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短歌行诵读课教学设计(精选21篇)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每天都有新鲜事物涌现,我们是否需要总结一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呢?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从整体和细节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概括。以下是一些经典总结范文,供大家在写总结时参考和借鉴。
短歌行诵读课教学设计篇一
1.知识目标:通过意象鉴赏并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诵读和鉴赏。
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关于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继承并发扬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始创“以古题写时事”的诗风,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
三、整体感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诵《短歌行》的相关片段。学生读诗、交流。
四、课文讲读。
导析: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
朗读、讨论、交流、明确:一忧“人生苦短”。二忧“求贤不得”。三忧“功业未就”。
析结构析诗句: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分解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激疑:在里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调(风骨)如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调悲凉,慨叹人生短促和年华消逝;更重要的是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及时努力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
警醒: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总觉得时间还很多,其实,人生苦短,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所以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好好创造条件,把握现在,服务明天。
分解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设疑:这里引用的哪些诗句?表达了什么内容?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朗读、讨论、交流。明确: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曹操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用典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竭诚待以“嘉宾”之礼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即含蓄的表达方式)。
分析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设问:这组诗句与前面诗段是怎样关联并发展诗意的?
朗读、思考、交流。提示: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继而多样解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第一种说法: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分析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设疑:前四句诗的内容可作哪些解读?
讨论、交流、小结: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
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设问:最后四句是怎样表达主旨的?
分析提示: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小结:《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酒所能消解。
这首诗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感情深挚,婉曲动人;引用《诗经》成句,自然贴切。风格则苍茫悲凉。
五、作业:《学海导航》习题。
短歌行诵读课教学设计篇二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的1、3两问。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二、整体感知。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课文是第一首。《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朗读诗歌,疏通诗句。
补充注释。
(1)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
(2)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
(3)方:傍。
(4)罗:排列。
(5)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
(6)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
2.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第一层:表作者个性思想,渴望归田。
第二层:绘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第三层:写田园乐之因。
3.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社会的黑暗污浊,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诗歌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爱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统领全篇。接着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第二层作者由近及远着力描绘了田园风光: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以下四句,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诗中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然,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这时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领悟陶诗平淡质朴语言中所蕴含的浓郁诗意。
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总结、扩展。
通过两个诗歌单元的学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读者阅读诗歌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的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的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诗歌鉴赏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本无固定顺序,为了帮助同学们较快地形成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暂分三个步骤: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人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希望学生们能循着这步骤,鉴赏《归园田居》的其他四首诗及《其他古诗背诵篇章》中的诗歌,逐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
布置作业。
1.很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2.鉴赏《归园田居·其二》,体会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
附:板书设计。
爱田园—个性、思想。
陶渊明—《归园田居》田园美—虚淡、静穆超俗不羁的品质。
平和、淳朴闲适愉悦的心境。
短歌行诵读课教学设计篇三
通过朗读,学习烘云托月的手法;品味含蓄隽永的语言,提高文学的审美情趣。
1、了解作者巴金及作品《家》的主要内容。
2、摘录有关名著中自己喜爱的写眼睛的精彩段落。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喜爱的名著摘录导入,要求读出自己喜爱的语段及评述推荐理由。
过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许多作家刻画人物又岂能不重彩点睛呢,下面就让我们再一起领略巴金笔下的《一双明亮的眼睛》吧!
二、感知课文,探究文笔之妙。
请你用喜爱的方式朗读这段选文,感知内容。读后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探讨这段选文的精妙之处。先小组交流,再组织集体评价、点拨。
师:琴是巴金在长篇小说《家》中塑造的一位具有反封建新思想的少女形象。选段着重描写了她的一双明亮的眼睛,热情歌颂了这位先进的女性。
选段共五句话。第一、二、三句采用了烘云托月的写法,用衣着打扮、发式脸型、眉毛鼻子来烘托所要描写的眼睛。从粗到细进行勾划,以美烘托美,把琴的一双大眼睛突出地显现在读者面前。第四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她那双明亮的大眼睛。这眼睛不仅给她脸庞增加了光彩,而且使整个房间“明亮”多了。通过眼睛之亮,实写了她思想、智慧的闪光。语意含蓄隽永。这句为选段的中心句,最后一句以众人的视线加以渲染,得以强化。这优美而传神的语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句子,读来真是妙不可言。
三、赏读课文,在读中品味自己喜爱的语言,直至成诵。
方法:师范读,明确感情基调——学生自由朗读——赏析读(读出我的至爱,并加以分析,并结合评价,学会有感情地读)——熟读成诵。
四、延伸读
结合课前收集,在小组中展示,互相交流自己喜爱的选段,再选取典型句,组织集体品读。
五、课后学习:
欣赏并积累教师课前摘录的有关描写眼睛的几个语段。
投影展示:
“她的眼睛更尖锐了,像吃草的畜生,眼睛里仿佛有一块锈了的铜……”(高尔基《不平常的故事》)。
“她的眼睛是蔚蓝色的,像最深的湖水。”(安徒生《海的女儿》)。
“啊,你看,你看,她的眼睛!啊,你看,那是不能用言辞来形容得出的,那是不能用文字来形容得出的!她是那么莹黑,,那么灵敏,那么柔媚呀!她见了我,把眼帘低垂下去了,眼睫毛是那样的浓密,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富有生命呀!”(郭沫若《喀尔美萝姑娘》)
“长在她那瘦削而苍白的脸上的那双眼睛,显得深邃而动人,好像她的焦点总没有落在眼前的人或物上,而是落在更远一点的什么地方,给人一种若有所思的梦幻般的感觉。”(张洁《谁生活得更美好》)
点评:本教学设计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借助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并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赏读方法,进行诵读欣赏。赏读的过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由生活到文本,再由文本到学生生活,书生朗朗,形式多样而有层次。在读中品味语言的妙处,在读中转化并提高了学生的知识与赏读能力,也在读中培养了学生亲近文学热爱文学的情感。
短歌行诵读课教学设计篇四
1、反复诵读,体会诗句所流露出的曹操的思想感情。
2、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合作、探究。
一、导入。
他曾经叱咤风云,几经起落,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无限风光。作为军事家,官渡之战的辉煌难掩火烧赤壁,华容道败走的凄凉。作为政治家,面对社会动乱、民生凋敝,他曾吟出“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千古悲音;但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也让人看到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枭雄姿态。在三国鼎立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个性极度张扬的英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他就是—曹操。他多重性格,让我们难以给他的品行下一个准确的定论,到底曹公何人?或许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掀开她神秘面纱的一角,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短歌行》,走近曹操。
二、作者简介。
采用简历形式介绍作者主要文学成就,代表作品,诗歌风格。
三、吟咏诗作,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
张开想象的翅膀,让自己的思绪回到1800多年前,想象自己就是一代枭雄曹操,入情入境的自由朗读。
(2)比较朗读。
生朗读,学生评价。
听录音,感受诗歌情感。
四、品析诗句,探寻情感。
诗言志,歌咏怀,大战前夕,曹操的心情如何呢?你能否用诗歌中的一个字概括诗人的情感?忧。
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贤才难得(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从“青青……断绝”
功业未就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山不厌高……天下归心”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问题探讨:
1、诗人为何要感叹人生短暂?
