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乡镇干部下乡民情日记(专业15篇)
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逻辑梳理,是我们书写文章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总结要具备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的特点。总结是一个总结经验教训、总结成功经验、总结工作心得的过程。
乡镇干部下乡民情日记篇一
事由:中午,中学李校长来镇办事,反映饮用水问题。沙溪镇居民现在的饮用水是由溪水中直接抽取,经简单沉淀后直供的,大肠杆菌严重超标,雨天更是浑浊不堪。这个问题是历届人代会代表必提的问题,历届党委、政府也十分重视,但因资金等方面的问题,至今仍没有彻底解决。
要求:希望政府解决学生及居民的饮用水问题。
结果:经过多次召开班子会议,决定把解决居民饮用水问题列入今年议事日程。成立工作项目领导小组,具体由王爵凌副镇长和廖鹏委员共同负责,联合大**矿,统筹解决镇区和矿区居民饮水问题。
后续跟踪落实情况:经多次与大**矿主要领导协商,现已就共建饮水工程问题达成协议。5月份,我镇与承建商和大**矿分别签订建设供水工程和用水合同。6月份该工程已进入征地阶段,年底前可动工。
乡镇干部下乡民情日记篇二
5月28日。我决定去局里的定点帮扶村xx镇xx村去看一看。xx村地处xx镇东部,因为地处园林区,周围群山环绕,植被覆盖率高。这个村也属于自然村,村干部介绍,全村有933人,人均纯收入2300元,较之于xx村经济水平相应高一些。xx海拔较高,地势险峻。山路崎岖不平,我与其他分管领导一行驱车绕过了几道弯子才到达。村书记白全生、村主任李宝生早就在村口等着我们了。
下车后,我们径直走进村委会。白书记向我介绍了全村实情:土房多,土路多,养殖种植少,全村贫困人口多,这些都是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了解民意,倾听民声,随后我们特意走了几家困难户。一些村民愁着没钱花,盖不起房子,一些村民说由于困难给孩子娶不上媳妇,也有一些村民因为年老体弱,孩子常年在外打工不回家,他们也失去了劳动能力,主要靠低保维持生活。由于家庭情况各异,帮扶工作就成了一件难事,但大家对政府确定的向小康生活迈进的目标仍然充满着信心。
一位村民动情地说,xx村穷,但大家都有一副好身板儿,如能让土地长出药材,让外面的客商前来收购,那外面的生活水平肯定要翻一番。村民的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他的话隐射2种含义:种植和道路。因此,要实现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必须要考虑解决这两个问题。
乡镇干部下乡民情日记篇三
大店子村5组的徐福生属于五保户,家里就一个人,由于贫穷,前几年还住着茅草屋。今年,村委会为解决贫困户住房问题,帮助他家修了新房。对法院“三万”活动工作组专程前来入户调查、看望,徐福生表达了最质朴的感激。临行,我拉着他的手嘱咐他好好生活,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我代表法院送上了慰问金,徐福生感动得热泪盈眶。
同组的曾庆祝是搬迁户,家里3口人,仅有的承包地支持了国家的铁路建设。由于男主人常年生病,再加上小孩正在念初中,家里一贫如洗,村委会今年同样帮他家建起了新房。我们看望了生病中的曾庆祝,鼓励他战胜病魔,同时送上了慰问金。曾庆祝感谢法院对他的关爱,对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衷心拥护,对法院“三万”活动工作组扎实、务实、踏实的工作作风表示钦佩。
今天的走访让我感慨良多、受益匪浅。农村工作和法院工作虽然不一样,但在本质上也一样。不一样的是经济地域条件和生活工作环境,一样的都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我真心地希望,我院“三万”活动工作组的同志们继续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把本次“三万”活动真正落实好、完成好,建成一座干部和人民群众们的连心桥。我默默地祝福,让幸福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壮大、传承。
4月11日阴天有小雨。
早上8点多,我带着县法院“三万”活动工作组的14名同志,驱车前往高坪镇大店子村。虽然天空中下着小雨,但一路上美丽的乡村风景让我精神抖擞。的确,“三万”活动的这场“春雨”正在滋润着广大农民的心灵,这让我对今天的工作充满期待。
拜访村支书。
上午9点30分,我和工作组一行人来到大店子村村支书黄静家中,他热情接待了我们。在相互交谈中,他对法院近几年的审判执行工作表示了由衷的赞许,对法院在新农村建设、扶贫帮困、“双联双争”等活动中做出的桩桩实事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同时建议,法院今后要进一步增强执法办案的透明度。我们就大店子村村级经济、治安状况、老百姓对政法工作的意见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对村干部们积极配合我院“三万”活动工作组家家到、户户落进行民情访谈,我表示真诚的感谢。
