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优质13篇)
总结可以让我们更有自信,更清晰地制定目标。如何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是现代人面临的挑战。阅读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别人在总结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一
首先,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大胆的实现学生自我朗读训练。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学课堂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以辅导的地位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所以在朗读教学中,应该大胆的尝试学生作为主体进行自我“教学”的训练。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将朗读课程的目的与主旨要求下达下去,然后由学生自主的进行朗读分析与实践,教师针对于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问题与错误进行修改与指导,在课堂的后期,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朗读教学模式,让朗读的形式变的多样化,比如在进行叙事性的朗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文章的情节进行划分出几个角色,先让学生自己通篇的进行朗读,熟悉范文的整体结构,然后再请同学根据文章角色的特点进行朗读训练,以便于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朗读技巧。更重要的是使朗读训练成为一种“游戏化”,种角色扮演是的朗读联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学生根据自己所负责角色的人物性格配以相应的语气来朗读,并且乐在其中。由此,训练的过程变得乐趣横生,同时学生在分析人物性格和说话方式的时候,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方式大大增加了朗读教学的趣味性。最后,增强朗读教学效率,提高语文的整体学习素养。朗读教学在整个的语文教学体系当中并不是单一存在的。所以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尤其是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朗读的过程中也要时刻的对语文中的基础知识和语言能力技巧的运用进行积累和总结。
结语: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应转变教学思维,不断创新朗读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朗读,从而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二
古往今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都很重要,但多数农村初中的语文课堂却少了琅琅书声,显得单调枯燥.语文教师要明确朗读的意义,精心设计朗读环节、指导、示范学生朗读,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朗读之花绽放于课堂,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杨军作者单位:泰兴市张桥中心初中,江苏,泰兴,225451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6)分类号:g63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朗读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三
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语言文字材料念出来。朗读要求朗读者仔细看着语言材料,大脑想着其发音,然后专注地念出其声。英语朗读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要学好英语,必须先动口模仿,朗读所学的重点句型、课文等。通过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口头运用英语的能力,为大胆说英语奠定基础。
2.朗读有助于培养英语语感。
大声的、经常的、持之以恒的英语朗读有利于学生获得牢固的英语整体知识,更能培养其语感,发音的准确性和语言的节奏感,为今后深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朗读能够提高听力水平。
在英语学习中,获得语言听力的材料是短时记忆,仅依靠听,很难准确的把握听力内容,经常朗读,学生将会把习得的句子乃至文章通过朗读储存在大脑中,遇到听觉重现时,会迅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提高听英语的效率。
4.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经常朗读英语课文及具有代表性的范文,能够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逐渐形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有了朗读基础,就能更快达到英语写作水平提高的教学目标。作为小学生,多朗读教材中的范文,对写作十分有益。
5.朗读有助于提高记忆。
朗读属于一种“运动记忆”,在大声朗读过程中形成的记忆,可以延续几年,几十年甚至终生。心理学研究证明,学习同一份材料,进行纯视觉学习,3小时后能记住70%;进行纯听觉学习,3小时后能记住60%;而视听觉并用,3小时后能记住90%。而朗读过程是充分调动学习者视觉、听觉、动觉的过程,可以达到综合记忆的`效果。
1.朗读的障碍,抑制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多姿多彩,如:歌曲,chant,听录音,模仿,做游戏等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乐此不疲。然而,当学生独自朗读课文时,他们却难以开口,不认识文章中的词句是学生顺利朗读英语的一个拦路虎。还有的学生能够读出来,但是读的时候缺乏节奏感,唱读,一词一词的停顿读等现象比较严重。集体朗读时,拖音明显;有时集体跟读听起来很整齐,声音宏亮,仔细听就会发现有的学生只是跟读一句的前几个单词,或者跳过几个词语只读最后几个词语;更有甚者,只是做做样子,动动嘴唇,其实根本没有出声。朗读的障碍,抑制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语言的持续发展。
2.学生朗读英语缺乏主动性。
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能跟随老师的指导参与教学活动,但是课下教师布置的口头作业,一些学生不能认真完成,有的甚至不把“读”当作业。造成学过的知识不能及时复习巩固,对今后的学习造成了障碍。
3.英语朗读时间保证不了。
课堂上40分钟的时间,既要复习旧知识,又要学习新知,还要练听、练写。真正留给‘朗读’的时间相当少。
4.教师在教学时,对朗读的培养不够。
在小学英语课中,教师往往通过展示实物、图片来引入新词汇,新句型,然后进行大量的操练,但所呈现的图片只有画面没有单词,有时只是一闪而过,整个课堂教学在说唱、表演、游戏等活动中热热闹闹地进行并结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认读单词以及相应的对话。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似热闹,操练充分,但却把认字与读音完全隔离开来,对学生课后的复习造成了难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持续性差,兴趣易变、不稳定,如果不能以趣味吸引学生,学生会在反复的训练中感到枯燥,在朗读面前失去信心。为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要着力培养小学生英语朗读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提前预见,扫清朗读障碍。
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教师要提前预见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找出那些学生不认识的单词,及时处理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在领读单词,句子的同时讲述一些语音知识。如:领读abottleofpop时,讲述连读知识及单词的轻重音。
其次,指导学生怎样听录音。有的同学声音非常响亮但是不注意读音的重读弱读,还有的按自己的想法读,没有模仿录音,这样的跟读达不到听录音的效果。学生自己朗读时固然达不到语言的流畅与优美。因此,教师在听音过程中应从小处、细处入手,培养学生的倾听,跟读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朗读。
2.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带给学生朗读的乐趣。
教师要抓住小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爱表演的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使学生乐于朗读。对低年级学生,可以将朗读声音洪亮,读音较准确的同学树为“小老师”,请他们领读,其他学生跟读,教师在一旁监听。利用小学生好胜心理强的特点,组织大声朗读比赛,鼓励学生大声、大胆、大方的朗读,教师为英语朗读或领读出色的同学给与鼓励。对高年级学生,可以采用朗诵比赛、角色扮演等形式来增强英语朗读的兴趣。只要持久坚持,英语朗读定会带动学生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3.家校联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由于小学英语课时少,训练项目又较多,课内朗读训练是有限的,所以朗读延伸到课外势在必行。目前英语学习机,复读机已经很普遍。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好这些设备,与家长取得联系,与孩子开展“我和妈妈比一比”的活动,激发学生听录音的兴趣。有些家长英语比较好,在听录音跟读的过程中可以指出孩子模仿时存在的问题,使孩子能精益求精;有些家长虽然没有英语基础,但能激发孩子的自豪感,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可以利用家访、电话等方式向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并给予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
