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学方案设计(通用14篇)
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沟通和协调各方面的意见和需求,以达成最大共识。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能片面和局限于某一方面。对一个方案的评估应该客观、全面、科学。
桥教学方案设计篇一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
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文中多处运用比喻,使时间变得可以感觉,形象而又真实。
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多媒体.课件。
出示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让学生大胆猜想。
(用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匆匆,为下面学习文章打下基础。)。
出示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读好标注拼音的词语,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接读课文,教师和学生评价。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从整体上了解。)。
教师指导问号的读法。
大家看“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
教师范读,学生练习。
(因为这篇文章中的问句比较多,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读好一个问句,其他句子学生也会受到启发,从而能读得更好。)。
出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边读边随着作者的描写,想像文中描写的画面。
学生默读课文。
读完以后,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让学生逐步掌握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从整体到部分理解课文。)。
你想像到了什么?说说自己读文章以后的感受。
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标点符号。对哪些句、段的印象最深呢?对文中的哪些地方还读不明白?画出有关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学生默读课文。
(让学生精读课文,在感受全文、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读懂文章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
出示要求:
1、不懂的地方通过相互交流能不能弄懂。
2、找出了哪些印象深的句子,设计如何读才能把这些句子读好。
3、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小组内互相交流。
(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合作设计读好一句话,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方法,并且是个性化朗读。)。
1、你们小组画了哪些句子?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学生汇报。
2、教师出示自己的照片(婴儿、少年、青年、现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学生体验时间的流逝。
鼓励学生讲出自己和时间有关系的一些故事。
学生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
(用身边的人和事,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积累,对时间匆匆可以感触更深。)。
3、怎样才能读好这些句子呢?除了想像作者当时的心情,还要加进我们自己的感受。下面同学们再读一读。
自由读,指名读,老师指导朗读。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这一段应该怎样读呢?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指导朗读。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适时恰当的评价,让评价起到指导朗读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想像到了什么?作者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出示作者简介,加深学生的感受。
自由朗读作者简介。交流读了作者简介以后的感受。
(让学生通过读简介,了解朱自清一生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从而体会作者的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1、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
(通过默读,让学生找到这篇文章和其他文章不同的地方,初步感受作者语言运用的特点。)。
2、汇报交流,感受语言。
你认为作者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引导学生找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体会句式的运用)。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教师随机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
(让学生的评价和名家的评价互相对照,一是给学生成功感;二是让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规范起来,不能漫无目的;三是从不同的侧面为学生提供思想的借鉴。)。
随机出示朱自清本人对写文章的感受:
——“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
——谈描写“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的秘密”,只有这样“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
(出示作者本人对文章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写作的本质是浓厚的情感和细致的观察,而不光是词句的运用,使学生对写文章用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3、个性解读,朗读交流。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大声朗读画出的句子。
交流:把划的句子读出来,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老师和其他同学评议并示范。
(这里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共性的基础上,体现自己对文章语言的个性化理解。用朗读的手段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抑扬顿挫来自情感的浓厚,而不是简单的停顿重音。)。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生前面的学习已经读熟,这里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语言的基础上积累语言。)。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的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故事拿出来,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一是对时间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积累语言,以时间为线索,背诵和理解一些诗词、名句、格言……拓宽语文的学习领域,培养有目的地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对时间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出自己现在最想说的话。可以引用刚才交流的一些名言警句。
学生练习。全班交流。
(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语言,用情感支配语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写文章的本质。)。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推荐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作业的布置是有层次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
桥教学方案设计篇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绿线内的2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笔画:弯钩。
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自然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祖国就是我们的家”的意思。
三、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a、指导看图,训练观察。b、启发想象,训练思维。c、引导赏析儿歌,培养初步的阅读能力。
2.学法引导:a、看懂图意,并结合图理解字词。b、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描绘的画面。c、小组合作,发挥想象,培养热爱生活的意识。
3.课堂组织形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利用学生原有认知(对“祖国”的了解和对生活的观察),激趣生情。
5.教具媒体组合应用:教学光盘、生字卡片、祖国风光图片和vcd《娃哈哈》。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昨天我们学习了第五课:家,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出示挂图)。
(二)复习检查。上节课学习的字词还记得吗?依次出现:蓝天、祖国、泥土、大家,齐读两遍。
(三)读词贴图,整体感知。
1.黑板上还有几个词,谁想上来把它们翻过来,读一读?(课前将“白云、种子、鱼儿、小鸟”四个词做成小房子形状贴在黑板上)请大家认真听,他读对了,咱们跟他读一遍;如果读得不对,请你举手告诉他。
2.同学们,你们知道它们的`家在哪儿吗?请大家翻开书本第83页,找一找哪几行诗告诉我们它们的家在哪儿。
3.大家都知道:蓝天是……树林是……小河是……泥土是……(引读前四行诗)。
(四)精读训练。
2.讨论交流,启发想象,创设情境,指导朗读,组织点评。
(1)要让学生知道:一边读一边想象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以后大家在读书时可以经常采用这种方法。
(2)读后评议:谁来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3.四行诗写得多美啊!咱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吧。(注意停顿和连贯,提醒读书姿势。)。
(1)讨论交流。
(2)欣赏祖国风光图片。看后简单交流感受。
(3)听歌表演有一首唱出了我们生长在祖国大家庭里的快乐。(播放vcd《娃哈哈》)同学们可以坐在座位上唱,也可以站起来表演,有没有同学想上台来表演的?(鼓励大胆展示自我的孩子。)。
(4)指导朗读最后两行诗。
5.朗读整首诗。
(五)指导背诵。
1.试试看,能不能不看书,把这首诗背给你的同桌听?
