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论文改革论文(专业14篇)
语文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总结的语言要简洁明了,条理清楚,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以下是一些团队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论文改革论文篇一
“国际会计”课程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内容设置不合理、方法不科学等问题,不能满足国际化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需求。本文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对调整国际会计课程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提出一些思考。
一、引言。
随着我国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向前,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是一种必然。会计国际化除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还包括各个国家之间会计思想的交流、会文化的相互融通。因此,培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具备扎实的财务技术实力和商业智慧的应用型国际会计人才是当前的迫切需要。“国际会计”在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作为一门涉外型的专业课程对培养国际会计人才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改革国际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成为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国际会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大部分国际会计教材包括比较国际会计、跨国公司会计、国际管理会计及国际审计等内容。从大部分高校国际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来看,比较国际会计作为讲授重点,少量涉及跨国公司会计实务,而对国际管理会计、国际审计这样的会计学分支在国际领域的扩展几乎不予讲授。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不能让学生全面、系统和深入地了解到国际会计的知识体系,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中关于知识能力的要求。
国际会计的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这种传统“灌输式”的讲授法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在课堂上学生只能被动地获取知识,而不能积极地思维。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知识,不仅知识本身掌握不牢固,更谈不上灵活应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经常必须自己做出职业判断并采取行动。如果只会接受信息而不能作出判断,就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无法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改进教学内容,突出“国际协调”
“国际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前沿类课程,且是一门兼具宽度和深度的专业课。目前的课程内容在知识结构上不合理,且不具有前沿性。当前的形势下,国别会计已不再是主流,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大势所趋。教师需要紧跟国际会计发展的趋势,在设置教学内容时,以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为主,特别是国际会计实务部分可选择更多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讲解。在选择时应考虑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衔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比如,对国际会计准则的介绍以先前未学习的准则或与中国会计准则差异较大的准则作为为重点学习内容。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介绍学科的前沿领域,让学生了解国际会计的发展动态,而更为深入的研究则需要由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来完成。通过自主学习锻炼学生搜集文献的能力和开拓性思维,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由于国际会计相关知识涵盖范围广,因此该课程的章节知识跨度较大,跳跃性强,讲授和学习都有难度,因此国际会计教学内容的编排应注意知识的逻辑关联,能帮助学生梳理出该门课程的逻辑结构。
(二)多种教学方法并举,提升教学效果。
在“国际会计”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国际会计理论部分以讲授为主。讲授能帮助学生构建起国际会计课程的框架。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避免“填鸭式”的教学,通过预设问题积极引导等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授“世界会计”与“国别会计”这两种对立观点时,先预设问题让学生思考着两种观点有什么不同?又是如何产生和演化的?之后,向学生介绍各国会计背景,帮助学生从深层次理解经济全球化与各国的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的消长以及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当代国际文化交流的相互作用和碰撞打造了“世界会计”和“国别会计”这两种对立的观点,也正是经济全球化和不同思想意识的交融推动了这两种观点可能融合的趋势。
国际会计的比较与协调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时,教师负责预先选择好、设计好情景,为学生提供咨询、提醒、指导、引导等多项支持和服务,帮助学生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首先设置探究式讨论话题。例如,如何评价美国《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其次,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关于该法案制定的相关资料,包括安然事件等背景资料、该法案的修订过程、关于该法案的争论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等。之后,让学生以多媒体课件为外在表现方式阐述小组学习后得出的结论,或者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进行。最后,教师应协助学生有效地归纳、应用所学到得知识。
国际会计实务则应突出实践性。该部分的学习可以采用课内实训与辅导。比如根据课程内容专设实训项目如下:(1)金融工具会计处理;(2)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3)外币报表折算。要求学生做完实训后,对问题进行反思并提交实训报告。
除了以上述种教学方法之外,也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探索。然而,不管使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教学效果进行取舍。
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论文改革论文篇二
摘要:本文从三方面介绍了管理会计观念的更新,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及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
关键词:管理会计;调整与拓展;发展与改进。
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势,即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正被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所取代。即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向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渗透;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和技术含量的比重在经济中大大提高;人类社会各方面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企业管理创新已有方方面面的进展,而管理会计创新却显得力度不够。管理会计领域需要加以创新和发展的问题有许多,本文仅就管理会计观念、管理会计的内容及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略抒己见:。
一、管理会计观念的更新。
新世纪的到来,客观上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必须树立以下新观念。
1.市场观念。进入信息时代后,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产品和生产设备很快就会过时,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或边际利润顷刻间被竞争对手“抢走”,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逐渐提高,市场需求将呈现小批量、多品类、易变化的特点。因此,企业必须更新观念,密切注视市场导向,加强研究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2.企业整体观念。为适应当代瞬息万变的客观经济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以具有整体优势作为基础和条件。只有整体的目标才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
3.动态管理观念。在21世纪的信息技术时代,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日益提高,使得企业上下级之间、多功能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统一、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规划与控制系统,必须服从21世纪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1.成本管理方面。企业为确保长期竞争优势,不得不在信息、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显得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如何运用好各种资源,使高知识转化为高智力,高智力转化为独特的策略、构思,进而形成各种新设计、新发展,是新时代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
2.决策分析与评价方面。从决策分析方面来看,传统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分析时注重把模型运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而忽视模型运用的前提分析和结果计算的取数过程,以致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在经济行为分析中,作为计算依据的取数是否正确,决定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作为模型运用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决定了模型的可运用性。
3.人文管理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使用人力资本将成为企业管理中首先考虑的问题。与此相联系,管理会计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对人的管理结合起来。
三、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
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来看,实证研究比规范研究在解释和预测管理会计实践方面更具有理论价值。目前实证会计方法在我国不少先进企业中已有广泛的实践,尤其是在目标成本管理方面,实证会计方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是,这种研究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以经济计量学为主要技术手段,且经济计量学方法基本上属于“线性分析”的范畴。而实际中对一些管理会计系统变量关系的“线性假设”缺乏客观依据。再加上这种研究方法忽视了管理会计系统中社会人文因素对研究变量的影响,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和管理决策之间的相关性降低,甚至消失。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现实需要,更好地解决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我们应当提倡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实地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此外,管理会计要解决的是企业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环境下发生的问题,因而其方法灵活多样,因地、因时、因事而异,案例研究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它的结论是在特定条件下,采用某种方法确定的,因而并非任何条件下的最佳答案和标准。在新世纪新的经济和管理环境下,我们相信管理会计必将大有作为。如何在新环境下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是每一个会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这一课题做出的思考,不过是引玉之砖,希望引起广大会计工作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秦俊绒:新会计准则西安理工大学,2008。
[2]傅丹:成本管理会计现状分析及发展设想[j].财经问题研究,2001,(04).
