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味初二范文(20篇)
对待人际关系要懂得尊重和理解,才能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应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进行总结,避免过分冗长和啰嗦。下面是一些总结范文的搜集,以供大家研究和参考。
家乡的年味初二篇一
我的家乡在尤溪乡下,说起过年,那可真是热闹!
腊八刚过,大人们就要为准备年货忙碌起来了。你看,眼前的小市场早已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有的正买着新衣、新鞋,有的买好了年糖、年饼,有的`挑选着烟花、鞭炮,还有的正忙着购买着鸡、鸭、鱼、肉等等,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
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在外面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也纷纷放下了手中的活儿,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与亲人团聚。家乡的年夜饭总是早的,不到5点,我们就祭拜完祖宗,然后一家人便高高兴兴地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美味佳肴,一边说说笑笑、相互祝福,真是喜气洋洋!
吃完年夜饭,领过大人给的压岁红包,最令我们小孩兴奋的就是放鞭炮、烟花了。我迫不及待地地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烟花摆放好,小心翼翼地点燃,只听“呯!”的一声巨响,一颗明亮的烟花炮带着响声,像箭一样直冲而上,在天空绽放后,变成了无数颗小星星,一闪一闪的,把家乡的夜空打扮得五光十色、绚丽多彩。此时,家家户户的鞭炮声、烟花爆炸声也不约而同地响了起来,此起彼伏、震耳欲聋,人们以这种方式表达着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的祝福。
家乡的“年味”真的越变越浓了,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家乡的年味初二篇二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我的老家在陕西。陕西人如今扔把春节叫做“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传说——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去新春将来的夜晚,便出来食人,使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野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的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贴对联、放爆竹的风俗习惯。
年味最浓的就是放鞭炮了。新年的钟声一响,整个夜晚都成了烟花爆竹的世界。大家说,过年不放鞭炮,等于没有过年。我跟表哥堂哥一有空就放鞭炮——当然,我是经常有空的。我们白天放很粗的“大炮”,像划火柴一样的擦炮,摔在地上就爆炸的摔炮,还有点着像火箭一样飞上天空的冲天炮;晚上,我们就放烟花,放礼花弹。“满天星”、“冲天炮”……各个村庄的上空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烟花,耳朵里传来的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渲染着新年的氛围。
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载着归家的人们,还有那大包小包的年货,也载着人们的期盼回家了!通向细长隧道的巷道,一对对春联喜气十足,趣味横生,一个个“福”字刚劲有力,金光灿灿,一辆辆车上走出了满面春风的儿女;一扇扇门前站着神采奕奕的父母。楼满了,一间间屋里飘出欢声笑语;路窄了,占道的是丝丝缕缕扯不断的亲情。
年味最浓是子夜。家家灯火通明,喜气洋洋,全家人欢聚一堂,各种小菜摆满饭桌,,一家人开怀畅饮,共叙亲情,说着吉祥祝福的话语,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既有了口福,填饱了肚子,还温暖了心坎。
心思涌动,欢歌飞扬,这就是老家的年味儿!
家乡的年味初二篇三
新的一年到了,去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新的一年又将开始了。在家乡过年很热闹,家乡的年味很浓。小编整理了关于家乡的年味500字初二。
作文。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盼望着,盼望着,年的脚步声近了,学校也开始放假了。今年我们到奶奶家过年的,那里的年味可浓了,家家户户都挂红灯笼,贴。
春联。
置办年货买新衣服买爆竹烟花……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这年货是要提前置办的,在年前十几天家家户户就忙活开了,蒸馒头、做糕点、做粿、做豆腐……奶奶也忙着为过年做各种准备,爷爷奶奶家的一只年猪有三百来斤重,爷爷请来师傅帮忙宰杀。
走在街上,到处一片喜庆的景象,行人个个兴高采烈,路边的商店也十分热闹,还有人拎着大包小包急匆匆地赶回家过年。
除夕这一天,每家最忙,一大早,各家都在忙着炒菜,因为今天要给祖先烧纸,以表示对他们的怀念。又忙着贴春联、福字,一般中午前一定要做好的。晚上,家家灯火通明,喜气洋洋,全家人欢聚一堂,吃着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品着美酒,互相干杯,说着吉祥祝福的话语,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接着放鞭炮、烟花,夜空在鞭炮与烟花的交织中变成了一个绚烂的大花园,看着这些美丽的烟花,我在院中手舞足蹈,爷爷和奶奶都乐了。到了八点,大家开始看春晚的节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还给我和小弟弟准备了红包,说这是压岁钱。
啊!家乡的年味是团聚的、是温馨的、是幸福的、是快乐的!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年味!
