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元宵节散文随笔(实用1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元宵节散文随笔篇一
时光像宇宙的流星雨,从我的眼前一划而光。我的手极速地向空中抓去,想让这美好时光在此定格,却瞬间从指缝里穿过。
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那么的顺溜。一颗悠然的心,还缱绻在欢快的气氛里,沉浸在新年的氛围中未曾拔出,一晃已到了十五元宵节。
漫步在黄昏后的民主路街道上,试图找些美景拍两张留影。可惜到处都是人流,热闹的气氛氤氲在古街里,每拍一张都有一帮人挤进镜头里,只得收起相机随便转转看看。
天色逐渐朦胧起来,街上的灯光也渐渐亮起,一片五彩缤纷,华灯初上,把老街映衬得更加古色古香雍容华贵。
街道两边,卖小花灯的摊位占据了主打位置,一家挨着一家。五光十色的彩灯布满了老街,把行人的脸照得有红似绿的,一派喜气弥漫在夜景里。
人海中,大人孩子手上拿着各式各样的花灯,像星星一样在人群里逸动。当今最具感召力的还是数小孩子,大人们跟在他们后面,乐此不疲的付钱拿东西,拿东西付款。他们说向东就跟到东,说向西就跟到西。说打狗就打狗,说撵鸡就撵鸡。说要天、赶紧搭梯子,说要地、立马铺垫子。好像每个快乐的节日,都是专门为他们吃喝玩乐而准备的。
想当年儿子们小的时候,我们不照样也是如此!如今孩子们都长大了,结过婚的独立生活去了,参军的保卫祖国去了,最小的也已经十七八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再也不想跟在爸爸妈妈旁边磨叽了。
此时此刻,脑海中陡然又泛起了下午时的情景:军人的儿子背着背包离开家时的背影,让我心里倍感酸楚,泪水偷偷的从眼睛里溢出。每年他都这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匆匆的问候,说不上几句贴心的话。匆匆的道别,叫妈留步再留步。
我只能宽慰自己:孩子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只要他能过得幸福和快乐,即使时间再长一点见一次,也会为他而感到高兴和慰藉。
有人说:不喜欢孩子多,多了把自己的爱分散了,不知到底爱哪一个是好。其实不然,孩子再多都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多一个孩子就多一份爱,多一个孩子就多一份牵挂。妈妈对每一个孩子的那片爱,只会有增无减。
如今,像我这样的同年人不胜枚举。孩子不在身边,也只能自我安慰地寻一些乐子,找一些兴趣,开心的投入到自己的喜好中。把闲暇的时光填满,不留一点空隙给自己,去胡思乱想那些让人惆怅的事。
看着满街喧嚣的人群,感觉没什么可看的,只是数数人头而已,索性不如打道回府,安心写我的文章去了。今天出来转一圈就当是散散心、凑个热闹。
我喜欢朝花夕拾像花瓣一样漂亮的文字,精心的拼接成一朵朵美丽的花朵,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灿烂。
正月十五,天地间供奉着一轮圆满的皓月,她像银盘般高高的挂在浩瀚的夜空,也挂在每个人的心上。她静静的遥望着凡尘的一朝一夕。人间有悲欢离合,她也有阴晴圆缺。是圆是缺,让皎月女神去保佑!是喜是忧,让上苍去赐福!
元宵节散文随笔篇二
仿佛一个弹指挥间
半个月的时光就扬长而去
将“元宵节”再次搬弄上了鼠年舞台
于是,人们均会不约而同的庆祝一番
煮汤圆、猜灯谜、点燃大红灯笼
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中奔放
旨在欢庆这又一传统节日
尽管这元宵散发的节日浓情尚在
却因各单位今日正常上班
而有些大煞风景
使闹元宵的情趣便有些笨拙
但“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的寓意
使千家万户又如何“处之泰然”呢
无奈之余,也得走马观花一场
用心灵去邂逅元宵的意浓
各种灯笼的竞相绽放
璀璨了十五温馨的夜空
伴随皓月当空、繁星点点的衬托
与路灯编织了一副精美的画卷
那里有张灯结彩的气势
有红红火火的寓意在燃烧
这唯美的自然一幕
瞬间陶醉了满城悠然赏灯的人群
于是,今夜又将新春气息再次升华
万人空巷的局面里
诠释了节日的温馨
以及人们许下心愿的那份期盼
尤其夜空浮现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一幕
深深诠释了元宵佳节的悠久历史
仿佛将汉代传承的文明和印记
挥洒在了今夜花灯十里绽放上
完:书写于20xx年2月22日
元宵节散文随笔篇三
