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百问(优质14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总结是一种反思和思考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思路。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角度的总结方法和思路。
教学一百问篇一
本达成。可是让我感到不满的是,我感觉学生在学习三个事例的时候,感觉学习的内容比较简单,学习中提出的问题:“科学家在这些事件中,提出了什么问题?”和“最后得出了什么真理?”都比较容易,在课文中就能找到答案,因此学生兴趣不浓,课堂比较沉闷,学生读懂了事例,也明白了道理,但是见微知著、独立思考、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似乎体会得还不够深刻。我想用怎样的办法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呢?才能让学生在这样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面前也有创新、创造性的思考呢?经过一番思考后,我觉得可以尝试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不要对三个事例进行逐一的讲解,而是将三个事例放到一起,让学生仔细读一读三个事例并关注文字描述的每个细节,发现事例中的相同点,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写法上的,可以是人物(科学家)的做法上……这样的学习过程就给了学生一个探讨的机会,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也可以亲身感受发现问题(相同点)——不断追问——反复思考——不断改进——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感受可以很好的和课文的内容结合起来,他们对课文所表达的观点就会有切身的感受,所以我想这样来教学会有更好的效果,学生也会所得更多。
另外,这篇课文的写法也比较典型,就是用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是个很好的仿写课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应该留出时间来让学生补充一个事例,仿照课文仿写一段话。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希望以后遇到此类课的时候,我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能把议论文也上得有声有色。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正是因为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告诉学生把“?”拉直变成“!”就是真理。所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此,我想到了一位班主任在日志中所记述的管理方法。
有一次,学校要举行广播操比赛,各班都加紧训练。第一天的训练乱七八糟,回到教室后,学生以为要挨批,而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第二天,老师又来看学生做操,回到教室,还是什么都没说,照样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问号,不过这个问号要小一点儿。接下来一个星期,老师每天都来看学生训练,但是从来都没有像隔壁班老师那样进行言辞激烈的点评和热情洋溢的鼓励,只是一声不响地带学生回教室,然后在黑板上极认真地画一个问号,问号有时候大,有时候小。学生心里自然对这些问号做出了多种多样的猜测。奇怪的是,那些问号就像刻在了学生心里,一到做操就想起那些问号,总是不由自主地问自己:我做得怎么样?动作到不到位?想着想着,手就自然伸直了,腿也自然踢高了,生怕老师的那个问号指的是自己。那些问号就像有魔力似的,最后在比赛中,这班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回到教室,老师微笑着看着学生,然后在黑板上用红粉笔画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这时,学生都会意地笑了。老师的问号和感叹号,让学生经历了一场巧妙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会心的交流、默默的愉快。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言之美”,比起“大珠小珠落玉盘”来,有时更让人铭心刻骨,回肠荡气。“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怒目,是一种流露;低眉,是一种含蓄。含蓄而富艺术性的表达往往更令人印象深刻,“无言的教育”这种真理有时更能创设出美好的教育境界。
教学一百问篇二
上课伊始,由格言引出“真理”,引出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检查环节,由词语引出句子,引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再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三个具体事例,作告诉学生,作者就是这样,用这三个具体事例证明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带领学生重点研读第一个事例,了解第一个事例中的“问号”、“真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自我感觉这样的教学思路是遵循了文路的,是清晰成一条线的。
2、词语教学扎实。
