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暮江吟的教学设计(汇总18篇)
经验是一把锋利的武器,奠定成功的基础。结合个人经验和感悟,可以让总结更富有个性和深度。在总结范文中,我们可以找到不同领域的案例和写作技巧,值得借鉴。
白居易暮江吟的教学设计篇一
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运用多媒体尽情欣赏美丽的风景,入情入境地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获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阅读的能力。
学习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引诗入画,以画解诗,画出诗的意境,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古诗的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使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课件、多媒体教室。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收获,我运用了“欣赏美景引入——指导学诗——体会意境——质疑深入探究——拓展延伸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想说,想画。
1、理解题意。
(1)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这首诗只有四句,你能不能把它读懂?好!下面请同学们自学,一句一句弄懂每个词,每个诗句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小声讨论,甚至可以离开座位和好朋友讨论,我们看谁学得又快又好。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事先与该生商量好),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行:“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问,这两行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一道快要落山的太阳的余晖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是绿色的,有一半是红色的)然后我指着黑板上的画面问:有错误吗?许多同学回答:有!有!
诗中“瑟瑟”是碧绿色,显然这位同学没有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他把江面上画了许多波纹。谁能上来帮他修改这幅画呢?学生纷纷举手,我请画这幅画的同学改图画,这个学生很快把不恰当的地方改过来了。
多媒体出示后两行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行诗。可怜:可爱。月初三夜:指农历九月初三。
“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指名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3)最后一行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师指点:生很快说出了: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景色?(是从日落时候到夜晚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从诗中描写的景物,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指名上黑板画后两行诗的画面。这次学生一下就画对了,而且学生通过着色把小草上的露珠在月亮的照映下闪闪发光画得栩栩如生。
4、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诗文,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自由读文)。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你赞同的方式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秋景图,古典乐)。
五、绘画着色,充分感受诗文描写画面的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日落到夜晚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学生兴趣高涨,完全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白居易暮江吟的教学设计篇二
1、吟诵《暮江吟》,体会古诗描写的景,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感悟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1、古诗中有很多这样的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佳作。今天我们学习的《暮江吟》就是了。
2、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离开腐败的朝廷,到杭州去当刺市史。上任路上,他游山玩水,心情舒畅,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
3、释题:《暮江吟》(就是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
1、这首诗较好理解,请同学们先自己参照书上的注释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然后再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自学,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记下来。(老师巡堂,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习情况。)。
4、汇报交流。
(1)你们自学时有没有不理解之处。请质疑。解疑。
a、铺:太阳的斜照。
b、瑟瑟:碧绿色。
c、可怜:可爱。
(2)再说:你学懂了什么?(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夕阳照在江上,江水半红半绿。到了夜晚,一弯新月像弓一样挂在天边,草上的露水像珍珠似的在月色下闪闪发亮。)。
1、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不仅要知道“诗意”,感悟“诗情”,还要进入诗的意境,想象画面。这首诗的意境很美,请大家读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个人读、小组读、一起读。
3、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4、(1)句要读得平稳,轻柔;
(2)“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示颜色的奇特。
(3)4句:则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学生讨论后派代表说)。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暮江吟》描绘了深秋从傍晚到入夜江上景色。写傍晚时江上景色着重描写色彩;写入夜江上的景色着重描写形态。
