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乐音与噪声教案(汇总16篇)
教案可以记录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创新,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教案要与学校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相适应,确保教学质量的达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参考,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小学四年级科学乐音与噪声教案篇一
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布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
3.(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
4.观察和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定、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5.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6.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7.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发现试管里的汽水,有气泡;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里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8.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9.(切碎)、(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0.在100毫升水中,食盐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大约是36克。
11.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12.给杯子中的盐水加热,可以分离食盐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湿抹布。
1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能熟练的内容:
3.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5.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轻轻摇晃杯子以后: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充分搅拌高锰酸钾后: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7.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17.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18.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19.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小学四年级科学乐音与噪声教案篇二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
1-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1-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1-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1-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1-5《溶解的快与慢》。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1-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1-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声音》单元。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2-1《听听声音》。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3《声音的变化》。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2-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2-7《保护我们的听力》。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3.《天气》单元。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3-1《我们关心天气》。
·通常通过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3-2《天气日历》。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3-3《温度与气温》。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3-4《风向和风速》。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3-5《降水量的测量》。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3-6《云的观测》。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3-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4.《我们的身体》单元。
·***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各个不同的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理解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工作,有利于我们健康的生活。
·***根据外观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根据功能的不同,***还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会涉及不同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和心脏的血液输送作用十分重要。
·***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良好初步消化过程,有利于食物营养的吸收。
4-1《身体的结构》。
·***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功能的不同***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
4-2《骨骼、关节和肌肉》。
·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4-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4-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
·***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4-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
·***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4-6《口腔里的变化》。
·***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4-7《呵护我们的身体》。
·***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小学四年级科学乐音与噪声教案篇三
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三、观察发声物体
1、教师演示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教师演示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
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3、小组交流: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小学四年级科学乐音与噪声教案篇四
活动目标:1.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溶于水与不溶于水的调味品、食品,知道什么叫溶解。
2通过自护探索实验能描述实验发现,知道如何加快溶解速度。
3.体验动手操作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点:通过实验知道溶解的含义。
活动难点:自主操作探索食品的溶水性与不溶水性。
经验准备:幼儿对常见调味品、食品有一定的认识。
物质准备:盐、糖、蜂蜜、食用油、透明塑料杯若干,搅拌棒若干,装有食盐和油的大碗,纸巾。
活动过程:
一:认识实验材料。
1.逐一介绍食盐、糖、蜂蜜,食用油。
2.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
问题引导:能否食用?盐什么味道?糖和蜂蜜是什么味道?
如果把这些放水里会发生什么?猜一猜。
二:幼儿自主探索实验。
1.实验:溶于水。
每位幼儿将一勺盐放入自己面前的1号杯,请幼儿观察变化。
提问:盐去哪了?(融解了)教师解释溶解的科学原理。
观察:还有一点盐溶解得慢,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加快溶解速度?(搅拌)。
2.实验:不溶于水。
每位幼儿将一勺油放入自己面前的2号杯,请幼儿观察变化。
提问:油在哪?为什么浮在水面?(不溶于水)。
三:幼儿观察教师实验。
1.教师将一勺糖放入水中,请幼儿观察变化,引导幼儿说“糖溶于水”。
2.区分油与蜂蜜。
教师帮助幼儿区分油与蜂蜜。颜色、
教师将一勺蜂蜜放入水中,观察蜂蜜有什么变化?(溶解慢)请幼儿搅拌,观察现象,引导幼儿说“蜂蜜溶于水”。
提问:如果搅拌油,油会溶于水吗?猜一猜。
请幼儿自主探索搅拌自己面前的2号杯。说一说实验结果。
四:活动小结。
1.幼儿讲述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
2.教师提炼幼儿的实验发现,给予正确的科学道理。
小学四年级科学乐音与噪声教案篇五
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
3.学习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学习制作简易的弹簧称。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预计学生能够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学习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学习制作简易的弹簧称。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不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不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不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不能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不知道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不会制作简易的弹簧称。
