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的留下的读后感(模板16篇)
读后感可以是对书中情节、人物、思想等方面的评述和回顾,也可以是对作者写作技巧和风格的品评。一篇完美的读后感应该具备独特的观点和独立思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经典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灵感。
离开的留下的读后感篇一
那不勒斯的第三部,中年生活。莱农开启了婚后生活,莉拉跟着恩佐生活。
莱农的婚后生活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好。她努力扮演作家妻子母亲的角色疲惫不堪。糟糕的性生活,丈夫的不理解,写作的瓶颈期,依然存在的阶级差异,中年的莱农最终选择和尼诺离开。莉拉依然在肉食加工厂工作,晚上和恩佐一起学习计算机。两位女主之间依然彼此联系,想念对方但又互相比较。甚至于莉拉评价莱农的创作一无是处,而莱农时不时抱有希望莉拉就此去世的想法。
这一部相比较之前的两本,讲了更多女权和女性运动的事情。莱农从小到大一直学习,她学到的始终是男性的语言。莉拉在不经意间参与到了工人运动。从这一部就会发现莱农努力读书,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改变了自己的阶层。而莉拉从小到大始终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始终想打破周围恶劣的环境。
关于尼诺和莱农之间的感觉,能预感到又将是另一个悲剧结尾的故事。一个狗血但又迫不及待想看下一本的结尾。
离开的留下的读后感篇二
五星给文笔、内容和故事情节发展,扣掉一星给莱农的过分任性自私和自以为是。
第三本比前面两本更现实,更让人心寒和胆颤。小时候得体有文化的书香家庭出生的女生,会突然长成一个无知粗鲁无礼的女性。会买书本给莱农学习的莉娜,在莱农取得成就的时候,会贬低和打击,甚至漠不关心。婚前恩爱尊重的情侣,婚后却只关注一身,忽略对方的需要,甚至在尼诺的勾引下说走就走,不顾丈夫的痛苦和挽留,反而觉得对方读了这么多书一点都不理智?为了私会,欺骗两个孩子,甚至在出轨后对对方的妻子还虚伪地热情。
恶心和寒冷中也有让人温暖和受到鼓舞的地方,恩佐的默默付出和持续学习,在获得成就和受到莱农的挑拨后对莉娜也是全然的信任。
同样的,这本书莱农身上也有自己讨厌的影子。不自信,渴望得到认同,跟随和模仿别人,让人又很心疼。这个社会和当时的环境造就了这样真实又让人心寒的莱农。
最后,莉娜和莱农之间真的是友谊吗。对方落魄时殷切问候,对方过得好的时候极力贬低。
离开的留下的读后感篇三
关于阅读也存在适合与否,两年前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读《我的天才女友》,是非常流畅的阅读体验,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并且非常迫切的想读后面的系列,于是找来《新名字的故事》来读,阅读体验不如第一本,但是还是坚持读下去了。后来微信读书里陆陆续续地也有《离开的,留下的》和《失踪的孩子》,加入书架跳着看了一些细节,完全没有读第一本时的欣喜。
今年偶然相逢随机波动这个播客节目,第一期就是主播们关于那不勒斯四部曲的共读分享,从她们的读书笔记中学到了很多。后来她们又做了关于《碎片》的读书分享,非常想读这本书,没想到9月的新书11月微信读书就可以读。读《碎片》了解到了作者埃莱娜费兰特关于文学创作的幕后故事。在阅读《碎片》期间刚刚好在图书馆展览架上翻到了《离开的,留下的》这本书,也就是作者提到的最难书写的一本书,借回来准备再读一遍。
再次翻读这本书仿佛又让我又回到了读《我的天才女友》的时候,书中人物的选择、生活的环境、女性处境、社会大背景都能引起我进一步的思考。主要也是因为今年听的播客中有讨论相关的问题。她们不再只是书中的人物,而是我认识了很久又被我抛在脑后的人。所以一本书如果不是因为作者本身书写的原因而读不下去、读不懂,其实可以放放再读。伴随自己阅历的增长,围绕书本身的思考就会产生。
读《碎片》我能看到四部曲中埃莱娜的影子,读《离开的留下的》我能看到《碎片》费兰特的影子。埃莱娜真是一位擅长构建故事的作家,关键是她没有浪费自己的表达力、没有浪费自己的智慧。让她的想法以文学的方式抵达更远的地方,抵达更多的人。
离开的留下的读后感篇四
1、第三部明显比一二部逊色了,我也不确定就是因为这部里莉拉的部分减少了所致的,还是因为我还没有活到那个年纪,所以对壮年妇女的生活与心理无法产生与莱农的那些共鸣所致的。