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论文改革论文篇三
摘要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高度复合的课程,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培养学生具备erp管理理念以及erp软件操作技能。目前,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实施教学改革,将先进的技术理念与课程教学相融合,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尤为重要。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化的不断发展,erp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理念和软件系统在企业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和应用。新的市场环境对于会计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会计人才需具备erp企业管理理念以及erp软件操作技能。市场需求的转变给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复合程度日益增加,如何使不断更新的技术理念和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方法相融合,如何改进传统只注重软件操作的教学方式,如何使学生能够理解erp企业管理理念、熟练地操作erp软件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与其他课程缺乏必要联系。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高度复合的课程,涉及了财务会计、审计学等重要学科,而erp软件的兴起与广泛运用,进一步增加了会计电算化的复合程度。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只培养注重学生对于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在新环境下,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erp企业管理理念以及erp软件操作能力。erp软件与传统的财务软件的区别在于erp软件是一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其对于财会人才的操作能力不再局限于财务层面,还涉及企业供、产、销等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参与。会计电算化课程也因此涉及管理学、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学科。现阶段,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缺少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专业课程一般都是基于手工做账环境,与信息技术环境下快速发展的erp软件产生断层,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电算化课程时难以把学到的基础知识和erp软件融会贯通,在操作软件时只是硬性地记住了操作步骤,并不理解这么做的意义。再如,在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忙于完成供应链管理模块的操作,缺少对于管理会计所学供应链管理理论的联系与思考。
1.2师资队伍薄弱。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融合的课程,无疑对于授课老师有着更高的要求。而会计电算化课程在许多高校被认为是最简单实验课程,在人员安排上,高校一般选择教学经验不丰富的年轻老师和非会计专业老师来教授。这些老师一般缺乏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和erp软件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只是照本宣科,严重影响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1.3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主要以先讲后练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大多只是对于操作步骤进行演示、讲解,然后学生重复老师的操作。如此一来,教学方式的单一,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学生容易一味追求快速完成实验,无顾实验操作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流程,实验一出错即呼叫老师帮忙,最终导致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
1.4考核形式不科学。
现如今,许多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依然采取期末成绩评定机制,即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这种考核机制无疑忽略学生在平时课堂上实践操作过程的考核的重要性,使学生认为平时的学习和操作对于成绩影响不大,在课堂上缺乏学习积极性,只在期末考试前突击,考完就忘,并没有取得学习效果。同时,部分高校对会计电算化课程依然采取笔试的考核方法,笔试更多注重考核理论知识,达不到电算化课程对于软件实操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2.1整合校内外会计实训课程资源,建设综合网络课堂。
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中,通常由于教学课时以及实验室条件限制,学生们无法在课堂上操作所有模块的实验,从而导致学生技能训练强度不够,教学效果不理想。建设网络课堂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网络课堂的建设不应只局限在会计电算化课程这一层面,在应当以全面培养学生erp管理理念、提高学生会计信息化操作技能以宗旨,整合校内外会计实训课程资源,建设综合的会计实训网络课堂。目前,各大本科院校为培养应用型财会人才,提高学生会计信息化操作技能,从多个方面去开展了教学工作。首先,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以及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并在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主修课程设置了实训环节。其次,高校购买相关财务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软件,将企业erp管理搬进校园,在校内开展erp实训项目。最后,高校以讲座、授课、校外实习等多种形式联合校外资深企业人员开展会计实训活动。这一系列的举措,目标都是致力于培养学生erp管理理念、提高学生会计信息化操作技能。而由于资源分散于不同的课程中,学生在做不同类型的实验时,无法有效地形成系统的企业erp管理理念和实操流程。有鉴于此,高校在建设综合会计实训网络课堂时应整合各类校内外会计实训资源。通过资源的整合,一方面可以加强其他课程与会计电算化课程之间的联系,例如基础会计学中手工实训与会计电算化课程账务处理的联系、erp沙盘摸拟实训课程与会计电算化课程采购、销售管理、供应链管理的联系等,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全面、系统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综合网络课堂的'建设,首先可以将校内外会计实训资源按照课程分类,如会计电算化、erp沙盘模拟实训、财务管理实训、审计实训等,其次按照专题分类,如账务处理模块、供应链模块等,最后设置综合实训模块,例如企业经营实战演练。实训资源可以以多种形式展示给学生,例如视频、ppt演示、实验、案例、试题等。此外,综合网络课堂可以开设讨论组、网上答疑功能为同学们学习问题提供解疑平台。借助综合网络课堂,学生对于会计信息化操作技能不再局限于课堂,可以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强化会计信息化实训操作技能。
2.2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方式是按照课堂讲授―演示教学―自主实验―指导实验四个步骤展开教学。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在自主实验阶段对老师依赖程度大,无法发挥自主学习能力。最明显的课堂表现就是课堂讲授以及演示教学阶段,学生参与程度低,兴趣缺乏。在自主实险阶段,学生一昧追求快速完成实验,无顾实验操作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流程,实验一出错即呼叫老师帮忙解决。在指导实验阶段,老师疲于帮学生解决最基本的操作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趣味性和挑战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改变原有的教学相分离的模式,加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笔者认为教学方式的改革可以从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改变实训模式、增加学生演示环节三个方面着手。
2.2.1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是会计电算化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途径。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实训课程,教学方式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辅助者。传统教学法已然无法满足会计电算化课程要求。会计电算化课程可引入“任务驱动法”与“设错教学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先进教学方法。其特点在于将填鸭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强调多维互动教学,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根据自己所学理论知识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实施“任务驱动法”,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对实训操作原理的理解与认识。“任务驱动法”具体实施步骤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教师设计任务,例如凭证管理功能,可以设计三个子任务,填制凭证任务,审核凭证任务,修改凭证任务;第二步,学生完成任务,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或者以团队形式完成任务;第三步,教师评价,评价学生完成当前任务的综合情况,并总结学生在实训中的理论认知错误以及实操错误。“设错教学法”是相对无错教学方式而言的。在“设错教学法”中,由教师预先设置错误,通过让学生纠错,来实现对知识传授与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设错教学法”下必须自己去分析错误发生的原因,找出错误纠正的方法,并且通过相关操作解决错误。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充分调动起来。“设错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法”虽原理不同,但都旨在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加深学生对于实训操作原理的理解与认识。
2.2.2改变实训模式现阶段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训模式仍以“一人一个账套”操作为主。一人一个账套操作的实训模式,其优点在于,由学生单独完成建账、账务处理、报表的生成等所有操作事项,学生能够快速地对实训各个环节的流程有清晰、整体的认识。然而,一人一个账套操作的实训模式,所有岗位的工作都由学生一人包办,容易使学生对岗位职责认识混乱,缺乏对不同岗位的操作权限认识。此外,由于学生同时扮演多个角色,学生在实操过程中处理操作错误十分便捷,容易使学生忽视操作的正确性以及审核环节的重要性。在正常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员工的岗位职责有限,每一个岗位都有其操作权限。例如,出纳其操作就无法填制凭证,编制报表等。有鉴于此,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训模式应在“一人一个账套”操作模式基础上增加“团队实训”模式,即多人一组协同完成实训模式。例如,三人一组,共享一个账套,分别担任出纳、会计、账套主管。在完成实训后,进行轮岗,学生依次体验其他岗位的操作内容。团队实训模式,在克服了原有实训模式缺点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2.2.3增加学生演示环节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增加学生演示环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程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每一个实训模块结束后,设置综合实训练习,并由学生演示。利用学生演示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演示环节,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在练习的设置、学生演示错误的纠正,以及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
