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小论文(六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历史小论文篇一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的国家为增强实力,先后掀起了各式各样的变法运动,而商鞅变法是其中最彻底、最有成效,也是政令延续最持久的一个。它的成功主要基于以下的原因:
(一)深度迎合了统治阶层的政治需求。
变法之前,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较弱,“六国卑秦,不与之盟”.秦孝公即位后,决心奋发图强,改变落后面貌。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①留下了“四见商鞅”的美谈。商鞅变法深度迎合了秦孝公“变法求强”的政治意图,所有法令都围绕“富国强兵”展开,为秦国“图霸”服务。君臣二人及变法集团之间形成了很高的政治默契,虽然变法遇到很大阻力,但是最终还是赢得了胜利。能够取得秦孝公的肯定与支持,是商鞅变法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
(二)变法内容体现了“富国强兵”的发展旋律。
商鞅变法是较为典型的“战时变法”,受社会及政治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当时各国征伐不断,“富国强兵”是主旋律,商鞅变法的《强秦九论》都是为增强国力、提高竞争力服务的。
1. 鼓励农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在农业经济占绝对主体地位的奴隶制时代,“国富”与否直接取决于农业生产力的强弱,农业既是民生根本,更是战略保障。因此,商鞅变法的首要目标就是促进农业生产。第一,废井田、开阡陌 ,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耕者有其田,这是对奴隶制度的根本性颠覆,也极大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土地私有制的诞生还促进了土地资源的整合优化,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第二,奖励农耕,让农民多纳公粮以获得爵位,是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劳动的一种高度认同。第三,确立新的赋税体系,调整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课税种类及额度,特别是降低农民的赋税,突出“重农”导向。废除苛捐杂税 , 实现藏富于民。第四,统一度量衡,不仅打通了经济、文化的壁垒,而且促进了区域融合,对统一大势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奖励军功 , 打造强悍的军事帝国。强大的军力不仅是保境安民的基础,更是称霸列国的资本,军功爵制的改革也自然成为商鞅变法最关键的拼图,其核心便是“利禄官爵抟出于兵”.
商君为法于秦,战斩首一者,赐爵一级。②秦国子民无论家世显赫,还是出身布衣,要想加官进爵、获得封赏,就必须多立军功。新法给了普通百姓摆脱社会底层的途径,将百姓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变法后的秦国,军士之骁勇、军力之强悍是山东诸国无法比拟的。同时严禁私斗,有效遏制了内耗,营造出积极向上、一致对外的氛围。
3. 推行郡县制和户籍改革,有效稳定社会秩序。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将地方管辖权彻底收归中央,让法令直达地方。其次,改革户籍,规定所有居民都要进行登记,并实行连坐法,强制百姓相互监督,提升违法成本。上述政策的核心是增强社会生产力、规范社会秩序,为“富国强兵”的整体战略服务。
(三)依靠诚信和铁腕维护变法权威。
商鞅变法触动了奴隶主和旧贵族的根本利益,必然遇到极大的政治阻力。为使变法顺利推进,商鞅主要从两个方面维护变法。
1. 取得民众的信任支持。变法从徙木立信开始,变法集团的思路很明确,仅凭变法集团的力量,不足取得对反对势力的压倒性优势。因此将徙木立信作为变法的一种政治宣传,立信于民、立足于民,让民众参与,更使其遵从,自下而上地守法护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铁腕刑治反对势力。无论变法决心多么坚定,民众信心多么大,反对势力都会为自身利益奋力一搏。“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 变法集团为维护新法的绝对权威,毅然处置了公子虔和太子傅公孙贾,破除了“刑不上大夫”的铁律,给了反对势力以致命打击。无论是反对势力还是普通民众,都认识到了变法已不可逆,变法最大障碍得以清除。
(四)顺应了解放生产力的历史潮流。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从奴隶社会迈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秦国统一天下,成为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商鞅变法功不可没。它使劳动力得到了充分释放,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握了社会的主要财富,登上历史舞台。商鞅变法造就的崭新秦国,其优势对于山东诸强而言是全方位的,经济、军事、政治体系焕然一新,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列国征伐中游刃有余,立于不败。商鞅变法不仅重新划分了实力格局,也对后世秦国历代君王的统治打下了深刻的政治烙印。虽然帝国骤然而起,又骤然坍塌,但是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的步伐已然不可逆转。可以说,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顺应了历史潮流,满足了解放生产力的需要。既是时代造就了商鞅变法,也是商鞅变法引领了时代变革,书写出战国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商鞅变法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虽时过境迁,但是其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尤其是在推进“依法治国”层面,我们仍能从商鞅变法中汲取精髓,深化依法治国战略。
