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杠杆教案(实用18篇)
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传递和交流的桥梁,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教案的教学策略应该多样化和灵活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里收集了一些经典的教案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指导。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篇一
1、通过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实验认识磁体有吸引铁(钴、镍)的性质和指向性。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归纳总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动手操作使起子具有磁性认识磁化现象。
条形磁体、蹄形磁体,订书针,铁粉,铜线,铝线,塑料,小磁针,细线,铁架台等。
3.1第一学时
活动1【导入】观看影片
活动2【活动】学习活动一
学习活动一:
学生小组合作用磁体靠近订书针,铜线,铝线,塑料以及身边的其他物品,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 观察什么现象?
(2)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活动3【活动】学习活动二
(问题:磁体上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一样吗?)
学生小组合作把一些铁粉撒放在一张白纸上,然后分别将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平放在铁粉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拿起并轻轻抖动后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3)什么叫磁极?
(4)磁极位于磁体的什么位置?
学生板书:磁体上各部分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它位于磁体的两端,磁体有两个磁极。
活动4【练习】当堂训练
甲乙是两根外形完全相同的钢棒,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放置,发现甲棒能吸引乙棒的中间,由此可知( )
a、甲、乙一定都有磁性。
乙
b、甲、乙一定都没有磁性。
c、乙一定都没有磁性,甲一定有磁性。
d、甲一定有磁性,乙可能有磁性,也可能没有磁性。
活动5【活动】学习活动三
(问题:磁体有两个磁极,如何表示这两个磁极?)
学生小组合作用细线将条形磁体拴好正中间悬挂起来,让它自由转动。支起小磁针,让它在水平面上自由转动,静止后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什么叫南极?
(3)什么叫北极?
学生板书:磁体有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s极),一个叫北极(n极)。磁体自由转动后,静止时指南的一端叫南极(s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n极)
活动6【活动】学以致用:
世界上最早的辨别方向的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活动7【活动】学习活动四
(问题: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如果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小组合作用细线将条形磁体拴好正中间悬挂起来,让它自由转动,用另外一根条形磁铁的n极先慢慢靠近悬挂起来的条形磁体的n极,然后再慢慢靠近悬挂起来的条形磁体的s极。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板书: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活动8【练习】当堂训练
1、用条形磁铁的n极去靠近某物体的a端,发现
能把a端吸引过来,则物体的a端( )
a、一定的s极 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 d、一定是n极
2、某物体的一端靠近静止的一根小磁针,当靠近
小磁针的n极和s极时都能吸引,则这物体的这端( )
a、可能是无磁性的 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 d、一定有磁性
我们已经研究了磁体的磁现象,磁体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我们刚才使用的是人造磁体,它们的磁性能够长期保持,成为永磁体。它们是如何制作的呢?请同学们继续完成实验。
活动9【活动】学习活动五
学生小组合作先用起子靠近订书针,观察现象,然后用磁体慢慢从上部接触起子,又观察现象,最后拿走磁体,最后又观察现象,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什么叫磁化现象?
(3)哪些物质可以被磁化?
学生板书:使没有磁性的物体活动磁性叫磁化。铁、钢都能被磁化。
活动10【讲授】课堂小结:
1、学到了什么?
