完成,近代科学开始奠基。
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内的名人灵柩,进门右首第一位是米开朗琪罗,左首第二位是伽利略,也像是一种近距离的呼应和交接。
严格说起来伽利略应该算是比萨人。在比萨出生,在比萨求学,又在比萨大学任教。据说他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过一个自由落体的实验,现在有人经过考证认为这个实验没有做过,但世界各国旅人仍然愿意把那座斜塔当作他的纪念碑。家乡也愿意,愿意那么大,愿意那么斜,让世人看看一种因长期蒙冤而倾斜的人生力学结构也可能如此宏伟。
但是,他的灵柩却安置在佛罗伦萨。不仅如此,在佛罗伦萨阿诺河畔的一个要道口,我看到他的雕塑笑眯眯地站在一组指挥交通的红绿灯上方,好像对这座城市,他还要尽一点义务,哪怕是指挥交通。
我想这是有原因的。
那年罗马教廷通知七十高龄的伽利略到罗马受审,伽利略因患严重关节炎无法长途坐马车,请求就近在佛罗伦萨受审,但教廷不许,年轻的托斯卡纳暨佛罗伦萨大公费迪南二世派出一乘轿子送伽利略前往,而在罗马第一个迎接这位“罪人”的,是佛罗伦萨驻罗马大使尼科利尼,尼科利尼还邀请伽利略住在自己寓所里。
在如此险恶的形势下,佛罗伦萨能在自己的地盘里保护伽利略已经不易,没想到它居然伸出长长的手臂,把这种保护追随到教廷所在的罗马。这不能不使伽利略重新掂量起友情的重量。
年迈的科学家对世事天真未凿,他困惑地问尼科利尼:“为什么我的很多朋友以前很支持我,现在一看风头不对都起劲地攻击我我对他们做错了什么吗”
尼科利尼笑着回答:“您对人性的了解,远不如对天体的了解。您的名声太大,这就是原因。”
伽利略不解,尼科利尼又说:“小时候见到一群小鸡狠命地围啄一只流血的鸡,我惊恐地问奶妈怎么回事,奶妈说,鸡和人一样,只要发现一只比较出色又遭到了麻烦,便联合起来把它啄死。”
伽利略睁大眼睛听着,茫然不解又若有所悟。
这场围啄的'中心活动,是要伽利略读一份“忏悔书”。连女儿出于对父亲生命安全的考虑也来劝他忏悔,他拒绝;但到最后,经过宗教裁判所的“严厉考验”,他还是“忏悔”了。
“忏悔”在罗马,而在佛罗伦萨,费迪南二世却说:“我只有一个伽利略。”
凭着这一切,伽利略愿意在佛罗伦萨大街上站立千年。但他知道,正是费迪南二世这种唯一性的评价,在不少人心中引起不快,造成了“交通堵塞”。围啄,是鸡群本能地在排除心中的堵塞。为了不再产生这样的悲剧,即便让他指挥交通,也心甘情愿。
伽利略的忏悔,是跪在地上做的。忏悔的中心内容,是他曾在着作中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并且运动着。这位患有严重关节炎的古稀老人下跪时一定十分困难,当终于跪到地上之后,他又一次感知了地球。据他的学生文钦卓·比维亚尼回忆,他读完忏悔词后还叹息般地嘀咕了一句:“然而此刻地球还是在转动”
一位科学家当然不会在内心彻底放弃自己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但他在当时当地是否真的说了这句话,我们还没有看到除比维亚尼一人回忆之外的其他证据。我们能看到的那份忏悔词是老人逐字逐句大声宣读的,当时曾散发到整个基督教世界。忏悔书中最让人伤心的一段话,是他不仅承认自己有“异端嫌疑”,而且向教廷保证:
……当我听到有谁受异端迷惑有异端嫌疑时,我保证一定向神圣法庭、宗教裁判员或地点最近的主教报告。
这样的话无疑是一种最残酷的人格自戕,因为此间描述的伽利略已经不是一个忏悔者,而是“自愿”要成为一个告密的鹰犬。
西方的宗教裁判所一向以残酷着称于史,动不动就把一批在宗教观念上有“异端嫌疑”的人送上火刑柱,但我觉得比火刑柱更恶劣的是普及了一种人格灾难。
