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精选19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表达出来的个人感受和体会,是对书中内容的思考和理解。第三,读者可以思考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和思考,并尝试给出自己的解答。这是一些热门图书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一
第一,设计运气,就是设计人生。幸运是精心策划的结果,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者和建筑师,我们不能靠天赐的运气活着,但我要靠策划运气来使自己更发达。我们常常看到别人的做出的优异成绩,但是不知道别人付出的艰辛努力。别人的幸运也是提前策划,努力奋斗的结果。不要相信奇迹发生,奇迹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第二,要有接受挑战的决心,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挑战,我们都要有钢铁般的决心,相信一定能成功,且要情绪高昂,乐在其中。就像亮剑里面李云龙说的“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尤荣”。我们工作中也是一样的,一定要敢于接受挑战,勇于接受挑战,当然只有勇气还不行,还要有实力,就像书上说的拐杖不能代替强健有力的双脚,我们要努力磨练,强化和锻炼自己的双脚,再高的山还是要用脚去攀登。只要我们双脚强壮有力,又有勇气,我们一定会成功。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二
一开始我是很排斥读名人传记的,片面地认为不过是个人或其代理人往其脸上贴金的故事书而已,对于国人的还好,对于外国人更是缺乏兴趣。但今年我读了,虽然花费了好几周的时间才啃下来,倒不是文字的艰涩所致,而确实是利用了碎片的时间零星地读着,终于近日完成。
洛克菲勒家族的大名如雷贯耳,最早要追溯到上初中的时候,政治课本上提到资本主义垄断的时候,洛克菲勒和他的美孚石油公司的罪恶简直罄竹难书,万恶的资本主义托拉斯,靠着血腥野蛮的原始积累巧取豪夺,甚至左右一国之政局,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本洛克菲勒自传,说来也巧,是我用农行积分换的,要在平时我基本上不会买这类书籍。这本自传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他白手起家、苦心经营的人生经历,并择取一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单独列章重点讲述。传记的故事性较强,看着不会很累,书也不厚,但是比起小说的阅读进度又不可同日而语。洛克菲勒从16岁开始工作,从每天只有5美分工资的小学徒成长为举世瞩目的金融巨贾,其一生不可谓不传奇。从他的成功经历中不难看出,首先他是一个勤奋的人,他孜孜不倦的工作了40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步一个脚印创建了石油帝国,让常人叹为观止。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即使干着最下层的活,他也能动脑筋去思考如何提高手头的工作效率,并因此得到老板的赏识,让他在短期内实现转型,而与之对比鲜明的是,他的一些同事也已经年复一年地在这个岗位上做了很多年,却仍然在原地踏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此言非虚。他还是一个懂得管理的老板,洛克菲勒终非池中之物,一旦手头有了一定的资金,他便开始自立门户。他曾在对儿子的信中写道,标准石油公司的部分行为准则是,培养下属主动为公司做事,这就需要下放权力,知人善任,如果事必躬亲,那么就容易像诸葛武侯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他还对下属说,你要尽快找到一个可以信任的人,培养他做你的工作,然后自己坐下来,动脑筋想想怎么才能让公司多赚些钱。华为总裁任正非曾经有过一句箴言:要砍掉高层的手脚,中层的屁股,基层的脑袋。我觉得这种管理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如同洛克菲勒所说,最好的总裁都是管理时间的专家,他们精通如何分配时间,他们会同家人朋友共享快乐时光,还会去旅游,参加慈善活动、体育锻炼,娱乐活动或者只是静静地思考。这也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人和事,有些很忙的岗位,干的好的人照样能抽出时间和家人共享天伦、外出游玩。有些清闲的岗位,却整天价哭爹喊娘的嚷着忙死了,这时间的管理有时候未尝不是给逼出来的。为什么说洛克菲勒有大智慧,首先他55岁就离开公司去做慈善了,这和马云有点像,他也离开阿里了,赚钱已经不是他后半生的主要目标了。或者我们可以说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人,自然有心思去鼓捣这个那个,但是知易行难,至少我们看到这世间还是有很多人是放不下的。洛克菲勒先生对慈善事业的贡献在于他树立了慈善运作管理的典范,开启了慈善新时代。这也正体现了他作为大企业家的社会担当。我们小老百姓做慈善可能就是捐点钱,他们做慈善则是要把慈善这个“蛋糕”做大,让慈善基金真正发挥作用,落到实处。
自传的后半部分是洛克菲勒写给他儿子的信件,我本以为是凑数的,可是看过之后,不禁汗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些信件一共22封,但肯定不是全部,是经过了精心的筛选,每封信都有一定的主题,或是热情鼓励,或是循循善诱,足见其为人父母之用心良苦、拳拳爱意。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洛克菲勒十分重视家庭的教育,这也许是所有创业之主最基本的共同点吧,创业难,守成更难,所谓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是所有创业之主最担心不过的噩梦,洛克菲勒先生离开公司后,对公司的关注一日都没有放松,对继承人约翰的教育始终若即若离,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予最大支持,抑或当头棒喝。但我在信件里看不出丝毫的严厉和控制欲,更多的是慈父的关心和规劝,可以想见他儿子拿着这些颇具温度的信件时的心情!这让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父亲,父亲的来信伴随着我求学的生涯,直至大学。每逢大考,鸿雁传书,字里行间,透着鼓励,每每为我之精神支柱,给我无限力量。只可惜这些信件我没有好好留存,否则编成一本,真的非常有纪念意义。受到洛克菲勒的影响,国庆节前,提笔给刚读小学的儿子写了一封信,在电话微信普及的时代,这种笔墨挥就的书信也许更能带给人以莫大的惊喜,而静坐桌前,思考着如何给一个人尤其是你的亲人朋友写信时,这基本上已经算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读别人的传记,能体会别样的人生,好像又多过了一辈子。说到底,读点传记是有好处的,哪怕是再烂的传记也能为你带来足够多的获得。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三
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己的自传,第二部分是写给儿子的信。
写点让自己印象比较深的:
1.做慈善:怎么提高做慈善的效率,而不只是捐钱。这跟我最近理解的慈善机构的运作方式挺像的。想不到那么多年前就开始这么考虑了。而且考虑投钱在科研领域,这个挺好的。
2.在家办公:他很早就在家办公了。而且还兼顾了自己的爱好:景观设计。想必是一个专注而且时间管理很强的人。
3.向父亲借钱创业,父亲收10%的利息。他儿子向他借钱周转,要付20%的利息,还有其他条件,哈哈。
4.从未出国还的船务经理:招聘的这个人好厉害。没有做过这个行业,在造船的时候,几个月时间就熟悉了,然后还自己设计了船的矛,后来也很好的管理。感觉看这个故事,像在看一个传奇一样。而推荐人的评价是:“他有较强的判断力,为人诚实,上进,敏锐,节俭,而且学习能力强,可以快速掌握新技能。”这种人,应该做什么,什么都能做好吧。
5.从小就立志要成为富人:这挺光明正大的。而且还积极抓住机会,目标性很强。
看了这书,又专门去了解了一下他们家族,看他儿子有没有败家,果然没有失望。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四
亲爱的约翰:
今晚我会晤了调解人亨利·弗里克先生,我告诉他:“正像我的儿子告诉摩根先生的那样,我并不急于卖掉联合矿业公司。但又像你所猜测的一样,我从来不阻止建立任何有价值的企业。但是,我坚决反对买主居高临下,定下企图将我们排斥在外的价格,我宁可血战到底也不会做这样的生意。”我请弗里克先生转告摩根先生,他想错了。
约翰,看来你还得同摩根先生继续打交道,尽管你讨厌那个家伙。所以,我想给你一些建议,让那个不可一世的家伙知道什么是我行我素的恶果。
儿子,很多人都犯有同样一个错误,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干什么的。其实,不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譬如经营石油、地产,做钢铁生意,还是做总裁、做雇员,都是在从事一个行业,那就是跟人打交道的行业。谈判更是如此,与你开战的不是那桩生意,而是人!
