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杨桃说课稿(通用15篇)
总结是我们对过去一段时间的付出和努力的总结和肯定。总结要注重数据的分析与研究,以事实为依据。总结范文中可能会涉及不同的领域和经验,可以从中找到共性和启示。
画杨桃说课稿篇一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叮嘱”、“审视”等词语,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样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4、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1、联系全文,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所说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份礼物,想不想看?
2、(出示乒乓球)请看,是什么呀?它是什么颜色的?(黄色)。
3、(出示球的另一面)好,请大家再看看?它又是什么颜色?(黑色)。
4、怎么刚才明明看到是黄色的球,它又变成了黑色的了?难道它会变魔术吗?
5、同学们,由此你们想到了什么?
6、同一件事物,换个角度来看,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画杨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7、板书课题,大声齐读课题。
二、讲解新授。
(一)、初读课文。
1、释题:看到题目中的“杨桃”,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2、课件出示杨桃的相关介绍,师简单介绍。
3、看到题目中的“画”,你又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5、自由读课文。
6、反馈。
(二)、体会重点语句。
过渡:同学们明白的道理可真多!课文中的谁告诉你们的?
1、父亲是怎么告诉“我”的?
2、老师又是怎么告诉“我”的?
3、是啊,课文中的小作者有一位好父亲,一位好老师告诉他画画的方法,让我们一起读读他们的话。(课件出示两段话,男生读父亲,女生读老师)。
(三)、品读父亲的话。
2、点名回答。(多元评价,你学得真像!你也有位好父亲!你记住了爸爸的叮嘱,真棒!)。
3、那课文中父亲叮嘱我时应该怎样说?自己好好体会体会练习练习。
5、点名回答。大家觉得他像吗?(像)请同学们像他这样读,叮嘱叮嘱你们的孩子。齐读。
6、父亲告诉我画杨桃的方法,你能用简单的话来概括吗?(是什么样,就画什么样)师板书。
1、我们一起来说说下面的故事吧。
2、分角色朗读第2—12自然段,一生读旁白,1、2大组读老师的话,3、4大组读同学的话。
3、咦?我明明是按父亲的话去做的,同学们为什么嘲笑我呢?
4、点名回答。
5、哦,是这样。那“我”到底有没有画错呢?
6、你们怎么知道?耳闻不如目睹。我们来亲眼看看杨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7、(出示杨桃)让我们像课文中的老师一样来看杨桃。老师是怎样看的?
8、(课件出示)“审视”是怎样看的?谁会看?
9、点名上台看,大家评点。
10、大家觉得他像“审视”吗?
11、谁来说说看他是怎样看的?
12、请大家学着他这样来审视杨桃。看看你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
13、多个角度展示。
14、我看谁的样子最像“审视”?好,老师觉得你看得最认真,你来说说。(点不同位置的同学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15、一个普普通通的杨桃,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到的样子可真是千姿百态呀!
(过渡)课文中一开始嘲笑我的同学,这下知道自己错了,一个个多么不好意思呀!看到这个情景,老师的神情由严肃变成了什么?(和颜悦色)。
(五)、品读老师的话。
1、他又说了什么?谁想当老师来说说?这个大组坐得最端正,你们来试试。(课件出示)。
1、老师讲的话真有道理,让我们来好好地体会体会。
2、学习小组带着问题合作学习:
朗读思考:
(1)一共有几句话。
(2)关于画杨桃老师讲了几个方面的意思?
(3)听了老师的话,你想到了什么?
4、反馈。师随机板书:多角度观察,尊重他人。
5、师引读。
6、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过渡:老师讲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了吗?若从课文中走出来呢?
1、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吧:树上停着三只鸟,被猎人打死了一只,树上还剩几只鸟?为什么?请你从多角度考虑,并说出你的充分理由。
2、学习小组讨论。
3、学习组长汇报。
4、师小结。
四、总结全文。
是啊,画画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父亲和老师告诉我们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老师还告诉我们要学会多角度观察,更不要随便嘲笑别人,要尊重别人。(点板书)我想,这些话不仅对我们画画有帮助,对我们学习生活、思考问题有帮助,对我们今后做人更有帮助,将会让我们一生受用。让我们记住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吧!(齐读老师说的话)。
画杨桃说课稿篇二
本课位于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主题为“可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本组教材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方法。《画杨桃》作为一篇精读课文,说的是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杨桃,“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受到同学们取笑。老师通过这件事,既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从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结果,又教育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课文可以分三个角度去教学,即“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老师”的言行举动,在这“三大板块”上建立感悟与体验,在充分的阅读之后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学会老老实实、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根据上面的解读与分析,我认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分块解读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实事求是”的启发,是本课学习的重难点。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我决定用两课时完成本文学习。第一课时,认读本课生字,整体感知,研读“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这两大板块。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第二课时,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语,研读“老师”的言行举动,继续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在回顾全文,深化“实事求是”的内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结合本组教材特点及课时安排,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制订为:
1、认读本课6个生字。2、读通课文,把握课文的梗概。
3、能够抓住关键词句,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研读“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这两大板块。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
4、初步认识“实事求是”的内涵,感受老老实实作画的态度,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目光去评价别人。其中第2、3个目标是本课的重难点。
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强化表达能力。
我将用四个板块的设计来实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图片导入,初读整体感知。2、再读课文,引导形成话题。3、走近作者,品读“作画态度”。4、四、走近同学,体会态度变化。
一、图片导入,初读整体感知。
第一步,出示杨桃图片,简单介绍,拉近文本和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也进入美术课堂,一起去看看小主人公是怎样画杨桃的。然后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第二步,要求学生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圈出生字新词。
