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汇总17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提升自身能力。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这是一些精选的总结范文,相信会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篇一
本节课的教学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和探究声音的三个特征,成功之处有如下几点:
以听声为主线,通过音乐的播放,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逐步从无意转向有意,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声音的三个特征。
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在线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理论联系实际、物理结合生活的能力。
以多媒体为依托,通过精心准备的网站和丰富的音频资料,让学生在体验优美的旋律时轻松学到知识;尤其是论坛这个栏目的设计,让学生和老师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自始至终,老师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把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物理教学中,达到良好效果。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一方面是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是很准确、熟练,更重要的是平时缺少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重视。
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感性,也就是对物理联系生活的意思比较薄弱。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篇二
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u课型:新授课。
u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u知识与技能。
1.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知道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u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u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解析。
u重点。
声音的三个特性。
u难点。
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调、响度和单色三者的区别。
教学准备。
生:自带器具(如梳子、塑料硬片、钢尺、塑料尺等)、音叉。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创造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约4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用收录机播放一曲交响曲。(如《命运》交响曲)。
2.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震撼人心的乐曲,表达了人们与命运抗争,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有的地方音调低沉,有的地方单调高昂;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钢琴和其它乐器组合演奏出了伟大的乐章。为何能奏出如此变化多端的曲子来呢?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
教师板书出课题:“声音的特性”
1.欣赏乐曲,受到强烈的音乐感染。
2.听讲,产生探究声音奥妙的迫切愿望。
二、音调:(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但不一定要求面面俱到)(约16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演示:拿出一个乐器(用简易的儿童乐器也行,没有乐器可用实验室不同的音叉)演奏音调高低不同的音符。
讲述:刚才同学们听到的音符,有的音高,有的音低,我们也知道,按动钢琴的琴键,从左到右,音调逐渐增高。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音调的定义。
2.探究:
大家能拿出既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又便于观察的方案吗?
引导有些小组进行教材中的方案(其他方案也行)。如p19图1.3-1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钢尺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3)分析和论证: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引导学生分析:钢尺振动的越快,发出的音调越高;钢尺振动的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
3.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4.讲述:可见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音调的高低。“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板书结论。
由演示得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讲述: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在20hz到20000hz之间。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提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察觉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
教师简要介绍一些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发声频率范围与人的差异。并扩展介绍超声、次声现象及其广泛的应用,有些情况下也存在危害。
6.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
将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上,观察不同频率音叉声音声波的波形。再将男女同学的声音信号输入,比较波形。
1.学生听音而且指出音的高低。(学生音乐课具备这样的常识)。
获得对音调高低的感性认识后,了解音调的定义。
2.探究。
(1)思考,进行猜想。(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根据平时自己对声现象的观察,发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管学生的看法如何,教师都应该表扬、鼓励,倡导大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
(2)学生积极地尝试各种办法,有的可能用钢尺、塑料尺拨动,有的可能有长短、大小不同的笔筒吹,有的可能敲动不同的物体、不同的部位。
学生筛选出方案。
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注意听声、观察。
(3)比较、分析,认识到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3.学生观察器材、弄清原理,认真听声、作出比较。
分析、比较,再次认识到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为后面的归纳打下基础。
4.听讲,这里是学习物理学第一个引入了物理量,认识到引入物理量总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意义,认识到频率这个物理量的意义和定义、单位及单位的符号。
归纳。作好记录。
5.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学习小组间有不同看法也可以争论。
听讲。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
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扩展知识,活跃思维。
学生也可以举一些自己了解的超声、次声现象及其应用。
6.观察。获得“单调与振动频率有关”的感性认识。
三、响度:(继续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实验的精神)(约12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演示:用一面小鼓或音叉,轻敲和重敲让其发出声音。问:同学们听出声音有何不同?
讲述: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板书响度的定义。
2.探究:
(1).提出问题: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如p21图1.3-4所示,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3)分析和论证:比较不同响度的情况下乒乓球弹开的幅度。引导学生分析:音叉的响度越大,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音叉的响度越小,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小。
3.演示:关于响度跟振动的.振幅的关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实验外,在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用敲击音叉将盛在盘内的水溅出等实验都可以观察,效果也很好。但在实验时要注意可见度,如果可见度不佳,可请后面的同学上讲台来自己做,做后大声地告诉全班同学。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板书结论。
5.演示、补充: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滴答的声音,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1.观察、听音,然后回答:声音的强弱不同(或声音的大小不同)。
了解响度的定义。
2.探究:
(1)思考。提出猜想。
(2)设计实验:除了教材中的实验方案,有其它实验方案更好。提倡学生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案。
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3)比较、归纳。认识到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观察演示实验或上讲台进行实验。对实验方案有创新的同学给予很好的评价。
4.了解振幅的意义和定义。
在实验基础上,在老师引导下归纳出结论: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5.观察、了解。
四、音色:(通过体验和事例,认识音色这个特征)(约5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找四个同学在后面分别念一首诗,能指出是哪一个同学吗?
