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专业18篇)
总结创作经历,挖掘创意的来源和成长的点滴。写一篇完美的总结,要注重总结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资深自媒体人总结了自己的写作经验,希望对大家的创作有所帮助。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一
会计电算化是今后会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广大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特点,在会计核算上一直都存在较多问题,大部分中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经营模式势必给企业的会计核算带来负面影响,阻碍着企业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实施。因此,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如何在广大中小企业中更为有效的实施会计电算化,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小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会计电算化普及率低,认识不够到位,人才相对匮乏等。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低。
大部分中小企业还停留在手工帐阶段,即使部分中小企业已经实行了电算化,但也只启用总账管理和报表管理两个模块,仅用来记账,和手工账的工作思路一样,仅仅是为了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而无法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从而导致会计工作无法为经营管理服务。
2.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专业知识这两大块内容,大部分会计人员不懂计算机知识,有时候虽然经过计算机培训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但与实际要求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许多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手工帐处理能力很强,会计水平也很高,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因此,要使得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还有待时曰。
3.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还不到位。
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起步比较晚,特别是深处内地的.中小企业,人们受思维习惯和观念的限制,还未充分认识到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大部分部分中小企业的老板和管理阶层不太重视会计电算化的使用,根本没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甚至有些中小企业经营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持怀疑态度,有的甚至认为会计电算化下计算机记账有很多限制,不像手工那样方便地调整账目,从而不利于企业的一些非法行为和目的比如节税或者逃税。这些想法或多或少都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会计电算化在中小企业中的实施和应用。
4.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会计电算化下的岗位职责分工要求与手工记账有所不同,因此,传统的会计岗位需要重新分工,并按照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要求进行。有些企业未及时、有效地进行岗位调整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部分中小型企业未建立组织控制,授权控制,职责分工控制,业务处理标准化控制,软件的安全保密控制,数据文件的安全保密控制,运行控制等相关制度和措施。大部分部分企业在输入、处理、输出控制等方面做的不好,存在着很多。输入控制缺乏输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控制,缺乏二次输入校验,平衡校验,总数校验等相关制度和措施。处理控制中未加强业务处理程序、方法的控制,如输入计算机中记账凭证未经审核即记账等。最后,输出控制尚未进行输出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控制,如用已结账数据打印账簿未给予必要的标识。
二、对策。
1.相关部门加大力度,推动会计电算化普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蔓延,广大中小企业的数量会越来越多,规模也将越来越大,分工也会越来越细。在推广和普及电算化方面,广大中小企业已经成了主力军,他们电算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和发展水平。因此相关部门不仅要对大型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做出要求,对广大中小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事业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应专门制定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规划,具体要求。促进会计电算化在中小企业中的普及和推广。
2.加大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工作。
会计电算化人才是否充足,电算化水平是否足够高是决定会计电算化系统实施成败的关键。广大中小企业要想顺利实施会计电算化,首先要引入高素质电算化人才。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每年都培养大量的会计点算化专业毕业生,人才供应较前几年有了很大改善,这些人才是中小企业重要的人才来源,广大中小企业应重视人才的引进工作。同时,还要做好老会计的电算化培训,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为本单位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条件。
3.企业要作好实现电算化的思想准备,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难题。
中小企业实现电算化要在思想上做好准备。首先,要转变企业高层领导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在改善企业管理方面的重大作用。其次,要克服员工的抵触情绪。因为会计电算化不可避免会带来工作中的改变,这意味着许多人将不得不改变其长期以来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这都会造成电算化过程中的巨大阻力。要克服这些阻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通畅的思想沟通机制,让相关人员真正认识到实现电算化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4.完善电算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电算账务系统由于会计工具和账务处理程序的变化,除原始数据的收集、审核、建账、填制凭证、编制报表计算公式等由会计人员进行外,部分数据的计算,汇总工作收计算机处理,使内部控制方式由人工控制转为人机控制。因此,对后者的控制要求更严密、范围更。在对输入控制,记账过程控制,输出控制等各控制环节,要以职权控制为核心,建立会计电算化操作制度、计算机硬件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完善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数据安全、完整。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二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中坚力量,它占据着我国税收收入的一大半。随着国家的发展,优秀人才的不断增加,对于企业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但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存在规模小、业务简单、会计核算不健全等等问题,他在不同程度上一定的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因此会计的监督尤为重要,有效合理的会计监督使一个企业更加强大既能维护国家财经法规,又能强化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本文结合现有中小企业的特点就其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在这个基础上,有针对的提出一些会计监督的方法及意见,使会计监督发挥它真正的意义,提高会计监督的质量,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下,能有效的保障财政经济法律、法规、规章贯彻实施,在执行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监督;发展;意见。
在企业与国家联系中,会计是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角色,这样造就会计岗位的重要性,会计最大的岗位职责就是核算和监督。会计核算是根据经济业务内容所发生会计资料,进行财务审核,及时准确地登记入账。只有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才能满足企业各部门及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会计核算反映着企业的经济是实况,以及资产的购存、流转、流量的实况以及利用效率、效益的差异,但在这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纰漏,中小企业中一大部分是民营企业,他们不能第一时间接受最新的消息和政策,在层层上报过程中会出现很大的差距,因此,合理的会计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维护财经纪律和社会经济秩序,对健全会计基础工作、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也起到重要作用,在不同方面的会计监督下,既能保证会计工作的有效合理的进行,也能保证国家及单位、个人的利益不受损失,能够更加快速的响应国家政策,使会计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一、会计监督的概念和意义。
会计监督,是指单位内部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享有经济监督检查职权的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成立的社会审计中介组织、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善性以及本单位内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的监督。会计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会计监督工作,就是凭借所掌握的各种数据资料,依照科学的方式开展活动,为企业合法性发展提供保证。其内容既包括内部监督又包括外部监督。会计监督在会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表现为两方面:
(2)有序合法的进行国家财经法规,所有的会计活动都要按照国家的财经法规进行,它是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进行监督,从而促进单位能有效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保证会计活动的有序进行。
二、新时期下中小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会计机构不健全。
在当前的形式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机不健全的问题,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业务较少,没有专门的会计机构专门负责会计业务,缺乏相关的会计人员;另结合当下情况,中小企业多为私营家族企业,这样,在会计机构不健全的情况下,账务处理比较混乱,会出现公私不分的状况,面对制度的条条框框也会视若不见,因此账面就会比较混乱,相应部门不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真正能经营状况的流量很难区分,非常不利于内部监督的进行。
2.会计人员认识不够。
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存在不健全的问题,因此对岗位的认识度是不够的,因此好多账务处理会存在主观意识,并没有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同时他们对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认识度是不够的,他们没有定期的相关培训,没有渠道知道最新的政策,因此,在税务稽查的时候就会出现好多问题,满是漏洞。