(一)依法治国必须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
商鞅变法成功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得到了统治阶层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最底层民众的响应。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统治者和国家的基础合二为一。因此,依法治国的总体方略和具体措施必须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本主义之所以未能完成拯救中国的重任,就是由于其没有发动群众力量,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因而被人民所抛弃。
历史在不断证明,凡是满足人民利益的,得到人民支持的,就能够蓬勃发展,凡是与人民意愿相违背的,不被人民所接受的,就要被历史裁汰。新常态下,依法治国也要坚持群众路线,保护人民的既得利益,更要发展人民的长远利益,使广大群众成为法制建设的坚实基础,才能够使依法治国发挥强大的作用,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目标。
(二)依法治国必须明确法治体系的核心。
商鞅变法是战时变法,核心是“富国强兵”,重点突出,主题明确。虽当时的法令在当下已意义不大,但是变法的精髓其实我们,法治建设的关键在于抓住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法治建设的重要主题就是大力发展经济,巩固物质基础。
当然,我国所面临的发展矛盾绝不仅限于经济发展一个方面,医疗、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医患关系紧张、教育资源不平衡、养老体系不完善等。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依靠法治,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使社会发展真正驶上平稳高速的运行轨道。亦如商鞅变法一般,所有措施都围绕“富国强兵”的核心展开。我国法治体系必须为国家发展服务,为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利益服务,为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服务。
(三)依法治国必须保障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
纵观建国之后的法治建设历程,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却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法不严和违法成本相对较低。从中央反腐的典型案例中可以看出来,执法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现象依然存在。
这给依法治国提出了一个严峻课题。依法治国,法才是治国的最重要标准,任何单位和个人绝不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执法必严,需要解决好两个“端口”,一是在执法的顶端决不允许“以权代法”和“以言代法”等情况的出现,不能以个人或个别群体的意志代替法律意志;二是在执法的底端决不允许“中梗阻”和“权力寻租”等情况的出现,要将对执法的监督覆盖到每个环节。此外,还必须完善违法必究的惩戒体系。一是加强对社会违法行为的惩治,建立公正公平的法制环境;二是加强对执法主体违法行为的惩治,要使执法源头得到净化,打造廉政的政府形象;三是加强舆论引导,充分披露对违法行为的打击过程和惩处结果,如商鞅刑治贵族一样,使广大群众信服,更要使其遵从。
(四)依法治国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经济已不再适用两千年前农业至上的简单模式,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系。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果的优化,就必须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
我国已经初步构筑起经济健康运行的法律框架,但是还许多不足之处尚待改进。在这一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法律的主导地位,即便法律规定会有相对滞后的情况出现,也应在法律修改和补充的环节加以完善,而不应以过多的主观干预掣肘经济发展,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
历史小论文篇二
(一)八王共治国政制中的汗位推选制
在16世纪下半叶,女真的所有部落被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八旗也被逐渐的建立,每个旗的旗主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众子侄,也就是八和硕贝勒。在八旗的建立当中,互相之间的利益是平均分配的,没有统一的隶属,只对清太祖努尔哈赤服从。在这个时期,军事民主制对其的影响依然是巨大的。
在相关的文献中有记载,在1622年,也就是天命七年三月,清太祖努尔哈赤明确表示,在他之后要实行八王共治国政制度[1]。
(二)汗位(皇位)推选制的实施与皇太极继位
清太祖努尔哈赤还在世的时候,四大贝勒在后金政权中实力非常的高,大贝勒为代善,二贝勒为阿敏,三贝勒为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在四个贝勒当中,四贝勒皇太极本人行事较为稳重,人很机敏,而且对汉语比较了解,所以,清太祖努尔哈赤更青睐于四贝勒皇太极。于1626年,天命十一年九月,皇太极继承汗位,在皇太极继位期间,他通过各种对策将三大贝勒的权势逐渐的削弱,1636年,天聪十年四月,皇太极被尊号称帝,定国号大清,并且改为元崇德。这也标志着清朝皇权的诞生。
(三)顺治帝福临继位
1643年,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月,皇太极突然病逝,在生前皇太极未立储嗣,更对新的建储制度未进行设立,这给汗位推选制的再度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给最高权力传承制度进行了新内容的加入,其性质发生了变化。
