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论文(模板17篇)
当我们回顾过去,发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就会意识到总结的重要性。总结应该具备反思的能力,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完善自我。请大家阅读以下范文,相信会对你的总结写作有所帮助。
语文的论文篇一
现代的教学模式中都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自由地发挥。我国的教学模式强调课堂秩序有组织有纪律,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样的管理模式使得学生在上课时必须要坐有坐姿,站有站态。反之,就会被视为无组织无纪律。从学生的坐姿上我们便已经把学生的思想禁锢了。我记得看过一次国外的中学生视频课,教师一上课并没有直接走上讲台,向学生互相问候,开始一节的课程,而是打了一个倒翻的动作,开始了一节精彩的课堂教学,学生们的坐姿非常随意,并且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讲话,向教师提问问题。整节课学生都是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度过的,学生的活动不断,提问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正是我们倡导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敢想,敢做。
教师和学生之间完全就像朋友一样。鉴于此,我也改变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讲课时间,讲授知识的时间最多十五分钟,剩下的让学生讨论,自学,回答问题。以小组形式让学生进行集体学习,辩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小组之间互相竞争。有时可以让学生来讲解知识。根据中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表演话剧,情景剧等形式,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组织形式,扩大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和信心,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学生最大的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以自主学习为主,尝试多种途径进行教学。
学生要想学会知识,必须要亲自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学生学过的知识才会被牢牢地掌握在心中,记忆才会深刻。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对课堂知识质疑、提问,才能说明学生已经被知识所吸引,已经主动地开始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和总结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多种多样的互动形式,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来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在讲解《最大的“书”》这一课时,我首先提问学生:“同学们,据我观察我们班有很多同学喜欢看书,能说说你平时喜欢看什么书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这时我说道:“读书能让我们获得知识,也能从中得到快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希望大家一直保持爱看书这个好习惯。那么世界上最大的书是什么呢?”这时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我便开始这一节的讲课。首先让学生分成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教师列举的问题,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回答。然后评比出回答正确的小组进行表扬和鼓励。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教师在讲解知识同时,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地给予讲解,更正,说明。小组之间还可以互相质疑,互相学习,组与组之间不仅是竞争还可以是学习的模式。互相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以及解决方案,以求共同进步。这种互动性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主动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主动探究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教无定法,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语文问题的答案不固定,不唯一,这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开动大脑,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进行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层次地追寻问题的答案。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持有的`看法不尽相同,所以在相同的问题面前,学生的答案也就会多种多样,正所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教师一定要正确看待学生的差异性,教学方式要不拘一格。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即使是错误的回答,教师也不要立即给予反驳,要给学生一个下坡的余地,让学生有面子有自尊地知道自己的回答不正确。只要是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回答的问题,教师就要表扬、鼓励学生。以此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保持高涨的兴趣去投身于探究问题的活动中去。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用创新性的思维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用别样思维寻找真理。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能够提出善于发挥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问题,学生回答时,只要言之有理,就要给予肯定,这也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总之,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思维,与时俱进,适应现代化教学的发展的需要,敢于把新的教学理念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中学语文课堂中去,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
语文的论文篇二
摘要:
新课改要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地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兼顾学生知识学习、思维培养及情感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创新教育。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以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实践。为此,在分析情感教育内涵基础上,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情感教育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对初中语文情感教育起到帮助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
1、内涵。
人是情感动物,人的行为总是和情感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任何活动中都需要关注人的情感,也有人理解为“人性化”或者是“以人为本”。这种理念也是我国社会在积极倡导和应用的理念之一。而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坚持教学心理学基础上,根据被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及活动规律,结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关注和影响学生的态度、观念、情绪等情感体验,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及学习效果的实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相关的教育理论及教学方法和手段,把自身的知识及技能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传递给学生,实现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情感方面的统一,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语文是一门有着很强艺术性和情感性的学科,很多教学内容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因素的有效开发、利用,通过恰当的教育手段引起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及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
2、情感教育的作用。
情感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情感教育充分结合了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发展状况及规律和特点,初中语文教学在实践过程中重视和关注学生情感因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习兴趣的养成,保持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语文是一种人性化较强的学科,在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和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及综合素质的重任,因此开展情感教育是实现语文教学根本目标的重要体现。而且情感教育理念的应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养成良好的情感观念,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提高综合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实现传统的五讲四美也有着重要的推动该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因素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材,二是教师,三是学生。在教材中,情感因素既存在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也存在于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及情感色彩。教师的情感,主要是体现在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对所使用的教材的内容所体现的情感体验,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表达,以及教师在情感方面的素质和魅力等多个方面。学生的情感因素,主要是体现在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对教师、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的情感反应等。
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尽管语文学科教学内容有着很强的情感色彩,但是有些内容仅仅进行口头的讲解,学生还是很难理解。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信息及技术,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课件的制作,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图片、视频等形象的展示出来,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教学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更加深刻的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词句等。同时,能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寓言故事时,传统教学是教师根据课文进行口头讲解,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即使理解有的也是一知半解,而借助多媒体再现故事的真实场景,通过图片、音乐、视频、人物对话等,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故事内容,在加上视频可以点出所蕴含的寓意,那么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甚至通过视频就可以掌握课文的内容及主旨,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来分角色表演,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课文的角色中,增加实际体验,加深对对课文的理解,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感情及写作目的。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锻炼及升华,比起传统教学方式取得的效果的很明显的,有利于学生情感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情感导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重要在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内容,做好充足的准备,通过多种方式来营造良好的情景学习氛围。在情感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情感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良好的情感学习氛围。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善于发挥语文课本中优美的语言及文字的功能给学生呈现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感染学生的情感,使其产生情感共鸣,使其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进行情感的领悟、体验,通过引导及想象引发情感共鸣。在具体做法中,首先教师要深刻挖掘文章中的情感要点,通过优美的朗读,一起带动学生的情绪,通过抑扬顿挫的语感、语调,将文章的情景以感性的方式平移给学生,使其体会、领悟和品位文章的情感,受到教师情感的感染,产生自己的情感。在情感体验及参与过程中,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增加学生的实际情感体验。也可以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角色所蕴含的不同感情,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验课文,学习过程中带着情感来进行学习。
3、注重实践,培养真情实感。
语文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人文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精神,而且也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的学习及情感体验不仅停留在课本上,更要拓展到实际的生活中。要通过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应用能力。要实现语文情感能力的积累,在学好课堂内容的同时,教师要多引导学校进行课外生活的观察和体验。积极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利用课外多种资源,拓宽学习空间,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使得学生的情感得到真实的锻炼及体验,增加学生情感体验的实效性,在增加学生情感教育机会及素材基础上,使得学生的情感来源更为真实和贴切,更好地引导学生的真实情感。
4、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在语文情感教育中其中最为重要的情感因素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将真情实感投入和体现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实现切实的学习及体验,为教师开展情感教育提供必要的前提及准备,也才能更好地实施情感教育,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深刻挖掘教材情感内容基础上,引导学生一起学习教材、欣赏教材,更加积极的应用教材的知识内容。让学生通过文教材的学习,学会欣赏、应用和研究,让学生更加清醒的认识自我、重塑自我,激发自身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
总之,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教学要实行的重要目标及任务。教师要在新教学观念的引导下,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断探索学生情感培养的方法及手段,提高语文情感培养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兰.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丝路,20xx,(11).
[2]刘兰.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法运用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xx,(12).
[3]王春琴.初中语文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融入[j].课外语文,20xx,(20).
[4]吴剑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问题与改进[j].散文百家,20xx,(07).
关于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深入细致地挖掘教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细心制定一目了然的情感教育目标,为情感教育的顺利实施指出明确的......
