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通用21篇)
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的课堂教学计划,它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教案应包含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教学素材、多媒体资源等,以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一
【设计思路】。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把本节课改为探究实验,自认为这样做有以下四点好处:1.更有利于学生对折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让他们感受到观察在物理实验中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3.让学生真正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研究、学习(学生可能会发现一些书本上没有提到的规律,这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不是单纯为了让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而探究;4.既让学生知道如何开展实验探究,又让学生体验物理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2.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2.逐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感觉。
【教学重点】。
1.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1.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解释有关光的折射现象。
【教法】。
实验为主的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具和媒体】。
玻璃砖、激光笔、水槽、水、圆表盘、碗两只、硬币、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引入。
演示魔术:空碗出财宝(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硬币,加上水后又会看得见。)。
组织学生活动:叉鱼比赛。
师:同学们对以上的现象一定很好奇,那么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光的折射”的探究,就可以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了。
学生活动:叉鱼比赛。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新课进行。
探究1:观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传播路径,并把你看到的现象画出来。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所需器材和方案。
巡视分组实验(要求画图记录下观察到的光进入水中的传播途径)。
引导交流实验结果。
学生可以看到光的偏折现象,告诉学生,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若换成其他介质光也会发生偏折吗?指导由学生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半圆形玻璃砖,从而引出折射现象的定义。
采用类比法,结合光的反射规律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需研究哪些方面。
引导学生回忆光的反射规律,并讨论光的折射需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
(三)眼睛受骗。
解释魔术“空碗出财宝”(配合播放光路图)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回答,最后强调看见的硬币是硬币的像。
引导学生解释刚才在叉鱼比赛中,为什么同学总是把叉子叉在鱼的上方。(配合播放光路图)。
教师提问:有的同学喜欢游泳,看水只有齐腰深,可到水中就不止了,这是什么原因。
师:同学们学了光的折射知识后,要懂得应用到生活中,在游泳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教师提问:你见过海市蜃楼吗?你知道海市蜃楼是怎样产生的吗?
教师总结:我们已经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其实严格地说,光只是在均匀的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如果介质疏密不均,光线就不会沿直线传播而会发生折射。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配合播放电脑中的图片和两段录像)。
学生猜想,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猜想的传播路径。
设计实验所需器材和方案。
分组实验,收集证据。
交流实验结果。
学生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半圆形玻璃砖的实验。
学生回忆光的反射规律,并讨论光的折射需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
学生用手边的仪器,边做实验边归纳光的折射规律。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揭秘“空碗出财宝”的魔术。
由学生解释刚才在叉鱼比赛中,为什么同学们总是把叉子叉在鱼的上方。
学生回答:“为何有的同学看水只有齐腰深,可到水中就不止了”这一现象。
让学生发表对海市蜃楼的看法。
最大限度的通过实验观察与思考,达到探究的目的。
通过类比法来研究新规律,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手段。
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感受物理这门学科的魅力之一所在。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结合板书)。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四、练习。
教师发练习题,并反馈结果。
学生练习。
五、布置作业。
p48动手动脑学物理1~4。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重点。
1.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
难点。
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器材:
激光笔、玻璃砖、水、光的反射折射演示板、多媒体课件、注入水的盆中出现硬币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到的水杯中的筷子折断、水缸中的筷子向上弯折、彩虹、海市蜃楼等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要解释这些现象我们得来学习《光的折射》。
二、进行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在不同介质中会是怎样的呢?譬如光从空气进入水中。
学生猜想可能的情况。
演示实验:光斜射入水中。
刚才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呢?
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
总结归纳: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介绍光的折射的有关名称并展示图片。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三
1.正确认识磁场。
(1)磁场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磁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根据磁场的基本性质来判断它的存在。在磁场中放入磁体,只是研究磁场的一种手段,不会因为不放磁体,就使原有的磁场不存在,而只是它的基本性质没有表现出来。
(2)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某一点放一小磁针,小磁针静止后,南极和北极所指的方向是固定的;而将小磁针放在磁场中不同位置,其指向不同;这说明磁场是有方向,且在不同地方,磁场方向可能不同,人们把静止在某点的小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2.正确理解磁感线。
(1)磁感线是人们为了研究磁场而假想的一些能形象直观地表示磁场情况的曲线,这些曲线在磁场中实际并不存在。
(2)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磁体外部的磁感线起始于磁体的北极,终止于磁体的南极。
(3)磁感线不能相交。磁场中任一点磁场的方向都只有一个确定的方向,因此,磁感线不能相交。
命题趋势分析。
1.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
2.作图:标出磁铁的n极和s极。
核心知识。
1.磁场:磁体周围的空间存在着磁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2.磁场的基本性质: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3.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4.磁感线: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与这一点的磁场方向一致,这样的曲线叫磁感应线,简称磁感线。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四
1.(济宁中考)去年暑假,小梦陪着爷爷到湖里去叉鱼.小梦将钢叉向看到的鱼方向投掷,总是叉不到鱼.下列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叉不到鱼的原因是(d)。
2.有一盛水的圆柱形敞口容器,水面的升降可由进水管和出水管调节。在其右侧某一高度朝确定方向射出一激光束,在容器底部中央产生一个光斑,如图所示。该光斑(c)。
a.是激光束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动,表明水面上升。
b.是激光束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动,表明水面上升。
c.是激光束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动,表明水面下降。
d.是激光束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动,表明水面下降。
3.(中考o上海)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角为0°,折射角为(a)。
a.0°b.30°c.45°d.60°。
(b)。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五
1、了解什么是激光和激光的特性.。
2、了解激光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教学建议。
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以下两点:
1、激光与自然光的`区别。
激光与自然光比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普通光源发出的是混合光,激光的频率单一.因此激光相干性非常好,颜色特别纯,
(2)激光束的平行度和方向性非常好.。
(3)激光的强度特别大,亮度很高.。
2、激光的重要应用。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本节内容,可以作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自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究竟什么是激光呢?
