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语文教案(模板12篇)
编写教案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才能切实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过程的活跃性和互动性。教案的质量对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以下是几种典型的教案范例。
湘教版语文教案篇一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控制自己,珍惜时间。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真正理解一分钟的重要性,懂得要珍惜时间。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一)歌曲激趣,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分钟有多长么?
生:60秒
师:对,像这样数1、2、3??数到60下,就是一分钟
师:一分钟长吗?你们在一分钟内能做些什么事呢?
生回答
师:是啊,一分钟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今天我们的远远因为贪睡了一分钟,结果迟到了二十分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自由读文,勾画出生字新词
钟零闹哈欠迟叹(标上拼音)
师:这些生字去掉帽子了,你们还能认出他们吗?(去掉拼音读)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1)熟字加偏旁识字:钟、零、闹、哈、迟、叹、悔、室。
(2)运用汉字构字规律识字:哈、迟、叹、悔、钟。
(3)熟字换偏旁识字:快—决海—悔
(4)猜谜语识字:大门里面是市场——闹走了一尺远——迟
4、做游戏识字
师:现在老师要和大家做个游戏了,看谁摘的苹果最多,开火车读
5、引导学生组词
(三)合作读文,初步感知
1.分自然段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3.汇报读。指名读全文。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欠、元、包、迟”让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交流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范写,学生评说。
4.学生练写。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通过查资料说明人们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
3.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
(一)复习导入
1、读一读(字和词)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
闹钟丁零哈欠迟到决定后悔叹气
3.小实验:学生看课件,给一分钟的时间快速记生字。
4.指名学生介绍,一分钟自己记住了多少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5.生活拓展:一分钟人们能做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为什么会迟到20分钟呢?2.集体读课文,再交流。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过渡:用书上的一句话来说说元元此时的心情?——元元非常后悔。
2.默读课文,思考:从课文哪里看得出元元非常后悔?
3.小实验:学生看课件,给一分钟的时间快速记生字。
4.指名学生介绍,一分钟自己记住了多少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5.生活拓展:一分钟人们能做什么事。
(四)拓展延伸
1.续讲故事《元元的第二天》
2.名言警句
(五)书写生字
1.师范写生字“闹钟”、“哈”、“叹”。
2.生练习书写生字,并组词。
湘教版语文教案篇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联系作者生平,感受作者故地重游时别样的心情。
3、认识本课3个生字,抄写课文中描写花买美的句子。
课外了解季羡林生平轶事,阅读季羡林作品。
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自由交流,让学生通过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自悟,不求完备。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情调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
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1、引出第三自然段:
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附后)
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26威尼斯的小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6自然段,感受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2、能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理解夜景描写与小艇的关系。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能模仿课文写一些家乡的某处景物。
了解威尼斯城有关的知识,收集介绍威尼斯小艇的图片。
1、出示课题:“威尼斯的小艇”。
2、请同学介绍一下自己课外搜集到的有关威尼斯的知识。
3、观看课前收集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放录像):威尼斯是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古城,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以她的美丽和恬静迎接着世界各国的友人,让我们也随着作者一起去浏览风光旖旎的威尼斯吧!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读了课文,你感受到威尼斯美在哪里?
2、根据问题,再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对的地方及时指正。
3、全班交流:
威尼斯城市风光美;威尼斯小艇的美。
请学生读读描写威尼斯风光的句子。
自由交流感悟。(河道纵横交叉,精巧灵活的小艇来回穿梭,形式不同的石桥,耸立于两岸的古建筑,夜色中的威尼斯)
1、出示描写威尼斯小艇样子的句子。
2、自由读这一段话,威尼斯的小艇美在哪里?
3、交流指导:“二三十英尺”大概有多少长?为什么把小艇比作“新月”和“水蛇”?
4、威尼斯的小艇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引出课文第一自然段。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城市建筑都是依水而建,所以,威尼斯成了以船代车的城市,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在窄小的河道中自由穿梭,小艇只能设计成这样一种独特的式样。
5、读出小艇的美。
引出第三自然段:坐在小巧玲珑的威尼斯小艇里,舒服吗?为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感悟。
4、小结:这真是“说不完的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1、听写“小艇、操纵自如”等重点词语。
2、你喜欢威尼斯的小艇吗?读读描写小艇外形之美和坐着舒适的句子。
1、读: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船夫一流的驾驶技术的句子。
2、说:交流哪里写出了船夫驾驶技术之高超。
3、想象这些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船夫在行驶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怎样的拥挤场面,船夫会怎么做呢?
