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似数教学教案范文(12篇)
教案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问题解决,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看看下面这些教案的亮点和创新之处,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考。
近似数教学教案篇一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尝试通过“研究朗读”加深理解课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复合片)。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
师:万里长城雄伟壮观,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是人类文明的见证。然而千万年来,神奇的大自然也在缔造着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就是大自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就去一睹它迷人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观察图画。
师:(投影出示桂林山水画面)看,这就是桂林山水的部分景色,青山绿水,非常美丽。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这美丽的景色?(学生介绍时,教师引导侧重于观察有顺序有重点,叙述的语言要生动。)。
过渡语:如此秀美的风光,该用怎样的语言来描写它呢?
三、初读课文。
1、看画面,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2、简单介绍“啊”的音变:在普通话中,“啊”在句子末尾时,读音会受它前一个字的读音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在本课中“啊”就这样读:真静啊(nga);真绿啊、真奇啊(呀);真秀啊(哇)真险啊(哪)。
(注:学生了解“啊”字读音这一特点即可,为什么这样变化不必讲。本课出现的让学生读准,读对。)。
3、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字音。
4、检查朗读情况。
过渡语:“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就与作者一起荡舟漓江来观赏这天下第一的山水美景吧!
四、图文结合,研究朗读。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投影出示画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结合画面,想一想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讨论: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把特点说具体,并与大海、西湖的水比较,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3、指导朗读。
采用研读法,即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真正做到由感而发。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读时语气要缓,要轻。“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读得稍重些即可,不要过分强调重音,以免使得整体不和谐。“静”字读得稍慢,“清”略显示轻快,“绿”读得更加明快。读这一段,整体感觉轻缓,富有起伏。
指名读--师生评价(可问:这里为什么这样读?怎样读更能体现漓江水的这一特点呢?你认为他哪里读得好,请说说理由。你能试一试吗?评价中穿插自由读、指名读、范读等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想象体会漓江水之美。
4、总结学法:结合图画读课文--找特点--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比较领落桂林水的独特,然后再从语言文字的具体描写中进一步体会,最后通过研究读使学生感悟、表现桂林水的特点。此时,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身心会进入那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色之中,进一步领悟大自然的美韵。
(二)运用第二中学到的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三)检查自学。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奇--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秀--色彩明丽。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结合画面,理解“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理解“奇”这一特点时,可补充以下内容,帮助学生想象体会漓江两岸的奇峰,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摆开架势啄斗的公鸡。碧莲峰的山体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书僮山很像一个古代捧书而立的书僮,螺蛳山周围有一道道盘旋的螺纹,活像一只尾巴朝天的大田螺。还有一处山景叫“罗汉晒肚”,像一个敞胸露肚的罗汉坐在江边休息。也可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接下来山峰像什么。
2、指导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
把学到的学法紧接着运用,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到学法的运用之中。这样便于学生掌握学法,起到了学以致用的作用,长期坚持一定能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想象山绕水,水映山,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美丽画面。
2、说说你想象到的画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舟行碧波上,人在面中游”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
边读边想象,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够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描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促进学生能够直观地、创造性地理解语言文字。
五、感情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含义,并试着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2、桂林山水。
甲天下。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近似数教学教案篇二
知识重点[单击此处输入知识重点]。
教学难点[单击此处输入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复习:
(1)保留一位小数。
2.345.6843.22452.97。
(取舍后十分位的0要也要保留)。
(2)保留两位小数。
1.4835.3475.8973.996。
(取舍后百分位的0要也要保留,为什么,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教学过程出示p23【例7】。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列式。
19.4÷12。
学生计算后发现这题的余数不能等于0。
提问:这样算下去,商可能算不完,小数点后的位数很多,我们还要继续往下算吗?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在计算除法算式时候,商可能有很多位,这时候我们要根据四舍五入来取近似数。
这题19.4是表示钱数,19.4÷12表示的也是钱数,表示一个羽毛球的钱数,现在人民币最小的币值单位是“分”,“分”刚好是用“元”做单位数的“百分位”,因此表示钱数的时候,根据实际,要保留两位小数。
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教师问:保留一位小数,应该等于多少?表示计算到“角”。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课堂练习p23“做一做”
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本题最多保留三位小数,所以要计算到小数点后面第4位。
本课作业[单击此处输入本课作业]。
课后追记。
因为商有可能是无限小时,同时鉴于实际生活中一般情况下并不需要高精度的小数,所以同样用四舍五入来取舍小数的近似值,注意要比题目要求保留的位数多计算一位小数。
教学内容p27-p28循环小数例8、例9。
教学目标1通过求商计算,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以及无限小数和循环小数的关系。
3、能够比较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大小。
知识重点无限小数的两种简便记法。
教学难点无限小数和循环小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过程p27【例8】。
一、出示例题图,找出已知条件。
(1)列式400÷75。
(2)计算(自主计算)。
学生从计算得到商得前几位中,发现商的小数部分都是3,
师:你们发现什么?