3、师虽然没有一字一句来指导你们,你们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吗?会读吗?有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质疑。
1、背诵诗歌。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请在《小学生必背优秀诗文》中找出白居易的诗来读一读。
白居易暮江吟的教学设计篇三
在白居易的眼里,远处的残阳美,近处的江水美,脚下的露水美,天上的新月美,这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前面讲到诗人是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离开了朝廷因为着不能追求功名利禄了,但他却没有丝毫失落感,转而流连于幽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中,这是多么乐观、豁达的个性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带着诗人这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再次漫步江边。(配乐齐背诵)。
白居易暮江吟的教学设计篇四
1n、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白居易暮江吟的教学设计篇五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景,领悟诗情。
能够有感情地读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联想其意境。
掌握诗歌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形象比喻的写法,学到一些学古诗的方法。
以小组合作方法,自学了解诗歌意思,意境,朗读提高诗歌品味力,培养学诗,作诗兴趣。
对"瑟"字的字型的纠错与提醒。引导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联想意境。
教学手段:
课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诗歌赛背,导入主题。
出示"古诗",激情介绍中国"古诗":
(相应出示古诗句)。
小队赛诗会。
出示:十秒中内,你们小队能背出多少首古诗。
出示:白居易。
(1)、看到这个名字,你会想到什么。
(2)、朗读相应的古诗。(草,白居易简介,江南好)。
释题。
出示全诗,自由朗读,说说自己的感觉。
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要求:
(1)、读准字词音,划记易错字。
(2)、结合注释理解字词。
(3)、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诗句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上台讲诗。(组内可以补充,结合出示课件)。
讲诗时引导学习:
(1)、本首诗中最值得注意的易错字是哪个。
(2)、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体会"铺,可怜,露似,月似"等词;扩展联想:说说你想到了怎样的意境)。
朗读悟情。
(1)、交流:怎样才能读好一首诗——抑扬顿挫,轻重快慢的注意。
(2)、小组合作读诗练习,互评。
(3)、小组读诗对抗赛。
(4)、抽背诗。
我们学写诗。
小组合作模仿本诗写一首写景诗。
评议1—2首诗。
读学生自创诗。
总结全文。
1、通过本课学习,你对学习诗歌,了解了那些方法。
2、你觉得这节课学习中,你最感兴趣的环节是什么。
白居易暮江吟的教学设计篇六
1、理解诗歌《暮江吟》的意思,领悟景物描绘的美丽景色,感受古诗的语言艺术美。
2、体会诗人情感,入情入理地诵读并背古诗。
3、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热爱之情,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准确理解诗意,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诗人资料。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自由练读(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使教师发现学生在练读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正音探虚实)。
2、指名朗读正音。
1、初读,理解诗意。
(1)自学:借助注释自己弄懂诗意,感悟诗中最美的地方,并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汇报:结合手势表现“铺、洒、照”和课件,感受“铺”的意境。
2、品读体会情感。
从哪里体会到美丽的江景,边读边品析。
品读:半江瑟瑟半江红。
(1)出示课件,用“像、似、仿佛”说一说:
江水是怎样的红,又是怎样的绿。
(2)朗读感悟。
品读:露似珍珠月似弓。
出示课件,展开想象,感情朗读。
(3)课件展示,体会情感,把体会到的心情读出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4)连读整首诗。
(5)诵读,进入意境。
小组参赛的形式,读出美丽的江景,诵出喜悦舒畅之情。
3、品评欣赏,升华情感。
(1)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个词?
(2)背诵古诗。
(3)回味诗境,扩展诗境。
傍晚,微风渐停,我漫步江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展开想象,可以想象诗中的意境,也可以想象诗以外的意境。
(4)此时此景,你用什么方式抒发心中的感情。
4、拓展练习。
白居易暮江吟的教学设计篇七
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学习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
一课时。
2、哪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1)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好!”
(2)同学俩俩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对对方说:“你能行!你最好!”
(3)闭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3、怎么样?这会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们来做个诗词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诗。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看来老师是难不倒你们了,哪位同学来出出题呢?
6、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板书)。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有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再来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3、谁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1、自由读诗。注意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进一步的感受画面。
2、谁来读读这首诗?
