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设计教案记录(实用21篇)
教案需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具,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教案的编写和实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优秀的教案,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荐的教学资源。
风筝教学设计教案记录篇一
师:好,小朋友,我看谁最精神。老师说三句话,你觉得老师说得对,你就鼓掌,说得不对,你就摇摇头。第一句,我是你们的好朋友!
生鼓掌。
师:第二句,你们是我的好朋友!
生鼓掌。
师:第三句,咱们班都是很能干很会学习的好孩子!
生鼓掌。
生:带来了。
师:好,做得真好。请把生字卡片都放在桌子的左角上。小朋友,请看大屏幕,这三个字谁认识。
出示:我会读。
全体举手。
师:都会读,那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
师:多好听的声音啊,谁来读读课题。
生:纸船和风筝。
师:你读得很清楚,而且把风筝的筝读成了轻声,真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真好,一会在课文里这个字也要读轻声。现在打开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你就请教大枫叶,借助拼音识字;遇到难读的句子画下来。
生读。
师:刚才这些同学这些句子有点难读。谁觉得我会读,你来读。
出示:我会读。
(1)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
(2)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3)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吵了一架。
(4)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了。
师:小组里读一读,互相帮助。
生读。
师:谁来?
生:扎风筝,扎小辫都是这个扎。
师:还有哪句?
生:“风筝……”
师:这句有谁读给大家听听吗?好,你来试试吧!
生读。
师:最后还有一个句子,大家一起读一下吧!
生齐读。
师:注意这个字是平舌音,跟我读“松鼠”。
生读。
师:这么多的枫叶都是生字,这么多的生字你是怎么记住的呢,我们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待会儿告诉大家好不好。
生讨论。
师:好!小朋友,我发现他这有个好办法,他来介绍给大家。
生:土上面有一只羊,羊掉了一根毛就是幸福的“幸”。
生:每天头上戴草帽。
师:哪个字啊?
生:莓!
师:真妙啊。还有吗?
生:一个人很少用口说话。
师:什么字?
生:吵!
师:吵闹的吵。
师:请往这看,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注意往这看,眼睛不要眨。教师这有一棵神奇的果树,上面长着各种各样的果子。谁来摘果子,摘一个果子,你就读一个字。如果读对了,就把字卡放到我们的纸船上来。
学生上来摘一个字卡。是“扎”,生领读扎。
生跟读。
师:再读。
生:扎,扎风筝的筝。
师:看来这个果子成熟了,再摘一个。
生:吵,吵闹的吵。
指名几个同学跟读。
师:再摘一下。
生:坏,坏事的坏。
师:一起举起来老师看一看。看来这个果子也成熟了,可以放在纸船里了。再来。
生:福,幸福的福。
师:你很能干。谁再来?
请一个同学上来领读。
师:哎,这棵果树上只剩下两个大苹果了,他们在说话呢!他们在说他们很特殊,你听见了吗?说说你的发现。
生:他们都是提手旁。
生:他们各种代表一个动作。
师:对,你能做给大家看吗?
生做动作。
师:谁还有新的发现?
生:我发现他们都是提手旁,都用手来做。
生:能。
出示:我会写。
师:啊,大家看,这个小朋友写得多认真啊,大家能做到吗?
生写,师指导。
师:我发现天桃小学的小朋友写字的姿势都很端正。抓的“爪”大家写得都不太好,老师来写一下,大家注意看。
师范写。
师:好,小朋友,大家再来写一下。
生写。
师:我发现哪个小组都有写得很好的小朋友,咱们就在小组交流展示一下。
小组交流展示。
生:祝你幸福。
师:我们把这些字放到课文里读,谁来读读?
生读。
师:大家看,这时候小熊是什么样的表情啊。
生:乐。
师:这么乐是不是乐坏了。
生:是。
师:小朋友,那你能不能读出小熊乐坏了。
师:小熊意外的收到了一只纸船,他怎么能不乐坏了呢!小朋友,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
生读:小熊拿起……。
师:松鼠这时候是什么表情?
生:高兴。
师:对了,你看它的嘴都乐得合不拢了。谁来读读这一段。
生读。
松鼠一把抓住……。
师:小朋友,下面咱们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小伙伴吧,在小组里读一读。把幸福送给他们吧。
小组读。
师:小朋友,送祝福的小朋友乐坏了,收祝福的小朋友也乐坏了。大家都乐坏了,那我们就在音乐中去体会快乐吧!挺起腰来,看谁最幸福最快乐!齐读全文。
音乐响起,生齐读。
师: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好朋友,正当他们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中时,这快乐却没有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下面听老师来读课文。
师配乐读:有一天……。
师:小朋友,你想像老师这样读吗?
生:想。
师:那就读吧,边读边体会你有什么感受?
生读。
师:刚才每个小朋友读了之后跟老师一样感受很深,那个小朋友眼睛湿润了,你来说一说吧。
生:读到“小溪里……”这我哭了。
生:我感到很想哭,很难过,很伤心。
师:他读到这就感到难过了。
出示句子:可是有一天,他们……。
读词语:飘荡飘流。
师:谁能把他们贴到黑板上合适的地方。
生把飘荡贴到风筝旁边。把漂流贴到纸船旁边。
师:听完了,我感觉风筝飘起来了,纸船也走起来了。可是这么美的东西,再也看不到了。来读读这句。
生读。(再也看不到……)。
生读。
师:你这句话读得非常好,感情多深哪!还想读吗?愿意读的小朋友咱们一起读吧。
生齐读。
师:读得多真诚啊!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真诚,这只小小的纸船又启航了,风筝也飞起来了。多美啊。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多媒体出示画面。
师生配合读。
风筝教学设计教案记录篇二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它以风筝为线索,回忆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讲叙了“我”幼时嫌恶放风筝,并且粗暴对待小弟做风筝,成年后“我”终于明白游戏对儿童的意义,于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弟弟却全然忘却了此事。全文以叙事为主,但却深深地融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我”的忏悔之情,也赞扬了作者敢于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剖析的精神。
风筝教学设计教案记录篇三
1、课件出示要求及插图。
2、课件出示摘录的内容。
3、什么是人物的外貌,让学生结合闰土外貌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4、课件出示范例,让学生自己读、说、评、议。
5、小组同学互相启发,练习说一说自己要描写的人物外貌。
六、理清四件事的顺序。
1、提问: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2、四人小组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按先后顺序说一说。
4、师生评论,调整板书:雪天捕鸟夏日拾贝月夜刺猹潮汛看鱼。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3、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风筝教学设计教案记录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学会其中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筝、体育场、花花绿绿、各式各样、老鹰、端端正正、稳稳当当、骨碌碌、橘红色、墨绿、斑纹、热闹、宇宙、飘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3、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孩子们在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4、学习作者观察和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
难点:
根据课文的描述,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
2、搜集有关风筝的图片。
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放风筝图片,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放风筝图片,欣赏。
2、谈话:大家刚才看见的风筝漂亮吗?春天,万物复苏,春风和煦,是放风筝的好季节。你放过风筝吗?你愿意参加放风筝的活动吗?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几个小朋友是怎样放风筝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运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生字词。
3、读通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字。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2、四人小组内交流哪些字难记,哪些字难写。
4、全班交流。重点指导:
“鹰”、“嚷”、“墨”等字的写法。
5、检查读课文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分小组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哪些问题在初读之后可以解决。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并家听。
2、熟读课文,思考:画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
二、理解第一自然段内容。
1、读课文,这段说的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
2、高高兴兴地去干什么?(放风筝)。
二、学习“怎样放风筝”的部分。
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画面。
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心情怎样?用自己的话来表达。
自己的观察所得。
2、图文对照,课文中哪一段描述了画面中“我”和哥哥放风筝的情景?