此时的曹操已54岁,忧人生短暂,是感慨自己的壮志没有实现,感叹得不到贤士来帮助自己实现统一霸业。面对短暂的人生,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一种及时行乐的态度;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一种积极进取,为国效力的人生态度,曹操面对人生短暂,他想到的不是及时行乐,而是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广招贤士,为我所用,实现一统天下的愿望。
思考:曹操只是感叹自己的人生苦短吗?
不仅说自己的人生短暂,还告诉那些贤士门,你们的人生也同样短暂,在还没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情况下,为何不来投靠我曹操呢?我帮助你们实现你的梦想。
2、诗人是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的?
(1)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3、诗人是如何对待人才的?
(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3)“周公吐哺”
以《鸿门宴》刘邦项羽对人才的态度来拓展,以刘邦评价自己得天下的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得出对待人才也很重要。而曹操面对人才,始终是一种尊敬之情,一种近乎谦卑的姿态。
思考:诗人已拥有许多人才,那他为什么还要“忧”?
曹操一生戎马倥偬,在汉末风云突变的乱世中纵横驰骋三十年,于官渡一举击败兵力十倍于己的袁绍,当他不断取得成就的时候,他的政治抱负会逐渐膨胀,相应的遇到的阻力也就越来越大。随着年事渐高,急于在有生之年完成大业的心情会更加急迫。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来帮助他完成一统天下的毕生奋斗目标。
4、贤士此时是何种境遇?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这里的“乌鹊”比喻贤才。意思是说,就好像月夜里的乌鹊找不到可靠的归宿那样,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在四处寻找自己的依靠。
思考:
(1)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没有贤主。
(2)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何弦外之音?
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曹操有忧,但他的忧并非杜康所能消解,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短歌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别样的曹操,一个爱才惜才的曹操,一个“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
再次吟咏,体会情感。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戏曲舞台上的曹操是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白脸奸臣;
在《短歌行》中,曹操又是一个爱才惜才,胸怀宏大志愿的人。
面对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
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100字左右。
短歌行诵读课教学设计篇五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结合注释大致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运用读、写、唱、画、演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展示自己对诗的理解,感受诵读经典的乐趣,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大致了解诗意,感受诵读经典的乐趣,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准备:书写、绘画材料;
教师准备:课件、古诗阅读材料。
一课时。
2、古代的诗人们是如何表达这种难分难舍的情感的'呢?这节课我们来诵读几首千古传唱的送别诗。
1、打开诵读材料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3、集体读。
1、结合注释,大致了解诗意。
2、小组内交流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集体交流。
4、指导感情诵读。
1、选择其中一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写、唱、画、演),诵读古诗。
2、小组内交流、展示。
3、集体交流。
诵读经典诗篇,我们感受到诗歌;畅游在诗海中,我们收获颇丰。让我们大声地诵读这几首古诗吧!
唐诗选读送别诗(读、写、唱、画、演)。
作者: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者: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作者: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作者: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短歌行诵读课教学设计篇六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是高一新生继必修1第一单元学习中国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又一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而《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习者特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读法: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提问讨论:师生互动,解决反馈问题。
3.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一)快速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走进曹操。
(二)文本赏析过程。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再读诗歌,提出问题。
2.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3.设置问题,在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适时穿插进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与文本有效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曹操。
短歌行诵读课教学设计篇七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全文,梳理文意。
2、正确理解诗人的“忧”,感悟诗人的豪情,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学习本诗比兴、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解说:《滚滚长江东逝水》豪放、浑厚、悠远而略带苍凉的歌声,其内容和基调与这首诗的风格、诗人的心境相近,有利于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感受、理解。)。
一、整体感知。
[预设互动1]美美地忆。
一提起曹操人们便会脱口说出对他的评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奸臣”,“欺君罔上的汉臣贼子”。周瑜说:“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裴松之认为:“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唐太宗如是说:“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毛泽东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易中天说:“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于雄。”
鲁迅先生也曾于1927年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实方法。”又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由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确实具有多重性,要还其真实面目就不仅仅是一个“是”还是“非”的问题,我们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当年曹操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从一个侧面来了解一下这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以学激思。
请写出你的疑惑,由组长整合后交老师。
三、合作学习。
[预设互动2]美美地读。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情感真挚,境界开阔,慷慨深沉。
[预设互动3]美美地思。
1、通过朗读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诗人心中之“忧”,他到底在忧什么?是如何解忧的?
第一步:自己诵读诗歌,寻找问题关键。
第二步:小组交流合作,商定问题观点。
第三步: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探讨。
板书:忧解忧。
人生苦短只争朝夕。
贤才难得礼遇嘉宾。
功业未就天下归心。
曹操勾画了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他的忧不是简单消极的悲悯,他忧人生的实质是重人生,忧贤才的实质是重贤才,这种“忧”有一股慷慨之气。
2、观看《曹操横槊赋诗》视频剪辑,思考几个问题。
(1)剪辑中曹操所吟唱的《短歌行》与课本上的《短歌行》有几处不同?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皎皎如月,何时可辍?