第三步,教师出示词语:【叮嘱审视轮流和颜悦色教诲受用】先要求学生读准这些词语,再请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大致意思,最后让学生选用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设计首先是想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同时把学习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既使学生理解了词义,又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词语。
二、再读课文,引导形成话题。
第一步:请同学再读课文,想想我在课堂上是如何画杨桃的。
第二步:请学生用结合其中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谈谈感受,找出关键词—老老实实,通过理解引导学生形成话题: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其中的涵义。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老老实实”,形成话题。一方面是力图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情感的升华点、主题的凝聚点。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激起学生的课堂实践兴趣,使学生能够围绕中心话题,自主研读文章,理解文章所承载的情感。
三、走近作者,品读“作画态度”
这一环节,我打算围绕“老老实实”这个词进行突破。
第一步:引导学生自由读1-2段:结合句子说说如何理解“我”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我预设学生会找出以下两处:
第一处:父亲的话。针对此处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后说说读懂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同时解决对于“想当然”这个词的理解。让学生明白想当然只能画走了样。接着引导理解父亲的严肃和语重心长,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就能理解我正是老老实实地听从了父亲的叮嘱,才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第二处: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就此处我选择用对话的形式和“现身说法”的方式(也就是让学生坐在“我”的位置上来看看这只杨桃),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角度,会使你看到的东西和别人看到的不一样,让学生作者的感受获得共鸣,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份共鸣读出来。
第二步,将第二处与第一处进行回应。让学生体会小作者在看到杨桃时心中也产生过疑惑,是父亲的叮嘱让我消除了疑惑。再读“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时能读出实事求是,读出我对自己的画的满意和自信。
四、走近同学,体会态度变化。
这一环节,我打算用对比朗读的形式进行突破。
第一步: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教师与同学的对话。然后交流自己有什么发现?我预设引导学生抓住标点符号来理解同学们的心理。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第二步: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
第三步:教师转动杨桃让所有学生都体验这个角度,然后提问:你就是刚才发出嘲笑声的同学,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心里想说些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写下你想说的话。引导学生写下心底的感受。
相信通过这三步的层层递进,在学生的文字里一定会感受到学生已经学会去尊重在别人作画时的实事求是。这时,适时地回应父亲的叮咛,进一步理解“老老实实”,之后再次朗读这些对话,学生的朗读一定有一个新的提高。
在第三第四环节的设计里,我采用多种方式突破难点,目的在于想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自主探究与文本进行交流,同时借助多种朗读手段达到加深对课文理解的目的。把外化的情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
爸爸: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我: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画。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都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上,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了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阅读的全程中去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画杨桃说课稿篇三
《画杨桃》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重点: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难点: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1、跨越式教学理念强调在学生学习任务设计时,给学生一个支架,提出供学生研读的问题。
2、新课标指出,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问题的解决即达成了目标的实现。师生共同拎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至关重要。
1、“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像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2、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后来为什么又变得和颜悦色呢?
3、老师的话与父亲讲的话相似之处在哪里?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第一个问题既简单却又是核心问题的根基问题,埋藏着第二个问题。
2、第二个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及难点问题,也是学生体会课文蕴意的关键点。
3、第三个问题是全文的核心问题,也是全文学习的高潮点,更是学生体会寓意的着眼点。
1、第一个问题:自主研读,汇报解决。
2、第二个问题:我采取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为了缓解难点,我在学生对比朗读之后说发现——阅读拓展阅读材料一:神奇的标点符号——再读,读出人物内心世界。
3、第三个问题并不难,但寓意深刻。我结合时机,选用了拓展阅读三:作者介绍。
岑桑说的这一段短小精悍的话:“多年来,我一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这是从小时候老师、父亲对我的教诲。几十年来在文学上我自己留下的却只有几行脚印,那些浅浅的脚印随着时间的流逝,便将不留半点痕迹了。”既与课文学习相得益彰又揭示了课文寓意,给学生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拓展材料一:神奇的标点符号。
拓展阅读材料二:作者简介。
阅读拓展阅读材料三:鲁迅《藤野先生》等。
1、缓解“对比阅读说发现”环节的难点。阅读拓展阅读材料一:神奇的标点符号,再读,读出人物内心世界。
2、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寓意。引用了岑桑说的一段短小精悍的话。
3、学完课文之后,我选取了鲁迅的《藤野先生》,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名篇,达到既升华认识又体会两篇文章两位老师形象相似之处及不同之处。
由此突然想借用窦桂梅老师一个定义——不设“围场”的课堂:即这种课堂其实就是追求一种不确定性、生成性,弥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气息将使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魅力,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
如果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尽最大可能用好了教材与拓展资料,而拓展资源真正地为教材服务或为实现跨越服务了,我想我们的课一定成功了一大半。
问题:
在中高年级,我们如何筛选及处理拓展阅读材料?