2.3强化校企合作,加强双师队伍的建设。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会计电算化课程与其他课程对于教师的要求有所不同。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高度复合的课程,教授会计电算化的教师不仅需要计算机理论基础、财务理论与实务基础,还应具备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知识与实务经验。目前,高校的电算化教师,较少具备企业工作经验。为应对严峻的师资现状,笔者认为高校应强化校企合作,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具体实施措施可有如下几种:第一,邀请资深企业财务人员、财务软件公司高级培训人员开设讲座,面对面解决同学们会计实训难题。第二,让校内青年教师与企业的财务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安排青年教师入企业学习。第三,在招聘教师环节,将企业实干经验作为录用会计电算化教师的重要标准。
2.4有效利用教辅工具,建立多维度的考核体系。
有效的考核是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检测学生学习程度的重要方法。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核体系建立十分重要。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课程应有效利用教辅助工具,建立多维度的考核体系。第一维度,课堂表现。课堂表现这一维度可以设置三个子考核指标:出勤、实验成果、演示。第二维度,综合网络课程利用程度,统计学生利用综合网络课程的程度。第三维度,期末考核。每一维度的考核分值可依据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而定。多维度考核体系的考核指标建立离不开教辅助工具的有效利用。例如实验成果、学生演示以及综合网络课程的利用程度,都需依赖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的作业管理、学生演示、学生管理等功能的有效运用。有效利用教辅工具,建立多维度的考核体系,不仅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还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会计电算化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应紧跟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教学人员不断在教学中思考,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具备企业管理理念、操作技能熟练的财会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论文改革论文篇四
大学的各专业课程设置要积极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要从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着重培养。
工商管理专业为迎合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时,要求学习者具备基本的管理技能,对经济、法律及工商管理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大学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需适应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工作环境,促进自身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随着当前经济局势的不断转变,市场竞争的压力变大,社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工商管理课程需积极应对当前改革形势,创新教学形式,提出改革措施。
一、工商管理课程的概况。
(一)工商管理课程的定义及特点。
工商管理课程内容众多,包括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工商管理类的核心课程,是培养人才、创新教学的重要基础。
对工商管理课程进行综合设计,需要考虑到工商管理课程的特点,进行科学设计。
工商管理课程属于社会科学,具有严密的系统性以及逻辑性,其拥有完善的知识系统与完备的建构体系,任何教学课程都需要理论支撑,管理课程可能涉及一些复杂的原理及定义,如果学生对课程的认识较为局限,就得不到该有的教学成果,也达不成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对教学效果与教学整体都有一系列影响。
(二)工商管理课程的实施。
高校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知识、信息以及经验的传播,为达成教育目的,学校必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以实现工商管理课程教学目的为追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
在当前大学教学形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教师是管理教学的执行者,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在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中,教师利用课程资源时缺乏权利,虽然含有一定的执行能力,但总体看来,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种情况很难得到改善。
在今后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一改以前单一的教学模式,变成双向沟通模式,单单落实教学目标,培养的人才也许欠缺创新性,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必须向深层次发展,从学生的领导能力与创新能力层面进行培育。
二、工商管理课程现状分析。
在当前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组织教学中,管理课程涉猎较为广泛,较当前教学形式的深入发展,工商管理课程设置存在不尽完善的地方。
据有效数据统计,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中,公共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多,达到本科制四年课时的半数以上,学科基础课的所占比例也超出专业核心课的所占比重,由于专业核心课所占比重过低,无法保证工商管理学科教学的深入发展。
公共基础课比重过大,远远超出了学科期望以及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而真正的专业知识又达不到学生的需要,以此造成很多较难解决的问题。
学科涉猎宽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达不到应有的深度,专业核心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更好的训练,欠缺学生的灵活性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竞争力普遍不足,没能充分且灵活的运用专业的学习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
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也存在的另一个重大问题,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仍停留在传统教学体制下,学生也习惯于记笔记与背诵,为得到更高的笔试成绩,学生只注重知识的掌握,对知识的实践与运用理解不够。
在中国当前的就业市场下,是十分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本身也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本科教学阶段,不注重学生实践性培养,会降低学生今后的竞争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具有关调查数据显示,48%的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都因实践能力与经验不够而影响就业,由此,在大学教育中,要不断重视教学的实践性,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三、工商管理课程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教学形式,拓宽学生素养。
实现教学改革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立足于当前教学形式,了解地区的学习环境与学生的学习特性,做好市场调查工作,不断培养适应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各高校在进行教学时,要对专业的前沿发展态势有所了解,不断更新教学理论、传播最新技术,让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最先进的东西,教学需不断迎合市场需求,多方面培养人才,创新人才培养形式。
考虑到课程改革的需要,工商管理课程改革需紧随时代步伐,重视教学理论与教学技能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等一系列适用于职场的能力,只有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才能应对不断频繁的国际交流以及市场发展带来的巨大竞争力。
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课程改革不断向深度发展,教学处可积极利用本校已用的优秀资源积极与外校展开交流活动,拓宽形式的发展,可与国外的众多大学展开交流,教学教学理念与教学经验,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具有多重素养、具有宽泛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工商管理课程改革的重难点就是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由于课程体系已形成了较长时间,且结构形式较为完整,为促成其改革,不仅需要考虑社会对与人才的需求,还要对未来的长远发展做好打算。
教学的改革不仅要利于社会的发展,也要有利于知识的不断更新。
为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工商管理课程需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在改革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不仅要注重学科理论的教学,还要考虑社会需要,不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
融入新的教学理念,要立足于人才的最高点,优化课程组合,优化知识结构,建成新的教学计划。
工商管理课程要适量减少公共基础课的安排,尤其像思想素质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部分课程有重合部分,可适当删减课时,或合并课程。
加大专业核心课的建设,不断扩充学生的专业面,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与此同时,学校可适当增添人文与科技素质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学校需不断构建专业的知识团队,选择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从学生的专业性与发展性出发,提高整个学校的办学管理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改革教学理念,坚持创新教学。
课程改革需不断融入新的教学理念,才能寻求改革出路,只有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之下,才能不断提升课程改革的质量与水平。
新的教学手段。
例如案例教学法、情景再现法,都能有效提升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增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作激情。
因此,课程改革与教学要不断融入新的教学理念。
案例教学,教学需选取贴切学生的生活的案例,常规教学中,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案例教学可转换教学角色,让学生去寻求脑海中的案例,可与同学交流与讨论,增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选取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与趣味性,只有有效的案例才能达到应用的教学效果。
情景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教师可针对课堂环境与学生学习状况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师在授课前让学生针对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在课堂上以形象的方式进行演示是一种情景模式。
教师在讨论案例时,让学生就某一案例以小品或情景剧的形式展示,也是情景再现的形式。
情景再现能提高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也能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性与自主学习性,增强学生判断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工商管理课程需不断分析社会需求,迎合专业建设目标,促进课程改革,使专业教学理念向深度发展。
本文在分析工商管理课程现状的同时,提出了几项课程改革措施,希望能不断提升工商管理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梅,项朝阳.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探究.管理科学文摘.(1).
[2]陶传铭.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手段创新———论教学管理现代化.高等教育研究学报.(1).