语文的论文篇三
语文论文是严谨的,下面是关于语文论文,希望帮助到你!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所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小学语文论文。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那么地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如何进行引读说训练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试验。收到一定效果,下面浅谈认识和做法。
一、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年进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二、重视范读、领读,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我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的“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早地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语文论文《小学语文论文》。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三、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如我教《三只白鹤》时,先向学生提出:哪只白鹤找到鱼呢?为什么只有第三只白鹤才找到鱼,而另外两只白鹤为什么找不到鱼?我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只白鹤为了记住埋鱼地方用什么作标记,然后让学生通过思考再回答:(1)三只白鹤在什么时候埋鱼?(中午,太阳在正在头顶)它们找鱼又在什么时候?(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在东边)。(2)第一只白鹤找到鱼吗?(太阳的位置变了,找不到)。(3)第二只白鹤又能找到鱼吗?(白云在天空中不断飘动着,位置不断地移动)(4)第三只把鱼埋在柳树旁,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只有第三只才能在原来的地方找到鱼。以问促读,问读结合,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而后答,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读说训练,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这样提高了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学思维的发展。
四、读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语文的论文篇四
大学语文的本质已成为学界的共识,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有区别,要有“大语文”视野。“将大学语文课程置于大文化的背景中去审视,从教材内容的编选到教学计划的安排、执行等都以传承文化传统、使受教育者接受民族文化教育为归宿。大学语文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特性的重任”。[1]“研究性教学”理念与人类学课程观契合了大学语文的这一性质。大学“研究性教学”理念自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以来,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美国率先提出“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应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即本科生研究性教学”。[2]研究性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实践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并获得研究和创新能力;涵括了教学时空、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的根本性转变,有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文化人类学的课程观认为学校课程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进行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近年来课程研究范式“从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量化研究转向以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方法论为基础的立足于解释学分析的质性研究”。[3]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通识教育本质非常契合人类学对课程内涵和功能的定义,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书写、主客位视角和文化相对论等理念均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有重要启示。以上三种理念的共性将教学视为深入的研、学、实践,并融入文化体验的过程,对当前教学方法陈旧、笼统、死气沉沉的大学语文教学有指导意义。
二、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笔者所在的广西师范大学非常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普及工作,从20xx年起将大学语文列为本科通识教育系列公共基础课程,已在所有学院开设该课程,由文学院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笔者在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和音乐学院美术学、广告、环艺和音乐教育等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并通过抽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进行了效果评估,初步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改革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实践。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特征相结合。
大学语文不能孤立于其他学科,由于其在知识等方面的包容性,在教学中应该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的调整。艺术与文化相辅相成表现在艺术类专业的教学中突出文学与艺术的通融,选取有助于启发艺术思维,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诗文,贴近艺术专业的实际。在第一堂课中,笔者首先提出了“什么是大学语文”这个问题,阐述了两个理念:一是大学语文是素质教育而不是补课教育。二是大学语文是通识教育而不是单纯的文学教育,语文教育的大人文倾向可以涵盖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应该打破以文学阅读为中心的老套路,把文化融进“大语文”。另外,笔者还注重从专业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如在美术专业学生的第一堂导论课上,就“美术与文化的关系”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式启发讨论。我首先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美术是“美”术而非仅止技术;二是有“艺”有“魂”才有美。学生在讨论后,我接着用苏轼的《琴诗》做引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说明了三个艺术问题:一支乐曲的产生要靠人的思想感情、艺术修养和娴熟的技术;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欣赏和创造美,从文化体验开始。通过这个通俗的例子,再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不只是技术”的理念,引用了宗白华《美学散步》中的一段话:“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就是技术家。然而他们的技术不只是服役于人生,而是表现着人生,流露着个性和人格的。”[4]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技术与艺术的联系和区别,认识到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基于技术而超越技术,文化积淀、慧眼独具比训练巧手更为重要。通过深入的专题研讨,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目标有了新的理解和期待,突破了原有只关注文本阅读而忽略专业特征和文化教育的模式。
(二)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丰富课堂。
艺术类专业学生对音、声、画、剧等艺术表现形式有着强烈的感知和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多样化教学方式与艺术生专业特色的结合,大大地丰富了大学语文的课堂。关键的方法是将文学与艺术贯通,启发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去想象、剖析和理解文学作品,主要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文学与艺术通感教学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构拟形象化情境。本校使用的教材是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以第九单元礼赞爱情中的陆游的诗歌《沈园二首》为例。笔者为美术专业的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用绘画表现出来,你将运用什么手法?学生一致认为是传统的国画手法。笔者进一步追问如何构图,有学生认为应突出环境的冷清与孤桥下流水中唐婉若隐若现的身影,以此来表现苏轼的孤寂和悲伤,重在故人已逝的感伤氛围营造;一些学生认为应与江南园林结合起来,园林中秀美的桥亭最能体现这一意境。最后学生们还推荐了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做了简略的绘画,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这种文学与艺术贯通的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激发其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人物角色体验与扮演。艺术类专业学生普遍多才多艺,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表演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了文学人物体验与扮演法。如在讲授第二单元庄子《秋水》一文时,课前让学生准备了人物体验任务,学生们分组准备了几个简短而精彩的话剧,通过对话、吟唱等形式的改编,将河伯与海神的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们在二者的外形的塑造上也下了很大工夫:河伯谨小慎微,海神仙风道骨,极大加深了对《秋水》主旨的理解。另外,我们还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与学生进行谱曲、影视作品赏析、多媒体flash展示等多种方法的研学,让师生在研究性教学的氛围中完成生动而深刻的课堂实践。
(三)课外实践性教学和创新化考核。
在西方国家,人类学倡导的田野作业和民族志方法已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和研究领域。课程和课堂就是一个田野调查点,民族志即课堂实践的书写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研究性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实践性或案例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课内和课外实践两种。我们尝试了课外实践性教学,进行了小型民俗采风与艺术设计成果奖展示活动,并将成果展示作为学生的平时作业进行考核。在学习了沈从文的《边城》后,学生们对小说中描绘的湘西宁静的乡村氛围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产生了无限的向往。结合学生的专业课程,我们组织学生到附近壮族村落进行民俗采风,重在感受壮寨的建筑、景观、生活民俗等。我们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关注村落景观、服饰民俗和饮食民俗,在为期两天的采风过程中,学生对少数民族生活民俗有了直观的认识。返校后,不同专业的学生上交了形式多样的作品:美术专业学生以国画或素描等方式表现了壮寨的梯田、杆栏建筑景观和民族服饰;环艺设计学生将新的设计理念融入壮族建筑和服饰中;广告专业学生制作了生动的壮族饮食民俗如打油茶的flash。这些作品的展览和作为平时考核作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激发了他们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大学语文融会贯通的兴趣,充分展现了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创造力。这种创新化的考核超越了传统考核的呆板,契合了艺术专业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因此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总之,针对现代性危机下的大学生价值困惑,在“研究性教学”和人类学课程观理念的支撑下,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切实达成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彰显大学语文课程在通识教育体系中的本质特征与价值刻不容缓。
语文的论文篇五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被称为学困生的群体,学困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学习阻碍和困难,严重影响到他们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和形成。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和关注到该群体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水平,充分掌握了解到初中语文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改善教学措施,促进其语文学习水平的提升。本文将进一步对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形成原因与转化策略展开分析与探讨。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农村教育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语文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课程,它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初中语文教师要想实现教学目标,提高班级全体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必须一视同仁,不能过于将教学重心放置于优秀学生上,而忽视了语文学困生的发展进步。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加强与学困生的交流与沟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社会与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
众所周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选择到大城市务工,而农民工子女只能留守家乡选择继续教育,他们在日常学习受到的关心和帮助较少,缺乏一定的学习监督和引导,导致他们语文学习水平难以提升。此外,由于当前社会外界诱惑因素过多,初中生正是出于叛逆阶段,喜欢追求个性化,从而导致过早的接触社会生活,染上各种恶性,从根本上排斥厌倦学习生活,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学习心理,从而也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形成了部门学困生[1]。
2、学校环境与教师专业水平因素。
由于农村学校建设发展资金有限,难以组织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学习兴趣偏低。相对于城市学校来说,农村校园学习环境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农村学校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例如常见的校园图书馆、阅览室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科学管理,缺少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此外,农村学校领导过于看重升学率,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将学生考试成绩分数作为学生唯一评判标准,从而导致成绩差学生学习信心不足。农村语文教师综合素养参差不齐,整体专业水平偏低,在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只会一味向学生灌输各种语文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降低学习效率,促成了初中语文学困生的产生。
3、农村语文课程因素。
农村学校在语文课程设置上缺乏科学性,教材内容较为落后,学生常常会运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去学习语文,学习思维受到限制,无法深入文章内涵,掌握好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与此同时,农村初中语文比起小学语文,设置课程太紧,内容量急剧增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速度,在课堂上讲解知识内容未能关注到学生是否理解透彻,学生复习思考时间不充足,致使一些学生难以适应,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从而导致语文学习水平落后于其他同学,学习信心大大减低,促使他们发展为贫困生[2]。
1、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信心,积极做好转化准备。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将学生作为实践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第一步就是要帮助他们有效树立学习自信心。教师要拉近与学困生之间距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多与他们进行密切交流和沟通,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父母般”的关爱,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教师要充分掌握了解到学困生的学习优势和闪关点,依此在课堂上予以表扬和鼓励。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随笔训练时,发现某个学困生书写有力端正,要当着全体学生进行表扬,让大家像他学习,这样有利于激发该学困生的语文学习欲望;当教师提出某个问题时,有的学困生想法独特,提出了自身与众不同的意见,让人嗤之以鼻,教师要给予其鼓励,激励他积极发言,不要惧怕失败。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学习中,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关心和帮助,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2、落实语文基础。