词语教学,除了让学生区分容易混淆的“领域”的“域”和“机械”的“械”之外,把重点放在了如何理解词语意思上面: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学生都知道,所以这节课我重在让学生学会用“分解组合法”理解词语。教师以“追根求源”为例子,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其他词语的意思。虽然这一板块花费了不少时间,但是我想应该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理解词语是有所帮助的。
3、体会观点独到。
除了在初读环节借由检查句子让学生初步理解观点的含义之后,还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敏锐地注意到”“紧紧抓住”“反复的研究和实验”,体会“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悟“见微知著、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1、课堂练笔。
“课堂练笔”本应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将课始的格言变身课尾的观点,本应该是匠心独运的一笔。可是,因为我课前的思虑不周,课时的一再重复,使得课堂练笔成了一个“遗憾”。其实,现在想想,我大可以规定学生围绕“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观点写谢皮罗教授的实验过程,我相信,只要我点拨到位,学生肯定能写出精彩之作的。至于其他的补充材料,可以作为课后练笔的参考,因为证明一个观点,一个事例远远不够。
2、教学语言。
不知是年龄增大的原因还是对学生的不信任,我总喜欢重复,重复着学生的回答,重复着自己的要求,生怕学生没有听见听懂。这样,使得课堂教学显得拖沓,不够简练。
3、朗读指导。
虽然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关注到了感情朗读,也在ppt制作的时候运用了触发器来强调重点词语,可是在课堂上却没顾及,所以朗读指导不够到位,也没达到通过感情朗读来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的目的。
教学一百问篇三
《百合花》在人民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下,选择了前沿包扎所里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的人物作精心的描绘,从一个侧面,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在选材的角度和刻画的侧重上,都是独具特色的。
词语解释。
【包扎】包裹捆扎。
【珠烁晶莹】像珍珠那样闪光,像水晶那样明净。
【张皇】恐慌、慌张。
【局促不安】拘谨不自然。
【讷讷】说话迟钝。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憨憨】傻气,难为情。
【踌躇】犹豫。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尴尬】形容很窘迫的样子。
【讪讪】难为情的样子。
【嘟哝】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鹿砦】形似鹿角的障碍物,用树木的大枝杈钉成,用以阻挡步兵或军用车辆。
【耽搁】停留。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劈手】形容手的动作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
【气汹汹】非常生气的样子。
教学一百问篇四
作文教学的三个关键词:乐于表达自由表达充分表达(续)。
作文教学的三个关键词:乐于表达自由表达充分表达(续)。
罗昆霞。
(接上期)。
二、自由表达。
当我们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动机,使他们有了乐于表达的积极性,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如果这时对学生的写作提出诸多要求,设置诸多限制,束缚他们的思维,那无异于让他们带着镣铐跳舞。步行百步半于九十,这会使我们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努力前功尽弃。所以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中提出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并强调“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一)什么是自由表达。
自由表达应该有这几个特点:
一是学生思想上没有压力。不担心我的表达是否先进,没有价值观负担。也没有怕被老师批评苛责的顾忌,因为老师通常情况下都是欣赏鼓励的。
二是表达内容上没有限制。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现实的、想象的都可以写;快乐可以分享,困难可以分担,委屈可以宣泄,意见可以表达;美好可以宣传,丑恶可以揭露。
三是达成度没有硬标准。不设篇幅字数要求,文从字顺,基本表情达意即可。在结构、修辞、语言风格上不作要求。
四是表达上允许个性。不设置统一模式,语言风格不强设要求。比如方言俚语入文,比如堆切辞藻,比如文白夹杂,比如成人腔调等都应该包容。
自由表达是有创意表达的前提,自由才可能别出心裁,独辟蹊径,才可能不走寻常路;自由表达是真实表达的条件,自由才可能敞开心扉,倾吐肺腑,实话实说,肝胆相照;自由表达是精彩表达的基础,自由才可能让童心飞扬,任思维驰骋,才可能让表达诗意盎然。
(二)怎么做到让学生自由表达。
1.砸碎目标“枷锁”
这里的“枷锁”指的是过高的、过严的、过滥的习作要求。过高的要求指超出学生年龄段所能接受的目标,过严的要求指一刀切没有通融必须达到的目标,过滥的要求指数量多没头绪的目标。对多数学生来说应该算是比较复杂的脑力劳动,他们并不能轻而易举地完成这个劳动,都需要“跳一跳”才行,如果我们再给他们加码,提出那样的习作要求,他们不会被压垮,也会被逼疯。