新的一年到了,去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新的一年又将开始了。
一到腊月,每家每户都要预备年货,超市里的物品一抢而空,交费的队伍如长龙般拥挤。
办好年货,就要大扫除一遍,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要把屋里的东西打扫得一尘不染,寓意要把不好的东西扫走,企盼来年吉祥如意,事事顺心。
腊月三十,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新衣服,门外已经贴上了红红的。
对联。
这天每个人除非万不得已,一定要回家吃团圆饭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一大桌丰富而美味的饭菜这象征这新的一年里不愁吃不愁穿。
大年初一大家都在休息,到处都很安静。直到初三那天,大人们又忙了起来,他们要去亲戚朋友家拜年。小孩们更高兴,因为可以得到很多压岁钱。
一眨眼就到了二月底了,大人们该上班的上班,小孩该上学的上学,人们又向目标奋斗努力。
过年了,人们纷纷回家过年,新闻上也有说春晚的事了。我回到了奶奶家,奶奶家的年味越来越浓了。
除夕傍晚,我们开始放鞭炮。传说叫“年”的怪兽最害怕的是巨响和红色。于是人们燃放烟花爆竹驱逐年。
鞭炮声音很大,噼里啪啦的。我们捂着耳朵观看这个热闹的景象。
然后趁着天还没黑,贴春联。上联:人逢治世居栖稳;下联:运际阳春气象生。横批:家庭幸福。
接着就是过年的惯例——看春晚。
有老面孔,也有新面孔。一个个小品,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蔡明和潘长江演的《车站奇遇》,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一个大妈的女儿过年加班不能回家,她就准备在12点前去他女儿的公司给她一个惊喜,她去搭车,与司机发生了一系列搞笑的东西,却没能在12点去他女儿那,后来她发现司机的儿子也是五年没回来了,他就准备陪司机过年,后来他儿子回来了,他们两家就一起过年去了。
过年还要放炮。表姐买了一盒“烟雾弹”,点着后不会发响,只会喷烟雾。因此怕响声的表弟总算找到了适合他玩的。
最重要的是两盒大烟花。12点了,四周的烟花都放上了天,很漂亮。我们全出去观看放烟花。我们也该点了。表哥和大爸爸点完,一个个烟花在漆黑的夜幕上绽放,连同附近的烟花,将世界照得如同白昼。
家乡的年味初二篇四
川流不息的车辆使平静的家乡添上一抹浓艳的色彩,走在街上,总得小心来往的车辆。处处充斥着的红色总令我感到扎眼,摩肩接踵的感觉也让我不适应。今年的春节好像和往年并不一样,却又无法说清楚心中的异样。春节似乎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心态而开始变质,散发出庸俗的气息。
本以为拜年可以体现真情实意,但一个残酷的现实使我们心灰意冷——斤斤计较的金钱形式主义拜年。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听见父母为了送礼,发红包的问题发生了争执——既要不吃亏,又要不失面子,的确是个头疼的难题。母亲告诉我:“压岁钱可不是真的白白送给你的,还不是我和你爸用红包换来的?”一语道破真相,这样的金钱形式主义,使人际变得冷硬难处理。
新春佳节,应是一家团圆的大好时机,可这些变质的年味却使春节失去了些愉悦。
春节,难道要越来越冷淡变质么?
