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衣顺母的读后感大全(14篇)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世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更广阔的想象力。写一篇完美的读后感,首先我们要在阅读过程中保持专注,全神贯注地去感受和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要多与书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共鸣,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点去解读和参与。读后感应该是个人真实的情感和思考的体现,不要过于刻意和做作,保持真诚和自然是最重要的。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了,首先我们要先回顾一下读书时产生的感受和思考,然后再整理出一份清晰的结构和观点。写读后感不是简单的陈述和总结,它应该具备一定的观点和思考深度,要能够给读者带来新的思考和启迪。写一篇完美的读后感需要细腻的感受力和深入的思考,尽量去理解和还原作者的意图和思想。读书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写读后感也是如此,我们要试着去和其他读者分享我们的意见和感受,从中获取更多的反馈和启发。为了写一篇完美的读后感,我们可以参考其他人的读后感,从中汲取经验和灵感,但要注意保持独立思考和表达独特观点。在写读后感时,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去剖析书中的主题和意义,用更多元的视角去解读和评价。下面是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二十四孝中“芦衣顺母”的故事。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叫闵损的人。他的生母很早就过世了,他从小只能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娶个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把好东西都留给了她的两个儿子,却天天让闵损干那些脏活累活,还经常折磨他。冬天,弟弟们都穿着棉花做的棉衣,而继母却让他穿着芦花做的“棉衣”。父亲让闵损备车马准备出门,闵损却因为太冷了手抖把绳子掉在地上,结果受到了斥责和鞭打。父亲从裂开的衣缝里看到飘出的芦花,盛怒之下便要去写休书。闵损跪求父亲说:“留下母亲只有我一个人挨冻,母亲走了我们三兄弟都要挨冻啊!”父亲被感动了,就依了他。继母非常惭愧,从此待闵损如同亲生儿子一般。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百善孝为先,闵损对继母都能做到如此,多么难能可贵!面对继母的折磨,没有丝毫的抱怨,更没有报复。相反在父亲要休逐继母时,首先想到了两个年幼的.弟弟,恳求父亲饶恕继母。这是多么宽广的心胸和高尚的品德。反观我们现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能为父母分担点什么。我以后要向他学习,做一个宽容,善良的中华好少年。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二
今天,老师要我们写中华美德的故事。这让我想起了《芦衣顺母》。
字子,春秋时代,孔子的徒弟,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经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折磨他。冬天,两个弟弟都穿着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应寒冷打颤将绳子落掉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折磨。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生子。
我看完这个故事十分感动,眼泪都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太感人了。闵损为了不让两个弟弟受冷挨冻,不让父亲休妻,宁可自己受委屈如果是我的话,就依父亲把母亲给休了让她四处流浪回到娘家,这时我会呵呵大笑,因为可恨的继母总算尝到了苦头。
俗话说:“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一切至善的美德”。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资产,她维系着家庭的每一个成员。为人子女者如果都能学习古人“二十四孝”的精神,多感念父母的恩情,不计较父母的错误,那么这个世界就就美好了。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三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闵子骞卒于何时,史无记载。北宋时,在济南华山脚下发现了闵子骞衣冠冢。据明崇祯《历城县志》记载:“在华山前,黄郡守浚河,掘出闵子石棺,盛其首,移至高原。今华山下,石椁尚存。”济南当地百姓也有传说:北宋年间治理黄河时,人们在华山脚下挖到闵子骞石棺。为了石棺不至于被水湮没,人们便欲将闵子骞墓迁往济南城南高阜之处。当人们抬着石棺路过城东五里之处时,绳子断了。按照当时习俗,棺材落到哪儿,就要埋在哪儿,于是就有了现在的闵子骞墓。据苏辙《闵子祠记》记载:在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以前,“历城之东五里,有丘焉,曰闵子之墓。”只是当时“坟而不庙,秩祀不至”而已。熙宁七年,河南濮阳人李肃之来到济南当“父母官”,遂于第二年在墓前修建了闵子祠,才使得闵子骞墓“百年之废,一日而举”。
闵子骞的卓著孝行,受到了后世人们的普遍赞扬。清初著名诗人田雯曾亲往济南城东拜谒闵子骞墓,并写有《拜闵子墓》一诗,诗云:“菰芦花未吐,菱荷叶已香。日夕下山椒,归鸦乱回翔。石桴在溪侧,无风响白杨。”《续修历城县志》收有清代诗人吟咏闵子骞墓的诗十数首之多。应当说,闵子骞墓作为济南优秀的名士文化遗产,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古墓丛祠垂姓名,孝哉闵子死犹生。行人叹息华阳路,芦荻花飞见性情。”(陈永修《鲍西楼诗草·过闵子墓》)闵子骞的孝行孝德,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和发挥闵子骞墓园这一景观的文化功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不然,闵子骞留给世人的形象,只能是单薄的。
晋朝的大将军桓温曾和名士殷浩进行过长期的政治斗争,并最终将殷浩击败,逼他下野。桓温与殷浩之间曾有过一段著名的对话。
桓温问殷浩:“卿何如我?”殷浩回答:“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殷浩虽然是个无能的将领、颟顸的官员,但他的这句回答却是如此伟大,我只能原句照录,不再做任何翻译。
荀粲和殷浩的话都是当时那股时代洪流的`一部分。无数以往的价值规范在魏晋时代轰然坍塌,一个空旷而迷茫的伦理原野展现在时代大门之后。殷浩在大门后寻找到了真实的自我,而荀粲则碰到了火一样灼热的爱情。
卷入这股洪流的,不光是荀粲这样的名士,那些士族大家中的女性自然也不能独立于此种风气之外,她们也已经开始颠覆整肃的闺门了。晋朝的名士兼高级官员王浑和他的太太坐着聊天,正好看见儿子在面前经过,王浑骄傲地对太太说:“有个这么优秀的儿子,真是让人欣慰。”他太太回答说:“要是我嫁给你弟弟,生出的儿子比这还得强!”