拓展材料的类型往往分为三种:
一是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补充性拓展;
二是与课文表达形式相类似的迁移性拓展;
三是具有比较鉴别意义的比较性拓展。
备课时,可先想一想:结合文本,我们需要哪种类型的资源?处理三种类型的拓展材料时一定要做到适时,有度,有效;不要循规蹈矩。
在中高年级,我们可重视选择基于主题迁移性和比较性的拓展材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使学生由此及彼、组合积累,实现类化、迁移。
我们还要重视选择经典文章,在拓展阅读时可向学生重点推介这些文章,当然也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心境。有一定难度的经典文章可给予指导性阅读意见甚至可以截取某个片断。
1、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2、你对资料城中的哪篇文章印象最深刻,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1、能引领学生用各个侧面领会文章寓意,能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的话题。
2、设想学生在打写中能说真话,不说空话、套话的话题。
3、打写题目设计有梯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发挥的余地。
4、预设打写内容较宽泛话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读后写心中所想、所思,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一)筛选问题,导入研读。
(二)层层剥离,直奔目标。
1、一般问题,自主解答。
2、对比朗读,直击难点。
3、入境朗读,对比感悟。
(三)拓展阅读,升华认识。
(四)联系生活,抒发感悟。
余胜泉博士提出的阅读教学“七个层次”,字词;文意;结构;蕴意;寓意;妙笔;风格。我想自己做来确有些生硬,但整堂课学生学得扎实,投入。
倘若能在每课书中不留痕迹地实现这“七个层次”,我的学生必定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学生。
惟有不断学习,为之努力……。
画杨桃说课稿篇四
《画杨桃》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文章。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观察一件事物要从多角度去观察,要实事求是,要尊重他人的道理。
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积累语言,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根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为切实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讨论,实物观察,举例说明等教法。指导学生利用抓关键词语理解内容的学习方法,用实物观察,合作讨论的学方法来主动解决学习重点难点。教具的选择有杨桃一只、插图、重点段落投影片。
在讲授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情景,我课前准备了实物杨桃,让学生模仿课文中所描述的对杨桃进行写生,看看在不同角度观察的同学是否观察到的杨桃样子不一样。然后换角度观察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激发阅读与思考的积极性。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分组讨论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提问,思考讨论:“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最后为什么又变得和颜悦色?”“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反复提问让学生实地观察后才说出道理?”…通过研讨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课文包含的深刻道理。
在研读课文重点段落时,我意图让学生重点去抓住一个人物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去理解课文内容,去领悟含义深刻的词句。在解决重点问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边读边悟,利用自由读,分角色读的形式,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重点是朗读老师神态变化和学生的对话。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后我布置学生根据课文所学内容来描述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说明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回忆、诉说,对本堂课所明白的道理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总之,语文学科是一门复杂的学科,不同的课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样找到最适合“本课”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又符合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基本规律。还值得我去作进一步的思考。
画杨桃说课稿篇五
《画杨桃》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重点: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难点: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1、跨越式教学理念强调在学生学习任务设计时,给学生一个支架,提出供学生研读的问题。
2、新课标指出,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问题的解决即达成了目标的实现。师生共同拎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至关重要。
1、“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像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2、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后来为什么又变得和颜悦色呢?
3、老师的话与父亲讲的话相似之处在哪里?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第一个问题既简单却又是核心问题的根基问题,埋藏着第二个问题。
2、第二个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及难点问题,也是学生体会课文蕴意的关键点。
3、第三个问题是全文的核心问题,也是全文学习的高潮点,更是学生体会寓意的着眼点。
1、第一个问题:自主研读,汇报解决。
2、第二个问题:我采取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为了缓解难点,我在学生对比朗读之后说发现——阅读拓展阅读材料一:神奇的标点符号——再读,读出人物内心世界。
3、第三个问题并不难,但寓意深刻。我结合时机,选用了拓展阅读三:作者介绍。
岑桑说的这一段短小精悍的话:“多年来,我一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这是从小时候老师、父亲对我的教诲。几十年来在文学上我自己留下的却只有几行脚印,那些浅浅的脚印随着时间的流逝,便将不留半点痕迹了。”既与课文学习相得益彰又揭示了课文寓意,给学生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拓展材料一:神奇的标点符号。
拓展阅读材料二:作者简介。
阅读拓展阅读材料三:鲁迅《藤野先生》等。
1、缓解“对比阅读说发现”环节的难点。阅读拓展阅读材料一:神奇的标点符号,再读,读出人物内心世界。
2、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寓意。引用了岑桑说的一段短小精悍的话。
3、学完课文之后,我选取了鲁迅的《藤野先生》,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名篇,达到既升华认识又体会两篇文章两位老师形象相似之处及不同之处。
由此突然想借用窦桂梅老师一个定义——不设“围场”的课堂:即这种课堂其实就是追求一种不确定性、生成性,弥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气息将使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魅力,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
如果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尽最大可能用好了教材与拓展资料,而拓展资源真正地为教材服务或为实现跨越服务了,我想我们的课一定成功了一大半。
问题:
在中高年级,我们如何筛选及处理拓展阅读材料?
拓展材料的类型往往分为三种:
一是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补充性拓展;
二是与课文表达形式相类似的迁移性拓展;
三是具有比较鉴别意义的比较性拓展。
备课时,可先想一想:结合文本,我们需要哪种类型的资源?处理三种类型的拓展材料时一定要做到适时,有度,有效;不要循规蹈矩。
在中高年级,我们可重视选择基于主题迁移性和比较性的拓展材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使学生由此及彼、组合积累,实现类化、迁移。
我们还要重视选择经典文章,在拓展阅读时可向学生重点推介这些文章,当然也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心境。有一定难度的经典文章可给予指导性阅读意见甚至可以截取某个片断。
1、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2、你对资料城中的哪篇文章印象最深刻,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1、能引领学生用各个侧面领会文章寓意,能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的话题。
2、设想学生在打写中能说真话,不说空话、套话的话题。
3、打写题目设计有梯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发挥的余地。
4、预设打写内容较宽泛话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读后写心中所想、所思,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一)筛选问题,导入研读。
(二)层层剥离,直奔目标。
1、一般问题,自主解答。
2、对比朗读,直击难点。
3、入境朗读,对比感悟。
(三)拓展阅读,升华认识。
(四)联系生活,抒发感悟。
余胜泉博士提出的阅读教学“七个层次”,字词;文意;结构;蕴意;寓意;妙笔;风格。我想自己做来确有些生硬,但整堂课学生学得扎实,投入。
倘若能在每课书中不留痕迹地实现这“七个层次”,我的学生必定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学生。
画杨桃说课稿篇六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练习“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3、熟读课文。
4、拓展谈话,说说从生活中明白的道理,促进感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
2.培养学生学习去尊重他人的多元理解,设身处地地去看待事物。
3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
4教学难点。
明白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会得到不同结果,做什么事都要实。
5.1第二学时。
活动1。
1、检查上次课生字词情况。
2、课件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画杨桃》,齐读课题。
3、谈话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一次美术课上,作者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那么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老师又是怎样对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上节课提出的这两个问题。
活动2【讲授】。
师: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理解,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板书父亲:是……就……不要)。
师:“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生:自由读2—12自然段,想一想。
生:“我”画杨桃不像,同学们取笑我。
师:读第三自然段。
生:齐读第4、5自然段。
师:从朗读中你听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为什么?