曾经观摩过一节作文指导课,大致是这样上的:第一步,教师让大家翻开教材,然后指名将作文训练思考题念一念。第二步,教师问:这个思考题给我们提出了几个要求?师生再读题讨论,得出结论:思想要求“有(积极)意义”;内容要求“一件小事”;表达要求“真情实感”。第三步,思考:要达到这三点要求,我们应注意什么?先看第一点;再看第二点;最后看第三点。在师生共同分析下得出:达到第一点要求要注意三点;达到第二点要求要注意三点;达到第三点要求也要注意三点,一共要注意九点。九点注意分析出来后,下课铃也响了,学生还没动笔,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可能我们的老师过去都这样上过作文指导课,教师不可谓不认真,教学不可谓没层次,分析不可谓不细致。但课后我只对授课教师说了一句话“请你写一篇作文,落实这九条注意!”教师愕然。这要求太空泛了,别说落实,记都记不住。
在一次交流中,一个热心于作文教学探索的年轻教师告诉我,他总结出了作文教学的“七字诀”,即:新、深、实、趣、巧、活、效。他对这“七字诀”进行了具体的解说,即构思新、立意深、内容实、语言趣、布局巧、运用活、练有效。并将自己总结的几篇作文教学心得给我阅读,心得基本是围绕“七字诀”展开写的。从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用了心、下了功夫、动了脑筋。这位教师的研究也颇深入细致,从某个角度看,比如从文学创作的角度,从修辞的角度,是颇有见地的。在充分鼓励的基础上,我真诚地和他交换了意见:“七字诀”的要求对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恐怕是太高了,他们能达到其中一两个要求就相当不错了,全面落实这七个字的要求,恐怕连作家都难以达到。后来这位老师坦承:他的“七字诀”是参考报载作文和获奖作文总结出来的。
我发现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总会不自觉地拔高作文目标要求,他们总是用班里作文写得最好的学生作为标准,用来要求所有的学生,他们甚至用获作文大奖的作文作为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学生,他们因此在批改作文时苦不堪言,因为用这些标准要求学生,学生的作文当然惨不忍睹。其实他们更应想到,学生带着这些“枷锁”跳舞,那才是真正的苦不堪言。所以我们要砸碎这些“枷锁”,减轻学生的负担,让他们轻装上阵,自由表达。
2.转变指导方式。
吕叔湘先生在谈作文时说过:本色主要是就内容方面说,就是写自己所看见的,写自己所知道的,写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不要存着一份心,说我“应当”看见什么呀,我“应当”知道什么呀,我“应当”有这样那样的思想感情呀,就照这个写。如果这样写,就不免弄虚作假,或者套用别人的文章,或者搜索现成的材料,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没有本色了。
我们的作文指导课中有太多的“应该”,因而没有自我,没有本色,更没有自由,这样的指导必须改变。我们要强化鼓励,要淡化指导,你见过哪个文学家、文学名篇是指导出来的?文学家、文学作品是靠生活孕育和写作实践磨炼出来的。没上多少学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写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玉宝写出《半夜鸡叫》,是谁指导出来的?曹雪芹写出惊世骇俗的《红楼梦》,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谁指导的?谁又能指导?看过一些教师的作文,与一部分优秀学生的作文相比,整体上讲并没有全面超越的优势,有的还赶不上学生。一位老师问学生:天上的星星像什么?学生答:像宝石,像萤火虫,像远处微弱的灯火。老师愤然:你们为什么没想到像明亮的眼睛?在老师的心目中,星星“应该”像眼睛、“只能”像眼睛。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诗人,只要拨动了他们心灵的琴弦,就能弹奏出最美妙的乐声。”因此,我们不要再对“诗人”的作文说那么多想当然的“应该”了。但老师的身份和威信可以让我们运用欣赏鼓励促使学生继续提高。欣赏鼓励是最好的指导。即使有些“应该”必须说,也可以包装在欣赏鼓励中表达出来。
多年前,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获得大奖,评委对他作品的评价和他对读者的回答,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是颇有启发的。颁奖词中有这样的评语:“作品语言具有海明威语言的风格特点。”海明威语言是什么风格特点呢?平易的单词、简单的句子,简洁凝练、不冗不赘。简言之,句子不长、意思明了。在回答读者“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语言风格?”时,这位作家回答:我从小句子就写不长,老师也没逼着我写长。试想:如果那时他的老师指导他应该把句子写长一点,写具体一点,多加一些修饰,他会有今天的写作成就和语言风格吗?老师“没逼着”显示了老师的教学智慧。
3.改变命题形式。
命题作文是我们传统的作文练习形式,也是我们现在最常用的作文训练形式。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最难莫过命题作文。作家写作是有感而发,是抒发自我,是自主表达,是自由表达。而命题作文是让学生奉命而作,是否有感都得发学生要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要弄清题目的限定,要拽住思维情感的缰绳使之“切题”,不容易啊!试问千古科举考试,茫茫命题作文,有几篇闪耀在文学长河?所以,课程标准在“关于作文教学”建议中提出“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如何改进命题方式呢?