2、激光是如何产生的?
3、激光都有那些特性和用途呢?
通过有关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激光的了解(可以参考媒体资料),物理教案-激光,物理教案《物理教案-激光》。
探究活动。
查阅有关激光的资料(激光器的种类,应用等)。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六
学习目标:
1能知道什么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理解串联、并联电路连接特点;学会连接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
2会设计简单的串、并联电路,能选择器材根据电路图连接好电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同学们交流与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学法指导:在连接实物图与画电路图时,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要多进行由实物图画电路图或由电路图连接实物图的练习。
知识网络总结:
串联电路。
电路连接方式。
并联电路。
连接串联电路。
和并联电路串联电路。
电路特点。
并联电路。
释疑解难:
1怎样确定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
对于比较复杂的电路,我们可以根据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去确定电路的连接方式。由课本图13—22的串联电路和图13—23的并联电路可知:串联电路中,经过一个用电器的电流全部经过另一个用电器;而在并联电路中,经过一个用电器的电流不会经过另外一个用电器。也就是说,电流经过用电器时,如果分成了几部分,分别流过用电器,这种电路是并联电路。如果不出现分流现象,则是串联。
根据电流的分合去确定电路的方式,是确定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常用的方法。同学们要注意掌握。
2实验时应怎样连接电路?
连接电路时,可先将实验器材摆放在与电路图中元件符号相对应的位置上。若是连接串联电路,可从电源的正极开始依次连接各元件,一直接到负极;若是并联电路,可先把并联部分连接好,然后在按照连接串联电路的方法进行连接。
自我检测:
1根据图087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若只使灯l1亮,应闭合开关--------,断开开关-------。
(1)若只使灯l2亮,应闭合开关--------,断开开关---------。
(4)若将开关k1、k2、k3同时闭合,则l1、l2将--------(填“亮”或“不亮”)此时电路发生----------。
2如图088所示,四个电路中,开关闭合后,三个电阻并联的电路是()。
时两灯均亮,断开开关时两灯均熄灭,这两个小灯泡究竟是串联连接,还是并联连接,请写出你的判断方法。
交流园地、课外空间:
1木板上装着电铃、小红灯各一个和一个电池组,另有两只开关置于前、后门处。将木板装在学校的传达室里,值班人员要从铃响判断是后门来客;从铃响且红灯亮知道是前门来客。请你设计一个符合要求的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2、在家长的指导下,观察节日彩灯。
3国外新型灯具。
模拟阳光的灯:美国一家公司研制成一种与阳光一样的人工照明光源——分子弧光灯。它是靠电弧通过氯化锡分子雾化而发光,可相当均匀的让所有颜色发出的连续光谱成为可见光。这种灯的售命约5000小时,可用于井下作业,以改善矿工的生活条件。
热感应灯:日本一家公司推出一种热感应灯。在漆黑的晚上,人踏入房间,这种灯感应到人体的温度,便会自动亮起来。这种热感应灯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可以防盗,比如夜晚窃贼摸入房中,感应灯突然发亮,就会使盗贼大吃一惊,立即逃走。
节电冷光灯:美国一公司生产了一种节电冷光灯,其表面玻璃镀有一层银膜,银膜上又镀一层二氧化钛膜。这两层膜结合在一起,可把红外线反射回去加热灯丝,而让可见光透过,从而大大减少了热损耗。一只100瓦的这种灯的耗电量,只相当于40瓦普通白炽灯。
塑料荧光灯:日本一家公司研究成用塑料生产荧光灯的技术,它是在透明塑料中加入荧光化合物质制成塑料管,在管内侧涂上荧光涂料,同时在管的外侧使之等离子体发生聚合反应,形成一层特殊的薄膜,然后制成塑料荧光灯。与传统的玻璃管荧光灯相比,塑料荧光灯具有重量轻、不易碎、节电等特点。
无极灯:美国加利福尼亚一家公司发明了一种不用灯饰或电极的新型灯。该灯与传统的白炽灯或荧光灯截然不同,不用灯丝和电极,而是灯泡玻璃内表涂上荧光粉,用一个高频的感应系统来激发其内部的水银蒸气放电,产生出大量的紫外线后,再照射在荧光粉上,从而使灯泡发光。由于灯内没有易损部件,因而使用寿命长达6万小时,而且比普通白炽灯节电四分之三,适用于更换灯泡困难的地方,如高空、水下等。
磁性灯:法国一专家发明了一种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的磁性灯。这种灯的构造简单,底座是一块金属盘。在与之配套的电源上有两个嵌在塑料包里的磁体,当磁体将灯座吸定后,电流便通过这两个磁体间灯的两极送电,从而使灯发光。使用这种灯,只要用一只手就可以毫不费力的把它安装到电源上去,而且绝无触电的危险。
微波灯:美国一家灯具公司推出了一种直径仅几厘米的小型灯泡。它没有灯丝、电极、外面也没有电路相连,它是利用微波能使灯泡的硫磺蒸汽加热而发光的,具有很高的照明度,约为普通白炽灯的150倍。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七
1、物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体的性质,该物体就具有了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2、磁体两端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中间磁性最弱。当悬挂静止时,指向南方的叫南极(s),指向北方的叫北极(n)。