讲述: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板书出“音色”这个概念。
不同的乐器的音色不同,演奏同一曲子,我们可以听出差别。不同人说话的音色不同,所以就有了“闻其声而知其人”。
2.演示:观察波形。
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不同的乐器对话筒发出相同音调的声音,例如都发c调的1(dou),比较各波形有什么不同。
1.听声音、参与活动。
听讲。甚至有些同学的思维得到扩散,“我们能听出敲桌子声和打碎玻璃声,是因为音色不同吗?”“在家里,我还能辨出爸爸、妈妈的脚步声,是因为音色不同吗?”等等,教师给以肯定。
2.观察波形。对“不同乐器音色不同”获得感性认识。
五、简单小结(巩固本节的知识点)(大约2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小结: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
1.什么是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
2.什么是响度?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一个特征?
回顾本节内容,回答。
六、课堂练习: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约6分钟)。
练习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1.雷雨季节,有些小孩害怕雷声,是因为雷声的()。
a、频率很高b、振幅很大。
c、响度很大d、音调很高。
1.根据对雷声的体验回答问题。
答案:c。
2.根据对生活的观察和教学中对音调、响度和音色区别的认识,得出答案。
答案:响度,音调,音色。
3.经过小组讨论,利用人与动物听声的频率范围的差异回答。
答案: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次每秒到20000次每秒.狗能听到的声音范围远比人耳听到的范围大,使从15次每秒到50000次每秒.它能听到人听不到的高频率的声音,驯狗员用的是超出人的听觉范围但在狗听觉范围内的信号。
七、课后延伸练习。
p21“想想议议”
(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频率低于20hz,蚊子的翅膀振动频率在500~600hz。蝴蝶的翅膀振动频率低于人的听觉频率范围,而蚊子的翅膀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听到了讨厌的蚊子声。)。
板书设计。
一.音调。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2.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
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
二.响度。
1.响度:指声音的强弱。
2.响度与振幅有关。也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三.音色。
我们能听声辩物是根据音色不同。
多媒体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与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教学中,可以利用多种媒体(如录音机、vcd、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等)展示音乐的魅力,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多媒体播放丰富的超声和次声应用的资料片,拓展学生的知识。
能力提高设计。
一位女高音正在轻声为一名放声歌唱的男低音伴唱,他们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此题的目的是使同学们能正确区分乐音的三要素。“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指音调,因此女高音音调高,男低音音调低。“轻声”与“放声歌唱”则表明了声音响度的大小,女高音响度小,男低音响度大。)。
物理小知识。
共振在开玩笑。
大约在170年以前,拿破仑率领法国军队入侵西班牙,有一支部队从一条铁链悬桥上通过的时候,指挥官起劲地喊着口令:“一、二、三、四!”随着口令,士兵们迈着整齐的步伐上了桥。悬桥越来越激烈的上下振动着,当队首的人快走近对岸的时候,只听见哗啦一声巨响,悬桥突然断了,桥上的官兵都掉进了水里,淹死了不少。
原来是共振在开玩笑。你知道共振在开什么玩笑吗?断桥事故的发生,就是因为队伍齐步走过桥的时候,相当于对桥加了一个策动力。当它的频率等于或者接近桥的固有频率的时候桥就发生共振,振幅迅速增大,把桥震断。因此,大队人马过桥,切忌齐步走,有些国家还做出规定,军队一律不许齐步过桥。
同样,火车过铁桥,车轮和铁轨衔接处的撞击,也会产生周期性变化的作用力。如果这种作用力的频率和铁桥的固有频率相等或者接近,桥就会发生共振,这种震动也可能使桥震坏。所以火车通过大铁桥一定要减速行驶,使撞击力的频率远低于桥的固有频率,避免铁桥发生共振。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篇三
创设情景师生共同欣赏一段音乐和一段噪声,请学生谈谈对这两段音乐的感觉,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是声音给人的感觉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播放音频学生登陆教师网站,仔细听两段音乐,讨论并说出对这两段音乐的不同感觉。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探究实验音调和响度教师播放准备好的2个动画,一个是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一个是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分组进行探究影响声音的音调、响度的因素。教师巡视并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探究活动,适时给以点拨、指导。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播放动画学生观看动画,分组进行讨论,应用教师提示的探究方法进行探究,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实验,学生可以通过论坛跟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流。探究完毕,学生进行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共同性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
作业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做梯度训练。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做梯度训练。巩固提高。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篇四
引入:由上课铃声、老师“上课”为题。
设问:你们为什么站起来?(声音,人耳可以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能够引起鼓膜的振动。)。
过渡:物体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呢?