3.会计制度不完善。
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没有明确的会计制度来规定会计人员具体的工作事务,因此会计活动发生的责任会非常模糊,导致人员互相推脱,单位的负责人员也没有相关的会计知识,对于不具备条件的人员,不允许从事会计工作的界限也非常模糊,造成会计工作的起点不高。
4.缺乏相关的宣传。
宣传体现在方方面面,它不仅仅体现在会计人员上,还体现在企业领导人员和国家,在自身不足的情况下,会计人员本身会存在自身素质不高,知识度不够等缺点,同时没有太多渠道知道国家的知识,使不健全的机构更是满是疮孔,工作范围模糊,工作内容不合格,导致最后的质量上不去。就像一辆车如果没有人提供最新的道路信息让他前行,那么一旦发生什么就会造成障碍,使前进的方向受到影响。因此及时的会计信息非常重要,它影响着整个企业和国家的发展。
1.加强内部机构管理。
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依据《会计法》赋予的职权,它将法律的内容实施到具体的人和事,对单位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实施,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将一切活动变得合法性。因此,内部监督是尤为重要的一环,加强企业内部监督有很多方面:
(4)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及责任制,有些法人认为单位是他的,所有的事情都要听他的,但是,在《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的责任同时也是法人的责任,法律不仅会追究会计人员的责任还会追究授意人员的责任,因此要加强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避免出现问题将责任推给会计人员的现象出现,从而影响会计监督的进行。
2.加强认识会计监督的意识,提高宣传意识。
加强法律意识的宣传,好多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对会计知识都没有相关的知识,存在很多盲区,造成好多违法事情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造成的,会计监督的目的就是要尽量避免犯错,因此,我们要在会计行为进行的初期就避免违法行为的出现,使会计监督能充分的发挥它的作用。
(3)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监督检查。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有着强大的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十分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做好会计工作相关的服务工作和秘密保守工作等方面。而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工作还不够完善,实践的经验还不够多,因此加强对会计人员的道德规范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对整个会计人员的道德规范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工作,能够大大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工作,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宣传工作,来逐步形成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良好局面,这样才能够打造会计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保证整个会计工作的良好的工作秩序。
四、结语。
综上所诉,随着时代的变革,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会计监督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也重要,在中小企业不断的发展,现有的经济模式下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如何更好的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已经成为了当下中小企业的重要问题,要想企业真正长久的发展,它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会计监督的职能是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它是会计监督中重要的职能,是会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这企业会计经济活动的进行,它最终目的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程度,来最终实现会计监督的职业化,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从而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提高良好的发展基础,也为国家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瑞.关于中小企业会计监督有效性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7):218.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三
我国外贸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年国民生产总值4970亿美元,其中外贸进出口总值36421亿美元,约占48.58%。我国外贸企业因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等因素对国际经济大环境的依存度比较高,因此如何在外部经济环境持续低迷的境况中不断发展,是当前需重点思考的问题。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财务管理,因此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也就成了我国外贸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国的外贸企业经过多年改革,财务管理较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财务管理管理水平不高。外贸企业重业务轻财务,财务工作仅停留在传统计账和会计核算方面,财务人员对财务预测、分析、决策等管理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不能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
第二,缺乏有效的`财务监控体系。外贸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通常都只有具体负责此业务的人员才知道,财务人员只是根据业务员反馈过来的资料来做账,对实际发生的业务活动无法进行跟踪,只有到收汇时才能看出业务过程,这时再谈控制风险和对业务的监督就为时已晚了。
第三,融资方式单一、资金严重不足。外贸行业价格竞争越来越激烈,运用商业信用来周转资金的难度逐渐加大,筹集资金基本还是通过银行贷款,融资方式单一。但外贸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既不易找到借款担保,也缺乏抵押品,银行贷款发放也更加谨慎,条件极其严格,调查和审核的周期也比较长。形成了越不能贷款,业务越无法进行;越不能更好开展业务,越无法贷款的恶性循环。
第四,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首先,由于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我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较大,外贸企业因商品价格以外汇来计价、利润极易被汇率兑换所带来的损失代替,盈利空间由于汇率变动进一步被压缩。其次,对于外贸企业来说,不可避免产生大量应收账款,在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背景下,拖欠货款已经不再是少数信誉不好的国外客户的专属行为了,有不少的国际大买家、老客户也因经济不景气、消费者购买力和消费信心减弱造成生产萎缩、资金链断裂,无法正常支付货款。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上述存在的几点问题是由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国内外贸政策及外贸企业自身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因此我们应找准对策,不断加强和改进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第一,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提高财务工作水平。首先,外贸企业的管理者要把财务管理作为一个重点工作来抓,支持财务工作,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其次,企业还应每年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全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使财务人员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来,进一步发挥财务管理的积极作用。
第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应在企业内部建立独立的审计制度,对公司所有项目起到监控作用,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为了充分发挥企业内审的作用,内审人员应由具备较高专业知识及良好职业素养的审计人员来胜任,且直接向最高管理层负责来实行审计独立性。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发挥更高效用,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认识企业实际经济情况,有的放矢地出台企业经营决策。
第三,拓宽外贸企业的融资渠道。首先,外贸企业应重视内部积累、加强内源融资。企业可以通过与国内外客户的友好合作关系,充分利用预收、应付款自然性融资方式,解决部分资金紧张问题。其次,外贸企业也要积极借助外力提高融资能力。根据银行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规范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积极争取银行的信用等级评定,争取更多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企业也可以通过与信用好的大企业的联盟与合作,利用大企业的担保来获得银行贷款。同时外贸企业要不断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联系,及时通报企业的经营状况,取得其他金融机构的信任,争取更多资金融资。
第四,建立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机制。财务部门应及时关注汇率的变动情况,对汇率的变化进行监控,合理预测汇率的走势,并及时共享信息,以便业务人员在报价初期就能考虑汇率风险。在汇率变化较大的时期,应尽可能多使用人民币来结算,也可以考虑利用金融工具来合理规避。
为保证资金能够安全收回,外贸企业应重视出口结算方式的选择,出口业务尽量使用前tt或者全额信用证、付款后放提单等结算方式。对于有长期业务往来的客户,也要加强对客户的资信调查,密切关注对方的财务状况。另外,国外账款的回收也可以通过保理程序来减少国际坏账的影响。
总之,外贸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重要部分,适应时代的要求,创新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而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切实将财务观念贯彻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使财务管理充分发挥作用,为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四
相对于大型制造企业,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着“三低”状况:产品质量合格率低、质量管理水平低以及经济效益低。按照企业质量管理问题的四个阶段来划分,处于质量检验阶段的企业数为51%,处于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的企业数为35%,处于全面质量质量管理阶段的企业数为5%,此外还有9%的中小制造企业处于既不开展质量检验,也不开展质量管理的无检验、无质量管理的状态。因此,分析中小制造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将有助于中小企业顺利渡过金融危机。不断发展壮大。
1.1基础性薄弱。