生:嘲笑、取笑。
生:因为他画的不像杨桃,像五角星。
师:带着这样的体验,咱们再一起来读读4、5自然段。
师:那如果要你把“杨桃是这样子的吗?”换一种说法不改变意思,你会吗?
生:“杨桃不是这样子的。”
师:我们读懂了嘲笑与取笑,那么课文中的老师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齐读第6自然段。师“审视”是什么意思?
生:认真仔细的观察。
师:“我”画的杨桃为什么像五角星呢?
生:因为他看到的角度不同,读出第二自然段的话。
师:“我“为什么会把不像平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老老实实的画出来呢?
生:因为爸爸叮嘱过我。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杨桃,请你们审视一下你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杨桃实物)。
生:(坐在自己的位子观察到不同样子的杨桃)。
师:为什么同一个杨桃同学们会看到不同的形状呢?
生:因为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形状也就不同。
师:同学们真聪明,可是,刚才嘲笑“我”的同学们,他们知道吗?
生:他们不知道。
师:哦!所以老师就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位置,让他们仔细的观察。(师生扮演角色,读课文中师生的对话。)。
师:同学们这次的回答和前面的回答有什么区别吗?
生:前面回答的很肯定,现在回答的吞吞吐吐。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前面同学不知道那个角度的像五角星,后面亲眼看到了确实像。
师:那同学们在前面还取笑他,现在怎么样呢?
生:觉得惭愧,因为惭愧所以说起话来吞吞吐吐。
师:同学们仔细看课文句子,还能从哪看出同学们吞吞吐吐呢?
生:回答的句子里面都有省略号。
师:对!省略号表示语气不连贯,吞吞吐吐。(指名两位同学读吞吞吐吐的句子)。
师:是的,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他们看到了“我”的画应该就是五角星形的,老师也知道了,他把同学们请到“我”的座位上后,看到同学们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老师的表情、神情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严肃变得高兴了。请同学们找出哪一个词表示老师高兴起来了?(指名让学生带着表情读老师的话)师: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你们认为老师说的话,哪些是重要的?(点名读画出的句子)。
板书:老师: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样。
不要……要……是……就……。
生:实事求是。
活动3【讲授】。
师:同学们,在画杨桃的时候要实事求是,在做任何事的时候要实事求是,做人更是要实事求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把老师的话读一读。
生:(带这和颜悦色的表情、语气读老师的话)。
师: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从朗读中感受到了标点符号的妙用,同样的文字用上不同的标点,就会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课文正是通过这个样子的对比的描写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让我们牢牢得记住这个道理,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我”:一生受用)。
板书设计:
父亲:是……就……。
老师: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样。
要……不要……是……就……。
我:一生受用。
画杨桃说课稿篇七
各位评委:
1、教材分析。
《画杨桃》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课文对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具体细致,形象生动,能准确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2、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理念,在教学中我拟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3、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1、朗读体会法: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读书形式之中,以具体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我”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画画态度,感悟父亲对“我”的教诲。
2、角色体验法:感情需要感情去触摸,感情需要用感情去交融,这就需要科学的方法来助读,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入深度的学习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的老师,当作文中的“我”。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如果你是老师,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你的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想象说话:为什么同学们对我的态度会有这样的变化呢?由此进行角色感受,角色体验,进而理解课文,获得情感。
3、材料补充法:文本只是为课堂学习提供了一个载体,我准备以文本为契机,由文本拓展适当的课外材料,补充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加深体验。
说学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议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这篇课文我打算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研读不同人物对待画杨桃这件事的不同态度,体会文章的主旨。下面我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安排。本课时共分四大板块:第一板块——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第二板块——引导体会文中的“我”,初步感悟文章的主旨,第三板块——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深入体会文章的主旨,第四板块——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再次提升文章的主旨,第五板块——链接课外,想象拓展,内化文章的主旨。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预计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而引发的事情。)。
然后我再提问:在这件事当中,作者都提到了哪些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我”、同学们、父亲、老师)。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杨桃》,我到底是怎样画杨桃的呢?
【根据课题质疑,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动力。】。
1、我到底是怎样画杨桃的?带着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再次默读你找出的段落,用划出你是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我画杨桃时的表现。引导交流。
(1)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板书: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4、开展小组讨论:“我”知道杨桃的样子吗?知道,那为什么还要把它画成五角星呢?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大都会明白“我”是受了父亲的影响。与此同时,课件出示父亲的话:“你看见一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5、这个句子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句之一,我是这样引导的:首先,引导质疑: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说说你没有不理解的地方。(预计学生对于“想当然”这个口语化的词语,会不太理解。)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练习,来帮助理解:你画一样东西,是圆的就,是方的就,不要把圆的画成,也不要把方的画成,否则就是想当然。
6、再读父亲的话,再朗读中进一步体会“想当然”的含义。
1、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估计学生能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
(2)你能把这些标点符号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在学生充分自主朗读的基础上,指名读,我随机评议:你为什么把上一组句子读得这么响,这么干脆,而把下面一组读得那么轻,那么吞吞吐吐的样子呢?学生可能会会说:第一次看到有人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真是太好笑了,可是到文中“我”的位置上看了之后,没想到真象五角星,所以很不好意思,很难为情等等。
(3)在学生体验同学们心情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同桌合作的方式,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说这两组对话时的不同语气,给句子补充提示语:预计会说: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地说。(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地说。(异口同声)。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他________地说。(结结巴巴)。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他___________地说。(他迟迟疑疑、支支吾吾)。
在学生充分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我适时点拨:同样的文字加上不同的标点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有了这些体会,我相信你会读得更好。齐读上面的两组句子。
1、老师小结过渡:“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请大家找一找,读一读,划一划描写老师的语句。在学生充分自独的基础上,引导反馈,分别是第11自然段和18自然段。
2、我让学生自由读第11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在交流反馈的基础上,重点解读“严肃”、“半晌”。我是这样引导的:请大家想象一下,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如果你是老师,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你的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预计学生能想象得出,听到同学们的朝笑声,老师肯定很生气,他还可能会想:我得像个办法来教育他们等等。
你们都想到老师的心里去了,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用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
3、课件同时出示第11自然段和18自然段,让学生放声朗读,并启发: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师的态度发生变化了。我追问:是哪个词语告诉你的呢?引导反馈,理解词语“和颜悦色”。再让学生“和颜悦色”地读读老师的话,感受老师话中的含义。这句话没有深奥难懂的词汇,因此,我主要采用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的读,读出老师的“和颜悦色”,读出老师的语重心长。(并相机板书:老师的教诲——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背诵。
4、出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读后讨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那么相似。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白: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他们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明白:老师的话语中又提到要尊重别人的看法。)。
总结——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1、同学们说得很好,确实,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作者最终成长为一个作家。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情况。课件出示岑桑的简介。
岑桑,生于1926年,笔名岑桑、端木桥,广东顺德人,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1950年参加工作,1985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当你还是一朵花》、《在大海那边》、《岑桑散文选》,诗集《眼睛和橄榄》等20余种。评论集《美的追寻》获第二届广东鲁迅文学奖,《岑桑作品选》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岑桑说:“多年来,我一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这是从小时候老师、父亲对我的教诲。几十年来在文学上我自己留下的却只有几行脚印,那些浅浅的脚印为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便将不留半点痕迹了。”
2、读了这段文字材料,你又有什么体会?(学生谈)看来小时侯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对作者岑桑的一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真的使他一生受用。让我们再好好地来读读课文中老师、父亲的那段话。