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能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不知道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不会制作简易的弹簧称。
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能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能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会制作简易的弹簧称。
小学四年级科学乐音与噪声教案篇六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
1.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1.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1.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1.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1.5《溶解的快与慢》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1.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1.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2.1《听听声音》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3《声音的变化》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2.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2.7《保护我们的听力》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3.1《我们关心天气》
通常通过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3.2《天气日历》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3.3《温度与气温》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3.4《风向和风速》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3.5《降水量的测量》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3.6《云的观测》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3.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我们的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各个不同的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理解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工作,有利于我们健康的生活。
我们的身体根据外观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根据功能的不同,我们的身体还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会涉及不同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我们的身体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和心脏的血液输送作用十分重要。
我们的.身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良好初步消化过程,有利于食物营养的吸收。
4.1《身体的结构》
身体的结构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功能的不同身体的结构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身体的结构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
4.2《骨骼、关节和肌肉》
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4.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4.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
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4.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
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4.6《口腔里的变化》
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4.7《呵护我们的身体》
身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小学四年级科学乐音与噪声教案篇七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日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前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学生从认识电的本质一电荷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要把安全用电的教育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
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4、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6、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7、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
8、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
1、组装简单的电路。
2、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3、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4、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5、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
6、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7、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1、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2、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3、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教学准备
气球、线绳,塑料梳子、碎纸屑、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回形针、小开关、红灯、绿灯、黄灯、具有4个和6个接线头的盒子、橡皮、木质材料(小木片、小木棒等)、金属材料、丝、棉、皮、各类布料(湿和干)、铅笔、钢笔和玻璃等。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解释静电现象
认识正负电荷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小学四年级科学乐音与噪声教案篇八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5、教师小结。
1、我会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气温最低。
(2)、一年之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
2、我会选。
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是(3)。
(1)上午10时(2)中午12时(3)下午2时。
小学四年级科学乐音与噪声教案篇九
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一、引入: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教师演示实验1: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5、教师演示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
三、课后总结。
小学四年级科学乐音与噪声教案篇十
1、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
2、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3、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1、知道卵是蚕生命的开始。
2、知道蚕卵能孵出蚁蚕。
3、能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画下来。
4、知道蚁蚕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1、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2、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
3、充分体验养蚕所带来的乐趣。
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
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讨论蚁蚕的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蚕卵、蚁蚕、放大镜、干毛笔、纸盒。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一块丝绸,给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2、那你们知道知道织丝绸的丝是怎么来的吗?
3、蚕是怎样一种小动物,它又是怎样吐丝的?想不想亲自看一看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养蚕,亲自体验一下养蚕的乐趣。
1、关于养蚕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2、小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5、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1、要养蚕首先要了解蚕卵是什么样的。你知道蚕卵长什么样的?
2、下面我们来观察蚕卵(出示蚕卵并分发给各组)。
4、汇报:说一说蚕卵是什么样的?