2、评价一下你们小组的学习情况并为你们小组提点建议或希望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篇二
一、教材分析:《杠杆》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教学中从活动"比赛拔钉子"引入,通过"你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吗?"来激发学生的动手愿望。在活动中认识人类对工具的了解与依赖。然后给学生提供羊角锤、螺丝刀等工具,让同学们自己选择工具参加比赛。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哪一种方法更方便、省力",从而引出简单机械的使用,杠杆的定义、认识杠杆的几个要素,并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然后步步深入教学。
二、教学关键词:学生活动杠杆五要素平衡条件交流讨论实验探究过程与方法。
设计过程。
一、教学思想:本节课希望达到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提高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这个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破只重知识教学而不重视过程和方法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
二、教学任务:“杠杆”一节在本教材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既是前面“力”内容的延伸,又是后续内容“其他简单机械”探究学习的开始,本节的学习任务我把它分成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完成对杠杆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认识有关杠杆的五要素,第二部分是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本节的学习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难点是实验数据的处理、归纳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发展的阶段,已经具有一定观察、思考分析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进步。尤其是通过一段时间对物理的学习对物理实验充满着好奇心和兴奋感,并能利用已有知识积极主动交流、讨论,同时他们对新事物又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乐于参与活动,许多学生已经能较熟练地应用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图表法、归纳法)等来解决实际问题,再加上他们自己已积累了一定的的探究经验,比较注重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这样的“学情”较利于本节的学习任务驱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绘制杠杆示意图,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观察和操作杠杆;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并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为自己提供方便的强烈意识,更进一步认识探究活动中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生活常见工具,如:羊角锤、开瓶器、螺丝刀、老虎钳、剪刀、核桃夹等。
2、教师:课件、黑板、自制简易杠杆、弹簧测力计、钉钉子及螺丝钉的木板、设计数据分析记录表及三维目标评价表。
六、教学过程:
1、在简单介绍人们对杠杆的初步认识后教学从学生活动开始,老师先把同学们分配为几个学习小组,给每组同学发一块木板,钉上九个普通钉子和一个螺丝钉,并与同学一起准备羊角锤等生活中的常见工具,让同学们参加拔钉子比赛。借以考察同学们对简单工具的使用情况并引入杠杆的教学,活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探索欲。
2、用“讲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示意图,为下一步的实验探究打好基础,并在“认识生活中的杠杆”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3、用教师提供的带刻度尺的简易杠杆以及弹簧测力计等工具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设计实验: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杠杆的左右加挂钩码充当动力与阻力,读出大小并记录,从杠杆上直接读出动力臂与阻力臂并记录。
进行实验:改变钩码的个数与力臂的大小,多次进行实验并交流讨论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交流讨论:评估、交流各小组的实验过程的异同、出现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并选出代表上台展示该小组的成果。通过交流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展示让学生体会成功感。
4、课堂小结:了解学生在这节课上学生知识的收获、了解学生在这节课上收获了那些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汇报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并通过学生的回答及时捕捉相关信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实验探究性学习模式,在新课引入环节创设了学生的日常认知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在课堂一开始的比赛中,大家在拔出9枚普通钉子和一枚螺丝钉时,大家拔钉子的方法都一样,用的的都是羊角锤,不同的只是在于对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上,但在对待最后一颗螺丝钉时大家的方法出现了差异:有同学根据平日的经验选择了螺丝刀,有的同学却直接用羊角锤拔出了螺丝钉,且用羊角锤更有力、更高效,但对木板有一定的破坏性。这就有效地刺激了学生们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探索欲。关注学生学习的每一环节,既有学生所想又有学生未想到的,引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把课堂变成师生相互倾听的场所,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多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不要完全拘泥于自己的设计思路。反思这节课让我越来越多的感受到物理教师不能墨守陈规,而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熟悉物理学发展史不断的与时俱进。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篇三
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设计此课时,从老百姓极为关心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由提出问题入手开展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
3.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篇四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质量守恒定律
引入:展示图片: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请你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以上的化学反应。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注重化学实验中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的化学史料。
提出可能的假设。
倾听学生的见解。对每一种意见都要表现出一种理解。
提问:你的观点动摇了吗?
设问:如果你们按学案(见附件)上的实验设计方案再进行实验,情况又会怎样呢?
教师可以参与几组的实验与讨论。
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
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教师在课上画龙点睛。
例如:提示它们塞子崩开后,天平还平衡吗?是什么原因?等等。
你认为值得注意的问题还有哪些?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篇五
技能目标 学会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平面镜成像特点
“像”的概念,区别实像和虚像
一、复习
1. 光的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二、导入
学生 观察课本p54照片
设问 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
展示 表面平的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产生与物体对称的影子。
这类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三、新课
(一)、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实验1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1
记录 将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连起来,
量出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和蜡烛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结论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实验2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2
观察 比较描画与原画的大小、左右和朝向关系
结论 虚像、对称、大小相等
练习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1.2.5.
(二)、平面镜中的像是如何产生的?
阅读 课本p54-p55
发光点s发出的光束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镜面后的s。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线是从镜面后的s发出的,好像s在发光,s实际没有光线射出,它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物体上的每一点都会在平面镜中形成一个相应的虚像点,在平面镜中就形成了物体的像。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
演示 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利用物像对称性先决定像点位置,任取两根发散光线并画出反射光线。(用虚线表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提问 如果入射光线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入,情况会怎样?