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把莱农当成写作中心来构建故事,一定会比把莉拉当作中心要差很多。这跟莉拉对城区的那些男性具有极大极深刻的吸引力,而莱农做不到一样——莱农身上没有那份只属于自己的独特性格色彩,而莉拉思维活跃、敢作敢为,明目张胆地使些小坏,又不怕去承担后果,就像磁石一样发散出有些危险的魅力磁场,只要接近她,就很难不被她吸引。
2、恩佐同样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角色,从年少时辍学默默担起家庭重担就能看出是个可靠的男人。有趣的是四部曲里所有男人都属于不同类型,好好看下来分析下来的话是很不错的一个识人训练,大家各自的所谓所为都极其符合逻辑。
3、再说尼诺,这个巨婴每次根本不是爱上谁,他流连于不同女人的床榻,从一个换到另一个,像莱农所察觉到的那样,单纯只是一种重复罢了——真正吸引他的,是那种惊险刺激、激烈的冲突和撕扯,他只不过是在不停追寻着这种动荡来掩盖自己精神内核空空如也的状态。
4、莱农是可悲的。她和尼诺的出轨,与皮得罗坦白一切,不顾家庭不管两个女儿的感受,如果不是有莉拉在婚姻、家庭中的先例在前,她绝对也做不出这些。她一辈子都在拿自己与莉拉对标,暗暗逼迫着自己、效仿着莉拉。活在莉拉的影子里,她从来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种暗暗较劲帮助她、鞭策她在学业上走出了很远,所以,潜意识里这种角力对学生时代的莱农是极其有益、甚至有些不可或缺的,是她在故意追寻和维持的。但她不懂得及时精神断奶,以致直到自己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都还在不由自主地追着莉拉的影子跑。
离开的留下的读后感篇五
感觉比前面两本都要精彩,讲述中少时梦幻夸张的色彩逐渐褪去,现实的铅灰成为对话的底色。
可能是由于阅历的原因,读时的感受从之前的共情转向了思考,尤其喜欢作者叙述的方式:她只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把观点列举给你,并不有所倾向,前一秒的热烈地赞扬通常跟随着出人意料的转折。以莱农之口讲述关于政治、爱情、女权、独立,而勾起你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像填鸭一般把她倾向的观点灌输给你。
(说句题外话,看到关于娜迪雅,学生运动及沙龙相关章节的时候,我忽然明白了看《爱在黎明破晓时》的时候那种不适感从何而来:他们真的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人物也更加立体,有时会让人困惑同一个人为何会这么前后矛盾,不符合人设,但是本来现实中的人就没有什么人设,一切多面性都发生的似乎是情理之中。
(彼得罗感觉和毛姆面纱里面男主好像啊…)。
离开的留下的读后感篇六
henry和lala是某公司新近招聘的两个新工程师。公司对他们的试用期是六个月,六个月后,考核合格的可以留下,不合格的就要离开公司。在这六个月里,公司对于他们的安排是一样的,早上听课,下午完成工作任务。
不同的是,henry每天下午都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阅读技术文件,学习一些日后工作中可能用得着的软件程序。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向同事们证明自己在技术方面是如何的出色。
而lala除了每天下午花三个小时看资料外,她把剩余的时间都花在向同事们介绍自己和询问与他们项目有关的一些问题上了,而且她总是能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隐藏很深的问题。
在六个月后,henry和lala都完成了工作安排。他们的两个项目从技术上讲完成得都不错,而且henry所完成的部分还稍显优势。人事经理给了两个人这样的评价:lala是一个具有主动性的工程师,能够为别人提供帮助,可以承担紧急的任务;henry是一个独立的任务执行者,操作能力很强。结果是,公司最后决定lala留下来,而任务执行者的henry被淘汰出局。
关于这一点,henry企图到人事经理那里去申辩,他认为自己也是一个主动性很强的工作者,没人要求他收集最新的技术资料或学习最新的软件工具,但他做到了。可是,人事经理给了他近乎绝望的答复:主动性并不仅仅是如何出色完成手头的工作,而是在完成时能够积极思考,主动性是主动工作与主动思考的结合。
在工作中,时常有这样的一类“无心的懒人”,虽然也是每天朝九晚五,按照公司的各种流程工作,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变得很懒惰。他们错失了看见新事物的机会,丧失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所做的工作只是按部就班、简单地复制,这样的人注定无法成为公司的“主流人物”,只是一般的普通员工,被领导“高高挂起”。企业所需要的,永远是那些主动进行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才。