2.边欣赏画面边背诵,会背的同学大声背,不会背的同学跟着背。
3.请大家站起来,配上动作再背一遍。
(六)总结全文,扩展练习。
1.做“找家”的游戏。(教学光盘“我要做”中第二个游戏)。
2.学做小诗人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搜集有关“家”的资料,现在请四人小组合作,用“什么是谁的家”的句式每人说一句话,小组作出一首诗。
(八)指导写字:土、种、子。
1.翻到书本84页,昨天我们练习写了前五个生字,剩下三个生字,请一个同学把它们读出来。
3.利用课件演示“土”字笔顺,师范写,生描红。
4.同法学习“种”“子”,注意“种”的第四笔是“点”,“子”的最后一笔“横”要长些。
5.学生在《习字册》上练习写生字:土、种、子。师巡视指导,提醒书写姿势。
6.利用投影展示学生写字作业,师生评价。
六、教学点评(三明市教科所副所长、小学中学高级教师陈强)。
1.诗中“祖国”是一个抽象的词,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尤其不容易理解。卢老师让学生通过课外搜集资料、课上交流汇报的教学设计,将抽象的“祖国”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突破了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的意识。
2.课中设计游戏环节“学做小诗人”,以课文为凭借,把语文课的视野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不仅巧妙地进行语言训练,丰富了对诗歌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体现大语文观教学,培养他们观察世界、热爱生活的意识。
3.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卢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视写字教学,且扎实有效,同时重视写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并倡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字形,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桥教学方案设计篇三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音版第6册教材中的第一课《春天》中的一课,整首歌曲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春雨、春水、春风、春雷都比喻成会唱歌、会弹琴、会打鼓、会鼓掌的人物,还把春笋比喻成小小指挥家。歌曲跳跃、活泼,多处运用了休止符,使音乐富有跳跃感,充分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大地万物开始苏醒,花红柳绿的一片盎然景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体验中准确使用休止符及十六分音符。
技能目标: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做到有强弱的变化,并能有创造的表现音乐。
情感目标:通过演唱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及聆听《春晓》感受春天的美,及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欢乐。
【教学重点】。
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演唱中做到有强弱的变化。
【教学难点】。
休止符的准确使用。
【教学准备】。
钢琴、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描述春天美景,感受春的气息。
1.谈话: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同学们好!春天到了,美丽的春姑娘正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我们身边,那一片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便随之来到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去探寻美丽的春天到底在哪里?(白板拉幕)随着音乐和老师一起动起来吧!(播放《春天在哪里》mtv)。
预设:春天来了,柳树发出了嫩嫩的绿芽,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了。谈话:嗯说得真好,请坐。
预设:桃树羞答答地探出了粉红色的小脑袋向人们点头微笑。
看,这是什么?预设:青蛙。谈话:田里的小青蛙正忙着给庄稼捉害虫呢!
二、探索春天的音响。
预设:我听到了春雨的声音。滴答0滴答0(ppt出示节奏春雨(唱歌呀) 滴答0滴 答 0)谈话:来模仿一下,真聪明!
预设:我听到了春雷的声音。谈话:春雷的声音轰隆隆好响啊!(ppt出示节奏春雷(打鼓) 轰隆隆隆 隆)。
追问:同学们表现的很到位!再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预设:流水的声音----哗啦啦的声音,谈话:哦是春天小河流水哗啦啦的声音。(ppt出示节奏 春水(鼓掌春水鼓掌)哗啦啦啦 啦)谈话:同学们的声音美极了!春天的大自然都发出了美妙的声音—春风、春雨春雷、春水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了,来参加春天举音乐会。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春天,走进春天举行的音乐会!
2.初听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
谈话:同学们听得很入境,身体都动了起来。谁听出来了?你来说说,预设:是欢快活泼的。
谈话:哦,是欢快活泼的你感受的真好!
歌曲中都有大自然的哪些声音?让我们再来聆听歌曲。
追问:谁来说一说?预设:我听到了春雨的声音。预设:我听到了春风的声音。预设:我听到了春雷的声音。预设:春水哗啦啦的声音。
3.谈话:同学们听的真仔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下面就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先听老师来读一遍。(范读歌词)老师读的好吗,预设:好。谈话:想和老师一起读吗?预设:想。谈话:好,请跟老师来读歌词。同学们读的非常棒!下面我们合作一遍,老师读前句,同学们读后半句。(师生合作朗读歌词)。
谈话:同学们读的真是声情并茂啊!让我们听歌曲并轻声学唱,看那位同学学的又快又准!同学们学的很用心,有些同学的脸上还不由自主的露出了微笑,真是不错。
三、师生和谐互动,学唱春天的歌曲。
谈话:嗯,没关系,大声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对,非常好!老师觉得这个地方唱得不太准,咱们再来试一下,(白板在歌谱中标注出难点节奏)嘀嗒嗒嗒嗒沙沙0沙沙沙轰隆隆隆隆哗啦0啦哗啦好的,再来一遍谈话:嗯,现在同学们唱得很准确。让我们把歌曲完整的演唱一遍!