3、现在,让我们看着关于岑桑的这段资料,回想他小时候在图画课上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事情,回想那节课上老师对我的教诲:你想对我说些什么呢?你还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些什么呢?或者你又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课件出示: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
学生写话交流。
画杨桃。
父亲的叮嘱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老师的教诲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画杨桃说课稿篇八
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课文对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具体细致,形象生动,能准确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2、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理念,在教学中我拟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比鲜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3、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1、朗读体会法: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读书形式之中,以具体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我”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画画态度,感悟父亲对“我”的教诲。
2、角色体验法:感情需要感情去触摸,感情需要用感情去交融,这就需要科学的方法来助读,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入深度的学习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的老师,当作文中的“我”。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如果你是老师,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你的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想象说话:为什么同学们对我的态度会有这样的变化呢?由此进行角色感受,角色体验,进而理解课文,获得情感。
3、材料补充法:文本只是为课堂学习提供了一个载体,我准备以文本为契机,由文本拓展适当的课外材料,补充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加深体验。
说学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议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这篇课文我打算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研读不同人物对待画杨桃这件事的不同态度,体会文章的主旨。下面我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安排。本课时共分四大板块:第一板块——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第二板块——引导体会文中的“我”,初步感悟文章的主旨,第三板块——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深入体会文章的主旨,第四板块——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再次提升文章的主旨,第五板块——链接课外,想象拓展,内化文章的主旨。
第一板块——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预计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而引发的事情。)。
然后我再提问:在这件事当中,作者都提到了哪些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我”、同学们、父亲、老师)。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杨桃》,我到底是怎样画杨桃的呢?
【根据课题质疑,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动力。】。
第二板块——引导体会文中的“我”,初步感悟文章的主旨。
1、我到底是怎样画杨桃的?带着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再次默读你找出的段落,用划出你是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我画杨桃时的表现。引导交流。
3、认真地读读这些句子,并用下面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预设学生的回答是——(1)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板书: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4、开展小组讨论:“我”知道杨桃的样子吗?知道,那为什么还要把它画成五角星呢?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大都会明白“我”是受了父亲的影响。与此同时,课件出示父亲的话:“你看见一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5、这个句子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句之一,我是这样引导的:首先,引导质疑: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说说你没有不理解的地方。(预计学生对于“想当然”这个口语化的词语,会不太理解。)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练习,来帮助理解:你画一样东西,是圆的就,是方的就,不要把圆的画成,也不要把方的画成,否则就是想当然。
6、再读父亲的话,再朗读中进一步体会“想当然”的含义。
1、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估计学生能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
(2)你能把这些标点符号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在学生充分自主朗读的基础上,指名读,我随机评议:你为什么把上一组句子读得这么响,这么干脆,而把下面一组读得那么轻,那么吞吞吐吐的样子呢?学生可能会会说:第一次看到有人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真是太好笑了,可是到文中“我”的位置上看了之后,没想到真象五角星,所以很不好意思,很难为情等等。
(3)在学生体验同学们心情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同桌合作的方式,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说这两组对话时的不同语气,给句子补充提示语:预计会说: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地说。(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地说。(异口同声)。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他________地说。(结结巴巴)。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他___________地说。(他迟迟疑疑、支支吾吾)。
在学生充分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我适时点拨:同样的文字加上不同的标点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有了这些体会,我相信你会读得更好。齐读上面的两组句子。
【以上安排,一方面是领会课文意思的需要,一方面也是训练学生的多元想象,同。
第四板块——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再次提升文章的主旨。
1、老师小结过渡:“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请大家找一找,读一读,划一划描写老师的语句。在学生充分自独的基础上,引导反馈,分别是第11自然段和18自然段。
2、我让学生自由读第11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在交流反馈的基础上,重点解读“严肃”、“半晌”。我是这样引导的:请大家想象一下,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如果你是老师,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你的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预计学生能想象得出,听到同学们的朝笑声,老师肯定很生气,他还可能会想:我得像个办法来教育他们等等。
你们都想到老师的心里去了,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用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
3、课件同时出示第11自然段和18自然段,让学生放声朗读,并启发: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师的态度发生变化了。我追问:是哪个词语告诉你的呢?引导反馈,理解词语“和颜悦色”。再让学生“和颜悦色”地读读老师的话,感受老师话中的含义。这句话没有深奥难懂的词汇,因此,我主要采用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的读,读出老师的“和颜悦色”,读出老师的语重心长。(并相机板书:老师的教诲——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背诵。
4、出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读后讨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那么相似。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白: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他们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明白:老师的话语中又提到要尊重别人的看法。)。
总结——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第五板块——链接课外,想象拓展,内化文章的主旨。
1、同学们说得很好,确实,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作者最终成长为一个作家。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情况。课件出示岑桑的简介。
岑桑,生于1926年,笔名岑桑、端木桥,广东顺德人,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1950年参加工作,1985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当你还是一朵花》、《在大海那边》、《岑桑散文选》,诗集《眼睛和橄榄》等20余种。评论集《美的追寻》获第二届广东鲁迅文学奖,《岑桑作品选》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岑桑说:“多年来,我一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这是从小时候老师、父亲对我的教诲。几十年来在文学上我自己留下的却只有几行脚印,那些浅浅的脚印为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便将不留半点痕迹了。”
2、读了这段文字材料,你又有什么体会?(学生谈)看来小时侯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对作者岑桑的一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真的使他一生受用。让我们再好好地来读读课文中老师、父亲的那段话。
3、现在,让我们看着关于岑桑的这段资料,回想他小时候在图画课上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事情,回想那节课上老师对我的教诲:你想对我说些什么呢?你还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些什么呢?或者你又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课件出示: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
学生写话交流。
四、说板书设计。
画杨桃。
父亲的叮嘱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老师的教诲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画杨桃说课稿篇九
《画杨桃》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六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的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我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积累语言,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根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为切实突破教学难重点,我在教学中采用讨论,实物观察,举例说明,电话辅助等教法。指导学生利用抓关键词语理解内容的学习方法,实物观察,合作讨论的学方法来主动解决学习难重点。教具的选择有杨桃一只、插图、重点段落投影片,投影机。
