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论文(专业23篇)
难能可贵的品质总是与艰辛和努力相伴。写总结时要注意条理性,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论述、分析和总结,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小编找到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高职人才培养论文篇一
摘要:培养是手段,使用是目的,使用是培养的“试金石”。只有学用一致,才能把高职院校人才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与社会实践、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协调统一,才符合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要求,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坚持训用一致,为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效性搭建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同时对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才培养;搭建平台;优化环境。
一、依据岗位要求培养人才。
适应岗位要求是人才培养的重心和基点。因此,应该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统一部署,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章可循。社会职业技术岗位缺什么人才、急需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各类人员缺什么,差距多大,要做到心中有数;每类人才重点学什么、练什么,怎样搞好定向培养,都要分门别类地拿出具体可行的措施,紧贴社会急需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防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工作中摆不上位、排不上队和随意性大的问题,着重对培养内容、方法、手段及保障措施进行规范,形成抓机制、抓工程、抓整体的工作思路。具体指导中,要紧紧围绕学习新知识、掌握新设备、练好新技能、研究新方法,始终坚持用社会岗位的需要牵动人才培养,从实际出发,把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结合起来,在高起点上筹划,谋求整体素质的跃升,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可持续发展储备一大批高素质新型高职院校人才。
二、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合理的资源配置出经济效益,同样,合理的人才资源配置也出人才效益。当前一些单位看似缺乏人才,其实并不是真的没有人才,而是由于配置不当、管理不善造成的。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认真做好毕业学生的考核和推荐工作,对学生的使用应有一定的建议权。要根据社会实际和人才特点,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建立“毕业学员分配信息库”,并为其建立人才档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分析,给他们定准位,坚持“学用一致”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工作需要,力争把他们推荐到最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正确对待和使用高职院校毕业学员,自觉接过人才培养使用的接力棒,在本单位内部合理配置、优化使用。
其一,建立动态分配机制。对岗位不合适、专业不对口,在本专业无发展潜力的高职院校人才应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调整安排,打破一次分配制,建立“再生工程”,进行再分配,力求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二,建立人才共享机制,使有限的人才“聚”起来。对高职院校人才实行矩阵式的双重管理,即高职院校人才可到各单位,遇有新任务时,由各级教育部门分层统一调整使用、适时参与,使有限的人才实现“联合作业”,形成拳头。其三,建立竞争上岗机制。对部分通用性强的岗位,可以在本单位范围内进行竞争上岗。
对“待岗”人员实行有计划的交流调整,采取计划强制和措施引导的方法,加强人才合理流动。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办法,更好合理配置高职院校人才,逐步形成才岗匹配、人事相宜的局面,为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搭建人才工作平台。
雄鹰翱翔大海,终会力竭;五湖水族,亦不敢愈越池潭。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尤其是不断的进步壮大,是要有后天的条件扶植培养的。当今时代,多维复合和持续更新的知识,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效益差呈倍增趋势。要开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效益这一最具潜力的增长点,必须把粗放自流的传统培养模式,纳入科学理性的轨道。当前条件下,要想迅速扭转人才素质滞后的局面,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途经之一是我们必须为其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
首先,要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要积极改善高职院校人才的工作环境,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硬件”,并提供不断学习深造的机会,加大对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力度。
其次,要提供良好的精神条件。体贴暖人心,理解出动力。如果人才在单位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理解和宽容,就会获得很大程度的心理满足,对工作单位产生“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决”的认同感,就能不断坚定立足本职岗位拼搏奉献的信念,发挥出最佳的效能。单位的领导者必须注重非权力影响,多发挥人格魅力的作用,在工作中善于放手放权,充分尊重人才的自主精神,要秉着“择其高峰,舍其深谷”的态度,坚持用适用性强和操作性强的各项措施作支撑,确保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高职院校人才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辩证地对待人才的个性,正确对待人才在工作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误。通过心灵的沟通,感情的认可,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使人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充分发挥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人尽其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和充足的机遇。
四、优化人才任用环境。
万木葱笼需要阳光和水分,人才辈出需要良好完善的任用环境。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用人公,事业兴;用人歪,事业衰。历史一再证明,对于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来说,良好的人才任用环境往往是高职院校人才的“孵化器”,是激励人才加速成长的关键,因为用人导向是鲜明的旗帜,无声的命令,有力的昭示。有了适宜的环境,在纵向上就会因师承效用形成人才链,在横向上就会因共生效应形成人才团。所以,在人才使用上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做到注重实绩,公平公正,超常举措用人才。首先要按照德才兼备原则选拔使用人才,构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长效机制,打破“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和“凭个人印象好坏定优劣”的封闭、半封闭的选人方式,形成“靠实绩进步,靠环境提升”的良好局面,同时建立“上”的破格晋升制度,引入“下”的竞争淘汰机制,实行“活”的柔性管理办法,使高职院校人才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干有目标,干有标准。让素质强的“香”起来,素质一般的“慌”起来,素质差的“学”起来。
其次还要大力营造鼓励各类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浓厚氛围,让高职院校人才的聪明才智在推进社会发展的伟大事业中竞相迸发。把那些有真才实学、政绩突出的优秀人才用起来。要大力宣扬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抓人才队伍建设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级抓人才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大张旗鼓地表彰学习成才的先进个人,对学习成效显著、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使各类优秀人才都有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自豪感,献身事业的成就感,得到广泛尊重的荣誉感,从而更加自觉地刻苦学习、勇于实践,使高职院校人才成长始终有一个自然的、绿色的、生态的和谐宽松环境,让一切有助于现代化建设的智力财富充分迸发出无穷力量,不断把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高职人才培养论文篇二
在以往的护理教学中,过分重视护理基础理论的传递。在缺少实习的基础上,学生的护理意识很难提高,护理效率不理想。因此在高职护理专业教学中,应重视护理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列入教学大纲,并在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基地,实现学校与医院之间的合作。在真实的沟通环境中对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做出评价,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良好沟通能力的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高职院校应要求学生采取合理的沟通方式。针对年轻的患者,要注意说话语气,避免由于语气过重而导致其放弃治疗。而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应尽量采用关心的语气,体现护理人员对患者的重视。在与病重患者的沟通中,切忌说话过于直接,一些护理人员在面对这一类患者时,说话直截了当,导致有患者出现轻生现象。在确定治疗方案时,护理人员应采用正确的方式使患者及时接受治疗。而在于术后康复期中,对患者的护理应多接受患者的意见,多进行交流。这些都是护理人员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在护理人员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脾气暴躁、攻击性强的患者。面对这样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凭借自身的经验,不要与其进行正面冲突,而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倾听其述说或者直接离开。之后可找到当事人或者其它护理人员进行调节。宽容在护理专业中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基于患者的病情,很可能由于护理人员的一点小错误而出现责骂护理人员的现象。此时护理人员应注意自身的表现,不可对患者进行讽刺,如是无理要求,可一笑置之。如的确是护理人员自身问题,则应主动承认错误,并且态度诚恳。总之,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中,应重视学生护理实践能力的提高。
2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掌握护患沟通技巧。
护理实践中,沟通方式要根据患者的性格和情绪而定。在高职教育中,应培养护理学生如下沟通技巧:第一,护理人员要使用亲切称呼与患者进行交流,切忌使用床号沟通,尤其是在一对一交流过程中。这一良好起点可使护理人员在患者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第二,护理人员要时刻了解患者情绪的变化,善于察言观色,认真倾听患者的.心理需求,在与其沟通时迅速找出话题切入点。倾听是一项重要的沟通技能,这也是高职护理教育的主要教学任务。护士在进行沟通时,注意微笑,采用自然的体态,使患者能够具有温馨的感觉,从而忘记身体上的痛苦,有助于其恢复。第三,在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还应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正确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和情绪变化,尤其是对于复杂或者严重疾病患者,患者情绪的稳定是促进其康复的重要因素,而医护人员的专业性和沟通技能则是其接受治疗获得稳定情绪的关键。只有站在患者的角度上,才能感受其痛苦,理解其心理变化过程,加之根据患者年龄、性格等对其进行的心理疏导,促进其康复。
3致力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护理人员的基本工作理念。在高职教学中,应致力于培养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除了教授护理专业知识外,还应教会护理专业学生如何对人的思想变化进行识别,教会他们了解一些地区的风俗习惯。基于此,高职教育应增设培训环节,为学生提供多场的专家讲座,激发护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关心他人,了解他人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其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向患者介绍医院的基本环境、治疗过程等,促进治疗效率的提高。在高职教学中,还应使护理学生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意义,尤其是文化层面,使其能够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当然,人文素质的培养还包括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解释正确事实的能力。
高职人才培养论文篇三
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组成xx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全市高端会计人才重大培养政策,指导xx市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高端会计人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制定xx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开展xx市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在市内外高等院校中选取培养机构,指导监督培养院校设计培养方案、实施培养和管理,向领导小组汇报全市会计人才培养工作。
培养院校协助市财政局做好学员选拔、面试工作;具体负责培养资料设计、培养教学、调研指导、考核管理,全面落实xx市高端会计人才综合潜力素质提升,培养状况报告等工作。
各区县组织、财政、人力社保部门,市级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优秀会计人才推荐上报工作,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高职人才培养论文篇四
教学应为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单元内容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如到联通公司参观,请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移动通信系统组成与组网技术;到网络公司参观,了解宽带通信技术与光纤传输技术等。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实例加强记忆。通过现场教学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其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实践性课时,多为围绕移动台开设的实际操作实验,如smc的基本焊接、bga植锡、电源电路的'测试、射频接收电路的测试等实验项目,其中smc的基本焊接、bga植锡等项目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需大量时间练习。在课内学时不足的情况下,学院应开放实验室,以满足学生课后学习的需求,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正确认识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
随着这些年来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的大量提升,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大学生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高职生大多数是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入学生之后学生主动性不高,生活上懒散,这样就给高职教师提出了更新的教学要求。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应不断改变教学手段,根据不同的高职生采用不同教学手段。同时在教学中提醒学生应端正学生态度,用心学习,将来有较为理想的就业出路。
(3)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为了使高职学生毕业即实现就业,在专业设置上,应实现企业需求的完善对接。及时更新教材上的内容,根据职业需求性量身打造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毕业之时就能具备有跟得上时代发展步伐、企业实际需求的移动通信技术。笔者根据在行业的多年工作经验,同时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及时了解到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编写教材讲义以便不断地充实完善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得好、用得上。根据行业重点,有目的、有选择性的讲解理论知识,企业需求什么,笔者在课堂上讲解什么,注重实际操作。
(4)改革考核方式。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育出用人单位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注重于实际操作,而传统的考试评定方法已与市场需求脱节,笔者认为应当考虑取消注重笔试成绩的考核方式,用多层次的综合评定来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应当包含:课堂成绩+学生的考勤率+老师随机提问成绩+平时作业成绩+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平时上机成绩。这样既能保证学生能够做到上课前预习,平时积极回答老师回单,又能督促学生做到重视日常的上机操作。通过这样方式的考核,笔者认为能够促使学生较为全面的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又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结语随着电子和通信行业的发展,移动通信相关的新技术会不断出现,教师在教学之余应多查阅相关资料,多读专业书籍,做到与时俱进,并针对不同时期的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王磊.高职移动通信课程改革探索[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2]鲁昆生.移动通信实验[d].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3.。
高职人才培养论文篇五
摘要:随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如何适应地方医疗的特色需求问题。以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高职护理专业为例,在分析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提出高职护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途径,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高校毕业生如何脱颖而出顺利就业,不仅是毕业生要思考的问题,更是高校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由治疗转为预防,在不同的护理岗位有不同的特色需求,有的要求能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因此,地方高校开展护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适应地方医疗的特色需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专业特色”的内涵解析。
特色是“独特”、“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意思,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表现出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专业特色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发展、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主要体现在专业符合地方需要、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并得到同行或专家的认可,人才培养质量高,有一定社会知名度,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多数高校的定位是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各级各类、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高校不能准确定位,难以发挥在地方医疗卫生发展中的作用。把就业方向放在沿海发达地区,专业特色不突出,更没有地方和行业特色。在人才培养中,没有体现是为服务一线需要的专业特色的高级技术专门人才。学生和家长对高职护理的定位也存在不当,当作是专升本的通道,对专业技能不感兴趣,在学习中重理论轻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2.人才培养模式趋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结合自身优势设定具体的培养规格,提出的.是一般性要求,如厚基础、宽口径。毕业生在就业面试中展现给用人单位的是“千人一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单位的需求也有差异性,学生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就会难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这就导致了就业难。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高校提出“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可见,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
高校要培养专业特色人才,做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关键。有了符合自身优势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彰显大学的独特性和人才竞争优势。广西科技大学高职护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凝练,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中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突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与护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对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进行研究,在调研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护理专业“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获得“双证”(毕业证和护士资格证)的培养目标,以《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将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临床实践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环节,实现校外实习基地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模式,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形成以护理礼仪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学科建设,突出专业特色。随着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一名优秀的护士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和精湛的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人格和完美的形象。南丁格尔曾说“:护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护理的艺术性在于护士展现的独特的美。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突出专业特色。一是注重护理实践能力、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学校建有护理实训中心,模拟真实病房环境,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二是“订单式”培养,将实习与就业结合,与实习医院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共同培养护生。三是开设护理心理学、护理礼仪与沟通、艺术鉴赏等必修课,把护理与人文艺术结合,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礼仪与沟通。
3.建设特色的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高水平的教师,培养的学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多高校提倡建设一支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教师交流与学习,建立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教师团队和学术带头人,在教学中融入新理念、新思想,与学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导员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人生导师,一支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可以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拥有健康的心理品质。
4.开展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有特长、专业技能过硬、形象气质好、社会实践丰富的毕业生容易就业。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把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如模拟面试比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护理操作技能大赛、护理礼仪风采比赛等,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开展社会实践,使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比如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明确每个学期达到相应的社会实践时数,以此作为考核指标。5.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已是当今大学的使命。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很难适应岗位环境的变化。在对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中,对于学校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毕业生评价不高,用人单位的评价也较低。
而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倾向于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毕业生。这就要求学校适当的调整课程,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高职护理专业走特色发展之路,符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人才培养适应地方医疗需求,有利于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推动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3]李菁文.构建高职教育特色化的探索与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2,(6).