所以,真实了解自己、了解对手,是保证你在决胜中取得大胜的前提。你需要知道,准备是游戏心理的一部分,你必须知己知彼。如果你要拥有实质性的优势,你必须知道:
第一,整体环境:市场状况如何,景气状况如何。
第二,你的资源:你有哪些优势(优点)和弱势(弱点),你有哪些资本。
第三,对手的资源:对手的资产状况如何,他的优势、劣势在哪里。在任何竞争中,谋划大策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了解对手的优势。
第四,你的目标和态度:太阳神阿波罗的座右铭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人贵自知。”你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有什么目标,实现目标的决心有多坚决,认为自己像个赢家还是怀疑自己,在精神与态度上有什么优点和缺点。约翰,你要记住我的一句话:越是认为自己行,你就会变得越高明,积极的心态会创造成功。
第五,对手的目标和态度:要尽量判断对手的目标,同样重要的是,要设法深入对手的内心,了解他的想法的感觉。
毫无疑问,最后这一条——预测和了解对手——是最难实现的利用的,但你要去力争实现。那些伟大的军事将领大多有一个习惯,他们总是尽力了解对手的性格和习惯,以此来判断对手可能做出的选择和行动方向。在所有的竞争活动中,能够了解对手和竞争者也总是很有功效,因为这样你就可以预测对手的动向。主动、预期性的措施几乎总比被动反应有效,且更有力量,俗话说,预防胜于治疗就是这个道理。
在有些时候,你竞争对手可能是你熟知的人,那你就要多利用这个优势。如果你了解他是一个很谨慎的人,或许你自己最好也要小心一点;如果你觉得他总是很冲动,或许这是在暗示你,要大刀阔斧,否则你就可能被他逼上绝路。
但是,你不必与对手熟识,才能了解他们,只要你能明察秋毫,在谈判桌上你可以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善于谈判的人应该要能观察一切。你甚至不必等到开始走出第一步,才开始了解对手。
我们说的话可能会透露或掩饰自己的心意,但我们的选择几乎总是会泄露自己内心的秘密——想法,每个人所做的第一个选择,也是泄露真相的第一个动作。在谈判中你必须了解自己在说什么,如果你真的能掌控一切,就应该能够掌控自己所说的话,为自己带来好处。
同样的.,你必须随时保持警惕,以便收到对手发出的信息,如果是这样,你就可以持续掌控明确的优势,做不到这一点,你就可能丧失另一个机会。你需要知道,在一场竞争激烈的谈判中失败,意味着下次赢得谈判的机会将会降低。
做交易的秘诀在于,你要知道不能交易什么和可以交易什么。摩根先生视我们为墙角里的残渣,要清扫出去,但我们必须留在地板上。这是不能谈判的。同时,他还必须给出一个好价钱。但你也要知道,在做生意时,你绝对不能想把钱赚得一干二净,要留一点给别人赚。
约翰,你知道,我们愿意做这笔交易,是因为我们认为这笔交易对我们有利,这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你不要受制于这种明来而狭隘的观点。
有太多的“聪明人”认为牌子的目的不是要交易,而是要捡便宜,希望用最低的价格买到东西。这次摩根一方给出的价格比实际价值低过百万。如果他只想做这种交易,表示他会因此失掉这次他登上美国钢铁行业霸主地位的机会。交易的真谛是交换价值,用别人想要的东西来换取你想要的东西。
要完成一笔好交易,最好的方法是强调其价值。而很多人会犯强调价格、而非价值的错误,常说什么:“这的确很便宜,再也找不到这么低的价格了。”不错,没有谁愿意出高价,但在最低价之外,人们更希望得到最高的价值。
约翰,在你与摩根先生谈判中,当涉及金钱的时候,你绝对不要先提金额,要提供他宝贵的价值,强调他从你这里能够买到什么。
我相信,人经过努力可以改变世界,达到新的、更美好的境界。祝你好运!
爱你的父亲
从老洛克菲勒发家算起,这个家族六代人代代富有而出息,这和老洛克菲勒给后代的精神财富密切相关。除了在自己家里创建虚拟的市场经济,让孩子们对自己在家务劳动上付出所得进行精细的记账这种务实的培养,从1897年到1925年,老洛克菲勒开始了对儿子小约翰.洛克菲勒的精神训练。《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这本书就是老洛克菲勒在这期间对接班人的实战培训讲义。这本书的"前言"收录的是小约翰d洛克菲勒对父亲培训资料的总结精华--十条小洛克菲勒的坚定信条,和老洛克菲勒的十大名言。
这本共257页的家信集在每封信的前面配有人物肖像画或照片,插图下面从该信中选配三句翻成中文的句子和一句英文原文。另外,该书每页上下栏空白处分别配有一个打着标准石油公司标志的图徽和一句精选的小洛克菲勒信条,由圆体英文加羽毛笔的图案进行装饰。页脚中心的页数也饰以和圆体英文相配套的线条框。
看完这本薄薄的书信集花了我很多个临睡前的夜晚。很多时候,我是带着认同的欢愉,受教的感谢,在既想继续读下去,又害怕一口气看完错失了汲取精华的机会这种矛盾下恬然睡去的。某天晚上,当我合上此书的时候,心中浮现出kate(sandra bullock饰)在建筑师alex(基诺李维斯饰)的湖边小屋信筒前低头祷告的样子。那一刻,我的心也在十指合拢间感谢命运把这么棒的一本书籍送到我眼前。我对这本书的感情当然和电影《湖边小屋》(thelake house)里的alex在笔友kate心中的情谊不同,不过那份对洛克菲勒式智慧的欣赏和感激之情并不在kate对alex的爱慕之情以下。如果老洛克菲勒还在世的话,相信每年的演讲费都能不少于八位数字。这个顶级的mba教师还谦虚地说自己并不擅长教导人,也许这就是他投资芝加哥大学的一个动因吧。
在同时代人心目中老洛克菲勒是一个冷血而贪婪的人。这和他叛逆的胆大妄为有很大的关系。洛克菲勒不仅敢于说"每个人的宗教就是"我""这样的话,也敢于说"要求我以诚相待的人是想在我这里捞到好处。"本书中,老洛克菲勒对儿子提到了在当时已经颇有商业哲学家名气的卡耐基放下架子向自己求教问题。事实上,在中国,"商业哲学家"的《如何赢得友谊并影响他人》也比这本家书集早出版不下十年。这说明,被美国人,包括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大加打击的"敛财狂"老洛克菲勒内在的勤俭、合作、与创造的精神和他外在的贪婪、垄断、与自私的形象之间存在一个由时间和空间构成的鸿沟。
在原始积累阶段,老洛克菲勒没法顾及自己的个人形象。不过,他没有忘记给自己孩子们的开创一片美好的精神家园。从孩子们小时就培养他们 的品格开始,到教导儿子如何看待冒险、机会、思考、行动、勤奋、毅力与责任等成功之人必须有能力判断选用的行动信条,老洛克菲勒为小洛克菲勒继承自己的挣钱基业并将花钱的慈善事业弘扬出去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卡耐基的《如何赢得友谊并影响他人》一书相比较,老洛克菲勒的家书集太薄了,字数也太少了。不过,这本书的耐读性不逊于《如何赢得友谊并影响他人》。总的来说,老洛克菲勒在这本书里谈到的内容可以分成认识论和方法论两部份。比如他对金钱、时间、侮辱、竞争、合作以及诚实进行了释义。他还探讨了金钱的价值及使用方法。老洛克菲勒在认识论这部份讲述了关于人性的标签,人的机遇,人的自我定位,人的追求,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关于社会、生存、经商、用人及做事的一些规则。他的方法论部份则教导了儿子如何处理一些具体的问题并对待一些特殊的力量。如,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如何对待妒嫉与竞争,如何看待贪心和知识,以及如何消灭恨意、结交朋友等。
当然,老洛克菲勒写这些信的时候没有上升到这种理论阶段。这就是细读本书的妙处所在。例如我看这本书是一本良好的少年读物,而本书的封面被冠以"美国第一位亿万富翁的赚钱智慧"和"借巨人思想之光照耀你财富之路"这样的噱头。在这本家信集中,老洛克菲勒的知性与理性是相互交叉的。他的每一句话对不同的人来说都有不同角度的诠释。
但是,他的思想不能仅仅从创造财富的指南针这个角度来简单的理解。从对一代人进行道德和品质培养的角度来看,这本家书集第1到29封信非常适合8到25岁的人群阅读;从如何做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的角度来衡量,这本书的第31到底35封家书为经理人必读书信。本书的第29,36到38封信适合任何一个想成功的人阅读,也适合一个想做顶级商务执行人员的人阅读。可以说,这本书是行动者和思考者的《圣经》。阅读这本书是迈向成功而充实人生的桥梁。
这本书反应的洛克菲勒思想可以用具有叛逆性、创造性和控制力这三个词汇来总结。他的叛逆性表现在颠覆普通人心目中地狱与天堂的观念。他说,"地狱里住满了好人,""到达地狱的路,是由善意铺成的。"事实上,老洛克菲勒的这两句话要表达的一个主题思想是没有原则地表示友谊、同情或信任就是对自己的欺骗和背叛。古今中外,我们可以找出很多软弱而善良的人助纣为虐的故事来,小学生都知道的农夫与蛇的故事在成人的世界里并不鲜见。