(1)合作学习第三自然。
同桌同学按照下列步骤,合作学习。
a、读一读,弄清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
b、画一画。,段中描写“我”和哥哥动作的词语。
c、演一演,说一说。分角色表演“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边演边说。
(2)表演复述。
a、请出一组同学上台表演,观众评说。
b、对比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举着“大蜻蜓”拽着风筝才收住脚。
拿拉停。
(因为“举”含有用力向上的意思,“拽”有紧抓的意思,“收”因为在奔跑中急停下来。)。
(3)体会写法:通过学习这一段,请你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活动中的情景写得清楚具体?
(要写得清楚,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要写得具体,要朱雀抓住活动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
(4)指导有感情朗读。
我高兴得一边拍手一边嚷:“蜻蜓赛过飞机啦!蜻蜓赛过飞机啦!”(通过朗读表现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三、学习“‘大蜻蜓’放飞前”的课文内容。
1、“大蜻蜓”飞上天空以前,有哪些风筝?
(1)观察画面说一说。
(2)对照课文--课文是怎么写的?
a、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b、通过看图、联系生活实际或切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花花绿绿”、“各式各样”。(表现了风筝鲜艳的色彩、多样的形态。)。
c、具体说说在天空中飘荡的风筝有什么颜色,是什么样子的?想象说词说句。出示:
()的老鹰()的鹦鹉。
()的仙鹤()的蜈蚣。
用“()的()在天空中飘荡。”说一句话。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朗读第一至四自然段。
二、学习“‘打蜻蜓’放飞后”的课文内容。
过渡:“大蜻蜓”放上蓝天后,又多了些什么风筝?
1、学习第五至七自然段。
(1)天上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有哪些风筝?
(2)你觉得哪一只风筝最好看?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2、对比句子,体会写法。
金黄的小蜜蜂,在空中飞来飞去。
金黄的小蜜蜂,翘着绿色的翅膀,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
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小结:第二句不仅写出了颜色,而且写出了风筝的样子和好像在干什么,通过想象,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鲜艳美丽的图画。
3、想象续说。
(1)天空中是不是只有课文描写的这些风筝呢?从哪里看寻出来?
(2)天空中这么多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风筝,挑选你最喜爱的一种或以前你放过、见过的一种,学习作者的写法,画一画,说一说。
三、总结全文。
课文给我们描绘了放风筝时所看到的热闹欢乐的情形和各式各样的风筝。
在天空中争奇斗艳的景象,在学习中我们感受到生活是多么美好,课后,让我们一起去放放风筝吧!
四、作业。
1、摘抄课文中描写风筝颜色、姿态的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预习第二课。
4、(选做题)小练笔:把自己课外放风筝的情景用一段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1、放风筝。
放举跑放线松手。
高兴。
风筝多热闹鲜艳美丽。
风筝教学设计教案记录篇五
一、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20课。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厚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有一定的感受。
三、教学流程:
(一)、激发阅读兴趣:
1、出示风筝、纸船。
2、读题。
(二)、初步感知文本: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
2、交流:难读句子。
3、做游戏,认读生字。
4、初步感知课文。
(三)体会松鼠小熊的快乐:
1、出示课文1-6自然段:再读课文,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2、交流。
(1)、区别漂流和飘荡。积累词语。
(2)、指导朗读小熊和松鼠收到礼物的快乐心情。
(四)、赠送祝福语。
1、写祝福的话。
2、向同桌和同学赠送。
风筝教学设计教案记录篇六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是如何将风筝飞上天的过程以及美丽、热闹的天空写具体的。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五、六节。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五张)。
(1)各式图案的风筝、说话练习题一道。
(2)两段对比的话。
(3)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伴随优美的音乐)。
(4)辅助背诵的两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重点学习了课文一、二节,了解到作者从体育场上人很、风筝的样式多、放风筝前的喜悦心情这几方面来具体写的。
2.朗读一、二节。教师引读:
到体育场来放风筝的人可真不少……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我跟哥哥说……。
3.出示多媒体幻灯片(1)。
(1)仔细观察:除了书上描述的以外,天上还有哪些风筝?
(2)说话练习:
天上有,有(),有()…就是没有()。
二、发现学习(一)。
1.过渡:望着天上各式各样的风筝,“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想让风筝飞上天。课文(三、四节)具体描写了放飞风筝的经过。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2):哥哥拿着线轴,向前跑。我拿着风筝。哥哥收住脚,“大蜻蜓”飞上了天空。
3.这两段话有哪些不同?课文第三节是怎样将放风筝的经过写具体的?
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四人小组学习。
要求:
1)每位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2)学习组长组织组员交流。
3)组长最后归纳总结。
4.学习组长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适时点拨。
5.朗读三、四节,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发现学习(二)。
1.过渡:成功地将风筝放飞上天,给“我”和哥哥带来了快乐。欣赏风筝在天上随风飘荡的情景,更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风筝在天空中随风飘荡的情景。
3.多美丽的天空,又多热闹的天空。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得好吗?为什么?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蜓”叽叽喳喳地叫。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4.学生评价教师的朗读。
教师追问:这些语句为什么不能去掉?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美丽的天空写具体的。
5.有感情朗读第五节。
6.分工读第六节,在朗读中体会并总结相似的句式:
什么,怎样,好像在干什么。
7.再次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用以上句式练习说话:
那美丽的“花蝴蝶”,(),仿佛()。
那灰褐色的“蜈蚣”,(),好像()。
---------------------------。
那碧绿的“大蜻蜒”,(),犹如()。
8.有感情朗读第五、六节。
风筝教学设计教案记录篇七
掌握生字词。
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了解孩子们是怎样兴高采烈地放风筝。
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和怎样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
根据语言描述想象画面。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育目标。
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了解孩子们是怎样兴高采烈地放风筝,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课外活动的兴趣。
三、发展目标。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理解课文是怎样把放“大蜻蜓”上天的过程写具体的。
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描述,引导学生对天空中风筝进行想象。
教学手段:电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猜谜语。
我的样子有多种,一纸薄薄空中飘。一线拉我任东西,空中舞蹈多自在。打一玩物--()。
3.风筝。
4.你们谁放过风筝?你的风筝是什么样的?你是怎样把风筝放上天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放风筝。
二、指导看图,了解图意。
图上画的是怎样的情景?主要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图上画了哪些风筝?它们是什么样的?