乡村的元宵是从白天开始的。晚上游灯,白天游神。游神,就是抬上菩萨到处走一走。乡里人体谅菩萨整年正襟危坐,要管人间万事,很累,还捞不着一次公费旅游。春天到了,百姓可以到野外踏青,菩萨有腿却哪里也去不了,纯朴的百姓愿意在元宵节那天,当一回菩萨的“腿”,带他们到村里村外走走。
菩萨坐不惯汽车,即使有宝马,也到不了沟垄巷陌;八抬大轿是古代官员坐的,博物馆里有。百姓泥腿子出身,备不了,找出几把老旧的太师椅,因陋就简做成菩萨的座椅,那太师椅的颜色犹如农人脸上的黧黑。百姓也有一点小小的私心,菩萨走门串户,也捎带着给百姓送来吉祥和平安。
菩萨出巡,从香烟缭绕的寺庙下乡,“肃静”“回避”的牌要举得很高的,但菩萨不嫌热闹,敲锣打鼓就不用多说,开路要四门铳枪,铳声比春雷还响。引路的除了租来的高头大马,富裕起来的农人与时俱进,西装革履,开上一溜的小轿车,有意无意地要把菩萨出游弄成高规格的出访,乐此不疲,也不管坐在椅子上的菩萨会不会心存嫉妒。
农人为了愉悦菩萨也愉悦自己,穿上只有在戏台上才能看到的服装,彩旗飘扬,十音八乐、舞龙狮、踩高跷、跑旱船甚至扭秧歌,会什么就来什么,不会的也要经过大半年的训练。比较有特色的是大钹队,清一色的乡村妇女,穿大红大绿的衣裳,手里拿着两面铜大钹,指挥的鼓声一响,组成阵势的妇女们扭动略显僵硬的身体,整齐而又粗枝大叶地做出各种姿势,配合脚步的移动,手上的钹齐鸣,似乎要攻伐什么,让人仿佛回到古战场。她们尽情地让钹发出轰天的声音,不是要证明她们红装武装都爱,而是要让人们看看,她们的文艺细胞并没有随繁重劳作的汗水而流淌干净。元宵节看作一次农人自发的文化下乡更贴切。
典故一定要搬上一些的,比如八仙过海,老旧了,但没有多少文化的老年人喜欢,戏剧舞台上有《十五贯》和娄阿鼠,那年是鼠年,刚好可以扮演,走在路上也给农人一些警戒。晚上观看游架子灯,不提防就有一只老鼠从动画片里蹿到架子上,细看却是惟妙惟肖的“米老鼠”。不禁纳闷:这美国的米老鼠什么时候要拿到签证,到中国来欢度元宵节了?说农人朴拙,他们还挺幽默的,连这样的国际玩笑都敢开。不知道中国的土菩萨喜不喜欢这洋玩意。
在爆竹声声中,菩萨大概也来不及细想。他们的身前身后都有十音八乐和戏曲演唱,农人大概也知道菩萨不喜欢流行歌曲,就咿咿呀呀地唱了一路,不管菩萨烦不烦。菩萨经过的地方,农人总要燃起一堆火,不知是天冷时要给菩萨烘暖,还是预示今年自己今年的家景要红火。鞭炮是要放的,越响越好,菩萨的耳朵耐得住高分贝的噪音。各家各户要争着给菩萨压岁钱,用红绳子系好,挂在菩萨的脖子上,没人想到这是把菩萨当走亲戚的小孩,更不会想到天国究竟流不流行收红包。
走一段距离,就有一户人家在门前的场上摆好供品,请菩萨驻足喝一杯茶,这叫“接茶”。菩萨自然不能拒绝,来者不拒,停下来喝点茶,吃些点心。几乎所有的人家都在杯中斟满了档次不一的美酒,无论如何,菩萨是要喝一杯的。这一路走走停停,吃吃喝喝,菩萨的肚量和酒量还真行。
酒酣的菩萨颠簸了一天,还不能提早休息,晚上游灯还得隆重出席,一切照旧,只是游行的队伍中多了各种灯。火树银花,一夜鱼龙舞,让人仿佛回到了宋朝。这里的元宵灯就是从宋代一直流传下来的。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代,不知道他看了乡村元宵灯后会有什么感慨。
菩萨是不会感慨的,从白天到晚上,一路醺然,这回爆竹声稀落了,该好好安歇了。这一个难眠的元宵夜,就让它在各家各户门前的大红灯笼里继续明亮吧。
元宵节散文随笔篇四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今年我度过了一个特殊而热闹的无宵夜。
说特殊,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不在家过节。以前,每年正月十五,我们全家早早就准备好了去看花灯,每年,我都能欣赏到漂亮新颖、五彩缤纷的花灯,还会看到美丽迷人、五颜六色的焰火。听妈妈说,张掖的灯展比临泽更清亮,所以,我征得爸妈同意,到张掖姨姨家过元宵。
姨姨早早就煮好了汤圆,圆圆的,从口甜到心,但人和哥哥只吃了几个就缠着姨姨带我们去观灯。
到了广场,啊,真是人山人海,四周挂满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花灯,让人目不暇接。有火红的金鱼灯,象征奥运的福娃灯,开屏的孔雀灯……今年是牛年,牛当然是主角了,有金牛闹春灯,牧童戏牛灯,斗牛灯,一排排闪亮的花牛灯祝福人们今年身体牛,事业牛,生活越来越牛。
远处,一闪一闪的灯塔吸引了我,我们费了好大的劲才挤到前面,高高的灯塔上镶着漂亮的霓虹灯,红的,蓝的,黄的,绿的,五彩纷呈,耸立在广场中央,美丽极了。
过了一会,我们又来到了甘泉公园,这里也挂了许多灯,特别是闪烁在柳树丛中的,有可爱娃娃灯,美丽的孔雀灯,金灿灿的元宝灯,真叫人留恋忘返。
这时,随着轰轰的声响,广场的天空一下子亮了起来,噢,原来是开始放焰火了,这可是我最期待的了,只见焰火似一朵朵漂亮的花在空中绽放,又缓缓消失,有的似美丽的流星一样划过天际,有的似天女散花一般,从远处的天空慢慢飘落,美丽极了。
正月十五的张掖多么热闹,元宵节的夜景多么迷人啊!