总之,英语朗读教学是一项长期且需要耐心的工作,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坚持朗读,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朗读英语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金敏.“小学英语教学呼唤朗读训练”[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
[3]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四
曾几何时,校园里书声琅琅是我们的自豪和骄傲,更是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一种教学境界。“没有琅琅读书声的阅读课,没有每个学生充分阅读的阅读课,可以一票否决,不会是高质量的阅读课”,一位老先生的话令人振聋发聩。回首我们的语文课堂:课改之前常常用频繁的讲、问代替学生读书,课改之后又出现用频繁的课件演示、资料交流、不适当的合作学习代替学生读书。加之多媒体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朗读成了新“鸡肋”,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更不愿意读课文的现象日趋严重,值得警惕。
如何破解难题,重温新课标:“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深受启发。寻找一种简单而原生态的方法:“大声地把课文念出来”,使语文课堂返璞归真,让真正的朗读扎根于课堂,通过朗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语文的教学效益,我做了一些尝试。
1.创设情境,突破朗读的瓶颈。
有一种情况:在教师充满感情的范读或学生朗读时,下面总会传来不和谐的笑声,很是尴尬。如《乡愁》教学时,课前酝酿好感情,很有信心的走进了课堂,当我充满感情的朗读声响起时,意想不到的笑声出现了。课后我反思了一下学生为什么会笑,不是我朗读的不好,而是学生不适应,是学生根本没有进入你所设定的氛围,那该怎么办?只有创设好了该有的情境,才能让学生适应,才能让学生受到感染,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突破朗读的瓶颈。
1.1先看后读。在进行《斑羚飞渡》时,让学生看幻灯片,把斑羚飞渡的全过程牢牢的扎根于脑海中,再读该段课文,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情感创造,从而体会感情,读出对斑羚的敬仰。
1.2先听后读。教学《听潮》一文,利用多媒体,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海浪声声,想象海潮来临时的情景,老师提示“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的顺序?从而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1.3先想后读。教授《沁园春雪》时,利用学过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内容,让学生想象在寒冷的冬天,漫天白雪飞舞时的情景,比较《沁园春雪》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抒发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怎样胸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古传诵,是怎样以春花来喻冬雪,写出边疆奇寒的?使学生读出两者的不同来。
2.加强指导,掌握朗读的技巧。
古人云“出其书,乃复有置之而不暇读者,又有默而视之不暇朗读者,又有始朗读而中有失字坏句,不见本义者。”可见朗读并不是简单的抱着书读,只有学生只有掌握了技巧才能真正读出味道;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课文读好了就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意思,这时教师有效的指导也就更为重要了。
2.1文本范读。范读最基本的功能是给学生提供读课文的榜样,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比如: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等等。我在教学前,都先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认真地练习朗读;在教学时,或自己范读;或请朗读好的范读;学或利用多媒给学生听(看)名家的范读。那会有更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学生经过一定的`模仿,都能较好地掌握各种朗读的技巧。
2.2感情导读。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因此侧重于投入感情地朗读,才能更好地吸取文章的精华。我在教学郑振铎的《海燕》时,指导学生调动感情因素去朗读文章。如:读出对故乡小燕子的喜爱之情,对海上小燕子的关切之情,直抒胸臆时的思乡之情,再加上朗读技巧的应用,学生很快在朗读中领略到文中的优美意境;体会到作者远离故土所难于排遣的“轻烟似的乡愁”。
2.3积累常读。凡事持之以恒,才有成效,朗读也如此。中初生求知欲旺,记忆力好,可塑性强,正是朗读、积累语言的最佳时期。张中行先生说过:“这样读三四遍或两三遍,放下,过两三天或三五天,要拿出来,再读两三遍。这样至少重复三四次(喜欢读还可以更多,直至能背),到相当熟了再放下。这一篇如此,学其它篇还要如此”。张老强调反复地读。事实证明,只有读多了,才能把握语言规则以及文章思路表达方式。这样,才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的培养、提高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3.创新训练,凸显朗读的效益。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说明朗读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学生只有具有了初步的朗读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朗读形式的创新。一是大声读。利用课前五分钟、早读、班务会、班会等时间,让学生把想读、爱读的章节大声读出来,效果良好。二是默读。选取经典文章或者课文重点段落,让学生反复默读,写读书笔记。三是听读。利用团队活动,让学生听广播、听讲座、听故事、听朗诵会等,以提高学生听品评的综合能力。
3.2寻找训练的突破口。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从“说”开始,大声说,放开说,克服学生胆怯,并根据教材进行课内说事、课堂小组讨论,复述课文内容,或者进行朗读、背诵、口头作文等比赛,甚至让学生表演课文剧,这些都符合《课标》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功,才会成为会听、善听的人,各学科的学习成绩也才会随之提高。
3.3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
阅读训练应该采取分阶段实施,即初读、细读、品读。初读,就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读完后,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能知课文的大意。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文,反复地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中心。品读,就是最高的朗读,对文章的谋篇布局,精妙之处有一定的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教学中,让学生反复的集体或个别朗读,直读到心中有了菜畦、桑葚、何首乌等景物。但是平坦质朴的语言需要通过朗读,品味出文字背后的意蕴,有韵律节奏的语言更要读,更要去细心体会、品尝,感悟精神意象,久而久之,文学修养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3.4适时点拨,汲取朗读的精髓。
通过指导、训练,学生掌握了一些朗读的技巧和能力,但并不是朗读的精髓。这还需要理解下的朗读,这样才能读出味、读出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理解是朗读的基础,不理解怎能读好?朗读与理解的交替则是语文能力的提高。理解可以为朗读架起桥梁。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不少见。如听一位教师上《背影》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后,教师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作者通过四次背影的描写,传达了父子之间深沉的爱,让我们读出这种爱。”究竟爱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课后我问学生,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而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二者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
但如何做到真正的理解呢?