在讲授中首先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模仿课文中所描述的对杨桃写生,看看在不同角度观察的同学是否观察到的杨桃样子不一样。然后换角度观察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激发阅读与思考的积极性。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主体性,让他们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去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分组讨论来解决问题,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
在解决重点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利用自由读,分角色读的形式,读出人物个性特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重点是朗读老师神态变化和学生的对话。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形式的设计主要是来突出反映课文的重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课后布置是根据所学来描述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说明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结果。
画杨桃说课稿篇十
本单元教材围绕着“办法”这个主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内容丰富。《画杨桃》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既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同时又教育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多元理解,要设身处地地去看待事物。这个故事取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贴近儿童心理,内容鲜活有趣,语言生动活泼,平常的小事寄寓深刻的哲理。学生阅读本文,既能发展语言能力,又会受到启发和教育。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内容是一个横放着的杨桃和一幅像“五角星”的杨桃画。这两个内容对比鲜明,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会认“室、靠、而”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倒”,会写“图、课”等10个生字,会写“图画、老师”等12个词语。
2、能积累“靠、而”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3、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4、能说出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并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示。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实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教得生动,学得轻松,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2)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这节课我引导学生按“看看—找找—读读—说说”的步骤进行探究。即引导学生用心看,想象说,认真读,仔细找。在理解重点的教学中,我想先运用旧知识导入新课,再用实物吸引学生感官,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学生间自由的交流等手段,让学生明白道理。对于难点,我想先采用小组讨论、逐句分析的方法找出每句中的关键词,再反复朗读,联系实际来加以突破。学生活动过程设想在分析重点段落时,让学生自读、自悟,再配以自由读、分角色读等方法理解课文,通过实物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感悟一下课文。在理解老师说的这段话的意思时,可以自由地讨论研究,再加上刚才现场观察的感悟概括而出。
画杨桃说课稿篇十一
《画杨桃》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课文对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具体细致,形象生动,能准确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2、说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说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3、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1、朗读体会法: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读书形式之中,以具体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我”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画画态度,感悟父亲对“我”的教诲。
2、角色体验法:感情需要感情去触摸,感情需要用感情去交融,这就需要科学的方法来助读,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入深度的学习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的老师,当作文中的“我”。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如果你是老师,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你的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想象说话:为什么同学们对我的态度会有这样的变化呢?由此进行角色感受,角色体验,进而理解课文,获得情感。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四)、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五)、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六)、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七)、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画杨桃说课稿篇十二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学生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结果,从中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应训练他们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另外,在画杨桃这件事中,老师教会了“我”怎样面对同学们的嘲笑。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可能有类似的经历。应怎样面对他人的误解,学会尊重他人,这很值得学生去探讨。学生应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看问题或做事都要实事求是,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设定如下:
1.正确认读“室、靠、而、班”等14个生字,正确、规范书写“图、课、摆”等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看问题或做事都要实事求是。
教法学法。
教法: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教得生动,学得轻松,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2.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法: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这节课我引导学生用心看,想象着说,认真读,仔细找。在理解重点内容的教学中,我先运用新知识导入新课,再用实物吸引学生感官,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学生自由交流等手段,让学生明白课文蕴含的道理。对于难点,我采用小组讨论、逐句分析的方法找出每句中的关键词,再反复朗读,联系实际来加以突破。
我的教学过程包含以下五个环节:
(一)谈话引入新课。
学生汇报、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通过实物或图片这些直观思维导入本课,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交流汇报学生搜集的资料,提高学生汇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为后面进一步理解课文作知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教师指名在初读课文时继续锻炼学生迅速总览文章大意的能力。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如,课文主要讲谁在哪发生的什么故事。
3.检查认字情况。
使学生不但认识、理解生字词,而且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多种形式理解词义为感悟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提出问题:一节图画课带给我们深深的思索,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
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使你受到启发?要求在书上画出来,说说你对这些语句的看法。这里应该注意培养学生默读习惯,学会倾听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合作探究,共同分享。
另外,学生会对文中的其他内容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感受,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孩子有个性化的见解、体会。教师注意对文中重点语句进行朗读指导。读中理解、感悟、品味,让学生围绕自己的看法和真实感受来分析说明。
(四)回味全篇课文。
可以自由读、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全文,回归整体。重点引导学生练习朗读老师神态变化的语句及与学生的对话。通过朗读全文,让学生感受人物个性,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再次得到提升。
(五)课外延伸。
平时,你一定也听过一些使你受益匪浅的话。同学们回想一下,把它写下来,
随时随刻提醒、鼓舞自己。注重培养学生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今天这节课的设计,我力图使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体现语文课应有的激荡的情感味和率真的儿童味。语文课呼唤本色的回归。倘若我们的语文课真正充满了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个性得以发展,人文素养也会因此而提高!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预设,但是课堂是变化的,随时可能生成新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学生独特的发现和体验,让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建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本节说课,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和指导教学中提高。
画杨桃说课稿篇十三
这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文章。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观察一件事物要从多角度去观察,要实事求是,要尊重他人。
1、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实物,设置情境,多种形式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情景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要学会多角度去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1、游戏导入,初步感悟:黄色的乒乓球怎么又成了黑色的了?引导学生质疑,又自己寻找答案,初步领悟到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2、品读父亲的话:紧扣“叮嘱”,让学生体验“父亲”这个角色进行朗读,和老师互换角色在情境中对话,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明白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
3、实物展示,审视杨桃:出示杨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在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在观察杨桃的体验中让学生感悟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4、品读老师的话: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在思考中明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结果是不一样的。
5、游戏巩固,拓展延伸:从课文里跳出来,在游戏中运用刚才学到的道理来解决问题,巩固了所学的东西,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叮嘱”、“审视”等词语,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样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4、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1、联系全文,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情所说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课件、杨桃、乒乓球。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份礼物,想不想看?