3、俗话说:“好诗好景好地方”,谁能告诉我这首诗写得是什么地方的风景?你从诗中什么地方知道的?(暮江吟——江;半江瑟瑟半江红——半江)。
4、这首诗写得是什么时候的风景呢?(九月初三夜——农历九月初三,今天是农历九月十二,今天的九月初三是十月十六,星期六)。
5、九月初三傍晚和夜晚时间的江边景色。诗中哪个词看出是傍晚?哪个词体现的是夜晚?(暮、夜)。
1、公元1083年,距离我们现在有一千九百多年,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边的日落,不禁陶醉其中,吟下了这首诗。然我们看看画面,去亲身领略当时诗人所看到的美景。(播放课件录音)。
2、诗分两个时间段,那么我们也按两个时间段来学习品味这首诗。
1、傍晚夕照,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诗句,学生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到的景象。
(1)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或者你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
体现了光的柔和、斜身的方位、还有面积广大而均匀。
比较:照、盖、洒、射,铺更形象、生动。
碧绿的颜色。
江水中怎样的绿呢?(像绿宝石、像无暇的翡翠、像碧玉铺成的)。
江水是怎样的红呢?(像小孩子的脸、像红玛瑙、像火)。
白居易有一首诗《忆江南》,诗中有一句:“日出江花红似火”虽说是江边的灿烂红花,但朝霞映红江面,也如火一样的艳艳。在这儿,夕阳下的江水,不也是“日落江花红似火吗”
为什么用“一道”,对于夕阳,我们多半怎样的给它组词?
一轮夕阳,半轮夕阳。
“一道”我们一般怎样组词?
一道墙、一道伤口、一道光(对,是一道光,夕阳西下,是光斜射到江面上,本诗的句子应该是“一道残阳光铺水中”只是古诗的绝句有严格的字数要求,所以省写了“光”,这在古诗中经常见到。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对愁而眠的应该是人,全诗应该是“江枫渔火对愁眠人”同样是因为字数的原因,省去了。(利用简笔画去帮助学生体验诗句所描写的情景)。
(3)诗人的遣词练句非常精彩,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以至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它的美妙。
(4)“夕阳无限好”古诗中有很多吟夕阳的诗。谁查了相关的资料?
李商隐:《登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之焕《登鹳鹤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无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5)看到这样的情景,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那么,带着这样的愉快心情,我们来读读这两句。
2、夜晚的景色。
(2)读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感受。
(3)夜晚的景物有哪些?
新月:如弓——古诗中常有这样的描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是新月如钩。
露珠:珍珠(晶莹、透明)——新月的映照。
(4)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夜晚江边新月当空,一片银白。这静谧的夜景令作者作美丽的遐思。
3、将全诗朗诵一遍。
出示作业:唱唱、画画。
诗如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动笔画画(展示网上学生的画)。
诗如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唱唱(出示录音歌谱)。
诗为心声——朗诵好的同学可以有感情或者表演地朗诵。
贺诗——大家可以贺一首诗,把自己心目中的夕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如:夕阳西下红如砖,可爱石榴云里钻,深蓝天空点约霞,夕阳美景似奇观。)。
白居易暮江吟的教学设计篇八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上从日落到夜晚这一段时间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深秋季节美景的喜爱之情。诗中描绘了两幅画面:残阳斜照和新月明露。其中“铺”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夕阳的柔美,而“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动幻之美更令人陶醉;“可怜”一词恰恰表现了诗人对夜凉如水,“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一静美景色的热爱和留恋。
1、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理解古诗的内容,讨论解决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并展开想象,把诗句所描绘的景色转化成画面。
3、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学课外古诗,积累古诗,感受古典文化,弘扬古典文化。
这首古诗文字浅显,意境优美。鉴于这是我校《大班额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应用》这一实验课题的研讨课,因此,教学设计中着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探究来理解诗歌内容,突破学习难点;同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完古诗后,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欣赏古诗、自学古诗的活动,旨在让学生积累古诗,自觉弘扬祖国灿烂文化。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诗人白居易的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录音带,教学挂图,写有《忆江南》和学习目标的投影胶片。
1、同学们在课内和课外背诵了许多古诗,其中大量是写景的诗,能背几首吗?大家喜欢怎样的方式学古诗?这节课我们就以同学们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暮江吟》。
2、解题:
读题后说说题目中自己理解的字和不理解的字,(重点理解“吟”)再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谁来介绍介绍。
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1、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这就是《暮江吟》,每一首写景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放配乐朗诵磁带,生想象画面)。