3、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4、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物质,能使磁针偏转,叫做磁场。磁场对放入它里面的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5、在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磁场方便,我们引入了磁感线的概念。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南极。
6、地球也是一个磁体,所以小磁针静止时会由于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的原理指向南北,由此可知,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
7、地磁南极与地理北极、地磁北极与地理南极并不完全重合,中间有一个夹角,叫做磁偏角,是由我国宋代学者沈括首先发现的。
8、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这种现象叫做磁化。有些物体在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存,叫永磁体(如钢);有些物体在磁化后磁性在短时间内就会消失,叫软磁体(如软铁)。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反思:
教学参考:
1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复杂的是混联电路。有的电路串联中并联,如图085所示;有的电路并联中有串联,如图086所示,从而构成复杂电路。只要我们掌握了简单的识别,就能分辨一些复杂的电路。
2识别电路的常见方法:
(1)元件连接法:分析电路中各元件的连接方式,逐个顺次连接的是串联,并列接在电路两点间的是并联。
(2)电流法:凡是同一电流所流经的所有元件,电路无分支,则一定是串联。如果电路出现分支,电流从正极流出后有“分”、有“合”,“并排”流过各支路上的元件,再回到电源负极,则各支路上的元件是并联。
(3)元件开路法:去掉电路中一元件出现断路是串联;去掉电路中某一元件,其他仍能正常工作则是并联。
3本节小结。
连接方式。
项目。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定义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
电流流动特点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电流有多条通路。
元件连接特点逐个顺次连接并列的连接在电路上。
开关作用控制整个电路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只路开关控制本只路的通断。
第三节《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学案。
学习目标:
1能知道什么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理解串联、并联电路连接特点;学会连接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
2会设计简单的串、并联电路,能选择器材根据电路图连接好电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同学们交流与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学法指导:在连接实物图与画电路图时,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要多进行由实物图画电路图或由电路图连接实物图的练习。
知识网络总结:
串联电路。
电路连接方式。
连接串联电路。
和并联电路串联电路。
电路特点。
释疑解难:
1怎样确定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
对于比较复杂的电路,我们可以根据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去确定电路的连接方式。由课本图13—22的串联电路和图13—23的并联电路可知:串联电路中,经过一个用电器的电流全部经过另一个用电器;而在并联电路中,经过一个用电器的电流不会经过另外一个用电器。也就是说,电流经过用电器时,如果分成了几部分,分别流过用电器,这种电路是并联电路。如果不出现分流现象,则是串联。
根据电流的分合去确定电路的方式,是确定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常用的方法。同学们要注意掌握。
2实验时应怎样连接电路?
连接电路时,可先将实验器材摆放在与电路图中元件符号相对应的位置上。若是连接串联电路,可从电源的正极开始依次连接各元件,一直接到负极;若是并联电路,可先把并联部分连接好,然后在按照连接串联电路的方法进行连接。
自我检测:
1根据图087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若只使灯l1亮,应闭合开关--------,断开开关-------。
(1)若只使灯l2亮,应闭合开关--------,断开开关---------。
(4)若将开关k1、k2、k3同时闭合,则l1、l2将--------(填“亮”或“不亮”)此时电路发生----------。
2如图088所示,四个电路中,开关闭合后,三个电阻并联的电路是()。
3、如图089所示,在桌面上有两个小灯泡和一个开关,它们的连接电路在桌面下,无法看到,某同学是了一下,闭合开关时两灯均亮,断开开关时两灯均熄灭,这两个小灯泡究竟是串联连接,还是并联连接,请写出你的判断方法。
交流园地、课外空间:
1木板上装着电铃、小红灯各一个和一个电池组,另有两只开关置于前、后门处。将木板装在学校的传达室里,值班人员要从铃响判断是后门来客;从铃响且红灯亮知道是前门来客。请你设计一个符合要求的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2、在家长的指导下,观察节日彩灯。
3国外新型灯具。
模拟阳光的灯:美国一家公司研制成一种与阳光一样的人工照明光源——分子弧光灯。它是靠电弧通过氯化锡分子雾化而发光,可相当均匀的让所有颜色发出的连续光谱成为可见光。这种灯的售命约5000小时,可用于井下作业,以改善矿工的生活条件。
热感应灯:日本一家公司推出一种热感应灯。在漆黑的晚上,人踏入房间,这种灯感应到人体的温度,便会自动亮起来。这种热感应灯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可以防盗,比如夜晚窃贼摸入房中,感应灯突然发亮,就会使盗贼大吃一惊,立即逃走。