何枝可依?——无枝可依。
海不厌深。——水不厌深。
点拨:辍,停止。比喻义为:“我对贤人的思念,何时才能停止呢?”掇,拾取。比喻义为:“皎洁如月的贤才,我什么时候才能拥有呢?”剪辑中呈现的是一个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曹操,其行动较思念更进一层,更符合曹操那种想坐拥天下贤才的霸气。显然,这是剧作者为剧情需要所塑造的。而原诗表现得更多的是曹操的隐忧。
“无”字,展现的是往南去的人才没有可依之枝,即没有接纳他们的地方;而“何枝可依”,展现的是乱世当中,往南而去的人才在徘徊、犹豫中进行一种选择,而此时的曹操恰似那谦虚的山、博大的海、求贤若渴的周公,成为那可供贤才依托的一枝。
[预设互动4]美美地赏。
(1)用典及其作用。
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
作用:引用典故可以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增加诗歌内涵容量。
(2)再次朗读,并按顺序找出用典的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诗人念念不忘贤才的一片真情。)。
呦呦鹿呜,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表达诗人礼遇贤才的态度。)。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多多益善。)。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2、比兴(在朗读中找出有关诗句)。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
四、课堂总结。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时光易逝、功业未就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和招纳贤才、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我们鉴赏了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这首诗。我们站在人生之路上,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所以我们更应该“及时勉励”,只因为“时不我待”。
短歌行诵读课教学设计篇八
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运用典故等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一课时。
(课前板书标题)。
“挟天子以令诸侯”——玩权术,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我负天下人”——自私。
“京剧脸谱中曹操是白色脸谱”——奸诈,阴险。
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历史自有公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领略它作为文学家的风采,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1、解题:(点击幻灯片)。
“行”是一种文体。短歌行,汉乐府曲调名,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长歌”、“短歌”是针对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2、写作背景:幻灯展示:(点击幻灯片)。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83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赤壁之战前夕,曹操酒宴文武百官,饮至半夜,忽闻乌鹊鸣叫往南飞去,曹操深感此景,横槊赋诗《短歌行》。
预习过程中,同学们还有哪些字词疑问,一起来梳理一下,自由提问,一起解答。
1、学生提问,学生解答。
2、教师检查重点词语(点击幻灯片)。
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感叹句、陈述句一般读降调,问句一般读升调。请同学们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朗读体会。
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1)节拍:二二节拍(点击幻灯片)。
(2)语调(句式)(点击幻灯片)。
(3)教师范读。
(4)学生朗读。
进一步品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有些诗歌可以抓意象,有些诗歌可以抓诗眼,《短歌行》是有诗眼的,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呢?哪些句子写了“忧”,找一找。
1、听配乐演唱,把握诗歌情感——“忧”(点击幻灯片链接)(板书)。
2、品读含“忧”的句子(点击幻灯片)。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诗人在“忧”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有了结果后展示你的理解。
3、把握“忧”的内涵。(点击幻灯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人生短暂(板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人才难得(板书)。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忧功业未成(板书)。
2、曹操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当时时代精神展示,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人张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展现自己的个性才情,关注时代的发展脉搏,这种时代精神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很多后世文人志士都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曹操老矣,故人已去,而我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所以我们无须感慨人生短暂,只要好好珍惜当下。泱泱中华,盛世繁荣,国泰民安,直追盛唐。时代给了我们最好的机遇。同学们,让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努力学习,志存高远,张扬自己的理想抱负,展示自己的个性才情,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1、背诵诗歌。
2、课外查阅资料,阅读曹操的《蒿里行》,朱永嘉先生的《论曹操》,进一步了解曹操。
短歌行诵读课教学设计篇九
1、掌握诗歌意象。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1、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
一课时。
(讨论中国古代帝王不同的“人才观”)。
商纣王自高自大,—意孤行,最终落得葬身火海;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进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唐太宗广纳贤才,开创“贞观盛世”。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重视人才!
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也是非常重视人才的,他广纳贤才,建立魏国,三分天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短歌行》,看看他的“人才观”。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然而南方“孙刘联盟”虎视眈眈,统一天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出了这首千古名作。
1、范读。
2、初步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忧”(全诗都有体现)。
3、齐读(带着忧的感情)。
一、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诗歌大意。
问:通读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在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就。
诗的前八句写: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靠什么来排解愁绪呢?唯有饮酒方可解脱。这八句就写出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忧叹。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化用典故表达对人才的渴求)。“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据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遥相呼鸣)。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不能停止。远方宾客穿过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反复咏叹,人才难求,抱负难以实现。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点名主题,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抒发了功业未就的忧愁。
二、解读诗歌意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问:诗歌运用了那些意象来营造忧愁的情绪?
[明确]:“酒”、“朝露”、“鹿”、“明月”、“乌鹊”
1、“酒”意象。
“酒”这一意象历来被文人运用,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表达了人们对美满团圆的追求和愿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这是离别的酒,前路渺茫,愁绪在胸。“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这是思乡的酒,家园迢迢,感叹唏嘘。酒似乎总是被用来表达忧愁,所以人们常说“借酒消愁”,“酒”似乎成了忧愁的代名词。曹操在这里用“酒”意象同样要表达的是自己的那份忧愁——人生短暂。
问:然而,作者在这里对人生是抱有一种消极的态度还是积极地态度?(请同学们思考讨论,然后请同学回答)。
[明确]猛一看很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面对美酒应当高歌,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好像是在叫人们要“及时行乐”。但是我们说了,学习这首诗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诗,曹操是胸怀大志的人,他是要干一番事业的。(赤壁之战后,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而且结合全诗我们就会发现曹操在这里感叹人生短暂,不是要人及时行乐,而是要抓紧有限的时间及时地建功立业。
问:但是这样强烈地目的,曹操为什么要用这样低沉的笔调来写呢?
