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说课稿(通用12篇)
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总结,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反思和提高。怎样写一篇内容充实、有深度的学习总结?总结是一个提高思考和表达能力的过程,以下是一些不错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识字说课稿篇一
本课内容是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小节第一部分《圆锥的认识》。这一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而安排的内容。我们要想认识圆锥,进一步学习有关它的知识,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因此教材把它安排在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节,为下面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由于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教材把圆锥的认识安排圆柱的认识之后,为学习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的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锥的特征。另外,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根据具体情况想出测量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这部分教材的内容特点,经过我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本节课主要用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圆锥形物体多个、圆锥的模型一个、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圆锥形实物,模型一个、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五、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以及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了解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用生活中的圆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六、教学流程。
1、复习提问。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2、导入新课。
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3、讲授新课。
(1)、教学圆锥的认识。
课件展示,如果我们沿着些圆锥的轮廓画线,可得到圆锥的几何图形。
教师根据几何图形指出:圆锥的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再触摸,得出圆锥的周围是一个曲面,叫做圆锥的侧面。
再观察物体,教师指出: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你能从物体上找到圆锥的高吗?(教师指出母线不是高)。
你能从图形上找到圆锥的高吗?(学生回答)。
你能确定圆锥高的条数吗?(学生回答并根据定义总结:只有一条)。
(2)、小结。
第一步,学生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师生总结:高是不能摸到的)。
第二步,请学生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试答)。
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教学测量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的高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
(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
你能根据测量圆柱高的启示,来测量圆锥的高吗?(小组尝试)。
请同学展示,测量圆锥的高的过程。
师生总结: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出数值。
根据学生的测量情况,师生总结:
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1圆锥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放置;
2阅读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设问: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什么图形呢?
生思考讨论后,指名回答。
师: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
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模型,展开后观察,使学生认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其展开图合拢,恢复原状,以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5)转动直角三角形形成圆锥:
1根据你制作的模型,与教师演示的一样快速转动,转动起来是一个圆锥。
2转动含30度的三角板,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4、课堂练习。
利用课件,展示习题,指名口答。
5、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了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引导为主,帮助为辅,我进行了尝试。从教学内容方面,本部分知识适合采取这种方式:有操作的情境,有活动的空间。从学生方面,学生的求知欲较强,活动能力与小学相比有大的提高,他们能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情感方面来看,他们喜欢合作交流的方式。
识字说课稿篇二
《识字8》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二行是“鸟”和“隹”旁组成的新字,与鸟类有关;第三四行是带“月”旁的字,分别与月亮和肌肉有关。识字中还配有“鸟”“隹”“月”字旁的演变图,以及词语所指事物的具体形象图。四组词语连起来,是一篇适宜朗读的韵文,读起来琅琅上口。
1、学会本课4个生字“鸦、杜、雕、雁”,认识了解6种鸟。
2、认识新特殊偏旁“隹”,进一步了解象形字、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3、正确、流利朗读词串,能对带“鸟”和“隹”字旁的字进行归类,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4、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识字能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说重点难点:区别“鸟、隹”两个偏旁所表示的不同含义,识字、写字。
为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
1、情景教学法。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拉近与儿童的距离,激活儿童的思维。所以,我努力创设一个学生入境的场,使学生积极愉快的投入到学习当中。
2、直观教学法
根据低年级形象思维的特点,在教学中借助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拉进学生的距离,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3、朗读体验法
朗读时语文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训练。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像,读中培养学生的韵文语感。
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完成。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重视识字、写字外,我还注意抓实人文熏陶线和言语实践线,力求在教学中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同学们,鸟儿是我们人类亲密的朋友,喜欢他们吗?平时你都喜欢哪些鸟儿?为什么?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识字8,和一群可爱的鸟儿交朋友吧。(谈话形式导入,自然引出课题)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很快进入文本规定的情境,构建话题,形成阅读期待。我努力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今天有六位鸟朋友来我们课堂做客。瞧,他们来了!请打家瞧瞧,说说你认识哪些鸟儿?”