高职人才培养论文篇六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酒店业也取得飞跃式的发展,在酒店的数量增加的同时,星级也在不断的提高,而且大部分新增酒店以知名连锁酒店为主,这就对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就要不断地研究酒店岗位的工作任务,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训计划,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现代酒店工作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1我国酒店业发现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酒店业也取得巨大的发展。在底,全国共有星级饭店6029座。其中:五星级饭店117座,四星级饭店352座,三星级饭店1899座,二星级饭店3061座,一星级饭店600座[1]。到底,我国有13293座星级饭店,有11687家完成了20经营数据的填报。从20与年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星级酒店的数量从6029家发展到2013年的13293家,数量增加了一倍多。但从构成比例上来看,年时的酒店以二星级酒店为主,而到2013年酒店总体数量虽然实现翻倍,但主要是三星级以上的饭店数量在增加,而一、二星级饭店的数量在减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星级酒店的档次正在提高,这就要求有大量的更专业的人才队伍来进行管理和服务,这也给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新开业酒店品牌构成分析,8月国内开业的星级酒店总数为20家,品牌构成情况如图1[3]。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新开酒店以连锁经营的酒店为主,连锁酒店集团一般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较高的认可度,这样容易形成品牌进入,扩展市场相对容易。连锁酒店集团对用人的要求更高,这也形成了对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从新开业酒店地域分析,208月份国内新开业的酒店以东部区域为主,有12家,西部区域有5家,中部区域有3家。因此,东部对酒店从业人员数量的需求要大于中西部地区。所以,有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可做相关侧重分析。
2我国酒店用人需求现状。
2.1我国酒店用人的数量需求。
随着酒店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酒店用人需求大量增加。但最近几年通过对大部分酒店调查发展,酒店招聘相当困难,愿意从事酒店服务的人员很少。而且,酒店现有的员工流失也很严重,酒店业最合理的流动率应该在8%左右,然而中国旅游协会对酒店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酒店人员流动率达到了23.95%,部分酒店高达45%以上。为了解决酒店缺编的现象,酒店对员工招聘的要求越来越低,针对这一现状,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2.2酒店用人的基本技能要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酒店数量增加的同时,星级也在不断地提升,这就对酒店从业人员的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酒店服务人员具有酒店的前厅、客房、餐饮、康乐、会议等管理与服务操作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随机问题的处理能力及处理客人投诉的能力。基于行业要求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要求,指导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做好课程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培养适应酒店行业需求的人才。
3基于岗位工作任务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
3.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按照高等教育内部发展规律,以社会行业对人才需求规格要求为切入点加以分析并确定,高职高专院校要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依此,确定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星级酒店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工作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从事酒店服务与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应具有酒店管理与服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2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
目前,我国酒店从业人员数量需求是巨大的,但随着酒店档次的提升,对从业人员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院校要按照行业的要求来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以使得人才的培养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的要求。当然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对学生的培养要以合理的课程设置为核心,因为课程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根本,但课程的选择和设置要以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指导[4]。
3.3基于工作任务的核心课程的设置。
根据酒店用人的基本技能要求,满足岗位具体的工作任务,完成课程的设置,核心课程设置如下:。
1)前厅客房管理及实务。
主要介绍前厅部管理的基础理论、各个岗位接待服务程序及技巧;饭店客房定价及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培养学生掌握前厅与客房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技能,掌握价格制定的程序和方法、前厅销售和服务管理、客房服务管理的能力,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2)餐饮管理及实务。
主要介绍餐饮经营和管理的基本理论、经营计划的编制、食品原料的采购供应管理、餐饮产品成本核算及成本控制、餐厅各岗位的标准操作技能和服务程序。培养学生掌握餐饮管理市场营销、经营计划、食品原材料采购供应管理、餐饮产品生产管理、售后服务管理、价格管理、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等能力,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
3)饭店市场营销及实务。
主要介绍市场的发展概述、饭店产品的特点、营销环境、竞争对手分析、消费者心理及需求模式分析、目标市场市场定位;饭店产品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培养学生掌握饭店市场营销基础知识,了解营销部门管理、营销方法、具体营销管理实务。
4)酒吧酒水管理及实务。
主要介绍酒吧经营与管理中的基本设施、人员素质要求、基本产品中茶、咖啡、奶、果蔬饮料的基本知识及服务操作;各种酒品的生产过程、种类、代表名品及服务规范;酒吧产品销售与成本控制等管理工作。培养学生了解世界各地著名酒品的种类、特点,酿造工艺,质量等级以及各种鸡尾酒的调制、茶、咖啡等饮品的种类及冲煮原理等,掌握酒吧经营策略、酒单设计及日常管理实务操作等方面知识。
5)酒店督导。
介绍如何创建积极的工作氛围;基层管理者管理职能的培养与应用,包括召开晨会布置任务;岗位分工班次编排;质量检查与控制;培训计划的制定与落实;特殊问题的处理等内容。培养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及现场管理能力的高素质酒店督导人才,掌握饭店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艺术以及处理突发性事件和特殊事件的能力,明确酒店督导在整个酒店管理中的重要性。
6)顶岗实习。
通过到酒店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熟练掌握酒店主要岗位的职责范围与相应要求,掌握酒店基层岗位的操作程序、基本技术技能和服务技巧,在实践、实习中将所学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紧密结合,达到对酒店各主要岗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将来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对本次的顶岗实习中的观察和体会,学会接待中一些事故的处理办法,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协调,针对不同客人类型的接待技巧和对客服务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
7)毕业实践。
经过毕业实践,学生从事酒店前厅、客房、餐厅等部门各岗位一线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亲身体验酒店工作环境和氛围。通过毕业实践使学生具备酒店营业部门各岗位规范的服务操作能力与一定的管理能力,学生的毕业实践就是企业的岗前培训,毕业后可直接上岗操作。总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要适应社会行业需求,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规律,通过对核心课程的设计,合理制订教学内容,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5]。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2000年中国旅游饭店统计公报.。
[2]国家旅游局.2013年全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
[3]第1资讯.年8月份全国星级酒店开业统计报告.。
高职人才培养论文篇七
一、我国工业工程高教历史回顾。
工业工程自产生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但我国工业工程的发展相对欧美日本起步较晚。1980年,天津大学等高校创办工业管理工程专业;1992年,教育部批准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并招生;1993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工业工程专业工学硕士点并招生;1999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培养工业工程工程硕士,2000年4月已经招生。迄今为止,全国开设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100多所。目前,我国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对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在不断探索完善之中。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水平影响着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就是总结目前国内工业工程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方式,结合本校的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探讨如何改革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使之更加有利于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建设。
二、国内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的工业工程培养模式可以总结为三种:一种是培养管理型人才;一种是培养工程型人才;一种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工业工程的学科特点,即工程与管理的交叉学科,强调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的知识对生产系统进行整体分析和设计,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技术性和经济性评价,以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其课程体系设置也是工程与管理并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业工程专业多开设于管理工程学科下,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工程技术基础。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业工程专业多开设于机械工程等工程学科下,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就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对某一专门专业的工程能力的培养,相当于专门为某一行业量身打造的工业工程人才。如某些设在冶金、化工、电子学科的工业工程专业,强调学生具有特定领域的技能。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西安电子科大就属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我校自从2001年开始招收本科专业,根据十年来的经验及往届毕业生反馈,从2011年开始对专业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1.培养目标重新定位。
学科教育课程设置我校提出工程与管理并重并注重夯实工程基础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工程专业理论与技术并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分析、规划、设计、评价与创新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所学知识对现场系统进行整体优化的能力。
2.课程体系改革。
综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国内外课程体系设置的优缺点,我校制订了2011版培养计划。新版培养计划分为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实践与创新五个教学环节。通识教育主要指的是大学英语、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政治与革命史方面课程的学习。由于是矿业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通识教育中还包括采矿概论的学习。
3.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探索。
结合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每一个实习环节。结合学生的就业,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的行业和企业,尝试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之形成稳定的联合关系。在实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方案,实现校企共赢。
四、结语。
工业工程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其学科内容随着制造业及服务业的发展在不断变革和更新。各高校在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一直不断适应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变化,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优化。
高职人才培养论文篇八
本文针对高职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现状,提出高职软件工程专业应始终以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进行充分的人才市场调研,对设置合理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进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全面和操作性强的实践环节考核标准等策略,进行了研究.