新课教学:
提问:你能通过什么方式发出声音呢?(学生动手试一试)。
活动1:2位同学合作,一个同学用两支笔把橡皮筋拉紧,另一位同学用手拨动它.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听到声音了吗?(听到)。
2.橡皮筋在做怎样的运动?(振动)。
3.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振动)。
活动2:用2只手指轻轻地放在你的喉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仔细体会后回答问题:。
1.你感觉到喉部在振动吗?(振动)。
2.你知道是什么在振动?(声带)。
思考: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物体有何区别?(有无振动)。
进一步验证:音叉实验(注:观察什么现象)。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音叉会发出声音。用手触摸正在发生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描述这个感觉。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后,如果迅速把发声的音叉触及烧杯器皿中的水面,会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用胶带把乒乓球和线的一端粘在一起,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上,使乒乓球被悬挂起来。迅速将它与乒乓球轻轻接触,描述实验现象。怎样分析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呢?(对实验现象进行了放大,说明声音产生是振动的结果)。
学生分析总结:(板书)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的结果。(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教师引导:“你能举出一些声源吗?”(学生回答:口哨—空气、雨声—水、音乐—乐器)。
进一步总结: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过渡提问:声音是怎样从声源传播出来的呢?如:老师上课的声音是怎样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板书)3.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思考:声音的传播能否离开物质呢?(真空)。
活动4:实验:将一只开着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钟罩内,对钟罩抽气。
问题:1.你听到电铃声了吗?
2.用真空泵抽出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抽出时,电铃声会减弱;当空气几乎被抽完时,你仍能听到声音吗?(不能)。
3.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能)。
思考: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板书)4.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的物质。(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
类比声音传播活动1:水槽中盛有平静的水面,水面上浮着一个软木塞。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观察水面出现什么现象?远处的软木塞怎样运动?(用笔点击水面后,由于笔的上下振动,引起水面的振动,水面出现波纹,而且波纹从中心向四周传播出去,引起远处的木塞浮动。但木塞只在原地附近浮动,并不向远处移动开去。)。
活动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的前方,当音响发出较强的音乐时,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跟音乐一起舞蹈)说明什么?烛焰发生跳舞说明烛焰周围的空气在振动。(用手靠近音响喇叭去感受)。
(板书)声音的能量——声波:声音在空气中形成疏密变化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观察图表,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结论:(1)20℃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2)20℃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0℃时大理石中的声速为3810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练习: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在巴黎用下述方法进行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铸铁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913m,两次响声相隔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铸铁中的声速.
课外活动:制作土电话。
课堂小结:
1.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的能量(声波)。
2.对于声音你还想知道什么呢?(为下节课埋下伏笔)。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篇五
第一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
[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
[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 鼓掌.
[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
[想想议议]。
[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生庚]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
[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
[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
[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
[演示]。
[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真空不能传声.
[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wave).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
[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
[生乙]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
[生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
[生丁]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
……。
[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生甲]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生乙]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25℃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第一组: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二组:测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t,利用v=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第三组: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s,利用v=,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四组: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t,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利用v=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五组: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t1;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t2,则利用v=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
[动手动脑学物理]。
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
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
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
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
t1==14.3h。
t2==2h。
t3==0.8h。
3.能听到两次敲打声.第一次声音是由铁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中的空气传来的.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四、布置作业。
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篇六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篇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希望为大家提供的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设计方案,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查字典物理网!
3/3。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篇八
第一章我们学习了运动的描述,第二章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研究的是物体运动变化的规律,可是什么原因导致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呢?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相互作用》会给出我们答案。
【新课教学】。
一、力。
【多媒体展示】足球场上的射门过程,以足球为研究对象。
【教师演示】一把尺子压弯、橡皮筋拉长等。
【提问】什么原因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使物体的发生形变呢?
【知识点归纳】。
(一)、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测量:弹簧测力计。
3.单位:牛(n)。
【强调】1、力的产生和存在离不开物质。
2、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只要有力产生就一定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提问】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演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结论】不接触的物体间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三要素。
【演示】用不同的大小的力拉橡皮筋.