谈话:哦!同学们的声音比春雨还好听!那你想用怎样的声音来表现春风呢?预设:轻柔。
谈话:恩,你对音乐的理解很到位,春风吹在脸上就像妈妈的手抚摸着我们非常轻柔。让我们面带开心的微笑用柔和的声音来演唱春风。
谈话:听!春雷响起来了,你想用怎样的声音来表现它?预设:大声响亮谈话:恩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自信的表现出来呢?好就让我们用响亮的声音来一遍吧。(大声齐唱)。
谈话:同学们注意了,春雷的声音虽然响亮,但我们不能喊唱。春雷打鼓 轰隆隆隆隆不能唱成春雷打鼓 轰隆隆隆隆让我们来试一下,对就是这样。
谈话:听哗啦啦这是谁在唱歌?你想怎样来表现他?预设:弱 强。
谈话:春天到了冰雪开始融化,一开始只是几滴几滴,随着天气渐渐变暖冰雪融化的越来越(多),水流也就越来越(急)那么声音也就越来越(大),从滴答到哗啦,我们可不可以用由弱到强的声音来表现呢?一起来试一下。
谈话:非常好!大家来看最后一句春天要举行音乐会,让我们用自豪的声音,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唱吧。来看这里(聚光灯指示)有一个像倒三角一样的符号,它叫顿音记号,表示演唱时要短促有力一些。刚才同学们都已经唱出来了,一起再来一遍。好,通过对音乐的理解,让我们声情并茂的来演唱歌曲吧!
3.谈话:同学们的声音太美妙了,连老师都陶醉了。我们刚才用自己的小嗓子来表现了歌曲,想一想,我们还可以怎样的声音来表现春天的音乐会呢?听这像什么声音?(打响指)预设:像春雨滴答的声音 谈话:一起来试一下?追问:(擦手),这像什么声音呢?预设:风声、雨声谈话:对像春风的声音我们来试一下。
谈话:同学们听得真认真,老师觉得会听的孩子就是会学习的孩子。接下来让我们载歌载舞得来表现春天的音乐会吧。
谈话:同学们的歌声太美了,个个都像小歌唱家,老师想请几位上台来表演一下,我随机抽取一下大家的号码,(白板抽号)看谁是今天的幸运小明星。好!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上场!
谈话:刚才这几位同学的表现真是太棒了,老师再来抽下一组(白板抽号)哦,是xxx号这几位同学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上场!快快快,快快快,黑板前面来比赛;大胆自信来展现,展现自我好风采,好风采!这组同学的表演更精彩!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
谈话:请看大屏幕,小青蛙,青蛙怎样唱歌?预设:呱呱呱呱,蜜蜂,嗡嗡正在采蜜呢!
四、拓展欣赏名曲,感受春天的美丽。
1.谈话:同学们的表现太出色了!把老师都给比下去了。
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充满生机的季节。音乐家创作了许多作品来赞美春天,表现春天的美好。今天老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首大朋友表演的春天。这是由我国著名音乐家杨洪基爷爷表演的由世界名曲《拉德斯基进行曲》改编过的报春曲。思考他表演的春天是怎样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歌词节选:草绿了,花开了,天暖了;大雁飞来了,冰消了,雪化了;窗儿敞开了,心儿苏醒了,风筝飘呀飘起来了。蝴蝶跳起了舞蹈,蜜蜂唱起了歌谣,月亮累了,睡得长了,太阳出来得一天比一天早了……让我们合着音乐的强弱来拍手聆听,再一次感受春天的美好。
2..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参加了春天举行的音乐会,高兴吗?大自然因为春天的到来变得五彩缤纷,春天因为有了这场音乐会而变得生机勃勃。春天是开心的大本营,春天是快乐的好心情。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热爱春天吧!
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听音乐律动出教室。
桥教学方案设计篇四
1、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围绕绘画或黑板报的主题人真的构思设计,并用学到的技法和方法烘托主题,完成活动任务。
3、能从某个角度或某部分形象来对主题进行表现。
4、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和探究人物的比例和神情动态的画法。
:运用形象表现主题。
:烘托主题的技法。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社区生活、社区景色的图片和照片。预选一至两张准备介绍其来历及背景故事。
图片和照片,欣赏影片。
2.感受社区之美。
a.欣赏时,教师适时进行解说描绘,唤起学生对社区的审美感受,让学生找到社区之美。
b.分类列出休闲、饮食、文化、体育、交通等各类社区环境,清晰学生的思维路线,同时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社区。
1.分组展示。
今天同学们都带来了自己收集的社区照片、图片。请你们把它们放到你们小组的展板上,让伙伴们一起分享好吗?(组内交流讨论)。
这些照片可真美,他们一定有让你感动的.地方,一定有他们自己的来历和故事。谁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资料,介绍你的照片呢?(每组请1—2位同学为代表,推荐、介绍自己的照片和图片)。
3.巡回观看。
看来同学们带来的资料还真丰富,你们想去其他组参观吗?
