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哪个好写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会计学毕业论文(精选14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哪个好写篇一
在进行会计核算体制的完善方面需要从下面的几方面着手:第一,在各项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实现其科学和实用性,并且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的监督体系,对于非法行为要依据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对其进行严惩,这样将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由于会计核算导致的损失。第二,完善事业内部的监控体制,对事业单位中的一些工作进行严格的规范并对任务进行很好地控制,这样才能使会计核算顺利的进行。第三,坚持收支两条线的方针,并要继续加强国库集中收支政府的集中采购为重点的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制度的实施,规范好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4.2 加强财务的监管工作
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内部管理体制,科学的对财务进行监督管理这将使得财务管理活动顺利进行,为了做好财务管理的监管工作,这就需要做到:第一,加强对事业单位的日常经济活动的收支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第二,事业单位预算的一些情况需要与任期领导的离任专项审计要进行结合,这样可以提高在任领导对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的重视。第三,在财务方面实行公开制度,通过民主和大众的监督来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进行提高。
4.3 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将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的顺利进行有很大的影响,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断地改革中,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将成为事业会计核算进行的重要内容主要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方法对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素养进行培养:第一,首先要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学习班或是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的集训以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第二,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方面的考核,并对财务人员的工作提出标准和要求,促使财务人员不断的自觉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第三,在招聘财务人员时需要提高标准,以便引进高职业技能的财务人员。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哪个好写篇二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旧准则相比,理念更先进,体系更完整,内容更丰富。新准则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强调了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笔者在实务中分析新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
旧准则下的利润表中营业利润不包括“投资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情况时。一般认为营业利润即为企业的经常性收益,很多企业在进行考核时也会用到经常性收益的指标,主要用来反映通过经营者努力所获取的经营性收益。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项目包括在营业利润中,并且还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表或对企业进行考核时,都要注意营业利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经常性收益要重新分析计算,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常性收益。
(二)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
对于收益的确定,旧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因而利润表上所反映的收益并不是企业的全部收益。即未包括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利润表中的收益只是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新准则则遵循的是资产负债表观,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并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进入利润表,利润表中的收益不仅包括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还包括已确认未实现的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
因此,在执行新准则的企业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要注意区分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这是因为一方面已确认未实现收益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量,过度的利润分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另一方面。当持有资产的市场价值扭曲或波动剧烈时,过度的利润分配中可能隐含了资本的返还,从而损害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即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利润表的收益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但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并非完全的综合收益观。综合收益观认为“收益是除股利分配和资本交易外特定时期内所有的交易或企业重估所确认的权益的总变化”(《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但是我国新准则将“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六条规定“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因此,报表使用者要全面了解企业的收益情况。不仅要分析利润表,还要关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范文二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哪个好写篇三
会计核算是指会计主体对已经发生或是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相应的核算,其实是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只有很好地做好会计核算才能做好会计工作,并且会计核算的顺利进行这样将有利于更好地进行会计的相关工作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及编制准确和及时的报表,可见实现会计核算的顺利进行对会计工作的重要作用。现行的会计制度随着我国财政体制的改变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如在进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时每年都会制定相应的政府收支的科目,这是需要适时的增加或减少会计科目,此外还需要对账户做相应的改变,这样也对会计核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改变同时使得会计要素有了改变由原来的三个会计要素变成了五个,因此会计核算也要发生改变。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主要是体现在随着我国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改革,使得企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为了使得会计的核算能够跟上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并且以确保企业的经济不受到影响,这就需要事业单位对会计核算制度提出相应的改变。然而现在事业单位主要是在采用收付实现制的方式进行会计核算进行的,这其中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此需要对企业的会计核算进行改革,以更好地规范国家预算资金的使用,此外还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强化了事业单位在社会中的职能,可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可行性:主要是可以借鉴外国在会计核算方面的改革,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即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的范围和事项等方面的特殊性,对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进行改革,可见在进行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上具有可行性。
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3.1会计制度不完善
会计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方面:
第一,在实行会计核算改革后,虽然针对事业单位的情况建立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但是在实际的开展中因为会计核算人员的能力有限和事业单位还没有设计出较合理的会计核算的制度如在会计的科目和核算的内容上就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这些使得会计核算未能很好地开展。
第二,由于在不同的事业单位中对会计的科目及会计的内容上有一定的不同这使得不同的事业单位之间出现了报表不能一致的情况,这样导致了会计信息的不准确性及理解性较差,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事业单位在经济方面的往来更是密切,不同单位不同的会计科目这使得单位之间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出现了困难。
第三,我国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制度不到位,虽然会计在进行核算制定了相应的`条例,但是由于监督的不够好,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违反了成本过低或是不力造成了有法不依等违法的操作。第四,事业单位内部因控制制度不健全也使得会计核算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主要是一些事业单位私自挪用国家的专项金或是对一些项目进行私自收费等这些行为都是由于会计制度不健全造成的。
3.2会计的行为不规范
会计的行为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下面的的情况中:
第一,原始凭证方面,存在着填写不完全,主要是在一些项目中没有进行填写或是表述不清晰,甚至对其中的一些数据进行更改,论文格式这样的行为严重违反了事业单位中在会计核算中的相应的规定即在填写会计凭证是必须将其填写完整,而且对数据不得随意更改否则将严重的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第二,记账凭证方面,同样存在着与原始凭证一样的问题,并且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并没有达到要求。
第三,在账务方面,主要是指由于在事业单位的内部由于实行财务与会计核算的分开管理,这种形式大大的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造成了影响,使得单位的管理事物和账簿之间进行了严格的划分,因为这样的结果是财务人员只是在资金的规范使用方面发挥着作用,但是并不能实现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的监督。
第四,在对支出方面的审核和控制也出现了力度不行等,主要是在原始凭证的审核手续不完整。
第五,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上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这种做法反映的会计信息并不能符合配比原则,并且不能准确反映事业单位的结余情况,不能准确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情况,这些都是会计的一些不规范行为。
3.3会计预算的执行力较差
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能力较差主要是表现在以下的一些方面:
第一,事业单位对经济活动中的一些资金支出情况并没有进行很好地记录,并且在对资金的管理和审核方面并没有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这种情况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资金利用的浪费。
第二,在事业单位对预算进行编制的过程中,每个部门都在争取自己部门的最大利益,并没有就公司的整体情况进行把握,这样为预算的进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一些事业单位在使用专项资金上,只是对拨款的过程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但是专项资金分配到各部门中将不再对其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这样往往导致了专项资金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的作用,甚至有些单位对于专项资金的分配中,并没有将专项金用于专项的研究,而且事业单位使用这些资金对其他资金的不足进行弥补,以上的这些情况都导致了会计预算的执行能力较差。
3.4会计核算实物存在问题
会计实务核算方面:主要是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问题和无形资产的核算问题上出现的问题。在固定资产的核算上,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并没有得到很好证实,固定资产应该只是核算账面的价值并不计提折旧。在无形资产的核算上,一般事业单位对无形资产时常忽略,即使将其登记入账但是还是会存在不健全的情况,并且事业单位对无形资产的认识不足,这样都造成了对无形资产的浪费。
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
4.1完善会计核算体制
在进行会计核算体制的完善方面需要从下面的几方面着手:第一,在各项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实现其科学和实用性,并且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的监督体系,对于非法行为要依据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对其进行严惩,这样将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由于会计核算导致的损失。第二,完善事业内部的监控体制,对事业单位中的一些工作进行严格的规范并对任务进行很好地控制,这样才能使会计核算顺利的进行。第三,坚持收支两条线的方针,并要继续加强国库集中收支政府的集中采购为重点的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制度的实施,规范好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4.2加强财务的监管工作