在谈到如何发展村级经济时,黄静说,大店子村计划在五年内发展三个以上规模企业,解决村剩余劳动力三、四百人的就业问题;利用村里丰富的水资源养鱼、养鸭。
走访村办企业。
从村支书家出来之后,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上海采钰科贸有限公司建始食品厂,在该厂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生产车间,了解车间的生产卫生条件,慰问了农民工,询问了该厂的发展情况。
随后,我们又来到恩施天之赋鞋厂。当了解到这是一家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办的企业时,我十分高兴,向企业负责人提出了一些企业发展的建议。
乡镇干部下乡民情日记篇四
昨晚下来一场雪,今天早上天已放晴,大地白茫茫一片,正可谓瑞雪兆丰年。
今天是我们第二小组要去下基层、访民情的第四家企业。
上午8时30分,我们从办公室出发,乘车前往位于城南新区的一家民营企业——柴达木羊绒有限公司。
9时整,我们到达了企业。公司副总王明矾、办公室主任张唯义以及西宁市区、园区工会委员会的负责同志早已等候在公司大院。公司领导引导我们先去了公司二楼会议室,听我们简要说明了来意,公司负责人对活动安排情况也作了说明。随后我们来到羊绒几个梳理车间和拣毛、洗毛车间实地察看,并特意去羊绒化验室参观了一些精密仪器设备和化验员的工作。
9时30分,我们穿上工作服,来到第三梳理车间,和职工一起干起了活。据介绍,梳理车间的主要任务是将分拣、洗好的羊绒经过开松、平疏程序,送入四个分梳环节,最终形成绒产品。相当于毛纺车间的毛条产品,将中间产品销往鄂尔多斯、上海等地,再进行新的工序上的生产加工。
这个车间的职工大多是来自本地总寨的农村青年妇女,她们在公司工作有的一年左右,有的已经三年多了,都已经成为了这个车间的骨干挡车工。
我主动到一位女工身边,与她一起干起了活。这儿从原料输入到最终疏出羊绒全是机器自动输送的,活也比较简单,将待梳理的羊绒摊匀、输入分梳机器,并将第一道程序中的下脚料加入分梳中,最终形成需要的羊绒产品。
这台机器属于长车,需要工人看着。一会儿填绒,一会儿摊绒,工人师傅十分繁忙。我也帮助填绒,一边协助摊绒,尽量找机会与她们交谈。她们是刚进公司不足两年的职工。公司实行的是产量工资,每人每天大约能完成100公斤左右,熟练一点的能达到140公斤。每月工资1800元上下,实行8小时三班倒,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公司食堂为员工提供午餐,质量不错,公司还为职工每餐补助3元伙食费。此外,公司为职工提供了公寓、食堂、澡堂等,节假日能发给一些礼品盒过节费。由于大都是附近农村来的,大家对目前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劳动定额、劳动保护、劳动时间基本满意。我们再三问她们还有什么诉求和想法时,都说没有。
我们大约干了近2个小时。尽管工作强度不大,但累得满头大汗。由于羊绒生产加工需要较高的温度和空气湿度,车间温度高,湿度大,身体很不舒服。加上空气中的扬尘颗粒物,鼻腔气管还是很不舒服。我想这种环境对职工的健康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时针指向11时30分,我们结束短暂的劳动,按计划慰问了3户困难职工,给他们送去了慰问金。
中午,我在职工食堂和职工一起排队打饭。饭菜不错,有辣子炒肉、豆芽炒粉条和炒洋葱,主食有米饭、馒头。我和几位女职工坐在一起边吃边聊,了解了一些情况。
下午13:30分,召开了职工代表座谈会。14名来自第三梳理车间的职工参加了座谈。有的职工提出,职工活动特别是文体娱乐活动太少,应该更加丰富,建议“五一”节搞一次活动;有职工提出,每年的“十一”国庆节应发过节费;希望公司在车间设立一间更衣室,方便职工上下班更换衣服;节假日公司一旦放假,职工就没有工资,建议照常发放。我想,这些来自农村的农民工、特别是女性农民工,能够提出这些诉求实属不易。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从农村到工厂,容易满足,加之平时忙于工作,没有更多地去思考自己的需求。
乡镇干部下乡民情日记篇五
桐川乡将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行动深度融合,抢抓政策机遇,在帮联干部中推行《民情日记》制度,使每一名干部心中有底子、致富有路子、帮扶有实效,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
一是让《民情日记》成为扶贫帮困的明白册。为了让帮扶群众的举措不流于形式,切实做出实效,把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时刻记在心间,桐川乡要求每个干部在进村入户了解民情的过程中准确记录《民情日记》,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把不懂、不明白的问题,需要为群众解决的问题记录在案,而后认真梳理,获得精准扶贫第一手资料,使帮扶工作客观真实有效。