(以组为单位巡回参观、讨论)。
4.信息反馈。
说一说最让你感动、让你记忆深刻的社区情景是什么?
展示投影仪,师生互动,分析比较。
1.构图取景。
利用课件开展“找焦点”的游戏。
老师这里有一张空泛的图片,谁能够移动课件中的取景框,帮我找到最适合的视觉焦点。(一幅图可能有几个视觉焦点。)。
2.绘画语言的表现指导。
(1)同学们,我这里有两张作品,你们说一说,哪一张作品更好,为什么?(两张作品:一张画只是简单的平涂;另一张进行深入刻画,有明显的对比。)。
(2)那么我们一起来改一改怎么样?
教师动手演示,将简单平涂的画修改加工,并进行适当的讲解,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a.色彩。(冷暖)。
h.明暗。(深浅)。
c.空间。(前后)。
d.线条。(轻重)。
课件。
作业要求: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幅社区风景画。
步骤:
(1)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构图。
(2)将构图平均分为6份,小组成员每人一份。
(3)同学们独立完成自己的塑造、表现。
(4)重新拼合。
利用学生作品在学校或社区橱窗主办一次“社区是我家,大家都爱它”的宣传展览。
自评,自己对自己塑造部分的满意程度及感想。
互评,在互相尊重、相互包容的前提下为别人提出建议。
师评,根据学生分工合作的情况及作品情况做出合理的评价。
1.想一想,你理想中的社区是什么样子?
2.欣赏新人类社区设计图。
社区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学习、生活的大空间,是一个小社会,更是一个亲密的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优秀的社区公民吧。
桥教学方案设计篇五
1、归类复习,巩固学过的汉字,正确书写,辨别形近字,能正确书写、使用。
2、认读学过的生字词语,并用词语组成完整、同通顺的句子。
3、阅读欣赏。
4、说说语文课,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1、巩固学国的汉字,正确书写,辨别形近字,能正确组词。
2、会用词语组成完整、通顺的句子。
两课时。
1、巩固复习认识过的生字,辨别形近字,能正确书写。
2、诵读古诗。教学过程:
2、学生自由读。
3、引导学生观察加点字间的异同。
4、教师强调在认读和书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5、学生再读词语,巩固认识。
1、教师以组出示生字,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
2、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异同。
3、学生说一说书写这些字的注意点。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1、出示文中的词语,大家一起读一读。
2、教师说明练习的要求。
3、学生按要求妄称练习。
1、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
2、教师播放音乐,配乐读,学生听,感受美。
3、教师示范读。
4、学生再自由读一读这两首古诗。
5、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两手古诗。
6、学生闭目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7、熟读成诵。
教学目标:说说我们的语文课,说对语文的看法,提出建议和希望。教学过程:
1、教师读题目,学生认真听,说说这次语文生活安排我们干什么?
2、指名反馈。
3、学生认读词语:语文课喜欢有趣印象最深建议希望。
1、指名说一说。内容选择。
(1)对语文课的看法。
(2)最喜欢的一篇课文。
(3)印象最深的一次语文课。
(4)最有趣的一次语文活动。
(5)你还有什么建议和希望。
2、说话指导,引导学生注意几个问题。
(1)选一个主题,不要什么都说。
(2)想清楚再说,意思表达清楚、明白。
(3)声音响亮。
(4)注意倾听他人说。
1、小组说,互评。
2、指名说,集体评。
3、小组讨论同学提出的问题、建议、希望,想对策。
4、反馈对策。
桥教学方案设计篇六
1、顺畅朗读,了解人物,分析概括段意。
2、了解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明等优秀品质。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分析人物性格、品质。
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
一、导入新课。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大家对包公这个人物再熟悉不过了,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的传记。
二、全班齐读课文,列出生字。
三、串讲课文。
1、第一节。
解词:
知,主持,掌管。诉,告状。第,尽管。
寻,不久。何为,为什么。惊服,震惊,服气。
指名朗读并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机智。文字简洁、生动,几十个字就交代了智服盗贼的过程。
2、第二节。
解词:
徙,调职。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遗,送。
才,仅仅。岁,一年。
指名朗读,同桌翻译。
简析:这一节写包拯为官清廉,他煞住了利用端砚"以遗权贵"的不正之风,而且带头不受端砚,"岁满不持一砚归",表现了他廉洁的作风。
3、第三节。
解词:
使,出使。谓,告诉,对……说。诱,引诱,诱惑。
刺,刺探。遂,于是,就。
全班朗读,指名翻译。
简析:写包拯出使契丹,面对契丹典客的带有挑衅的质问,包拯反唇相讥,严词反问,不辱使命。
4、第四节。
全班朗读。
解词:
召,召令权,权且,暂且。敛,收整,约束。
惮,畏惧。径,直接。造,到,往。
陈,陈述。曲直,是非。
指名翻译。
简析:通过写贪官污吏、皇宗国戚对包拯的惧怕,百姓对他的赞扬之声,从侧面表现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的可贵性格。
5、第五节。
解词:
恶,憎恶,讨厌。苛刻,待人狠而刻薄。敦厚,待人忠厚温和。
未尝,不曾。推,推行,施行。务,追求。
苟,随便。悦,取悦。从,听从。
志,意志。若,和。
指名朗读并翻译。
简析:写出包拯的鲜明性格:克己奉公,品行端正,诚信待人,身居高位而不奢华。他对子孙为官者的告诫,掷地有声,表现出他的无私。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请同学复述故事内容。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顺畅,正确句读。
3、讲评思考题一。
4、考察翻译准确与否,请数名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二、分析本课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
1、提问:第一节写了包拯破获割牛舌案件,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讨论)。
回答:写出他的聪明机智,语言十分简洁,运用了人物的语言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
点拨:包拯的`两句话很简单却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第三节也是通过人物语言突出人物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的性格。这些都是正面描写。
2、提问:第四节与其他段相比,有什么特点?(讨论)。
回答:这一段写人们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写他为官刚正不阿,这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的。
3、小结:
全文五节,每段重点写人物的一个性格特点,有详有略,文中有正面描写:1、2、3、4节;有侧面描写:第4节。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鲜明性格。作者把概括描写第2、4、5段与具体描写第1、3节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富于变化。
三、本课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后记:人物的性格特点要讲清楚,多朗读。
桥教学方案设计篇七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西岭:指岷山。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1、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单生平以及他的几篇著作。
2、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
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外自由学习积累杜甫的诗作若干首。
1、在“春之声圆舞曲”的伴奏下,学生汇报寻找春天的收获。
2、导:今天,我们新学习一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
1、读古诗。
(1)师轻快地范读古诗,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体会诗歌欢快的意境。