2、听了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生汇报)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也去美美地读一读。
4、汇报朗读。(指名读诗)(一起读)。
出示合作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弄懂的问题。
(2)提出自己经过努力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试着讨论解决。(生自由学习讨论)。
2、请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1)理解诗意: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2)相机引导: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
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从这个手势中你感受到什么?(很柔美。)能读出来吗?(生读)。
(3)那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你认为最美的是什么?(生汇报)。
(出示挂图)欣赏“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境。
想象“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情境。
1、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读诗)。
3、教师从你们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了现在你们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指名吟诗,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你觉得他吟得怎么样?(学生争着,比着读)。
4、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吟一吟,好吗?师吟诗。
5、我们现在一起来吟一吟。(师深情描述创设情境)你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生吟诗,音乐起)。
6、小结过渡:太美了!在陶醉于这夕阳新月的美景之中时,我们不禁感谢诗人白居易用他清新通俗的笔墨,给我们带来这身心绝美的享受,其实白居易的写景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一首他写的《忆江南》。
1、出示古诗《忆江南》。
2、生一起读。
3、大家利用注释来看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指名汇报(一首是写日出的,一首是写日落的。)。
(都是写江的。)。
(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写的。)。
4、师简介此诗背景资料。
5、我们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
(配乐,生一起读)。
6、同学们也收集了很多白居易的诗,下课后,相互交流。让我们用这样的热情去读古诗,学古诗,弘扬中华古典文化。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喜好自选作业:
背诵并默写《暮江吟》,用写话或作画的方式展现诗中描绘的一个画面。
白居易暮江吟的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吟诵《暮江吟》,体会古诗描写的景,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古诗中有很多这样的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佳作。今天我们学习的《暮江吟》就是了。
2、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离开腐败的朝廷,到杭州去当刺市史。上任路上,他游山玩水,心情舒畅,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
3、释题:《暮江吟》(就是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
二、范读诗歌(听录音)。
三、自学古诗。
1、这首诗较好理解,请同学们先自己参照书上的注释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然后再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自学,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记下来。(老师巡堂,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习情况。)。
4、汇报交流。
(1)你们自学时有没有不理解之处。请质疑。解疑。
a、铺:太阳的斜照。b、瑟瑟:碧绿色。c、可怜:可爱。
(2)再说:你学懂了什么?(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夕阳照在江上,江水半红半绿。到了夜晚,一弯新月像弓一样挂在天边,草上的露水像珍珠似的在月色下闪闪发亮。)。
四、指导朗读。
1、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不仅要知道“诗意”,感悟“诗情”,还要进入诗的意境,想象画面。这首诗的意境很美,请大家读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3、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4、(1)句要读得平稳,轻柔;
(2)“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示颜色的奇特。
(3)、(4)句:则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五、老师总结: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学生讨论后派代表说)。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暮江吟》描绘了深秋从傍晚到入夜江上景色。写傍晚时江上景色着重描写色彩;写入夜江上的景色着重描写形态。
3、师虽然没有一字一句来指导你们,你们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吗?会读吗?有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质疑。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七、课外拓展。
请在《小学生必背优秀诗文》中找出白居易的诗来读一读。
暮江。
时间的变化残阳铺水中瑟瑟。
红可爱。
夜露似珍珠。