这是在什么季节?在什么地方?天气怎样?
图上还有些什么?
三、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哪些句子描写了图画内容。
认识生字。
字音:喳()宇()鹰()嚷()。
字形:“鹰”、“嚷”、“墨”、“斑”笔画较多。
理解词语。
明媚、线轴、稳稳当当、嚷、入神、缓缓、宇宙、精致、飘荡、五颜六色。
四、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说说读懂了什么内容。
看图完成填空。
(1)星期天的早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和哥哥来到体育场,准备放风筝。
(2)体育场上的风筝各式各样,有老鹰、鹦鹉、仙鹤、蜈蚣,我催哥哥快点放大蜻蜓。
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读背。(师随机引导)。
说说文中省略号后还会有哪几种风筝?
朗读1、2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3至5自然段。
自由读第3自然段,想想课文是怎样把“大蜻蜓”飞上天的过程写具体的。
画出描写动作的词加以体会。
(举、拿、跑、松开、拽、收住、飞。“拽”有紧抓的意思,“收”是因为在奔跑中急停下来,说明风筝已稳稳当当地飞上了天空。)。
朗读第4、5然段后思考:这两段写飞机和小鸟,这跟“大蜻蜓”有什么关系?(衬托“大蜻蜓”的高和漂亮)。
有感情地朗读3至5自然段,注意读出欣喜的心情。
四、学习课文第6至7自然段。
从哪可以看出“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划出描写风筝颜色、姿态的词句。
(1)自由组成小组读、找、议。
(2)汇报。
你还能想象出哪些图上没有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整个场面用什么词语来概括?
五、积累好词。
六、朗读课文。
七、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人
前--多。
风筝。
举、拿、跑、放、松开、收住。
1放风筝时--乐快乐。
呼扇、转、转、赛过。
颜色。
后--美。
样子。
风筝教学设计教案记录篇八
1、学会按从整体到部分、从天空到地面、由远及近观察图上的景物。
2、学会有条理、比较具体地记叙一项活动。
3、初步培养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有条理地、比较具体地观察图画。连贯地组织语言。
课前准备:
每个学生去放一次风筝,感受一下放的动作和心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明确习作要求。
2、按要求观察图上的景物,并根据提示口述作文。
3、试写一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1、春天来了,阳光明媚,人们总爱去户外搞些活动,你们喜欢搞什么活动呢?
2、昨天,我们也去放了风筝,你们的心情如何?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放风筝的文章。同学们都放过风筝,一定有体会,也一定能把作文写好。
二、读文,明确要求。
1、自由读文,划出本次习作的要求。
2、讨论,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三、指导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1、指名读文中的第一个问题,进行观察指导。
(1)看图回忆:你们以前放风筝都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想象成自己在放风筝。)。
(2)指名说说第一个问题。
2、指名读第2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回忆。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回忆,弄清哪些人物在远处,哪些在近处。
3、指名读第3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回忆。
(1)要求观察图中的人物或回忆当时放风筝的情景,着重观察(回忆)人物的动作、神情。
(2)自由试说,再指名说。
四、自由准备口头作文。
五、指名一、两名学生口头作文讲评。
六、自己选择一个认为有把握的.环节(三个问题之一)写一个片段。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讲评学生写的片段。
2、学生完成作文,选取一至两篇,师生共同评议。
教学过程:
一、指名学生读片段,集体评议。
(有意识选取写不同片段的同学读。)。
二、指导学生完成整篇文章。
1、整篇文章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写?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课文中的三个问题就可作为写作的顺序。
2、指名学生口头作文,口述后组织评议。
3、学生写草稿,教师巡回指导。
三、指名读一读自己写的作文。对照要求,特别是观察顺序是否正确。讨论评议。
四、找周围的同学互改作文。
五、眷抄作文。
例文:
放风筝。
春天的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阳光明媚,天气很好。小方觉得没事做,就约小红一起去太平公园放风筝。
太平公园里人山人海,都是放风筝的人群。空中飘着各种各样的风筝,有金鱼型、神龙型、蝴碟型,等等。
他们拿着一只大雁型的风筝来到太平公园,这只风筝可精美了,粉红色的羽毛,尖尖的嘴巴,园园的眼睛好像两颗宝石。
小方也迫不急待地登报出自己带来的风筝,右手拿着线轴,放出一米来长的线,小红双手举起风筝,小方叫了声放。小红立刻就把风筝往空中抛去,小方立刻就助跑起来,一边跑一边放线。风筝像长了翅膀似的随风撑起来,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它时而斜着身子飞翔,时而向下俯冲这时,这只精美的风筝引来一只美丽的小燕子,它唧唧地叫着,好像在问风筝:你是谁?我可以和你成为好朋友吗?小燕子就和风筝一起飞翔着,有时它们并肩飞行,有时一前一后地飞行,好像在比高低,在比速度。
小红看着飞上天与小燕子比赛的风筝,高兴地在草地上蹦来蹦去,扎在她的辫子上的蝴蝶结仿佛也变成了两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多美的风筝世界啊!
风筝教学设计教案记录篇九
1.观察图画,理解课文。了解孩子们放风筝的过程,激发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2.学习作者按顺序观察和叙事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缓缓”、“精致”造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我”和哥哥是怎样放“大蜻蜓”的。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体会蓝天、白云、五颜六色的风筝交织在一起的美丽画面。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生初步观察图画,初读课文。
(二)学生借助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三)练习用“缓缓”、“精致”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初步观察画面,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导入。
1.齐读课题。
2.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谁放风筝?在哪儿放风筝?怎么放风筝?)。
3.出示挂图。
(二)看图初读课文。
1.让学生看图思考:我们该怎样看图?