二是让《民情日记》成为扶贫帮困的规划图。在扎实掌握群众实际困难的基础上,桐川乡要求每一名帮联干部能够认真分析《民情日记》中所记录的问题,找出贫困原因,探索致富途径,以此为基础,切实为群众在增收致富上出主意、想办法,争取为帮扶群众提供更多更实用的知识、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引导他们熟悉政策、转变思路,加快解决致富难题的步伐,使精准扶贫的效果体现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
三是让《民情日记》成为扶贫帮困的助推器。为了让《民情日记》制度不流于形式,桐川乡把干部记好《民情日记》、突破瓶颈解决难题纳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中,组织督查组定期不定期地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同时,建立了详实的信息考核制度,做到周总结、月汇报、季奖惩、年考核,将《民情日记》作为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载体,努力使其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科学化,助推帮联干部积极为帮扶群众排忧解难,助推精准扶贫高效开展。
乡镇干部下乡民情日记篇六
2月28日,姚卫星第一次来到韩效敏家里了解情况后,写下了下面一段民情日记:“今天是我首次深入帮扶户,尽管一直在村社跑,但对贫困群众心里的所思所想还真了解不多。只有深入到群众中间,和老百姓交朋友,才能了解他们需要什么,该怎么帮扶。”
韩效敏去年一次性定植了6亩果园,这也是他们家致富的希望。这些天,姚卫星一有机会就来到老韩家里,和老韩探讨交流。
在随后的几天里,姚卫星在民情日记里陆续写道:“3月2日。今天下村,顺道在集市上帮老韩买了袋化肥,开春了,他种菜、种玉米应该需要的……”“3月4日。我去老韩家给他补了一堂果园管理技术课,老韩的悟性很好,一点就通……四五年后,果树挂果了,老韩家的日子就能真正好起来。”“3月7日。老韩说今年想在果园里套种黄豆,还问起黄豆的市场价是否稳定,经过上网查询和几番打听,觉得还不错,决定就种黄豆……”
韩效敏的长远计划是盖一院像样的房子,能给养子办一间小卖部。3月10日,姚卫星在日记中写道:“我帮老韩制定了一份发展计划,在帮他务果园的同时,还想根据他养子的情况让其适当地参加一些技能培训,有自己谋生的本领……帮群众致富,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话题,我愿意尽我所能帮助他们。”
乡镇干部下乡民情日记篇七
3月12日晚20:00点,回龙镇联丰村委会会议室里挤满了人,在这里,联丰村俄堂组20xx年第一次村民会议正在举行,考虑到村民们白天要忙着春耕生产,村委会决定将会议定在晚上举行。
会议由联丰村新一任总支书记王德炳主持,驻村干部王林森作记录,会上,首先选举产生了俄堂组新一任队长,选举安全按照民主集中制,采取一人一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最后,村民钟方海以最高票数当选。
选出队长后,随即进行了20xx年小麦种植面积的统计和红粮预订面积的统计工作,并逐一签订了小麦补偿协议。最后,王书记组织大家讨论俄堂组20xx年同步小康硬化路建设的相关事项,全体与会人员积极发言,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反映了许多问题,经过大家的努力协商,最终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本次会议也圆满完成。
乡镇干部下乡民情日记篇八
今天,我陪同市委党校中青班学员一行深入杨家坪村进行实地调研和走访慰问,我们先后来到该村较为偏远的3个小组,与村民一起谋划今年的各项工作。村民围绕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议,特别是如何抢抓建设扶贫契机遇,加快全村发展的意见很中肯,很到位。回到办公室后,我将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整理、归纳,重点将解决公路、饮水等民生问题的设想、方案一并向乡党委、政府汇报,在区、乡领导的支持下,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经纳入今年的建设扶贫。
工作计划。
现今,计划中的相关内容正在有序实施,群众对该项工作很是满意。
近日,连续高温,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协合乡遭遇严重旱灾,作为分管农业工作的领导,我坐如针毡。一大早,我就带领水管站、农业服务中心一行深入协合村,眼前的场景更让我震惊。秧苗缺水无法耕种,辣椒、蔬菜等农作物开始枯萎,部分村民甚至出现了饮水困难。据统计,该村受灾面积约在4000亩左右,占全乡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解决该村的灌溉和饮用水问题迫在眉睫。我当即召开各村居负责人会议,明确要求把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定信心、群策群力,想尽一切办法,争取一切可能,全力战胜这场灾难。会后,我又带领党员分头寻找水源,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钟。第二天清晨,村民自备的抽水机都在开始抽水,乡农机站的工作人员也正在逐家逐户进行灾情统计。而这场灾难过后,我一直在思索,“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模式该如何转、如何变?看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
