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玩纸船教案大全(24篇)
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学生学习而编写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案的编写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内容。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系统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中班科学玩纸船教案篇一
1、经过有序探索、自由发现,让幼儿感知磁性这一科学现象,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本事。
2、引导幼儿运用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研究,体验与同伴探索交往的乐趣。
3、培养幼儿乐于帮忙别人的品质。
1、磁铁若干,各种试验材料(铃铛、木块、布条、钉子、曲别针、夹子等)若干,
2、小猫头饰、钓鱼杆、小鱼若干条,录音机,磁带。
一、创设情境。
教师扮猫妈妈,邀请小朋友到家里做客。
在音乐伴奏下进入教室。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请幼儿打开礼物,帮猫妈妈寻找礼物中的秘密。
2、幼儿交流自我的新发现,认识磁铁。
3、幼儿动手把礼物中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放到小桶里,
引导幼儿观察,讨论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4、得出结论:磁铁只能吸引铁制品。
三、合作探究,了解磁铁的特性。
1、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哪些物品能被磁铁吸引。
2、启发幼儿用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捡起撒在地上的针。
四、游戏—钓鱼。
在音乐伴奏下,来到池塘帮猫妈妈钓鱼。
设立科学发现角,利用磁铁发现更多的秘密。
中班科学玩纸船教案篇二
1、纸的吸水性不同与纸船沉浮快慢之间的关系。
2、积极参加探索活动,如实记录实验结果。
1、各种纸质、及其折好的小船若干。
2、活动记录人手一张。
白纸、邹纹纸、蜡光纸,猜猜实验结果。
3、眼药水、塑料小瓶若干。
一、认识常见的三种、纸。
1、出示纸,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二、幼儿猜测:哪种纸沉的快?
1、出示三种纸折的小船。
引导幼儿猜测:小船放到水里会怎样?哪种纸船沉的快?(幼儿将自己的猜测结果用数字表示并记录在记录单中。)。
交流猜测结果。
三、实验并记录结果。
1、幼儿实验,将三种纸船同时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结果。
2、交流实验结果。
四、探索原因,感知纸的吸水性不同与纸船沉浮快慢之间的关系。
1、“同样是纸船,为什么沉下去的速度不一样?
2、教师向幼儿演示“吸水性实验”。
不同的`纸吸水速度是不同的,谁吸水吸的快,谁就下沉的快。
中班科学玩纸船教案篇三
1、经过动手做小实验,初步体验量的守恒。
2、懂得做实验后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的结果。
3、能与同伴友好合作地进行实验。
1、经验准备:幼儿有从杯中倒水的经验。
2、物质准备:——教具:一粗一细两个杯子,里面分别装有不一样水位的水。
3、——学具:粗细不一样的杯子若干(数量各为幼儿人数的一半,其中粗杯子里盛有兰色的水,细杯子里盛有红色的水),粗细不一样空杯子若干(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一半)。
一、哪个多哪个少?
——教师(出示粗细不一样的杯子):这两个杯子一样吗?哪儿不一样?
——引导幼儿发现杯子有粗有细。
——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自我的想法。
二、思考实验方法。
——教师: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你猜得对不对呢?
——鼓励幼儿思考,并提出提议。师幼归纳多种方法,并引导幼儿分析这些方法中哪些可行,哪些方法有难度,此刻没办法做。鼓励幼儿发现借助空的第三只杯子能够了解两杯水是否一样多。
三、幼儿操作活动。
——两位幼儿共同做实验,一人拿一杯水,然后再取一个空杯子。先猜猜两杯水是否一样多,谁多谁少,然后再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了解幼儿的实验方法。
如,方法一:一幼儿先将自我杯子中的水倒入空杯中,做一个标记后把水倒回去。另一个幼儿幼儿再把自我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比较水位与标记的高低:
方法二:一幼儿在自我杯子的水位处作标记,然后把水倒入空杯中,另一个幼儿将自我杯中水倒入做标记的杯子中,比较水位与标记的高低。
——提醒幼儿实验时注意慢慢倒入,不要将水泼出来。同时要将杯中水全部倒完。
四、我们的实验结果。
请幼儿介绍实验的结果,引导幼儿发现,光用眼睛看,结果不必须正确,要经过实验才能明白正确的结果。
中班科学玩纸船教案篇四
1、经过观察不一样的玻璃片,引起幼儿对周围物体现象的探索兴趣。
2、初步培养幼儿自我尝试动手制作的本事。
1、图片:小花猫。
2、三块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长方形纸、玩具望远镜、双面胶。
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观察桌上放着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猫图片。
请幼儿分别用这三块玻璃片去看小花猫图片。
(3)提问:透过这三块玻璃片看到的图片是不是跟原先的一样大?
(大了、小了、和原先一样)。
2、启发、探索。
(1)为什么透过三块玻璃片看同样的东西,大小不一样呢?
(2)请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这三块玻璃片是不是一样?
(3)教师示范并告诉幼儿:“先摸玻璃片两面的中间,再摸边缘是不是一样,
然后把玻璃片竖起来用眼睛看。”
3、师幼进一步探讨平、凸、凹玻璃片。
(1)请幼儿取出中间和周围一样厚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平玻璃片”
(2)请幼儿取出中间厚、周围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凸玻璃片”
(3)请幼儿取出中间薄、周围厚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凹玻璃片”
4、幼儿动手操作、体验平、凹、凸三种玻璃片的作用。
(1)请幼儿分别用平、凹、凸三种玻璃片去看周围的事物,讲讲有什么不一样.
