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体会(专业19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总结方式。在写心得体会时,要善于发现细节和关键点,凸显自己对问题的独特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可以对写心得体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借鉴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当然,写心得体会是一种个人的表达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所以要注重个性化和真实性,不要过于追求完美,而是要保持真诚和真实,用自己的言辞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感悟和思考。希望大家都能写出一篇具有独特个性和深思熟虑的心得体会,让读者产生共鸣和启发。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该书分为五个部分,即: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
作者主要观点如下:
1、莫把课堂只当课堂;莫把课堂只当教学;莫让课堂止于安静;以学生为师;以同事的课堂为友。
2、当前的知识竞争不再是知识储存量的竞争,而是知识提取量的竞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知识储存过程中运用的方法越是简单,学生的知识提取就越是困难;逻辑越是清晰,学生提取知识越容易。
3、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不投资的人自然是买不起房的;一个不再看书的人,必然会在每堂课中都处于挣扎状态。
4、衡量自己有没有学会一本书的标准:当你看书的封面时能够把目录写出来,那你就掌握了这本书的40%;当你看目录时能够把书中的要点写出来,那你就掌握了这本书的60%;当你看着知识要点能够把细节想起来,那你就掌握了这本书的80%;如果你还能够把这本书的知识进行重组并灵活应用,那你就掌握了这本书的90%以上。
5、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掌握学科知识点,教师以训练者的身份面对学生可能最有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系统化的学科知识,教师以教学者的身份面对学生可能最有效;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教师以教育者的身份面对学生可能最有效。
6、课堂结构=学科深度×教育广度。对于学科深度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内容的艰深,二是指理解的深刻。教师在学科知识上要有深度,并不是要求教师在学科知识的内容上要艰深,而是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要深刻。在内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师,就越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就越能让学生学得有趣,就越能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对于教育广度也有两种理解,就是把学生当做“一个学习学科知识的人”(专业选手),还是当做“一个人在学习学科知识”(业余选手)。从“一个人在学习学科知识”的立场出发,就意味着必须把学生当做一个整体的人来对待,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一是学科教师要全面地爱护与关心学生;二是力求让“书面化的学科知识”生活化;三是要从学生的知识原点出发,引导学生走到学科知识的终点。
7、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需要更多的方法与策略,还需要优化自己的课堂结构。课堂结构应该是学科深度与教育广度的均衡配置。
8、课堂效率=教学进度×学习接受度。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非常努力,但学生不参与,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仍然为零。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真实教育意义的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剂。换而言之,教师的主导只是服务于学生主体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已。因此,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从目标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接受度,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进度。
9、课堂效率需要教师的努力,需要学生的参与,更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合作。要让课堂发挥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努力与投入,但在教师与学生投入有限的情况下,相互照顾对方的进度,才是最佳的选择。教师一味地加快教学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或者学生只管个人的学习接受度而不顺应教师的教学进度,都很难让课堂效率最大化。
10、肖川教授认为,只是关心“怎么教”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只是关心“教什么”的教育是没有肉体的教育。
11、“教什么”是指教学内容,符合科学的特征,具有可以重复与可以迁移的特点;“怎么教”是指教学手段,符合艺术的特征,具有个性化与即时性的特点。
12、一堂成功的课往往具有即时性,它需要教师有灵感,也需要教师能把握当时的课堂情境,有预设的课可以保证不出问题,但难以保证它非常精彩。一堂成功的课也具有个性特征,教师的个性魅力、知识结构,就决定了他会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而这些方法就像镶嵌在教师身上一样,难以为他人所模仿。因此,课堂教学既不会由于外在的强制或者指导而变得精彩,也不会因为对他人的模仿而更为成功。因为在强制的状态下艺术家是做不出精品的,而对艺术品的仿制就是地地道道的赝品。
13、不管教师在学科教学上多么努力,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理解与掌握,始终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但永远不可能替代学生去学习、理解与掌握学科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不应该止于学科生活化,还应该以学生自己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为最终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完成学科生活化之后,进一步推进与完善学生生活学科化的过程。
14、学科教学只是学生习得学科知识的一种辅助手段,真正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是学生自己对学科知识的主动建构。
15、课堂有趣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其他地方吸引过来的外在兴趣,这种兴趣有比较价值,但并不一定有内在价值;另一个是真正吸引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内在兴趣,这依赖于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对逻辑与思维的把握与练习。这两种兴趣缺一不可,但绝不应该仅止于第一种兴趣。
16、考试成绩=学科兴趣×学习方法×学生智商。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要素,大致包括以上三大方面。在这三大学习要素中,最难改变的应该是学生智商,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可改变的要素。我们不能改变学生的智商,但能够改变学生对待自己智商的态度与使用它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取得学习成绩的前提。在学生的学习要素中,最容易改变的是学生的学科兴趣。学生对某一学科喜欢与否,很少以其专业价值为标准,一般是以之是否对他们的胃口为标准,在这一点上,学科教师的教学风格甚至学科教师自己的生活态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中,教师往往是用强迫来替代学科兴趣,用训练来替代学习方法,虽然明知这种教学方法是饮鸩止渴,但是要让他们在渴死与毒死之间进行选择,教师们情愿先止渴再被毒死。
17、教师要切记:不要因捍卫教材而丢失了自己,不要变成教材的“传声筒”、“卫道士”;不要因拘泥于教材而变得教条;不要替代教材而成为学生的敌人。课堂的主要矛盾应该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材的内容深度之间的差距,次要矛盾应该是学生学习模式与教师之间的差异。
18、教师有三种定位:其一,团结教材而进攻学生;其二,团结学生而进攻。
教材;其三,成为课堂中的陌生人,看学生与教材恶斗不止,而自己坐看“风景”。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不会选择第三种,选择第一种情况的占绝大多数,选择第二种情况的占极少数。要进攻教材,教师就要掌握三项本事:读透教材、补充教材与批判教材。成功的课堂,就是教师带领着学生,富有智慧地读透教材、补充教材与批判教材,而不是对着教材顶礼膜拜。
读周彬著《课堂密码》读书笔记读周彬著《课堂密码》读书笔记19、对学科教师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学科是对教育功能的分化,即教师只对学科教学负责;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科是对教育功能的延伸,即教师不但要教育好学生,还要对学科教学负责。
20、教育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授受,我们称之为传授;二是对学生学科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我们称之为教学;三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我们称之为教育。
21、哲理故事:国王要一位画家为他画一匹马,但是一直等了5年也没有看到画家的作品。国王专程来到画家的画室,画家便当场为国王画马,仅仅5分钟后,国王便看到一匹栩栩如生的骏马从画家的笔端奔跃于纸上。国王为此非常生气,质问画家为什么5分钟可以完成的任务,居然让自己等了5年。画家平静地说:如果你需要一匹普通的马,那我当时就可以完成,但因此我永远都只会画普通的马;可如果你需要一匹骏马,那就需要5年的汗水与艰辛作为铺垫了。
22、建构主义心理学中关于“鱼牛故事”的经典案例:从前,有一条鱼和一只青蛙一起在一口井里生活了很长时间。有一天,青蛙跳出了井,来到了岸上,它东看看,西看看,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这时,它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一头牛,就仔细地观察了一番。回到井里后,它向鱼描述自己在岸上看到的事物,介绍得最具体的就是牛了:它长着大大的肚子,有一对犄角,还有四条长长的腿、四只蹄子……鱼边听边把牛的样子画了下来,但它画的仍然和鱼的模样一样,只是肚子大大的,长着四条腿,在鱼头上还长着一对犄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可能让学科知识独立于生活知识之外,也不可能让学习生活孤立于日常生活之外。
23、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家里没有足够的藏书,如果父母对书本的感觉很贫乏,那孩子就很难在学校中对学科学习有兴趣。当家庭教育不但不提供有智慧的日常生活,反而摈弃学生的日常生活去迎合学习生活时,这种错位的教育模式,就同时扼杀了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
24、当我们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时,还需要非学科知识为它奠定亮丽的“智识底色”;当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时,还需要课外活动为它奠定灿烂的“智能底色”;当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时,还需要日常生活为它奠定阳光的“智慧底色”。没有了这些“底色”,学生的一切都将毫无生机与希望,包括学科学习。
25、课堂管理有两个核心目的:一是避免发生或者消除影响班级有序学习的事件,可称之为维持课堂秩序,这是消极课堂管理;另一是通过合作学习凝聚班级合力,在整体上提高学习效率,可称之为促进课堂合作,这是积极课堂管理。
26、为何需要课堂管理,原因有六:一是要维持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并学会使用学习方法;三是要调动学生集体力量提高学习效率;四是要通过纪律教育形成课堂学习秩序;五是要通过学习诊断减少学生的违纪行为;六是要避免与诊治学生群体的失范行为。
27、课堂管理最成功的境界,就是发掘学生群体的力量来提高每位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课堂管理最失败的境界,就是对学生群体的失范行为无能为力。
28、怎样进行课堂管理:教师需要反省自己的课堂管理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群体,而非管制学生个体;要寻找学生调皮的原因,而非责备其态度;要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而非禁止学生做什么。
29、衡量课堂教学的效率,既不能只以教师的功劳为标准,也不能只以教师的疲劳为标准,而应该以以功劳为分子、以疲劳为分母形成的比例为标准。
30、良好的学习态度缘自积极的学习兴趣,而积极的兴趣是对学习过程的内在享受,这种享受是由良好的学习方法带来的,而学习兴趣也只可能由良好的学习方法产生。
31、学法指导包括以学习为核心的三项工作,即解题方法的传授、学习方法的引领与学习过程的指导。和学生谈论学习中的成就与挫折,教会学生正确面对学习的短期成本与长期收益,指导学生正确地处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
32、对于绝大多数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来说,让学生静下来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学生主动内化学科知识的必经之道。要让学生在课堂中静下来,有三种方法可以使用:一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把学生动起来的本能成分转化为学生静下来的本能成分;二是想办法把学生动起来的本能成分压下去,不让它有发挥的机会与空间,并尽可能地激发学生静下来的本能成分,为它的发挥创造机会并提供空间;三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把学生动起来的本能成分消耗或者过滤掉,把保留下来的具有较高浓度的静下来的本能成分用到课堂教学中来。
33、影响学生人格的要素,有遗传、环境与情境。教育对这三个要素的影响程度决定着教育塑造学生人格的空间。
34、善待学生的无知,不但需要教师有宽容学生无知的度量和改变学生无知的智慧,还需要教师有宽容学生无知的勇气与改变学生无知的责任感。
35、倡导站在学生那面的教育。站在学生的那面,并不是去纵容他们,而是接受学生的现状,理解学生的现实。站在学生的那面,就意味着教师既不可能直接改造学生,也不可能替代学生,而是做学生的欣赏者与鼓励者。教育一个人,并不是让你去改造他,而是让你去塑造他。改造是站在学生的对面,挑出学生身上的刺与不足,然后再为学生嫁接上美丽的花朵;塑造是站在学生那面,通过发掘学生身上的潜力,改进学生身上的不足,从而在学生身上培育出美丽的花朵。
36、如果教师站在学生那面,教学设计就要根据学生的经验与知识来展开,这更容易让他人看到学生的智慧,它并不直接体现教师的能力,而是通过学生的学习幸福感与学习有效性来予以展现,但是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而非作秀的教育。
37、让学生在“积极归因”中寻找“学习。
自信”。把学习成就归因于内在的、可控的与稳定的学习因素,可以提高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价水平。将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与教学要求相比,学生可能永远都处于失败的境地;将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与他过去的知识储备相比,他永远都在取得进步。把可以解决的学习问题归因于内在的、可控的因素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归因于外在的、不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
38、父母会用孩子的聪明来证明自己的聪明,而学校则会用学生的愚笨来证明自己的聪明。
39、差生的存在是必然的,差生的形成是偶然的。莫用差生“存在的必然”遮蔽“形成的偶然”。借助差生“形成的偶然”走出“结果的必然”。首先,教师应该弱化差生的差生意识;其次,探索形成差生的多种可能性原因,为避免形成差生寻找方法与策略;最后,教师要用更好的教学方法与更高的教学品质去吸引学生,以此来帮助他们避免沦为差生。一言以蔽之,莫给学生变差的机会。
40、父母往往用成人世界的功利标准来评判孩子,改造自己对孩子的关爱,这表现为父母不再关心孩子的生活世界,不再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而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只关心对孩子前途有直接影响的班级排名与教师评价。这使得孩子对父母的功利性关爱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拒绝与父母进行真诚的交流与沟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因此就不再有“恋母”与“恋父”的需求,相反,这会增强他们对爱的需求,从而促使他们过早地在同辈群体中寻找“爱的归宿”。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孩子们彼此间形成的爱并不是成人所理解的爱情,而是父母关爱的一种替代品,是父辈们真诚关爱缺位的产物。
41、成人在面对孩子世界时,更多的是一种武断,而不是理解;是一种抵制,而不是尊重。作为成人,我们可能漠视孩子的世界,也可能承认孩子有自己的世界,但无论如何我们没有赋予孩子世界应有的地位。孩子们并不是要占有美的东西,而是更着力于对美的追求。
42、学校存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学生,因此学习世界的意义更甚于教学世界,甚至可以说,是学习世界的现状决定了教学世界的现状,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决定了教师的教学状态。但事实并非如此。
43、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交给他们学习方法是教师的主要责任,而积极地用所学方法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则是学生的主要责任。教师上很多课,就是阻碍学生完成自己的任务。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学习世界的不了解、不理解、不尊重是导致教师与学生都“忙碌而无效”的主要原因,教师的教并不是为了学生,而是为了教师与学校。
