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道的读后感(汇总24篇)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出彩的读后感需要我们通过深入思考和连贯的语言表达,将其中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读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一
金融界里的确有一些奇才,他们赚钱的手段相当高明,赚钱的速度相当快。于是,许多电影、书本里就把那一部分人叙述成了呼风唤雨、只手遮天的“神奇小子”。梁凤仪的《金融大风暴》里并没有这么多华丽的描述。这本书讲的只是那些平凡人的故事。
在西方世界,的确存在着一群人(在中国也一样)为了自己的利益会不惜一切手段,哪怕牺牲别人的名誉、生命,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伴随着这种充满功利、自私的利益的,就是一些带着血腥的手段。《金融大风暴》里的故事从一个陷阱开始,到一个悲剧结束。
殷家宝在美国的遭遇正是那个陷阱的结果,杨的死则成为了故事里第一个却非最后一个金融暴力的牺牲品。故事告诉了我们,一场金融大风暴是如何在某些权势集团中心酝酿,又是如何正式爆发的。大风暴是如何从精神上、物质上摧残大量的平民百姓的。可贵的是,有一些正直、善良如樊浩梅的人仍存,她见证了多少人在风暴中受折磨并痛苦地死去,好友、亲人,以及那些许多不相识的.人。但却只有她才能在物质盛行的年代保持一颗良善的心。而故事的结局是无奈,以及悲哀的。那些制造恶果的人控制着整个体系,他们作恶却不必受到法律的惩罚。只有运用正义的暴力,才能最终为普通人众带来些许安慰。
但恶果已就,逝者已去,就算元凶首恶已被惩处,又如何弥补芸芸众生被伤害了的心?金融危机仍有,巧取豪夺仍有,草菅人命的事件仍有,只要人类摒弃不了贪婪,这一切仍然会有。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二
索罗斯是市场上少数做宏观对冲的大师。这篇读后感并非为概括《金融炼金术》主要内容而写。主要是自己从投资角度做的有感而发。读完之后,才知道强如索罗斯这样顶级高手在预测上也常常犯错。但这些误判并没有妨碍他的投资业绩并最终在投资江湖声名远播。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促使自己思考,并最终形成这篇读后感。
1.理解事件而非预测事件的能力。
他对事件的预测结果并非十分出众。索罗斯自己也承认,提前预测金融和经济对他投资生涯的成功贡献不大。对真实世界的预测,索罗斯不断做出从未实现过的预言。在1985年9月以前,经常预报里根大循环的不可持续,即将出现萧条。在1981年以来一直担心银行系统的崩溃。同时,他预计1986年的原油价格的暴跌可能会征收原油进口关税以保护国内的生产商,可后来一直没有动静。他也曾预计日本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力最终也没有发生。在这个过程中索罗斯在日本的头寸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经过思考,他认识到了,日本已经输给了新兴的亚洲国家。日本在日元升值方面走的太远了,引发的投机潮随着日本经济政策的调整而破灭。
但在理解事件发生的含义和重要性上索罗斯表现出了一定的与众不同。其在事件发生之初就能理解其深刻含义的能力比较突出。索罗斯把它归结为他理解事物的框架不同。他的框架就是众所周知的反身性理论。反身性在经济运行、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都有各自的表现形式。反身性本质上是一种相互因果。在实体经济运行中,反身性具体体现为繁荣/萧条模型,核心驱动因素是信贷/抵押的扩张和收缩:信贷增加,资产价格上涨,抵押物的价格上涨,信贷进一步上涨。对于股票市场而言,其反身性主要体现股票市场的价格和股市的企业盈利上。如果股票市场或个股连续上涨,通常投资者对于企业的盈利预期也会变得乐观起来,在真实数据到来以前,这种乐观会进一步推动股市上涨。在部分特殊行业,企业并购比较重要。股价本身是企业并购融资的重要变量。股价的上涨通常会带动企业并购活动的活跃,从而在未来短期实实在在的提升企业的经营数据,从而支撑股价继续上涨。外汇市场上的反身性主要体现在外汇投机商对汇率未来的预期上。这一点和股票市场类似。外汇走强往往会提振外汇投机商的预期,从而进一步购买这一货币,进一步推升外汇。
索罗斯在外汇市场上挣取过非常丰厚的收益。在外汇市场的投资记录充分体现了索罗斯对世界政治经济事件的理解能力。比如在里根时代,他用“里根大循环”来概括1982-1984年的全球政治经济局势。该循环的典型特征是:美联储加息抑制通胀、美国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为经济融资。最终表现在资产价格上为:美元高企、美债收益率高企。他看到美元不断创历史新高后认为这种局面不可持续,并建立了看空美元,同时看多马克和日元的仓位。该仓位之前一直是亏损的。直到1985年9月22日广场协议召开之后,他把广场协议召开看作是“历史性事件”。广场饭店发生的事情表明,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转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肮脏浮动)。肮脏浮动意味着美国为首的央行将直接干预美元汇率,强迫美元贬值,马克和日元升值。所以在广场协议召开后,他之前的货币头寸给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丰厚利润,并且他还进一步加大类似的头寸。
他自己1985年9月28日在《金融炼金术》中骄傲的写道:“我总算能将外汇头寸保存至今,幸免于难。上周日五国集团财长会议之后,我挣到了平生最大的一笔。接着我全力以赴,在周日晚间继续购入日元,其后在上升的市场上不动如山。”
2.假说性的预判。
预测的失败并没有妨碍索罗斯成为一代投资大师。那投资上的成功与预测中的失败,这二者怎么可能协调起来呢?这可能是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和理解的地方。
关于对事情进展预测的失败,索罗斯也提到了一些原因,比如可能在某些时期适合反身性的理论框架发挥作用,有些时期则不能。索罗斯取得的成功主因在于,投资不是一个科学实验。因为科学实验的结果和是否开展实验无关,也不会是时断时续,在某个时间段有用,在某个时间段无用。科学实验是逼近真理,而金融投资则是达到所期望的目标状态。所以索罗斯把他的反身性命名为炼金术。炼金术的目标是操作上的成功和准确预判真实世界的走势还不完全一样。在股票市场投资除了要理解真实世界的规律还要去感受市场的主流预期。有时候这个预期是错的,而精明的投资者是能从这种主流预期中获利。在主流预期落空之前落袋为安。从这个角度来看,索罗斯说市场总是错的也就有其道理了。这一点索罗斯也承认。反身性方法论应用在金融市场,比在现实世界中要成功得多。原因很明显,金融市场本身作为现实世界运行机制的预测者,其功能并不完善。实际发生的过程总要同普通的预期有差异。索罗斯提醒读者,金融市场的成功的秘诀在于具备能够预见普遍心理预期的超凡能力,至于对现实世界的精确预言则并非必要。2019年一季度的中国股市就是个典型例子。市场对中国经济企稳的预期越来越浓厚,股票市场也不断上升,而后经济数据显示这种预期是错误的。在金融领域,即使不掌握科学知识也一样有可能操作上的成功,而这一点在自然科学领域是不可能实现的。
3.索罗斯的交易框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索罗斯是如何基于上述理念进行投资呢?用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来概括也许比较贴切。索罗斯并不是趋势投资方法也不是价值派。他会利用投资者的预期和价值观并试图从中获利。索罗斯通常的做法是,在给出金融市场的走势的判断时,极少给出确定性的结论。对于事件进程的理解和预测上,索罗斯会建立一些尝试下的假设,这些假设的可信度并不高。但这些假设很多时候都是非常大胆的。比如他用“里根大循环”来概括里根第一任期。用“百年不遇的牛市”来展望里根第二个任期的股票市场。但假设归假设仓位归仓位,仓位的选择则十分谨慎。这就是“小心求证“的一面。偶尔,他会建立某种程度的信心,此时他可能会加大仓位,每当这种时候,报酬总是极其丰厚的。但即使这种情况,也有潜在风险,事件的进程可能并不吻合他的预期。比如他预言,关于“里根大循环”之后就是大萧条最终没有发生。他强调这种尝试性的假设或者预言虽不能给出有效性的预言但是有助于随时调整错误的预测。
与此同时,当出现一个竞争性的但也是试探性的假说,他也会在头寸上有所体现。比如他认为未来一年股票市场会出现大牛市,在此假说下,自然会增加股票多头的暴露。但随着事情的进展,有一些风险因素可能会扼杀牛市,比如原油价格暴跌导致的通缩风险(80年代也许有可能)。这个时候他不会选择把之前建立的股票多头砍掉,而是反手建立一个空头期货合约。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一方面的把握性越大则减掉一方的头寸。这种做法在国内被叫做锁仓。
索罗斯认为他这种给出假说然后去验证的思维方式和金融市场本身很像:市场自身也在设计着各种各样的假定并将它们付诸实际过程的考验,那些通过了考验的假说将进一步得到了增强,而那些不合格的则淘汰出局。反映到头寸上就是头寸的转移。只要你精心构造的假说不要偏离市场太远,你有潜力持续比市场优秀。
4.结论:赔率还是胜率?