4、演:造型独特的小艇带领我们浏览威尼斯风光,小艇随着浪花时起时伏,我们的心也随之忐忑不安,真怕一不小心随时坠入船下水中成了“落汤鸡”。如果此时你就是我所坐的小艇的船夫,你会怎样来帮我?(介绍自己的驾驶技术;唱歌助胆;介绍威尼斯风光;播放威尼斯地方的音乐……)
5、有感情的朗读第四自然段,进一步感受船夫“驾技之美”。
1、读第五自然段。从这一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2、自由想象:人们还用威尼斯的小艇做什么?
用上“……可以……可以……可以……”说话。
引出第六自然段,静静地朗读。
4、引出课文“阅读链接”,自由读后说感受。
5、如果请你为课文第六自然段配一首曲子,你想选择哪一类的音乐?(抒情的钢琴曲或小提琴曲)配乐朗读。
6、小结:白天的小艇像活泼的精灵,自由穿梭于水城之中,威尼斯是充满活力的;但晚上,当小艇载走最生一批威尼斯人,静静地停泊于码头上。整座威尼斯城就沉沉地入睡了……小艇与威尼斯,与威尼斯的人们,与威尼斯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要写出特点。
湘教版语文教案篇三
通过对不同的课文写作方法的分析,理解其对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下面梳理了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
【单元学习目标】。
一、学习用对比、象征的修辞手法展示人物精神世界、抒发思想感情。
二、通过对不同的写作方法的分析,理解其对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
三、理解“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的思想意义,培养勇于奋斗的意识。
【基础知识学习】。
一、叙述方式有:顺序、倒叙、插叙等。
二、圈划符号介绍:
1.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意思。一般来说,词语用圈点(实点、小圈、大圈等),句段用线框(虚线、直线、曲线、粗线、线框等)。
2.句子成分常用符号:主语(双线)、谓语(单线)、宾语(曲线)、定语()、状语[]、补语〈〉、中心语……。
3.圈画的符号不能太复杂,杂了就会搞不清;圈画的内容不能太繁多,多了等于没有。要克服任意圈画的坏习惯。
【教学安排】。
《密室日记》二课时。
《你是我的辞典》二课时。
《生命之线》一课时。
《石缝间的生命》一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课时。
【每周一诗】。
1.背诵王驾《古意》: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背诵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2.王驾,唐代诗人。
3.范仲淹,宋代文学家。
湘教版语文教案篇四
这次“积累运用”安排了“读读背背”“阅读”“习作”“实践活动”四部分内容。
读背《清平乐》,知道这首词描绘了农村的风光和人们的劳动生活。阅读短文《怎样制作树叶书签》,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说明顺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树叶书签的制作步骤,并按短文讲述的方法,自己制作树叶书签。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制成精美的手工制品,将制作过程写清楚并写出自己的乐趣或收获。和同学一起参加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开科技知识介绍会的形式,集阅读、制作、展示、交流为一体,在活动中拓展科技知识,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
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制成精美的手工制品,将制作过程写清楚并写出自己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构想
逐题进行练习,使学生学会积累知识,并能在阅读和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清平乐》,大体知道词的的内容,并能背诵。通过自读短文,了解制作树叶书签的工具材料、步骤和收获。
学生学习过程
一、 完成“读读背背”。
1 检查预习,自学这首词。
(1)学生找资料,交流对词牌及作者生平的了解,教师作适当补充。
(2)自学字词,读准字音。
(3)指名读这首词。
(4)分别找出词的上阙和下阕。
2 学习词的上半阙。
(1)学生自读词的上阙。
(2)如果请你根据上阙的内容画一幅画,你会画些什么?
(3)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阙的内容。
(4)直到有感情地朗读上半阙。
3 学习词的下半阙。
(1)先默读,再讨论下半阙分别写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2)汇报讨论情况。
(3)教师出示图,请学生对照课文认真观察,找出大儿子、二儿子、小儿子分别在哪里,从而理解方位词。
(4)在老农的三个儿子中,作者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下半阙。
4 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词。
5 指导背诵这首词。
二、完成“阅读”。
1 激趣。展示几枚精美的树叶书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看到这么美的书签,你们一定想知道是怎么制作的,也一定想动手做一做吧。我们一起来读短文《怎样制作树叶书签》。
2 自读课文。
(1)思考:说说制作树叶书签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在关键词句下面画上横线。
(2)讨论:制作树叶书签有几个步骤?