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内部管理体制,科学的对财务进行监督管理这将使得财务管理活动顺利进行,为了做好财务管理的监管工作,这就需要做到:第一,加强对事业单位的日常经济活动的收支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第二,事业单位预算的一些情况需要与任期领导的离任专项审计要进行结合,这样可以提高在任领导对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的重视。第三,在财务方面实行公开制度,通过民主和大众的监督来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进行提高。
4.3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将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的顺利进行有很大的影响,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断地改革中,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将成为事业会计核算进行的重要内容主要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方法对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素养进行培养:第一,首先要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学习班或是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的集训以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第二,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方面的考核,并对财务人员的工作提出标准和要求,促使财务人员不断的自觉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第三,在招聘财务人员时需要提高标准,以便引进高职业技能的财务人员。
4.4正确反映资产的价值
要想正确地反映资产准确的价值这就需要从下列几方面进行着手:事业单位在报表中要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要正确的反映,这就需要遵循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并且将固定基金取消掉,并设置累计折旧作为备抵账户,并且需要在负债中增加固定资产原值和累计折旧及固定资产净值的内容。第二,在对无形资产的核算中要确保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要很好的利用,以便使无形资产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五、结束语
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这样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并且这样也有利于事业单位很好地适应国库管理制度的实施。目前,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就需要我们发现其中的不足并积极的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此外我们还应当积极的对会计核算制度进行探索,充分发挥其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哪个好写篇四
当今社会知识是生产的核心要素,而将知识转换为生产力的是人才,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才,如何衡量人才的价值非常必要。人力资源会计就是将人力资源管理学和传统会计学结合起来,对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它是会计学科中出现的新领域。目前在我国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实际工作中几乎没有运用。在本文中,就建立人力资源的必要性及会计上如何衡量,考虑并在实践中使用加以改进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首先,人力资源会计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会计正确核算的需要。大家都知道市场经济中人才的关键作用,企业为了获得优质的人才,往往加大投资比重,例如,提高薪酬待遇、福利标准、住房条件、提供各方面培训等。如何计量人力资源的投资收益是企业管理者所关注的问题。而目前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是将所有的人力资源投资支出全部计入当期费用,实际上人力资源投入的收益期往往是在一个会计期间以上,超过一个会计期间的支出应予资本化,根据收益期间进行费用分配。人力资源会计就需要核算清楚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收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其次,人力资源会计的建立是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可以提高人才质量,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推动经济发展。再次,人力资源部会计也是劳动者了解其自身价值的需要。劳动者为企业创造了价值,企业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回报。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就是通过经济补偿使劳动者价值得以体现,加大促进其主观能动性,对企业和个人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人力资源会计就是正确核算劳动者的能力,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支出按照其取得、维护、开发过程中的实际耗费入账,并根据收益期加以计量。投资支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2.1人力资源取得支出
它指的是人力资源的开支,以便发生获得业务。具体分为三种:招聘开支,以吸引求职者产生的费用;选拔开支是需要在选择工作人员应招时,所产生的费用;就职开支是指员工被聘用后安排合适的位置时产生的费用。
2.2人力资源开发支出
指企业为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及岗位技能而发生的各项支出。例如,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脱产培训、专项培训等。
2.3各项支出的计量方法
以上三种支出,收益期超过一年以上的才能予以资本化。一般来说,将人力资源取得支出和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维护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一次性维护支出金额较大,也可以计入待摊费用,分期计入损益。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传统会计处理的费用和相关的人力资源费用分别核算和资产的处理。在会计科目上可以设置“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人力资源使用成本”、“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摊销”、“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摊销”及“人力资源损益”等科目进行会计核算。例如,企业招聘员工时发生各项属于资本性支出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10000元,会计分录如下:借:人力资源取得成本10000元贷:银行等10000元例如,企业对招聘的员工进行岗前培训,支付各项费用8000元,会计分录如下:借:人力资源开发成本8000元贷:银行等8000元例如,企业对企业员工每月发放工资100000元,各项福利7000元。月末直接进行结转。会计分录如下:借:人力资源使用成本107000元贷:应付工资100000元应付福利费7000元借:基本生产、辅助生产等97000元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10000元贷:人力资源使用成本107000元月末摊销应计入当期成本费用的属于资本性支出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2000元和人力资源开发成本4000元。会计分录如下:借:基本生产、辅助生产等5000元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1000元贷:人力资源取得成本2000元人力资源开发成本4000元“人力资源损益”科目用于核算企业员工变动而产生的损益,期末直接结转本年利润。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人力资源会计需要把企业人力资源信息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人力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所有者权益中增设“人力资本”项目,在利润表中增设人力费用,作为营业利润的减项。企业还需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揭示企业人力资源的各项状况。
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要用法律法规加以确认,确保企业对所雇用的劳动力的所有权,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相对稳定性。再者,可以在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里开展试点工作,积累经验,为人力资源全面开展做好各项准备。目前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只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还未进行实践。随着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开展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势在必行。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将不断发展,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促进人力资源会计在实践中应用与实行,以发挥人力资源会计在当今社会中的显著作用。
[1]弗兰霍尔茨。人力资源管理会计。
[2]刘仲文。人力资源会计。
[3]张文贤。人力资源会计四大难题。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哪个好写篇五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我国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时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企业的发展空间和领域也越来越宽阔。
但是,在我们看到企业发展良好态势的情况下,也要看到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比如内控管理和税务风险管理问题,其中税务风险管理问题较为突出,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问题,就很难优化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中,笔者首先探究了我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究了一些优化税务风险管理的策略,希望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近些年总体来说,我国的企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可以用惊人的发展速度来形容,但是在快速发展的业绩背后,企业的自身的管理却没有跟上,出现了高业绩和低管理的不协调发展,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他们更多的只重视企业的承接项目和工程质量,对自身的管理有些松懈,特别是内税务风险的管理更是显得极为松弛。
税务问题不出问题则没有任何的影响,如果一旦出现问题,企业就会出大问题,严重者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我国很多的企业对税务风险的管理重视不足,在人才的管理上不规范不专业,缺乏专业人才的打理,另外在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性,很多的企业不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与此同时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环境也比较的脆弱,这些都导致我国的企业在内部财务的管控上呈现出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市场更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把自身的精力放在了企业承接的项目和开发的项目产品上,但是针对企业的内部管理,特别是税务风险管理来说都没有给予重视,这就导致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也造就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环境呈现出极为脆弱的特性。
这就造成企业的税务管理呈现出敷衍行和形式化的特点,其中就会容易滋生各种违规操作,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情况,给企业的发展埋下安全隐患。对于企业来说,其工作的内容较多,程序较为复杂,牵扯到的人员也较多,如果在管理中没有响应的规范和制度的话是很难将工程项目做好的。
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的规章制度,让制度来管人管事,提升税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最后要抓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人才建设,从人员的招录、培训到日常工作,都要做好督促和规范,提升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优化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环境。
(一)创新工作思路,重视税务风险管理工作
企业的工作是非常复杂的,主要的内容是项目的承接和作业,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要想企业获得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质量。一般来说,企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
税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重视起来,财务是企业运转的物质基础,没有良好的税务管理作为支撑企业是不会健康发展起来的。对于企业来说,面对着新形势的变化,一定要拓展工作思路,重视税务管理工作,把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纳入到企业日常的管理议程中。另外,在人才的选拔和录用上,要做到专业化和科学化,以为企业的税务管理和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重视制度机制建设,实现规范化的税务管理
企业的税务管理存在突出的问题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规章制度建设不齐全,甚至有的部分企业都没有完善的税务管理制度,这样在税务管理的时候就不能做到有章可循没就会出问题,有风险。
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奠基石,是一切工作的原则性要求和规范化要求,没有健全的制度,企业的税务管理是非常困难的。为了优化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首先要重视税务管理的制度建设,设立专业的税务管理部门,同时依据工作内容细化税务风险管理的制度。统一负责企业的税务资金,实施税务稽核等制度,确保税务的安全管理。
(三)发展企业税务管理人才,提升税务管理的有效性
对于企业来说,强化税务风险管理首先就需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招录和聘用拥有专业税务风险管理能力的人才,并对他们的工作内容实施监督和检查,把税务管理工作纳入企业考核和员工绩效考核,让财务部门感觉到自身存在的压力,与此同时要强化税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让税务风险管理人员依据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思路,提升税务风险管理能力。
[1]盖地,张晓。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风险识别与防控[j].财务与会计,20xx(16).