第二:教师的讲解。讲解是为了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了解。讲解不够,诗文的意境没法理解,讲清楚、讲透彻了,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还能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在诗歌的教学中,注重从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讲解,在教学《乡愁》时,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光读是体会不出来的,需要把诗歌创作的背景向学生详细的讲解清楚,让学生明白一首小小的诗背后却包含着这么多东西,这时候再让他朗读时,意境、情感就完全不同了。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让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重视起朗读教学,指导好学生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深深扎根于我们的语文课堂,让每一个学生热爱我们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2]《谈谈朗读的重要意义及其指导方法》胡思东。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五
语言,是语文教师最锐利的武器。没有好的语言修养,语文课就仅仅是“课”,只有知识的堆叠,缺少生命里的感动,只有文字的认知,缺少美的沉淀。语文教师应该反思,正是我们平庸的授课语言埋没了课文的光辉,麻木了学生的感觉,迟钝了审美思维。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掌握好的语言就如同数学教师熟练运用公式,这是专业发展的入门功夫。一身匠气的语文教师比一位口吃的普通人更俗不可耐,他让我们的学生失去了领会母语博大精深的机会,远离了民族文化,远到听不到一声先人沉重的叹息。爱语文从语文教师做起。做合格的语文教师从提高语言修养做起。
一、语文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授课语言。
授课即在演出,语文教师的语言须有修饰,这就如同演员上场要化妆一样。授课语言的雅致是对母语的尊重,对课文作者的尊重,对听课学生的尊重。我们的母语就在语文教师的唇齿之间得以传承,作者的精微思绪就在语文教师的解读中如清泉滋润学生的心灵,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在语文教师的劳动中逐渐积累起来。
语文教师自己的授课语言来自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来自对作者深度的负责。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就是作者的知音,他通过课堂实践让作者复活,甚至来到课堂中间。一篇篇美文只有用美词来讲解,用心灵来感知才会发觉其中之美。美在文字中,美在语文老师的心里,呈现在课堂的交流中。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是美的追随者和制造者,他把作者不可复制的心灵悸动通过自己的语言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和作者一起神游。
语文教师枯燥乏味的语言戕害了课文的生命,技术肢解的操作贫乏了学生的感受。当我们不能拥有语言的魅力,语文课就是一块被晒干的海绵,生涩地擦过学生蒙尘的心,只留下痛苦和伤害。
优美、精致、典雅、温润、激情、睿智,这只是好的授课语言的一部分。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没有极致,他永远感到缺憾,永远不能把作者的心思说完。语言的风格就是教学的风格,充满个性风采的教学语言是语文教师金色的标签。
二、语文教师的语言要追求魅力。
语文教师的语言魅力在于辞采丰美,在于激情飞扬,在于打动人心,在于犀利智慧。
要做到辞采丰美,语文教师必博览群书,必勤于积累,必工于行文,必乐于表达。爱一切,心灵柔软;亲所有,悲天悯人。语文教师看透纸页背后的阴晴风雨,他讲课的过程一如花的开放,从心里涌出美丽,从心底散发芬芳。他那么专注,仿佛他是唯一的天使,他说的话,比神的诉说还要优美。他像一位超级魔术师,唇边的花瓣永远也落不完。凋落的花瓣只是美,但并不炫目,凋落只为结出实实在在的果实。
语文教师要激情飞扬,先要进入角色,先要燃烧自己。备课时,语文教师如蜜蜂采蜜,忙碌之中也让自己陶醉在花香里。传神之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若非销魂行间里,哪得精致脱口出。激情之语打动心灵,激情之语抒发自我,激情之语让心裸露。激情是语言的强劲翅膀,载着学生的专注神情,飞向精神的高地。激情迸发的语文教师丝毫不会感到疲惫,美妙的宣泄带给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让人欣慰无比。
语文教师的语言有时犀利脱俗,闪着智慧的光芒,掠过少年的心野,留下惊艳的划痕。分析透彻、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语出惊人,一语点醒梦中人,玩味再三意无穷。语文课离不开思维训练,大智者只需学好语文;语文课要开掘学生智慧的源头,语言是最有力的镐锄。平凡的沙子里有真金,平淡的语言里有深意,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品味汉语言的妙处,点点滴滴都在培养鉴赏能力。思想在语文课上应异常活跃,少年才俊的思维永远鲜活。看孔子在杏坛下和弟子的交流,点点智慧凝成了《论语》。要掀起头脑风暴,语文教师睿智的语言像鞭子抽打懒惰的大脑,灰尘散尽的头脑空灵无比。
三、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偏重书面语。
书面语雅而成熟,美而正确。教师授课时不能说大白话,极尽口语化的授课好懂但恶俗,寡淡的语言表达令师生都会感到泄气。书面语在正式的面孔下更注意修辞,以书面语讲课,将规范的汉语使用示范给学生。听语文教师讲课应该是一种享受,像听诗歌朗诵,像听音乐演奏。出口成章就是要求人出口的话像经过润色的书面语。达到这一标准并非高不可及,只要有意训练,肯于实践,语文教师完全可以随时口吐莲花。
语文教师要用好比喻和排比这两种修辞。比喻让人感到亲切,化晦涩为新奇,变抽象为具象,描摹事物穷形尽相,抒发情感细致入微。比喻佳句不会总是妙手偶得,长期的语言训练,细致的观察生活才是比喻不竭的源泉。排比铺排出语言的气势,一气呵成的快感极具穿透力,冷漠的堤坝根本无法抵挡。像孟子那样雄辩滔滔,沿着他的胡须滚落的语言比雷声还响。学好比喻和排比,语文教师的语言才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四中学(154005)。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六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新课标不断改革,对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要求,教学目标也发生了改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语文课是高中需要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应顺应新课标改革的要求,消除传统授课模式的弊端,本文在分析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的基础上,提出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虽然目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问题依旧普遍存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的我们必须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用最短的时间,高质量的掌握知识,完成教学目标。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发展,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有效性教学的关键。有效性教学主要有以下特征:
1.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发展、进步为本。“以学生为本”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要达到有效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2.重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平衡。有效性教学是在师生的合理配合,共同努力取得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同样重要,只有师生配合达到教、学之间的平衡,才能达到有效性教学。
3.多采用激励性言语。教师适当的言语激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上进心,增强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性,提高课堂的注意力和学习效率。
据调查,目前很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依旧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多教学弊端。
1.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目前很多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依旧是教师占主导作用,教师一味的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填鸭式”教育,学生知识被动的接收教师传达的知识,缺乏思考,于是就导致课堂上,教师讲的.激情洋溢、唾沫横飞,但学生却昏昏欲睡,课堂气氛压抑,学生的客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被压制,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2.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具体实践不能有效结合。目前语文课堂的教学知识单纯的把书本知识毫无创新的传达给学生,导致学生缺乏思考,因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篇课文学了,也背会了,但并不没有真正了解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导致不能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3.知识传授过度重视应试成绩,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的教学是根据考试大纲制定的,只讲解高考要考的知识点,对于不在考试范围的内容就不予讲解,甚至有些教师会让学生背诵满分作文和答题模板,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
1.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对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学习、进修等方式,促使教师的能力和素养不断提高,知识不断更新,注重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2.国家及教育部门应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继续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学校和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水平的增加,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