练习 活动卡p36思考和讨论1.2.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3.4.6.
(三)、平面镜的应用
阅读 课本p55
平面镜作用:1.成像2.改变光路
练习 活动卡p37探究1.2. 3.
小结 1. 平面镜所成的像特点
2. 平面镜中的虚像的产生
3. 平面镜的应用
作业
活动卡p38家庭实验1.2.
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二、平面镜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平面镜成像应用
课后记录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篇六
《杠杆平衡条件》是八年级第二学期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对使杠杆平衡的条件进行探究。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杠杆的相关知识,知道了什么是杠杆,理解了杠杆的五个要素,本节课将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杠杆平衡条件。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什么是杠杆以及杠杆的五个要素。
(2)知道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4)能初步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小实验来体验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2)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猜想杠杆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交流,自主实验并共同分析实验数据来获得结论,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学生通过尝试在分析数据并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探究激发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初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踏实的学习习惯。
(2)学生通过猜想、谈论、实践,逐步养成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与人协作,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测力计、钩码、带有刻度的杠杆、铁架台等。
采用科学探究实验的七个要素的探究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总结反思实验。
2、提出问题。
现在我用一个大钩码表示大人和一个小钩码表示小孩,我先将小的钩码放到跷跷板上,大家可以看到跷跷板的一端翘起了。那么我要怎样放这个大的钩码,才能使得这个跷跷板平衡呢?有没有同学想要上来尝试一下?(请学生上讲台将跷跷板调平衡)。
此时跷跷板处在平衡状态的,那么什么是杠杆平衡呢?(当杠杆动力和阻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时,杠杆就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我们所学习的杠杆定义的知识,同学们认为是不是可以把这个跷跷板看作是杠杆呢?
(1).改变杠杆上钩码位置,观察是什么因素使杠杆失去平衡呢?学生讨论回答。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之间要满足什么关系,才能使杠杆平衡。
教师提问,学生的回答主要有:
f1+l1=f2+l2f1-l1=f2-l2。
f1×l2=f2×l1。
f1/l1=f2/l2等。
我们得出了那么多猜想,同学们可以在实验中,自己得出结论,究竟哪一个猜想才是正确的。
4、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把这四个数据测出来,就可以得到他们之间的关系了是吗?测量这些物理量我们需要那些器材呢?(弹簧秤、钩码、铁架台、杠杆)怎样测量这些数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为什么要实验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由黑板上两个杠杆的作图可知:水平位置平衡的好处是便于读出力臂。
天平怎么调节平衡的?(左沉右调、右沉左调)那我们杠杆调节平衡螺母和天平一样,左高向左调、右高向右调。
5、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好,现在我们已经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了。我们现在统一把支点右侧的钩码作用于杠杆上的力(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当作动力f1,把支点左侧的钩码作用于杠杆上的力当作阻力f2。接下来抽同学为代表做实验,根据我提供的实验器材,操作并记录数据,并进行适当的纠正。
一组数据够吗?(多次实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完成实验后请各组汇总实验数据,填写实验报告。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收集几组数据与学生共同验证猜想。
6现在请同学们对自己的实验数据表格进行分析,分析完以后选派一名代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杠杆在平衡时应满足的条件是什么?我们通过最初的猜想与假设,到自己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然后通过实验与数据收集,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要使杠杆平衡,必需满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7、评估。
8、运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阿基米德真的能撬动地球吗?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篇七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的内容是力和机械。第四节“杠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杠杆平衡条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三是基础性,这一节是学习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本节内容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
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
【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铁架台,木棍,砖块,绳子,弹簧测力计,钩码,杠杆原理演示器(教材图13.()4-5),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导入;
2、出示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调动学生激情。
二、认识杠杆。
用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介绍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如下图)。
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用上图实物,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
2、提出问题:如果将支点右移,观察l1、l2如何变化?f1又会如何变化?反之,又会怎样变化呢?(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
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参照教材图13.4-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1、f2以及l1、l2)?
(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5、巩固与拓展。
(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3)设问: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上拉,则读数会如何变化?