元宵节散文随笔篇五
作者:浩雪
在春节的边缘眺望着元宵节
渴望让日子加快速度
像高速列车
瞬时抵达南方
而过了元宵节之后
渴望一种规律性的生活
正像从月亮里看到的那样
渴望成为某种步伐
一盏花灯和一碗汤圆
放置汤圆的桌子,或者
正是那月亮
春节和元宵节彼此对接的新绿
元宵节散文随笔篇六
元宵节的夜,朗月星空,凉风徐徐,群星眨着调皮的眼睛,凌空嘻嘻,俯瞰大地,似乎在这元宵之夜,被人间美好所吸引。
瞬息万变的烟花,曼妙地展开,形成了七彩的花朵弥漫苍穹,把天空央托的绚丽多彩,美丽壮观。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此起彼伏,荡漾空中。此情此景,突然一股浓郁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如果此刻在家乡,我想这时一定会在灯棚前欣赏那美丽壮观的传统文化艺术。
我的家乡是一座古老的小镇,临水环山,交通方便,有着几百年传统文化历史的城镇,灯棚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三代(清代、民国、当代),具有三百年的历史,每年的腊月,那些老艺人就开始筹备,设计,绘画,手工,经过多日的辛苦操劳和努力,正月十三,正面三层,美丽壮观的灯棚,坐落在镇政府的门前的十字路口。
灯棚底面高于地面2米以上,供游人穿行;二层下设布制横额,迎面四根盘龙灯柱,分别间隔架设在12块门槛灯上,柱灯上面连接灯房斗拱飞檐,分开左右三个空间,悬挂24块面灯,面灯下挂玻璃宫灯和玲珑珠灯,中间纵深处陈设有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各种古玩,后壁中堂张挂名人字画,左、中、上方遮盖棚布。三层以上以海马文兽压脊,飞檐斗拱下装面灯24块,四组彩灯吊在飞檐挑角上,每组9盏,称九莲灯。
其灯具、彩绘、设置随着时代的进程各自反映时代色彩,门槛灯多绘制12生肖,三层正面面灯常常绘制24孝图,戏曲故事画面,有水浒、西游记故事画面。嫦娥奔月、哪吒闹海,微型电机制作火车穿山洞,随着时代的变迁,适应当前的形势需要而创作面灯。灯棚每年花样翻新,争奇斗艳,远近驰名,把节日装扮得加多彩绚丽,更加喜庆,节元宵的晚上,方圆左近的人们,带着家人,带着凳子,背着孩子,用架子车拉着老人,陆续到来,灯鹏上彩光四射,面灯上的各种人物和动物栩栩如生,喇叭上放着欢快的音乐,灯鹏周围人山人海。
八点左右云彩灯开始表演,云彩灯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舞蹈,其表演形式是用八个人,四男四女,每人手执二灯,初上场以小横步至台前,相继作顺灯(转圆圈),揭地皮、单折、双折、单折带、双折带、满折、盘龙(正龙、倒龙)对莲、里五花,外五花等队形画面,以形容云的动荡,由轻轻飘动到激烈飞行。
云彩灯从乾陵十五年传承至今,曾在七十年代进京演出,受到周总理热情赞誉并题词。
听着轻快欢乐的音乐,看着轻盈优美的舞蹈,随着观众阵阵的欢笑和热烈的掌声,场外的鞭炮声,还有绽放空中的朵朵灿烂的烟花,浓浓的节日气氛,,让每个人连上挂着喜悦的表情,沉侵在节日那喜气盈盈的氛围中。
到了正月十六,人们都早早吃完早饭,来到马路两侧等待文艺大军的到来,全真的乡村,学校,工厂等所有的团体单位,都会献上精彩的节目。
我们的镇上有一座大庙,每年的这时候,文艺大军都要先去朝拜列为神灵,祈祷平安,九点来钟,拜过神灵的文艺大军浩浩荡荡的开过来了,前边鞭炮开道,两个人打着的横幅,上写着欢度元宵》,后面是两辆拖拉机拉着大鼓大刹,几位帅气的年轻小伙,身穿大红,腰束彩带,雪白的毛巾扎在头顶,锣鼓打得有板有眼,震耳欲聋。紧接着舞狮队,在人们的印象中,狮子是百兽吉祥至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平安,尤其在重要的节日里,舞狮表演,意示人们对吉祥,平安,幸福的渴望。舞狮人头戴大头佛面具,下穿灯笼裤,身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
后边又过来一个人身穿长袍,要系彩带,手中高高举起大大红红的绣球,紧追绣球的是一条张大嘴巴,被十几个身穿彩衣,头上扎着白色毛巾的人上下舞动的的长龙,它代表着华夏民族的精神,它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奇异动物,它善于变化,能翻云复雨,吞云吐雾,元宵节舞龙,以示人们祈福本年风调雨顺,喜获丰收的美好愿望。
在后面是高跷队,腰鼓队,大秧歌,抬花轿,旱船队,等等数不过来,每一个队都会在灯棚旁边耍上一阵,也叫祭灯棚,那些化妆丑大姐的男人,时不时向周围的观众飘洒眉眼儿,玩儿个鬼脸儿,逗得人们哄场大笑。
节目结束,已是下午两点多,这喜庆的节日里,在娱乐烘托的气氛中,人们忘却了饥饿和疲惫。
元宵节散文随笔篇七
元宵节是年的最后疼爱
一个人不是孤独,思念一个人才会孤独,思念一个失去的家就会满怀孤独——陈樟玙璠。
又是一个蓄满念想的日子——元宵节。
元宵熟了,漂在锅里,轻轻一拨打着旋儿,像我扑棱扑棱的心跳,我知道这又是一个心花摇曳思念的时刻。
满怀柔情,几丝眷念,花开有声,落英无语,甜黏的元宵嫣然了我的思量。是的,我在想元宵节真是一个让人无法释怀的日子,它是个让甜蜜和思念、离愁和失落、遥想和回忆占据春帏意闹的日子。