3.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学策略,更加注重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激励性、多样性。教学针对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教学目标和主要教学任务展开,确定一节语文课堂中所要达到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要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激励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激励性言语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多数情况下,教师的激励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相反,教师的讽刺和批评性言语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降低学习动机,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要注重多样性,每个学生的性格、情趣爱好都是不同的,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客观差异,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师要自觉学习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采取正确、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要学习教育改革体制,了解最新的教学改革动向,培养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生。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树立新型教学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论。
学校和教师个人应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用新的知识和教学策略武装自己,不断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七
(辽宁省瓦房店市第十九初级中学)。
摘要: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需要进行有意义的引导,以确保达到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经典阅读。
中国是东方的文明古国,虽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洗礼,那灿烂的文化经典依然如太阳般熠熠生辉,滋养着炎黄子孙的灵魂。这些经典曾在功利的教育事业中被人为地忽略,看到国人更多的口吐“abc”,问及孔子都不知道何许人也时,我们的心震惊了。于是近些年的语文教育领域里呼吁阅读回归经典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理应传承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能领略经典的博大精深,这样不仅不会有悖于我们的教学,反而会锦上添花。
一、重读经典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阅读经典,在文字所构造的美好境界中去感受美、领悟美,启迪自己的智慧与心灵。
1.阅读经典可以启迪智慧,提高思想认识。
2.阅读经典可以铸造坚实的文字功底,积累广泛的写作素材。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在于它本身还是语言优美、讲究技法的名篇。如,孟子的散文,巧用比喻,说理形象,易于理解,使用大量的排偶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精彩、诗律清新;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多么苍凉雄壮的边塞风光啊!这些美好的词句、意境、技法,都统统成为后人创作的范例。孔子诲人不倦、孟母三迁、曾参杀猪,陶渊明的淡泊、李白的洒脱、宋濂的勤奋、顾炎武的责任等令人敬仰的鲜活事例,即使穿越千年的风霜依然熠熠生辉,会成为写作中最真实而又典型的素材,架起文章的脊梁。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3.阅读经典可以传承民族文化,永葆其不竭的魅力。
没有民族文化的民族是危险的,早晚会在历史的发展中失去本民族的特色,这样该多么可悲啊。让每个学生都去阅读,都能娓娓道出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的神话,都能兴趣勃勃地说出司马光砸缸的睿智,都能绘声绘色地讲述武松打猛虎的勇敢,都知道仁义礼智信,都了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都弘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经典中流露着中华的精神,张扬着华夏的个性,传承着民族的血脉!经典,是不能不用心享用的精神食粮。
二、阅读经典的方法。
1.举办经典阅读交流会。
每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大家就自己读的书籍,互相交流。如,讲述精彩片段,赏析妙语佳句,推荐自己最近看的好书、拟写颁奖词、故事会等。教师也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美文佳作,引导学生积累。只有这样真正去阅读,才能有效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2.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
在学习阅读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不妨指导学生把经典文章改编成课本剧,用表演的方式展示,既能激发阅读兴趣,又能加深印象。如《木兰诗》《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等,在表演的过程中,经典就真的成了经典,当欣然而为之。
3.亲子同读,师生共读。
教师要引导、鼓励家长陪孩子读书。教师自己也要主动阅读,带动学生一起走入经典,和学生一起交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看法。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靠大家的力量,有了良好的氛围,学生主动阅读,爱上阅读,而且能和家长、教师一起分享,还能促进家庭之间及师生关系的和谐。
4.仿写经典片段,积累妙语佳句,提高语文的写作能力。
仿写经典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最佳途径。如,教师带领学生对《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章中的“三拳”进行详细研究,那多种感官及排比夸张修辞的运用,都极具特色,并仿照这种写法,写一次为球队加油助威的场面,效果应该不错。因而,善于积累与运用,经典会在无形中给予学生丰厚的滋养,让他们能有好的构思,能创造出妙语佳句,能塑造出他们的文采与气质。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在当今作为“人文”语文的重要内容的经典阅读,就是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云梯!书香浸染,滋养丰厚的智慧,提升人格的修养,沉淀在每一个学生的心底,也荡漾在语文教学的每一寸空间。借经典阅读之东风,扬语文教学之白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当循经典阅读上下而求索!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八
摘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朗读有助于学生体会作品情感;朗读有助于学生语言发展。
关键词:朗读训练;语文教学;作品情感。
朱自清曾经在《论朗读》中指出:“读的用处是最大的,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它。”新课程标准中也有这样的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培养他们的语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可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为数不少的老师不重视朗读指导,虽然书声琅琅但收效甚微的现象。其实,朗读是一种再创造性活动,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体会作品情感。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课文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学生体会作品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达到语感、美感与情感的和谐统一。正因为朗读过程中的“有声语言”,能够深深打动学生的情感,因此在学习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情绪,我的具体做法是:
(1)重视范读作用。初中学生的朗读能力与朗读技巧还比较欠缺,但是他们这个阶段的表现欲和模仿力强烈。因此,我们教师的范读很重要。例如,在学习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爱莲说》一课时,我给学生示范朗读,让他们体会朗读的语气、语音、语调等。当然,也允许学生不要照搬照读,强调他们读出自己的个性。
(2)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交流。虽然学生在生活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情感体验,但是他们对文章情感的体验往往不足,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把自己的体验说出来,以便于他们取长补短,带动那些对文本情感体验不深的学生,这样就为学生正确地指明了感情朗读的方向。
(3)创设情感朗读的氛围。情感是一件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需要激发、需要感染,它随着环境氛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创设一些适当的教学情境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学习《水调歌头》一词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轻音乐,他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作者的情感,并与之产生了共鸣。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语言发展。
