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实用21篇)
教案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步骤和指导内容的一种教学准备材料。编写教案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注重知识的渗透和拓展。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产物,以下是一些优秀教案的案例分享。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篇一
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4册第六单元,学唱歌曲《渴望春天》。
1、够用甜美的声音、正确的换气齐唱《渴望春天》。
2、尝试用声音、速度、力度的变化表现赞美春天、渴望春天的心情。
用甜美的声音表现《渴望春天》。
用声音、速度、力度的变化表现赞美春天、渴望春天的心情。
情景教学法、欣赏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光盘、幻灯片、柳枝、迎春花、风小草、映山红等。
课前对教室进行了以“春”为主题的情景布置,迎春花、柳枝、映山红、小草、风筝等遍布整个教室,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被春的气息紧紧包围,切实感受到春的存在。然后以“感受春天(创设情景)――体验春天――表现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唱歌曲《渴望春天》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从整体感受、体验音乐的优美、流畅,演唱活泼、跳跃的特点,体验并将自己融入春天的怀抱中。
教学环节。
教与学的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感受春天。
播放歌曲《报春》。学生进教室,分围坐。
课前播放“春”的歌曲,对教室进行了以“春”为主题的布置,创设良好的氛围。
体验春天。
1、引入:
师:同学们看一下今天的教室有什么变化?
生:有迎春花、柳枝、风筝……。
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春的气息;
春天来了;
春暖花开;
师:那么春天在你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呢?
生:春天是春光明媚的;
鸟语花香的;
燕子飞回来了;
百花争艳的;
师:同学们都描述的非常好,接下来我们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一下春天怎么样?(学生分成三小组,可以以诗歌、绘画、制作、舞蹈、器乐等形式来表现春天)并播放背景音乐《嬉春》。
2、学生分小组逐一展示,老师鼓励小结,给予肯定。
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燕子报喜,青蛙鸣春,一切都欣欣然像刚睡醒的样子,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我们是多么渴望春天啊!下面我们就用音乐感受一下对春天的渴望,播放歌曲《渴望春天》。
创设情景,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置身在春的怀抱中。通过绘画、舞蹈、赞美春天的歌曲的演唱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各种音乐活动中表现春天,结合着情景音乐的播放,让学生用心去感受春的气息,在充满春的气息的氛围中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表演,即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学习、表现音乐。
通过老师的总体描述,能更好的激起学生渴望春天来临的急切心情和渴望学习歌曲的急切心情。
表现春天。
学唱歌曲《渴望春天》。
1、完整地聆听歌曲(光盘播放),自己边听边用手划拍子,并注意音乐的分句,感受音乐情绪特点。
2、听了这首歌曲,谈谈你的感受。学生谈感受,老师简单小结并分析歌曲,介绍曲作者。(幻灯显示)。
3、复听歌曲并跟录音哼唱旋律,再次感受音乐。
4、跟琴视唱曲谱,难点范唱突破。分析歌曲四个乐句中,哪几句开始部分完全相同,哪一句完全不同?在音乐的表现上有何意义?(学生个别回答,老师鼓励小结)。
5、完整的唱歌词,注意分析哪些地方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哪些地方表现了渴望春天来临的急切心情?有感情的去表达一种渴望春天的青春气息。(边唱边划拍子)。
6、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再次播放《渴望春天》。
7、发表见解,老师小结进行德育渗透,再次感受歌曲,跟伴奏唱歌曲。
通过聆听,让学生从整体感受、体验音乐的优美、流畅,演唱活泼、跳跃的特点。让学生边听边划拍子,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感受八六拍的强弱规律。
通过视唱曲谱,让学生对旋律有一个整体印象,为唱好歌词打基础。唱谱就要唱“音乐”,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处理,以孩子纯真稚气的甜美口吻,生动、明朗的音乐语言,表现出少年儿童渴望春天到来、鲜花开放、小鸟歌唱的心情,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体会。
回味春天。
播放《踏春》,学生按秩序走出教室。
在“春”的欢歌笑语中结束本课。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洪(洪水)埋(埋怨)介(介绍)疆(边疆)。
扶(搀扶)烘(烘托)理(道理)价(评价)缰(缰绳)。
茫(苍茫)辨(辨析)挺(挺拔)晰(清晰)戈(戈壁)。
芒(光芒)辩(辩论)廷(宫廷)析(分析)弋(弋获)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理解词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这一部分一般在课前解决,课上教师可通过提问词义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教师提示词语,有近义词,也有反义词,请同学说一说相应的词。(1)近义词。
清晰—(清楚)。
表白—(表明)。
分辨—(辨别)。
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
界线—(分界)。
分辩—(辩解)。
沉思—(深思)(2)反义词。
清晰—(模糊)。
软弱—(坚强)。
动摇—(坚定)。
精壮—(细小)。
消失—(出现)。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板书:直。
适应性强。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篇三
1、认知目标:通过真实的案例及生活场景让幼儿懂得随便乱吃东西的危害性。
2、能力目标: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及应对安全事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幼儿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2、图片:(老鼠、苍蝇叮咬过的食物。过期的食物。腐烂变质的食物。假冒、劣质的食物。没洗干净的食物)。
3、每组一小筐(内有图片如:幼儿一边走一边喝水;吃饭时在说笑;吃大量的雪糕;把铅笔放入口中等)。
4、一个铁制五角星、120急救录音、一段轻音乐。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播放120急救录音,教师紧张提问:发生什么事啦?(幼儿相互猜测)。
2、教师出示一个小小的铁制五角星,故作神秘:“要想知道发生什么事?还要从这个小小的铁制五角星说起。”
二、真实案例《卡在气管里的五角星》进入。
教师讲解: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天,5岁的龙龙突然咳嗽不停,喘不气来,躺不下,又坐不下,可难受了。爸爸妈妈担心死了。着急的父母叫来医院的急救车,最后经过一位有经验的老医生的检查,这位医生从他喉咙的侧面取出了一个大大的铁制的五角星。医生说这个五角星卡在的地方,一般的检查很难发现,幸亏爸爸妈妈及时来到了这里,要不会有生命危险的。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龙龙的病终于好了。医生告诉龙龙说:“以后,一定不能把一些危险的东西放入口中。”
讲述完后提问:
1、龙龙的身体好受吗?
2、龙龙的爸爸、妈妈心里怎样?
3、医生从他气管里取出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4、医生对龙龙说了什么?
5、你还知道哪些东西特别危险,不能放入口中?
教师感慨:当我在电视上看到这个真实的故事时,我的心里和龙龙的爸爸、妈妈一样着急,龙龙怎么能把那么大的五角星放入口中,幸亏医生爷爷的高招技术救了龙龙。希望所有的小朋友一定要记住这个教训,千万不能随便往嘴里乱放东西。
三、观看课件、情景表演深入。
1、课件《进餐时》。
内容:幼儿在吃饭时,有的在说笑,有的在扔饭,有的嘴里含着饭在玩玩具,跑闹。
教师和幼儿一边观看一边讨论:小朋友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教师参与发言:人在吃饭时,饭宝宝都要经过气管,再到胃,如果吃饭时说话,疯闹,饭宝宝就会走错路,也就容易呛伤,严重者饭卡在气管里,会因为喘不上气来而死亡。所以小朋友吃饭喝水时,一定要安静,不能说笑,打闹。
2、课件《肚子为什么疼》。
内容:一天,妈妈从幼儿园接冬冬回家,冬冬非要妈妈买烤肠吃,妈妈只好给冬冬买了两根。冬冬马上吃了。冬冬回到家,看见篮子里盛着许多草莓,抓起来就吃,妈妈说:“冬冬,等洗干净了再吃。”“我不怕脏”冬冬吃了很多。夜里,不知为什么冬冬的肚子疼得不得了。
观看后讨论:
小朋友,冬冬的肚子为什么会疼?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观看图片:
(1)老鼠、苍蝇叮咬过的食物。
(2)过期的食物。
(3)腐烂变质的食物。
(4)假冒、劣质的食物。
(5)没洗干净的食物。
分析比较:这些东西你吃过吗?说一说,这些东西为什么不能吃?