为了过年的圆满,今天人们又放响了鞭炮,向年发表最后的祝词,蔓延高挂的灯笼瞪着红眼乐淘淘地在春风里微笑,应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热气腾腾的元宵上桌了,我是一个善感的人,总觉着这鞭炮声在此刻是如此的颤动思念的心,我想此时有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又会增添几丝念家恋亲的愁思;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更是心头盘旋萦绕难以下咽的悲苦。
年啊从初一到十五算起,追溯的远一点,从元旦起年就让人沉迷,沉醉,沉沦,撩拨澎湃着这人们的心潮。因而说每一个节气里都有约定成俗的物象在推波助澜渲染气氛,当然属年的的物象最多,鞭炮,年画,春联,糖果,饺子等。元宵节元宵成了主角,各种口味的元宵代表着人们的饮食喜好和心情。
正月里来闹新春,元宵节一过你就算过完了,一切都变得平淡无奇,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团团圆圆,美轮美奂的繁华似锦又要归于平静。
生活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轮回。
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良宵苦短,物是人非事事休。每个节气里都有一个念想串起人们的共鸣,只因为每个节气里都蕴含着相似的温暖,不同的人内心深处里流淌着不同的眷恋。逢年过节阖家团圆才算完满,节日里你会被宠着,疼着,爱着,念着,幸福着,当然也会被孤单和寂寞包围着、画心为牢、心甘情愿、不由自主地期盼、痴念、纠结,难过,但无论怎样日子都得过。
说白了年不过是一个字,元宵节也不过是个词,一个延展着生命时光与感情沾亲带故的词,人们寄予美好的憧憬。
元宵节啊,你知道今日又让多少人感怀吟叹,编情为经,织爱为纬,细细地密织思念的网,用丰润晕染的唐诗念你,用豪放婉约的宋词粘你,用饱满情怀的丹青妖娆你,用感人心魄的乐曲萦绕你。
元宵啊本身就寓意着团圆的'圆满。所以我要说,你快乐,天天像过年,你悲伤,日日像末日。
过了今天的元宵节就算过完了年,元宵就是年最后的疼爱!但绝不是生命最后的疼爱!
记忆中的元宵节
“正月十五灯正新,满城灯火白如银。”元宵节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中国的传统节目,也是新年里的重头戏。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一盏盏孔明灯、绢灯、橘灯……各式各样的灯笼,把原本寂静的黑夜装点得五彩斑斓,绚丽夺目。
灯笼象征人丁兴旺,团圆喜庆。正月点灯笼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除夕元宵的夜晚,更有小孩子打灯笼的民俗活动。记得小时候,年三十守岁刚刚结束,过了初五,母亲就张罗着要为我们姐妹们糊灯笼。灯笼的制作要经过扎,糊,写,画多道工序。要选竹节间距较长的竹篾,竹丝要剖得很细。
用这种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篾丝编成椭圆形灯笼庸子(坯子)后,再用柔韧的丝皮纸将灯笼庸子团团蒙上,还要用刷子把纸糊得挺括而舒展。然后在纸上多涂上几遍,使其均匀而透亮。我们姐妹看着母亲用一双巧手在上面画上八仙过海,吉庆有鱼、五谷丰登等图案,心里羡慕不已。母亲一边做,一边给我们讲她小时候在外公家过元宵节,学做灯笼的逸闻趣事,逗得我们开怀大笑,抱作一团。
时光飞逝,我们姐妹先后都结婚、生子,母亲年事已高已不再做灯了。每到元宵节,我就牵着儿子的小手,为他点亮一盏灯笼,领着他走出家门,去游灯、观灯、看舞龙、放焰火。街道上游人如织,大家笑容满面,琳琅满目的花灯使人眼花缭乱,看都看不过来。舞龙、舞狮、跑旱船、扭秧歌,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节目让人目不暇给,也为元宵节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当一朵朵绽放的礼花腾空而起,点亮夜空时,孩子们又蹦又跳,“哇!好美的烟花!”一个个璀璨的礼花将夜空点亮,似彩球,又像绒花,一颗接着一颗冲上了天空,霎时,一朵朵五光十色的花蕊,瞬间绽放,犹如一位美丽的仙女,把希望的花瓣洒向了人间。红的,黄的,蓝的,绿的,紫的各种各样的颜色把天空点亮如同银河一般,光彩夺目,分外耀眼。整个人群沸腾了,游人们不时发出惊叹声和叫好声……儿子简直被迷住了,看得如痴如醉。这真是“火树银花千光照,清辉映月色斑斓。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啊。
写到这里,我眼前又浮现出元宵节成群结队的孩子们打着灯笼追逐的场景;耳边仿佛回响着那熟悉的童谣:“游、游灯笼,灯笼灭了回家睡……”
又是一年元宵节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题记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们便已长大。但这只是身体上的成长,我们的心灵,真的成长了吗?