生:商的小数部分都是3。
师:那我们继续算下去,还是会不会是3呢?你发现了什么?并让学生观察并讨论。
二、引入循环小数的定义和写法。循环小数和有限小数、循环小数和有限小数的区分、联系。
定义: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小数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包含循环小数)。
五:循环小数的写法(1)用省略号3个点(2)用循环节。
六:比较各种书写形式的小数大小的比较。
课堂练习p30第1、3、6。
课后追记。
在练习中,出现了学生循环节书写不规范的情况,只要在循环部分的第一位和最后一位点上小圆点,而部分学生在循环部分的每一位都点上了小数点,这点在教学中要注意。
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p29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或计算机)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知识重难点根据提示的例子,找出规律,根据规律写出余下的题目。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单击此处输入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例10】。
1÷11=0.0909…。
2÷11=0.1818…。
3÷11=。
4÷11=。
5÷11=。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6÷11=。
7÷11=。
8÷11=。
9÷11=。
我们发现这些数学非常的神奇,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数学有规律。
做完课堂练习之后。
课堂练习p29做一做。
p31第7、8题。
课后追记。
本课关键不在于如何使用计算器,而是在于培养学生观察寻找并得出商的规律,把得出的规律应用于后续的计算。
近似数教学教案篇三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四舍五入”法是截取积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2、掌握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数的过程,体验迁移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知识源于生活。
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数。
能根据生活实际灵活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数。
(一)导入(复习导入)。
师:在开始新课程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之前小数乘法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小数成整数和小数成小数。
生:求小数的近似数。
师:还都记得怎么做吗?
生:记得(忘了)。
师:让我们先来热热身,看看谁掌握的最为牢固。
(ppt展示题目)。
求下列小数的近似数,并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要求:
1、(精确到十分位)。
2、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通过做题,总结规律:
1、先确定保留的数位,在要保留的数位下划条横线;
2、将下一位上的数同“5”作比较,如果小于5,则舍掉;如果大于5或者等于5,则向前进1。(四舍五入法)。
3、取近似数时,若末尾的“0”起到占位的作用,则不能去掉。
(二)情景导入。
例: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找同学读题两遍,让同学自己提取信息、列式,让同学到黑板上做题板书,并说出思考过程。
0.049×45=2.205≈2.2(亿个)竖式略。
答:
此处强调两点,一个单位,一个答句不能丢。
(三)经典练习。
0.95×0.95(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0.95×0.95=0.9025≈0.9(竖式略)。
想一想,若此题改为保留两位小数,怎么做?(做在练习本上)。
0.95×0.95=0.9025≈0.90(取近似数)。
(四)做一做(书上)p11现学现练,加深印象。
1、计算下面各题。
0.8×0.9=0.72≈0.7(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0.765≈0.77(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一种大米的价格是每千克3.85元,买2.5kg应付多少钱?(联系实际生活,保留适当的小数位数)。
延伸:实际生活中,常用的纸币面值为元、角,所以保留一位小数即可!