小结:大街上的烧烤的东西特别不卫生,而且吃了容易致癌。吃水果之前一定要洗干净。买食物一定要有质量安全标志,保制期内的食物。一些腐烂变质,老鼠、苍蝇叮咬过的假冒、劣质的食物不能吃,否则会食物中毒的。
3、教师与幼儿配合情景表演《好吃的鱼》。
内容:今天是星期天,明明的妈妈买来了一条大鲤鱼。做了一道好吃的葱油鲤鱼。明明闻着香香的味道忙地吃了起来,妈妈说:明明,别着急,把鱼刺弄干净了在吃,但明明可着急了,突然,喉咙里卡住了鱼刺,明明难受得哭起来了。妈妈一边安慰明明,一边带他到医院后,医生阿姨帮他把鱼刺取出来了。提问:
(1)明明应怎样吃鱼?
(2)鱼刺卡在喉咙里该怎么办?
孩子共同总结:小朋友吃鱼时,一定要仔细把鱼刺弄干净再吃,一旦鱼刺卡住了,小朋友也不要哭,因为越哭,鱼刺就陷得越深,应赶快告诉妈妈或老师,带你到医院去治疗。
四、游戏“判断对错”渐入分组进行游戏:
1、上幼儿园时,没有生病的小红非要妈妈帮她带药到幼儿园。
不生病时,不能随便吃药,否则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而且爸爸、妈妈的药更不能吃,有可能造成中毒,后果非常严重。
2、邻居的小哥哥给了小妹妹一个很小的果冻吃。
小朋友听过有很多小孩由于吃果冻而卡住喉咙里喘不气来而死亡的事情吗?果冻我们小朋友尽量不吃,即使要吃时,一定要用小勺弄碎了再吃。特别是小的孩子一定不要吃小的果冻。
3、夏天来了,天气太热,我喝了饮料,又吃雪糕。
夏天天气虽然很热,但也尽量少吃雪糕,因为雪糕太凉容易让胃宝宝难受的。
4、小朋友拿了一个玻璃球放在嘴里玩。
玻璃球是危险物品,千万不要放在嘴里玩,容易出危险。
五、操作活动巩固。
1、请幼儿把小筐里认为做得不正确的图片挑出来,并说一说为什么。
例如:小朋友一边走一喝水,容易呛到。
2、师巡回观察幼儿引导幼儿互相讨论,主动操作。
六、师幼共同布置“不乱吃东西”主题墙。
1、教师快速在主题墙画出笑脸和哭脸,幼儿把活动后的不正确的图片张贴在主题墙的哭脸中,正确的图片张贴在主题墙的笑脸中。(配上轻音乐)。
2、教师在一旁鼓励幼儿,把其他不能吃的东西添画在主题墙上。
3、教师鼓励幼儿继续发挥想象和创意,设计“不乱吃东西”的家园互动小标语。
4、教师整理幼儿语言,一边读一边书写到主题墙上。
如:请家长、小朋友配合老师晨间一摸、二看、三查、四问。
请家长和老师共同关注小朋友的安全。
小朋友不带危险东西入园。
午睡上床前,兜里无异物。
小朋友少吃冷饮,果冻,不往嘴里乱放东西。
活动反思。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篇四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做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
课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面写白杨,实际上借白杨来比喻、赞颂边疆建设者的高尚情怀。
根据教材的上述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关键。
抓住白杨特点,沟通白杨与人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激趣,初步感知。
对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白杨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让学生说他们自己熟悉的事物,最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我是这样引题的:“你见过白杨吗?你认识白杨吗?它们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看简单,实际有一定的作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对白杨的生长环境、特征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下面对比认识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白杨埋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境,建立联系。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空旷、荒凉、气候恶劣的大戈壁,以及生长在这种恶劣环境中的白杨。由于学生有对自己所熟悉的生长在优越环境中的白杨的认识基础,自然会对生长在截然不同环境中的大戈壁上的白杨产生对比心理,从对比中体会到:大戈壁上的白杨虽然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但它们仍然长得高大挺秀,郁郁葱葱,而且像卫士一样挺立在沙漠中,抵挡住风沙的袭击,护卫着铁路。从白杨的生长环境、特点及作用中引发学生对白杨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三、抓住特点,沟通联系。
课文借物喻人,意思含蓄深刻。怎样才能从“物”引到“人”?这就要建立起物与人之间的联系,即建立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的白杨,是人格化的白杨,是边疆建设者的象征。所以,抓住爸爸介绍白杨特征的语句进行具体分析,就能沟通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
课件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我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认真阅读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说说爸爸介绍的白杨有什么特点?爸爸介绍白杨时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讨论,明确白杨有高大挺直、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然后适时引导点拨:“爸爸介绍的白杨多么像人呀!假如爸爸介绍的是人,会是些什么人?”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把对白杨的认识转移到边疆建设者身上,从而认识到边疆建设者像生长在大戈壁上的白杨一样,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工作,不计较环境的恶劣,不考虑待遇的厚薄,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中顽强的工作,在任何困难面前不软弱,不动摇,不屈服。这样沟通了白杨与人之间的联系,学生也理解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懂得了爸爸表面上在介绍白杨,实际在赞颂边疆建设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篇五
教学要求:
1、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尚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并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会3个生字,理解“戈壁、清晰、抚摸、介绍、新疆、表白、陷入、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体会作者以物喻人的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2、查找有关白杨的资料;3、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4、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者难理解的语句的地方做记号。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新的课文:白杨(板书课题)。
2、请四位同学分部分朗读全文。(要求学生正音。)。
二、学习课文。
1、师: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啊,那么作者又是运用什么生动的语言文字来描绘白杨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把它找出来,划一划、读一读。
2、交流。
(1)生:大戈壁滩上的白杨用词语“高大挺秀”。
(课件出示句子)“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行白杨树,每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
师:谁能说说“高大挺秀”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挺”:直;“秀”:美、清秀、秀丽,形容白杨又高、又直、又秀丽。
(简笔画:白杨)。
师:你理解得很好,能把这句话读读吗?(指导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2)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就这么高。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课件出示句子)。
师:反复读读爸爸的话,从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就这么高大”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板书:树干挺直)。
生:“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出示课件:(口头填空)。
戈壁需要它挡沙时,它很快就在()生根、发芽、成长;
堤岸需要它护堤时,它很快就在()生根、发芽、成长;
荒山需要它绿化时,它很快就在()生根、发芽、成长;
师:书上有没有这么写?再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它是用哪组关联词语。
表示的?(生:哪儿……哪儿……)。
(课件点出:哪儿……哪儿……)。
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
(板书:适应性强)。
师:老师剪辑了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欣赏。(观看录像:戈壁滩上的白杨)。
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能说说吗?(生自由发言)。
师:(引读):这就是说:
遇到风沙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雨雪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干旱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洪水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无论环境怎样恶劣,白杨--还是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板书:性格坚强)。
这句话写得好吗?为什么?
生:这句话用上了“不管……不管……总是……”这组关联词语。
(课件点出:不管……不管……总是……)。
师:是啊,白杨不但形象美,内在也很美,同学们,你们能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这段话吗?(指名一、两名同学读)。
师:爸爸的神态庄重严肃,话语意味深长,让我们再次感受白杨高尚的品格。请同学们试着背背爸爸说的这三句话。(指导学生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观看录像:茫茫大戈壁。
师:你对大戈壁有什么了解?可以说说吗?