3 用自己的话说说制作树叶书签的步骤。
4 请做过树叶书签的同学谈谈自己制作的经验。
作业设计
根据短文讲述的方法,自己动手做一个树叶书签。几天后在班上展示,评出优秀作品。
板书设计
积累运用七
读读背背
湘教版语文教案篇五
1、盘点本组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需要记住的词语。
2、积累一些古代读书的名句。
积累词语和名句
一、“词语盘点”部分
1、自由读读“读读写写”部分。
2、全班齐读这个部分。
3、分组朗读这一部分。
4、说说哪些字比较难写,可以怎样记住它。
5、自由读读“读读记记”部分。
6、开火车读这一部分。
7、分组读这一部分。
8、全班齐读这一部分。
二、“日积月累”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这些名句。
2、全班齐读这些名句。
3、自由组合读读这些名句。
4、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说说自己对这些名句的理解。
5、说说还了解哪些类似的名言。
6、齐读这些名句。
三、默写“日积月累”部分。
通过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一、导入,确定交流内容
1、谈话导入
2、阅读“口语交际”中的三段话,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3、统计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确定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二、学生交流
1、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说话者说清楚自己的意思,倾听者注意倾听,看说者是否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2、学生互评互说,互相启发,教师巡视指导。
3、选择有代表性的两个同学在全班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评议:他(她)说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他(她)是否将自己的意思说明白,你对他(她)有什么建议。
三、指导写作
1、开阔思路:除了刚才两位同学所说的,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说?
2、师生讨论:我们要想把刚才大家说的内容写下来,需要注意什么?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湘教版语文教案篇六
1、了解我岁我国南极考察队赴南极看到企鹅的情况,激发我们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
1课时。
1、读课文,这段说的是什么?
2、为什么我高兴得又蹦又跳?
1、说说这几句话各讲了什么?
2、这一段将什么?
1、说说这一段讲了几种企鹅?
2、它们各是什么样子?
1、从哪些语句看出企鹅十分有趣?
2、看图,想象我和小企鹅合影留念时的动作、表情?
3、母企鹅怎样喂养小企鹅?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怎样判断小企鹅变成大企鹅?
湘教版语文教案篇七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
2、初步了解一些象形字的来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儿歌,体会儿歌表达的情感。
重点。
能认识本课的生字,并能在田字格内正确、美观地书写。
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儿歌,并能想象相应的画面,陶冶情操。
教学模式。
教具。
录音机。
教学方法。
听、说、读、写、背。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现“船”的实物图,这是什么?
(2)出现“竹”的实物图,这是什么?
(3)出现“石头”的实物图,这又是什么?
(4)依次出现“泉水、河川、燕子”的实物图,引导学生认识。
3、有时他们需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下来,可那时还没出现文字,这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非常勤劳、聪明、能干,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把看到的东西照样子画下来。
教学步骤。
4、展示挂图。他们画的像吗?这些字就叫象形字,是由我们祖先用画图的方式创造出来的,是我国最早的一种造字方法。
5、为了便于书写,人们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又造出了现在的汉字。点拨词语的意思:
(1)这是一艘小船,船也叫什么?小船就叫什么?
(2)竹子就是“竹“,读一读,注意“子”在这里读轻声。齐读,分小组读。
(3)从泉里流出来的水就是?齐读两遍。
(4)显而易见,这就是石头,读准“头”是轻声,指名读,开火车读。
(5)古时候河流也叫“川”,读一读。
二、加深记忆。
1、学生自由读书,体会这些象形字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变成现在的汉字的。
2、说说现在的汉字与原来的图画有什么相似之处?汉字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1)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2)指名说,互相补充。
3、读一读生字和表右面一行的词语。注意看准音节,读准字音,找到“石头、竹子、燕子”词中的轻声。
第二课时。
三、教学生字。
1、显示:舟竹石川燕。
(1)读准字的字音,前4个生字都是翘舌音。
(2)带拼音认读,去掉拼音认读。
“川指的是河流,河流也叫“河川”。读一读。
我国四川省的“川”就是这个“川”,想一想,通过这个名字,你知道那里什么多?
教学步骤。
2、“燕”中有个新偏旁是“四点底”,跟老师读一读。
这“四点底”像燕子身上的哪个部分?记一记。
3、其他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4、看课后生字笔顺表,记忆生字笔顺。指名书写生字的笔顺。教师点拨笔画较多的字。
四、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美观?
2、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重点指导。
3、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
4、学生仿影,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识字3。
适时出示生字卡。
湘教版语文教案篇八
1、品味反问句和设问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懂得同一个意思因为表达的句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领悟文化的精深,增强民族责任感,树立远大抱负。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4、写清引发愿望的原因,和如何实现这个愿望。不说空话,写出真情实感,注意合乎逻辑、合理布局。
湘教版语文教案篇九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湘教版语文教案篇十
1.教师:孩子们,蜘蛛,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多普通、多不起眼啊!它是怎么让几乎失去信心的王子重新振作起来的呢?请大家慢慢地、细细地读一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一想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蜘蛛?可以在课文中圈一圈,划一划你认为重要的一些词句。
2.一读:这是一只怎样的蜘蛛?
