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文教案(实用19篇)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和活动等内容。在编写教案时,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以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一些著名学者对教学设计和教案编写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文教案篇一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节,我便想起)。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习: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王维写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2、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一首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文教案篇二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附:板书设计。
倍思亲。
独兄弟。
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文教案篇三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体会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一则故事、音乐磁带、搜集重阳节的常识、教学挂图或课件。
学生:搜集思念亲人的古诗。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揭示课文题目。
1.我们以前学过王维的古诗吗?谁会背?(《鸟鸣涧》《画》《相思》)。
2.王维简介: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他17岁时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揭题、质疑、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歌。要求读通句子。
3.点名读,让其他学生注意聆听,看朗读者是否达到了以上要求。
4.借助注释、插图,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三、交流感悟,体会意境。
1.全班齐读诗歌,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全班交流。
(1)借助注释,合作学习,弄清诗句字面意思。学生对哪句有所得就说哪句,顺序不限;教师还要重视多方互动与交流的作用,激励学生融入自己的阅读感受,综合理解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陌生的客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外地孤独一人,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倍感孤寂。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本诗指重阳节。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和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登高。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遍”,全都;“茱萸”,一种含有浓香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插茱萸,据说可以防灾。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弟们头上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只缺少我一个人。
(2)质疑,交流。疑问主要由学生提出,答案则由交流得出结论。点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弄懂了些什么。(浓浓的思乡之情,有趣的民间风俗,对比的写作手法,简练的语言风格等)。
(3)有感情地朗读。
先让学生自己悟读,再点名读并评议,接着集体读,最后男、女生比赛读。
(4)背诵诗歌。
自己试背,同桌互背,集体背诵。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笔。
2.学生练笔,展示交流。(把优秀作品张贴在黑板上)。
3.背诵诗歌,深化感情。
五、拓展思路。
1.除了本诗外,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思念亲人的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交流搜集到的诗歌,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更深地理解古诗)。
2.课后练习。
(1)把自己搜集的古诗背熟。
(2)自主把自己搜集到的任意一首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3)办一期思乡、思亲为主题的古诗手抄报。(小组合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文教案篇四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体会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师:一则故事、音乐磁带、搜集重阳节的常识、教学挂图或课件。
学生:搜集思念亲人的古诗。
1~2课时。
一、介绍诗人,揭示课文题目。
1.我们以前学过王维的古诗吗?谁会背?(《鸟鸣涧》《画》《相思》)。
2.王维简介: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他17岁时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揭题、质疑、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歌。要求读通句子。
3.点名读,让其他学生注意聆听,看朗读者是否达到了以上要求。
4.借助注释、插图,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三、交流感悟,体会意境。
1.全班齐读诗歌,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全班交流。
(1)借助注释,合作学习,弄清诗句字面意思。学生对哪句有所得就说哪句,顺序不限;教师还要重视多方互动与交流的作用,激励学生融入自己的阅读感受,综合理解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陌生的客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外地孤独一人,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倍感孤寂。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本诗指重阳节。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和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登高。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遍”,全都;“茱萸”,一种含有浓香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插茱萸,据说可以防灾。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弟们头上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只缺少我一个人。
(2)质疑,交流。疑问主要由学生提出,答案则由交流得出结论。点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弄懂了些什么。(浓浓的思乡之情,有趣的民间风俗,对比的写作手法,简练的语言风格等)。
(3)有感情地朗读。
先让学生自己悟读,再点名读并评议,接着集体读,最后男、女生比赛读。
(4)背诵诗歌。
自己试背,同桌互背,集体背诵。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笔。
2.学生练笔,展示交流。(把优秀作品张贴在黑板上)。
3.背诵诗歌,深化感情。
五、拓展思路。
1.除了本诗外,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思念亲人的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交流搜集到的诗歌,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更深地理解古诗)。
2.课后练习。
(1)把自己搜集的古诗背熟。
(2)自主把自己搜集到的任意一首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3)办一期思乡、思亲为主题的古诗手抄报。(小组合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文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字,会写3个字,重点指导书写“异”字,上下结构,上边的部分是巳不是已和己。正确读写“茱萸、佳节”词语。注意“异”字与“导”字区别。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1.板书“佳节”(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件展示))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九月九日(课件出示))。
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头像)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展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对,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5.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想念、思念…)。