课文是怎么描写大戈壁的?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课件出示句子:“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师:能抓关键词语来理解吗?(要求学生自由读,再画出描写戈壁的词语)。
生:我画了这句话:“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说写出了大戈壁很荒凉。
生:这里写大戈壁用了“并不那么清晰”,这就是说大戈壁模糊、不清晰。
生:我画了“浑黄一体”这个词,这里是说大戈壁一片风沙,天和地的界线不清晰,看上去都是黄色。
生:我画的是“茫茫”,它是一望无际的意思。这里是说大戈壁面积大。
师:课文中大戈壁用一段话,谁能用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大戈壁什么样?
生:“荒无人烟”、“一望无垠”、“空旷单调”、“风沙漫天”
4、师:作者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要写这荒凉的戈壁?
生:多少荒凉的景象呀!就在这时,出现了一行高大的白杨,看着这浑黄世界中的新绿,给人们带来了欣喜,给沙漠带来了生机。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来烘托白杨树的高大的形象。
生:不,它们更像大戈壁的“卫士”,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三、口语交际:
师(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心甘情愿地在哪儿扎了根。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看,戈壁滩有了它,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观看录像:戈壁滩的环境改善)。
看了这段录像,你的心情怎样,能把它写在脸上吗?(生高兴地笑笑)。
白杨上擎青天,下踩戈壁,它总是那么坚强。此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白杨说,现在请以“白杨,我为你”为题,说说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生各抒已见)。
四、作业: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白杨有三个特点:1树干挺直;2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3性格坚强。
生:我知道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生:在荒凉的大戈壁,出现了一行高大的白杨。看着这浑黄世界中的新绿,给人们带来了欣喜,给沙漠带来了生机。
二、学习课文。
1、师:同学们了解得真多啊。相信这节课,同学们一定获得更多的知识。
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弄明白哪些问题?
(学生质疑)。
2、师:咱班的同学特爱动脑筋,敢于提问题,蔡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解决这些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中交流。
3、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不知同学们在讨论中,都弄明白了哪些问题?
(1)生:“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课件出示句子)。
师: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生:不知道)那孩子知道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待会儿,我们来听听看,孩子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知道从小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生: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读书,不再跟着奶奶在内地住了。
生:他们可能知道新疆离奶奶家很远,因为在戈壁滩上坐了几天火车了。
生:孩子们坐在火车上看到火车两旁的景色与内地不一样,知道疆离内地很远了。
师:同学们都推想得很好,课文里是怎样写的?
课件出示句子: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那么你们知道吗?你们能回答吗?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是想孩子们长大了也建设新疆。
师: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生(齐):知道了-----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板书)。
师:爸爸的心愿正好道出了边疆建设者的一句豪言状语:“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
(3)课件出示句子:“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忽然,它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a生:“爸爸在沉思什么?”
(观看录像:正在行驶的火车窗外不时闪过一行行白杨)。
生答:爸爸可能是由树想到了人,想到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自己一样的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的子女,自己的下一代就要在边疆落户,也参加边疆建设。
师:读着这段话,同学们心里是否还有疑问?
b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一丝微笑?
生答:爸爸的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是因为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
c生:“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什么?(暗指爸爸);
“几棵小树”指什么?(暗指孩子);“风沙”指什么?(暗指各种困难。)。
师:读这段话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朗读呢?你能试试吗?
(指导学生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渗透读写例话)。
师:请同学们找找爸爸望着白杨树时,与“想”有关神情的词。
生:出神、沉思。(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他在想什么?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好好读一读课文,体会体会。等会儿我们来交流交流。
(课件出示以上问题)。
生:望着窗外的挺拔的白杨出神,爸爸由树想到了人,想到自己年轻时也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无数的扎根边疆的边疆建设者。
(课件出示:思过去、思自己)。
生:看到几棵小白杨正在成长,爸爸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将来也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新一代边疆建设者正在成长。(课件出示:思未来、思子女)。
师:课文表面上是在赞扬白杨,其实--(生:)也在赞扬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
师:对,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刚才,我们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中的语句,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借谈白杨,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今后,我们若在阅读时注意从内容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深一步,收效也会更大一些。
四、谈感想。
师:我们已经学完了整篇课文,相信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请大家自由来谈谈吧。谁先来?(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五、作业:
1练笔:把读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成一篇小文章。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及自己认为含义比较深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3背诵整篇课文。
附板书:
19白杨。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篇六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导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导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准备:课件。
导学过程:
一、预学。
1、经典诵读: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天净沙秋思。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泊的意思,“瓜洲”现在长江北岸,
4、了解作者,生交流,师小结。
二、互学。
1、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好停顿。边读边想每一句诗的意思。
2)检查读古诗情况:指2名学生读,教师范读,自由试读,2个小组读,齐读。
3)你读懂了哪一句的意思,和大家交流。
2、小组合作:
1)、用画一画的方式学习前两行诗句,感受京口、瓜州、钟山的位置。
2)、用想象画面的方式学习后两行诗句,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
点播学习第一句:
小组展示画图:
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
学生在图上标出位置。结合图和注释了解地理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真离得近吗?(长江、数重山)。
从哪些词中看出王安石认为近?(一水间,只隔数重山)。
看到的实际距离很远,但在王安石的心中认为特别近,这是为什么?
练习读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在他心里一水之隔,确是近在咫尺,读第一句。
在他心里数重山也不远,读第一句。
在他心里家乡就在眼前,读第一句。
诗人太思念家乡了,多想回去呀!再读。
点播学习第二句:
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绿满江南”、“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指数名学生说。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学生朗读第三行。
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把江南春天的美景表现出来了,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交流: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再一次感受江南春天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诗人离家多长时间了?哪个词看出?“又”
诗人离家很久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绿了家乡也绿了,江南这么美,家乡也一样美丽,勾起了作者无限的思念。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
小组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了作者的家乡在钟山,山高水远,但在作者心中却很近,他太想回故乡,还知道了江南的春意盎然,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教师小结:作者泊船瓜洲,感受到了近在咫尺的家乡,看到了春意盎然的江南,勾起了他对家乡无限的思念,再读,感受。
三、评学。
1、把这首诗改编成小故事。
2、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一些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随堂作业。
(1)选字音。
一水间数重山还乡。
(2)补充诗句并完成练习。
京口瓜州(),钟山只隔()。
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水”指的是()。
句中“绿”字用在这里的好处是:()。
用自己的话说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的意思: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篇七
1.理解并积累“妙手偶得、锤炼、虬枝、秀颀、恹恹”等词语。2.体会文中“白杨”的象征意义,学会象征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仔细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教学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弄清为什么作者会用白杨来象征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的诗词中有很多托物言志的佳句,有写“竹姿”的,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写“梅影”的,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有写“柳韵”的,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字面上写的是“竹”“梅”“柳”,赞颂的却是人的坚韧顽强、生气勃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托白杨树来言志的文章——《白杨礼赞》,看看作者托白杨树又言了什么志。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2.背景资料。
1/3。
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3.知识链接。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答案示例: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如果这篇作品单是为写白杨树而写白杨树,自然也不失为一篇描写风物的佳作,但格调却要低得多。此文的独到之处,是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使文章有了更深的意义。
2.划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答案示例: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仔细阅读全文,尝试着给全文划分结构层次。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点明主旨,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崇敬之情,总起全文。第二部分(2-4):描写西北高原的雄伟景象,引出白杨树。第三部分(5-6):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形,揭示其内在气质,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团结紧密、不屈不挠的精神。第四部分(7-8):歌颂白杨树朴实的风格和内在的美质,由树及人,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五部分(9):斥责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2/3。
四、课堂小结。
作者在文中赞扬了西北地区的一种“极普通”的树,它高大笔直,傲然耸立在无边无际的黄土中,它努力生长,不屈不挠地对抗着西北风,就像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顽强地在这片土地上同反动势力做斗争,为解放全中国而不懈努力。
3/3。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篇八
1运用工具书查阅生字词,并阅读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提示:可以朗读有关“春”的美文片断、诗,也可展示自己找到的图片或是自己画的画,还可以唱有关“春”的歌曲,跳表现“春”的美好的舞蹈。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学习如何有感情地朗读抒情性课文;能够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准备,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初步体会到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导入中的自由表达,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3)通过朗读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4)通过讨论,思考,回答,让学生体会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文中的作用。
(5)通过写法讨论,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让学生体会到文中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的这幅画,你们能告诉我,画上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学生:春天)对,是春天。我很喜爱春天,把这幅画推荐给你们欣赏。同学们,现在谁想用自己最喜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表达你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学生各显其能,教师给学生的表现以恰当的表扬)。今天,我们来学习《春》这篇课文,看看朱自清先生是如果用他的笔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的。
(二)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分组朗读:(每四人一组)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自己最喜爱的段落,要求一定要读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其他组员可帮助他指出其中不足的地方。
2朗读展示:让学生自愿举手在全班同学面前读自己喜爱的段落,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指导并恰当鼓励。
3教师范读学生没有读到的段落。
(三)简析课文,明确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形式:探究。
1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2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的?