1、学生自己谈收获。
2、老师总结课程重点。
近似数教学教案篇四
授课班级:五年级。
授课类型:新授。
教学方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目标:
1、介绍一种家用电器或农机、农具,要说得清楚具体。
2、通过这次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这次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口语交际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在与人交往时,怎样表达才受人欢迎,怎样表达才让对方听得清楚明白,这就体现在你的口语表达能力上。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就得从平时的学习中逐步锻炼。(板书题目)。
二、提出任务,明确要求。
1、让全班齐读两遍题目,让学生说说知道哪些电器(农机、农具)。
指名学生说,电器有电视机、录音机、电脑、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洗衣机、电冰箱、电灯-----;农机有辗米机、辗面机、猪菜机、挖土机、粉碎机、播种机-----;农具有镰刀、斧头、锄头、垃圾箩、背篮----。
2、全班读口语交际的提示,明确任务要求。
(1)介绍一种家用电器或农机、农具,可以从外形、功能和使用方法等方面介绍。
(2)要抓住特点,把特点和使用方法说清楚。
三、分小组介绍。
1、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评出本组讲得好的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四、全班交流。
每个学生说完以后,师生共同评价。可以按照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一是说得是否清楚,是否有一定的顺序;二是是否把特点和使用方法说明白了;三是说一说哪些学生说得好或有突出的进步。
五、教师总结。
表扬说得好的学生,针对问题,指出不足,归纳出介绍一种物品的一般方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近似数教学教案篇五
课题24时记时法课型新授课。
教学。
目标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探索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的规律,能正确地进行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相互转换。
3、培养学生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
难点重点:了解和认识24时记时法,正确地把两种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难点:能正确地理解0时和24时。
课前。
准备前置性学习:
1、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走几圈?
2、一天有多少个小时?
3、钟面外圈的数表示什么?
4、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多媒体课件实物钟。
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1、出示情境。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先听一段音乐(播放新闻联播开场曲)。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节目吗?你知道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开始吗?
生:7点看!
师:什么时候的7点?说完整。
生:下午的7点。
师:还可怎么说?
生:晚上的7点。
师:新闻联播开始的时候天黑了,我们把它叫做晚上7:00。
老师把它写下来。
板书:晚上7:00。
师:老师在新闻联播刚开始的时候截取了一个画面,上面显示的时间是19:00。(出示画面)。
师:这19:00和大家说的晚上7:00一样吗?
师:19:00与晚上7:00指的都是一天中的同一时刻。晚上7:00就是19:00。
2、找生活中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
生自由说,教师出示生活使用24时计时法计时的情况。
师:老师也找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3、揭示课题。
师:像19:00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我们称为24时计时法。(黑板上贴出2);像我们平时所说的晚上7:00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一般称为为普通计时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24时计时法。学生齐读。)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明确目标。
1、了解24时记时法的意义,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发现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练习与区别,会进行两者之间的转换。
尝试探究小组合作探究:
5、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走几圈?
6、一天有多少个小时?
7、钟面外圈的数表示什么?
8、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现在组内讨论交流,后指定小组展示。
(一)认识24时记时法。
课件出示从0时到中午12时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及场景的变化。
生1:时针会继续往前走,走到1时。
生2:也可以说成是13时。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时针时如何走第二圈的?
重点提示学生思考钟面外圈的数表示什么,注意内外圈数字之间的关系。
点拨:在一天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记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记时法。
(二)明确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钟面,钟面外圈的数表示什么?
(表示时针走第二圈的数;表示下午和晚上的时刻)。
师:它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内圈的数+12=外圈的数)。
师:它们为什么会相差12呢?
师:原来是这样!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头脑灵活反应快。
(三)、研究两种计时法的关系。
出示所有用两种计时法表示的时刻。
a、师:知道了这个关系,那我们来看看黑板上的两种计时法,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先仔细观察再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b、反馈: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1、普通计时法有时间词,24时计时法没有。)。
师:为什么普通计时法要有时间词,而24时计时法不需要?
小结:是啊,24时计时法是从0时到24时来表示时间的,每个数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普通计时法中的每个数在一天中都会出现两次,必须加上时间词进行区分。
(2、下午1时前:两种计时法的数一样;下午1时开始:普通计时法+12=24时计时法)。
交流点拨。
1、在一天里,钟面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转为普通计时法:从13时到24时,24时计时法-12=普通计时法。
练测反馈。
1、填空。
(1)一天有()小时,一天里,时针正好走()圈。
(2)新的一天是从深夜()时开始的,这个时刻也叫做。
()或()。
2、将普通记时法转化为24时记时法:
3时9时17时。
21时24时13时。
板书设计。
24时记时法。
晚上7时:19时。
近似数教学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较熟练地按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2、会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3.724.185.256.03。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1.4835.3474.0033.996。
3、计算下面各题:
7.3×0.315(保留两位小数)。
0.27×0.45(保留三位小数)。
4、说说小数乘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要先计算出整个积的值,然后看比要求保留位数多一位的数字,进行“四舍五入”。
二、新授:
(一)教学例7。
下面是几种动物在水中的最高游速。
动物名称海狮海豚飞鱼。
速度(千米/时)405064。
海狮的最高游速是每分多少千米?