节电冷光灯:美国一公司生产了一种节电冷光灯,其表面玻璃镀有一层银膜,银膜上又镀一层二氧化钛膜。这两层膜结合在一起,可把红外线反射回去加热灯丝,而让可见光透过,从而大大减少了热损耗。一只100瓦的这种灯的耗电量,只相当于40瓦普通白炽灯。
塑料荧光灯:日本一家公司研究成用塑料生产荧光灯的技术,它是在透明塑料中加入荧光化合物质制成塑料管,在管内侧涂上荧光涂料,同时在管的外侧使之等离子体发生聚合反应,形成一层特殊的薄膜,然后制成塑料荧光灯。与传统的玻璃管荧光灯相比,塑料荧光灯具有重量轻、不易碎、节电等特点。
无极灯:美国加利福尼亚一家公司发明了一种不用灯饰或电极的新型灯。该灯与传统的白炽灯或荧光灯截然不同,不用灯丝和电极,而是灯泡玻璃内表涂上荧光粉,用一个高频的感应系统来激发其内部的水银蒸气放电,产生出大量的紫外线后,再照射在荧光粉上,从而使灯泡发光。由于灯内没有易损部件,因而使用寿命长达6万小时,而且比普通白炽灯节电四分之三,适用于更换灯泡困难的地方,如高空、水下等。
磁性灯:法国一专家发明了一种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的磁性灯。这种灯的构造简单,底座是一块金属盘。在与之配套的电源上有两个嵌在塑料包里的磁体,当磁体将灯座吸定后,电流便通过这两个磁体间灯的两极送电,从而使灯发光。使用这种灯,只要用一只手就可以毫不费力的把它安装到电源上去,而且绝无触电的危险。
微波灯:美国一家灯具公司推出了一种直径仅几厘米的小型灯泡。它没有灯丝、电极、外面也没有电路相连,它是利用微波能使灯泡的硫磺蒸汽加热而发光的,具有很高的照明度,约为普通白炽灯的150倍。
2、d。
3、把其中任何一个灯泡取下来,再闭合开关,若另一只灯泡还发光,则说明是并联;若另一只灯泡不发光,则说明是串联。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九
(1)生活中很多现象都与折射有关:水中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的高一些;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从水下看岸上的物体,好像变高了。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制成了三棱镜、还制成各种透镜来成像。
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下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往脸盆中倒水,看到盆底深度变浅;潜水中的人看岸边的人变高;从厚玻璃砖后看到钢笔“错位”等。
常见折射现象及解释:
1、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会造成许多光学现象,如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半斜捅入水中的筷子变弯曲,鱼缸中的鱼看起来变大,海市蜃楼等。要解释这些现象,首先要知道看见的并非实际物体,而是物体经折射后成的虚像。
2、举例分析光的折射现象以池水看起来“变浅”为例,其原因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
我们能够看见物体是由于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里,假设从水池底的一点a射出的两条光线经折射后射入人眼(如图甲所示),眼睛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人的感觉总认为光沿直线传播),逆着折射光线看过去,就会觉得光好像是从水中的a’射入我们眼睛里的,因此我们会觉得a’比a高了,即看起来池底升高,池水“变浅”了。有经验的渔民都知道,在叉鱼时,只有瞄准鱼的下方,才能把鱼叉到。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源分类,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的三原色及光具有能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太阳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以及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光源的要领及知道白光是一种复合光。
2、色光的混合。
难点:物体颜色由谁决定的。
一、引入:
1、观看图片,切换幻灯片一片黑暗,引出光源。
二、新授:
光源。
1、请学生例举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发光体,并展示图片观看常见的光源。
问题1:你刚才这些物体的共同点是什么吗?(光源的定义)。
教师引导对这些光源做一个简单的分类。
2、问题2:我这里还有个闪闪发光的宝石它是光源吗?并与学生讨论月亮、钻石、投影幕它们是否是光源。
1、学生活动:下面让我们来再现一个伟大的实验――分解太阳光!学生利用手电和三棱镜完成光的色散实验。
问题3: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讨论太阳光是否是单一的色光。
2、教师利用“雨后彩虹”的例子,略加解释色散现象。
观察色光的混合。
1、观看放大的手机和电视机屏幕,引出光的三原色,介绍色光的混合。
问题4: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从白光中得到一种色光?
2、介绍滤色镜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
2、问题7:那么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谁来决定呢?(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并让学生回忆刚才的实验进而验证结论。
四、自主探究。
活动3学生讨论结束后利用玻璃纸观看不同颜色的小兔子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五、自主学习。
展示电筒点燃火柴。
光具有能量――光能。
六、课堂小结、随堂反馈。
七、作业布置。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师让学生观看机械波的偏振实验.。
(二)教学过程。
1、首先用机械波来说明横波和纵波的主要区别.。
光是否也会产生偏振呢?