作者:李刚汪钛铬魏光明廖仕利作者单位:李刚,汪钛铬(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重庆,400050)。
魏光明,廖仕利(重庆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重庆,400065)。
刊名:计算机教育英文刊名:computereducation年,卷(期):“”(22)分类号:g642关键词:人才培养策略应用软件工程高职
高职人才培养论文篇九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是方案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而如何确保方案实施到位,并有良好的实施环境,强调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强化精品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改革,夯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基础。
1.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应依托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更适应当前会计专业的发展需求,并满足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一是要注重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二是切实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依托综合型应用人才的引进,壮大现有的教师队伍。
2.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基于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高职院校应强化精品课程建设,提高专业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可以立足于院校的专业特色,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开发契合学校实际的专业教材,建设具有特色的精品课程,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对于地方高职院校而言,应在特色专业的基础之上,大力强化精品课程建设,深化会计专业发展。
3.深化教学管理改革。人才培养是变化的过程,僵化的教学管理显然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在传统教学管理的基础之上,实施“弹性学制”,为学生专业学习创设更加宽松的环境。在学分与学年的关系上,允许学生在2-4年间完成。并且,针对教学的实际需求,合理调整课程内容体系,确保教学内容体系能够满足并服务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契合当前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总而言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强调方案构建的科学性、实施的有效性,才能确保方案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中,应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目标,基于职业教育的特性,强化“就业、市场”在目标中的体现。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着力点在于夯实实施的基础,创设良好的内外环境。依托精品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师建设等实施措施,确保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高职人才培养论文篇十
论文摘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文化产业的繁荣需要大批高技能专业人才,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树立全新的人才理念,更新教育改革思路,以更开放的姿态和国际视野,构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既懂市场运作和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又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论文关键词:文化产业;高职;人才培养。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洽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是拥有19亿人口、接近6万亿美元gdp、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自由贸易区。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通道和交流重镇,与东盟文化交流的基础和条件得天独厚,在促进我国与东盟关系友好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广西有效利用中心位置的优势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平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重要的千亿元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中新的支柱性产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文化产业,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缺乏有效的人才资源的获得和培育机制,文化产业就无法实现良好的运作,可持续发展就会成为泡影。”
一、人才需求分析。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指出:“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可见,国家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培养文化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与国内其他先进省市相比,广西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所呈现出来的迅猛态势与巨大潜力,使得文化产业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日益突出。目前广西文化产业人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文化产业人才严重匮乏。据有关资料显示,广西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0420个,从业人员29.92万人,但只占全区从业人员1.05%,低于全国1.53%的平均水平,并且70%的文化产业单位及从业人员集中在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层”,即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和其他文化服务,真正属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核心层”的不到三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显示,随着广西重点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会展、文化旅游、东南亚小语种、影视制作、新闻出版等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明显放大,特别是中国―东盟文化产业的持续升温,使国际化、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增长势头旺盛,而当地的这类人才总量不够多、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够合理。
(二)文化产业人才总体素质偏低。据统计,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有0.15万人,占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0.7%;具有大学学历人员为5.6万人,占28.2%;具有高中学历及以下人员为14.1万人,占71.1%。文化产业人才的学历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也偏低。表现在新闻出版业中懂出版、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匮乏,艺术创作优秀人才、著名表演艺术家日趋老龄化,影视制作、电视栏目策划等缺乏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策划、管理人才,动漫游戏制作、会展博览、文化旅游等因人才紧缺而发展较慢。同时,随着广西和东盟国家文化交流的层面从政府间的文化交流层面发展为政府、民间并举,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既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掌握外语,又要擅长文化市场运作、具有战略思维。但20抽样调查显示,广西的公务员中能熟练掌握外语的仅占4.75%,专业技术人员中占5%,企业管理人员中占5.43%。
可以说,广西现有文化产业人才现状与快速发展的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极不相称,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无论是从区域,还是从文化产业的各门类来看,高技能人才问题都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状况。
高等院校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和人才培养的最佳孵化器,目前广西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广告设计、动漫游戏、文化传播、影视音像、涉外旅游、新闻出版、艺术表演等专业,大量培养文化产业高技能人才,但其总体发展仍未能适应广西文化产业的实际。这些专业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毕业生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现实局限。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产业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文化产业涉及的行业很多,包括了生产与销售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面对这样一种纷繁的文化产业,许多院校对文化产业难以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有的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培养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国际型、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为目标,有的旨在培养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不仅使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受到较大的局限,也使高职院校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参与度和贡献度远未达到本应达到或能够达到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区域特色不突出。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真正植根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未能突出文化产业的区域性特征和特色,人才培养也未能体现中国―东盟自贸区对文化产业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比如,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长期落户广西南宁,会展文化对广西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对会展从业人员的数量需求较大,而且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要求也很高。但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尚未开设会展专业,或者在相关的专业中开设会展文化专业课程,培养会展文化的专业人才。
(三)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大多高职院校往往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学科设置、教学资源等开设有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囿于传统的教学与培养模式,或者是照搬照抄本科院校的模式,未能真正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紧密结合企业岗位要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无法充分发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由于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较多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重视不够,毕业生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后难以迅速适应文化企业的需求。据一些文化企业反映,对于市场规律把握不够,经验明显不足,在从业过程中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不擅长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的毕业生比比皆是,导致企业要继续进行长时间的培训,否则很难胜任本职工作。
(四)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滞后。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教师来源比较单一,大都是通过招聘高等院校毕业生或系统内其他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调入。而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从以前的文科专业转行过来的大部分老师不仅理论知识欠缺,实践经验更是不足,使学生感觉老师对专业认识不够深入,理论教学犹如蜻蜓点水,实践教学显得力不从心。同时,由于受制于人事体制机制,很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文化产业人才难以顺利的补充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来,使得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可见,当前广西高职院校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总体上还不能适应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需要用创新的思路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应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文化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新路。
人才培养对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高职院校培养既懂市场运作和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又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将为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因此,广西的高职院校应树立全新的人才理念,更新教育改革思路,以更开放的姿态和国际视野,构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明确文化产业专业培养定位。科学的定位是学校制定规划、配置资源乃至发挥优势和办出特色的前提。由于高职教育结构的复杂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文化产业涉及行业的广泛性,文化产业专业的定位必须努力在各层面坐标的交汇点上选择最佳的、最科学的定位。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选择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正确定位。例如,财经类院校偏重于经济管理,艺术类院校侧重于艺术管理,传媒类院校着重传媒经济管理,综合类院校则以宏观文化管理为导向。同时,要按照文化产业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理论、技能的最高要求进行专业规划和建设,要将“‘就业岗位需要什么,专业就教授什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高行动纲领。”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人才开发目录》提出“节庆会展及文化旅游业”需要“美术、民族学、历史、文物等专业背景的会展设计、旅游产品设计、景区设计等方面的人才”、“通晓广西本土民俗风情的民俗指导、导游等特殊人才”和“民族歌舞、器乐、雕刻、建筑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应结合文化产业的需要,对设计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特点、教育规划等进行研究,培养一批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新型设计人才。
(二)凸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区域特色。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往的重要“接口”,正在努力“打造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文化产业中介营销3支队伍,壮大艺术演出业、文化信息业、电影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节庆会展业5个产业集群,提升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扩大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6]就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目前广西急需三类人才:政府部门的文化产业规划和管理人才;从事文化产业项目开发、项目经营、资本运作、内部管理方面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从事会展、旅游、体育、演艺、娱乐、印刷、出版等方面的内容创意人才。广西的高职院校应结合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区域文化特征,根据人才市场的状况和需求变化,依据文化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来设置与调整专业,不断拓宽专业口径,创办特色专业,使之更好地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企合作推进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解决毕业生素质与企业人才需求矛盾的有效途径。学校的校园氛围和企业的.生产环境差别很大,课堂教育和现场教育的效果也大不相同,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把企业的技术、设备、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成功地嫁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来,培养学生逐步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校企合作领域,建立人才培养协同机制,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例如,学校可让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师资配备、设备设施建设、教育管理、实践教学、阶段考核、学生奖惩、教学质量监控等环节,甚至可以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把对员工发展的优良理念与规范、要求贯穿于全过程,落实到课程中,使未来的人才打上鲜明的“企业”和“市场”的烙印。同时,学校在为文化企业提供优秀毕业生的同时,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成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智力库”、“人才库”和“资源库”,从而与企业建立起互利共存的共生关系,为校企合作的提供长期、坚实而稳定的基础。
(四)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没有跨学科的、能够融会贯通创意、艺术、经营和管理等各方面知识的教师,再完善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7高职院校应在有意识地引进本身缺乏的高素质专业教师的同时,考虑通过多种渠道扩充师资队伍,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例如,鼓励原有的常年工作在教学一线、有志于投身文化产业领域教学和研究的教师主动转型,并创造有利条件选送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进修,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鼓励专业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建立教师实践和职称评定挂钩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允许教师到文化企业、文化单位、文化产业园区或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挂职或兼职工作。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校还应适当借助社会人才资源来补充教学队伍。通过聘请文化产业领域的行家能手、勤工巧匠和文化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为兼职教师,长期建立合作关系,以讲座、实践课指导等形式定期为学生授课。这样不仅能够突破校园局限、扩展学生视野,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的压力。
中国―东盟的文化产业交流合作对于发展中的广西高职教育而言,既是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又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产业高技能人才不仅要了解文化产业、熟悉文化管理,更要适应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融合需求,熟悉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运作。能否满足这种需求将成为广西文化产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职院校应加快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高职人才培养论文篇十一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开展,土木工程专业成为高校重点发展对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研究重点。本文参阅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文献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综述,介绍了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与对策,以期为土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土木工程;cdio模式;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
(一)cdio模式。cdio(conceiving,design,implementing,operation)是一种创新模式,即国际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是一种创新工程教育理念,其目标是加强能力培养,尤其重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主要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原则必须是大工程观;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即建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是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即“强创新、重实践”;除此之外,设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2]。
(二)“3十1”人才培养模式。“3十1”人才培养模式;此种模式要求学生前三年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为之后的实践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一年的社会实践要求学生要把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在社会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有利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人才。“3十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
(四)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改变传统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培养具有多种学科知识背景的土木工程人才,从而适应当今土木工程的发展,满足社会对土木工程人才的要求。可采取的方法是将多学科融合,如土木工程与信息技术,互联网,地质等,从而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知识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