(平:—样大;凸:放大;凹:缩小)。
(2)教师小结:玻璃片真趣味,用不一样的玻璃片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科学家真会动脑筋,他们利用不一样的玻璃片,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5、尝试制作望远镜,教师巡回指导。
(1)请幼儿用玩具望远镜看一看周围事物,引起幼儿制作兴趣。
望远镜就做成了。教师重点指导双面胶的用法。
(3)请幼儿用自我制作的望远镜再一次看一看周围事物的变化,
进一步了解望远镜的作用并享受自我动手制作的乐趣。
(教师提示望远镜的作用。如看文艺演出、看体育比赛、看风景、解放军瞭望。)。
幼儿自由玩耍自制望远镜,对周围事物进一步探索。
中班科学玩纸船教案篇五
1、经过游戏、讨论等活动,让幼儿感知、了解各种各样的口袋名称及材料。
2、幼儿经过实践活动了解口袋的功用,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1、收集各种口袋(塑料袋、网袋、布袋、纸袋、蛇皮袋、麻袋等)。
2、操作材料:米、水、小金鱼、球、玩具、水果等,毛巾若干条。
一、幼儿经过玩口袋,认识了解各种口袋的名称及材料。
1、幼儿游戏玩各种口袋。
2、幼儿认识各种口袋。
3、幼儿根据材料的不一样为口袋分类。
二、操作活动:尝试了解口袋的用处,并讨论塑料袋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1、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讨论口袋的用处。
2、幼儿尝试用各种各样的口袋装物品,并记录自我的尝试结果。
3、师生共同小结口袋的功用。
4、找出生活中最常用的口袋:塑料袋。
5、讨论塑料袋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三、结束活动。
把装的物品运回教室。
中班科学玩纸船教案篇六
2、提高幼儿的视觉辨别本事。
1、挂图:《视觉辨认》。
2、幼儿用书:《我的数学》第22页;
3、小熊卡片24张,裤子线条、颜色一样的,各6张,分4组;
4、水彩笔、粉笔。
一、故事引入。
小熊哥哥找不着小熊弟弟很着急,所以,想请小警察帮忙小熊哥哥找到小熊弟弟,引出下个环节。
二、游戏:“猜猜我是谁”
玩法:教师依次出示红、黄、蓝、绿四种颜色,让幼儿辨认。
三教师依次出示4张不一样衣着的小熊卡片,让幼儿观察,分别说出每张卡片上小熊裤子的颜色。
四、团体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玩法:
教师将有衣着条纹不一样小熊卡片发给幼儿,幼儿将卡片举在胸前,
然后,在4个圈里找到和自我拿的小熊卡片一样的小熊,就在哪个圈里。
(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能否按照小熊裤子条纹的颜色排列寻找朋友,
找到后要提醒找到的幼儿再次比较)。
五、游戏:找到小熊哥哥与小熊弟弟。
1、玩法: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一样的小熊在哪里》图上的10个小熊的衣着,
然后让幼儿找出衣着相同的小熊哥哥与小熊弟弟;
2、发书让幼儿自我操作,把小熊哥哥与小熊弟弟用彩笔圈起来。
中班科学玩纸船教案篇七
1、《纸船》,朗读全诗,注意节奏。
2、分析、讲解全诗的内容。
3、体会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
目标1目标2。
目标2。
1、请一位同学谈谈最近的感受或见闻。
2、请一位中等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冰心(1900一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女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诗以抒写纯真的重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
1.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
2.教师范读。要读得低沉而富有深情。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纸船。
——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泊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凉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1.请根据诗中给出的信息,想象这是诗人在何种情形下写的`这首诗?
明确:海浪涛涛,天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回到亲人的怀抱?诗人因为强烈地思念故国、思念亲人,愈发感到孤独、惆怅。
2.第一节中哪些诗句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且由来已久?
明确:"从不肯""总是"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依恋思念之情由来已久,一直就很浓烈,"一只一只"点出所叠纸船的数量多,表明诗人对母亲的思念极深。
明确:实际中是否可能,愿望能否实现,这对诗人来说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是否寄托思念、排解孤独、忧伤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出诗人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4.第三节是诗人展开的想象。这一想象有何特点?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纸船虽然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入母亲的梦中,这一想象新奇、大胆、瑰丽,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点明题旨。
5.叠纸船原是儿童的一种游戏,诗中的这一行为意味着什么?诗中的纸船又象征着什么呢?(目标3)。
明确: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诗人叠纸船这一行为表明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
1、朗诵这首诗。(a)。
2、完成课后练习题。(b)。
3、《掌握语文》。(c)。
适当介绍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在诗歌艺术中的作用。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要以此加强朗读指导。
中班科学玩纸船教案篇八
1、感知纸的吸水性的不同与纸船沉浮快慢之间的关系。
2、能积极参加探索活动,如实记录实验的结果。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1、蜡光纸、普通白纸、皱纹及其折成的小船若干。
2、活动记录单(见附表)人手一张。
3、眼药水塑料小瓶若干。
(一)认识常见的三种纸。
出示三种纸,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二)让幼儿猜测:哪种纸船沉得快。
1、出示三种纸折的小船,引导幼儿猜测:小船放到水里会怎样?哪种纸船沉得快?(幼儿将自己的猜测结果用数字表示并记录在记录单中。最快的记做“1”,最慢的记做“3”)。
2、交流猜测结果。
(三)实验并记录结果。
1、幼儿试验,三种纸船同时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结果。
2、交流实验结果。
(四)探索原因,感知纸的吸水性的不同与纸船沉浮快慢之间的关系。
1、教师:同样是纸船,为什么沉下去的速度不一样?
2、小实验“吸水性试验”。
幼儿将装在眼药水瓶中的清水分别滴一滴到蜡光纸、普通纸、皱纹纸上,观察纸的吸水性,并与沉船实验结果相对应,寻找原因。
3、小结:不同的纸吸水速度是不同的,谁吸水吸得快谁就下沉得快。
让幼儿自己收集各种各样的纸,自由折折玩玩,进一步感知纸的吸水性的不同特征。
教师设计的活动目标明确,活动的层次性强。教师对幼儿的支持,恰如一场“知时节”的“好雨”,恰到好处;教师的指导过程也好似一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细雨”,流人幼儿的心田,让幼儿在一种自然、轻松、适宜的状态中获得了“科学”的滋润和应有的发展。使幼儿能够学以致用,将所获经验迁移到生活中,从而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班科学玩纸船教案篇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2、增进幼儿对树叶的认识,了解树叶最常见的几种颜色,形状,简单地知道树的一些用途。
3、提高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放大镜,各种树叶,图片,油画棒,幼儿绘画用纸,音乐《小树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观察树叶的兴趣:
教师讲述:“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说出秋天的气温,农作物、树叶等的变化。
教师:“秋风轻轻地吹,树叶宝宝从树妈妈身上飘落下来,我们来和小树叶做朋友,好吗?”“请小朋友在筐里拿出一片干树叶和一片新鲜的落叶,”“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你的好朋友,好吗?”