马上要到七一了,党员生活得怎么样,他们生活工作中是否有困难一直让乡党委、政府牵挂。我们班子成员携带慰问品前往各个村居进行走访慰问。我们来到老党员李长金的家中。他今年已经80多岁了,因为长年受病,无法站立,但看到我们的到来,他显得很激动,手足无措。我连忙走近,紧紧握住了他的手,与他拉起家常,鼓励他坚定生活信心,并表示将力所能及的解决他生活困难。临走时,老人再次用力握住我的手,好久才松开。老人两次与我握手,这个简单而常规的动作却深深打动了我。与群众沟通、交流,无需华丽的言语,更不能自高自大,一次真诚的沟通、一些亲民的举动便能拉近感情、消除距离。譬如:一次握手。
今天,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向罡对我们的民情。
日记。
进行了第二次点评,我清楚的记得在第一次点评意见中,向部长明确要求我要全面加强群众存在问题的解决力度。这句话一直在提醒我,工作要敬业,更要务实。当我再次打开日记时,向部长勉励我:“要把记民情日记作为自己成长的必修课,认真、长期坚持下去。”对于这一新的服务群众方式,村民、百姓也给予了高度肯定,老党员姚安国说道:“通过民情日记的‘倒逼’,现在已变成了温暖人心的‘亲民行动’,干部和百姓的心贴得更近了。”的确,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特别是群众工作,仅靠热情是不够的,好的方式、方法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工作才会有收获,群众才会认可和满意。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民情日记”定将陪伴我日日夜夜。
乡镇干部下乡民情日记篇九
民情日记必须要跳出纸上谈兵的怪圈,不但要记,更要去做,对群众所反映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方设法尽快帮助解决。看看下面的范文吧,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20xx年6月1日。
5月28日。我决定去局里的定点帮扶村xx镇xx村去看一看。xx村地处xx镇东部,因为地处园林区,周围群山环绕,植被覆盖率高。这个村也属于自然村,村干部介绍,全村有933人,人均纯收入2300元,较之于xx村经济水平相应高一些。xx海拔较高,地势险峻。山路崎岖不平,我与其他分管领导一行驱车绕过了几道弯子才到达。村书记白全生、村主任李宝生早就在村口等着我们了。
下车后,我们径直走进村委会。白书记向我介绍了全村实情:土房多,土路多,养殖种植少,全村贫困人口多,这些都是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了解民意,倾听民声,随后我们特意走了几家困难户。一些村民愁着没钱花,盖不起房子,一些村民说由于困难给孩子娶不上媳妇,也有一些村民因为年老体弱,孩子常年在外打工不回家,他们也失去了劳动能力,主要靠低保维持生活。由于家庭情况各异,帮扶工作就成了一件难事,但大家对政府确定的向小康生活迈进的目标仍然充满着信心。
一位村民动情地说,xx村穷,但大家都有一副好身板儿,如能让土地长出药材,让外面的客商前来收购,那外面的生活水平肯定要翻一番。村民的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他的话隐射2种含义:种植和道路。因此,要实现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必须要考虑解决这两个问题。
桐川乡将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行动深度融合,抢抓政策机遇,在帮联干部中推行《民情日记》制度,使每一名干部心中有底子、致富有路子、帮扶有实效,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
一是让《民情日记》成为扶贫帮困的“明白册”。为了让帮扶群众的举措不流于形式,切实做出实效,把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时刻记在心间,桐川乡要求每个干部在进村入户了解民情的过程中准确记录《民情日记》,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把不懂、不明白的问题,需要为群众解决的问题记录在案,而后认真梳理,获得精准扶贫第一手资料,使帮扶工作客观真实有效。