任何一个公司在决策某件事之前,如果决策层没有主动地认真思考,这件事就很难干得成功,而作为员工个体,在工作中如果缺乏主动性,缺少积极地思考,被动、简单地执行很难顺利完成工作,甚至不能达成预期的工作目标。
离开的留下的读后感篇七
这个春天像是个美丽的幻觉优秀作文专注写作,我觉得自己始终处于悬浮状态,这种状态让我恐惧,厚厚的日历早已开始以页页无情的坠落……。
走到这一步我开始彷徨,离开还是留下?看满天耀眼的烟花,绚丽多彩,在最辉煌的一刻过后,暗淡、消灭。正如人生的轨迹。而这却是一个悲剧,所以我说:人生就是一场悲剧。我大脑里储存的姿势好像是越来越少,大概识别人的多了之后显得自己的少了。为什么别人的都在快速不停的增长,而我的大脑则停留在了这里呢?原因与我,很简单,我想让自己的生命在这爱与同的边缘暂停,来思考怎样才能让人生的'悲剧不过于太悲。
烟花若把自己的全部都在自己生命的高潮一刻全部爆发,这样他将格外明亮,被世人所瞩目。之后它所残留的以是微小的尘埃,潇潇洒洒,无人会再次将他注意,也不会有人记得它的存在,记得他曾给人以愉悦。
当烟花在自己生命的高潮时,不把自己完全的献出,在它一生的高潮中显得平淡,生命结束,他所残留的尸体大块大块的落向大地,人们可以看到他,直到他曾经存在过,辉煌过。
鲁迅曾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我呢?
流星急速刺破阴黑无际的苍穹,匆匆消失了。我是该留还是该去?
……。
离开的留下的读后感篇八
看完第三部,不得不说一个女人在发现自己,承认自己的过程真的是曲折,尤其是在那样不够开放的年代。身为女性敢于承认自己的欲望真的是相当的勇敢。在认识自己之前,女人对自己的认知与塑造都是男性世界赋予的。一个想要突破惯有刻版印象的女人,不仅仅是突破这个社会的审视,首先要突破的是对自身的认识。
看前两本的时候,我相信女性读者不知觉会把自己代入莱农的角色,没背景没美貌,相信也许靠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但是看完第三部不到没有找到答案,反而更加迷茫了,到底读了那么多书能不能过好这一生。我们到底如何才能摆脱男性社会,或者说是男性审视下的消费社会对我的调教。想要活出自己这句简单的话实施起来是多么的不易。甚至这句话本身也成为了一种灌输。毕竟自己内心的声音都还没有学会如何发声,很容易让人以为被灌输的那个自己就是真正的自己。
离开的留下的读后感篇九
到现在都记得里面的一篇幅讲的是彼得罗去那不勒斯到莱农家的场景。他的细腻,对莱农家人的关心照顾,他的低调,对莱农不动声色的爱,相比较尼诺真的是华而不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或许就只是因为年少的欢喜吧。
看完两本都觉得书本身只是在女性情感的角度在描述两个主角的感情,但吸引我的是让我在莉拉身上看到了深刻的斗争意识与精神,或者莉拉的粗鄙敏锐在世俗生活中的归属是任性自私不堪,但是如何在自我成就和意识觉醒上看,我觉得莉拉更是优秀,这个是埃莱娜身上所不具备的品质。
莱农真的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想法,而莉拉是无所畏惧只追求自己想要的,但她们也都是矛盾的,莱农内心的离开欲望与追求学习的扩大,莉拉因为被困在这个小城区的无奈与无法挣脱。离开的,也是留下的,而留下的,又何尝不是出走的呢。
莉拉做决定都是遵循自我意愿,出于本心;而莱农大部分时候都是为了获得外部认同,渴望他人的认可。
莉拉的可贵之处在于,她或许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要成为怎样的人,但她明确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并且有离开的决绝与勇气,更难得的是,她与魔鬼缠斗日久,自己依然未堕入深渊。
“这世界上的事情一环套一环,在外面有更大的一环:从城区到整个城市,从城市到整个意大利,从意大利到整个欧洲,从欧洲到整个星球。现在我是这么看的:并不是我们的城区病了,并非只有那不勒斯是这样,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宇宙,或者说所有宇宙都一样,一个人的能力,在于能否隐藏和掩盖事情的真相。”
离开的留下的读后感篇十
这几天我时断时续把《离开公司你什么都不是》这本书读完了,读后,的确感到很受教育,很受启发,很受鼓舞。