[2]张晓。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税务风险管理[j].商业会计,20xx(01).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哪个好写篇六
为了增加企业的利润空间,企业可以通过降低成本,减少损耗,加强成本控制。本文主要介绍了成本及成本控制的含义、企业中成本控制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以及如何加强成本控制。
企业、成本、成本控制
我们先了解一下成本的含义:传统产品成本的含义一般只是指产品的制造成本,即包括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应该分摊的制造费用,而将其他的费用放入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中,一律作为期间费用,视为与产品生产完全无关。从成本动因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从引进到获利,其成本绝不能仅仅理解为制造成本,而是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发生。严格意义上的产品生命周期是企业引入该产品概念开始,到企业放弃与该产品相关的一切业务活动为止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包括进行产品生产的过程,还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另一方面,顾客使用该产品的整个消费也应包括在内,因为消费过程的各种情况也是产品竞争力的部分。因此,广义的成本概念,既包括产品的制造成本(中游),还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成本(上游),同时也包括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和废弃成本(下游)的一系列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企业资源的耗费。相应地,对于成本控制,就要控制这三个环节所发生的所有成本。
当我们了解了传统的产品成本和广义的成本概念后,我们就清楚的认识到,在企业发展战略中,如何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大企业的利润空间,成本控制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同类产品的性能、质量相差无几,决定产品在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则是价格,而决定产品价格高低的主要因素则是成本,因为只有降低了成本,才有可能降低产品的价格。成本管理控制目标必须首先是全过程的控制,不应仅是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应控制的是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内容。实践证明,只有当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会显《www.》着降低;而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节约社会资源的目的。此外,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的同时还必须要兼顾产品的不断创新,特别是要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绝不能片面地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更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眼前利益,采取偷工减料、冒牌顶替或粗制滥造等歪门邪道来降低成本;否则,其结果不但坑害了消费者,最终也会使企业丧失信誉,甚至破产倒闭。
成木控制是企业增加利润、抵抗内外压力,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保证。因此企业应重视成本控制,并针对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增强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所谓成本控制是指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部分,它要求企业要致力于满足成本要求。满足成本也就是说要满足顾客、最高管理者、相关方以及法律法规等对组织的成本要求。成本控制的对象是成本发生的过程,包括:设计过程、聚购过程、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销售过程、物流过程、售后服务过程、管理过程、后勤保障过程等所发生的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结果应能使被控制的成本达到规定的要求。为使成本控制达到规定的、预期的成本要求,就必须采取适宜的和有效的措施,包括:作业、成本工程和成本管理技术和方法。如ve价值工程、ie工业工程、abc作业成本法、abm作业成本管理、sc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cd降低成本法、cvp本-量-利分析、scm战略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环境成本管理、存货管理、成本预警、动量工程、成本控制方案等等。
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成本控制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总的来看,成本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有:
(一)成本控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成本控制使企业的生产目标明确、便于管理、核算方便。另外由于产品成本的降低必然使得产品销量的增加,销售扩大以后使得企业的经营基础日渐稳定,这样才有力量去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设计,从而保证了企业长期、持续的发展。
(二)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
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就是利润的最大化,要使利润最大化势必须使企业的成本最小化。实施成本控制可以将生产经营中的各项材料费都控制在目标成本管理之内,避免大部分材料、杂项费不易定单耗而造成的浪费,保证了增收节支,有利于挖掘企业潜力。
(三)成本控制可以如实地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效益
因为成本控制将企业生产中的产量、质量、消耗、安全、劳动工资、企业管理费、大修折旧等各项指标基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连于一体,作为经济责任包干的目标,并同职工收入挂勾,所以能够如实的综合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效益的好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普遍意识到了应该对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而且也采取了措施加以控制,然而控制效果却大相径庭,有的取得了显着效果,有的却形同虚设。总体而言,我国企业在成本控制中存在如下问题:
(1)没有树立正确的成本控制观念。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一些企业(特别是某些历史比较久的国有企业)普遍没有树立正确的成本控制观念,没有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以及实施手段。在这些企业中,注重生产和销售,而没有对控制成本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企业所进行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仅仅局限于遵守、执行财经法规中的相关条例,简单地核算并汇总生产成本,片面地追求成本的下降,而较少基于成本效益原则来看待成本。除此之外,人们普遍对成本控制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控制成本只是企业高层领导以及财务人员的职责,因而其他人员就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来对待,这影响了广大员工控制成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生产材料和人工不必要的浪费。
(2)成本控制措施不完善,没有得到完全执行。有些企业固然意识到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但由于各种原因,不是控制措施不完善,就是政策没有得到完全的执行,因而也影响了成本控制的效果。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成本预测机制,也缺乏内部成本控制措施(例如原始凭证和记录、资产盘点和管理、定额验收等基础性的管理制度);其次,有些企业制定的控制措施只是“走过场”,而没有切实加以贯彻和执行,有些企业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加强监督和核查,工作没有落实到个人,这就起不到提高员工积极性的作用;最后,有些企业从表面上看制度建设比较健全,成本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审查以及成本分析等体系比较完整,但仅仅进行成本核算以及初级的成本分析,缺乏深入分析,没有充分应用其他方法。总的来说,这些做法都影响了成本控制的执行效果,导致预算的约束作用弱化,从而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和浪费。
成本控制的力度不够。从成本控制的过程来看,它应该贯穿于产品设计一直到产品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然而很多企业并没有切实地加以实行,这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忽视了前期产品设计、材料采购以及后期的销售、服务等过程的成本控制,仅仅局限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和费用;二是忽视了横向比较,没有意识到上下游的其他企业和领域对本企业成本控制的影响;三是忽视了时效性,只侧重事后的反馈控制,而没有对事前和事中控制引起足够重视,这样的成本控制只能是粗线条的,根本做不到精细化控制和管理,因此这样的控制体系是片面、不完整的。
(4)成本信息缺乏真实性。相当一部分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刻意隐瞒或者篡改成本信息,这就导致成本信息缺乏真实性,难以为成本控制提供有力保证。之所以会有成本信息失真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基于偷税漏税、粉饰报表、牟取私利的考虑,人为调节相关数据信息,随意调整或者编造企业成本资料,从而造成成本信息不准确;另一方面,成本控制制度及流程不健全、成本核算程序和方法不当也会引起信息失真。
(5)现有的会计系统需要创新。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未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成本方法,不能提供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不能深入反映经营全过程,不能提供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从而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另外,传统的成本控制对象局限于产品财务方面的信息,不能提供管理人员所需要的资源、作业、产品、原材料、客户、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难以起到为战略管理提供充分信息的目的。
(一)从投产到销售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
建立科学决策事前成本管理体系
目前,许多产品缺乏竞争优势,主要原因是生产规模不经济,生产建设投资高,产品能耗物耗高。这些因素基本都是由于产品设计和工厂建设过程中忽视策略性成本管理体制造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对现有生产装置及制造程序进行分析,对确实没有效益的应坚决淘汰,对进行优化后有利用价值的应尽快进行改造和优化。在今后的决策中,应高度重视策略性成本管理,对无成本分析的方案不予批准立项。
完善企业内部事中成本控制体系,规范明确责任
强化企业成本管理,就是以成本控制为枢纽,对质量、生产、资金、物资及分配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要以企业总的目标成本为起点,对设计、生产、流通的全过程进行分解,制定各单位的目标成本,并将成本控制的任务量化到每个员工身上,与经济挂钩,激励全体员工不断为降低成本做出贡献。职责和权限由总部通过书面授权来确认,上不揽权,下不越权。从而使管理层次清晰,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各部门责任中的积极性。
(3)建立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事后责任考核体系
建立一套高效、切实可行的企业内部成本管理责任考核体系,是真正把成本管理落到实处的最佳途径。一是设立信息反馈系统,完善成本监控措施。企业以成本分析为核心,建立有效的成本监控系统,及时向企业领导层及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各部门、全体员工提供实际成本状况及其偏离责任目标成本的信息。二是建立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使成管理责任的好坏与经营者、各级管理者、职工的个人利益挂起钩来,使管理人员和职工的职务升迁,劳动报酬与其在成本管理方面的努力成果相联。
(二)把握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企业要想有效的对成本实施有效的控制,就必须遵循成本控制的几项基本原则。
(1)节约性原则。成本控制的节约性原则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节省,它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
(2)经济性原则。因推行成本控制而发生的成本不应超过因缺少控制而丧失的收益。为建立某项控制要花费一定的人力或物力,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这种代价不能太大,不应超过建立这项控制所能节约的成本。
(3)责权利相结合原则。控制责任成本是每个成本中心应尽的职责,为了保证成本中心履行该项职责,必须赋予相应的权力。同时还要将取得的工作成绩与经济效益挂钩,做到奖优罚劣,奖罚分明。
(5)全面性原则。在成本控制中全面性原则通常包括三方面:第一全过程成本控制。从产品投产的设计阶段开始,包括试制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直到产品售后阶段的所有阶应当进行论坛成本控制。第二全部耗费的成本控制。要对生产耗用的全部费用加以控制,确地处理好降低产品成本与提高产品质量的关系。第三全员成本控制。要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就必须充分调动每个部门和每位员工关心成本、控制成本的主动性。
(三)企业实施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
成本控制的起点,或者说成本控制过程的平台就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成本控制不从基础工作做起,成本控制的效果和成功可能性将受到人为影响。
(1)定额制定
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消耗达到的数量界限。成本控制主要是制定消耗定额,只有制定出消耗定额,才能在成本控制中起作用。同时,定额也是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分配的主要依据,是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2)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它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它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是成本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在成本控制过程中,要力求达到计量标准化、价格标准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和数据标准化。
(3)制度建设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运行的基本保证,一是制度,二是文化,制度建设是根本,文化建设是补充。没有制度建设,就不能固化成本控制运行,就不能保证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制度是定额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费用审报制度等。在实际中,制度建设有两个问题:一是制度不完善,在制度内容上,制度建设更多的从规范角度出发,看起来像命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制度建设要从运行出发,这样才能使责任人找准位置,便于操作。二是制度执行不力,老是强调管理基础差,人员限制等客观原因,一出现利益调整内容,就收缩起来,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四)注重采用现代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
(1)目标成本控制
目标成本的具体制定方法和步骤是由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和制造费三部分构成。
目标成本控制就是根据目标成本来控制成本的活动,使实际成本符合目标成本的要求,并不断降低成本。其优势体现在:目标成本是按市场价格和目标利润制订的,考虑了产品在市场上的赢利能力和竞争价格。企业只有面对压力大胆的对现有生产技术及生产步骤进行必要改进,不断改革生产方式,全力以赴降低成本,才能赢得市场,实现目标利润。
(2)提高资金利用率
一般而言,资金周转率越快越好,这说明资金的使用率高,收回现金没有被长期闲置,而又被尽快投入到企业经营之中。过多的资金如果只放在银行赚取低回报的存款利息,这是一个严重的浪费,可以在财务部设立专人研究资金的投资方向分析对策,在可控风险范围内适当操作,根据财务稳健性原则,确定资金的最佳持有额度,分析出的闲置资金用来投资,既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又可提高资金成本的利用率。
(五)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
(1)增强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建立分级控制和归口控制的责任制度
要控制企业经营成本、挖掘自身利润空间强化企业员工成本控制意识显然是企业成本管理之基础。企业应当将成本计划所规定的各项经济指标,按其性质和内容进行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各个相关责任人,根据责、权、利三者结合的原则,在建立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赋予责任单位成本的相对的自主权。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使员工接受市场竞争的信息,将个人工作绩效、切身利益、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转变企业内部是市场竞争“避风港”的旧观念。
预算管理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管理者在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预算是在财务收支预算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尽管各种预算最终可以表现为财务预算,但预算的基础是各种业务、投资资金、人力资源、产品设计等,而这些内容并非是财务部门所能确定的。财务部门只是对各种预算进行汇总和分析,而非代替具体的部门去编制预算。故成本预算管理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和参与,只有在企业管理层的领导下,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不断的适应市场变化,才能编制出实现企业资源最优配置的预算方案,进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六)严格控制材料、人力资源等相关成本
(1)建立和完善采购制度,实现采购成本控制完善采购制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建立严格和完善的采购制度,不仅能规范企业的采购活动,提高效率、杜绝各部门之间扯皮,还能预防采购人员的不良行为。采购制度应规定物料采购的申请、授权人的批准权限、物料采购的流程及相关部门的负责、各种材料采购的规定和方式、报价和审批等。第二、建立材料的标准采购价格。财务部对重点监督的材料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产品标准成本定期定出采购价格,促使采购人员积极寻找货源,货比三家,不断地降低采购价格。第三、建立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企业采购部门要对所有采购材料建立价格档案,对每一批采购物品的报价,应首先与归档的材料价格进行比较,分析价格差异的原因。对于重点材料的价格,要建立价格评价体系,并对归档的价格档案进行评价和更新。
(2)有效的控制人力资源成本
第一、人才要合理使用。许多企业抱怨缺乏人才,总是不得已到社会上高薪聘请人才,但实际上人才就在企业内部。
第二、调整组织结构。目前大多数企业应要改变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减少中间层,推行扁平式的组织结构,避免机构的重叠性和无效性。
第三、稳定员工队伍。为了要稳住员工队伍,我们企业必须做到:其一、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其二、为员工提供宽松的发展空间,采取措施使内部人才的合理流动,人员结构的优化组合和科学配置。
第四、提升员工素质。其一、企业要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最重要的是提升员工的素质,增大知识型和技能型员工的比例,使员工的素质与其岗位相匹配,提高工作效率。其二、是实施有效的培训。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促进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我国企业必将融入世界经济大家庭中,对于国内企业更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如何取得全球竞争的胜利,如何实现企业的长期价值最大化,获得长远利益,是每家企业必然面对的严峻课题。然而出于种种原因,传统的成本概念限制了成本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应用,迫切需要做出突破。
[2]邓长才,企业成本控制的探讨,工业审计与会计,论坛2008/5
[3]景桢飞,成本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商界,2008/8
[4]黄建荣,论成本控制与企业增效。现代会计。2006/1.