(一)重理论轻实践。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主,大部分都是理论课,重点是概念和基础知识,很少安排实践课。从而导致“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即学生被动地吸收大量的专业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单一。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现在老师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老师课堂的讲授为主,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板书或多媒体仅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此种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评价方法单一,科研意识淡薄。通过学生的成绩来评价老师的教学质量水平,从而导致老师只专注于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适应力的培养。对于应用型工科学生而言,科技创新活动是其课堂学习的.延伸,但是大部分学生因缺乏老师的指导,技术的支持缺乏科研创新意识。
(四)专业性师资力量缺乏。专业教师质量和数量决定着教学质量,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缺乏专业性土木工程教师。随着高校扩招,对教师的需求量较大,目前的教师数量难以满足高校的需求,导致专业教师缺乏。很多高校为扩充师资力量,引进大量刚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这些老师偏重于研究性课题,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乏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师资力量有待改善。
针对我国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以下的建议来改善,具体如下:第一,理论与实践并重。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培养能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第二,改进教学方法,扩充教学内容,培养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第三,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第四,建设优质师资队伍,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职人才培养论文篇十二
社会需求是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现代社会对高端技能型文秘人才的急需,决定了高职文秘教学必须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强化动手能力,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应这种需求而产生的。这种模式从根本上说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加强了实践训练,让学生置身真实的工作环境,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得到更直接、更全面、更深入的训练。“2+1”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找到解决的办法,使之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一)理论知识学习不够深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高职文秘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前两年在校内进行秘书职业群所必需的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最后一年进入企事业顶岗实习,在熟悉企业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的同时,检验在校所学理论知识,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真正踏进社会做好充分准备。由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需用一年的时间进行专门的顶岗实习,而在校学习的两年中,也进行了配合理论教学的校内实训,这就造成了理论教学时数不够,致使学生对秘书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牢固,从而无法深入理解领会相关的理论知识,更没时间深刻体悟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直接后果是前两年理论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完全割裂。学生在工作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较难找到相应的理论知识去指导、解决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二)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安排学生实践实习难度较大,顶岗实习管理工作难以到位。
顶岗实习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复杂工作,学校、企业、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参与其中,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交通、生活与安全等问题也不得不考虑。而且由于学校与顶岗实习单位的目标不一致,缺乏共同利益面,管理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对于文秘专业,因为企业秘书岗位较少,一个企业很少能一次性地接收全班学生的实习,一般只有一到两个岗,如果接收数量较多的学生,只能给他们安排不对口的岗位。实习分散极不利于安排,也不利于实习的管理。而学校所建设的校外实习基地有限,不能满足所有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这就使得安排实践实习存在较大困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实习岗位难以落实,顶岗实习几乎处于“放羊”状态,有的学生则不得不经常变换顶岗实习单位,这样就无法真正达到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目的。无奈之下,很多学生只能自寻实习单位,这就给教师的指导带来了较大困难,由于不是签约的实习基地,学校在管理上较难与实习单位沟通,大多只能通过学生自己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指导和管理。另外,由于顶岗实习是以学生的身份进入单位的,在实习过程中,大多数单位也没有转换意识,对学生的实习工作仍以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提出要求,存在过于宽容等现象,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三)顶岗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岗位层次过低,实习效果不理想。
首先,由于文秘专业顶岗实习时,同一单位文秘岗位有限,为了便于管理,一些学生只能被安排到相关或相近的岗位实习,就没有机会循序渐进地进行对口岗位的专业技能训练,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学生的专业技能就难以得到培养和提高。如我院文秘专业的学生,在1年的顶岗实习中,就有做客服的、做超市播音员的',还有一部分学生从事的是销售、酒店服务等工作,而非文秘工作。
其次,虽说是顶岗实习,但由于秘书岗位处于一个单位的中枢地位,不管是出于保密需要还是对学生能力有质疑,又或者是为了自身的效益,大多数企业并不能让学生真正顶岗,能提供给学生的往往是技术含量不高,简单重复性劳动多,层次较低的工作,根本谈不上对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的教育。
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举措,顶岗实习被寄予厚望,但是,高职院校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事实上,企业担心经济效益受影响,正常的经营秩序被打乱,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以致实习效果不理想。
(四)实践活动自主反馈机制缺失,顶岗实习工作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高职文秘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都将顶岗实习环节安排在最后一年,这时,理论教学已全部结束,对于学生而言,顶岗实习完成通常意味着整个高职阶段学习生涯的结束,而学生在顶岗实习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与指导,实践反馈环节的基本缺失,学生通过实践得到更大的提高的初衷就无法很好实现。
而对于学生校外一年顶岗实习,学校在考核评价时,通常根据的是实习表现和实习报告。大多数学校的做法是:学生在顶岗实习结束时上交实习报告并进行毕业答辩,指导老师综合报告与实习表现的情况予以评定。我院虽然对文秘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提出要定期上交实习周记,实习结束还要提供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情况的鉴定,供专业指导老师了解实习情况并及时指导,但专业教师仍缺乏实际的监督和指导,这样就无法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综合评定,也难以全面公正地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更难以考察学生的实习效果。
(一)革新高职文秘专业教学方法。
高职文秘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减少了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可能造成学生对秘书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针对这种情况,在文秘专业的教学中,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全面革新,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把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可操作的技能。可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情境结合起来。如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目的。情境模拟教学法能使学生在仿真性极强的情境中,学习并实践专业理论知识,做到理实一体化,深入掌握文秘专业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高职人才培养论文篇十三
门类:11 管理学 二级类:1102 工商管理
二、培养目标
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会计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助理会计师的基本训练,具备初步的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会计工作组织、成本和利润的核算与分析、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等相关专业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应用性专门会计人才。本专业培养计划设置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
三、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会计学、经济法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受到课程设计、模拟实训、专业实习等方面的专门训练,能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专业技能,具备熟练灵活运用现代会计管理手段的能力,毕业后可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及政府等相关部门从事企业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工作。
四、知识和能力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大学专科层次的文化基础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3.掌握计算机语言的操作,能熟练进行财务会计软件的操作,获得会计电算化上岗证;
4.能够熟练从事审计工作、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会计主干学科的发展动态;
6.掌握一门外国语,有一定的外语会话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五、专业核心课程
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税法、会计电算化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七、修业年限
三年
八、毕业学分及课程学分学时构成
九、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
十、教学时间安排表
十一、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
为适应我国快速经济发展对财会人才的需要,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分院经贸系的现有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状况,全系23位教师利用寒暑假和教研活动时间深入各类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分析在新的形势下,会计行业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岗位对会计人员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要求,修订了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五年制高职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经过会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的讨论论证,认为修订后的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会计专业素质的培养;提出的会计基本技能、会计应用技术能力、会计岗位项目能力和会计顶岗实习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比较适合会计人员工作能力的培养;将会计职业资格考证嵌入到课程体系中,加强职业资格考证的力度,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加大任意选修课和限选课的空间,体现了突出素质教育需要,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兼顾多元智能结构理论,满足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精神、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需要。
一、专家论证
(一)培养目标定位的论证
经过社会实践调研和专家论证,及我校学生就业单位的回访,对我校将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以职业入门资格为基础、以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指向,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格为标志,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正确的专业认同,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拥有必备的职业技能,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为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做好知识、技能和专业认同的准备,能适应财经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 各单位及各专家均认为符合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符合社会对高职学生所担任的岗位职业的总体要求,是切合实际的、务实的,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
(二)职业取向确定的论证
我们将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岗位群分为1、主要就业岗位群(企事业等单位财务会计岗位群);2、次要就业岗位群(包括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财务分析岗位群、内部审计岗位群、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咨询服务公司审计助理工作人员岗位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及会计预测、决策岗位群等);3、其他就业岗位群(包括营销员、物流员、经济信息收集员、财经-文秘、管理人员等)。专家论证认为,此就业岗位群基本上反映了五年制高等职业类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与普通高校和中职形成错位培养,在培养层次上更为实际、可行,适应了近年来就业岗位的下移和拓展。
(三)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表的论证
专家认为,“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表”确实是经过社会实践调查,将实际的会计岗位设置与理论教学联系起来,虽然与实际工作的电算化操作有一些不符,但针对于学生就业的企业主要是小企业或私营企业,有很多企业没有实现会计的电算化,因此按手工记账的岗位设置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对岗位任务和职责、岗位对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通俗且切合实际,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易于操作,安排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对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分析,可以满足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
(四)会计类各专业课程体系的论证
1、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素质培养并重
在社会实践调查和专家委员会论证中,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要求中,特别强调的是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政治思想素质,如对出纳会计人员要求“只拿自己应得的”,培养会计人员将“钞票看作是票据”的思想等。因此在会计类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将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数学素质、英语的听说能力、政治思想素质、身心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并加大了任意选修课的力度,做到“突出素质教育需要,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兼顾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综合素质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39.3%,体现了职业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重要性的认识。
2、专业能力培养体现理论够用,注重实践能力
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专业核心课程做到“理论够用,技能突出”,保证有足够的课时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相一致,实现专业教育与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相融合。对专业扩展课程做到“素质全面,适应性强”,设置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包括商务与营销、投资与理财、会计前沿发展动态等),突出了以新企业会计准则为引领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3、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专家认为本次修订的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能力的培养,坚持岗位与岗位能力、岗位能力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的原则,岗位职业能力的定位,必须以完成本岗位职责或任务为原则,即:由岗位任务来确定实践岗位,再由岗位来确定岗位的能力要求。在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专业课程名称,如:收银岗位对应《会计基本技能实训》等,从而确定岗位技能的培养目标。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相一致。创新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了“会计基本技能—会计应用技术项目实训—会计岗位项目实训—会计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完善会计技能考核标准,突出专业技能训练与会计工作的实际相协调。
4、实现专业教育与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相融合
专家认为,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证课程纳入到了专业主干课程之中,并协调考证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提高考证的过关率。体现了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和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培养和考核体系,有利于毕业的学生进入到会计工作岗位。
5、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突出了专业特色
专家认为,对会计电算化专业,设置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与安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等课程,可以满足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基本需求;审计实务专业设置审计学基础、审计实务、资产评估、内控制度设计、独立审计准则、审计前沿扩展课程等,体现了审计专业的特色,满足审计专业的学生就业的内部审计岗位及会计师事务所助力审计岗位的需要,突出了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实务三个财务会计类专业的专业特色。
二、积极改进教学的软硬环境,适应修订后的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打造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会计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23人,其中:专职教师10人。全系“双师型”教师18人,占78.3%。该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最大的特点是除了拥有教师系列的职称证书外,还拥有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实际工作系列证书。多年来,我们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建立相应培训点,为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通过申报和审批我校成为江苏省会计电算化和会计
从业资格证培训点。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学生的报考资格和证件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根据考试的时间安排,适当调整教师的授课进度,以方便学生能顺利通过考试。
会计电算化合格证 会计从业资格证
(四)广泛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实习和开拓专业视野创造良好的职业环境。 1、校内本专业建有手工做账模拟实验室、会计工具会计核算模拟实验室、货币陈列室、模拟纳税申报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校内课程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全部纳入教学计划,实习所需要的讲义或资料在每学期初都要制定订购或自编的规划。在实习正式开始的两周前专业教研室向系提交实习计划,将实习目的、任务、要求、评分标准和人员及地点安排在计划中体现出来。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逐份批阅学生的实习资料,根据评分标准,给出每个学生的实习成绩。学期结束后,教研室对每门实习课程要进行研讨,摆出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以后实习工作的改进提供第一手原始资料。系列的实践管理制度,规范了实践过程、评价标准,保证了实践项目课程的实施和质量。
2、聘请企业专家和高级会计师承担课程实习、综合实习、论文指导和专题讲座等教学任务。
实践教学中产学研一览表
3、积极开拓校外产学研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开拓专业视野创造良好的职业环境 我校利用教师、朋友、学生、学生家长、毕业生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关系建立广泛的实践教学网络,并与相对固定的单位建立长期共建关系。目前为止已于15家以上知名企业签定了实习、就业协议,如:南京雨润、苏果、家乐福、易初爱莲、上海南极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金纬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华泰证券、中信证券、南郊宾馆等。我们的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到这些实习基地或其他单位开展专业调研。这类实习主要安排学制的最后一年。一般每年6月底安排学生下去,10月及来年3、4月份回访两次。了解学生在单位实习情况。实习结束后,由所在单位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作出评价。合格的才给记入相应的学分。这类实习也是将毕业见习与企业定岗实习相结合进行的。