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论文改革论文篇五
法务会计的产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上世纪末,一种融会计师与律师为一体的新兴职业――法务会计师从哈佛刚登上历史舞台,便立即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法务会计的需求将日益增加。专家预测,法务会计将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支撑行业,也将成为中国未来最热门的职业之一。
一、法务会计的概念与特点。
法务会计是特定主体综合运用会计学与法学知识以及审计方法与调查技术,通过调查获取有关财务证据资料,并以法庭能接受的形式在法庭上展示或陈述,以解决有关法律问题的一门融会计学、审计学、法学、证据学等学科内容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对于法务会计的理解可归纳如下:从学科角度看,法务会计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以会计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融会计与法学于一体的新兴的边缘会计学科;从实务角度看,法务会计是为适应市场经济法制规范的需要,以会计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会计资料为凭据,处理涉及法律法规会计事项的技术方法。法务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会计学科,具有以下特点:。
(一)法务会计涉及学科广泛。法务会计是一个复合型学科,同时涉及会计、审计、法律、管理、金融等多个领域。法务会计师既要了解会计工作中涉及的法律事项,又要熟悉法律事务中涉及会计资料、会计知识的领域。与此相适应,法务会计人员须具备的专业知识要求包括:1.必须具备坚实的会计专业背景,这是了解经济事项的基础;2.必须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所涉及的法律不仅指国内法律,也包括国际法律、国际公约(条约)和有关国家与地区的法律,这样才能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配合律师的工作,维护法律的尊严和保障客户的利益;3.必须拥有审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和欺诈调查在内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法务会计关注的焦点是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涉及民事和刑事,一般多见于民事案件。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法务会计人员站在为当事人服务的'立场上,通过调查分析,确定责任的发生原因及其归属,并通过法律手段来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以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三)法务会计的目的是根据法律的特殊规定,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企业的经济情况进行描述,尤其是针对法庭所关注的问题加以计算、检验、分析、认定,并向法庭提供专家性意见,作为法庭做出判决的依据。
二、法务会计的功能。
(一)确认财务问题。当某一团体对某一财务事项产生抱怨、质辩、谣言、疑问时,法务会计能很快地确认出财务事项中要害所在,并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常识,做出相关的认定,并向冲突的双方解释。
(二)强化了会计的控制职能。法务会计根据法律的特殊规定,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经济过程中与财务事项有关的法律责任进行界定。如果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活动时没有遵守相关的规定,必然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以此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使之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从而完成会计的控制职能。
(三)收集会计事实证据,提供诉讼支持服务。在会计案件中,诉讼当事人需要有相关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诉讼请求。法务会计人员熟悉会计记录的具体产生过程,通过取得必要的凭证包括其他市场或行业信息,以支持自己的主张或反驳对方当事人的主张。
(一)法务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缓慢。1.对于法务会计的许多理论研究,学术界还存在很多的分歧;2.我国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涉及的范围和领域还仅局限在经济舞弊贪污案件的查处工作上。
(二)缺乏法务会计专门人才。法务会计是会计学和法学相互交叉的学科,作为一名法务会计人员,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会计和法律专业知识,并具有运用审计技术和调查技术进行独立调查分析的能力。而我国现在的教育大多是单一型的人才。
(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相对落后。目前我国还缺少关于法务会计的专门的法律法规、基本准则来规范指导法务会计工作的开展,缺乏相关法务会计的法律制度的健全,成为了发展法务会计的障碍。
(四)法务会计在人们的认识中存在误区。有的人认为法务会计就是现在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相关工作和业务范围,只是司法工作的一部分,只是对经济诉讼起一个取证协助的作用,这项工作由司法机关直接领导、控制和监督。事实上法务会计不仅仅具有上述功能,它还在企业及个人的经济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和适用范围,应该加以广泛应用。还有一部分人把法务会计和司法会计相混淆,其实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由于本篇篇幅限制在此就不详叙了。
四、加强我国法务会计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法务会计理论研究力度。
理论是实务的先导,在我国法务会计实践有所发展的情况下,其理论研究相当滞后,至今没有形成较完整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法务会计的业务范围如何界定,工作程序如何运转,经济损益如何度过,我国现阶段法务会计的发展有何特点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以指导法务会计实践健康有序地发展。为此,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以召开研讨会、设立课题等各种形式加以引导和推动。
(二)建立稳定的法务会计机构。
除了设立全国性的、地区性的法务会计发展机构,对法务会计业务,从人员、制度上进行指导之外,还应有具体的业务部门作为法务会计人员的载体,以促进法务会计持续稳定的发展。考虑到我国目前与法律相关的会计与审计业务有时也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可以考虑从中选取一些有资质的事务所,进行培训与认定,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务会计部门。在上海,最近已经由司法部门给某些事务所颁发了司法会计鉴定的资质证书,并进行定期培训。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这将为中国法务会计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大力培养法务会计人才。
首先,加强法务会计理论教育。就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除了可以在高等教育中增设专业或在会计专业下增设专业方向,还可以采取攻读双学历、双学位的方式,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会计专业的学生辅修法学类专业,从而尽快培养出一大批既精通会计又熟悉相关法律的法务会计人才,以适应新环境的需要。
其次,规范法务会计师资格认证程序。法务会计是服务于法庭的,具有相当的严肃性,要求法务会计师具备相当高的专业素养。鉴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比较成功,注册会计师的总体水平也较高,法务会计师应当以此为蓝本,通过对注册会计师进行法庭程序上的培训或在资格考试中加试相关法律科目,考核相关法务知识等途径使其能够胜任法务会计一职。同时,由于我国经济、法律环境的不断变化,建立有效的法务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建立法务会计年检制度。我国在建立法务会计时,除应规定从事法务会计业务的事务所必须取得资格认证、从事法务会计专业的法务人员必须通过法务会计资格考试并接受后续教育外,还应定期进行年检。对于违反职业道德出具不符合实际情况鉴定结论的法务会计人员和所在的事务所,应吊销其从业资格或暂停其从事的业务,同时辅之以适当的民事赔偿和刑事处罚。
(四)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为法务会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法务会计强调现代经济秩序的规范,不但要建立、健全各种法律保障体系,而且更要关注已颁布实施的各种法律制度的规范状况和执行力度,并对这种执行结果进行归类量化,认真确认。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法律建设还在进行之中,各种法律制度的规范状况和执行力度仍显不足,尤其在处理会计法律问题时,现行法规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完善。
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论文改革论文篇六
提要:文章分析了未来社会对公民数学素养的基本要求,比较了世界发达国家数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总结了我国古代数学教育的历史传统,讨论了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大众数学意义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思路,并探讨了中小学数学课程与教材改革的设计、编写与实验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数学教育工作者普遍面临着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一方面,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社会越来越依赖于数学,每个人要掌握更多的数学,才能比较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现代数学越来越只能为少数人所掌握。我们认为,正是这一难题构成了现代数学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与此同时,我国的现行数学教育体制还出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现行中小学数学内容,不少方面学生掌握不了,而且学了没用,但考试指挥棒迫使他们非学不可;而很多既有实用功能,又有智力价值的`内容,却又学不到。这一现象集中反映了我国现行数学教育体制的弊端,说明当前我国的数学教育状况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必须寻求新的教育改革思路。几年来的研究表明,解决上述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用大众数学的思想改造传统的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社会的到来,数学越来越表现得与人类的生存质量、社会的发展水平休戚相关。义务教育要求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接受适应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所必须的最基本的数学教育。我国古代的数学和数学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大众数学思想,对今天的数学教育实践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唯如此,数学才能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产生和发展,数学才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组成部分。“数学面向大众”、“数学产生于学生的数学实践”――这种意义上的数学教育蕴藏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将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数学课程改革必须建立在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数学的现代发展、数学教育的人文背景以及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潜在能力的全面考察的基础上。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试图通过构思21世纪初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框架,形成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其主要内容有:社会的未来发展对公民数学修养的需求分析;现代数学发展与数学教育改革;我国古代数学与数学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今天的启示;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对我国现行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分析与评价;形成大众数学意义下的现代数学教育思想;形成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课程改革思路;探讨如何以大众数学思想改进我国的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分析、国内外比较专题实验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性预期模型”,形成数学教育的发展框架。理性预期模型是对考察对象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点上量或质的描述。大众数学是我们对21世纪初我国数学教育发展状况的总体期望。