二是让《民情日记》成为扶贫帮困的“规划图”。在扎实掌握群众实际困难的基础上,桐川乡要求每一名帮联干部能够认真分析《民情日记》中所记录的问题,找出贫困原因,探索致富途径,以此为基础,切实为群众在增收致富上出主意、想办法,争取为帮扶群众提供更多更实用的知识、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引导他们熟悉政策、转变思路,加快解决致富难题的步伐,使精准扶贫的效果体现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
三是让《民情日记》成为扶贫帮困的“助推器”。为了让《民情日记》制度不流于形式,桐川乡把干部记好《民情日记》、突破瓶颈解决难题纳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中,组织督查组定期不定期地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同时,建立了详实的信息考核制度,做到周总结、月汇报、季奖惩、年考核,将《民情日记》作为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载体,努力使其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科学化,助推帮联干部积极为帮扶群众排忧解难,助推精准扶贫高效开展。
2月28日,姚卫星第一次来到韩效敏家里了解情况后,写下了下面一段民情日记:“今天是我首次深入帮扶户,尽管一直在村社跑,但对贫困群众心里的所思所想还真了解不多。只有深入到群众中间,和老百姓交朋友,才能了解他们需要什么,该怎么帮扶。”
韩效敏去年一次性定植了6亩果园,这也是他们家致富的希望。这些天,姚卫星一有机会就来到老韩家里,和老韩探讨交流。
在随后的几天里,姚卫星在民情日记里陆续写道:“3月2日。今天下村,顺道在集市上帮老韩买了袋化肥,开春了,他种菜、种玉米应该需要的……”“3月4日。我去老韩家给他补了一堂果园管理技术课,老韩的悟性很好,一点就通……四五年后,果树挂果了,老韩家的日子就能真正好起来。”“3月7日。老韩说今年想在果园里套种黄豆,还问起黄豆的市场价是否稳定,经过上网查询和几番打听,觉得还不错,决定就种黄豆……”
韩效敏的长远计划是盖一院像样的房子,能给养子办一间小卖部。3月10日,姚卫星在日记中写道:“我帮老韩制定了一份发展计划,在帮他务果园的同时,还想根据他养子的情况让其适当地参加一些技能培训,有自己谋生的本领……帮群众致富,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话题,我愿意尽我所能帮助他们。”
乡镇干部下乡民情日记篇十
昨天接到通知,今天早上要到**镇园林村参加三万活动,走访看望贫困户。
早上8点多钟,我和机关同事一起乘车前往园林村,有一段时间没有组织过这种活动了,大家都显得有些兴奋,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讲个不停。我们一边聊天,一边欣赏路边的景色,很快车就到了园林村。
乡镇干部下乡民情日记篇十一
1、了解所访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走访前,我们首先对所访学生家庭情况进行尽可能深入的了解。因为,家庭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教师只有对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做全面了解,才有助于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2、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表现,多报喜,少报忧。向家长介绍学校开展的主要教育活动,在学校与家庭间形成有效沟通。
3、与家长共同研究,明确要求,统一思想,找出学生内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在未来的教育中有的放矢。
4、向家长提出建议,为其实施家庭教育提供帮助指导,必要时还要向家长介绍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并共同商量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走访片段。
何。只找我们借买学习用品之名要钱买玩具,成绩谈不上。现如今情况大有好转,孩子们用功多了,成绩也提高了。
通过本次走访,我们全面了解了受访学生及其家庭,为在未来教育工作中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走访,我们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起沟通渠道,第一时间了解家长的想法,解除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疑惑和不解。以走访为平台,以学生和家长为渠道,我们对学校进行全面宣传,扩大了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走访,广泛听取社会对我校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
三、走访体会。