简述“山东”的意思。(山东: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6.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课件出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7.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9.恩,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课件出示。
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1.生读诗,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学生交流。(师板书课件出示:倍思亲)。
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课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试着说说它的意思。(课件出示: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整句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两个“异”字,更突出了诗人的“独”。想想实际生活中,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亲人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指名读)。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学生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3.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静夜思》。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他们外出学习、务工的时候,过节是否思念故乡和亲人,请亲身体会一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文教案篇六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体会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一则故事、音乐磁带、搜集重阳节的常识、教学挂图或课件。
学生:搜集思念亲人的古诗。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揭示课文题目。
1.我们以前学过王维的古诗吗?谁会背?(《鸟鸣涧》《画》《相思》)。
2.王维简介: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他17岁时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揭题、质疑、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歌。要求读通句子。
3.点名读,让其他学生注意聆听,看朗读者是否达到了以上要求。
4.借助注释、插图,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三、交流感悟,体会意境。
1.全班齐读诗歌,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全班交流。
(1)借助注释,合作学习,弄清诗句字面意思。学生对哪句有所得就说哪句,顺序不限;教师还要重视多方互动与交流的作用,激励学生融入自己的阅读感受,综合理解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陌生的客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外地孤独一人,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倍感孤寂。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本诗指重阳节。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和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登高。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遍”,全都;“茱萸”,一种含有浓香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插茱萸,据说可以防灾。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弟们头上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只缺少我一个人。
(2)质疑,交流。疑问主要由学生提出,答案则由交流得出结论。点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弄懂了些什么。(浓浓的思乡之情,有趣的民间风俗,对比的写作手法,简练的语言风格等)。
(3)有感情地朗读。
先让学生自己悟读,再点名读并评议,接着集体读,最后男、女生比赛读。
(4)背诵诗歌。
自己试背,同桌互背,集体背诵。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笔。
2.学生练笔,展示交流。(把优秀作品张贴在黑板上)。
3.背诵诗歌,深化感情。
五、拓展思路。
1.除了本诗外,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思念亲人的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交流搜集到的诗歌,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更深地理解古诗)。
2.课后练习。
(1)把自己搜集的古诗背熟。
(2)自主把自己搜集到的任意一首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3)办一期思乡、思亲为主题的古诗手抄报。(小组合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文教案篇七
1.复习前两首古诗,能背诵并默写。
2.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有语气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上节课学的两首古诗。
1.指名背诵《望庐山瀑布》、《山行》,说说诗的意思。
2.默写两首古诗,纠正错字。
(感情比前两首深沉,是写思念亲人的诗歌)。
2.下面,我们就自己试着学习这首古诗,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自学)。
3.你想向同学们介绍什么?(学生根据诗意,自由介绍诗意或有语气地朗读。)。
(1)作者:王维。唐代着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此诗时年仅17岁。(还可让学生多做些介绍。)。
(2)题目:九九重阳节思念远在山东的兄弟。
(3)第一句;独自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人。
导: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独自一人?(板书:孤独、孤单)。
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加倍地思念亲人?(板书:加倍、更加)。
导: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
(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4)第二句:今天是重阳节,我想到了远在家乡的兄弟们登高插茱萸时少了我,一定很难过的。
(5)有语气地朗读。配乐朗读。
4.配乐背古诗。
5.十七岁的王维为什么远离家乡?过重阳节时,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想象,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学生思考后交流。推优给全班同学讲。(表扬学生的独特想象。)。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牧的《江南春》、李白的《山中问答》、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朱熹的《观书有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文教案篇八
古诗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可能显得有点枯燥,但通过故事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会让他们兴致盎然,并在积极地参与中,得到很多的收获。结合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到来,先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意义以及这一天的所具有的一些传统活动,明白诗人要写古诗表达自己的心情。
1、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
2、理解古诗中“异乡”、“异客、“忆”、“遍插”、“遥知”、“茱萸”等字词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完整诗意。
3、感受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1、让幼儿预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了解一些节日民俗。
2、相关诗句字卡。
3、自制课件。
(一)听老师故事、引出古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提问: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完整欣赏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理解古诗诗意。
1、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提问:古诗里说了些什么?