中小制造企业由于人员、资金等因案的影响,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得很不够,相当部分的企业在无标生产或参考其它企业的标准生产,没有形成自己企业的标准;计量人员的配备、计量器具的检测也是能省则省,往往是在出了较大的质量事故才会意识到计量工作的重要性;质量教育与培训也大都停留在口号上;质量责任制更是一纸空文。出了质量问题相互推诿扯皮,最后不了了之;质量信息工作更是由于软硬件的限制以及工作本身的琐碎性而被人为忽视。事实上,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没做好,再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也只是空中楼阁。有些企业对质量信息基础工作不重视,以为上一两套软件就可以解决问题,结果软件是买回来放在电脑里睡觉,企业的产品质量得不到任何提高,质量管理软件成了企业的负担。
1.2质量与技术脱节。
大部分中小型制造企业都设有技术和质量两个相互独门的部门,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基本上停留在产品检验、事后汇总的阶段,使得质量管理对过程控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实践证明,产品质量的优劣70%取决于设计,而部分质量管理人员对产品、技术缺少深入的了解,只会指挥检验人员照图检验,对产品的设计质量没有话语权。
1.3知识结构不合理。
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质量管理人才匮乏,观念成旧,管理落后,根本谈不上人力资源管理。北京市人大代表周霄(老八级工)说过这样一句话:产品品质实际上就是人的品质,人合格,产品绝不会是次品,人不合格,产品绝不会是正品。人是质量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质量改进的主要因素,但大多数中小制造企业处于人员封闭、财产封闭、经济运行封闭的“三封闭”管理状态,这种质量管理模式是与经济全球化浪潮背道而驰的。
1.4对管理不重视。
中小型制造企业大部分存在重技术装备、不重视质量管理的问题。质量管理人才短缺,质量管理人员水平不高、待遇也低。日本的中小制造企业生产现场有很多品管圈(qcc,qualitycontrolcircle),由各工序相关人员自发组成进行品质管理活动。企业老总也对品管圈的活动从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品管圈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无处不在。品管圈的工作为日本产品成为优质的代名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反观国内的qc小组,大部分由领导牵头,类似于行政组织,如果领导不出面则活动很难开展,偶尔取得了成果也很难得到认可。
2.1技术创新上升为企业质量提升的运行机制。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中小制造企业要将质量与科技紧密结合,以技术进步带动质量提升。产品质量的优胜来自于技术领先。质量管理人员应该是本企业产品技术专家,从产品设计开始介入,把产品质量管理贯穿于产品设计、模具开发、现场生产、装配调试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目前,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往往供过于求,企业为了保住市场份额不得不降低产品的价格,结果是销售收入增加了,但利润下降了。中小制造企业的技术层次虽不能和大型企业相比,但也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只有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经受市场的考验。
中小制造企业从事质量管理和技术工作的人才往往较少,且层次不高,大都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但中小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力实现在职培训,使得知识更新度不高,不能掌握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因此,对这部分人员的培训就显得特别重要。中小制造企业也应该更新观念,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舍得在人才培养上投入,同时要树立“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人才观,采用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快速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2.3顾客满意上升为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
中小制造企业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驱动,将不合格的产品或存在质量瑕疵的产品交付给顾客,使企业丧失质量的诚信。企业可能得到了一时的市场份额,但当顾客认识到这种质量欺诈时,那么企业将会永远失去现有的市场。据调查,在买到质量差的产品之后,只有5%的顾客会向厂方投诉,而70%的顾客则不采取任何行动,只是决定再也不买这种牌子或该厂家的产品。英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平均每一个不满意的顾客会把这种不满意告诉其他9个人,这样企业失去不仅是现实顾客,也让潜在顾客望而却步。当企业失去赖以生存的顾客时,就自然会被淘汰出局。现在有活力的中小型制造企业都确立了“c战略”,即顾客满意战略。顾客是企业利润的最终决定者,顾客满意已上升为企业质量管理的核心。
2.4质量经营上升为企业的核心战略。
任何一个中小制造企业要想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必须将质量放在第一位,推行质量经营战略。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更应该落实到行动上。机械行业要加快机床的数字化改造步伐,以软硬件设施的改进提高产品质量,逐步推行6σ管理,将质量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建立质量控制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采用模块化生产方式,使质量和交货期都能满足客户的要求。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五
1、我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16917人、退休职工7180人,管有干部、职工、退休职工等档案24097卷,分别由20个管档单位管理,多的单位有1万多卷,少的只有几十卷。
2、我县干部档案管理主体的沿革。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随之进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和用人制度的改革,也相应给我县干部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变化,即由原来组织、人事、劳动部门相对集中管理下放到组织、人事、委口管理,到委口管理的档案又下放到各主管局管理。现我县县直机关有组织部,人事、劳动、农业、林业、水务、畜牧、交通、公安、财政、教育、卫生、文体、城建、蚕桑局等20个单位管有人事档案。
近几年来,由于机构编制和用人制度的改革,单位管档人员变动频繁,出现了忽视人事档案管理现象,影响了干部管理,从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硬件设施解决落实差。对干部档案管理必备的条件解决落实差,个别单位没有专用档案室,有的单位档案多、档案室狭窄、潮湿、“六防”设备不配套,引起档案材料霉变、虫蛀、个别单位的档案夹都被虫蛀多处小孔,影响档案的美观整洁、完整,有的管档单位必备的切刀、统一的档案夹,都无法购置齐备。
2、材料收集不便,缺损严重。由于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实行了乡镇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推行人员竞争上岗后,部分人员变动了岗位,档案没有及时转递,干部档案材料收集整理归档不及时。有个别单位从干部档案下放到主管局管后,一直未按全国统一标准整理,材料多年未归档,造成档案材料不齐不全。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在抽查的841份档案中,发现有438人差档案材料,占抽查总数的50以上。其中:差入党材料的208人,占24.7;差学历材料的99人,占11.8;差履历表的38人,占4.5;差年度考核表的93人,占11。在新录用的60名国家公务员中,有55名党员,就有52人档案中没有入党材料,占94.5。据统计,我县档案材料不齐不全,特别是入党材料、年度考核、工资变动材料差缺率几乎达40以上。
3、管档人员业务不熟、档案管理制度执行差。近几年管档人员变动频繁,新手占70,加之各级管档部门没有组织专业知识培训,业务不熟,对档案的重要性、管档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太了解,难以适应干部档案管理。个别管理人员在接、转调出、转入、工资、退休时需要查档案时不严格履行手续按规定办事,部门与管档单位协调不够,各做各的,需要用档案时,为了各自方便,不到管档单位查阅档案,叫本人自己提,造成在接转档案时不密封,借出半月、1月甚至有长达10个月不归还的,个别人钻空子,抽取个人档案材料造假、销毁、涂改等,为自己谋利,严重影响了档案的真实性。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干部档案是做好干部的基本条件之一,借助干部档案了解干部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历史地全面看待干部档案,把干部档案管好、用好是一项很重要的.,国家在1990年制订了《干部档案条例》,中组部发了[1988]5号、[]55号、[]13号文件,对加强干部档案管理制订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体现了对干部档案的重视。在这次调研中,通过我们对5个管档单位的了解中得知,只要领导重视的单位,档案就管得好,基本设施完善,有专用档案库房、铁质柜、空调等,领导落实,人员落实,档案装订好。领导不够重视的单位,档案装订管理就差,不谈设施,就连装订工具都没有,材料不齐不全,多年未装。为此,必须提高各级各部门对人事档案管理的认识,切实加强对档案管理的领导,人事档案管理应由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亲自负责抓总。
2、将现行人事档案管理权相对集中,推行人事代理制度。中组部、国家档案局发布的《干部档案条例》(组通字[1991]3号)第六条规定,“干部档案管理实行集中统一和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县以上(含县)机关单位的干部档案实行由县委组织部集中管理,或由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等单位相对集中管理,不具备保管条件或档案很少的单位,其干部档案由上一级单位管理。”为此,应建立统一的政府所属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以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的独立性来确保人事档案内容的真实性。
3、加强档案的基础建设。按照《干部档案。
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干部档案管理部门,要建立坚固的、防火、防潮的专用档案库房,配置铁质的档案柜、库房面积每千卷需20至25平方米,库房内应设置空调、去湿、灭火等设备,库房防火、防潮、防蛀、防盗、防光、防高温等设施,库房、阅档室、办公室三室分开,经调查我县20个管档单位只有十分之一的单位基本达到要求。为此,应将人事档案管理中心设置为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费由政府财政补助的事业单位,改人事档案付费托管为政府无条件保管,还人事档案为国家所有的本来面目。
4、加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自身建设,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干部档案条例》三十八条规定,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注意加强干部档案队伍建设,选择政治上可靠、作风正派、干部档案,注意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关心他们、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我县的实际情况是,20个管档专兼职干部70是新手,业务不熟。建议:
(1)由组织部门,每2-3年组织培训一次业务知识,使他们了解管理档案的重要性,增强责任心。掌握如何收集、鉴别归档材料、整理、装订档案的技术,知道如何把档案管好。
(2)配置专(兼)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落实管档人员待遇。干部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就是外在形式的规范统一内容的完整、真实、精炼、实用,要实现这个要求需要一支热爱档案,熟练档案业务,安心本职,具有奉献精神的档案管理干部。为此,应参照档案局对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待遇标准,落实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有的待遇。
5、严格制度,推行责任追究制。为了避免档案的丢失、改动,必须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手续,做到转入、转出、接收材料有登记,查阅、借阅档案有登记,利用方便,提供准确,有效地制约造成干部档案泄密、涂改等人为因素。对人事档案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实行责任追究。