40÷60=0.666……(千米)。
0.666。
6040.0。
360。
400。
360。
400。
360。
40。
如果继续除下去,余数和商有什么特点?
说明:像0.666……这样的小数是循环小数。根据需要,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这道题得数保留两位小数是:
40÷60≈0.67(千米)。
(二)试一试。
用计算器算一算,海豚和飞鱼的最高游速大约各是每分多少。
千米?(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50÷60≈64÷60≈。
(三)综合练习。
1、写出下面各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0.1818……≈1.290290……≈。
0.5656……≈6.74949……≈。
2、用四舍无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
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三位小数。
2.7÷1.1。
16÷23。
2.7÷0.46。
三、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请你谈一谈。
近似数教学教案篇七
数学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首先教师出示例7: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要多少钱?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一直往下除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时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两位小数的道理,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
本以为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复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计算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由于例题及做一做中所有习题全是小数除以整数,所以当作业中出现小数除以小数计算时,许多学生装都忘记了"一看,二移"的步骤.所以在设计巩固练习时应增加小数除以小数的练习.
其次我根据学情补充介绍了一种求商近似数的简便方法.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介绍了这种方法感觉好的同学算得更快了,但悟性较差的学生听完后连最基本的保留两位小数应除到小数点后面第几位也混淆不清了。所以下次再教时,此方法的介绍时间可以适当后移,放在练习课上。
其实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因为需要保留两位小数或保留一位小数而强调学生说只能除到小数部分的第三位或第二位,遇到学生除到了比实际需要更多的数位,应加以鼓励表扬,并及时提示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去除,决不能“一味扼杀,一棒子打死”。这也许是学生创新的灵感之花,是一种钻研精神的表现,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是这样的教学,也需要这样的老师,更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要结合课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学的利用教材,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实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努力教学,这样才无愧于学生,才能称得上是一名新课改下的老师。
近似数教学教案篇八
教学目的:
使学生会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四舍五入法分别求出近似数。
5.9685: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末尾的0怎么处理)、保留整数部分。
二、学习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1.以前我们学过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1)教学例11:。
我国生产汽车4443900辆,把这个数改写成以万辆为单位的数。再保留一位小数。
(2)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要求,理解改写隐含的意思和解题方法。
与小数点为之移动建立起联系(除法)[理解改写的结果是怎样得到的]。
4443900辆=444.39万辆。
444390010000=444.39(为什么除以10000?)。
(3)学生独立完成改写和求近似数。
(4)交流订正:
(5)观察:今天所学的哪儿是新知识?(改写的过程和方法)。
(1)应该怎么办?(要把6158100缩小多少倍?小数点应向哪个方向移动几位?)。
(2)引导学生小结方法,教师说明:为了简便,只在万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末尾的0,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台。
3.练习:
(1)把3560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让学生完成后说说是怎么做的。
(2)我国生产水泥573000000吨,把这个数改写成以亿吨作单位的数,再保留一位小数。
学生独立试做,指名板演,订正时说明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提醒学生防止将改写与省略和精确混淆。
4.整理:比较改写与求近似数的区别。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四、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五的第5、6题。
教学反思:学生很好的掌握了小数改写的方法,能够正确区分改写和近似的区别,本课中要是加强练习量,扩展练习形式。增强学生兴趣上下工夫,课堂气氛可能会好一些的,建议可以尝试着把近似和改写一起讲可能就提高教学效率了。
近似数教学教案篇九
2、能按要求取近似数和保留有效数字;。
3、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有效数字概念的理解。
知识重点能按要求取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学生:收集有关数据;老师:多媒体课件。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1、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收集一些数据(投影演示)。
(1)我班有名学生,名男生,女生。
(2)我班教室约为平方米。
(3)我的体重约为公斤,我的身高约为厘米。
(4)中国大约有亿人口。
2、在这些数据中,哪些数是与实际相接近的?哪些数与实际完合符合的?
3、与实际接近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近似数。
小组合作分析问题。
1、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近似数?
学生纷纷举例:
(1)20xx年第一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的人口总数为12.9533亿。
(2)某词典共1234页。
(3)我们年级有97人,买门票需要800元。等。
上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的`,哪些是近似的?
2、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数据是精确的,哪些数据是近似的。
1、教师引导学生: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序,可以用精确度来表示。例如,教科书上的约有500人参加会议,500是精确到百位的近似数,它与准确数513的误差为13.