夜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的教学设计篇十
《暮江吟》主要是写“暮色江景”。《暮江吟》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写夕阳斜照在江面上的景色,这是最真实可信的暮色江景。后两句写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升的场景。诗中“九月初三”与“月似弓”上下紧扣,写的是黄昏时的自然景色。这里的“九月初三”,点明时间,“月似弓”则是诗人看到的景象。当然,这种景象只能在日落后不久才能看到,因而这两句主要还是写暮色江景,而不像有些书上说的那样是写“美丽的夜景”。
说后两句仍主要写暮色江景,有其科学上的依据。根据天文学常识,九月初三日,月亮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形状像个反c字形,即“月似弓”,日落后出现于西方、西南方低空中,可见时间局限于日落后2至3小时。从诗中看,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月亮的地平高度不会很低。太低了,由于树木、建筑、雾气等影响就不会看到。据此,读者可以推测出,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当在九月初三黄昏,即日落后不久。从民用时间看,仍属于傍晚,即“暮”的范畴。
白居易暮江吟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1、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瑟瑟:一种宝石,澄澈碧绿。此处指江水所呈碧色。
3、真珠:即珍珠。
赏析:
俯仰之间,得一缕闲情;顾盼之中,见一番美景。残阳斜照,映得江水一半碧绿一半殷红;新月渐上,宛若一张小巧亮丽的弓;江草青青,缀满了晶莹碧绿的露珠。“残阳”“水”“月”“露”四个意象,总括了暮江晚景的奇美。一“铺”字,形象地写出夕阳与地平线已近平齐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真实地再现了江面一瞬间呈现的两种颜色变化,被历代诗家所称赞。第三句以“可怜”作为诗眼,写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白居易暮江吟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译文。
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河的感情。
《暮江吟》主要是写“暮色江景”。《暮江吟》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写夕阳斜照在江面上的景色,这是最真实可信的暮色江景。后两句写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升的场景。诗中“九月初三”与“月似弓”上下紧扣,写的是黄昏时的自然景色。这里的“九月初三”,点明时间,“月似弓”则是诗人看到的景象。当然,这种景象只能在日落后不久才能看到,因而这两句主要还是写暮色江景,而不像有些书上说的那样是写“美丽的夜景”。
说后两句仍主要写暮色江景,有其科学上的依据。根据天文学常识,九月初三日,月亮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形状像个反c字形,即“月似弓”,日落后出现于西方、西南方低空中,可见时间局限于日落后2至3小时。从诗中看,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月亮的地平高度不会很低。太低了,由于树木、建筑、雾气等影响就不会看到。据此,读者可以推测出,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当在九月初三黄昏,即日落后不久。从民用时间看,仍属于傍晚,即“暮”的范畴。
白居易暮江吟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白居易暮江吟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居易《暮江吟》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河的感情。
《暮江吟》主要是写“暮色江景”。《暮江吟》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写夕阳斜照在江面上的景色,这是最真实可信的暮色江景。后两句写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升的场景。诗中“九月初三”与“月似弓”上下紧扣,写的是黄昏时的自然景色。这里的“九月初三”,点明时间,“月似弓”则是诗人看到的景象。当然,这种景象只能在日落后不久才能看到,因而这两句主要还是写暮色江景,而不像有些书上说的那样是写“美丽的夜景”。
说后两句仍主要写暮色江景,有其科学上的依据。根据天文学常识,九月初三日,月亮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形状像个反c字形,即“月似弓”,日落后出现于西方、西南方低空中,可见时间局限于日落后2至3小时。从诗中看,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月亮的地平高度不会很低。太低了,由于树木、建筑、雾气等影响就不会看到。据此,读者可以推测出,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当在九月初三黄昏,即日落后不久。从民用时间看,仍属于傍晚,即“暮”的范畴。
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河的情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这句诗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这句诗的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白居易暮江吟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暮江吟》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如果只从《暮江吟》的标题看,此诗似乎应始终歌吟“日落前后”的暮色江景,但诗中“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夜”字,以及“露似真珠月似弓”,则明显地是在写“夜晚”。按《辞海》里的解释:“露是空气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表面散发热量,使得地面或地物表面的温度低于气温(但仍高于0℃),而凝结在其上的水珠。常见于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由此可见,此诗标题与内容有不相吻合的地方,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理解此诗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个特点,不能机械地只从标题去理解内容。有人认为,此诗的标题与内容中的时间不完全相符是作者的疏忽或失笔。其实,这种情况在唐诗中是很常见的,如杜甫的《日暮》就从黄昏时分一直写到“草露滴秋根”;贾岛的《暮过山村》也从日落写到明月高悬。所以,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文学作品。