(1)在查阅、借阅档案时必须持单位证明,二人以上到管档单位,经领导批准方可查(借)阅。
(2)部门协作,除特殊情况需查(借)阅干部档案的外,其它任何需要档案的单位,必须到管档单位查(借)阅,不得为自身的方便,将个人档案叫本人借阅到用档单位一月半月,给个别人有机可乘,伪造、销毁、涂改档案等,不准随意复印干部档案材料。
(3)转出、转入干部档案必须密封,盖好密封章方能转出、转入。各审查单位审查完后必须密封盖章或再转另一个单位。
6、收集干部档案材料是干部档案的基础。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干部制度的改革、考察、考核、学历、各种培训、聘任、专业技术晋升等需要入档的材料不断增多,给干部档案材料的收集带来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改革后,干部管理权限下放,事业单位人员岗位发生变化,档案未随着人员流动转移等,也增大了收集材料的难度。建议:
(1)管档人员必须及时向有关部门采取电话或一年一次上门催收与档案有关的各种材料。
(2)各管委人事部门随时收集材料及时交管档部门,形成层层有人管,上下左右,纵横相通的干部档案材料收集网络。
(3)认真整理,保证干部档案质量。要按档案有关规定,实行全国统一标准整理装订,管好干部档案为合理流动人才服务,做到经常检查,室内清洁卫生、防火、防潮、防蛀、防尘。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六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企业走过了漫长坎坷的发展道路。相应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还存有很多认识上的误区,并未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而形成一种竞争力,与企业战略脱节。本文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几点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
在我国的企业中,比较重视解决内部的物质、资金、技术等问题,往往忽视了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认为人力资源部门不懂技术,不懂管理,不清楚企业的运营状况。且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自己的眼中,他们仅是政策的执行者,远离生产和销售,是被边缘化的部门。于是企业出现重视员工的拥有和使用、忽视员工的激励与培训,重视企业的制度执行性而忽视企业内部矛盾的协调等问题。
2、用人机制不合理。
大部分企业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没有好好利用人才。第一在选人机制上存在问题,一般的企业在选人问题上是领导先提出建议,然后由人事部门考察,最后再进行组织任命。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企业管理者不损公济私,不透明的选人机制正好为这些行为提供了运作空间,因此在选择人才上很难做到公平、公正,企业得不到优秀人才。第二是权责不够明确,职位缺乏具体的职责说明、确切的工作指标和奖惩制度标准。因此,有的任职人员患得患失,放不开手脚;有的得过且过,敷衍了事。
3、培训机制不完善。
对员工的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和根本途径。但很多的企业培训制度极不规范,具体表现为培训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资金投入不到位,这使得培训只是表面功夫,留于形式,完全没有起到它该有的作用。有的企业对新员工有一个短暂的岗前培训,而对于企业的文化理念、岗位素质要求却完全没有涉及。有的企业甚至连短暂的岗前培训也没有,员工直接上岗,培训机构与设施形同虚设,人力资源开发受到冷落。因此,企业的员工如果不进行岗前培训,接受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企业很可能由强变弱,由大变小,这个问题值得管理者的重视。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七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对煤炭化工企业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和高端技术人才,并解决生产效率低,环境污染和破坏,并增加成本等问题还需要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操作流程,加强控制用水量的分析和广泛的研究,通过加强管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等,进而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节水效率的目标。除了生产过程会导致高水消费分析,水的消耗情况的条件筛选机制,加强水水质分析的关键环节,使用现代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系统测试平台,提高管理效率,减少人工工作量,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2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运行过程体系。
煤化工企业有许多生产工艺,复杂的生产工艺,以及许多设备和技术可供使用。因此,有必要对造成高用水量的环节进行系统分析。在全面评价水资源平衡的基础上,适当引入夹点分析法,提高水资源配置水平。同时,我们应该加强废水的回收利用,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采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强链路和节点控制,并引入水网系统进行分析,提高梯级用水效果。此外,最后处理的过程,应该优化冷却水回收和处理过程,应该探索和水网络集成技术不仅减少污水的排放,而且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2.3加强硬件设施配置,提高生产工艺和设备现代化水平。
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煤炭化工生产过程中,引入先进的关键设备和关键技术来减少水的消耗过程,为特定需求生产和生产工作,有针对性的广泛研究,计算和分析设备技术、投资和运行费用之间的关系的科学规划和技术、设备投资和规模,用最少的钱来达到减少水资源消耗的目的。
2.4提高废水回收利用率。
进一步研究了生产过程后的废水利用,以提高中水的利用水平。煤化工行业的污水处理和废水回收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因此,有必要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废水利用和中水开发利用经验,努力探索深部废水处理技术。此外,还应分析矿井水处理的深度等技术,以提高水资源的可利用面积。
3结束语。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公众水资源保护意识的提高,对煤化工企业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煤化学工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水消耗高的问题,根据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和高端技术人员,然后在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废水回用利用率,为煤化工企业生产正常稳定运行提供水开发基础。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八
医院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上,存在着档案资料记载前后不一致的问题,这也就是说,许多档案资料填写后没有结合实际的人员的情况进行更新,造成职工的基础资料存在许多误差,如个人信息、基础资料、履历等[1]。造成档案资料前后不统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简单概括为管档人员的无意和刻意,无意就是指管档人员的操作失误,也就是在填写过程中由于粗心造成的,还有可能是因工作疏忽忘了填写具体内容,进而在后期填写时出现了隐藏的错误;而刻意就是指管档人员的造假,随着医院在用人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造成了某些人员在个人履历上存在造假现象。
1.2档案材料不完善、不完整。
档案材料不完善的问题,主要是指医院职工的后续档案材料不健全和档案内容不完整这两方面。医院职工的后续档案材料不健全、不完整,也就是说有的人员档案资料中,缺少再教育学历表、工资审批表及绩效考核表等,有的职工履历表虽然健全,但缺少主管领导的审核及签字,还缺少科研成果、个人贡献记载的问题,甚至有的职工档案长时间都没有进行更新。同时,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不同于其他行业,尤其是人事档案资料经历的人手比较多,且档案管理时间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这就造成了档案资料的不完善、不健全,但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多是人员行为所造成的。
1.3档案查阅速度慢、效率低。
如今,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基本上都创建了专门的档案信息数据库,并充分借助于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使用计算机、扫描仪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手段,将职工的档案资料及时纳入到了电脑上,再结合相关的技术手段,把文字、照片等转化为后期保存的信息资料,如果有的职工信息发生变动,就可以直接通过电脑,实现人员信息的及时更改,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职工信息资料的精准性、实效性和可靠性;但不容乐观的是,這只是为医院后期的数据统计提供了便利,但为迅速查阅和调取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比如,医院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工作量比较大,一岗位存在许多人员报名的竞争情况,管档人员就要在固定的时间内查阅大量的档案资料,再加上档案管理工作还没有全部建立局域网链接,这就使得管档人员来回走动,才能获取人员档案资料,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又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医院在进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管档人员要充分借用先进的电脑操作系统,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举措[2]。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九
中小企业大多处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员工的个人利益和事业发展,对人才要求得多,给予得少。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有限,为节省开支,培训预算是最容易被削减的。因为对于管理者来讲,培训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效,而当受训者离开本企业时,培训投资会付诸东流。实际上,员工希望在其职业生涯中获得最大可能的成果,在努力寻找着提高其职业水平的最佳途径。若员工能在企业里完成其不断发展的目标,那么他会留下来继续发展,反之则会选择离开。另外,有些中小企业把人才看作成企业的成本或赚钱的机器,有时还对人才提出不合理要求,如随意延长工作时间等,而不知员工是一种有人性的再生资源,这种忽视必然造成人才的流失。
3应对人才流失的策略?
3.1环境留人,营造积极向上的用人环境?
3.2制度留人,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撬动企业人才智慧和潜能的有力杠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活力。要制定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要改变传统的偏重资历和“名气”的评估,要将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相结合,鼓励创新意识和合作共进的态度。考虑到自身的实力和实际条件,中小企业应制定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灵活的薪酬制度,一般可以采取“底薪+奖金”的模式:“底薪”可以与企业原有的薪酬制度统一,基本上差距不大,而“奖金”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和人才层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计量标准和评价方式。在完善多层次奖惩制度的同时,还要注意奖罚制度不可单一货币化,避免简单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要在职务提升、参与管理、精神嘉奖、给与培训进修等方面有所侧重。
3.3文化留人,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4结束语?
【参考文献】?