一是将教师命题改为学生自主命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去自主命题,去立意表达,呈现一材多题、百花齐放的面貌。
二是将完全命题改为不完全命题(半命题),有时候面对完全没有指向、没有提示的任务,人们反而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我们可以尝试将教师命题和学生自主命题结合起来(半命题)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教师负责内容指向和提示,学生负责补充自己想表达的具体内容。如前文《我能教你―――》和《我来教你―――》两个命题都是不完全命题,都是要学生去补充完整的。仔细看这两个题目是有区别的,前者重点在教者的资质,即我为什么能教你。后者的重点在教的内容和学的要领,即我教你什么和怎么教你。这就是对内容的指向和提示。而具体教什么,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自主填写。
三是尝试作后命题,一般情况下,是命题在先,作文在后。这可以方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把握主旨,不游离主线,但有束缚思维之弊端。当一个活动或事件冲击学生视觉,撞击他们心灵,激发他们情感,完全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记录事件,表达认识,抒发情感,然后回顾习作,予以命题。
四是尝试学生互为命题,作前互为命题带有游戏色彩,能激发学生兴趣,有点类似我出上对、你应下对的意思。作后互为命题,则有交流欣赏及评价的意味。
三、充分表达。
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建议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充分表达”的要求,但间接表达了这个意思,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等都从侧面强调了“充分表达”。
(一)为什么要充分表达。
从实际看,方法可以指导,能力得靠训练。突出的能力都是长期训练出来的,没有捷径可走,各行各业莫不如此。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为语文能力之一的书面表达能力,当然也只能在书面表达实践中培养提高。学生有乐于表达的意愿,有自由表达的环境,如果没有充分表达的训练,表达能力同样是难以提高的。因此,作文教学要强调充分表达。
(二)如何落实充分表达。
教师要对语文课程的特点有充分的认识,在头脑中要有对学生进行表达训练的意识,要有捕捉时机对学生进行表达训练的慧眼,要有提高学生表达训练效益的办法。要弄清学生练笔不仅仅是文艺性的,它还包括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实用文体的练习。要在完成课本表达训练“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自选动作”的训练。要在学习中、生活中抓机会、挤时间进行表达训练;要用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进行表达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勤思考、勤动笔、多交流、常投稿的习惯。落实充分表达,可供选择的常用方法有下面几种。
1.结合学科学习。
学科学习中练笔的机会很多,最常见的当然是语文学科内的练笔。如读中小练笔(片段练习)。读中小练笔有三种具体形式:一是由内容生发开来的片段练习;二是由表达方法的'学习借鉴产生的片段练习;三是既有内容的联系又有表达方法的学习借鉴的片段练习。第一种形式的小练笔可能对阅读课文中表达方法的即时学习会有所缺失;而第三种形式的小练笔则可能会对学生的束缚过多,妨碍学生自由表达。所以我们认为第二种形式的小练笔更适合一些。语文学科内的练笔还包括缩写、扩写、仿写、续写、改写等方式。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改写这种方式,改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比较普遍,但研究还不够。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及节奏,常常把散文用诗的格式呈现,其实这就是一种改写,它将散文改成了诗句。再比如古诗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将古诗的意思用白话写出来,那是一种多重改写:将古诗改成现代诗、散文诗,将文言改成白话,将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演课本剧是我们常见的语文活动形式。许多课本剧是要对课文进行改编的,这也是改写,这个改编就是一种很好的练笔。在准备演课本剧之前,可先发动大家各自改编课文,然后评出最佳剧本,再综合大家意见修改,最后供排练。从中可以看出,演课本剧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学科学习的管理过程也有许多练笔的机会。比如拟定学科学习计划,这其中涉及目标、措施、步骤等。再比如学科学习的反思总结,这其中包括目标达成情况、成果和问题、归因及改进等。
2.结合班队生活。
班队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形式,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形式。学生应是班队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落实者,这同样给学生练笔提供了契机。比如班委会的选举,可将单纯的推选改为推选与竞选相结合。选举前请竞选者写竞选演讲稿,推荐他人的同学则写好推荐信。再比如节日纪念活动、春游秋游活动,活动怎么开展,过去都是老师说了算,能不能改变一下呢?比如春游秋游让学生选择目的地,当然得让他们用文字对目的地作一番描述,并表明为什么选择那个地方。“六・一”儿童节、“九・十”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等这些节日怎么庆祝?可以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发动大家拟定活动方案,再优中选优,按优选出来的方案组织落实庆祝活动。还有国旗下的讲话,讲话稿可不可以让学生去写,让写得好的学生亲自上台去讲。班级黑板报的稿件能不能多一些学生原创,少一些报刊摘抄!