白居易暮江吟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本次网络环境下语文古诗《暮江吟》专题教学属于课题研究中的第二轮。现从以下两方面对这次研究进行反思。
1、根据这次《暮江吟》专题教学设计的研究,初步证明第一轮研究中总结出网络环境下语文古诗模式(浏览信息知诗人——自读古诗晓大意——查阅信息细理解——全作交流再探究——表情朗读悟情感——自我检测显效益)是切实可行的。
学生是整堂课的主角,他们通过小组内分工合作的方式,利用学习网站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不仅自己在网页中获取知识,而且努力合作,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还不断思考,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问题和观点。比如: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不用“夕阳”而用“残阳”,有的学生指出因为用“残阳”才能更好地表现出夕阳已接近地平面,异常柔和平静。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弱化,只是更多地表现在台前幕后,收信学习资源,建设主题学习网站,教师所作的工作与原来相比较,量更大,要求也更高。
2、“如何更好地处理资源”这个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
资源的海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在众多的信息中,不仅存在着与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存在着对本堂教学毫无意义的资源,通常这些无关的信息更容易吸引学生,并对教学生产干扰。为避免学生在网上漫无目的地浏览,教师要在其学习过程中适时监控。同时,通过对网络环境的建设,设置更有意义的、更合理的情境,让网站成为有准则和约束的空间,使学生在享受开发性、自主性的同时,能够自觉地用公认的学习准则去适应网上学习。
1.“诗学就是情学,诗是心灵的燃烧。”古人称作诗曰“吟咏情性”(《诗·周南·关雎序》),读诗或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所以诗歌教学与鉴赏,不能只满足于释词译句。读诗也好,讲诗也好,最重要的是自己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进去。教师情真,才能以情动情,教师心热,才能点燃智慧的火花,教师意远,才能在学生面前开拓其思路,如果冷冰冰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朗读、分析、讲解,就会索然寡味。老师的一颦一笑,语言声调,无不牵动学生的心弦,师生感情同频共振,才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如果说语文教材是美的矿藏,那么古诗就是这矿藏中的瑰宝。古代诗人们在诗中使用的字词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我们应紧紧抓住文本引导学生从品析中领略古诗流光溢彩的自然美。如“一道残阳铺水中”一句中的“铺”,为什么不用“照”“射”等词?看似平凡,其实正是诗人的绝妙之处,诗人不但能发现美,懂得欣赏美,还能用准确的文字表现美。因此,引导学生从品析词句入手,抓住诗中的关键词“铺”、“可怜”等全方位地挖掘美、感受美,使学生在感受古诗语言美、意境美、内容美的同时,心灵也受到了震撼,又体会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的美。
3.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在这节课的“吟诵入诗境”环节中,以幽静空灵的《春江花月夜》一曲作背景音乐,轻诉古诗的情境,使学生把画面上看得到和看不到的融为一体,体味到黄昏夕阳残照的空旷、瑰丽和晚上新月初升的静谧、安宁,从这情境中感受到美,认识到美,从而理解了美,达到“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更高境界。
4.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投入的、有感情的朗读、吟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还可更好地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在读中悟“情”,在吟中入“境”,或共鸣,或陶醉,随其悲而悲,随其喜与喜,从而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塑造美的心灵。
古诗《暮江吟》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诗中描绘的是深秋时节从傍晚到夜晚的美丽景色。教学这首诗,首先要把学生带到那美好的意境之中,让他们喜爱这首诗,进而乐意学习这首诗。我是这样教学这首古诗的。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句,粗知诗中大概意思。
在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作者、朝代以及题意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把这首诗朗读五遍。在朗读之前明确要求:1、要求基本会背;2、要求了解诗中写的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有哪些景物?读完五遍后,学生基本可背下来,同时也会从诗句中了解到时间是写深秋傍晚到夜晚这段时间的景色,地点是江面可江边,所描写的景物有阳光、江水、月亮、露珠。学生粗知了这些内容继而再理解诗句就不难了。
二、利用投影片进一步了解诗中内容,为理解诗句作铺垫。
在讲前两句诗时,我出示第二幅投影片(夕阳照耀下的江上景色)。在学习后两句诗时出示第二幅投影片(一弯新月下的小草和露珠)然后再指导学生说出图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儿的,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在理解诗句就轻而易举了。投影片在教学中起到了纲举目张,突破重难点的作用。
三、注重启发,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如前两句诗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问:“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夕阳)“铺”是什么意思?(斜照)再问:“什么时候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可译出:“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接着问:“夕阳斜照后的江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瑟瑟”是什么意思?(绿色)学生又很快可译出:“江水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后两句诗我也是采用的方法进行教学,由浅入深逐步启发同样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目的。