我们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学生语言,语言是由语汇、语音、语法构成的,要想让学生得到语言发展,朗读的作用大大超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默读。我们知道,学习语言,不能只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积累与直接感悟。例如,在学习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小石潭记》一文时,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通过朗读了解了本文写作手法的巧妙、语言的清丽。通过读,学生和语言进行着面对面的接触,品尝着语言的“原汁原味”,把作品中的一些语言现象渗透在自己的语言结构中,从而用自己的语言抒发内心的情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明确地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积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朗读能力,使朗读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德吉措.朗读教学在新理念下的体验[j].快乐阅读,(18).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九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有的时候,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比较活跃,课堂氛围也比较好。但是教学的效果却不够理想,教学存在着死气沉沉的情况。教师在教学实际中不能够灵活开展教学,这样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努力使语文课堂更加活跃。
1提高备课效率,夯实课堂教学基础。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丰富,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因人而异,结合不同学生的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使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掌握这些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更加有效。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备课的效率,更加充分地准备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教师只有把教材中的内容吃透,在讲解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加有效。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为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例如,在学习《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时候,小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通过高效率的备课,就可以提前做好预案。这样的方式对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有着重要的作用。
2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快乐学习。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开展学习最重要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够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时候,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乐趣。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其语文综合素养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在学习《小桥流水人家》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倾听相关的背景音乐,然后让学生根据音乐和所学习的内容画出自己脑中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通过创设这样轻松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快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大提升,从而实现快乐学习,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
3给与学生充分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想要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课堂教学能够活起来,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该给与学生充分的空间和实践,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应该有自己的而理解,从而保证高效率的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古诗《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的时候,教师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可以使学生更加有效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学习的习惯。这样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语文课堂“活起来”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后,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效率会更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掌握会更加有效,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自然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只有实现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才能够称得上是“活起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才更加有意义。
4完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想要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还应该注重完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每个人都喜欢得到教师的认可,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会得到激发,学生学习的效率才会大大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善于抓住,每个机会来鼓励和表扬学生。在学生表现优异的时候应该给与鼓励,让学生更加自信,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效地获取语文知识;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给与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让学生有更加充足的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晏子使楚》的时候,对于学生的不同理解,教师应该予以支持,这样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有着重要的作用。
5结论。
想要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活起来,教师应该给与学生更加充足的发挥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同时,还应该避免过于放松,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高效的语文学习活动。教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可以有效了解课堂中的各种情况,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作者:徐勤路单位:山东省新泰市第一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叶珠.让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j].华夏教师,2016(8):54.
[2]邵文才.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j].中国校外教育,2016(7):74.
[3]孙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3(33):40.
[4]厉晓霜.试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3(13):34.
[6]孙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2(12):47.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十
让文章的语言鲜活起来备考参考资料/教学论文(人教版高三选修)。
让文章的语言鲜活起来。
作为老师会经常听见学生这样的感叹:苦恼,每次习作后“语言不生动”的批语像恶魔一样跟随我们;气愤,搜肠刮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憋”出的自以为不错的“佳句”,竟让老师“视而不见”,无声地“枪毙”了!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呀,语言不仅仅是作文的外衣、包装,它与作文的思想、事物的形象密切相关。有了新颖的题材、巧妙的构思,还需要生动传神、富有魅力的语言,才能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真情实感充分地表现出来。语文新课标》中新的思想给当前作文教学送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激励着我们不断优化作文教学过程,真正让作文的语言鲜活起来。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觉得要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巧用修辞。
想让作文语言鲜活起来,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它的运用不但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且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现以排比、比喻、拟人三种常见的修辞为例。
排比能增强语句的气势,让人感到行云流水,气势磅礴;表达深刻的思想、复杂的事物或沸腾的感情。如《春》中:“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用三个句子构成排比,抓住了春山、春水、春日的特点,勾画出春景的轮廓,为具体绘春创设了广阔的背景。又如歌颂父爱的习作中:“生活里,有了父亲,才有了我广阔的天地;有了父亲,我的生活才有了灿烂;有了父亲,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才走得更稳更矫健。”排比抒发感情,真挚感人,激荡热烈。
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一句,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远处山峰的起伏连绵、高低不平而又具有动态的特征,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又如:“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这里用“**”来比喻人民得到解放以后的幸福生活,使抽象的意思具体化了。