读完《金融炼金术》之后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我们应该靠什么吃金融投资这口饭?靠预测经济走势比别人更准吗?是提高自己在预测上的胜率还是提高预测上的赔率?强如索罗斯这样的牛人在预判经济走势上也屡犯错误。提高胜率这个方向发展似乎很难。从索罗斯试探性的假说、试探性的建仓。如果把握大则加大仓位,如果把握不大则轻仓或者锁仓。这背后本质也是一种提高赔率的投资交易框架。对的时候让盈利大幅增长,错的时候控制亏损,这应该就是投资成功的最佳表现。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三
有两点印象特别深刻,一是那个s型曲线。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于s型曲线,处在拐点之前的状态的时候,人没有钱,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也看不到希望,所以一般来说大部分穷人和弱者处于一个恶性死循环。但是一旦跨越了那个s型拐点,就进入了良性循环,人就从此走出贫穷和逆境,进入光明和富有。但问题是人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是会堕落的,所以要在泥潭里保持奋斗和温暖需要强大的自制力和自信心。大部分人都失败了。如果有一天我处于这种情景,我希望自己能够毫无来由地相信光明,寻找爱。
s型曲线同样是做生意的模式。大部分小生意是赚不到多少钱的,并且要把生意做大就必须加大经营规模,但是大部分小企业从事者都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没有办法扩大经营。所以大部分人死在了拐点之前的泥潭。
第二点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我们都认为是“体制”导致了一切落后和苦难,并且不愿意再从某个琐碎而具体的问题上去思索解决方案。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要空谈很多大道理,不能期盼一种“主义”或者“政治”来解决所有的小问题。像“由给选民看候选人的名字改为看候选人的照片”这种小改变就能起很大的作用。政治问题不都来源于“西方破坏”或者“民族劣根”,而有可能是某个实际操作中细节没有考虑到。
我想到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现在的手机qq,要聊天和发表说说必须要多一个选择步骤,这个理由足以让我抛弃qq使用微信;就像网易云阅读每次载入都会出现一张图片,这导致我打开这个app的次数大幅减少;就像加多宝的昆仑山矿泉水,用商业模式分析是没用的,我不买纯粹就是因为它瓶子和包装太丑了。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四
摘要课程论文是金融学本科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前进行的练笔之作,本文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金融学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象,总结学生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并探索出现这些困难的深层次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这些困难的对策,达到提升学生论文实际写作能力和提交高质量论文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论文抄袭团队合作。
前言。
金融学本科学生毕业前要在导师指导下选定题目,进行研究和撰写,完成后要进行答辩再评定成绩的毕业论文,但是如果学生在写毕业论文之前没有接触到此方面的相关知识,论文就比较难以进展。针对这种情况,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开设了课程论文,根据课程的性质不同开设不同的课程论文,主要有国际金融课程论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论文,国际信贷课程论文,证券投学学课程论文等课程论文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课程论文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形成一篇结构合理的课程论文。本文以国际金融课程论文为例进行说明。
1课程论文概述。
1.1课程论文的教学目的。
通过课程论文的写作要让学生达到加深对课程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提高理论分析和论文写作能力;掌握文献、资料的查阅方法和应用,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1.2学生学习课程论文的基础。
国际金融课程论文是金融学本科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课程论文课程,其基础是已经学习过国际金融课程,对国际金融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2课程论文写作中遇到的困难。
教师采用ppt现代化教学方法,采用专题的形式主要对国际金融课程论文概述,选题,材料的搜索与整理,论文的结构与框架,论文答辩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通过6个人组成小组团队合作进行撰写论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和课程完成后和学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按照学生论文写作的进程把学生在课程论文写作中遇到的困难总结如下:
2.1选题无从下手。
金融学本科学生普遍认为选题无从下手,其原因是选题紧扣着写作的每一步。不是随意写个题目就可以,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所选的题目是否已经有很多人在研究?如果是,这样你继续写作的空间就会缩小。或者你所研究的题目是别人所没写过的或者很少人研究的,那你能找到的相关内容又会变小,从而限制你的写作。
2.2资料筛选困难。
通过数据库和图书馆查找到许多资料,但是筛选有用的资料比较困难,出现的'主要困难是学生容易把所有查找到的资料都想用上,容易引起论文繁冗。这主要是对文章的主体分析不好造成的。
2.3抄袭很难避免。
最大的问题就是存在抄袭现象,在进行课程论文或某些学术研究时,我们要求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走原创路线,强调用务实的态度完成论文。但是,学生由于写作水平差,理论功底不好,比较容易偷懒等原因往往直接抄袭,甚至连下载箭头都没有删除。
2.4参考文献格式调整困难。
由于学生在写作中第一次接触到参考文献的格式的撰写,对他们可以说是一个新的内容,尽管老师在课堂上详细地讲解,但在他们在做参考文献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还是觉得有点吃力,不容易分出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属于那种类型,从而导致参考文献格式混乱。
2.5论文撰写零散。
最后全文的整理是学生在论文写作比较困难的问题。这次课程论文是由6人左右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完成的。由于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按照分配的章节写作,如果将大家写的各部分内容直接组合起来,就不容易成为一篇通顺的文章。这就需要有很紧凑的逻辑和后期对文章的总体修改,让全文达到流畅、通顺,而不是一个个片段,零散的段落。
除了上面列举的困难之外,作为写作的学生,往往没有主动联系写作指导老师及时反映自己的困难,从而使得困难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3解决金融学本科学生课程论文写作困难的对策建议。
3.1选题应结合热点来进行。
学生选题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以及现在社会的热点问题不是很清楚。而选题之后还要列提纲、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等等一系列工作。所以在选题的时候要给学生强调选题的重要性,要让他们先试探性的把下面的工作先做一些,这样他们就会对自己组选的题目有更深入的思考。如果学生撰写国际金融课程论文,那应该引导学生平时多关注国际金融的相关时政热点问题,提前积累材料和培养兴趣。
3.2资料筛选应依据论文提纲来进行。
学生由于第一次撰写论文,所以查阅许多资料,对于这些资料处理起来就喜欢都用上,而不是根据自己论文的特点进行筛选来用。针对这个问题应多指导学生先针对论文题目列出三级提纲,让他们明白所查找的资料都是为了支撑他提出的每一个标题,为了把这个标题的内容阐述清楚就要把你下载的资料进行筛选,哪些资料对于阐明你的论点最具有说服力就采用哪些资料,其余的相关度小的或不具有太多说服力的就不采用。
3.3抄袭以自查为主。
在整个社会的抄袭现象普遍存在的背景下,要求学生要坚持自己的原创,把抄袭定为成绩核定不通过的因素之一。先推荐几个查抄袭的网站,让各位学生自查一下,抄袭是课程论文无法合格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当学生上交论文如果抄袭比率超过20%,查出来就让学生回去修改直到合格为止,如果拒不修改就直接判为不合格。实践证明:这样进行反抄袭发现只要打回去让他们重新修改的论文,抄袭问题大大都得到了改善。
3.4参考文献格式采用案例结合。
参考文献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格式上,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事先给学生进行讲解清楚,只要规定清楚的学生就有所遵循来进行撰写。同时,对于现实中学生遇到的参考文献不知道如何撰写的时候应及时给予指导,并利用典型案例来公开给所有学生讲解,有利于学生对参考文献格式的把握。
3.5总体把握论文进行撰写。
没有逻辑的文章只能算是一盘散沙,所以下笔之前就认真、谨慎地列好提纲,最后撰写论文的时候要根据前面列的提纲来进行撰写,在撰写的过程中一定要求学生分析所写的题目和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合就要进行调整,一定要达到题目和内容相符,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多次交流指导学生对论文整体把握过关。
总体而言,既然课程论文是考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导师指导下选定题目,进行研究和撰写,完成后要进行答辩再评定成绩那就应该多加强师生方面的交流,避免学生盲目选题,在平时的教学重点的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讲解基本方法、理论前言、热点等问题,与学生讨论,并在教学中逐渐的采用合作学习,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最终达到学生团队合作完成优质论文的目的。并且要让每个学生明白撰写课程论文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前期收集资料,只有资料收集齐全完善并且研究过前人的研究程度了,对该论文情况就有了充分了解,才不会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出现过多困难。
参考文献。
[4]董海玲.《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和探索[j].理论前沿,2011(18):55.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五
运动会结束了。我同所有人一样,搬着凳子来到操场,听着校长的讲话,仰望领奖台,心中祈祷着,希望能有一份荣誉落到我们班。
然而,没有――终究还是失望了。所有荣誉对我们来说,成了一种奢望。
默默回想着已经逝去的运动会,回想着我们的努力――。
运动会开幕。在队列比赛中,我们班穿着统一的校服,喊着洪亮的`口号,舞着美丽的彩带入了场。我们的脸上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微笑。整齐的步伐诉说着我们的坚定,响亮的口号喊出了我们的誓言。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照到我们身上,全场的目光全部向我们聚焦――那一刻,我们就是这个舞台上唯一的主角!
队列比赛结束以后,运动会便正式开始。首先是七年级,场面激动人心。终于,八年级女子800米在我们的呐喊声中到来。
王桢和陈梦瑶代表我们班参加。
第一圈,当王桢跑到我们跟前时,我们挥舞着双臂,呐喊助威,“加油”声铺天盖地,仿佛在跑的不是王桢,而是我们自己。
在我们的助威声中,王桢跑完了前两圈。
到了第三圈,我们全都站了起来,奋力地大喊:“加油!”仿佛只要我们喊得声音够大,我们就会赢了似的。可王桢好像没有力气一样,始终都没有跑到最前面。急得我们恨不得上去推她一把,替她跑。
到了最后一圈,在我们的加油声中,王桢又好像突然充满力量一样,快速加速,冲到最前。当她快要越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我们的心全都提到了嗓子眼上――即使知道胜利已成定局,却还是那么紧张。
当她第一个冲过终点线时,我们全长吁了一口气,接着又兴奋起来,传递着这个好消息。
而我们班的陈梦瑶和王禧音也分别在女子800米和男子800米中取得了第三名的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我看来,我们班每一个人在运动会中都尽了自己的努力,运动员们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我们还是没有获奖。
我们不怕失败,只怕不战!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六
那如何让我们成为一个团队,如何让我不是一个人孤军作战呢?思考的答案是:
开心地投入工作当我刚到银花分社时,正好是存款大幅下跌时,当时我对固有的客户一无所知,对未来也没有信心,和同事们开完班后会的饭局聊天中我感觉到大家好像都觉得吸存与我们这些一线员工一点关系也没有,那是领导们的事,我们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付出太多,岂不被压榨了?当时我也不知如何去纠正他们这种思想,或许连我自己也是这种思想,但在去年的三季度当我们的存款任务离完成是那么的接近,我们整个组,上至组长,下至每一位员工,都把冲业绩当成了自己的一项工作,知道有客户的私人资金在股票市场时会主动咨询客户是否有多余未入市的资金转过来做通知存款,刚好度过“国庆”的七天假期,可以让资金取得更高的收益,最后虽然我们差一点没有完成任务,但我们形成了一个团队,一个有初步凝聚力的团队,而在那个季度我们团队的奖金收入是辖内最高的,原来我们是做得最好的,所以我们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还有一点让我现在还很感动的,3月中旬才收到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我们一季度的对公开户数是45户,因为开户所需的时间较多,有时员工觉得“挺累”一个活,而当时我们还差十多户任务数,但时间只剩下差不多一周的工作日,当我看到每有客户要求开对公户时,办理业务的员工那种私下暗喜的表情,当最后一天我们以超出任务的业绩完成了该项任务那种欢呼时,我真的感动了,我们从这种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
既然我们选择工作,选择为信用社工作,何必让工作牵着自己走,何必让工作成为自己的负担为何不付趁机为工作付出满腔热忱,去享受工作的快乐,因为工作本身就是生活一个重要部份。
下一个问题是:如何让我们这个“弱势群体”也疯狂呢?记得几次开会领导都和我们说,这个世界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金融道》中思考也让我找到了答案: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七
《教育的本质》这本书写得很朴实,却引人思考。
一、学生活动,不一定看上去很精彩。
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参与碧桂园实验学校的校运会,很不习惯。我印象中校运会的开幕式,应该是每个班穿着统一的班服,踏着整齐的步伐经过主席台,声嘶力竭地喊出表达必胜信心的口号(为了排练开幕式,好些孩子晒黑了几度)。但这里,没有隆重的开幕式,设计的比赛项目几乎全员参与。在这里,校运会的主旨好像并不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而是更重视学生的体验和协作,你能感受到学生参与活动的快乐。
二、“赏识—期望—引导”模式更有成效。
曾经有一位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在班里的存在感很低,总是沉默着。直到有一次,在评讲一个难题时,我问:“大家还有其他解法吗?”他破天荒地举了手,当他把自己的解法讲完后,其他同学自发地鼓掌。我说了一句:“你真的太棒了,这种方法老师都没想到呢!连这么难的题你都做出来了,还有什么能难倒你呀?”