2.指名回答。
(1)看图要有一定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人到物。
(2)看图要注意图中人、事、物之间的关系。
3.让学生看图,想一想图上画的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4.让学生结合课文中有关内容回答。
6.指名回答。
(天空中有“老鹰”、“蜈蚣”、“仙鹤”。“蝴蝶”是在“大蜻蜓”飞上天空以后飞上去的。因为图中“我”和哥哥放“大蜻蜓”的时候,那个小女孩手里拿着的“蝴蝶”还没有放飞呢!)。
(三)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序号及文中生字、新词。
2.学生借助拼音查字典,认识文中生字、新词。
3.让学生按要求完成自学。
可采用填表法让学生分析生字,完成自学。例:
(四)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正音。
(1)生字方面:
(2)多音字。
“骨”是多音字。在文中“骨碌碌”一词中“骨”应该读g&。
2.字形方面。
(1)指名让学生分析生字的结构。
拽:左右结构。右边是“曳”,最后一笔是撇。这个字是“拉”的意思。
橘:左右结构。右边上半部是“矛”,不要少写一撇,下半部是“冏”。
翘:半包围结构。“尧”的最后一笔是“”,书写时要长一些。
斑:左中右结构。中间是“文”字。
(2)可采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碌()斑()缓()致()。
绿()班()暖()到()。
(五)理解词义。
1.查字典理解词义。
宇宙:“宇”在字典中指所有的空间。“宙”古往今来所有的时间。因此这个词是指所有的空间和时间,也可理解为无边无际的天空。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各式各样:许多不同的式样或方式。文中是指风筝的式样各不相同。
缓缓:不迅速,慢慢地。文中指风筝在慢慢地飞上天空。
精致:“致”是细密、精细的意思,“精致”是精巧细致的意思。课文中是指称“小卫星”的风筝做得精巧细致。
3.学生再次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带有“缓缓”、“精致”两个词的句子。
(六)练习造句。
1.让学生解释“缓缓”和“精致”的意思。
2.指名读带有这两个词的句子。
3.弄清句式。
(1)缓缓。
“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
句式:
什么(谁)缓缓地怎么样(做什么)。
(2)学生口头练习造句。
(3)精致。
“还有那精致的‘小卫星’,闪着金光,仿佛在宇宙中飞行……”
句式:
什么做得很精致。
精致的什么怎么样。
(4)展览会上的工艺品件件都很精致。
(5)学生练习造句。
(七)作业。
1.写生字、词,完成造句练习。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看图理解课文,了解孩子们兴高采烈放风筝的过程。
(二)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和叙事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并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的美丽景象。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放过什么风筝?
2.指名回答。
3.出示挂图,导入。
(二)看图学文。
1.让学生口述图中景象。
2.指读第1自然段。思考:本段有几句话?介绍了什么?
(本段有两句话,第1句介绍了放风筝的时间及天气情况。第2句介绍人物和地点,“我”和哥哥到体育场放风筝。)。
3.让学生自读第2、3自然段。
(2)指读第3自然段。让其他同学边读边标画出句子的序号。
(3)本段有几句话?其中哪几句是写“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天空的经过的?
(本段有四句话,前三句讲“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天空的经过。)。
(4)分别找三位同学各读一句,并说说句子的意思。
(5)让学生标画出句中描写“我”和哥哥放风筝动作的词语。
(6)指名回答。板书:
(举、拿、跑、松开、拽、收住)。
(7)找两个同学模仿“我”和哥哥放风筝时的情景。其他同学边看边检查他们的动作步骤是否准确。
4.出示句子。
哥哥让我端端正正地举着“大蜻蜓”,他拿着线轴,飞快地向前跑,边跑边放线。等到他喊一声“放”,我赶紧松开手。
(1)讨论:为什么要“端端正正”地举着?斜着行不行?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端端正正”一方面说明“我”和哥哥配合在一起放风筝态度很认真,另一方面,主要是“大蜻蜓”的方位应该和哥哥拉线迅跑的方向要一致,这样才能把风筝放起来。
(2)“我”松开手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赶紧”?
“赶紧”说明兄弟俩配合得很好,松开手之后,还要再拽着跑一阵,风筝才能借助风力飞上天空。所以,第3句讲“哥哥拽着风筝又跑了一阵才收住脚,我们的‘大蜻蜓’稳稳当当地飞上了天空。”
(3)让学生再读这三句话,想一想此时“我们”的心情怎样?
(此时,“我们”的心情非常愉快。文中作者把“大蜻蜓”在天空中的样子描写得生动可爱,活灵活现,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非常兴奋、自豪。)。
(4)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课文。
5.学习4、5、6、7自然段。
(1)指读4、5、6、7自然段。思考:这几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2)指名回答。
(主要写各种各样的风筝在天空中随风飘荡,十分美丽。)。
(3)弟弟为什么说“大蜻蜓”赛过飞机啦?
弟弟说“大蜻蜓”赛过飞机,是用来说明风筝飞得高,“仿佛比飞机飞得高”这句中“仿佛”一词用得十分准确,可采用比较句子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
例:
“大蜻蜓”比飞机飞得还高。
“大蜻蜓”仿佛比飞机飞得还高。
让学生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文中为什么用“仿佛”一词?
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仿佛”是好像的意思。事实上风筝并没有飞机飞得高,但由于飞机大,风筝小,飞机远,风筝近,因此人们看上去感觉到飞机飞得比较低,“大蜻蜓”好像比飞机飞得高。
(4)让学生再读这句话,从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5)天空中原来有哪些风筝?“大蜻蜓”飞上天空后,又有哪些风筝放起来了?
让学生回照第2自然段,联系起来体会天空中的景象。
(6)让学生自读5、6自然段,按照文中的意思,边读边在原图中补画出后飞上天空中的风筝。
(7)出示思考练习2中的填空练习,让学生将表示颜色的词语填写出来。
________的“小蜜蜂”。
________的“大金鱼”。
________的“大蝴蝶”。
(8)讨论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写与不写有什么不同?
(增加了这些色彩的描写,作者向读者展示出蓝天白云映衬下五颜六色的风筝在天空中飘荡的艳丽景象。)。
(9)什么叫五颜六色?想一想众多的色彩在空中飘荡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五颜六色”泛指各种颜色。让学生再次观察画面,说说画面上艳丽的景色。
6.让学生默读第6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是围绕着哪一句话的意思写的?
(本段共有四句话,是围绕着“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这句话写的。)。
(1)写了几种风筝?指名读有关句子。
(2)让学生找出描写风筝动态的词语。
(3)指名回答。
翘着一摆一摆。
(4)“小蜜蜂”……好像在百花中飞来飞去。
“大金鱼”……好像在水里游。
“小卫星”……仿佛在宇宙中飞行。
“好像”、“仿佛”在句中起什么作用?
“好像”、“仿佛”这些词语告诉读者,这些景象是作者的想象。说明他已经被天空中美丽的景象迷住了。看到天空中五颜六色的风筝就好像盛开的百花园。所以,他觉得“小蜜蜂”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瓦蓝的天空就像清澈的河水,所以“大金鱼”好像在水中游动。“小卫星”在一望无际的蓝天中飘飞,就像真的卫星那样,在宇宙中飞行。
这样一来,作者把各式各样的风筝都写活了。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艳丽的图画。
(5)让学生边看图边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天空中的景象。
7.让学生有语气地朗读4,5,6自然段。
8.齐读第7自然段。
风筝教学设计教案记录篇十
基本思路:漂(飘)--不漂(飘)--又漂(飘)起来。
一.出示课题。
读课题,你想到什么?(玩乐、游戏、快乐、童年)。
这课文里它们给谁带来了快乐?(松鼠和小熊)。
说说松鼠和小熊的位置。简笔画。
二.学习课文1-6小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6节。
读后说说,有二个字很相近,又很重要。找出来。(漂和飘)。
2.纸船从哪里漂到哪里?谁让它漂下来?、
小熊为什么想起折纸船漂下来?(寂寞、玩玩、想找个朋友)。
从哪里看出它不只是玩玩,而是想找个朋友?(松果、纸条、祝福的话)。
3.风筝又是怎样飘的?