综合他的叛逆与创造性,老洛克菲勒说"在我看来,[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知识只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只有将知识付诸应用,而且是建设性地应用,才会显出它的威力。"对创意的追求让老洛克菲勒成功地造就了美国历史上一个垄断时代。这种创新思想也深入到老洛克菲勒的用人哲学里。他说,"我不需要只会记忆、不会思考的"专家。"我要的是真正能够解决问题,能想出各种点子的人,是有梦想而且勇于实现梦想的人。"话是这么说,老洛克菲勒并不满足于仅仅拥有梦想,对梦想的执行能力才是他真正看重的品质。他说"成功地将一个好主意付诸实践,比在家空想出一千个好主意要有价值得多。"他还说,"我从不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我相信信心是成功之父。"这句话不仅反应了洛克菲勒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体现了洛克菲勒对行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信仰。
正是这种对行动能力的看重,让老洛克菲勒在把儿子培养成一个"自己越强大,别人的影响力就会越小"的卓越领导人过程中努力申述的要旨。对控制能力的追求在他写给儿子的38封信中无处不在。比如"我们的命运由我们的行动决定,而绝非完全由我们的出身决定,"这句话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现实,更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意志。而教导儿子如何理解做盐的味道则完全控制者小约翰.洛克菲勒的成长轨迹。
洛克菲勒的思想让我想起很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老话,如计划不如变化快、一将功成万骨枯、时间就是金钱等等。但是,我们今天能怀着敬仰的心情来阅读洛克菲勒家书,不在于他如何赚得了金钱,而在于他如何使用了金钱。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明白金钱是什么,金钱的价值是什么,金钱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在他1906年写给儿子的家书中,老洛克菲勒抄写了一篇关于伟大的演讲辞。在信末,父亲说,"人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没有什么比人更了不起的了,这要看你为你的同胞和国家做了什么。"一个伟大的人和一个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之间或许没有差别,或许就只有一步之差。那就是一个取得事业上一定成就的人是否也是一个行为正当、生活充实的人。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五
前几个月,爸爸送给了我了一本书,叫做《洛克菲勒给儿子的38封信》,是洛克菲勒生前给他儿子写的38封信,每一封信都讲述了一个人生的哲理,换句话说,就是自己的成功经验吧。
洛克菲勒是美国最著名的石油大亨,也是19世纪第一位亿万富翁,读了这38封信,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侮辱当成动力”:
洛克菲勒出身于一个极其贫穷的家庭里,但是父母很努力地让他上了一个贵族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贵族学校里的学生都出自有钱人的家庭,自然穿的都很体面。有一次,洛克菲勒的班级集体拍照,洛克菲勒特别高兴,因为当时照相是一个很奢侈的举动。很可惜那个摄影师是一个唯美主义者,看到衣衫褴褛的洛克菲勒,就把他轰到一边,不让他破坏整张照片的美感。小洛克菲勒只好躲到一边,也像一般人一样愤愤不平,他攥紧了拳头,向自己发誓: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让摄影师拍照算什么,让大师画像才叫厉害!长大以后,洛克菲勒的誓言已经转化为现实!
那张没有洛克菲勒的照片一直珍藏着,当他在人生的低谷,那张没有自己的照片总会让洛克菲勒获得精神上的动力。
看完这个故事,“侮辱”一直对于我来说这个贬义词,突然地温暖到了我。侮辱的词面意思就是剥开尊严的利刃,可是对于洛克菲勒,以后的我来说,就是一股强大的动力,因为侮辱可以让一个普通的孩子变成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这并不过分,因为洛克菲勒已经把侮辱转化为一定的动力。
人的一辈子肯定多多少少受到侮辱,我们不应该忘掉它,就变成挂在脸上的耻辱,就变成推动自己前进的氮气。每个人都可以,不把耻辱反弹回去,我们就是留着,留着,才能成为那每个人都向往的,都羡慕的一代“传奇”人物――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先生。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六
约翰,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位亿万富翁,美国最著名的企业王朝的创建人,他从一个每周只拿五美元的薄记成长为世界巨富,成功的造就了,美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代,被誉为“窥见上的秘密的人”。
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的,但是至今,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富已经传承到了第六代,且依然如日中天,独富天下。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主要记录了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每一封信,既是对孩子的谆谆教导和满满的父爱,更是作为一个商业帝国的缔造者,他所感悟到人生智慧,里面的道理教会了孩子们如何赚钱,更教会了,孩子们如何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如何成为一个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
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最初的梦想,就像是清洁工手中的扫把那样,将扫尽成功道路上的所有阻碍,勇于战胜自己,才能成为最大的胜者。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七
你知道历史上最富有的美国人是谁吗?你知道是谁创造了石油王国吗?你知道他如何从一个家境贫穷变为最富有的人的?其实我早就想了解,一直没有机会,正好最近公司组织学习《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学习之后很有收获,如果把他一些经典的理论运用于工作生活中,一定也会收获很大,无论物质还是精神。现把深深触动我心灵的几点与大家分享。
第一,设计运气,就是设计人生。幸运是精心策划的结果,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者和建筑师,我们不能靠天赐的运气活着,但我要靠策划运气来使自己更发达。我们常常看到别人的做出的优异成绩,但是不知道别人付出的艰辛努力。别人的幸运也是提前策划,努力奋斗的结果。不要相信奇迹发生,奇迹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第二,要有接受挑战的决心,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挑战,我们都要有钢铁般的决心,相信一定能成功,且要情绪高昂,乐在其中。就像亮剑里面李云龙说的“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尤荣”。我们工作中也是一样的,一定要敢于接受挑战,勇于接受挑战,当然只有勇气还不行,还要有实力,就像书上说的拐杖不能代替强健有力的双脚,我们要努力磨练,强化和锻炼自己的双脚,再高的山还是要用脚去攀登。只要我们双脚强壮有力,又有勇气,我们一定会成功。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八
洛克菲勒是美国上个世纪第一个亿万富翁,他的一生随着美国国势的崛起而崛起。通过这本自传,我们既可以看到他个人的奋斗历程,也可以一定程度了解到美国的兴盛原由。
通观整本书,可能有人会得出这是一本鸡汤的结论。这可误解了洛克菲勒,因为后世的鸡汤学只学到了他的皮毛,反而给他的思想抹黑了。洛克菲勒的价值观,用英文来讲就是“oldschool”。他是符合美国传统价值观的一个人,勤奋、节俭、积极向上、幽默乐观。而当时的美国深受宗教的影响,也非常提倡道德。虽然说作为一个刚兴起的国家,野蛮和愚昧伴随着他们,可是主流价值观并没有向堕落让步。
如今的美国可以说是堕落了,他们过于包容了,乃至于包容那些道德堕落的人。像不能遵守一定道德的人,我能够理解他们,却不能容忍他们。因为一定的道德,是用来维系社会的发展的。不管我们多能包容多元化的价值观,维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让人类文化的火种不会熄灭,这应该是最低的底线了。像中东地区的极端宗教,简直是全人类的敌人,我希望美国把精力放在对付他们身上。毕竟中国和美国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再不符合,也不会想着毁灭世界。