2、小结:同样是讲一件事,刚才故事讲了好多,古诗只用了四句就讲完了。(明白古诗是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寓意的。)。
3、欣赏古诗,理解故事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提问:
(1)在这首古诗里你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引导幼儿结合对故事的记忆,来理解古诗的字、词,感受古诗整体的意境。)。
(2)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引导幼儿根据个人理解简单概括诗意。)。
4、师生完整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喜爱之情。
在活动中,我用讲故事的形式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我知道图片是最为直接能吸引幼儿的视线的,故事也是幼儿最为喜欢、最容易理解的,把两者有机结合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学得特别的快,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理解古诗的内容,更加的直观形象。孩子对于重阳节都十分的陌生,虽然能够出示茱萸、重阳糕等相关图片,但是这两种物品对于幼儿来说是很少见到的,教师只是一笔带过,老师应该适时的加以引导或者通过知识经验准备来引导幼儿认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文教案篇九
1、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大致理解诗文含义,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
小组合作,以读为主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课解题,扣诗眼“忆”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先请大家读读诗的题目。
师:读了题目后,你知道了什么?
介绍重阳节插茱萸、饮菊花酒、登高望远的习俗。
师:说得多好哪!那你们是在什么时候才会想、才会思念你的亲人?
师:对!思念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哪!大家能不能把这种“思念”的感觉读出来?
二、初读古诗,读正确,读通顺,感受掌握古诗节奏。
(一)、出示诗,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这首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确,语句读通顺。(二)、强调生字读音,正音生字。
理解“茱萸”等生僻词。
(三)、指名读古诗。评议,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能将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是一个进步,离学懂课文更近了。下面请大家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中的注解,利用手里的字典,可以和同桌讨论,试着理解诗句的含义,实在不懂的,可以到讲台这里请求帮助。
四、品读诗文,感悟思念之情。
紧扣诗中关键词语,点拨指导,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一)“异乡异客”
背景介绍:作者王维十五岁便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永济,远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二)“独”
(三)“倍思亲”
想着和兄弟手足情深;想着享受父母的慈爱关怀,想着和伙伴嬉戏玩耍——。
角色扮演,利用对话具体化情景,一情景一诵读,体会感情。
转眼离家已两年有余,彻骨的孤独让思念越发深刻,也让诗人写下了这样一个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那个字最能打动你?从“倍”字你能读懂什么?“每逢佳节”单指重阳节吗?
2、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千多年来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
a、每当国庆佳节,还在他乡的莘莘学子,会用诗句对家人说:——。
b、中秋来临,异地求职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c、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的方向,深情地说:
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二百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忧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四)、体会想象情景。
2、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读这后两句。
板书设计:
独异客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文教案篇十
1.学会本课生字。
2.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或课件)、录音磁带。
教材简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写的。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的兄弟。
全诗抓住重阳节登高这一习俗,抒发了思念亲人的感情,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常常被人们引用,以表达思亲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了解诗意,背诵古诗。
建议本课用1课时完成。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这里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异客”,指陌生的客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孤独一人在外地。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这句诗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弟弟,诗中指在家乡的哥哥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外出登高。这句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防灾避疫;“遍”,全都。这句的意思是:兄弟们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古诗教学以学生诵读为主。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
可以参考以下节奏朗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后第1、2题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课后第3题:要弄清字、词的意思,再正确选择。
*课后的选做题教师应先了解学过的有关诗句,以作提示。
教学设计参考。
一、揭示课题。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诗句通顺连贯。
2.检查学生自读诗歌情况。
3.学生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的大意。
三、自读自悟,体会意境。
1.再读诗歌,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全班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你读过哪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
(杨蔚、李金瑶)。
参考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题材、风格多样化,特别是田园山水诗,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文教案篇十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第二首古诗。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节,我便想起)。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习: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王维写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2、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一首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文教案篇十二
在别的地方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家乡,不禁想起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来城里已经有六年了,这六年当中,我都很少去家乡。在乡下的时候,最疼我的要算奶奶了,奶奶什么事都依着我。
在城里,我日日夜夜盼望着放假,这样,我就可以到家乡去看看亲爱的奶奶怎么样,可以去看看以前和我玩的好朋友。在这里,我在睡梦梦见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可我知道这是一场梦,只不过是一场梦而已,我不可能永远待在梦里,所以我尽量睡久点,不让我的梦那么快就破碎了。
就算在过年当中,我也都是在城里过的,就算可以去乡下,也只可以待几天,可我还想依在奶奶身边。我记得在离开乡下那天,我一个人待在阳台上痛哭,我不想再次离开我最喜欢的地方,不管我怎样哭,怎样叫,我还是离开了家乡。我们待在城里,没在待在自己家乡快乐。吮吸一口乡下的甘泉,感觉是多么清凉;大口大口地呼吸新鲜空气,感觉是多么新鲜......
我希望在这个新年当中,我又可以去到我最喜欢的地方,和我最亲爱的人在一起,和我最好的朋友一起玩耍......