[5]石本仁,杨荣彦,高级财务会计(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6]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7]吴俊峰,温涛,浅议合并会计处理对企业收益的影响(j),会计研究,2007(03)
[8]陈平,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24)
[9]童丹丁学超,我国企业合并实行权益结合法的利与弊(j),当代经济,2009(11)
[10]吴小蕾,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08(10)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哪个好写篇七
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反映和监督单位财务情况,而管理会计注意预测和决策,符合当前高校管理工作向战略管理转变的发展需要。管理会计在经济业务活动过程中的主要目的包括预测、控制、决策和评价四方面,运用会计的一些方法,为规划、决策、控制与考核提供资料信息,为决策者提供最终决策依据,加快我国高校的优质、高效发展。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过评估防范财务风险
为了满足高校规模的扩张要求,各高校投资需求大,如何使资金增值,避免财务风险,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实现低成本扩张是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可以运用管理会计中的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两个概念进行决策分析,采用多元化投资策略,优化投资组合,形成一个财务风险相对分散而投资效益达到最大点的投资组合。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管理会计要不断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通过调整高校的生产决策间接向管理要效益,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通过财务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识别风险,以此防范财务风险。
2、有利于高校的管理决策
各高校在办学机构、投资渠道、培养方式等教育体制方面可能情况各有不同,但其财务管理模式基本大同小异,不能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决策依据。管理会计中独特的预测方法,可以根据各种不同备选方案选出最优方案,进而为高校投资发展决策,制定招生计划及确定最低收费标准等提供决策依据。另外,管理会计在引进科研技术、利用外资、更新或购置教学和实验设备等方面也可以进行有效的经济评价,推动高校健康快速发展。因此,高校应用管理会计可以对其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监督、预测和控制,为高校的管理和决策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
3、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近些年,私立学校迅速崛起,公立学校的自主权也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不再像过去一样完全依赖国家决定和财政支持。这种情况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也需要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管理会计的应用使财务工作更加高效、透明、公开,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
4、有利于完善财务管理
这也是应用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高校财务工作管理职能一直缺失,而管理会计的应用,能在完成财务会计各项功能的基础上,核算出衡量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经济指标,如固定资产收益率、平均产出周转率、服务收益率等,为准确判断高校效益提供数据,加强对高校活动的管理和控制,提高高校的经济效益。还可以通过管理会计帮助高校合理引进各种教学设备,更新、兴建固定资产,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保障学生的就业率,进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吸引优质生源,形成良性循环。
1、管理会计在高校预算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会计的规划控制职能主要是通过全面预算来实现,其中财务预算处于核心地位。目前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如没有树立预算管理意识、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缺乏强有力的预算执行约束力、没有健全、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等。高校财务预算包括收入和支出两大部分,资金活动涉及范围广,必须要加强预算控制与管理,合理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为此,可以运用管理会计相关知识、指标和方法对高校预算进行管理,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向前发展。高校应该根据年度或预算期的事业发展规划以及教学计划、科研计划、购置计划、维修计划等,充分考虑支出的必要性以及价格质量等因素,按照有关的定额、标准进行编制。
预算的编制力求明晰、详尽,增强预算本身的可操作性和对支出规模支出过程的可控制性,对预算要严格执行,同时考虑执行中的变化因素,安排预算要留有余地、以利于防范突发事件和确保资金周转。
2、管理会计在高校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管理会计最早应用于企业,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也呈现产业化趋势,高校除了为社会培养人才以外,还需要把节约经费、提高办学效益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进行考核,就必须要把管理会计引入到高校财务管理之中。高校可以运用管理会计中的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两个基础概念进行决策分析。资金具有时间价值,同样的资金在不同的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高校可以将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运用到管理会计中,以便更好地进行决策分析,同时充分考虑风险和报酬,运用概率分析的方法对风险和报酬做出科学的比较。以现金净流量,内含报酬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多元化投资策略,优化投资组合,形成一个财务风险相对分散而投资效益达到最大点的投资组合。
3、管理会计在成本二分法的应用
管理会计的成本二分法不仅适用于生产企业的财务管理,同样也适用于高校的财务管理,它通过分析学生数量与办学成本的依存关系,清楚地掌握学生数量对哪些项目产生影响,从而能合理地安排支出,有效地配置资源和节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具体表现在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混合成本三方面。固定成本指在一定限度内不受学生数量变动影响而固定不变的成本,如离退休费、仪器设备或教学设备等;变动成本指总额在相关范围内随学生数量的变动而发生相应变动的成本,如奖学金、物价补贴等;混合成本指其成本总额不随学生数量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如设备购置费、修缮费等。
1、提高高校领导人员的管理会计意识
高校的经济管理工作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领导人管理理念落后,缺乏管理会计意识,就会阻碍高校的快速发展。高校领导应积极学习先进理念,转变财务管理模式,树立创意意识,重视管理会计工作,将管理会计列为辅助决策、实现管理的重要措施,使管理会计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发挥作用。
2、加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使之与高校的会计实践相适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体系的不断完善,会计职能的重心也由以前的注重监督和反映向以管理和服务为主发展,因此,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问题被重视。财务会计是财务管理的基础,管理会计需要财务会计做基础,二者的有效融合能有效弥补财务会计在高校管理中的不足,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内在价值,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在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较晚,但它的出现不仅使财务工作的职能更加清晰,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单位管理工作制度化,使单位管理制度更加完善。融合二者的具体方法可从以下方面考虑。(1)建立建全财务管理机制管理会计,明确财务部门在管理控制、调节、分析、考核和评价方面的职责和内容,从而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得到更好的融合。(2)根据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共性与差异,在遵从统一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规范的前提下,预先设定不同的辅助核算项目,并通过各辅助核算项目的组合,来归集对管理有用的会计信息。(3)运用erp系统实现财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管理会计理论中创新思路,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型,为单位预测和决策提供依据。
3、完善高校管理会计理论
我国管理会计理论是20世纪中期由西方引入并不断在实践中得以运用和发展的,先进性和实践性有等提高,理论也有待提高。管理会计想要更好的应用于高校,应当从高校的实情情况出发,根据我国会计实践和高校等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需要,注重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现有的管理会计理论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订,完善现有管理会计理论,深入研究高校管理会计相关理论,形成一套具有高校特点的、适合高校发展的管理会计理论。
4、在高校财务部门设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管理会计活动是根据基本财务管理信息,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需要用较为复杂的数学方法,人工完成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在全球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已经普及到家庭和个人,信息技术为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因此,高校财务部门要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以数据库和网络通信等技术来完成管理会计的工作,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
5、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建立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
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是适应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是适应单位加强管理会计工作的需要,是适应管理会计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人才普遍匮乏,难以有效支持各高校高层的经营决策需求,也难以为管理会计其他各项建设提供人才储备,管理会计推广应用工作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为此,高校应将管理会计作为会计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各个学习阶段都设置管理会计研究方向,向学生传播管理会计知识,为本单位和社会各企业储备管理会计人才。对于单位来说,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创新,塑造一支业务扎实、灵活性强、观念新的高校财务管理队伍,实现财务人员由“报账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促进高校财务管理事业的发展。同时,经济环境的变迁要求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应掌握管理学、经济学、财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财务、管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计算机技能、职业品行、人际关系、获取信息以及分析和决策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敏感的职业判断力和持续发展的潜能,即实现“通才专才”的完美结合。此外,管理会计人员在工作时,应坚持客观公正、廉洁自律、提高技能、保守秘密四项基本职业道德标准。