今天是元宵节,我给自己放了一天假。上午空闲时,匆匆一瞥镜子里的人,不由得有些讶异。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皱眉头的呢?
你有没有什么烦心事,为什么呢?
——我也不知道。或许,这就是人的改变吧,
我默默地给出答案,心底却是一片茫然。为什么呢?
过完元宵节,年也就过完了。窗外偶尔有几声鞭炮炸响的声音,汽车飞驰而过的声音,三三两两的人们说话的声音。元宵节永远都是这样,早上永远不如晚上热闹。
天逐渐明朗起来,到达了一天中阳光最刺眼的时间,随后又逐渐黯淡了下去。直到最后一抹阳光都消失不见,天空才慢慢的变黑,一直到黑暗笼罩大地,不远处的街上,灯像一条沉睡着的火龙一般蜿蜒着,元宵节的高潮才开始。
吃过了晚饭,妈妈又煮了元宵。光线打在它们光滑的皮上,折出好看的晕。妈妈拿起一张桌子,放在地上,又拿出一些带花纹的瓷杯,在瓷杯中盛上元宵,把瓷杯一字排开放在桌子上。又点了一把香,点上了蜡烛。因为有风的缘故,使得火光摇曳不定。
这时候,窗外有烟花开始绽放。它们从炮筒里出世,跃上了它们一生的最高点,拼尽全身的力,只为绽放出最绚丽的色彩,待到灯枯油尽之时,那飘落下的“哗啦”声,便是它们自己给自己的鼓掌声,随后便消散在空气中。它们的一生也就这么短短几秒,却得到了人们的喝彩,所以它们不悔,也不怨。
我问自己,你什么时候变得多愁善感了?
这个问题我同样无法解答。
人那,就这样被时间悄无声息的改造着。
下了楼,我望着正在焚烧吞噬纸的火焰呆呆地出神,直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才把我拉回现实。
鞭炮闪烁着,跳跃着,诉说着它生命的精彩。
放完鞭炮,我便开始放孔明灯。将蜡点燃,看着红色的灯壁慢慢膨胀。我好像感到手中有一股生命在成长,它想要挣脱我给它的束缚,它渴求自由,它向往蓝天——于是,我松开了手,看着它慢慢的向上升起,看着它越来越小,最后,和众多孔明灯一起飞走了,化作群星点点。
我又问自己,你为什么没有许愿?
——许了愿,愿望就能成真吗?现实不是童话,没有心想事成的奇迹,没有如愿以偿的梦想。它无情地把你的梦境撕碎,留你一脸的虚冷。
孔明灯寄托的不是愿望,而是希望。
我再次向天上看去,发现我已经找不到我的希望了。
元宵节散文随笔篇八
(徐持慶)
元宵佳節鬧一場,衣冠楚楚影皆雙。
約來楊柳梢頭月,傳去桃花扇底香。
第宅沿門誇彩燭,嬌娥夾道競新妝。
燈街拾翠風流事,水上鴛鴦字八行。
七绝春和林岳芳老师
普敬天下人
万山滴翠大河开,和煦春风柳叶裁。
细雨蒙蒙情欲醉,不知佳丽入心来。
采桑子元宵夜
普敬天下人
家家户户开心笑,鞭炮齐鸣,灯火流萤国泰民安月满情。
嫦娥红袖飞天舞,千壑齐明,万树含英,华夏岿然举世惊。
七律闹元宵和徐持庆老师
普敬天下人
元宵佳节喜洋洋,美味汤圆亲口尝。
明月飞升杨柳笑,春风暗度腊梅香。
豪门次第挂灯烛,佳丽新妆竞徜徉。
五彩缤纷谐趣事,年年才子入诗行。
元宵节散文随笔篇九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看过一些经典的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名家散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感觉才刚刚过完了大年,转瞬虎年的元宵节就已经到了眼前。不由自主地关于这个民俗节日的一些思绪就从我的脑海中涌现出来。
在我的记忆中,这个节日在我的家乡是仅次于大年的节日了。自打我懂事时起,家乡父老一直都用自己所能给出的相当隆重的方式去度过这个节日。
老实说,我小时候并没有听父母和周围的人讲过元宵节的来历,他们根本也不称其为元宵节,而是直接叫正月十五或者灯节。也没见过更没吃过什么元宵,只是吃着与过年那天差不多的上好饭菜罢了。
那一天天还没黑,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高高的灯笼竿上就已经挂上了各式各样自己手工做的灯笼。一般都是将活的拳头粗的湿杨木砍削掉浑身细小的却伸展着的枝杈,被留下的树梢部分那些枝杈上,细密有序地贴着用绿纸剪的树叶子和用各色彩纸折迭的花朵儿,立在院子里就是灯笼竿儿,在蓝天白雪的映衬下煞是好看。在树梢儿向主干过渡的地方,钉着一个特别的三角架,在没树立起来时已将长长的灯笼线拴结好了,等升和降灯笼的时候,根据滑轮的原理只要轻轻地上下拉动就可以了。
家家户户真是比赛一样地做那只过节的灯笼啊,据说灯笼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主人家运气的兴衰呢。到了十五的晚上,站在村头的路上举目望去,黑蓝的天空下,整个村子的上方,明明灭灭晃晃悠悠的到处都是点起来的灯笼,已然一片灯笼的海洋。虽然不能达到灯如昼的效果,却也吓退了三分黑暗。
这一天夜里,每家的灯笼都是要亮通宵的,为此,中途不知道要用专人换几次蜡烛呢。如果是遇到风大的时候,还要时不时地出去看看灯是否被风吹灭或者是否风吹倒了火苗而烧坏了灯笼纸,当然更怕引起火灾。
记忆中我家的灯笼都是父亲亲手做的,用高粱杆扎框,糊上白纸或红纸,母亲则用剪子剪出来福字贴在上面,之后,父亲会用一根鹅毛翎儿蘸上柴油一点点地涂抹到灯笼纸上。做过这样处理的灯笼,里面不点燃蜡烛时,都是透亮的了,黑夜在里面点上蜡烛,那真叫贼亮贼亮的啊。