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指导。
(要点:草,花,风,雨,人;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学生思考,组织语言,回答。
注:对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予以肯定和鼓励,在纠正学生错误的时候语气要委婉。
(四)探讨写作方法,指导学生的写作。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指导。
(要点:因为作者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视觉),用耳朵听(听觉),用鼻子闻(嗅觉),用触觉感受,用心感受,大胆而合理地想象。)。
2教师读自己所写的文章片断——《校园里的春天》。
(五)、布置作业。
2、积累:
(1)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或句子。
(2)把朱自清的生平及作品做成知识小卡片。
六、结束此课。
师生齐唱《春天在哪里》,如有同学愿上讲台伴舞更好。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篇九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学习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1)生讨论汇报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预设:
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大家都知道,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在教学语言上花力气,在体会感情上下工夫,在课堂气氛上用心计。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利用课文中孩子们的童真对话引入,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再通过父亲表情的变化引发学生质疑、讨论、汇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总结出白杨的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整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紧跟学生展开教学。就把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全程调动起来,学生在整节课的求知欲很高,学得很投入。另外,让学生质疑时,老师要正确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成功的关键,这使我明白到,对于学生的问题,我们并不都需要全部展开研究,要找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比较浅显的问题我们可以随遇解决。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篇十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通过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空大小的故事,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认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积累“无边无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话,能分角色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理解寓意。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课文的寓意。
四、课时划分。
一课时。
(一)组词导入,理解课题。
1、引导学生用“观”组词导入课题坐井观天。
2、板书课题,读课题。
4、告诉学生“坐井观天”是个成语故事,也是寓言故事,讲述寓言的意思。
5、质疑。
设计意图】用组词导入课题,顺理成章,讲清寓言的意思的意思,让学生初步形成概念,为下文的学习垫定基础。
(二)明确要求,学生自学。
1、在学这篇课文时,我们进行闯关的游戏。第一关,要会自学,学好生字词。第二关,要会读,读懂这个故事的内容;第三关,要会想,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第四关,会想象,续编青蛙离开井里的故事。
设计意图】课前引入闯关的游戏,让学生兴趣盎然。也让学生明确学习寓言与其他课文的区别,对课文学习有条理。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沿”字,多样化认读,联系生活理解“沿”,看图理解“井沿”。
设计意图】“沿”字不好理解,联系生活去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学得轻松,看图理解“井沿”,更形象直观。
2、出示文中其他生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方法识记字形。
3、检查自然段标序号情况,分段抽读课文。
(四)品读课文,领悟内蕴。
1、看课文动画,引导学生口头填空,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出示(坐在井底的青蛙认为天,而小鸟告诉它,天。)。
2、引导从课文中找到这两个句子,把他们划下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口头填空,归纳课文内容,能降低难度,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增加与文本对话。
3、出示句子“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4、指导学生抓住感叹号朗读,体会感情。
5、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创设学生变成小鸟飞过无边无际的沙漠、飞过无边无际的大海、草原的情境。
6、适时指导学生进行句式训练,无边无际的。
设计意图】由朗读指导自然过渡到语言训练,又由语言训练自然过渡到课文内容。同时,在语言训练过程中,注重与内容感悟、情感激发紧密联系,力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相得益彰。
7、可是青蛙却不相信他说的话,他认为小鸟在说大话,谁知道大话是什么意思?
8、鼓励学生分角色加上动作读好青蛙与小鸟的争论。
9、点评学生表演。
10、引导理解青蛙和小鸟的看法为什么不一样呢?
出示句子“青蛙坐在井里”和“小鸟飞来……,引导品读。
11、引导学生做小实验,“就是把书卷成圆筒,举起圆筒往上看……”从而明白井壁把青蛙的视线挡住了,所以青蛙看到的天就只有井口那么大。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更清楚管中窥豹的意思,激发学生兴趣,让它们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12、出示句子“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品读读。
13、引导学生讲出故事的道理。
(五)拓展延伸,创读文本。
1、再读最后一段,想象:青蛙如果离开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什么?
2、学生续编青蛙离开井口的故事。
设计意图】创设合适情境,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分角色读课文。
四人小组合作,分角色读课文。
(六)指导写字。
2、重点引导观察“际”和“还”。
3、老师范“际”和“还”。生字,引导学生注意字形要点。
4、学生练习写“信、际、答、还”,其他的回家写,老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和字形要点。
5、作业展示,引导互评。
设计意图】在写字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与练习,体现低年级教学也是以识字为重点。
(七)推荐读物,布置作业。
1、读故事《夜郎自大》或其他寓言故事。
2、找伙伴合作表演故事自编的结尾。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愿意写字的兴趣。
2.熟读句子,用听读识字的方法认读7个生字;初步知道什么是笔画、笔顺。
3.学法和习惯:学习用指读的方法听读识字。
教学重点:
读词语,认读7个生字。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关于笔画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挂图:谁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老师在上语文课,小学生在听讲。)。
小朋友们在怎样听讲?(认真、专心等,启发学生说出不同词语,同时进行说完整话的训练。)。
2.想知道他们在学什么吗?丁丁也在那上课呢,瞧,他告诉你们他们在学什么了。出示书上的六个词语。
二、新授。
1.谁能帮丁丁告诉大家他们在学什么?(指名读,老师指黑板上的词语。)谁愿意带着大家读?(学生上黑板指读,其他学生跟读。)。
2.原来,他们在学写字、学笔画、学笔顺呢!
课件演示:
(1)丁丁的话:“小朋友,这是汉字的5个基本笔画,看谁能记得又快又准。”画面上出现一支笔在写这五个基本笔画,每写一个都说出名称。(横、竖、点、撇、捺)。
(2)丁丁的话:“谁记住了?”(指名回答,如果学生回答对了,课件就出现丁丁的声音表扬他。)。
(3)丁丁的话:“学的真棒!请跟我书空。”课件演示,学生跟着书空。丁丁问:“都记住了吗?”