拟人句具有思想的跳跃性,既可以增强语言的绚丽色彩,鲜明地表达作者的喜怒爱憎情感,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想像,对描写的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感受着作者的强烈情感。如:“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句,意思是说“春天快要到了”。但是作者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当作美丽的小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走来,这样一说比“春天快要到了”更能表现出春天的可爱和多情。又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点粉色。”这里把夕阳斜照下的薄雪比拟害羞的少女,生动地写出了雪色的娇美。
二、精用字词。
要使作文语言鲜活起来,富有文采,必须注意锤炼字词,尤其是对动词和形容词的锤炼。动词能使笔下人物鲜活灵动,增强事物的声势和气魄。形容词妙用也别具情态。
比如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的“偷偷(形容词)”、“钻(动词)”就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又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小雪”句中的两个“卧”字就把村庄和雪写的活灵活现,让句子新意迭出,增添了语言的无限魅力。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雪地捕鸟是这样写的:“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子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其中运用了这样一系列动词: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细致地描写了雪地捕鸟时的各种不同的动作,准确生动而有层次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写出了儿童捕鸟时的惊喜和兴奋。所以说,准确地运用一连串的动词或形容词,会使你的作文中的形象美起来、凸现出来,使文字具有音乐美。
三、巧变句式。
恰当的活用句式,可以使文章产生韵律和谐之美。
例1.(1)杭州的春天是美丽的,瑞士的夏天是美妙的,济南的秋天是凉爽的;
(2)上帝把美丽的春天留给杭州,将艺术的夏天赐给瑞士,而把凉爽的秋天送给济南。前一句是一般陈述句,后一句是把字句,并变一般陈述句为拟人句,由于句式的变化,也就增加了一种修辞,表达效果迥异:不但生动活泼,而且富有情趣,具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又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里采用倒装句式,把本该用在小草前面的“嫩嫩的,绿绿的”放在最后,强调了小草嫩绿的特点,显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再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语句或长或短,或偶或散,或上下钩连,给人以参差美。除陈述句外,还可运用感叹句、双重否定句、倒装句等。多种句式结合使用,可使文章摇曳多姿、鲜活生动。
四、善用名言、诗句。
名言警句,意味深远,耐人寻味,若在文章中不失时机地引用或化用,就会使文章语言更深刻隽永,灿然生辉。而古典诗词更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尤其是唐诗宋词,许多名句脍炙人口,深入人心,若能在文章中适当加以引用或化用,就会增添语言的文化底蕴,使作文语言更具文采。
如学生习作中有不少恰当的运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自唐古拉山脉,黄河九曲十八弯,一泻千里,浇灌出华夏沃土,孕育了仰韶文明。(《水》)又如一考生满分作文《浴火涅磐》中,作者由浴火凤凰的涅磐重生联想到历史人物的人生起伏,引用了“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飞灰烟灭”等诗词,增添了文章的历史人文气息。
五、运用幽默。
看电影,大家都喜欢诙谐有趣的;同学之间,会调侃的最有“人气”。写作文也是这个道理。许多佳作,往往写得意到笔随,甚至在稍稍闪出的那么一点不正经里,文章顿时有了生气。如:
(1).不知什么时候,我竟成了家里的“国宝”。
(2).现在哪个青年不爱美,我是“血可流,头可断。发型千万不可乱”。幽默语如同跳动的音符,能为文章增添不尽的趣味,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它妙趣横生,诙谐之间个性尽显。
六、活用歌词。
写见义勇为的事迹,结尾时不妨来一曲气势磅礴的《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的文字既新颖独特,又含蓄地表露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当深入探寻作文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一种极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找回作文课应有的精彩,让作文课堂成为充满灵性与智慧的舞台。我坚信,只要我们学生能持之以恒,一定会让作文的语言靓起来,使文章鲜活感人,光彩照人,神奇动人。
冯力文。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十一
专业思想是个体在对所学专业整体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专业理念、专业态度、职业精神等隐性的、非智力因素的总和,它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行为态度以及学习效果,更是专业发展和学术创新的原动力。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建设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教育部在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强调了小学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重要性,“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是对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学生进入大学,第一次接触自己的“专业”,四年的大学学习便成为专业思想建设的关键阶段,不论课堂中的学习还是课外的实践,都对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专业思想的培养方法。
(一)入学教育——对专业的第一印象。
心理学中的第一印象是指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同样,大学生初入大学校园时接触到的专业信息(如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风格等)所形成的印象,会对他们的学习动力、学习态度以及之后的各种学习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在入学教育中既要为学生呈现四年专业学习中的课程框架,又要在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作为进一步专业学习的隐性资源。1.专业课程介绍多数学生在报考志愿小学教育专业时并不十分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课程内容和就业方向,所以在入学之初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概况,可以避免学生出现“不知所学为何物,不晓出路在何方”的迷茫心态。整体的课程设置框架既可以满足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好奇心,又可以通过课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最初的专业知识体系,这种整体的把握有助于学生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自身学业生涯的规划。同时,教师在为学生介绍课程的过程中,还可以融入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大学学习的特点,更快更好地转变学习方式,适应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2.职业榜样呈现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职业观念的多元化时刻影响着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不论是兴趣使然,还是被迫调剂,对小学教师的认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描述和信仰,加之学生成长经历中对小学教师已有的消极认知以及社会中不断出现的“师德危机”事件,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认同中出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其中消极的职业认知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生涯和职业发展的潜在威胁。积极职业观念的强化和消极观念的消除,都离不开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的重新认识,在职业榜样呈现环节,学生既可以看到真实的技能成果展示、职业发展,又能初步了解与小学教育专业相关岗位中的代表性人物及事迹。师兄师姐们的风采、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成就,都会成为专业思想形成的基础和专业学习的动力。在榜样选取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当代优秀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的选择,更要帮助学生在心理上逐渐接受专业思想的内容,加强与同专业学长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心中的榜样并不遥远,自己通过努力也能达到理想的程度。3.学习资源推荐大学阶段与高中阶段的学习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由单方向、高强度的习题训练突然变成多元、自由的自主学习,很多学生难以适应这种环境的转变,出现了入学适应不良等问题。为了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压力,尽快了解大学的学习特点,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学习资源,如图书馆、资料室、技能训练室等,同时为学生介绍阶梯式的阅读材料和多媒体产品,如初级阶段的教育故事《窗边的小豆豆》、教育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级阶段的专业期刊《班主任工作》,高级阶段的学术理论著作等,不同类型的学习材料缓解了新生入学之初对专业学习的畏惧心理,同时帮助学生扩展了专业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