鼓动人们为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观念上的疑点,毫无顾忌地告密、揭发、反咬、围攻、卖友。只要做了这样的恶事,不仅能自保,而且还能瓜分受害者的遗产;如果不肯这样做,则迟早灾难临头。这就以对生命最终威胁的方式培植起了人性深处的恶,使之蔓延膨胀,颠覆全社会的人格系统。到了这时候一切胡作非为都能随心所欲了,如果看到某些人还有人格残存,就一涌而来,全力摧残直到那个尚有人格残存的人当众放弃人格。
伽利略当众放弃人格,除了愿意成为告密者的“保证”势必与具体的生理威胁有关外,忏悔却是确实的。伽利略为什么作这个选择历来各国思想界有过多次痛苦的讨论。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有一个令人费解的说法:伽利略“因为自己有理,而不得不请求宽恕。”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在《伽利略传》里把这位科学家的忏悔写成一个人格悖论,即他在科学上是巨人,在人格上却并不伟大;但布莱希特认为也有别的多种可能,例如他的一位学生凭借着他所写的一部着作证明,老师很可能是故意避开人生的直线在走一条曲线,因为没有先前的忏悔就没有后来的着作。
不管伽利略是自恃有理,还是故意走曲线,忏悔的后果总的说来是可怕的。就个人而言,多年囚禁,终身监控,女儿先他九年而死,他后来又双目失明,在彻底的黑暗中熬过了最后五年;就整体而言,诚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这个案件“结束了意大利的科学,科学在意大利历经几个世纪未能复苏。”
事情很大,但我总觉得伽利略的心理崩溃与尼科利尼向他讲了“鸡群围啄”的原理有关。
尼科利尼作为一个外交家虽然勘破尘世却有自己广阔的流转空间,他不知道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伽利略并没有这种空间,一旦看穿便无法超拔。
既然友情如此虚假,他宁肯面对敌人,用一纸自辱的忏悔来惩罚背叛的“鸡群”和失察的自己。这相当于用污泥涂脸,求得寂寞与安静。他这样做不是为了保存生命来继续研究科学,而是故意让自己作为社会人的一部分彻底死亡。后来他又有了新的科学着作,只是残存生命的一种惯性动作。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九
将枯枝埋于黄土下,春来有幸成花。
你将自身的束缚在这桃花山上尽情地释放,你的温柔,最寻常地呼吸都让我措手无策。
尘露香我没资格去看透她,她轮回后依旧寻找着旧时无法尝试的绮罗。
天也会下雨,她也会哭泣,如何将执念深刻在余生永不止息?
燃尽了圆月,回忆起那太遥远誓约。
夜半山路倾看陌路人,说好了可以回到那不放手的爱恋?时间湮没不了依旧倾城的眷恋...
我一直地追,一直在悼念着渐渐消失的白天。
一念之间我将黑夜染红了天,等你醒来了可以触碰我为你描绘流年记忆的烟花。
我把路让开让你渐渐消失不见,焚化成花蝶的你笑得那么无邪。
当你停靠在结霜的荷叶上,我站在那里已经遗忘了经年纵使相遇也无法解脱痛苦。
束缚不了的风零撒在我的脸上从未敢去品尝,抓在手掌心的雪花终究也会融化,婉转的歌声配不了美酒只剩下一路思念未了.....
碧落清荷独云垂,引歌红颜醉如花。
昔日抚琴风流挥尽青春的思想,从没忘记握着你手轻轻地在颤抖,能感觉到你还在为我流泪。
此情相见白首去,青丝拭泪错牵挂。
我把灯熄灭,恍然间不记得已过了多少年、菱花凋谢,回忆是太遥远的岁月。
红尘已落尽,雁去终会归。
此生无由而醉,是谁欠了谁?盛世前尘的梦魂又如何能够偿还?夜也变淡,我却难以释放......
你不会回来,却忍不住幻想你会回来。
斜阳下饮酒,留泪望沧桑,太多委屈有人向你问候吗?太过牵挂就别走啦?
“这么多天没联系了,你还好吗?没什么事吧?”