先借助插图认识,再借助拼音准确读出鸟儿的名字然后强调难读的字音,去掉拼音自由练读等达到看图读拼音学词的目的。
首先让学生比较两行词语,发现每一行的词语中红色的字有什么小秘密?然后课件打出(带有“鸟”字旁和“隹”字旁的字)自主提问:你脑海里有什么疑问啊?是啊,这些字宝宝同样都表示鸟,为什么有的是“鸟”字旁,有的是“隹”字旁?共同探究:
边说边演示:看,这是一只飞翔的鸟,古人很聪明,看到鸟就照着它的样子画下来,有嘴,有爪,特别是尾巴长长的,渐渐地鸟字就演变成了现在的“鸟”,它既是一个字,也可以作偏旁用,当它做作偏旁时,一般指长尾巴的飞禽。瞧,乌鸦,杜鹃,海鸥他们都有长长的尾巴,所以都带有鸟字旁。
同样是这只飞翔的鸟,有的古人照着它画成这个样子,渐渐地隹字就演变成了现在的“隹”,。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一个新偏旁朋友,他叫“隹”字旁,跟老师读,你们看,他和哪个字很相似?(住)对,住字多一横就是隹。
带有“隹”字旁的字,一般指短尾巴的鸟。像大雁、麻雀、老雕这些鸟儿尾巴较短,所以都带有隹字旁。
比较发现、提出疑问、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中认识并区分清楚了“鸟”“隹”字旁。
鸿()传情()尾服家()
泥融飞()子()过留声大()
让学生选择填空,并讲解了这两个字在用法上的不同,即:雁与思念有关,燕与报春有关。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鸟类,我提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到的鸟儿的特点,在课堂上充分展示:可以讲喜欢的鸟儿的故事,可以说鸟儿的特点,也可以了解鸟儿的作用、精神等。在了解中抓好“人文熏陶”“言语实践”,学习到鸟儿的精神品质。
识字说课稿篇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认识作为立体图形的一节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以后进行教学的,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于认识立体图形已经有了方法上的基础。基于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比较、概括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3)创新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圆柱的侧面与他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一、说教学理念。
1、在活动探究中共“创生”。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新课标》在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提出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目标,”并且通过“经历、体验、探索三个层次的目标要求。这表明小学数学不但要完成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任务,而且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本节课,无论是“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观察交流活动,还是“操作验证”层面上的验证活动,还是“应用拓展”阶段的制作圆柱的活动,都是让学生“经历”、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探索”的思维指导下完成的,从而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从不完整、表面的认识向较深层的理解,整体上的把握和发展,实现了课程的“创生”。
2、在已有经验中求发展。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的个性差异往往会影响到其参与活动的整个过程。学生的个性不同,关注的焦点也不同,课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认知水平,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本节课,我通过谈话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原有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认可学生对圆柱观察的不同着眼点,在次基础上组织活动,并且通过反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过程,展现自己的认识个性,从而使整个课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充满勃勃生机。同时,教师完成了一名“引导者”要做的事,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采用以活动探究为主,设疑诱导为辅的教学方法。适时地点拨,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我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一操作中探究一应用中拓展”,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程序设计: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景,直观感知:
《新课标》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本节课的第一个活动我采用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导入——引导观察,初步感知——反馈活动结果。
1、导入。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3、及时反馈。
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根据以有的认知水平,一部分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方法迁移过来,在未知与已知之间找到某种相似、建立关联,由此类比迁移,比较有序的说出圆柱的某些特征,如:面、边、高等。但由于圆柱与长方形、正方形有明显的差异,能比较清晰地表述出圆柱的特征的学生可能较少。更多的学生还不能迁移方法,而是从自己的最感兴趣的或最明显的特征入手进行说明。为了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一个较完整地把握,我利用媒体演示协助引导,同(出示课件)时设计了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板书。从而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圆柱的特征。
(二)、引导参与,操作探究.
这一环节我根据:谈话质疑——操作验证——反馈活动展开活动。
1、质疑。
教师首先提问:对圆柱的特征还有什么疑问吗?要不要进一步加以验证?(学生回答;没有了。)教师再次设疑,你们没有,我可有两个问题:圆柱的底面确实相等吗?它的侧面展开后一定是长方形吗?你们有没有办法加以验证呢?(学生回答:有。师;那就试试吧)。
2、验证。
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验证,方法有学生自定。在实施过程中,我注意了三个方面:一是提出选用的对象必须是典型的圆柱形状的物体,二是时间上充分保证多数学生至少能解决一个问题,三是教师作为“参与者”参与到活动中,给予适当的帮助。
3、结果。
学生在验证过程中,得到了成功的体验,而且方法较多。如:在验证圆柱的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有的同学用了一个相当简单的方法:把圆柱形状的茶杯盖子旋下来直接与下底面进行比较,有的同学将上、下底面的两个圆画在纸上,再把它们剪下来比较,对“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一特征进行验证中,期间有的同学发现,要使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必须沿着圆柱的高展开才行。如果不沿着高剪下就得到平行四边形。学生的验证,使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领会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原来的圆柱的底面周长、高之间关系的教学变得顺其自然了。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三)、拓展延伸,实践应用.