家乡的年味初二篇五
过年了,人们纷纷回家过年,新闻上也有说春晚的.事了。我回到了奶奶家,奶奶家的年味越来越浓了。
除夕傍晚,我们开始放鞭炮。传说叫“年”的怪兽最害怕的是巨响和红色。于是人们燃放烟花爆竹驱逐年。
鞭炮声音很大,噼里啪啦的。我们捂着耳朵观看这个热闹的景象。
然后趁着天还没黑,贴春联。上联:人逢治世居栖稳;下联:运际阳春气象生。横批:家庭幸福。
接着就是过年的惯例——看春晚。
有老面孔,也有新面孔。一个个小品,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蔡明和潘长江演的《车站奇遇》,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一个大妈的女儿过年加班不能回家,她就准备在12点前去他女儿的公司给她一个惊喜,她去搭车,与司机发生了一系列搞笑的东西,却没能在12点去他女儿那,后来她发现司机的儿子也是五年没回来了,他就准备陪司机过年,后来他儿子回来了,他们两家就一起过年去了。
过年还要放炮。表姐买了一盒“烟雾弹”,点着后不会发响,只会喷烟雾。因此怕响声的表弟总算找到了适合他玩的。
最重要的是两盒烟花。12点了,四周的烟花都放上了天,很漂亮。我们全出去观看放烟花。我们也该点了。表哥和大爸爸点完,一个个烟花在漆黑的夜幕上绽放,连同附近的烟花,将世界照得如同白昼。
家乡的年味初二篇六
每次过年,我都会迫不及待的回到家乡,回家的感觉就如走入温泉一般,随着身体的一部分进入,温暖和湿润也在一寸寸的漫上心来,每年都吸引了无数游子。而最令人魂牵梦萦的,还是故乡那融融的年味。
冬至一过,大人们便忙碌了起来。贴对联,包饺子,大扫除,样样不会少,但在其中最隆重的,也是最出名的就是过年拜神祭祖的活动。在汕头潮南区,这还是非常重要的大众化的活动。具体的形式,就像鲁迅五猖会中所描写的那样——这是一条很长的队伍,领头的是几个壮汉,抬着三尊神像。神像不大,也就半个人高,表面接近古铜。色彩早已暗淡,想必是经过了岁月的洗磨。接着便是许多画了脸谱,头戴面罩的人敲锣打鼓,叮叮当当,跳着各种奇怪的舞蹈,当时现场烧了很多香,在烟雾缭绕的氛围下,还怪吓人的。剩余的队伍由每个家庭中的一名男子组成。这条队伍犹如一条彩色的巨蟒,在楼房林立的城市里来回穿梭。在马路稀疏的汕头,这条巨蟒是最夺人眼球的,这也成为过年汕头特有的亮丽风景。
在我的家乡有着许多小吃,其中土豆糕就是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选择的糕点。名字俗,可它的味道却不俗,顾名思义,它是把土豆煮熟打烂,和地瓜粉一起和成泥,加上蘑菇花生等配料,搅拌均匀,再把它们揉成椭圆体或圆体。还没完,还要放进在通风的地方晾一晚,之后才能将其切片,把双面煎至金黄就大功告成了。吃起来香脆可口,是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旧历的新年越来越近,家乡的夜晚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但人们的心并不漆黑。全家人聚在一堂,沏上一壶好茶,磕着瓜子,天高地阔地谈了起来。茶油黑而浓酽,喝了提神醒目。谁家孩子书读的好?老人的身体如何?这都是他们说不完的话题。随着第一声爆竹的响起,就如往水中扔了一个石子,浓浓年味也在人群中一波波荡漾开来。(妙极!)。
家乡的年味初二篇七
新的一年到了,去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新的一年又将开始了。
一到腊月,每家每户都要预备年货,超市里的物品一抢而空,交费的队伍如长龙般拥挤。
办好年货,就要大扫除一遍,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要把屋里的东西打扫得一尘不染,寓意要把不好的东西扫走,企盼来年吉祥如意,事事顺心。
腊月三十,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新衣服,门外已经贴上了红红的对联。这天每个人除非万不得已,一定要回家吃团圆饭。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一大桌丰富而美味的饭菜。这象征这新的一年里不愁吃不愁穿。
大年初一大家都在休息,到处都非常安静。直到初三那天,大人们又忙了起来,他们要去亲戚朋友家拜年。小孩们更高兴,因为可以得到非常多压岁钱。
一眨眼就到了二月底了,大人们该上班的上班,小孩该上学的上学,人们又向目标奋斗努力。
家乡的年味初二篇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年啦!
新年是我们全中国人民最喜庆的日子,也是我最喜欢最期盼的日子。我最喜欢听外公跟我讲年的来历。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凶猛异常。每逢除夕便出来伤人,人们只有逃到山上去。后来人们发现“年”最怕红色、火光和诈响。于是每逢除夕,家家户户贴春联,燃放爆竹,烛火通明,守更待岁,驱赶年兽。
年三十我早早的就醒来了,高兴地穿好新衣服,跑下楼去。外公已早早的做好了糖年糕,正等着我呢!糖年糕就是一块雪白的年糕外面裹着一层厚厚的白糖,我问外公为什么要吃糖年糕?“因为吃了糖年糕你来年就能甜甜蜜蜜,年年高呀!”外公慈爱地跟我说。原来糖年糕竟有这么美好的寓意,我咬了一口甜甜的糖年糕,心里更是美滋滋的,这不仅是甜甜的糖年糕,更是外公对我满满的爱!