3.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感悟,教师及时板书。
4.二读,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第四句话:【课件出示语句】“就这样结了断,断了结,一连结了七次,都没有结成。”
(2)比较“结了断,断了结”和“断了结,结了断”的异同,体会次序变化的作用。(“断了结,结了断”让人感觉总是蜘蛛结网总是失败,没有希望成功了;“结了断,断了结”就说明这只蜘蛛并没有灰心,坚持不懈。)。
(3)分组朗读句子,齐读句子。
虽然蜘蛛结网还没有成功,但是我们一样感受到了蜘蛛怎样的精神?
(4)小结阅读方法:读书应该抓住关键词反复品味,写作文也要在用词上多花点心思,动点脑筋。
5.三读:找关联,回归文本。
(1)蜘蛛结网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少有人专心地看蜘蛛一遍又一遍不停地结网,那为什么布鲁斯会注意到,并且长时间地去观察这只小蜘蛛呢?(都是七战七败,有着共同的遭遇)。
(2)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课件出示语句】“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现在读完了第三自然段,我们再来想一想,“几乎”不能删去还有没有别的理由?
教师引导:一个完全失去信心的人是万念俱灰的,不会再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正是因为布鲁斯没有完全失去信心,他才会从无意中看到的这只小蜘蛛身上受到启发,看到希望。所以,面对困难、面对敌人,取得胜利的真正的力量往往来自于我们自己,来源于我们的内心。(齐读句子)。
6.小结阅读方法:读书时应该经常把前后文联系起来,这样会对一些重点词、重点句子有更清晰的理解、更深刻的感悟。
7.指导朗读:现在,让我们用布鲁斯的眼睛再来看看眼前这只坚持不懈的小蜘蛛。(齐读第三自然段)。
学习第四自然段。
1.引读课文: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布鲁斯感动极了,他——。
2.王子会怎么想?会说些什么?
3.教师情境渲染,以情激情:【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齐读)。
——是啊,布鲁斯王子心想:蜘蛛都能干第八次,难道我堂堂一个王子还不如一只小小的蜘蛛吗?不!绝不!于是他猛地跳起来,喊道——生齐读“我也要干第八次!”
——作为王子,难道我真的要放弃抗争,眼睁睁地看着国土沦丧、国家灭亡吗?不!绝不!于是他猛地跳起来,喊道——生齐读“我也要干第八次!”
——难道我真的能忍心看着我的人民家破人亡、背井离乡吗?不!绝不!于是他猛地跳起来,喊道——生齐读“我也要干第八次!”
3.教师:是的,布鲁斯喊出是信心,是决心,是坚持不懈的精神!
学习第五自然段。
1.信心百倍的布鲁斯是怎么做的呢?【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指读。
2.在第八次战斗前,布鲁斯做了哪些事情?你觉得哪件事最重要、最关键?为什么?(“动员”最重要,因为没有信心的军队即使人数再多也没有战斗力,也不可能战胜敌人。)。
4.现在你们就是布鲁斯,请你写一份动员书,一定要能鼓起人们必胜的信心和勇气。
5.交流动员书,指导演讲。
此刻,你心情怎样?再次朗读。
湘教版语文教案篇十一
1、海边的渔民以出海打渔为生,但出海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如果那天“月黑风高”,渔船就会被掀翻!
学习词语:月黑风高。
2、在这种“紧急关头”,船员发出求救“信号”,村民们就会进行“海中救援”!
学习生字:关信。
出示:7海中救援(读)。
二、自学课文。
1、按要求自学生字、词语、课文。
2、交流检查。
(1)读词语:划艇搏斗懈怠欢欣鼓舞精疲力竭抵达载哀求依靠吻筒。
指导——搏、艇、懈的字型。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指导载的笔顺、部首。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3)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村民们是怎样进行海中救援的,在救援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感人的事情?
三、深入学习、加强理解。
交流反馈:
(1)村民们进行了几次救援?
(2)哪几小节写的是第一次救援?哪几小节写的是第二次救援?
请学生分别读一读。
(3)在救援的过程中,救援队遇到了哪些困难?村民们是怎样帮助解决的?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4)出示句子:
“妈妈,我必须去。如果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总有别人去!’那会怎么样?妈妈,我们不能让那些留在海里的人无助地死去。”汉斯吻了吻母亲,加入救援队,消失在黑暗中。
(读,说说为什么感动。)。
(5)读课文最后一节的第一句话。
对汉斯的母亲来说,为什么那一小时,比永久还永久?
请你想象一下,这位母亲焦急地等待儿子归来的情景,她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说话训练)。
(6)读课文最后一节的2、3、4句话,你想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7)集体读全文。
四、生字巩固。
1、游戏巩固生字。
2、指导写字:艇、懈、载。
湘教版语文教案篇十二
1、积累本课生词,并学会运用。
2、通过充分的读,不同形式的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及蕴含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
3、画出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通过理解课文、朗读课文体会出旅行队队员们在旅途中的愉快、兴奋而又满怀向往的心情,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渴望到生活的海洋里探索求知,锻炼成长的美好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