5、关于蚕卵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
6、师生讨论解决办法。
2、学生给刚出生的蚕宝宝起名字。
3、告诉学生刚出生的蚕的名字,让学生比较一下自己取的名字和大人们取的名字有什么不同。
4、仔细观察蚁蚕,用尺子测量它的长度并做记录(可以写,也可以画下来)。
5、说一说蚁蚕是什么样的。
6、指导学生做好第一篇养蚕日记。
7、面对可爱的蚁蚕宝宝,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教育学生要爱护蚕宝宝,珍爱小生命。
1、我们来养蚕。
蚕的一生:蚕卵—蚁蚕-蚕-蚕蛹-蚕鹅。
小学四年级科学乐音与噪声教案篇十一
5、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1、知道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2、知道小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3、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1、小车、各种木板(有长短不一的,有表面光滑程度不一的,有相同的)、尺子(或皮卷尺)、垫木块等。
2、小车、尺子、垫圈若干、计时器。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哪些运动方式?(学生自由说)。
2、教师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让学生观察,问: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教师引导:车轮和车厢的运动是什么方式?)。
1、师做小车从斜坡滚动实验,让学生观察。
2、师质疑: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学生作假设,教师适当板书:
(1)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越远;
(2)与斜坡长短有关,斜坡越长,冲出去越远;
(3)与坡面有关,坡面越光滑,冲出去越远;
(4)与车子重量有关,车子越重,冲出去越远;
(5)与车型有关……。
(6)与轮胎有关……。
(注意:此处让学生自行假设,学生假设的内容可能会很多,教师要注意选择所作的假设,要尽量适合所准备的材料能够操作验证)。
1、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讨论交流)。
2、集体交流,教师指导。
(注意:教师要根据所准备好的材料让学生讨论交流在课堂上可以实验验证的假设,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加以方法上的正确指导,尤其要让学生知道每种实验哪些是要变化的,哪些应该不变?教师可以利用课本第37页下图所提供的实验报告记录让学生逐一讨论各种实验时应保持不变和需要改变的条件。)。
3、学生分组进行不同实验,领取相应材料,并完成实验报告,师巡回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做几次,以防数据出现的偶然性,数据测量时要做到认真、准确、记录真实)。
4、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让全体学生弄清小车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5、布置课后任务:同学们,我们刚才做了一些实验去验证了我们的假设,但还有一些假设我们还没验证,课后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选择一些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并做好记录。(教师课后可作适当指导)。
2、学生作假设,教师适当板书:
与动力有关,动力越大,走得越快;
与路况有关,路况越好,走得越快;
与货重有关,货物越轻,走得越快;
3、实验验证:
(1)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验证我们的假设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讨论交流)。
(2)集体交流实验方法,教师指导。
(提醒学生汽车的动力可用加垫圈的方法,如课本第39页上图所示,定好起点和终点,确定好行驶距离,指导学生使用计时器,用好计时器。)。
(3)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师巡回指导。
(4)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4、布置课后任务: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假设,但有些假设我们还没去验证,课后也请同学们选择一些假设去做实验验证,并做好记录。
今天我们做了两大项的研究:
一、研究了小车从斜坡上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二、研究了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有关。通过学习我们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更学会了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再设计实验验证,并总结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希望我们同学能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不断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能力。
小学四年级科学乐音与噪声教案篇十二
析植物体的各部分;学会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植物的方法。
2、愿意与同学交流对植物的认识,体验到合作交流可。
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认识到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出示课件小茶壶):这是一个小茶壶,看一看,
小茶壶是有几部分组成的?
(壶盖、壶身、壶嘴、壶把)。
2、(出示课件):这只小的身体是由哪几部。
分组成的?
(头、胸、腹三部分,头上一对触角,胸部六条腿)。
3、师:那么,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今天我。
们就来研究植物的“身体”。
(板书课题:植物的身体)。
二、课中体验,探索求知:
1、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出示视频片段,让学生观察。)。
2、学生谈观察后的体会,认识到植物世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3、教师出示课件: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们已知的大约有30多万种。
4、去户外观察植物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1)观察前要想好观察什么,观察时要认真、细致。
(2)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要按一定的顺序,别忘了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3)注意保护好植物。
2、教师出示实物:辣椒的植株,让学生观察,提醒学生观察时要认真、仔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完整的植物,这是什么植物?下面小组观察讨论。
教师出示问题:
(1)植物的身体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
(2)指说各个部分。
(3)小组讨论植物身体的构成。
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板书)。
5、师: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的成员,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这六部分构成的呢?