(2)谁知道杜甫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请学生简单介绍作者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当时,安史之乱平定了,天下太平,诗人回到了自己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了解写作背景,为以下的学习做铺垫。
2、按古诗学习的要求,小组同学讨论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地方质疑释疑。(教师可巡回指导,了解学习情况)。
3、各小组提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问题集体讨论释疑。(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难点:“窗含西岭千秋雪”。)以学生自学为主,独立学习古诗,积累古诗学习的方法。
4、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了吗?咱们选一到二句来解释一下,如何?
5、同学评析诗中写得好的地方,师帮助归纳:“有声有色,”有远有近“。
6、朗读、背诵诗歌。
导:杜甫的作品中还有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绝句——。
7、学生自由朗诵绝句(迟日),思考诗句的含义。
8、学生质疑问难,讨论解疑。
9、学习小组共同解释诗句的意思。
10、读、背、积累古诗。(第二首古诗的学习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
导:同学们只花了分钟时间就学会了两首古诗,真是省时高效呀。老师猜想,现在咱们大脑里的小管家一定有些累了,就来轻松一下吧!
学生欣赏或跟唱三首杜甫的名作:《春望》、《登高》、《蜀相》。(激发学生学唱的愿望。)。
1、反复听《前出塞》的古诗演唱,背诵或跟唱均可。
2、自由背诵,男女生比赛背诵。
3、铿锵有力地跟唱一遍。
导:今天,我们在这儿能欣赏到这么多优秀的古诗,真的要好好感谢一个人——杜甫。
1、学生自由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杜甫的知识。
2、自由交流自己积累的杜甫的诗作。
3、看电脑老师的介绍,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了哪些知识。(了解诗人的生平知识,认识“现实主义”诗人的典范)。
4、出示诗歌《兵车行》,教师范背并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现实主义。
5、出示小红旗,鼓励学生课外积累。
古诗具有语言凝炼含蓄,韵律和谐优美,意境深邃高远等特点,是陶冶学生情感,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好教材。大量阅读优秀的古诗,能使学生掌握中华语言的精华,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进行“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实验中,我改变传统的古诗教学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习惯,尽可能地增加课堂学习密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意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大量的古诗,读背积累二、三首,了解更多诗人优秀的诗作,带领学生遨游诗作的海洋。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此时,再鼓励诵读诗人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就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桥教学方案设计篇八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图形平移的方法,并交流画法。针对这一点,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按照“谈话导入——合作探究——拓展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先谈话导入,出示生活中物体的平移现象,让学生在欣赏中复习旧知,然后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发现图形平移的性质,最后在拓展应用中加深对平移性质的理解。
2.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主人”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在图形的运动中,除了轴对称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平移和旋转)谁能说一说你对图形的平移有哪些认识?(图形在平移时,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发生变化,只有位置发生变化)。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物体的平移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1.课件出示教材86页例3: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再数一数,填一填。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预设。
生1:通过数一数,我发现图形在平移的过程中,对应点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生2:我发现判断图形平移几格的关键是看对应点。
生3:我发现图形平移前的各点与平移后的对应点之间的连线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
生4:我发现平移后的图形要用虚线画。
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做相应的动态展示。
2.教师小结:同学们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助团队的力量发现图形平移的性质,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判断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关键看对应点平移了几格。
在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画。
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总结画法。
2.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板书关键字)。
(1)定点:确定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相交点、端点等)。
(2)定方向:确定平移的方向。
桥教学方案设计篇九
学生分析:一般特征: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入门能力: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首情节跳跃、人物朦胧的诗歌;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幸好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学习风格:学生对于爱情的话题会有发表意见的热情,所以本课的学习不宜教师讲授,而用讨论法来研究人物形象、了解诗歌特点。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2、欣赏纯洁健康的爱情。
三、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文言字词;
3、理解诗歌的主旨,读懂人物形象;
4、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和诗歌叙事的跳跃性。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知课文;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3、在探究中了解“诗无达诂”的诗歌特点。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情节的跳跃性和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经》;梳理文意。
1、 介绍《诗经》。(略)。
2、 听朗读,纠正字词读音。
3、 据课文注解梳理文意。
4、 请学生整理字词。
再朗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
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
(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2)讨论: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样的女子?还有哪些诗句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路?(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以物传情,未听其语已暗传情,含蓄温婉,聪慧可人。)。
3、这是一段怎样的爱情?