我和小朋友们,在正月十五的晚上,依然不减过年的兴致,大多挑着用玻璃罐头瓶子做的灯笼,像游神一样到处疯跑,直到半夜里困急了,才跑回家钻进被窝呼呼大睡。
正月十五这天晚上,除了要在自己家院子里挂灯笼,还要给故去的亲人送灯,说是如果那天坟头不亮灯,在阴间也会憋屈一年呢。我小时候,村里无论是年老的年少的,只要死了,都会被埋在村子周围的山坡上,我们对谁家的谁埋在什么地方了,几乎都达到了耳熟能详的程度,所以,当十五的夜里站在院子里看到山上哪里亮起来小小的灯光,就知道谁家送过灯了。我不知道坟包里那些过世的人是不是真的看到了亲人送去的光明,也不知道是不是心里真的亮堂了一年,反正活着的村人却看到谁家送过灯了。虽然送灯已是成了自然的一个习惯,可如果赶上大风雪了,谁家也不敢冒着着火的危险去坟地送灯。活着的大人们,会对着冥冥中的亲人们惋惜地倾诉说,怕失火,也只好委屈你们了。一般的去送灯,都要好几个人结伴去。我很不懂,既然是给亲人送灯,为什么还会害怕呢?亲人怎么会伤害亲人呢?反过来说,既然变了鬼,就会令人害怕,那就应该算不上亲人了嘛。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父亲做得最好,他总是一个人去给几个故去的长辈送十五的夜灯。他说,就算真的有鬼,也要不了不该死的人的命。
我们这里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在正月十五这天天黑前,姑娘媳妇们都要到那种结着明晃晃滑溜溜明冰的井台上或河面上去打几个滚儿,据说这样滚过了能够长得越来越顺溜漂亮。我一次也没去滚过,我不信那个。村里的同伴到现在还会调侃说,也许这就是长到现在你也没漂亮起来的原因之一呢。我则笑说,即使再倒退回童年,我也不去打那个滚儿,我就把漂亮都让给同胞们吧。
凡此种种,我脑子里灌输的概念都是正月十五灯节,直到上学读书我才渐渐地知道了正月十五这天还叫做元宵节,甚至后来我又从书中读到了下面这样一个关于元宵节来历的美丽传说。
汉武帝有个善良又风趣名叫东方朔宠臣,有一年的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的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问明她为什么要自杀。
原来,这个名叫元宵的宫女,从进宫那天起,就再没和双亲及妹妹见过面。每逢过年的时候就倍加思念家中亲人,却终不得回家一次。颇受煎熬的她,认为还不如一死了之了。东方朔听了,非常同情她的苦楚,向她保证说一定帮助她想办法和家人见面。
主意一定,东方朔来到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卦摊儿。众多占卜的人得到的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长安城里顿时发起了一阵紧似一阵的大恐慌。
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烧长安城。既承父老求情,我就把抄录的偈语送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来想想办法。”说完,他扔下一张红帖儿便扬长而去。
老百姓赶紧抓起红帖儿,跑去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帖子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他大惊失色,连忙请来东方朔想应对办法。东方朔假装想了想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六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六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了,十分高兴,迅速传旨如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六日这天,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如织,非常热闹。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来了。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忍不住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熟悉的喊声,终于和双亲、妹妹团聚了。
如此地热闹了一夜,长安城却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奉火神君,正月十六则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因为那个叫元宵的宫女做的汤圆最好吃,人们就把汤圆叫做元宵,而正月十五这天也被叫做元宵节了。
带着这个美丽的传说,直到我参加了工作,才有幸吃到了传说中的元宵。