皇太极死后,其弟睿亲王多尔衮与皇长子肃亲王豪格争夺皇位特别的激烈,使得继统危机一度的发生。后由五宫后妃所生子嗣中,以福临居长,成为了皇位的继承人,其中母孝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汗位(皇位)推选制向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的过渡与康熙帝玄烨继位
顺治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在这个时期,逐渐削弱了八旗王公的权势,汗位推选制也就此而终。1661年,顺治十八年,顺治帝因发生天花去世,八岁的皇三子玄烨为皇位继承人,此次皇位的继承,是以个人的意志选择的继承人,也是第一次成功的案例。
(一)两废太子
嫡长子皇位继承是在康熙朝实施的制度,于1675年,康熙十四年末,止于1712年,五十一年十月,有三十七年的历史。在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第一次废黜允礽。五十一年十月,允礽在第二次被废黜,虽然其在紫禁城内被软禁,但是生活待遇尚可。
(二)雍正帝继位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逝,胤禛利用康熙帝未宣布皇位继承人的事实,传出假圣旨,告诉所有皇子康熙帝已死,借机上位,而康熙帝秘密实施的建储计划也成为了秘密。
(一)秘密建储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历史过程
秘密建储制度的建立有两个阶段,一个是政策的创新,一个是制度的创新,由三个皇帝经过多年的摸索、创新、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这三个皇位为康熙、雍正、乾隆,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最终完成了改革和创新。乾隆帝完成了制度的创新,于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对秘密建储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从而完成了制度创新的过渡。
(二)秘密建储制度是对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的创新
这里所说的建储制度创新,其实就是对皇位传承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在延续王朝统治的基础上,将常规打破,建储使用的是新的方式和规则,在实际当中被成功的落实。可以说,秘密建储制度的出现,对我国古代建储制度而言,是一大改革和创新。
(三)秘密建储制度的缺陷
秘密建储制度它是在封建社会晚期而诞生,以本质的角度来讲,它依然是沿袭王朝最高权力子孙后代皇位的传承,更是统治国家的工具,和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没有太大的区别。秘密建储制度有着自身的不足: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皇储身份不是公开性的,和其他皇子相比,在教育、参政等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使得皇储培养等方面造成一定的限制等[2]。
1840年后,中国逐渐的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作为清朝最高统治者,所拥有的决策权也只是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秘密建储制度也画上了句号。1862年—1908年,自同治元年至光绪三十四年,慈禧掌握清朝大权,历经四十七年,在此期间,慈禧懿旨确立嗣君,使得传承皇位和传承皇权长期的分离。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是中国古代皇位继承独有的一种制度,它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转型带来一定的阻碍性,更是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大原因。
[1]施莉琳。清初汗位推选制度的发展路径及其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7(07):9—18。
[2]汤玉梅。清乾隆帝的秘密建储与训政[j]。兰台世界,2016(19):120—147。
历史小论文篇三
摘要:随着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学生的基础教育尤为重要。新课标以教学中师生的“双边”理论为核心,指出了教师是“教”而学生是“学”的角色关系。这表明了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沟通是很关键的,这对加强教师和学生教学上的一致性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策略
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一起互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说在新课标形势下形成一套创新型的师生互动模式对教学质量来说尤为关键。初中历史教师同样要深刻地认识到这点的重要性,加强课堂的教学模式的能动性,全方位丰富教学内涵,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质,将互动教学作用发挥到极致。
(一)教师没有肩负起引导者的责任
历史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详细的课程计划,尤其是针对课上的互动活动,都要提前做好筹备工作。部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许能掌握好互动的规律,但是大多时候只有学生自己在行动,而教师缺乏指导能力的话,很容易让学生偏离课程中心。所以说教师的主导性还是有一定作用的,给学生讨论空间的同时更要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保证课程的正常开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缺乏活跃的氛围
有些教师虽然知道课堂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但是却忽略了学生间的交流和互鉴。对于传统的分组式学习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其中,就减少了交流探讨的机会。教师可能觉得学生之间的探讨过于浅显达不到效果,无法抓住课程的重点,会延误课程的进展。但是这样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没有学习的动力,没有共享的学习过程着实让人觉得无趣。