通过顶岗实习:第一,主要是对企业本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让学生了解企事业单位对财务会计人员的需求情况,明确作为一名财务会计人员所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第二,为学生与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联系提供机会,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第三,为专业建设提出新的课题,通过不断调查研究,不断改革,使人才培养规格贴近企业要求。第四,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企业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难题和不足的问题,这样既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使这些单位认可我们的学生,认可我们专业,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多机会。第五,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的经历,提高就业竞争力。
1、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接轨”
会计从业资格和初级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是财政部实施得非常成熟的岗位或职称证书,与岗位或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相适应。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会计电算化合格证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通过率见图4。根据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资格证书,能促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符合企业人才的需求,使我们的“产品”走出学校就能上岗,缩短了学生的适应期,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如,用友财务软件了解到我们的学生具有从业资格证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后,主动与我们联系吸收毕业生,2015年一次性吸收毕业生10人。该公司人力资源部的负责同志说“商校的学生好用,动手能力强,省去了上岗前的培训成本”。
2、提高了学生专业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
脱颖而出。2004年毕业2个班、2015年毕业2个班和2015年毕业6个班,三年就业率分别为100%、98%和95%。不仅就业率相对上升了,就业质量也提高了。越来越多的大中型企业愿意吸收我们的毕业生。如,南京雨润、苏果、家乐福、金鹰国际、易初爱莲、南郊宾馆、交行、中行、华泰、中信等知名企业指定要我们的毕业生。上述单位2015年一次需要的人数分别是47人、30人、40人、40人、40人、70人、10人、20人、9人、40人。许多毕业生现在是该单位的业务骨干,每年代表该单位来我院招聘会计专业毕业生。见图5:
2015年 2015年 2011年
最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
3、能提高学生的起点,为学生以后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按照国家会计系列职称考试规定,获得从业资格证书后,才能报考初级会计师职称。如果学生在四年级能考到资格证,比毕业后报考并获得证书相比,报考初级会计师职称考试的时间要提前。那么将来报考会计师职称考试的时间也相应提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修订后的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很大的可操作性。
五年制高职财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小组
二0一二年九月
高职人才培养论文篇十四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职专业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建设,为了加快专业建设步代,推进我校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形成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以适应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建设的核心,以培养出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3、专业建设要全面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
4、专业建设采取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专业建设与高职特色相结合;专业建设与学校教学改革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学校重点支持与普遍加大投入相结合。通过重点建设,切实突出优势和特色专业。对个别专业重新进行调整,使其与学校的总体发展和布局相适应。
5、强化各系部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组织机构。
1、专业建设是一项探索性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加强领导,有效协调,学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统筹该项工作,各系部设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实施。
2、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和有关专家组成;系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系部主任任组长,主管教学副主任任副组长,其成员由教研室主任、专业骨干教师4-6人组成。
3、党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职责:
(1)对学校重点专业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建设近、中、远期目标规划,并分解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制定或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建设调整,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2)努力创造条件,逐步抓落实,不断探索科学的、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
(3)对专业建设文件(档案)材料进行建档管理。
(4)组织专家对系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4、系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职责:
(1)贯彻落实学校有关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工作。
(2)负责制定和实施专业建设的规划,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修改完善建设方案。
(3)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完善。
三、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方案。
1、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1)坚持优化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质量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专业建设。(2)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口,以专业课程群建设为核心,以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3)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与党校整体专业建设与发展及学校的整体改革与发展相结合。
(4)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坚持重点与普及相结合的原则,在学校专业整体现划、改造、发展的基础上有重点的建设。
2、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目标:
(1)在我校高职现有重点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将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列为我校重点发展专业。
(2)通过重点发展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我校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效益的竞争力。
3、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标准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标准。
重点发展专业是指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教学基础条件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它应符合下列标准要求:
(2)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3)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4)学术水平较高,学生创新能力强,教学质量高;(5)专业特色鲜明,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
4、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内容:
(1)能够提高专业水平的教改项目,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重点教材的建设和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的改革。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能纳入学校重点课程建设计划,最终能够达到校级以上精品课程标准。
重点教材的建设:能纳入校重点教材建设计划,最终能够取得校级以上优秀教材奖。
(3)开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或实验基地;(5)承担结合专业建设的科学和教学研究,组织高水平学术讲座;(6)课堂教学设备购置;(7)其他项目。
5、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的管理。
(1)凡重点发展的专业,除正常的教学投入外,学校每年拨付一定经费,主要用于该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相关研究费用。
(2)重点发展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每年学校将组织专家进行检查,在检查中如发现该专业建设与改革进展缓慢,学校将予以警告,或取消重点专业建设资格。
(3)被已确定为重点专业的专业,学校将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项目将限期整改,整改仍不达标的中止项目建设。
四、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方案。
1、标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原则:
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在不断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和新办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遴选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佳、发展潜力大、特色较为鲜明的优势专业重点加以培育和建设,逐步建成品牌和特色专业,以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推动我校各项教学基本建设。
2、标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目标:
(1)在我校高职现有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在2007、2008、2009和2010年分别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与维护)专业、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较强示范性的专业。
(2)按照“思想先进、目标明确、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精良、教学优秀”的要求,开展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示范性(品牌)专业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带动我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3、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标准:
高职人才培养论文篇十五
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时期担当起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人才需求趋向高层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如何做好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已经成为关系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既是职业性的,也是教育性的,在这一点上,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有其共通性,但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二者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了解中高职这两类职业教育的异同,是探讨二者衔接问题的前提。故而,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具体比较来看:
(一)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分类: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高专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主,结合招生能力、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定年度招生计划、招生办法、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和户籍管理,颁发学历证书,指导毕业生就业,确定生均教育事业费的补贴标准等,并同时负有保证教育质量、规范办学秩序和改善办学条件等职责。高职高专是高等教育中专科教育的两种实现方式,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高专)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两者只是侧重不同,无本质差别,前者重能力(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者重技术(如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高专和高职同属大专。
1
根据以上比较不难看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性,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以及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一、现行体制下探索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必要性
(一)关注职教体系内中职与高职“两个重点”层面的衔接沟通是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因而,必须关注中高职的衔接。
2.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任务。“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因而,必须关注中高职的衔接。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内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要求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区域、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独特优势,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因而,必须关注中高职的衔接。
4.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要求。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 2
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二)关注职教体系类层里中职与高职“两个重点”层面的`衔接沟通是职业教育人本价值的重要体现。
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反映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实施高中阶段文化教育,能升入高一级学校,是许多家长的愿望和学生的期待,反映的是百姓的利益诉求,如何能够做到在两个利益诉求上取得一定的平衡,中高职的衔接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是职业教育人本价值的重要体现。
(三)从现阶段中职教育的社会地位、技术含量、就业质量来看,均不够理想,而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呼声高、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高、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故而,关注职教体系内中职与高职“两个重点”层面的衔接沟通,有利于提升普通技术人才的技能水平和复合能力,有利于促进中等和高等两个层面职业教育的共同健康发展;有利于职业教育结构和体系的完善,为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拓宽了路径;有利于克服中等职教是终结性教育的错误认识,引导和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为加速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战略步伐做出探索规律和方法的贡献。
二、现行体制下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基本模式
中高职的衔接发展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系统在 3
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实际工作中也总结出了很多有效的衔接模式,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一贯制模式:即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通常叫五年一贯制,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 即学生在受完中等职业教育( 3 年或2年) 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 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一般情况下,这种模式,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是有合作协议的。在人才培养计划的衔接上是有具体规定的。
(二)对口升学模式: 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 部分中职毕业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
(三)直通制模式: 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 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 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 再学习两年, 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专科毕业证书。
(四)高职自主招生模式:中职生参加高职院校根据不同专业要求组织的“知识+技能”的自主招生考试后取得高职的入学资格,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升学模式。
对口招生和一贯制是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两种主要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院校之间有协议,学校之间在课程建设、实训建设等方面有沟通,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对口升学模式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从办学规模上看,远超过一贯制高职,但是,由于之前缺乏中高职人才培养上的沟通,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复等现象。
三、现行体制下中高职衔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以课程衔接问题最为突出, 4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不连贯
1.课程内容重复。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基础课程薄弱。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性课程。这与目前很多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弱,中职学校存在的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有关,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3.技能训练重复。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
(二)培养目标不对接
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实现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同类专业的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没能建立其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中职教育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目前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呈现出的似乎“多元”现象,实质是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的表现,是中、高职衔接不到位、不科学的副产品,是高职入学考试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与中职教育以职业素质和技能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培养目标的错位现象。
(三)招生制度有制约
高职招生考试是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的必经之路,招生考试制度的合理性是保证中高职衔接的关键。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并形成一定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相衔接的高职课程,进而形成更高的职业能力。
高职招收中职学生应有多把尺子衡量。中高职的衔接不仅包括理论的衔接,还有专业技术能力方面的衔接,尤其是职业领域内的实践经验十分重要。因此高职的招生考试应包括普通文化与专业技术两个方面。但是现行的招生考试却过分偏重于文化课考核。
高职招生考试中“3+x”模式中,“x”代表专业知识与技能,应适当增加其在总分中的比例。目前高职招生考试采取"3+x"形式,"3"是指三门文化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成绩之和占总成绩的75%。"x"是指专业综合课考试(包括计算机和2门专业课考试),只占25%。
实行这种招生制度的结果导致中职教育不得不走上“应试教育”的道路,一方面学生把时间大部分花费在补习高中文化课上,白天在学校上中职课,晚上及休息时间补习高中课程;另一方面中职学校为了自身的生存,一味满足学习需求,降低专业课和技能标准,这样做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又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以“知识+技能”为内容的自主招生考试受到学生和社会的广泛欢迎。
四、中高职衔接教育新模式建议:
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也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
中职的学习情况考虑在内,使得一些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只能将部分在中职学过的技能重新学习一遍,造成了培养资源的浪费。为此,建议在各省市成立一个有权威、有统筹协调能力的管理机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委员会,由分管副兼任主任,由劳动、人事、教育、财政等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行业、企业等参加,作为省市级最高专门机构,统一管理中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工作,包括推动中高职专业课程的对接。