改变就是这样开始的。他越来越自信了,也更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我不断地跟他说,老师希望你可以做得更好,你如果能这样做一定会更好。然后,他也真的做得更好了。
三、分数拔尖不一定就好。
我是带着疑问看这一节的。关于个性化学习,关于自主作业,我想每一位老师都跟我一样有过疑虑。但我现在越来越认同,会自学的孩子能走得更远。
陈柏均是七一班的一个“怪小孩”,这段时间迷上了解决“用尺规三等分角”,一想出方案就找我验证,但往往到最后又被推翻。虽然“用尺规三等分角”已经被数学家证明过是不可实现的,但他一直乐此不疲,就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熟练操作几何画板,知道了矩形和椭圆的相关性质,遇到问题会自己寻找解决方案。他不是成绩最拔尖的,却一直对学习充满热情。
每个孩子都不同,根据能力和水平定制学习方案,给学生适当留白去发展其他的兴趣,这才是好的教育吧。
四、班干部轮换制与ab岗合作自主管理。
我儿子小学时也参加过班干部竞选。从政的那段时间,他每天左手拿着鸡毛,右手拿着放大镜,一边发号施令,一边到处挑刺,还动不动就去找老师打小报告,特别讨人嫌。所以,我特别认同班干部轮换制,让孩子既有管理者的岗位体验,又有被管理的体验,既利于情商教育,也有利于能力培养。其实它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是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互相体谅。在轮换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一些你认为不会胜任的孩子做得比你想象的要好。什么是好的班级?每一个成员都尽力让自己的班级变得更好,这样的班级就是好的班级。
ab岗合作自主管理的方式是班干部轮换制的升级版,把ab岗作为一个一个的小单位,两人同呼吸共命运,这种革命友谊让人觉得特别温暖,也体现出对孩子的人文关怀。
《教育的本质》是值得一看再看的书,在我被青春期的儿子弄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书里的一些教育理念和交流技巧,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八
城市,按照经济学的理解,是一定规模的.要素在开放的空间形成的集聚,《城市的起源及本质》读后感。通俗地来理解,要素是指产业、人口、资本等。迄今为止,人类世界在聚落的形成和聚落组织上已经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化。第一次大的变化发生在新石器时代,它使人类从毫无定居场所到出现半永久性的农牧业村社,然后过渡到定居的乡村聚落;第二次大的变化是城市的出现;第三次大变动就是城市化。
从考古发掘所知,一般同意世界上的第一批城市主要出现在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
那什什么因素促成了城市的诞生?又为何在人类产生上百年后才有城市的出现?又为何是首先出现在上述的这些地方呢?关于城市起源的讨论,学术界并没有去的一致的见解。
我们所知,城市是供人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交流的载体,是人类衣食住行文娱休闲等一系列意识行为的场所。总的来说,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前行;事物必有双面性,反之,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推动镇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归结起来,城市的起源有以下几大方面:
(一)经济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此,经济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政治的辉煌,也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在古时,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剩余产品和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的产生;商品交换出现,继而就急需一个固定场所-集市便应运而生。一系列的经济改变最终推动了城市的出现。
(二)政治原因:
在阶级分化基础上产生了等级观念,由此而形成了首领,首领为维护和巩固统治,便在部落外修建城墙,这便是最早出现的城郭,读后感《城市的起源及本质》读后感》。早期城市是为了维护阶级统治而兴起的,例如中国的紫禁城。
(三)社会原因:
早期人类在满足了物质文明后,便开始向精神文明靠近,这边要求有一个固定场所供人类进行交流。
一般说来,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本质上讲,城市主要是就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而言,尤其是指一种不同于乡村生活方式的经济生活。因此,可以认为: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非农业各类产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与文化的中心。
对城市的本质的探讨众位学者观点不一,但总的说来,都涵盖了一层意思,即城市是一种人类文明。人类文明总的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城市的产生是物质文明推动的结果,反之也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城市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同时也促进着城市的发展。所以总的说来,城市是文明的象征,是文化的体现。
因此,城市所涵有的最主要目便是:营造一个良好发展环境,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良好的人居环境,延续我们已有的文明,去创造适宜我们的文化,为后人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九
在关于开展“读书.思考.进步”专题读书活动中,我一口气将《金融道》读完了,书中有对金融的动态了解,管理水平经验,有许多让人信服的道理和让人不敢想象的实例,通过一家弱势银行在短短近十年时间中、从无到有造就出一家业绩骄人的省级分行的经历告诉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
金融之道,常常在金融之外。我们信用社,从某种程度上说在金融业确实属于“弱势群体”,而我们服务的也往往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何因“弱势”而疯狂?我想,只有树立学习的观念,树立学习增长能力的观念,在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同时,主动走出去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解放了思想,看到了差距,更新了观念,理清了思路,创新观念有了转变,那工作能力就有提升。
“如何让一群思想各异的人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什么是员工每一?”这个提问深深地吸引了我,作为一个网点经理我应该如何做到这一点,我做得又合格不?记得当接任时我的第一份工作总结中提到的关于工作中的难题时,我提到网点的一位员工,我直接指出他不适宜做网点一线的工作,原因是他比别人做得差。后来我更新了观念,用自己的一套方法和该员工的自身努力改变了这一情形,现在他由一个别人都不想与他拍档做事的“新”员工变成了一个可能教导他人的“老”师傅,由以前要别人帮手“执手尾”变成现在主动要学新东西,主动问有什么要帮忙。一个有十年工作经验的“新”员工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变化这么大,新观念只有一个:
我不能容忍他不熟悉的业务由别人代他做,我要求他熟悉作为一个综合柜员需要熟悉的业务,可能也是机缘巧合,一批旧员工走了,换了一批新的员工,有些还是刚毕业的,这下不但没有人帮他了,反过来别人要请教他,借这个机会我要求其他员工让他独立去完成一个“教学”过程,如果教错了就纠正他,对了就赞扬他,因为要表现出比新人强,他主动去做一些以前对他来说“难度高”的业务,慢慢他的自信心有了,责任感有了,业务水平更是提高了不少,更让我感动的是三月时当我在计提一季度应付利息时他叫我教他,当我教完他后的'一个星期,他告诉我设计了一套程序,当输入原始数据后就可以直接打印计提利息的业务凭证,我们一试果然与手工计提的单据一下,他很开心,向每一位员工展示他的“战利品”。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许,有时你的一个微笑,一声赞许,可能就是别人的一支强心针,我庆幸我没有放弃这个同事,我也没有资格去放弃他,每个人都有他的能力和闪光点。同他向我们展示“战利品”的那一刻我感受到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比生计更可贵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工作所给予我们的,要比我们为它所付出的更多。如果我们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经验,那么,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
那如何让我们成为一个团队,如何让我不是一个人孤军作战呢?思考的答案是:
当时我也不知如何去纠正他们这种思想,或许连我自己也是这种思想,但在去年的三季度当我们的存款任务离完成是那么的接近,我们整个组,上至组长,下至每一位员工,都把冲业绩当成了自己的一项工作,知道有客户的私人资金在股票市场时会主动咨询客户是否有多余未入市的资金转过来做通知存款,刚好度过“国庆”的七天假期,可以让资金取得更高的收益,最后虽然我们差一点没有完成任务,但我们形成了一个团队,一个有初步凝聚力的团队,而在那个季度我们团队的奖金收入是辖内最高的,原来我们是做得最好的,所以我们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十
本书旨在梳理金融的观念和认识,所以运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和例子,看起很专业。由于我也是小白一只,没有大彻大悟,只有小小的感触和默默的无助。
看书的时候,我经常感叹这个书怎么没有被禁掉呢,这也使我有点乐观,毕竟民众还可以看到一定的真相。
作者反复提到我们的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原因有好多。其一,当经济改革解决温饱问题后,必须对体制进行改革,把权利关进笼子里,给予人们更多自由的选择。其二,政府控制的资源、土地、企业股权总的价值占整个中国社会财富的三分之二,其财富都流向政府,民众都没有获取这一部分的财富。国家干涉市场的方方面面,甚至连收废品的都要管理,然后民众又没有分享到国家发展带来的财富。
所以,能不伤心吗?国家拿着本应该属于民众的大量财富,不受人大的监督。经过了过去30年粗放型发展后,以出口和投资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继续,必须转型,增加对民间消费和服务业的依赖。
可是,现在体制还是老样子,老百姓哪里敢消费,贷款还的起吗?增加苛捐杂税不是古代政府的作为吗,现代社会怎么也走这条老路,比如说我想买个二手房,手续费七七八八的比买个新房还贵。
干预的越多,做假的就越多,整个社会不做正事,留着精力应付检查。
所以,作者尽管好心反反复复强调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条路很漫长。
这是一本让人看了有点伤心的书,当然它还是梳理了我对金融一定的认识。
1.现在这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被现代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给放大了,只要制度相对公平和保障低收入水平人口的生活水平正常的情况下,一定的贫富差距可以推动社会发展。
2.中国zhijia得成本低、效益高、处罚力度低导致zhijia越来越泛滥。
3.中国的股市也深受政府监管,因此很难真正反映市场的水平,不能真正鼓励到促进社会进步的企业,只会让劣币驱赶良币。
4.抱怨美元地位的等于抱怨美国的实力,而改变美国相对实力的最好办法是发展自己的实力,改良自己的制度和经济架构。在出现世界政府、超主权货币之前,推翻美元体系对世界经济都会是破坏性的。
私有制的国家民众越来越无私,公有制国家的民众越来越自私。体制真的好神奇。
作为普通的民众我只想看清这个世界更真实的一面,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至于,体制,呵呵哒!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十一
金融战败一书详细为我们介绍了20世纪的最后20年,日本经济如何从大喜走向大悲,美国如何使用货币这一“武器”将日本将推向第二次“战败”,自己却有再次崛起的整个过程及各项原因。
世界最大的债权国陷入经济危机,而对这个债权国负有巨额债务的,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却长期以来享受着经济的繁荣,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靠着其工业化基本完成的经济优势,又时逢全球化的工业浪潮,购买了大量欧洲债券,成为了第一个核心债权国。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华尔街金融大危机使得英国很快被美国取代。
美国作为唯一几乎未经战火的战胜国,工业实力,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虽然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中没有确立起美元的支配地位,但美国靠着马歇尔计划等对外援助计划和对外投资计划使得美元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巩固。而由于之后尼克松总统宣布的美元与黄金不兑换,导致了世界经济大混乱,各国的货币瞬间过度到了自由汇率制度,再加上两次石油危机,美国金融势力逐渐衰退,为了减少赤字,美国大量吸引外资,很快又一核心债权国日本出现了,日本作为债权国高高兴兴的迈入了美元世界,而想不到等待他们的确实一场损失巨大的金融战败。
日本购买的美国国债总额,1976年是19700万美元,10年后的1986年4年就达到了138亿美元。日本1985年一年对外投资额为818亿美元,其中535亿亿美元为债券投资。由于消费停滞和资本过剩的苦恼,日本国内,商品市场已经饱和,资本投资也缺乏出路,由于政府没有为此进行必要的国内改革,日本的资本主义便必然要寻找可以吸纳资本的“殖民地”,日美两国在80年代前半期共同上演了“强大的美国”“强大的美元”的剧目,日本显露出大债权国的头角,美国经常收支赤字则呈趋势。
广场协议后美元汇率从1美元兑换240日元到200日元,且马上到150日元水平,日本人的美元资产骤然减少了40%。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的日本个人投资家们均陷入巨额的汇率损失中,汇率差损失约达3.5万亿日元,造成这一严重后果的原因正在于日本对美国的巨额投资,如同对美国的贸易一样是“以美元结算”,大规模的资本流入他国并以流入国的货币结算,这是史无前例的。日本机构在广场协议后购买美国过国债规模却进一步加大,愈演愈烈,1986美元大幅度贬值,日本资金对美元投资债券却超过了上一年支撑着美国的财政赤字。虽然其中包含着一些原因如美、日、德的协调降息,使日美长期利率差保持3%,投资家预测汇率会上涨。但最主要原因还是一,日本特色的政、财、官关系,一些公司集团以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金融财阀为核心交叉持股。
一旦要出现决策,投资家们不得不迎合当局。二,泡沫经济的'虚度繁荣,也导致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之后1987年10月19日出现了“黑色星期一”即纽约股市大崩盘,为了防止美元暴跌,日本实施货币战略,大藏省决定提升日本证卷市场。之后日本投资家为了回避汇率风险开始转向实体投资,美国为了防止日本银行壮大,国际清算银行便出现了,协议规定银行的自有资本必须要达到8%。日本于是开始了两年多的2.5%超低利率政策,使得产生大量泡沫,飙升的股指、疯狂的地价、走向全球的日本电器,一切看似繁荣,然而泡沫终将会破灭,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多年的衰败。
日本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对于世界货币国的影响,就将日美两国的巨大经济体系直接用美元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储蓄过剩部分转移到了储蓄不足的美国,并通过美元中介使国民的血汗结晶丧失了它应有的价值。之后1990年美国新政府为了应对美资金够给能力削弱,吸引了亚洲、中南美等国家,是他们代替了日本资金弥补美国的赤字,同时为了美元稳定和强化,美国又采取了日元升值攻势,1995年4月达到了1美元兑换80日元的最高峰,美国依靠汇率市场摆脱了美元暴跌危机,下调利率致使股价上升,美元贬值促进了出口的发展,工矿企业复苏,三大类行业指数上升。1993美国实施放宽金融的政策,利用政府削减财政赤字措施的效果,乘企业经营好转之机增加税收比例,1998财政赤字扭亏为盈,赢得了前所未有的长期繁荣。
回头再来看日本的金融战败,首先,日本资金流入美国的资金主要是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的,而其真身是日本在对美贸易中获得的巨额贸易顺差和经常收支的顺差,这些支撑了日本购买美元的行为并扭曲了外汇汇率。日本将贸易顺差产生的剩余资金注入美国,美国则利用这些资金维持市场繁荣和日本商品的进口,这些反过来又刺激了日本贸易顺差的膨胀。日本用自己的钱买自己的产品,并把这当成了贸易顺差。
其次,核心资本输出国同时应该还是世界货币国,在数十年成为世界政治,军事核心,而日本作为美国的债权国,却要听任美元的摆布,日元在广场协议后一路升值,而为了应对经济衰退,又开始了长时间的低利率政策,却又导致了大泡沫的产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日本成为债权国时未能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金融经济的框架,或是“日元帝国”,当然日本的经济结构也存在缺陷,日本作为债权人拿的都是债务国的货币资产,即美元资产,所以美国玩弄汇率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减少自己的债务负担,同时还可得扼杀日本国力之益。而日本为免遭厄运,只得不断地苦心支撑美元,逐渐山穷水尽最终,走投无路。
现在再看看中国,与当时的日本是何其的相似,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18088亿美元,其中51%是美国的国债,同样也是出口型经济,股市和房市和当时的日本一样存在着泡沫,而且人民币也开始面临着升值的压力,如今中国代替了日本成为了对美的贸易顺差大国,且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似乎另一场金融战又要开始了,显然这场金融战我们不能输,因为我们输不起,我们不像当初的日本那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制度还不完善,如果遭遇一场可怕的金融洗劫,后果可想而知。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十二
一月的一个下午,像书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受命运的召唤一般,我被《炼金术士》这本书吸引,成为了它的读者。当我在书城的架子上看到它时,它似乎冲我发出了醒目的光,让我在成千上万的书册中,一眼便发现了它。直到我毫不迟疑地拿下了它去付钱时,才惊讶地想起,那是架上仅剩的一本《炼金术士》。几周后,当我在宁静的氛围中读完最后一个字时,我内心却激动地久久无法平静,它对我而言,是不是也是一个伟大的启示呢?因为我的心中有一个声音在回响着:“人应该学着去超越自己,追寻天命!”