(三)课堂互动内容学习价值不够高
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一些教师单纯地认为互动就是给学生提问题,太多的问题设置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厌倦。教师过多地关注课程进展,只是按照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来给不同的学生讲解,忽略了学生间的差异性,这样会给学生拘束感。目前我们需要的还是更加深入的教学。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共同学习的平台,师生之间相互了解才是关键,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角色作用。教师要明白,与学生创造出融洽的关系对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改良作用。师生关系处于比较和睦的状态下学生会感觉更加轻松,学习起来没有太大的压力,和教师互动就像是一个交朋友的过程。学生会逐渐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氛围,对历史的学习更加有信心和乐趣。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给学生营造和谐向上的学习环境,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让教与学变得更加简单和容易,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教师要做好课前的预备工作
好教师不但要好好上课,更重要的是对于每节课都要提前做好课程计划安排,提前想好互动的形式和方案,对于互动环节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要提前想好应对政策,以免正常上课时节奏被打乱。在教师和学生的互问互答的环节之外增添多一点和历史有关的游戏环节。在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分步分组地引导,让学生尽快融入历史学习的主题,教师监督学生把握好学习节奏,以最好的学习状态上完这节课。比如教师在上课前可以提示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提前预习一下,对里面的精彩内容先进行一定的了解,然后在上课时可以让有意向的学生现场表演,根据课本情节内容来进行自己的表演,增强大家对历史情节的印象,有助于历史课程的学习。
(三)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
现在的初中生可能处于比较桀骜的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教师要用更温和的教学方式指引他们。相对来说他们的思维形式比较独特,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做出有效地应对方案。注意多带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性活动,体会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乐趣。对于一些浮躁的学生来说,教师要有一定的耐心,不能一味地责问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更加敏感,走上叛逆的道路。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上的沟通,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的地方,多进行鼓励,多发现学生的讲课时要有历史情节感,将学生带入历史的发展中。
(四)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对历史人物情节的好奇心,针对课本里的故事情节加以扩展,将学生带入情节发展之中,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过程。比如说在学习《春秋》这门课时,教师课前收集好相关的典故,然后向学生提问,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历史知识渗入其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习活动,还可以降低知识的难度,便于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反馈,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改正和扩充,学生有哪里不清楚不了解的要及时做出解释。
(五)通过多媒体形式教学
现在的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历史课堂学习中,并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学习模式。这样最大形式上优化了历史教学。初中生相对来说比较活泼好动,比较注重形象问题,历史原始的教材还是不够有吸引力,书本上的文字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伟大,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更真实生动的历史故事情节,以动画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自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历史情感随着教学视频慢慢地发散出来,整个课堂充满愉悦的气氛。教师给学生播放《虎门销烟》的视频,学生通过幻灯片观察硝烟的壮阔前景,同时思考当时的政治格局,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在此过程中历史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根据以上论述,在初中历史互动教学不仅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还对学生本身的学习互鉴有莫大的益处。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传送同学互相探讨,得到更丰富深刻的知识,同时全方位加强了学生整体素质,对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有很大作用。教师要提供更多良好的学习渠道给学生,以互动的形式交流自己的兴趣点,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小论文篇四