葱郁三月,氤氲气暖。
不觉间,飘飘的云朵从远方驮来了轻轻的问候。
寥寥心语,走入心门。
喜眼望外,绿韵缠绕着暖暖心怀,涂抹在田头山坡,河岸池畔,郊野旷地。
默默处,柳堤步慢,轻思里,心头的欣喜,荡漾着谢意与感激。
眺远方,感相遇,万千世界,情意诚笃。
遥遥山水,漫漫长路,你的牵挂,我已嘱咐了风,托它代我万语千言。
三月的南国,没了寒事。
绿野外,只有花开的馨响和涌动的春潮。
细听凡尘深处,响动的,是幸福如歌的暖流。
春风轻抚着田园村寨,暖意绻恋着万户千家。
藤萝攀附的篱笆院子内,一缕阳光和着安逸与闲静。
咀嚼着温馨的春梦,拥着你深深的牵挂和轻轻的问候,我的心儿已长出了翅膀。
真挚友谊,踏过了三年,情悠悠来意悠悠,感知,在三个春夏与秋冬。
相信你还记得吧,相识的诗句仍然在耳:
秋雨像长长的思念匆匆而至,
朦胧的空间顿成一片茫然,
那秋夜的暗影像锋利的爪,
恨恨地抓碎着我的心。
当昏黄的灯光映照着斜飞的秋雨,
冰凉的雨水湿透了我的全身时,
我那颗执着的痴心,
也随着冷雨的泼洒而慢慢地凉透。
那时,就在这回旋的句子里,我们,友谊之火已点燃,相识的脚步已开迈。
虽然,三年不算长,但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眼见很多友谊都维持不久。
但我们却把对方融入了自己的灵魂,深切地关注着对方,呵护着彼此的心意,珍惜着宝贵的情谊,在人生的长路上相互勉励,使之熠熠生光。
或许,五百年前,我们是一对恋人吧,要不,我们为何总是那样的相洽和相知,相敬与相爱。
但是最使我难忘的,是你的纯真和热情,你的善解人意和一腔情痴。
每当我一触到你的这些个性,我的灵魂深处就总是那样的难以忘怀。
二年前的深秋时节,我的母亲因病去世,因经不起沉重的打击,我整个人都垮掉了,好像对生活都失掉了兴趣。
在这阴霾遮蔽的时刻,你获知这信息后,感同身受,不知流了多少同情的泪,说了多少开导的话,熬了多少个难熬的夜。
然而,人生总有生离死别,岁月也总有坑坑洼洼。
春夏秋冬在不停地交替,我们的情谊也在不断地叠加。
逝去的,就像一场梦,一首歌,或一个故事。
但就在如梦,如歌,如故事的时间里,那一句句温润肺腑的话,一字字思念牵挂的情,一声声问候感泣的心语,它是不会消失的,它会藏匿在生活的某个角落,在遇到合适的时间段,它就会再次地跳了出来,在你的耳边轻轻地回响,或在你的眼前再次出现。
我更记得,三年前,就像现在这样的春天时,我们在电波里,在空间处兴致勃勃地对诗,你一句我一句地合写着融进句子中的心事,用你一言我一语的谈论,交换着彼此的意愿。
那种畅快,那种兴奋竟然使自己都忘记了所处的春日与春时。
而在赤日炎炎的夏日,我们在蝉声的吟唱里互致问候,在空间里举起了溢杯的啤酒,让烛光在思念的遥远里摇晃。
当秋叶在窗外楞楞地跌落,林子里只有光秃秃的枝桠,秋鸟在焦急地寻找着去处时,我们把温暖和着心,包裹好一并寄予远方。
冬日里,当暖阳瞬间,缓照在心头时,我们在空间里画上祝福,祝愿远方的心永远快乐幸福,万事美好梦圆。
呈现的是歌泣悲喜情愁爱恨,而肩上扛着的是红尘世间不折不扣的裸裸现实,心里却更甩不掉的是久久的思念、牵挂与祝愿。
读凡间,红尘滚滚,你的牵挂,我已嘱咐了风。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十
朋友从印度回来,送给我一块沉香木,外形如陡峭的山,颜色黑得像黑釉。有一种极素朴悠远的香,连绵不绝地从沉水香中渗出,飘流在空气里。
最特别的是,那沉香木非常沉重,远非一般的'木石可比。
朋友说:“这是最上等的乌沉香,由于它的心很坚实,丢到水中会沉到水底,所以也叫沉水香。而且,它的香味是不断从内部散出来,永远也不会消失,这一块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还是和它从前在森林里时一样的香呀!”