2、(出示乒乓球)请看,是什么呀?它是什么颜色的?(黄色)。
3、(出示球的另一面)好,请大家再看看?它又是什么颜色?(黑色)。
4、怎么刚才明明看到是黄色的球,它又变成了黑色的了?难道它会变魔术吗?
5、同学们,由此你们想到了什么?
6、同一件事物,换个角度来看,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画杨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7、板书课题,大声齐读课题。
二、讲解新授。
(一)、初读课文。
1、释题:看到题目中的“杨桃”,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2、课件出示杨桃的相关介绍,师简单介绍。
3、看到题目中的“画”,你又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5、自由读课文。
6、反馈。
(二)、体会重点语句。
过渡:同学们明白的道理可真多!课文中的谁告诉你们的?
1、父亲是怎么告诉“我”的?
2、老师又是怎么告诉“我”的?
3、是啊,课文中的小作者有一位好父亲,一位好老师告诉他画画的方法,让我们一起读读他们的话。(课件出示两段话,男生读父亲,女生读老师)。
(三)、品读父亲的话。
2、点名回答。(多元评价,你学得真像!你也有位好父亲!你记住了爸爸的叮嘱,真棒!)。
3、那课文中父亲叮嘱我时应该怎样说?自己好好体会体会练习练习。
5、点名回答。大家觉得他像吗?(像)请同学们像他这样读,叮嘱叮嘱你们的孩子。齐读。
6、父亲告诉我画杨桃的方法,你能用简单的话来概括吗?(是什么样,就画什么样)师板书。
(四)、审视杨桃。
1、我们一起来说说下面的故事吧。
2、分角色朗读第2—12自然段,一生读旁白,1、2大组读老师的话,3、4大组读同学的话。
3、咦?我明明是按父亲的话去做的,同学们为什么嘲笑我呢?
4、点名回答。
5、哦,是这样。那“我”到底有没有画错呢?
6、你们怎么知道?耳闻不如目睹。我们来亲眼看看杨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7、(出示杨桃)让我们像课文中的老师一样来看杨桃。老师是怎样看的?
8、(课件出示)“审视”是怎样看的?谁会看?
9、点名上台看,大家评点。
10、大家觉得他像“审视”吗?
11、谁来说说看他是怎样看的?
12、请大家学着他这样来审视杨桃。看看你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
13、多个角度展示。
14、我看谁的样子最像“审视”?好,老师觉得你看得最认真,你来说说。(点不同位置的同学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15、一个普普通通的杨桃,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到的样子可真是千姿百态呀!
(过渡)课文中一开始嘲笑我的同学,这下知道自己错了,一个个多么不好意思呀!看到这个情景,老师的神情由严肃变成了什么?(和颜悦色)。
(五)、品读老师的话。
1、他又说了什么?谁想当老师来说说?这个大组坐得最端正,你们来试试。(课件出示)。
1、老师讲的话真有道理,让我们来好好地体会体会。
2、学习小组带着问题合作学习:
朗读思考:
(1)一共有几句话。
(2)关于画杨桃老师讲了几个方面的意思?
(3)听了老师的话,你想到了什么?
4、反馈。师随机板书:多角度观察,尊重他人。
5、师引读。
6、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过渡:老师讲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了吗?若从课文中走出来呢?