天增岁月人增寿,过着一个个日子,也过着日子里面的那些个节日,我就经常地想,我们的前辈们的确是够聪慧的,因为,所有的日子都是一样没讲究的如白开水般的日子,也就没有了那些节日,当然就少了很多情趣和热闹。既然日子怎么过都是过,那么我们当然没有理由不去快乐地过,毕竟人生就只有这么短暂的一次。
我喜欢我们的民俗节日,当然也不会不喜欢元宵节了。所以,我还要快乐地祝读者朋友们,元宵快乐。
元宵节散文随笔篇十
我的老家在乡下,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有着我许多童年的梦想在那里。想起我家乡的元宵节,就想起了我童年的那份天真和快乐。
“送年”,也就是元宵节这一天,家家都要做好吃的。“汤圆”是少不了的喽。总之,一桌子好吃的菜是好多好多。
“送年”的这一天,对于孩子的我是非常快乐的一天。我们一大群同龄的哥姐弟们会整天追着那些好看的灯群,常常因为追那些耍“狮子灯,牛儿灯,幺妹灯,高脚灯”而没有吃中午饭的了。总是到晚上吃“送年饭”的时候,才会停下脚来。
在那一整天里,就是我们这些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也不会打我们骂我们的,只要我们高兴快乐,家长就很高兴了,这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也没问过。
吃了“送年饭”嘿嘿,我们的又一轮家乡戏开始了。
在我的家乡,有一种叫“摸青”的孩子游戏,在我的家乡是算一个不能忘了的节日。一般都是十八岁以下的孩子们玩的游戏,“摸青”的意思是孩子们吃过晚上的“送年饭”,就组织挨邻的哥们姐妹去偷摸别人家的青菜回家,代表来年全家人“青青气气,全年生财”。是家长同意支持的“摸青”游戏,也是老家的'一个习俗。
说起“摸青”,我们这些孩子吃了“送年饭”后,就三个五个差不多同龄的哥姐弟们一起出发了。
一般都是在元宵节前两三天就侦察到的要“摸青”的对象和目标。先去看看谁家“蒜苗”好,谁家的“花菜”大,谁家的“榨菜”棒,谁家的青菜大。其它的菜都必须青叶的那种,这种年俗要在平时就不叫“摸青”了,叫偷菜还差不多。可在这一天就变成名正言顺的“摸青”了。
这就是我家乡的元宵节,你的家乡是这样吗?元宵节,孩子们也会去“摸青”吗?
元宵节散文随笔篇十一
年过了,元宵节到了,假期结束了,我们又要上班了。离开老家,奔向四面八方。浓浓的乡愁,永远有童年的守候。
那充满胶东风情的平房,虽不似楼房般挺拔,却也有自己独特的温情。多少人期盼着在门上贴上大大的“福”,不小心贴倒了,也会很开心来句“福到了”。那红红的春联,带来一年崭新的面貌,你是否还如同小时候般挨家串户的看春联、数对子,“跃马迎春春风扑面,抬头见喜喜气盈门”,“出门求财财到手,居家创业业兴隆”。
铿锵的锣鼓,欢快的舞步,大秧歌扭起来,过年就是这么热闹。
点烟花、放鞭炮似乎也是过年时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部分,不管男孩女孩,围在一起,堵着耳朵听着鞭炮噼里啪啦,“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声中,送走一年迎来新的一年,孩子们长大一岁,而老人们也又年老一岁。
只有元宵节才燃放的花火,招远人叫“解闷儿”,有意思吧?想起自己的童年。环保宣传语 打冻、炸面鱼、挂族谱、挂灯笼、放烟花、扭秧歌、看大戏。这些充满年味的传统民俗千百年来一直在延续着。
不知你是否已离开家乡,又踏上奋斗的归程,乡愁将是你永远的守候和牵挂,它将在心灵深处永远陪伴着你。愿你新的一年在奋斗路上可以给自己点时间享受日出和日落,多给老人打个电话,多回家看看。加油!
元宵节散文随笔篇十二
“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来临啦。看家家户户都洋溢着红彤彤的笑脸来迎接元宵节的到来。有的人家不仅只挂着大红西瓜灯笼,而且还有孔明灯,绢灯,橘灯……各式各样,丰富多彩。把整个上烟村照的如同白天一样。
看礼堂这边更热闹,花灯更漂亮。这儿琳琅满目的花灯使人眼花缭乱,看都看不过来。
看那桃灯,粉红的底色,桃尖上涂点红色,桃底有翠绿的大叶子,真是既漂亮又简单。
看那金猪灯,制作好框架后,用闪闪发亮的金纸糊住框架,这样一个金猪就立刻展现在了眼前,再看那已过了时的扇灯,虽说它过了时,可还是那么青春年华那么有风度,有气魄。还有……真是一言难尽啊!
呵!还有多姿多彩的爆竹,从天而炸,仿佛使天空炸开一个洞,满天的星星从天空一下撒了下来。快看啊!五彩的烟花从天而降,一下子照亮了整个上烟村。这时,在场的人都惊呆啦,这情景多么壮观,多么美丽啊!还真有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味道。渐渐的火花“飞”走了,天空又一下子变暗了,刚才那一番情景,就如同梦般在我的脑海里回荡。
听,一阵阵锣鼓声不断的吸引着我,使我不得不来转一转这“迷魂阵九曲黄河”,我来到阵口一瞧,一边引人耳目的写着入口,一边大大的写着出口,我便从入口走进了阵中,阵阵锣鼓声敲打着我幼小的心灵,我抵不住诱惑,不由自主的双脚生风超越了前面的人,蹦跳着走完了这“迷魂阵九曲黄河”。
我在这浓浓的喜庆之中,度过了一个欢欢喜喜的元宵节。
我看到的元宵节真美啊!不过我相信在这个发达的祖国里,今后的元宵节一定会更好,更灿烂,更辉煌!