44、学习评价有两个直接的功能,一是证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另一是查明学生遗漏了多少知识。基于威胁的学习评价最终让学生远离学习;基于支持的学习评价才会让学生走进学习。教师通过肯定学生的学习积极面来帮助学生,往往比否定学生的消极面来诊断学生,更有利于发挥学习评价的影响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并不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而是对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的诊断。诊断需要具备更多的专业智慧,需要非常明确的指导、非常清楚的问题解决办法。
45、学生成长有两个方向:一是通过扩张自己的优点来发展自己,另一是通过弥补自己的缺点来发展自己。不管在态度上,还是在技术上,前者都更占优势。
46、家长眼中的孩子越来越聪明,教师眼中的学生越来越笨,这个明显的落差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47、对于学生而言,教育具有双重功能:一是发现并发展学生的独特优势,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发展功能,它注重对学生独特优势的发现与培育,是开放与多元化的;另一是根据学生的独特优势对学生进行评价与筛选,我们称之为教育的筛选功能,它注重对学生特定优势的测量与鉴别,是封闭与单一化的。
48、从学生优势出发设计课堂教学:鼓励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成绩,是从学生优势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根据学生目前的优势与成绩来设定教学目标,是从学生优势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的第二步;让课堂教学还原学生优势与成绩的获得过程,是从学生优势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的第三步。课堂教学并不是来教训学生的,更不是用学科知识塞饱学生的无知,而是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使用自己获得优势与成绩的方法,通过自己优势与成绩的拓展,来填补自己因为年轻而拥有的幼稚与无知。
49、成绩竞争=专业竞争+时间竞争。在教育理论上,教师要拥有良好的教学业绩至少需要三个要素——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教师的投入程度和教学工作环境,其中教学专业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是,一旦回到教育实践,尤其是教师间的教学竞争上来,这个结论就显得有点勉强了。
50、竭力去发现上课人的优点,谦虚地询问其课堂优点产生的原因,并向他学习,这是课堂观察中上课人与听课人最为良性的互动模式。
51、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有两种途径:一是填补自己的课堂劣势,另一是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
52、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拓展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而回避课堂教学劣势的主要途径,是反观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课堂教学是一项艺术化的工作,是一项没有终点的工作。
53、决定课堂进程的,并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而是学生的学习进程;判断课堂教学成功或失败的标准,并不是教师本人的能力如何与表现如何,而是教师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帮助有多大。
读周彬著《课堂密码》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学习心得54、要造就艺术化的课堂,需要的不是模仿别人,而是成就自我。成就自我的途径并不是对他人的崇拜,而是对自己教学理念的优化与改造,是对自己课堂教学要素的夯实与重组,是对自己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与培育。课堂教学追求的是艺术性,但造就艺术化课堂的却是技术性。
55、课堂教学分为三个方面六个要素:教师教学方面,包括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指导方式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方面,主要考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包括学习成功率与课堂思维深度。
56、教师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间的关联与互动,是成就成功课堂的重要因素。
57、精彩的教学,并不一定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有些枯燥的课堂教学,却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是否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是由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度决定的。
参与和被动参与。主动参与是学生基于自己内在的学习动机而走进课堂,容易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被动参与是学生基于外在的学习或者生活压力而走进课堂,这虽有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但可以肯定的是,也会让学生对课堂本身产生厌倦感。
59、教师对学生课堂参与梯度的回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有没有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二是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是否顾及了不同问题的思维层次,并根据问题思维层次的不同,来照顾与教育不同层次的学生;三是教师在进行作业和试卷设计与点评时,是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回馈与反应。
60、评价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最终还是得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成功率进行评价。学习成功率可分为三项指标: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教师教学计划实现度与课堂教学效果拓展度。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主要是指本堂课的直接教育效果是否得以实现;教师教学计划实现度主要是指教师预先为自己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完成;课堂教学效果拓展度是对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与创新性教育效果的观察与评价,这些教育效果并不是计划中的,但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亮点。
61、对课堂体悟而言,课堂学习氛围、课堂人际互动和课堂思维品质,是表现课堂品质极为重要的核心要素。对课堂学习氛围的体验,主要聚焦在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与控制两个维度上。应该把教师对学生的宽容看成是教育的起点,而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所以控制欲宽容并不矛盾,但存在控制的程度与宽容的内容是否适应的问题。
62、真正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并不是教师个人的精彩课堂,也不是学生个人习得学科知识的课堂,而是教师与学生借助课堂教学这一活动与平台,在教师的精彩教学之中,在学生学科知识的习得过程之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与知识共享的乐趣的课堂。
63、课堂中的人际互动,容易被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同学间的合作学习所掩盖。课堂中真实的互动,可以表现在行为层面上,但并不必然如此。更为深刻的人际互动,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对同一个观点的默契,应该是同学之间对同一样感受的共鸣。这不一定要通过具体的行为与活动表现出来,往往在彼此的相视一笑或者同样的身体语言中得以充分表达。不能将课堂中的活动互动作为课堂人际互动的全部,这回阻碍更深层次课堂人际互动的产生。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读了《课堂密码》一书,真的让我从中领会了许多知识,让我获得了许多感悟。
名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或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它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名师魏书生,李吉林都向教育、向学生献上了最宝贵,最有价值的爱。这也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人生追求的原动力。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把我全部的爱与热情献给我的学生,我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
现代社会是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更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向书本、向实践、向各种信息渠道学,引千道清泉、聚万座富矿、集百家之长,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才能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兴趣。成为学生的“活字典”和“百科书库”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每一位教师都应具有一颗未泯的童心,斯霞老师直到七八十高龄还在与小学生亲密接触,他们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试问他们又怎么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又怎么会不亲其师信其道呢?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总之,做一个“有效的”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是所有教师应有的追求。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课堂密码》是一本旨在提高课堂质量的书籍,其作者左向荣教授曾多次当选为全国优秀教师以及首批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者先进个人,本书旨在通过总结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教育现状、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解析课堂管理的诀窍,借助本文将对《课堂密码》所涵盖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度探讨,同时分享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课堂管理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通常是主导的,而学生则被设置在受动的角色,因此教学效果往往减弱。作为一名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与学生相处得好的优秀教师,左向荣教授在其书中强调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合理规划、合理布局、合理运用和合理监督等因素共同促成一个良好的课堂管理,使学生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引导。在实际教学中,同样需要遵循这些原则,为学生提供有力支持、相互互动、讲究实践应用的教学环境。
第三段: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在《课堂密码》中,作者着重强调了现代化教育需求新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应该校验一些适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新的教育模式,以获得更好的的教学效果。在个人教学中,我并不与学生进行过多的严格的规定约束,也避免了不必要的紧张和压力。同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且通过独特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动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容易观念理解体验,学会运用知识与技能。
第四段:课堂交互与课程的设计。
当教师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后,就应注意认真安排课堂交互环节。在交互中,教师应将课程教学看成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课程的过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课程及其相关内容。随着信息传递的高速快捷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可以通过制作PPT、录课程视频、借助网络平台等方式,开发许多让学生更加喜欢的交互课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手段,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对学习的好奇心,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生活经验。
第五段:结束语。
在《课堂密码》一书中,左向荣教授提倡“机动、动人、动心”的课堂管理和教学思路,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的自身教学经验值得一提。作为一名出色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更好的利用我们自己的教学技巧和教学经验,优化课堂教学的环境和管理方式,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指导和引导,以帮助他们学好课程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通过不断总结、实践、调整和创新,提升自己的课堂管理能力和教学水平,为建设更加适合人才培养需要的中国特色现代化教育贡献更多力量。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看完《课堂密码》总觉得也应该说些什么。既然是“密码”,那就不一定人人都可以“解密”。自知愚笨,悟性不高,无法解开所有密码。所以,看不懂的、解不了的也就不勉强自己了。因为现在的教师,即使他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而他的“课外功”不够,还是算不了一个“好”教师,仅仅因为他教的学生的成绩没有那些“课外功”十足的教师教的学生的成绩来得好。呜乎,悲哉!人人都清楚,这十足的“课外功”要耗去一个教师的多少精力和时间,他哪会有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学生和教材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更不用说通过阅读来提升教学理念来。
回想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业余时间里,自己有足够的精力看些教育和教学书籍及杂志,当然还有不少的专业杂志。在上班时间里,备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我总是能找到时间找学生谈心。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从容,有条不紊,也从来没有喊过一声“苦”“累”,因为那个时候,真不觉得苦和累。自己真是把教书这个职业当作自己“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一生”的事业了。至于学生,他们有时间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做好事”“文艺汇演”“参观工厂”“学农”等等,而这些活动表面上看是占了学习时间,实际上却是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所有这些让他们懂得: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学习时学习,娱乐时娱乐。那个时候我们学生的英语课本没有现在这样厚,学生要记要背的单词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可是,他们的英语基础和语言能力却要比现在的学生好得多。学习的兴趣也是自然的而不是逼出来的。
然而,现在的教师,早上6:30到校,“督促”学生早读或称作“早辅导”白天上课、备课、做课件、改作业、教育学生充斥了他们的每一天。说实在的,连备课也不可能做到每次认认真真了,更不用说有时间好好地研究学生和教材了。即使想找学生谈谈心,也不忍心占用他们的时间了。早自习?要早读,不忍心打断他们;课间?一天至少8节课,总不至于课间可怜的10分钟也去占用,而且很多的时候是不到10分钟的,老师有拖堂的或提前上课的,自己累点没有关系,但真不忍心;午间?一大堆的作业放学前要上交,又不忍心占用他们做作业的时间。所以,除了不得不处理的问题,随时随地解决,能省的“谈心”就省了,不能省的就“硬着心肠”占用他们的早自习、课间或午间时间了。傍晚5:30回家,那是一种怎么样的脚步?灌铅似的!记得一年青教师的妈妈问她女儿的一句话:“你们老师都有没有‘家’,他们烧不烧饭,吃不吃饭?都这么早上班,这么晚下班。”是的,要不是老公工作轻松,我可能很多的时候会饿肚子。因为很多的时候“累”超过了“饿”。可想而知,一个“累”超过“饿”的人当他回到家里时会作出什么选择。弄吃的还是“睡一会儿再说”?往往这“睡一会儿再说”,即使醒来也不想再起来了。有过不少这样的经历。这样一种状态,怎么可能会有精力看书?即使有心看书,不一会儿就会睡着。至于现在的学生,学校里上课,做作业,到了家里继续做作业。正像我儿子说过的:“反正我做好了作业也不能玩,那就慢慢做了。”所以,很多的学生混着时间做作业。哪来以前学生“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学习时学习,娱乐时娱乐”的境界?学生和老师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真的好怀念以前的日子,可能真的是老了,也许是精神上的富足没有心情去追究物质上的贫乏,那时候,没有现在吃得好也没有现在穿得好。而现在物质上的富足却掩盖不了精神上的缺失。吃好,穿好,却总觉得心里面少了些什么。前几天散步时碰到以前学校的一个同事,他今年已经退休。我们摇着头谈现在的教育,感慨颇多!