1、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学习生活上的指导。这些家长的孩子往往从小就已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较强的自觉性。
文化程度不高但为处世有原则的家长,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指导虽有欠缺,但会以言传身教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这类孩子通常为人不错,心地善良,只要在学习方法上多加以指导,一般会有较大的进步。
还有少数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低,对自己的子女又过于溺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脾气也越来越大,这些家庭往往已出现不会管,管不了的局面。其父母根本管不了,只是希望通过学校教育来改变孩子。
2、学生在校表现与在家的表现通常都有较大的差异。
绝大部分学生在学校里各方面表现都良好,但在家里却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一样。放假后,不学习,不写作业,整天看电视、录像,整宿上网,什么家务都不干。这些学生既不关心家事,更对国事天下事漠不关心,这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直接导致其课外知识极度欠缺,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必将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3、家长对学校和老师普遍抱着较高的期望和要求。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走访则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我们得到了许多收获,并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走访工作,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乡镇干部下乡民情日记篇十二
走基层,转作风;情系城关,心系群众。3月以来,城关镇副科级以上领导分赴各村(社区)开展帮扶工作。联村领导用日记真实记录了到村工作的每一天,现将城关镇副镇长陈先锋同志民情日记选登如下:
3月13日,晴。
一颗忐忑的心。
县委部署“三问三解”活动要求每名干部联系一个村,我承领城关镇鸭沟村的联村任务。活动怎么搞?要给鸭沟村留下些什么?对接触农村工作不久的我来说,心里真有不少的忐忑。
鸭沟村距离县城2--3公里,八分钟车程,可算县城最近的村,但一面山自然屏障,将鸭沟隔离,犹如世外桃源。多次入村工作,使我异常纳闷,这里保持着较好的生态,有充足的土地资源、良好的区位优势,却黄泥路、常停水、高消费,村民种地糊口、打工养家,怎么就美不起来、富不起来?几番思量,我决定带驻村单位一道,以打通“三路”(硬化入户路、明晰发展路、干群连心路)为突破口,催变全村。
4月6日,晴。
一场“开砸”的会。
我争取镇主要领导把鸭沟作为入户路示范村,争取县交通局将县城通鸭沟的主干路整修拓宽一米,我觉得诸事妥顺,于是将三组作为首批启动,召开群众会议。会上,讲明了目标要求和补助标准。不料,一名妇女说“修那么宽点,有啥用”,起身离会了,会议不欢而散。村支部书记生气的说“好事送门上,都不要,你们原来不到80公分的黄泥路,现在1米5的水泥路还是领导争取的项目”。不能这样算了,我一边将一组临主干公路的几户作为示范,迅速实施;一边带驻村干部进三组群众家逐户了解情况,与村民探讨了很多实际的问题,修路占地,沟壑难填,困难真是不少。十几天后,一位村民打电话给我,他们商量修2米5的连户路并迅速动工。
5月17日,阴。
一条拦路的沟。
三组30余户绕梁而居,与主干公路有一沟之隔,群众犹豫我发愁,修桥费用高,填沟需排水。无奈下,我与住户里搞建筑的技术工多次商量方案,并宽慰大家先把路基整出来。几天后,“宽敞”的路基通连家家户户,村支书说了一个“美”字,坚定了我去“求人”的决心。钱还没弄来,技术工却找我汇报“小镇长,你不愁了,我们自己集钱买了钢筋和涵管,这几天村民一起干活,姿态一下高了,占地、线路问题都解决了,大家都感谢你”,我纠正他“我姓陈不姓小”,听到他呵呵的笑,我很欣慰。
6月5日,晴。
一片待整的地。
望着山梁上充足的阳关,照耀着已丰收的片片油菜地,与庄户紧锁的门形成强烈的反差。我思索能不能借地发挥,于是请来了县上搞农业、旅游的技术人员出谋划策,勾勒出了一幅以大棚菜、仙桃园、产业园为主线,依托区位优势,规划整治村容村貌,开发农家游乐项目的发展版图。
7月3日,小雨。
一份收获的喜悦。
四个月来,我积极争取,将抽水电价降为农业设施用电,解决了村民用水和种地浇灌问题;规划大棚菜种植100亩,县农业局给予扶持,我联系一户10亩蔬菜示范出产;配合建立一个60亩黄姜良繁育种基地,集中形成一个200亩仙桃种植园;结合修通入户路,整治农户院场环境近100户。铺开了工作战线,方觉得要做、可做的工作很多。