(4)再进行书空。(巩固)课件出示声音表扬。丁丁的话:“汉字就是由笔画按一定顺序组成的,写字时要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写,别忘了哟!”(初步渗透笔顺知识)。
3.丁丁当小老师教会了你们笔画和笔顺,谁还想当小老师教大家读读这些?指名带读,学生跟读。
4.你们学得真认真,能自己读了吗?打开书第8页,自己指读,看看谁的指读姿势最美。(学生自读)。
5.同桌互相读:
(1)互相检查指读姿势;
(2)有不认识的字互相帮助。
(培养合作意识和指读习惯,渗透另一种识字方法--向别人请教。)。
6.全班齐读。你们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就读的这样好,说明你们都能像丁丁和图中小朋友那样认真学习。
7.摘词游戏:学生上黑板摘一个自己认识或喜欢的词,大声的读出来并带着大家读一遍,然后邀请小朋友做游戏。(游戏可以是:接龙、开火车、好朋友、考考你等。)。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抢读。
9.游戏:
(1)对对碰:小朋友把字卡边读边摆,然后其中一个人说出一个字,另一个小朋友找到这个字,两个同样的字组成一对。
(2)找朋友:在黑板上竖着摆好:“用、写、”两个字,让学生从剩下的生字中给他们找朋友,即组成词语。
10.评价:
(1)同桌互评:两个人互相读认字表上的生字,一次读对的,奖励两颗星星,在同桌的帮助下读对的,奖励一颗星星。
(2)自我评价,这节课学的是否认真。这节课我学的:
很认真比较认真()还需努力()。
(课堂评价体现多元化,师评、互评、自评,评价内容明确,评价标准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激励。)。
三、小结。
学写字。
铅笔橡皮田格本。
写字用心很认真。
笔皮本写字用心。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篇十二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十九课,请同学们用最响亮的声音齐读!
生:白杨!
师: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生:主要讲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师:说得真准确。(在黑板上贴上字条“介绍白杨”)这个边疆指的就是老师的家乡(单击计算机键,大屏显示“新疆”)齐读。
生:新疆!
师:写“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左边弓字旁里有个提土,别忘了。
师:是啊!失去了土地,疆域就不完整了。(文字退出屏幕)。
师:同学们,在我们新疆处处都可以见到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的展示,自然而适时,在上课之始,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师:请自由朗读全文,并且画出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那个自然段。
(学生边自读边勾画思考)。
二、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师:请你读出画好的段落,大家边听边想自己哪儿不明白。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师:提得很好,老师帮你记下来。(板书:严肃)。
生:我不明白爸爸介绍的白杨树到底有什么特点。
师:经过思考,同学们提出了非常有水平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一组画面,它能帮助你了解白杨的特点。(击键)。
(学生观看画面,聆听解说词。)。
师:根据爸爸说的话和看到的内容,四人一小组讨论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白杨的特点是直、适应性强和生命力强。
师:总结得不错,请问这三个特点是怎么得来的。
生:爸爸一共说了三句话,我们是一句一句地读,抓关键的词归纳出来的。
师:这个办法真好,不如请你们小组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让大家学一学。
生甲:爸爸说的第一句话是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通过“从来”、“直”,我认为白杨树很直。
生乙:爸爸说的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哪儿……哪儿……”我看出白杨适应性强。
生丙: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不管……不管……总是……”和“那么……那么……”我看出白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师相机击键,大屏幕显示学生朗读这段话,在学生重点讨论的三句话上有黄色线条作标识。)。
师:适应性强、生命力强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生:坚强!
(板书:直坚强)。
师:概括得很精练。可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白杨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
生:是高大挺秀。因为“挺”可以说明直的特点,而“高大”和“秀”说明它长得好,坚强。
师:请同学们再读第1自然段,能不能想得更深入些。
(生自读描写环境恶劣的第1自然段)。
生:高大是说白杨长得粗壮、结实;“秀”是说白杨长得秀美。读第1自然段,我知道白杨是长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戈壁滩,在这么荒凉的环境中它却长得高大、秀美,给戈壁带来绿意和生机,所以说它很坚强。“高大挺秀”这个词用得好。
(板书:高大挺秀)。
师:你理解得这么好,就请你把前三个自然段给大家朗读一遍吧!
(生充满赞美之清朗读第1至3自然段)。
师:刚才第一位发言的同学,你说得也很精彩,想读吗。
生:想!(朗读)。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
生甲:她很喜爱白杨。
生乙:她读出了赞美的语气。
师:作者写白杨是为了什么(手指字条)怎么改。
生:是为了赞美白杨!
(揭去纸片,露出“赞美”一词)。
生:卫士!
(板书:卫士)。
师:看来,白杨的特点你们真的了解了。独立完成填空题。
(生拿出练习纸,完成练习;师行间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生汇报,师击键,大屏显示: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西北边疆处处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
三、理解表白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生: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读得挺流利,可我没听明白,谁再读。
(生一字一顿认真地读,特别强调“表白”、“心”。)。
(板书:建设者)。
(生欣然点头)。
师:这儿又要修改了(手指字条)怎么改呢。
生:是赞美建设者!
(揭去纸片,露出“建设者”一词。)。
师:我又有心得。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板书:句-)请同学们跟我再读这重点句。(击键,大屏幕显示,生仿读。)。
师:自己读,超过老师!
(生齐读)。
师:原来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赞美建设者。这是借物喻人呀!那我们要好好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4自然段。(板书:物-人)。
(指名读)。
师:遗憾的是你只读出了字面的意思,它还有深刻的内含呢!
仔细琢磨我说的话,把爸爸说的第一句话再读一遍!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对了,这才是深情地表白呢!向他学习,深入思考,仔细揣摩,练读这一段话。
(生自由练读,齐读)。
师:读得这么有感情,这么熟练,让我们试着背一遍!
(齐背)。
师: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请同桌讨论,用问句提出来。
(生同桌展开讨论;师巡视,掌握情况。)。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师:就像他们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
(生继续讨论)。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丙: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生丁: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这段话,老师把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再复述一遍。
(生逐句读,师逐句问。)。
师: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
(击键,大屏幕显示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读了老师推荐的资料,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提出表扬。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板书: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
生: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
(板书:奉献)。
生:(齐答)卫士!
师:学到这儿,我又有心得: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而领悟中心。(板书:段-领悟中心)。
师:这第16自然段我们得背下来。这个自然段里的几句话有什么规律吗。
生:每句都用“他们只知道”开头。
生:每句话都跟新疆有关,而且都有“新疆”这个词。
师:第14自然段我们用熟读背诵的方法,这个自然段就用找规律背诵的方法。一分钟时间,看谁先背会。
(指名背诵)。
师:真了不起,不到一分钟就基本背下来了。谁还能背这样吧!愿意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不会背的跟老师一起边听边记。
(生多数站起背诵)。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把顾全文。
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师: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为他已经沉思过,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板书:沉思微笑)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
生甲: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回忆自己是怎样工作的。
生乙:爸爸第一次沉思,他在想他们这些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事迹。而他第二次沉思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
生丙:他在想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
生丁: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戌: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同学们,你们是祖国西南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大家光荣的使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真心、信心、决心!
(生齐读课文)。
五、总结。
生:赞美建设者!
师:下节课,我们将要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中心。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篇十三
常识性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能力目标。
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
本节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与原子构成。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
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教师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同时还要简要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减少死记硬背。即: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当电子将离核最近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离核稍远的电子层。
通过对前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进行对比观察,找出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核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介绍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氮原子的最外层为2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所以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等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们原子结构联系到了一起。通过分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并与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相比较得出,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所以,金属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原子化学性质较活泼,易形成化合物。这样为介绍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做好的理论准备工作。在讲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可借助课件的动画演示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微观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化合价的学习,起到了桥梁作用。
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
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视频演示]:原子的构成。
板书: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1.核外电子排布。
[视频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结合视频2讲述: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称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的运动区域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板书]。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怎样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呢。
2.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原子的结构并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练习]。
1)下列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2)在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下面标出该原子的元素符号。
3)画出钠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找出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思考: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小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即结构决定性质。
画出na、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讨论]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显电中性应当叫什么如何表示。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课件演示]na+及cl-得形成过程。
(3)离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阳离子、子、阴离子原。
[设问]不同元素的原子是怎样形成化合物的呢。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课件演示]氯化钠和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课件演示]hcl和h2o的形成过程。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1.核外电子的排布: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2.原子结构示意图。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探究活动。
原子的秘密与科学家。
形式:课外分组查阅资料,课上汇报讨论。
目的: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感受科学家们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也对原子结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篇十四
教学目标预设:
1、根据活动的经过,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初步学会能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命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老师表演“小魔术”
1、瞧,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让学生观察说一说;
2、看到这些,你们猜一猜,老师会干些什么呢?并说说这样猜的根据;
3、看清,这是什么?(让学生说,然后让学生闻)。
4、请看仔细,我要把这瓶“水”,变成“饮料”(老师变魔术)。
5、变成了什么?看到这“橙汁”,你有什么想法吗?