3.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放,学生要经常走出封闭的校园,到社会中去,到实践中去。这是学生了解社会、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当然也给学生表达训练提供了机会。比如社区实践活动,首先你要了解这个社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能否写个调查报告,将某社区的住户数、人数、军烈属、孤寡老人等信息弄清楚。在节日给军烈属、孤寡老人写一写慰问信。还可以参与社区文明建设,写一写文明建设倡议书、社区卫生条约等。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放眼世界,参与范围可小到社区大到国际。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一个社区、一个村庄开展实践活动,给他们写建议,为他们写倡议;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就本地区和家乡发展建设写信给有关部门献计献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像《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给异国弟弟的一封信》的作者那样与联合国领导人、非洲小伙伴书信交流。
4.参与文化活动。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语言文字、书面表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这么讲,文字表达从其结果看,它本身就是文化产品;从其过程看,它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文化活动为文字表达训练提供了很多机会,比如被誉为城市名片的“楚才杯”作文竞赛。经常且可持续的方式当然是向报刊投稿,我国已把文化繁荣、文化兴国作为战略目标,报刊业也得到很大发展,报纸门类也越分越细:有少儿类报纸,如《中国少年报》;有学科类报纸,如《语文报》;有艺术类报纸,如《少儿书画报》。这些都应该是我们学生表达交流的阵地,应该鼓励他们投稿,激发他们投稿的积极性,消除他们投稿的神秘感。通过投稿展示才能,增强自信,加强训练,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还有地方类报纸,如《长江日报》《武汉晚报》,都有文教专版,我们也可鼓励学生积极给这些报纸投稿。
教学一百问篇五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作十,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来理解其意义。今天的备课最大的不足是体现在没有有系统的安排让学生自主学习,一直是牵引着学生学。导入主体图时我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搜集信息提出问题,但是,学生的问题都是东一个西一个,不能把全部问题说出,而且我发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不高,懒得提问题。
我也是脑海中想到该是给学生讲一下有序思维提问题,又觉得孩子们年龄小,不需要,否则给孩子们加重负担。反思到自己挖掘教材还是不够深入。
学生提问题后出的算式,我没有挑出不退位减法让学生学习,而是让学生把算式分类,让学生观察“个位够不够减”进行分类,学生果然能很好地分类。我的意图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一开始就对100以内减法有个清楚系统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尝试做题。带着学生说了一个算式的计算过程。
然后才让学生练习巩固,没有进行更好地不同类型练习。感觉我这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今后的教学,一定要以导学模式为基点尝试教学,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一百问篇六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是一篇议论文,文中写得非常有条理:先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再运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
在导入环节,我注重了单元的整体性,抛出了《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居里夫人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一问题,从学生的回答中来引出课题。进而,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来学习课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环节,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小标题。
我主要运用了表格,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第二个、第三个事例,则完全放手给学生,仅将正确的表格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教师也恰到好处的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鲁班发明了云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等。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从课文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来汇报。重点让学生明白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学生基本汇报出来。作业环节,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充分地关注了每一个的学生。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学生是学习主体,课上我尽量将自主权交给学生,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少,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
教学一百问篇七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是一篇议论文,文中写得非常有条理:先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再运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我的设计思路是:先读题,初步理解课题,引入新课。其间,还通过题中“诞”字的书写复习汉字的结构和书写。然后学习课文的生字词,引出本文四个重点词“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再学习重点句,重点分析“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帮助学生弄懂“?”“!”在文中的含义。再通过三、四、五自然段文中的三个事例进一步理解课题。最后以读促悟,通过读课文二、六、七、八段中一些对课题作解释、归结的话,透彻理解作者的观点。在讲课过程中,我让学生读文,紧紧抓住本文的事例,来证明作者观点,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使阅读理解的能力得到提高。
这节课,我也认真地做了准备,然而,实践证明,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我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整节课,我不自觉地一味地引领学生分析起课文来。然而,教材之所以编写这一课,肯定考虑了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怎能忽视了编辑者的能力和作家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自己本节课对学生在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方面的培养,则如蜻蜓点水。如果再让我重新来上这一课,我一定将引领学生分析课文的环节删除,而改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汇报交流,并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课外搜集的证明本文作者观点的实例。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我则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读”上,读与作者的观点相关的二、六、七、八段落上,让学生反复读,声情并茂地读,以读促悟。如有可能,我会将作业中的“小练笔”放在课内进行,当堂完成学习任务。当然,若时间不允许,我绝不勉强。我想:这样子学生自然地学,要比老师的灌输会有效的多。
通过教授本课,我感悟到,对于语文课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以课标为本,教学中增加师生互动的环节,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设法让学生多去感悟的未知的东西,特别是重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感悟会好一点。