吃年夜饭咯!长辈们给晚辈们压岁钱,并相互祝福着。我也偷偷的准备了两个红包,是给外公和外婆的,外公外婆收到红包后开心的合不拢嘴了。吃完年夜饭外公在我耳边说:“快去门背后跳三下。”我跳完之后不解的问:“为什么还要跳啊?”外公说:“是为了来年长的更高。”
过年的事真是丰富多彩,家乡的年味真是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啊!
家乡的年味初二篇九
大年三十那天,只见妈咪与奶奶在不停地忙碌着。原来,这天里,要去各个地方“拜神”与“奉身”,并且今年搬了家,所以还要把家乡的观音请到家里去呢。妈咪是家里的大媳妇,所以这些事,由妈咪来传承。而我是家中的长女亦长孙,也是家中的一份子,当然要帮妈咪的忙,所以要跟着一起去“拜神”。
我跟着妈咪,首先到家乡的庙里拜拜。庙里香火鼎盛,每家每户都会有人来拜,这也成为了家乡的一传统习俗。拜神注重的是诚心诚意,但是,烧香、添灯油钱、烧纸钱、放爆竹,却缺一不可。这一步步都是竟然有序的,为的就是祈求神仙保佑我们家族的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万事胜意。小孩们快高长大,学业进步。庙里拜完了,我们接着要去祖屋“奉神”。步骤与拜神基本一致但“奉神”讲究的是供奉祖先,自然也含有保佑的意思。回到了家乡的房子,只见汽车一列列的停放好了,奶奶在每部车前都点了蜡烛烧了香,接着烧纸钱,放鞭炮。保佑爸爸妈咪叔叔婶婶们开车平安无事,路路畅通。一转眼,下午了,这时候把菩萨接到家里去了。将菩萨像安放好,妈咪一边边开车,我一边洒米,说是为了给菩萨指路,回到了家里,再次烧香、点蜡烛、烧纸钱、放爆竹。
年三十的晚上,家家灯火通明,喜气洋洋,全家人欢聚一堂,吃着与众不同的汤圆。用玉米粉捏成的斋汤圆与白菜、虾米、干鱿鱼,冬菇等食材煮成一锅,味道鲜美,把汤圆那团圆之意的味道发挥的淋漓尽致,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有说有笑。这晚,全家老少一齐放烟花。看着那应接不暇的烟花,对新一年的憧憬与期待的心情已经像烟花似地在心中崩放。凌晨,帮爸爸发着祝福的飞信,那一条条信息,飞到了每个人的心坎里,一股股暖流透遍人心。
大年初一,全家人都已经“装备“好向家乡出发了。家乡,每家每户都杀鸡烧鹅。而我们家,也已经准备好了招待亲戚朋友们的美味佳肴。叔叔与爸爸去了远方亲戚家拜年,而我们这些小孩收红包收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亲戚朋友们都到齐了,我却见到了许多陌生人。但是却因为那股浓浓的年味儿,是我心中不禁由然而生了一种喜悦,抛陌生感于脑后,像亲人一样招待着。这种感觉,是幸福的,无可代替的。后记:这就是我的家乡,即使没过人的文化魅力,但却有着无可非议的人情味儿。家乡的年味儿,是隐于财富间那一股股渗透人心的暖流。
家乡的年味初二篇十
春去春又来,又到了过年的日子,每家每户都忙碌了起来,当然,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身为东莞人,自然会懂得一些东莞的过年风俗。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的日子,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非常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在这一天,灶王爷就会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由此就有了“送灶”的仪式。在这一天,我们家就会烧香拜佛,在桌子上摆上许多小吃,像糖冬瓜之类的。
腊月二十四就要贴对联了,在这一天,我们家都会将准备好的对联贴上,其实不止是对联,还有在房子的各个地方贴上写有“老少平安”、“招财进宝”等等的或红或橙的字条。
腊月二十八则是大扫除,在这两天里,一家大小都行动起来,将家里里里外外的打扫干净,迎接新的一年。孩子们在这一天都特别开心,因为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大年初一,我们早早的起床,放鞭炮,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按照书上说的,一出门向什么方向出发,出门行大运,接着就去喝茶,中午那顿大概是不吃的,这一天,孩子们是最开心的了,他们可以收到爸爸妈妈与亲朋好友的红包,这一天的红包大概也是最多的,因为我们都会到处去拜年。