2、按四舍五入法对圆周率取近似数,即完成教科书55页的填空。
3、通过填空,引出有效数字的概念,强调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为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数的有效数字,举例说明零“是”还是“不是”有效数字,让学生辩别。
1、师生共同完教科书第55页例6。
并让学生思考:近似数1.8和1.80一样吗?为什么?可组织学生讨论。
2、讨论后反馈:(1)精确度不同;(2)有效数字不同。
3、做一做:教科书第56页练习,可请四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并由其他学生点评。
4、补充例题:据中国统计信息网公布的20xx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的人口总数为1295330000人,请按要求分别取这个数的近似数,并指出近似的有效数字。
(1)精确到百万位;(2)精确到千万位。
(3)精确到亿位;(4)精确到十亿位。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这堂课的学习,你得到了哪些收获。
本课作业1、必做题:第57页习题1.5的第6题。
2、选做题: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取近似值:
(1)0.20xx(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2)0.785(精确到百分位)。
(3)75436(精确到百位)。
近似数教学教案篇十
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主要亮点。
教学环节比较清晰。关注了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课堂多次总结归纳出示,学生齐读,在巩固练习环节也要求说方法。关注了求近似数的小数末尾的“0”的问题,课堂提问了近似数1.0和1的区别。
存在的不足。
求近似数的方法和数感的培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课堂教师虽比较关注,但整个教学过程特别是方法的'总结基本是教师问学生答或者教师自问自答,然后课件出示总结语,学生齐读。
对于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的教学难点突破不够。
课件的简洁性和实用性有待加强。课件+教学设计的出示较明显。
策略建议。
具体教学实施意见请认真阅读教学用书第92页相关内容。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流程、教学意图等用语不适合出现在课件中。
近似数教学教案篇十一
1、教学目标要明确,内容要准确。这是基础,学生做题出现问题跟教师有直接关系。
2、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教师要有自己的威严,要严慈相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处于主导地位,把控课堂活动,要顾及全体学生,不能只看回答问题的学生。
3、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探讨,不要满堂灌。
4、备课要全面。备教材,备学生。对于知识体系有关全面的了解,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对于新授课程有铺垫的作用;尤其是学生的了解,可能直接决定教学方式的选择。
5、主副板书使用要合理,主板书部分要留给新授例题。
6、小组活动探究或者学生自己做练习时,教师要下面巡视,掌握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易错点和共性问题,做到心里有数。
7、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其精华,转变成适合自己的模式。
近似数教学教案篇十二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内容,是来源于生活,并最终要应用于生活的一门学科。在教学中,作为数学老师,在以数学书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时,一定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否则,这样的教学只会让孩子成为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
在教学近似数的内容时,对于不同情况下数字是估大还是估小的问题,孩子们很难判断清楚。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教师教学数学的时候,过分以书本为本,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实际,人为地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割裂开来造成的。其实,我们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数学测验得到高分。可是由于教师以及学生评价方式的过分单一,最终造成了现在的情况。
以两道练习题为例。
这道题和之前学生做的题是又不同的。之前的练习题,都会出具明确的数字,学生一般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进行估算。可是这道题,只告诉学生有“八百多名”,究竟这个“八百多名”是比较接近800,还是比较接近900,学生无法判断。其实,对于这道题,不管这个“八百多名”是比较800,还是比较接近900,都应该用900去算。因为座位只能多,不能少。因此,列式应为900+900+900=2700(个)2700<3000答:能坐下。但是很多孩子列式为800+800+800=2400(个)2400<3000。答:能坐下。数学教师用书上也是用这样的列式。虽然对于这道题来说,列式的不同不会影响最终的判断,但是思维的过程是没有从生活实际来考虑的。所以个人认为数学学习时不能脱离实际生活的,应该以第一种列式为准。
由于有第5题要用进一的方法取近似数计算,所以这道题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这样列式:800+1000=1800(个)1500<1800。答:不够。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保证每个人都能坐到椅子,椅子是不能用进一法计算的,要用去尾法。因此列式为700+900=1600(个)1500<1600。答:不够。虽然对于这道题来说,第一种列式的方法也不会影响对结果的判断,可是思维过程有问题的话,在面对其他数目的数学问题时,就极有可能出现判断错误。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数学老师一定要利用多种形式,如写数学日记、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甚至是用演示法等方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数学问题解决一定要基于生活实际,决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进行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