对于语文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要注重对他们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语文字音教学上,一些学生难以分辨各种声调、不了解汉字拼写规则,这时候教师就要在课文讲解后,对学困生布置注音和生字抄写作业,强化其该方面的训练,促使学困生弱项变成强项,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更加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而对于缺乏朗读兴趣、朗读水平偏低的学生,教师要让优秀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示范,调动学习气氛,带动学困生尝试大声朗读[3]。例如,教师在讲解到《最后一次演讲》文章时,让朗读水平高的学生去演讲“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这段话,然后教师激励学困生尝试朗读,去切身体验文章作者的那种大无畏精神,促使学困生在朗读中培养学习情趣。
3、建立校园阅览室,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农村学校要有效建立起阅览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有针对性的订阅和购进阅读书本,这样有利于激发学困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多与学困生接触,向他们讲一些励志故事、有趣科学故事等等,可以适当布置一些任务,引导他们去阅览室查看资料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实践解决问题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要求学困生在阅读过程将自身认为优美的句子记录下来,将素材合理运用在往后写作当中去,有效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有效转化学困生,就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爱心,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要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关注,调动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语文的论文篇六
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整体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就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进行简要的介绍。
1.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
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小学生课外阅读有很大的技巧,当教师注重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之后,就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技巧的教育。那么,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2.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升之后,就能够独立地开展阅读,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措施。
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是新课改中的重要要求。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进行简要的介绍。
1.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只有对于所学的知识有兴趣了,他们才有积极性去探索,才能够主动学习。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教师要做好榜样工作,言传身教。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为学生布置班级环境,营造静态阅读氛围。教室的布置要尽可能地使教室散发一种浓郁的书香气息。“使墙壁说话”,在墙壁上张贴一些精选的各种名人名言,它们有的揭示阅读的意义,有的阐述读书的方法……设立“班级读书角”,让学生把带来的书放在一起,互相交换书和读书心得。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将自己阅读书籍的体会以及感悟和学生交流。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好处。小学生作为一个很容易受影响的群体,就会对课外阅读感兴趣。比如,笔者在阅读《乔布斯传记》时,就和学生探讨过乔布斯以及苹果等方面的知识。很多学生对于这本书的的阅读产生了兴趣。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向小学生推荐他们感兴趣的书籍来提高他们的兴趣。小学生是一个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的群体。因此,教师要是给小学生推荐他们感兴趣的读物,会在他们的意识中树立起“课外阅读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的想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笔者曾经让小学生阅读《三毛流浪记》,三毛的苦难和智慧都让小学生感动。在这个基础上,笔者教育小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同时多阅读课外书籍,增长见闻。
2.加强基本功训练。
加强基本功训练是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重要措施。笔者这里提到的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主要是对于字、词、句子的训练。小学生只有熟练掌握字词句,才能够顺利地读懂课外阅读书籍,才能够提高他们的信心。相反,如果是遇到很多不理解的,小学生就会心生厌烦。加强基本功训练一方面是要课堂上让小学生掌握好字词句的相关知识,培养小学生顺利阅读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教小学生通过使用工具来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小学生自己通过查字典等方面解决字词句的问题让他们有成就感,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
3.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主要措施。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以语感为核心开展教学,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自主阅读习惯,在课堂内部,教师要指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同时,阅读的良好习惯也表现在小学生课外时间的阅读上。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倡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每天读一点课外书,在家读给家长听,在学校读给老师听,或安排一定时间让其读给同学们听。
同时,也可以通过相关的比赛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样使小学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笔者在工作中,会在阅读教学中定期组织“朗诵会”,让学生将阅读情况进行展示,通过比赛来评出“阅读冠军”、“阅读明星”等,再比如“编课外阅读小报”“故事会”,这些都能使学生保持阅读兴趣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4.引入多媒体进行教学。
引入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关键措施。多媒体的使用可以让小学生进一步了解所阅读的内容。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音频以及幻灯片等多媒体开展教学。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指导小学生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文中这样描述“深蓝的,淡清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那么,笔者就播放关于西沙群岛的视频,让学生真切地了解到五光十色的颜色,了解到西沙群岛的魅力。这样比单纯学生的想象效果要好得多。
总结。
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对于推动小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上文中,笔者主要从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加强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以及引入多媒体进行教学等方面介绍了如何进一步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只有认真做好上述工作,才有可能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继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晓红.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07期。
[2]李杉玉.谈小学中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23期。
[4]王晓惠.关于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几点思考[j].快乐阅读.2011年18期。
语文的论文篇七
摘要:小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更应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让小学生从生活中主动地学语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生活;培养语文能力;语文素养。
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小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更应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教师要有“大语文”的宽广视野,要勇于突破“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束缚,发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小学生从生活中主动地学语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一、走进家庭生活学语文。
孩子最熟悉、最了解的人莫过于父母。父母个性化的言语、举止就是活生生的教材。要引导小学生仔细观察,悉心了解,进而学会观察人,了解人。
l、在家庭阅读中学习语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藏书和订购的报刊随之增多,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引导小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前提下,和家长一起读书看报,增加语言积累,同时主动和家长及时进行交流、讨论,提高阅读能力和认识水平。
2、从看影视节目中学习语文。
电影、电视对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观看有益的电影、电视,从中学习语文。
在观看少儿节目中学习趣味性语言,如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山东卫视的《阳光快车道》等都是小学生百看不厌的栏目,可以引导小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记下有趣的语言。
在观看电视中欣赏语言,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收看《新闻联播》、《电视散文》、《开心辞典》、《非常6+l》等节目,《新闻联播》语言规范,信息新,可以从中学习普通话;《电视散文》图文并茂,意境优美,能够提高修养、陶冶情操;《正大综艺》、《开心辞典》信息广而奇、语言生活气息浓、博大精深,能够扩大知识面,激活学生思维。
另外,寒暑假期间推荐学生观看革命题材的电影及电视剧,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3、从网络中学习语文。
网络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内容丰富,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科学上网查找资料。如:在学习《卢沟桥的狮子》课文前,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预习,从网上查找有关卢沟桥的资料、图片、在桥上发生的历史事件等,如果能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对学习语文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走进学校生活学语文。
小学生每天在校学习6小时,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为学生创设了自由、广阔的活动空间,提供了大量的语文资源。
1、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发展,两者应互相参照,紧密结合。
学语文不能只停留在课堂内,要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注重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章。如:学习了《回声》,引导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的相关资料;学习了《草船借箭》,可推荐学生阅读白话《三国演义》;学了《景阳岗》就推荐学生读《水浒传》;学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推荐读《安徒生童话》。这样,课内外密切联系,阅读量增加了,语言积累丰富了,语文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2、编语文学习材料,扩大语文学习范围。
语文学习材料广泛多样,现有的教材只是学习材料的一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好《自读课本》,同时向学生推荐、选择、提供一些适当学习材料。如: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童话、科普读物,象《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神话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等等,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同时师生共同自编书,将一些篇幅不长、内容隽永、难度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章积累起来,自编成册,也可以把班级内学生自己的佳作编辑成册,供学生阅读。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编成一本本书:《七彩的童年》、《飞翔》……一本本自编书呈现在我们面前,翻开一本本自编书,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玲珑剔透又异想天开的心灵。对于学生来说,选编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语文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教育,同时培养了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语文学习兴趣。
3、从校园文化,文体活动中学习语(下转第107页)(上接第101页)文。
校园文化是对小学生实施教育的一个阵地,校园内的各种专栏布置、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墙壁、走廊的布置,学校广播室播出的节目无一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如:走廊内的书法展览,教室内的格言、警句、名人业绩.不仅能起到教育作用,还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机会,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校园文化,从校园文化中学语文,对学校办的各种专栏、板报要及时收看,从而掌握各种信息,汲取语文营养,及时收听学校的广播,收看学校电视台的节目,同时还要让学生经常为学校的板报、专栏、广播站、电视台写稿件,增加运用语言的机会。同时,学校文体活动也为学习语文提供了机会,如在节日晚会上排练课本剧、小话剧、小品、相声、演讲比赛、故事会、诗歌朗诵等都给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机会。
三、走进社会生活学语文。
1、观察日常生活,品味记录语言。
语言来自生活,又服务生活,学习语言只有与绚丽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语言才会富有鲜活的灵性。要鼓励学生多搜集周围的语言:歇后语、对联、广告词、精彩的标语以及民间故事和幽默诙谐的群众语言,并随时记录在生活笔记本上。
2、观察生活,联想记录语言。
尽可能地组织小学生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实验、旅游等实践活动,拓宽小学生的生活空间和观察视野,让学生去观赏朝霞、夕阳的美丽、名胜古迹的风光,去摄取农村、城市欣欣向荣的镜头,去体味亲情、友情的纯真,当学生耳闻目睹到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场景时,便会产生丰富的联想,自觉地把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美好的瞬间,这同样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重要手段。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学习的资源,走进生活学习语文,就要热爱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语文的论文篇八
作为面向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1.大学语文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它在人格品质体系中居核心地位,支配、调控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取向,对实现一个人的人生目标起着动力和激励作用。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命运。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为自己的理想信念执著追求,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留下的那些彪炳千古的文学作品,对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的苏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壮怀激烈”的岳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杜甫“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的忧国忧民意识,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激情,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英雄豪气,文天祥“臣子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忠贞誓言,无不洋溢着崇高壮烈、震人心魄的情怀,这对于青年学生汲取精神营养,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巨大的感召力。