【结论】大小不一样,作用效果不一样。
【演示】相同大小不同方的力分别作用在同一运动物体上。
【结论】方向不一样作用效果不一样。
【展示】用同样大小的力在门的不同位置推门。
【结论】作用点不一样,作用效果不一样。
【归纳】: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强调】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所以力是矢量。
(四)、力的图示:
1、力的图示: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法。线段是按一定比例(标度)画出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6.力的示意图:只画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五)、力的分类。
1、按性质: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2、按效果:拉力、弹力、压力、动力、阻力等。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用力把乙推倒而自己并未到下,说明只是甲对乙施加了推理,而乙对甲没有施加力。
b甲对以施加了力的作用,甲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c带正电的甲球吸引带负电的一球,那乙球也同时吸引乙球。
d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二.重力。
(一)、定义。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二)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g=mg其中:g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察看课本44页“一些地方的重力加速度标准值”,结论,从赤道带两极重力加速度逐渐减小,因此重力的大小与地理位置有关。
2.方向。
【提问】任何一个力都有方向你知道重力的方向吗?请用实例说明你的依据。
【展示】垂柳、铅垂线。
【合作讨论】生活中那些现象和应用方面涉及重力竖直向下的知识?
【归纳总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作用点。
【讲述】重心: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做物体的重心。
【强调】我们就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重力,等效地代替了实际作用于物体无数个点上的无数个微小重力,这种方法叫等效代替。等效代替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后还会用到。
【合作探究】(1)找出不规则薄板的重心。
(2)找出环状物体、空心球状物体、三角形框架等物体的重心。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性实验,并且总结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
问题:重心是否一定在物体上?
【归纳总结】。
1.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除跟物体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重心偏向于质量分布大的那一端。
3.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例2】关于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心就是物体最重的一点。
b重心就是物体的几何中心。
c直铁丝弯曲后,重心便不在中心,但一定在铁丝上。
d重心是物体个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三)渗透法制教育:
利用载重汽车超载,引起的路面严重变形而毁坏路面的情况,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八条:机动车载物应当符合核定的载重量,严禁超载;载物的长、宽、高不得违反装载要求,不得遗洒、飘散载运物。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弱;。
【思考与讨论】。
【师生共同探究、归纳概括】。
【介绍】。
四种相互作用的特点已被科学所认识,许多物理学家认为他们可能是某种相互作用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就像电和磁是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一样。为此,人们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但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结论。同学们在今后可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人类做出贡献!
【小结】。
师生一起回顾这节所学的内容。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篇九
“声音的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声音,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是声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并且较感兴趣,但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往往不易区分它们。为了引导学生有效有趣地学习,教材突出了以下几个思路:
(1)突出学生探究活动。本节安排两个难度不大的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过程的机会。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声音的不同特征生活中随处体现,探究器材随手可得,使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身边,生活即是物理。
(3)注重中华文化、人类文化精神的熏陶。二胡、长笛、箫都是我国特有的乐器,尤其是编钟更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更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文化。
(三)教学重点。
探究音调、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
(四)教学难点。
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能区分它们;理解频率和它的单位赫兹的含义。
学生在生活中、小学阶段、音乐课上或多或少了解到声音有不同特性,也听说过超声波、次声波,见过不同乐器,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缺乏更深一层的较为理性的认识。他们有进一步探究声音特性的欲望,渴望了解乐器发出不同声音的原理,但由于基础概念的不足和探究方法不熟悉,迫切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点。
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在探究音调、响度概念时,采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合适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帮助学生归纳、理解,使刚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既发挥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对概念理解和辨析采用实验和多媒体结合的手段。此外,学生可通过讨论、阅读、实验等手段来主动学习,体验过程,解决基本问题,并能简单应用。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两个超脱于知识载体以外的主要素质。
多媒体、音叉、钢皮尺、示波器、鼓、口琴、乒乓球等。
(一)导入。
(实验演示观察,设置情境引入。)。
物理问题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知声音的丰富性,可设置下列情境引入。
演示:我们周围充满着许多有趣的声音,大家能辨别以下分别是什么声音吗?(多媒体播放几种动物声音和火车等声音。)。
(学生一一辨别)。
追问:你是根据什么来辨别这些声音的?(声音的高低、音色甚至长短等。)。
引入:这说明声音有各种不同的特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课题。(投影课题)。
(二)音调。
(播放一段含有女高音和男低音的音像。)。
提问:女高音和男低音歌唱家演唱的声音各有什么特点?