(二)中高职教育课程开设模块化,打破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实行模块化职业教育课程。中、高职专业的衔接宜以专业群的形式宽口径衔接, 这样一来,在接口上就有了更强的相容性、衔接性, 在专业目标定位与内涵建设上就有了更大的互补递进空间。专业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的衔接来实现。在课程目标衔接上,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目标优化整合。在课程内容衔接上,要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 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 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三)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阶梯化。实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需要进行培养目标的定位,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做好衔接工作。中高职的培养目标应分别定位为: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即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技能人才,包括有把科研与开发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中去的工艺技术为主的专门人才,能把决策者意图具体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一线管理人才,具有特定专门业务知识技能以及某些特殊智能型操作人才等等。中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牢固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实用型、技能型中等技术人才。
(四)、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规范化。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的共性是都必须适应经济发展,与当前我国产业
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变化相同步。中等职业教育近几年招生滑坡,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许多学校纷纷开设各种热门专业(如会计、商务英语、金融等等),有些学校还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新增许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各种专业门类繁多。而高职教育属于高教范畴,受办学条件、师资设备等问题限制,加上发展时间短,故专业门类相对较少。这就造成了中职毕业生想报考高职却苦于没有相同专业可报。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规范专业设置。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的依据是就业岗位,因此要通过广泛的职业调查、职业岗位分析,依靠地方和行业,规范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研究制订出统一的中高职专业目录,要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严格管理。因此在审批专业设置时,教育行政部门不仅要严格专业设置标准和评估标准,同时还要与有关的行业部门、地方组织共同协商,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模层次,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整体结构,提高专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整体效益。其次,要拓宽专业口径,当前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就是拓宽专业口径,增强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因此要使中高职教育专业上能较好地衔接,就要突破以往专业过分细划的局面,按照行业类别工作岗位要求来重新确定专业名称,例如机电一体化专业就是由机械和电两个专业有机融合到一起的。这样高职院校在招生时,学机械和学电的两类中职毕业生均可对口报考,使更多的中职生有机会升学。另外,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旧的生产工艺不断被淘汰,工作岗位不断变换,劳动分工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也要求减少专业种类,拓宽专业范围。再次,要加快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通过加大政府投资,使有条件的高职院校按照经济发展的需求,开设新的高职专业。
(五)中高职教育评价体系标准化。中高职教育学业管理中要积极探索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组织技能竞赛活动,探索中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
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给定了三个5%的计划政策。尽管这个比例在各地运行中都有所突破,但这比例数与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期望值仍然有一定差距。依据市场调节,适当放宽中高职衔接、高职本科衔接5%的招生计划比例。同时,中职毕业生如在职业技能竞赛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比如获得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以上者可保送到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学习深造。以职业技能竞赛作为评价中职学生的标准,把技能高、成绩好的中职毕业生保送入高职,是近几年来出现的比较受欢迎的升学方式,也符合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除了初中应届生以外的社会分流人员同样可以进入中高职院校进行学习和深造,强化职业教育终身性的政策导向。
五、中高职衔接教育政策建议:
1、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区别于基础教育集权式管理,给予学校更多权力,让专业和课程个性化、多样化,进一步从“大职教观”和满足学生长远发展需要和社会多样化需求,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等理念出发,继续解放思想,加大开放改革创新的力度。
2、授予学校颁证权:学校可以颁发单科结业证、文化水平证、专业课程结业证等,政府可以通过立法保障职教各种证书的社会价值,使以职教文凭相关的证书,同样可以取得升学资格,也可以凭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直接升学。
3、保障措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必须借助法律、法规的力量严格执行,强化政府行为,加强政府统筹和宏观调控,建立对职业学校进行科学、权威的评价机构,确保中高职衔接顺利进行。
高职人才培养论文篇十六
随着江西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专业就业前景远大。那么,毕业生在进入人才市场时本应抢手,然而事实上,从调查数据显示,江西省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从事经营贸易工作的占43%,在制造型企业就业的占19%,在物流企业就业的占13%,在货代企业就业的占4%,在其他服务业工作的占21%。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我省对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标准。
2研究意义。
近年来,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因“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而有了一定发展,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的放矢立足区域经济进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感,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明显。第一,有利于实现专业教学与岗位技能的对接,满足本地区域经济的物流人才的需求。第二,有利于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人才。第三,有利于江西省高职院校金牌教学名师与团队的开发与培育。
3.1构建“宽平台、重实践”的专业课程体系“宽平台”为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职业技术课程平台;由于物流学学科的综合性,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引进课程教育之中,使学生全面化的掌握物流基础知识。同时,以江西省情为出发点,研发既能够适应江西物流行业现状又能够提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重实践”:按物流岗位认知、物流实训、物流岗位顶岗实习构建递进式物流专业教学体系。专业课程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满足学生即时就业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就业需求。
3.2制定课程标准校企共同开发物流管理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群的课程设置,应该参照物流行业的相关工作任务,对物流相关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分解。多与省内物流行业进行互动交流,与企业专家一起共同开发专业学习领域,进一步设计学习领域以及各学习情境,明确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提高实践性教学比例,研究制定单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
3.3开发金牌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必须以副教授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为课程负责人,吸收区域内行业专家参与物流专业金牌课程建设,进一步整合校企合作优势资源,开发配套教材与课件,制作物流相关课程精品开放课程,满足学生和社会人士的学习需求。
3.4提升教学方法和手段物流专业应该结合江西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结合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研发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项目驱动等各种方式组织课程教学,贯穿于课程教学所有环节,实现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教学组织一体化。提升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水平,组织教学团队开展微课制作,翻转课堂,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组织设计和拍摄精品视频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利用手机和网络进行课堂课后教学。
3.5建立系统化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方式兼顾过程化、碎片化的原则,根据物流专业不同课程特点选择操作性强,评价全面的评价形式,如项目任务书模式、学习报告、以及获得与专业相关的各类资格证书抵扣学分等形式,考核内容应注重实际操作,职业化的特点,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其中过程性考核比例应占多数。
4构建“项目引领、理实一体、以赛促学、技证融合”的四段式教学模式。
4.1项目引领解构岗位业务,重构学习项目,根据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围绕工作岗位群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确定这些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从而确认学习项目,以项目为导向引领教学。
4.2理实一体针对学生的学习大都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物流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应用,造成学校的知识与工作中实际操作脱节的情况。可以以物流的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物流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参照,开展任务导入式教学。实施理论、实践教学交融并进,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学生边看边学,边做边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4.3以赛促学将教育部、省教育厅及相关部门举办的物流职业技能竞赛内容融入本课程教学内容,提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思路,与国家教育部高度重视职业院校专业技能比赛的思路一致。技能比赛模拟创设了一个类似企业规范的平台,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传统的物流专业教学和实际应用之间有时会存在一条鸿沟,学生掌握的技能多是零散的和难以实际应用的。
4.4技证融合《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我省物流人才的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相脱节,物流从业资格认证工作尚未规范。为了弥补不足,我们在教学中大力推行技证融合,使学生毕业时,具备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持证上岗,满足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技证融合,即推行专业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一体化,专业课程和我省物流行业就业岗位一体化,专业证书和就业岗位一体化,通过三个一体化,构建专业课程为就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服务的机制。并融入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双证融通”的目标和要求。
高职人才培养论文篇十七
1.教育类型:统招
2.学历层次:大学专科
三、入学要求
高中毕业生(文理兼收)
四、学习年限
三年
五、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以建筑装饰设计能力为基础,以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构造、设计表现 应 用能力为核心,以现场设计施工技术、工程品质控管能力为特色,培养在装饰工程一线从事建筑装饰工作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通材料、精设计、懂施工、能管理”的建筑装饰技术技能人才。
2.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建筑装饰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展览展示公司、广告公司、专业设计公司等行业以及行业管理部门,从事建筑装饰工程的设计、管理、监理及预决算工作,也可在一般企事业单位从事装饰工程的管理工作。
六、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本专业主要学习具有本专业岗位群所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所需的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熟练应用本专业岗位的成熟技术,并具有一定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3)掌握建筑装饰工程制图、识图知识和施工图绘制能力;
(4)具有建筑装饰效果图制作的能力;
(5)具有建筑装饰材料采供、管理与运用的知识和能力;
1
(6)具有装饰工程造价能力;
(7)掌握建筑装饰技术应用能力;
(8)具有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9)具有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检验的知识和能力;
(10)具有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七、主要课程简介和教学环节
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
(1)公共基础课
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
(2)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
(3)专业拓展课
2、主要课程简介
(1)建筑装饰设计概论
(2)构成基础
业的特点,在内容上更全面、系统;形式上更新颖、灵活。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培养新型的创意设计人才。
(3)室内外手绘表现技法
够表达建筑形体、表现建筑装饰色彩,能控制风格与造型,能运用建筑表现技法和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独立绘制三维建筑装饰效果图。解决制作建筑装饰手绘效果图和电脑效果图的问题。
(4)建筑装饰制图
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制图基本知识、制图相关标准,理解建筑装饰制图的原理、建筑施工图与装饰施工图的内容关系,掌握装饰施工图的识读和绘制方法、autocad绘图技能等,能够解决装饰施工图的识读和绘制问题。
(5)建筑装饰材料识别与选购
2
本课程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的分类、功能及发展趋势和新型装饰材料的基本性质,楼地面、墙面、顶面、幕墙、构配件等装饰构造及施工工艺,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装饰材料品种、规格、基本性能、技术标准、用途、用法、检验标准及实验方法等,做到合理的选择和使用建筑装饰材料;能够正确使用各种机具,基本掌握各部位的材料选用及它们的构造做法,掌握各种饰面材料接合时界面处理的关系,熟练掌握各项工程常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及施工要点。能够解决正确识别和选购建筑装饰材料,装饰构造和施工的问题。
(6)建筑装饰设计
本课程主要包括建筑装饰设计的.原理、内容及原则、方法和表现,通过学习使学生要熟悉和掌握建筑装饰空间的划分、功能的布局,界面设计与处理及灯光照明、色彩、绿化,提高艺术修养,能够解决装饰空间的分析、设计、表达等问题。
(7)建筑装饰工程预算与招投标
本课程主要包括建筑工程招投标的基本程序、投标文件的编制,建筑工程合同管理。通过学习学生应当能够依据招投标的基本程序编制施工投标文件,熟知合同的概念、合同签订和履行的原则、施工合同的内筒及形式、索赔的依据及处理,能够协助进行合同管理。解决装饰工程招投标和合同管理的问题。
(8)建筑装饰水电改造与施工
本课程主要包括室内声、光、热学的初步知识,水暖、通风与空调、电器照明等设备的基本知识,施工图的识读,室内水暖、电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等方面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室内环境与设备布置与安装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识读施工图纸,组织施工,进行工程质量检验。
(9)室内装饰简史
本课程主要包括国内与国外建筑装饰发展概况、建筑装饰特征、装饰工艺以及主要设计风格与流派。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与国外建筑装饰发展概况,掌握建筑装饰设计主要流派与风格特点。能够解决扩展建筑装饰史论知识的问题。
(10)计算机辅助设计
本课程主要包括3dmax基本命令、建模、贴图、渲染等内容,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3dmax的基础知识,基本掌握3dmax的使用方法,能够解决运用计算机三维软件绘制电脑效果图的问题。
3、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环节:认识实习、课程设计、风景写生、毕业设计、校外企业实践训练
八、毕业条件:
在校期间完成公共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并且考试成绩合格。同时获得至少1-2个职业资格证书。
3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休闲农业 代码:510105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1.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 2.学制:实行学分制管理,计划学习年限为三年。
三、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都市休闲农业园、农工贸企业集团,星级休闲农庄和旅游观光技术服务组织就业,培养具有都市现代休闲农业规划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从事都市休闲农业创意规划设计与管理、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与管理、休闲农业创意规划设计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四、毕业标准
按下表修满规定学分。
1
五、教学安排表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计划 :
2
3
4
六、其他说明
该课程体系是结合企业需求,多次到企业调研先确定典型工作岗位,根据各岗位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确定相应课程,体现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思想,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设置教学情境和专业任务,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5
高职人才培养论文篇十八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工学结合为模式,依托校企互补的实训条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专门知识、创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面向铁路、特别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工程施工和运营第一线,并且具有一定理论基础、掌握高速轨道施工技术和维护、管理的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一、坚持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有人说人才应该具备四种能力,即:“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应该说要求是很高的,其中“实践能力”的提高才是关键,有了实践能力,才谈得上创造;有了实践能力,才谈得上就业;而至于创业能力,对于工科高职学生而言,显然很高,因为创业伴随着管理的要素,而工科高职学生是以特定岗位或岗位群的操作技能为看家本领,对于运筹帷幄,打拼市场,从事经营,实在是弱项;但对于不同的学生又要因人而异的进行引导和培养,为其将来的创业能力打造良好的基础。
二、高职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有54%的学生喜欢学习专业技能课,28%的学生喜欢文化、历史等人文课,15%的学生喜欢音乐、体育等素质课,只有3%的学生喜欢专业理论课,这说明学生非常重视专业技能课的学习,而忽略了人文素质和基础理论知识。
因此,有必要对他们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改变这种状况。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很多高职学生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科学,因而导致综合素质较差。
在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中,只有接近28%的学生在课堂上跟着教师学习,调查数据显示,这部分学生主要是一年级的新生。有39%的学生愿意自学,而另外33%的学生喜欢与同学讨论。这种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追求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逐渐成熟化、理性化,迫切要求变革当前的教学方式,同时,在课时安排上应考虑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因此,可以制定以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高速铁路相关企业提出的具体人才规格,可以实施满足企业的“订单”培养。在“订单”培养过程中,经校企协议,签约学生实施不同侧重的教学组织。在具体培养过程中,教学组织打破了常规模式。
首先是在班级设立上打破常规。学生签约后,依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打破原有班级建制,安排专门的班主任,开展单独培养。
其次是课程设置上打破常规。按照订单企业提出的培养要求,适时调整课程设置。与原有课程相同或相近的,学院就对原有课程进行修改或删减;对于没有设立的课程,通过校企工作小组,进行资源调配,满足教学需求。
第三是课时安排上打破常规。
为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企业实训基地作为授课地点,改变原授课时间的节奏,开发校内演练场及计算机房,并配备指导教师,随时指导。
第四是能力考核上打破常规。
根据订单企业要求,学院对订单班学生的考核,均由企业全程参与。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离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交替进行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工学交替”是完成了一个“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上升过程,其目的是通过实践来修正自身的学习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简言之就是“社会需要什么,就好好学什么”。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培养适用对路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实现高质量就业,充分考虑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学生的成才需要,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企业的需求完全吻合,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标准的近距离对接,并真实客观地检验专业教学质量,高速铁路专业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很有必要坚持推行“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现在高速铁路在全国各地都有修建,可组织学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去了解高速铁路的具体形成过程。
参考文献:
[1]涂玉芬,王德洪.我国高速铁路人才培养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5).[2]姚梅林.培养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j].高等职业教育,2003,(12).[3]吴红梅,宋敬.如何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1).