4.纸船漂呀漂,风筝飘呀飘,漂(飘)出了什么?(友谊、朋友)。
朗读: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
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
5.纸船一天天地漂着,船上的纸条上还会写哪些话?
风筝一天天在飘着,翅膀上还会写哪些话?
三.学习7-9小节。
1.我们多么希望纸船永远地漂下去,风筝永远地飘起来。但事情发生了变化,请小朋友们读第7-9小节。
2.这里讲小纸船怎么样了?风筝怎么样了?(不漂(飘)了)。
它们为什么不漂(飘)了?
读第7小节。第二句怎么朗读。(可惜)。
3.读第8小节。
你明白了什么?
小熊为什么还要扎风筝呢?
“不好意思”说明什么?
它会在风筝的翅膀上写怎样的话?
4.读第9小节。
你明白什么?
松鼠会在纸条上写哪些话?
5.读8-9小节。
松鼠和小熊的心情是相同的,都非常--(生:难过),它们的动作是相同的--(都每天折一只纸船或风筝),他们的愿望也是相同的--(都希望重归于好,重新做朋友)。
这样的好朋友,只因为一点误会而暂时的分手了。他们会永远地难过下去吗?不的。对朋友的渴望、对真情的企盼最终会冲动面子,会打退不好意思,而勇敢地去追求友谊。请读最后二段。
你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话想说?(松鼠真棒、真勇敢。我为他们高兴。)。
纸船又漂起来了。风筝又飘起来了。快乐又回到了松鼠和小熊的心中。微笑又回到了松鼠和小熊的脸上。让我们快乐地朗读最后二段。
五.拓展。
读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想法?
出示:珍惜朋友的名言。朗读。
出示:写友情的古诗。诵读。
作者邮箱:guoenp@。
风筝教学设计教案记录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扩词训练,能够利用查字典为不理解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
教学难点:
能够利用查字典为不理解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意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大家是不是都放过风筝啊?都见过什么样的风筝?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你在放风筝时的`趣事。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看看课文中的小主人是怎么放风筝的,都遇到了什么?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不丢字,不加字。)。
2、指名读。(纠正学生的字音,能够读出自己的语气。)。
3、小组互相读一读,进行评议。
(二)学习生字。
1、指名读一读本课的生字、词语。
2、在预习中,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记起来有困难?自由发言。(困)。
3、指导“轴”和“拽”的书写。
4、试着把本课的生字都写一写,着重练习写“轴”和“拽”。
(三)听写本课生字。加强生字的掌握。
(四)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1、课文中你对哪些词语的理解有困难,提出来,全班讨论。
2、利用字典选择合适的义项。
3、如:骨碌碌,徐徐上升,蔚蓝等。
(五)练习朗读课文。多种形式读:小组读,评出好的读,自选段落读……。
三、作业:
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字词,选择一个造句。
3、听写。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整体上能够团结合作,也发现各别学生出现利用和作的机会玩耍的现象,需要教师随时控制和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体会引号的不同用法。
3、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内容比较具体的话。
4、了解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放风筝的情景,感受课余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抓住广场上风筝多、以及我和哥哥放“大蜻蜓”的动作,了解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放风筝的情景,感受课余生活的欢乐。
教学难点:
重点体会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并练习仿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放风筝这篇课文。
二、新授:
1、自由读课文,读出自己的语气。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风筝多?他们各是什么样的?用自己喜欢得方式在课文中画一画。(困)。
3、小组交流,汇报。
4、结合自己放风筝的经验,说一说兄弟俩是怎么把‘大蜻蜓’风筝放上天空的?(发展学生的语言)。
(1)指导体会1:我对哥哥说:“快,咱们让‘大蜻蜓’点飞上天吧。”
(2)指导体会2:后一节。
(3)重点体会第四自然段的写法。
读了这段你有什么感受,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那么这个自然段主要围绕哪句话写的?都分别介绍了什么?
(4)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以“下课了,操场上立刻变得热闹起来。”为重点,说一段话。
(5)学生自己说一说。
5、再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
三、作业: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以“下课了,操场上立刻变得热闹起来。”为重点,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放风筝。
各式各样花花绿绿热闹极了。
风筝教学设计教案记录篇十二
1、掌握生字词语,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2、理解课文是怎样把放“大蜻蜓”上天的过程写具体的,积累描写。
风筝颜色、姿态的语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一说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
图文结合,说说大蜻蜓上天的具体过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语。
2、学习生字,并组词。
3、朗读词语,理解词义。叫嚷、飘荡、衬托、稳稳当当。
4、指导看图。
5、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
a、自由朗读1、2自然段。
b、说说读懂了什么内容。
c、看图完成填空。
d、抽读1、2自然段。
三、小结。
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学习3--7自然段。
1、自由朗读3到7自然段,找出描写“我”和哥哥放风筝上天的自然段。(第3自然段)。
2、再读3--7自然段,找出描写风筝在空中飘荡的自然段。
3、精读3自然段。
(1)找出“我”和哥哥放风筝的动作词。
举-拿-跑-松开-拽-收住-飞。
(2)再读3自然段,用表动作的词说说放风筝的过程。
4、精读3-7自然段,找出描写风筝颜色、姿态的词。
三、小结。
课文是按放风筝前、放风筝、风筝上天后这一顺序叙述了画面内容,展现了一幅“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美丽图画。
四、说说自己放风筝的过程。
板书设计:
前--人多、风筝。
放风筝时--举、拿、跑、放、松开、收住。
呼扇、转、赛过。
后--颜色、样子。
课后记:学生喜欢放风筝,学习的兴趣很高,但观察不细,用词不准。
风筝教学设计教案记录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和探索,了解乘法可以用竖式笔算,认识乘法算式,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会笔算。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分析思考获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笔算方法的算理。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小棒若干根,课件或情景图案。
表达训练: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谈谈可以怎样计算。
板书设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12×3=36(只)。
教学过程:
一、迁移互助。
1.口算:
20×4=30×3=2×300=。
200×4=300×3=2×30=。
【互助】(1)。
互助方法:相互说。
互助形式:双号说给单号。
互助目标:人人会口算。
2.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板书课题。
二、探究互助。
1.出示例5。
(1)让学生读题,说明条件和问题,并说出图上是怎样表示条件的。
【互助】(2)。
互助表达:湖面上飞过3队大雁,每队12只。
互助方法:指着图,共同理解图意。
互助形式:双号说给单号听。
互助目标:看懂图意,说条件和问题,人人达标。
(2)求一共有多少只怎样列式?