[明确]实际上曹操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就会说得非常真切,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贤士的心扉。所以说曹操的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
2、“朝露”意象(重点)。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汉乐府《长歌行》。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这里主要是表现的春天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也暗含了“要趁年轻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了一事无成”,所以诗歌后面才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曹植)“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阮籍)也都借“朝露”表达人生、生命的短暂。
3、“鹿”意象。据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遥相呼鸣。这里比喻作者渴望找到贤才。
4、“明月”意象。
“明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运用也是相当多的。“床前明月光”(表达思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思念故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以月寄情爱)。曹操在这里以”明月”喻贤才,气魄非凡。一般人是不敢说自己要摘取天上的月亮的,然而曹操气魄宏大,他就是要摘取那天上的皎洁的明月。而这明月正是贤才。贤才那么美好,我多么想得到他们啊!但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所以“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对贤才的那番渴求,感人至深。
5、“乌鹊”意象。
诗人以“乌鹊南飞”之景隐喻无所依托之贤才,这毋庸置疑。“乌鹊”一词有多种理解:乌鸦和喜鹊;乌鸦;泛指飞鸟。清代沈德潜亦指出:“‘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古诗源》卷五)。但“乌鹊”这一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承载了很多的文化信息。古人常以乌鸦的鸣叫、飞行或出行作为判断人事吉凶的依据,叫做鸦占。鸦占之俗可溯久远。《诗经》中就有“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诗经·小雅·正月》)意思是说乌鸦知道谁家富贵就会飞落到谁家的屋顶,这系吉兆。其后以乌鸦判断吉凶的信仰一脉传承下来。
三、概括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突出重点)。
问: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呢?
[明确]比兴、典故、抒情与言志相结合。
1、比兴(首先温习什么是比兴手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早晨易逝的露水比喻人生短促。
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不可拾掇比喻理想可望而不可即。
用暮色苍茫中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贤者的四处奔走,以乌鹊的绕树而飞、择木儿栖喻指贤者的择主而事,都自然贴切的表达了作者渴慕贤才、以共图大业的思想。
2、典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自己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3、抒情与言志相结合。
诗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有对贤才的渴求,有既得贤才的欣喜,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有坚信天下贤才尽归己有的的自信。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通过似断似续,低廻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加强作品感染力的艺术效果。抒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他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了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用典等手法,来达到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渴慕人才和一统天下之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首诗。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他对人才的态度?可以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引出曹操的用人观。
项羽:刚愎自用乌江自刎。
刘邦:虚心请教成就天下。
曹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通过学习这首诗,大家一定受益匪浅。写一篇短文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对你的启示。
提示: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
短歌行诵读课教学设计篇十
岑参:唐代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2、朗读指导。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3、诗词注释。
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凭借,依靠。
传语:捎口信。
4、诗词大意。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
只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5、探究诗歌。
1.诗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是?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2.诗中表现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是?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家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涌上心头。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3.作者逢入京使为什么要托他报平安?
因为岑参是第一次到西域,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踏上漫漫征途。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与思念亲人之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短歌行诵读课教学设计篇十一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1.读法: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提问讨论:师生互动,解决反馈问题。
3.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1课时。
一导入。
二读。
1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学生自由读,请一名试诵读,评。
2注意个别句子的处理:一般感叹句、陈述句读降调,问句读升调,老师范读。请学生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诵读体会。
3再请学生读,点评。
三分析。
1同学们再集体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
从哪里看出来?
生1:标题。
生2:意象词“酒”,还有诗中的“忧”字。
生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写实,结合背景分析。
明确诗眼“忧”,找一找。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诗人在“忧”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有了结果后展示你的理解。
生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人生短暂。
生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功业未成。
生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忧功业未成。
小结:诗人心中有忧,何以解忧呢?杜康能解吗?要解忧,必须求得贤才。同学们找找表明曹操对待人才态度的诗句,体会一下,曹操是怎样留人的。讨论两分钟。
生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待遇留人。
生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以情感留人。
生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事业留人。
四小结及课堂作业。
忧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成,所以此诗读来深沉悲凉。古人说“诗言志”,曹操在本诗中所言之志就是想求得贤才来一统天下,解百姓战乱流离之苦。有一股英雄之气驰骋期间,所以读来慷慨激昂。下来,就请同学试带着这份激昂的感情再一次诵读全诗,熟读成诵。
曹操。
本节课作为微型课来设计,我只选了两个方面作为教学目标,即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主要安排以不同的诵读贯穿始终:学生自由诵读、学生代表读、教师指导诵读、学生集体读等等。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渐悟出全诗的核心主旨。
引导学生读的过程基本顺利,但在问题的过渡上有些地方还是显得生涩,比如在安排学生几轮诵读之后我抛出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从哪里看出来?得出诗眼“忧”字之后,我说了一段过渡语,给人一种跳出诗境之感。在李社教和王卫涛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我明白了20分钟的微型课,快速切入主要环节是关键。比如在学生找出“忧”字之后,就应马上抛出“诗人忧什么?”的问题,得出结论后再问“解忧靠什么?”明确是“人才”
后马上再问“如何求取人才?”这样安排环环相扣,讲起来顺了许多。
另外,我之前的板书设计过于简单,主要是三个关键词“忧”“求贤”“一统天下”用两条横线贯穿起来,事后,李老师帮我重新设计了板书,让我明白了微型课板书并不是越简单越好,课堂上讲到的重点词还是得取舍有度地呈现在板书中,这样,整节课的重点内容看起来才能一目了然。
当然,除了两位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还有各位同行老师为我提出的宝贵建议,让我在这次微型课试讲中获益良多,受益匪浅,谢谢大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一定会以这节课作为范例,在一堂课的结构安排上,在重难点的取舍与把握上,在师生互动的处理上多下功夫研磨,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上出更优质的课!
短歌行诵读课教学设计篇十二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诗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3、感知曹操的远大志向和英雄形象,学习他积极进取的精神。
分析诗歌中诗人之“忧”。
1课时。
(一)看课文注释,给生字注音(幻灯片)。
(二)了解曹操,知人论世。
(三)曹操“横槊赋诗”的背景。
(四)解释题目。
(一)初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哪一个字可以作为全诗的诗眼?