要求学生总结上述现象,尝试类比机械波的偏振来解释上面的实验现象?
3、光的偏振的应用:
探究活动。
1、利用偏振镜观察光的偏振现象.。
2、考察光的偏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弹力;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你能举例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吗?
二、弹力。
介绍: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a、钢尺压弯反弹;
b、拉伸或压缩弹簧。
小结:
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2、弹性形变:撤消外力后能恢复原来状态的形变。
3、弹力:物体在受力发生弹性形变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叫做弹力。
三、测力计及其使用。
1、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
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构造:弹簧、指针、挂钩、刻度盘、吊环。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a、观察:量程与分度值。
b、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弹簧是否灵活。
c、测量:不能超过量程。
弹簧伸长方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弹簧一要靠在刻度板上。
沿力的方向静止或匀速拉测力计。
d、读数:数值+单位。
四、相互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五、课堂练习。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十三
知识。
和技能1.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可分解为七种色光。
3.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以及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是不同的。
4.光具有能量,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实验探究、观察太阳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尝试用实验对比法来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过亲身体验和感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3.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光源的要领及知道白光是一种复合光。
2、色光的混合。
3、光具有能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伴随着《红太阳》的播放,利用投影出示。
一组图片(图32、33、34、3-5、36)。
学生对照图片,阅读“信息快递”,了解什么是光源,学生通过观察各图,不同光源发出的光,发现它们的色彩不样,产生了探究其原因的想法。
(一)分解太阳光。
2.出问题:17世纪前,人们以为白色的阳光是最单纯的,真是这样吗?
3.励学生利用实验进行探究,找出正确的答案。
4.交流:分析讨论实验结论,并举例说明结论的正确性。
5.利用“雨后彩虹”的例子,略加解释色散现象。
学生就此问题进行讨论,并各执已端提出猜想。
学生对照书本图37、38进行分组实验,得出结论,并相互交流。
(二)观察色光的混合。
大千世界色彩缤纷,为了美观常在玻璃上帖上带有色彩和图案的玻璃纸。
1、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当白光通过红色(或蓝色或绿色)。
玻璃纸时,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得出正确结论,并由教师介绍光的三原色及滤光镜(出示给学生看)。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回答p55“看一看”的问题。
(三)颜料的混合。
色光可以进行混合产生不同颜色的光。美术课上用的颜料是否也可以混合并调出不同的色彩。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
四)光具有能量。
结合身边事例,师生共同讨论光的作用。
学生分组进行调色,并对比色光和颜料重叠。
区域的颜色,总结结论。
学生明确光具有能量,并举例说明。
学生按分组,分组派代表相互交流本课本小组的收获,并提出心中的疑问。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十四
1.理解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介绍欧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品格教育。
教材分析。
教学。
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确题设条件,正确地选择物理公式,按照要求规范地解题,注意突破从算术法向公式法的过渡这个教学中的难点.特别需强调欧姆定律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即同一导体,同一时刻的i、u、r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欧姆定律的公式后,要变形出另外两个变换式,学生应该是运用自如的,需要注意的是,对另外两个公式的物理含义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解释清楚,尤其是欧姆定律公式。
设计方案。
引入新课。
(一)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介绍《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文.。
(二)欧姆定律公式。
教师强调。
(l)公式中的i、u、r必须针对同一段电路.。
(2)单位要统一i的单位是安(a)u的单位是伏(v)r的单位是欧(u)。
明确本节教学目标。
1.理解欧姆定律内容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学问题.。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欧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三)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1)要求学生读题.。
(3)找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电路图.。
(4)大家讨论补充,最后的简明电路图如下图。
(5)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已知v,求i。
解根据得。
(板书)。
巩固练习。
通过练习2引导学生总结出测电阻的方法.由于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
利用欧姆定律就可以求出电阻大小.所以欧姆定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则定电阻的方法这种。
方法,叫伏安法.。
【例2】并联在电源上的红、绿两盏电灯,它们两端的电压都是220v,电阻分别为。
1210、484.。
求通过各灯的电流.。
(1)学生读题后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
(3)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明电路图.。
(4)大家讨论补充,最后的简明电路图如下。
学生答出根据的公式引导学生答出。
通过红灯的电流为。
通过绿灯的电流为。
解题步骤。
已知求。
解根据得。
通过红灯的电流为。
通过绿灯的电流为。
答通过红灯和绿灯的电流分别为0.18a和0.45a。
板书。
设计。
2.欧姆定律。
一、欧姆定律。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欧姆定律表达式。
三、欧姆定律计算。
1.已知v,求i。
解根据得。
答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是0。27a。
2.已知求。
解根据得。
通过的电流为。
通过的电流为。
答通过红灯的电流是0.18a,通过绿灯的电流是0.45a。
探究活动。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十五
设计思想:
在通过前面的探究活动后,在这一节里再次进行探究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探究物理的思想方法.本教案立意与探究活动中思想和方法的开放性,旨在让学生大胆探索物理规律,打开学习物理的思路,同时,希望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物理的研究方法.