大年初二,就是开年了,这一天也少不了的放鞭炮,虽然现在禁止放烟花爆竹,但是人们违背不了习俗。也把大门大开,在门前放一桌的食物,旁边还放凳子,据说是给逝去的祖先吃的。
到了正月初八左右,家里都把剩菜倒在一起,再用糯米粉与水弄成丸子,与剩菜一起煮,叫做“咸圆”,这应该是他们处理剩菜的最好的方法了。
元宵节,这是过年的最后一天,家里煮元宵,吃元宵,有花生味的,还有芝麻味的,到了晚上,孩子们与爸爸妈妈一起,把过年期间收到的红包都拆开,看看都收到了多少,这或许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了。
这是我们家乡的过年,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好像越来越感觉不到过年的气氛了,我们都希望,过着最有气氛的年,心里奔放着一朵朵希望的.花。
家乡的年味初二篇十一
春节期间,人们一般要走亲戚,回老家,于是,我就跟老爸妈妈回了老家河南,先去老爸老家三王庄,再去妈妈老家洛阳。23号我们与其他几个人加行李,满满当当地驾车去了。
经过一整天的颠簸,来到了河南新乡三王庄。到家时已是深夜9点多了,一进卧室就看见了我的奶奶——我老爸的妈妈。她穿着棉袄,正在暖炉旁暖手,一见我来了就很激动地笑了笑,操着满是河南味的方言示意我也暖暖手,一路上天很冷,我就坐下来了,她便问我长问我短,我都一一回答了,有些听不懂的我便找驰哥帮忙。晚上,昌昌来了,他比我大一点,一见我便热情地带我出去放炮,老家的炮不想城里的.那样好,小店的炮很单一,大一点的店也没有什么好看的花炮,都是响炮,可我玩的津津有味,因为这里的人十分好客,虽然生活节奏慢,但却很令很多人羡慕。第二天,我上午十一点起床去走亲戚,大半的人我那时是没有什么印象了,但每到一家都是笑脸,很温暖。有一次竟被强迫吃了两次晚饭,使我一连一整天吃不下东西。26号还是27号,我去了洛阳。
到了洛阳,我见了婆婆——我妈妈的妈妈。她很慈祥,一见我们先是抱了抱弟弟小雨,可小雨竟然不认得了昔日如此关爱她的婆婆,好在我们的到来令婆婆很高兴,晚上,二姨回来了,包括她的未婚夫,一家人其乐融融。第二天,我去了宝宝家,宝宝是我的表弟,我们小时候很喜欢在一起玩,他们家很招待我,我很感谢。除夕,我又回到了婆婆家,晚上看春节联欢晚会、放炮,年都是这样过的。第二天走亲戚,虽没有三王庄一样里的那么近,可一天下来也忙得够呛,一堆作业都没有做。倒是烩菜挺好吃的,那是由一些各种不同的菜与肉还有粉丝拌在一起煮,一做出来十里飘香,还有饺子,可让我好好品尝了一顿。
一回家,我就疯了似的赶没做完的作业。唉,春节就这么过了。
家乡的年味初二篇十二
春风拂面,那浓浓年味飘散各地,这新年到来,感人心,而那个美丽的家乡也迎接了年的到来。
过年的期待把我们带回了家乡,我们经过一座座似曾相识的楼屋,脑里回想着苍旧的过去,而年却会悄悄抹走那凄凉往事,送来那新气象!踏进老家的我们不禁感慨着:啊!家真好!年迈的外公也乐呵着,大家汇聚在一起,迎接这新年的欢喜!门前鞭炮响起,噼里啪啦的炮声激起了人们的欢心,红联福字重装门边,尘埃一去,光彩展现!新的面貌再次重现!
临近傍晚,大家聚在客厅互相说笑着,迎接几位姨叔的厨师手艺,看那外婆也默默在天上笑了,小孩嬉戏的娱乐,大人谈笑的喜悦,晚辈心中也欣喜万分!餐桌上的菜肴香味扑鼻,喷热的米饭端在大家面前,餐就这样开始了!长辈的尊敬,晚辈的固执,孩儿的馋嘴,都在餐桌上尽显眼底。大家互相吃着:长辈给晚辈夹,晚辈给孩儿夹,孩儿懂事给大家夹。这番情景绽放在我眼中,享受着快乐的我也真正感受到了年的味道,是多么可贵,家乡之中依旧有那份纯粹不变的爱!
春晚开始不久,手机都不由自主的被拿出来,只听微信提示信息声不绝于耳,红包发个不停,大家都迅速点击,qq的免费红包也在接二连三的刷出去,的扫福送礼也一刻不停,科技时代的世界,已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软件成为了必备品,大家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乐趣,感受着新世纪不同的过年方式,心中好事那么满足!家乡的年味变了,变得那么特殊了,传统的年味与新世纪的年味完美拼合,成为了堪居最牛的方式!