又扯远了,大概又是一种老了的表现吧!今天食堂老板说的一句“你太老了”又一次提醒我真不该是还有理想和追求的年纪了。那是年轻人的事,记得80年代有一首歌里有句歌词:“有人喜欢你,只是因为你年轻”。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很少有东西可以左右我们的了,为了对得起自己就多做些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吧!我非常认同这种说法:“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虽然我已经走不了多远了,但总可以走下去。那就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走到哪就算哪!
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也为了自己教得轻松还是得注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课堂密码》封底周彬说了下面这些话:“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
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尊重同事,尤其是同事的课堂时,才可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读了《课堂密码》一书,真的让我从中领会了许多知识,让我获得了许多感悟。
一、博大而炽热的爱:
名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或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它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名师魏书生,李吉林都向教育、向学生献上了最宝贵,最有价值的爱。这也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人生追求的原动力。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把我全部的爱与热情献给我的学生,我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乐学善学的智者。
现代社会是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更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向书本、向实践、向各种信息渠道学,引千道清泉、聚万座富矿、集百家之长,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才能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兴趣。成为学生的“活字典”和“百科书库”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永不未泯的童心。
每一位教师都应具有一颗未泯的童心,斯霞老师直到七八十高龄还在与小学生亲密接触,他们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试问他们又怎么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又怎么会不亲其师信其道呢?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总之,做一个“有效的”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是所有教师应有的追求。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体会篇六
首先介绍《课堂密码》这部书的背景和内容,接着探讨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对教育的启示和倡导的教学方法,最后总结对此书的体会和感悟。
作为一本以教育改革为主题的书籍,《课堂密码》着重探讨了如何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同时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本书作者卡夫卡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各种心理学理论推出了一些新颖的教育方法,包括“解密教学”、“随机讨论”、“项目式学习”等等,这些方法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讨论。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探求式教学”的重要性,认为让学生自己探究知识,和老师由被动的传授变为被指导式的引导,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作者主张教育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性,重视人的意识和情感,以及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从而达到真正的知识学习和人格培养目的。这些看似各个独立的方法都不是单纯的新奇花哨,而且都有很强的先验理论支持。
在我看来,《课堂密码》提供了很多具体可行的方法,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特别是在现阶段的教育体制中,学生普遍存在功利性的学习态度,很难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而这些方法能够让学生重拾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并独立思考。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应用这些方法,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当然这也需要时时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从中总结教育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总之,《课堂密码》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倡导的教育方法。它挑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引发人们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在今天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人们对学习的需求,教育改革已然势在必行。我们需要加强对现有教育体制的反思和创造性试验,让学生们更好地接受知识,培养更加综合的素质,拥有更加完善的观念和成长,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体会篇七
《课堂密码》这本书,对教师个人而言,这本书可以改变学科教师只对学科知识负责的意识,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科深度不再越来越深,而教育广度越来越广,分享读书。
课堂上,为什么我们的教师积极忙碌却徒劳无功?为什么有的学生总给老师制造麻烦?为什么有学生听课走神?为什么学生会沉默不语?为什么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一线教师。而《课堂密码》一书,就像是解开这些课堂现象的密码,透视出掩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有效的指导教师对自己的课堂实践作出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堂密码》从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五个方面打开“课堂困惑”之门,让我们深深感觉到:莫把课堂只当课堂;莫把课堂只当教学;莫让课堂止于安静;以学生为师,在学生的心灵中教书,既愉快又有成就感;以同事的课堂为友,会尊重同事的劳动成果,更乐意向同事的课堂学习,不是把听课、评课当作一项任务,而是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才能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本人认为《课堂密码》提出的观点、问题、案例很值得我们去深思与研读,特别以下几个观点我更有兴趣:
一、学得好,还要考得好”。周彬老师用“爱人教育我”放、找东西的实例来说明在平时的学习中,不管我们用什么方法,也不管我们用什么逻辑来掌握学科知识,似乎只要记住了或者储存好了学科知识完事大吉了。可是,当我们身处考场时,储存得好好的学科知识,不但不会主动跳出来,即使我们去找,也不见得能找到。然后论述一、从“知识的储存”向“知识提取”的转变,提出了考前如果教师和学生呈现出来的疲惫、显现出茫然,学生不可能考好成绩;考试的竞争不是知识储存量的竞争,而是知识提取量的竞争。二、“知识提取”对“知识储存”的工具功能,发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知识储存过程中运用的方法越简单,学生的知识提取就越是难;逻辑越是清晰,学生提取知识就越是容易。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储存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提取知识;不但要让学生在做作业时提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在考试中提取知识。既要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还能让他们提取出来的学科知识为他人所理解,还要求教师与学生能够不断地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储存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不忘记旧知识。三、为了“知识提取”的“知识储存”,在教育的意义上,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并不在于他储存了多少学科知识,而是在于提取多少学科知识。有的学生有了辛苦的储存,但却得不到有效的提取。也就是学科成绩不好。因此,重视学科成绩的提取,在于强化学生的学习责任,更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环境中进行互动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自己。
二、为何教师总是忙而无功周彬老师指出:“有的人一生都很忙,也显得很聪明,但最终却一事无成”。这种现象现实生活存在不少,本人颇有同感。周彬老师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1、深陷课堂教学的“忙碌之井”。指出了,在时间管理上,有的老师认为,我们每天课都上不完,哪有时间看书?很少人会想到,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不投资的人自然是买不起房子的;一个不再看书的人,必然会在每堂课中都处于挣扎状态。要上好一堂课是非常容易的,但要每堂课都上好却是非常困难的。教师要从课堂教学能力向学科教学能力的转变,需要课堂教学经验在量上的积累,但更需要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在质上的突变。前者需要教师潜入课堂教学之中,后者需要教师跳出课堂教学。
2、踏上学科教学的“理性之路”,我们行走时若只是盯着脚下的路,虽然每一步都走得稳健,但离最终目标往往相去甚远。我们认为学习与储存知识点时要“盯着脚下的路”,但在总结与提取学科知识时要“盯着前方的路”。学科教学的困惑在于,为了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就必须将学科知识肢解为知识点,让学生逐点学习与掌握。可是在学生逐步学习与掌握的过程中,越是仔细,越是投入的学生,就越是难返身整理与总结学科知识,也就是说,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学科的知识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综合学科知识能力,可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因此,不管在学期初,还是在学期中与学期末,只有站在学科教学的高度,始终盯着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教学目标,再在每次课堂教学中努力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点,才能避免虽然学科教学赢得知识点上的胜利,却偏离了最终的学科教学目标的情况。
3、打开教育教学的“展望之窗”。学校是帮助学生学习得更好的地方。学生学习得更好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二是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了。如果只是对学生的短期学习成绩负责,前者肯定最重要;如果对学生的长期发展负责,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负责,后者肯定更重要。如果学校只是对学生的短期成绩负责的话,难免会以牺牲“牺牲越来越喜欢学习”为代价。
一旦牺牲学生对学习兴趣,最终的结果恐怕只能是即没有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让学生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需要学校与教师的眼界,又需要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系统驾驭,远比训练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点更为困难;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又远比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更为重要。
周彬老师在《课堂密码》中对课堂的独特见解,本人学习后,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了一些启迪。上面只是我一些点滴的感悟。
一、博大而炽热的爱:
名言。
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或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它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名师魏书生,李吉林都向教育、向学生献上了最宝贵,最有价值的爱。这也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人生追求的原动力。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把我全部的爱与热情献给我的学生,我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乐学善学的智者。
现代社会是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更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向书本、向实践、向各种信息渠道学,引千道清泉、聚万座富矿、集百家之长,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才能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兴趣。成为学生的“活。
字典。
”和“百科书库”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永不未泯的童心。
每一位教师都应具有一颗未泯的童心,斯霞老师直到七八十高龄还在与小学生亲密接触,他们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试问他们又怎么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又怎么会不亲其师信其道呢?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总之,做一个“有效的”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是所有教师应有的追求。
《课堂密码》是一本很不错的书,里面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学科深度上,当学科还没有分化的时候,教师普遍看重育人,这就是韩愈所讲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学科分化之后,教师普遍看重教授知识。至今,我们评价一位教师有没有教育智慧时,虽然也看这位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但更重要的却是看学生的学科成绩。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教材,一是教师。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以一次性的、平面化的形式呈现的。之所以说它一次性,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解释;之所以说它平面化,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习情境的变化进行演绎。但也正因为如此,教材较教师提供的学科知识更有权威性,也更有逻辑性。于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科知识,并不重在学科知识本身的权威性与深刻性,而是对教材弱点的补充,也就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教材提供的学科知识进行多重解释,根据学习环境的变化对教材提供的知识进行多样演绎。因此,教师在学科知识上的深度,并不是让教师在学科知识内容上更精尖,而是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在内容上越是精尖的教师,学生学起来就越艰难,能够掌握学科知识的学生人数也越少。在内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师,越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学得更有趣,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其次在教育广度上,教师教学生,是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而非专业选手。当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时,可以把专业选手描述成是“一个学习学科知识的人”。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尽管学习是他们的专职工作,但在众多学科中喜欢上哪门学科,致力于哪门学科,并没有强制性的限制,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学生称为业余选手,把他们描述成是“一个人在学习学科知识”。而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第一步是如何吸引这些业余选手,以便让他们在专业学习这条路上更愿意走下去。只有他们愿意走下去了,才有机会发挥专业教练的专业价值。两相对比,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走的是专业深度的道路,教学广度对他们的要求并不太高;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就得先走教学广度的道路,因为教学广度是教师推进专业深度的前提与手段。