二、观察认识树叶:
1、引导幼儿比较干落叶和新鲜落叶有什么区别?
幼儿观察后,教师提问幼儿:干落叶和新鲜落叶看上去怎么样?
干落叶和新鲜落叶摸上去怎么样?干落叶和新鲜落叶用手一抓会怎么样?
教师:干落叶卷曲不平坦,颜色呈黄褐色,叶脉干瘪,把它放在手中一握,成了碎片。未干落叶形状平坦,美丽,颜色黄绿色,红色等,叶脉柔软,有水分,把它放在手中握一握,伸展开还和原来一样。
2、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落叶?引导幼儿发挥想象,把自己见到的落叶形状、颜色、大小描述出来。
3、展示图片,让幼儿欣赏,告诉幼儿:秋天来了,树叶有的变黄,有的变红,从树上落下来,这样的树叫落叶树,也叫阔叶树。
4、用放大镜观察认识叶子的外观,用手摸叶子的脉络,认识树叶正反面的不同。
5、认识树叶的用途。
三、做树叶拓印画。
四、作品欣赏,。
欣赏幼儿作品,说出用的是什么树的落叶?让幼儿互相欣赏同伴的作品,并说一说在活动中的感受,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亲情活动: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作品,应该感谢树妈妈,怎样感谢树妈妈?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做法。唱歌《小树叶》,加深对树妈妈的亲情感,教育幼儿保护树木。
六、活动延伸:
请幼儿找一找哪些树是落叶树,哪些树不落叶?加深幼儿对科学自然的探索和求知欲望。
中班科学玩纸船教案篇十
1、在看看、听听、讲讲、尝尝的活动中了解水果变成水果干后的不一样滋味。
2、能大胆地在团体面前交流自我的经验,体验与同伴分享的欢乐。
1、水果及它们制成的水果干(猕猴桃、苹果、香蕉、菠萝、芒果、葡萄、龙眼、金橘);
2、幻灯图片;盘子、勺子或筷子、牙签;垃圾筒、湿巾纸等。
一、情感导入。
1、幻灯片一(放鞭炮)。
(1)听听是什么声音?
(2)什么时候要放鞭炮?
(3)要过新年了,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吃的东西招待客人,你们想准备些什么呢?
2、小结:新年里我们会准备许多好吃的东西,那今日我们一齐到水果店去看看有什么新鲜的水果吧。
二、观察讨论。
1、幻灯片二(一盘水果)。
(1)你们看到了哪些水果?
(2)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为什么?
(3)小结:水果的营养真好,有丰富的维生素,吃了以后还能美容的。
2、幻灯片三(葡萄干)。
(1)你们认识它吗?它是什么水果变成的?
(2)小结:原先叔叔阿姨们把新鲜的水果变成了水果干,让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吃到香香甜甜的水果了。
(3)你们明白还有哪些水果也能变成好吃的水果干吗?
3、出示水果盆,配对活动。
(1)今日教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水果干,请你们看一看、闻一闻,
猜猜它们是由哪种水果变成的?(5-6名幼儿回答)。
(2)有没有你不认识的水果干?
(3)团体验证:有异意的水果,能够请幼儿自我验证,也能够由家长或教师给予验证。
(4)小结:原先水果在变成水果干之后,它的颜色、形状、味道有时是会变化的。
《新年好》音乐响起。
今日我们认识了那么多水果干宝宝,让我们请爸爸妈妈一齐来尝尝味道吧,说一句好听的话多谢爸爸妈妈对我们的关心。
中班科学玩纸船教案篇十一
1、尝试用各种材料和方法在水中制造泡泡。
2、萌生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1、水盆、透明玻璃瓶、吸管(粗细不一样)、塑料瓶(与幼儿人数相同)。2.吹气动物玩具、棉花、纸棒、线、磁铁、大头针。
将水盆分开摆放,便于幼儿操作。
一、瓶子冒泡泡。
1、出示两只看上去一样的塑料瓶,请两位幼儿各自拿一只瓶子,同时放入水盆中,引导幼儿观察。
2、为什么两只一样的瓶子,一只会冒泡泡,一只不会冒泡泡?
3、引导幼儿再次观察,发现一仅有洞,一只没有洞。
二、它们也会冒泡泡。
1、每位幼儿选择一些物品放进水中,看看会不会产生气泡。
2、引导幼儿探索各种物品在水中的现象。
泡泡,摇晃塑料瓶中的水,就会产生泡泡,用吸管能在水中吹出一连串的泡泡。
三、我当制泡高手。
1、请幼儿尝试用同样大小的塑料瓶来制造泡泡。
2、谁制作的泡泡多,谁就是制泡高手。
3、教师肯定幼儿的制泡尝试活动,奖励他们每人一只小气球。
中班科学玩纸船教案篇十二
1、了解认识不一样材质的杯子,并渗透环保知识。
2、引起幼儿的探究欲望,鼓励幼儿动手操作。
3、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及创造本事。
各种杯子、彩色面泥、托盘。
一、欣赏杯子。
1、出示杯子。
2、教师:这是什么?它们是什么样貌的?用什么做的?
二、引导幼儿自由探究、观察,经过看、说对不一样的杯子初步感知。
1、教师:今日,教师带来了许多的杯子宝宝,看一看,你最喜欢哪一种(掀去盖布,幼儿充分观察)。
请你们跟你旁边的好朋友轻轻地说一说(幼儿交流)。
2、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杯子。
让幼儿比较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包括外表、花纹、大小、质地、高矮等幼儿给杯子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个别提问:你是怎样分的?)。
3、小结:这些杯子都不一样,有的杯子高,有的杯子矮;
有的杯子有把子,有的杯子没有把子;
有的杯子是绿色,有的杯子是红色;
有的杯子是塑料的,有的杯子是玻璃的;
有的杯子是陶瓷的,有的杯子是搪瓷的玻璃杯、瓷杯容易碎,搪瓷杯容易脱落,
所以我们要轻轻拿、轻轻放。
三、介绍几种特殊的杯子、认识一次性纸杯和一次性塑料杯。
1、出示一次性纸杯和塑料杯。
提问:一次性杯子有什么好处呢方便、卫生,你觉得用纸杯和塑料杯哪个更好为什么?