洛克菲勒提倡要努力工作,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这有可能会惹怒一部分左派人士,认为他是为资本家说话。可他继续说了,工作要能保证个人的发展。我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努力工作是一种做事的态度,我们既不能让工作妨碍自己的人生,也不应当让自己的懒惰和愚蠢妨碍自己的工作。至于洛克菲勒所说,刚参加工作不要在乎收入有多少。我觉得如果家境殷实,自然可以以增长资历为主。而如果生活窘迫的话,那还是以谋生为主,一定要重视取得自己应得的收入。
洛克菲勒认为在略有所成的时候,要自谦自抑。我欣赏他这种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人生观的说法。当我们要锐意进取时,自然要自信自我张扬;而当我们有所成就时,就应该谨防自己因为洋洋得意而痛失好棋。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洛克菲勒说他们那时候的年轻人抱怨机会没有上一代的多。这不也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所抱怨的吗?的确如他所说,乘着国家兴起东风的那一代,虽然机会多,可是非常迷茫。因为没有前例可循,他们只能不断去试错。而在试错过程中,很多人因此掉入了万丈深渊。机会越大,风险越大,上天永远是公平的。而且我们这一代也不能没有机会,只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话又说回来,如今中国一些企业家洋洋得意,大言不惭的说外国企业家跑到中国来,会被中国狼一样的企业家消灭。这可真是自大到了极点了,说句不好听的,中国改革开放兴起的第一代第二代,除了极少数外,大部分人都是靠着政策的春风才富起来的。你要说他真的能力很大吗?恐怕也不见得。所谓时势造英雄,换句话说,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美国的企业家,风气比较好。且不论华尔街那帮醉生梦死的赌徒投机者,美国的实业家们,价值观保守,并且乐于帮助底层人民。所谓悲天悯人,他们愿意将财富重新流动起来。他们深得财富的精髓,因为财富如同流水,你是蓄不住的,水要流动才能活,钱要流动才能富。像古代帝王一样当个守财奴,结果后来的王朝命运还没有别人一家企业长。所以作为企业家,当企业已经扩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最重要的是想着如何把钱花出去。
洛克菲勒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他说他的心跳比其他人慢一些,我想这是他长期稳住自己心态的结果。我的心态很容易动摇,所以做事情常常不能成功。心态的确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心态良好,一分力可以做两分力;心态不好,十分力都难以表现出二三分。教育学里也提到了心态是能力的组成部分,洛克菲勒在这里的确可以为我的榜样。
洛克菲勒的自传和他写给儿子的信件,对于企业家都是非常可观的,可类比于古代的帝王之书,如果以后我有幸成为一个企业家,那么我将再把这本书放到床头,每晚都要翻阅。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九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最近又掀起了一波新的热潮,想想也是的,和疫情有关的居家时间变得长久了之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就被放大了,面对着孩子的惰性或者是缺乏秩序,父母有耐心的还好点,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存在不当之处,如果不是的话,那么就理智平和进行引导,借助类似于这样的书籍作为切入点。
那如果是父母自己身上存在明显过错的,估计看着孩子的行为,自己也已经从心里找到了答案,不是很多人都说孩子其实是家庭的表现,是父母的镜子吗?双方互为镜像,照出了存在于家庭教育环境中的问题所在。
洛克菲勒白手起家,能成为历史上不可忽视的超级大富豪绝对不是偶然,而是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一边思考一边坚定不移朝着自己梦想的方向迈进罢了。
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创办了美孚石油公司,成为了地球上首个亿万富豪。就连比尔盖茨都说过,自己心中的超级厉害的赚钱英雄,就是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创办了石油公司和庞大的商业帝国,商业才能和超出常人的商业手腕都非常令人佩服。
中国古话说“富不过三代”,很多很有钱和声望的家族,在家族的第三代手里被败光家产,家人回归到普通人的生活境况。但是纵观洛克菲勒家族,却从来也没有让人看到这个家族呈现出颓败的趋势来,应该说这和老洛克菲勒先生的未雨绸缪和洞察人心的心灵来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洛克菲勒先生认为家族里应该有人当这个领路人,尤其对于子女来说,父母就应该将孩子可能会走的弯路提前预想到,尽量引导孩子们避开这些弯路,这也是一个父亲对自己孩子浓浓的爱的表示。
洛克菲勒在书里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各种人生层面的教导,应该说在这些信中,浓缩的是一个父亲对自己子女的谆谆教导,那些娓娓道来的人生见解,深刻精辟,对于看到这些人生经验的幸运儿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幸运。
当然这本书最动人之处并不在于洛克菲勒教孩子们如何赚钱,更重要的是他在教孩子们如何生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中国古训中也这样讲,在这些家书中,洛克菲勒就是一个慈爱的一心想要为孩子们未来将那些危险和诱惑当在外面的一个勇士和超人的形象。
这些忠告实在是太可贵了,这是洛克菲勒家族的宝藏。洛克菲勒的创业精神是如此可贵,那些商业上的策划与设想又是如此的睿智和独到,而且洛克菲勒能在赚钱之后想到做慈善事业,这些都是对于孩子们树立起来的活生生的标杆式的偶像,可以说在精神上,洛克菲勒给自己的子女们留下了难以计量的宝贵财富。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第七封信《别害怕借贷》,我觉得这个观点却是打动了我。我们都知道做生意的人需要面对更多的选择和风险,而借贷这件事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极力避免的一件事,毕竟借贷的重担对于生活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
可是洛克菲勒先生的眼光则是借贷这件事情并不可怕,我们要去偿还债务的风险确实可怕的,我们需要惟债务的还清设定底线,因为这事关信誉和责任。
看多了现实生活中因为沟通不畅出现各种人际关系交往困难的父亲和儿子,再看洛克菲勒这样的父亲,令人不由得生出敬意,什么是家长用心的陪伴呢?洛克菲勒做了非常到位的示范。
洛克菲勒谈到身边的某位先生因为在赌桌上赢得了一大笔钱,用这个例子来给孩子讲什么是冒险精神,而不是说要去赌博。洛克菲勒先生强调了赌博和冒险精神的不同,还告诉了孩子们机会其实藏在风险之后。风险和收益成正比,这是一定的。
他用自己的例子跟儿子讲述自己的冒险经历,从农产品营销跑到了石油经销上来,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但是考虑到时代的进步的趋势不可逆转,洛克菲勒还是认识到了石油生意巨大的潜力,开始了潜心经营石油、兢兢业业炼油的过程,而这个冒险的改变开启了洛克菲勒家族财富时代。
而且这样的亲身经历非常有说服力,比如说合伙人的观念上的分歧,担心石油事业会中途夭折,而洛克菲勒的信心建立在他对市场的充分调研上,既然合伙人的落后观念已经造成了两个人合作的巨大的分歧和损失,那这个散伙就是在必行。
这可真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的很多经验真是句句干货,全是自己实践经历证明了的,比如对待冒险,应该是:大胆筹划,小心实施。
多朴实的言语,这就是父亲对于孩子的未来,在起到一个精神领袖的作用。
如果我们的生活里,像洛克菲勒这样的父亲多起来,我们的年轻人还会出现什么所谓的“空心病”吗?现实社会中的很多父亲在将孩子送上大学之后,还不知道孩子们是如何应对挫折的,也许成绩很好,一个打击袭来,孩子就失踪了或者轻生了,而父亲对孩子的思想动态居然一无所知!新闻事件里面,这样的父亲屡见不鲜。还有的父亲干脆美其名曰自己去给家庭挣钱去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基本上全程缺失,那你让孩子长成什么样子?孩子自己心里也没有什么榜样,又能从哪里胜出对抗生活中不如意的力量呢!