1、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吧:树上停着三只鸟,被猎人打死了一只,树上还剩几只鸟?为什么?请你从多角度考虑,并说出你的充分理由。
2、学习小组讨论。
3、学习组长汇报。
4、师小结。
四、总结全文。
是啊,画画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父亲和老师告诉我们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老师还告诉我们要学会多角度观察,更不要随便嘲笑别人,要尊重别人。(点板书)我想,这些话不仅对我们画画有帮助,对我们学习生活、思考问题有帮助,对我们今后做人更有帮助,将会让我们一生受用。让我们记住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吧!(齐读老师说的话)。
优点:
1、学科心育目标较合理,考虑了工具性和人文性。
2、为实现心育目标,心育策略符合要求,遵循了直观性原则,采用了课件,实物等。
3、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理解,体会课文,体现了语文的学科特色。
4、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体验中亲身感受。
5、课件简练精致,达到了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6、教师的综合素质高,语言亲切,教态自然大方。
7、教师注重了口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强。
不足:
1、观察力的培养只注重了教学生观察,应该还要拓展。
2、人文性注意的较好,工具性注重的还不够。
3、在课堂中若关注细节,处理好课堂中的偶发事件,更能体现心育特色,为课堂增色。
画杨桃说课稿篇十四
《画杨桃》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画杨桃》是其中一篇精读课文。它主要讲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杨桃,“我”把看见的杨桃如实地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老师教育“我们”看到什么样子就应画成什么样子,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本篇文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浅显易懂,朴实的语言讲述一个朴实的道理,是可以让学生细细品味,感悟做人的道理的好材料。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他们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初步能够通过阅读有所感悟,获得思想启迪。根据文本特征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将本课教学目标预设如下:
1、通过自读自悟,创造性评价等语文实践,懂得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所不同,领悟到做事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个杨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意味着平等与交流,意味着合作与探究。所以本课教学把学生看作是鲜活的生命体,努力实现文本与生命的对话,设计了以下两个教学板块:初读感知、期待对话和以读悟理、经历对话。
(一)初读感知,期待对话。
期待,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只有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期待,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板书课题后,教师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读书。可以默读,可以朗读,可以两个人,也可以小组读。经过充足时间的朗读后,指名学生逐段朗读来检查字音。因为课文中间有不少人物对话,学生阅读起来可能有困难,所以这里安排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弄清对话者和对话的内容,扫清阅读障碍。特级教师支玉恒认为,学生读书后,一定会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教师请学生第二遍默读课文,读完了,请学生自由站起来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或者感觉、感受和疑问。这样设计的意图不但是为了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老师了解了学生初读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从对文本特征和对学生学情分析情况来看,学生理解和疑问的重点应该是“角度不同,样子不同”和“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这两个点上。这样经过初读初悟,激发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产生了一种深入阅读的期待。
(二)以读悟理,经历对话。
在这个板块中,设计三个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环节。让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走进文本,与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拉近距离,引发情感共鸣,从而产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1、在语文实践中与文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渗透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淡化学科界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请学生画杨桃。把杨桃放在教师中心的位置上,让学生各自画自己所看到的杨桃,并这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画;不会画的,再读课文,边看、边读、边画;只画轮廓,不必细描。”教师有意把杨桃放在教室中间的位置,学生可以有四面八方各种不同的角度。在作画的过程中,教师请学生朗读“能够知道正确作画”的有关课文内容,也就是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的这句话:“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这样通过边读、边看、边画的语文实践,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自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含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的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经过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学生理解起来会十分深刻。
2、在创造性评价中与文本对话。
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教师收集几幅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作品,把他们用投影仪放大,请学生以“作品的作者有没有读懂课文”为题,对作品进行评价。这里作为评价者,首先要把课文读懂。教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这几个句子来指导评价:“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台上的杨桃。”“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学生如果读懂了,他会走到图画作者的座位上去审视杨桃,然后进行评价。这里就有了两重意义上的评价,既有评价者对图画的评价,又有师生对评价者的评价。然后,再请作画者来读课文,让他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明自己为什么能画得很正确,即课文中的这句话:“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对于画得不正确的作品,则重点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父亲和老师的话,来认识画错的原因。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始终坚持联系课文语句去评说实践中的实际事物,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提高认识能力,落实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3、在拓展性阅读中与作者对话。
这里,教师请学生回过头来想:“刚才我们作画和评价时引用的课文语句,大多在哪些段落中?”学生会指出是课文的第1-2自然段和倒数第2-3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朗读这几个段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中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然后,请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讨论“一生受用”的含义。最后,引导学生“跳”出课文,从“画杨桃”这一特定事件中,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画杨桃要“是什么样,画什么样”,那么做其他事情呢?经过师生举例说明,最后归结出“实事求是”四个字。进一步落实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画杨桃说课稿篇十五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九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学习、做事应该有认认真真、实事求是的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可见“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蒋仲仁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指出:“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为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要回归语文的本色,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真童心。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教得生动,学得轻松,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2)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这节课我引导学生用心看,想象着说,认真读,仔细找。在理解重点的教学中,我想先运用旧知识导入新课,再用实物吸引学生感官,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学生间自由的交流等手段,让学生明白道理。对于难点,我想先采用小组讨论、逐句分析的方法找出每句中的关键词,再反复朗读,联系实际来加以突破。
以上述理念为基础,针对本课教学内容叙事性强、含义深刻的特点,我打算从文本的整体性出发,先在学习字词了解课文梗概后形成了一个阅读话题——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并整合“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老师”的言行举动这“三大板块”建立感悟与体验,在充分的阅读之后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学会老老实实、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
为此我主要安排以下五个环节。
一、谈话引入新课。
学生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汇报、交流。通过实物或图片这些直观思维引入本课,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交流汇报学生搜集资料,提高学生汇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为后面进一步理解课文做知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教师指名在初读课文中继续锻炼学生迅速总揽文章大意的能力。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如:课文主要讲_谁_在_哪_发生了_什么_的故事。
3.检查认字情况。
使学生不但认识、理解生字词,而且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多种形式的理解词义为感悟课文做好铺垫。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提出问题:一节图画课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你从中又受到了那些启发呢?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使你受到启发?要求在书上画出来,说说你对这些语句的看法。
这里应该注意培养学生默读习惯,学会倾听小组其他成员意见、合作探究,共同分享。
另外,学生会对文中的其他内容来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感受,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孩子有个性化的见解、体会。教师注意对文中重点语句进行朗读指导。读中理解、感悟、品味,让学生围绕自己的看法和真实感受来分析说明。
四、回味全篇课文。
可以自由读,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全文,回归整体。重点引导学生练习朗读老师神态变化的语句及与学生的对话。
通过朗读全文,让学生感受人物个性,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再次得到提升。
五、课外延伸。
在平时,你一定也听到过一些使你受益的话。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把它记录下来,随时随刻提醒、鼓励自己。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积累。
今天我这节课的设计力图使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体现语文课应有的激荡的情感味和率真的儿童味。语文课呼唤本色的回归。倘若我们的语文课真正地充满了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个性得以发展,人文素养也会因此而提高!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预设,但是课堂是变化的,随时可能生成新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学生独特的发现和体验,让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建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本节说课,会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和指导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领导、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不胜感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