高职人才培养论文篇十九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但是.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高职教育的质量远不像其数量扩张那样令人满意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日渐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办出特色,如何构建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己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从高职院校发展的实际看,各校都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与探索,教学质量评价已经成为教学管理系统的重要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和提升整体办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本文就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求专家以及同仁的指正。
(一)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标准和方法上要注重科学性,集中评价和日常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校内和校外评价相、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在实际操作上,评价体系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要主干清晰、程序简单、实施容易,既能体现全面监控评价的思想,又能满足实际操作的需求。
(二)方向性与激励性相一致的原则。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活动必须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质量观,对照目标、标准教学工作进行测度和判断.从而进行激励和约束,以达到总结经验、肯定成绩、诊断问题、明确方向、推动工作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三)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评价的目的不同,可以将教育评价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开始前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也称为事中评价或过程评价,是一种为了实现反馈调控机能的评价,对于教学活动来说,实际上是一种为了强调和改进教学过程的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终极性评价则是在全部教学过程结束后对整个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起到判断教学质量的作用。笔者认为形成性评价在评价的三种类型中尤为重要。
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教学评价分为校内、校外评价。校内评价包括学生评教、领导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教、教师评学和师生评管等,是由全体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参与的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的教学评价,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实现培养目标,真正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学评价应该是全员性、全程性、反馈性、整改性和发展性的过程,教务处为具体的教学质量监控部门,负责督促、协调质量监控工作的实施。校内教学质量评价组织体系包括院领导、教学督导委员会、教务处、系部、教研室及学生队伍等六个层次所组成。校外评价包括行业专家评教、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采用召开座谈会的方式或通过招生就业处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评价。
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评价的主体分别由学生、同行教师(教师自评)、管理者、督导、行业专家f通常由这几个评价主体的某种组合进行评价1,或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通过率)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等,以使评价全面、公平、公正、合理。
(一)建立学生评教制度。
全体学生对所有参加授课的教师以不记名的形式进行教学测评,从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教书育人等方面对全院每一位教师进行评价,作为对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建立领导评教制度。
学校领导每学期不定期的听推门课,并对领导听课次数进行要求,并填写并填写“听课记录本”及“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并对被听课教师做出书面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三)建立教学督导制度。
教学督导由具有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在教师中有一定群众威望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或退休专家或相应职称的管理干部组成教学督导委员会在全院开设的所有课程范围内随机听课,听课可采取集体听课、集体评议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随机、单独听课的方式。督导委员会成员将听课意见反馈给教务处,由教务处反馈到系部和教师本人,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对学期全院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为优的教师享有一票否决权。
(四)建立同行评教制度。
(五)建立教师自评制度。
教师自评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教师自评可以使教师能够认清本人的优缺点,找出自己与其他教师的差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自己,提高教学水平。
(六)建立教师评学制度。
建立教师评学体系,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掌控。每个学期任课教师对所任班级进行班风、学风和学习效果的评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通过反馈和改进。引导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
(七)建立师生评管制度。
学校管理部门既是各项制度的制订人、执行人还是解释人,接收监督非常重要。师生对学校管理部门进行评价,主要是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事故处理、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采用评价表、意见箱和院长邮箱等形式,被“点名”的管理部门要把处理内容及整改措施,及时发布,增强校务透明度,并加强教、学、管三方的沟通和联系。
(八)建立行业专家评教制度。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事业单位中聘请专家组成社会评价组,对学校的主要教学文件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不定期聘请校外专家进校对学校的教学进行检查和评价,为学校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意见。
(九)建立毕业生评价制度。
(十)建立用人单位评价制度。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道德素质、工作态度评价、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组织管理能力、身心素质、职业素质、英语水平、计算机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相符程度的评价.并获取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最新要求。
四、评价的作用。
高职人才培养论文篇二十
摘要: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之一。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高职类院校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方面日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谈起,从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结构、素质结构等三方面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强调知识不经内化,不能形成素质,内化了的知识不经运用,也不可能形成能力,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途径。
关键词:电子商务培养模式知识技能素质。
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日趋加快,使电子商务日益成为其经营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急切地希望能扩大使用电子商务的深度和广度。然而目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滞后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瓶颈之一。由于本科及其以上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有限、定位不同,面对庞大的需求市场,高职院校应成为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主要基地。
电子商务需求的人才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技术服务支持层;第二层是一般管理人员层;第三层是高级管理人员层。其中第一层次的人员主要着眼于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持方面,如网站建设、系统维护、网页制作、程序开发等。第二层次的人员是最庞大的群体,他们不需要深入了解电子商务所涉及的具体技术细节,更注重于如何在电子方式下开展工作,即如何应用网络提供的快捷方便的商务功能等。第三层次主要是针对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培养目标是电子商务的战略决策型人才。综上所述,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第二个层次——一般管理人员层是其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它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构建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在这个特定的培养基地里,为“电子商务”这个新的人才群体,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以下就从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结构、素质结构等三方面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知识结构的构建。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在特定的专业架构下,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相关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所积淀的层次与比例关系。知识结构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尺度之一。从当前的情况看,电子商务知识的基础化、综合化是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主要内容。
1.电子商务知识基础化。
要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基本应用上,这是应对电子商务实战环境的一个重要策略。一个人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凭借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基础和自学能力,不断扩展、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才可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教育既要重基础,也要重专业,二者比例要适度,不能仅强调专业性、技术性而忽视基础性。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不可贪多求广,要真正体现其专业的基础性,把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内化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电子商务知识综合化。
知识综合化不是知识的叠加,而是知识的整合,是“电子”与“商务”知识的相互渗透,形成整体性观念。在这方面,一是要注意“电子”与“商务”知识的相互渗透与综合,重视两者的沟通与转化,使学生学会用综合化的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二是要注意“电子”与“商务”的侧重比例,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其教学工作应围绕“电子手段,商务目的”这一思路展开,以此为中心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职业技能结构的构建。
职业技能一般由四部分所组成,即: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开发的能力和就业与职业生存的能力。
1.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
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指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由此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与获取相关知识能力的核心都是思维,但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偏重于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知识能力的关键,是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践活动。一方面,要针对专业特点、职业特点、技术特点、岗位特点开展实践活动,如到电子商务公司或公司的电子商务部门实习、进行电子商务软件的仿真操作等。另一方面,作为老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把实践融入在一点一滴的生活当中。“凡事留心,处处皆学问”,如与学生课下的一些交流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告诉学生我们平时通过pos机“刷卡消费”,其实就是电子支付的一些应用、毕业生完全可以进行一些网上应聘、学生可以注册成为网校的在线学员、可以通过ca申请个人数字证书……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3.创造性开发的能力。
既要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挖掘,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标新立异”。同时,尽可能让公司、企业和社会参与,引入复杂多变的应用需求环境。要培养创造性开发的能力,重要的是开展主体性教育和个性教育,鼓励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敢于突破常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变教学中的整齐划一为张扬个性。在教学设计中,宜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如:针对电子商务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上实训课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任务”,一般情况下,教师不要预设解决方案,可先由学生自主思考解决任务的途径,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对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给予褒扬,组织指导学生对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思路进行分析和讲评。教学中,要建立以创造性能力考核为主、常规作业设计和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评制度。
4.就业与职业生存的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今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应充分发挥本身的优势,创设良好的职业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毕业后具备强大的就业竞争力。如实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鉴定与培训适当纳入教学内容,科学设置优化课程体系,以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把实践性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三、素质结构的构建。
素质结构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社会素质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1.社会素质的培养。
社会素质属于后天素质,它在素质结构中起调节作用。它一方面要以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为基础,另一方面又给这两种素质打上一定的社会烙印;它既引导个体做人,也引导个体成才。内化是社会素质形成的重要机制,高职院校在培养教育“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社会素质时,要充分发挥正面教育的作用,多树立正面典型,要注意纠正学生在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中的一重一轻倾向,避免因这种倾向造成知识的偏差、人格的移位。
2.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是人所有素质中最容易产生危机的一部分。心理素质包括认知素质、情感素质、意志素质、个性素质等。在这些素质中,认知素质影响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思维水平;情感素质、意志素质影响个人的成就动机、情绪的管理水平;个性素质影响人的气质和人格特征。人的心理素质一旦潜藏危机,就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甚至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应该加大力度,要通过深刻理解职业内涵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使学生懂得人人都可能成功;还要创建良好的职业氛围,促使学生构建积极、昂扬的良好心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塑造自我。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划分不是割裂的。知识不经内化,不能形成素质,内化了的知识不经运用,也不可能形成能力。
高职院校在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时应根据专业的特殊需求,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实操教学体系的安排上确定不同的比例,做到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在教学上,要彻底变革传统陈旧、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实操的训练,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景怡李炎: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社科纵横,2006,(9)。
[2]谢康等:电子商务经济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4]杨志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再认识[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高职人才培养论文篇二十一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为使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516号)等文件精神,参照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现就修订我校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 指导思想
从各专业的实际出发,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特色和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 基本原则
1.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
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中原经济区和河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特别要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努力使教学计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关系,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2.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原则
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实现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切实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3.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原则
— 2 —
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实训课程可单独设臵,以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5.贯彻产学结合的原则
产学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因此,每个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都要吸收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参与论证。教学计划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结合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特点,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6.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
要根据技术岗位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对照培养目标构建以核心职业能力和有效“双证书”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重组和整合的力度,整体优化课程体系。
7.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的原则
坚持因材施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机会,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 3 —
三、 修订范围
本次修订范围为我校设臵的所有专科专业,修订后的培养方案从2015级开始使用。
四、 具体意见
(一)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
培养方案应有以下基本内容:1.专业培养目标;2.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3.修业年限;4.课程设臵及时间分配;5.教学进程表;6.必要的说明。
(二)课程体系结构
1.课程体系框架:
1.1 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平台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
1.2选修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
1.3自主学习课程: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应用技术研究项目、职业资格认证、专业竞赛和专业技术讲座。
2.课程类别
2.1公共基础课程
全校统一开设8门公共基础课程,包括: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计算机类专业不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类专业不开大学英语)。
— 4 —
2.2公共选修课程
全校开设30余门公共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包括:自然科学类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语言文学类课程、应用技能类课程、礼仪、沟通、音乐、美术、体育类课程。