从“一个人在学习学科知识”的立场出发,就意味着必须把学生当作是一个整体的人来对待,这样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来加强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一,学科教师要全面爱护与关心学生。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师生关系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师生关系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爱护,师生关系本身也就不复存在。如果连师生关系都不复存在,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也就无从谈起。“亲其师信其道”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第二,教师要力求让“书面化的学科知识”生活化。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与使用还需要锻炼,他对文字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薄弱,而书面化学科知识的最大弱项在于,它的表达方式是书面语言而非口头语言,使用的是抽象思维而非具象思维。因此,学科知识生活化的过程,就是教师把学科知识从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从抽象逻辑转化为具象逻辑的过程。第三,要从学生的知识原点出发,引导学生走到学科知识的终点。教材所呈现的学科知识并不是对学生的初始要求,而是对学生学完教材后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用最终目的去要求初始学习的学生,往往会吓跑了学生。
教师只有从对学科知识的过度关注中走出来,才可能以“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代言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学生更愿意向一个“人”学习,而不愿意向死板的、平面化的、抽象的教材学习。如果教师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那么他也势必会获得死板、平面化与抽象的形象。
对教师个人而言,这本书可以改变学科教师只对学科知识负责的意识,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科深度不再越来越深,而教育广度越来越广。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体会篇八
课堂上,为什么我们的教师积极忙碌却徒劳无功?为什么有的学生总给老师制造麻烦?为什么有学生听课走神?为什么学生会沉默不语?为什么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一线教师。而《课堂密码》一书,就像是解开这些课堂现象的密码,透视出掩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有效的指导教师对自己的课堂实践作出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堂密码》从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五个方面打开“课堂困惑”之门,让我们深深感觉到:莫把课堂只当课堂;莫把课堂只当教学;莫让课堂止于安静;以学生为师,在学生的心灵中教书,既愉快又有成就感;以同事的课堂为友,会尊重同事的劳动成果,更乐意向同事的课堂学习,不是把听课、评课当作一项任务,而是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才能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本人认为《课堂密码》提出的观点、问题、案例很值得我们去深思与研读,特别以下几个观点我更有兴趣:
一、学得好,还要考得好”。周彬老师用“爱人教育我”放、找东西的实例来说明在平时的学习中,不管我们用什么方法,也不管我们用什么逻辑来掌握学科知识,似乎只要记住了或者储存好了学科知识完事大吉了。可是,当我们身处考场时,储存得好好的学科知识,不但不会主动跳出来,即使我们去找,也不见得能找到。然后论述一、从“知识的储存”向“知识提取”的转变,提出了考前如果教师和学生呈现出来的疲惫、显现出茫然,学生不可能考好成绩;考试的竞争不是知识储存量的竞争,而是知识提取量的竞争。二、“知识提取”对“知识储存”的工具功能,发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知识储存过程中运用的方法越简单,学生的知识提取就越是难;逻辑越是清晰,学生提取知识就越是容易。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储存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提取知识;不但要让学生在做作业时提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在考试中提取知识。既要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还能让他们提取出来的学科知识为他人所理解,还要求教师与学生能够不断地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储存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不忘记旧知识。三、为了“知识提取”的“知识储存”,在教育的意义上,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并不在于他储存了多少学科知识,而是在于提取多少学科知识。有的学生有了辛苦的储存,但却得不到有效的提取。也就是学科成绩不好。因此,重视学科成绩的提取,在于强化学生的学习责任,更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环境中进行互动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自己。
二、为何教师总是忙而无功周彬老师指出:“有的人一生都很忙,也显得很聪明,但最终却一事无成”。这种现象现实生活存在不少,本人颇有同感。周彬老师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1、深陷课堂教学的“忙碌之井”。指出了,在时间管理上,有的老师认为,我们每天课都上不完,哪有时间看书?很少人会想到,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不投资的人自然是买不起房子的;一个不再看书的人,必然会在每堂课中都处于挣扎状态。要上好一堂课是非常容易的,但要每堂课都上好却是非常困难的。教师要从课堂教学能力向学科教学能力的转变,需要课堂教学经验在量上的积累,但更需要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在质上的突变。前者需要教师潜入课堂教学之中,后者需要教师跳出课堂教学。
2、踏上学科教学的“理性之路”,我们行走时若只是盯着脚下的路,虽然每一步都走得稳健,但离最终目标往往相去甚远。我们认为学习与储存知识点时要“盯着脚下的路”,但在总结与提取学科知识时要“盯着前方的路”。学科教学的困惑在于,为了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就必须将学科知识肢解为知识点,让学生逐点学习与掌握。可是在学生逐步学习与掌握的过程中,越是仔细,越是投入的学生,就越是难返身整理与总结学科知识,也就是说,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学科的知识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综合学科知识能力,可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因此,不管在学期初,还是在学期中与学期末,只有站在学科教学的高度,始终盯着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教学目标,再在每次课堂教学中努力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点,才能避免虽然学科教学赢得知识点上的胜利,却偏离了最终的学科教学目标的情况。
3、打开教育教学的“展望之窗”。学校是帮助学生学习得更好的地方。学生学习得更好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二是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了。如果只是对学生的短期学习成绩负责,前者肯定最重要;如果对学生的长期发展负责,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负责,后者肯定更重要。如果学校只是对学生的短期成绩负责的话,难免会以牺牲“牺牲越来越喜欢学习”为代价。
一旦牺牲学生对学习兴趣,最终的结果恐怕只能是即没有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让学生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需要学校与教师的眼界,又需要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系统驾驭,远比训练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点更为困难;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又远比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更为重要。
周彬老师在《课堂密码》中对课堂的独特见解,本人学习后,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了一些启迪。上面只是我一些点滴的感悟。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体会篇九
我本期读了《课堂密码》一书,深有感触,它为我们的教学方法改革指明了方向,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趣教学”、“有效教学”,谈谈读书心得。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课堂密码》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课堂密码》是一本很不错的书,里面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学科深度上,当学科还没有分化的时候,教师普遍看重育人,这就是韩愈所讲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学科分化之后,教师普遍看重教授知识。至今,我们评价一位教师有没有教育智慧时,虽然也看这位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但更重要的却是看学生的学科成绩。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教材,一是教师。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以一次性的、平面化的形式呈现的。之所以说它一次性,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解释;之所以说它平面化,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习情境的变化进行演绎。但也正因为如此,教材较教师提供的学科知识更有权威性,也更有逻辑性。于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科知识,并不重在学科知识本身的权威性与深刻性,而是对教材弱点的补充,也就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教材提供的学科知识进行多重解释,根据学习环境的变化对教材提供的知识进行多样演绎。因此,教师在学科知识上的深度,并不是让教师在学科知识内容上更精尖,而是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在内容上越是精尖的教师,学生学起来就越艰难,能够掌握学科知识的学生人数也越少。在内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师,越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学得更有趣,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其次在教育广度上,教师教学生,是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而非专业选手。当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时,可以把专业选手描述成是“一个学习学科知识的人”。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尽管学习是他们的专职工作,但在众多学科中喜欢上哪门学科,致力于哪门学科,并没有强制性的限制,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学生称为业余选手,把他们描述成是“一个人在学习学科知识”。而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第一步是如何吸引这些业余选手,以便让他们在专业学习这条路上更愿意走下去。只有他们愿意走下去了,才有机会发挥专业教练的专业价值。两相对比,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走的是专业深度的道路,教学广度对他们的要求并不太高;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就得先走教学广度的道路,因为教学广度是教师推进专业深度的前提与手段。
从“一个人在学习学科知识”的立场出发,就意味着必须把学生当作是一个整体的人来对待,这样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来加强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一,学科教师要全面爱护与关心学生。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师生关系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师生关系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爱护,师生关系本身也就不复存在。如果连师生关系都不复存在,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也就无从谈起。“亲其师信其道”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第二,教师要力求让“书面化的学科知识”生活化。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与使用还需要锻炼,他对文字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薄弱,而书面化学科知识的最大弱项在于,它的表达方式是书面语言而非口头语言,使用的是抽象思维而非具象思维。因此,学科知识生活化的过程,就是教师把学科知识从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从抽象逻辑转化为具象逻辑的过程。第三,要从学生的知识原点出发,引导学生走到学科知识的终点。教材所呈现的学科知识并不是对学生的初始要求,而是对学生学完教材后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用最终目的去要求初始学习的学生,往往会吓跑了学生。
教师只有从对学科知识的过度关注中走出来,才可能以“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代言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学生更愿意向一个“人”学习,而不愿意向死板的、平面化的、抽象的教材学习。如果教师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那么他也势必会获得死板、平面化与抽象的形象。
对教师个人而言,这本书可以改变学科教师只对学科知识负责的意识,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科深度不再越来越深,而教育广度越来越广。
我本期读了《课堂密码》一书,深有感触,它为我们的教学方法改革指明了方向,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趣教学”、“有效教学”。本人教学几十年,一直教数学,深知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维性、知识性和逻辑性,如何培养学生实际运用逻辑思维的能力、教育探究能力等,如何在课堂上完成上述的教学任务,采用“有趣教学”的方法最有效。
“有趣教学”,顾名思义,那就是在教师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教育家鸟中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的被迫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心理活动、年龄段和科目等特征为依据,发掘数学教材中激趣、引趣的知识,运用多种、多变、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刺激、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密码》一书中讲到:“要让学生对学习趣味较浓,需要教师采用一些外在于学科知识的方法,姑且称之为外包装与广告效应。教师既要向学生说明这些学科知识的未来价值,又要将这些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他们对学科知识的外在兴趣。在每堂的课堂切入时,对学科知识的包装都特别重要,因为这决定着学生能否将之集中到课堂上。”《课堂密码》中的这些话谈到了教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采取这样一些措施:用生活实例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利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可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如概率一节中用掷硬币来探究频率、频数,让学生亲自参与,从中获得快乐。同时,利用参观、实地考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见多识广知识。