《炼金术士》的作者是巴西的保罗科埃略,他是1996年世界十大畅销书作家之一。但他一开始并不是一个畅销小说家。他只是一个从小立志写书的人,因不被家人所理解,而被送进疯人院。这个人一直郁郁寡欢,从大学退了学就像嬉皮士一样四处流浪,他热衷于一些神秘的事物。直到八十年代中期,他沿着中世纪的古朝圣之路,历时三个月,徒步行走近六百公里,从法国穿越比利牛斯山脉,抵达西班牙的圣地亚哥,让他写成了纪实性作品《朝圣》,并大获成功,才算是圆了自己的写作之梦,而“圆梦”无疑是《炼金术士》这部小说的重要主题。保罗科埃略通过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寻梦之旅,告诉我们《炼金术士》是一本讲述一个人如何执着地实现自己梦想的传记。圣地亚哥不就是保罗科埃略吗?而他的这部作品正是用他的实践、体会来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完成自己的天命。
西班牙的牧羊少年圣地亚哥在家乡的一所神学院学习到十六岁,却不想成为父母所期待的神父,他对父亲说,他想外出旅行。父亲认为外面的世界和自己的小村子没什么两样。而男孩渴望了解外面。于是,父亲给了他三块古金币,让他成为一名旅行中的牧羊人。他祝福了儿子。儿子从父亲的眼中看出,他也渴望周游世界,但数十年来,为了水和食物,并总在一个地方睡,让他深埋了自己的这种渴望,而这种渴望是依然存在的。
牧羊少年赶着羊,每天都实践着自己的梦想:旅行。他相信当他厌倦的时候,也不会有多少遗憾,因为他已经去过了很多的城市,认识了众多的人、事,经历过许多幸福的时刻。但是后来,他常常做着一个梦,在埃及金字塔附近埋藏着财宝。一位吉普赛女人告诉他必须到埃及的金字塔去,才有可能解开他心中的迷惑。接着,他在路途中遇到了撒冷之王麦基洗德,他告诉牧羊人何谓“天命”,那位老人说道:
“那就是你一直想去做的事情,每个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都知道自己的天命。……在那时候,每件事情都清晰不昧,每件事都有可能。他们不会害怕做梦,也不畏惧去渴望生命中任何会发生的事情。……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一股神秘的力量将会说服人们,让他们相信,根本就不可能完成自己的天命。……这股力量看似有害,实则引导你去完成你的天命。它能锻炼你的精神、砥砺你的意志,因为在这个星球上存在着一种最伟大的理:不管你是谁,或无论你想做什么,只要你真心渴望得到某种东西,就放手去做,因为这种渴望产生于宇宙的灵魂。这就是你来到世间的使命。”
于是,牧羊少年卖了他的羊,开始去追寻他的`梦,跨海到埃及寻宝。他相信,实现梦想让生活变得有意思是完全可能的。可是,他的寻梦之旅在一开始便遭遇了挫折,他所有的钱财被人骗走了,他立刻成了一个漂泊在异乡的穷光蛋,而几个小时之前他还有自己的羊群和一段可以期待的爱情。命运总是会寻找各种机会来磨练追求梦想的人,沮丧和悔恨如潮水般地涌上了牧羊少年的心,他对生活的选择难道是错误的吗?你看,追寻天命,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改变原来的生活,本身就要求人承受迎接新生活极可能带来的痛苦,所以,我们有的人去尝试了,而有的人宁愿留在了永远的空想中。
不过,牧羊人圣地亚哥很快就从沮丧中解脱了出来,归根结底,他的全部愿望就是想要去认识一个全新的世界,哪怕他永远都到不了金字塔,但与任何一个他所认识的牧羊人相比,他已经走得很远了。因为,他超越了原来的自己。“只要乘两个小时的船,就能发现这么多与过去不同的事物,假如他们能知道这一点该多好啊!”当他疲惫地走在异乡却兴奋地感叹时,可能还未意识到,他和他的牧羊同行相比又岂止是多看了些事物而已。
圣地亚哥到当地的一家水晶店去打工,那家水晶店的生意长期不佳,但在牧羊人的巧思下,使得水晶店的生意愈來愈好,他也因此而挣得了一大笔钱,比他原先拥有的财富还要多。牧羊人打算回家了,现在,他可以比以前过的更好了,可他的梦想呢?当他收拾自己的行囊时,天命的呼唤又一次在他心中响起:
“当我真心在追寻着我的梦想时,每一天都是缤纷的,因为我知道每一个小时都是在实现梦想的一部分。当我真实地在追寻着梦想时,一路上我都会发现从未想象过的东西,如果当初我没有勇气去尝试看来几乎不可能的事,如今我就还只是个牧羊人而已。”
是回家过富足的生活还是继续冒险去追寻天命?牧羊人圣地亚哥又一次面临着选择,而且这个抉择比第一次要难得多。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选择很多,在利益和梦想面前,很多人驻足了,有多少人甘愿放下已有的成就、财富而去继续追求那似乎看不到尽头的梦想呢?在种种既得利益前,我们很难保持自己对于梦想的执着。
于是,圣地亚哥又一次上路了,因为他深知自己的天命究竟是什么。只有不断追寻,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生的快乐。他随着商旅来到撒哈拉大沙漠,并且赢得了一个姑娘的爱情。这时,他又一次想到了放弃,现在的他既有钱又有爱情,他不知道自己还缺少什么,他并不渴望金字塔的宝藏。然而,他又一次战胜、超越了自己,他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在炼金术士的帮助下,他学会了倾听自己的心灵。当他历经种种磨难之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天命。
《炼金术士》有一个戏剧性的结尾:牧羊少年最终找到了宝藏,而宝藏原来就埋在他故乡西班牙倒塌的教堂圣器室里生长着的埃及榕根下,牧羊少年原来就是从这里踏上寻梦的征程的,现在他从终点回到了起点找到了自己的宝藏。炼金术士是知道这个结果的,但并没在寻宝的途中告诉少年。少年问他为什么不能早早相告,让他“免受这次罪”,术士说:“如果我事先告诉你,你就不会看到金字塔。它们非常壮丽,你不这样认为吗?”