四、利用音响设备引导朗读、创设情境、体会意境。
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翻译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白居易暮江吟的教学设计篇十七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译文】。
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河的感情。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
白居易暮江吟的教学设计篇十八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这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全篇用“可怜”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云:“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著名诗人白居易以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写成的诗歌,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流传了下来,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诗篇。对于他的诗歌不同的读者给予了不同的评价。梅圣俞平:“状难写景,如在眼前;元微之云,道得人心中事,此固乐天长处,然情意失于太详,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浅近,略无余蕴,此之所短也。”(张戒《岁寒唐诗话》),“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殆与元气相俟。致长韵大篇,动数千言,而顺当惬意,句句如一,无争张牵强之态,此岂捻断吟鬓,悲鸣吻物。吻者所能致哉?而世或以浅易轻之,盖不足与言矣。”(张若虚《滹南诗话》)。
面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我们不能论定谁是谁非,每个人欣赏事物的切入点不同,欣赏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对事物的评价也就不尽相同。我个人认为“情意失于太详,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浅近”的说法有失妥当。
我们知道白居易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即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采入诗歌唱。其全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补察时政“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而白居易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创造了讽喻诗一百七十余首,大体是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对上层达官显宦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的恶行的尖锐批判如《秦中吟》和《新乐府》这些诗用浅切平易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观点鲜明,而这些尖锐的批判使达官门咬牙切齿。“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从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写这首诗不是为了写一首感天动地的好诗,而是要反映了人民为了满足贵族门的生活所深受的苦难,要教育权贵们,不要为了满足自己无聊的闲乐而把痛苦建立在百姓身上,要多为大众着想,站在民众阶层想想他们的行为是多么的不当。白居易就是这样用他那浅显易懂的语言写出作品,让自己的作品更易被人民接受,让作品的时代主题和内容更易理解。所以他的诗歌的浅近语言是有利于文学发展的',不应该遭到那么多人的质疑。
有人会说因为白居易是伟人,所以他写出的诗歌无论怎样看,怎样评价都是好的。就比如《刘十九》“绿蚁新陪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诗明明写得毫无情调,一点文学色彩都没有,但是后人们却争着传诵硬说这首诗是一首好诗。说诗意很美,能闻见诗人亲切相问的声音,把与刘十九对饮清谈的那种欢欣与温馨很好地表达了出来。如果这是一首出自平凡人的手的诗,那它所受到的待遇就不一样了。有人会认为这是涂鸦之作,没有一个词是新的,都是普通得不能在普通的字眼,语言很艰涩,根本就不是诗歌。但是“寻常之事,人人意中所有,而笔不能达者,得生花江管写之,变成绝唱,此等是诗也。”(俞陛平《诗意浅说续编》)白居易信手拈出一首小诗,用口头语把眼前的景物很自然的写了出来令人读后沁人心脾。一首好的诗歌不一定都是奇异的词,只要用此词,在此境,能够最传神地表达出你的情感就是好词。所以白居易就是运用那些通俗易懂的词语来表达出他的感情,使他易于被人接受,作品的内容易于为大众接受,理解,吸引广大读者。只有这样的文章才是雅俗共赏的好文章,才能流传千古。据史料记载说白居易晚年居住在洛阳香山,整理自己一生的作品,深入农家田间地头,征求老妪老夫的意见,力求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所以我们今天才能有幸读到白居易这么清新的文章。
白居易最著名的两篇文章《长恨歌》和《琵琶行》就是作者以通俗语言接近时代方式开拓广泛读者的例子。〈〈琵琶行〉〉借琵琶女不幸的身世,表达自己遭受排挤,贬谪无奈的生活。当中两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成为人民常用警句。〈〈长恨歌〉〉中“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梦幻而悲凉的色彩。从人性的角度赞美他们无与伦比的爱情,成为古往今来的爱情诗经典作品,这两篇诗歌都是为时为事而作的政治目的,而不是追求形式美。这样就让让文学尽可能地与世俗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思想接近,引起更多俗人欣赏,正如唐宣宗在〈〈吊白居易〉〉所说那样“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所以认为白居易的诗失于太详太露的说法是有失妥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