管理会计是一种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为一体的会计方法,加强管理会计理论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是有效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途径。无论是在客观方面,还是在主观方面,管理会计已经成为高校经济管理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高校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工作者应共同努力,促进管理会计在高校不断完善,建立满足中国高等教育需要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需要我们根据现状和变化的环境研究管理会计并将其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哪个好写篇八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各类企业中得到普遍运用。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我们不可小觑的弊端。本文主要分析了会计电算化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字:会计电算化 缺陷 对策和建议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中的简称。它是一个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替代部分由人工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是一门融电子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信息科学,会计学为一体的学科。
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推广,不但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为企业实现全面现代化管理创造奠定了基础。但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推广也给企业带来了与传统手工会计不同的风险,因此,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寻找适当的方法加以解决是会计电算化进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一、在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有:
(一)财务软件固有的风险可能会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受到威胁
人工会计系统的核算工作依靠职责分离、互相牵制、证帐表的钩稽关系等控制手段,从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明细帐、总帐到报表每一步都有记录并且有制单人、复核人、出纳签字、主管签章以示负责,步骤清晰,条理分明。
而计算机证帐表信息来源于以人机交互方式输入的记帐凭证,网络管理员和操作员常常被赋予一定的访问权限,由于内部控制制度薄弱,操作人员可能超越权限或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篡改、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会计信息。另外,在整个系统中,各个环节的数据高度共享,相互联系。在输入环节出现的错误可能会被不断放大,最终引起连锁反应,造成的危害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影响力上都要远远超过人工会计系统。此外,会计电算化“省略了会计过程的信息重组和分类等诸多繁琐细节,并且使程序之间的技术性核对化为乌有”。
(二)给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没有了,绝大部分的文字记录消失了,肉眼可见的审计线索大大减少。导致审计人员在对人工记账阶段采用的审计方法(包括检查法、盘点法、观察法、查询及函证法、记算法、分析性复核法等)受到极大的制约甚至报废。在复核,审核等环节,财务人员采用电子签名形式(可能被人伪造)。即使发现重大舞弊,也不能像人工记账那样凭借墨迹和笔记,恰当的明确责任,落实到个人,做到权责分明。
(三)给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困扰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原手工制作的会计凭证、会计账薄和会计报表等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档案,阳光体育论文则由计算机会计系统通过打印机规范打印保存或采用磁盘、光盘等磁质来保存。磁性存储介质具有的易损、易删、易改、易磁化,修改不留痕迹的特性。计算机硬件缺陷、软件设计错误、运行冲突、电脑病毒、黑客攻击、存放环境的不合格等,任何意外的发生都有可能造成磁盘中信息的丢失,丢失后又极难还原。
另外,现在市场上具备很完善的数据保密功能的软件较少。多数软件对其系统存在的各类数据文件未采取完善的保护措施,具备较好数据库知识的人,完全可绕开会计软件的各类控制措施,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直接读写这些数据库文件,甚至对文件中数据直接进行增删、修改,盗取,偷换等操作,使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
1、 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即对会计电算化权限严格控,凡上机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授权,并且只能在授权范围内进行操作。在进入系统时应当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另外还可以考虑硬件加密、软件加密或把系统作在芯片上加密等机器保密措施和专门的管理制度,如专机专用、专室专用等。
2、 相互制约原则。即加强对电算化系统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控制,明确管理员、操作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做到职责分离,相互牵制。
在记账过程中,保证制单人和审核人不能为同一人。管理员和维护人员对系统的操作时间,方式,内容等也应当详细记录在系统的“操作日志”中。
3、 安全、保密原则。安全主要是对软硬件、文档的安全检查保障控制以及网络安全控制。保密主要是建立设备设施安全措施、档案保管安全控制、联机接触控制等;使用侦测装置、防伪措施、数据加密和系统监控等。此外,系统还应有拒绝错误操作的功能。
4、 内部防范原则。主要针对个人垄断现象以及对系统管理人员的监管控制问题进行防范。特别是在中小企业,要防止管理层凌驾于整个系统之上,使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形同虚设。
5、 人适其职,人尽其职原则。即企业要引进和培养一批既具备良好的财务会计才能,又精通信息技术,同时还能熟练应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职业道德的指导下,遵守执业准则,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
6、 岗位责任制原则, 通过对每个用户的安全级别和身份标识来落实其职责与权限严格执行轮岗制度,定期调整内部控制人员的监督权限, 防止内部人的合谋串联作弊。
(二)加快审计软件的开发,加大事先审计和事中审计的力度。
在会计电算化普及的同时,审计软件的开发与推广应当与之保持同步,以适应其变化,同时又可以达到提高审计效率、扩大审计范围,强化审计质量的目标。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可事先在被审计的计算机系统中嵌入审计程序,这些程序可以执行审计监督;建立审计跟踪文件;记录符合指定条件的会计事项及其操作处理的有关信息以便日后审计人员能够进行追查,从而有助于解决会计电算化给审计带来的难题。另外软件开发公司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应当加强审计软件的分析功能, 利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对大型企业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等;利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嵌入式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加快联网审计软件的研发等。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也要求注册会计师更加注重事先审计和事中审计。通过对系统是否建立了安全可靠用于防止有意或无意差错的程序控制;系统是否充分保留了方便今后进行审计工作的审计线索;系统是否建立了用于保障系统安全运行的保密措施和管理制度等问题的审查,注册会计师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系统的运行情况,找出系统内部的薄弱环节,提请企业相关部门及时加以调整,改进,为期末审计的实施奠定基础。
(三)加强企业的档案管理
1、 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使各类设备处于温度、湿度适宜,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的环境中,定时对设备进行质量检查和维护,以保证其有效性和合法性。如果有条件,企业应该设置相关的岗位,由专门人员加以保管。
2、 建立健全对电脑病毒,黑客攻击的防范措施。比如:购买正版杀毒软件,设置防火墙等。
3、 完善会计信息的备份制度。对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实行多级备份,并记录下档案形成时间、会计数据所属时间、数据内容及备份人所有资料均应按机密文件管理,包括文档资料、源程序清单等,以避免因意外或人为的原因造成数据丢失。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取代传统手工会计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在会计电算化运用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对问题的研究,探讨,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已经成为现代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一项不可推卸的任务,同时这对我国会计电算化进程的推进也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昕 王晓霜 会计电算化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3] 唐勇军 时薛原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内部控制研究[j] 财会通讯2003 (10)
[4] 钟杏梅 熊瑛 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广东档案论坛 2008 no.3(10)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哪个好写篇九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各类企业中得到普遍运用。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我们不可小觑的弊端。本文主要分析了会计电算化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字:会计电算化缺陷对策和建议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中的简称。它是一个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替代部分由人工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是一门融电子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信息科学,会计学为一体的学科。
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推广,不但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为企业实现全面现代化管理创造奠定了基础。但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推广也给企业带来了与传统手工会计不同的风险,因此,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寻找适当的方法加以解决是会计电算化进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一、在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有:
(一)财务软件固有的风险可能会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受到威胁
人工会计系统的核算工作依靠职责分离、互相牵制、证帐表的钩稽关系等控制手段,从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明细帐、总帐到报表每一步都有记录并且有制单人、复核人、出纳签字、主管签章以示负责,步骤清晰,条理分明。
而计算机证帐表信息来源于以人机交互方式输入的记帐凭证,网络管理员和操作员常常被赋予一定的访问权限,由于内部控制制度薄弱,操作人员可能超越权限或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篡改、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会计信息。另外,在整个系统中,各个环节的数据高度共享,相互联系。在输入环节出现的错误可能会被不断放大,最终引起连锁反应,造成的危害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影响力上都要远远超过人工会计系统。此外,会计电算化“省略了会计过程的信息重组和分类等诸多繁琐细节,并且使程序之间的技术性核对化为乌有”。
(二)给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没有了,绝大部分的文字记录消失了,肉眼可见的审计线索大大减少。导致审计人员在对人工记账阶段采用的审计方法(包括检查法、盘点法、观察法、查询及函证法、记算法、分析性复核法等)受到极大的制约甚至报废。在复核,审核等环节,财务人员采用电子签名形式(可能被人伪造)。即使发现重大舞弊,也不能像人工记账那样凭借墨迹和笔记,恰当的明确责任,落实到个人,做到权责分明。
(三)给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困扰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原手工制作的会计凭证、会计账薄和会计报表等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档案,阳光体育论文则由计算机会计系统通过打印机规范打印保存或采用磁盘、光盘等磁质来保存。磁性存储介质具有的易损、易删、易改、易磁化,修改不留痕迹的特性。计算机硬件缺陷、软件设计错误、运行冲突、电脑病毒、黑客攻击、存放环境的不合格等,任何意外的发生都有可能造成磁盘中信息的丢失,丢失后又极难还原。
另外,现在市场上具备很完善的数据保密功能的软件较少。多数软件对其系统存在的各类数据文件未采取完善的保护措施,具备较好数据库知识的人,完全可绕开会计软件的各类控制措施,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直接读写这些数据库文件,甚至对文件中数据直接进行增删、修改,盗取,偷换等操作,使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