我沉浸在过年的乐趣之中,家乡的年味已不再是曾经,而是崭新的另一种年味,这种年味是人们自己的创新,而未来的年味也将更加灿烂,辉煌!
家乡依旧是家乡,而那家乡中的年味中的灵魂却永远不变,而是那可贵的亲情!
家乡的年味初二篇十三
新的一年又到了,家家户户备年货、贴春联、挂红灯笼,到处都是年味。
我家也不例外,这些事早就做好了,就剩一个重头戏,那就是包米“饷筒”。只见奶奶把事先准备好的米浆拿了出来,雪白的米浆是要前一天就准备的,要把白米先浸泡在水里,然后用勺子把米和水盛上一勺放进石磨的小孔里,然后顺时针的推动石磨,一圈又一圈,白花花的米浆就流了出来了。每次磨米浆总是我的最爱。菜也是奶奶事先准备好的,“饷筒”的菜又粉丝、青菜、芹菜、肉、豆腐、冬笋,把这些菜搅拌在一起,看着这些菜都要直流口水啊!准备工作做好了,开始动手包了,奶奶把一勺米浆放入烧热的锅里,只听见“唰”的一声,米浆在锅里均匀的散开,形成了一个圆圆的面皮。把成熟的面皮平放在板上,我和妈妈就动手包了,我盛了一勺菜放在了面皮上,然后就像包春卷一样,小心翼翼地卷了起来,生怕它破了,然后两头一压,“饷筒”就做好了。我得意洋洋地对着大家说:”看,我包的好吗?“大家一看,都哈哈大笑了,都说像一只小猪。
大家一边包,一边聊天,聊着过去一年的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欢声笑语中,很快两大盆菜都包好了,看着一条条白白、粗粗的”饷筒“躺在米筛上,我好有成就感啊!这时,一看,时间已经过了12点多了,但大家一点儿也不觉得困,因为聚在一起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就是那么温暖,那么纯朴。
家乡的年味初二篇十四
我家乡的新年有一种清新的味道,承载着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
“除了鞭炮声,春风还温暖着屠苏。每个小学生的日子,总要把新桃换成旧桃”。
临近腊月,家乡浓浓的年味随着冬天的寒风飘向了我们。刚进入腊月,每个村子家家户户都装饰着年味,这期间一定要杀猪。杀猪就是把选好的猪,一个人拽它的尾巴,两个人拽它的耳朵,放在专制的木板上,一刀结束它可怜的'生命,只听到一声心碎的叫声,然后烧一大锅热水,把猪放在热水里,然后脱毛等等。师就完了。
腊八节,家家户户的主妇们天不亮就起床,为早上美味的几碗腊八粥做准备。腊八粥是用各种米、豆、干果熬制而成,但一碗美味的腊八粥马上就要出炉了。
腊月二十三,几乎是春节的前奏。这一天,全家人也想一起吃饭,互相聊聊天,聊聊天。从此全城戒备,大人开始担心跑年货,孩子也开始担心能收到多少钱。过年前,家里要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也就是把今年不顺心的事情去掉,把家里的各种东西都摆出来。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要聚在一起,吃一顿快乐的团圆饭。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包括牛肉、土豆、青菜和萝卜。平时看到土豆真的是流口水,过年不感冒没胃口。这可能是成年人常说的。团圆饭里最重要的是鱼,表示还有一年多。鱼头一定要面对长辈,大人可以喝点酒。孩子们也可以喝他们喜欢的饮料。每个人都互相谈论祝福,他们很开心。到处都是浓浓的香味。最重要的是看春晚。天一黑,鞭炮就响个不停。除了晚上12点左右,家家户户都放鞭炮。每个人都祈祷他们在新的一年里会繁荣昌盛。那天晚上,整个城市几乎彻夜未眠,一直响到接近凌晨。
正月初一也很热闹。一大早,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口贴出一副崭新的对联和一个大大的红字“福”。男人、女人和孩子也为新年穿上新衣服。临近中午,他们会开始拜年。当他们提起年货时,他们走向目的地。孩子要收压岁钱就得磕头。成年人都来袖手旁观看热闹。
第一个月接下来的几天,你会拜年,到处吃饭。在到处拜年的路上,你可能会收获很多知识。
正月十五,到处可以看到装饰品和灯笼。这一天,广场上真的挤满了人。广场上的人们留出了燃放烟花的地方。只听到一声巨响,精彩的烟火表演也拉开了序幕。有红色、黄色和绿色。他们在空中跳舞,做着不同的姿势,仿佛每一个明亮的小太阳都在空中燃烧,特别美。元宵节一定要吃饺子。这些甜饺子尝起来很提神。
转眼间,已是正月十七,春节正式结束。因为学生这一天开学,大人开始正常上班,虽然舍不得,但是春节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
家乡的年味初二篇十五