在上述基础上归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女高音音调高,男低音音调低。
用口琴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让学生辨析音调高低。既巩固概念,也为下面探究音调与什么有关打下基础。
(师生实验探究,启发深入理解。)。
由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探究基础较低,不易猜想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这里采用问题启发式探究。通过设置一系列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系列小问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完成探究过程,体验和学习探究方法。
(1)你能使身边的钢皮尺发出不同音调吗?
学生纷纷尝试。请两名同学上台演示。
(2)你们发现钢皮尺发出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学生很可能回答与钢皮尺伸出桌子的长短有关系,教师这时应充分肯定学生,保持他们探究的积极性,但要进一步启发和点拨。)。
(3)继续仔细观察钢皮尺伸出部分的长度变化时,尺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探究,找出初步规律:音调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入本节的难点概念———频率,讲解频率、频率单位赫兹的含义,并投影结论: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体验规律:用手触摸声带,一起唱“1”、“2”、“3”、“4”、“5”……感觉声带振动频率的高低和音调高低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拓展知识。)。
启发:(单手前后甩动,问学生听到声音了吗,大胆想象一下,如何改进有可能听到手挥动发出的声音。)看来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还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还有什么声音人耳也听不见呢?请大家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弄清人耳能听见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以及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且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含义。
为了拓展视野,体现主动、合作的学习精神,可以安排一个交流讨论: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知识。(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图片或者音像。)。
思考和巩固:为什么我们听不见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观察”声音:刚才我们不但用耳朵听见声音,还用手触摸了声音,你相信我们还能用眼睛来“看”声音吗?(演示把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观察其声音的波形,再将男女同学声音信号输入比较波形,只要能看出音调高的声音波形比较密即可。)。
由于示波器上波形停留时间短,不容易进行比较,可以采用实验和多媒体结合的手段,把波形图描绘下来,制成静态图片进行比较。这部分教学活动通过自学、交流、演示等各种方式开展,不但让大家拓展了声音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尤其是示波器对学生来讲很新奇),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他们觉得物理很有趣,很有用,也很神奇。
(三)响度。
引入概念;由多媒体演示并介绍响度含义。
探究概念: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系列问题进行启发式探究。)。
(1)如何让音叉发出的声音更响?(用力敲打音叉)。
(2)用肉眼直接观察容易看出音叉很响与不太响时振动情况有何不同吗?
(3)给你一个乒乓球,能设法显示音叉的振动情况吗?乒乓球弹开幅度大说明什么?(教会学生观察微量变化的方法)。
(4)做上述实验,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声音,有什么发现?
投影结论: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5)你还有其他方法来验证你的结论吗?
这是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最好允许学生多讨论一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的自主性、多样性方面可以有更多的发挥余地。
有时间的话可以观察不同响度的声音的波形。
(四)音色。
主要从两个环节来展示:
(1)音色含义:新课程理念不追求音色概念的严密性、深刻性,只要求学生知道有音色这个特征,能根据音色辨别声音。这样要求更符合初中生重感性的认知规律。可用多媒体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辨认同一个旋律分别是哪种乐器演奏的,指出分辨声音主要根据音色,并投影:能反映不同物体发出声音不同的特征叫音色。这种注重体验和感受的学习既增长了音乐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用示波器观察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
观察同样音调和响度、不同音色的声音,它们的大体波形相同,只有一些细微的附加振动有所不同。
从知识层次看,本节要求基本结束,学生对音调、响度、音色这声音三大特性有了常识性了解。为拓展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本节课还安排了科学世界“乐音和乐器”,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乐器和其他乐器。
多媒体展示“乐音和乐器”片断。
(1)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要点。(有时间可让学生小结)。
(2)播放编钟乐曲,讨论为什么编钟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总结:不同音调、响度、音色的声音组合起来,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让我们在这动人的乐曲声中结束本课。
(多媒体播放优美音乐)。
由多媒体打出。
用录音机录下一段自己的声音和同学一起听。你觉得放出来的声音和自己的声音一样吗?别的同学认为一样吗?想想看,这是为什么。
巩固知识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课外钻研、查阅资料的习惯。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篇十
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的结果。(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的物质。(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
3.声音的能量——声波:声音在空气中形成疏密变化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4.声速。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篇十一
一、二两个班的物理课程,使用的是沪科版的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教材。在教学中,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意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现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简要小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
本学期我很注重学习新课标,通过学习我体会到新课程标准不同。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课前我熟读新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的相关资。