(4)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设问: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四、杠杆的应用。
1、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收渔网。
(3)天平。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篇八
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本节的教学难点是画杠杆的力臂。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画力臂,教师有必要讲清力臂的概念,但课堂上不宜花费过多的时间训练,否则会影响本节重点的教学。
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示意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属于杠杆的工具入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观察、分析,从而抽象出杠杆概念。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得出平衡条件。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教师)铁架台、杠杆、钩码、大剪刀、钳子、大镊子、羊角锤、起子、钉有钉子的木板、未启封的饮料;(学生)铁架台、杠杆、钩码(50g,8个)、弹簧测力计(5n量程)。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篇九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三课,本课是在第二课《杠杆的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探究活动,是学生对杠杆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规律认识的升华,通过本课的探究性活动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向生活迁移,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各种杠杆类工具的科学原理,从而完成杠杆工具的学习。这部分内容连同后面将要学习的轮轴、滑轮和斜面共同构成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部分简单机械的内容。
本节课教授学生是六年级学生,学生接受知识强,杠杆基础知识在上节课得到了学习。所以本堂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本堂课教师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在本节课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使用工具不就是为了省力吗?为什么有些杠杆类工具还要设计成费力的?对于这个问题不急于回答,告诉学生这个问题在认识了更多的费力工具后你就会明白?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找答案,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1、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2、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篇十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并参阅图1323、图1324,图1325说明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引出杠杆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简单机械一、杠杆”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杠杆?
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给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
(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板书:“2.名词术语:”
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或l动标出。(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力臂常用虚线画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
(2)以课本图132丙,抽水机的柄为例(出示小黑板,图中暂不画出两个力臂),结合演示抽水机柄模型,由一名学生在板图上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要求用直尺三角板规范画出。其他学生在各自笔记本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如有不足之处予以纠正。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教师: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今天研究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的平衡。
(2)实验目的: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学生阅读课本中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并检查实验器材。
要求学生答出: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杠杆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
提问: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
要求学生答出。
提问: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是牛和厘米。教师指出,表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单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
(5)学生实验,实验数值记录在课本表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
(6)总结:由多个小组报告,根据实验数值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数学表达式。
板书:“3.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上式的意义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例如用抽水机抽水时,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动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由此可知抽水机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三、小结重点知识。
(1)什么叫动力臂?什么叫阻力臂?
画出节后练习第3题各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由四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各杠杆示意图如图1所示。
(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本节课之后练习1、2、3题。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篇十一
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
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机能来主动学习。
实验探究法、视频辅助法、指导读书法、问题引导法。运用实验探究法能更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视频辅助法把不容易展现的汽油机工作过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给学生,弥补了模具小、可视性差的缺陷。指导读书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课本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使自主学习更具指向性,目标性更强。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师通过针对点专门突破讲解。
6、学法设计:实验法、观察法、阅读法、讨论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让学生限度的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参与,自己解决。
利用铁丝、铅笔、图钉等随手可得的器材让学生动手体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演示两个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电子式火花发生器、酒精、小瓶,学生体会归纳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利用汽油机模型、观看汽油机工作视频,物体与视频资源结合,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学习。
学生活动。
ppt图片导入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什么?
图片情境导入:为什么汽车高速行驶时,轮胎的温度会升得很高?
火箭上天,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寻找图片中改变内能的方式,复习回顾旧知。
复习旧知,引出新课题。
1、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活动与演示:
(3)学生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提问:在刚才的活动中,物体增加的内能从何而来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在克服摩擦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即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做功。
学生举例,如:放在太阳下晒;在石头上摩擦;放在热水中烫;放在火上烧;用锤子敲;用力反复弯折等。
(2)仅凭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一现象,能否断定是通过热传递方式还是做功方式来实现的?(做功与热传递的等效性)。
(3)你能再举一些通过做过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吗?(钻木取火;飞船自由下落时温度升高;)。
区别:热传递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能的形式没有变;而做功方式是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能的形式已经发生改变。
2、热机。
(1)热机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演示:演示点火爆炸实验。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分析能量转化情况:化学能内能机械能。
结论:酒精燃烧后的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成机械能。
(2)汽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热机:是将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观看视频: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设问:
(1)汽油机的主要结构是哪几部分?名称各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2)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要经历几个冲程?分别是什么?