6、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7、汇报结果。
8、教师小结:常见植物的“身体”一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这六个部分,有的植物在某段时间可同时看到;有的植物由于各部分分别出现,不能同时看到;也有某些植物没有根、茎、或不开花、不结果。这需要大家平时要多注意观察。
(教师出示苔藓、蕨类植物图片)。
苔藓植物有两个器官,分别是:茎,叶。
蕨类植物有三个器官,分别是:根,茎,叶。藻类植物有一个器官,无根,茎,叶的分化。实际上藻体就是一个简单的叶。
9、今天我们了解了植物的身体结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讨论、交流)。
的家具都离不开植物,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课后拓展。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课后制定一份观察计划,继续对植物进行研究。板书设计:
1、植物的身体。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第四课时植物的根和茎。
教学目标:
1、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
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小学四年级科学乐音与噪声教案篇十三
温度的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温度计、天气预报等等,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分享了小学四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模板给大家参考!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5、教师小结。
1、我会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气温最低。
(2)、一年之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
2、我会选。
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是(3)。
(1)上午10时(2)中午12时(3)下午2时。
小学四年级科学乐音与噪声教案篇十四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日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前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学生从认识电的本质一电荷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要把安全用电的教育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4、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6、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7、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
8、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
过程与方法:
1、组装简单的电路。
2、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3、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4、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5、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
6、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7、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2、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3、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教学准备。
气球、线绳,塑料梳子、碎纸屑、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回形针、小开关、红灯、绿灯、黄灯、具有4个和6个接线头的盒子、橡皮、木质材料(小木片、小木棒等)、金属材料、丝、棉、皮、各类布料(湿和干)、铅笔、钢笔和玻璃等。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小学四年级科学乐音与噪声教案篇十五
《茎和叶》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的第4课。
这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植物的根可以吸收水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茎和叶的作用。教科书从观察一株完整的凤仙花入手,聚焦到茎和叶的作用上。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借助工具解剖,对茎的内部构造进行观察,并通过实验现象,推想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过程,通过课前给叶片上套塑料袋和用黑色卡纸遮住叶片这两个实验,引发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实验的分析与推测,得出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科学研究要尊重证据。
四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植物并不陌生,也积累了一些观察经验,已经初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但存在对植物观察、描述不够具体的现象。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前,要让学生聚焦观察植物的茎、叶的变化,利用“把植物的茎泡在红墨水里、用黑色卡纸遮住叶面、用干燥的塑料袋罩住大的叶子”等课前准备活动,引发学生对茎、叶是否会变化的思考及持续观察的动机,激发学生对植物茎、叶的研究兴趣。通过学生对植物的茎和叶的对比观察、解剖,知道茎和叶具有一定的特殊功能,从而更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增强学生热爱植物、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概念目标。
茎和叶是植物体的营养器官。
不同环境中植物的茎、叶外部形态不同。
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叶能吸收阳光制造养料维持植物生存。
叶能蒸腾水分调节体温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科学探究目标。
能基于观察描述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发现其生长规律。
能够基于观察及已有认知推测茎与叶的功能。
能够利用实验收集证据验证推测,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对茎与叶的作用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尊重事实,能依据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环境影响植物生长,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知道植物的茎和叶的作用。
难点:
1.引导学生用横切和纵切的`实验方法探究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2.通过观察探究,引发学生科学思维,推测叶的作用。
1.选取一段浸泡过红墨水的凤仙花的茎,一把小刀。
2.课前一周,在凤仙花植株上选一片叶子用黑卡纸遮住。
3.选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其中一片叶子上套上干燥的塑料袋。
4.课前导学:学生观察凤仙花形态特征记录表。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探究植物的茎和叶。
1.学生汇报课前所观察到的凤仙花的形态特征。
2.教师引导学生推测茎和叶的作用。
学习新知。
(一)探究茎的运输作用。
2.学生回答:茎的内部变红了。
3.提问:茎为什么会变红?这个红色是从哪里来的?
4.学生猜想。
5.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茎的内部呢?
6.可以有几种切茎的方法?