探究准备:
在事先分好组,按需要,一般是四五个同学一组为宜.同时提出要探究的课题.
探究中提供的实验仪器:
木块、铁块、弹簧称、天平、量筒等,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需要,为学生提供仪器.
探究中的具体操作:
2、请同学们提出猜想,猜想不拘一格;。
3、根据自己的猜想,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4、在提出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选择所需的实验仪器(也可自己设计实验仪器);。
5、设计实验的记录表格;。
6、写出实验步骤;。
7、得出实验结论;。
8、看实验结论和先前的猜想是否吻合;。
9、写出个人自评.
以上的所有项目都填在下表里.
姓名实验日期
探究课题物体的沉浮条件。
提出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仪器。
实验的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和猜想是否吻合。
自评。
学生将上表交回后,此课时完毕.
下一课时,选几组完成较好的方案,由学生边演示边讲解他们组的探究报告,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就学生的探究过程作一总结,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f浮g时,合力的方向向上,物体就会上浮;f浮=g时,合力为零,物体就会悬浮在液体中.
请同学们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图8-33、图8-34、图8-36、图8-37等现象.
结论:当液〈物时,必有f浮物时,必有f浮g物,物体上浮.
注意:这里要指出物体是实心的,如果用大密度的材料制成的物体要附在水面上,则可以把他制成空心的,如轮船等.
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请同学们学习阅读材料.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十六
1.通过实验,认识振动中的偏振现象,知道只有横波有偏振现象。
2.了解偏振光和自然光的区别,从光的偏振现象知道光是横波。
3.了解日常见到的光多数是偏振光,了解偏振光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学习重点】。
光的偏振实验的观察和分析。
【知识要点】。
1.偏振现象。
2.偏振片。
3.偏振现象的应用。
1)偏振滤光片。
2)车灯玻璃和挡风玻璃。
3)偏光眼镜观看立体电影)。
4)拍摄水面景物。
5)液晶显示。
【典型例题】。
a.透过偏振片的光强先增强,然后又减弱到零。
b.透过的光强先增强,然后减弱到非零的最小值。
c.透过的光强在整个过程中都增强。
d.透过的光强先增强,再减弱,然后又增强。
答案:a。
embedc.8。
【达标训练】。
3.下列哪些波能发生偏振现象(。
a.声波b.绳波。
c.横波d.纵波。
4.关于自然光和偏振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光就是白光。
b.偏振光就是单色光。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十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能分析、解释简单的物理过程中能量转换情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机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机械的发展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新课引入。
由上节课的作业引入新课提问: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回答: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由于高度在变小,重力势能也减小。在滚下的过程中有动能,它的动能越来越大,因为速度越来越大。
二、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边演示边说明。
(让小球从斜槽最上端滚下)。
说明:小球在斜槽最上端时,重力势能最大,动能为零;在从斜槽上端滚下的过程中,重力势能不断减小,动能不断增加,到斜槽最下端时,速度最大,高度最小,也就是说重力势能最小,动能最大。所以说在从斜槽上端滚下的过程中,小球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演示:小球从斜槽最下端向上滚。注意不让小球滚出斜槽。
提问:小球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又怎样变化。
说明:在从斜槽最下端向上滚的过程中,小球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回答:小球的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加。
总结: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提问:举出在现实生活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例子。举例:秋千,钟摆在摆动的过程中都有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举高的铅球在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势能也在不断转化为动能,等等。
三、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演示:。
弹簧水平放置,将一个小球放在弹簧上,用手指压小球,使弹簧被压缩,忽然松开手指,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滚动。
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弹性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
提问:举出在现实生活中弹性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举例:拉开的`弓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等等。
四、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演示:。
将一个小球放在弹簧上,用手指压小球,使弹簧被压缩,忽然松开手指,小球弹起,上升到最高处后,又落到地面。
(可借助多媒体演示慢镜头)。
提问:这个过程中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是怎么转化的?回答:。
用手指压住小球后,弹簧被压缩,也就是产生了弹性形变,具有了弹性势能,此时小球的动能为零;松开手后,弹簧慢慢回复到原来的形状,同时对小球做功,将小球弹起,弹簧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的动能。
小球向上飞起后,高度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小,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到达最高处时动能为零,重力势能最大;之后又在重力的作用下往下落,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总结:在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提问:举出在现实生活中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举例。
五、机械能同其它能之间的转化。
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都是机械能的一种。能量除了可以在机械能内部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转化外,还可以在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量间转化。
列举教材上几个图中的例子。
总结:在一定条件下,机械能还可以与热能、电能、光能、化学能、核能等等能量进行转化。
提问:分析一下教科书图12-6-4中拉弓射箭过程中的能量。分析其中能量的转化。
回答:人的化学能先转化为弓的弹性势能,弓的弹性势能再转化为箭的动能。
六、改变世界的机械。
教学过程说明:。
凡能使我们省力或得到方便的工具,都可以称为机械。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机械的发展史,机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我们来看看人类已经发展了多少先进的机械。
具体详细列举几种学生感兴趣的现代化机械。
如:神舟5号,机器人,等等。
可采取多媒体辅助。
七、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了:。
在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弹性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机械能还可以与热能、电能、光能、化学能、核能等等能量进行转化。
现代化机械正实现着各种各样的能量转化,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八、作业。
学生活动手册相关内容。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十八
如图13-6-1所示,机械波是横波时,当质点的振动方向与狭缝平行时,机械波能透过狭缝传播(图甲),反之,则不能传播(图乙).