沉香能够供佛、能够静心、能够去除秽气,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沉香作为佛法的象征,需要更深的感受,像有着坚实的心,像永远散放木质的芬芳,像沉定的心情,谦虚如同在水底一样。
沉香最动人的部分,是它的“沉”,有沉静内敛的品质;也在它的“香”,一旦成就,永不散失。
沉香不只是木头吧!也是一种启示,启示我们在浮动的、浮华的人世中,也要在内在保持着深沉的、永远不变的芳香。
浮世是水,俗木随欲望水波流荡,无所定止。
沉香是定石,在水中一样沉静,一样的香。
一个人内心如果有了沉香,便能不畏惧浮世。
在渔港的公园遇见一位老人,一边下棋,一边戴耳机随身听,使我感到好奇。
与老人对奕的另一位老人告诉我,那老人正在收听海上的消息,了解风浪几级、阵风几级、风向如何等等,因为老人的儿孙正在远方的海上捕鱼;而在更远的地方,一个台风正在形成。
看着老人专注听风浪的神情,我深深地感动了,想想父母对待儿女,虽然儿女像风筝远扬了,父母的心总还绑在线上,在风中摇荡。
从前,我听收音机不小心收到渔业气象,总是立刻转台,不觉得那有什么意义,现在才知道光是风浪几级,里面也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离开老人的渔港很多年了,这些年偶尔路过渔港,就会浮起老人的脸;偶尔收听到渔业气象,我会静心地听,想起老人那专注,充满关怀与爱的神情。
我多么想把老人的脸容与神情描写给人知道,可惜的是,充满爱的脸是文字所难以形容的。爱,只能体会,难以描绘。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十一
时光飞逝,岁月轻轻划过,风的匿迹不经意残留在记忆深处的花海,抬头间,隐约之中,阳光携着淡淡清香触动记忆,荡起阵阵涟漪,撩动琴弦,采撷即将错过的浅浅履痕。“回忆,滴在左手凝固成寂寞,落在右手化为永恒。”自由自在的我,零乱着思绪,轻轻地走在记忆的边缘,天空中无数个雨滴伴着静守的温柔飘下来,像是某人的回忆零落了一地……我伸出手,奋力地想抓住它,可是却是满手的湿润,它慢慢地从我的手凋落下来,直到它永远消失在我视线。眼眶里盘旋的泪水沐浴在清风夜色下,不经意间滑过指间,风的安慰也只能是擦肩而过。我抚摸着风那柔柔的线段,它穿梭在我的指间,久久停留。月光下,雨静静地宣泄着感伤,无人读懂,仿佛成熟,浪漫,忧伤,坦然交织在记忆的轮轴,天真与简单的追逐,已经慢慢蜕变成成熟的无声无息的美丽。
贝壳静静地固守一份沉默的姿态,萎缩在记忆的沙滩上恍然之中的记忆深处的呼唤。彼岸花的花瓣记录着悲伤的纹路,深深的印记是苦痛的投影。碾尘思量,蓬莱梦断成烟,吟飞绪鬓成霜。寂寂芸窗,魂系南天流芳。记初见怡情烂漫且将忧忘,浮萍随去,便数斜阳。露湿衣裳,香彻惹乱柔肠。一轮明月,清辉凝泻,在星空留下来的流连划下了深深的句号,洒上了寂寞的清香,随着孤风流逝到一帘幽梦的烟雨,憧憬那凄美纯粹的爱情。那记忆代替了一切,曾经欢笑的回忆,如钢铁般坚硬不曾被泪水腐蚀,你的彼岸有我,有我的记忆,难忘曾经……一路的清唱人生,依稀花花世界里的斑斑点点,寂寞影随着几许悠悠的淡然,将时光的朦胧痴然点上残月孤情,就像胭脂的诱人香气,轻盈地摇曳心底的凡尘。从不奢求什么,从不祈祷什么,只希望记忆中的自己是残月的泛泛点点,如梦,如幻,如影,陨落间,雪花染上星空落下的泛泛星点。在时光音乐的陪伴下,一边数着夕阳,一边摸着时间的追跑,和着音乐渺渺,悠然自得继续游走。斜阳的耀眼刺伤了眼睛,闭上眼睛,任思想在脑海穿梭,跳跃。吻弹弦筝,任跳动的音符逸荡长空。幽梦声声,穿过流云弥漫着山峰。逢胜景锁不住心的灵动,依约笔墨世外看桃红!星空物语,诉说着离别伤感,心中的尘世渲染着灰色的琴弦,勾勒着梦幻的馨香,成为梦寐以求的永恒。星空物语,和着流星,和着光芒,和着天和着地,还有和着我。阻止你落泪,阻止你哭泣。一份潇洒风流,一份灿烂辉煌,一份光明希望,一份理解支持,一份快乐温馨。月光下美美的一帘幽梦,看透一切是与非。独自一人,有些空虚,有些凄凉。坐在星空下,抬头仰望美丽天空,感觉真实却由虚幻。红尘梦落,卧醉千年,当所有的繁华散尽,生命回归到最初时的淡然,是否还会记得,那些曾陪你走过一程又一程的容颜。轻拈时光,看岁月匆匆流过。沉淀的记忆,漂浮在牵挂的心头,抹不去昨日那淡淡的美好,只能遥寄惆怅于文字中,默默地凋逝于如昙花般盛开的梦乡。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十二
林清玄是中国知名作家、诗人、散文家、书法家,以其精湛的文字艺术风靡于中国文坛。他的作品内容涵盖诗歌、散文、小说、古文观止、书法等多个方面。其中,他的散文作品以情感真挚、内涵丰富、语言简洁、质朴自然等特点而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第二段:林清玄散文的特点。
林清玄的散文具有深刻的情感触发力和感人至深的表达力。他的作品时而优美、清新,时而深情、抒情,时而幽默、诙谐。林清玄在散文创作中常常运用对自然物的描绘和自己的感悟来抒发情感,同时融合了古典优美的词汇和现代简洁通俗的用语,使其作品更具独特个性。他的作品也常常带有一种哲学思考,通过奇妙的想象、独到的思维和深刻的议题,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透露出哲学思想的深度。
第三段:林清玄散文的魅力。
林清玄的散文魅力在于其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在作品中凝聚了对自然的景色、气味、声音等感官体验,独到的描写手法引起读者对自然的共鸣和对生活的向往。同时,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让人思考人生的本质与意义,引人深思。这种深刻的洞察力也是他作品中最具吸引力的因素之一。
第四段:林清玄读后的感悟。
读完林清玄的散文,我们深深体验到了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他的作品带着一种深切的情感和思考,使我们不断地感到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韵律。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了点滴的真情、感人的细节和温暖的渊蕴。林清玄的散文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真相,感受生命的价值,成为人生的朋友和忠实的读者。