三、课题研。
[1][2][3][4]。
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论文改革论文篇七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相继建立,审计市场随之变得活跃。会计师事务所是为给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而存在的,因此,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要想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单依靠传统单一的审计业务是不能实现的。所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多元化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多元化;非审计业务;建议;市场定位。
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多元化发展必要性。
随着资本市场日益活跃,非审计业务将成为事务所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非审计服务收入占会计师事务所的总收入的比重也在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大,非审计业务也当前随着我国法律制度逐渐完善,这为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同时也对传统审计业务提出了挑战。面对审计市场过度竞争的情况,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业务多元化来缓解竞争压力、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并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和客户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会计师事务所应实时调整改变自身业务服务,尽可能地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同时,在为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的过程中,可深入地了解客户当前经营情况,从而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在将来该公司的审计服务中预防风险的能力与审计有效性。
二、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获利水平较低。下文将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多元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描述。
(一)规模化程度低。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还没有实现规模化经营,很多实力强的会计师事务所结构较为复杂,并且拥有的员工非常多,管理成本比较高。对于那些实力偏弱的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来说,虽然管理成本相对不高,但其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合理之处,这样就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最终导致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利润率严重低于国际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利润率,产生很大的差距。
(二)业务单一且缺乏差异性导致市场竞争环境恶劣。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传统审计领域,而且发现审计市场对管理咨询等多元化非审计业务的需求较小。此外,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服务缺乏独特性和针对性,其提供的业务不够精练,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并没有突出的优势。为了获取各自经济利益,它们之间产生了一些恶性的过度竞争,导致整个审计市场秩序混乱。
(三)人员素质不达要求。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不同,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不同。实力较强的会计师事务所缺乏全面型人才和其他专业型人才,服务水平受限,年龄结构不合理,创新意识不足。中等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吸引力较小,人员流动性较大,人才流失较为严重。而作为数量最多的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来说,执业注册会计师短缺,人力资源不足,人员素质达不到要求,业务水平较差,导致事务所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可同时承揽的`业务较少,业务多元化发展受阻。
三、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多元化发展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我国,政府是社会发展的领跑者,政府要在保持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积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对于审计市场,政府要发挥适当的宏观调控作用,并逐步完善市场制度,政府的作用贯穿整个经济运行过程。此外,政府应该严格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使其发挥应有的社会责任,这样市场才会逐步稳定向前发展。从而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多元化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加强行业自律监管。
1.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高端人才的培养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多元化发展至关重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应该积极制定多层次、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计划。首先,政府应给予会计师事务所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完善教育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挑选一批杰出人才进行培训,带动其他员工,从而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应积极引导员工走出本国,去国外进行学习、考试和交流,使会计师事务所员工得到更全面的学习。
2.加强行业自律监管。加强行业自律监管应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建立专门针对非审计服务的专业型管理机构。第二,加强完善有关非审计服务的制度准则的建设。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相关部门应针对会计师事务所多元化发展制定相关准则和规章,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非审计业务发展的具体细则,以作为注册会计师执业的行动指南。
(三)开拓新市场,发展新业务。
1.看准时机发展国外市场。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要树立长远眼光,不能仅仅将市场局限于国内的审计市场,应积极主动地将业务范围拓展到国外市场。中国准则制定机构应推进执业准则国际趋同的等效认同,和执业资质的国际认可,积极加强与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与学习,积极扩大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与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竞争的市场空间。实力较强的事务所可通过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从而打开国际市场。学习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多元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学习国外发展成长路径和战略,看准并紧抓时机,设立国外分支机构。
2.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开拓业务范围。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不同,对于多元化发展的策略也不同。我国的规模较大、实力较雄厚的会计师事务所拥有比较丰富的资源,可全方位地拓展业务范围,并且可将技术要求高,利润空间大的非审计业务作为发展重心。此外,还可利用现有资源优势主动地去开拓国外市场。中型会计师事务所要积极寻找真正利于自身多元化发展的客户,要结合自身专业优势,重点发展几种比较有竞争力的业务,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从而避免会计师事务所间的恶性竞争。我国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可提供有特色、高质量的服务,并不断改进和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依靠有特色、高质量的服务,保持并不断提高在会计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还要经常开展有特色的宣传活动,要让客户认识到事务所的特别之处,长期、稳定地给客户提供不同于自己同行竞争对手的出色的服务质量。
(四)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完善设施。
1.工作人员要全面学习新知识。会计师事务所要开展更全面的培训活动,员工要把握每次学习的机会,要通过学习非审计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认识到非审计业务和审计业务共同发展的重要性。
2.确立“顾客就是上帝”的观念。首先,需要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调查,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根据调查的结果来进行市场预测,然后结合会计师事务所自身优势,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非审计业务,进行多元化发展。其次,要认真履行会计师事务所承诺的服务。最后,会计师事务所一定要提供快速并且保质的服务。
3.基础设施建设。会计师事务所要储备足够的专用财力来不断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会计师事务所要不断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其中,在会计师事务所硬件设施上要有条有理地进行规划,要积极加强与先进科研机构合作,开发适用于非审计业务的会计信息系统,不断提升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论文改革论文篇八