这一环节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活动,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除了采用填一填、找一找、判一判等形式我还设计了一次制作圆柱的操作活动。(自由结队,寻找合作伙伴)。
2学生完成后展示成果,并谈制作体会。
3、学生自由点评。
这次操作活动与直观感知或探究层面的操作不同。它不是验证,也不是探究,而是一次强化学生对圆柱整体的认识,从更高层次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此同时,伙伴合作的形式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另外,在对制作后的作业评价中,打破了传统的单一评价的形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价,体现多层次评价、多元评价的意图,充分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总之,本堂课我遵循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活的导入启动学生,以活的氛围激动学生,以活的形式牵动学生,以活的知道鼓动学生,使学生在差距中感悟,在跳跃中思考。在动手操作中创新。
识字说课稿篇四
本课采用形声字归类的方法识字,教材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用转盘识字的方法给基本字“青”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氵、日、目、忄、虫、讠”转出了“清、晴、睛、请、蜻、情”等一串同类的形声字,列出了6个相应的词语“清洁、晴天、眼睛、请坐、事情、蜻蜓”。
第二部分是相应的儿歌和情境图供学生阅读、观察。图的内容是:在一个晴朗的天气里,清清的池塘映出了水面上荷叶、荷花、小莲蓬的影子,一只只大眼睛的蜻蜓在池塘上空飞来飞去,正忙着捉蚁虫呢。
第三部分是生字:两条绿线内3个字“蜻、蜓、蚊”只识不写,下面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要求掌握音、形、义,田字格中红色的生字是供学生按笔顺描红的,田字格上面要求认识1个偏旁“忄”(竖心旁)。
2、教学目标
鉴于对教材的认识和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忄”。
(2)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汉字的信心。
(3)诵读儿歌,培养语感,积累词语。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9个生字,正确书写以及有感情地诵读儿歌是本课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是教学难点。
4、教具准备
用卡通图加以修饰的转盘。课文p82,p83插图。音乐
5、课时安排
整课计划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借助转盘,创设故事情境,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习形声字,理解字义,指导书写。第二课时,指导看图,诵读儿歌,将形声字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辨析。
1、教法:
由于低年级年龄小,有意注意不能持久,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采用情境教学,创设故事情境,展示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两幅彩图,吸引学生观察画面,练习说话,欣赏美学,然后图文对照,诵读儿歌,帮助学生领悟儿歌,达到加深理解字义,增加语言积累的目的。
2、学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扶放结合,让学生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字词,了解词意句意,并运用“一边读,一边想象”的方法,再现短文的意境,以达到训练语感,巩固积累识字的目的。
(一)激趣,导入:
1、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一开始,可用识字4的谜语导入,教师可先叙述谜语:“有马能行千里,有土能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水能养鱼虾。”对于这个谜语学生耳熟能详,既复习了旧知,又引入了新课。
2、导入:
复习了识字4的谜语后,教师可直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和识字4同类的形声字”。板书课题:识字8。
(二)创设情境,转盘演示,识字识词:
运用转盘识字、识词,是本课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课前可先在转盘上稍加修饰。在“青”字和“氵、日、虫、忄、讠、目”下衬上小孩子喜爱的`卡通图,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
1、教师扶,教学“清”字。
教师演示转盘,指着“青”字,配上轻柔的音乐讲述故事:有个小朋友叫小“青”。有一天,他呆在家里很寂寞,想出去找朋友。他走呀走呀,(师转动转盘)路上碰到了“氵”,小“青”说:“三点水,咱们做个好朋友吧?”“氵”说:“好呀。”于是,他们手拉着手,变成了“清”,(师板书清)“清”说:“你们知道吗?我是最干净的,因为有了“氵”可把东西洗得干干净净,非常清洁。”(板书:清洁)通过这种故事情境法,学生学习兴趣高,又易于掌握新字、新词。
2、教师放,学习“晴、睛、清、情、蜻、请”
这几个生字在结构上和“清”有相似之处,所以在学习这五个形声字时,教师在原来扶的基础上,充分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按上面学习“清”的方法自编“青”和“日、目、讠、忄、虫”交朋友的故事,故事编得好坏不要紧,只要让学生在故事中相机学习到“请坐、晴天、事情、眼睛、蜻蜓”等词和“事、洁、眼、蜓”这4个字,并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说话练习。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体现了教师的扶放结合,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想象能力、说话能力。同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借助偏旁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并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教师无需多作讲解,只要稍加点拨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巩固所学的字词。
通过转盘讲故事识字、识词后,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识字8的新字、新词,这时,教师就可以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来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字词。如读法有:开火车读,指名读、领读、齐读、打乱顺序读……还可加入一些小游戏,如考考你、摘苹果、贴树皮等。
4、指导书写:在学生充分掌握字音、字形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练习书写。
(三)故事延续,学习儿歌: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小朋友对创设的故事情境很感兴趣,所以在教学p82上的儿歌时,可先把故事延续下去,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1、引出儿歌
教师可叙述:小“青”交上好朋友“清、晴、睛、请、情、蜻”后,可高兴了。有一天,天气很好,他约了他的好朋友们一起去郊游,看,郊外的风景多好呀,他们看到了什么呢?(出示p82、p83页的插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学生充分的练习说话的时间,并给说的好的小朋友给予肯定,哪怕是一个优美的词,一句优美的话都有可以。待学生练习说话以后,教师可继续延续故事: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象,7个好朋友忍不住唱起来。(出示儿歌:天气晴,池水清,小蜻蜓,大眼睛,飞来飞去捉蚊虫。)
2、诵读儿歌
诵读儿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抓住重点词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师生共同加以评价。评价的语言要丰富多样,并在评价过程中抓住时机向学生渗透保护益虫的思想,让学生读出事物的特点,读出儿童的情趣来。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配上音乐加以背诵,还可以让小朋友边背诵边自由地加上动作。
3、分析字形,练习书写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可让学生通过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记忆形声字,重点指导“坐、事”的字形和书写规则,然后进行描红,仿影与临写。
4、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为了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形声字,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可设计如下练习。
第1题:找朋友(连线)
qingqingqingjing
睛晴情请蜻清
第2题:按课文填空:
天气____________,池水_____________。
小蜻蜓,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飞来飞去________蚊______________。
识字说课稿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到12页《圆柱的认识》。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处理、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处理。
1、地位作用。
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感性认识了圆柱,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一些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的基本特征,它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柱表面积必备的基础知识。
2、教学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给学生创设多元化的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思考,我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情况,决定把“做数学”这一理念贯穿于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认知过程,形成圆柱的表象。
3、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圆柱模型。
(2)能力目标:在做圆柱的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同学间合作做圆柱,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4、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认识圆柱的基本特征;难点确定为体会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和底面之间的关系。
5、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柱、小旗、彩色卡纸、小剪刀、透明胶等教具和学具。
二、教法学法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应用知识大胆创新。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三、教学程序设计。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这张纸站起来”的有趣游戏。
(1)课前我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告诉学生老师想让这张纸站起来,接着给学生演示这张纸横站、竖站都不行的情况。
提问:谁有办法能让这张纸站起来呢?