【互助】(3)。
互助表达:求一共有多少只。
用乘法计算。12×3=。
互助方法:讨论交流。
互助形式:相互说一说。
互助目标:学生能列出算式,并能交流出自己的想法。【难度不大,要求人人达标】。
(3)讨论:怎样计算。
【互助】(4)。
互助表达: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说说可以怎样计算。
互助方法:讨论交流。
互助形式:相互说一说。
互助目标:借助小棒引导学生逐一理解不同算法。让学生觉得不管是用连加,还是根据3个10,3个2用乘法算,都是先把12分成10和2来算,再合起来,个位上3个2是6,十位上3个10是30,合起来是36,都为理解竖式笔算的算理,发现笔算过程和方法奠定思维方向。
2.探索笔算。
(1)怎样列竖式?
【互助】(5)。
互助表达:按上面这样的算法,乘法可以用竖式计算。那乘法竖式怎样列呢?
互助方法:相互说一说,在本子上书写。
互助形式:单号检查双号。
互助目标:人人会列竖式。
【指出不正确的书写方法,加以纠正】。
(2)怎样笔算?
【互助】(6)。
互助表达:按照刚才我们找到的算法,你能想想竖式中可以怎样算呀?
互助方法:相互讨论,交流。
互助形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分成两部分来一步一步算,并画箭头表示,板书在黑板上。
互助目标:大部分学生会计算,让学生说这个竖式的笔算过程。
3.三位数乘一位数。
出示:试一试:3×312。
【互助】(7)。
互助表达:和前一题比,乘数有什么不同?百位上多了个“3”怎么办呢?你会计算吗?
互助方法:指导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书上完成。
互助形式:同桌互检,师讲解。
互助目标:多数人会做。
表达提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从个位起,用一位数按顺序乘每一位上的数,乘到哪一位,积就写那一位上。(呈现板书:从个位起,按顺序乘,乘到哪一位,积就写那一位上)。
【互助】(8)。
互助方法:教师说出学生重复读。
互助目标:学生达到理解就行。
互助形式:师生共同说一说。
三、应用互助。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每题乘法的顺序,再计算。
【互助】(9)。
互助方法:单号检查双号做题情况,找出存在问题。
互助形式:看一看,评一评。
互助目标:人人达标。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学生板演(请双号四人)。
【互助】(10)。
互助方法:检查是否计算正确。
互助形式:看一看,评一评。
互助目标:人人达标。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评价互助。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体会。
【互助】(11)。
互助方法:把这节课的收获说给同桌听。
互助形式:双号说给单号听。
互助目标:举例子人人达标。
五、拓展互助。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20。
()×()=1200。
【互助】(12)。
互助方法:同桌交流研讨。
互助形式:集体一起研讨。
互助目标:班级70%的学生能理解。
风筝教学设计教案记录篇十四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页-5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以及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2、经历探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教学预测:
一、新课。
活动一:
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果蔬博览会的现场进行参观好吗?(师出示第2页情境图)我们到生产厂家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情况(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
谈话:根据你们调查了解的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交流,选出你们组认为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活动二:
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情况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可能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平均天接待多少个客户?
2、平均每天签订多少万元的销售合同?
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哪个小组研究的好。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和大家说一说?
生1:90÷3=30。
6÷3=2。
30+2=32。
生2:9个十除以3得3个十,6个一除以3的2个一,30加2得32。
巩固练习:
做课本第3页自主练习第1题。
口算时让学生说明算理。
活动三:
谈话: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平均每天签订多少万元的销售合同?
谈话: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该怎样算呢?你们有信心自己解决吗?
生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生1:48÷4=12。
480÷4=120。
生2:480就是48个十,48÷4=12,12个十就是120.
巩固练习:
做课本第3页自主练习第4题。边口算边说明为什么这样做。
二、巩固应用。
1、做课本第3页自主练习第2题。
2、做课本第3页自主练习第3题。
3、做课本第4页自主练习第6题。
2、做课本第4页自主练习第7题。
谈话: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该怎样计算?
三、小结。
谈话: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分层次布置作业:
特殊学生备课。
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设计教案记录篇十五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风筝》,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三、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笔画出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不同心情的语句,读一读。五分钟后比一比谁找得准读得好。
四、交流汇报。
做风筝:
重点讲解:1.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这一段话写出我们做风筝是的快活)。
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让学生体会读)。
练习题:虽然……但是加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2.我们为什么把它叫做“幸福鸟”你是怎么理解的?
3.我们为什么把名字写在“幸福鸟”上。
4.齐读第二自然段。
放风筝:
重点讲解: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的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的奔跑。(这一段话写出我们放风筝时的快活)。
1.风筝飞起来了,孩子们的心情怎样?
2.从哪些词你感受到了我们放风筝时的快活心情(拼命)。
3.如果你就是那些孩子,你们会喊什么?叫什么?(“幸福鸟”,请你飞得更高些吧!“幸福鸟”,你飞得好高啊!“幸福鸟”,飞吧!飞到白云上面去吧!)。
句式训练:
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快乐也飞起来了!
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幸福也飞起来了!
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自豪也飞起来了!
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激动也飞起来了!
4.齐读课文: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我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那就让我们快乐、幸福地读读第三自然段。
找风筝:
(1)生读第四自然段的1、2句。
师:风筝飞到了云彩上去了,把我们的快乐也牵到云彩上去了!这样激动的心情你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看来做风筝、放风筝的确是孩子们童年时最大的快乐。就在孩子们享受着风筝越飞越高带给他们的快乐时,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文中还有一个词也是表示“极快地”意思,是哪个词?(倏地)你还可以换个什么词?(一下子、唰地)。
(2)风筝一下子没了踪影,此时此刻孩子们的心情怎样?
什么是大惊失色?(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此时,他们又会呼唤什么呢?(幸福鸟,你在哪里?快回来吧!)刚才他是在呼唤,但是千呼万唤吗?怎么样叫千呼万唤?呼唤的次数多,人数多就是千呼万唤。(千呼万唤)。
师:多好的两个成语,写出了孩子们此时的心情。谁想读读这句话,读出孩子们的心情。
3.学习找风筝。
千呼万唤,却唤不回飞走的风筝,最亲密的伙伴飞走了,你们甘心吗?不!想怎么样?去找风筝!
师:孩子们找到了吗?他们用心找了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到这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词语,大家读一读看哪些词语是表示高兴地,哪些词语是表示难过的。并试着用其中的词语说话。
词语训练:
师:同学们不要垂头丧气,会不会有什么地方没找啊?
生:有!水磨坊!
师:赶紧去啊,说不定风筝就在那里呢!快,快!