巴金,被称为中国文坛上的巨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没有忏悔意识的,有的只是内省机制。中国现代作家的忏悔意识均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巴金的忏悔是受卢梭,后来俄国民粹派和托尔斯泰的影响。刘西渭曾这样评论巴金:“惟其热情,所以加倍孤独;惟其孤独,所以加倍热情。”这种孤独和热情之间矛盾结合,使他因为家庭与社会的罪恶及自己的性格缺失和人格迷失,产生出一种深重的赎罪心理与忏悔意识。在他的典型代表作《家》《寒夜》中,这种家庭忏悔意识表现得尤为明显。以家庭为背景,将家族的忏悔意识上升到民族的忏悔
在《家》中,人物的叙事主要是围绕高公馆第三代人觉新、觉民、觉慧来展开的。觉慧作为家中“新青年”的代表,在《家》中最具有代表和反抗性。他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反对封建大家庭对于人的禁锢,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是一个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新青年,他敢于冲破封建制度的桎梏,与婢女鸣凤相恋。然而鸣凤却在爷爷———这个封建制度最高权威者的逼迫下跳湖自杀。恋人的死亡让他彻底看清封建家族本质,爱情的破灭使他在思想上更加清醒地目视着这个从小让他长大的大家族的败落。从而以更多的心力和坚决的态度投身于社会革命,努力去改变这种制度逼死人的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觉慧对于这个封建大家族的颠覆态度更加明确化。在他的内心,时刻觉得这个大家族内部有一股激流,在慢慢冲击着家族最高的权威。在五叔的事情败露之后,爷爷被气倒,这个家庭最高权威的象征者已经倒下,暗示着这个家族已经走向衰落,那股激流的冲击力慢慢开始越来强烈。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这一切。
然而,鸣凤的死亡使觉慧这个新青年感到自己心灵深处的软弱和自私。“我是杀死他的凶手,不,不单单是我,是我们整个家族。”觉慧的忏悔,不是为了自己心里的平衡和解脱,而是意识到封建家族、封建礼教制度是产生这种罪恶的根源。当鸣凤在关键时刻来向他求助时,以自己很忙,要读书写文章为借口草率地将鸣凤打发走了。当得知鸣凤死去时,觉慧体会到的愧疚和痛苦可能更深刻。所以,他的忏悔显得那样悲哀和痛苦。步步高论文发表网是为广大评职称客户提供全文方位的经济论文下载、管理论文快速发表服务的首选网站。
在《寒夜》中,家中的主人汪文宣和曾树生,他们都是接受过现代教育思想的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之时,面对摇摇欲坠的家,曾树生虽然对于丈夫的感情还是很深,但是忍受不了家的艰难和婆婆的苛刻,最终,选择了离开家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既为养家,也为自己的幸福。但是,这样的离开,她却深受良心的谴责。本身这样的选择没有任何过错。这样的自我谴责让人如此无奈和心酸。而汪文宣,一辈子勤勤恳恳,为了那个家,忍辱负重,不敢有任何一丝丝的怨言,竭尽所能却还是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所以,对于妻子、孩子、母亲都怀着深深的愧疚之情。为此,心里饱受煎熬。在自己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时,母亲在照顾他,他想着母亲为他做的,是二等奴仆也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在自责,都是他不好。在医治自己肺病时,不敢用药,也不敢去检查。他躲避现实,如自虐一般,怨恨自己,他们一家的不幸是由他带来。要用自己的死来解脱。
他们关于自己家庭的自我谴责和忏悔,都是没有任何过错的'忏悔。这样忏悔意识的指向,不是自我的解脱和安慰,而是在指向社会,对于这种黑暗社会的批判。
从以上简要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巴金早期的忏悔意识呈动态发展,但无论哪个阶段,巴金的忏悔意识总在其家族小说中浓烈地表现着,他似乎始终沉落于忏悔的泥淖中不能自拔。其忏悔具有一定的原因,当然不是闲来游手好闲之谈,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与指导意义。巴金忏悔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自我的忏悔,而是具有其独特和深刻的广泛意义。从一个人、一个家族总结出整个民族的缺少独立思考和尊严迷失的深刻教训。在自古就缺乏忏悔意识的传统文化中,文化和制度存在缺陷,却无人去反省和改变,只能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悲剧让人警醒。在家庭这个传统文化最基础的传播介质中,以“小家”的命运,暗示“大家”的命运。通过家族式的忏悔,隐现整个民族的忏悔。人不可以不忏悔 ,这是一个民族的良心,更是一个时代作为人的责任。
当前,大众传统精神的缺失,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是否我们也应忏悔? 人性在不断被拷问,也就是现在我们研究和学习巴金的重要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建东。巴金忏悔意识新论[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2]王秀杰。激流动荡中家的摇落 思想解放中人的觉醒———解读巴金的《家》《憩园》《寒夜》[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9)。
[3]祥耘,陈思和。忏悔意识在世界的传播及其对中国的辐射[j]。学术界,
历史小论文篇五
史官简单来就说就是记录古代君王的言行举止,作为一种“神职”,能够对君王的言行举止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并且从长远角度分析,通过历史记录能够去告诫后人。史官所记载的内容更多的是具有惩戒作用,制约当朝的政治,并将当时的古代文化和政治相结合。从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可以发现,我国史官制度延续了几千年,其中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并且具有非常高的借鉴价值,加强史官制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秦代前的史官制度