随着供销社改革的不断深化,当前核算反映出现明显的不适应,导致现行的会计核算管理模式难以达到全面、客观、真实反映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有改革,产权多元化、人格化,打破了原有独资格局,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等的大量涌现,加上会计核算和反映没有及时适应,导致了报表汇总单位和汇总数字锐减。二是以租赁、承包经营和物业管理为主的多种经营形式的存在,出现了规模小、较分散、核算准向意导致漏统漏报。三是以“开门办社、开放办社”为取向的基晏社改革,使大合作和与之相适应的大核算提上了日程。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社区综合服务社等新型合作组织的出现。以及营销、运销大户加盟供销合作社,使核算范围迅速扩展。现有的核算办法难以适应。因此,如何改革会计报表汇总以适应供销社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当前供销社亟待解决一个大课题。
我们认为。改革供销社汇总会计报表要放眼于整个合作经济,动态反映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状况,体现“大合作、大校纪,的总体总想。要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同时要具有前瞻性;既要反对弄虚作假,又要反对漏统漏报。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规范性原则。汇总会计报多的改革要坚持以国家现行有关财经法规、制度为准绳。参汇单位的会计报表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会计法规、会计制度编制。汇总会计报表数据要严格按照参汇单位上报数汇总。
(二)合理原则。要适应供销社创新体制、创新机制的改革需要,体现“开门办社、开放办社”,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反映发展中的供销社经营情况和财务成果,科学地设置汇总会计报表报表格式及会计指标。既要坚持广泛性,又要加以合理规范、确定汇总会计报表的汇编范围。
(三)简明实用原则。报表格式及指标的设置,要既能够全面客观反映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工作成果,完整提供会计信息和决策依据,又能够不增加被汇总单位的工作和经济负担。
汇总会计报表改革要做到“两个延伸,两个精简”。一是延伸汇总单位。改革现有以各级联社作为汇总单位的报表汇总体系,将汇总单位延伸至基层供销社。这符合中央5号文件规定的“社企分开”原则。从实践上讲,基层社范围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单体经营公司以及各种形式的承包、租赁经营的客观存在.使基层社作为级汇总单位成为必要。因此,对其所辖范围内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编制的会计报表,按相同项目汇总,无论从上还是从政策上讲,都是可行的。由于不涉及税收、信贷、审计等,从而解决了改革汇总会计报表的技术问题。将基层供销社作为汇总单位有利于真实、全面、完整、客观地反映这些经济实体的会计数据,有利于上级领导准确了解供销社经营情况和财务成果,有利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有利于划分基层社与其下属被汇总单位的责、权、利关系。
二是延伸起报单位。凡是承认供销合作社章程,接受供销社行业指导的专业合作社、社区综合服务社、独立核算的单体公司以及基层社原有理事会所应无独立法人资格的经营实体都应单独作为基层供销社理事会下属一个起报单位,纳入汇总范围。
三是精简汇总报表种类。现有汇总会计报表种类繁多,部分报表基本没有实际使用价值。应以科学、合理、实用为原则,重新设置能反映改革成果的汇总报表。
四是精简汇总报表指标。现有汇总会计报表指标重复、过时现象严重,应大量精简压缩,同时适量增加能反映改革成果的会计指标。
三、改革汇总报表存在的难点与对策。
围延伸的瓶颈;二是受税收、银行等诸多因素的,汇总数据在真实性、有效性上存在问题。解决这些难点的基本对策如下:
(二)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这是解决汇总会计报表数据真实性、有效性的基础。一是提高财会人员道德水准。要求财会人员工作要有责任心、事业心,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积极主动,深入基层收集资料;二是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要通过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三)增强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功能。这是解决汇总会计报表数据的收集问题的关键。一是要通过提高基层供销社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技术,为被汇总的核算单位提供服务;二是县、基供销社通过委派会计人员方式,加强被汇总的核算单位财会管理实力;三是要争取相关财政、税收、银行、工商等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与合作经济有关的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加入到供销合作经济组织中来。作为被汇总单位,加入合作经济组织既有权利接受供用合作征服务或享受特有的优惠政策,也有义务接受供销社的管理。
改革汇总会计报表,并不是一件简单之事。有两方面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一是会计指标及格式投量问题。有人提出报表栏目应以所有制形式来划分供销合作社企业,有的人提出汇总会计报表不再划分行业等。这些意见各有利弊。二是起报单位应符合什么标准。将哪些单位纳入汇总范围须要界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既要与供销合作社的办社宗旨相符,又能涵盖改革中的新情况,适应供销合作经济发展新形势;既要客观、全面,不漏统漏报,又要真实、准确,不弄虚作假。
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论文改革论文篇九
摘要:会计信息旨在向债权人、投资人及其他中国经济组织提供经济方面的信息,以此来提高经济组织的利益,为其未来的发展做出预测和决策,同时,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会计信息也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经济决策,总体上能够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对我国会计信息市场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同时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会计信息;问题;措施一、会计信息化的产生背景。
信息在推动社会变革的同时,也是当今世界大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信息化是指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力并造福于社会各个领域。会计信息化是将会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是当前信息社会对财务管理方面的新的要求,也是企业在会计方面为追随信息现代化所作出的重大举措。会计信息化为企业、组织在管理、决策等方面提供充足、实时的信息。
二、会计信息市场主要概况。
(一)会计信息市场基本要素。
会计信息市场就其基本要素而言,由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载体构成。
1.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是参加会计信息市场经营活动的个体。市场主体可划分为两类:(1)委托主体。委托主体它是特定的会计信息需求者(投资者、债权人等)。(2)受托主体,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的提供者。其向信息使用者通过对上市公司的披露提供信息。
2.市场客体。
市场客体是会计信息市场经营交易的对象——会计信息及相关服务。例如,会计培训,会计咨询等。
3.市场载体。
市场载体就是会计信息市场的交易场所。
三、会计信息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信息提供者问题。
1.1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在工业时代发展出来的传统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要求的会计信息相比,企业无法得到想要的全部会计信息。由于工业时代的会计是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的,满足不了信息使用者要求信息的预测功能的这种需求。当今社会,企业所需的信息大量的都是非货币化的而传统会计在某种程度上所能提供的都是货币化的信息,由此导致大量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1.2会计信息失真。
滞后的会计准则与制度为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潜在的环境。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制度与会计环境的变化更新是不同步的,现行会计准则制度体系有很多内容与现实实际情况与实践是脱轨的,继而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因此,由于以上的原因不可避免的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2.会计信息使用者存在的问题。
2.1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欲望低。
由于银行、政府机构等都是“谋利”组织,而在某种程度上由于私利对会计信息的欲望很低,产生不了动力。
2.2会计信息需求者误用或者滥用会计信息。
在我国,会计信息需求者的水平有限,而对于会计的处理,外行人几乎看不懂,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偏差性。因而,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会寻求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的帮助,但是这些服务的机构在我国起步晚,水平和规模等还是很受限的。
3.会计信息市场监管存在问题。
3.1会计信息市场监管主体失度的权限配置。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内部各监管主体(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对各监管主体的权利界定不明确。二是非政府监管主体监管效果弱化。
3.2会计人员的水平较低。
4.会计信息市场中介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4.1业务范围窄。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主要业务仅局限在审计、验资、评估等法定业务,这三个业务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主心骨”,一旦失去这条“主心骨”,事务所必须面临着求生的逆境。
4.2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小,行业整体竞争力弱。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小而且分散,服务创新也不足,缺乏竞争力。长期以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一直被外国会计师事务所所垄断,因此整体竞争力是很弱的。
4.3会计信息市场产业链尚未形成,产业协同效应差。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市场仍是以会计师事务所为服务主体的,其业务分散且杂,核心的业务能力低,可以说,在产业链结构上是没有核心产业的,因此协同效应差。
四、解决会计信息市场存在问题的主要措施。
1.深入会计理论研究,加大对会计理论的理解。
会计理论部分应该突破常规,有创新的理论。以此来对会计实务进行有效的指导,减少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同时也能满足会计信息需求者所需的信息。
2.优化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行为是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行为即会计信息的生产与分配。是会计目标与会计行为主体共同互动的结果。优化企业会计行为的途径主要有优化企业的行为、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优化监督机制、优化激励机制。
3.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特定的财会工作中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要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不仅仅需要外界的法律法规来约束还要让会计人员切实重视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不断提高会计职业道德修养。同时,对于促进会计人员自觉改善会计职业道德对其职业道德定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也是有效的措施。(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兴全.对规范我国会计信息市场的思考[j].中国农垦经济.2000(2)。