2、文章几次写“忧”?分别是什么?
(二)品读。
师生合作,品析诗歌。在品析诗歌过程中,把握本诗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3、作者何以写忧呢?
本诗中的艺术手法最为精彩的当属用典和比喻。可分类归纳诗文中用典句及比喻句,可要求学生用如下的表达方式:例句——释义——效果。
解读:引用典故不着痕迹,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成就一番伟业的雄心壮志。
(三)美读。
1、基本二二节拍。
2、注意节奏与轻重的变化。
3、注意停顿与延长的变化。
结合学习过的《奇妙的对联》的相关知识以及本文,撰写一幅评价曹操的对联。
短歌行诵读课教学设计篇十三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上从日落到夜晚这一段时间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深秋季节美景的喜爱之情。诗中描绘了两幅画面:残阳斜照和新月明露。其中“铺”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夕阳的柔美,而“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动幻之美更令人陶醉;“可怜”一词恰恰表现了诗人对夜凉如水,“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一静美景色的热爱和留恋。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理解古诗的内容,讨论解决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并展开想象,把诗句所描绘的景色转化成画面。
3、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学课外古诗,积累古诗,感受古典文化,弘扬古典文化。
设计理念。
这首古诗文字浅显,意境优美。鉴于这是我校《大班额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应用》这一实验课题的研讨课,因此,教学设计中着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探究来理解诗歌内容,突破学习难点;同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完古诗后,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欣赏古诗、自学古诗的活动,旨在让学生积累古诗,自觉弘扬祖国灿烂文化。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诗人白居易的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录音带,教学挂图,写有《忆江南》和学习目标的投影胶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在课内和课外背诵了许多古诗,其中大量是写景的诗,能背几首吗?大家喜欢怎样的方式学古诗?这节课我们就以同学们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暮江吟》。
2、解题:
读题后说说题目中自己理解的字和不理解的字,(重点理解“吟”)再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谁来介绍介绍。
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二、初读感悟。
1、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这就是《暮江吟》,每一首写景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放配乐朗诵磁带,生想象画面)。
2、听了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生汇报)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也去美美地读一读。
4、汇报朗读。(指名读诗)(齐读)。
三、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出示合作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弄懂的问题。
(2)提出自己经过努力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试着讨论解决。
2、请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1)理解诗意: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2)相机引导: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
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从这个手势中你感受到什么?(很柔美。)能读出来吗?(生读)。
(3)那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你认为最美的是什么?
(出示挂图)欣赏“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境。
想象“露似珍珠月似弓”的情境。
四、悟情评读。
1、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4、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吟一吟,好吗?师吟诗。
5、我们现在一齐来吟一吟。你们现在就站在江边。
6、小结过渡:太美了!在陶醉于这夕阳新月的美景之中时,我们不禁感谢诗人白居易用他清新通俗的笔墨,给我们带来这身心绝美的享受,其实白居易的写景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一首他写的《忆江南》。
五、拓展延伸。
1、出示古诗《忆江南》。
2、生齐读。
3、大家利用注释来看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师简介此诗背景资料。
5、我们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
6、同学们也收集了很多白居易的诗,下课后,相互交流。让我们用这样的热情去读古诗,学古诗,弘扬中华古典文化。
短歌行诵读课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内容:
“注·提”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21课。
教学要求:
1、弄懂每个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意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翻译、改写这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诗句的意思和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配乐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板书课题。《暮江吟》。
1、了解作者(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哪个朝代、哪位诗人的作品?)。
板书:唐代:白居易。
2、简介作者:(白居易是我国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他和李白、杜甫一样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流传至今,《暮江吟》是他的诗词中最浅显易懂的一首)。
3、释题:暮江吟的“吟”是什么意思?(歌颂、赞美)。
歌颂赞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暮”是指一天的什么时候?(傍晚)。
赞美了傍晚什么地方的景色?(江上景色)。
指名说:歌颂傍晚江上的景色。
二、听录音朗读两遍,小声自由朗读5遍。
要求:1、基本会背;
2、注意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那些景物?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再听录音朗读,指导朗读技巧。(要求语速缓慢,读出抑扬顿挫)。
四、分组讨论要求2的问题、指名回答板书:
时间:傍望—夜晚(深秋)。
地点:江边。
景物:太阳、江水、露珠、月亮。
五、学习前两句诗,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问: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铺”是什么意思?太阳照在什么地方?
指名翻译: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面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色?)。
“瑟”是什么意思?(碧绿色)。
译:江水一半呈碧绿色,一半呈红色。
2、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
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辉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
六、学习后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九月初三夜是在什么季节的夜晚?“可怜”是什么意思?
1、指名译:“深秋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
2、问:“深秋的夜晚可爱在什么地方呢?”(请看第四句)。
“似”是什么意思?“露”和“月”各指什么?
它们各“像”什么?
指名翻译: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月亮像一把弯弓悬挂在空中。
3、指名将后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
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
七、这首诗是以写“景”为主的诗句,想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八、小声读背,然后默写、翻译。
九、总结。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十、作业。
根据这首诗的翻译和老师提供的内容,同学们再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暮江吟》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短歌行诵读课教学设计篇十五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文。
2、感受诗人“忧”的情感基调和理解为何而“忧”。
1、背诵全诗。
2、理解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
1、诗中引用典故和引用《诗经》句子的艺术手法。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行说出自己最喜欢三国中的哪个人物,并简单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从而引出对《短歌行》作者曹操的介绍。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文学上有重要的成就,他能文善武,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他的诗歌现存二十多首,大都采用乐府旧题,明显地表现出对汉代乐府的继承。著有《曹操集》。(ppt展示)。
在此也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原本印象中对于曹操的看法。
首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三国中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进而引出曹操当时写作这首《短歌行》时候的相关历史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权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ppt展示)。
1、先播放课文录音,并提出问题:“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诗歌的诗眼是“忧”,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ppt展示)。
2、请学生回答诗中哪些句子含有“忧”字?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ppt展示)。
3、进一步提出问题,既然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诗人“忧”的究竟是什么呢?