对纵波而言,不管什么情况,纵波总能透过狭缝而传播(图丙).
图13-6-1。
学法一得横波只沿着某一个特定的方向振动,称为波的偏振.只有横波才有偏振现象,而纵波没有偏振现象.所以,光是一种横波.
2.自然光和偏振光。
(1)自然光。
从普通光源直接发出的天然光是无数偏振光的无规则集合,所以直接观察时不能发现光强偏于哪一个方向,这种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的强度都相同的光叫自然光.
如图13-6-2所示,普通光源s发出的光经过偏振片时,后面的光屏是明亮的,说明光透过了偏振片;若转动偏振片,光屏上亮度不变,说明透过光的强度不变,由此可知,自然光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的强度都相同.
图13-6-2。
联想发散偏振片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其“狭缝”用肉眼不能看见,它只允许振动方向与“狭缝”平行的光波通过.
深化升华通过偏振片后,自然光就变成了偏振光.
(2)偏振光。
只有一个振动方向的光叫偏振光.如经过偏振片后的自然光.若偏振光再经过一个偏振片后,情况会怎样呢?如图13-6-3所示,当两偏振片的“狭缝”平行时,光屏上仍有亮光.当两偏振片的“狭缝”相互垂直时,透射光的强度几乎为零,光屏上是暗的,如图13-6-4所示.
图13-6-3。
图13-6-4。
深化升华光的偏振现象并不罕见.除了从光源(如太阳、电灯等)直接发出的光以外,我们通常看到的绝大部分光,都是偏振光.
(3)偏振光的另一种产生方式。
自然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如果光入射的方向合适,使反射光和折射光之间的夹角恰好是90°时,反射光和折射光都是偏振光,且偏振方向相互垂直(如图13-6-5).
图13-6-5。
二、偏振现象的应用。
1.光的偏振现象有很多应用.如在拍摄日落时水面下的景物、池中的游鱼、玻璃橱窗里陈列物的照片时,由于水面或玻璃表面的反射光的干扰,常使景象不清楚,如果在照相机镜头前装一片偏振滤光片,让它的透振方向与反射光的偏振方向垂直,就可以减弱反射光而使景象清晰.
2.夜晚行车时,对方照射过来的光很强,若加一个偏振片,可减弱对眼睛的照射.
3.立体电影也是利用了光的偏振原理.
典题·热题。
知识点一偏振和偏振光。
例1有关偏振和偏振光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只有电磁波才能发生偏振,机械波不能发生偏振。
b.只有横波能发生偏振,纵波不能发生偏振。
c.自然界不存在偏振光,自然光只有通过偏振片才能变为偏振光。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十九
1.通过实验,认识振动中的偏振现象,知道只有横波有偏振现象。
2.了解偏振光和自然光的区别,从光的偏振现象知道光是横波。
3.了解日常见到的光多数是偏振光,了解偏振光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机械波的偏振实验和光的偏振实验掌握类比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光的偏振应用的学习,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外活动观察光的偏振现象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学习物理的观念和习惯。
【教学重点】。
光的偏振实验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难点】。
光振动与自然光和偏振光的联系。
【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现象使学生认清机械波中横波的偏振现象,再通过机械波与光波的类比,实现轻松过渡,形成概念明确规律,并在应用中深化知识的理解。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横波和纵波的概念)。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机械波一节内容,举例说说什么是横波?什么是纵波?
生: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叫横波,抖动水平软绳时产生的波就是横波,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一致的波叫纵波,像水平悬挂的弹簧一端振动时形成的沿弹簧传播的波。
师: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光具有波动性,那么光波究竟是横波还是纵波呢?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偏振现象,可以说明光是横波。
(二)进行新课。
1.偏振现象。
师:我们先通过一个实验来看看怎么判断一种波是横波还是纵波。
[演示一]。
介绍课本图13.6-1装置,教师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波传到狭缝时的情况,看波能否通过狭缝传到木板的另一侧。
师:请一位同学来表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对绳上形成的横波,当狭缝与振动方向一致时,波不受阻碍,能通过狭缝,而当狭缝与振动方向垂直时,波被狭缝挡住,不能通过狭缝传到木板另一端,对弹簧上形成的纵波,无论狭缝怎样放置,弹簧上疏密相间的波均能顺利通过狭缝传播到木板另一侧。
师:表达得不错,还有同学要补充吗?