刚出发时,大雾笼罩,随着车子的行驶,渐渐的一丝轻纱似的阳光出来陪伴我们。一路上,我们一家人有说有笑,快乐无比。大约八个小时过去了,离老家越来越近了。这时,迎接我们的是老家独特的被黄昏笼罩的艳阳天。
老家的'村子并不大,这儿和城里没法比。但这儿民风淳朴,在这里过年能完全体会到真正而又妙趣横生的年味。早晨,我们吃年糕,热腾腾的年糕又软又香,吃一口,回味无穷。代表着年年高升。还有就是拜年,让你感觉陕北人特别直爽。吃完早饭,我就和哥哥、姐姐去拜年,只要与我们家有点关系的人,我们都得去拜,亲戚们一上来就塞给你一个红包,据老家的人说,红包能带来福气,送得越多,带来的福气就越多。当然,这种送红包的活动也是我最喜爱的年味之一了。
老家还有一样年味儿,就是过年的时候家里的长辈不出远门,他们要在家大摆筵席等待晚辈和亲友来拜年。每当家里来了一大堆亲友,他们就做饭的做饭,包饺子的包饺子,忙得不亦乐乎,然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大吃一顿,大人们唠家常,小孩们聊年味,快快乐乐。这就是团圆的年味儿。
家乡的年味初二篇十六
对于我来说,自家门口挂着的大红灯笼就是一份特别的年味,看着在夜幕下闪闪发亮的灯笼,脑海里不时会浮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吃年夜饭的场景。
年味在人山人海的菜市场中,每个摊位前都挤满了男女老少。跟着妈妈走进菜市场,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卖菜的大婶,买菜的阿姨……每个人的脸上无不洋溢着喜悦之情。就连花鸟鱼市场也随着热闹起来,各式各样的叫喊声充斥了整个卖场,“老板,这只金鱼可真漂亮!”“大妈,来一棵发财树吧,祝你们财源滚滚!”“老板,真是谢谢了,祝你们生意兴隆!”祝福声,笑语声,不绝于耳,可真热闹啊!一个个顾客走过,他们脸上的笑容显得格外灿烂。
浓浓的年味,更在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里,热气腾腾里面透露出丝丝团圆的气息。大人们包着饺子,小孩们当然也不能闲着,帮大人放饺子、擀饺子皮……甚至玩起了“面粉大战”,趁别人一不注意,就把面粉抹在别人的脸上,被抹的人自然就成了京剧演员喽!……等大人们包完饺子,我们的脸上白花花的,可心里却是暖暖的。
家乡的年味初二篇十七
是最为浓厚的也是最让人怀念的。是一种独特的味道承载着厚重文怀底蕴的味道!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那奶奶亲手包的饺子,那红红火火的新衣服,那五花八门的爆竹,那让人满心欢喜的甜言蜜语。可如今都不复存在了。随着我一步步长大,如今的我不是等着新衣服给我穿,而是一本本新的作业本给我做。年味也越来越淡薄,直到那年。
我回到家乡有一段时间了,但我一直埋头在作业中。春节到了,我终于能休息一天了。当我趴在窗前,看着外面,我貌似看到了年的一角。在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子,有的是崭新的'豪华轿车,有的是一辆破损的摩托车,后面还拖着一些不忍直视的衣服。但他并没有感到羞愧,相反他面带笑容,眼里充满期待。顿时我领悟到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在家中,奶奶也开始忙碌起来,剁饺馅,炒瓜子,杀公鸡,扫房梁,洗衣服。爸爸妈妈没闲着,他们买鞭炮,买糖果,买着各种各样的年货。
虽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可是现在国家政府到处禁止放炮竹,导致让年味缺了一种味道。但是,小朋友们却不甘心,拿着·自己的压岁钱偷偷的买炮竹,又偷偷的放炮竹。这又给年味添加一种神秘的味道。
吃完年夜饭,一加坐在一起看春晚。这一天,许多人会守岁。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一声钟响,过年了,新年好,恭喜发财!这样的声音起此彼伏,即使没有炮竹的声响,却也有哪班热闹。
如今,年味越来越淡,这个中国最具特色,最为重要的节日不应该如此淡薄,我希望那独有的年味能够再次散发出那味道。
家乡的年味初二篇十八
车到家乡的村口,只见村门上悬挂着一条横幅:“热烈欢迎外出乡贤回家过年!”我虽说是个孩子,但心里却立刻暖融融的。车子缓慢地在洁净的乡道上驶过,只见路旁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新的春联,挂上了新的红灯笼,从每家每户的门里传来了阵阵爽朗的乡音,天气虽然很冷,却挡不住人们高涨的热情,乡道上这里一拔、那里一拔人群正高声地谈笑风生。平时寂静的小山村摇身变成热闹的集市啦!