推荐大家看一看这本书,一个特别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这本书就是:纸短情长。这本书写尽了一个负责任的、充满爱心的父亲对孩子们的爱和深情。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十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也不断的在更新变换,孩子也越来越大,有时候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出现了力不从心,有些教育方法会不被接受,作为家长也不想紧固孩子的思想,所以要让自己不断的学习。经朋友介绍买到这本书,利用寒假这个机会认真的拜读了一遍,也从中有很多体会。
洛克菲勒,全名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美国实业家,慈善家。因革新了石油工业和塑造了慈善事业现代化结构而闻名。他一生坚信人生的目的是“尽力的赚钱,尽力的存钱,尽力的捐钱”。他以许多负面手段成为了空前绝后的巨富,但他终生不烟不酒,私生活严谨,一生勤俭自持。他并在晚年将大部分财产捐出资助慈善事业,开美国富豪行善之先河,给今天如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等富豪写下了先例,成为美国近代史上最富传奇色彩与争议性的人物之一。
《洛克菲勒给孩子的38封信》真实地再现了洛克菲勒一生思想精华,其中既饱含了一个父亲对孩子殷切的希望与切实的指导,也有着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亿万富翁的财富谋略与管理才华。书中包含了起点不决定成败、态度改变生活、别拖延,现在做、失败并不可怕善与合作等各方面的家庭教育。
一、起点不决定终点。
生活中每人的出生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出生贫寒,有的人出生显赫,但是命运如何最终取决于我们是否努力,而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出身,有的人出生贫寒,却终成大业;有的人出生显赫,却最终落魄。我们有句俗语叫富不过三代,当然也不能以偏概全,只是说出生贫寒的人会有一种渴求改变生活的斗志,他们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改变命运。他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放手一搏的气概。他们对待工作或生活都会积极争取。我们虽然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过什么样的人生,是我们自己争取的,只要我们努力,我们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因为成功只青睐于有准备的人。
二、态度改变生活。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会对你笑。工作也是如此。你热爱工作,在工作中投入无限热情,那么你收获的就不只是工作的酬劳,还会有自我的满足感。如果你厌恶工作,那么生活也会在这种厌恶中变得灰暗。关于这一方面有个故事,那就是有三个石匠在雕塑石像,当有一个人问他们在做什么时,第一个人给出的回答是:“如你所见,我在凿石头,凿完这块我就可以回家了”。第二个人说:“你看到了嘛,我正在做雕像,这是我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酬劳很高”。第三个人放下锤子,骄傲地指着石雕说:“我正在制作一件艺术品”。从三个人的回答上可以看出,第一个人永远视工作为惩罚,在他的意识里只有一个字――累。第二个人视工作为负担,认为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养家糊口。而第三个人永远以工作为荣,他的工作总是充满意义。生活其实就是一种态度,视工作为乐趣,人生亦如天堂;视工作为负担,人生恰如地狱。所以改变态度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同,我们也会真正的快乐起来。
三、善于合作。
在奋斗的道路上,没有谁可以单枪匹马地获得成功。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会依靠他人的力量。要想获得成功,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合作。成功有赖于他人的支持。我们要善于与人合作。比尔盖茨曾说过一句话:我成功的秘诀是有更多的成功人士为我工作。这句话反应出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仅仅靠自己,要用团队的共同努力。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善于与人合作,才会让自己走的更远。
这本书已经读完,但是书中的一些文字总会在我脑中浮现,洛克菲勒不仅仅在教导他们的孩子怎么赚钱,更重要的是,他告诉孩子们应该怎么生活。我也会利用这些感悟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去努力。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十一
关于洛克菲勒的最初印象源于初中政治材料里大腹便便的资本家,洛克菲勒作为美国首富,世界排名第一的石油大亨自然是集压迫与剥削于一身的吸血鬼形象。
在看任正非的答记者问的当天早上,我刚在学习强国上读了习大大讲自主创新的金句。任佬认为完全依靠自主创新很难成功,开放式创新正在取代封闭式创新,成为全球配置创新资源的新范式。
由此不得不感慨社会发展之快。从我记事开始,中国就处于一个高速上升的通道,一直持续到现在。从物质匮乏到消费水准比肩发达国家,在中国史上,没有任何一代人像我们这样幸福和幸运。我想将来也不会再有人会经历如此剧烈地向上的改变。
我的孩子就认为富足是常态,他定不会如我一样,花很大的精力用在更正学生时代的认知上。
当然,前提是我的认知能跟上这个时代。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是洛克菲勒写给自己孩子信件合集。这本书是目前为止,我读到的最好的一本育子书,甚至比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还好。
洛克菲勒在一百年前就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十亿美元大亨。他出身贫寒、极具生意头脑、且热心慈善,他赚的10亿中捐款就捐出了5.5亿。他感情专一、育子有方,即便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洛克菲勒家族及其企业仍在美国极具影响力。
这本书言辞质朴,干货满满。摘录如下:
知识原本是空的,除非把知识付诸行动,否则什么事都不会发生。希望你能去除对知识、学问的依赖心理,这是你走上人生坦途的关键。学问本身并不怎么样,学问必须加以活用,才能发挥作用。
喜欢维持现状,拒绝改变,是一种深具欺骗和自我毁灭效果的坏习惯。
人生随时都有机会,但是几乎没有十全十美的。被动的人平庸一辈子,恰恰是因为他们一定要等到每一件事情都百分百有利,万无一失才去做。这是傻瓜的做法。
我拒绝和两种人交往:一是那些完全投降、安于现状的人。二是不能将挑战进行到底的人。
当有任何困难时,明智的做法是找一流的人物来帮你。如果向一个失败者请教,就跟请求庸医治疗绝症一样可笑。你的前途很重要,千万不要从长舌妇那里征求意见,因为这种人一辈子都没有出息。
我们是在有意义的行动中活着,而不是岁月中。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十二
显然林先生要做自己的传记,并非是要介绍自己的生命历程,也不是评论自己思想和成就。我想林先生对做传记是有很多的想法的,其所作《苏东坡传》、《武则天传》该是过足了情感传记的戏瘾。或许要理解林先生的情感,理解他的品性,可以去看他的苏东坡,看东坡先生的林语堂的影子。在做自己的传记的时候,他只是提提自己对人生经历中的一些阶段的看法,或者是一些难闻的轶事。这便是林语堂风格吧。
如他所说,早期他的文章很是批判,后期含蓄了或者幽默了。从这个传记便透露了这些景象。批判的,或是含蓄的批判的,或是幽默的批判了,或是含蓄幽默地与你交心。“交心”,与读者交心,这是多好的想法。我想所谓“交心”,便是说读者最容易听的进去的话,最容易领悟的道理。要做到这一点似乎是不容易的,很不容易,所以林先生说他非常不喜欢那些所谓的“术语”,认为那是不会说话的人干的事情,不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述思想的结果。那些就是不“交心”吧。林先生说他早年文笔太直,太锋利。那时候的他怕也是尚不能很好地用文字与读者交心。他说,那得怪罪北洋军阀,怪他们给知识分子的自由太多了的缘故。19胡适在其日记记着日本人芥川龙之介的话“中国著作家享受的自由,比日本人得的自由大得多,他很羡慕”。胡适得意:“其实中国的官吏并不是愿意给我们自由,只是他们一来不懂我们说什么,二来没有胆子与能力可干涉我们”。信也。言论自由太多了,便开门见山地讲话,便不知道用“文笔技巧”。恰是从这段牢骚,可体会他后期的“文笔技巧”了。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林先生哪里是在怪罪北洋军阀给的自由太多了呢?分明是在向我辈炫耀那个时代,那个自由的时代,那个属于知识分子的时代,那个属于他们的时代。他们的时代里,他们的理想是“各人说自己的话”而“不是说别人让你说的话”。可怜属于我辈这个时代,是连话怎么说都不知道,连自己说的话是不是自己的话都不知道,自己的嘴巴与脑子是不是自己的都不知道,的时代。当然这样的时代林先生也是经历过的,这也是他后期幽默文学、讽刺文学的由来。因为在那样的时代,自由的表达自己是不行的,是会有“牢狱之灾”的。聪明如林先生者,也会感到“人生太悲惨了”,于是他“不能不故事滑稽”。所谓的“讽刺”与“幽默”,他说只是“滑口善变”,而那又只是他“树立的自卫的机械作用”。吾辈对于其“这一路的滑口善变,其中含着眼泪与微笑的”,该是能有极好的体悟的。用林先生最推崇的东坡先生一句词说是“长恨此身非我有”。