(3)每个冲程的特点是什么?(从气门的开闭和活塞的移动角度分析)。
(4)这四个冲程都有能量转化吗?如果有分别是怎么转化的?
(5)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曲轴旋转圈,活塞往返次,四冲程内燃机只有________冲程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靠_______完成。
第5个问题教师利用模具进行突破。
用考一考的方式来考察对汽油机的学习效果,用超链接制造出翻翻看的效果.
3、阅读:了解热机的发展历程。向学生补充一些蒸汽机、燃气轮机、涡轮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的初步知识。
4、小结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做一做。
看一看。
学生思考,内能的增加是通过什么方式?
归纳这三个活动的共性:做功,并且是外界对物体做功。
学生举例。
指导学生总结热传递与做功改变内能时的区别。
分析能量的转化情况。
思考:与前三个试验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看视频。
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后经过小组讨论再回答。
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后填写答案。
通过多个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并归纳总结。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三个活动分别对应:克服摩擦做功、压缩做功,让学生总结共性,学会归纳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进行归纳,寻找异同。
先通过视频让学生对汽油机有一个整体认识。
再通过问题驱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寻找答案。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是热机的四个冲程,其中属于做功冲程的是()。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2、汽油机工作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
a.吸气冲程b.排气冲程c.做功冲程d.压缩冲程。
3、汽油机在压缩冲程中,工作物质被压缩,气缸中气体的()。
a.压强增大,温度降低b.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c.压强减少,温度降低d.压强减少,温度升高。
练习册21页1-----10题。
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篇十二
本课教学,是在上节课通过杠杆尺的研究得出杠杆如何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类杠杆类工具。对于此课教学,简单枯燥的说教起不了多大效果,要尽可能多的通过实物,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在游戏玩乐中体会科学的奥秘,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如何区分杠杆是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可以告诉学生两步骤,1、先找到杠杆类工具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2、分析三个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依据杠杆尺实验的结论来区分。对于螺丝刀撬开筒盖、夹子夹东西、开瓶器开啤酒瓶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分析,前两项较易掌握,开酒瓶盖不少学生找不准阻力点和支点,这里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分析。
生活中更多的杠杆类工具的分析,多准备些实物,当学生不甚明了时,通过操作演示,亲眼看到了工作过程,学生就较易发现三个点,分析三个点的关系,从而能方便的区分是何种杠杆的应用。对于剪刀,教师有必要进行补充,一是不同用处的剪刀,其阻力臂和用力臂的长短是不同的,如理发剪、缝纫剪、园林剪、手工剪等;二是对于同一把剪刀,使用方法不同,其省力或费力情况也是不同的。对于费力的镊子和筷子这两种杠杆类工具,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成费力的?”可结合夹煤饼的火钳,比较能说明问题。有的杠杆是为了省力,有的是为了省距离。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简单操作导入。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二、学习新知。
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请一个同学来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分析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自己在小组内指一指这三个点位置,说说定义。
三、巩固新知。
那么我们以后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呢?想想该用那些知识去判断呢?要求组内简单交流,教师请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谈谈想法,说说同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教师在总结说明。
四、应用所学。
出示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请同学们自己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杠杆?是,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想好后,组内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学生观察的很仔细,部分学生想到跷跷板的阻力点、用力点在随时改变,教师对同学的这种观察仔细、勤于思考精神给予表扬)。
五、实际判断。
出示羊角锤撬钉子图(ppt)、老虎钳(ppt)、剪刀(ppt)等6张幻灯片,请学生判断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组交流)。教师抽小组代表逐图分析。
六、实验研究。
教师让学生试着猜测判断: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吗?带着这个猜测我们来深入研究隐藏在杠杆上的科学道理。
教师指导各组安装实验装置,叙述清楚实验要求。让各小组做实验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三种情况,要求小组分工,记录好实验数据,把它填写到课本第6页的表格中。
七、数据统计。
对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
八、对数据梳理分析,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课堂小结。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篇十四
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如:船桨、剪子、核桃夹、跷跷板等得出杠杆的概念及五要素的学习。
小组交流有疑问的问题,合作解决。
预设问题:
1、什么是力的作用线?