2.3职业平台课程
职业平台课程应涵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反映专业发展学科前沿的基础知识。
2.4职业能力课程
职业能力课程是指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有重大影响的课程,既要尽可能涵盖本专业目前生产实际应用情况,又要有利于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2.5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可包括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专业限选课程要按学生专业发展(就业)方向设定2-3个选修模块,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要选定其中一个模块进行学习;为拓展学生专业口径,各专业可设臵4-6门专业任选课程供学生任意选修。不设限选模块的专业,专业选修课均为任意选修课程。
各专业要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合理设臵课程模块。
(三)学时、学分要求和学分计算
1.学时学分要求:课内总学时,文管类专业控制在1600学时以内,理工、医学、艺术类专业控制在1800学时以内;周学时,文管类专业控制在22学时以内,理工、医学、艺术类专业控制在24学时以内;实践环节的学时要占总学时的50%以上,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之和要占总学时的10%以上;毕业时最低学分要求不少于120学分(包括课内教学和实践环节),文管类专业不高于130学分,理工、医学、艺术类专业不高于140学分。
2.学分计算:理论教学(包括课内实验)、独立开设的实践课程原则上按18学时折算一个学分;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原则每周折算一学分。学分计算的最小单位是0.5分。
五、组织与实施
各院(系)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由院(系)主要负责人牵头,组织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具体步骤如下:
1.各院(系)专业负责人修订起草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时间:5月20日。
院(系)负责人三人签字。同时提交培养方案修订总结材料,总结材料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综述(含企事业专家论证会纪要)、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点(与过去的培养方案相比,调整与改革的思路)等。完成时间:6月10日。
3.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完成时间6月30日。
4.教务处汇总并编印成册。完成时间7月10日
附件:
1.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2.全校统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一览表
— 7 —
附件1 :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5年6月修订)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方面知识,具有****能力,能在*****行业(部门),从事******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主要就业方向
(应提出主要就业领域、行业部门和从事工作的性质,注意要和学校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相协调一致,内容不应太空泛,应有具体的指向)
三、专业培养要求
(一)素质结构
1.思想政治素质
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2.文化科技素质
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知识储备;具有不断更新知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具有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人文和艺术素养;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3.专业素质
.。。。。。。。。。。。。。。(专业部分,各院系填写)
4.职业素质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具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和集体意识;。。。。。。
5.身心素质
1.工具性知识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自然科学知识
4.专业技术基础知识
5.专业知识
(三)专业能力
1.职业基本能力
2.职业核心能力
(四)其它能力
(五)职业证书
四、学制
学制三年。
五、 主要课程及说明
1.主干课程:
— 8 —
2.主干课程说明: (1)*****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 课时要求:**学时,理论***。 授课方式:
1.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入学教育与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等,具体安排见附表4。
2.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说明: (1)入学教育与军事训练
教学目的:通过入学教育使学生了解校情和专业情况,学习各项规章制度,了解大学生学习方式,熟悉新的环境,明确学习目标,巩固专业思想,养成良好学风,遵守校规校纪;通过军事训练强化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内容:专业介绍、规章制度学习与考核、军事科目训练、内务整理、军事理论讲座等。 时间安排:入学教育与军事训练安排在第一学期,共3周。
教学目的: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学生热爱公益事业,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内容:学校各单位组织的绿化活动、环境卫生清理、搬迁等公益性劳动。 时间安排:公益劳动安排在三个学年每个学期,每学期不少于6学时。
考核办法与要求:公益劳动成绩按合格或不合格记载,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2学分的公益劳动。累计完成18个学时劳动任务,可得1学分。若学生公益劳动成绩为不合格,则不能取得毕业证。
七、学时分配表
1.各类课程学时比例表(附表1)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表(附表2) 八、课程设臵及教学计划进程表(附表3)
制定人 审核人
— 9 —
附表1:
— 10 —
— 11 —
附表4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附件2
全校统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一览表
— 12 —
— 13 —
高职人才培养论文篇二十二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xxxxxx(xxxxxx)
二、招生对象与修业年限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 修业年限:三年
学习方式:全日制
三、培养目标及规格
1.培养目标
2.培养规格
3. 就业岗位与资格/等级证书
四、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2.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
3.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4.课程设置
1
五、教学进程安排
(一)培养时间分配表
(二)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比例
(三)教学进程表(可根据实际需要中添加相应的夏季学期,学期教学周数为7周)
2
xxxx级xxxx专业教学进程表
3
注:进程表可根据实际需求,在后期动态调整,增加相应的夏季学期,学期周数以7周为宜。
六、主要实践环节及教学要求
七、组织与实施
1、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 2、教学评价、考核建议
八、保障与措施
1、专业教学团队 2、教学设施 (1)校内实训条件
(2)校外实训条件
3、教材及图书、数字化(网络)等学习资源 4、教学管理
九、毕业标准
(一)毕业标准
例:学生须修完本专业培养方案中必修课和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思想道德考核合格,总学分达到 分,其中公共选修课须修满2个学分,综合素质教育自选部分最低选修3学分,需获得至少一个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中级以上)方可毕业。
(二)取证类别及对应主要课程
4
十、建议与说明
5
1.【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市场营销
专业代码:620401
2.【入学要求】
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文化程度。
3.【学习年限】
三年。
4.【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工商、服务企业,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营销和基层经营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
6.【人才规格】
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技能与素质:
6.1 知识目标
(1)掌握专业必需的基础文化知识;
(2)掌握使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3)掌握市场营销业务的基本知识;
(4)熟悉会计、统计、财政、税收等有关基础知识;
(5)熟悉经济法的基本知识及经营业务常用的经济法规;
(6)掌握消费心理学、商品学方面的知识;
(7)掌握市场调查与预测、谈判等方面的知识;
(8)掌握国际贸易、金融等方面知识;
(9)熟悉现代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
6.2能力目标
(1)能进行商品鉴别(识货)、陈列;
(2)能进行商品流转业务与分析 ;
(3)能进行市场调研、营销策划与实施 ;
(4)能进行商场开发与产品推销 ;
(5)能进行商务谈判与交际公关 ;
(6)能进行语言表达和应用文写作 ;
(7)能运用外语进行日常会话与借助工具书阅读外文资料;
(8)能运用计算机进行市场调研、商品流转业务与分析、企业管理和广告策划 。
6.3素质目标
(1)具备在营销工作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
(2)具备在营销工作中健全的人格、强壮的体魄;
一、招生对象与修业年限
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修业年限:三年(全日制)
二、人才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汽车结构原理以及汽车检测技术,能够使用智能化仪器、设备对汽车进行检测和故障诊断、排除,面向汽车维修、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及相关行业,从事汽车维护、修理、检测、技术使用与管理的技能技术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素质结构
(1)思想素质: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热爱本行业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军事训练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对不断变化的技术与社会环境,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2.知识结构
(1)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政治、经济、英语和计算机知识。
(2)社会生活知识:热爱生活,具有法律法规观念,掌握社会生活基本知识和人际交往常识。
(3)专业知识: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涉及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汽车内部结构原理;能识读与汽车维修专业相关的零件图与装配图,具有测绘零件图的能力;具有一定专业英语知识;具备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
3.能力结构
(1)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具备综合利用各种手段查阅资料、获取所需信息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2)社会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应合作与竞争,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和交流、表达能力。
1
汽车传动系的检测与修复;能够熟练进行汽车行驶、转向和制动系统的检测与修复;能够熟练进行汽车车身、舒适性系统、安全系统的检测与修复;具备汽车综合故障诊断能力;具备汽车修竣后的检验能力;具备汽车维修企业技术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汽车销售企业营销策略以及机动车鉴定、评估、保险、理赔的基本能力;阅读汽车维修资料(包括常用的英语资料)。
三、职业与岗位分析
(一)职业面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汽车维修企业、汽车销售企业、保险公司等汽车售后服务企业从事汽车机电维修、车辆维修质检、汽车技术培训、二手车鉴定评估、汽车技术经理等工作。 初始岗位:汽车机电维修、车辆维修质检。 发展岗位:汽车技术培训、技术经理。 (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
表1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
四、职业资格证书
(一)专业类职业资格证书
(二)通用类职业技能证书
五、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
(一)课程体系构建说明
从实际工作岗位出发,以高等职业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以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的基础,以真实工作任务或企业产品为载体,优化课程结构,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促使教学向“,能用,够用,可用”的方向转化,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 根据必备能力、必需知识及必要训练要求,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课程体系,增加与生产岗位相近的操作性实训,使学生逐步掌握综合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及操作能力。课程体系构建说明见下页(见表3)。
(二)主要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建议(见表2)
表2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开设主干课程及教学安排
3
表3 课程体系构建说明
(三)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1.汽车行驶、转向和制动系统检修
教学要求: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某些基本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例如独立意识、自律意识、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建构)能力、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传授学生汽车行驶转向与制动系统的结构、原理及检修的知识,有关现代汽车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汽车行驶转向与制动系统的检查、测试、维修方面的能力,以及简单故障的初步诊断排除能力等专业技能。
教学内容:汽车行驶的基本原理,汽车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类型、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各系统的相互关联,常用维修工具和检测诊断仪器的使用,维修资料的查询和使用,工作场所的准备、工作安全与环境保护,汽车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及其部件的检修,常见故障的现象和诊断方法。
教学方式:建议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2.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使学生能够制订发动机机械系统检测和修复的计划,并实施该计划;能够分析和描述发动机机械系统的工作过程,并诊断机械系统的故障;能够对发动机机械领部件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正确的修复措施;能够遵守操作规范,使用相关技术资料;能够按规定应用工具、设备,遵守劳动安全、环保的规章制度;能够用资料说明、核查、评价自身的工作成果。
教学内容:发动机结构原理,发动机机械常用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维修资料的查询和使用,工作场所的准备、工作安全与环境保护,机体和曲柄连杆机构零件的检测与修复,配气机构零件的检测与修复,冷却系统零部件的检测与修复,润滑系统零部件的检测与修复,燃油系统机械部件的.检测与修复,发动机机械系统综合故障诊断,维修质量的检验和评价。
教学方式:建议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3.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使学生具备与客户的交流与协商能力,能够向客户咨询车况,查询车辆技术档案;掌握车辆信息,能准确识别车辆系统,利用技术资料等初步评定车辆技术状况;能正确选择、使用维修检测工具、设备、仪器进行发动机电控系统诊断,根据诊断记录、结果进行分析,界定故障区域;利用相关方法、策略进行故障查找,通过数据加工、信息分析确定故障部位;根据相关法律、技术规定,制定维修方案,确保维修质量;遵守劳动与环境保护规定,按照正确操作规范对电控系统进行检查、更新、维修;检查修复后发动机系统工作情况,在汽车移交过程中向客户介绍以完成的工作;根据环境保护的要求处理使用过的辅料以及以损坏零部件。
作过程分析,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的规范和要求,发动机电控系统常用检测诊断仪器的使用和检测诊断步骤,发动机电控系统各电子零部件检测,维修废料的清除和废品的回收利用。
教学方式:建议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4.汽车综合故障诊断
教学要求: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能力等基本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传授汽车常见的故障现象及诊断排除的方法;传授汽车部件及系统的检测方法;传授汽车故障检测诊断的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对汽车常见故障的判别、诊断、排除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故障相关元器件与系统的检查测试能力。
教学内容:汽车检测与诊断基础、汽车检测站、发动机检测与诊断、汽车底盘检测与诊断、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汽车电源系统和起动系统故障诊断、汽车巡航控制系统和安全气囊系统故障诊断。
教学方式:建议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六、教学附表
(一)全学程时间分配表(附表1) (二)实践环节教学安排表(附表2) (三)教学学时比例表(附表3) (四)指导性教学计划表(附表4)
七、毕业要求
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修完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门数,完成专业实习,成绩合格,并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与技术等级证方可毕业。
附表1
全学程时间分配表 单位: 周
附表2
实践环节教学安排表 单位: 周
附表3
教学学时比例表
附表4
汽车检修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表
高职人才培养论文篇二十三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有人说人才应该具备四种能力,即:“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应该说要求是很高的,其中“实践能力”的提高才是关键,有了实践能力,才谈得上创造;有了实践能力,才谈得上就业;而至于创业能力,对于工科高职学生而言,显然很高,因为创业伴随着管理的要素,而工科高职学生是以特定岗位或岗位群的操作技能为看家本领,对于运筹帷幄,打拼市场,从事经营,实在是弱项;但对于不同的学生又要因人而异的进行引导和培养,为其将来的创业能力打造良好的基础。
二、高职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有54%的学生喜欢学习专业技能课,28%的学生喜欢文化、历史等人文课,15%的学生喜欢音乐、体育等素质课,只有3%的学生喜欢专业理论课,这说明学生非常重视专业技能课的学习,而忽略了人文素质和基础理论知识。
因此,有必要对他们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改变这种状况。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很多高职学生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科学,因而导致综合素质较差。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中,只有接近28%的学生在课堂上跟着教师学习,调查数据显示,这部分学生主要是一年级的新生。有39%的学生愿意自学,而另外33%的学生喜欢与同学讨论。这种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追求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逐渐成熟化、理性化,迫切要求变革当前的教学方式,同时,在课时安排上应考虑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各系:
为迎接10月份的高职互评工作,根据学院工作安排,现对我院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核心课程标准进行全面修订,具体如下:
一、专业分配:
冶金系:冶金技术、材料工程技术、金属矿开采技术、冶金设备应用与维护、矿物加工技术
机械系: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机电系: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工程监理、汽车检测与维修、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
二、具体要求
1、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主要是课程体系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和有条件的实训课应适当增加课时,实训总课时应大于专业总课时的50%。理论与实训课应于前5个学期安排完,第5个学期安排8周的毕业设计,第六个学期只安排顶岗实训。
2、核心课程标准(模版见附件一)的编写,各系选择基础较好的专业或专业群编写2个核心课程标准,应选择学院基础条件好、师资、实训设备充足的课程,且下学期可以实施的课程。建议选择的专业如下:冶金系:冶金技术、材料工程技术;机械系: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系: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信管系: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核心课程标准编写可参考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核心课程标准,样书可到教务处借阅)
3、教学大纲(模版见附件二)的编写,以项工作是上学期结束已下发通知,请各系根据专业课程尽快到教材库领取编写大纲所用教材,因个别教材订购难度较大,如果教材库没有的教材,请各系专业教师到网上查找教材的目录进行修订。
4、以上工作请各系于6月10日前完成修订并交教务处。
教务处
2015-5-20
附件一
《*******》课程标准(三号字,加黑,单倍行距,居中) 适应专业: 开设时间:第 学期 参考学时:总学时 学时(理论: 学时 实践: 学时)
一、 课程性质(四号字,加黑,单倍行距)
(小四号字,1.5倍行距)
二、 课程定位(四号字,加黑,单倍行距)
(小四号字,1.5倍行距)
三、 课程目标(四号字,加黑,单倍行距)
(小四号字,1.5倍行距)
四、 课程设计思路(四号字,加黑,单倍行距)
(小四号字,1.5倍行距)
五、 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四号字,加黑,单倍行距)
(小四号字,1.5倍行距)
六、 教学评价建议(四号字,加黑,单倍行距)
(小四号字,1.5倍行距)
七、 课程主讲教师和教学团队要求说明(四号字,加黑,单倍行距) (小四号字,1.5倍行距)
八、 课程资源与教学保障要求(四号字,加黑,单倍行距) (小四号字,1.5倍行距)
九、 教学资源的利用(四号字,加黑,单倍行距)
(小四号字,1.5倍行距)
附件二
《*******》教学大纲(三号字,加黑,单倍行距,居中) 适应专业: 开设时间:第 学期 课程类型: 考核类型:
参考学时:总学时 学时(理论: 学时 实践: 学时)
一、 课程目的与任务(四号字,加黑,单倍行距) (小四号字,1.5倍行距)
二、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四号字,加黑,单倍行距) (小四号字,1.5倍行距)
三、 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四号字,加黑,单倍行距) (小四号字,1.5倍行距)
四、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四号字,加黑,单倍行距) (小四号字,1.5倍行距)
五、 课程的考核(四号字,加黑,单倍行距)
(小四号字,1.5倍行距)
六、 教材的选用与参考书目(四号字,加黑,单倍行距) (小四号字,1.5倍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