2.丰富大学生的心灵体验。
大学语文课程以经典文学文本为载体。文学以最自然的生命存在感悟世界,以诗意的方式呈现现实。通过文学世界认识自然、自我、社会,并在精神上实现超越,是文学的功能之一。可以说,最丰厚的人文情怀、最闪耀的人类智慧、最精深的普世价值,都在那些伟大的著作当中。这些都是最鲜活也是最感人至深的力量,能带给大学生丰富且自由的心灵体验。比如,读沈从文,如在午后煦暖的阳光之下饮啜一杯淡茶般恬淡、清然,学生们在如诗如画、如梦似幻、田园牧歌式的桃源福地中感受和谐隽永的诗意,心灵在喧嚣复杂的尘世面前无限舒展。读《相信未来》,便能于唯美意象的建构中,感受到那一代人,如何在黑暗艰难的岁月里,借着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力量挺起不屈的脊梁文学伟大而迷人的东西正在于其对大自然的诗意呈现、对人类生活的深情书写、对真理和正义的执着守护、对美德与善良的高度张扬以及对人类精神困境的深切焦虑。这些都外化为无限多样的艺术品格,学生的心灵在与这些艺术品格的碰撞中得到滋润、丰富和完善,并逐渐拥有欣赏美的眼界、包容的心态、仁爱慈悲的情怀、坚韧不拔的意志、守候未来的期待等等。如此,他们的心灵便不会苍白贫瘠。
二、如何以大学语文为核心重塑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1.设计合理明确的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必须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授课安排。但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大多都没有合理的、明确的教学标准。没有课程标准,就使得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性质定位的不准确;没有课程标准,教师就不知道围绕着什么主题来讲,应该如何把握整个教学的进度,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不明确;没有课程标准,课堂的教学内容往往很随意,有的教师讲文学、有的教师讲语言、有的教师讲写作、有的教老师讲文字。即使是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随意确定教学的侧重点。只有制定合理的、明确的教学大纲,才能规范大学语文教学、保证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
语文学科具有天然的人文特征和向善、向美的感召力。大学语文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正确思想以及人文精神出发,编写出适合学生的教材,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教材编写人员应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大学新生已有的语文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细致研究高中语文教材,对于大学语文教材和高中语文教材应有所区别。
首先要有明确而深入的认识,对于如何在高中语文基础上拓展深化大学语文教学要有科学而系统的规划,以此保证大学语文教材与高中教材衔接得自然而合理。尽量避免安排与高中教材重复的选文,以确保学生能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避免产生厌烦情绪。要打破以往古典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且尽量选取一些文章简单,但有一定哲理性的作品。因为就学生目前整体的接受水平而言,绝大多数古文都看不懂。看不懂、听不懂就无法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合理安排古代文学作品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国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之间的比重,针对大多数教材经典性有余,多样性和时代性不足的问题,应加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的比重。不能厚古薄今,过度依赖传统文化,应看到现当代作品,特别是当代作品在反映当下社会现实方面的巨大作用,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选择更多当代作家的作品,包括近些年崭露头角的新生代青年作家的作品。另外,精选部分外国文学作品编入教材,将国外思想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如自由、平等、博爱、感恩等展现给大学生,通过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形成合力,给予大学生更加全面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呵护。温儒敏版的《高等语文》就将一直以来深受学生欢迎的金庸、琼瑶的作品选入其中,陈洪版《大学语文》中甚至将罗大佑的歌词选入教材,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尝试,也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教材选文要有助于青年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有助于青年学生养成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应对选文可能给学生带来的思想情感上的影响和感染多加考量,对于选文在学生人格气质形成方面的作用要有充分的认识。优秀的文学作品灿若星河,可供我们选择的余地非常大。仅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例,既有柳永、李清照的哀婉凄凉,也有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豁达,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也有“春风得意马蹄疾”。即便是同一位作家,也有不同风格的作品,甚至同一作品中也会既有“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也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那些展现生活中美好而温馨一面,让人读来轻松惬意的作品不胜枚举,那些语言幽默诙谐又充满生活智慧,让人读来忍俊不禁又受益匪浅的作品也并非少数,那些作品中塑造的敢于直面惨淡人生,不屈不挠向命运抗争,向残酷现实反击的人物形象同样不计其数。我们完全可以将更多这样的文本编入教材,特别是教材中诗词这一版块,必须改变婉约类作品一统天下的现状,让学生不要小女儿气地整天沉浸在伤春悲秋、无病呻吟的小小象牙塔中,应该走出个人世界,面向大千世界。应选择一些气势恢宏、慷慨激昂,读来令人荡气回肠、精神振奋的作品为诗词教学注入一剂强心剂。大学语文选文只有多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和坚强豁达的人格气质,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的成败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成为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因素。因此,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立足课堂,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上呆板、枯燥的授课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教师应根据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新知,从而养成学生爱学习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学习诗歌、散文时,先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让学生对诗文有一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当学生们进入状态时,再加以适当的讲解和启发;在戏剧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戏剧中的主要人物,在讲台上把戏剧情节再现,通过戏剧表演,有利于学生把握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品的主题;学习议论文时,先让学生对有关论题展开辩论,借以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然后老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还有,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形象,用图片、音乐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拥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努力钻研,以坚韧的毅力完成学习任务。
(2)开展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语文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以往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剥夺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权利。大学语文教学要为学生运用语言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机会。第二,要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开发一些实训内容,例如开诗歌朗诵会、撰写鉴赏文章、戏剧表演、电影配音等等,通过这些实训活动既锻炼学生的朗诵、鉴赏、写作以及表演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团队意识,还能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祖**语的热爱与认识。在活动中既展示了学生的才华,也加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把所学知识得到充分的运用。另外,为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组织学生去风景名胜地区参观考察,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开拓了学生视野,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实用价值,为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的欲望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还可以开展课外活动。如与文化素质讲座相结合,安排唐诗系列讲座、人文素质讲座等;与校园文化月活动结合,开展辩论赛、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大学语文知识竞赛等;与学生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等;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暑期实践活动等。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好平台,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居主导地位,高职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
语文的论文篇九
摘要:有效的提问可以将学生迅速带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但是从目前教学的现状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不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进展,而且还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情,对语文教学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主要从语文教学提问设计进行分析,对语文教学提问方法进行创新,希望可以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创新。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互动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提问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语文教学的进展。恰当的提问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语文教学氛围,还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实现教学目标。从目前语文课堂提问状况来看,教师提问的具体问题还存在一定缺陷,给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造成了很大影响,必须及时解决。
一、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原则。
初中语文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以课程进展内容为基础,让学生在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问题的设置必须以文本内容为基础,设计出系统性问题,不能就自身的想法随便提问,让学生毫无目的的学习。设计的问题一定要保证学生可以在问题回答中获得知识。例如,在学习《人琴俱亡》一文时,教师必须明白本篇文章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兄弟情怀。在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之后,教师再进行提问:为什么子敬死亡时,子猷没有痛苦?为什么子猷弹琴的时候,琴不协调了?利用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兄弟间的情谊。采取系统性问题提问,不仅可以快速将学生带入到语境中,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启发性原则。
初中语文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具有启发性。只有利用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探究性学习知识。在设置启发性问题的时候,难度不宜太简单,答案也不能固守成规,设置的问题一定要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例如,学习《往事依依》一文时,教师可以将问题设置为:于漪老师教育我们要多读书,但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电脑、游戏等网络化设备技术的应用比我们学习的书有趣多了,你们认为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还有必要读书吗?学生会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必要的时候,可以组织辩论赛,最后对学生阐述读书的重要性。利用一系列具有想象力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展学生的思维,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很大帮助。
3.适合性原则。
适合性原则可以反映问题提问的准确度。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必须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问题提问中,将问题难度合理划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提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智力因素。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红色文化论文如果教师直接提出:作者写此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提出此问题可能让学生不知所措,教师可以将问题划分为:教师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当时写作的背景是什么?作者在桃花源得到了什么?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掌握课本知识。设计问题的时候,问题难度应该呈现梯度分布,给全部学生提供发挥空间,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
二、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技巧。
初中语文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学生实际,优化提问方式。
1.创新提问角度。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只是按照教学的中心和写作技巧来提问。在这种提问方法的长期影响下,就会让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所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创新提问角度,利用创新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学习《孔乙己》一文时,文章中出现了“大约孔乙己已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在句子中非常矛盾,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对此处提出问题:“大约”和“的确”的使用是否矛盾?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相互讨论学习,对文章内容深入分析,然后理解作者写作的用意。
2.创新提问内容。
为什么提出了四处?利用具有深度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创新提问方式。
问题的创新还体现在提问方式上,在学习复杂难懂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深入浅出原则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深刻理解教学的内容。例如,在学习《陋室铭》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陋室为什么不铭?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内容,理解作者写作的用意。由于很多教师在提问问题的时候,缺乏对问题的引导,导致学生在学完课程内容之后,也不能对问题进行理解和掌握。其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问题细化为几个小问题进行提问,在小问题的层层递进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例如,可以将问题划分为:陋室的含义?“不铭体现在什么地方?利用有效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分布指导,让学生综合全面的掌握知识。
三、结语。
经过分析发现,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提问内容较浅、较细等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能有效的设置问题,再加上不能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提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问的艺术,利用富有创新意识的提问,带动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祚扣.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3,(12).