(2)学生动手让纸“站起来”。
(3)引出课题----圆柱的认识。
识字说课稿篇六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应该怎么讲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1、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
2、教材简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点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的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也学习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学生来说“乘法”这个概念较难建立,因此需要在大量的具体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意义。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图中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的意义做准备。然后,例1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学生用小棒摆出的作品。这样编排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继续学习乘法打下基础。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4.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发现探究”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习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第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探究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第二环节是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巩固乘法的含义和读写。第三环节是引导帮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
根据教学思路,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习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因此在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场景。“看,游乐园多热闹!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出有坐摩天轮的,玩过山车的,还有坐火车的后,这时我再问“谁能观察的更仔细些?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从数量上观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摩天轮有5节吊厢,每节吊厢坐4人;过山车有6排座位,每排坐2人;小火车有4个车厢,每个车厢坐3人;有3个桌子,每个桌子摆了3把椅子。最后再提出“儿童乐园里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谁能试着提一个?”
通过看图提问和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从中积累对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为学习乘法作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并举出这样的例子,比一比看谁说的长,教师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让学生说得越长越好,假如学生说5+5+5……等学生说完后老师马上抛出问题:谁能完整地重复一遍!学生可能说着说着停下来,因为他说得太长只记得加5,却不知道几个5相加,可能有的学生会重复,教师可以趁势利导问你是怎样记住的,学生要想记住必须数一数他说了几个5。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
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写20个5相加,然后交流写算式的感受。学生通过和老师的交流会发现用加法算式表示太麻烦了,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很麻烦,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啊”的想法,这时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创造简单形式来表示20个5相加。然后交流、评价各种写法,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6个3相加,可以在3和6的中间写乘号,告诉学生×叫乘号,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号。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下面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6个3相加等于18,所以3×6=18,也可以写成乘法算6×3=18。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
此步骤是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发挥主体图的作用,再次回到主体图,让学生说说前面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再一起改写前面的加法算式,并重点说明什么样的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最后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被我们抽象概括出来了,此时须有一个及时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我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练习九的第二题,用于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课前我制作了卡片,并适当丰富内容。采用“开火车”形式练习,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接着完成46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的第一题。这两题都是情景应用题,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情景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次体会乘法的意义和巩固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通过提问:“求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注意什么?按什么顺序读乘法算式?”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
识字说课稿篇七
今天我讲的是一年级下册《识字4》。本课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儿歌写的`是六种小动物在夏天里活动的情形。本课要认识的字大多是带虫字旁的字。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达到的目标是: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激发学生观察了解小动物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自主识字,认识11个带虫字旁的生字,会写“蚂蚁”两个生字。
一年级下学期,孩子刚刚迈入语文学习的大门。他们认识事物大多靠直观的接触,学习知识靠反复的巩固。因此,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遵循了低年级识字阅读教学的规律,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多种形式的识字,让学生感受到小动物的可爱,感受到夏天的美好,感受到识字的乐趣,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整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从一年四季谈到可爱的小动物,结合观察课文插图,引领孩子们走进本课学习的情境中。
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评议读,齐读多种形式熟读儿歌,整体感知儿歌的内容。在熟读儿歌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笔圈出小动物的名字,利用图片,拼音帮助学生识字,再通过去掉拼音让学生认读,开火车,把小动物送回家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巩固识字。
在学生认识了“蜻蜓”“蝴蝶”等六个生词后,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你发现了什么”的提示下,学生感悟到了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的方法。这样,在完成识字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识字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汉字的神奇魅力,有效的识字方法为学生的持续学习及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指导学生写好“蚂蚁”一词时,主要是从字的间架结构、笔顺、笔画等方面着手,让学生学会把字写正确、端正、规范。
在完成识字教学任务后,我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再读儿歌,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内容,边读边加上动作,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让学生的紧张学习得到一定程度的调节,孩子们读得又开心,又巩固了儿歌。