我们究竟是在为谁工作?一直以来脑海里都是个模糊的概念,有人说是利益关系,员工给公司工作,公司给员工发薪水;有人说是合作关系,员工给公司创造利润,公司给员工提供福利;有人说是共赢关系,员工给公司创造价值,公司给员工创造未来。通过作者透彻明了的阐述,我才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为自己工作,为自己的理想,为自己的将来,为自己的成功而奋斗。然而,水文事业当下的现状迷漫着一种景象,有些年轻职工的心里充满燥动的情绪,眼高手低形象的高学历低能力,不思付出,只想回报;有些老职工认为自己有资历,倚老卖老,工作效率低下,办事拖拉;“努力比能力重要,文化比知识重要,业绩比资历重要,学习比文凭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如果你明白了你并不是不可替代,那就一定要有危机感,用心工作,保持学习的姿态,否则你就容易被淘汰。
公司是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平台,优秀员工不应将薪资待遇视为唯一标准。大家都梦想自己的工作是“钱多事少离家近,领钱领到手抽筋”,但现实往往很残酷,离梦想还很遥远。书中告诫我们要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机会,我们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自己得到了什么,而是应当看到我们能够得到这个机遇本身的价值。只有在追求“自我实现”的时候,人才会激发出持久强大的热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不断的提升自我。我们一定要喜欢现在所从事的水文工作,用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竭尽全力做好它,通过努力来实现自身价值。而这种热情不只是外在的表现,它发自内心,来源于对此工作的真心喜欢。在工作中不要找任何借口。我们要点燃对工作的热情,发挥团队精神。绝不拖延,要立即行动。机遇来了一定要努力把握。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相信我们会有大的成就的,每天都会有新的进步。
不论何时,我们都应该好好的、认真的干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因为工作就是学习,从学习中提升业务能力。学习人际交往,锻炼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不断提高。“今天的成就是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则有赖于今天的努力。”所以我们时刻应该把现在的工作当作一份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并且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有一份使命感和成就感。
最后想说的,就是感恩。生命很短暂,而我们想要的太多,工作中难免有一些不如意,充满怨气的人们将一切责任都推到了公司的头上,从而忽视从自身去找原因。书中提到不要把怨恨带到工作当中,要心怀感恩,对此,我非常赞同。就像登山,如果一直抱怨路途艰险,将痛苦无限放大,是永远也无法登上最高峰的。但如果低头看着脚下的路,一步步往上走,到了顶峰回头一看,曾经的磨难都化作财富。感谢苦难,感谢那些打击和折磨你的人,正因为有这么多的磨难,才成就了一个久炼成金的你。
离开的留下的读后感篇十一
百度闪电裁员事件回放:7月12日下午,百度软件事业部北京、上海、深圳所有的员工接到他们将被裁员的通知,百度方面称,这是他们正常的战略收缩。近日,百度公司前pmd(产品推广部)经理穆亦飞就其被解聘一事向北京市劳动局提请仲裁并胜诉,引起广泛关注。
“员工和公司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千万不要把公司当作家。”
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劳资博弈并不总是零和博弈。我们也可以试图通过新思维的启迪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让离职解散成为“破冰”行为——打破旧格局的坚冰,通过社会资源整合,让各方从中获益找到新的可能性、方式与途径。
高建华先生一本《笑着离开惠普》,讲述了他在惠普三进三出的经历。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它启迪我们思考:在企业的引导下,员工主动或被动离职也可以是件很开心的事。我们既可以把它看一个结束,也可以是一个开始的标志。