1、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即对会计电算化权限严格控,凡上机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授权,并且只能在授权范围内进行操作。在进入系统时应当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另外还可以考虑硬件加密、软件加密或把系统作在芯片上加密等机器保密措施和专门的管理制度,如专机专用、专室专用等。
2、相互制约原则。即加强对电算化系统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控制,明确管理员、操作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做到职责分离,相互牵制。
在记账过程中,保证制单人和审核人不能为同一人。管理员和维护人员对系统的操作时间,方式,内容等也应当详细记录在系统的“操作日志”中。
3、安全、保密原则。安全主要是对软硬件、文档的安全检查保障控制以及网络安全控制。保密主要是建立设备设施安全措施、档案保管安全控制、联机接触控制等;使用侦测装置、防伪措施、数据加密和系统监控等。此外,系统还应有拒绝错误操作的功能。
4、内部防范原则。主要针对个人垄断现象以及对系统管理人员的监管控制问题进行防范。特别是在中小企业,要防止管理层凌驾于整个系统之上,使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形同虚设。
5、人适其职,人尽其职原则。即企业要引进和培养一批既具备良好的财务会计才能,又精通信息技术,同时还能熟练应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职业道德的指导下,遵守执业准则,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
6、岗位责任制原则,通过对每个用户的安全级别和身份标识来落实其职责与权限严格执行轮岗制度,定期调整内部控制人员的监督权限,防止内部人的合谋串联作弊。
(二)加快审计软件的开发,加大事先审计和事中审计的力度。
在会计电算化普及的同时,审计软件的开发与推广应当与之保持同步,以适应其变化,同时又可以达到提高审计效率、扩大审计范围,强化审计质量的目标。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可事先在被审计的计算机系统中嵌入审计程序,这些程序可以执行审计监督;建立审计跟踪文件;记录符合指定条件的会计事项及其操作处理的有关信息以便日后审计人员能够进行追查,从而有助于解决会计电算化给审计带来的难题。另外软件开发公司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应当加强审计软件的分析功能,利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对大型企业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等;利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嵌入式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加快联网审计软件的研发等。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也要求注册会计师更加注重事先审计和事中审计。通过对系统是否建立了安全可靠用于防止有意或无意差错的程序控制;系统是否充分保留了方便今后进行审计工作的审计线索;系统是否建立了用于保障系统安全运行的保密措施和管理制度等问题的审查,注册会计师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系统的运行情况,找出系统内部的薄弱环节,提请企业相关部门及时加以调整,改进,为期末审计的实施奠定基础。
(三)加强企业的档案管理
1、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使各类设备处于温度、湿度适宜,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的环境中,定时对设备进行质量检查和维护,以保证其有效性和合法性。如果有条件,企业应该设置相关的岗位,由专门人员加以保管。
2、建立健全对电脑病毒,黑客攻击的防范措施。比如:购买正版杀毒软件,设置防火墙等。
3、完善会计信息的备份制度。对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实行多级备份,并记录下档案形成时间、会计数据所属时间、数据内容及备份人所有资料均应按机密文件管理,包括文档资料、源程序清单等,以避免因意外或人为的原因造成数据丢失。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取代传统手工会计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在会计电算化运用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对问题的研究,探讨,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已经成为现代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一项不可推卸的任务,同时这对我国会计电算化进程的推进也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昕王晓霜会计电算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唐勇军时薛原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内部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03(10)
[4]钟杏梅熊瑛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档案论坛2008no.3(10)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哪个好写篇十
高职学校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会计专业注重实务性训练,与学术写作的联系较少,不宜于从事学术性的毕业论文写作。高职学校应从学生的条件和兴趣出发,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鼓励学术型人才的求学,不必强求所有学生都写毕业论文。
高职院校;会计;毕业论文
近年来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非但没有培养起来,造假之风却日渐盛行,以至于人们不得不应用“查重软件”来过滤学生的论文。反思目前关于本科、专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改革之辩的讨论,笔者认为毕业论文的问题只不过是我国教育制度问题的冰山一角,如何改变毕业论文现在尴尬的状况,是我们所有从事教育的教师必须思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自198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规定,凡申请学位者须提交学位论文,凡申请硕士、博士学位者还需要论文答辩合格[1]。严格来讲,学位论文不能和毕业论文等同,学位论文是用来申请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的论文,毕业论文则不仅包括用来申请学位的学位论文,还包括高等教育中的专科、高职的毕业论文。期刊网2000年有一篇名为《小学生毕业论文引出的思考》,则可见毕业论文并不单指高等教育阶段的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它可以包括各阶段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概念外延更宽泛,这一点从期刊网中可以得到证实:分别以“学位论文”和“毕业论文”为篇名来检索,以“毕业论文”为篇名的文献数量较以“学位论文”为篇名的文献数量更多。
本文中,毕业论文指高等教育阶段的所有毕业论文,包括专科和高职。既然中国学位条例中并没有规定专科和高职提交论文和参加答辩,这二者毕业后也不能获得学位,专科、高职可以不必写学位论文[2]。现在的专科和高职虽然学制上短于大学本科,但基本上是本科的翻版,把专科、高职不必写的学位论文改成毕业论文,就避开了国家学位条例的规定,使专科、高职写毕业论文正式进入所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就会计专业来说,高职会计专业所有课程包括毕业论文都是本科的翻版,只不过要求低些而已,高职注重实践性操作的特定要求没有体现出来。
高职会计专业不排除有认真写作的学生,但总体来讲论文质量低、拼凑,水分大、水货过多,有时文理不通,标点符号不对,错别字较多[4]。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造假、拼凑的现象严重,可以讲已经流行成风。造假、拼凑的文章也能答辩并获得毕业资格,这给后面的学弟学妹们带来不好的影响,也浪费了大量资源。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低、应付差事、流于形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未接受过专业论文的写作培训,缺乏写作能力。高职学生在大学里没有接受过专业论文的写作培训,并不知道如何选题,如何搜集写作资料,更别谈后面要写的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论文等。他们至多写过学期小论文,抄抄改改即可过关,写作要求并不严格。而要让学生写毕业论文这种要求严格、程式较多的大型论文时,学生没有能力和经验。
2.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缺乏认真写论文的态度。学生在毕业季找工作成为头等大事,一切都要为此让路。没有找到工作的忙着投简历、参加面试;找到工作的忙于应付工作,无暇顾及毕业论文。及至辅导教师索要论文时,才急匆匆赶一篇提交给辅导教师。对于辅导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等,并不认真对待,怎么发过去的修改意见,文章怎么发回来,一句话“不会修改”、“没有时间”交差了事,修改论文成了辅导教师的事情。
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中,凑一篇论文轻而易举。普通高职院校没有安装和应用检测论文的软件,辅导教师也不可能浏览过所有的网络文章,对学生拼凑、造假的文章不可能凭肉眼全部鉴别出来。加之,人有惰性,能应付差事绝不认真对待,学生即使没有找工作的压力,也一样去拼凑造假,这从学生平时的学期小论文可以看出。
由于毕业学生多,每个教师分配的指导学生有10个左右。所有教师都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忙于教学或者科研,对所指导学生指导不够、督促不力;在以后的交叉评审和答辩过程中,对学生的论文成绩有打人情分的情况;教师个人在科研上也还有上升的空间。所以,教师在能力上、个人意愿上和辅导时间上都不能满足要求。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5]。会计是重实务的学科,高职会计专业注重会计职业技能的训练,理论方面够用即可。毕业论文属于学术性的,让注重技能型训练的高职生去做学术性的毕业论文,无异于赶鸭子上架,学生勉为其难。
为了学校的声誉和生源,也鉴于学生找工作不容易,学校方面一般不遗留学生,所有学生几乎都可以毕业。这样一来学生只惧怕校外实习或工作单位的管理,并不惧怕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忙于工作或忙于找工作,对于论文辅导教师提出的论文修改意见,疏于回复修改;教师忙于教学,论文指导往往只能通过电子邮件,更难以管理学生。
高职生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属于最低层次的学生了,连本科学生都很费劲地“憋论文”[6],更何谈高职生?笔者认为可以培养高职生的学术兴趣,但不宜以此为主,毕竟高职的培养目标不是学术型而是技能型的学生[7]。俗话说得好:适合的就是好的。笔者认为,让有学术研究兴趣的学生作研究培养研究能力,让没有学术研究兴趣的学生增强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做适合他们各自能力的事情,才能实现教育的初衷:教育有助于提高人口素质培养优秀的人。
1.安排学生进行专门的学术研究培训。应该从学生刚一入学就安排学术研究的培训,可以当成一门课程教授给学生,把做论文要用到的一些软件如word,excel和一些统计软件等的应用都教给学生并训练学生,教给学生如何确定关键词、如何搜集学术信息、如何搭建论文框架、写开题报告、怎样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直至写出论文等全过程,使学生得到对学术研究的初步认识和训练,从而为以后专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
2.论文的写作训练安排在每门课程的学习中。在进行完了论文的写作培训之后,在以后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任课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写专业论文:安排学生的阅读书目,对学生阅读进展和收获情况进行监控,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做批判性思考并写出专业论文。通过如此多次专业严格的训练,学生就能够掌握学术研究的方法,体会做研究的乐趣,为将来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1.缩短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通常,高职的理论教学时间占三年教学实践的六分之五,动手操作时间仅占六分之一。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必须缩短理论教学时间,把适合学生需要的理论知识教给学生,不必面面俱到。因此,可以把高职学生的理论授课时间缩短为三分之二,以增加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认识实习时间和动手操作的时间,并且聘请企业在职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
2.将做毕业论文的时间改为做会计综合实验和为会计服务公司记账。笔者建议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把毕业论文改为会计综合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学校把学习过的各类会计知识、税法知识等综合运用,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整地做完实验,以增强学生的就业实战能力。之后让学生承接会计服务公司的业务,完成从模拟到实践的过渡,为学生将来能够迅速适应职场工作做准备。
就条件而言,高职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培养技能型人才)做好就可以了,至于培养学术人才,不必强求,让学生人尽其才就好。希望将来我们不必再探讨毕业论文是否要取消,而是要研究学校如何提供更好的条件以满足青年才子的学习需求,为学术型和技能型的各类人才顺利步入社会提供条件。
[3]徐汉峰等。专科层次的高职生不宜写毕业论文[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4]方有林等。毕业论文遭冷遇为哪般[j].上海教育,2002,(13).