在解决群众困难的过程中,我深刻的领会到密切联系群众,必须深入群众,必须依靠群众的思想精髓。只有经常与群众交往,才会建立“交情”,才能真正了解到群众所想所需;只有充分发动群众,才会形成思想共识,才能依靠群众解决群众问题;只有坚持把好事办好,才会得到群众响应,才能更好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乡镇干部下乡民情日记篇十三
今天上午9:00我和驻村干部xxx同志一起来到了驻点xx居委会,与党员及群众代表进行座谈。在座谈会上,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交流讨论的气氛至始至终轻松、热烈,他们畅所欲言,不仅道出了心声,而且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建议。
基层的意见实实在在。有的反映村组沟渠堵塞了、鱼塘变臭了,有的提出个别小组道路不好、雨天出行困难,有的认为建设道路征地补偿不到位,谈出了基层党员、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
57岁的老党员xxx是个敦厚、质朴的老人,由于在20xx年积极响应土地挂钩工作,成为第一个搬迁户,但由于当时工作的失误造成了老人的宅基地一直未安置好,村组干部几经协调都未能解决。我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动与老人沟通,了解他的心声,并与相关对象户和村组干部一起会商这件事,在协调多方利益之后拿出了一个双赢的意见,既解决了老人多年来宅基地的困扰,又最大程度了降低其他对象户的损失。事后,老人紧紧的握住我的双手,久久不肯松开。
看着他真诚的面孔、中肯的表情、积极的态度,听着亲切、热情、纯朴的话语,愈加觉得基层党员、群众的可亲可敬,也看到了一个地方发展的希望所在和动力所在。
压器的问题,并且组织劳力将变压器转移到安全干燥的地方,为村集体挽回了不必要的损失。
乡镇干部下乡民情日记篇十四
来村也有一段时间了,我一直在思考西村如何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问题,我觉得龙车要发展,首先要解决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乐育至浪堤通达公路现已通车,但路面等级差,经常晴通雨阻,给全村的出行带来不便,很多村民都希望下一步把乐浪公路列入通畅工程项目,彻底解决全村行路难题。农田水利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很多沟渠都出现渗水、塌方,灌溉面积受到严重制约,很多良田良地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西村只要解决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经济作物发展,全村脱贫致富的路子一定会加快,西村是全乡、全县农村的一个缩影,我相信只要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抓准几个适合当地发展的支柱产业,红河县的新农村必将会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0xx年x月x日。
20xx年x月x日。
“上山下乡”差不多半年了,看到西村在不断的发展,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村里的卫生路清洁干净,结束了长期以来脏乱差的落后面貌。很多村民用上了洁净的沼气,煮饭、烧火不见了昔日的烟雾弥漫,我在默默祝愿我们的农村早日与城里一样干净卫生富裕。
20xx年x月x日。
农村是静心养神的好地方,这里没有污染、没有喧哗、没有烦躁,有的只是悠闲、自在、充实,几个月的农村生活,让我静静享用了农村清新的空气、可口的农家菜,让我在大自然的怀中感受了农村的蓝天、青山、绿水,特别是纯朴的民风让我懂得了真诚和友爱!
20xx年x月x日。
农村工作无小事,事事关系民生。只有抓好每一项工作,老百姓才会拥护我们,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老百姓的要求也很低,只要我们时刻挂着他们,时刻与他们的心连在一起,我们工作就会在农村生根发芽。
20xx年x月x日。
因为有要求群众尽可能的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动员缴费工作需要挨家挨户的进行。当我们收到李勒索大爷家时,他正在门前的自留地里翻土,腿上、衣服上尽是秋天的气息。75岁高龄的他一生勤恳,为人憨厚老实,家中经济相对拮据,属于西村的低保救助户。他一人独居,可他依然开朗、快乐。虽然满脸皱纹,可脸色红润,身板硬朗,一年四季最常见是他干活时总赤着双脚。他是个闲不住的人,尽管年事已高,左邻右舍有个修房建屋的事情,他也总是忙上忙下,尽自己所能帮忙做事,在当地群众中口碑极好。我们讲明来意,向他解释合作医疗的有关情况和费用缴纳,他没说话,眼神已流露出一种信任和理解。静静的洗了手,从内衣兜里掏出了一张皱巴巴、带着体温的纸币,满眼信任的递到我手中。我心中突然涌起了一股难以言状的感动。这张带着温度的纸币不仅凝聚着老汉辛勤劳作的汗水,更凝聚了老汉对我们党和政府医疗保险制度的一片信任啊,我在心里默默的祝福着他,希望他健康长寿!