这个结局告诉我们:追寻天命的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牧羊人圣地亚哥的身上有我们一般人的影子,我们其实也常害怕我们所追寻的事物,觉得自己不配拥有,或是觉得自己沒有能力去完成它,久而久之,这些理想就离我们愈來愈远了,剩下的只是心中的遗憾罢了。但《炼金术士》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天命,我们所该做的就是去了解它,并拿出勇气去面对、完成。当我们越接近自己的梦想,事情就变得越加的困难,这便需要我们去一次次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美好的。愿每个人都能找寻到自己的天命,并发掘到生命中属于自己的宝藏。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十三
在关于开展“读书.思考.进步”专题读书活动中,我一口气将《金融道》读完了,书中有对金融的动态了解,管理水平经验,有许多让人信服的道理和让人不敢想象的实例。通过一家弱势银行在短短近十年时间中、从无到有造就出一家业绩骄人的省级分行的经历告诉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
金融之道,常常在金融之外。我们信用社,从某种程度上说在金融业确实属于“弱势群体”,而我们服务的也往往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何因“弱势”而疯狂?我想,只有树立学习的观念,树立学习增长能力的观念,在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同时,主动走出去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解放了思想,看到了差距,更新了观念,理清了思路,创新观念有了转变,那工作能力就有提升。
“如何让一群思想各异的人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什么是员工每一?”这个提问深深地吸引了我,作为一个网点经理我应该如何做到这一点,我做得又合格不?记得当接任时我的第一份工作总结中提到的关于工作中的难题时,我提到网点的一位员工,我直接指出他不适宜做网点一线的工作,原因是他比别人做得差。后来我更新了观念,用自己的一套方法和该员工的自身努力改变了这一情形,现在他由一个别人都不想与他拍档做事的“新”员工变成了一个可能教导他人的“老”师傅,由以前要别人帮手“执手尾”变成现在主动要学新东西,主动问有什么要帮忙。一个有十年工作经验的“新”员工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变化这么大,新观念只有一个:
不能对一个员工采取放弃的态度如果大家都放弃他,他也可能会放弃自己,当所有人都觉得他不行时,他可能也不觉得自己不行。
我不能容忍他不熟悉的业务由别人代他做,我要求他熟悉作为一个综合柜员需要熟悉的业务,可能也是机缘巧合,一批旧员工走了,换了一批新的员工,有些还是刚毕业的,这下不但没有人帮他了,反过来别人要请教他,借这个机会我要求其他员工让他独立去完成一个“教学”过程,如果教错了就纠正他,对了就赞扬他,因为要表现出比新人强,他主动去做一些以前对他来说“难度高”的业务,慢慢他的自信心有了,责任感有了,业务水平更是提高了不少,更让我感动的是三月时当我在计提一季度应付利息时他叫我教他,当我教完他后的一个星期,他告诉我设计了一套程序,当输入原始数据后就可以直接打印计提利息的业务凭证,我们一试果然与手工计提的单据一下,他很开心,向每一位员工展示他的“战利品”。
那如何让我们成为一个团队,如何让我不是一个人孤军作战呢?思考的答案是:
开心地投入工作当我刚到银花分社时,正好是存款大幅下跌时,当时我对固有的客户一无所知,对未来也没有信心,和同事们开完班后会的饭局聊天中我感觉到大家好像都觉得吸存与我们这些一线员工一点关系也没有,那是领导们的事,我们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付出太多,岂不被压榨了?当时我也不知如何去纠正他们这种思想,或许连我自己也是这种思想,但在去年的三季度当我们的存款任务离完成是那么的接近,我们整个组,上至组长,下至每一位员工,都把冲业绩当成了自己的一项工作,知道有客户的私人资金在股票市场时会主动咨询客户是否有多余未入市的资金转过来做通知存款,刚好度过“国庆”的七天假期,可以让资金取得更高的收益,最后虽然我们差一点没有完成任务,但我们形成了一个团队,一个有初步凝聚力的团队,而在那个季度我们团队的奖金收入是辖内最高的,原来我们是做得最好的,所以我们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还有一点让我现在还很感动的,3月中旬才收到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我们一季度的对公开户数是45户,因为开户所需的时间较多,有时员工觉得“挺累”一个活,而当时我们还差十多户任务数,但时间只剩下差不多一周的工作日,当我看到每有客户要求开对公户时,办理业务的员工那种私下暗喜的表情,当最后一天我们以超出任务的业绩完成了该项任务那种欢呼时,我真的感动了,我们从这种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
既然我们选择工作,选择为信用社工作,何必让工作牵着自己走,何必让工作成为自己的负担为何不付趁机为工作付出满腔热忱,去享受工作的快乐,因为工作本身就是生活一个重要部份。
下一个问题是:如何让我们这个“弱势群体”也疯狂呢?记得几次开会领导都和我们说,这个世界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金融道》中思考也让我找到了答案:
在今天,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一名职工,一名网点负责人,我认为需要的不只是学习业务书籍上的知识,而是更需要一种精神,一种工作的态度,对上级的指令,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在日常工作中全力和同事配合做好工作,对同事提出的帮助要求,不找任何借口推托或延迟。说得有位名人讲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自己有系鞋带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的机会,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对借口的态度,把寻找借口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努力工作中来。因为工作中没有借口,人生中没有借口。
读了这本书后受到的启发确实很多,也进步了很多,我很庆幸自己能在此时此刻读到了这本好书。它不仅端正了我的工作态度,也为我提出了正确的工作目标。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基层网点负责人,我努力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闯出一条新路,进一步解放的思想空间,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推动农信新一轮的改革发展。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十四
看完这本书,最大感受是相见恨晚。陈教授出版这本书出版的太晚了。如果早在几年前能看到这本书,恐怕本人就不会做出提前还房贷的决定了,现在可能就是拥有几套房子的业主了。
二、两方面评价:
1、积极的方面:本书用通俗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对金融的本质做了一个经典的阐述。个人印象最深的核心观点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钱、资本及财富的三大关系;二是国家财富、企业资产与收益、个人未来收入、土地和自然资源四大资本来源;三是市场化、私有化、法治化等资本化三大助推因素。
2、不足的方面:一是关于孝道文化的阐述有偏激之嫌。有孝心是作为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家庭道德,随着社会发展的特别是市场化的发展可能会在孝心表达的形式、方式上发生变化,但绝不是不再要孝道,终结或淘汰孝道文化,而应该是在文化体系的部分内容上发生变化,但人应有孝心的根本要求不应改变。
二是对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陈教授一语中的,指出是因为委托与代理的链条太长、花别人的钱不心疼而导致而成,但对如何防范和治理金融危机,特别是对我国在今后大力发展金融业的过程中如何有效防范金融危机,并未提出系统、具体、专业的对策与举措。
三、三层面反思。
1、对于国家层面:一是金融的发展会带来财富的增长,我们国家的金融化程度还很低,国家应围绕三大助推因素,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不断提升资本化水平;二是国富不如民富,国家应尽量用公债来补充财政赤字,少征税,藏富于民,把钱留给国民投资创业。
2、对于公司层面:一是对于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企业,要认清形势趋势,紧抓大好时机,借势实现跨越发展。二是要学会把企业资产与未来收益资本化,让企业自身更富有,更有实力。
3、对于个人层面:一是要学会用将个人未来收入资本化的手段来增加个人财富,均衡使用、享用个人财富。二是为了降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或者提高未来收入水平,避免因年龄等原因而贬值或加快贬值速度,我们应着眼长远,面向未来,一方面要立足自身职责,扎实做好工作,用我们的才华与智慧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只有公司基业常青,我们的未来收入才有保障;另一方面,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加强自身,丰富个人实践,不断提升个人素质能力与市场竞争力,通过个人价值的不断提升去应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避免资本化的`前提、基础出现偏差。
四、四点延伸思考:
1、我们应当购买什么样的股票?在资本市场不够健全发达的情况下,更多的是靠投机,但在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前提下,我们应当购买公司未来收益较大且确定性较高的股票,应当搞价值投资。
3、公司在资本化、金融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在国家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其地位将越来越高,作为一名企业人,我们倍感自豪,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即中央电视台的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会对公司这一企业形式的发展历史及其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与所起的作用,有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4、要正确对待财富。正如《财富如水》中所言,财富与水有着许多共性,都可流动,都有可能会蒸发或挥发,甚至被冻结。最重要的一点,水有两面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没水喝人会渴死,但喝多了则会撑死或毒死,财富亦是如此。我们要明财性,审财情,结财缘,还财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散之亦有道。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十五
乔治索罗斯可谓是金融圈里最出名的投机客。()93年成功打败英格兰央行,做空英镑赚到20亿美元。97年亚洲金融危机更被人指责为始作俑者并赚得巨额利润。创办量子基金28年(19691997),资产由400万美元变成了60亿美元。对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任何金融业者都不得不心怀敬畏。其地位如同篮坛的乔丹,八卦圈的宋祖德。最近难得闲下来有时间,正是满怀敬畏和憧憬的心情打开了索大爷的著作《金融炼金术》。
在写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索罗斯和这本书先。
索大爷1930年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老爸是律师,家境富裕。1944年为躲避战争灾难,全家开始流亡并最终在1947年来到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读了个本科,专业是哲学。没错,索同学当时学的就是哲学,而且此后他再也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那些博士头衔都是名誉的。“离开大学后经历了多次不明智的尝试,最后成为一名国际股票套利商,先是在伦敦,后来在纽约。”其实从索同学的讲述来看,当时就是一个股票分析师,向美国人推销欧洲股票。在挖逐渐在几家投行崭露头角之后,他的野心也逐渐暴露出来。不甘心为别人打工的他在1969年与他人合伙创办了量子基金。此后就是他在金融市场中的几十年惊艳演出。80年代末在旗下几只对冲基金走向正规,逐步退居二线,开始从事促进国际(主要是东欧)自由化、开放化工作和慈善活动。其间还来过中国,估计也曾试图鼓动中国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的复兴之路。
《金融炼金术》是一本讲金融市场的书,但既不同于学术大师的“固定收益手册”,也不同于股市名嘴的“股市金手指”、“股神秘籍”之类。它更像一本索罗斯在讲自己对金融市场、对宏观经济的认识的哲学基础。所以我觉得加一个副标题可以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的内容《金融炼金术索罗斯金融哲学的理论基础及实务》。
这里强调哲学基础,主要是索同学似乎对自己的哲学基础颇为得意,在书中反复强调。特别是在再版的序中,索同学更是通过对前版序中一些对经济学理论的批评进行了自己批评,来进一步展示自己对金融、对经济的认识在哲学高度的高人一等。
然而读完了整本书之后,我觉得索同学的嚣张是有资本的。可以说在之前读过的任何一本关于经济、关于金融的书中都没人探讨过索同学的反射理论;在实际的投资者中自然也没有其他人按照他这种理论去理解市场和进行投资或投机。
传统的经济金融理论假设参与者是理性的,总会根据当前的供求关系做出利益最大化的决策。而供求关系由基本面决定,在分析框架中属于给定的因素。比如说股票市场,股票的内在价值决定了股票的价格,价格会有波动,但市场最终会是正确的,在供求双方的博弈下价格最终会趋于均衡状态——股票的内在价值。而索同学在工作中发现,股票的价格经常大起大落,很少会停留在均衡状态(如果有这样一个值的话)。难道所有经济学家都在骗人不成?在书本中找不到答案的索同学充分体现了爱读书不死读书的钻研精神,在反复思考、系统分析后发现了问题所在。
1、不能像研究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研究者是独立于研究对象存在的,换句话说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客观的。例如两个数学家对一个猜想进行研究,他们最终的成果——证明过程可以有一个客观的统一的标准被其他数学家所验证。而如果他们的证明过程如果是正确的(这是可验证的),那他们对猜想的结论一定是一致的,要么都认为是对的,要么都认为是错的。研究的对象,某个数学猜想不会因为某个数学家的研究而从对的变成错的。而在社会科学中,比如金融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判断会影响市场本身。如果一个研究员发布报告说某只股票具有投资价值,股价难免受到影响。
2、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不全是理性的。事实上这句话估计所有经济学家都认同,但传统的经济学总是在假定人是理性的前提下研究问题。经济学家都回避了这个问题,认为如果没了这个假设,就无法研究经济学。而索同学说:错了!传统的经济学在人是理性的假设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跟现实世界完全不符,以后经济学再这么走下去是没有前途的。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判断难免有偏差,应该考虑在允许这种偏差的存在下研究金融市场,这才是现实意义的经济学。
3、市场很少处在均衡状态,研究均衡状态的学说都可以认为是没用的,应该去研究价格变动的过程。这点确实很有道理,对于金融市场来说,参与者关注的就是价格的变动,就是要在动态的过程中赚钱,而不是知道在未知的某个均衡状态的价格。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十六
我们应当站在历史的高度,认识人性、管理、领导、领袖的本源。且看孟子如何说:
孟子曰: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孟子说:“依靠武力假借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有大国为基础;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有大国做基础――商汤凭七十里(创王业),文王凭百里见方称王。靠武力能使人服从,但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因为他们力量不足没有办法而已;靠道德能使人服从,而且是让他们心里高兴而真心服从,就像七十二弟子敬佩孔子那样。《诗经》上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就是这个意思。
成功之路,你要思考:你能否让你的属下心悦诚服的追随你?