是热闹的,是温暖的,是幸福的,快乐的!我爱我的家乡,我喜欢!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家乡的年味初二篇十九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重重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吟诵着王安石的《元日》,欢欢喜喜过新年!
外婆住在农村里,养了两只白白胖胖的小猪,到了过年的时候,会杀了小猪来庆新年,外婆就会送我们一只猪头,在二十八夜的晚上,我们就会到徐洪去。
煮猪头肉,这是迎接新的一年的必备“功课”。煮猪头肉这件事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到这时,我就会高兴地欢呼起来:“煮猪头肉喽!煮猪头肉喽!”方圆一里都能听到我的欢呼声。爸爸妈妈将去皮了的腌制过的大猪头轻轻放入盛着水大锅子里,往灶里头多添些柴,盖上盖子,两个小时的美妙烹饪时光过后,掀开锅盖,一片雾气夹杂着浓香扑面而来,热气腾腾的猪头肉呈现在水中。再就该分解猪头肉了,我们要把肉从骨头上割下来,再用保鲜膜装起来。趁爸爸妈妈割猪头肉时,我总会拿一大块连骨带肉的好肉啃咬起来。当妈妈让我吃时,我就敞开肚子大吃一顿,吃得晚上肚子隐隐作痛。
办年货的时候就更不用说了,在人山人海的超市里,我们一起买了一大堆零食,一个年过下来,我胖了整整一千克。
新年那天,吃着各种各样的美味,在我的回忆中,是最能体现出的东西了。
家乡的年味初二篇二十
“啪啪啪”,一连串的爆竹声越来越密,越来越响!漆黑的夜空上绽放出一朵朵绚丽的“花朵”。新年的钟声越来越近,贴对联,挂灯笼,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餐桌上摆满了大鱼大肉,屋子里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和欢乐的气氛。
我们家也不例外。能干的爷爷奶奶还做起了我们衢州的特色小吃——蒸米糕。今天,我可是亲眼看到了做米糕的整个过程哦!
奶奶先把米粉、芝麻粉、白糖放在一起搅拌均匀,然后倒在一个木制蒸笼里,再用勺子把米粉刮平整,我偷偷地用手指蘸了一点米粉尝了尝。哇!香甜香甜的,一下子甜到心里了。接着,奶奶盖上盖子,将米糕放到大锅里蒸,没过多久,锅里就飘出来一股股芝麻的`清香,那香味直钻我的鼻孔,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吮吸着。
这时奶奶把蒸笼抬出来,移开盖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米糕倒出来。蒸好的米糕软绵绵、香喷喷、热乎乎的。咦?这米糕怎么变色了,刚才放进去的还是白花花的,怎么蒸出来变黑米糕了呢?奶奶说:“蒸好的米糕变了色,是因为夹在中间的黑芝麻显出来了。”
接下来就是做米糕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有趣的一个过程——切糕。爷爷和奶奶手持菜刀,以非常快的速度把米糕切成一条条,一片片。只看见菜刀闪过的光影,只听见菜刀在米糕上“笃笃笃”地跳舞。我真为爷爷奶奶们担心,生怕锋利的菜刀不小心切到他们的手。我好奇地问奶奶:“奶奶,你为什么切得这么快,不能切慢点吗?”“因为刚蒸出来的糕非常软,如果切慢了,糕就变硬了,不好切。”奶奶说道。
不出几分钟,一锅蒸糕就切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拿了块米糕放进嘴里,刚蒸出来的米糕热乎乎的,又软又糯又香甜,非常好吃。等米糕凉了,就是大家吃到的松、酥、香、脆美味的米糕了,这四味交杂在一起,就组成了一股独特的味道,这味道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