(请个别幼儿说)。
分析纸杯与塑料杯对环境的影响。
2、教师:是不是用所有的一次性杯子都很卫生呢?
引导幼儿说出塑料杯会造成二次污染,而纸杯却能够再次利用。
让幼儿明白要利用对人类环境有利的物品,要学会保护环境。
请小朋友看看这个杯子下头有一条长长的线,还有插孔,这是什么杯子呢?
(电热杯)。
3、师演示用电热杯烧水。
4、认识保温杯。(依次出示玻璃保温杯、不锈钢保温杯,让幼儿观察)。
介绍:一种是玻璃保温杯,它是由双层玻璃构成的,双层玻璃中间是真空的,热水就不容易变冷了。
还有一种是不锈钢保温杯,是由不锈钢加上真空层做成的盛水的杯子,顶部有盖子,真空绝热层能使装在里面的水延缓散热,到达保温的目的。
5、小结:杯子世界真奇妙,有这么多可爱好看的杯子。
四、想象和制作杯子。
1、今日请小朋友们来当聪明、能干的设计师,设计出你最喜欢的杯子。幼儿动手制作杯子。
2、请个别幼儿介绍自我的杯子。(怎样做的什么形状、色彩有什么用处?)。
3、展览幼儿制作的杯子。
让幼儿在观察、探索、交流的基础上认识不一样材质的杯子,并了解相关的环保知识。
中班科学玩纸船教案篇十三
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2、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1、每组一大盆水、一块擦手毛巾。
2、每组一个筐,内有雪花片、泡沫、硬币、棉签、圆铁片、塑料瓶、铁钉、记号笔若干。
3、个人记录表每2人一张。
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
(一)导入部分: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怎样帮助蚂蚁过河?
(幼儿开动脑筋:游泳圈、小船等)
基本部分:
1、引出沉与浮的概念,认识沉与浮的标记
师:为什么游泳圈可以帮助小蚂蚁呢?出示沉与浮的标记,指导幼儿如何画标记。
2、幼儿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寻找帮助小蚂蚁的方法
是不是和你们猜的一样呢?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等一会请小朋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把这些材料放进水里一个个试一试,2个人一组,一人记录,一人操作。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集中分享探究结果。
请一组幼儿讲解记录结果。
师小结:小朋友们都观察的很好,雪花片、棉签等会浮上来,圆铁片、硬币等会沉下去。
4、引导幼儿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探究:借助辅助材料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5、展示幼儿探索结果。
请个别组幼儿讲解自己的探索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三)结束部分:
安全教育,引导幼儿不要玩水,学会自救。
师:小朋友们真棒,在你们的帮助下,小蚂蚁已经上船了。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所以我们不要到河边玩水,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游泳圈、盆、木头等物品自救。
中班科学玩纸船教案篇十四
活动目标:
1、感知纸的吸水性不同与纸船沉浮快慢之间的关系。
2、发展比较性观察能力。
3、能积极参加探索活动,尝试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在美工区进行过用不同的纸折小船活动。
2、写毛笔字用的宣纸、蜡光纸、皱纹纸及其折好的小船若干。
3、活动记录表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认识常见的三种纸。
出示三种纸,引导幼儿观察感受纸的质地手感的不同。
二、幼儿猜测:哪种纸船沉的快?
2、指导幼儿将自己预想的结果用图形或数字在记录表中表示出来。
3、幼儿记录猜测结果并互相交流。
三、实验验证。
1、指导幼儿分组活动,将三种纸船同时放入水中,观察纸船下沉的速度。
2、请幼儿将实验结果在记录表中记录出来。
3、展示幼儿实验记录结果(皱纹纸船最快,宣纸比较快,蜡光纸最慢)。
四、继续探索、感知纸的吸水性不同与纸船沉浮快慢之间的关系。
1、提出问题,幼儿探究:同样是纸船,为什么沉下去的速度会不一样?
2、教师做演示实验:将同样大小的三种纸揉成纸团,同时放入盛有相同水的三个杯子里,让幼儿观察纸的吸速度并于纸船实验结果比较,找出原因。发现纸的吸水性不同与纸船沉浮快慢之间的关系。
五、活动延伸:幼儿自己收集各种各样的纸,自由折折玩玩,进一步感知纸的吸水性。
活动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用到各种各样的`纸,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和纸相关的经验,从报纸、图书到纸巾、纸盒、各种包装纸。纸不仅是幼儿生活中的伙伴,也是幼儿游戏、创作的必备材料,在幼儿的世界里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
喜欢玩水是孩子的天性,小纸船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玩具,我利用孩子们这一兴趣进行导入,引导孩子们观察三种小船的吸水性不同,沉浮的快慢也不同,让孩子们学会记录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能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探索活动中来。在孩子们自己动手试验的同时也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中班科学玩纸船教案篇十五
通过制作苏打喷泉,培养幼儿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4~5岁幼儿。
塑料盖的瓶子、吸管、胶带、白醋、小苏打、水、纸、笔。
看一看。有趣的实验。
教师演示:
(1)在瓶盖上插入吸管,吸管离瓶底距离约2厘米。
(2)在塑料瓶中倒入30毫升的水,并加入50毫升的醋。
(3)瓶内放人两勺小苏打,迅速将瓶盖盖上。
幼儿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1)这个实验真有趣,水从吸管中喷出来了。
(2)像喷泉一样,瓶子里有许多小泡泡。
(3)喷泉真好看!我也想做一个小喷泉。
我来做小喷泉。
(1)先在瓶里放入水,再放醋和1勺苏打,喷泉没有做成功。
(2)盖子没盖好,泡泡都跑出来了。
(3)将吸管插入瓶盖中,用胶带将吸管固定在瓶盖上。先在瓶子里放人一些水,再放入一些醋,最后放人2勺苏打,迅速盖上带有吸管的瓶盖。
说一说我的实验结果。
(1)放l勺苏打不成功,醋要多放一些,再放2勺苏打,水就喷出来了。
(2)瓶盖没有盖严,泡泡都跑出来了,一定要盖严瓶盖。
(3)先放一些水,再放一些醋,最后放了2勺苏打,喷泉就做成了。
幼儿记录实验过程。
使用药品的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水
醋
苏打
1.教师提醒幼儿要进行分工:负责记录的幼儿要将醋、小苏打的用量记录清楚。
2.检查醋和小苏打的比例是否适当,瓶盖密封是否严紧。
3.盖瓶盖的速度要快。
4.要将小苏打碾碎后放入瓶内。
中班科学玩纸船教案篇十六
在区域活动中,我投放了锁头和钥匙,孩子们特别感兴趣。玩锁的过程就是孩子们探究、比较操作、提高协调能力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组织了本次活动。
1、喜欢玩开锁游戏,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2、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将钥匙与锁进行匹配,并将锁打开。
3、初步了解锁与钥匙之间大小、图案对应关系。
物质准备:
1、各类锁和钥匙若干(大小,颜色,品牌不同)。
2、生活中各种锁的多媒体资料。
3、自制宝盒
经验准备:有玩匹配游戏的经验。
(一)谈话:锁 (激起兴趣)
1、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过锁?