讨论:(1)讨论:女主人公有没有出现过?
a、有。下文馈赠物品时出现。
b、没有。下文馈赠物品只是男子的回忆。
以上两种意见同学们同意哪种?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这涉及到对诗歌的情节的理解。可作多种假设。一,女主人公走出来了,并且赠送男子彤管,而且两人一面说笑一面散步到了野外,女子又送了荑草。二,这只是男子等待女子的一个场景,因为“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不知女子心意,于是前思后想,回忆种种情事,以揣测女子“不见”的因由,揣测女子对自己的心意。三,这是三个恋爱场面,感情一步步加深。)。
小结:“诗无达诂”,所以成就了诗歌的朦胧美、含蓄美。这也体现了诗歌情节的跳跃性,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想象,把情节连贯起来,于是也就引发了不同的联想,诗歌了就因此而有了无穷的魅力。
(2)讨论“城隅”的解释:
质疑:城隅有两种理解,一是“城边角落”,一是“城上角楼”,你愿意取哪种解释?为什么?(为什么课文注解首选的是城上角楼?)。
提示:a、两个见面地点有什么不同?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个地点?
小结:一词“两解”甚至“多解”,无“定解”,留给读者较大的想象空间,使诗歌朦胧而耐人寻味。
四、诗歌的表现手法。(直接传授)。
1、重章叠句的形式的表达效果达既加强了诗意的表达达又层层拓展诗境拓增加了抒情效果;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琅琅上口,有音韵和谐之美。
2、《诗经》“三义”,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直言其事,赋。)。
五、作业(拓展迁移)。
1、同学们还接触过《诗经》里写爱情的诗句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琼瑶把《蒹葭》改编成一首曲子,邓丽君把它唱红了,听过吗?请你欣赏一下。(出示歌词)请同学们也把这首《静女》改编成现代歌词,也就是写成一首现代诗歌,注意要体现出诗歌体裁的特点,体现出意境之美和音韵之美。会谱曲的同学最好能同时谱上曲子。
桥教学方案设计篇十
2.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意思 。
3.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
[教学步骤 ] 。
一、导入 新课。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出示投影)。
(一)、明确教学目标 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一遍课文,读出紧张感,力求生动。
2.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注意停顿,词义句义不懂处做记号。 。
其它不论实词还是虚词,可不单独讲解,以能理解文意为准。
4.学生齐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倒字、不多字,有节奏。
5.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对朗读情况作评价。 。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请两位学生毛遂自荐讲述故事大意,其他同学共同品评其得失。)。
2.故事中的两只狼是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3. 故事中的主体是人还是狼?为什么? 。
4.故事中的屠夫是怎样一个形象?请试加以说明。 。
5.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哪些启发? 。
『布置作业 』。
『板书』。
桥教学方案设计篇十一
资源来源:远教ip资源。
授课模式:模式二。
一、关于教材:
(一)、教学课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狼》。
(二)、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朗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4、理解句意、文意。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于斗争、善于斗争日意识,让学生懂得用智慧同敌人做斗争。
情感态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1、理解句意、文意。
2、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
1、朗读:能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复述.
2、识记: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识记、积累。
4、探究:人物形象及课文寓意,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突出重、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贯穿课堂教学,结合讲授法、演示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
课件:《狼》朗读。蒲松龄介绍。问题设置。剧情动画。
一课时。
1、搜集有关带”狼”字的成语谚语或故事。
2、依据注释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画出疑问。
新课改注重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屏弃对课文机械式的分割,特别对于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独句串通很容易让学生感其无味,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针对这篇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首先,设想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自读——听读——研读————口述)形象的朗读,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整体感知课文,这个作为重点安排;其次,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落实字词句的解释,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次播放视频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次播放动画故事是让学生展开想像,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为了更进一步强调深化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课文的改写作充分的准备,这是课堂气氛的高潮。第三次播放歌曲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这节课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同时对课文内容作一个总结。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资源网络下载自制。
2、使用目的:体现新课改理念,图文并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
(一)导入 :
1、欣赏有关狼的图片。
2、任务:
(1)收集你知道的有关带“狼”字的成语、谚语。
(2)把你知道的有关狼的故事说给你的父母听。
(3)说一说你心目中狼的形象.(出示课件)。
要求:前两个课下完成,第三个当堂完成。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培养我们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并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培养我们用智慧同敌人做斗争的意识。
(三)狼话题的研讨。
1、课文内容的研讨。
(1)简单回忆作者的有关情况。(出示蒲松龄画像)。
先出示画像,后学生简单作解释。
(2)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语气,停顿。
(3)播放录音,让学生对比,加深理解。(出示远教资源视频)。
听一听课文的节奏,语气,并请同学们用“ 狼”概括课文各段的内容。
(4)小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停顿)。
板书: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
(5)自主口译课文。
(6)提问质疑。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请求同学帮助解决,老师可略作归纳。(教师完成指导)。
(7)口述课文内容,具体落实字、词、句的解释。
(8)评一评一。
补白式对话。
从 句可以看出,这是两只 的狼。
2、对狼的研讨。
(1)辩一辩。
(出示一些资料,让学生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说一说你的理解。
(四)播放一段动画视频,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播放一首与狼的关的歌曲。
板书 狼。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
狼 : 狡诈、贪婪。
屠户 : 机智、勇敢 。
桥教学方案设计篇十二
1、板题质疑:桥,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或许会说:桥是连接河两岸的建筑,有铁桥、木桥等)。
2、一读课题,课文为什么以桥命题,究竟这是一座什么样子的桥呢?