出示最后一句话:“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齐读。
师小结:
幸福鸟啊!我们亲手做的幸福鸟!你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牵动着每一个的快乐和痛苦。你就是我们童年最亲密的朋友!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呼唤这个朋友--风筝!
【板书设计】:
10、风筝。
做风筝憧憬希望。
放风筝快活。
找风筝哭了垂头丧气。
风筝教学设计教案记录篇十六
嫦娥奔月(二)。
教学理念:以聊天的形式让语文课上得更轻松一点。
教学设计:
一、聊人物。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嫦娥奔月》,怎么学习呢?我们就以“聊天”的方式来学习这个故事。首先来聊一聊故事中的人物。(出示:聊人物)。
师:故事中有三个主要人物,是哪三位?
生:嫦娥,后羿、逄蒙。
师:(板书)正面人物有两个,男主角是后羿,女主角是嫦娥,还有一位反面人物,那就是逄蒙。
师:如果按照出场顺序,谁来排一下先后?
生:后羿、逄蒙、嫦娥。(教师标出123)。
生:后羿是一个力大无比,为民造福的人。
师:(板书力大无比)这个力大无比表现在哪里呢?把书迅速打开,找一找相关的语句。
生: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功,“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
生:后羿竟然能够射下天上的太阳,我觉得他真是力大无比。
生:我从“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体会到后羿的力大无穷。
师:那我们来读一读看?
生:读。
生:破折号。
师:表示什么呢?
生:声音的延长。
师:那谁来读一读?(生迫不及待在下面读)就像火箭升空一样,“嗖--嗖--嗖--”要有一个飞行的过程。是不是?那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到位)。
师:再聊女一号嫦娥,说说她的人物形象?
生: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因为她经常接济生活贫穷的乡亲。(板书:美丽善良)。
师:“接济”是什么意思呢?
生:救济生活贫困的人。
师:看到别人家没有吃的,嫦娥就--。
生:把自己的粮食分点他们。
师:冬天来了,看到人家没有过冬的衣服--。
生:嫦娥就把自己家的棉袄送给他们穿。
师:这就叫接济,这就叫心地善良。
师:接着聊那位叫逄蒙的人,他可是一个--。
生:奸诈贪婪的人。
师:(板书:奸诈贪婪)一个奸诈贪婪之徒。你从哪里看出?
生:这件事不知怎么被逄蒙知道了,他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药弄到手。
师:这就叫--贪婪。
生:后羿要带弟子出门去,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到了晚上,逄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
师:这又叫--奸诈。
师:好了,我们对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已经有了一个基本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故事的情节。
二、聊情节。
生:在第5自然段。
师:假如你现在是个编剧,把这出戏取个题目。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
生:齐读。
师:你的题目是什么?
生:逄蒙盗药。
师:这个盗是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偷,另一个是抢,你认为逄蒙是--(生齐说“抢”)。
生:嫦娥吞药。
师:你站在正面人物的立场来取名,很好。
生:智斗逄蒙。
师:不错,我就用你的题目。(板书)这个智在这出戏中主要表现在哪两个字上?
生:周旋。
师:(板书:周旋)字典上有三个解释,一是回旋、盘旋;二是应酬交际打交道;三是与敌人较量,相机进退。你们认为应该选--(生举着手指齐说3)。
师:你们都懂了,那么老师请同桌两位合作表演一下嫦娥智斗逄蒙的情景。
(教室里一片沸腾,指名两对学生上台表演。)。
师:演戏要投入,行话叫--入戏。有表演兴趣的同学可以自由组合,下课再排练。既然演得没有让老师满意,那么你可以换一种形式,把这出戏生动地讲出来。
生:自由练习。
师:继续聊情节。这个故事中最凄婉动人的一出戏应该在哪里?
生:第七自然段。
师:我不叫你讲,请你用朗读来呈现这个悲剧。谁来读?
生:读。(很深情)。
师:请给这出戏取个题目?
生:后裔追妻。
生:深情凝望。
师:那我们一起来深情地读一读。
生:感情朗读。
三、聊文字。
生:第6自然段,嫦娥奔月的情景。
师:自己读一读,你觉得如何把文字节奏放慢呢?
生:自由读。
生:用了叠词,飘飘悠悠,碧蓝碧蓝。
师:你很会发现。谁来读给我们听?
生:指明读。
师:假如今后你碰到这种情况,需要把节奏放慢,那你就多用叠词,用长句。
四、聊节日。
师:(出示最永久的感情)有一种感情最为永久,在这个故事中你认为应该指什么呢?
生:后羿对妻子嫦娥的思念之情。
师:对,他们就像牛郎和织女遥遥相望。
生:老师,我认为是人们对嫦娥的思念之情。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你看,在我们中国每年都有一个节日--。
生:中秋节。
师:表达人们对嫦娥的想念和祝福之情。说说看这是为什么呀?
生:因为嫦娥经常接济生活贫穷的乡亲,乡亲们都很喜欢她。
师:还有吗?
生: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
师:你看,嫦娥就是这么善良,心里想的不是自己,而是他人。好人总有好报,好人的故事常常会世代相传。
师:下面,老师请大家把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牢牢地记住,并通过你们世代流传。
生:自由练习讲述。
(指名讲述,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风筝教学设计教案记录篇十七
课题教学内容:
信息窗1、口算除法与估算。
信息窗2、笔算除法。
信息窗3、除法的验算。
信息窗4、综合练习。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会除法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除法的口算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发展估算意识。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除法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整百整十数的除法口算。
4、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6、学习验算的方法。
7、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风筝厂的见闻为大的学习背景,使学生学习用一位数除多位数的方法,内容包括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验算四部分。本册教材中的除法,每个例题都有配有不同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在学习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方法。
单元教学建议: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建议教学课时数:11课时。
1、信息窗1-------2课时。
2、信息窗2-------3课时。
3、信息窗3-------2课时。
4、信息窗4-------3课时。
5、我学会了吗---1课时。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p11――p1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整百、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师: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燕风筝?”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师: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鹤风筝?”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这里教师教授估算的方法。
师: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孔雀风筝?”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这里教师总结估算的方法。
师:你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活动三:练一练。
1、一练第一题:在学生理解除法法算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并计算,并鼓励学生规律,然后全班交流。
2、3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并总结规律与特点。
3、第3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并说说估算的方法。
活动四:数学游戏。
教师可以出示一张数字卡片,全班同学抢答,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13_14。
教学目标:
1、巩固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巩固估算的方法,培养估算的意识。
3、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练习5--10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15――p16。
教学目标:
2、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1、口算。
2、估算。
3、竖式。
教师小结竖式的计算方法。
师:你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
补充练习:96÷384÷466÷3。
活动三:练一练。
1、练一练1题: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2、练一练2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3、练一练3题:让学生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班级里进行讨论交流。
4、练一练4题:学生立做,然后全班交流规律。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街接教材p16――p17。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二、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一位数除二、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来看“72个线轮能装多少盒?”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出现下列几种方法。
估算:72≈60,60÷6=10,72÷6的商比10大一些。
口算:60÷6=10,12÷6=2,10+2=12。
笔算:列竖式。
教师讲授列竖式的方法。
师:你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小组讨论并交流]。
师:你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
活动三:练一练。
1、练习1题: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做,然后全班交流。
2、练习2题:学生自己看表,弄懂题意后独立做,全班交流。
3、练习3、4题,学生独立做,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风筝教学设计教案记录篇十八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进行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验算方法。能进行正确的验算和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正确估算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重点:
1、过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进行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验算方法。能进行正确的验算和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正确估算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第三题。
学生独立读题,练习时,先让学生练习生活,说一说迎面接力比赛时应该怎样分配人数才合理,然后独立进行计算,并进行验算。验算使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独立验算。
二、自主练习第四题。
算一算964632465356932441584213+21893+2。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三、自主练习第五题。
学生:独立看图。
教师:多媒体出示议长进货单。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
指导学生说一说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教师:订正讲解错误的问题。
四、自主练习第六题。
教师:多媒体出示新华书店购物清单。指导学生说一说清单的意思。
学生: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五、自主练习第七题。
教师:多媒体出示情景图。
学生:分小组研究、汇报交流、弄清要解决还能装多少果汁的问题,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六、布置作业。
聪明屋。
课后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学习了本节,即强化了知识,又帮助了学生灵活的去理解知识,寻求方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风筝教学设计教案记录篇十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实验教科书68--69页统计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和同伴的合作。
4、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统计过程,感受统计思想。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主给小组命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统计。
(电脑显示大象及录音:小朋友们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非常高兴。我邀请了许多客人来我家做客。瞧,他们来了…)。
师:你们想知道什么?