7.学生交流、徒手演示。
8.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切茎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横着切,这种方法叫“横切”。你能猜出来第二种方法怎么切吗?可以竖着切,这种切法叫什么?科学上这种切法不叫“竖切”,我们把它叫做“纵切”。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1)先横切,再纵切。
(2)在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不要伤着手。
(3)切完后,认真观察切面茎内红色的部分,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并画在实验记录表上。
(4)实验完成后整理好实验器材,保持桌面的整洁。
9.学生分组探究、观察并交流。
10.小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二)研究叶的蒸腾作用。
1.大家想一想,茎把根部吸收的水分运送到哪里去了?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选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叶片上套一个干燥的塑料袋。你们在塑料袋内发现了什么?(塑料袋内壁有小水珠)。
2.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小水珠是哪里来的?
3.小水珠是从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在科学中,我们称叶子这种散发水分的本领叫蒸腾,叶的这种作用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可以降低叶面温度,对植物起保护作用,同时还可以湿润周围的环境。
(三)研究叶的吸收阳光作用。
1.7天前,老师安排同学们在凤仙花上选一片叶子用黑色卡纸遮住,使它见不到阳光。现在,猜一猜这片叶子和其他叶子相比,会有什么变化?把你们的猜想记下来。
2.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现在,我们一起来揭开谜底吧!(取下黑卡纸,进行观察)。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4.小结:叶有吸收阳光的作用。
三、研讨交流。
1.不同植物的茎叶各不相同,你见过哪些?学生交流汇报。
2.(播放教学课件)观察这些不同形态的茎,说说它们的特征,并给茎分类。
3.(播放教学课件)观察不同形态的叶,说说这些植物的叶子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它们分别适合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举例说明哪些植物适合生活在水中、沙漠等环境里。
四、拓展延伸。
1.植物的茎和叶除了运输水分、吸收阳光、蒸腾作用外,还有什么作用?(繁殖后代)。
2.课后,我们还可以进行小调查,看看哪些植物可以用茎或叶繁殖。
茎和叶。
支撑。
茎的作用。
运输水分。
吸收阳光。
叶的作用。
蒸腾水分。
小学四年级科学乐音与噪声教案篇十六
析植物体的各部分;学会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植物的方法。
2、愿意与同学交流对植物的认识,体验到合作交流可。
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认识到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出示课件小茶壶):这是一个小茶壶,看一看,
小茶壶是有几部分组成的?
(壶盖、壶身、壶嘴、壶把)。
2、(出示课件):这只小的身体是由哪几部。
分组成的?
(头、胸、腹三部分,头上一对触角,胸部六条腿)。
3、师:那么,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今天我。
们就来研究植物的“身体”。
(板书课题:植物的身体)。
二、课中体验,探索求知:
2、学生谈观察后的体会,认识到植物世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3、教师出示课件: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们已知的大约有30多万种。
4、去户外观察植物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1)观察前要想好观察什么,观察时要认真、细致。
(2)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要按一定的顺序,别忘了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3)注意保护好植物。
2、教师出示实物:辣椒的植株,让学生观察,提醒学生观察时要认真、仔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完整的植物,这是什么植物?下面小组观察讨论。
教师出示问题:
(1)植物的身体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
(2)指说各个部分。
(3)小组讨论植物身体的构成。
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板书)。
5、师: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的成员,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这六部分构成的呢?
6、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7、汇报结果。
8、教师小结:常见植物的“身体”一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这六个部分,有的植物在某段时间可同时看到;有的植物由于各部分分别出现,不能同时看到;也有某些植物没有根、茎、或不开花、不结果。这需要大家平时要多注意观察。
(教师出示苔藓、蕨类植物图片)。
苔藓植物有两个器官,分别是:茎,叶。
蕨类植物有三个器官,分别是:根,茎,叶。藻类植物有一个器官,无根,茎,叶的分化。实际上藻体就是一个简单的叶。
9、今天我们了解了植物的身体结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讨论、交流)。
的家具都离不开植物,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课后拓展。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课后制定一份观察计划,继续对植物进行研究。板书设计:
1、植物的身体。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第四课时植物的根和茎。
教学目标:
1.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
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