1、自由朗读课文,想,文中的“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2、交流,可以初步说说文中依据,随机层层点拨:
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
3、二读课题。说到这里,再读课题,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可以是沉重的,郑重的)。
就是这样一座又窄又不够结实的桥,成了洪水突然袭击时的唯一的逃命桥。那么它是否真的能那么轻易地救老百姓的性命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划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作批注。
1、交流。
2、适时解疑:“像泼。像倒。”为什么独立成句?引导:凝重的笔调。两字却字字千钧,脑海里可以是一幅活的声势兼备的画面。更突出了雨非同寻常的大。致使洪水泛滥成灾。
7、朗读写人们反应的句子。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恐惧不安送进句子中去。
读好“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
8.读着读着,我的眼前出现了逃难队伍中的一个——。
9.出示: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其中有一个——。
按这个句式写一写你眼前出现的这一人物,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10、面对疯狂袭来的洪水,人们几近疯狂崩溃,几乎失去了理智,试想,这样的又窄又不结实的桥——?(怎能承载得了疯狂的拥挤踩踏?)急需要什么?(沉稳的组织者,有序地疏散)。
11、老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场的———。
桥教学方案设计篇十三
一、情况分析:
再过一个学期,孩子们就要结束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升上小学,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对学前幼儿来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有教育家甚至认为这种转变的跨度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要比高考、中考都要变化巨大。这个阶段的家长和孩子在短时间内有着太多的不适应,作为家长面临孩子人生的第一次考核,诸多家长有着太多的无奈和困惑。对于幼儿来说从幼儿园的小朋友成长为学校的小学生,角色变了,要求也变了,小学和幼儿园的生活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活动的组织形式,学习的习惯等,面临着许多不适应,所以幼儿园应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性适应与学习适应教育,促进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生活能力和学习习惯,认真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帮助孩子们顺利度过这个转折期,减少家长的焦虑和担忧,为幼儿入小学学习从多方面打好基础。
二、衔接目标:
1、从心理准备入手,培养孩子入学前良好的心理品质。(情感、兴趣、注意力、意志、责任感、自信心等)。
2、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重点,帮助孩子适应幼小过渡中的断层问题。
3、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互动观摩交流,为幼儿做好入学前必要的心理准备。
4、家园同步,增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共同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
三、具体方案。
1、身体方面的准备:
(1)保证每天幼儿再园内户外活动一小时的活动,通过户外活动,增强幼儿体质,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迈入小学。
(2)为了让幼儿能够较快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生活,我们将采取适当延长幼儿上课时间、减少游戏时间等。
(3)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正确的读书、写字、握笔姿势,同时,让幼儿懂得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及各种感觉器官。
(4)注重安全方面教育,让幼儿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有困难找警察,记住各种急救电话;知道不能玩水、玩火,玩电。
2、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1)、良好的作息习惯。
让幼儿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如:不迟到早退、不随便请假等。
要适当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每天6:50左右起床,早晨8:30以前入园。晚上9:00上床入睡。晚饭前后与孩子共同商量一些活动内容,如画画,弹琴,玩玩具,看书等,动静搭配,使孩子每天的生活富有节奏,与小学生的生活相接近。
(2)、自己收拾东西的习惯。
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爱护并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刨铅笔和其它学习工具。每晚还要让孩子养成检查学习用品的习惯。同时我们老师会在离园时,检查孩子的书包整理情况和学习用品保管情况。并对做的好的幼儿提出表扬。
3、学习方面的准备:
(1)培养孩子的效率意识。现代社会是一个高效社会,机会无处不在,却又转眼即逝、生活节奏愈来愈快,所以教孩子学会做人的第一步是做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的具有高效率的人,首先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这一点很重要,比方说,这个时候该为孩子买个小闹钟,天天晚上自己上好闹钟,第二天自己起床,每个人都是有懒性的,何况是小孩,闹钟响了,没起床,咱们就又去叫了,这时候我介意您沉住气,让他睡,睡到他认为合适,让老师去评价他的迟到行为,让他们从小懂得,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孩子做作业要有质有量,这方面我们在班内要求幼儿不仅要写好而且必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完成好的幼儿提出表扬,完成不好的进行指导。