2、这些地方为什么会有锁?
教师小结:有了锁,就可以保护我们的财物,我们的安全,保守我们的秘密
3、ppt了解生活中的各种锁。
(二)、探索活动
1、第一次尝试开锁。
幼儿尝试自己找钥匙开锁,在操作中尝试总结成功开锁的经验。
2、分享交流:成功经验1:按照锁和钥匙的大小进行匹配。
成功经验2:按照锁和钥匙的品牌进行匹配。
3、第二次尝试开锁
开锁比赛:将各种钥匙和锁混合放在一起,幼儿尝试使用总结的方法进行配对开锁,在规定实践内,看谁开的锁头多。
(三)游戏:开箱取宝
幼儿合作,共同打开锁箱取宝,体验成果的快乐。
中班科学玩纸船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1、学习《纸船》,朗读全诗,注意节奏。
2、分析、讲解全诗的内容。
3、体会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请一位同学谈谈最近的感受或见闻。
2、请一位中等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作者简介,导入新课:(3分钟)。
冰心(1900一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女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诗以抒写纯真的重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
三、熟悉全诗指导朗读。
1.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
2.教师范读。要读得低沉而富有深情。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纸船。
――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泊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凉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四、分析、解读全诗。(目标2)。
1.请根据诗中给出的信息,想象这是诗人在何种情形下写的这首诗?
明确:海浪涛涛,天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回到亲人的怀抱?诗人因为强烈地思念故国、思念亲人,愈发感到孤独、惆怅。
2.第一节中哪些诗句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且由来已久?
明确:“从不肯”“总是”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依恋思念之情由来已久,一直就很浓烈,“一只一只”点出所叠纸船的数量多,表明诗人对母亲的思念极深。
3.第二节诗人写出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发生的种种令人心碎的结果,并。
写出自己明知没有结果还是不灰心地叠,又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实际中是否可能,愿望能否实现,这对诗人来说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是否寄托思念、排解孤独、忧伤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出诗人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4.第三节是诗人展开的想象。这一想象有何特点?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纸船虽然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入母亲的梦中,这一想象新奇、大胆、瑰丽,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点明题旨。
5.叠纸船原是儿童的一种游戏,诗中的这一行为意味着什么?诗中的纸船又象征着什么呢?(目标3)。
明确: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诗人叠纸船这一行为表明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
五、背诵比赛。
六、布置作业:
1、朗诵这首诗。(a)。
2、完成课后练习题。(b)。
3、《掌握语文》。(c)。
七、说课精要:适当介绍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在诗歌艺术中的作用。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要以此加强朗读指导。
八、教学后记。
中班科学玩纸船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你们的朋友吗?你们之间有过矛盾吗?认识带给小熊和松鼠友谊的纸船和风筝。
2、齐读课题。
二、看图读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课文图一、图二、图三)小朋友们,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松鼠和小熊在干什么?那么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说得好?看图说自己观察到内容。
2、汇报交流。
3、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找出与图对应的自然段。
4、自由汇报、朗读、评价。
5、谁来读读课题(齐读),读得真好,你们都是朗读的小能手。
过渡:老师有几个句子,你们能快速在文中找出来并画上波浪线吗?
6、出示我会读。
(1)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
(2)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3)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吵了一架。
(4)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了。
(a)小组内练读。
(b)做朗读小能手,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展示朗读才华。
(c)指名读,跟读。
三、读书识字:
1、组织教学:
好,小朋友,我看谁最精神。老师说三句话,你觉得老师说得对,你就鼓掌,说得不对,你就摇摇头。第一句,我是你们的好朋友!第二句,你们是我的好朋友!第三句,咱们班都是很能干很会学习的好孩子!是不是很能干,我检查一下就知道了。昨天老师让你们把预习的生字做成字卡,带来了吗?好,做得真好。请把生字卡片都放在桌子的左角上。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识字知识。
3、交流,运用字卡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4、做摘果子游戏。请往这看,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注意往这看,眼睛不要眨。老师这有一棵神奇的果树,上面长着各种各样的果子。谁来摘果子,摘一个果子,你就读一个字。如果读对了,就把字卡放到我们的纸船上来。(生上来摘果子并领读)。
5、检查巩固认字,送果子回课文中,看看你们还能读准吗?课件出示我会读,师生一起朗读体会。
6、评价。
7、出示我会读,分组朗读,把快乐和幸福送给小伙伴。
8、出示课文1—6自然段,齐读全文,看谁最幸福快乐。
四、指导写字:
1、提醒书写姿势。
2、重点指导,其他字自己练习写。(培养学生自信心)。
3、展示、互评(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取长补短。)。
五、总结:
小朋友,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或收获呢?
中班科学玩纸船教案篇十九
1、初步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和主要生活习性。
2、通过观察、交流、讨论等,发现蚂蚁的基本特征。
3、愿意参加探索活动,知道要爱护蚂蚁。
4、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会团结、谦让。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1、ppt课件:蚂蚁的特征
2、小蚂蚁若干,小昆虫盒若干。
一、导入
观察蚂蚁,引起幼儿的讨论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它长得很小很小,仔细看一看,会是谁呢?