以德服人,征服人心之秘也。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十七
正如城区联社领导在推荐这本书时所说的一样,《金融道》它确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金融业员工读本,在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后,仍在为书中所阐述的那些独特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风格所感到激动和振奋。杭州广发dd一家弱势银行在短短近十年时间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造就出一连串骄人业绩的背后,所发生的让人不敢想象的事实,反映出来的许多让人信服的道理,对于我们信合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服务有着深深的启发。
员工第一。
在金海滕行长的建行核心观念中,我读到这样一句话:“员工第一”。这句话在我看来有些震惊,多少有些别出心裁,这和一直众多银行提倡的“顾客就是上帝”的行为标准有些背道而驰。但他是这样理解的:“所有服务工作,都是需要员工去做的。顾客就是上帝,这就意味着员工必须去把顾客当朋友,最终去实现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而员工,是我们事业的基础,就必须放在第一位。”这句话一直也是杭州广发管-理-员工的理念,我想这正是解决很多问题的关键,也是对“以人为本”企业理念最实际的诠释。杭州广发倡导的是真正的关爱员工,充份发挥出每一个员工自己的潜能,让朴实枯燥繁重的工作变成员工乐意的“快乐劳动”,这种快乐是发自每个员工内心的。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许,有时一个微笑,一声赞许,可能就是别人的一支强心针。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比生计更可贵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得到一种成就感和乐趣,这样的成就感和乐趣就是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一部分;工作岗位所给予我们的,要比我们为它所付出的更多。如果我们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经验,那么,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员工第一”推崇的是积极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做事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拓做事业的创业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他们的事业充满勃勃生机的力量源泉。
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顾客。
这句话也是我们张湾信用社彭刚主任经常教诲我们的一句话,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要用感恩的心来接待客户。是的,只有发自内心的感恩服务,客户才能满意接受,客户才能被感动,这种感恩是相互的,你对客户的感恩的服务最终才能换来感恩的回报。中秋前夕,一个大伯手持一张存单,到杭州广发要求办理存单质押贷款,这张存单的金额只有500元,而且他要贷的也是500元,贷款期限也仅有一个月。如果按照收入成本计算,利息收入微乎其微,银行还要付出人力成本和资料的工本费。但是杭州广发却认为这正是老百姓对银行的信赖和支持,通过做这笔业务杭州广发迅速在市民心目中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以至于后来杭州广发的人出门打的连的哥都感激不收打的费。以一滴感恩之水换来了涌泉的回报,对客户的感恩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别人,这样客户才能带着美好的心情离开,而我们的工作才能更上层楼,我们的事业才能进步。什么叫优质?用心是关键,如果干什么事情不用心,那就一定是在应付。不是发自内心的工作,一定很累。我牢牢的记住了金海滕行长的一句话:一个人的价值就是感动别人,一个人的享受就是被别人感动。
细节决定成败。
金融是需求的产物,它不是账面游戏。我们信用社在网点覆盖上与国有银行相比有巨大的优势,把金融服务延伸到居民的家门口,把贴切的服务和居民要求一致,顺应客户的要求,就要从一切细节做起。有时候,细节就决定了一切。
的春节,许多市民都希望兑换一些新钞做新年的“压岁钱”用,但遭到了许多银行的拒绝,只有杭州广发在接到媒体的咨询电话之后,立即成立了专项应急小组,两个小时内,一个特别的服务方案开始实施,市民不仅可以到杭州广发各个支行的柜台兑换新钞,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动柜员机取到一定数量的新钞,尽最大可能的满足了市民们过节的需要,当地的媒体和老百姓无不对此事赞不绝口。为了市民们这样一个非常细小的要求,在这两个小时的背后,杭州广发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接到咨询电话15分钟后,各个部门齐聚行长室开始研究可行的服务方案,第一时间做出服务安排和承诺,第一时间从萧山、余杭紧急调用数百万元的新钞以满足供应量,第一时间解决了自动柜员机新钞不吐钞的技术问题。如果杭州广发接到这个电话也借故推托,也没什么大错,只不过也杭州广发也从此将混同于“其他的银行”,正是由于在这样的一个细节上的重视,以小事为突破口,主动跟进,才凸显了杭州广发的服务理念。这个“新钞事件”只是他们一个服务案例,优质服务只是做为他们所有员工最基本的要求,而不是最终的要求。他们把优质服务做为他们服务的底线,要求每一个员工,在对待每一件事情上,都要将服务做到优质。这就是他们注重的细节,是服务到家,而不是服务到位。
金融之道,常常在金融之外。我们信用社从某种程度上说在金融业确实属于“弱势群体”,杭州广发金海滕行长却说:我们的起点不高,我们总行的牌子不够好,我们什么都可以选择,但唯一不能选择的就是出身。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起点是弱势而把我们的服务也变成了弱势。我想,只有树立学习增长能力的观念,在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同时,主动研究先进单位的经验成果,解放了思想,看到了差距,更新了观念,理清了思路,创新观念有了转变,那工作能力才能提高、服务质量才能提升、我们的事业才能进步,我想我们每个信合人也能和杭州广发他们一样,越来越好,越来越强。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十八
今天看完了一本书-《贫穷的本质》,这本书里详细介绍了作者和他的搭档在世界范围内做的有关贫穷现象的调查。在看到最后一章有关政治的内容,说到了印度等国家的村委管理及个人的选举权利。我就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生活的村庄,在我印象中,只有上小学的时候有过一次公开投票,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了。
还有他们国家小孩的教育,很多家长都没有让自己的孩子上学,理由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以后会不会孝敬他们。而我从身边的很多现象中,看到现在的家长很注重自己孩子的教育。尽可能的送自己的孩子去更好的学校学习,希望老师关心自己的孩子。可是我们村里的小学一年级,三个村庄的学生只有一个班级,班里有80多个孩子。一个老师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呢?而且大多数孩子的家长都外出打工,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很多都是小学没有毕业,而且村里农活繁忙。鉴于此,很少有家长有时间耐心地辅导自己的孩子。在我所知道的,很多优秀的孩子都有一个有责任心的爸爸妈妈。读后感·他们不只是嘴上说说要好好学习,而且也亲自辅导他们,陪着他们学习,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有这么一位有心的家长,孩子学习肯定会很优秀。
在我大学的时候,会计老师说:“对于企业来说要开源节流。”在这本书中,作者也说道,对于那些做小意的人来说,每天少买一杯茶或一包糖果,一天天节省下来的钱就可以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进而少贷款和少付利息。而我觉得对于也一个家庭是这样,拥有更多的流入资金,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就能为家里存留一笔钱,用于应对紧急情况的发生。
贫穷不是一代人就可以完全改变的,让家庭变得富裕需要两代或者三代的人才能改变。一点一点地去改变,一点一点地去积累,不偷懒肯努力。我们总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十九
金融战败一书详细为我们介绍了20世纪的最后,日本经济如何从大喜走向大悲,美国如何使用货币这一“武器”将日本将推向第二次“战败”,自己却有再次崛起的整个过程及各项原因。
世界最大的债权国陷入经济危机,而对这个债权国负有巨额债务的,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却长期以来享受着经济的繁荣,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靠着其工业化基本完成的经济优势,又时逢全球化的工业浪潮,购买了大量欧洲债券,成为了第一个核心债权国。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华尔街金融大危机使得英国很快被美国取代。
美国作为唯一几乎未经战火的战胜国,工业实力,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虽然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中没有确立起美元的支配地位,但美国靠着马歇尔计划等对外援助计划和对外投资计划使得美元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巩固。而由于之后尼克松总统宣布的美元与黄金不兑换,导致了世界经济大混乱,各国的货币瞬间过度到了自由汇率制度,再加上两次石油危机,美国金融势力逐渐衰退,为了减少赤字,美国大量吸引外资,很快又一核心债权国日本出现了,日本作为债权国高高兴兴的迈入了美元世界,而想不到等待他们的确实一场损失巨大的金融战败。
日本购买的美国国债总额,1976年是19700万美元,后的1986年4年就达到了138亿美元。日本1985年一年对外投资额为818亿美元,其中535亿亿美元为债券投资。由于消费停滞和资本过剩的苦恼,日本国内,商品市场已经饱和,资本投资也缺乏出路,由于政府没有为此进行必要的国内改革,日本的资本主义便必然要寻找可以吸纳资本的“殖民地”,日美两国在80年代前半期共同上演了“强大的美国”“强大的美元”的剧目,日本显露出大债权国的头角,美国经常收支赤字则呈趋势。
广场协议后美元汇率从1美元兑换240日元到200日元,且马上到150日元水平,日本人的美元资产骤然减少了40%。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的日本个人投资家们均陷入巨额的汇率损失中,汇率差损失约达3.5万亿日元,造成这一严重后果的原因正在于日本对美国的巨额投资,如同对美国的贸易一样是“以美元结算”,大规模的资本流入他国并以流入国的货币结算,这是史无前例的。日本机构在广场协议后购买美国过国债规模却进一步加大,愈演愈烈,1986美元大幅度贬值,日本资金对美元投资债券却超过了上一年支撑着美国的财政赤字。虽然其中包含着一些原因如美、日、德的协调降息,使日美长期利率差保持3%,投资家预测汇率会上涨。但最主要原因还是一,日本特色的政、财、官关系,一些公司集团以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金融财阀为核心交叉持股。
一旦要出现决策,投资家们不得不迎合当局。二,泡沫经济的虚度繁荣,也导致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之后1987年10月19日出现了“黑色星期一”即纽约股市大崩盘,为了防止美元暴跌,日本实施货币战略,大藏省决定提升日本证卷市场。之后日本投资家为了回避汇率风险开始转向实体投资,美国为了防止日本银行壮大,国际清算银行便出现了,协议规定银行的自有资本必须要达到8%。日本于是开始了两年多的2.5%超低利率政策,使得产生大量泡沫,飙升的股指、疯狂的地价、走向全球的日本电器,一切看似繁荣,然而泡沫终将会破灭,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多年的衰败。
日本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对于世界货币国的影响,就将日美两国的巨大经济体系直接用美元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储蓄过剩部分转移到了储蓄不足的美国,并通过美元中介使国民的血汗结晶丧失了它应有的价值。之后1990年美国新政府为了应对美资金够给能力削弱,吸引了亚洲、中南美等国家,是他们代替了日本资金弥补美国的赤字,同时为了美元稳定和强化,美国又采取了日元升值攻势,1995年4月达到了1美元兑换80日元的最高峰,美国依靠汇率市场摆脱了美元暴跌危机,下调利率致使股价上升,美元贬值促进了出口的发展,工矿企业复苏,三大类行业指数上升。1993美国实施放宽金融的政策,利用政府削减财政赤字措施的效果,乘企业经营好转之机增加税收比例,财政赤字扭亏为盈,赢得了前所未有的长期繁荣。
回头再来看日本的金融战败,首先,日本资金流入美国的资金主要是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的,而其真身是日本在对美贸易中获得的巨额贸易顺差和经常收支的顺差,这些支撑了日本购买美元的行为并扭曲了外汇汇率。日本将贸易顺差产生的剩余资金注入美国,美国则利用这些资金维持市场繁荣和日本商品的进口,这些反过来又刺激了日本贸易顺差的膨胀。日本用自己的钱买自己的产品,并把这当成了贸易顺差。
其次,核心资本输出国同时应该还是世界货币国,在数十年成为世界政治,军事核心,而日本作为美国的债权国,却要听任美元的摆布,日元在广场协议后一路升值,而为了应对经济衰退,又开始了长时间的低利率政策,却又导致了大泡沫的产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日本成为债权国时未能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金融经济的框架,或是“日元帝国”,当然日本的经济结构也存在缺陷,日本作为债权人拿的都是债务国的货币资产,即美元资产,所以美国玩弄汇率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减少自己的债务负担,同时还可得扼杀日本国力之益。而日本为免遭厄运,只得不断地苦心支撑美元,逐渐山穷水尽最终,走投无路。
现在再看看中国,与当时的日本是何其的相似,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18088亿美元,其中51%是美国的国债,同样也是出口型经济,股市和房市和当时的日本一样存在着泡沫,而且人民币也开始面临着升值的压力,如今中国代替了日本成为了对美的贸易顺差大国,且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似乎另一场金融战又要开始了,显然这场金融战我们不能输,因为我们输不起,我们不像当初的日本那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制度还不完善,如果遭遇一场可怕的金融洗劫,后果可想而知。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二十
《金融的本质》完整记录了伯南克所作全部四讲讲座,第一讲美联储的起源与使命,第二讲二战后的美联储,第三讲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反应,第四讲危机的后遗症。媒体讨论较多是第三讲和第四讲,因为这两讲重点介绍了美联储在次贷危机期间政策制定的考量因素和决策程序,在某种程度也被视为是伯南克对其危机处理措施批评意见的辩解和回应,具有“揭秘”效应,自然也十分吸引眼球。剖析和反省次贷危机的作品早已汗牛充栋,伯主席的评点虽然精道但新意不多,通读《金融的本质》全书,反倒是前两讲关于央行职能和美联储历史这些看似abc的内容,通过伯南克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解读,更引发我的兴趣。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中央银行具有货币发行权、市场规则制定权和监管权,因而成为金融市场的“首脑机关”。一般认为,央行应当具有独立性,最好不受政府的微观干预,目前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也确实具有很大的政策自主权。长期以来,一种批评声音认为我国央行缺少与主要经济体央行一样的独立性,货币政策掣肘过多,金融部门成为政府意志的附庸。也有很多研究认为,政府干预央行决策并不能提高经济政策的效率,相反还会造成社会福利损失。我国货币政策始终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两者搭配关系大致根据经济增速和通货膨胀水平决定。这种“两手抓”的经济治理模式似乎是十分奏效的,最好的证据是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功。但是,随着经济结构转型深入,市场化程度提升和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异化,缺少可预测性和独立性的货币政策在效果上越来越表现出难以驾驭的复杂性,如同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性格中多了叛逆的成分。
货币政策的影响需要通过特定的渠道层层传导,大家最熟悉的传导渠道是利率渠道,也就是央行通过调整市场关键利率(在我国主要是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影响资金价格,进而影响市场长短期流动性水平。除了利率,信贷也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货币政策导向可以通过金融机构融资供给量的变动体现。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在我国,信贷渠道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要明显强于利率渠道。近年来有学者还提出了货币政策传导的风险渠道理论,即央行的货币政策会改变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风险偏好,经验证,货币政策的风险渠道在我国也显著存在。考虑到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实际影响力,可以认为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货币政策实施工具的角色。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根据央行货币政策节奏而逆周期“翩翩起舞”也就不难解释了。
古语云,谋定而后动。央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属于经济生活中的“顶层设计”,对每个企业乃至个人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货币政策调控工具,无论是市场化的还是行政化的,都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和透明易懂的实施原则,盯紧主要矛盾,为核心目标服务。回归和坚守维护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两大本职,告别过多包揽经济社会发展使命的“父爱主义”,是对央行保持战略定力的考验。好的央行不会同时追逐两只奔跑的兔子,这也是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道出的“金融的本质”。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二十一
很久没看经济类的文章了,看完陈志武《金融的逻辑》,摘录读后感如下,以督促自己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下面从家的角度分析金融存在的意义以及其重要性:
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空间的价值交换。在古代社会,因为交通、生产的不发达,金融的发展没有社会土壤,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的不存在。世界各地的人都会把家作为基本单位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发展。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基础是契约架构与个人权力的保障,因为价值的跨空间、时间交换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去确保交换的公平性!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其实就是一种规避未来风险的隐形投资,而血缘关系就是人格化了的契约架构!典型例子就是“养子防老”,父母担心老无所养,在年轻时会把大量时间、金钱投在孩子身上,以期待老有所养,这其实就是一种人格化了的金融投资!