(3)、做事专注的习惯。
培养幼儿专注的习惯是一年级孩子最为重要的学习习惯。我们班开设了红花台,每节课评选一名幼儿,并以红花表示奖励,每周做一小结看看谁的红花最多,并把照相贴在红花台上,从而激发孩子的好胜心理。
(4)学习习惯中最重要的是倾听习惯。
好多孩子进入小学后第一不适应,就是记不住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幼儿园作业公布,家长记录。到了学校完全凭孩子自己记,有的孩子回来了,忘了作业是什么,急得直哭,忙得家长又给同学打电话又给老师打电话。倾听能呼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为了孩子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我们班开展了”比比谁的记忆好"的活动,要求幼儿每晚自己记作业,并回家复述给家长听。通过第二天幼儿完成作业情况,来表扬幼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桥教学方案设计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目标:
认识和欣赏纯粹的线条美,认识线的丰富、强烈、准确、肯定的表现力。
2、基本技能和一般能力培养目标:
学习用线的不同表现方法,体会和描绘客观世界不同物质所具有的不同材质,以及给人的不同感受。
3、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培养目标:
学习用各式各样的线来描绘质感的方法。
4、德育目标:
能够自主体会树叶给人们的不同感受,用线的不同排列方法,反映树的不同种类。例如“杨树”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受。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材与学生分析:
从上节课对“线”的深入讨论的基础上,正式转入实践阶段,首先,我们尝试用线来描绘几棵大树,树的姿态、种类、树干、叶子、树皮,多种多样,变化万千。
学生一定要经过认真、细致的观察,从而得到较多感受后,才可动笔描绘。
2、教学重点:
体会树叶、树干给人们的不同感受,用线的不同排列方法,反映树的不同种类,通过描绘树的外形、结构,表现树的质感。
3、创新点:
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去观察、体验、创新,鼓励学生用各式的线条来表现树的不同质感。
4、德育点:
鼓励学生自己创作,而不是局限于课本上的作品。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我们的生存空间。
5、空白点。
预先请学生去公园观察,或是从课外书、网络上去搜索自己喜欢的或是自己感兴趣的“树”的资料,从大自然中、生活中、网络世界中去观察、体验。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想出更多的表现形式。
三、课前准备:
学生用具准备:美术课本、彩色笔。
教师教具准备:绘图纸、挂图、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模式与策略:
教学模式:注重体验、激励创作。
教学策略:大胆想象、标新立异。
操作程序:启发观察——自主学习——想象创新。
五、教学过程:
〈一〉启发观察:
1、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提问:常见常用的线有几种?怎样表现?(请几位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
2、展示上节课作品:
鼓励学生:在画面构图方面控制能力有所增强,在线的处理、连接上处理得当。
缺点指正:个别同学画面小,整体感觉不好,有点歪。
3、板书课题《用线画几棵大树》。
4、多媒体演示。
a、今天老师就着重请大家来欣赏我们熟悉和喜爱的各种各样的树。
讲解各种各样的树的特征,即这些树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1)椰子树——像美丽苗条的少女头上梳着漂亮的发髻,动作好像是时装模特,优美地站在那里。
(2)千年古树及受迫害的树——枝繁叶茂,树干粗壮、干燥,给人以苍老的感觉。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我们的生存空间。
(3)柳树——垂柳婀娜多姿,柳枝随风摆动像轻歌曼舞的少女。
(4)枫树——从色彩上去着重分析,欣赏它那火红的样子。
(5)白桦树——像有无数的“眼睛”在那看着你。
请学生汇报自己预先去公园观察,或是从课外书、网络上去搜索自己喜欢的或是自己感兴趣的“树”的资料,从而补充老师所讲的类型。
b、多媒体演示一幅完整的作品的步骤。
c、展示挂图,用黑色、红色绘制的单色作品。
d、讲解课本第8页关于树冠、树叶的表现技巧。
〈二〉自主学习:
作业要求:(放音乐,创设优美舒适的教学情境)。
1、四人一小组画一组树。
2、以线为主、单色绘制。画的过程实物展示有特色的作品。相互协作,以组的形式展评。
3、每次老师出题,大家创作,今天请同学们自拟题目。
4、教师和学生互动,请两个同学和老师在黑板上一起作画,并请同学来修改。
〈三〉想象创新:
学生活动:自主作画,以小组的形式绘制长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独立创作并参与到学生的`绘画活动中去。
a、你是怎样感受这棵树的?就考虑一下选择直线、曲线、折线还是交叉线中哪种形式能与自己感觉相近,然后大胆地画,不要犹豫。
b、先将树干画出,再将树冠外形画出来,然后根据感觉进行线的不同排列,排列时先从大处着手,有时间再补充细节。
c、树干、树叶外形内都要排满不同类型的线,不要留大量空白。
四、用线画几棵大树。
线的四种类型:
直线、曲线、折线、交叉线。
题目:《》。
七、课后反思:
选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请学生与老师一起欣赏、点评,体现“自我展示、多元评价”的创新意识。学生多数是从色彩、形状、构图上去分析评价作品;教师的点评则着重线条的美感是通过线的丰富、强烈、准确、肯定来表现的,分析几张优秀作品在线的表现力方面有什么特点,是怎样画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了在画面中如何充分利用“线”的样式来为作品内容服务,同时增强了同学们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