我还设计了让孩子们练说的环节,仿照儿歌句式说说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活动。这种安排联系了孩子们的生活,打开了孩子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展示交流,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对本课的设计思路先说到这里,恳请各位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识字说课稿篇八
《识字3》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识字课文。本文是以对对子的形式识字。对子的内容都与大自然有关。读着课文就如看见两位身着唐装的儿童,在阳光明媚的三月里,走在青山绿水间。听着鸟儿的欢唱,闻着花木的芬芳。他们不禁玩起了对对子的游戏,童声稚语和着鸟语花香回荡在蓝天碧野。大自然充满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文章的语言优美,如“和风细雨”、“鸟语花香”、“万紫千红”、“山清水秀”等,学生虽然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但通过平时的生活经验,电视、图画等媒体已有了感性的认识。在教学时,无须作过多的讲解与分析,而应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感悟、积累。
本课要求学生认识的生字有13个,会写的6个。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重点是识字,新课程指出: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采用多种方法识字,鼓励学生课外识字、主动识字,培养识字能力。本课要认的13个生字中“雾”、“霜”、“霞”都是雨字头,“蝶”、“蜂”都是虫字旁,“李”、“杨”都是木字旁。可以采用找偏旁归类识字法识字。“碧”可以用编字谜的方法记字形。“秀”既是要认的字也是要写的字,可以在写字时重点记字形。
凭着对教材的理解,再从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考虑,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所蕴涵的自然美。难点是对“对子”的理解。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思路时,努力以读为主线,在读通、读好课文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字的音、形、义。尽量从整体入手,避免为了识字而学文,把课文分割得支离破碎,破坏了文章原有的韵律美。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本年级教材、学生的特点,我预设本课时的学习目标为: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热爱自然。有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为了达到上述学习目的,在教学时,我就紧紧围绕着“以识字为基础,通过朗读,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为目标而步步展开。
1、以识字为基础,采用三步识字法,设计识字教学: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识字的基本途径”。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依据《新课标》制定的教学原则,在这节课中,我从识字着手,随识字学文,把识字教学与理解内容、领会感情三者融为一体。第一步,读准字音与读通课文相结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课文,让学生借助拼音据词读音。再同桌合作学习,互相检查字音。然后通过指名认读,集体评议等方式加以检查、正音及巩固。基本解决了生字的读音问题。第二步,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同时,充分利用语言环境进行字义教学。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想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划出来,大家一起来探讨。利用图片帮助理解“万紫千红”、“碧野”;利用字形来理解字义,如“朝”字中有一个“早”字,所以“朝”是早的意思,“桃”“李”“柳”“杨”都有一个木字旁,都是树木;利用学生资源来理解,有学生提出什么是“蜂”“蝶”,别的学生马上告诉他是蜜蜂和蝴蝶。第三步,设立一个专门突破字形的环节解决字形上的问题,以强化对字形的记忆。二册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识记字形的能力。我就利用根据偏旁归类识字、编字谜、拆字等来分析生字的字形。这样,使音、形、义有机结合,形成整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朗读激发学生感情,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
《识字3》虽然是一篇识字课文,但文质兼美,不能为了识字而采用一句句分割教学。那样会搞得支离破碎,破坏文章的整体性,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我在教学中,从整体着眼,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来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并从中获得语言和精神的整体共识,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感情以认识为基础,只有让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懂得了相关的知识,学生的情感才有可能被激发。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充分自由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观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提出不懂的词,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相关图片中进行感受。如有学生提出“碧野”一词,我出示了一张精心挑选的大草原的图片,学生禁不住发出阵阵赞叹,再让他们说说家乡的“碧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他们心目中的碧野,他们的情感也被进一步激发。
出示一张美丽的主题图,教师再用诗一般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文本,让学生进入与课文相应的教学情境之中,潜移默化地产生了情感体验。在朗读时,学生个个读得极有感情。
3、层层深入,突破难点,感知“对子”:
“对子”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他们说不上什么“对仗工整”,“平仄”等术语,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对子。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先不对学生讲对对子的.规矩,而是让学生自由对对子,想到什么说什么。因为没有了条条框框的约束,学生说得无拘无束,也对说对子有了兴趣。然后在学生读懂、读好课文后,引导他们观察,每一对对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在观察后,惊喜地发现原来动物和动物对,树木和树木对……他们对对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更感兴趣了。最后告诉学生,对子就是过年过节时家家户户贴在大门口的对联,教师再出示两副用大红纸写的对联,领着学生读读说说。不知不觉中难点已迎刃而解。
新课程中,教师应该更加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特征,使语文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美好情感。
识字说课稿篇九
本课采用“词串”的形式,围绕小学生每天早晨生活常规,将一组词语组成了韵文让学生认读。内容是:太阳闹钟小鸟/穿衣下床起早/刷牙洗脸早餐/上学升旗做操,四组排列整齐的词语连起来读,押韵上口,便于记忆。课文配以相应的图画,不仅能使学生借韵文形式和情境图识字,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认识事物,受到美的熏陶。本课时教学目标:
1、按顺序仔细观察图画,能把图画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2、初步训练学生健康的生活常规,培养良好的自理能力,努力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本课时教学重点:认识本课十二个词语。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
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直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以读促讲,以讲促读”的教学方法,辅以直观教学法,联系生活等手段组织教学。
学法:在教学上,放手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拼音知识,指导学生通。
过“读--思--说--读”的方式来学习韵文,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自主交流,贯彻“自读、会读”这一精神。指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说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借助音频,激情导入。
1、小朋友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我们一起听一下吧。(放上学歌视频)。
2、在这个美好的早晨,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出示课件2,老师扮演芳芳说:“我叫芳芳,今年八岁,想知道我早晨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一下吧!