下面让我们看看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各有几只?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分组整理,探索方法。
下面让我们来分一分、排一排,看哪个小组能一下就能清楚的知道来了那些客人,各有几只?(每小组一幅图,图上小动物可以取下)。
小组合作、讨论、操作。
将各小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一小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
教师奖励优秀小组五角星。
小结揭题:小朋友这么多的发现,都是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我们把这样的过程叫做统计(板书)。
三、巩固提高,拓展应用。
1、整理“鲜花”
学生将学具鲜花统计在课本第69页的图上。
小组内交流。
师:从这张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
同学们,大象为了感谢大家帮它统计小动物和鲜花的个数,准备了一些水果请小朋友们吃(出示装满水果的盘子图)。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把它从书的附页上剪下来。
以小组为单位摆成象形统计图。
问: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填表(书第69页)。
3、整理五角星。
同学们,下面我们共同来整理各组得到的五角星。请各组派一位同学将本组的五角星贴在黑板上。
生操作后,师问:同学们,从这张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说明哪个小组最出色?
4、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课后你打算去统计什么?
风筝教学设计教案记录篇二十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3个生字,学会其中1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风筝、阳光明媚、体育场、各式各样、老鹰、仙鹤、线轴、拽着、稳稳当当、骨碌碌、橘红色、墨绿、精致、宇宙”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们在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4、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写风筝的诗或文章。
2、自制或买风筝准备参加放风筝活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过的古诗导入,在学生对风筝的历史有了简单了解之后,先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掌握观察图画的一般顺序,在理解图画的基础上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理清“大蜻蜓”飞上天之前、之时、之后的情景,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兄弟俩当时高兴的心情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巩固理解,加深印象,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交流搜集材料,拓展阅读(最好也应该要求学生读熟。为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带学生外出放一次风筝,最后,写一篇日记,将这种感受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启发导入。
以古诗《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导入,揭题并简介风筝。
二、观察图画,自学探究。
1、指导按“从上到下、从景物到人物”的顺序观察图画。自由发言。
2、图文对照,自读课文,学习本课中的生字并画出生词。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词:“鹦鹉、老鹰、仙鹤、蜈蚣”等,联系事物,观察特点,说出记忆方法。用手书写记忆生字。
3、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畅所欲言说说课文大意。
三、深入探究,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1、同桌齐读课文,讨论作者在课文中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又写了什么。理清文章思路,重点讨论作者是怎样把放风筝的过程写具体的。
2、重点讨论朗读“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天空一段,指导读出当时“我”高兴的心情。
3、自由朗读课文,谈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感受。重点讨论课文中作者在描写体育场的欢快情景时都用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在表现人物的心情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画出这些词语,集体讨论)。
四、朗读比赛,体验感悟课文内容。
1、自由练读;2、指名读;3、分组读;4、师生比赛读。(根据情况再做安排)。
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体育场的欢乐景象和同学们放风筝时喜悦的心情。读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五、记忆生词。
展开记忆生词比赛,学生自由到黑板上写出自己记住的生词(每次四名,其他同学补充)。错误较多的重点指导,并要求同学更正。
六、小结。
作者把放风筝时看到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生动,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学们应该学习这种写法,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认并默写生词。
2、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大致内容。
二、朗读课文,思维拓展。
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2、你搜集到的作者写风筝的文章都有哪些,同桌或小组共同交换阅读,争取读得流利有感情。
3、抄写并试背描写天空中各种各样风筝的句子。
4、抄写生词,巩固生字。
教师重点指导。
三、布置作业。
1、自制或买风筝,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去临淄区广场放风筝(注意指导放风筝的方法和对空中风筝的观察)。
2、写日记。
风筝教学设计教案记录篇二十一
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编写的。使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自悟、从而克服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学习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赌气只能使“裂缝”扩大,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课文的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喜欢模仿各种语气、神态、动作进行朗读和表演。学生们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说在这方面,学生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欲望。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演”中悟。
2、设计多种活动,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3、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美性服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1、出示图画: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一手拿折好的纸船,一手拿着风筝。)学生回答:纸船、风筝。
2、师出示课题并板书,20.纸船和风筝。
二、复习检测。
1、读词卡。
三、提出问题、合作解疑。
1、读课题、质疑、梳理问题。
2、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读1~6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
四、读中感悟。“祝你快乐,祝你幸福。”
1、指读1~6自然段,思考:“板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2、朗读指导,着重指导“乐坏了”、“祝你快乐”、“也乐坏了”、“祝你幸福”读出松鼠和小熊高兴的语气。
3、学生自我评价朗读。【以读为主,通过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多读中悟得读的方法,在多读中悟情、悟理。】五、合作探究学习第7~9自然段。
1、学习过渡语:“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
2、学生自读这一部分。
3、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他们俩吵了一架之后,心情怎样?”
4、指导朗读:“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速度放慢,读出松鼠和小熊的伤心感、孤独感。
6、学生自我评价。
六、放手让学生自学、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1、自由读10、11、自然段2、小组合作交流、字词并重点理解“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读后你有什么感受?3、指导朗读“松鼠再也受不了啦。”音调稍高些,速度稍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