教学一百问篇八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班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体裁特点。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洗澡、机械、逆时针、玫瑰、领域、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同学们,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要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板书),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中有些也是从事实中得出道理的,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出示图片(桃花心木、五根手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请看老师板书。(板书课题)齐读。
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课题的?(学生发言)本文作者叶永烈先生用了浅显易懂的语句来解释,请同学们翻开书快速地找一找。
哪个自然段?(出示第二自然段)怎么解释的?一齐读出来。(学生读)。
这里的“?”和“!”分别指什么呢?(?指发现问题,不断追问,指通过探索,解决疑问,发现真理。)。
2、交流感悟事例: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个事例,同学们认真默读第一个事例。
想一想这个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用问号标注,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用“!”画下来。(为什么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引读:“他认为,在北半球……;如果是在南半球……;而在赤道……”
师:这个真理是怎么诞生的呢?为什么谢皮罗教授能从洗澡水的现象中发现真理呢?(你能从书上找找关键的词句说一说吗?)交流,学生汇报。
师:敏锐地注意、紧紧抓住问号不放、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从谢教授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生答)。
师:是呀,(出示课件)引读“谢皮罗教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找到了真理”这句话。
3、后面两个事例请同学们按照老师刚才讲的方法,对照表格自己完成。
出示表格。
学生汇报交流。
4、这三个事例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汇报。
师:这三个事例中的事情都是最平常的小事,这种最平常的小事,用我们书上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生:司空见惯)。
师:正因为他们善于(引导读)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找到了真理。
的确,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生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师:这里的四个词语能不能调换顺序呢?(不能)对啊!发明是一种创造,而做出重大科学贡献的创造才称得上“成就”。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语表明了科学贡献的层次和大小,是按照顺序来排列的。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语句。(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5、看来,发现真理并不难,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生接)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里的“见微知著”如何理解?(生:看见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
也就是从细小的事情中,不断探索,得到最后的真理。这和我们的第二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最后才能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你还知道哪些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见微知著,发现真理的事情吗?学生举例。
做实验。
老师也要用事实来说明这个道理,请看:(实验)。
老师在这水槽里装了些水,这儿,还有两个小瓶,里面一个是洗衣粉浸液,一个是食用酸醋。大家观察一下,这三种液体,有颜色吗?(没有)老师可有办法,让它们变出颜色呢,我先倒入洗衣粉浸液(使水槽水变红),这还不够,更神奇的还在后头,我再倒入食醋,用棒搅匀(使水槽水恢复无色。)。
神奇吗?你是不是也有很多疑问,留待你课后去寻求答案。
只要你记住: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学生齐读最后两段)。
这篇课文通过三个事例,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让我们也仿照这种写法写一写,出示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教学一百问篇九
2、了解课文中写的三个事例,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个事例的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品析课文,理解文中的三个科学故事,体会具体事例在说明观点的的作用。
初步理解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并能仿照写法写话。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科学精神)。
2、前面两课告诉我们哪方面的科学精神?(18课:居里夫人坚定执著,为科学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的精神;19课: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师:是啊,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了解和感受了居里夫人、中国航天人身上精神。
这一些科学精神是非常可贵,非常感人的,是值得去学习的。而具有这些科学精神千千万万的知名的或者不知名科学家、科技工作者都是值得我们去敬重的。
今天我们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让我们继续了解和感受可贵的科学精神,另外,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我们要来学习这种写法。
二、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自学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读通读准课文。
2、自学生字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提问。
课文里讲了哪几个人物?(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谢皮罗、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奥地利医生)课文写了几个事例?(三个)。
你认为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属于哪一类?(说理性文章或者议论文)。
2、检查朗读。指名四个学生分别来读第一二、和第六、第七、第八自然段。
3、检查词语。教师出示词语。
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词语,想想哪几个词语比较难理解;指明朗读词语;重点理解一些词语;齐读词语。
重点学习词语:诞生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机械洗澡逆时针无独有偶玫瑰见微知著领域。
司空见惯:意思(看得多了,不以为奇),近义词(习以为常、屡见不鲜),反义词(、凤毛麟角)。书上“司空见惯的现象”指哪些现象?“司空见惯”还可以跟哪些词语搭配?(司空见惯的事情……)。
追根求源:意思(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近义词(刨根问底、追本溯源)。
机械:“械”是形声字,用械组词。
逆时针:给逆组词。
无独有偶:意思(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举例。
见微知著:“微”、“著”的意思(隐约、明显),意思(见到事物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领域:用域组词。
四、快速默读课文。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文举了哪几个事例?