秦代是我国首次完成统一,但却不是史官制度的开端,由此可见,我国史官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据《史通·外篇·史官建置》记载,自从黄帝时期,我国就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史官制度,但当时的史官职位较为单一。一直到了夏商时期,才将史官进行进一步划分,也就是左史和右史,其中,左史记载言论、右史记载实际,最为著名的就是《尚书》和《春秋》。直到到了周代之后,史官制度才进一步得到完善,并且被划分的更加细致,据《周官礼记》记载,史官共分为6种,分别为太史、小史、内史、右史、左史、外史。这6种史官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其中,太史主要是负责国家六典、小史负责记录邦国事迹、内史记录君主的命令、外史记录四方、左史记录言论、右史记录事迹。并且在此期间各个诸侯国也都设置了史官,将诸侯的事迹记录,并编撰成书籍。我国非常著名的《史记》,就是记录了赵国、秦国两国的史官记录内容,其中甚至包含了君王的一举一动,以此作为重要的历史参考资料。
(二)秦汉时期史官制度
秦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变革,也就是中国的第一次统一,其史官主要是太史令,这个制度到了汉朝才被打破。当时的西汉为了巩固政权,刘邦要求贾陆西区秦朝消亡的教训,史官的官职名叫太史令,主要负责天官事物,并对相关历史展开研究。西汉史官主要负责历史记录以及天文星象,司马迁作为当今耳熟能详的古代圣人,就是当时的太史令。并且这一官职在司马家流传甚远,已经成为了历代司马家的职务。在汉武帝执政时期,还在宫内设置了女史,负责皇帝日常起居,其中的《禁中起居注》被广为流传。东汉时期与西汉差别不大,但增设了兰台令史,星象官和史官也有了明确分工。
(三)三国与魏晋南北朝
东汉末年是三国时期,虽然魏蜀吴分别作为三个国家独立存在,也只有蜀汉有汉朝的影子,但这三个国家都设立了史官。魏国设置了着作郎一职,主要是负责修编国史的工作、吴国设立了“右国史”、“左国史”、蜀国设置了令史。并且晋代也得到了延续,设立了相应的史官一职,例如秘书着作、着作郎等,但这些史官与之前的史官有所差异,主要是负责现代和过去的历史记录,并编撰出史书。即使是十六国期间,每个国家也都分别设立史官,甚至还设立专门的历史修编机构——起居省,主要是记录君王事件。北魏期间,指定专人担任史官一职,并且由宰相直接管理。
(四)唐五代宋辽金元时期史官制度
唐代作为一次史官的又一次变革,将史官一职转化为了史馆机构,这时也代表了我国史官制度逐渐朝向规范化方向发展。贞观年间,唐太宗设立了史国馆,主要是由宰相管理修编史实的任务,废除了着作郎职位,这也是史官制度的一次重大革新。同时,在唐朝初年,同样设置了起居郎,并在中书省专门设置了起居舍人,分为左、右起居舍人,主要负责君王的日常起居。五代之后的宋辽金元时期,史官制度也出现了一定变化,但职责基本相同,在宋朝士錧制度进一步发展,史馆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创建了创建了严格的收集史料、报送史料与档案存储方面的制度。
(五)明清时期史官制度
明清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期,这点能够在史官这一层面上体现,明代的史官职位是翰林院负责,负责编撰国史天文、礼乐、地理以及兵制等内容,以及皇帝相关言行举止。明朝设置了起居注,同样时翰林院负责此项工作,但此项制度并没有得到延续。清代同样是延续了翰林院制度,主要是修编国史,实录馆负责编撰历史,起居衙门负责君王日常起居事物。
可见,中国古代史官制度除了在文化层面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家政治环境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这些史官虽然也是由皇帝掌管,但通过笔来记录史实、惩恶扬善,包含了当代朝廷的各个方面,使得史官和君王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微妙。但史官的职位是王权需要,同样也是服从王权的记录者。但各代史官的客观意识非常强,凭借客观记录君主的言行举止,从而对君王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也可以说对君主政治造成了长期影响。其中,我国古代史官记史中有一套“君举必书”制度和一字褒贬“书法”,敢于客观记录君王的一举一动。虽然在秦代以前,史官对君王相对比较忌惮,但是在汉晋之后,史官的地位不断提升,所记录的历史内容也更加符合现实,规定了君王不得观看史官记录内容。
因此,很多古代君王貌似已经认识到了自己将会成为历史,这就要避免遗臭万年,非常注重个人的言行举止,尽量留下千古美名,并主动要求史官对自己进行监督。特别是历史中有很多冒死直书的史官,这进一步加强了对君王的约束作用,《贞观政要》中描绘出唐太宗与侍臣说道“我每天起床后的每一句言行都在考虑是不是关乎了平民百姓利益。”这也是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皇帝的主要因素,并且留下了更多美名,百姓对其也是非常拥护,这正是说明了史官制度对君王约束的功能。
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文化中,史官在历史文化长河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在长期演化中逐渐成为了历史记载专门机构。长久以来,史官都对君王的言行举止有很大的约束作用,通过点评时政、惩恶扬善,让君王说话、做事都有所顾忌,史官虽说带有神职色彩,但毕竟也是血肉之人,正是有了史官精神才有了如今这么多可歌可泣的篇章,从当今社会生活分析,史官精神也恰恰是当代社会所欠缺的精神。
[1]何捷。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史官精神探索[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2]杨小红。刍议中国古代史官制度与文化[j]。现代国企研究,2015,(20)。
[3]刘元德。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及文化[j]。烟台大学,2007。