[2]董秀英.谈谈初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j].现代语文,2012,(11).
[3]郭清平.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行为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2010,(3).
语文的论文篇十
本文以“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研究”为主体,围绕说明文文体教学理念与实施进行论述。教学理念设计上,从人文性与实践性角度入手,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与运用能力;说明文教学实施上,先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多关注文本逻辑结构的传输,增强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最后加强语言分析,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效果。
说明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版教材在说明文的选文上更加精炼与全面。经过对多个班级的说明文教学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教学理念的设置上人文性与实践性缺失;教学实施上的多样化与知识性不足。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探究,提高说明文教学质量。
(一)以人文性内涵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语文学科具有科学性与工具性,也具有人文性。教师要注重对说明文中的人文性内容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审美价值、情感价值与生命价值,达到增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目标。以说明文中的生命价值教学为例,教师先挖掘出说明文中蕴含的生命意识,并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尊重生命。例如,《蝉》是一篇包含人生情感与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学生在精读文本时,需要体悟作者人生,探寻生命意义。另外,本文还带有一定文学性质,作者对蝉的生长过程与规律的描写,使文本内容更加丰富。针对此部分教学,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感受作者传递的生命态度。再如,还可通过说明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心。新版本教材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旨在激发学生民族自信。传统文化内容不只在古诗文中体现,即使是现代说明文,也包含传统文化素材。例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对于建筑与园林内容的介绍,体现了建筑文化与园林文化。说明文虽然以说明解释为主要目的,但是不能仅对说明方法与顺序进行分析,还要关注其中的人文情感因素。
(二)注重实践性,以理论联系实际“无体不立,无用不行”,因此要关注语文教材文本中的多种文体的价值。说明文作为一种应用性文体,是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重点。近几年中考试卷中增加了很多开放性的试题,更加灵活、多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个性化思维表达的空间。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可使用变式练习、扩展文本等形式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指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语文知识,是一种体系,实践则主要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环境的设计要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主,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缩短学生与说明对象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另外,还可结合课后练习题,设计初步练习。说明文教学的实质是完成知识点的迁移,教师在讲解完知识点之后就要让学生练习,深化对知识点的记忆。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课文后都有对应的习题,且有层次性,习题类型包括记忆类、理解性与应用类三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利用这些习题,帮助学生深化对说明文的理解。例如,《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篇说明文,课后练习题一共有五道。第一、二题属于记忆类,第三题是理解类,第四题则是根据已知阅读材料分析问题,与第五题一样都是应用类习题,需要学生实践运用。总之,初中说明文的教学设计要遵循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互相协调,不顾此失彼。
(1)大珠小珠落玉盘———适当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阐述几种说明文教学方法。利用思维导图展示知识系统语文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学生在学习时,只有将其整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教师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不能将知识点碎片化传递给学生,而要通过某种关联,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与同化,在明晰多种知识点之间关系的同时,标注在一个图式中,形成思维导图,直观掌握知识点。现代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加关注思维导图的运用。例如,《苏州园林》一课教学中,让学生围绕原句“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对其余段落进行局部与细部的划分,如局部说明上包括近远景、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层次;细部说明则有图案美、图画美和色彩美等。层次分明地呈现思维导图,让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文章脉络。另外,还可以对单元间的文本进行比较,如《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教学中,将该篇文章与之前学过的事物说明文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知道同为说明文也有差异,进而引导学生挖掘说明文本质,完整知识体系。
(二)深入分析细节描写内容说明文不只是严肃的,也带有一些趣味性,如描述事物时将抽象的内容以细节描述的形式趣味性展示出来,使说明内容更加灵活有趣,读者在阅读时也愿意深入探究其内涵。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选文中,对待事物细节的处理有三种形式。第一,引入其他文学资料,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就引入《水经注》中的内容,提升文章说服力;再如《苏州园林》中引入《汉乐府江南》中的诗句,令整篇文章添了不少色彩。这种插入资料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文本的文化气息,提升了学生的鉴赏兴趣。第二,将句子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如《大自然的语言》中对于气候影响因素的描述,通过“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将多个段落连接,使文章更有层次性。第三,巧用拟人手法,如“一只朱红雀对暖流唱起春天,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将朱红雀拟人化,令原本枯燥的说明内容变得灵活、生动,增添文章可读性。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关注文本逻辑结构,提升学生语文思维能力说明文为了向读者说明事例或者事物,其本身就有很强的逻辑性。初中生思维正在由形象性向抽象性转变,所以教师要重视说明文教学中对逻辑结构的讲解,帮助学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1、探寻说明对象特点说明文教学时,教师要先启发学生自己找出说明对象的特点,理解说明对象内容。对于说明对象特点的探寻,可借助这几种方法进行。第一,列提纲。即将知识点清晰罗列出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教学中,师生一同列出提纲:先是笼统介绍石拱桥的特点;然后以卢沟桥与赵州桥为例,体现我国高超的石拱桥建造水平与独特的特点;最后详细分析石拱桥获得成就的原因与发展。用提纲将知识点清晰展示出来,引发学生继续讨论与记忆。教师在此环节中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引,引导学生精准说出石拱桥的特点。第二,画图法。若只是依靠文字的介绍与分析,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借助图画说明。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教学中,当学生完成赵州桥特征的分析后,教师就可借助多媒体呈现赵州桥图片,分析完卢沟桥后也同样展示该图片,让学生观察两座桥的特点,以此加深对石拱桥的理解。第三,比较法。每一种事物都有独有的特征,只要详细比较,就会发现不同。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就对卢沟桥与赵州桥进行比较,细节的不同体现建筑物不同的特点。通过对比,让学生在对文本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2、掌握说明顺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对其辨别与运用,有一定难度。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说明顺序进行探究,即要先确定说明对象,知道说明的大致内容;然后完成文本的段落划分;最后分析作者行文安排,阐述说明顺序。《中国石拱桥》一文之所以放在单元的第一篇,就是想通过对传统事物的说明,达到“引路”的作用。这篇文章以逻辑顺序为主要说明顺序,通过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呈现石拱桥的特点,并通过详细举例,得到两座桥获得成就的原因,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石拱桥。时间顺序即按照时间的轨迹进行说明。空间顺序是在一定空间中,按照从左到右或者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说明。逻辑顺序则是以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说明,难度较大,在事理说明文与想象说明文中经常使用,并基于逻辑顺序的多重内在联系,形成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等常见逻辑顺序。
3、筛选文本信息,获得阐述道理学生只有精准掌握知识,才能挖掘其中阐述的道理。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一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诵读分析,知道恐龙灭绝是因为碰撞,并不是火山活动。虽然学生得到了这一结论,但是作者的论证过程难度较大,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经过对过程的剖析,知道沙子在高压中,会变成斯石英,加上火山活动,又让斯石英变回沙子。以此就可得到斯石英的撞击使恐龙灭绝这一结论。且在恐龙灭绝的地方找到了斯石英的痕迹,为结论做进一步佐证。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喜欢按照段落顺序进行讲解,对其中的论证过程没有详细的分析与指导,以至于学生不能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全部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借助说明文中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真正读懂文本。
(四)桃花枝头添春意———注重语言分析,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说明文不仅在说明顺序与方法上有明显特征,还在语言上有隐性特点。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人类语言有无穷的变化,并具有多种意义”。说明文中的语言具有严谨与科学的特点,让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并在探究后将其内化,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说明文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对文字进行品析,感受文字的魅力。
1、提炼关键词,以感悟表达培养学生品析能力初中说明文篇幅较短,可通过细读,提炼关键词,体会说明文语言的魅力。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此处“肩”与“各”字的使用就极具特色,不但形象表示小拱的位置,还体现出数量。只有对关键字词做出精准提炼,才能让学生确切感受文字的魅力,提升其语言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优美的语言不只存在于文学类文体中,在实用类文本中也有体现。例如《说“屏”》文本教学中,其过程设计为“请你选择一组词/句/段落进行分析。”以此引导学生欣赏文本语言。除了对字词的赏析,还可扩展为对句的鉴赏。另外,还可利用对比思维让学生关注语言的特点,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精准性。例如,《蝉》这一文本中关于“蝉出现的时间”问题,若没有详细阅读文本,找不到证据资料,学生就无法使用精准的语言排列;若将原文中的“每次蝉的初次出现是在夏至”中的“初次”与“每次”删除,就不能精准掌握词义。
2、以说明顺序的思辨,提升学生理解表达能力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不是传输地理、科学或者建筑方面的知识,而是让学生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对说明文的基本特征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可以辨别出说明顺序,然后在思考中辨别说明顺序可否转换,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找寻问题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但教师要注意说明文教学中不能过度解读文字。《中国石拱桥》这一文本的解读,有的教师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对作者进行详细的介绍,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以至于课堂教学过半,还没有进入教学主题;而有的教师则以卢沟桥为切入点,利用大量时间讲解其有关历史。这两种切入方式都有不足之处。教师应少介绍一些作者背景与相关历史故事,最好是用几句话概括,而不是全篇讲述。每一种体裁的文本都有一套教学体系,如说明文就要从语言文字、说明方法与说明顺序角度进行教学。综上,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剖析了说明文教学理念与实施过程。说明文不仅能丰富学生文体方面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加以重视。