学生阶段肯定是给林先生留下最美、最深回忆的事情。所谓学生阶段,也该就是其童年、青年时期。那时有父母、姐姐的关爱,有芝麻饼的诱惑,有闽南青山、绿水的怀抱,有美丽健康的乡土姑娘的恋爱,还有品学兼优的自信。林先生直到耄耋之年,回味起那些情景,依然那么的亲切、美妙。我们也读进了那些青山绿水,读进了那青山绿水中的姑娘,那充满生活气息的美丽的乡土姑娘。想离开去寻找站在大山中傻笑的赖柏英,或是坐在竹筏上渐渐忧郁的翠翠。林先生的爱情该是极天真的爱情,初恋虽然失败,但是给留下的该是最单纯的感情理想,于是在不能与c结婚的时候他还会“哭得瘫软下来,哭得好可怜”。(何曾几时,我们也会在梦中醒来,抹去脸颊的泪水,却还止不住心中踉跄的哽咽。)或许正是这种单纯,能够赢得单纯的爱情的吧。也许这便是为何到了晚年,林先生依然视林太太是“少女的芳心”,几十年过去那“少女的芳心”依然如当初回应“穷有什么关系”那般“坚定而得意”。其中一件轶事是尚未能明白的,何以林先生会“一个习惯玩母亲的奶,一直玩到十岁”,闽南风俗使然?既然林先生将其将出来,该是别有用意,尚不解。正是与母亲的这种亲密,使其在新婚前夜,与母亲同睡,那时“能与母亲同睡的最后一夜”。不知道那夜林先生有没有哭,林母又是否哭过。从此林先生不再属于她,而是另外一个女人。(据说盐井的藏族,男子在“出嫁”到女性家时,全家人如同汉人女子出嫁一般,要有震天的哭送。)。
回顾学校时光,并非总是好的。当我们能自己识别生活经历的时候,很多往昔不觉的事情开始变得充满遗憾。学校生活便是其中之一吧。林先生相信“课堂听课”是“人类虚耗时间之最大的发明”,“学校是致令学生看书喂非法行为的地方”。学校确实就是那样的地方!他自信自己的学习方法,说自己只读最经典或最下流的书。我辈是读了太多的无用的书,读了太多中流的书,还是草草地读过。我的流弊甚重,花了两小时阅读阅读此书,再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堆上这些文字。林先生说他读一本书的收获可当别人读十本的收获。或许与我比起来可当十三本吧。
另外再做些笔记,记几段我感兴趣的人物的描写,生动、锐利。
关于周作人,和他的文字笔调一样,声音迂缓,从容不迫,激动之下也不会把声音提高。
关于周树人,每逢攻击敌人的言辞锋利可喜之时,他会得意得哄然大笑。身材矮小,尖尖的胡子,两腮干瘪,永远穿中国衣裳,看来像个抽鸦片烟的。
关于刘半农,反对儒家一切思想,而且对一切都采取极端的看法这方面,我觉得他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关于钱玄同,两眼近视,常常脸红。
关于刘半农与陈垣,刘半农在伦敦的时候向别人介绍陈垣说,他“也算是”北京大学的教授。陈垣当时对此话甚为敏感,从此,始终存有芥蒂。
再加一条蒋介石吧,林先生说自己是中国出了蒋介石夫妇外工作最努力的人。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十三
国学现在是一个很虚的词,尤其是现在的所谓各位国学大师,自新文化运动前后一干大师们纷纷逝去以后,国学已经变成了一个虚词,大家都在雾里看花,处于这个目的,探究一下林语堂的相关。
看的电子版本,分为4个部分:从异教徒到徒/我的自传/八十自叙(80高寿时编撰)/自传拾遗,断断续续的看了大约半个月。前三部分其实都是比较完整的自传,所以放在一起看,感觉就把林语堂自传复习了很多遍,尤其是林先生重点落墨的童年和游学阶段。第四部分,从几个角度,将一些散文归集成册。
看这本书意外的发现:
2/勤于发明,热衷中文打字机。
文风朴素又不失风雅,果然是大师风范。对当前人的最大启发,文理兼修啊。
注:这本纸板图书,只有我上面提到的二/三部分。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十四
杰克・韦尔奇是伟大的,我无法用精确的语言全面地概括他的管理理念,只能是跟着他的阐述,搜取只言片语,以期产生思想的共鸣和心灵的激荡。全书通篇读下来,其实就是在讲用人的问题。两次选ge的董事长兼ceo都分别花费将近十年时间,这是何等恢宏的工程啊。韦尔奇的前任雷吉,从著名的飞机面试,候选人从几十人逐步缩小到几人,最后产生唯一一位幸运儿韦尔奇的过程都让人感到既残酷又公平。而韦尔奇也从其前任身上学习到经验,他选接班人同样也花费了八年的时间,虽然在在具体方式上与雷吉有所不同,但其精髓却是如出一辙,都有以下方面的要求,即:诚实、价值观、经验、愿景、领袖气质、锐利、名望、公平、精力、平衡性、勇气。根据这些要求,雷吉选重了韦尔奇,韦尔奇选重了杰夫。
书中讲述的韦尔奇从一个工程师成长为世界上最好公司的ceo的过程同样值得我们深思。年轻时的韦尔奇是一个锋芒毕露、富有才华、同时又是一个时不时会犯一些小错误的小伙子,但是ge很幸运,因为韦尔奇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伯乐选马的过程,在成为ceo前的任何时候,韦尔奇的背后都有一个巨大保护伞在何护着他,在他成功时鼓励他,在他失败时保护他,使韦尔奇不断成长,最终成为ge的ceo。试想,其在ge工作期间,如果在其背后没有保护伞保护他,韦尔奇绝不可能成为ge的ceo。这又从另一个方面验证了“千里马常有,伯乐难得”这句中国古话的寓意,如果没有伯乐,ge的ceo可能会是王尔奇、李尔奇,ge的历史也就要重写了。
书中还谈到ge的另一个用人方面做得很好的例证就是其人力资源总监的较高地位。自从引进了“人力资源”这个词,这个词就开始泛滥了,其实现在国内有许多人力资源仅仅是一个部门经理,或者仅仅是人事部的概念,离真正的人力资源还差得很远。ge的人力资源总监的地位是极高的,在选ge接班人时,甚至副董事长也不能了解整个进程的进展情况,这在国内是难以想象的,由于文化的因素,国内的等级制度中,职务只有自高到低的垂直结构,ge却在垂直结构外还有平行的结构。人力资源负责人较高的地位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在ge,在美国大公司里,人的重要性。
总之,看过《杰克・韦尔奇自传》后让我深深体会到韦尔奇管理理念的精髓就是在于用人,这贯穿于他所有的管理思想和40余年ge的管理过程,他将本书献给ge数以十万计的员工,并特别强调所有的成绩都是同事们共同合作的结果,管理的终极真谛在于用人,人是ge的核心竞争力,ge就是人的企业。“如果不是以人为本,我们的成功是会受到很大限制的”,因此,“我尤为注重把人作为ge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点上我倾注了比任何其他事物都多的热情”。这便是韦尔奇在这部书中一以贯之的思想红线。建立在对人的高度关注这块基石之上的管理理念,使韦尔奇确认正是优秀的`人才而非宏大的计划成就了一切,企业造就了不起的人,然后由他们造就了不起的产品和服务。如果要说泄露天机的话,我想这应该就是韦尔奇所有成功的核心秘诀了。
以上就是本人读过《杰克・韦尔奇自传》后的一点感受,我想中国的国有企业只要努力做到以“人”为核心,视人为“资本”,积极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能够注意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持续构筑人力资源的竞争力,我们的企业也必定能够基业长青。
一、国家、个人的和谐相融。
在《杰克韦尔奇自传》中,能读到一份真诚而又理性的爱国之情,这种感情中饱含的是公民对于国家的关切与眷念。他写到母亲一个人厨房里悄悄哭泣,全家空气凝重,父亲无言,幼年的韦尔奇得知原来是罗斯福总统病逝,这就是父母亲伤悲的原因。罗斯福总统的伟大世人皆知,他的突然去世对美国人民的打击毋庸多言。读到此处,我心深处突然涌上一股既说不清、也道不明的惆怅。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普通人民对一个国家领袖的诚挚情感,一个普通家庭对自己国家的真挚情谊、寄托、祈望,以及将自我与国家溶为一体的认同,就算如我这般从小学一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国人静心细想后也自叹弗如。这份真诚而又理性的爱国之情对于已惯于忘却、背叛以及麻木、怀疑,自堕操守于富贵荣华之前并对修饰得美丽无比的政治理念见惯不惊的我们,犹如一瓢冷水,将自我虚化的伟大感觉,冲刷得一干而净。在那样的环境下,总统不是一个无限膨胀的神灵,爱国也不是一个大而无当指向虚无的口号。
真诚而又理性的爱国心,兼备了个人的正直品质与放眼世界的阔大与包容,庶几近乎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理。
二、理解、信任;人性化的管理。