1、让学生带着问题齐读诗歌,然后对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借此也对文中的重点字词的读音进行讲解。
2、分部分对诗歌进行讲解: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从而提出问题,从这部分中可以看到诗人“忧”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教师进行引导补充。
明确:借酒抒情,以悲凉的情调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ppt展示)。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部分引用《诗经》中句子是难点,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介绍,使学生能够有明确的理解,知道曹操引用这些诗句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贤才的渴望。
明确:抒发对贤才的渴望,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ppt展示)。
明确:继续写思念贤才的渴望,写“忧思”的原因。(ppt展示)。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该部分讲解曹操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引导学生得出诗人在这一部分用“乌鹊南飞”同样是用来比喻贤才。
明确:表明诗人虚心纳士,竭尽诚心,不遗余力的态度。(ppt展示)。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曹操这时候的年龄,让学生明确曹操最后“忧”的是天下尚未一统。
3、诗人“忧”的原因有:
一、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求贤不得:亲亲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三、功业未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ppt展示)。
4、艺术手法:再前面对诗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总结。
一、引用《诗经》成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二、比喻:明月比喻人才;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
三、引用典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ppt展示)。
这部分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部分,根据课堂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最后让学生齐读课文,对课堂进行小结。
短歌行诵读课教学设计篇十六
2.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艺术魅力,在初中的基础上提升鉴赏水平。
教学设想。
1.从初中学过的曹诗入手,解读本诗;2.抓住“忧”字作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曹的思想感情的理解;3.反复进行朗读,帮助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步骤。
1.引入。
(幻灯1:封面)同学们在初中学过两首曹操写的诗,谁还记得呢?谁可以为大家背一背吗?(背完一首后分别切入幻灯3、4:《观沧海》《龟虽寿》)。
2.展开。
(1)这两首诗是曹操在早期写的,正当壮年的他,雄心勃勃,要实现他统一中国的梦想,诗中表现了他为实现伟大理想的坚定决心。
问:那么,这首《短歌行》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写的呢?
(幻灯2:写作背景)。
要读懂除了要了解创作背景之外,也需要多读的,只有读多了,才能真切的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请大家读一读全诗。读的时候总体的体会一下,作者在诗中流露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读诗,配乐)你能够用最少的字概括出来吗?(提问学生)一个字“忧”。
(2)(读1~8句)问:作者忧从何来?又如何解忧?(提问学生)。
分析:是感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作者说解忧“唯有杜康”,杜康真的可以解曹操的忧吗?曹操真的认为酒可以解忧吗?不是。分析赤壁之战的战败原因,缺乏辅助他成就霸业的人才。
落实字词:几何、去、杜康。
分析:巧用两个语典“青青子衿”和“呦呦鹿鸣”表达对人才的渴慕和呼唤,然后虚开一笔,想象四海之内人才聚集到他的麾下的场面,深切的表达出他对于聚天下英才的希望。(“辍”“掇”之辨,“辍”表达的是作者忧之深,而“掇”说更能表达曹操对人才的渴求)。
落实字词:苹、鼓(一鼓作气)。
分析:天下贤才啊,不要犹豫了,我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来欢迎你们,也会用真诚的态度来对待你们,快来吧,和我一起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吧!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语典一个事典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态度,也印证了他在《龟虽寿》的誓言。
落实字词:厌(学而不厌)、哺、存(有子存焉)。
3.深入。
(1)乐朗读全文。问:曹操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怎样的忧呢?我们又如何理解他的忧呢?我们在分析他的忧之前,不妨先看看其他诗人写的忧。在古代如海一般的诗歌中,写“忧愁”的不算少数,我们暂且粗略的把忧愁分为“亲朋离愁”“思乡之愁”“壮志难酬之愁”三大种,大家从初中学过的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来,可以吗?(幻灯5、6、7、8:愁的理解)。
(2)问:我们可以把曹操的忧归到哪一类或要另起一类呢?(讨论——探讨)。
古来诗人多忧愁。他们因爱而愁,
他们因情而愁,他们因欲旺而愁,
他们因志大而愁,他们因愁而悲,
因悲而痛,因痛而产生巨大的生命能量!
所以,
朗朗长空留下了他们留传千古的绝唱!
这就是——诗人。
4.教师配乐范读。作结(幻灯10:精华鉴赏)。
(1)全诗融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把对客观社会的描绘与主观思想上苦闷忧郁情绪抒发有机的结合起来,曲折有致的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立意深远,气韵沉雄,想象丰富,感情充沛,不愧为难得的上乘之作。
(2)用典贴切。事典语典交互使用,均能切合诗的主旨,并能贴切自然。
(3)毛泽东评价: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课后记】。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当上完一节课,掩卷而思,总可发现许多的不足。在深入备教材时,愈发的发现课文有许多精采之处可以讲,因为总放不下“传授知识”的角色,总希望在一节课里解决许多的问题,真的搬上讲台不免琐碎,层次不高,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提高。本设计照顾到以下几点:一是把诗歌当作诗歌来教,那就是多开口读,借助读来领悟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美;二是解读时落实基础;三是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和必要的拓展;四是通过概括提高学生赏诗的水平。正如听课的专家、同行所提的,本课在师生交流、朗读的形式的多样性和对诗歌的多元解读还有所欠缺,尤其在重点中学,更应该大胆实践,把新课标的精神更多的在教学一线中体现出来。
短歌行诵读课教学设计篇十七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曹操《短歌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文。
2、感受诗人“忧”的情感基调和理解为何而“忧”。
1、背诵全诗。
2、理解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
1、诗中引用典故和引用《诗经》句子的艺术手法。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行说出自己最喜欢三国中的哪个人物,并简单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从而引出对《短歌行》作者曹操的介绍。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文学上有重要的成就,他能文善武,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他的诗歌现存二十多首,大都采用乐府旧题,明显地表现出对汉代乐府的继承。著有《曹操集》。(ppt展示)
在此也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原本印象中对于曹操的看法。
首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三国中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进而引出曹操当时写作这首《短歌行》时候的相关历史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权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ppt展示)
1、先播放课文录音,并提出问题:“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诗歌的诗眼是“忧”,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ppt展示)
2、请学生回答诗中哪些句子含有“忧”字?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ppt展示)
3、进一步提出问题,既然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诗人“忧”的究竟是什么呢?