历史小论文篇六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教师还要尊重学生,中学生不同于小学生跟初中生,基本的道理他们都明白,只是自制力较差,有一定的叛逆心理。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情感、兴趣、爱好,有敏锐的观察力,具备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给予适时的引导鼓励。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思维很活跃,教师应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精彩的发言跟精辟的观点应加以鼓励、概括升华跟扩展,注意保护学生积极性跟自尊心,这样学生也敢于发问。使课堂气氛始终处于跟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尊重教师、配合教师,才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并且秩序井然的课堂。
首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导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方面,应使其尽可能丰富多彩,借鉴一些历史中的著名事件跟小故事,使学生喜欢上历史课,还应该注重与一些其他教学科目的结合,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历史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它可以跟语文、地理进行很好地结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广泛收集相关契合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学习的主动性跟积极性得到良好地调动。其次,在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发挥。一是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影响力跟课堂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其主动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引导者,帮助其掌握相关知识点,并总结一些重要的历史规律。如对秦始皇、武则天等人物的评价,一般都会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在军事、农业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进行评论,同时结合影响社会进步的阻碍处进行综合评价。
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史料,图文并茂,处理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不用活史料,只对教材简单重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编者的用意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跟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地比较、概括跟解释。因此,要求教师要有较高驾驭能力:一是史料的选择,大部分可来自课本,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自行选择一部分,有机整合;二是问题设置要有梯度,一方面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是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史料运用得当。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地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良好历史思维跟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实践证明,小组讨论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自己想想”“组内说说”等学习活动,在观察、思考、研讨交流中,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沟通、争辩等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感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设计非常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清晰的板书下来,才能记下来,可以有学生代表到黑板板书,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同时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主体意识得到有效张扬。
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方法,融合到教学之中。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力求信息获取,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多重交互,促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方法,融合到教学之中。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力求信息获取,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多重交互,促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是信息化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多媒体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跟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跟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