第五段:总结。
林清玄的散文,是一种醇香的文学精华;是一种真挚的情感表达;更是一种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洞察与领悟。我们通过阅读林清玄的作品,不仅得到了知识和灵感,更找回了自己心灵深处的世界,发现了生命的力量与美好。这些都值得我们不断品味和反思,成为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的启示和福利。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十三
林清玄是一位知名的作家、思想家,他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回顾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在他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童年的心得体会,这些经验不仅仅是我们在成长中可以借鉴的,更是对于我们人生的启示和指引。
第二段:认识自我是成长的起点。
林清玄在自己的回忆中,提到了他很早就开始了思考。他用自己的方式,慢慢认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他发现对于人生种种问题的思考其实可以从认识自我开始,这是成长的起点。只有认识了自己的特点,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在人生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第三段:童年的经历是塑造性格的关键。
林清玄回忆说,在童年时他经历了很多事情,这些经历在他的成长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首先,这些经历让他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其次,这些经历让他变得成熟而有思考,对于各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想法;最后,这些经历让他获得了强大的心理素质,能够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因此,童年的经历对于塑造我们的性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价值观的形成来自于童年。
在林清玄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很早就开始对于人生价值进行探索。他对于自由、独立、公正等社会价值都有自己的想法。这些价值观的形成,其实都来自于童年的经历。在童年时,我们会有各种童稚的想法,但是随着经历的增多,我们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当我们在成长中时,要多学会自我思考和寻找价值,并且认真去实践它们。
第五段:总结。
总的来说,在林清玄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童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童年时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塑造我们的性格和价值观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成长中,要关注自己的成长状态,并且努力让自己遵循正确认知的道路,让自己的心灵健康成长。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思考,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十四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心中是六味杂陈的,心灵仿佛还沉浸在书中那一个个的散文中所蕴含的大道理里。
我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就被他开始的介绍所深深吸引“挫折,学习智慧;离散,学习成长;忍苦耐艰,人生才能体现真实的价值。我们是不是应该除了课业,更重视这些优良品质的养成呢?”读的时候,我觉得书中那一篇篇的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太值得我去深思了。书中那一个又一个的散文真可谓是各个都精彩,个个都经典。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散文便是“玫瑰与刺”了。
“玫瑰与刺”讲述的是作者在修剪玫瑰的时候,不小心被刺刺伤了,便想:为什么玫瑰要有刺呢?玫瑰能没刺吗?良久,他终于想明白了,而我,也想明白了:既然我们接受了玫瑰的美,为什么不能接受玫瑰上所长的刺的刺痛呢?况且,既然我们喜欢玫瑰,那么也应该接受它的刺所带来的刺痛,生活中必定也是如此,就算是生活中的一件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其中有既然快乐、高兴、开心,那么也必定会有伤心、痛苦、难过——等的负面的心情。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在生活里的一件件鸡毛蒜皮的小事里,学会坚强。尽管依旧有刺的刺痛,但是,当我们学会在生活中的那一件件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做人做的更坚强时,那一件件的小事的负面情绪便会被我们的坚强所击败,基本化为乌有。或者,这些负面情绪会变的小之又小,可以变的比这些小事还小,让我们不再那么的不接受刺痛。这样,便可以让我们的接受能力更加强,不像以前那么脆弱了。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十五