6、还记得我刚才是怎样变的吗?(生说实验过程)。
7、此时,你们有什么夸奖的话送给老师吗?(板书神)。
8、还想说些什么话,提些什么问题吗?
二、学生表演魔术。
1、“橙汁”好喝、牛奶更有营养,接下来我们变一些牛奶怎么样?
2、这下,老师不变了,叫两位学生来变。谁来?
3、出示器材,让上台的学生观察,说。(然后让其余学生检验他俩说得是否真实)。
4、学生变“牛奶”(用吸管向瓶里吹气)。
5、学生说话(按上面的问题进行)。
6、老师不但自个儿会变“饮料”,还让同学变出“牛奶”你们说神不神?
三、抓住时机,揭示科学道理。
1、其实,世界上所有魔术都是假的,当然老师今天的魔术也不例外,能使“水”变颜色的是化学反应。变“橙汁”的水,我起先就放了一种化学药品,后来趁你们不注意时,又放了一种药品,然后摇几下,两种药品反应就产生了“橙汁”。这牛奶是怎么回事呢?它也是两个物质进行了反应而成的。开始的水是石灰水,石灰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物,这二氧化碳气体哪里的,就是同学们刚才嘴里吹出的气呀!
2、老师还神吗?那是什么那么神奇呢?(科学)。
3、此时,你有什么想法或感慨呢?有话想说吗?(让学生说)。
四、根据自己的独特体会,自由拟题。
2、学生拟题。
3、交流题目。
4、针对题目,作适当写作指导(你们觉得怎么样的文章才算是好文章?指出这次作文的要求就是写出真实感受)。
五、学生作文。
(播放轻音乐、师巡回指导)。
六、讲评。
1、出示个别作文,全班讲评。
2、指名说说自己认为写得特别好的词句(特别是感受方面的)。
七、向课外延伸。
同学们,告诉你一个秘密,你们如果继续吹,这“牛奶”还会变回“清水”,你们不防回家试一试,也许还有许多话想说,还有许多话想写。
板书:
老师神奇!!!?--科学神奇!!
“水”--“橙汁”
“水”--“牛奶”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篇十五
1.萃取操作的基础知识。
2.掌握常用仪器分液漏斗的使用要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萃取操作进一步掌握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建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
萃取操作的适用范围和操作要点。
【教学难点】。
分离和提纯方法的选择。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分液漏斗等。
【教学过程】。
师:复习检查上一节课的掌握情况。
【多媒体展示】: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师: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除过滤、蒸发、蒸馏外,还有其他许多方法。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种方法,即萃取。
【板书】:萃取。
推进新课:
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油和水的混合物产生何现象?用什么方法分离?
2.分液适用于什么混合物的分离?什么叫分液?分液使用的主要仪器是什么?
3.查阅资料了解分液漏斗的形状及使用方法?
4.查资料找哪些有机溶剂不溶于水?
5.阅读p9页实验1-4思考以下问题:
(1)上层液体中的溶剂是,下层液体中溶剂是。
(2)碘单质(i2)在哪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大?
(3)ccl4的作用是什么?
(4)为什么要用力振荡?
(5)分液前为什么要打开玻璃塞?
6.什么是萃取?萃取的条件是什么?
7.碘的萃取实验中哪个溶剂是萃取剂?萃取剂的选择条件有哪些?
【学生分组板演展示预习成果】。
【学生点评】。
【学生演示实验】碘的萃取。
【学生边演示边讲解,教师进行评价】。
师:在碘的萃取实验中,除除ccl4外,能否用其他有机溶剂萃取碘呢?
【学生探究活动】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探究1.除ccl4外,用苯能否萃取碘?用酒精呢?
探究2.如何分离氯化钠和单质碘的水溶液混合物?
探究3.ccl4萃取后的溶液如何分离出来碘?(从资料查得i2熔点:114探究4.分液漏斗中盛有已分层的有机溶剂和水的混合液,但不知道哪一层液体是“油层”。试设计一种简便的判断方法。
【学生讨论,分组回答,教师评价】。
师:哪位同学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一下?
【学生小结本节课】。
师:我们学习了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的几个基本操作,如:过滤、蒸发、蒸馏和萃取等,他们分别是利用什么原理进行分离提纯的?适用于哪些混合物?请填表: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篇十六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既用酸碱指示剂区分酸和碱,酸的一些物理性质之后安排的一节认识酸的主要化学性质的一节常规课。目的是通过对酸的有关化学性质知识的梳理,学习归纳方法,感悟对比、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体会化学和人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新课程改革要求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必须改变理念,将被动的探究方式改为学生主动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从心里愿意合作探究,达到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境界。
鉴于我对教材的理解,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并认识酸的一些化学性质。
2,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提高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实验过程中的规则意识。
目标重点:酸的相似的化学性质。
目标难点:酸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
实验准备:
仪器:烧杯、胶头滴管、点滴板、镊子、玻璃片、短玻璃管等。
药品:食醋、稀盐酸、稀硝酸、稀硫酸、食盐水、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生锈的铁钉、铜铁镁锌、变黑的铜丝/蒸馏水等。
有了教学目标做纲领,就不难确立教学方法,下面我将从说教学方法上谈谈我是怎样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的。
二:说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一节课成功的必然因素,为了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的理性之路,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1慧眼识酸。
2猜它是谁。
3除锈专家。
4盘点收获。
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三个活动层次逐步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最佳兴奋的状态。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采用自主的主动的参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有了教学方法,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根据掌握的学生情况,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化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又一特色。下面我将从学法指导方面谈谈自己是在教学设计怎样体现出来的。
三:说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是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由于本课实验的探究的内容很多,学生的思维又特别活跃,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继续得到发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明确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同时使学生的自我探究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所以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反思探究过程中的错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于是我采用了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创设情境,互动游戏、分组探究、反思领悟的模式进行教学,老师在此其中进行适当的启发与点拨。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要想使各个环节紧张有序,课堂气氛活跃而又不肤浅,寓教于乐。我在本节课的四个环节中,设计的内容是一层层递进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永远保持在最佳状态。
1:慧眼识酸。
(1)如何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看看同学们谁能做到那?