解决措施:先让其他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以图的形式进行讲解。
2、力臂的概念可能会提出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解决措施:先让学生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的,就用实验说明,在杠杆一段固定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在另一侧竖直向下拉和斜拉,发现示数改变,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教师在这时在引入力臂的概念。
板书:杠杆的概念和五要素。
设计意图:初步介绍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模块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进行实验之前,引导学生思考。
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解决措施:大部分同学会想到静止时平衡,想不到水平位置,在学习完力臂后再告诉他们。这样方便读出力臂,便于读数。
2、什么时候我们说杠杆平衡?如果实验探究的话,在什么情况最好读数?解决措施:杠杆平衡应该能想到静止,这里联系复习二力平衡的定义,物体受二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二力平衡。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再说杠杆匀速直线转动时不好读数,所以用静止状态。
然后请同学们按照探究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并且边实验,边完成实验数据表格,然后小组内交流,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代表先说出实验方案,全班交流,确定之后再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表格。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有问题及时解决,并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板书:杠杆的平衡条件。
设计意图:在实验中要做好几步,所以把实验分成很多小步,要理清思路,不要忘了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的。
模块三:杠杆的分类。
通过对生活中物品的实际作用,对杠杆进行分类,引导得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设计意图: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反思总结:
生:学生先进行整理,不会的问题可以老师讲解。
4、人的肱二头肌收缩使人曲臂时的情况如图所示,人的前臂是一个_____力的杠杆,这种结构给人带来的好处是_____。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篇十五
杠杆示意图的画法:
(1)根据题意先确定。
支点o;(2)确定动力和阻力并用虚线将其作用线。
延长;(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并用l1和。
l2分别表示动力臂和阻力臂。如图所示,以翘棒为例。
第一步:先确定支点,即杠杆绕着哪一点转动,用字母“o”表示。如图甲所示。
第二步:确定动力和阻力。人的愿望是将石头翘起,则人应向下用力,画出此力即为动力用“f1”表示。这个力f1作用效果是使杠杆逆时针转动。而阻力的作用效果恰好与动力作用效果相反,在阻力的作用下杠杆应朝着顺时针方向转动,则阻力是石头施加给杠杆的,方向向下,用“f2”。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篇十六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力的测量原理。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篇十七
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
“板书:
第十三章简单机械。
一、杠杆”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杠杆?
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给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
(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
板书:“2.名词术语:”
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或l动标出。(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力臂常用虚线画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
(2)以课本图,抽水机的柄为例(出示小黑板,图中暂不画出两个力臂),结合演示抽水机柄模型,由一名学生在板图上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要求用直尺三角板规范画出。其他学生在各自笔记本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如有不足之处予以纠正。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教师: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今天研究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的平衡。
(2)实验目的: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学生阅读课本中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并检查实验器材。
要求学生答出: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杠杆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
提问: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
要求学生答出。
提问: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是牛和厘米。教师指出,表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单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
(5)学生实验,实验数值记录在课本表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
(6)总结:由多个小组报告,根据实验数值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数学表达式。
板书:“3.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上式的意义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例如用抽水机抽水时,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动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由此可知抽水机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三、小结重点知识。
(1)什么叫动力臂?什么叫阻力臂?
画出节后练习第3题各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由四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我们学大专家为大家准备的这份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示例,希望大家能认真的学习和掌握一下,相信对大家的物理学习会很有好处。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篇十八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实验探究性学习模式,在新课引入环节创设了学生的日常认知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在课堂一开始的比赛中,大家在拔出9枚普通钉子和一枚螺丝钉时,大家拔钉子的方法都一样,用的的都是羊角锤,不同的只是在于对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上,但在对待最后一颗螺丝钉时大家的方法出现了差异:有同学根据平日的经验选择了螺丝刀,有的同学却直接用羊角锤拔出了螺丝钉,且用羊角锤更有力、更高效,但对木板有一定的破坏性。这就有效地刺激了学生们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探索欲。关注学生学习的每一环节,既有学生所想又有学生未想到的,引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把课堂变成师生相互倾听的场所,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多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不要完全拘泥于自己的设计思路。反思这节课让我越来越多的感受到物理教师不能墨守陈规,而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熟悉物理学发展史不断的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