离开的留下的读后感篇十二
曾在中国惠普工作的高建华,在这本《笑着离开惠普》里,向大家介绍了惠普的管理体系与一系列管理制度。从一个工作15年间三次离开惠普的老员工角度,客观详细的描述了hp的管理之道。从助理工程师做起,先后担任市场总监、战略规划总监、华北区总经理、助理总裁、首席知识官(cko)、中国惠普决策委员会成员等职,一路走来,最终“笑着离开惠普”,高建华的书中无处不洋溢着对hp的崇敬与喜爱。
“经营好的`企业――赚钱;管理好的文化宫――健康;文化好的企业――快乐。”
第一部分:发现惠普。讲述的是hp标准化的招聘制度。其他与一般若外企大同小异,但在招聘经理的设计上十分巧妙。用人部门的经理担任面试小组的组长,面试小组的成员是与面试小组组长同级别的另外两个相关部门的部门经理。这样避免了上下级关系的在同一面试小组,就避免了一些关系户走后门。如果有人想走后门,就要说服另外两个跟自己没有利害关第的同级经理,这样会冒很大风险,相当于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了别人手上,因而没有人会干这种傻事的。这种话说的非常好:
我们认为,只要理顺了关系,使责任、权利、义务落实到人,世界上没有制度堵不上的漏洞。
hp公司从态度上就对招聘工作十分重视,“招聘是一场理性的婚姻”,“选项人是管理者最的一项工作,这个工作没做好的话,后面出问题是必然的”。谁也不愿意招没能力的人进来给自己填乱,优质的员工会让自己的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
离开的留下的读后感篇十三
《笑着离开惠普》是一位在惠普工作近的中国区高管高建华写的一本书,记录了自己在惠普工作感受到的高效而人性化的管理。“一个企业如果经营得好,可以赚到钱;管理得好,可以很健康;唯有文化好的企业,员工才会很快乐。惠普就是一家集盈利、健康、快乐为一体的公司”。最初读完这就话时觉得有些夸张,但当把整本书都看完后,才意识到原来惠普真的是这样。书的标题来源于惠普的创始人对公司的愿景,他说:“我们不可能阻止员工离开公司,但我们要做到每一个离开惠普的员工说惠普好”。文中从十个部分来讲惠普公司的文化,每一部分都给予我启发。
1人才招聘。
对于招聘,惠普坚持的理念是“招聘是一场理性的婚姻”。强调招聘的理性和慎重。要想找到合适的人才,整个招聘过程中必须理性;同时要像对待婚姻一样慎重,因为像不幸的'婚姻一样,找错人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公司和人都很痛苦。对于理性,公司用软硬指标对面试者进行考核,同时为了避免走后门的情况,面试小组由用人部门的经理担任组长,人力资源部辅助,一旦出现内部推荐的情况,应明确标明推荐人的身份,推荐人自身与被推荐人以后的工作表现直接挂钩。对于员工最终的录用采取的是一票否决制,只要面试小组中有一个面试官提出能够说服其他人不录用应聘者的理由,那么这位应聘者就不会拿到offer,只有在大家都一致同意时,面试才算成功,这样不同人、多方面考察面试者,才能招到合适的人选。
2员工成长。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公司内对每个员工的业绩评估。进入公司后,每个人都会收到相应的岗位责任书,明确写出你接下来一年的职责是什么,怎样考核,干到什么程度会得到相应的打分。对于员工综合评估,是和其工作相关的一切人对他的评价,也就是说你为谁提供服务,谁就来评估你。综合评估每年一次。综合评估后,由员工的直接上司来最终书写该员工的业绩评估报告。在评估报告中管理者不能含糊其辞,每一项评价都应该有相应的员工表现来支持,因此,作为管理者在平日里必须认真观察员工的行为,不然在短时间内很难写出“合格的业绩评估报告”,而且该业绩评估报告得到对应员工的认可后方能交到上级。这可以防止管理者在书写业绩评估报告时滥用私权,任意发挥。有了客观的业绩评估报告后就会按照其进行工资调整。对于员工晋升,按照360°评估来决定是否晋升。
3领导艺术与人才培养。
在惠普,管理者是教练而非老板,要做到从自己做事转到指导比人做事,管人比管事更重要。通用的标准是:基层经理,管人与管事的时间比为3:7;中层为1:1;而高层应该为4:1。同时,管理者应深刻知道其角色是“造钟而不是报时”。应该学会发问,在复杂多变的信息中找到最敏感的地方,引导员工解决问题,而不是将其变成不会独立思考的“机器人”。
另外,在惠普,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惠普,管理者要求必须“立地顶天”。公司经营状况不好,不是员工的错,高层管理者要为公司经营状况负责,所以即便减薪,也是要让高级管理人员减薪。这样员工们才能没有怨言,也督促管理者在管理员工方面更花心思。