[1]胡恩慧。浅析初中语文说明文高效阅读方法——以《苏州园林》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0(19):5-6.
[2]古晓君。“读写结合”法运用于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3]王龙飞。科学素养的发展: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研究的新视野[d].山东师范大学,2020.
[4]缪美芹。中英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5]姜燕燕。初中语文说明文教材选文及教学策略研究——以部编版为例[j].教育界,2020(16):31-32.
语文的论文篇十一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五、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总结和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总结和积累的方法。教师总结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并将总结得出的方法应用到新的阅读中去,通过不断的总结和积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语文中的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只要我们教师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语文的论文篇十二
1、出勤与学习用具。由于高校对出勤情况的严格要求,学生在《大学语文》课中的出勤率尚可,但很多学生是不带任何学习用具进课堂的。《大学语文》教科书的携带率可以达到八成以上,但笔记本和笔的携带率就要低得多了。期末复习阶段对学生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调查和统计发现,多数学生的教材上很少有自学读书时勾画的印迹(未选讲的篇目几乎零勾画),对于教师课堂上三令五申的重点篇目(或语段)有所标记,对教师提及的“必考”内容记录情况较好。
2、作业完成情况。《大学语文》课程的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课堂作业的形式比较灵活,需要分组协作或口头表达的部分较容易落实,但课外作业和课堂练习剩余部分的完成情况一般,除非直接与学生的平时成绩挂钩,否则学生的完成度较底、质量也不高。对于批改后下发的作业学生少有问津,个别学生会针对教师的批改提出问题。
3、期末突击复习。学生预习和复习环节不到位,直接影响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但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结合学生的基础,很多教师采用以考促练的形式,即期末考试前给学生划复习重点,学生的学习也就大多集中在期末复习阶段。认真复习的学生可以通过期末考试,但短期记忆会在考试结束后迅速遗忘,并不能从根本上起到提升文化水平的作用。
二、探讨成因,分析不足。
1、重视程度不足。体育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能够成为专业突出、全面发展的体育专门人才。比之全面发展,专业突出似乎更容易得到重视,更容易量化分析。这就使得《大学语文》被放置在不太重要的位置上。学校层面的弱化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许多凭借专业特长入学的学生将中学阶段语文基础差作为挡箭牌,逃避《大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2、积极性未得到全面激活。《大学语文》课程主要以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为载体,以汉民族优美精炼的语言为媒介,通过对特定时代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交代,把古今的贤哲英雄和杰出的诗人作家的深邃睿智的思想、崇高美好的情操,呈现给学生,使继承前人宝贵的思想精神遗产,努力修养自己的道德情操。但事实上,学生的感受是《大学语文》不是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学科,看不出可预见的作用。
3、考评方式不合理。传统的考评方式是平时成绩占20%,期末试卷成绩占80%。对于学生来说,考前突击复习完全可以及格。这样一来,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受到影响。而且凭借集体背题而后考查的程序选拔出来的高分学生大多是作文题答的好则得高分,客观试题基本没有区分度。
三、与时俱进,积极创新。
1、结合体育知识选讲。《大学语文》课程的主体部分应至少包括文选和应用文部分。文选一般有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各文体作品,谈及诗歌起源,不妨追溯体育史的源头,将“体育说”引入诗乐舞唯一体的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诸子散文部分可以集中介绍与体育精神有关的中国哲学思想,使学生懂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
2、运用新媒体。“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流行语,其来势迅猛,使“固定学习”变为“移动学习”,使“集中学习”变为“随时学习”,使“统一学习”变为“个性学习”。优秀课件等网络资源可以成为学生预习和自主学习的重要辅助材料,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学水平,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借鉴,营造活泼轻松的教学气氛。微信平台的使用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扩展知识的分享、主题帖子的参与制作等,能够将《大学语文》知识的学习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相关交叉学科的关注,一举多得。当然,新媒体的应用关键在“度”,它既不应该是学生将大量时间耗费在网络游荡上的借口,也不应当是负能量信息、不可控论和不可知论的滋生基地。
3、调整考评方式。《大学语文》课程应从纯理论走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实践参与的效果直接关系到该门课程的效果。考评方式也应注重考查实践环节中学生的参与情况。我们认为,平时成绩占40%的分值分配较为合理。而且这部分应该细化:“课堂参与性”代替“出勤率”,“作业完成质量”代替“作业完成率”,“小组讨论报告成绩”代替“课堂发言次数”,“习作和发表的作品”代替“学习积极性”。期末试卷部分考核也应增加主观题目的比重,着重考查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情况,真正以考促学,实现素质教育。
语文的论文篇十三
有效的提问可以将学生迅速带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但是从目前教学的现状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不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进展,而且还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情,对语文教学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主要从语文教学提问设计进行分析,对语文教学提问方法进行创新,希望可以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互动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提问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语文教学的进展。恰当的提问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语文教学氛围,还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实现教学目标。从目前语文课堂提问状况来看,教师提问的具体问题还存在一定缺陷,给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造成了很大影响,必须及时解决。
初中语文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以课程进展内容为基础,让学生在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问题的设置必须以文本内容为基础,设计出系统性问题,不能就自身的想法随便提问,让学生毫无目的的学习。设计的问题一定要保证学生可以在问题回答中获得知识。例如,在学习《人琴俱亡》一文时,教师必须明白本篇文章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兄弟情怀。在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之后,教师再进行提问:为什么子敬死亡时,子猷没有痛苦?为什么子猷弹琴的时候,琴不协调了?利用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兄弟间的情谊。采取系统性问题提问,不仅可以快速将学生带入到语境中,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启发性原则。
初中语文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具有启发性。只有利用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探究性学习知识。在设置启发性问题的时候,难度不宜太简单,答案也不能固守成规,设置的问题一定要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例如,学习《往事依依》一文时,教师可以将问题设置为:于漪老师教育我们要多读书,但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电脑、游戏等网络化设备技术的应用比我们学习的书有趣多了,你们认为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还有必要读书吗?学生会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必要的时候,可以组织辩论赛,最后对学生阐述读书的重要性。利用一系列具有想象力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展学生的思维,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很大帮助。
3、适合性原则。
适合性原则可以反映问题提问的准确度。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必须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问题提问中,将问题难度合理划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提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智力因素。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红色文化论文如果教师直接提出:作者写此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提出此问题可能让学生不知所措,教师可以将问题划分为:教师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当时写作的背景是什么?作者在桃花源得到了什么?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掌握课本知识。设计问题的时候,问题难度应该呈现梯度分布,给全部学生提供发挥空间,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
初中语文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学生实际,优化提问方式。
1、创新提问角度。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只是按照教学的中心和写作技巧来提问。在这种提问方法的长期影响下,就会让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所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创新提问角度,利用创新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学习《孔乙己》一文时,文章中出现了“大约孔乙己已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在句子中非常矛盾,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对此处提出问题:“大约”和“的确”的使用是否矛盾?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相互讨论学习,对文章内容深入分析,然后理解作者写作的用意。
2、创新提问内容。
为什么提出了四处?利用具有深度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创新提问方式。
问题的创新还体现在提问方式上,在学习复杂难懂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深入浅出原则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深刻理解教学的内容。例如,在学习《陋室铭》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陋室为什么不铭?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内容,理解作者写作的用意。由于很多教师在提问问题的时候,缺乏对问题的引导,导致学生在学完课程内容之后,也不能对问题进行理解和掌握。其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问题细化为几个小问题进行提问,在小问题的层层递进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例如,可以将问题划分为:陋室的含义?“不铭体现在什么地方?利用有效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分布指导,让学生综合全面的掌握知识。
经过分析发现,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提问内容较浅、较细等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能有效的设置问题,再加上不能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提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问的艺术,利用富有创新意识的提问,带动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1]王祚扣.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3,(12).