元宵节散文随笔篇十三
新年过后,好似节日的气氛就淡下来了,等到元宵节的时候,又会出现一股很浓的节日气氛,今年元宵节本来是不放假,而且还不是休息日,但是我们学校特别放了半天假,让我们回家过元宵节。
中午放学回家,我本以为爸爸和妈妈都没在家,谁知道他们正在等着我呢,说是领着我出去玩,这可是我最渴望的了,因为平日里,爸爸和妈妈都很忙,有的时候星期天都不休息,难得这次他们都休息,所以我们全家出动,去杏花公园了。
刚一进大门,就看到很多人在放风筝,我们也买了一个大风筝,今天风很大,一会儿就放上去了。风筝在空中自由飞翔,突然从南边飞来一群鸽子,有白的、紫的多可爱。爸爸说:“我们去喂鸽子”。我和妈妈赶紧把风筝收下来。
哇!鸽子还真不少,它们还有漂亮的房子。很多小朋友都在喂小鸽子。我也买了一袋玉米,我蹬下来把玉米放在手心,可鸽子一个也不敢上前吃,我把玉米撒在地上,一群鸽子都来抢,嘴里不停的叫“咕咕咕”真好玩。
等晚上的时候,我们就回奶奶家过元宵了,吃着奶奶煮的汤圆,心里真是美呀!由于玩了一下午,今年的灯展就没去,陪着爷爷和奶奶在家看元宵晚会,虽然没能看灯展,但是我们全家都非常高兴,这是我过的最开心的元宵节了!
元宵节散文随笔篇十四
说起元宵节,我们肯定会想到吃汤圆以及赏灯了。但是今天说的就是赏灯了。元宵闹灯历来是故乡的习俗,只是,成年后外出求学,而后漂泊他乡,与故乡越走越远,每次回乡过年,年的味道还在,我却不得不打点行装,匆匆赶往另一个城市,终是错过了一年又一年的闹灯。
元宵又至,窗外声声鞭炮淹没了电视里正在直播的晚会的喜庆。虽搅了安宁,却也遮了愁绪,于是索性放开缰绳,跟随思绪的野马驰骋在故乡灯节的大街小巷。
在故乡,一年的节日里,最为隆重的要数除夕,但最热闹最有情趣的还是元宵节。除夕是一个庄重的仪式,祭祖、拜年,每一个程序都充满了虔诚。而元宵节与除夕不同,元宵节这天,大街小巷,无论寻常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几乎不分贫富,家家门前都挂一盏或数盏花灯,用以渲染节日的喜庆热闹。更有专门的元宵灯广场,彩灯万盏,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万民观看,欢呼声赞叹声不绝于耳,将大年的气氛推向极致。
在乡人的观念里,只有过完元宵节,这个年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完了,过完了年,该外出务工的才外出务工,该动土的也才动土,因而,在元宵节这天,很多仪式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新一轮的杀鸡宰鸭,比如吃元宵,比如观灯等,而挂灯则显得尤为讲究,只有将自己买来或自制的灯挂稳挂端正了,这一年才能讨得“好兆头”,也才能红红火火、团团圆圆,可谓月圆灯如昼,合家春满堂。
幼时过元宵节,除必需的用品外,花灯一般是不在采购的行列的,一则经济条件有限,二则父亲觉得自己做灯更能感受节日的欢愉。元宵节这天,母亲的忙碌自不必说,但我的兴致却全到了父亲这边。我犹记得那年父亲用红绸布为我制作的小兔拔萝卜灯,制好后,内置一截蜡烛,华灯初上时,点上灯,才走出门,就引来了小伙伴的围观,这给我带来了长久的惊喜。因为喜欢这给自己带来无限荣耀的小灯,赏灯这夜,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舍不得让别人碰触一下,因而,过罢元宵节,小小的灯依旧完好如初。过完节,母亲将我的灯笼用布包好,然后小心地收起来,以备来年再用,直至上了高中,小巧的花灯才随着那堆复习资料流入小贩筐中。
有旧戏说某地正月十五观花灯、猜灯谜引出了一段才子佳人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更写出了一对青年男女相约元宵夜的悲欢离合,成为千古传颂的爱情绝唱,通过去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和今年“不见去年人,泪满青衫袖”对比,表达了深深的悲叹。
当然,旧戏里也不乏借元宵赏灯而结成秦晋之好的典范。
在故乡,元宵灯广场虽不像古代那样成为有情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但那风格各异的元宵灯却也成为人们传情达意的'“媒介”。赏灯这天,人们聚在一起,一边谈论着今年的灯与去年的灯的不同,一边已借赏灯将节日的祝福融进了彼此心中。元宵灯,在不知不觉中把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牵在一起。
转眼时光匆匆,父亲离世三载,而我依然无法温暖母亲清寂的晚年,社会的飞速发展,让我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再也看不到自制的花灯,在一切都速成的今天,那些带着父爱的灯盏在我记忆中更显得弥足珍贵。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又是一年元宵节,故乡,他乡,长长短短的聚散,让人顿恨别时容易见时难。然而,纵是卧榻,也终是浅浅的睡意,总也不能让人忘却离别之味,旧罗裳,泪两行,悠悠心事无人知。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闹”中的雀跃,想必我是无福消受了,那么,就购一盏花灯,寄托这无处安放的牵念。
此时,唯愿故乡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