“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金融学方面也可以得到解释。如上所说,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家隐性来说是为了规避未来风险,是经济交易的初期形式。父母养孩子的目的是防老无所养,因此,小时候孩子必须对父母服从,要不长大还了得!这种情况就削弱了家的另一种功能---情感交流,孩子的个性受到严重压制,整个社会缺失创新气氛。儒家的长幼有序,三纲五常从道德上给与限制,是孝文化的制度保障,如果子女不孝,那么不仅家庭内部,社会方面也会给与不孝子女以巨大压力。这样,家文化带有很重的责任与义务感,极大地剥夺了孩子的权利,压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经济独立是个人自由的基础。所以就要找另一种方式去规避家庭风险,那就是现代金融!
信为万善之本,疑是众罪之根。信自己,也要信别人;信现在,也要信将来;信亲人,更要信不相识的人。只有这样,金融才能发挥其融会时间,跨越空间的功能,取长补短,各取所需,真正的达致个人的自由解放。而这一切,需要以制度为基础,建立起值得信任的制度,并通过制度使“信”得以真正实现。
二、发展需要是最大的人性尊重。
通过对各国发展模式的研究,发现有钱的反而没有发展,而借债的反而发展得好。例如英美,从几百年前至今,一直处于借债发展的模式之中,而历代中国,几乎都没有缺过钱。通过对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加大对现状的投资,从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这就是金融对于国家、乃至个人发展的最大功劳。由此思及个人的发展,当我们投资于现状时,也想到正是国家金融乃至父母的投资,我们在现在才有更多的本事来发展。而我们现在,也要不遗余力的投资于自己,使自己的.身心、技能不断的得到提升,以金融的思维不断的发展,积极进取。
以下是陈志武的经典语句:
1、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有财富但没有资本的社会;
6、当一种经济交易夹杂着其他因素---友谊、情感和亲情---那么,只会污染人类关系的灵魂。从人类的经验看,经济交易交给市场,感情交流留给家庭,这是最好的一种安排,也是市场化分工发展的总趋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二十二
最近读了《贫穷的本质》一书,该书的作者是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ee)与埃斯特·迪弗洛(estherduflo)。其中,前者获得了世界诺贝尔经济学奖项。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超过10亿人生活在每天生活费不足0.99美元的贫困线以下。《贫穷的本质》一书对这一系列人群做了调查研究,并列举了可能导致他们贫穷的原因(这或许对改善我们未来的阶级有所启发)以及讨论了如何带领他们走出贫穷(本文不做讨论)。本文是作者自己阅读完全书后对整本书的归纳总结与个人思考。
一.信息来源。
1.错误的信息。
根据阿比吉特·班纳吉的调查,很大一部分的贫穷群体在生病的时候,倾向于寻找“巫医”(依靠祈祷等传统方式来进行治疗);这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的所谓的“药物”,不光对治病无益,还有害。
作者想起来在中国内地支教的经历,当地农民有祈求丰收的习惯;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把本可以用来买大棚或者化肥的钱拿来祈求丰收了。(事实上,他们在这方面的支出近乎为0,多数人依旧相信农业是完全依赖于天时的)没有大棚技术的保护,在天灾发生时,神灵也救不了你。
错误的信息会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在城市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错误还有很多:比如最近最火的一个央行发行了数字货币,市面上的数字货币可以自由流通。有相当一批中产阶级涌入到这个领域中,然后......,就被收了一波智商税。
2.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个信息。
在书中,作者所调查的大部分区域,都有专门针对穷人的福利政策。(例如:免费疫苗,义务教育,有补贴的必要生活用品等等)但是,很奇怪的是,享受到这一政策的穷人并不多,抛开前两个不谈,有补贴的必要生活用品,比如蚊帐,的普及率也才达到70%多。(而且是在政府全额补贴的情况下,在某些热带地区,当地的蚊子所携带的病毒很有毒性——作者注)有很多人没有享受到这样的福利,一些人觉得蚊子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们对蚊子传播的疾病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另一些人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个政策,也就不用说去领这些东西了。
作者接触的相当一批同学里,很多人对金融缺乏基本的了解;其中一位同学的父亲,更是将存银行作为理财的近乎唯一手段。他们对当下的金融政策几乎一无所知,他们的财富增长速度也许很难跟上通货膨胀的速度了。
作者所听说的一个故事里,几个人凑了几千万去炒小盘股;由于这个盘整体资金量的缺少,他们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庄家。他们就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这个特点,反复割散户的韭菜——由此可见某些信息的重要性。当你有正确信息的时候(比如这里的未来股票走势信息),你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决定,从而能致富。
3.信息难以被理解。
某些信息,需要特定的专业人士才能理解,富豪或者政策决策者的身边一般都有自己的专家团队,他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往往会依赖于这些专家团队;而相比之下,穷人只能依靠自己的理解来决策,而这些理解往往都是错误的。
二.做正确的决定。
1.什么是正确的决定。
人生就像一个资本市场一样,你投入时间、金钱,它就会产出一些东西来。(这些产出物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但是,很多时候,投入之后并不一定马上能看到产出,往往要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看到产出。比如教育,我们要投入大把大把的时间、以及费用,而产出可能要到20多岁才能看见。再比如保险,今天买的保险,也有可能是为了防止十年之后的那一场重病。
投入在现在,产出在未来。这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高瞻远瞩,看到未来的收益。
2.做这些正确的决定对他们来说成本太高。
但对于穷人来说,这项决定很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手里的资本很有限。根据阿比吉特·班纳吉的调查,贫困农村地区的重病保险参保率很低很低,而在一场重病之后,这些本就贫困的家庭,会陷入高利贷等陷阱。他们很多人都知道这样的重病是他们无法负担的,但他们迟迟没有购买保险,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手里的钱本身就不多,刚刚够生活而已,一旦购买了保险,他们可能连明天的饭都没的吃了——这样也就陷入了贫困陷阱之中。
三.社会环境对穷人并不太友好。
1.服务于穷人的公共服务成本高。
发展中国家的很多银行都不支持穷人开户,原因是因为每开一个户头银行都要承担一笔相应的文书办公服务支出,而这些穷人可能一辈子存的钱都赶不上这一笔支出,更不用说他们带给银行的收益了。
作者支教的地方,很多农村家庭用的都是没有经过自来水厂消毒的天然水。这是因为:铺设管道、安装水表都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而这些家庭可能很少使用自来水;对于自来水厂而言,在这个地方普及自来水的使用是亏本的生意。
2.穷人享受公共服务的成本过高。
作者支教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乡镇卫生所,它时常关门,很多时候并没有提供它应有的服务。这也导致当地人在生小病的时候扛一扛就过去了,只有到生大病的时候不得已才到城里去看病。对于他们而言,花一天的时间去城里看病,往往会影响农业的收成;去医院看病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对他们而言太高了!