在乡下,我可以轻松自在地生活,在城里,我只可以守在家里。我的家乡——岚谷乡黎口村。我喜欢你。我还想再次回到你的怀抱。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
后两句,诗人没有写自己困未能与兄弟们团聚而心存遗憾,而是说“遍插茱暯少一人”,既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在登高那天都佩上了茱暯;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一正在他乡求取功名的诗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文教案篇十三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指导描红“佳”、“倍”。
4、了解文包诗的题材特点,以及大致阅读方法。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时间已经进入12月了,我们很快就要迎接好几个节日的到来,圣诞节、元旦还有春节。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节日如此美好,难怪被人们称为“佳节”呢。(板书:佳节),指导书写“佳”。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在节日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来读一读?指导正音。
2、这句话出自——(出示诗)指导朗读。
3、你能读懂这句话吗?(“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指导感情朗读。
二、了解文包诗,通过读文,理解诗句意思。
1、你是怎么知道的?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1)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重阳节是一个美好的节日的?(指名读)。
(3)“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欣喜若狂欢天喜地喜笑颜开)。
(4)是呀,这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指名读,齐读。
(1)指名读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2)前两句都能从文章中找到意思,后两句,能不能找到呢?课文哪里说了他们的意思?
3)发现有没有课文和诗句的关系啊?简单介绍文包诗以及阅读方法。
3、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异乡指的是——?(板书:异)。
(师作简介,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诗题称“忆山东兄弟”。)。
(3)体会:“独”。(板书:独)独仅仅是指独自一人吗?
你考试得了100分,最想告诉谁?受了委屈呢?作为孩子,我们的喜怒哀乐最想的就是和爸爸妈妈分享,王维离开家时,也才15岁,还是个孩子呢,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在异地求学,两年没有见到亲人了,他是多么的——孤独啊!谁再来读一读诗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异乡做客。(指导读)。
(再出示第二段)体会:”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的“又”。别人欢欢喜喜,而此时的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他当然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
4、他会想些什么呢?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指名读句谈体会。
(2)同学们,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感受王维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齐读。
(3)他“思亲”思的仅仅是兄弟吗?也许,他还会思念——。
他思念的其实是他所有的亲人,和他的家乡啊!
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的。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独”、“忆”。
2、学生描红。
板书:
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佳节倍思亲。
异独。
本课是一篇“文包诗”,而且是学生初次接触到“文包诗”这种体裁的课文,课文中生字比较简单,学生也已经有了预习的习惯。所以我在本课设计时,尝试使用随文识字的方法,生字教学以检查为主,留出时间让学生通过老师帮一帮、扶一扶,明白“文包诗”的体裁特点,以及阅读方法,这样以后遇到“文包诗”体裁文章时,学生就掌握来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愿望是美好的,不过由于推翻了已经定稿的教案,时间紧迫下,新的教案思考并不完善,在实施时,出现了一些问题。
1、随文识字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有些段落的生字忘记了强调。
2、作为了解“文包诗”体裁特点的一种手段,对诗句的理解应该点到为止,我挖掘过深,一方面失去了本意,二来也使得耗时过长,使得后面的写字任务没有了时间完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文教案篇十四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体会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师:一则故事、音乐磁带、搜集重阳节的常识、教学挂图或课件。
学生:搜集思念亲人的古诗。
1~2课时。
一、介绍诗人,揭示课文题目。
1、我们以前学过王维的古诗吗?谁会背?(《鸟鸣涧》《画》《相思》)。
2、王维简介: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他17岁时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揭题、质疑、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歌。要求读通句子。
3、点名读,让其他学生注意聆听,看朗读者是否达到了以上要求。
4、借助注释、插图,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三、交流感悟,体会意境。
1、全班齐读诗歌,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全班交流。
(1)借助注释,合作学习,弄清诗句字面意思。学生对哪句有所得就说哪句,顺序不限;教师还要重视多方互动与交流的作用,激励学生融入自己的阅读感受,综合理解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陌生的客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外地孤独一人,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倍感孤寂。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本诗指重阳节。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和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登高。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遍”,全都;“茱萸”,一种含有浓香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插茱萸,据说可以防灾。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弟们头上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只缺少我一个人。
(2)质疑,交流。疑问主要由学生提出,答案则由交流得出结论。点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弄懂了些什么。(浓浓的思乡之情,有趣的民间风俗,对比的写作手法,简练的语言风格等)。
(3)有感情地朗读。
先让学生自己悟读,再点名读并评议,接着集体读,最后男、女生比赛读。
(4)背诵诗歌。
自己试背,同桌互背,集体背诵。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笔。
2、学生练笔,展示交流。(把优秀作品张贴在黑板上)。
3、背诵诗歌,深化感情。
五、拓展思路。
1、除了本诗外,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思念亲人的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交流搜集到的诗歌,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更深地理解古诗)。
2、课后练习。
(1)把自己搜集的古诗背熟。
(2)自主把自己搜集到的任意一首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3)办一期思乡、思亲为主题的古诗手抄报。(小组合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文教案篇十五
1.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
2.理解古诗中“异乡”、“异客、“忆”、“遍插”、“遥知”、“茱萸”、等字词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完整诗意。
3.感受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1.让幼儿预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了解一些节日民俗。
2.相关诗句字卡。
3.自制课件。
一、听老师故事、引出古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提问: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1.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提问:古诗里说了些什么?