二、展开
1、课件演示:
幼儿有序地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
2、教师:看清楚了吗,蚂蚁长得什么样子?
幼儿在集体中进行交流。
3、提问:
(1)头上有什么呀?触角是直直的吗?(触角、眼睛、嘴巴)
(2)蚂蚁的触角有什么用呢?
(3)蚂蚁的身体分成几个部分啊?(头、胸、腹)
(4)蚂蚁有几条腿?长在哪里?
4、教师小结蚂蚁的外形特征。
蚂蚁由头、胸、腹组成,头上长着一对触角,一双眼睛和嘴巴,身上长着六条腿。
三、观看课件,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1、讨论:小蚂蚁的家在哪儿?
2、引导幼儿观察了解蚂蚁的主要生活习性。
四、拓展经验
观察各种各样的蚂蚁,比较不同。(大小、颜色、花纹)
教师:蚂蚁的种类可多啦,我们中国就有600多种。
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
中班科学玩纸船教案篇二十
1.通过局部特征来推断动物角色,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2.进一步加深对各种动物特征的认识。
1.各种动物卡片(老虎、长颈鹿、鳄鱼、螃蟹、狮子、大象、蛇等),将动物卡片切分成四等份。
2.乌龟饰一个,抽取卡片的箱子,动物应聘板(白纸贴在墙上)。
3.将活动室简单布置成动物现场招聘会。
4.请三个幼儿排练好表演:小动物来应聘。
——乌龟兄妹的职业介绍所越开越大了,来找工作的动物也很多。于是,他们每周都要开一次动物招聘会。本周的动物招聘会又开始了。 ——请三个小朋友扮演小动物来应聘,教师扮演乌龟。(小动物说:“乌龟,我想找份工作。”乌龟问:“你们有没有带照片?应聘是要照片的。”小动物们都拿出了自己的照片,乌龟老哥一看:啊?怎么每张照片都只有一小部分?乌龟老哥看了半天也猜不出照片上是谁)
——教师出示这些只有局部特征的动物卡片,请幼儿猜猜这是什么动物的照片。
——幼儿猜出后,教师拿出其他三块卡片将动物完整地拼摆出来。
——请幼儿到卡片箱内抽取一张卡片,猜猜是什么动物来应聘,并和同伴说说。
——教师请幼儿与同伴合作,找到相配的那一部分拼成完整的照片。
——拼好照片的幼儿,将照片粘贴在动物应聘板上,与同伴自由观看、交流。
本活动适合以游戏形式开展,活动时间可根据幼儿的兴趣适当加以延长。
中班科学玩纸船教案篇二十一
课件,与幼儿人数相等的火车车箱,螺丝,绳子,夹子等。
了解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日常用品,知道这些日常用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通过发现、讨论、验证,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1)师扮演“小工人”出场,引起幼儿兴趣
师拎着工具箱边走边唱:我们苗苗爱心队,最爱帮人忙,如果你呀有困难,我们来帮忙。(拿起一张椅子,师表演钉子轧了手,掏锤子,钉;拿出一个掉了螺丝的玩具,用工具拧紧。)
(2)出示工具,帮助幼儿认识
师:哎,你们谁家有困难需要帮忙吗?(指箱)我这里有许多宝贝,一准能帮上你的忙。你们想不想知道我箱子里藏的是什么宝贝?(想)
师:箱子上有铅丝拧着打不开,怎么办?可以请什么来帮忙?(启发幼儿说出请钳子来帮忙,同时师操作钳子拧开铅丝,打开箱子。)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形象的情境表演,并通过与幼儿的互动,很自然地演示锤子、螺丝刀、铂子这些帮手的作用,.让幼儿产生跃跃欲试的情感态度。
幼儿寻找、发现动物们遇到的困难
(1)师生乘坐小火车边唱边去动物新村参观
师:听说动物新村的一些动物遇到了困难,你们愿不愿意去帮助它们?好,坐上我们的小火车出发!
设计意图:本环节所提供的小火车的车身是用一只只纸盒通过螺丝连接而成的,车轮是用螺丝将陵弃光盘固定在纸盒下方,既暗喻工具的作用,又为接下来的活动埋下伏笔。
(2)通过创设的场景,引导幼儿发现动物遇到的困难
场景一:这是小狗的家,小狗遇到什么困难? (凳子冒出钉子,玩具上的螺丝掉了。)
场景二:熊猫家里图书怎么了?(图书破了。)
场景三:小鸭碰到了什么难题呢?(小鸭的白裙子不漂亮。)
设计意图:将动物的家布置成相关问题场景,让幼儿自己去观察并发现小动物遇到的困难,调动他们的动手操作热情。
帮助动物所需的工具,并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操作
(1)利用课件,讨论动物遇到的困难及帮忙所需的工具
师:小狗家汽车坏了、凳子上的钉子冒出来了,我们怎么帮助它?
师:熊猫遇到什么困难了?怎么帮助它?
师:小鸭碰到什么难题了?用什么来帮它?
设计意图:将帮助小狗、熊猫、小鸭所需的工具通过flasn课件一一呈现在屏幕下方,让幼儿进行选择。幼儿在选择相应“帮手”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形成工具组、修补组、装饰组,帮助幼儿建立了分类概念。
(2)幼儿分组,根据动物所遇困难选择相匹配的工具操作
师:刚才大家说的这些工具都在这三只盒子中呢,待会请大家用这些去帮帮小动物,你想帮助谁就选谁的照片贴在身上,贴好之后,到这边选上你认为合适的工具去帮忙!
设计意图:由于中班幼儿的年龄原因,不会自由分组,采用选贴动物照片的形式能帮助幼儿自由、快速地分组。
幼儿交流、总结自己的好办法
师:请你们告诉大家,你们用了哪些工具帮助小动物的?
借助课件画面配音小结:小朋友们,你们用锤子、螺丝刀、订书机、彩笔、印章这些宝贝当帮手,帮我们修好了汽车、图书,还让白裙子变成了彩色的漂亮裙子。你们的这些好帮手真是太神奇了,谢谢你们!