二、诵读词串,逐行学习。
1、学习第一行。
出示课件3(太阳、闹钟、小鸟画面)问:你们看这是什么?
(1)指名读(2)女生齐读板书:贴上太阳、闹钟、小鸟。
2、学习第二行。
过渡:同学们,芳芳新的一天就要开始了,她会做些什么呢?下面请小朋友和你的同桌一起拼一拼第二行的三个词语。
(1)同桌一起看书拼读(2)指名拼读——出示课件4(穿衣、下床、起早)。
(3)小组赛读。
(4)和你的同桌一起连起一、二行读一读。(看书读)。
(5)齐读(板书:贴上穿衣、下床、起早)。
3、学习第三、四行。
过渡:芳芳起床后,还会做哪些事呢?
(1)出示课件5(刷牙、洗脸、用餐)师:谁来当小老师领读呢?
(2)出示课件6(上学、升旗、做操)请小老师领读。
教师要强调餐、升、操的读音,再指名认读。
(3)谁能说一说芳芳起床后,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吗?
(看黑板指名说一说,并贴上板书:三、四行)。
(4)出示课件7,说话练习:我爱(),我天天()。
三、再读韵文,体会韵味。
过渡:小朋友们,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芳芳度过的这个快乐的早晨,好吗?齐读韵文两遍。(课件一遍,黑板一遍)。
四、利用游戏,巩固韵文。
过渡:小朋友们,十二个词语都学会了吗?火车要启动了,准备好了吗?
1、开火车游戏(按顺序轮读词语)。
2、叫号游戏(师说:一号一号是什么?生拍手,指名回答:一号一号是太阳;也可反过来说)。
3、比一比谁的反应快(我说你指);送信游戏。
规则:送信儿歌:师说:丁零零,丁零零,邮递员叔叔(阿姨)来。
送信。生齐说:小小信封送给你,请你念给大家听。生齐说:对对对,就是xxx,快收信。
生齐说:错错错,不是xxx,谁收信?
五、总结。
六、板书设计。
太阳闹钟小鸟。
穿衣下床起早。
刷牙洗脸用餐。
上学升旗做操。
识字说课稿篇十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三号选手,今天我说的教材是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题目是构建有效识字模式,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我将从四方面向大家汇报。
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方面提出了以下要求。(出示课件)。
在识字与写字上提出了质与量的要求,量的要求是认识常用汉字550个,会写250个,体现了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质的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通过研读课程标准我认为识字与写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阅读和写话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和快慢直接影响到阅读能力、写话能力的高低。阅读为识字提供了语言环境,但识字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阅读。也就是说识字是基础工具,它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大量阅读。同时学生也可以在阅读中巩固识字。
1.教材编排体例。
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分为8组: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有趣的自然科学。这八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而且,每个专题内涵都比较宽泛,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每组教材把语文知识、能力、方法、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体现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
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识字”、“课文”和“语文园地”四个栏目。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形式多样,包括四字词语组成的韵语、儿歌、谜语、谚语等多种形式。利于激发学生激发学生对识字的兴趣。
课文共34篇(其中两篇连环画形式的课文),内容丰富多彩。“语文园地”面貌一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在于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交流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则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特别是课外所得的舞台。八组教材之后有五篇选读课文,可以作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载体。
2.教材在编排上具体体现以下特点:
(1)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加强整合,便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每个单元,从导语到识字课,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口语交际、实践活动,都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把各项内容组合成一个为有机整体。如本册教材的第一单元是围绕“多彩的春天”编排的,识字课选的是有关春天的词语,课文写的是春天的景,春天的人,春天的事,口语交际也是关于春天的话题,即找春天,画春天。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了整合,便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安排独立的识字课,内涵丰富,形式多样。
(3)课文更新幅度大,教材内容具有时代感,贴近儿童生活。
(4)大力改进呈现方式,使教科书成为学生的学本。
(5)体现弹性增加适应性。
3.知识、能力、价值体系。
教材在知识、能力,价值三面呈现了这样的具体要求:出示课件,识字与写字是教学重点,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我将在夯实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三方面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从四方面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知识能力价值目标的落实。
虽然八个单元自成体系,但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通过深度研读教材,下面我仅以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来谈谈八个单元中识字教学的内在联系。
全册“我的发现”栏目,编者先安排了识记合体字的方法。即:熟字加偏旁,减偏旁,换偏旁,又安排了识记独体字的方法。即:加笔划,减笔划,由识记合体字到识记独体字,体现了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接着编者利用汉字中的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帮助学生识记同种偏旁的字,利于学生遵循汉字的规律认清字形,理解字义。最后,用优美的韵语把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和汉字的意思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更加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纵观全册教材,编者试图运用汉字的构字规律来编排识字教学内容,它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这样的编排更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帮助学生积累识字方法,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达到识字教学的高效。