料,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研读然后制定。
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每个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本。
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积极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趣。
三、注重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知道科学探究是增加学生体验的一种有效方式探究能激发学。
获较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增强,而且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教学中老师比较轻松而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
四、注意学生培养学习自信心。
由于有了上学期对物理的接触,学生对学习物理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有大部分学生仍感觉难度较大,学习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拔苗助长,而是耐心的教导,适时给学生鼓励,给他们信心,不搞偏难题。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赞赏的目光看学生,相信这点不行那点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很多学生由怕物理到喜欢,由差到好。
五、转变教学观念,既教书又育人。
放弃老观念和老思想,放手让学生学习,让他们在民主、平等、轻松中学习。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以上是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简要的小节,工作中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努力和进取,力求精益求精。在以后的工作中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科任:林侣钰。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篇十二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分析。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4)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高一物理重力教案(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对与力的概念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因为重力三要素的分析研究方法能为其他内容的学习作铺垫,所以应是本节的另外一个核心内容。
难点:
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对于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也不容易想到,所以在教学中用实际操作突破难点。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篇十三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指导思想。
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教材分析。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b、初步认识声光电等自然现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c、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五、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六、教改具体措施。
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3、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课件进行教学。
七、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内容时间备注。
第七章力4课时。
第八章运动和力4课时。
第九章压强6课时。
第十章浮力5课时。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6课时。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5课时。
复习考试5课时。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篇十四
1、通过实验,让幼儿知道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了解声音的特性,引起兴趣。
2、知道噪音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养成不大声喊叫的习惯。
3、丰富词:振动、噪音。
1、鼓,鼓槌,纸折的青蛙一只。
2、各种操作器具:响筒、糖纸、拨弦、小铃、水杯、响板各6份。
3、时钟1只,录音机、磁带。
(一)感知声音的产生。
1、出示青蛙和鼓,让幼儿感知声音的振动。
(1)出示青蛙和鼓。
师:这是什么?(青蛙)。
谁能让青蛙在鼓面上跳舞?(敲击鼓面)。
(2)幼儿讨论,青蛙为什么会跳动?
师:请两位小朋友上来摸一摸,鼓面有什么变化?(振动)。
(3)知道振动能产生声音。
鼓面振动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现在呢?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丰富词:振动)。
2、幼儿介绍自己,并用手摸摸颈部喉咙处,体验发声时声带也在振动。
师:鼓面振动能发出声音,人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让我们摸一摸自己的喉咙。
当我们不发出声音时,喉咙怎么样?
现在请你们介绍一下自己,这时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3、通过操作,让幼儿感知声音的产生(分6组)。
(1)我这里有许多东西,你们能让它们发出声音吗?我们去试一试吧!(6种颜色为6组)。
(2)从小组的形式回答。
1、让幼儿知道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1)请1——2位幼儿上来敲击乐器(响板和小铃)。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那响板、小铃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们的耳朵里的?(空气)。
2、感知声音的大小。
(1)教师击鼓,你们听到鼓声了吗?
(2)教师拿出一只时钟,请幼儿听一听(不让幼儿看到)。
师:现在你们听到什么声音?(有:你听到什么样的声音)。
拿时钟请每一位幼儿听一听。
(3)教师:
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没有空气,我们就听不到别处的声音,声音大,传播得远;声音小,传播得近。
(三)知道噪音对人体有害,教会幼儿保护嗓子。
1、请幼儿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听到哪些声音?喜欢听什么声音?
2、放录音。
师:录音中的声音你喜欢听吗?为什么?这些令人感到难听的是噪音。
3、:
在生活中,有的声音优美动听,使人感到舒服,而噪音会损害人的健康,在平时,我们不能大声说话,要保护好自己的嗓子。
(四)声音的保存。
师:春天是美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欢庆一下吧!
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去找一样东西,合着春天的音乐,发出美妙的声音吧!
1、幼儿在老师的哼唱中伴奏。
2、让我们把这些美妙的声音用录音机录下来吧!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篇十五
转眼间又过了一个学期,虽然算起来这学期的实际学习时间比上学期要少,但这学期发生的事情、我的变化、收获、学生的变化、收获都比上学期多多了,真是一言难尽啊!