总之,激发学生兴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的是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有持久的兴趣,那就必须用学科知识的逻辑思维来锻炼学生,让他们在对学科知识的整合来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价值。在实现了课堂的有趣之后,我们又谈如何实现“有效”呢?如何仅仅停留在“有趣”这一层面上,学生课堂上很高兴,但却毫无收获,这样的兴趣是难以持久的,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持久的兴趣,就得让他们在课后有真正的收获,而且觉得有趣之外,觉得这种可持续的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趣的同时掌握了多少学科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在些学生的理解能力很好,但对一些实际应用,其探索的题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分析问题也比较深刻。但有些学生理解能力就要差一些,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总是模糊不清,逻辑思维较乱。但他这一次做得不好,可下一次或许就能够做好些,这说明他正在努力追求进步,对学科学习有兴趣,和积极赶上。因此我们不能把他和优秀的学生进行比较,而去批评他,应该看到他的点滴进步,保有他有了些收获,就会有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是持续性的,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通过不断的努力,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逐步提高,这样他们就会越来越爱学习。
要真正地促使课堂有趣和知识有效的互换与互助,需要为两者的转换预留足够的时间,教师在学科知识结构的整合中,学科逻辑与思维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如中考数学的总复习,教师就得进行对每个知识面点系统复习,进行归类,知识点的整合,各知识点的展示,并进行解题的方法指导,学生方面要善于反思总结,一堂课学生究竟有没有兴趣,有没有知识上的收获,最佳的决定者是学生本人,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和参与和体验是其产生与维持兴趣的决定要素,因学生要能够同想,自己去适应、反思、总结。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与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多引导他们,明确学习学科知识的目的,端正态度,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心理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这样他们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实现“有趣”与“有效”之间的转换。
读书笔记。
该书分为五个部分,即: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
作者主要观点如下:
1、莫把课堂只当课堂;莫把课堂只当教学;莫让课堂止于安静;以学生为师;以同事的课堂为友。
2、当前的知识竞争不再是知识储存量的竞争,而是知识提取量的竞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知识储存过程中运用的方法越是简单,学生的知识提取就越是困难;逻辑越是清晰,学生提取知识越容易。
3、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不投资的人自然是买不起房的;一个不再看书的人,必然会在每堂课中都处于挣扎状态。
4、衡量自己有没有学会一本书的标准:当你看书的封面时能够把目录写出来,那你就掌握了这本书的40%;当你看目录时能够把书中的要点写出来,那你就掌握了这本书的60%;当你看着知识要点能够把细节想起来,那你就掌握了这本书的80%;如果你还能够把这本书的知识进行重组并灵活应用,那你就掌握了这本书的90%以上。
5、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掌握学科知识点,教师以训练者的身份面对学生可能最有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系统化的学科知识,教师以教学者的身份面对学生可能最有效;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教师以教育者的身份面对学生可能最有效。
6、课堂结构=学科深度×教育广度。对于学科深度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内容的艰深,二是指理解的深刻。教师在学科知识上要有深度,并不是要求教师在学科知识的内容上要艰深,而是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要深刻。在内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师,就越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就越能让学生学得有趣,就越能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对于教育广度也有两种理解,就是把学生当做“一个学习学科知识的人”(专业选手),还是当做“一个人在学习学科知识”(业余选手)。从“一个人在学习学科知识”的立场出发,就意味着必须把学生当做一个整体的人来对待,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一是学科教师要全面地爱护与关心学生;二是力求让“书面化的学科知识”生活化;三是要从学生的知识原点出发,引导学生走到学科知识的终点。
7、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需要更多的方法与策略,还需要优化自己的课堂结构。课堂结构应该是学科深度与教育广度的均衡配置。
8、课堂效率=教学进度×学习接受度。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非常努力,但学生不参与,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仍然为零。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真实教育意义的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剂。换而言之,教师的主导只是服务于学生主体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已。因此,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从目标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接受度,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进度。
9、课堂效率需要教师的努力,需要学生的参与,更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合作。要让课堂发挥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努力与投入,但在教师与学生投入有限的情况下,相互照顾对方的进度,才是最佳的选择。教师一味地加快教学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或者学生只管个人的学习接受度而不顺应教师的教学进度,都很难让课堂效率最大化。
10、肖川教授认为,只是关心“怎么教”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只是关心“教什么”的教育是没有肉体的教育。
11、“教什么”是指教学内容,符合科学的特征,具有可以重复与可以迁移的特点;“怎么教”是指教学手段,符合艺术的特征,具有个性化与即时性的特点。
12、一堂成功的课往往具有即时性,它需要教师有灵感,也需要教师能把握当时的课堂情境,有预设的课可以保证不出问题,但难以保证它非常精彩。一堂成功的课也具有个性特征,教师的个性魅力、知识结构,就决定了他会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而这些方法就像镶嵌在教师身上一样,难以为他人所模仿。因此,课堂教学既不会由于外在的强制或者指导而变得精彩,也不会因为对他人的模仿而更为成功。因为在强制的状态下艺术家是做不出精品的,而对艺术品的仿制就是地地道道的赝品。
13、不管教师在学科教学上多么努力,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理解与掌握,始终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但永远不可能替代学生去学习、理解与掌握学科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不应该止于学科生活化,还应该以学生自己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为最终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完成学科生活化之后,进一步推进与完善学生生活学科化的过程。
14、学科教学只是学生习得学科知识的一种辅助手段,真正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是学生自己对学科知识的主动建构。
15、课堂有趣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其他地方吸引过来的外在兴趣,这种兴趣有比较价值,但并不一定有内在价值;另一个是真正吸引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内在兴趣,这依赖于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对逻辑与思维的把握与练习。这两种兴趣缺一不可,但绝不应该仅止于第一种兴趣。
16、考试成绩=学科兴趣×学习方法×学生智商。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要素,大致包括以上三大方面。在这三大学习要素中,最难改变的应该是学生智商,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可改变的要素。我们不能改变学生的智商,但能够改变学生对待自己智商的态度与使用它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取得学习成绩的前提。在学生的学习要素中,最容易改变的是学生的学科兴趣。学生对某一学科喜欢与否,很少以其专业价值为标准,一般是以之是否对他们的胃口为标准,在这一点上,学科教师的教学风格甚至学科教师自己的生活态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中,教师往往是用强迫来替代学科兴趣,用训练来替代学习方法,虽然明知这种教学方法是饮鸩止渴,但是要让他们在渴死与毒死之间进行选择,教师们情愿先止渴再被毒死。
17、教师要切记:不要因捍卫教材而丢失了自己,不要变成教材的“传声筒”、“卫道士”;不要因拘泥于教材而变得教条;不要替代教材而成为学生的敌人。课堂的主要矛盾应该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材的内容深度之间的差距,次要矛盾应该是学生学习模式与教师之间的差异。
18、教师有三种定位:其一,团结教材而进攻学生;其二,团结学生而进攻。
教材;其三,成为课堂中的陌生人,看学生与教材恶斗不止,而自己坐看“风景”。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不会选择第三种,选择第一种情况的占绝大多数,选择第二种情况的占极少数。要进攻教材,教师就要掌握三项本事:读透教材、补充教材与批判教材。成功的课堂,就是教师带领着学生,富有智慧地读透教材、补充教材与批判教材,而不是对着教材顶礼膜拜。
读周彬著《课堂密码》读书笔记读周彬著《课堂密码》读书笔记19、对学科教师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学科是对教育功能的分化,即教师只对学科教学负责;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科是对教育功能的延伸,即教师不但要教育好学生,还要对学科教学负责。
20、教育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授受,我们称之为传授;二是对学生学科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我们称之为教学;三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我们称之为教育。
21、哲理故事:国王要一位画家为他画一匹马,但是一直等了5年也没有看到画家的作品。国王专程来到画家的画室,画家便当场为国王画马,仅仅5分钟后,国王便看到一匹栩栩如生的骏马从画家的笔端奔跃于纸上。国王为此非常生气,质问画家为什么5分钟可以完成的任务,居然让自己等了5年。画家平静地说:如果你需要一匹普通的马,那我当时就可以完成,但因此我永远都只会画普通的马;可如果你需要一匹骏马,那就需要5年的汗水与艰辛作为铺垫了。
22、建构主义心理学中关于“鱼牛故事”的经典案例:从前,有一条鱼和一只青蛙一起在一口井里生活了很长时间。有一天,青蛙跳出了井,来到了岸上,它东看看,西看看,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这时,它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一头牛,就仔细地观察了一番。回到井里后,它向鱼描述自己在岸上看到的事物,介绍得最具体的就是牛了:它长着大大的肚子,有一对犄角,还有四条长长的腿、四只蹄子……鱼边听边把牛的样子画了下来,但它画的仍然和鱼的模样一样,只是肚子大大的,长着四条腿,在鱼头上还长着一对犄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可能让学科知识独立于生活知识之外,也不可能让学习生活孤立于日常生活之外。
23、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家里没有足够的藏书,如果父母对书本的感觉很贫乏,那孩子就很难在学校中对学科学习有兴趣。当家庭教育不但不提供有智慧的日常生活,反而摈弃学生的日常生活去迎合学习生活时,这种错位的教育模式,就同时扼杀了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
24、当我们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时,还需要非学科知识为它奠定亮丽的“智识底色”;当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时,还需要课外活动为它奠定灿烂的“智能底色”;当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时,还需要日常生活为它奠定阳光的“智慧底色”。没有了这些“底色”,学生的一切都将毫无生机与希望,包括学科学习。
25、课堂管理有两个核心目的:一是避免发生或者消除影响班级有序学习的事件,可称之为维持课堂秩序,这是消极课堂管理;另一是通过合作学习凝聚班级合力,在整体上提高学习效率,可称之为促进课堂合作,这是积极课堂管理。
26、为何需要课堂管理,原因有六:一是要维持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并学会使用学习方法;三是要调动学生集体力量提高学习效率;四是要通过纪律教育形成课堂学习秩序;五是要通过学习诊断减少学生的违纪行为;六是要避免与诊治学生群体的失范行为。
27、课堂管理最成功的境界,就是发掘学生群体的力量来提高每位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课堂管理最失败的境界,就是对学生群体的失范行为无能为力。
28、怎样进行课堂管理:教师需要反省自己的课堂管理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群体,而非管制学生个体;要寻找学生调皮的原因,而非责备其态度;要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而非禁止学生做什么。
29、衡量课堂教学的效率,既不能只以教师的功劳为标准,也不能只以教师的疲劳为标准,而应该以以功劳为分子、以疲劳为分母形成的比例为标准。
30、良好的学习态度缘自积极的学习兴趣,而积极的兴趣是对学习过程的内在享受,这种享受是由良好的学习方法带来的,而学习兴趣也只可能由良好的学习方法产生。
31、学法指导包括以学习为核心的三项工作,即解题方法的传授、学习方法的引领与学习过程的指导。和学生谈论学习中的成就与挫折,教会学生正确面对学习的短期成本与长期收益,指导学生正确地处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
32、对于绝大多数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来说,让学生静下来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学生主动内化学科知识的必经之道。要让学生在课堂中静下来,有三种方法可以使用:一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把学生动起来的本能成分转化为学生静下来的本能成分;二是想办法把学生动起来的本能成分压下去,不让它有发挥的机会与空间,并尽可能地激发学生静下来的本能成分,为它的发挥创造机会并提供空间;三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把学生动起来的本能成分消耗或者过滤掉,把保留下来的具有较高浓度的静下来的本能成分用到课堂教学中来。
33、影响学生人格的要素,有遗传、环境与情境。教育对这三个要素的影响程度决定着教育塑造学生人格的空间。
34、善待学生的无知,不但需要教师有宽容学生无知的度量和改变学生无知的智慧,还需要教师有宽容学生无知的勇气与改变学生无知的责任感。
35、倡导站在学生那面的教育。站在学生的那面,并不是去纵容他们,而是接受学生的现状,理解学生的现实。站在学生的那面,就意味着教师既不可能直接改造学生,也不可能替代学生,而是做学生的欣赏者与鼓励者。教育一个人,并不是让你去改造他,而是让你去塑造他。改造是站在学生的对面,挑出学生身上的刺与不足,然后再为学生嫁接上美丽的花朵;塑造是站在学生那面,通过发掘学生身上的潜力,改进学生身上的不足,从而在学生身上培育出美丽的花朵。
36、如果教师站在学生那面,教学设计就要根据学生的经验与知识来展开,这更容易让他人看到学生的智慧,它并不直接体现教师的能力,而是通过学生的学习幸福感与学习有效性来予以展现,但是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而非作秀的教育。
37、让学生在“积极归因”中寻找“学习。
自信”。把学习成就归因于内在的、可控的与稳定的学习因素,可以提高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价水平。将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与教学要求相比,学生可能永远都处于失败的境地;将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与他过去的知识储备相比,他永远都在取得进步。把可以解决的学习问题归因于内在的、可控的因素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归因于外在的、不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
38、父母会用孩子的聪明来证明自己的聪明,而学校则会用学生的愚笨来证明自己的聪明。
39、差生的存在是必然的,差生的形成是偶然的。莫用差生“存在的必然”遮蔽“形成的偶然”。借助差生“形成的偶然”走出“结果的必然”。首先,教师应该弱化差生的差生意识;其次,探索形成差生的多种可能性原因,为避免形成差生寻找方法与策略;最后,教师要用更好的教学方法与更高的教学品质去吸引学生,以此来帮助他们避免沦为差生。一言以蔽之,莫给学生变差的机会。