[5]李新建。高职毕业论文撰写现状及改革举措[j].知识窗:教师版,2013,(1).
[6]李立,葛伟。对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1).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哪个好写篇十一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会计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也对会计行业的专业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已不适应当下经济的发展态势,这就需要两者不断融合。本文在比较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的基础上对二者的融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进而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策略提出了个人观点。
在会计学中,虽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属于不同的类别,但都对财务管理工作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边界不断打破,越来越趋于成为一个整体,因此应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二者融合的可行性进行科学地分析,进而从思想、制度、操作层面设计融合策略。
(一)含义
财务会计是针对企业中已经进行的交易与事项等,采用确定、记录与报告等程序进行深加工,并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财务报告形式,向其他的利益集团提供相关的信息。这种方式可以如实反映出企业中资金的运行轨迹以及经济上的发展历史,通过货币来作为计量尺度,并依靠文字等方式进行进一步阐明。管理会计是在提高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采用专业的方式来为企业中的财务会计提供相关的资料,并将资料进行整理与汇总,以促进管理人员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规划与控制。换句话说,就是帮助管理人员作出科学决策的一个分支,其中包括了成本会计与管理控制两种[1]。
(二)联系
首先,在现代企业会计系统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二者是相互制约,彼此联系的。从某一层面上来讲,两者之间又是互补的,都是企业会计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相同的利益目标,工作环境也具有一致性,其最终目标就是要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所服务。最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中,信息是相通的,可以互为所有,且在企业中,进行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常常会利用到管理会计中的结果。而对于管理会计来说,其主要的信息大多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通过对这一信息进行深加工与使用,可以促进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三)区别
首先,包含的内容不同。财务会计的主要内容为企业中的负债、资产、利润、收入、费用以及所有者权益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如实地反映出企业中的实际经营情况与成果。而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为对未来的预测和决策、规划和控制以及责任、资金等方面的内容。因此说,两者在所包含的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次,服务的对象不同。财务会计主要针对外部进行,并向外部提供一些较为基本的信息,所以其对象大多为与企业相关的个人或是团体等,因此又将其划分为外部会计。而对于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则主要是为企业内部提供科学的经营信息与决策信息,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增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所以也将其划分为内部的会计。再次,工作的重心不同。在企业中,财务会计主要工作的重心在报账上,且以过去的信息为主。而管理会计主要的工作内容在于经营管理服务上,因此其工作的重点主要是以未来的发展为主,在掌握历史信息的基础上,管理人员通过对信息的分析与汇总,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以此来促进企业实现快速的发展[2]。最后,时间的跨度不同。财务会计在进行编制的过程中,时间大概在月、季度或是年,即存在时间的硬性规定。而管理会计编制的时间,可以是几天也可以是几年,完全依据管理人员的需求来进行,因此在时间上弹性相对较大。此外,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核算的程序、精度等方面也存在不同。
(一)对象相同
会计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并主要是通过人的加入、设定目标、收集以及加工等利用经济信息来充分对经济活动进行合理的组织,以此来促进管理者来进行利弊的分析。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是现代企业会计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因此两者所针对的对象在整体上看是一致的,都是以价值运动以及物资运动作为自基础,并且以信息运动为其纽带。同时其对象都是建立在企业自身经营活动研究上的,通过对企业中信息资源进行深入分析,来为需求者提供帮助,所以对象是相同的。
(二)属性相同
对于会计来说,主要是为了为人们提供服务,因此 站在本质上讲,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有着相同的属性,都是属于管理活动会计,这在企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都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以及加工,之后利用有价值的经济信息,进行经济活动的掌控。对于整个过程中的财务会计的侧重点主要是能在企业的实际运作中进行记录以及总结,管理会计是利用已有的经济数据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科学的决策。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企业管理而服务,所以二者属性相同。在会计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作为两大强有力的分支,在提供信息上有着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但是这两种信息系统中所需要的信息却都来源于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原始信息,并都通过以自身特点为基础来进行加工与汇总,以保证最终输出的信息出现不同[3]。
(一)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会计观
就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上来讲,普遍重视财务会计,且对于会计的认识还处于对资金进行计量等方面上,这样就造成了对会计管理上的认识不全,忽略了其职能。因此,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想要实现企业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相关认识,全面树立起正确的会计观念,认识到目前的发展新形势,发挥出两者的优势,同时还要建立出完善的管理机制,并吸引专业素养高、综合技术强的人员参与到财务与管理中去,同时还要做好员工的内部培训工作,增强团队的整体建设,以此来为两者的融合奠定基础。
(二)完善会计制度
实现企业的高效运转,与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分不开的。因此,企业必须制定科学的准则制度,同时还要不断完善会计制度,明确分工与权限问题,从而在满足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协调好企业中的各个资源,制定出明确的发展道路,以信息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4]。
(三)设置管理会计部门
目前,财务会计部门往往担任着预算、决算以及成本核算等方面的工作,但是由于受人员自身因素的影响,使得实际效果往往不高。因此,实现企业长远的发展,必须将管理会计的内容分离出来,并成立专门的部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也要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相互融合与发展,必须要发挥出两者的职能,以此来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同时不断健全相关的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机构,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不断分析与综合,这样才能为两者的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哪个好写篇十二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明确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南华大学是一所涉及工学、医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文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地方高校,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制定了科学、合理、严格、规范和可操作性强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章制度、质量标准、管理规范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全方位保障机制,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目前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精力投入不足。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而指导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每个指导老师带7~8名毕业生是常见的现象,在某些学院甚至可以达到一个老师同时带10多名毕业生。此外,指导老师还要承担繁重的理论教学和科研任务。在这种背景下,老师们缺乏带教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往往很难到位。
3.学生缺乏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本科毕业生论文实施包括选题阶段、实验阶段、论文撰写3个重要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本科生论文写作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掌握科技论文写作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缺少搜集和利用资料的能力,也缺乏对研究对象的了解、分析、思考,因此大大降低了论文质量。
二、提高学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途径
1.建立和健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在主管校长领导下,实行校、院、专业教研室三级管理:校级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解决场地、设备器材和经费,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供保障;制定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负责组织对各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检查与评估,将检查结果、建议和意见及时反馈给各学院和相关部门;组织校级公开答辩等。院级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负责贯彻执行学校有关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及相关规章制度并向学生宣传,制定本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细则,协调解决各专业教研室提出的问题;选配指导教师,并组织对初次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审查全院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制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标准和办法。专业教研室负责拟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和实施细则;编写《毕业设计(论文)大纲》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对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负责;考核指导教师工作质量,把握毕业设计(论文)进度和质量;组织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阅、答辩和成绩评定;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事务,定期将学生考勤情况汇总报学院。
2.建立毕业设计(论文)专项检查制度。在整个毕业设计(论文)期间,学校采取随机或定期的方式对全校的毕业设计(论文)情况进行检查。前期,检查的重点是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设计(论文)的场地等情况。中期,检查的重点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情况、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展、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指导等情况。后期,主要检查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各学院的评分等标准。学校检查采取到毕业设计(论文)现场检查、组织学生开座谈会、查看学院(指导教师)考勤记录、抽查指导教师的检查记录本、抽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料、随机抽取学生参加校级公开答辩等方式。