韦尔奇在理解、信任氛围中获得的成长,而当他开始做了ceo后,也有了属于韦尔奇的深具细节魅力的人性化管理。
每个人无论学习或工作,置身其中的团体,具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氛围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28岁、匹兹菲尔德、实验室。第三章韦尔奇叙述到,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室发生巨大爆炸“爆炸的气流震碎了顶屋所有玻璃……我害怕极了,作为负责人,我显然有严重过失”。到集团公司查理理德那里解释事故的起因,韦尔奇叙述“他表现的异常通情达理。他几乎是以苏格拉底的方式来处理这起事故。他所关注的是我从这次爆炸中学到了什么东西,以及我是否认为自己能够修理反应器的程序……这一切都是充满理解,没有任何情绪化的东西和愤怒”,最后他说“谢天谢地,没有人受伤。”
反观诸己,在我们的环境中,很多上级管理人员在从事管理活动中,落实、检查、验收时对种种脸色转换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浅薄应用得是多么广泛。任何一级管理人员和下级执行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纰漏是难免的,而由于工作失误或者是没有达到上级所期许的层次,被上级痛骂和数落的现象也是常见的。我们每一天生存的意义多都用在了许多无聊的事中,用在了“应付”这两个字上。“苏格拉底”式的处理方式,这种管理修养在1963年的春天给韦尔奇留下的深刻影响是铭心的。
韦尔奇1963年的过失并未使他停下走向ge最伟大的ceo的步伐,这种优良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管理素质只有在专业管理团队中才会出现。查理的理解和宽容以及他的辨证领悟能力,在不经意间为一个年轻人创造了一个更伟大的前途,为一个团体种下了一颗忠心耿耿的树。很多管理者和上级领导每天嘴上都大谈企业文化,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企业、团队文化不是如何熟练应用《厚黑学》,不是时刻想着怎样对上级和下级使用《三十六计》,不是领会了王阳明、曾国藩的思想精髓、处世哲学就会管用,不是将权力的光辉化为高傲冷漠凶狠的面部表情生产“威望晕”,不是靠建立小帮派和依靠小团体制造虚假气势就能达到一定威望值。而那些妄图将从古书中以偏概全得来的权谋之术与官场哲学实践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便颇有些缘木求鱼的戏剧味道了。
韦尔奇在第三章最后一句话是:我终于上路了!他是去佛罗理达参加公司高层管理会议。
韦尔奇深知理解、宽容、信任在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他成为管理者后也以小便条的形式实施了他那极具细节魅力的人性化管理策略。韦尔奇的自传中没有花过多的笔墨来描述在管理过程中伤心费神的“内耗”现象,也没有提到与员工有多大的冲突以及由此郁积下的不可饶恕的过错而后悔,倒是他多次对自己写的小便条的作用进行描述,而这体现出的便是韦尔奇管理的细节魅力所在。于韦尔奇对杰夫写道:”……我非常赏识你一年来的工作……你准确的表达能力以及学习和付出精神非常出众。需要我扮演什么角色都可以――无论什么事,给我打电话就行。”在本书的后部有韦尔奇从19至写给杰夫的便条,这些便条在完善韦尔奇管理理念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这些充满人情味的便条对下级或者是朋友的激励是多么让人感动,这种尊重付出,肯定成果的胸怀令多少管理者自叹弗如。
任何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始终都会将尊重人、以人为本当作自己管理实践的指南,并在实践中随时随地体现自身良好的个人素质来感动别人,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
三、荣誉、责任;用人。
荣誉心、责任感是每位管理者均应具备的优良品质。而这荣誉心责任感一代一代的良性的承袭,对管理者而言,进而细化至管理者用人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着超越自身利益的荣誉与责任,雷吉与韦尔奇在用人不疑和各尽其才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文化传承理想、历史,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世界是多样性的,纷呈绚丽的多样性文化激发了人类无穷创造力。在接触过的西方文化中,一般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就是对责任的推崇和对荣誉的爱惜。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对一个政党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爱情的责任、对子女的责任等等。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是值得信赖的。阿尔伯特《把信带给加西亚》发表于上世纪初,经一版再版,而于近年才被我国大多数管理人员发现其中的内涵,加西亚的主要精神就是崇高的责任感促使加西亚把信送到将军手中,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加西亚没有丰功伟绩,但加西亚精神对美国民众的影响是深远的。
每一个。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十五
北京时间8月5日晚,在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中,林丹逆转李宗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卫冕奥运羽毛球男单冠军的选手。他的自传《直到世界尽头》也于昨晚九点半首发。
此书被誉称为史上最霸气的个人自传,林丹在书中除了剖白自己的心路历程外,还叙述了与教练、队友、对手以及与妻子谢杏芳的感情。书名正是林丹手臂的纹身until、the、end、of、world,林丹说道,“羽毛球对我来说,不是某一个冠军,也不是某一刻的欣喜或伤心,而是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即便伦敦是我的最后一届奥运会,即便多年后林丹这个名字已经模糊得像一个符号,但是我还有可爱的你们。我会记得在青春似火的年纪,我们一起走过的岁月。那些共同的记忆还会延续下去,直到世界尽头。”
值得一提的是,与林丹在昨晚上演巅峰之战的马来西亚选手李宗伟,也有一本名为《败者为王》的自传。细心留意会发现明星写自传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刘翔《我是刘翔》、李娜《独自上场》、姚明《我的世界我的梦》等等。这一现象不仅局限于体育界,娱乐圈也是如此。例如陈坤《突然就走到了西藏》是自己真诚的心灵剖白,他用纯朴真挚的文字,以赤子之心打动了无数读者。陈坤更是凭借此书,力挫80后作家的领军人物韩寒,入围2012年南方阅读盛典终评榜单。
对于明星写自传这一现象,难免令人心生疑惑,事业还在打拼中,明星为何急于写自传?对此,我们可以从林丹的话语中找到答案,“我更愿意称它为‘纪念册’。我不想高高在上地说教,也不想让人把我当作范本,造物主造就了不同的你我,就一定预设了无数种成功的可能。我只希望在有限的文字里,纪念我们走过的荣辱与共……过去这么多年,你们在赛场上见证了不同时期的每一个我,那都是真实的林丹……与一生相比,我过去的岁月只能算是匆匆片刻,我也不过是在羽毛球领域里做成了一些事情。现在,让我只做林丹,做回自己。那个从福建龙岩的小县城里走出来的小伙子,他平凡如你,正在书写未来。”
的确,这些书有着无可取替的价值与意义,它们叙述着明星光环背后的故事,承载着他们独特人生的生命体验与情感记忆。独领风骚的明星的传奇故事在光环映照下,更能彰显出巨大的吸引力,阅读着这些故事,我们能从中吸取无穷的正能量。或许,这恰恰也是陈坤的处女作《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能以最高票数入选南方阅读盛典终评榜单的原因所在。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十六
最近在读《荣格自传》,很久以前就已经接触到过这本书的书名,而且也已经找来放在文件夹里,可是一直没有打开来读,一则是因为自己没有准备好走进一个诚实的心理学家的内心世界,再则也是没有完整一些的时间。所以一直拖到现在。
坐在凉爽的图书馆里,或者是稍有些闷热的办公室里,看着这本书,经常会忘了时间,真实情况是看得很辛苦,大脑时而会很累,甚至会出现很多幻觉——真担心自己,能不能掌控自己,掌控这一切。
书,一直在读下去,有一些我自己也是有过经历的,例如,儿时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举动、梦境,还有迷惑和好奇,夹杂着一些幻觉;有一些是令我惊奇的,例如,荣格对于自己梦境的解释和对一些精神病人的治疗方式;。最突出的印象是:我被这个心理学家的诚实而感动。他对自己、对一切都是那么的诚实,他说:我追求的不是权威,是真理。