学生设计的方案会有很多种,实验方案有的正确,有的欠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然后评价实验方案。
(2)用稀醋酸、稀硝酸来做正面证明,用硫酸钠溶液来做反面证明。
设计意图:
在课的开始,用这种挑战式的引入,能够充分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面自主探究做好铺垫。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清晰了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的事实同时也复习了上节课对酸碱指示剂的有关内容。使探究中的知识归纳,现象的总结,理性的认识都更加深刻。
2、猜它是谁。
在这一环节中,以游戏方式来判断铜铁锌镁的活动性顺序。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别扮演铜铁镁锌,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情、声音等表现比赛过程和潜水时的变化。运动员是铜.铁.锌.镁,潜水时的变化是化学方程式。各组学生用桌上的药品来做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后讨论结论,并商量表演方法。
以上内容是我从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所谈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通过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广大一线教师可以借鉴学习并且能够举一反三,通过好的和教学方法早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篇十七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黄色框框内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学习第四段。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2、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
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教师归纳: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xx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篇十八
《俗世奇人》向我们展示了天津底层市民和小生产者的生活,为我们塑造了有着独特技艺和性格的民间奇人的形象,人物刻画形神兼备。本文要点有二:一写“俗世”中的人,二写“奇人”,一“俗”一“奇”,便是小说的要领。泥人张、杨七、杨巴均是一等一的高手,但又不是世外之人;他们有才能、有个性,喜怒哀乐样样俱全,但行事言语又高于常人,所以用“俗世奇人”称之最为恰当不过。本文的语言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极富表现力。
1.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理清故事情节,能够抓住要点复述故事内容。
1.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及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结构的方法。
2.理解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培养学生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2.体会作者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3.品味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及练习人物速写,体现人物的“奇”“绝”。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采用单口相声、快板等形式对课文中感兴趣的情节进行复述,这一环节使学生自然地感受到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然后通过拜师学艺这一环节可使学生深入地感知人物形象。这样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充满兴趣与激情地去表演。学生通过口头叙述身边的奇人奇事的练习学会写人物速写。
1.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声调、语气,读出情趣,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
2.讨论点拨法。本文文字浅显,情节简单,阅读障碍不大,教学中可采用学生自主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品读法。集中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揣摩语句的丰富意蕴,可小组交流,口头评析,也可写短评。
1课时
设计(—)山东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奇人绝技榜中榜”,你在看电视的时候,一定有令你难忘的具有特殊本领的人,请你举一个例子。
如:骑车走钢丝,徒手撕铁盆,鼻子拉汽车等。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天津卫这个地方有什么奇人绝技。
设计(二)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在我们市并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两位俗世奇人。
1.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奇人。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也可播放录音让学生仿读,标出难以认读的字词。
要求:读出声调、语气,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读出单口相声的味道来。老师可先范读几段,学生再读。
交流明确:
字词积累。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八面玲珑:原指窗户宽敞明亮,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谁也不得罪。
逢场作戏:碰到机会应酬一下,凑凑热闹,并不认真对待。
看风使舵:比喻看情势或别人眼色行事(含贬义)。也说见风使舵。
左右逢源:比喻事情随便怎么办都很顺利。也比喻办事圆滑。
2.再读课文,说奇人。
教师: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就你喜欢的情节用快板的形式、单口相声的形式,或者是说书的形式说出来。其他同学点评。
注意语气、语调、神态、动作,突出人物性格,做到声情并茂。
1.语文活动设计:拜师学艺。
多媒体展示:通过听以上几位同学声情并茂地话说奇人,相信你对他们也产生了兴趣,如果文中的奇人现在要招徒弟,你最想跟哪一位奇人学艺?并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体会奇人之“奇”,并深入感知人物形象。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我拜“泥人张”为师,因为我想学他的一手绝活——捏泥人。他能从鞋底抠出一块泥巴不声不响地就捏出了海张五。
我拜“泥人张”为师不但因为他有高超的技艺、无人能比,而且他行事沉稳,镇定自若,后发制人。他是一位个性内敛、应对从容的令我佩服的奇人。
我拜杨七为师,因为他有绝活,能制出与众不同的茶汤。要不是他制的茶汤名声远播,中堂大人也不会来这里喝茶。
师:泥人张就撮了一个海张五,你为什么就认为他技艺高超无人能比呢?
讨论明确:这是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我拜“好嘴杨巴”为师,因为他聪明机智、人情练达、机敏过人,被中唐大人误解后,巧妙辩解,既让对方明白其误把芝麻当脏土了,又给对方留足了面子,从而化险为夷,又获奖巨银。他是一个机警聪明、巧于辞令的奇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
讨论明确:从说话的难度看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可见形势紧急,千钧一发,需要“敢说”;再者,左右为难:说是芝麻,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掉脑袋,需要“巧说”;第三,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大人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从说话本身看,“不知道”“不爱吃”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既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又给中堂大人留足了面子。
从说话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李中堂对杨巴“心生喜欢“赏银一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震”。
这也是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4.教师小结:“泥人张”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捏出“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的泥人,一言不发而以奇招制敌实在令人佩服;杨巴危难之际显身手,话虽不多,但敏捷、巧妙、适时,也是高手!值得拜师。本文中的两位奇人,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均只选一件小事来写,情节简单,但又极富戏剧性,情节一波三折、曲折有致,这也正是作者谋篇布局之奇,同学们在写作中可以借鉴。
:《俗世奇人》所塑造的奇人形象生动,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得益于作者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人说冯骥才的语言幽默风趣,酷似单口相声;也有人说他的语言传神生动、富有表现力;还有人说他的语言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津味”十足,还有人说他用词准确凝练。请你再次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二例揣摩评析。
学生思考并交流。
活动成果展示:
幽默风趣,单口相声风味。如“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吹,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a的功夫大半在嘴上”。
传神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今儿,两人自打到这世上来,头次里外全新,青裤青褂,白巾白袜,一双手拿碱面洗得赛脱层皮那样干净”。可见他俩对中堂大人的到来不是一般地重视f再如“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还冒着热气儿”。
着实形象地写出了中堂大人当时的气愤,形势之危机,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杨巴要扭转局面作铺垫。
“津味一十足。如“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茶汤不爱吃,反倒奖巨银,为嘛?傻啦”“必须赶紧想辄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富有浓郁的天津味。
用词准确凝练。如“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叭”字可以看出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再如“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中两个“找”字用得实在是妙。这本是海张五在“找乐子”,找“泥人张”的乐子,而“泥人张”便把他找乐时的'丑态捏成了泥人,一个“找”字看出“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如换成其他的词语就看不出他的“被迫还击”和“机智应对”了。
学生再读课文,自由质疑,可向同学、老师提问。
学生可能问到的问题有:
现在天津还有“泥人张”那样的高人吗?还有那样的茶汤吗?他们的技艺是否流传下来了?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作者来探讨。作者冯骥才,近年来全身心投入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对现代社会进程中濒临灭绝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和保护,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通过探讨使大家认识到我国民间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这些遗产如今正受到巨大的冲击,我们应当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遗产。
1.继续阅读《俗世奇人》中的其他篇目。
2.学习《俗世奇人》的写法及语言,发现身边的奇人奇事,以“身边奇人之……”为题,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该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自选方式复述课文
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r解,同时,又能初步感受作者幽默、富有表现力及富有地方风味的语言。并为下一环节的“拜师学艺”作好铺垫。
二、结合教材设计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地感知人物形象,并体会作者选取典型事例、以小见大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极富戏剧性、一波兰折的情节。学习作者独具匠心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三、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自然引出“关注民俗”这一话题,引起学生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并深入了解作者为保护民俗、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所作出的贡献。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篇十九
1.学会本课4个生字,掌握“戈壁”“清晰”“介绍”“边疆”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能背诵指定的段落。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尚品质。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理解白杨树与建设者形象美的实质,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重建与再现课文中的语言美,即能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真阅读课文,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l.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
2.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难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来表白什么?
(三)疑点。
1.爸爸为什么接孩子到新疆来念书?
2.爸爸为什么要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在表白什么?