[1]?邓瑾轩.人力资源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2]?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十
电力工程企业是国家电力系统的建设企业,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电力工程企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背景下,电力工程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管理问题,其中人力资源规划问题是重中之重。改变人事管理的传统理念,将对人的管理提升到战略层次,实施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根本保证。
人力资源规划应该以企业战略发展为导向,然而在电力工程企业的管理中,虽然极力提倡实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但思想及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人事管理阶段,重视财务、物力而忽略人力资本的价值,人力资本的战略规划含糊不清,在选择人才时主观意志比较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短视性。电力工程企业没有对未来的人才需求种类和数量进行规划,导致不适合企业战略发展的人被招进来,而真正需要的人才却大量流失。优秀人才的缺乏使人力资源队伍质量大打折扣,最终对电力工程企业战略目标实现造成影响。
电力工程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什么样的模式,如何开展,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没有一个系统认识,只会盲目跟风,但直接拿来的东西并不好消化,也无法为其带来显着经济效益。
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建立在岗位管理基础上,但实际上这是完全独立的两个系统,过于单纯的管理就显得无力。同时一些电力工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本来就是惨淡经营,较低的支付能力根本无法满足人才的客观需要。有句俗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没有好的留人策略,人才自然会流向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
3、激励机制不健全。
电力工程企业的考核制度过于形式化,就拿年终奖来说,年终成绩基本是领导一个人的,其他一干人等只作简单评价,没有体现出每位员工的成绩。员工干得好不好都一样,考核成绩难分优劣,同时对部门优秀人才比例有不成文的限制,造成评定成绩严重失准。考核评定标准也十分简单,没有根据员工职责、所处部门的不同进行评定,更没有将指标量化,严重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从考核效果来看,考核多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其公正性、客观性、真实性备受质疑,企业决策层很难从考核中得到真实信息。
对电力工程企业来讲,没有战略规划根本不行,在发展中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多少人才,如何引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电力工程企业必须有一个总体的人力资源预测与规划,而没有这个环节支撑,任何战略构想都是纸上谈兵,虚无飘渺的。人力资源规划要注重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相依托,在向目标迈进的同时,员工的个人目标也不断接近。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将企业经营目标和策略转化为对人力的需求,有效达成质和量、长期和短期的人力供求平衡,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当然,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同时,还应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建立各项规章制度,通过规范用工制度、在企业内部构建良好的人力资源配置系统等,进一步规范管理模式。
2、建立竞聘岗位制度。
竞聘岗位制度有助于最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公司发展两者的统一,对于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和综合性管理岗位应该遵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竞聘上岗,有效地拓宽人才选拔渠道,打破各种限制。为此需要完善和健全岗位竞聘方案,多方面综合考虑将行政调配和岗位竞聘制度结合起来,让更多人参与到岗位竞聘中,鼓励员工在不同岗位和工作之间进行轮换和适当流动,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结构配置的优化。同时还需要建立岗位培训和岗位竞争淘汰机制,对那些不能有效胜任岗位职责要求的员工要进行换岗或转岗,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适度合理的员工岗位轮换制度和人员进退出机制。
3、加强绩效考核管理。
电力工程企业绩效考核要根据自身特色制定标准,比如,对单位工程部进行考核,首先要求工程部和经营部经理参与人力资源部考核方案的制定,根据其工作经验制定具体的考核项目和考核指标,这样有了部门经理的共同参与和一致认可,接下来的考核实施就能很顺利地进行,考核结果也才有实际意义。绩效考核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管理层、人力资源部以及基层员工要不断对绩效考核工作加以重视,并把其当作一项正常日程来抓,同时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督促和检查,使考核工作进一步落实到位;二是要不断加深考核内容,使考核更丰富,量化、硬化考核指标,使考核更准确、更具操作性。考核内容的制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是坚持考核原则,严格把关,使考核客观、公开、公平、公正。
总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电力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也是其战略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
始终坚持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同时兼顾一定的短期利益,做好人力资源规划,根据外部市场动态适当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才能有效提高竞争力。我国电建市场日趋成熟,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是发展之趋势,未雨绸缪,储备优秀人才是电力工程企业的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曾宏坤。论国企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发展[j].福建轻纺,,(1)。
[2]曾汝林。论在企业竞争战略指导下的人力资源战略[j].财经界,2010,(4)。
[3]晏景荣。基于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流程及方案探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7)。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十一
从医院正常运营的角度来说,人事档案是对全体医护人员的信息汇总,借助于调取人事档案,可以随时获取员工的基本资料、专业水平、科研成果等,这也是医院监管职工、培养专业型人才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医院也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上了日程,但仍存在一些不足,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十二
就当前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都存在一定问题,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管理观念。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不具备一定的整体性,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工即使很明确,但是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比较少,不利于对相互之间的优势进行有效的利用。企业是一个动力系统,只有在管理观念上进行更新,对经济管理实行全面化的管理,才能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使得发展过程得到优化。
1.2当前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缺乏优秀的人才以及文化。
企业的文化对于企业人才的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企业发展过程中,缺乏经济管理的相关人才以及企业文化,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高水平的人才,谁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一般说来,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员工会出现疲惫的现象,常常容易出现不思进取的状况,这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具有很大的阻碍,此时,企业文化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促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激发自己的潜力,企业应该要不断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通过招聘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人才进入到企业,为企业的综合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1.3经济管理过程中缺少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经济发展的业绩对于企业的走向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要想获得更高的市场地位,就要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经济管理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一般说来,竞争包括六个方面,即成本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品牌的竞争、网络的竞争、服务水平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这六个方面关系到企业的综合发展,但是当前很多企业都缺乏核心竞争力,无论是成本的控制、人才的招募,还是品牌竞争,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与企业的经济管理不善有关。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不断促进企业的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应该从这六个方面着手,为企业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策略探讨。
企业的'经济管理涉及很多方面,比如成本管理、人才管理等,当前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对于企业的竞争实力的提升具有十分严重的影响,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经济管理的力度,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2.1对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进行优化。
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管理体系指的是实行经济管理过程中所选择的模式。为了促进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要在企业内部对经济管理体系进行测评,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有效的改进,对传统的经济管理活动中以“管理效益”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要将企业发展的长期以及短期目标进行有效的结合,发挥企业经济管理系统的效应。
2.2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进行优化。
企业的人力资源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人才是企业不断提升竞争力的因素,为了不断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潜力,要积极地改善员工的工资待遇,给员工提供更多提升自己的机会,比如定期组织培训、设置科学的晋升机制等,有助于对员工的积极性进行有效的激发,防止人才流失。人才战略是当前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实施的一项基本战略,可以推动企业的长足发展。
2.3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的综合能力水平得到提升的关键,在当前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加强内部体系的建设,应该要加强网络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以及内部控制能够符合当前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企业经济管理应该要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对各种政策、发展信息等进行关注,在企业与市场、客户之间搭建平台,促进各种信息的有效传递。
2.4注重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优化。
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生产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综合水平有决定性作用,为了优化企业采购、生产过程,相关的部门应要加强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控制,比如原料的采购、产品生产、产品上线、产品销售等,在此过程中,尤其要加强对质量的管理,使得企业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促进利益最大化。
3结语。
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经济管理涉及到很多内容,比如人才的管理、生产经营的管理等,任何一个部分的管理效率都会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带来很大影响。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的改革,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比如加强人才系统的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招募更多优秀的人才,并且利用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人才的保留;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对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以及生产经营管理过程进行优化等,都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措施。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十三
摘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内蒙古地区凭借先天的地理经济优势,区内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在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城乡就业及税收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关键词:内蒙古;中小企业;融资。
内蒙古中小企业贡献了区内高达55%的税收、64%的gdp、76%的企业技术创新成果、85%的城镇就业岗位,奠定了推动经济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扩大社会就业、改善民生和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地位。
伴随中小企业发展的不断壮大,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企业发展面临着创新不足、人才流失、经营不善等非经济因素的问题,容易造成企业资金层面上的断裂,融资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0内蒙古社会融资现状显示企业70%的融资依赖于银行。
而银行通常青睐于有一定资产规模的大型企业,多数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即便通过严格的审批获得银行借款,但也只能满足企业资金需求量的不足15%。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对国民经济蓬勃健康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位置并不能与其获取资金支持的方式来源相匹配。
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把握着企业乃至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命脉。