3.建立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制度。我校采取校级公开答辩、院级公开答辩和小组答辩三种形式。毕业答辩工作由校级答辩委员会和各学院毕业答辩委员会主持。校级答辩委员会由教学副校长及相关专家组成,院级答辩委员会由学院领导及专家5~7人组成,设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秘书1人。答辩委员会可决定组成若干答辩小组具体负责答辩工作。答辩委员会委员及答辩小组成员必须是讲师以上(或相当职称的科技人员)的人员担任。根据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毕业设计(论文)正稿和设计图纸,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评阅意见,答辩委员会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审查。答辩会,先由学生介绍毕业设计(论文),时间一般为10分钟左右。然后学生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时间一般为15分钟。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依据评分标准,确定每个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评语和成绩。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哪个好写篇十三
一、目录和摘要
目录和摘要单独建立一个文档,文件名为“姓名+论文目录”,且不设页码,如“吴健文论文目录”,页面设置:上下各2.54cm,左右各3.17cm,页眉1.5cm,页脚1.75cm,装订线位置:顶端(正文同)
目录(黑体小二号,居中,目录二字中间空二格),空二行,内容(黑体小四号)
目录应该是15行至1页之间,如果目录的行数太少或太多,则文章的结构要重新调整,采用分散对齐的方式使两边对齐(特别注意要根据目录来检查论文的结构是否合理)。
摘要(黑体小二号居中,二字中间空二格),空二行,下面的内容为小四号宋体,300-500字,以400字左右为宜,应概括论文的主要信息,班上一半以上同学论文的摘要写得乱七八糟,要记住,摘要应该是文章的简单缩写,应该浓缩全文的精华,而不要太多的废话,这不是文章的导言(见范文的摘要)
空一行,退二格写关键词(关键词加粗,后面的关键词为3-5个,关键词中间空二格)
二、正文
论文题目(黑体小二号,居中,20个字以内)
空一行,以下内容全部为小四号宋体,但一级标题要加粗
三、参考文献
例(教材或专著、杂志上的文章、报纸、网站上的.文章,格式略有区别,请注意下面的写法,设为小四号楷体,要注意的是,网站上的文章引用得不可过多,因为这会给人引用资料不严谨的感觉)
1.梁小民,《西方经济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第1版
2.赵华,《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系统思辩》,《财会月刊》,2000(2)
3.李玉,《新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目标》,《中国财政报》,3月12日第5版
4.陈彩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
成绩评定标准
(一)考核标准:毕业论文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在上述标准之间者,可根据量化评分标准适当给予“优”、“良”或“中”等成绩。
1.优秀:(凡同时具备下列条件):(1)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会计方针、政策;观点明确,能深入进行分析,并有独到见解。(2)理论联系实际,对经济工作或学术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3)中心突出,论据充足,层次清楚,结构合理,语言流畅。(4)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重点突出,语言简练。
2.良好:(凡同时具备下列条件):(1)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会计方针和政策,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明确,分析比较深入。(2)中心明确,论据较充足,层次清楚,语言通顺,结构合理。(3)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
3.中等:(凡同时具备下列条件):(1)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会计方针和政策,能够运用专业理论去分析实际问题,中心比较突出。(2)论据较充足,层次较清楚,语言较通顺,结构较合理。(3)答辩中回答问题基本正确。
4.及格:(凡同时具备下列条件):(1)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会计方针和政策,基本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但内容尚欠充实。(2)中心论题较明确,材料较充足、具体但不够典型。(3)尚能联系经济工作实际,但论证不够充分。(4)文章有一定的条理,一定的论据,文字尚通顺。(5)答辩中回答问题经提示后基本正确。
5.不及格:(凡具备下列情况之一):(1)不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会计方针和政策,或在经济理论上有原则性错误,未掌握已学的有关专业知识、技能差。(2)文章无中心,层次混淆不清,主要论据短缺。论点论据脱节或严重搭配不当。(3)抄袭他人文章、成果、书籍者。(4)凡具有以上条款之一者,应判为不及格。(5)在答辩中对大多数问题都不能正确回答者,也应判为不及格。
(二)答辩:申请学位者必须参加答辩。其余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均应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三)成绩评定办法:指导教师将根据学生写作态度和论文质量给出建议成绩;经过口头答辩,由答辩小组根据毕业论文与答辩情况给予评定成绩;成绩由省电大负责审核,中央电大组织抽查。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哪个好写篇十四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市场环境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众多企业在向现代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西方国家的现代企业制度相对完善,很早就开始了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已经相当成熟,我国应加快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丰富会计学战略管理理论。
关键词:管理会计;战略成本;竞争优势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国际市场环境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迅猛发展,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传统的企业制度也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才能适应这种巨大变化。
职能管理模式在客观环境的变化冲击下,向战略管理转变。
传统管理会计也受到来自知识经济的挑战,战略管理会计就是在这种需求下出现、成长和发展。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
(1)战略管理会计的起源。
20世纪50年代以前,管理会计还处在起步阶段,只是单纯地关注企业内部信息,并没有将眼光放到企业外部环境,市场环境还处在一个相对平和的低级阶段,企业还没有进行战略规划的管理思维。
但是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社会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加剧,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企业的经营思维和方式也随之产生变化,战略管理会计就是在这种变化中孕育的。
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后,消费者对商品服务的需求有了很大变化,虽然世界总体经济水平得到提高,但随着跨国企业的兴起,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出现了所谓的新经济时代。
(2)管理会计的局限性。
市场和外部大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自身也发生了变革,这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冲击是无可避免的。
这就对管理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根据环境的变化更新自己的理论观念,创新实践方式,战略管理会计正好可以弥补传统管理会计的缺点。
二、战略管理会计相对传统管理会计的优点
(1)统筹性。
战略管理会计不同于传统管理会计局限于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空间,而是更多地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特别强调对数据信息的分析与计算。
为了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战略管理会计注重从竞争地位的转变中把握企业的发展态势,力求企业利益最大化。
战略管理会计从战略高度来看待企业发展问题,不去计较一时的利益得失,而是统筹全局,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企业,有时壮士断腕也毫不犹豫。
(2)实时性。
新经济时代既是高新技术时代,也是信息化时代。
在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下,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只会更加残酷。
为了避免因为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未来的动态需要更多的掌握,迫切需要战略管理会计对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为决策提供实时信息。
(3)长期性。
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企业的生产成本开始大幅降低,特别是人工和材料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而前期的科研和固定费用开始大幅增长。
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根本无法适用这种生产方式,不能单一地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而是要用战略的眼光看待问题,否则将会对企业发展产生误导。
传统管理会计只注重内部数据的核算,往往忽略外部环境,只能制定短期的发展计划,没有用战略的眼光看待问题,这往往使企业丧失竞争优势,不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调整。
三、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区别
战略管理会计改变了以往传统管理会计单一依赖企业内部信息的弊端,而是对企业外部信息进行汇集和整理,为企业高层进行战略决策提供必需的.信息支持,以达到持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目的。
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就是战略管理,企业管理者迫切需要战略管理会计协助其制定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战略管理会计会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多种可行的战略选择,让企业管理者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
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位置十分重要,战略成本会计就是对成本管理进行战略上的功能扩展。
不同于传统的思维视角,战略成本管理注重成本管理的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以及战略环境,在战略层次方面全面掌控企业成本结构,为企业在长远的竞争中赢得优势。
传统会计无法很好地分配和利用企业资源,无法在整体上为企业取得战略优势,单一地追求眼前的利益,并不会去考虑某个项目是否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相协调。
而战略管理会计则认为成本和收益是不能量化的,也就是无法用货币来表示,而是通过长远的战略考量来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传统管理会计在项目投资中,不会去考虑项目执行中遇到的风险,这种做法明显不科学,企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风险,不仅存在于市场环节,在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风险。
战略管理会计则是通过战略投资评价矩阵来克服这种不足,考虑企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风险。
四、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后,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带动了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也促使企业必须加深与外界的信息互换和交流,因为企业的生命并不能由自己完全掌握,而是要依赖外部环境的变化。
企业也开始学着变革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取消传统的量产的大众化产品,开始进行个性化服务,通过私人定制来获得市场主动;开始重视人才,因为资本已经不能限制一个企业的发展,企业陷入瓶颈往往是因为缺乏人才,新经济时代不同于传统制造业,传统的企业里,人才的优势并不明显,而在新的环境和机制里,人才优势被无限放大,成为企业生存的重中之重。
延长营业时间,极富人情味的服务为其赢得了大批储户,这就使得招商银行在战略上取得了优势,随后推出的一卡通服务成了招商银行的问鼎之战,通过对竞争对手的详细分析,招商银行准确定位,正确的把握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我们不难发现,企业成功的关键不仅仅是资金和规模,分析对手的竞争优势,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当今企业取胜的不二法门。
时代的发展催生了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保障,虽然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健全,企业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更多的企业会接受战略管理会计这一理念,为自己企业的战略发展找寻决策支持,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主动权。
参考文献:
煤炭储运有限公司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研究.天津商业大学,.
2.吴庆暄.战略管理会计在证券公司的应用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