这学期我任教的仍然是八年级两个班的物理课,对于已经学了一学期物理的八年级学生来说,使他们能够尽快的适应新课程和对这门新课程感兴趣已经不是我当前最主要的工作,但仍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虽然还有少数学生因为本课程的难度而厌学这门课,但大多数学生还是渐渐的喜欢上了这门充满乐趣、新奇、实验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仍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因为这些都是学好物理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打不好基础,那真正提高物理学习成绩和自学能力就是一句空话。下面我就详细总结一下我这学期的实际教学。
心得体会。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仍然是现代教育理念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通常仪器简单、现象鲜明直观的演示实验,或能使学生多观察、多动手的学生实验,利用设悬念、摆疑点、设置矛盾的方法,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根据教材举出一些生动、直观、新奇的现象,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应注意并不是只有老师单方面地去激发学习兴趣,还应该多提醒、多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才是可持续的、效果也好的。比如:建议学生多看与物理有关的资料、多做自己喜欢的物理题、多自己动手做物理实验等。
二、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实际上,在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学效果比以前单纯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效果要好几倍甚至几十倍。
1、创建物理情景、渲染气氛,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的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
2、可进行实验模拟,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物理课堂中,由于实验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利用现有的器材和条件很难实现。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弥补其中的不足,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动态软件则可以非常方便地制作出动画的画面,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困难了。
三、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1、这学期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科带头人公开课和青年教师教学比武大赛,经过近两周的磨练,我觉得自己的收获确实有很大,不仅知道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的导师和其他老师都对我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我很感谢他们。同时,我觉得这不仅是对我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还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水平,使学生的学习氛围有明显的改善。2、这学期我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六一儿童节的汇演活动,我负责舞台设计的工作。我特别感动的是:为了能把巨大背景布上面的大型标题贴好,必须先把固定巨大背景布的两根铁杆子扳倒,放地上后再立起来,因为特别重,所以就连刚开始指挥的校长后来都一起搬铁柱了,非常的不容易。但是最后成功放好的结果已经充分证明了“团结就力量”这一千古不变的真理。
3、本学期全校动员,都在为了迎接义教评估而努力,我也不例外,我负责美术作品的评选和展示。于是我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四幅美术作品,填补了学校没有教师美术作品的空白,当然之所以是小幅作品,是因为熊老师要求我画的,说太大了,没地方贴!我之前就带了一张我在大学期间画的大幅国画来学校,是1米8乘以0.7米左右大小,熊老师就说太大了。当然,我还帮助了其他老师,如帮助薛老师贴完了她负责完成的劳技作品展等等。
四、努力处理好师生关系,因材施教,让学生体验成功,有成就感。
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因材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如,在平时的作业要求方面,对于能力弱的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而对于能力强些的学生注重能力的提高。对于考试,则应基于对双基知识的考查,切忌难度过高。在这里我还想讲一段小插曲,尽管学校规定不能在晚自习之后留学生在办公室补课,但几乎每天晚上都还是有很多老师留了学生补课,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老师是可以留个别学生补习的,而且好像是免费补习,完全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本来我在班上也讲过,要学生晚自习下来找我补习,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结果反而是很多成绩前几名的学生自觉地经常找我补习,而差生仅补习了寥寥几次。有一天晚上,虽然晚自习不是我的,但下第二节晚自习后,我在办公室等着,没有去教室吹促,结果却只等到了一名学生来找我,他就是经常考全年级第一名的一位男学生,那晚他不小心把笔在我洁白的小西服袖子上划了一个墨印子,然后他傻笑一下,拍拍胸脯说道:“好,老师,您这件衣服我帮您洗了,你说行吧?”我也笑了一下说:“好啊!印子要洗掉哦!”“没问题,这好洗的,不用担心,包在我身上。”他又拍怕胸脯说。我微笑“好”了一下。其实,我心里想:我其实只是试探你一下,你在学校怎么可能用普通的洗衣服洗得干净呢?还是我带回家用特殊方法洗吧!但我还是为他这么敢做敢当的勇气而感动,这也成了我们之后关系融洽的一个转折点!
五、对于复习计划的实施要随机应变。
临近期末,学校要求我们每位老师都要写详细的期末复习计划。我也按照学校的要求写了一份,但是后来,在我实施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完全按照计划来做,原因是:学校突然通知期末考试时间提前,所以我在没有改变复习目标的前提下,对复习计划做了微调,否则就完不成复习计划了。后来我还咨询过我的导师,他说我的做法是对的,他还给提了很多好的建议:如我可以把一些能给学生自己自主完成的就安排成家庭作业,因为在期末考试前还有一次长假放,大约四天,这四天的时间真的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以上就是我经历了这一学期的一些心得体会,虽然我觉得这学期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但我绝不能放松,因为“只有谦虚才能使人进步。不进则退。”我会继续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努力,比如暑假我会多看一些相关书籍,多看一些教学视频,多写一些文章等等。感谢学校领导、老师、同学们对我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我会更加努力,并互爱互助,教学相长,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篇十六
1、通过实验,让幼儿知道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了解声音的特性,引起兴趣。
2、知道噪音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养成不大声喊叫的习惯。
3、丰富词:振动、噪音。
1、鼓,鼓槌,纸折的青蛙一只。
2、各种操作器具:响筒、糖纸、拨弦、小铃、水杯、响板各6份。
3、时钟1只,录音机、磁带。
(一)感知声音的产生。
1、出示青蛙和鼓,让幼儿感知声音的振动。
(1)出示青蛙和鼓。
师:这是什么?(青蛙)。
谁能让青蛙在鼓面上跳舞?(敲击鼓面)。
(2)幼儿讨论,青蛙为什么会跳动?