检查。
1、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朗读第一自然段。
2、课文举了几个事例?举这几个事例目的是什么?(为了用事例说明这个道理。)。
3、找出课文中写这三个事例的内容。(3、4、5自然段)。
五、初读三个事例,了解三个事例的内容。
下面我们来概括这三个事例主要内容,有一个自然段可以帮助我们来完成这个任务,哪个自然段?(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写了哪几个内容?)。
指明三个学生来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其他同学再想想,分别讲了什么?
给学生一些时间,可以自己说说,也可以在同桌说或者在小组里说。
请三个学生站起来说三个事例的内容。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出示三个事例的内容,再让全班同学读一读。
六、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篇课文是说理性的文章,也叫议论文,分哪几个部分,在课题上边写出课文的结构,并且在书上分好段。
教师板书:提出观点——事例证明——总结全文。
七、小结。
教学一百问篇十
教学反思。
范文,欢迎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属于一篇议论文,课文的题目也就是本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充分地考虑课文的特点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在导入环节,我注重了单元的整体性,抛出了《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居里夫人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一问题,从学生的回答中来引出课题。进而,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来学习课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环节,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在此基础上,检查了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重点从字音、字义、字形三个方面来汇报,课上学生汇报的效果很好,可见预习的充分,六年级大部分学生的字词方面的预习习惯基本上养成了。之后,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指说的学生回答得很完整,进而全班学生练说,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主要运用了表格,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汇报的第二个是列,则进行了扶,让其依据表格的而要求来完成,允许小组合作,在汇报的时候,及时地加以指导,自读结论和问题来加深印象;第三个事例,则完全放手给学生,仅将正确的表格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教师也恰到好处的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鲁班发明了云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等。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但是,课文的学习并没有结束,找到真理还需要条件,学生汇报,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悟中明白科学家们还需要有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等精神。最后,回归第二自然段——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造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理解本段的意思之后,点明了课文的观点,即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从课文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来汇报。重点让学生明白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学生基本汇报出来。作业环节,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充分地关注了每一个的学生。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学生是学习主体,课上我尽量将自主权交给学生,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少,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语文教学注重读中感悟理解,自己引导学生的品悟还不够,朗读也是浅尝即止,没有把学生的感悟推向深层,从中也可以看到自己在课堂调控方面还存在不足。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这次的区优课我已上完,但在其中我实践了自己新的教学尝试,得到了不少收获,也看到了自己仍需不断提高的空间。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路还很长,我将以不断学习,不断探究,不断实践的信念把这条路走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发现真理。
教学这篇课文,我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汇报、朗读、表达.....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
教学中,我引导“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三次回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一咏三叹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阅读分享中心有所动,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高年级学生字词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开课的字词学习的安排确实必要性不大;另外,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正是因为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告诉学生把“?”拉直变成“!”就是真理。所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此,我想到了一位班主任在日志中所记述的管理方法。
有一次,学校要举行广播操比赛,各班都加紧训练。第一天的训练乱七八糟,回到教室后,学生以为要挨批,而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第二天,老师又来看学生做操,回到教室,还是什么都没说,照样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问号,不过这个问号要小一点儿。接下来一个星期,老师每天都来看学生训练,但是从来都没有像隔壁班老师那样进行言辞激烈的点评和热情洋溢的鼓励,只是一声不响地带学生回教室,然后在黑板上极认真地画一个问号,问号有时候大,有时候小。学生心里自然对这些问号做出了多种多样的猜测。奇怪的是,那些问号就像刻在了学生心里,一到做操就想起那些问号,总是不由自主地问自己:我做得怎么样?动作到不到位?想着想着,手就自然伸直了,腿也自然踢高了,生怕老师的那个问号指的是自己。那些问号就像有魔力似的,最后在比赛中,这班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回到教室,老师微笑着看着学生,然后在黑板上用红粉笔画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这时,学生都会意地笑了。老师的问号和感叹号,让学生经历了一场巧妙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会心的交流、默默的愉快。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言之美”,比起“大珠小珠落玉盘”来,有时更让人铭心刻骨,回肠荡气。“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怒目,是一种流露;低眉,是一种含蓄。含蓄而富艺术性的表达往往更令人印象深刻,“无言的教育”这种真理有时更能创设出美好的教育境界。
讲具事体例时,我采用了教----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谢皮罗教授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生汇报的第二、三个事列,则完全放手给学生,将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但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但是,课文的学习并没有结束,找到真理还需要条件,学生汇报,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悟中明白科学家们还需要有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等精神。