内蒙古作为资源大省享誉全国,却同其他地区一样,面临着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
更为关键的是,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规模扩大,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融资是判断一个企业发展活力的重要标志。
通常中小企业融资难有两方面因素:
(一)内部因素。
一部分中小企业自身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公司治理结构混乱,造成企业融资吸引能力弱。
另一部分企业资信水平较低,企业信誉造成银行贷款困难。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单一,主要通过内部融资(留存收益和折旧),和外部融资(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
其中内部融资金额有限,而外部融资成本高,使得中小企业陷入融资难的困境。
(二)外部因素。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因素包括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和相关法律环境的不健全等问题。
市场运行机制上存在价格体系失调、信息不对称、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社会服务体系有漏洞等问题,导致企业丧失调整融资结构的资格。
而法律环境方面,国家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但实践太浅,对中小企业融资益处不明显,融资依旧困难。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发展规模小、经济实力弱、风险高等问题,进而导致缺乏合理有效的融资渠道,融资结构不平衡。
因此,我们需要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如金融机构、政府和企业等,共同创新进步,改善内蒙古融资结构,提高融资渠道的合理化,进而保障经济和社会平稳快速的发展。
(一)引入私募股权投资,优化融资结构。
私募股权基金起源自美国,通过股权投资于未上市企业,提供经营管理服务,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投资形式,是一种投融资制度创新。
引入私募股权资本有助于拓宽内蒙古自治区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结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内蒙古经济贡献新鲜的血液。
1、发展民间资本进入私募股权资本。
内蒙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18077.60亿元,且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因此,在充裕的民间资本基础上,配合政府政策支持,培养专业人才,内蒙古自治区可以发展不同类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2、鼓励建立私募股权投资的中介机构。
发展私募股权投资,需要培育一批合格的机构投资者,建立灵活有效的中介服务机构,为内蒙古投融资市场提供金融、税收、会计、评估、仲裁等多方面高效快捷的服务,实现创新金融与内蒙古经济的双赢。
3、有效控制私募股权投资风险。
加强对投资者的范围限制和风险教育,避免不必要风险的产生。
可以从管理学的角度介入,分别采取同步控制和反馈控制的方法对私募股权市场风险进行综合控制。
最大程度降低私募投资风险,帮助私募股权投资可以顺利开展。
(二)加强内蒙古企业自身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
当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存在产权不分、责任不明等问题,容易造成资金配置效率低下。
为此,中小企业应当借鉴现代化大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更好的改善自身管理水平。
首先,设立健全的权利责任机制,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
学习探索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合理配置资金。
其次,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人才的竞争力和管理水平的竞争。
可以与高校合作,保障企业创新发展的.活力。
最后,提高企业形象和树立诚信观念。
建立企业长期的发展规划,注重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加留存收益,变化企业格局,改善企业融资结构。
总之,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多变量的,具体应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本结构,合理配置资金,完善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政府职能建设,保障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政府与市场的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既是市场的监督者也是市场的服务者。
金融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加强政府职能的建设,对优化市场融资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严格监督实施有关法律法规。
保证做到中小企业发展有法可依的良好法律环境。
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完善的法律环境下明确市场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健康的发展环境可以促进中小企业迅速占领市场份额,发展壮大。
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机构或发展投资基金,配合实施宽松的融资政策,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中小企业在市场中占有一定地位,合理的市场秩序有助于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加强反垄断法执行、放宽中小企业投资的各类行政审批程序,为中小企业融资创新营造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罗楠.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创新问题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9,(3).
[2]王巍.2010年中小企业成为新增贷款主力军[n].河北日报,20110215期第a13版.
[3]王熙喜.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经济,2012(5).
[4]王延中.中小企业融资状况与结构特征[j].财贸经济,2003,(9).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十四
摘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所有的管理者都有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如何分配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和能力。接下来会列举公司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并简单的说说如何合理的分配,从每个人擅长的层面来分析如何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中招聘与配置环节的工作。
现阶段,企业中仍存在人力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如何做到个人与企业的需求对接,个人擅长和企业的所需匹配。如何解决这一类问题,如何让员工适应自己的岗位,如何各自发挥其能来帮助企业,优化自身人力资源配置,进而寻求解决配置不均匀问题的途径是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企业是服务人的生活起居,来满足人们社会上的需求,人力资源就是在企业中有用能够被企业所利用并且能够创造价值的总称。目前来看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每个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在所有的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是管理的核心内容。对人力资源合理的配置和使用,是人类的巨大财富,好好地开发利用,如此才能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企业的成功与失败有许许多多的原因,然而人力是最重要的原因。由于前辈留下的制度,都一直传承,还没有改变计划经济的传统。对人力资源的认识和使用存在一定的误解。缺乏对人才的有效利用,和缺乏一些激励机制。1.认识存在误区,管理理念落后对企业而言,其自身发展的成功都离不开对企业制定长远的计划。现在的知名企业都是因为制定计划才发展的这么好,不然也不会家喻户晓。现在有许多企业缺乏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很多时候企业管理者可能相信的只有自己的管理经验,对人力资源管理与配置缺少正确认知。不敢放手让员工去干,在企业用人方面大都是老板说了算,所以非常容易导致用人失误。2.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内部消耗严重对企业而言,不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会加重企业的内部消耗。现阶段,国内企业中仍存在组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也很难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企业内部员工间的内部消耗长期得不到控制。很多时候领导们并不互帮互助,反而互相挑刺。就算有互相支持的,那也是亲人也不是有能力的人。由于急功近利而缺少长期规划,这样使企业的凝聚力减弱,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也得不到提高。企业经营发展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个人所擅长的和所在岗位不匹配”。加之缺少科学严谨的人才测评标准,便造成了对工作职责、任务以及岗位要求把握不清的局面。所以很多时候在面对工作任务时员工往往无从下手,这也是影响工作效率的重要原因。3.企业的分配制度不够透明化,员工既得利益得不到保障企业为了吸引并留住人才,会设立统一的福利条令,但是缺乏科学的考察制度和措施,并不能确保员工在付出智慧的同时得到经济上的回报。这样不但起不到合理使用人力资源的作用,反而会损害员工的既得利益。4.企业育人环境落后企业在发展,管理经营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当前很多企业均已经认识到了人才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也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但实际工作效果却难以尽如人意。自身育人环境落后,很多时候即便培养出的人才也大都跳槽到了其他公司。这就是企业不愿意培养人才的原因,不愿给别人做了嫁衣。由于会有跳槽的现象,许多企业开始不再培养人才,因为他们认为肯定有人会跳槽。这是因为人力资源的管理不明确造成的。员工对于发展道路很迷茫,并且劳动合同关系不明确。企业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招聘员工,并不能保证员工的利益。员工和企业都各有所需,而不将眼光放长远,难以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企业也难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1.确定以人力为本的观念,建立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所产生的作用主要来源于员工的知识、技术以及工作能力。对企业而言,它能够左右今后的发展方向,为自身创造更加显著的经济效益。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就算拥有巨大的财富,缺乏人才那也“于事无补”,因为很难实现资产增值。人力资本是企业发展的向导。所以应该建立人力资源战略。进一步扩大投资,通过培训来培养人才。发展资源的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浙江杰克控股集团的发展为例子,前期他只是个不出名的小公司,他选择了以人力为本的政策,在人力培养方面投资很大,但是他的领导丝毫不心疼,因为他知道育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关键。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用高投资来发展人力,现在正在用高人力创造更高的收益。2.改变管理模式,进行岗位测评个人和岗位关系是企业的基础,更是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工作的重点,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进行对人力资源的规划,企业的目标需要人力资源的帮助才能实现,因此企业自身要发展,但同样应当保证员工的利益。第二步优化岗位以及管理模式的分析,仅有人力资源的规划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岗位工作上的分析。形成完整的岗位说明书。第三步进行人才的测评,在任职岗位的时候进行人才测评,看看是是否能够胜任这个岗位。这样将有利于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第四步要对企业内部或外来应聘者进行合理配置,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踪、考核、测评。最后还需要通过调配等手段进行优化。3.确立人力资源观念,建立新的适用制度改变旧的管理观念,将员工看成实现目标的第一资源,将员工培养开发,发挥员工的潜能,更好的实现发展,更好的实现组织发展。强化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建立有效的考核标准,这样会使员工具有成就感、自豪感,从而使员工对工作满意。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尊重员工,爱护他们,这样员工才会从心里接受。建立合理的薪水体制,这样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素质,这样对企业和员工都是有益的。4.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明确员工的发展道路企业应该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因为教育和培训是提升企业的前提。首先要重视对新人的培训其次更不能忽略老员工的培训。再次,是培训之后再培训,不定时的培训。不管是对谁来说,老员工也好新员工也罢,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进步充实自己,并且提高适应新变化的要求,才能胜任自己的岗位变化,才能提高工作质量5.重视企业文化的创造,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应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将这部分工作落实到位,以明确员工的发展前途。只有确保员工能够快速、不间断的“发展”,才能够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要为自己的员工创造有利的条件是他们拥有为之骄傲的工作和职业,之后才能够为员工赢得满足感、奉献精神。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员工自身的素质和经验并结合企业的经营现状为其设定目标策略,为他们营造一个进步的空间,让其能够在工作中得到锻炼。这对于企业的良性发展也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要形成这种氛围,要在企业中形成竞争的机制,秉承能者上的理念,采取公开公平上岗的原则,不只看学历,要看能力的大小,能力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这个公平公正的舞台上,员工的职业生涯才会驶入良性轨道。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而且可以齐心协力的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也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个有效手段。因此有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至关重要,这样可以让员工有归属感,也会让企业活跃起来更有活跃气氛,员工更愿意发掘自己的潜能。成功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和员工都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会影响员工对企业的看法,因此需摆正员工的认识。
三、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现代管理认为,管理的基本目的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目标为方向优化人、财、物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体系。企业管理者必须从管理根本出发。形成人才引进、培养的良好体制。从以事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更加重视人的个体需要和发展需要,要个性化管理,重视企业团队合作和培养团队意识。对员工要关心,关心程度要超过对员工的约束,激发其工作积极性,让其为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晓耕.《企业管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
[2]苏东水.《东方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
[3]林建煌.《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
[4]张佩云.《人力资源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5]赵伊川.《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商务出版社,.