[2]董秀英.谈谈初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j].现代语文,2012,(11).
[3]郭清平.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行为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2010,(3).
语文的论文篇十四
中外小学语文教材,存在的差异性相当大,而且这样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所形成的。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将主导的方向放在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素质培育上,因而其中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各种塑造人格的文章,所关乎的主题也是诚信、自强、自信等充满正能量的文章。同时,为了迎合当前世界发展一体化的趋势,我国也适时引入了一些国外的课文,这些课文与中国的道德教育思想十分相似,并且对于学生的教育也集中在思想层面上,因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国外的小学语文教材则不然,以日本的语文教材为例,其更多的是在宣扬自身的民俗文化色彩。而且,在很多的课文当中极力地推崇民族信仰,将一些日本古代的诗词歌赋及将臣的传奇故事融入其中,鼓励学生从小培养自身的民族信仰,以更好地为国家服务。美国的小学语文选材则将主导的方向放在了创新上,其中的很多课文都与现代科技有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2教育内涵。
中外小学语文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教育内涵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一点在基础的课文选择上有着明显的体现。首先,我国的小学语文选材,必然会选择一些和谐美好的事物,如我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以及各种童话故事,这样的教材选择使小学生经历了美好的教学熏陶,能够正确地看待自身的生活,并逐步培养出积极健康的人格。外国的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将主要的方向放在了学生的成长观念上,美国的教材强调英雄主义和创新思想,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向往,督促他们付出同样的努力,换取更大的成功。中外小学语文在选材的过程中,许多时候会根据教育内涵的不同,选择不一样的文章。如我国十分推崇五千年文化历史,因而诗词歌赋穿插于每个年级的语文课文中。但是国外则完全不同,其仅仅有一部分涉及到了历史文化,他们在极力地宣扬自身的民族发展精神,将更多现代化的内容实时地融入到语文教材当中,使学生的学习富于现代化气息。笔者认为,这虽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与学生实际的认知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善。
语文的论文篇十五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文明的高度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尤其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中更加注重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本文立足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入分析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针对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运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促进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传统文化教学,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课堂教学。
大学语文是大学教学的基础课程,承载了人类的知识、情感和思想,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水平,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媒介。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精神,汇聚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特色,对现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和人文情怀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
大学生在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知识培训之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具有了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在进入大学之后,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心由原来的基础能力培养进入了更高一级的阶段,接受更深层次的语文知识与内容。在大学语文学习阶段主要以文化修养为培养的重心,而不是重复之前语文学习的内容与学习方式,如果依然进行重复教学就无法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也会令学生产生乏味感。依据大学语文授课的这一特点,不难看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正确地引导作用,能够推动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推动其文化素养以及人文情怀的形成。第一,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学语文的开设不仅仅是教授大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更是为了提高大学生语文的综合水平,增强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与表达,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运用在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中,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一种方式,通过传统文化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形成高度的道德标准,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入了传统文化教育,这使得大学语文课程更具有鲜明的文化性,加深了学生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更全面地了解了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在内心留下深深的烙印。第二,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含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与文明,是历朝历代人们的智慧结晶,从文人雅士到普通百姓、从道德伦理到思想价值,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代代先辈们薪火相传下来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和下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肩负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与价值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当代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当前在大学语文的授课中虽然引入了传统文化教学,但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演绎给同学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传统文化也只是一种摆设性的知识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而在语文课堂应用的时候对一些传统文化的应用也只是照本宣科,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并未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对传统文化认识的不足导致传统文化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不大,而这种传统文化可有可无的授课方式使得课程开展并无实际意义,长此以往,反而会形成恶性循环,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也会悄悄疏远学生与教师的亲密关系,不利于教学课程的开展。第二,当代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运用手段不够合理。虽然大部分大学语文课程中都加入了传统文化,但是由于没有合理地教学手段使得传统文化无法在教学中很好地发挥作用。在现代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还是通过老旧的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这种草草了事的教学态度不仅不能引发同学们的兴趣,也不能使传统文化得到应有的重视,不但不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反而会令其固步自封,难以实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更不用说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三。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第一,加强师资投入,提升师资力量,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大学语文的教学效率一直不高,这与很多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关。例如,大学语文本身学时较短,而大学语文的培养任务又非常繁重,再加之传统文化的渗透也需要占用一部分学时,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导致大学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的应用效果不佳。有的学校一味促进大学语文教育向实用性方向发展,课堂教学内容的制定上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对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过于重视,导致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效率较低。有的学校因为师资力量不够雄厚,经常聘请一些代课老师进行授课,而这些任课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专业素养不高,实际经验不足,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存在很大不足,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过于肤浅不具备创新能力,难以堪此重任。为了推动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事业稳步前进,必须加强师资力量的投入,培养高素养的教育人才,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学团队,推动传统文化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提升教师的语文专业素养,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创新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第二,在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择上,以蕴含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选择。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单纯地将传统文化与课程相结合比较耗时耗力,良好的工具书能够帮助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因此,合适的教材在应用传统文化上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材的选择不能一味注重听、说、读、写能力,选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浓厚的教材有利于开始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对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思想、培养自身文化素养有莫大助益,促进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第三,在大学语文应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创新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大部分高校教师在大学语文教授过程中,教育手段陈旧、教学方法老旧毫无新意,因此诱导学生厌烦、抗拒的学习心理,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教师不但要做好课程准备,还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模式,多多参加教育教学探讨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及时更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传统文化,设置必要的情境内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感悟人生哲理,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养。第四,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彰显传统文化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涵意味深长,很多学生对此感到乏味、枯燥,探究学习兴趣淡薄,不利于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应用的开展。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不能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问题,不能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深刻思想,对于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不足且不够牢固,这迫切需要在课堂上解决此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培养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例如,利用情景教学,虚拟文化环境还原历史故事、事件等,让学生在情境中体味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对于工艺类的传统文化,可以采取开展手工制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手段展开教育教学,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在教育教学中将传统文化与实际操作、演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信心、兴趣,在彰显文化特色与文化趣味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第五,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传统文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倡导文化实践,拉近学生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真真切切地体验传统文化,增加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入实际操作、演练的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于传统的理解、对于文化的感悟,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摒弃腐朽落后的文化,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承载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为世世代代的民众薪火相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语文课程的革新与发展,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新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语文的论文篇十六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是企业还是其它单位,都不缺人,缺乏的是人才。因此,对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高等学校为了自身利益以及提升学校的就业率,必须按照企业的要求来设置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都获得了发展,然而,由于技术教育的价值超过了人文素质培养的价值,使得一些大学生处在学习阶段的时候,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功利主义思想表现非常严重,失去了对理想信念的坚持和追求。
1.2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素质低下。
大学期间,由于是以专业来进行学习的,人文素养等通识类课程在一些学校开设的比较少。除此之外,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热衷于考取各种证书,而对人文素质类的课程重视不够,这也造成了人文知识欠缺以及人文素质的低下。
1.3缺乏社会责任感,独立性较差。
由于现代社会独生子女较多,再加上受社会上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一些大学生盲目地追求个性,对他人和社会缺应有的责任感。再者,当代大学生由于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缺乏挫折的历练,因此一旦遭遇困难,或者求救于人,或者退缩,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
2.1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大学语文上,众多的名家名作中的精华可以供我们汲取。通过学习古今中外名家名作中的精华,可以大大提升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从而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了语录体散文《论语》以及《孟子》之后,学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领悟到做人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更好地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2.2拓宽文学视野,提升人文修养。
从高中进入大学,必须进行角色的转变。一些在高中时代没有碰到过的问题,在大学时代都会出现。如何去学习,如何与同学和睦相处以及如何与老师相处,这都是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而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在名家名作中汲取了人文素养的汁液,可以大大提升自身素质。人文涵养提升了,才能在同学中树立起威信,才能赢得同学的尊重,从而为踏入社会大舞台提前做好准备。
2.3提升审美能力,塑造健全人格。