在惠普,管理者一般会采用“拍卖会”式的任务布置,把要完成的任务列出来,由员工主动认领。同时,每次布置任务时都会向员工转达两点:任务对公司多重要,以及让他知道做这件事能学到什么,这样才能培养员工的主人翁精神。
同时,管理者应该从本色演员上升到职业演员,可以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国家或地区,游刃有余地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适应各种管理岗位的要求。
学会开会时管理者的必修课,在会上管理者可以提问,但不应该做结论性的发言,应当扮演一个聆听者、观察者的角色,这样才能激励员工各抒己见,但不可议而不决,要把每一项任务落实到人头,规定好完成期限。
4善待离职员工。
在惠普,对于无法挽留的优秀员工,公司会为其举办离职欢送会,召集其同级和上级的人参加,会让离职员工说自己的离职感受,因为这个时候离职者说话最没有顾忌,非常值得借鉴。同时,公司会与员工客观的分析外面的机会,而不是一味地强留。同时,惠普不把员工主动离职当作背叛,所以惠普的大门永远向这些人打开,离职的员工可以再回来。在员工离职后,其原来的职工唯一号可以继续保留,工龄会累积。
对于因为公司的战略调整而不得不裁员的时候,惠普认为这是公司的责任,会尽可能的为员工提供内部就职的机会,对于不得不离开的员工,公司会为其提供较高的补偿金,而且会延期辞退一个月,让要离职的员工带薪找工作。正是因为这样,每一位离开惠普的员工没有一个说公司不好的。末位淘汰制在惠普公司会有的,但不会特别频繁,大概3~5年做一次,否则会让员工有严重的危机感,不安其位。
在惠普,公司提倡忠诚而不是奉献。其文化认为员工与上司之间,员工与公司之间都应当是平等的利益交换,而奉献是不平等的。为了培养员工的忠诚,惠普公司努力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为员工提供做事的机会,允许员工犯错误;提供学习的机会,在惠普,如果员工要把所有培训课程都参加一遍的话,至少要8年左右的时间;第三是提供赚钱的机会,薪酬标准处于同行业领先者当中,让员工饿肚子忠诚是不现实的;第四便是晋升的机会,惠普不从外面招聘空降兵的。只有做好这四方面的工作,员工才会对公司忠诚,始终维护公司的利益。
5人性化管理的典范。
惠普坚持人性善的价值观,始终坚持相信与尊重员工,例如:公司中机场那个电流源和部件存放的地方时从来不上锁的,工程师们不仅可以上班时用,也可以带回家使用,因为公司相信,即便是在家摆弄这些东西,也是对产品创新有利的。惠普公司内从来不打卡、不考勤,充分相信员工。同时,公司相信一个管理者只有具备对财权、人权的控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者。因此,公司将很多制度下放到基层。制度不应该惩罚好人,某一项惠民措施不会因为受到少数人的破坏而取消。
不管做什么事,先确定目的,再确定原则,最后确定方法。公平、公正、公开的惠民政策。例如分房子的事,公司不会考虑是否结婚、有几个孩子,而是从员工的绩效排名从低到高来排序。因为结婚与否与分房子的目的不相关。有人可能一辈子独身,但是不能因此不给他房子,因为这样不现实。
惠普努力为员工提供一个高标准的工作环境,因为倘若你希望员工做出“五星级标准的工作”,就必须为他们提供五星级的工作环境,让员工知道什么是五星级的标准,五星级与四星级的差别。
惠普希望营造一个这样的环境:让员工早上起来就往办公室跑,下班后不愿意回家,当然不是压力而是靠吸引力。惠普的工作强度不大,鼓励员工平衡好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但难诉很大,质量标准高,希望员工做事能够精益求精。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客户。将每年调查的员工满意度情况与管理者的业绩挂钩,约束管理者在责权利几个方面的平衡。惠普采取动力式管理,有过著名的“五子登科”,五子就是指房子、车子、票子、妻子、孩子。公司会努力让员工满意,员工努力让客户满意,从而良性循环。
6合理的薪酬与专业的培训。
在薪酬方面,惠普坚持三个原则:
三、决策风险原则:要依据某个岗位决策风险的大小来定薪酬,若一个岗位的领导失误,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那么该岗位的薪酬就要高。只有当薪酬高到一定程度时,大家才会珍惜自己的工作,避免出差错。因此,组织要给予决策者与其权限相应的薪酬,使以权谋私的额外收益变得微不足道。在惠普,公司实行薪酬不透明的管理方式。为了将这样的管理方法得以贯彻,惠普的原则是谁说出去自己的工资,就要承担责任,甚至被开除。不追究问的人,只追究说的人。在跨国公司,原则问题是没有回旋余地的,只要是制度就必须严格执行。
离开的留下的读后感篇十四