作为一名著名文学作家和散文家,林清玄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他的文章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表达技巧,深刻地触动了人们的内心。本文将以林清玄的《致橡树》和《人生若只如初见》两篇文章为例,探讨他的心得体会,以期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
《致橡树》这篇文章是林清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者通过写给橡树的一封信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感悟和思考。文章中的橡树象征着爱情,而作者则代表着爱情中的另一方。在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坚持时,作者提出了“思无邪”的观点,即在爱情中要保持纯真和善良。此外,作者也强调了爱情的无常和深渊,提出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信念。总之,《致橡树》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爱情需要有纯真与善良、爱情需要坚持和忠诚,也需要冷静和理性的观察。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篇文章同样是林清玄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描述一对相恋多年的恋人在分手之际的心理活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文章中的“初见”象征着人生中的重要时刻,而这对恋人则代表着人们在人生中的各个阶段。作者在表达人生的无常和短暂时,提出了“人生若只如初见”的观点,即人生不易,珍惜当下。同时,他也强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了“感恩、慈悲、喜舍”的信念。总之,从《人生若只如初见》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人生需要珍惜当下、感恩生命、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善良。
除了上述两篇代表作之外,林清玄的其他文章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他的作品风格优美、典雅,富有哲理性和思想性。他敏锐地观察社会和人性,善于发现生命的魅力和价值。同时,他也擅长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将深刻的思想形象化、情感化,让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启示。总之,林清玄的作品无论在文学上的成就还是在思想上的深度都堪称经典。
第五段:结语。
通过对林清玄的两篇代表作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对生命和爱情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领悟。他的作品思想性强、情感真挚,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是对人性的探索和思考。在当今社会中,人们需要拥有这样的精神力量,去面对困难和挑战,去珍惜和感恩生命中所拥有的一切。因此,林清玄的心得体会对我们也是非常有启发和借鉴的。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十六
林清玄是一位著名的台湾作家、心理学家和辅导师,凭着其深邃的哲学思考、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对人性的深刻认识,成为了国内外广受欢迎的心灵导师,他的作品影响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的读者。
林清玄的著作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哲学的思考,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应的内心空间,只有在深度探索和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之后,才能够达到健康的心灵状态。林清玄还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了“思考的艺术”,他认为,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思考,而思考的过程可以让我们延伸自己的思维,从而拥有更加深刻的洞察力。林清玄还主张通过真正的切身体验去学习和实践,相比于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林清玄认为亲身体验才是学习和成长的最佳途径。