大学语文的功能还在于通过那些经过历史沉淀的文学作品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以及审美层次。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增强了调控情绪的能力,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1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大学语文也不例外。因此,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力求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去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以及不断提升自己的想象力。教学时,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应该教给学生受用一生的处世哲学。教师可以创新方式方法,利用电影、讲座以及演讲等方式,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传递做人理念。要将“授业”与“育人”结合起来,使用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来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不断增强人格的修养。
3.2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由于大学的课时有限,因此要精选教学内容。大学语文的教学应该把重心放到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上面,因此,要选择那些经过历史检验的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这些作品的魅力依然不减,它们所蕴含的哲理同样适用于今天。在大学语文教学上,要按照不同时代,选择不同的经典作品,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充分领悟到先哲过人的智慧以及作品高超的艺术性。
3.3改革考核方式。
当前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考核方式沿用的还是中学时的闭卷考试方式,重点考察的是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客观题较多,能够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题目较少,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在考核上,应该将试卷考核与平时的考核相结合,同时试卷题目应该以主观鉴赏题目为主,这样才能真正考察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领悟程度。
4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作为高等学校文科基础课程之一,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健全学生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不断提升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人文素质不断提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的论文篇十七
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社会及学生个性的发展,高校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因而创新高校大学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语文教师使用老套刻板的传统课堂教育方式讲解传统文化,重视了文化发展,而忽略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大学教师优化髙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讲解方式,建立立明确的教学目的,改编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做到传统文化与现实教育的相互融合,这是提髙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而提升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课堂的学习水平,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激情,扩展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对于提高同学们传统文化的道德素质水平,树立同学们的爱国敬党品格尤为重要。
一、重视离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引导学生自觉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学习意识是顺应我国未来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条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为推动新课标的深化改革作了重要的准备。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提升和创新学生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创新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学课堂的授课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摒弃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等不合理的传统文化学习方法,同时提高了同学们对事物的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并加强了学习和认知能力。高校大学生对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学习意识的培养不但有利于同学们提高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还能帮助增强大学语文教学的监察力和教育方式的掌握力度。更进一步说,引导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实现中国教学的文化素质教育,提高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同时消除了大学语文教师基本一致性的情况再次出现,进而增强高校大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
二、离校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基本概况。
(一)髙校对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现阶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量传递速度的丰富性和迅速性对传统文化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文化教育的需要,高校往往只关注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培养而忽视了髙校大学语文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因而往往缺乏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投资力度,阻碍了开展高校大学语文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为了保障高校大学语文文化教育课程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高校增加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经费投入是保障现阶段传统文化教育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然而,高校每年在专业项目成果的研发方面资金投人较多,对文化资金方面的投入还无法满足开展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使得传播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不利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降低了教师对传统文化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的积极性,不利于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大学领导缺乏对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如果说教育是承继传统最主要的形式,那么学校教育就是民族精神塑造的最主要阵地。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优秀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品质,只要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才能成功抵御住外来不良文化的诱导,进而形成正确的思考观念。
髙校开展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当中,往往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的人才储备,不利于开展高质量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推动高素质传统文化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因而,重视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推进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大需求。由于现阶段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缺乏专业的文化人才,使得许多语文教师肩负起传递传统文化的重任,不利于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的深人研究,因而在传授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足。加上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的年龄也趋于老化,使得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缺乏带头人,不利于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科学有效的进行,不利于实现我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
(三)学生参与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学的积极性不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新世纪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深人,我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然而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单一性和传统的文化教学模式使得我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高校大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和热情,降低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现阶段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容的单一性,也使得我国高校传统文化的教育规模比较小,很少能够出现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不利于实现我国髙校大学更大范围内高质量传统文化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降低了大学生参加有关传统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四)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单一性。科学技术的飞般展使得传统的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学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多样性可言,只是依靠老师讲解和板书来进行课堂学习,不能合舰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影视扩展方等进行教学内容讲解。在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采用传统“三步走”方式进行教学,没有新意,乏味无趣,这和大学语文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这种以讲解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让大学生很难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剖析,同时缺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探讨,造成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课堂的单调沉闷,枯燥无味,降低了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而且在进行高校语文聽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测验中,同学们只是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了背诵记忆,不能进行自我观点分析陈述,对学生自我发展不利,不能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功能。各髙校教师应首先发挥先行者的模范作用,以提升自身传统文化修养为先任,再选用适合的方式方法将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地融人现代教学体系中。学校也应适当地给予教师自主权,不能拘泥于传统模式课堂的文化教育方式,给予大学传统文化教育课堂积极活跃性,只有不间断地创新和超越,才能发挥出传统文化固有博大精深的影响力。
三、加强离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一)加大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经费投人。由于经费问题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创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为了有效实现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满足高校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应当加大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经费投人。高校应当重要实现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资金的专项投人和使用,积极推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经费的合理、高效使用,充分提升有限专项文化经费的利用率,引导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大学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与改革大学语文教育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相结合,确保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的准确性’这是决定大学语文教师提髙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大学领导对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关注。为了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水平,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应当引进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创建高素质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学队伍建设。高校大学应当积极组织和开展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中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和教师自觉参与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和创新工作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高校在对传统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改编时,编撰人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探讨交流,建立明确的改编方向和构思网络,增加能够开发同学们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的课后作业,同时结合当前大学生的认知观念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对大学语文教材做出整体融合,得到逻辑与现实结合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参与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学的积极性。现阶段,为了增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水平,开阔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视野,丰富传统文化活动方式,提升大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髙校语文教师应当自觉提升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丰富传统文化教学活动,提升传统文化教学活动的质量,进而增强大学生参与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大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教学课堂应当营造出良好的思考和交流环境,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能力。同时语文教师还应当丰富教学活动形式,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求知探索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进而引导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思考过程中。
(四)创新高校大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教学模式。为了创新高校大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教学模式,高校大学老师应当改进讲课方式,适当增添活跃开放的知识内容,营造丰富有趣的课堂环境,提升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大学语文老师就教育改革的要求,重视对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技能的教育,这是提高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水平的一种高效方法,为了增加大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学习的趣味性,大学语文老师应该多采用高科技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开展文学讲座、文艺汇演、书画比赛等活动,促进同学们进行分享与交流,加强了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概括和汲取吸收,使学生实现对传统文化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进而实现语文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希望使传统文化意识能够在教师和学生中引起广泛的关注。
四、结语。
为了推动我国教育工作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应添加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以此培养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建立合适的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改进大学语文传统教学方式。同时整编大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部分的系统融合’开展文化活动,则可以促进大学生亲历传统文化,体会古老文明的精神,让大学生走近传统文化,学习、理解、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彩世界,营造开放活跃的学习氛围,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进而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