[2]刘宇.会计信息市场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5)。
[3]何昊.基于cafta的北部湾会计信息市场构建[j].财会通讯.(27)。
[4]姚素梅.新资本协议要求下我国银行会计信息市场的问题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4)。
[5]刘艳,宋健.过度信息市场环境下品牌战略的建构[j].中国流通经济.(1)。
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论文改革论文篇十
一、旅游业现有体制下的两对不调和关系。
旅游业作为一门先导产业,客观上要求其管理模式和企业组织形式能按照市场经济的特有规律进行运作。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框架中,旅游业应最先实现与国际接轨并按照国际惯例组织行业生产。但中国旅游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还未来得及理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与企业的关系和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从而使行业缺乏应有的持续发展内动力。这两对关系中,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处于中心位置。这个问题的提出,并不否认中国旅游业在一些具体措施方面已经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操作。从宏观上看,旅游业在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的实践中已经摸索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色的行业规律,并制定了有效的规章制度,使旅游业在发展中有章可循,这对规范行业行为产生了实际效应和深远的影响。企业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尽管还有些差距,但已经开始向制度化和标准化过渡,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所认可和接受。
上述两对不调和关系的形成和存在,既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更有其剪不断的现实联系。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评判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间的不协调因素。首先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在市场经济中找准自己的角色,角色不定位就很难弄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部门尚未脱离计划经济的惯性作用;另一方面是管理部门受自身利益的驱使(这特别表现在对直属企业的管理上)。由于行政部门把直属企业看作是自己的经济利益源泉和传统权力范围,因而不愿把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成相对独立的法人企业,在行使政府职权进行行业管理活动中,就不可避免地在行业管理中导致不公平待遇,直属企业和非直属企业不能等同视之,从而降低行业管理的威信。当然旅游管理部门也可找到充分的托辞来为自己开托,政府给旅游管理部门的行政开支实在难以实现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所需费用的平衡。
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惰性和企业领导人的'怯懦是企业改革的主要障碍。在世界旅游业和中国旅游业一片繁荣的景象中,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对于许多困难中的工业企业要好得多。企业在比较中,内部很容易滋生一种不求上进的惰性。加之一些企业领导人不能认识到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对企业全面走向市场诚惶诚恐,对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缺乏信心,因而不能以一个企业家应有的胆识把企业引向市场,却甘愿接受管理部门的直接干预,哪怕是任其摆布,只要不丢官位便是。于是,在政府管理部门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中居然有了一种契合,那就是维持现状。管理部门有了干预企业行为的权力,而企业也无可奈何地接受着政府的干预。迄今还有一些旅游企业的性质是事业单位,而这些企业则乐不思改。
企业改革从本质上说应是企业自身的要求。当一位真正的企业家认识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内部运作机制以适应市场的客观要求时,他便会不失时机地改变现有企业模式。但由于中国具有远见灼识企业家的匮乏,企业领导人不是向企业负责而是向主管部门负责,旅游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便很难理顺,企业的组织形式不能创造一种机制保证企业的行为规范,结果常常是“后院起火”。
中国旅游业的现有体制是产生。
[1][2][3][4][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论文改革论文篇十一
这种情况的出现,会直接导致该课程的重要程度被学生所忽略,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无视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比如目前有很多院校将这门课程仅安排64学到72学时,且理论课程又占据了大部分课时,这种情况使得本身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变得理论性超过实践。该门课程实际上至少需要两个学期,128学时以上,并且实践学习要超过50%。同时,很多学校认为该课程应该在大二或者大三上学期开设符合实际情况,但是现实是学生在大三下学期的学习兴奋度大幅下降,同时开始有了就业及考各种证件的需求,反而会影响到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和大二下学期开设该门课程。
1。3教师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教学方法与实践设计仍有欠缺。
2重新设置课程目标。
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修改相应地教学计划,积极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根据社会上目前实际的需求状况,对于社会急需要的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调查后,确定该课程的授课目标,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相互的关系,重新撰写教学大纲,只在提升教师的重视程度,才能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应该充分考虑该门课程的前续课与后续课之间的关系,把握好该门课程设置的时间。同时,进一步加强该门课程教材建设。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教材大多数都是以会计软件为主,主要讲授的都是哪一种型号的软件如何来去使用,而其核心的erp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达,同时,学生如果仅仅是学习了一种软件的应用,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并不能真正的学以致用。因此,每个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应该进一步思考,如果撰写出适合与本院学生的教材。
4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学方法。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中青年教师,使他们到企业一线去参加实习,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让学生真实地参加到应用中来,同时,教师应该尽最大努力来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使其尽可能贴近社会现实需求,以便于学生在未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工作中去。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出与社会实际工作相适应的经管类、财会类学生,高职院校教学机构应该进一步与企业单位接轨,通过需求的调研,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加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自编教材水平,实现综合型、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论文改革论文篇十二
高校工商管理课程涉及到了多方面的知识,包括市场营销学理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等。
该课程的设置合理程度以及教学质量,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成果。
为此,针对我国高校工商管理课程现状展开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我国工程管理课程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有失科学。
长时间以来,我国高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过于追求多而细,以确保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工商管理课程也是如此。
但事实上,这种设置方法有失科学。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过细、过窄的专业课,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综合素质的提升很不利。
(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很多高校当前已经构建起了相对完善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但仍然没有摆脱“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忽视了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
深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三点:一是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教师的思维受限,缺乏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二是,改革动力不足,未找到行之有效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式;三是,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了针对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导致实践课程教学流于形式。
在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掌握借助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这对他们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三)教学方法落后、单一。
在教学硬件实施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却未得到及时更新。
“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课为辅”仍是主要的授课模式,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单一。
即使在新教学理念与要求被提出之后,部分教师开始将多媒体授课等新型教学模式引入课堂,试图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未得到有效改善,导致新型的课堂教学手段成为一种摆设,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了主体地位。
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缺乏发挥自主思维能力的时间与空间,长此以往,便丧失了对学习的热情,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与工商管理课程最初设置的教学与培养目标不相符。
(四)忽视了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
21世纪的大学生,相比于与传统大学生,拥有更强的独立性、自主学习精神及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