(四)解决办法。
1.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谁见过白杨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点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的;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画下来,试着自己理解。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取齐读、抢读、开火车读、扩词读等多种方式把生字词读熟,记牢。
(2)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第二课时。
(-)图文结合,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
1.(看录像)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2.学生尝试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理解“高大挺秀”)。
3.大戈壁有什么特点?(抓住“浑黄一体”“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等词句来理解。)。
4.讨论:在荒凉的大戈壁上,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许多白杨树?在这荒凉的大戈壁上,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得这样高大挺秀,说明了什么?(遮挡风沙,护卫铁路,说明这儿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扎根。)。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l-3自然段,体会大戈壁的苍茫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拔,要读出对白杨树的喜爱、崇敬的感情。
(二)重点品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1.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生自由品读后逐句交流:先读,再说为什么这么读。
通过读读议议感悟白杨树的品格:高大挺拔、适应性强、坚强不屈。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把白杨树的品格美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再次研读,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
1.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再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3.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4.你们已经理解爸爸的心了,再来读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有没有觉得话中有话?重点挑一句研究一下话里边包含的意思。
5.学生各自独立研读后全班交流:先说说研究哪句,再说说研究成果。
研究第一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
研究第二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
研究第三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6.再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把爸爸含在里边的深情也读出来。
(四)开启心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呢?自选一个角度,以“我心中的白杨”为题,把心中的所思、所感写下来。
举例:
1.赞美我心中的“白杨”,他们远离故乡,在他乡生根、发芽;赞美我心中的“白杨”,漫漫黄沙吹走了他们的青春年华,却吹不走他们的挺拔、坚强。
2.看着一棵棵白杨树,我想到了西部的开发者,为了让荒凉的大西北变成绿洲,他们毅然奔向那里,他们就是我心中的白杨。
(五)读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提示:可以用提问题的方法加以理解。比如,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爸爸沉思孩子们是否能在新疆生根、发芽、成长,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想到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一定会像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因此,“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六)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表面写白杨树,实际上写的是谁?(实际上写的是爸爸和新疆的建设者。)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
教师说明:借助白杨树来写新疆建设者,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指导书写,巩固字音,记忆字形。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教师重点指导“疆”字。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篇二十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认识到只有均衡膳食才能更好的维持人体的元素平衡。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同学讨论、查阅资料,了解钙、铁、锌、碘等营养元素的食物来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题学习,更加注意平常的饮食营养搭配,改掉偏食、挑食、不吃蔬菜等不良。
习惯。
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看待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适宜摄入量。
难点: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
三、设计思路:
从补钙的生活经验,从电视中经常看到有关补钙、补锌和补铁等广告,以此为基础对于本课题内容应该不难理解。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习时不够重视。
四、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黄金搭档”广告视频。
【讲解与过渡】广告语中的钙、铁、锌、硒是元素。(引入课题)。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一人体中的化学元素。
【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5,并出示下列问题:
1.人体中常量元素有哪些,哪几种含量较高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什么。
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区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课本,认识教材上图表的内容,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教师点评并讲解】人体中含量超过%的为常量元素,含量在%以下的为微量元素,它们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而且有些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
常量元素钙钠钾。
微量元素铁锌硒氟碘。
有害元素铅镉汞(介绍水俣病痛痛病)。
课堂练习。
一、人体中的化学元素。
常量元素(含量大于%):o,c,h,n,ca,p,k,s,na,cl,mg微量元素(含量小于%):fe,zn,f,i,se(硒)。
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常量元素:钙钠钾。
2.微量元素:铁锌硒氟碘3.有害元素:铅镉汞。
五教学反思:
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本节课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感悟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本节课的教学大量用到学生分组讨论,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确立三维目标,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能够做出解释。
白杨教学设计教案参考篇二十一
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人类形影不离的朋友。课文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影子的这一的特点。儿歌共两小节,用比拟的手法,把影子形象地说成是“小黑狗、好朋友”,活泼、亲切,充满了童真童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引起孩子们的强烈的内心感受。课文配有两幅插图,俏皮可爱的小朋友在阳光下和影子快乐地玩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
对于影子,学生都有一定的体验,也很感兴趣。所以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一个活泼、有趣的氛围,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自我发现、自我实践中学知识,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精神。根据课文亲切自然、生动有趣的特点,以识字为基础,让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放飞激情,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产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愿望。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两种笔画和两个偏旁“犭”和“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4、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
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信息资料
1、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
2、手电筒、玩具,每组一份。
3、铁丝。
两课时
1、游戏:同学们,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做“踩影子”的游戏好吗?在踩影子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用脑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教师和学生一起游戏,边玩边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发现影子的特点。再回到课内交流,揭示课题。)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对影子有了更感性的认识,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语文课的丰富多彩,在愉快的环境中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回到课内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口语交际的空间,热烈的教学气氛为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从已有的识字经验入手,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增强学生对识字的信心和有成就感。从学生的认知出发,交流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发展语言和思维的同时引发了对影子的兴趣。)
初读
1、你们想知道课文是怎么写影子的吗?请打开书自己读一读吧!(自由读文)
2、在读书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用笔圈上,借助拼音帮忙,也可以请同学帮助,还可以请教老师、家长,……)
(渗透学习学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读书中遇到的问题,让他们学会读书,学会学习,激发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地交流、探讨的愿望。)
3、现在就用你自己的方法读书吧!(边认字边读课文。)
4、组内互评。
5、指名读文,集体评议。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朗读的.评价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识字
2、。拿出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参与其中,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认识汉字。)
3、汇报:请小老师介绍认识这11个生字的经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提醒大家一下。
4、开火车认读生字生词。
5、游戏:摘苹果。苹果树上的苹果后面藏着生字宝宝,摘到苹果把字读正确就得到苹果了。
(在识字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
熟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给学生大胆发言创造机会,指导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
3、自由选择读,你喜欢哪部分就读哪部分。
4、多种方式练读。(自由读,个别读,同桌对读,小组读,你读我评,男女生赛读……)
感悟
(创设情境,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影子的特点以及课文语言的形象生动,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热情。)
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字:“飞”,看看这个字象什么?(鸟扇着翅膀在飞。)组词。指导认识新笔画“横斜钩”。
2、出示“九”,和“飞”比较一下,“飞”字里的“横斜钩”和“九”字里的“横折弯钩”有什么不同。
3、教师示范“飞”字的写法。
4、练写。(教师加强巡视和指导,对个别写得不成功的同学要多加鼓励和提示。)
5、展示学生作品,提出意见和建议。
导入
1、游戏:小小擂台赛。(分组认读字词比赛。)
(学习汉字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不断的复现中达到巩固认字的目的。)
2、齐读课文。
讨论
1、演示课件或挂图,影子可调皮呢,它和太阳捉迷藏玩呢!它是怎样捉迷藏的呢?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2、汇报。(太阳在后,影子在前,太阳在前,影子在后,太阳在右,影子在左,太阳在左,影子在右。)
演读
影子可真调皮,你能读出它的顽皮可爱吗?(边表演边朗读,充分展示课文活泼、俏皮的语言风格。)
(重视朗读,以读为本,边读边演,让学生在读中放飞激情,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学习语文的乐趣。)
背诵
1、边想象课文内容边自由练习。
2、教师引背,小组赛背,男女生一替一句背,齐背。
3、加上动作、表情背诵,展现出影子的可爱和你喜欢影子的感情。
(变“讲台”为舞台,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操作
1、拿出手电筒和玩具分组做影子的实验,看看发现了什么。(教师参与其中。)
2、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结果。
(实践出真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积极的讨论交流和细心的观察中弄明白影子的奥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定会迸发出火花。)
练习
课件出示课后练习“我会说”:我的前面是_____。我的后面是_______。
我的左面是_____。我的右面是_______。
1、同桌练说,互听互评。
2、谁想说一说,说给全班同学听,大家评议。
写字
1、出示“马、鸟”,分别给这两个字组词。
2、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学习新笔画“竖折折钩”,用铁丝演示“竖折折钩”,让学生明确这一笔画是一笔写成的。
4、教师范写,提示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先描红再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6、组内展评,夸夸自己或别人的字,学习别人的长处。
1、画影子。要注意太阳公公和影子的位置,画完了评评谁画得好,画得准。
(将语文学习和其它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综合性学习。同时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思考。)
伴教锦囊
阅读在线
谜语
你走他也走,你停他也停,晴天里有他,阴天里没他。(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