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作文提分技巧(四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高考作文提分技巧篇一
技法概述
叙述材料论证中心时为了避免突兀,先陈述与中心相应或相对的内容,或用另外的人或事做“衬垫”,或批驳异己思想,从而突出强化中心观点。前面内容铺陈衬垫,蓄势增情,强化表达效果,起着烘云托月的作用。
例文示范
以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点亮智慧的飞翔》为例,可以先批驳异议,然后再点出自己的观点,从而把目光聚焦到论证自己的观点上来。请欣赏下面语段:
有人说智慧是上帝咬过的苹果,淡淡的红衣上留下深深的痕迹;也有人说智慧是女孩刚剪过的刘海,清秀的面容上堆满了美好;还有人说,智慧不过是茶余饭后闲谈的脚本,它的踪迹我们根本无法寻觅。上帝咬过的苹果是否智慧,那得问问乔布斯;齐刘海的秀美是否智慧,那得看它是否真美;至于闲谈的脚本是否智慧嘛,那得问问叔叔大爷聊得是否尽兴!
我以为智慧就是一种需要真心的艺术,也是一种需要思想的文化,更是一种需要精神的力量。
运用点评
选段先花了不少笔墨阐明在他人眼中智慧是什么,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智慧的内涵和特征,使读者对抽象的智慧有了具体可感的认知,也让智慧的内涵更为丰富;然后在前面多层铺垫的基础上,导出作者自己的观点“智慧就是一种需要真心的艺术,也是一种需要思想的文化,更是一种需要精神的力量”。
高考作文提分技巧篇二
技法概述
对比法是为了使得论证更具说服力、思维更为严谨缜密、材料更具张力,可以从相对角度阐释两则相对的材料或者同一材料的正反两个方面,通过对比以充分论证中心,服务于表达的观点,突出中心论点。
其中,对于一则能论证中心的材料,可以再增加另一则相对的材料,以构成鲜明的反差,让读者在对比中有更清晰的判断和思考。
例文示范 1
下面是2015年安徽高考优秀作文《戳穿表象方能洞察本质》选段,文中综述司马迁和唐武宗两则材料,把两者进行对比,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对比映衬,揭示要看清事物的本质。
现实往往被表象掩盖,因此戳穿表象尤为重要。司马迁看穿争名夺权,乱世纷争,以至在幽暗难明的社会中,挥舞起早已尘封的历史之笔,揭开了一场场带血的阴霾。倘若唐武宗看穿政局的表象,又怎会发生“甘露之变”呢?因此,不戳穿事物的表象,就难以看清本质,洞察时势。
运用点评
司马迁看穿了表象,从而避免了一场场灾祸;而唐武宗却未能如此,以致带来灾祸。对唐武宗材料的叙述用了一个关键词“倘若”,与前面材料形成鲜明反差。
当然,也可以针对一则材料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阐释,反面论述时可采用“假如”“如果”“试想”等句式。大胆地进行假设,从反面思考,可以发现另一种风景。这也在有意无意中拉长了文章篇幅,当然更重要的是增强内容的想象性。
例文示范 2
下面一个文段灵活地运用了项羽的事例:
乌江岸边,残阳如血,曾叱咤风云的枭雄一步步走向生命的末路。对于亭长的劝渡,项羽因未能放下顾虑而一意孤行。昔日江东父老的殷切期望成为西楚霸王心里再也无法卸下的重担。最终于四面楚歌中自刎身亡。试想当初项羽若能放下顾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也许就不再只是历史上一个空留的千古遗憾。
运用点评
许多考生针对项羽的遗憾总会对项羽进行假设,此段不仅从正面揭示项羽未能放下顾虑而走向悲剧,也从反面阐释若是项羽放下顾虑,历史会少些遗憾。
高考作文提分技巧篇三
技法概述
此方法注重于对话题或中心词进行深入思考,依据人物的生平事迹或其他材料,挖掘话题或中心词的内容是什么,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做的,怎样做到这一点,凭借什么去做,这样做有何意义,即对于中心词语或论点的内涵、时机、方法、方式和价值进行具体分析阐释。这样既能扣住中心,服务于表达的主题,又能丰富文章内容,使结构清晰,是考场作文叙述材料常用的方法。
例文示范
例如2015年全国卷作文《最美的风采》,由“最美的风采”能立马想到一系列问题:谁的风采最美?最美的内涵是什么?最美的原因何在?最美的风采有何意义?在什么条件下是最美?文章可以围绕这些问题进行阐释,把中心与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下面一段是运用诸葛亮的材料来揭示“最美的风采”这个中心思想:
宁静致远,我们的风采最有内涵。他,曾一度躬耕于南阳,恬静地生活,但他致远。他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天下大势,早已胸有成竹。他摇摇蒲扇,捋捋胡须,片刻一个计策就出现了。孔明的风采最有内涵。
运用点评
本段主要阐释了诸葛亮“最美的风采”是宁静致远,且指出哪些具体行为体现了这种风采,同时阐释风采最美的原因是其最有内涵。这里对风采的阐释较为独到,让读者有更为新颖且丰富的理解。通过事例来阐释中心思想,不愧为一种化抽象为具体的技巧,使内容更具震撼性。
高考作文提分技巧篇四
技法概述
倒问法,即倒叙设问法,为了给读者留下悬念,避免平铺直叙,打破常规叙述材料的思维,在叙述材料时不急于揭开材料主角的神秘面纱,而先亮出主角行为的价值,或者历史场景,似隐似现地暗示材料的主角,引发读者思考和追读,再点明行为的主角。其基本句式为“是谁……?是谁……?是你,……”,也可以是这种句式的变形。该方法通过两种艺术技巧增强了材料的说服力和论证力度,是考场作文叙述材料比较新颖的方法。
例文示范
下面是一组对屈原材料的不同叙述技巧的对比:
原文:屈原坚守自己的本色,坚信自我,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保持自己的清白。可他却遭到排挤,以致最后无路可走,只有选择跳进汨罗江。
改文:看,是谁在波涛汹涌的汨罗江边,静静伫立,想到国家,想到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自己作为顶天立地的男儿却不能挽救国家?是屈原,坚守自己的本色,不与世俗随波逐流,不与小人结为贼党,默默地为忠诚和正义坚守自己心中的一寸芳地。
运用点评
通过对比发现,改文的语言和内容明显具有生命力,原文虽然扣住了“坚守本色”这个中心,但叙述平淡如水,难以震撼读者心灵。而改文在介绍主角之前用一个整句描绘情景,为主角屈原的出场做导引,把读者带到如诗如画的意境,打破常规的阐释名人材料的方法,激发读者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