40、父母往往用成人世界的功利标准来评判孩子,改造自己对孩子的关爱,这表现为父母不再关心孩子的生活世界,不再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而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只关心对孩子前途有直接影响的班级排名与教师评价。这使得孩子对父母的功利性关爱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拒绝与父母进行真诚的交流与沟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因此就不再有“恋母”与“恋父”的需求,相反,这会增强他们对爱的需求,从而促使他们过早地在同辈群体中寻找“爱的归宿”。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孩子们彼此间形成的爱并不是成人所理解的爱情,而是父母关爱的一种替代品,是父辈们真诚关爱缺位的产物。
41、成人在面对孩子世界时,更多的是一种武断,而不是理解;是一种抵制,而不是尊重。作为成人,我们可能漠视孩子的世界,也可能承认孩子有自己的世界,但无论如何我们没有赋予孩子世界应有的地位。孩子们并不是要占有美的东西,而是更着力于对美的追求。
42、学校存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学生,因此学习世界的意义更甚于教学世界,甚至可以说,是学习世界的现状决定了教学世界的现状,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决定了教师的教学状态。但事实并非如此。
43、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交给他们学习方法是教师的主要责任,而积极地用所学方法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则是学生的主要责任。教师上很多课,就是阻碍学生完成自己的任务。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学习世界的不了解、不理解、不尊重是导致教师与学生都“忙碌而无效”的主要原因,教师的教并不是为了学生,而是为了教师与学校。
44、学习评价有两个直接的功能,一是证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另一是查明学生遗漏了多少知识。基于威胁的学习评价最终让学生远离学习;基于支持的学习评价才会让学生走进学习。教师通过肯定学生的学习积极面来帮助学生,往往比否定学生的消极面来诊断学生,更有利于发挥学习评价的影响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并不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而是对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的诊断。诊断需要具备更多的专业智慧,需要非常明确的指导、非常清楚的问题解决办法。
45、学生成长有两个方向:一是通过扩张自己的优点来发展自己,另一是通过弥补自己的缺点来发展自己。不管在态度上,还是在技术上,前者都更占优势。
46、家长眼中的孩子越来越聪明,教师眼中的学生越来越笨,这个明显的落差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47、对于学生而言,教育具有双重功能:一是发现并发展学生的独特优势,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发展功能,它注重对学生独特优势的发现与培育,是开放与多元化的;另一是根据学生的独特优势对学生进行评价与筛选,我们称之为教育的筛选功能,它注重对学生特定优势的测量与鉴别,是封闭与单一化的。
48、从学生优势出发设计课堂教学:鼓励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成绩,是从学生优势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根据学生目前的优势与成绩来设定教学目标,是从学生优势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的第二步;让课堂教学还原学生优势与成绩的获得过程,是从学生优势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的第三步。课堂教学并不是来教训学生的,更不是用学科知识塞饱学生的无知,而是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使用自己获得优势与成绩的方法,通过自己优势与成绩的拓展,来填补自己因为年轻而拥有的幼稚与无知。
49、成绩竞争=专业竞争+时间竞争。在教育理论上,教师要拥有良好的教学业绩至少需要三个要素——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教师的投入程度和教学工作环境,其中教学专业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是,一旦回到教育实践,尤其是教师间的教学竞争上来,这个结论就显得有点勉强了。
50、竭力去发现上课人的优点,谦虚地询问其课堂优点产生的原因,并向他学习,这是课堂观察中上课人与听课人最为良性的互动模式。
51、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有两种途径:一是填补自己的课堂劣势,另一是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
52、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拓展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而回避课堂教学劣势的主要途径,是反观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课堂教学是一项艺术化的工作,是一项没有终点的工作。
53、决定课堂进程的,并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而是学生的学习进程;判断课堂教学成功或失败的标准,并不是教师本人的能力如何与表现如何,而是教师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帮助有多大。
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54、要造就艺术化的课堂需要的不是模仿别人而是成就自我。成就自我的途径并不是对他人的崇拜而是对自己教学理念的优化与改造是对自己课堂教学要素的夯实与重组是对自己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与培育。课堂教学追求的是艺术性但造就艺术化课堂的却是技术性。
55、课堂教学分为三个方面六个要素:教师教学方面,包括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指导方式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方面,主要考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包括学习成功率与课堂思维深度。
56、教师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间的关联与互动,是成就成功课堂的重要因素。
57、精彩的教学,并不一定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有些枯燥的课堂教学,却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是否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是由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度决定的。
参与和被动参与。主动参与是学生基于自己内在的学习动机而走进课堂,容易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被动参与是学生基于外在的学习或者生活压力而走进课堂,这虽有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但可以肯定的是,也会让学生对课堂本身产生厌倦感。
59、教师对学生课堂参与梯度的回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有没有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二是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是否顾及了不同问题的思维层次,并根据问题思维层次的不同,来照顾与教育不同层次的学生;三是教师在进行作业和试卷设计与点评时,是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回馈与反应。
60、评价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最终还是得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成功率进行评价。学习成功率可分为三项指标: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教师教学计划实现度与课堂教学效果拓展度。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主要是指本堂课的直接教育效果是否得以实现;教师教学计划实现度主要是指教师预先为自己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完成;课堂教学效果拓展度是对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与创新性教育效果的观察与评价,这些教育效果并不是计划中的,但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亮点。
61、对课堂体悟而言,课堂学习氛围、课堂人际互动和课堂思维品质,是表现课堂品质极为重要的核心要素。对课堂学习氛围的体验,主要聚焦在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与控制两个维度上。应该把教师对学生的宽容看成是教育的起点,而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所以控制欲宽容并不矛盾,但存在控制的程度与宽容的内容是否适应的问题。
62、真正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并不是教师个人的精彩课堂,也不是学生个人习得学科知识的课堂,而是教师与学生借助课堂教学这一活动与平台,在教师的精彩教学之中,在学生学科知识的习得过程之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与知识共享的乐趣的课堂。
63、课堂中的人际互动,容易被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同学间的合作学习所掩盖。课堂中真实的互动,可以表现在行为层面上,但并不必然如此。更为深刻的人际互动,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对同一个观点的默契,应该是同学之间对同一样感受的共鸣。这不一定要通过具体的行为与活动表现出来,往往在彼此的相视一笑或者同样的身体语言中得以充分表达。不能将课堂中的活动互动作为课堂人际互动的全部,这回阻碍更深层次课堂人际互动的产生。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体会篇十
近段时间一直在看教育学博士周彬先生的作品《课堂密码》一书,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题”;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
正如书中所说的,对待课堂,现在最响亮的口号就是“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正是这句话,成为不少老师不懈努力的动机。我们小学每节课又是40分钟,我们在静下心来想这句话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在实践这句话的时候,会不会忽略学科的整体性呢?上好了每一堂课是不是就意味着孩子就能够学好这个学科。往往效果并不会有我们教师预期的那么好。所以如何处理好课题和学科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尊重同事的课堂时,才肯呢过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的课堂中获得成绩。”基本上所有的老师都是抓紧课堂上的40分钟时间,每天都为孩子们的学业而努力中,但是读到这里,我才明白孩子们的成绩并不是老师在努力就能够得到的。
因材施教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需要用到的。书中提到,因材施教至少有两个前提:一是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学生的学习潜力与学习现状;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掌握的学生信息为原则,而不受其他原则的干扰。这两点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难实现的,我们不能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就连上课的时间也只有每次40分钟时间,在课堂上也有每天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同样的内容也许大多数的孩子可以掌握,但对于个别孩子来说还是会有困难的,但是作为老师,我们也只能努力的拉着孩子继续学习。正如书中所说,因材施教是一个美丽的教育理想,但越是美丽,对孕育它的条件就越苛刻。
课堂效率=教学进度×学习接受度。
文中提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并不是看课堂教学过程如何,而是看课堂教学产生的学习结果如何。不管课堂教学过程多么丰富多彩,多么受学生欢迎,如果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难以理解,难以接受,那么这堂课也是低效的。不管老师上课讲了多少知识,也不管是怎么讲解知识的,最终的判断标准应该是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从上面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课堂效率等于教学进度与学习接受度的乘积。两个因数都达到最大的时候,乘积就是最大的。因此要让课堂发挥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努力和投入,教师一味地加快教学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或者学生只管个人的学习接受度而不顺应教师的教学进度,都很难让课堂效率最大化。
细细品味,书中很多的道理都值得我们去慢慢深思,慢慢思考。在教育的道路上也许我们会遇到一定的困难的,但是我们并不孤单,因为我们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引领。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一
近年来,社交媒体发展迅猛,个人影响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如何通过让自己的观点传播给更多的人,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如此,我选择了读《影响力密码》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作者的见解犀利,对社交媒体影响力的剖析深刻而实用。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体会,用五段式的文章来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书中第一章“塑造自身影响力”的内容让我深有触动。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如何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和形象打造自己的影响力。作者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介绍了自己是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建立个人品牌,树立自己的影响力。通过这一章的阅读,我认识到,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也能够通过精心打造自己的形象和言行来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因此,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形象和言行是否合适,是否能够给他人传递积极的信息,从而帮助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其次,书中第二章“用独特之处找到你的影响力密码”让我深感启发。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如何通过挖掘自己的独特之处来打造个人影响力。作者在书中提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通过发掘并展示出来,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找到自己独特的地方,就能够在社交媒体上脱颖而出。因此,我开始思考自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如何展现出来,以吸引更多的人注意和支持。
接着,书中第三章“创造个人内容的力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章探讨了如何通过创造个人内容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作者提到,不只是生产内容,更要关注内容的品质和吸引力。只有生产出高质量的内容,才能够赢得更多的关注。阅读这一章后,我认识到,只有提升自己的内容创作能力,才能够在社交媒体上赢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因此,我开始努力提升自己的写作和创作能力,并且注重将内容与读者需求相结合,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然后,书中第四章“建立社群与倡导者关系”给了我很多启发。这一章主要强调了与他人建立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建立社群和倡导者关系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作者提到,与他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可以让自己的观点更加得到认同和支持。我深以为然,因此我开始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参与各类社群活动,以扩大我的社交圈子。同时,我也意识到,建立倡导者关系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但是它可以为自己的观点获得更多的认同和传播,因此是值得努力追求的。