2.古诗和刚才的故事讲的是同样的事,你觉得它们有什么不同?
三、欣赏古诗,理解故事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提问:
1.在这首古诗里你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2.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师生完整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四、迁移情感,体验诗人的思乡之情。
2.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喜爱之情。
在活动中,我用讲故事的形式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我知道图片是最为直接能吸引幼儿的视线的,故事也是幼儿最为喜欢、最容易理解的,把两者有机结合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学得特别的快,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理解古诗的内容,更加的直观形象。孩子对于重阳节都十分的陌生,虽然能够出示茱萸、重阳糕等相关图片,但是这两种物品对于幼儿来说是很少见到的,教师只是一笔带过,老师应该适时的加以引导或者通过知识经验准备来引导幼儿认识。
小百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文教案篇十六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赏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创作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文教案篇十七
同学们现在可能没办法理解作者那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因为现在交通工具那么发达。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希望对大家理解诗人的感情有帮助,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4、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1、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好课件。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组诗,首先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出示古诗及背景)
3、是谁在思念?你对王维有什么了解?师补充简介诗人。
过渡:王维为什么要思念家乡亲人?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的课外知识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全诗有个整体感知,以问题过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范读,齐读古诗。
2、学生自学,理解诗意:先自由读理解诗句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再小组交流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首先指名说说已懂得的诗句意思,并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再指名说;最后齐读古诗。
5、学生分组自由讨论。
6、交流发言。(重点抓住“独、异、倍、遍、少一人”等词语进行体会,相机让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并感情朗读)
7、感情朗读。
(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信任学生,学生是可以读懂诗句意思的。这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读诗不仅是懂得意思,还要读出蕴含在诗中的情感、意境,并教给学生从诗句中去体会感悟。)
1、(出示诗句)这首诗我们已经学过了,谁来读一读?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诗中写了诗人所见景物对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4、感情朗读。
(复习这首诗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应怎样去理解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人物情感,只有抓住了诗中的词句,去想象,去体会,才能真正的读懂古诗。)
1、(出示诗句)说说题目的意思,对王安石的了解,简介写作背景。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3、班级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学所得。
(这一步骤是让学生试着用所学到的方法去学习,以实现迁移、运用,使知识和方法逐渐内化为一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小组学习讨论,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交流中增强合作的意识,实现学生能力的互补。)
2、这三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你能说一段话用上这句诗吗?
3、感情朗读三首诗。
(我们今天学习古人的诗句,不仅是让学生欣赏汉语文的艺术美、语言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优美的词句,在适当时还应鼓励学生去应用。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阅读古诗的作用。)
1、同学们,你们现在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亲人,来到我们实验学校,肯定也会想家,想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吗?试一试,写一两句诗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
2、背诵三首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文教案篇十八
一、教学目标。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附:板书设计。
倍思亲。
独
少一人。
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文教案篇十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作者生平资料,了解作者,锻炼搜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视频《常回家看看》,并顺势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感受本诗的情感基调。
3.介绍作者王维。
4.结合书下注释,翻译全文。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诗人他身处何处?他感觉如何?
2.自己孤独一人的时候他想到了什么?
3.他独自登上高楼,又作何感想?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你还知道哪些怀念家乡的诗句呢?说出来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为本首诗配一幅插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第9课,本诗是盛唐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远望思念亲人和家乡的名篇。诗人在诗的开篇直扣主题,描写自己独自一人身处异乡,在这样的节日中,异常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紧接着又写到自己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登高之时,或许远方的兄弟也在思念身在异乡的自己。诗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从古至今,扣动了无数游子思乡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