师:请两位小朋友上来摸一摸,鼓面有什么变化?(振动)。
(3)知道振动能产生声音。
鼓面振动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现在呢?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丰富词:振动)。
2、幼儿介绍自己,并用手摸摸颈部喉咙处,体验发声时声带也在振动。
师:鼓面振动能发出声音,人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让我们摸一摸自己的喉咙。
当我们不发出声音时,喉咙怎么样?
现在请你们介绍一下自己,这时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3、通过操作,让幼儿感知声音的产生(分6组)。
(1)我这里有许多东西,你们能让它们发出声音吗?我们去试一试吧!(6种颜色为6组)。
(2)从小组的形式回答。
1、让幼儿知道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1)请1——2位幼儿上来敲击乐器(响板和小铃)。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那响板、小铃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们的耳朵里的?(空气)。
2、感知声音的大小。
(1)教师击鼓,你们听到鼓声了吗?
(2)教师拿出一只时钟,请幼儿听一听(不让幼儿看到)。
师:现在你们听到什么声音?(有:你听到什么样的声音)。
拿时钟请每一位幼儿听一听。
(3)教师:
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没有空气,我们就听不到别处的声音,声音大,传播得远;声音小,传播得近。
(三)知道噪音对人体有害,教会幼儿保护嗓子。
1、请幼儿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听到哪些声音?喜欢听什么声音?
2、放录音。
师:录音中的声音你喜欢听吗?为什么?这些令人感到难听的是噪音。
3、:
在生活中,有的声音优美动听,使人感到舒服,而噪音会损害人的健康,在平时,我们不能大声说话,要保护好自己的嗓子。
(四)声音的保存。
师:春天是美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欢庆一下吧!
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去找一样东西,合着春天的音乐,发出美妙的声音吧!
1、幼儿在老师的哼唱中伴奏。
2、让我们把这些美妙的声音用录音机录下来吧!(教师指挥)。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篇十七
2011年8月29日。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由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五个单元组成。教材从出生起最初感受到的声现象入手,然后再介绍无处不在的光现象、物质的冷热变化、家庭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现象,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从而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就是生活知识的一部分,消除了学生对物理的陌生感、畏惧感,增加了亲切感和兴趣。教材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材中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在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让教师能更好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在实验、插图、练习中,设计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培养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总目标:
1、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趋势,学习新的物理教育观念。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物理实践活动要以问题为中心,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物理科普讲座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与物理相关的现代科技常识。
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要注意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二)、各章节目标:
“声现象”单元分五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的特征”“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声的利用”。第一、三节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和“声音的特性”,让学生声音的产生条件和声音的特性,充分培养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本章在内容上,以大量的图片、想想议议、动手动脑等等感性材料使得形式活泼而且涵盖了多种的有益的信息,让学生更易掌握本章的知识点,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意识。“光现象”单元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及光的色散等。本章中实验非常多,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强调了实验作用重要性。教学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透镜及其作用”单元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凸、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眼睛和眼镜”“显微镜”“望远镜”是凸透镜成像的拓展,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的理解,开阔眼界,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的密切,物理是很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态变化的规律,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同时还运用了图像法,让学生更易认识物理现象变化规律。
“电流和电路”单元分为两部分,一为静电知识,二为电路知识。要求学生能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和成果共享的喜悦,充分培养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特征”“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平面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温度计的使用及物态变化”“电路的识别和连接”等知识点,它们是解释各种现象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物理知识打下基础伏笔,是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
中段的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电流和电路”中“电路连接方式的辨别和连接”等内容,要求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去学习,需学生有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四、教法和学法。
1、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3、组织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开展探究活动,敢于向权威挑战,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创新。
4、提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按预习-上课-复习三步进行教学,保证科学探究顺利开展。
5、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6、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好记录。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辅助教学。
七、教学进度。
1、声现象约6课时(1~3周)。
2、光现象约8课时(4~7周)。
3、透镜及其应用约8课时(8~11周)。
4、物态变化约5课时(12~14周)。
5、电流和电路约11课时(15~20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