教学一百问篇十一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第五组课文中的第三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契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交流、汇报、朗读、表达……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三次回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一咏三叹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然后,对整个单元训练重点即写作方法进行了回忆总结,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比如,为赶时间,语速比较快。没有给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的时间。另外,文中破折号的用法,以及“无独有偶”和“最有趣的是奥地利医生”这两句话在文中的过渡和递进作用没有给孩子们强调,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
教学一百问篇十二
在讲课时,我把握文中的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8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论说文,文中的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要让学生弄明白。这样,我还从课后的问题入手,从整体到局部的引导学生把握中心论点,落实文中的.知识点,如前后照应等。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课文的学习。通过课后的小练笔与课堂学生的学习表现可以看出学生的在前置性学习上花费了比较大的功夫,前置性的学习的确能让课中精彩无限。(课后的问题,学生们都掌握的很好,对于如何写议论文,孩子们也掌握的比较透切。)。
我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交流、汇报、朗读、表达.....这样,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所追求的课堂。
教学一百问篇十三
3.勾画课文中对你有启发的句子,可以读给同学听,如有别的启发说给同学们听。
我觉得第一个问题设计得很好,这个问题不仅把课文中三处含义深刻的句段联系起来了,而且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也做好了铺垫。这个问题还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提炼、总结、升华,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第二个问题的设计突出了教学重点。
纵观整个课堂,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令人满意,但也不免有些遗憾和不足之处:。
1.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不够,情感不够投入。
2.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还显得有欠缺,可能备课中问题讨论以表格的形式出示,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根据教学中的上述不足之处,若再教此课,进行如下改动:。
1.师生充分互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文中事例涉及的“洗澡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近,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观察,获得直接经验。盐酸会使紫罗兰变色以及试纸的酸碱测试可以在课前做实验给学生看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将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情况在班上交流,学生有话可说,这样既可切入课题,又能理解“真理”。
(1)课的开始从学生熟悉的人生格言入手,理解什么是真理,这样,学生也有话可说,可以形成师生互动的火热氛围。
(2)引导学生说课题,要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得理直气壮。我想这样要比从课题入手要容易得多,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了。
2.引领学生掌握表达方法。
(1)检查预习,养成积累的习惯。
认清词语,纠正字音,同时进行引申和扩展,加深学生对课外词语的积累,如对含有反义词成语以及非四字成语的积累。
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是说理论述的句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理解。懂得用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一百问篇十四
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教材六班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而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读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体会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前预习,在朗读中,运用学过的方法领悟课文内容,体会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的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最近,我们认识了美丽而伟大的女性科学家——居里夫人,你觉得她是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生说)。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0课。齐读课题。
3、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4、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20课,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大家打开书,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
2、认读词语。
(1)指读 (2)通过预习,你都知道什么了?(音、形、义)。
3、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指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感悟。
2、汇报交流(依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地进行教学活动)。
(1)第三自然段。
生:读 谈体会 (相机填表格出示)。
师:指生再读问题和结论,并指导学生画下来,同时梳理过程(表格出示)。
(2)第四自然段。
继续汇报,同时按照表格的要求,在书上画出相关语句来。
汇报(相机填表格出示)自己读一读。
(3)第五自然段。
最后一个事例能自己完成吗? 汇报(相机填表格出示)。
3、拓展。
其实,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能说一个吗?
4、教师补充介绍相关的事例。(屏幕出示)。
5、小结。
6、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进行教学活动)。
(1)学习第7自然段(屏幕出示) 。
理解见微知著的意思,说说这句话与课文开头有什么关系?记下来。读读。
(2)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学习第8自然段 谈谈体会。
(1)(出示第2自然段)读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的是什么呢?这样运用符号有什么好处呢?指导学生记下来。
四、总结收获。
把书放下,课文学到这儿,课前的问题解决了吗?你学到了什么呢?
1、内容 。
2、写法 。
五、作业。
必做题:
1、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准备小练笔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选做题:
继续搜集关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六、教师总结。
在本节课的最后,老师真诚地希望咱们班级的同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勇于发问,大胆设问,这样才能求得真知,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