20xx年x月x日。
一早起来,天气就很炎热了,我戴上草帽,准备下村。强烈的阳光很刺眼,走在乡村的小路上,这时许多村民已经开始劳作了,路上遇到纷纷同自己打招呼的。“嘿,你又下来忙什么啊?中午有空来我家吃饭啊”。一句简洁的话语,把什么都包含了,代之的是一股熟悉而亲切的感觉。毕竟,在这个村,自己与他们“零距离”地接触快一年了。时间过的真快,刚来的时候,整天在村民家里跟他们攀谈。
在这些时间里,认识的不仅是村干部,更多的是村民。记得刚进村里的时候,从村民的眼神里似乎可以看到对自己有所戒备和不信任,但随着自己同村民呆的时间越来越长,对村里事务的不断熟悉和深入,村民与自己间许多的拘束和生硬减少了,特别是当我能够为村民办一点事情,哪怕是为他们写一份报告这样的小事,他们便改变了对我的态度,逐渐不把我当外人,很多的话现在可以直说、实说。在这过程中,我也逐渐熟悉了他们,路上碰见,大家都热情的互打招呼,也可以知道他家里人目前都在做些什么、忙什么、需要什么、甚至可以直接讨论他那在外地打工的孩子的近况。这个时候,递给他或他递给自己一支烟,与村民就有了工作生活中的各种交流和互动,使自己感觉到是这个村里平凡而朴实的一员,自己无论从身体还是心里都似真正融入了村庄,融入了村民的生活。这也为自己更深入地体验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愁创造了机会。这时的村庄不再是汇报一组干巴的数字和文字,而是一幅活生生的画面,画面是动态的,色彩斑谰的,有各色村民在脑海中浮动。
乡镇干部下乡民情日记篇十五
立春多日,天气仍不稳定,忽寒忽冷,今天天气阴沉又下起了小雨,让人不禁怀疑春天距离我们还有多远。可是今天的一个利好消息却让我心理悬置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2007年6月,箭塘社区赵宕村因千盛农庄项目进行了整体拆迁,那时候村庄拆迁还很少,全村的农民高兴坏了,都为自己能住上崭新的安置房而欢欣雀跃。可是好景不长,几年后,各种问题都产生了,失去土地,他们劳动就业没去处,社会保障没落实,家庭收入没增长…….于是赵宕的村民多次找到社区反映这些问题,我们也没有好的办法,只能给予解释和安抚,这些年一直保持这种状态。这次大走访过程中,我们听到的还是这一系列问题,这些年赵宕村民的这一需求也是我心中一直的烦恼,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解决呢?恰逢这次街道对牛首大道沿线用地的农户进行以地换保,也涉及到我们村陆宕、铜库、中二许多零散失地农户,可还是没有赵宕村。但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以地换保何尝不是解决赵宕村民反映问题的一个办法呢,于是我多次向街道相关部门和主要领导反映赵宕村的问题,向他们提出将赵宕村一起带走(以地换保)。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街道多次调查研究,同时为了解决群众反映的这一问题,最终同意了将赵宕村纳入本次以地换保之列,但前提是必须征得该村95%以上人员同意。于是,今天我们在社区召开了赵宕村民的座谈会,向大家通报了这个消息,说明了以地换保的相关政策,想听听大家的建议和意见,没想到他们都拍手叫好,高呼多年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表示将主动把这一政策告诉未参会的村民,接着就是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憧憬着自己以后的社会保障待遇。那时,我甚至能身临其境感觉出他们那份喜悦和激动之情。
百姓常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回家卖红薯”,便是群众对那些不办实事干部的无情鞭挞。我想,要成为群众办实事的好干部,就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不图名、不图利、只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