最后,书中第五章“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影响力密码”让我对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时代的转变以及对个人影响力的影响。作者指出,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规律,因此,我们也需要适应这种变化,将自己的影响力延伸到新媒体渠道。读完这一章后,我开始意识到,社交媒体是一个非常有力的传播工具,通过熟练运用它,可以使自己的影响力得到更大的发挥。于是,我开始学习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内容创作和个人品牌建设,以增加自己的影响力。
通过阅读《影响力密码》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自身影响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书中的内容不仅是理论知识,更是实用的指南,对于那些渴望在社交媒体时代获得更多影响力的人来说,绝对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我相信,只要我们积极应用书中提到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就能够在社交媒体时代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二
1、“三主”协同率。
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之间属于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它既反对“以教为主”“教”霸权,又有反对企图以降低教师的地位、淡化教师的作用,来凸显所谓“以学为主”的单极主体地位的做法。它主张教师和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伙伴”协同投入对教材文本的“活化”,促成教师、学生、教材三个主体之间的对话、交往、互动。
2、“双因”统一律。
“双因”这里专指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课堂教学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融合相统一的过程。“双因”统一律的价值在于,课堂教学中,在完成智力培养目标的同时,自觉地(而不是自发地)激发非智力利因素的参与,不仅使“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效达成,同时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和升华。
3、伙伴效应率。
在班级授课制的环境中,学习不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伙伴互助的过程,且往往会因为伙伴之间知识与能力的对称更容易形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会效果。
合作,不仅是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人格修炼的.一个重要内涵。
4、学思结合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重视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学”与“思”二者不可偏废。
审视现在的课堂,问题出在重教“学”,而轻学“思”。知识网络的构建,一旦缺了思维的黏着,非常容易支离破碎。缺乏思维的“学”,其效率必有折扣。
5、“两化”创生率。
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内化”与“外化”相互创生的结果。
所谓内化,就是师生对教材文本理解个性化意义构建的过程。
“内化”与“外化”都需要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在一次次智慧挑战中生成“个性化”的知识构建。
6、温故知新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全句的大意可以为:“(善于)温习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就可以学会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7、愤悱启发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大意是:“只有当学生心求通而未得时,才可以帮助学生开其意;只有当学生口欲言而不能时,才可以引导学生达其辞。”
8、视野关注极限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教师在视力正常的情况下,其视野关注极限为25人,再多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视野关注极限定律。这条定律对我们有三点启发: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建立视野资源意识,养成视野转换的习惯;坚持关注后进生。
9、学习快乐率。
孔子的古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信是快乐的基础,自信能使人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10、“二八定律”
一般情况下,课堂上20%的属于重点、难点的内容需要教师,而80%的内容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学掌握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真得不断学习,寻求教学规律,有意识地运用规律。我们不能让学生迷迷瞪瞪的学,老师也不能稀里糊涂的教。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三
作者带着我们走近课堂,既不远离课堂,也不走进课堂,才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正如作者所言,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才可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深有体会。首先在课堂纪律上,记得刚工作当老师时,总觉得孩子们多么可爱,不忍心拉下脸来,一段时间过后,发现孩子们倒是对我很亲热可上课“神游”的现象与日俱增。无奈之下,只好一顿镇压,孩子们个个面面相觑,大气都不敢喘。这下自己反倒觉得可能课上得太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理想中的课堂应该是很活跃,大家积极参与讨论的。不过想法好,方法必须也好,不然课堂气氛就很难控制,越到后来课堂气氛越“热烈”,几个调皮的学生也借此机会“争先恐后”。提出一个问题,更多的时候不是大家积极讨论分析这个问题的本意,而是有些闹哄哄的吵问题之外的东西,让我不得不制止他们的“奇思妙想”。这其中作为教师我在引导方面做的很不好。
其次在上课节奏上,我属于慢性子的人,事情要慢慢干要干得精。刚开始教书总是在课堂中洋洋洒洒地说上一大片,随自己性子,想到哪说到哪。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问题了,在充分相信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明白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说上课的时候没有注意循序渐进,一下把难的简单的都灌下去这课基本就上不下去了。有时候上课过程当中因为没有注意过度,从书本上的基本知识点直接过度到一些比较难的实际练习,学生往往就比较“迷惑”地看着我,这个时候一般都是自己教学出了问题,需要我重新结合知识点把要解决的问题解释再解释,因此也浪费了不少时间。到现在好多了,我会在课前先预测学生易于接受和难以接受的知识,易于接受的知识或学生有一定基础的知识一语带过,就重点难点着重讲解,注重练习。这样课堂节奏有条不紊,任务总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还有是在学生与教师主体与客体的`处理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学习效率都非常重要,但是发现自己的课堂我易于向孩子以灌输为主,很少让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他们的主动性被我遏制着,往往是我牵着他们走。其实这样孩子就失去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思维也发生了变化。
面对着这些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针对这样一个好动好玩的班级,我的课堂教学从哪方面如何入手?我想我从《课堂密码》一书中受到了一些启发,是值得我遵照和学习的。
全面发展的人要通过全面发展的教育来培养,但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平均发展。我们的教育不是让每个学生变成统一规格的“标准”,而是造就充满活力的、具有个性的一代新人。我们美术课上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个别是毫无基础可言。因此,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有全体目标,又要有分层目标。也就是在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课堂评价时也不能一锅端,应遵照其原有的水平来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水平。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努力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打破“传授——接受”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发现”教学。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自主研究来发现问题,获取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能提出探索目标,激励学生学习动机;能通过质疑、设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精心讲解、适当点拨,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主体作用于主要体现在学生能积极思考;能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学习知识;能提出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样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在新世纪没有创造能力,就只能在别人身后爬行。教学最本质的规律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存,教会学生钻研,教会学生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只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由原来的“学会”变为“会学”,教师也由原来的“教”到达“不教”。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与归宿——学生独立探究和创造力得到发展。也可以尝试使用“指导——自学”式、“提问——讨论”式、“引导——探究”式等创造性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职责,课堂教学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在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当中,我发现了很多问题,也发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过问题总是接踵而来,不知何时能成为一名成熟的,优秀的教师,我将为之不懈努力。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体会篇十四
学习是每个人成长道路中的必修课,而高效课堂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常常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苦苦奋斗,然而却往往忽略了高效课堂的重要。通过我长期的实践和总结,我认识到,高效课堂的密码在于课前准备、课堂专注、课后复习、互动参与以及良好的心态。下面我将从这五个方面分享我对高效课堂密码的心得体会。
首先,课前准备是一个成功的开始。在上课之前,充分准备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提前预习相关知识,了解课程目标和重点,这样才能在上课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内容。其次,要做好课堂任务的准备,如做预习题或者复习相关知识点。这些准备工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课堂进度,提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接受,使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与记忆。
其次,课堂专注是高效学习的关键。在课堂上,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全神贯注地听讲。要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与活跃,不受外界干扰。可以通过主动提问、积极回答问题和做笔记等方式来加强思维的活跃性。此外,要注意与老师和同学保持良好的沟通,主动与他们进行交流,增强课堂互动。
第三,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当课堂结束后,我们应该尽快进行课后复习与总结,重点复习当天学过的知识点,并对存在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决。如果有时间,可以结合课本和其他教材进行进一步拓展。复习的目的不仅是巩固知识,还要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是培养思维和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我们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可以与老师和同学互动,交流自己的思考与收获,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拓宽自己的视野,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良好的心态对于高效课堂至关重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相信自己的能力,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气馁,要保持乐观和坚强,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同时,要有耐心,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总之,高效课堂密码的五个方面:课前准备、课堂专注、课后复习、互动参与以及良好的心态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只有将这些要素融为一体,我们才能在学习中更加高效、有效地掌握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摸索和总结,在实践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五
《藏地密码》,犹如进入一幅隐秘千年历史的画卷,从横穿可可西里到喜马拉雅深处,从藏獒“紫麒麟传说”到灵獒“海蓝兽传奇”,从宁玛古经秘闻到格萨尔王史诗。下文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藏地密码。
希望对你有帮助。
花了两个半月的下班休息时间。终于把一百二十万字的《藏地密码》从第一部看到第十部!刚刚看完,内心还真有点小激动。意犹未尽的感觉!如果何马还想写,再编几部应该是没问题的。貌似这个故事,就这样终结啦!
看着这个故事、仿佛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活在我心里啦!卓木强巴、吕竞男、张立、敏敏、方教授、岳阳、亚拉法师、巴桑……有时候会觉得看书比看电视有趣!我们看书可以自己细细品味推敲!看电视容易受演员的表演等诸多客观因素影响。
这么长的故事、能让人坚持读完!这本书一定有些他自身的魅力所在!这是部探险小说,里边有很多关于格斗方式、如何穿越原始森林、如何观查气候变化、野外求生、间谍反间谍、关于佛教、关于历史、关于哲学,里边还有我感兴趣的可可西里,玛雅文明!因有尽有、堪称一本百科全书!所涉及的知识面真的太多太多!
这里边我最欣赏卓木强巴!他确实是幸运的大智若愚。我欣赏的是:在他身上我读懂了一种叫做信仰的东西!因为信仰、所以无所畏惧。。我也欣赏张立和岳阳。那种几次都在绝望边缘,始终不离不弃共度难关!我读懂什么叫铁哥们!如果不是后面作者有意给张立安排了位女神、恐怕张立和岳阳会被我们误会!不由让我想起《断背山》。
就像何马本人说的一样,开始构思是想写一个人找一条狗的故事!我刚看第一部开头的时候,只是觉得这故事很普通!作者喜欢运用大量的修饰词,像玩捉迷藏、埋下大量伏笔!或许、这个故事也是被作者写着写着就越发顺畅。我们读者也更加被吸引!
就像网上流传的一句话:如果你们觉得我变了!那是因为我没按照你们所认为的方式生活。
写
读书笔记。
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读书笔记栏目的小编精心为您准备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藏地密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这是一个西藏已经开放为全世界的旅游胜地却依旧守口如瓶的秘密。多年之后身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藏獒专家卓木强巴突然收到一个陌生人送来的信封,信封里装着两张照片,照片上惊现的远古神兽,促使卓木强巴及导师、世界犬类学专家方新教授亲赴西藏。他们在调查过程中震惊地发现,照片上的动物竟然和帕巴拉神庙有关……不久之后,一支由特种兵、考古学家、生物学家、密修高手等各色人物组成的神秘科考队,悄悄从西藏出发,开始了一场穿越全球生死禁地的探险之旅,他们要追寻藏传佛教千年隐秘历史的真相……西藏,到底向我们隐瞒了什么?!
带着这一系列疑问,我开始《藏地密码》的阅读之旅,从此便被这部书深深迷住了。小说的故事很简单,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人找一条狗的故事。故事从一张照片说起,引发出一串串神奇的故事:紫麒麟传说、巴桑的回忆、横穿可可西里、史前冰川惊魂记、笔记之谜、帕巴拉神庙是否存在?当我看完最后一章,合上书本的刹那,心头怅然若失,为了这个不是结束的结束。
小说给我感触最深的,有2个方面,一是对“情”这个人世间最美好的字眼的叙述。尤其让人动容落泪的是岳阳、张立这两个生死之交的兄弟情。张立中蛊毒快要不行了的时候,是岳阳在旁边艰难地用口中唯一的一点唾沫帮张立降温。当所有人都放弃了希望,连一向不服输的卓木强巴也表示无能为力时,是岳阳在一旁坚持着:“强巴少爷,不要放弃张立啊……”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这同生共死的兄弟情?连强巴最后也忍不住哽咽道:“我卓木强巴,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的……”“家人,就是指,没有任何人会被放弃,没有任何人会被忘记……”好一个不抛弃,不放弃!