1、让学生带着问题齐读诗歌,然后对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借此也对文中的重点字词的`读音进行讲解。
2、分部分对诗歌进行讲解: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从而提出问题,从这部分中可以看到诗人“忧”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教师进行引导补充。
明确:借酒抒情,以悲凉的情调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ppt展示)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部分引用《诗经》中句子是难点,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介绍,使学生能够有明确的理解,知道曹操引用这些诗句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贤才的渴望。
明确:抒发对贤才的渴望,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ppt展示)
明确:继续写思念贤才的渴望,写“忧思”的原因。(ppt展示)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该部分讲解曹操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引导学生得出诗人在这一部分用“乌鹊南飞”同样是用来比喻贤才。
明确:表明诗人虚心纳士,竭尽诚心,不遗余力的态度。(ppt展示)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曹操这时候的年龄,让学生明确曹操最后“忧”的是天下尚未一统。
3、诗人“忧”的原因有:
一、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求贤不得:亲亲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三、功业未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ppt展示)
4、艺术手法:再前面对诗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总结
一、引用《诗经》成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二、比喻:明月比喻人才;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
三、引用典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ppt展示)
这部分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部分,根据课堂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最后让学生齐读课文,对课堂进行小结。
短歌行诵读课教学设计篇十八
一、学情分析:
虽然初一学生在小学时就已接触、积累过一些古诗词,甚至有的在幼儿园时就已咿咿呀呀地背诵了一。但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阅历,对于诗歌中所体现的心情、情感难于共鸣。较难掌握诗歌诵读的节奏、韵律,对诗歌的含义难以深刻理解,对诗歌的凝练美和韵律美更难以领会。但他们可塑性强,想象力丰富,乐于接受新东西。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晨读课进行引导、激趣待准备充分以后,再组织本课。
二、课前准备。
按《诵读经典诗文传承华夏文明》课题研究计划,利用每周的晨读课指导学生进行诵读积累,待学生对诵读产生浓厚兴趣,积累比较丰厚之后,筹备本节诵读展示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涵泳诗歌情味、意境。
过程与方法:自主选择,合作互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诵读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
四、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诗歌学习中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就是朗读与背诵,这正是我校开设晨读课及设立“朗读与背诵“课型的原因。训练学生朗读与背诵,应是语文课堂的重要内容之一。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与老师都急于了解训练情况,手法单一的线性展示已无法让学生提起兴趣,而诵读展示课的形式,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其成就感。
在这样的课堂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积累的平台,演绎吟诵的舞台,可以现场营造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优美的吟咏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觉诗歌的韵律,体会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水平。
五、教学流程。
(一)老师宣布上课。
师告诉学生,本节课师生角色互换,由两名学生主持人组织课堂,师以一名普通学生的身份参与课堂活动。
(二)主持人上场。
(一班)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首先让我有请张宇同学演讲《语文是……》。
是的,语文是美丽的,美丽的语文因有了诵读而更加美丽。自从跨进初中的校门,诵读就深深的吸引了我们。诵读承载我们最真纯的感动,诵读带我们遨游最广阔的时空,今天就让我们来上一节诵读展示课--我爱诵读。
(二班)合: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首先宣布按惯例演讲,生演讲《古诗词,我的最爱》。
张萌同学的演读道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爱古诗词,我们更爱现代诗词。
主持人甲:好诗需要分享,
乙:诵读丰富人生。
合:欢迎参加阳光二班的诵读展示课。
甲:我们的主题是“我诵读,我快乐!”
乙:我们这节课共分三个板块。首先让我们共同进入第一环节:“小组对对碰”(甲板书)。
口述本环节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选篇目,自选形式进行诵读,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两分钟。
各小组分别展示后,主持人请听课老师点评,据此选出优胜组,得一颗诵读之星,贴进本组评比表。(实现第一轮互动)。
(本环节大约15分钟)。
主持人:下面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你行我更行”(一人板书,一人宣部比赛规则:可单人诵读,也可合作诵读,组内合作、跨组合作都可以,每有一人次上台诵读,组长即可在本组桌面上插一面红旗,课下每面旗贴一颗星。争取让更多的同学展示。)。
(本环节大约20分钟)。
第三环节:“全班互动,点诗平台”
主持人请听课老师参与诵读,献花。实现第二轮互动,全班师生共同诵读,原班老师领诵,其他合诵,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主持人提供点诗单,请听课老师点诗,全班同学以各种形式进行诵读。最后以一首《再别康桥》结束本课。
主持人结束语:
(一班)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虽然我们不愿意但铃声告诉我们下课了。虽然我们的诵读很肤浅,虽然我们的声音很幼稚,但我们相信,诵读明天会更好,语文的明天会更好。
(二班)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虽然这节课结束了,但它一定能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甲:语文因诵读而精彩乙:我们因诵读而快乐合:我朗读,我快乐!
(三)教师总结,宣布下课。
短歌行诵读课教学设计篇十九
2.会有感情地吟诵《暮江吟》,会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吟诗心情,进一步提高吟诗的兴趣。
3.能将古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进一步感受汉字的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由一学生组织全班集体齐诵已学古诗)。
一、感知导入。
1.“从刚才同学们的吟诵看的出,我们四(1)的同学在校本课程中古诗文的积累做的很好!今天这节校本课,唐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风景录象!(播放课件)。
2.怎么样?看了录象后有什么感受?
3.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看到这美丽的江边景色时,他陶醉了。随即吟诗一首——暮江吟(板书)(播放配乐朗诵)。
二、学习古诗。
1.吟得多好的诗啊!请同学们拿出古诗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你们觉得他的音读准了吗?那你来试试看?