(二)课堂教学——专业思想形成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都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除了外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内隐的教师观念、课堂心理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思想的理解。1.显性的教学方法、评价手段“教什么、如何教,评什么、怎样评”是教学过程的关键问题,专业学习中的每门课程、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在诠释教师这个职业,都渗透着教育的理念和专业思想。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单一片面的评价方式不仅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对学生教育观念、专业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相反,开放式的教学手段、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又使学生能够亲历科学的教育方法的实践,使得专业思想建设更为丰满、真实。2.隐性的职业道德、工作作风教育无小事,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接触和交流,都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的隐性资源,教师对学生不同观点的容纳、在学生产生困惑时的辅导、教师自身的敬业精神,甚至教师的审美偏好和个人习惯,都会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在专业思想的形成中留下痕迹。可见,学生专业思想的建设,归根结底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
(三)见习实习、社会实践——专业思想的真实流露。
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是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价专业思想建设成果的真实情境。在实践初期,多数学生心态积极,踌躇满志,但是随着对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深入了解与实践,工作中的困难接踵而至,由于缺乏经验,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工作中的失误增加了学生的挫败感,在校期间形成的初步的专业思想也收到了残酷现实的考验。实践中的专业思想建设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更需要学生自身对问题的分析与感悟,师生在真实情境的互动中完成了专业思想建设的“破茧”,帮助学生逐渐将专业认知、专业情感转化为专业意志和专业行为。专业思想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专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情感支撑和思想原动力,专业思想的建设有赖于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提升,贯穿在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每个细节之中。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十二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改革,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着力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强化朗读指导与训练,感悟语言文字的内蕴。学生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训练,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朗读 情感 再认识 优化策略。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朗读,是对同学们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训练的语文活动。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所以,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但在中学朗读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这下这些令人担忧的情况:
一、存在问题。
1、朗读目标模糊。
在语文课堂,我们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全班齐读之后分组读,男生读了女生读,甲同学读了乙同学读。听来书声琅琅,看来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心中一片茫然,因为教师在读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朗读目标和要求,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些诸如此类的话:“把课文的某某段齐读一遍”,或“某某你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由于目标的模糊,学生朗读时心不在焉,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2、朗读训练无序。
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整个一篇课文来看,要遵循“读准--读通--读流利--读出感情”这样的一个训练过程。而大多数教师却漠视这种“序”,无论是学习课文前的朗读训练还是学完课文后的朗读训练,都是要求学生“读出课文的情感”。试问,学生在没有把课文读准读通、读流利的情况下,如何读出课文的情感?当然有些课文通俗易懂,就可以要求学生初读时就读出感情。
3、朗读评价淡化。
许多教师在学生朗读后,作壁上观,不给予适当的点评,也没有指导学生互相评价,更加没有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进行自我反思。读得好,还是差;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学生浑然不知。当然,点评时教师应当注意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二 、朗读的再认识。
首先,朗读于个人而言是学生对文章的自我阐释,是学生对文章的自我的解读和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成长,清陆世仪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岁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学之书,皆自十五岁以前使之熟读。不但四书、五经,既如天文、地理、史学、算学之类,皆有歌诀,皆须熟读”。这段话抓住了青少年心理特征,强调了“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是非常正确的。茅以升说:“青少年时,经常背诵古文,使人渐渐掌握了作文的道理,了解了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谙练了语言的流畅和优美”,朗读是背诵的基础,对文章的反复朗读,可增强学生记忆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学生今后的听、说、读、写打下牢固的基础。
其次朗读于教学中具有调节节奏,对话交流的作用,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铺垫,只有老师的讲解,是沉闷而乏味的,朗读中,学生既具有了一种主观能动性,又是对课文内容的二度创作,在此基础上穿插上教师恰当的点拔和引导,可很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及课堂氛围的调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实现。
朗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技能之一,它实现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沟通。学生通过朗读激发想象和联想,从课文有效的信息中发现意境美,体会语言的魅力,形成语文能力。正如古人所说“书要苦读,不读不得要旨,不读不知其意味,不读不能领略语言之美”。长期的朗读训练就将文章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语感,丰富词汇,掌握语法规则。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朗读的过程中慢慢积累沉淀形成的。与此同时,它还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和学生情感的积极体验。特别是那些抒情性极浓的诗歌(散文)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表达依依惜别深情的抒情诗,学生初学难解其内含之美,故在教学中宜用音乐(轻柔、舒缓的乐曲)营造出氛围,再辅之朗读,朗读时既要读出轻柔、深沉、淡淡的忧伤之韵,又要读出轻盈、弹跳式的节奏,努力表现出一种梦幻般的情景。这就能使学生在渐染熏陶中感受到诗意境的美,领悟出作者内心的忧思,形成正确的语感。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朗读这种教学方式的介入,教师再怎么精妙的分析和解读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学生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情感上的震撼和熏陶,更无法准确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可帮助字斟句酌,修改文章。
朗读,可以形成语感。语感对于检查语病,改正语音不通,拗口,逻辑不严密等问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鲁迅先生说:“在看和读之中,能够发现重复罗嗦的地方,把文字改精炼了;能够找出拗口,不通顺的地方,把语言改通顺,流畅了。”叶圣陶先生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自己写了东西也要念,遇到念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
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改诗时,就采用“读”的方式,“读”的修改法使白居易的诗明白如话,音韵优美,雅俗共赏。在西方现代文学中,应用“读”这种方式修改作品成绩最为显著的是海明威。他将著名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反复读了二百余遍,修改了二百余次,最后才付印。海明威就是用“读”的方法,从感觉,视觉,触觉上去刻画形象,用最乘法,炬的语言将作者,形象,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形成了独特的“海明威风格”。
教学生朗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常抓不懈。还要纠正基础年级才需要朗读的错误观点,虽在高考中未直接考学生的朗读的情况,经其中许多题目都关乎朗读,直接的,如:“语病”题、“诗词鉴赏”题、“背诵默写”题等。间接的,如:“写作”题,这些都有赖于学生在平时大量的反复朗读来实现的,光靠大量无声的习题只会损伤语文的美感,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出不会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考试高手。
三、优化课堂朗读的策略。
(一)着重于范读的榜样性。