卓木强巴与灰狼三兄弟之间生死相依的情谊读来也让人感慨不已,尽管有点神话意味,
另一个感触比较深的,是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追求,关于信仰的思考。生命因何而存在?人类因何而存在?这是卓木强巴对自己的疑问,也是我们对自身的疑问。带着这个疑问,卓木强巴毅然放弃了如日中天的事业,执着地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去找寻传说中的紫麒麟。他是多么富有激情,多么自信!在追梦的过程中,他犹豫过,彷徨过,失败过,但却从未放弃过!没有什么能挡住为梦想而拼搏的脚步,即使是失败,也是值得的。人的一生不能甘于平庸,要做那敢于搏击海浪的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为了每个人心目中的信仰。
“虽然我们诞生在永恒的黑暗中,光明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正是这短暂一瞬的光芒,诞生了生命和希望。因此,虽然我们都自黑暗中来,却注定了要用此生追随光明。”这或许就是人存在的原因。我们的祖先一生追随生命和希望,从此,地球上到处都是人类,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生命是因何存在?人类因何存在?做为一个人,又为什么活着?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读了《藏地密码》,除了书中唯美的文词,令我感动的还有主人公卓木强巴那种执着、坚持的精神,在当今社会里,很难再有这种不为名利钱财而耿耿忠于自己理想的商人了,而他却为了自己的理想弃亿万家产于不顾,他是多么富有激情,多么自信,是一个勇于追求自己理想的年轻人。
追求目标达成的坚定精神,遇到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都是现代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品质。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遇到这样的故事,但是,我们却终其一生都应该去追求,追求自己坚定的梦想,追求卓木强巴这种顽强的精神。
千百年来,西藏一直被一种神圣而又神秘的氛围所笼罩,接受着全世界范围内对其怀有向往之心的人们的虔诚仰望。即使今天西藏已开放为全球旅游胜地,成为大众谈资、文化符号,我们依然对她的历史知之甚少。而《藏地密码》为我们揭开了西藏神秘的面纱,带领我们走向西藏,走进那神秘的古代文明,走进那跌宕的佛苯历史。如果没有《藏地密码》这本书,我们也许很少会触摸到这个神圣地域最不为人知的古老机密。感谢这本史诗般的探险小说,它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西藏这一千年来最隐秘的故事。
读了这部还未完结的着作后,更加深了我对西藏,对藏文化的敬仰与好奇。希望有一天我会亲自到西藏来看一看、走一走,亲自体验一下西藏雄浑秀丽的自然景观、高大奇绝的地形地貌、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色彩缤纷的民俗风情,听一听关于西藏神秘的民间传说,品一品藏族人民香甜的酥油茶。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体会篇十六
近年来,教育界对于高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不断深入,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其中以高效课堂密码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高效课堂密码的实施与总结,通过实践与反思,我深刻认识到高效课堂密码背后的思想与价值,进而形成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高效课堂密码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有效工具。在常规课堂中,教师通常是信息的主要传递者,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然而,在高效课堂密码中,教师更多的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有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也更容易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逐渐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高效课堂密码能够促进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在高效课堂中,教师常常会提出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或竞赛的任务,这种形式既能激发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也能培养他们之间的竞争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配合、互相学习,共同完成任务,并从中获得成就感。而竞赛则能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欲望,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通过比拼获得实际的奖励与荣誉。通过合作与竞争的相结合,学生在高效课堂中能够更深入地学习,也更有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再次,高效课堂密码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和管理,缺乏自我思考和管理的能力。而在高效课堂密码中,教师通过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督促他们分配时间和资源,管理学习过程,鼓励他们制定学习目标并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逐渐形成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于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最后,高效课堂密码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组织者,而在高效课堂密码中,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同时,教师需要具备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具,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知识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引路人,与学生共同并肩前行。
总结起来,高效课堂密码是一种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合作与竞争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高效课堂密码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推进高效课堂密码的实施与推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七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这些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如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思想教育、文学教学、知识教学等。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完成上述的教学任务,我觉得应该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运用“有趣教学”“有效教学”。
“有趣教学”:我认为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的被迫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心理活动、年龄段和科目等特征为依据,发掘语文教材中激趣、引趣的素材,运用多种、多变、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刺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要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需要教师采用一些外在于学科知识的方法,姑且称之为外包装与广告效应。教师既要向学生说明这些学科知识的未来价值,又要将这些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他们对学科知识的外在兴趣。在每堂课的课堂切入时,对学科知识的包装都特别重要,因为这决定着学生能否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课堂密码》)在这里谈到了教师的激趣作用极其重要,可以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如童话单元;利用意境激发兴趣,语文课文绝大多数是“美文”,尤其是诗词曲作品,更是令人百读不厌的好文章。这些“美文”,关键一点是意境的创造令人神往。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意境美,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情绪高涨,兴趣倍增。如《山居秋暝》一诗,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图画,我们可让学生通过绘画、音乐等形式来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利用名言警句激发兴趣,学生经常抄录一些自己喜爱的名言警句作为座右铭,教学中,可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物格言、警句,来激发学生兴趣。如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谈到的“舍生取义”的观点,可让学生联系到孟子的一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这些格言,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成为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教育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同时,背记名言警句,也是提高自身修养和参加中考必备的要求;利用参观、游览激发兴趣,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其见识面,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利用讨论来激发兴趣。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的是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有持久的兴趣,那就必须用学科知识的逻辑与思维来锻炼学生,让他们在对学科知识的整合来提高自己的能力。那些在课堂中坚持下来,且仍然兴趣盎然的学生,肯定是掌握了将学科知识串起来的方法的学生,也只有他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学科知识的乐趣与价值。
“有效教学”:在实现了课堂的'“有趣”之后,我们又该如何实现“有效”呢?如果仅仅停留在“有趣”这一层面上,学生课堂上很高兴,但却毫无收获,这样的兴趣是难以持久的。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持久的兴趣,就得让他们在课后有真正的收获,而且觉得这种收获是可持续的,对自己的功效是长久的。也就是说,除了用外在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外在兴趣之外,更为核心的,是用学科知识的有效掌握来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内在兴趣。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学科知识,要看他在学科学习这条路上取得了什么成就,即使与教学要求和别的同学相比,也只是为了更好地评价自己掌握学科知识的现状,为下一步作准备。
在语文的具体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有些学生的理解能力好,他们对一些文章的阅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分析头头是道,有些学生理解就稍差些,可能这一次他做不好,可下一次他就进步了一点,说明他正在努力追求进步,对学科学习有兴趣,想积极赶上,我们不能把他和优秀的学生的回答进行比较,批评他回答不好,而应该看到他的点滴进步,他有了些许的收获,就会有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是持续性的,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通过多次的阅读,他们会出现阅读能力在一点一点地提高,分析能力在逐步提高,日后的阅读他们不再感到害怕,反而会喜欢。
要真正地促使课堂有趣和知识有效的互换与互助,需要为两者的转换预留足够的时间。教师在学科知识结构的整合中,学科逻辑与思维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类似像中考文言文的总复习,教师就得熟悉每一册的重点篇目,将它们进行归类,知识点的重组整合,题型归纳与展示,并进行解题指导。学生方面,要善于反思与总结,这是促使课堂有趣与有效互换的主体保障。一堂课学生究竟有没有兴趣,究竟有没有知识上的收获,最终的决定者仍然是学生自己。学生自己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和体验是其产生与维持兴趣的决定要素,学生要能够调整自己去适应,并在适应过程中反思与总结,并以最终的成就感来激发自己下一步的兴趣。
要让“有趣”与“有效”更好地转换,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多引导,端正他们学习学科知识的态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这样他们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实现“有趣”与“有效”间的转换。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体会篇十八
我本期读了《课堂密码》一书,深有感触,它为我们的教学方法改革指明了方向,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趣教学"、"有效教学"。本人教学几十年,一直教数学,深知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维性、知识性和逻辑性,如何培养学生实际运用逻辑思维的能力、教育探究能力等,如何在课堂上完成上述的教学任务,采用"有趣教学"的方法最有效。
"有趣教学",顾名思义,那就是在教师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教育家鸟中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的被迫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心理活动、年龄段和科目等特征为依据,发掘数学教材中激趣、引趣的知识,运用多种、多变、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刺激、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密码》一书中讲到:"要让学生对学习趣味较浓,需要教师采用一些外在于学科知识的方法,姑且称之为外包装与广告效应。教师既要向学生说明这些学科知识的未来价值,又要将这些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他们对学科知识的外在兴趣。在每堂的课堂切入时,对学科知识的包装都特别重要,因为这决定着学生能否将之集中到课堂上。"《课堂密码》中的这些话谈到了教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采取这样一些措施:用生活实例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利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可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如概率一节中用掷硬币来探究频率、频数,让学生亲自参与,从中获得快乐。同时,利用参观、实地考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见多识广知识。
总之,激发学生兴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的是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有持久的兴趣,那就必须用学科知识的逻辑思维来锻炼学生,让他们在对学科知识的整合来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价值。在实现了课堂的有趣之后,我们又谈如何实现"有效"呢?如何仅仅停留在"有趣"这一层面上,学生课堂上很高兴,但却毫无收获,这样的兴趣是难以持久的,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持久的兴趣,就得让他们在课后有真正的收获,而且觉得有趣之外,觉得这种可持续的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趣的同时掌握了多少学科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在些学生的理解能力很好,但对一些实际应用,其探索的题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分析问题也比较深刻。但有些学生理解能力就要差一些,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总是模糊不清,逻辑思维较乱。但他这一次做得不好,可下一次或许就能够做好些,这说明他正在努力追求进步,对学科学习有兴趣,和积极赶上。因此我们不能把他和优秀的学生进行比较,而去批评他,应该看到他的点滴进步,保有他有了些收获,就会有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是持续性的,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通过不断的努力,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逐步提高,这样他们就会越来越爱学习。
要真正地促使课堂有趣和知识有效的互换与互助,需要为两者的转换预留足够的时间,教师在学科知识结构的整合中,学科逻辑与思维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如中考数学的总复习,教师就得进行对每个知识面点系统复习,进行归类,知识点的整合,各知识点的展示,并进行解题的方法指导,学生方面要善于反思总结,一堂课学生究竟有没有兴趣,有没有知识上的收获,最佳的决定者是学生本人,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和参与和体验是其产生与维持兴趣的决定要素,因学生要能够同想,自己去适应、反思、总结。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与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多引导他们,明确学习学科知识的目的,端正态度,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心理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这样他们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实现"有趣"与"有效"之间的转换。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九
癌症密码是一本由美国医生森·桑德伯格撰写的经典医学著作。在这本书中,桑德伯格医生以他的亲身经历为基础,述说了关于癌症治疗的一些独特观点和对抗癌症的心态。通过读书,我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体会和心得,下面我将就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首先,桑德伯格医生强调了癌症治疗的综合性。在他的治疗理念中,药物疗法只是治疗癌症的一种手段,除此之外,心理状态、营养摄入以及环境因素等都至关重要。桑德伯格医生通过自身治疗过程中的经历,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他在治疗期间调整了自己的饮食习惯,采取了更健康的饮食方式,并且注重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这让我认识到,在对待癌症时,我们不能单纯依赖医生和药物,自身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饮食、良好的心态都有助于身体的康复。
其次,桑德伯格医生在书中强调了对癌症患者的关爱与陪伴的重要性。他在治疗过程中体验到了来自亲朋好友的无私帮助和鼓励,这使他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与力量。同时,他也提到了一些患者因为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而能够积极对抗疾病,最终成功战胜癌症。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了亲情的伟大与强大,癌症的治疗需要家庭的支持与陪伴,这对病人的心理和身体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桑德伯格医生相信身心灵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他强调了心灵的积极作用对癌症治疗的重要性。他通过实践认识到,积极的心态可以增强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系统,使治疗效果更佳。同时,他也在书中提到了一些癌症患者通过寻求心理治疗而获得了疗效的案例。这使我意识到了心理的积极作用,当面对疾病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这对于治疗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桑德伯格医生在书中还提到了对癌症治疗的责任感。他认为医生不仅仅是病人的治疗者,更是他们的指导者和甚至是朋友。医生应该关注病人的整体状况,为他们提供全面的治疗方案。与此同时,病人也应该有责任去积极参与治疗过程,与医生进行密切沟通,共同制定治疗计划。这使我认识到了医患关系的重要性,病人应该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积极参与治疗。
最后,我在读完《癌症密码》后产生了对生命的深思。癌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让人对生命的脆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每个人都要面对生命的起伏和变化,而我们要学会珍惜我们所拥有的,把握当下,对待生活怀有感激和希望的态度。
综上所述,在阅读《癌症密码》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癌症治疗的综合性、关爱与陪伴的重要性、身心灵的相互影响、对治疗的责任感以及对生命的思考等。这些体会都极大地影响了我对待生活和疾病的态度,让我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并且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内心。希望通过这本书的介绍和我的读书体会,能够让更多的人对癌症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在面对疾病时能够更积极地面对,坚定自己的信念,战胜困难,迈向健康和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