[6]赵西萍.《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十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同时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在我国,除民办高校外,普通高等院校是由国家投资举办的,在性质上属于向社会提供准公共产品的公益性组织,而且根据《担保法》的规定,高校的资产不能作为其债务的担保,因此,在高校要不要负债融资,负债融资是否考虑财务风险等问题上,多数高校的管理当局都持这样一种理念,认为高校是国家的,高校之所以走负债融资发展之路,主要是因为国家财政拨款主渠道不畅,高校负债融资主要是为了解决高校发展资金的缺口问题,而这一资金缺口最终应由国家来补齐。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所以大多数高校在负债融资发展上,更多的是考虑如何从银行贷到资金,而对于什么时候偿还贷款,如何偿还等问题考虑得较少。高校管理当局这种轻视财务风险的倾向,极易使高校因为偿还债务而陷入财务危机。
2.2高校负债规模总量失控。
1999年8月26日,中国银行与清华大学签署了“银校合作协议”,中国银行向清华大学提供10亿元的授信额度,迈出了我国银行和高校合作的第一步,此后,建行、工行等多家银行纷纷与高校开展合作。在高校贷款普遍化的同时,贷款额度也迅速增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约为1500亿元至亿元,部分高校贷款甚至已经达到数十亿元。3月底,吉林大学自曝负债30亿元,并在校内征集解决财务困难的建议,这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并引发社会各界对高校贷款问题的广泛关注。209月12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全国高校形成的债务达2000多亿元。高校贷款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现实性问题,当前随着我国银行贷款利率的不断提高,它已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不可承受之“重”,总体上讲,高校的负债规模已经超过了其实际的承受能力,在总量上呈失控状态,并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
2.3融资手段单一,过于依赖银行贷款。
高校扩招后,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高校通常寻求向商业银行贷款,这种单一的负债融资使高校目前普遍存在高负债率的问题。一旦环境发生不利的变化,将导致高校财务状况不稳定,极易陷入财务危机,这对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目前已经有一些高校被迫通过拍卖老校区、出让闲置资产等途径来偿还借贷资金。理论上高校还本付息的预期是招生规模扩大产生的规模经济,但国家或地方政府未来经济发展、政策等及对专业的饱和程度,都会对高校招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当招生规模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时,银行还本付息就可能存在很大问题,这将严重影响学校的信用形象。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十六
我国煤化工技术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综合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能耗高、尤其是水资源消耗高等方面。我煤炭资源和水资源分配比例不够协调,通常在干旱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水资源短缺,煤化工业行业的耗水量大。煤化学技术目前面临的高耗水量问题,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关键的限制我国煤化学工业发展的因素,解决煤化工发展中高耗水问题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对煤焦、煤气化、煤液化等不同煤化工技术合成燃料油的用水量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为煤焦化的未来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十七
高校向银行贷款,负债融资主要用于建设开发新校区,其特点是资金需求量大,相对集中,占用时间较长。教育贷款不是政府投人,必须按照信贷管理的有关规定按时偿还本息。因此,学校在考虑贷款时,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和效益意识,这是防范风险的基础。要树立强烈的财务风险意识,要把风险防范意识贯穿到整个工作决策中,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与预测,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提高风险预警效能,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设置一些科学化的敏感性财务指标,通过分析和评价这些指标的变化,及时揭示潜在的问题,对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进行预防。
3.2合理确定负债规模。
高校贷款规模除受学校基建规模影响外,还受诸如贷款成本、学校自身还贷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要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认真制定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在正确评估学校偿还贷款本息能力的基础上,科学确定贷款总量,合理设置贷款警界线,做好每个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清轻重缓急,对贷款资金的投放时间、投放顺序、投放数量进行科学设计,以保证贷款建设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效益性。应坚持适度负债的原则,既不保守,因害怕财务风险而不敢负债运行,也不冒进,轻视财务风险,甚至莫视财务风险的存在,应从加强直接控制入手,将维持合理的债务规模纳入高校管理当局的业绩考核机制,有效地约束高校管理当局为了追求政绩而过度负债或不良负债的倾向。
3.3寻求其它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普遍缺乏融资手段,筹资渠道狭窄,无法满足大规模的教育投入需要。除了向商业银行负债融资,高校应积极寻求其它融资渠道,以降低财务风险。通过资本市场来进行融资,不仅能弥补单一融资形式的资金短缺,而且所筹集资金不存在偿还的问题,这对于稳定高校财务状况是十分有利的,同时能使社会上闲散资金投向具有高成长性、潜在市场巨大、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领域。虽然单个高校作为事业单位上市有很多困难,但可以通过联合上市、借壳上市等方式上市融资,中国高科就是主要高校联合发起上市的典型案例,是于1992年6月由上海交大、复旦大学、上海医大、四川大学、北京大学等36所大学共同发起,1993年4月改制为中国高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于7月上市。
参考文献。
2王德春,张树庆.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与对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3周荃,朱敬.高校利用资本市场融资途径初探[j].中国渔业经济,,6.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十八
一、分享改革后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的划分不利于规范管理。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所得税收入分享体制改革后税收征管范围的通知》(国税发[]8号)第二条第一款:“自1月1日起,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有关规定,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设立(开业)登记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的规定,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都是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机关,而征管对象的划分却不按企业性质、类别,而是按工商注册登记时间,这就意味着相同性质、类型的企业,将归属不同的税务机关管理,由此可能从客观上为税收不平街创造条件。这是因为:
1、税制本身决定了企业所得税是一个弹性较大的税种。企业所得税计税依据是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而应纳税所得额是以企业核算的利润总额为基础,加减纳税调整后得出的。由于企业成本核算的复杂性和核算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企业核算的利润总额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伸缩性。加上现行企业所得税税收政策比较复杂,税前扣除规定缺乏刚性,操作起来弹性较大,因此,对政策理解程度不同、计算方法不同,都可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各不相同的计算结果。同时,管理方式的灵活多样也决定了企业所得税负担不平衡现象的不可避免。目前企业所得税征管方式主要有查帐征收和核定征收两种,而核定征收又视能否准确核算收入总额和成本总额,分别采取核定应税所得率和核定所得税税额两种征收方式。采取不同的征收方式,企业的所得税负担都可能会有不同,有的甚至相差很大。而且,企业所得税政策不可能规定得很详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各级税务部门只有结合地方实际确定具体的操作办法,而这种操作办法往往会有一定的伸缩性。以上种种客观因素的存在,再加上不同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力度不同,规范管理程度不同,势必会造成同类纳税人因归属不同的税务机关管辖而出现税负“倚重倚轻”的问题。这一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将给纳税人以可乘之机,从而滋生、蔓延“人往高处走,税往低处流”的不良倾向。
2、实际执行中,国、地税征管范围的划分比较困难。按照国税发[2002]8号文件规定,从20起,新办企业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而原由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的企业合并、分立、改制的情况除外。我们认为,文件所表述的情况还不是很全面,具体执行中遇到的情形还有很多,操作的难度很大。辟如原由地税部门征收管理的个体工商户、个人投资和合伙企业,由于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而吸收新成员组建的公司;辟如原由地税部门征收管理的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中断原有企业经营,而由各投资人或合伙人各自兴办的企业;再辟如原由地税部门征收管理的企业,抽调资金与其他企业或个人合作兴办的企业……等等,凡此种种,若不一一作明确规定,都可能导致国、地税征收机关要么争相介入管理,要么相互推委、扯皮,从而更不利于真正强化企业所得税征管。