设计意图:通过小明友的实际操作及讲述,帮助幼儿巩固“帮手”与物品的匹配经验。
(1)检修火车,引导幼儿讨论修理的办法
师:我们苗苗爱心队今天又帮助了别人,真开心! (看表)工作了一天,该下班了,苗苗爱心队的队员们,坐上我们的火车!
师:哎呀,我们的火车怎么了?(好几节车箱都掉了,还少了几个轮子。)
师:好险哪,怎么办?用什么来修呢? (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提供幼儿所需的“帮手”,鼓励幼儿合作修理火车
师:这边有你们需要的夹子、螺丝、绳子、胶带,我们大家一起动手赶紧修好。
火车修好后,师生坐上小火车返回。
齐唱:我们苗苗爱心队,最爱帮人忙,如果你呀有困难,我们来帮忙。
设计意图:中班幼儿需要不断的情境刺激,孩子们在老师创设的特定的修理情境中完或了操作,看着自己修理好的长长的一列火车,孩子们欢呼雀跃,再次体验勤了成功的快乐。
在活动过后将一部分工具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进一步尝试,并继续鼓励孩子关注身边的许许多多的其他好帮手,比如清洁工具、交通工具、劳动工具等等。
中班科学玩纸船教案篇二十二
活动目标:
1、 能认真、仔细、有序地观察物体。
2、 能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两幅图的不同之处。
活动准备:
1、 色彩、造型差异的纸飞机。
2、 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 观察、比较两种纸飞机的不同。
(1) 教师出示红色纸飞机。
提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做的?
(2) 教师出示蓝色纸飞机。
提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做成的?
(3) 找出不同之处。
提问:这两个纸飞机一样吗?除了颜色不同,还有哪些地方不同?
小结:大家观察的很仔细,把这两个纸飞机从机头到机尾都做了比较。纸飞机除了颜色不同,他们的机身、机翼、尾翼也不一样。
2、 出示一张用过的纸。
提问:这张纸除了可以折纸飞机外,还有什么用?
小结:这张纸可以……还可以……,我们应该节约用纸。
3、 完成幼儿操作材料。
(1) 观察画面,理解用途。
(2) 交代操作要求。
(3) 幼儿完成操作任务,教师提醒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比较。
(4) 交流、验证操作结果。
(5) 幼儿相互交流。
4、 结束,整理
中班科学玩纸船教案篇二十三
“帮手”这一话题内涵广泛,包罗万象,孩子们画画用的笔,吃饭的筷子,上幼儿园坐的各种交通工具等等都是我们的好帮手,生活中吃、住、穿、行,样样离不开帮手。
《纲要》中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根据这一原则,我从孩子身边最熟悉的活动入手,选取孩子们爱不释手的螺丝玩具、每一天接触到的图书、多种绘画用具等,巧妙组合设计生成本节活动。让孩子们身边常用的生活用品成为他们认识生活、动手操作、探索秘密的重要教育资源。
1.了解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日常用品,明白这些日常用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透过发现、讨论、验证,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工具组:组装玩具汽车,冒钉的小椅子,螺丝刀,锤子;
修补组:破旧图书,订书器,剪刀,胶带,固体胶;
装饰组:白裙,印章,彩纸,水彩笔,油画棒;
课件,与幼儿人数相等的火车车箱,螺丝,绳子,夹子等。
1.教师情境表演,引出工具
(1)师扮演“小工人”出场,引起幼儿兴趣
师拎着工具箱边走边唱:我们苗苗爱心队,最爱帮人忙,如果你呀有困难,我们来帮忙。(拿起一张椅子,师表演钉子轧了手,掏锤子,钉;拿出一个掉了螺丝的玩具,用工具拧紧。)
(2)出示工具,帮忙幼儿认识
师:哎,你们谁家有困难需要帮忙吗(指箱)我那里有许多宝贝,一准能帮上你的忙。你们想不想明白我箱子里藏的是什么宝贝(想)
师:箱子上有铅丝拧着打不开,怎样办能够请什么来帮忙(启发幼儿说出请钳子来帮忙,同时师操作钳子拧开铅丝,打开箱子。)
设计意图:透过教师形象的情境表演,并透过与幼儿的互动,很自然地演示锤子、螺丝刀、铂子这些帮手的作用,.让幼儿产生跃跃欲试的情感态度。
2.参观“动物新村”,幼儿寻找、发现动物们遇到的困难
(1)师生乘坐小火车边唱边去动物新村参观
师:听说动物新村的一些动物遇到了困难,你们愿不愿意去帮忙它们好,坐上我们的小火车出发!
设计意图:本环节所带给的小火车的车身是用一只只纸盒透过螺丝连接而成的,车轮是用螺丝将陵弃光盘固定在纸盒下方,既暗喻工具的作用,又为接下来的活动埋下伏笔。
(2)透过创设的场景,引导幼儿发现动物遇到的困难
场景一:这是小狗的家,小狗遇到什么困难(凳子冒出钉子,玩具上的螺丝掉了。)
场景二:熊猫家里图书怎样了(图书破了。)
场景三:小鸭碰到了什么难题呢(小鸭的白裙子不漂亮。)
设计意图:将动物的家布置成相关问题场景,让幼儿自己去观察并发现小动物遇到的困难,调动他们的动手操作热情。
3.引导幼儿讨论帮忙动物所需的工具,并选取适宜的工具进行操作
(1)利用课件,讨论动物遇到的困难及帮忙所需的工具
师:小狗家汽车坏了、凳子上的钉子冒出来了,我们怎样帮忙它
师:熊猫遇到什么困难了怎样帮忙它
师:小鸭碰到什么难题了用什么来帮它
设计意图:将帮忙小狗、熊猫、小鸭所需的工具透过flasn课件一一呈此刻屏幕下方,让幼儿进行选取。幼儿在选取相应“帮手”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构成工具组、修补组、装饰组,帮忙幼儿建立了分类概念。
(2)幼儿分组,根据动物所遇困难选取相匹配的工具操作
师:刚才大家说的这些工具都在这三只盒子中呢,待会请大家用这些去帮帮小动物,你想帮忙谁就选谁的照片贴在身上,贴好之后,到这边选上你认为适宜的工具去帮忙!