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可以通过朗诵来表达。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获得了对文章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学生在不断地听读、跟读、练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感知、体会、领悟其中的奥妙,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朗读水平,无论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
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的范读是最为直接和亲切的,是火种、是催化剂。它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朗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例如:老师在讲《陈情表》一文时,不是用太多的讲解,而是身穿肃装,表情严肃,用低缓而常常的男中音,饱含深情的朗读,来表达对亲人深切的怀念之情。音色深沉,苍劲,课堂沉浸在悲怆的氛围中。老师率先垂范,先声夺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朗读和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当然还要注意多媒体的.运用,这里主要指朗读录音。朗读录音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朗读录音教材是朗读大师经过认真揣摩,摊牌练习制作的优秀作品。它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调等方面的示范,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
(二)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都有“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在教师范读的影响下,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了,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孩子们听老师读得很美,但自己却读不出味来,找不着美的感觉。此时,教师就必须趁热打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感知文字内容,扫除知识障碍(如读准字音,不丢字添字、不重复、不断句,理解文中关键词句),接着浮现形象,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再通过画面品味语言,然后把握好语调、语气、语速,边想象边领悟边吟诵。这样反复启发引导,反复吟读,学生最终领悟文章,找到美的感觉。最后达到清人唐彪说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那该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语文课堂啊!对于一些思想感情浓厚的文章,老师滔滔不绝的分析代替不了学生的朗读,因为情感绝不是灌输讲解得来的。只有通过学生用心去读,用情去读,他们才能真真正正地理解文章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讲《将进酒》一诗时,我们可以利用录音教材,只要一播放,必会先声夺人,气势澎湃。氛围有了,何患激情?当然,如果老朗读水平高,由老师来读会给学生“望尘可及”的心理,更有说服力。
(三)注重朗读的方式。
在让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有准备、有目的的进行,或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某些问题,或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文情,或让学生读读比比,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练读,总之要体现朗读的目的性,这样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才会读得生动,读得有意义,读得有收获。
朗读的方法对朗读的效果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朗读训练一般可分为听、学、试三个过程,听,就是听专家朗读,也就是组织学生听录音带;学,就是组织学生朗读,老师此时就要纠正学生在朗读中语调、节奏、停顿、轻重、情感等朗读方面的问题;试,就是放手让学生就必学和喜爱的文章放声朗读。在这一过程中可根据文章内容采取范读、齐读、分读、配乐读等方式来实现。如:《将进酒》宜听专家朗读磁带,让学生感受其中激愤、磅礴的气势。《纪念刘和珍君》宜由老师范读出义愤、沉痛之情。《荷塘月色》宜用舒缓的二胡曲营造出一种朦胧淡雅、忧喜交织的氛围,让学生轻声齐读。《赤壁怀古》则由男同学齐读,读出一种豪放、慷慨的气势。《雨霖铃》则由女同学齐读,读出一种婉约、清新之韵。经过反复的朗读,一方面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使学生达到培养语感,陶冶情操,熟练运用普通话表达之功效,可谓一举多得。学生朗读完后,教师可适当点评,也可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还要鼓励同伴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从而通过评价,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但评价要“因人而异”,如平时胆小害羞的人终于“登台亮相”了,应迅速给予鼓励性评价,而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应在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之处。
对忽视朗读教学,这一语文教学中的怪现象,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危害,痛改这一使我们语文哑声的错误,端正对朗读教学的思想,并把它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运用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去,才能扬长避短,提高我们语文教学水平和质量,只有引起教师和学生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的重视,才能使朗读在高中语文课上焕发出它应有的风采,通过它来释放出一曲曲美妙的音乐。
参考文献:
1.《让琅琅书声重返语文课堂》符冬莹。
2.《朗读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对策》张连仲。
3.《从学生的朗读谈朗读教学》那丽娟。
4.《优化朗读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美!》张蕴荣。
5.《教育原理》 王丹。
朱志红。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十三
广西贺州市仁义一中 李科。
中学语文教师到底有什么作用???废话,不就是教中学生学习语文吗?!话虽这么说,其实,问题还真没有那么简单。大家写文章都是引用名家的言论,本人有所不同,特别喜欢某些教育主管领导的精彩发言。这不,请看:
“小小说?!你怎么能跟学生讲小小说呢?他们能接受?我们的语文课本从头到尾,你翻一翻,有这个概念吗??、、、、、、”
--这真的是一个自己也教语文的学校主管领导在检查个别语文教师备课本“发现问题”时批评该语文老师所说的话。因为实在太精彩了,本人不能独吞,有必要与大家分享啊!!!
本人只是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没有高深的理论去辩驳是非。不过,可以就事论事:正如那位主管领导所言,我们的语文课本(苏教版` 初中)的确没有明确地涉及“小小说”这个概念,但这也并不是课本编者有什么过错。根本问题还是出自我们可爱的中学领导。
什么是小小说?不就是短篇小说嘛!有些短篇小说的篇幅极其短小,人们于是给了另外的称呼--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还有专门的杂志呢!)长篇小说都要求中学生好好学习(特别是名著),小小说怎么就不能教、不能学呢??作为习惯于搞应试教育的前辈,尊敬的中学领导难道没见过学生的语文考卷???现代文阅读所选的短文不太可能是长篇和中篇小说,更多的是,不,应该说就是小小说啊!!您老人家怎么不允许年轻的语文老师跟学生讲呢?比如: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每逢山溪水涨,他就守候在溪边,把他的学生一个一个背过小溪。惊悸的浊浪,滑溜溜的卵石,使他名声远播,某报撰文颂曰:《人桥》!
不久,他被提升为文教办主任。接替他的,是一个娇小的姑娘。姑娘没有勇气涉过小溪,更谈不上背孩子渡水,于是一到雨天黄昏,对岸就排着一支家长的队伍,一律裤腿高挽。
姑娘开始了奔波。她给文教办写信,向教育局长报告,跟乡长争吵,掏出自己的工资带头集资……不久,小溪上架起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桥。孩子们可以顺顺畅畅上学了。
姑娘至今还在山村小学,教着四年级的50名学生。
1.请你给短文拟一个标题。
2.短文中两个人物做的同一件事是什么?各自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3.文中的两个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4.删掉短文末段行不行?为什么?
5.短文蕴含着作者对某些社会现象所持的态度,请你举文中的一例加以说明。
永远的蝴蝶。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南部的母亲的信。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
1.小说以“雨”开篇,并以“雨”贯串全文,这样写的作用是(至少答出两条,每条答案不超过15字)。
2.小说最后再次描写了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的特征,并交代了给母亲信的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至少答出两条,每条答案不少于15字) .
3.开始写“小雨点”溅到眼镜上,之后写“更大的雨点”溅到眼镜上,其作用是:(不超过20字)。
4.
本人在拙文《究竟什么是语文教学常规----宪法???》里提到我市教育局制定的《贺州市普通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连总则和附则共十大项60条细则里只有半句话明确地提到课本:“教师要按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教学”。与其他地区的常规一样,并没有规定语文教师必须循规蹈矩地将语文课本里的课文从头到尾地灌输给学生!其实,教学常规比较高明的地方是用“教材”这个概念,并没有用“语文课本”这个概念。这两个概念还是必须明确区分的,教材不完全是语文课本啊!前者包含的内容或素材远远大于宽于多于后者。而且,常规在提“教材”之前,首先要强调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宪法”--《语文课程标准》。选取语文课本以外的小小说(优秀的经典的那种)来给学生讲课并没有违反教学常规!相反,这是完全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这是负责任的语文老师应该做的事,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考试分数(是考试分数啊!在此说提高语文素养还有的很虚伪了)的好办法,更是让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妙计啊!
中学语文教师到底有什么作用???显而易见,语文教师的作用绝对不是循规蹈矩地将语文课本里的课文从头到尾地灌输给学生!也用不着拿新课标或者别的教育理论(素养啊母语呀之类)吓唬人,很简单,语文教师的作用是让学生爱语文,让学生懂语文,让学生用语文、、、、、、语文老师应该有这些作用!!当然,语文老师要发挥这些作用有各种各样的途径,所以,极个别的中学领导没有必要假“常规管理”之名,行嫉妒打压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