本书从始至终,都在体现着人性化管理。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好多的私人企业精打细算,看如何让员工在非工作时间内多干点活,多会儿加班。而惠普在这个问题上,则提倡“工作与生活两不误”,他不给员工施加太大的压力,希望也鼓励员工在工作的同时兼顾生活,并且积极为大家去创造这样一个环境。可想而知,大家在这种环境中工作,工作起来就相当的和谐,同时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也就是惠普所推崇的“动力式管理”。有了动力,又有公司提供的平台,努力的员工在做出业绩后,晋升是很自然的事情,当然薪资也会逐步的上升,伴随着员工的培训,员工所学的,所得到的越来越多,当然他的忠诚度也会增强,自然而然,公司的凝聚力也随之增强。看着惠普所做的这些几乎没有刻意的去追求什么,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就像惠普创始人之一比尔休利特访华时所说的“我们不可能阻止员工离开公司,因为人才流动是正常的现场。我们的愿望是:让每一个离开惠普的员工都说惠普好”。企业把人性化管理渗透到每个工作细节,这可能就是高建华“笑着”离开惠普后,会说公司不错,并且还继续为惠普服务的原因之一。
离开的留下的读后感篇十五
作为一个管理者,其主要工作无外乎就是管人和管事。书中一句话说的比较好“衡量一个教练的水平高低不是看他自己多么能干,而是看他带领的团队水平如何”,那么衡量一个管理者的能力高低,就不是看他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而是看他的下属是否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管理者拿出足够的时间去管人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际工作中,管人和管事的时间比例又该如何进行分配?惠普的标准是:基层经理30%的时间用于管人,中层管理者要花一半的时间管人,高层管理者应当有80%的时间用在管人上面。管理员工是一个管理人员最为重要的工作,级别越高,用于管理人员的时间就越多。那么在管人上花这么多的时间用来做什么呢?是替员工解决问题?书中给了我们答案,管理者要用这个时间去教员工如何解决问题。要完成从自己做事到指导别人做事的转变,一个普通的事情,自己做可能用几分钟完成,教给下属员工做可能要花半天或者更长的时间,但是作为管理者我们别无选择,必须花时间去教员工,虽然从短期看,会付出很多代价,但只有把“钟”造好,管理者才能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和处理其他的事情。所以,惠普提出管理者管人比管事更重要、管理者需要拿出足够的时间去管人。惠普提出的这些经典的话语和管理方法确实让人深思,感触非凡,细细的回想一下自己,每个月能拿出多少时间与员工去沟通、交流、指导。纵向相比,这是一个差距,是在这次学习中找到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多拿出一些时间深入员工,交流思想、提高团队的整体水平。
我们提出“激情工作,快乐生活”,也都体现了人性化的一面。目前企业处于高速的发展阶段,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跳出本部门、本公司的小圈子,从整个集团公司的战略出发,来考虑事情,来做事情。同时把自己所带领的团队,从细微的小事做起,争取让他们的能力都提升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提升一个台阶,为集团公司的发展做好人员的储备工作。
离开的留下的读后感篇十六
《笑着离开惠普》是一本好书,一本集思想和实际管理操作于一体的好书。我对比过中国学者和美国学者写的管理书和技术书,觉得有一个极明显的现象,中国的专家是理论专家,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美国的专家是实践专家,他们的书既充满了理论讲解,又有实践的问题分析和依据。
这些从书的字里行间能品味得到,就象对两盘色香味完全相同的菜,好美食者能品出其口感的不同一样。坦率地讲,我不喜欢中国专家的书,一群假专家,不务实的专家,一套鼓励出假专家的科研管理体系。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验证修正,对脱离了实践的专家我无以指摘,但我用自己的选择对他们投了否决票。
同样,对《笑着离开惠普》,我同样是用选择购来的方式投了赞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