设计意图:由于中班幼儿的年龄原因,不会自由分组,采用选贴动物照片的`形式能帮忙幼儿自由、快速地分组。
4.借助课件,幼儿交流、总结自己的好办法
师:请你们告诉大家,你们用了哪些工具帮忙小动物的
借助课件画面配音小结:小朋友们,你们用锤子、螺丝刀、订书机、彩笔、印章这些宝贝当帮手,帮我们修好了汽车、图书,还让白裙子变成了彩色的漂亮裙子。你们的这些好帮手真是太神奇了,谢谢你们!
设计意图:透过小明友的实际操作及讲述,帮忙幼儿巩固“帮手”与物品的匹配经验。
5.合作修理火车,拓展经验,体验成功快乐
(1)检修火车,引导幼儿讨论修理的办法
师:我们苗苗爱心队这天又帮忙了别人,真开心!(看表)工作了一天,该下班了,苗苗爱心队的队员们,坐上我们的火车!
师:哎呀,我们的火车怎样了(好几节车箱都掉了,还少了几个轮子。)
师:好险哪,怎样办用什么来修呢(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带给幼儿所需的“帮手”,鼓励幼儿合作修理火车
师:这边有你们需要的夹子、螺丝、绳子、胶带,我们大家一起动手赶紧修好。
火车修好后,师生坐上小火车回到。
齐唱:我们苗苗爱心队,最爱帮人忙,如果你呀有困难,我们来帮忙。
设计意图:中班幼儿需要不断的情境刺激,孩子们在老师创设的特定的修理情境中完或了操作,看着自己修理好的长长的一列火车,孩子们欢呼雀跃,再次体验勤了成功的快乐。
中班科学玩纸船教案篇二十四
1、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小草,丰富有关小草的认识。
2、感知小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学习有关小草的制作活动,体验创作的乐趣。
4、探索、发现生活中小草的多样性及特征。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请家长带孩子到草地观察小草,获取一些小草的知识。
一、了解小草的特征。
1、前几天,我们都去草地上玩小草、看小草,谁来说说小草长在哪里?是什么颜色的?
2、幼儿相互介绍自己认识的草名字以及小草的根、茎、叶、花的颜色、形状等特点。
幼a:我喜欢狗尾巴草,因为它毛茸茸的,像小狗的尾巴。
幼b:这是蒲公英,它的叶子像锯子,花是黄的,以后会变成白色的小绒球。
幼c:这是一种可以吃的草(荠菜),可以包馄钝吃,白色的小花像满天星。
幼d:这小草断了,会流出“牛奶”来叫羊奶草。
评析:幼儿虽未完整的介绍根、茎、叶、花,但都能抓住小草的主要特征,这是难能可贵的,叙述中,有的幼儿用方言说小草的名字,这些有趣而直观的名字,教师没有否定它,而是改为大家根据小草的特点来讨论,给小草起个适宜的名字,再用口语表达。然后让幼儿用手按一按,光脚踩一踩,讲讲有什么感觉?再用鼻子闻,引导幼儿用语言来表达出来,就是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来感知小草。
3、找出你自己不认识的草去请叫别人。
4、让幼儿用手在草地上按一按,赤脚在草地上踩一踩,讲讲有什么感觉?
有的幼儿说湿湿的、滑滑的,有的说很舒服,就像走在地毯上,有的说脚地有发痒的感觉。
5、引导幼儿闻一闻青草的气味,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评析:这一系列的活动,教师是采用灵活和开放的原则,追随幼儿的兴趣,通过调动幼儿的视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去观察、学习、,把观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二、了解小草的作用与人类时候的关系。
1、请养过家禽、家畜的幼儿说说,家禽、家畜每天吃的饲料是什么?草可以作哪些动物的食物。
2、观察草坪几周围的野草,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喜欢种草坪?
幼a:草坪看上去很平整、很漂亮。
幼b:有草坪的地方很舒服,空气新鲜。
评析:通过引导使幼儿知道草坪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以及固土、保湿等作用
3、让幼儿在草地里找一找,并用已有的经验谈谈草还是哪些昆虫的家,它们为什么选择草丛为家。
4、向幼儿介绍小草还可以当燃料、制造肥料、有些小草还能做药材。
评析:这主要是使幼儿了解到草与人类、动物、环境的生态关系,萌发爱护小草的情感,做出保护益草的行为。
三、了解小草的害处。
师:小草有这么大的作用,为什么人们有时还要除草呢?
幼儿a:小草和庄稼长在一起,营养都被小草吸收了,庄稼就长不好了。
幼儿b:花园里长出了杂草,花园看上去就不好看了。
小结:草的生长也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养料,所以,庄稼地和花园里的草多了,就会影响庄稼和花的生长,就要把草除掉。
四、对小草进行创作活动。
1、将和幼儿一起收集的各种野草和野花进行盆景制作。尝试简单的插花艺术。
2、用自己喜欢的野花、草、叶进行粘贴活动。
3、用彩纸折制自己喜欢的花花草草。
评析:这一活动环节,通过美工活动自然而然帮助幼儿巩固对小草的认识,初步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意识,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1、小草是农村幼儿熟悉的植物,对中班幼儿来说,既要正确认识小草,又要了解小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活动教学内容容量较大,有一定的浓度和难度。正因如此,幼儿也因此有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所以活动的内容选择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高于幼儿的生活。
2、整个活动遵循循渐进的原则,环环相扣,方法灵活,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陶治了情操。首先,教师把教学的地点由室内迁移到室外,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这使教学活动变得更新颖、开放、直观、生动,大大激发了幼儿观察的兴趣和愿望。第二,将知识的传授与娱乐、游戏相结合,淡化了教与学的界线,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第三,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教师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去观察、学习,把观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幼儿。第四,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起着引导作用,使幼儿观察的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3、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学科学的特点,重视幼儿学科学的过程,在幼儿自身主动探索中,发现小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自始自终保证了幼儿学科学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
小百科:草是一般是指草本植物,是一类植物的总称。并非植物科学分类中的一个单元,与草本植物相对应的概念是木本植物。人们通常将草本植物称作“草”,而将木本植物称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