3、企业所得税分属国、地税两套机构管理,不利于保证地方基期年既得利益。根据分享改革后国家税务局确定的征管范围,新办企业所得税征管权归属于国家税务局。而“新老更替”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经济发展也不例外,往往是新办企业在无限增多,老、旧企业将逐步萎缩、退出经济舞台。按照这一客观规律,国家税务局的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将越来越大,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的企业所得税税源将越来越狭窄,完成收入基数的难度也将越来越大,最终将可能因完不成收入基数而导致地方基期年既得利益的损失,进而长期影响地方可用财力。
1994年新税制改革后,国家统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实行内、外资企业两套税制,这对于引进外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然而,在我国加入wto的今天,内、外资企业适用税制仍不统一,则不利于公平竞争。由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在适用税率、成本开支范围、开支标准、折旧计提、优惠政策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如享受“两免三减半”政策,工资、利息按实列支,允许加速折旧等,都使外资企业的所得税负担远远低于内资企业,这不仅有失税收公平原则,也不符合wto规则要求。同时,由于受利益驱使,一些有实力、上规模的内资企业纷纷钻税收空子,想方设法向外资企业转型,从而影响财政收入总量,特别是企业所得税分享改革后,给地方财政收入造成负面影响。
三、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存在问题。
税收优惠是国家对某些纳税人和课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而减免税收负担的制度。国家在税收制度中规定减免税,一是体现量能负担原则,二是贯彻国家方针政策,达到调节经济、保护环境的目的。但在当前实施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中,却难以体现以上两个原则。
1、税收优惠与税收受益或量能负担原则相背离。税收受益原则是指纳税人以从政府公共支出的受益程度的大小来分担税收。制定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一定时期内对于体现国家大政方针,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再加上优惠范围和品目界定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而导致的执行时人为“擦边”因素的存在,都使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局限性日趋显现出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一些行业性、产业性分利集团的形成。
如为了加大对林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林业生态建设,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林业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171号),该文件第二条规定:“自1月1日起,对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事业单位种植林木、林木种子和苗木作物以及从事林木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种植林木、林木种子和苗木作物以及从事林木产品初加工的范围,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的规定确定”。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中所确定的林业产品初加工虽然是指通过利用林业“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的综合利用产品,但其所列示的具体范围很广,木、竹刨花板、纤维板(含中密度纤维板),木、竹地板块(含复合地板)等产品都包括在内。理论上而言,刨花板、纤维板生产应以板糠等林业剩物为原料,但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没有足够的林业剩物可供生产消耗,企业往往通过大量收购原木来解决原材料问题,从而成为林木资源消耗大户,极大地破坏着当地的林木资源。可见,对木材消耗量巨大的刨花板、纤维板等产品实施企业所得税减免,是有悖国家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生态建设的所得税优惠初衷的,也不符合税收减免的国家调节原则。而且,从刨花板、纤维板生产工序、产品性质和最终消费对象而言,都应属于精深加工,而非初加工,不应将其列入林业产品初加工的`范围。下面,通过对比、分析生产中密度纤维板的龙泉市昌龙人造板有限公司和生产木制太阳伞、玩具的其他四家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来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
表一:龙泉市昌龙人造板有限公司经营情况。
金额单位:万元。
指标&nb。
sp;2002年1-6月合计。
销售收入1220.607458.609293.604040.502.30。
生产成本799.005380.707726.903309.7017216.30。
销售税金及附加1.5039.4030.2032.20103.30。
主营业利润412.801971.901344.40582.604311.70。
增值税即征即退29.00764.60501.20319.901614.70。
利润总额430.602556.701506.20779.805273.30。
应缴企业所得税142.10843.71497.05257.331740.19。
销售利润率%35.3034.3016.2019.3024.00。
税收负担率%0.120.530.320.800.47。
比较、分析以上两表数据,至少可以反映出以下问题:(1)纤维板行业是一个大量消耗林木资源的行业,对其实施企业所得税优惠,不仅无益于促进林业生态建设,而且还导致森林资源的极大破坏,从而使政策设计的税收调节目标落空。(2)列入林业产品初加工范围的纤维板生产企业盈利水平居然会远远高于属于精深加工的木制太阳伞、玩具生产企业的盈利水平,这不仅不合常规和情理,也是无法想象的。同时,尽管纤维板生产企业的盈利水平高,但由于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和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其税收负担率则大大低于其他木制品加工企业,这又有失税收受益原则和税收公平原则。因此,我们认为,当前实施的林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是一个很值得商榷和研究的问题。
2、林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所得税分享改革后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龙泉市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山区,属浙江省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县(市),由于历史的沿革和地理环境的制约,经济结构十分单一,资源依托型的地方财政收入历来以木材为大宗,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虽经大力调整,但终究不能彻底改变“靠山吃山”的传统格局,林业这一经济主导产业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仍然无法被其他产业所替代。因此,国家对林业税收政策的变动,都将对我市财政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20开始实施的这一优惠政策,更使我市失去一块现实的可支配财源。龙泉市昌龙人造板公司一直来是我市企业所得税的创税大户,近年来更是企业飞速发展的时期,按照上表所列的利润总额计算,2001年该企业应纳所得税为497.05万元,今年预计可达660万元,由于享受减免优惠,实际所得税纳税额为零,按照今年所得税中央、地方“五、五”比例分享的政策,我市将净减少地方财政收入330万元。同时,由于分享改革后浙江省套用财政部对我省确定的基数计算方案来确定所属市、县的企业所得税基数,即采用、两年的年均增长率计算基数,而不考虑2001年地方企业所得税实绩,因此,从2001年起执行的林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将对我市完成所得税收入基数产生不利影响。
表二:木制太阳伞、玩具生产企业经营情况(2)。
金额单位:万元。
指标能福伞厂金鑫伞厂康达玩具厂鹏宇玩具厂合计。
销售收入4191.80816.00428.00520.405956.20。
生产成本3763.00736.00392.30407.005298.30。
销售税金及附加31.7021.503.2012.2068.60。
主营业务利润354.8043.2021.0057.80476.80。
利润总额64.0014.203.3010.4091.90。
缴纳企所得税21.004.304.305.2034.80。
销售利润率%1.521.750.782.001.54。
税收负担率%1.263.161.753.351.74。
四、关于对策的探讨。
基于以上分析,对企业所得税分享改革后存在的情况和问题,提出如下探讨意见:
1、应坚持尽可能减少优惠政策的原则,对现行众多的减免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大部分予以取消。特别是分享改革后,要充分考虑出台的优惠政策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程度。同时,应坚持进一步改进优惠方式,加强目标管理,使执行结果最大程度地接近优惠政策的最初目标,对于刨花板、纤维板等列入林业产品初加工享受减免优惠既不利于体现国家大政方针又有失量能负担、公平原则的项目,建议在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予以调整、取消。
2
主张内外资企业优惠政策的一致性,不搞“一税两制”。现行税法对外国投资者优惠较多,调整的重点要放在“超国民待遇”的不合理税收优惠上,实现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统一。当然,在调整过程中要注意渐进性,防止税收政策突然大幅变动引起的经济震动。对外资企业因税制调整造成的损失,可考虑在一定年限内予以返还,但返还年限不宜太长,以免造成新的税负不公。
3、税收立法权在中央,税收减免和优惠的决策权也应在中央,不能分散。各级地方政府无权确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除税法规定的权限外,对地方的任何越权减免都应视为违法行为。同时,要进一步清理整顿地方政府自行制定的税收先征后返政策,严肃税法权威和税收纪律。
4、针对所得税分享改革后各地征收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应注重研究和总结,进一步明确国、地税机关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避免征管盲点的存在和扯皮现象的发生。由于地税机关一直负责着企业所得税的征管,掌握着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积累了丰富的征管经验,因此,分享改革后应进一步增强而不是削弱其管理职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