此外,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们于学习方面,也体现出了一些新的学习特征:其一,自主性。
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论文改革论文篇十三
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必要性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有必要,没必要。各有其理。
(一)有必要。
认为本科生在毕业前有必要做毕业论文的理由是:做毕业论文对学生有好处。可以将四年所学的知识,在做毕业论文时得到复习、巩固和利用,同时,可以学到一些科研的方法,学习论文写作的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没必要。
认为本科生在毕业前没必要做毕业论文的理由是:
2、部分学生将来从事本专业的生产或营销。这部分学生利用现成的知识就差不多了,并且到工作单位之后还要接受工作培训,对于“试验”、“研究”、“探索“等根本不感兴趣,也用不上,没有必要。
上述两种情况是造成学生不愿做毕业论文的主要原因。
3、部分学生考取了本专业的研究生。有的学生考取了本专业a方向的研究生,可是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容是b方向,不感兴趣。也有的学生认为,以后还要接受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硕士毕业论文,对于本科的毕业论文不在乎,认为应付一下即可。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象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能达到什么程度,其毕业论文能做成什么样。
4、部分论文没有多大的价值。有的老师出的论文题目是试验性质的,学生跟着做实验,一方面给老师帮个忙,同时也学习一些相应的知识,可以写试验性质的毕业论文,这样的论文还有一定的价值。而对于没有试验的老师,所带的学生只能写综述性质的论文。学生喜欢选择写综述性质的论文,因为这类论文“好写”(实际上,真正写好综述性论文是不容易的),认为复制、粘贴即可,所以自己都认为此类论文的价值不大。
5、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没感情。过去的学生很重视自己的毕业论文,很认真,毕业后留着做纪念,一留就是很多年。可是现在有多少人还保留自己的毕业论文?有的学生一毕业就将毕业论文从电脑上删除了。也有的头天论文通过答辩,第二天就从电脑上删除了。有不少人答辩后不久连自己的毕业论文的题目都想不起来。
可以想象,毕业论文对学生要多大的意义。
每篇论文的字数都好几千字,有的达到上万字,对于认真的学生的论文修改两三遍就行了,对于那些不认真的学生的论文要批改七八遍甚至十多遍,再加上其他班级的教学工作,自己的论文等,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一般都工作到深夜。对于某些学生,导师气得肚子疼,怎么办?作为论文导师,能看着自己带的学生在众人面前出丑吗?能让学生的论文不通过吗?学生实在写不好,导师就代写一部分。
8、答辩的意义不大。只要论文查重通过了,有谁的论文不能通过答辩,大家都心照不宣。
对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绝大多数论文导师是很认真的,可是这些付出能收到怎样的效果,有没有必要改革?如何改革?值得深思。
二、改革设想。
针对目前的情况,本人认为采取“都必须做毕业论文”或“全部取消毕业论文”的“一刀切”的方式是不合适的,应该分别对待。
(一)愿意做毕业论文的学生。
对于这类学生,就按照传统的方法对待,认认真真地做,认认真真地批改,严格要求。
(二)不愿做毕业论文的学生。
对于这类学生,就用毕业考试的方式为毕业画上句号。当然,毕业考试的试卷不是仅仅包括哪一、两门课程的内容,而是包括多科目的内容,或者是以某几门主要专业课的大题为线索而涉及到其他专业基础课程。
(三)异地审核。
无论哪所学校,无论哪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顺利毕业,所以,有的学校、有的老师,将考核(论文、考试等)标准降了再降,无疑,学生的质量也是降了再降。为了保证学生的质量,就像高考一样,最好是对于考核(论文、考试等)标准进行统一处理,异地审核。
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论文改革论文篇十四
摘要:当今世界是商业主导的社会,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加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传统的手工记账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经济发展的需求了,这种情况下,会计电算化应运而生。本文就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针对当前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个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策略。
1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问题。
(一)管理者主观认识不到位。管理者是企业这艘大船的领航员,在企业进行电算化的过程当中,企业主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对于整个企业是否采用相关的技术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现实的情况是,当下相当一部分企业主并没有认识到开展会计电算化已经是行业发展的潮流这一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和使用电算化会计软件给企业带来的良好收益。囿于企业主本身的知识结构和个人阅历,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存疑,这种毫无依据的存疑往往成为会计电算化普及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二)会计电算化相关管理薄弱。尽管事实证明,电算化会计软件的使用能为相关的会计从业人员减轻工作负担和压力,然而事物常常分为两面,在会计电算化软件使用的过程当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亟待解决,那就是,尽管会计一线的从业人员已经掌握了使用电算化软件的相应规范,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的会计管理人员不能有效掌握和理解电算化会计软件的使用操作流程,这就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会计电算化相关管理的薄弱,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普及失败。
(三)电算化专业人才极度缺乏。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使用需要操作者同时具有会计和计算机两个方面的双重知识,这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电算化会计软件的普及使用。当前的情况是,尽管很多的正在从事会计职业的从业人员曾经接受过计算机软件的相关操作培训,但是必须承认的的一点就是,这些从业人员在计算机相关软件的掌握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和漏洞,还不能熟练地掌握和使用会计电算化的一系列相关软件。这种会计人员个人能力上的缺陷很多时候就造成了整个行业发展的落后。
2解决当前会计电算化出现问题的几个对策。
针对当期会计电算化普及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广大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行业从业者有责任和义务作出一些行动,帮助推进我国会计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当前限制会计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在于行业的管理者和会计队伍的直接领导者们对于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不了解、不信任。以此为背景,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帮助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更加轻松自如地进行相关的会计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制定,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规范整个行业的行为,这不仅对于已经应用计算机电算化的企业来说是件好事,对于那些依然处于转型期的企业来说,也是利大于弊的。综上所述,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对于会计行业的良性发展大有裨益,值得、并应该被大力提倡。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相关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一般是针对整个行业制定的普适性的原则和规范,遵循着这些原则,只能帮助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不受到国家的惩处,却不能保障企业在生产生活中收获到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回报。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针对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相关规章制度,保障企业在进行相关商业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市场反馈。在制定企业内部相关规章制度的时候,应该遵循几个原则。首先是严控的权限,对于不兼容的权限要坚决予以分离,严格区分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作人员的操作权限,保证企业内部信息的保密性,做到严守商业秘密;其次引入相互制约的机制,明确负责不同工作的相关人员分工的同时,也要设置一个或多个相互制约和监督的机制,为企业的商业秘密设置多重保险;第三,还要建立并完善内部的制约监督机制,谨防由于个别人的不廉洁而给企业整体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会计电算化过程中遇到问题,归根到底是会计电算化人才的缺失导致的,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才的问题,会计电算化的问题也就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了。为了改变当前高层次会计电算化人才缺失的问题,企业应当有意识地在高校中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通过合作办学、提前签约等方式招揽有关会计电算化的人专业管理人才。此外,对于在职的员工,可以进行相关的`专业培养,通过对在职员工的再次培养,帮助而员工掌握高新技术,更好地位企业做贡献。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应该设置合理的考核内容,让员工的学习内容与考核内容挂钩,最大限地保证公司的投资不浪费,员工的学习有效率。
(四)制定长远规划。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经济体,企业的长远规划对于企业本身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了会计电算化的长远发展,应该切实认识到长远规划的重要意义,要建立覆盖整个企业的会计管理软件,让企业的财政状况始终处于公司管理者和所有者的控制之中,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利益不受内部财务情况波动的影响。与此同时,制定长远的企业财务方面的规划,还有利于企业内部的高效廉洁的运行,减低企业发展过程当中的内耗情况出现。
3结语。
当前我国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很多好的软件正在被实施,很多好的制度正在被运行。然而应该认识到,在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和制度建立方面,还有许多的工作需要做,许多的不足有待完善。以此为背景,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加强相关人才培养,提高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更重要的是,企业主一定要转变观念,加强学习,与时俱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会计电算化,推动会计电算化的进步,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进而加速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储成.有关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工作的相关问题[m].北京:财会出版社,.
[2]刘语.中国会计电算化的实践分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3]王鑫则.会计电算化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