生:在绳上横波传播过程中,当狭缝既不与振动方向平行也不与振动方向垂直时,有部分振动能通过狭缝。
师:很好。横波的这种现象称为偏振现象,大家看到,纵波不会发生偏振现象,根据是否能发生偏振,我们可以判断一个机械波是横波还是纵波。虽然这种方法对判断机械波并非必要,但我们可以借助这种方法来判断光波是横波还是纵波。
[演示二]。
(教师介绍装置,强调起偏器p和检偏器q的作用,演示同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随着检偏器q的转动屏上光照强度的变化)。
师:请大家看这个薄片,它在我们这个演示实验中的作用与前面的带有狭缝的木板类似,它上面有一个特殊的方向称透振方向,只有振动方向与透振方向平行的光波才能透过偏振片,下面请大家认真观察。
师:同学们能由此得到什么结论吗?
生:光是纵波。
师:怎么得到这个结论的呢?
生:与前面纵波实验类比得到的。
师:大家有没有考虑过假如波是横波而且沿各个方向都有振动的情况呢?
(学生默然,教师继续演示)。
师:现在大家能判断光是横波还是纵波了吗?
生:能,是横波。
师:那现象1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我们这里用的太阳光源包含了垂直于传播方向上沿一切方向振动的光,而且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强度都相同,这种光叫自然光。通过起偏器后,这种光就只能沿着一个特定方向振动,这种光叫做偏振光。横波只沿着某一个特定方向振动,称为波的偏振。只有横波才有偏振现象。
师:哪位同学能来解释刚才我们看到的三个现象呢?
(学生基本上能根据与机械波类比解释实验现象,并明确光是一种横波。)。
师:其实,除了从太阳、电灯这样一些从光源直接发出的光外,通常看到的绝大部分光都是偏振光,请大家看课本图13.6-4,在这里反射光和折射光都是偏振光,且两者偏振方向相互垂直。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0页有关内容。了解光的偏振现象是一种常见现象,只是我们不能用肉眼直接察觉罢了。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二十
1.在家中洗衣服所联想到的物理知识,不正确的说法是()。
2.把一个转盘分成8部分,用彩色笔交替涂上蓝色和黄色,如图所示.如果快速转动转盘,将看到盘面的颜色可能是()。
a.蓝色b.黄色c.绿色d.白色。
3.在电视节目正式播出以前,荧光屏上有测试图象,用放大镜分别支观察白色、黄色、黑色和其它颜色的色条,可以看到()。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设计篇二十一
知道串并电路的特点,会连接串联和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
教学重难点。
知道串并电路的特点,会连接串联和并联电路。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引入。
接着让学生分组试着动手实验连接两盏电灯的电路。教师在学生中巡视,有目的的请两组同学到黑板上演示连接两种电路的方法,并画出电路图。这样做发散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相互协作的能力。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成功的喜悦。再让学生观察这两种连接方式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能比较好的说出来:一种是两盏灯一个一个顺着连接起来;一种是两盏灯并列着连接起来的。
二、新课教学。
接着教师讲解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是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是并联电路,教师演示让学生认识并联电路中的干路和支路。
进行试验:有教师扶着学生进行试验。扶着做,对于电学的入门很重要,这样可以降低入门的难度。特别对于小女生来说比较重要,因为她们的动手能力比着男生要弱。实验前,教师提出问题:
在刚才的两电路中,若增加两个开关,能不能使一盏灯熄灭时,另一盏灯还能发光?让学生试试看。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再指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演示他们的接法,并说出他们的发现?学生演示后并说明:在串联电路中,两灯总是同时熄灭,同时发光;在并联电路中可以使一灯熄灭时,另一灯发光。
接着教师提问:为什么加上两个开关后,串联电路中两灯还是同时亮、灭,而并联电路中却可以使其中一盏灯发光,另一盏灯熄灭呢?学生回答:因为串联电路电流的路径只有一条,而并联电路电流的路径不只是一条,或串联电路中开关控制着所有的灯泡,并联电路中支路开关控制支路灯泡等。接着教师继续提问:现在并联电路中两灯还可以同时亮、灭吗?学生回答:可以,断开或闭合干路开关。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成功。这种成功是由学生独立尝试、积极思考、通过直观现象获得的,使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训练得到了提高。
分析归纳:由刚才的探究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串联和并联电路有哪些不同?提醒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进行。教师巡视指导。
得出结论:让学生代表说出他们总结的不同点,最后教师适当补充。并把表格进行投影,让学生消化吸收。
三、巩固练习:
有学生独立回答,理由不全、错误的可以让其他的学生补充完整。教师要及时的表扬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安排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应用,也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也就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又服务于社会的精神。
四、拓展性练习:
(1)家用电冰箱有冷藏室和冷冻室,打开冷藏室的门时,你会发现灯泡亮了。这时候,冰箱的压缩机可能正在工作,也可能不工作,你能试着画出它们的电路图吗?有学生独立完成,并让一学生上黑板演示,然后集体订正。这样做不但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结合了起来,而且还从生活走进了物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如图所示,方框表示某校一块科技试验田和值班室,现有足够长的细导线,小灯泡、电铃、电池组、开关各一个。为了防止牲畜闯入试验田,利用这些材料,请你为值班室看护人员设计一个报警电路。要求:情况正常时,值班室内灯亮铃不响;又生出闯入时,碰到栅栏会拉断导线,灯亮同时电铃响。
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合作完成。然后指派代表上黑板演示,集体纠正。这样的题型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交流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