下面我将以“构建有效识字模式,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为题谈谈我对教材的处理:
1.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我在课堂中将会用儿童化的语言,创设活优美的情境。例如在教授《春雨的色彩》这一课时我将利用课件创设这样的情景:春天,各种鲜花开了,小草探出了头,小树长出了嫩叶,下起了春雨,并配上春雨声。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春雨是什么样子的。然后继续引导: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看一看春雨用哪些颜色点缀了美丽的春天,请你自己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朋友。通过美妙的音乐和优美的画面,把学生带入到课文中,亲身感受春雨的美。将生字说成学生的朋友,学生乐于接受,愿意去课文中圈画生字,激发了学习生字的欲望。
2.多形式读。
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词活动中识记生字。教授《春雨的色彩》这一课时,我会先利用课件将生字组成词语注好音,让学生自由读、开火车读,读准生字的发音,认清字形。然后去掉拼音小组比赛读、同桌互读,检验发音是否准确。接着去掉熟字只留生字,让学生来领读生字,男女生比赛读等。学生在多种形式多层次的读词活动中加深了对生字的记忆。
3.记忆字形。
教学中我准备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儿歌等方法指导学生记忆字形。例如教授《春雨的色彩》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记:洒、欢等字。用形声字的特点记:淋、油等字。用编儿歌的方法记:趣味的趣字,我预设学生会编:走着去取东西。我相信学生能够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学习生字,为学生创设展示自己的舞台。
4.丰富练习。
(1)活动中认读。
学生在认识了生字、读准了字音之后,我将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例如:摘苹果读生字、摘星星组词语、连线交朋友、补白教材编语段认字等,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强化了对生字的记忆,从而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2)阅读中理解、记忆。
阅读不是单纯的朗读训练,它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强化识字。如《春雨的色彩》第二自然段中有三个生词分别是有趣、问题、争论。我先让学生朗读这一段,在朗读中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对这三个词语的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强化了对生字的记忆。
5.生活中识字。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主动识字。结合“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栏目鼓励学生多渠道识字,为学生创设课外识字展示的舞台。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体验识字阅读的浓厚兴趣。
我所构建的识字教学模式是将识字、阅读、说话进行有机的整合,识字是基础,阅读、说话可有有效的巩固识字。识字能力提高了,也可以促进阅读、说话写话能力的提高。在读中学写、读中学说,又可以促进识字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优美的情景,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阅读等活动构成了有效的识字模式,寓教于乐,学生不但会学到知识,而且会感受到参与的乐趣,对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以上是我所说教材的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教师批评指正,谢谢。
识字说课稿篇十一
本课列出了四组关于秋天水乡的词语。这些词语既描绘了秋天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又描绘了秋天的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这篇课文的特征就是采用“词串”和图画来形成识字,图和词并茂,学生看到图想到词,读到词想到图,是一篇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培养观察、想象、口头表达能力的好课例,可以激发学生观察图画的兴趣,加强对识字的积累。
教学本课时要注意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方法复现生字,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识字和积累词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
2.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
3.了解金秋水乡特有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1.认识本课的生字,能读准音、认清形。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挂图、实物、生字卡片、小黑板。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2.板书:识字1。
二、初步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挂图:这就是美丽的水乡,你们仔细看一看,水乡有什么呢?
2.能把你看到的水乡美景告诉你的朋友吗?
3.你们刚才说的美景啊,都在识字1的课文里,小朋友,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4.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玩得开心点?那就必须要读好课文,要想读好课文必须先学好本课的生字词。
(1)自由说。
(2)烟:前鼻音;灯、枫、菱:后鼻音;藕:复韵母;苇:第三声。
(3)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4)去掉拼音后你会读吗?
(5)自己练读,指名读。
(6)打乱生字卡读。
6.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1)自渎。
(2)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课文,理解字词。
1.小组讨论,结合图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2.交流讨论的结果:
“金秋”(为什么说秋天是金色的?庄稼成熟了金黄金黄的)。
“烟波”(烟雾笼罩的湖面。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如大雾天的感觉)。
“水乡”(水乡的特点是水多,桥多,可联系无锡理解)。
“芦苇”“菱藕”(出示实物理解,让学生理解“菱”“藕”是两种植物)。
“荷塘”(看图理解)。
*“芦苇”“菱藕”“荷塘”(这些都是水生植物,所以都带有“草字头”)。
“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较易理解,可联系图理解)。
*“渔歌”(指渔民在打鱼时唱的反映渔民生活的歌曲,注意“渔”不要写成“鱼”,鱼是不会唱歌的)。
“夕阳”(指快落山的太阳,刚升起的太阳称“朝阳”)。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开火车。
2.教学偏旁。
烟:跟“火”有关,所以是火字旁,这与火有什么区别?