所以,我一直认真地深入地读下去。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十七
今天好友给我推荐了李开复自传,原本我对各式各样的自传并没多大兴趣,刚看开头的时候也觉得一般,但是读下去发现写得果真好,居然一口气把一整篇读完了。现在趁着记忆犹新的时候,记录一下读后感:
1.追随心声。
纷纷扰扰、追名逐利的事件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李开复也好,其他伟人也好,都提醒年轻人要追随自己的心声,做自己想做的事,做到舍得。
2.工作要有重点。
和很多世界级企业一样,google有众多产品,而搜索服务是google的核心业务。李开复在google中国成立之初重点抓搜索服务的质量,看似不赚钱,却将核心业务的根基打得十分扎实。企业如此,个人做事也当如此。
3.扛住外界的压力。
成功并非只有荣誉相随,压力也会随之而来。能够扛得住压力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李开复离开微软时、google中国成立初期,都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和质疑,最终他乐观的顶住了压力,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4.不同意,但是支持你。
google鼓励所有员工主动把想法付诸行动。如果你不适应,也许你会不知所措,但是你知道该做什么,就能发挥你最大的潜力。
5.从厨房开始的创新。
头一次知道原来google对于厨师也有着严格的要求,把创新从点滴做起,从厨师到员工,无一例外的遵循着创新的原则。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十八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这本书收录的是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给自己的儿子写的38封信,如果看了就会知道,书里满满的都是鸡汤。
但是如果我们又了解到,这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在和自己的儿子关于做人、做事乃至人生追求的沟通,或许我们就知道,它是如此的真挚、感人并且富有向上的力量。
在分享真正的内容之前,我首先要说,洛克菲勒的信中有些观点不免带有偏颇,所以看书时也需要甄别,有区别地进行吸收。
书中的第一篇选的是洛克菲勒在芝加哥大学演讲后写给自己儿子的,主要讲的是一个人的思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富贵有贫贱,思想无高下。我们内在的思想高度或者准确地说是认识的高度,是会决定我们一生的成就的,因为这种思想会左右我们的行动,导向我们所要的结果,最终体现在我们的成就上。
消极地对待生活,生活自会回报我们消极的结果;积极地对待生活,生活自会回报我们积极的结果。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只可惜很多人都不相信。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不错的一本书,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给我的生命里注入了许多新鲜的血液,让我能够在汲取了这些力量后继续负重前行。
有位智者说:教育包含很多方面,但它本身不教你任何一面。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如果你没有行动,哪怕世界上最美丽最实用的哲学在你那里也无法实践。其实有很多古语大道理都是说行动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其实并非任何行动都会带来积极的结果,而只有明智的行动才会使结果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不难发现,不打扰别人的人,不付诸实践的人,等别人指示才做事的人,不会受到赞扬的。所以,多实践,多行动,并且是立即行动,最好是有计划的行动。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篇十九
杰克·韦尔奇,通用电器的首席执行官。他在全球享有盛名,被誉为“美国当代最成功、最伟大的企业家”。作为通用电气历史上最年轻的ceo和董事长,从1981年上任至2001年退休,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使通用电器的市值达到4500亿美元,增长30多倍,排名从世界第十位提升至第二位。杰克·韦尔奇是二十世纪商界的传奇人物。
《杰克·韦尔奇自传》是韦尔奇退休前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望与再现。他在书中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自己从童年到退休的主要经历,将其成长岁月、成功经历及经营理念娓娓道来。透过他朴实而又坦诚的语言,我为杰克和他母亲间的母子深情所感动,为杰克无处不在的自信、突破、激情和协作所感染,为一段段公司变革、愿景的提出与实施、新产品开发或者新观念的推广所激动。
要让母亲以他为荣。由此,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他们在我的成长中也是严厉中透出无限的关爱。在物质上不算富足的年代,为了我的茁壮成长尽了最大的努力,然而从幼小时起,哪怕一次小小的跌倒,他们都总会严肃的对我说“永远不要为错误找理由”。我感激我的父母,他们为我成长倾注了无尽的心力。如今我已长大成人,应当担负起责任,回馈父母。父母所需要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孝敬,更需要精神上的关心与体贴,我是他们生命的延续,精神的寄托,如果有一天也能让他们以我为荣,那是对他们最好的回馈。
探索。正如那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突破就是永不满足,不断改进。要实现突破,我们在工作中就要多思考、多探索,积极寻求更具指导意义的新理念,更合理的工作程序,更先进的工作方法。我局目前经营发展情况较好,正是这样我们更需要寻求突破,建立远大的愿景,以此抓住市场机遇,更好的发挥已有优势,拓展更有前景的领域。
书中还提到许多商界的真实案例,主要讲述了杰克·韦尔奇在通用电气工作时候的一些关于公司的招聘,管理理念,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绩效考核等有关于管理的部分。
在杰克·韦尔奇的职业生涯中,他最引以为荣的是他独创的"无边界"理论。韦尔奇将“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升华为了“无边界”行为,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种思想指导,真正实现了对官僚主义的终结,将自己的团队建成了一个学习型的团队,讲协作精神、好学精神,不仅能在公司内部推动先进思想的传播,更能推动企业向外部组织学习,进而实现了集体智慧与能力的最大化,使通用电气汇集了一群有激情有活力的精英,创造了一个世界级的企业。我局现在已经认识到了这种管理模式的重要,我们正积极建设学习型组织,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集思广益,全局上下共创愿景,我想这也算是无边界行为的一种雏形吧。
公司销售额从250亿美元攀升到1110亿美元。通用电器的案例告诉我们,愿景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它需要整个企业自上到下、每位员工都树立并长期坚持共同愿景。在完成共同愿景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是抛弃劣势项目或裁员,但任何困难都不能动摇企业掌舵者对实现共同愿景的坚持。
通用电器为实现“数一数二”愿景的过程中,还进行了财务系统的变革,过去财务体系所处理的事情当中近90%都是单纯的财务记录,只有10%是一般性管理,改革后则能做到近一半的内容是放在管理和领导上面。并将审计人员变为了业务部门的支持者,而不再是公司里的警察。由此,将一个审计控制导向的财务系统转变成了一所培养管理精英的优秀学校。目前我局的财务工作基本上集中在财务记录的工作上,我认为我局应向通用学习,不仅发挥财务会计的作用,更要发掘管理会计的职能,利用有限资源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益,客观预测经济前景,能动参与经济决策。
杰克·韦尔奇是天才的,同样也是幸运的。他达到了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目标,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亲密的家人和朋友也让他享受着生活的无尽乐趣。他的品质值得我学习,他的情感值得我感动,他的功绩值得我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