3.同学们的音都读准了。请你们对照注释再读读诗句,并试着在四人学习小组内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哪些不懂的?。
4.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谁能将这意思表达的更流畅些吗?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随机问:铺在水中的到底是什么?从“铺”字你可以感受到什么?(照的面广,平射过来,非常柔美)有感情地吟诵一、二行。
5.说到夕阳,说到日落,让我想起白居易的一句描写日出的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啊!日出时(?),而日落时呢?(??)。
当白居易看着这醉人的夕阳美景时,不知不觉,黄昏已经来到,这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悄悄隐去,这时白居易低头一看,只见江边小花小草上挂满了——(露珠),抬头一看,看见了(弯弯的月牙)。不由得感叹到:这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的(可爱)啊!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并试者配上合适的动作,和着这优美的音乐来吟吟这首诗吧。全体起立!(音乐起)。
三、写一写,出示书写注意事项。
1.作品展评。
2.配乐齐诵古诗。
四、拓展练习。(10分钟)。
诗人是触景生情,吟咏此诗。那我们又怎样来表达我们自己的读诗心情呢?我这准备了一些拓展练习,每个四人学习小组可以合作任意选做其中一题。
(3)向你的好伙伴推荐一首描写美好景物的古诗。
(4)将自己心中的夕阳,用创编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五、课堂总结。
短歌行诵读课教学设计篇二十
前不久,黄华清老师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执教了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要下雨了》一课,作为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设计适合儿童心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课文内容及情感,有较深的体会。以下介绍教学设计并附简要评点。
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点评:采用儿歌的形式呈现,选取儿童知晓的生活常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既有利于激发兴趣,将学生引入情境,又能引出本课课题,同时向学生渗透认识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师述:要下雨了,动物王国里的小动物们都慌慌张张地忙碌起来。想知道它们在干什么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有趣的动物王国里去看一看吧!用媒体播放动画片和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看。
(点评:把握儿童的心理,吸引、调动其多种感官,再次以情境激趣,为学生兴趣盎然地思考、理解奠定基础。)。
(点评:从整体入手,既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理清了文中的角色及条理。)。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告诉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借助汉语拼音、请教同学和老师等办法读准字音。
(点评:看过生动有趣的动画,听了精彩的`故事,学生会不自觉的产生读的愿望和兴趣。教师及时提出读准字音的要求,体现了识字和阅读的整合。)。
由扶到放,认读生字。
1、媒体出示带汉语拼音的生字词,学生认读,教师及时纠正读不准的字音。
2、媒体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词,学生认读。
3、媒体出示单个生字(去掉词语环境,增加认读难度),学生认读。
4、打乱生字排列顺序,学生认读。
(点评:这一环节由扶到放,符合认知规律,意在反复强化认读,巩固识字。逐渐建立字形与字音之间的联系。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学生认读兴趣浓厚。)。
感情朗读,体会感悟。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读。
2、请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师相机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边朗读边感悟。
在学生读小白兔的动作不到位时,教师出示小白兔图片,说:“小白兔有些不高兴了,它想,自己是蹦蹦跳跳、活泼可爱的呀,你们怎么读得一点也不活泼呀?你还能试试让小白兔高兴高兴吗?”在学生读小鱼跟小白兔的对话时,教师适时点拨:“小鱼和小白兔是好朋友,小鱼非常关心朋友,担心朋友淋着雨,你们能读出小鱼对朋友的关心吗?”
在评价学生朗读时,教师也通过创设的故事情境来进行。如,在学生读得到位时,黄教师指着动物图片,说:“你读得真好,看,小白兔在向你招手微笑了”;“你读得太棒了,小鱼非常喜欢你”。
(点评: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读好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善于以情境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小白兔、小燕子……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了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又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师创设的情境里面,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读好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体会到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尤其是对文中的情感因素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这正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而且感情朗读就不仅是手段了,它更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角色朗读,深化体验。
1、学生小组里分角色演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
2、请学生上台分角色演读课文。
(点评:在这一环节的教学当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小插曲。有的小组在分配角色时,出现了一个角色多人争演,而有的角色却无人问津的情况,教学难以进行下去。黄教师这时并没有责怪学生,也没有包办分配角色,而是充满爱心地说:“看,小蚂蚁没人理睬,都伤心地流泪了。你们说,怎么办呢?”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了自己的不是,角色分配问题迎刃而解。教师这样处理,既灵活机智地驾驭了课堂,又润物细无声地向学生渗透了协作精神的教育,体现了教学的机智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
鼓励质疑,拓展思维。
(点评:不失时机地总结和拓展了知识,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师小结:今天的收获真不少。大家向课本、同学和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在大自然里,在生活当中,到处都蕴藏着知识和智慧的宝藏,只要你留心观察,用心思考,你们会有更精彩的发现!
(点评:是总结,更是启发。还让学生意识到不是仅从书本上可以学习,生活是更大的课堂。)。
(总评:黄老师教学的独到之处在于:(1)紧紧把握新课标的主旨,突出识字和朗读两大重点;(2)将教师定位于和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在充分尊重学生及其独特体验的基础上,与学生真诚地做心与心的交流对话;(3)以一颗童心将自己的教学机智与创设教学情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在情境中诵读、理解、体验、感悟,营造了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氛围。)。
短歌行诵读课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1、熟读诗歌,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
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及学生活动要求。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储备:小组交流:介绍作者、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个人展示或小组交流解决,5分钟)。
活动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朗读两首诗歌,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展示朗读—————其他同学纠正读音———————全班齐读课文。(5分钟)。
2、初步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小组内交流————代表展示)(10分钟)。
活动二:赏析诗句。
1、赏析诗歌《渡荆门送别》: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内交流————学生个人展示————其他小组补充点评)(15分钟)。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人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是为自己对故土的依依不舍)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活动三:拓展:
收集李白其他的诗歌,体会李白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钟)。
作业:背诵诗歌。
教学资料备忘:
背景资料。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5)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