(火的最后一笔是撇变为点,因为他怕踢到右边的“因”)。
书空“烟”的笔顺。
歌:欠字旁,唱歌的时候嘴巴要张得大大的,好象在打哈欠。
书空“歌”的笔顺。
3.指导书写。
“烟”“灯”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归”的第2笔在竖中线左边,开始与竖中线齐平,撇向左下方时要放开。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检查。
5.课堂练习:学生临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读词语。
2.齐读。
3.口头扩词:烟、歌、灯、归。
二、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看水乡,实际上水乡美的很哪!你们还是自己坐上小船再到水乡游一游。仔细地看一看,相信小朋友的眼前会出现一幅美景。
2.学生自读(要求:准确、有感情)。
3.指名读,学生评价。
4.指导重点:
第一行:通过“烟波”感悟湖面的广阔。语速较慢。
第二行:荷塘很美丽。语速较快,表达出兴奋。
第三行:晚霞映红了湖面,渔民们唱着渔歌满载而归。语速稍快,抒发丰收的喜悦。
第四行:晚上的美丽竟的。读的时候语速较慢。
5.整体感悟。
(1)练读全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2)出示:金秋,我们乘着小舟到水乡游玩,先看到(),接着,我们来到荷塘看到了(),太阳落山了,我们看了(),听到了(),夜幕降临,我们又看到了()。
(3)自读,口头填空。
(4)学生交流。
三、指导背诵。
1.第一行写了水乡的景色,第二行写了荷塘边及荷塘里的景物,第三行写了夕阳西下时归来的渔船,第四行写了月光下的枫叶和点点灯火。
2.自由背诵。
3.指名背诵。
4.齐背。
四、教学生字。
“芦、苇、夕”
1.指名读生字。
2.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记住这些字吗?小组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4.教师范写,学生书上描红。
5.课堂练习:学生临写《习字册》。
板书:金秋烟波水乡(早晨)。
芦苇菱藕荷塘(白天)。
夕阳归舟渔歌(傍晚)。
枫叶灯火月光(夜晚)。
识字说课稿篇十二
学生“喜欢爱笑的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方老师都以微笑面对学生,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安定、愉快、融洽的课堂气氛,为师生间的、生生间的平等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设充满情趣的学习情境。
新教材本身就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难找到切合学生生活环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切合点,从而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来吸引学生,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而且低年级儿童注意力的持久性较差,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了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生字宝宝”便由此孕酝而生,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认识新宝宝——学习生字;
为生字宝宝找家——理解词义;
生字宝宝找伙伴——扩充词汇;
1、重视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态度。
小老师带读——自主找出易读错的字音;
一起来帮忙——在插图中找准词语的位置,从而达到理解词义的目的;
送生字宝宝回家——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培养个性化朗读。
前置作业——收集冬天的词汇,动物多动情况,拓宽学生思维,增加识字量,激发学生自主识字、自主学习的兴趣。
以上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在开心中学,在玩中学,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情感与积极的学习态度。
总之,整节课方老师给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充分发挥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互动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而对自己的学习产生肯定、满意的情感体验。
2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后果。”首先教师利用自身生动的语言配以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描述了一幅美丽的大海图。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使学生对大海形成了表象,具有了感性的体验,完全陶醉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激起了学生强烈地朗读词语的愿望。其次是坚持整体读悟,让学生的感悟从主动积极的读书活动中自然流泻。感悟零碎,这或许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通病。尤其是词串的教学更是如此,老师们东锤西敲,逢点就悟,自然就形不成整体,零碎而且肤浅。教学尽量坚持整体入手,把握一个主题,本课就在老师带孩子们去海中玩耍为线索,将词串想象成一路的所感、所听、所闻、所见。在整体的感悟中,学生形成了完整的“词串情境图”,我想,此时对孩子来说无论是读还是背都是一件乐事吧。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课堂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平等的对话。本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学生在教师在指导下,主动运用已获得的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在形成这一认识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去解决有关的或类似的问题或新问题,从而内化并拓展所学东西,增强自学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也让学生在技能与方法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增强了孩子的信心。
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那么语文教学就必须走向生活。在这一片段中,为了拉近语文学习与生活间的距离,朱老师创设了一系列的生活场景:如和孩子们一起坐着汽车来到海边,看看沙滩、吹吹海风、捡捡贝壳、谈谈感受,调动了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与生活经验,使孩子们在玩耍中识记了生字新词、诵读了韵文,同时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得到了个性的体验、情感的熏陶。课堂上孩子们那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让我们也受到了美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