林清玄的思考方式独特而深刻。他无时无刻不在探索和陶冶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自己投入一种纯粹的思考状态。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林清玄认为,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让自己拥有自由和选择的权利,让生命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他还强调了情感的重要性,在人际交往中,情感是最核心的东西,它不仅是心灵的纽带,更是实现心灵交流和友谊的秘诀。
林清玄的作品中体现了对探索人生意义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他的书籍和讲座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心灵。林清玄不仅拥有独特的思考方式,还在为人们提供心理辅导和生命教育,为人们的成长和心灵的安抚提供帮助。同时,他还倡导人们心灵上和行为上不断进化和提升,要充分理解自己的人性,以自由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所有挑战。
第五段:总结。
林清玄是一位了不起的心灵导师和文学巨匠,他通过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为人们揭示了内心空间的奥秘和人生的价值,在人民中国乃至全球人民中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和认可。他一直在引领人们的思考和成长的道路上,为人们赢得了更为幸福自由的人生。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借鉴林清玄思想的精髓,学会探究内心世界的奥秘,实现人生的自由和有价值的成长。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十七
林清玄,男,台湾当代著名作家、演说家,出生于1964年。在其著作《沧浪之歌》中,他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分享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感悟“家”与“温暖”
林清玄在童年时期,经常被父母遗忘于山林之中,患上了一次严重的肺炎。然而,正是这个经历教会了他家是多么的珍贵,家中温暖的一角,是多么的重要。他感悟到了父母双方对他的爱,对家的责任和感悟。
第三段:体验爱的力量。
林清玄在童年时期,曾陷入了较为孤独的状态,他给山中的动植物起名,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内心的空缺。直到有一次,他道了一首诵经,车子因为出问题停在路边。这时,他的心情得到了释放,并且感受到了来自当地居民的爱的力量。这个经历是他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第四段:教育的意义。
林清玄在童年时期,常常背着竹篮走路,同时,他也喜欢帮助母亲干家务活,比如捉鱼、种菜等等。通过这些日常的生活经历,他养成了勤劳、节俭、勇敢和有盼望的品质。这些正是教育的意义: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引导孩子走好人生路。
第五段:结论。
林清玄的童年经历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启示:家是温暖的港湾,爱的力量是强大的,教育的成果最好体现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一些经验、体会、并且运用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去。
林清玄抒情心得篇十八
《林清玄散文集》。”林清玄?好名字!想必文章也不错吧!“《心田上的百合花》”夷?真奇怪百合花怎样不是长在土里的,而是长在心田上的?这怎样种得了花呢?“我小声的嘀咕着,于是带着好奇心,开始了阅读之旅。
”不管别人怎样欣赏,满山的百合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我的存在。’“当我读完了文章的最终一句话,轻轻地合上了书。文章说的是一株百合花和一片的野草在一齐生长,饱受野草和蜂蝶的鄙夷,而百合却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明白自我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我喜欢以花来证明自我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样看我,我都要开花!“最终百合花绽开了美丽的的花朵,并把种子撒向大地,多年后漫山遍野都是野百合,引来了人们的观赏。
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又令人感动故事。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经过具体的记叙、细腻的描述,层层衬托,塑造了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作者认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
在林清玄看来,人生的美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欲望,物质带来的美;第二个层次是文化、艺术、礼貌带来的美的满足。第三个层次是灵性、精神的美,这是最高境界的美。林清玄相信”尽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这样一个因”尽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的体现了灵性、精神的美。
读着林清玄优美的语句,和他一齐追求做人的最高境界: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