四.政策与政治制度。
1.的影响。
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有帮助贫困人群脱贫的计划,并为此设立了专门的基金支持。但是,目前来看,这个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印度,阿比吉特·班纳吉所调查的区域,很多村都有来自中央的专项援助。(例如教育基金、医疗基金)但是,这些援助很大一部分都被当地的村长或区长这一类人掉了,真正用于支持穷人发展的钱并不多。
2.整体政策的偏差。
有的国家地区对富人友好,例如美国,特别是特朗普上台之后,取消了对穷人的很多补助(例如取消了310w美国人食品券的补助、“生命线”计划等等)这样让这一国家地区的穷人更无翻身的希望,他们将不得不把自己赚的大部分钱用到日常开支上,无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五.意识形态和惯性。
1.意识形态。
作者支教时拜访过的两个家庭,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家庭的孩子每天读完书就是玩玩玩,他的父母甚至他们自己都觉得他们这辈子也只能这样了。另一个家庭的父亲拼命打工养家,她的女儿也不负众望,书读的还不错。有一些穷人的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定了,无法再向上跨越阶级了,事实上,这是错误的。因为,教育——是可以让一个一穷二白的人过上小康生活的,幸好可以看见的是,越来越多的来自中国贫困山区的孩子,通过读书,跳出了贫穷陷阱,进入到城市里工作,虽然过着租房的生活,但生活起码比山里惬意许多。
读书(虽然作者觉得存在边际效益递减的问题)是可以让一个人过上小康生活的。这个社会并没有到完全丧失阶级流动性的地步。
2.惯性。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一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子女的行为准则是受父母的影响的。在电影《触不可及》中,黑人保姆一提到女人,想到的就是sex,约会等等;而剧中的白人富豪想到的则是这个女人是他的笔友,两个人在精神层面上交流甚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穷人刚生下来的时候,身边的环境也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比如一段时间很有名的校园里的“社会人”;在某些学校,招小弟,打架斗殴是很常见甚至是引以为傲的;而在另一些学校,每一个学生都以好好学习为荣。身边所处的环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二十三
本周读了两本书,第一本是梁恒写的《与索罗斯一起走过的日子》,这本书记载了他和索罗斯。的珍贵友情,这。本书是碰巧接触到的,于是就有了看第二本的欲望;第二本是索罗斯写的《金融炼金术》,这本书一开始我不敢读,因为很多人评价是哲学书,一般人看不懂。
索罗斯没有用精确的数字,更多的是用很宏观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其中贸易逆差、利率、汇率、经济、美元指数等都变成了变量,并且组合成了一些公式,索罗斯用变量的方式去解读里根时代的繁荣,国际的借贷等宏观事情,难怪。书名叫做炼金术,索罗斯是在实验自己的理论。
这次读后感谈谈。一。个非常宏观的主题,也就是。索罗斯书中的第七章:“里根大循环”.这是一。个循环。促进了美国的。繁荣的循环,它牺牲了债务,但其他的一切都是良性循环,生生不息,为美国的80年代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崇拜的人中里根肯定算。一位了,他经常提到里根是伟大的总统,他希望美国像里根时代那样强大。索罗斯的书中就详细解释了里根时代的繁荣大循环。
索罗斯对里。根繁荣的理解:里根上任后第一个预算方案是减税并且增加国防支出,这两件事情会造成政府大量的资金流失,所以里根选择了最小阻力方案,就是借债,结果就是庞大的预算赤字。美联储当时的政策是货币的供应非常严格,所以美国借了这么多债务,直接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几乎借不到钱,这产生了1982年的国际债务危机。为了应对国际债务危机,美。联储1982年降低了利率,放松了货币供应,美国预算赤字迅速增长,市场钱多了便不再像以前。那么压抑,经。济起飞了。压抑久了之后的释放,市场。当时处于需求非常旺盛的开端,这么旺盛的需求导致了利率再次被拉高,银行大胆争取存款,金融资产的回报率非常高,外国资本被吸引过来了,部分是因为金融资产高回报率的诱惑,部分也是由于里根总统所激。发的信心。美元强劲,强势的美元再加上正值利率分。别促进了持美元的不可阻挡的热潮。强势的美元吸引了进口,而进口又起到了满足过。热需求、平抑物价水平的作用。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开始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强势的货币、庞大的预算。赤字、巨额的贸易逆差相互加强,共同创造了无通货膨。胀下的经济增长。
一般来说,保持美元强势会造成贸易逆差加。大,贸易赤字会更。大,但是里根不care并表示那就借债嘛,借债会导致政府财政赤字加大。贸易逆差加大一般来说需要美元贬值才可以解决,但是里根选择了“增长的预算赤字增长的贸易逆差”,并选择保持美元继续强势下去。美元的强势。导致其他国。家赚了美元之后也会追捧美元资产,美元继。续回流入美国,其实转了一个圈钱还是。回到了美国。当时欧洲抱怨美元太强势,欧洲始终不清楚这动机何在,而美国行政当局则漠然置之。
但是最终,偿债的负担增长注定会破坏大循环所依赖的基本关系,到时候,偿债负担太高会导致利率的下降,利率下降会导致投机资本的逃逸,这时候再加上贸易逆差就会引发灾难性的。美元崩溃。大循环持续时。间越长,美。元攀升得越高,那么。下跌的危险就。越大。
美国负很多债其实不是大事,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巴菲特今年都公开说了:“历史上负债/gdp比现在高得多的时候都没事,现在这点算啥呀…”,中。国人特喜欢说美国20万亿这么多债务,是不是快完蛋了,我只想评价一句,真想多了。如下图:
索罗斯认为“坚挺的美元和较高的实际利率注定要超过预算赤字的刺激作用,注定要削弱美国的经济”,到了1985年,美国的贸易赤字以惊人速度增长,高估的美元进一步阻碍了美国的出口,而廉价的日本进口商品和服务冲击威胁着美国的国内企业。索罗斯觉察到新的盛衰序列即将拉开帷幕。
1985。年8月,索罗斯开始坚持写投资日。志,记载制定投资决策背后的思考,索罗斯将。其称为“实时实验”,他试图解答帝国循环能持续多久。他将日志看作是对自己预测金融市场的能力的测试,也是检验自己理论的好机会。索罗。斯在1985年8月到1986年11月之间的看法和投资。策略都。被详细记录了下来。后来,这本日志出现在索罗斯。1987年的《金融炼金。术》一书中。
1985年9月,迎来了索罗斯的第一次大测试。1985。年9月6号,索罗。斯认为德国马克和日元会上涨。但是当时,这两种货币一直在下降。索罗斯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帝国循环理论。他在马克和日元上都是多头持仓,总价值达到了7亿美元,比量子基金的总资产价值还要多。尽管索罗斯已经亏了一些钱,但他仍然有信心,事实会证明。他是正确的,于是他加仓到8亿美元,比基金的价值多出2亿美。元。
到了1985年9月22日,索罗斯的设想开始变成了现实。新任的美国财政部部长詹姆斯·贝克(jamesbaker)决定让美元贬值,因为美国人开始要求保护国内的企业。贝克与法国、德国、日本和英国,即俗称的。“五国集团”的财政部长在纽约广场酒店会晤,索罗斯听说了这次部长的。会面,很快就意识到财政部长要做什么,他连夜买入数百万日元。
财长们的确做出决定,让美元贬值,达成了《广场协议》(plazaagreement)。根据协议,要“通过更加紧密的合作”来“有序地对非美元货币进行估价”。.这意味着中央银行现在有义务贬值美元。
协议签订后。的第一天,美元对日元下跌4.3%,从1美元。兑239日元下跌到222.5日元,创下有史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索罗斯很高兴,因为一夜之间他净赚了4000万美元。索罗斯公司的基金经理拉斐尔那天早上看见索罗斯就说:“干得太棒了!我太佩服你了。”。索罗斯继续买入日元。在1985年9月28日的日志中,索罗斯将这一击称为。“一生。的暴利,上周的利润不但。弥补了过去4年在货币交易上的所有损失,并且还有。赢利”.这次投资一时被传为佳话。斯坦利·德鲁肯米勒1。988年开始为索罗斯工作,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1985年的秋天,其他的交易者纷纷效仿索罗斯买入日元,那天早晨日元开盘就达到8。00点的高位,他们赚钱了,如此迅。速地赚。这么多钱,让他们激动不已。
然而,索罗斯却在关注着更大的问题。“据称索罗斯冲出房间,告诉其他交易员不要再抛售日元了,他会买入他们的仓位,政府刚刚告知他,美元明年还要贬值,那么为什么他不再贪婪一些,买。入更多的日元呢?”接下来的6个。星期,中央银行继续压低美元。到了。1。0月末,美元已经下跌了13%,1美元兑205日元。到了1986年9月,又下。降到153日元。外币兑美元平均升值24%。~28%.
下图是美元指数:
美元从1985年广场协议后开始贬值,到1987年10月下跌最为迅猛,10月份也诞生了1987年美国股灾,因为大量资本撤资了。
索罗斯在股灾。中由于高杠杆损失惨重,但是他迅速止损,保留实力,之后立马做空美元,1987年他的基金仍。然涨了14。.1%.
1988年美元才开始转升势。
里根大循环从。1985年9月开始伴随着美元贬值无法继续。1995年开始,新任总统克林顿的政策是尽量不。负债,他倾向紧缩的财。政。政策,所以美国从1。995-之间负债几乎无增长,并且实现。了。财政连续三年的盈余,克林顿的政策为美元提振,美元从1995年到之间持续升值,这段时间苦了日本,大量资本撤出日本,日本迈向。了失落的十年。
经济学有句话叫做“世界的经济周期其实就。是美元周期”,其实在索罗斯的实验室中,美元强。弱只是一个变量,还有很多变量组合在一。起,会创造出不同的盛衰序列,沿着序列走,就能无坚不摧。
我们再分。析下2002-这一波美元的下跌潮,这段时间美股很平淡,几乎没有涨。但是美国的房地产却气势汹汹涨个不停,低利率。促进了美元走弱,市场上热钱太多了。20利率开始上涨,美元开始升值,导。致很多次贷的利息升高很多,很多人没法还债了,直接导致了地产泡沫的崩溃。
-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元一直在跌,其实初之前美股就呈现出了涨不动的态势。但是特朗普宣布的减税确实提振了经济,就算美元跌了资。本也回。流到美元本土。
从204月开始,美元走了一波升浪,可以看到美元指数和之前高点相比还很低。如果美元真。的继续走强的话,国际资本一定会追逐美元资产,可能和里根时代一样,强有力的经济、强势的货币、庞大的预算赤字、巨额的贸易逆差相互加强,共同创造了无通货膨胀下的经济增长。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二十四
索罗斯主要是在两个市场赚钱,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尤其是外汇市场的战绩非常耀眼,包括1992年狙击英镑,狙击泰铢引起东南亚金融风暴。
索罗斯依靠自己的直觉和对市场的分析判断来发现市场的缺陷,从而利用这个错误从中渔利,巴菲特也说过要利用市场的错误。两人的区别在于:巴菲特只做投资,十分看重标的的价值,只在标的价格低估时买入,然后长期持有;索罗斯更多地是投机,他并不看重标的价值,只在乎他自己对标的的假设判断是否可靠,能否让他有机可乘,他也不会长期持有某种标的。
他们都对标的真实价值有自己的判断,从而发现市场的缺陷或错误。因此作为金融投资者一定要建立自己的一套价值判断体系(估值体系)。
两人寻找投资机会的方法也有很大差异。巴菲特依靠读大量年报等方式来寻找低估的企业资产,索罗斯“并不研读大量的股票分析法”、而是关注政治、经济、工业、货币、利率和其他方面的趋势,寻找正在发生的全球事件之间的联系。索罗斯显然是喜欢博弈的感觉,因而做事“快准狠”,故有“金融大鳄”之称。
2、对索罗斯投资理论的理解。
索罗斯的投资理论中,我对“彻底可错性理论”和“反射性理论”尤感兴趣。
彻底可错性理论是指人的思维和客观现实之间永远存在扭曲和差距。索罗斯就是基于此去“寻找每一个情境的缺陷,找到缺陷之后从中受益”。作为散户来讲,因为信息有限、思维视角等原因,我对市场的判断不可能是永远正确的(实际上错误的机率似乎更大一些),这就要求我在认识到错误时一定要及时纠正错误,不能固执己见,否则就会因错误不断扩大而损失惨重。过去我就是不能严格止损导致深度套牢,从而丧失许多机会。
反射性理论是指投资者的预期及行为会影响市场,并会改变市场原有的走向。这让我想起了“羊群效应”。作为一个小散,只有顺应市场的趋势才能盈利。()庄家或者机构要想绞杀散户,就是要制造“羊群效应”,引导散户追涨杀跌、随波逐流,从而不断蚕食散户的资金。因此散户要有独立自主的投资个性,避免盲从,也就避免了陷入庄家或机构布局的陷阱。怎样建立独立自主的投资个性,在市场上保持清醒呢?这就要不断地学习各类投资知识,了解国内外市场的经济趋势,扩大自己的视野。全球化时代,各国金融联系越来越紧密,仅关注中国的金融市场是远远不够的.。
3、索罗斯的成长经历。
索罗斯的投资风格非常独特,他在投资中从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也不按常理出牌,这与他的个人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其中父母的影响、少年时期的战争环境、青年时期艰难的求学生涯都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作用。他认为“要想保护自己,就要先人一步采取行动”。所以他对市场的判断和采取的行动总是引领潮流。
当前教育体制环境已经让许多家长忧心忡忡,可是只有少数人能先人一步,有的把孩子送出国,有的采取在家上学或者私学的方式,总之是要脱离这个应试体制,期望回归教育的真谛。这些吃螃蟹的人我不敢说都会取得应有的回报,但他们的行动已经引领了潮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总有一天,全社会都会觉醒,可是我们的孩子却等候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