王浑夫妻和何曾夫妻,哪一对是更值得羡慕的两口子,大家可以自行判断。
东汉的班昭(女)曾经大义凛然地写下《女诫》,热烈呼吁所有女性都来当狗。《女诫》的细节内容我不再一一列举,大家看看篇目就可以知道班女士的。全书共有七篇: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
但此时已经不是班昭的时代。
谢安的太太钟夫人对丈夫管得很严。她自己有时候也看歌舞,但谢安一进来,她就让人拿帐子把舞姬挡起来,让谢安看不成。谢安熬不得,想讨个小,但是自己又张不开嘴,就安排一些亲戚朋友做老婆工作。这些人缠着钟夫人,给她讲解《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大家解释说外面有“窈窕淑女”,谢安想去“逑”一“逑”,替丈夫讨个小,真是贤惠。钟夫人就问:“这是谁写的诗?”大家都说:“这是圣人周公写的。”钟夫人说:“怪不得。要是周婆,就不会这么写了。”
后来人把钟夫人的话当成千古奇谈,觉得这蠢女人说的怪有意思的。其实蠢的不是钟夫人,而是这些评论家。夫妻之间的爱情如果没有嫉妒和独占性,恐怕是不可想象的。我想除非人类社会形态和人的基因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配偶间的嫉妒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嫉妒的爱情算不得爱情。
魏晋的女性们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她们明白了爱情的美妙,明白了情爱是值得向往、值得追求的。
韩寿偷香的故事就颇有意味。西晋的头号重臣贾充,有一个叫贾午的小女儿。贾充在家中宴请下属的时候,贾午从幕帐之后偷看,忽然发现里面有一个小帅哥,英姿飒爽、眉目俊秀,当下颇为心动。回到内室后她向丫鬟们打听那小帅哥是谁,可巧有个丫鬟知道那人叫韩寿,是自己以前的主人。贾午“发大感想”,做梦都梦见韩寿。这个丫鬟就前往韩寿家,当起红娘。她对韩寿说自己的女主人如何如何艳丽动人,对韩寿又如何如何一往情深,韩寿本人又如何如何“潇洒帅哥,淑女好逑”。韩寿听了以后非常激动,觉得要是不采取行动,枉称了“帅哥”二字。当下这个丫鬟就来往于贾午和韩寿之间,将偷情措施安排妥当。韩寿不仅是帅哥,还是运动健将,敏捷过人,到了晚上,韩寿来到贾府,翻墙而过,在丫鬟的指引下,在贾午卧室之内做起情爱之事。家里上上下下都毫无察觉,只有贾充眼光比较敏锐,发现小女儿“悦畅异于往日”,不过也猜不透其中缘故。
事情被察觉起源于一种外国香料。当时西域向晋朝皇帝进贡了一种奇特的香料,涂在人身上,一个月香味都不会散去。皇上视为奇宝,只将它赏赐过贾充和另一个高级官员两人而已。贾午也觉得这是个好东西,只有用在自己情郎身上才不算糟蹋,就将它私下送给了韩寿。韩寿少年心性,当即用将起来,浑身香喷喷地上班,引起了上司贾充的警惕。贾充提鼻子一闻,觉得这是西域香料的味儿,脑筋马上高度开动,联想到家里的香料、女儿“异于往日”的悦畅,还有韩寿的那张小白脸……贾充回家后马上展开调查,发现自己的院墙有些问题。他把贾午身边的丫鬟捉来一通恫吓拷问,知道了自己女儿的小秘密。这件事情以喜剧收场:贾充安排了女儿和韩寿的婚事。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四
闲暇的一个人去郑州城隍庙转了一圈,这是第三次来。第一次和同事,第二次和我弟。总觉得这个地方,有尘世难得的清净,总之,我喜欢这里。如果说前两次是看热闹的话,这一次应该是看到了门道。留心看了正殿两侧的垂直坡面上画的就是二十四孝彩图。想起了小时候,爸爸常常给我讲这样的故事。
常言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最近细细品味了儒家的经典著作,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感触良多。
个中印象最深的当属,“戏彩娱亲”、扼虎救父、嗜指痛心、鹿乳奉亲等等。戏彩娱亲,讲的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老莱子的故事。楚王曾派使者请他出仕,他却表示不屑。这人很有意思,已经七十岁了,还说自己不老。对自己的双亲十分孝顺。他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学者婴儿的样子嬉戏哄二老开心。取水上堂的时候,故意假装跌倒在地,学着婴儿那样啼哭,父母看了哈哈大笑。
今天看来,老莱子总是让人觉得少不了做作之嫌。鲁迅先生,对这一点就很是反感。但我觉得,这又有何妨,其初衷是好的,就是一个劲的让年迈的父母永葆一颗不老的心态。
扼虎救父,是关于晋朝杨香勇敢把父亲从虎口中解救的故事。一个年仅16岁的小女孩,随父亲去田间割稻,歘然闯出一只白额虎,把杨父叼在口中。幼冲的小杨香,情急之下,完全忽视了自己与老虎力量的悬殊,竟然用小手卡主老虎的咽喉,直至老虎瘫软在地,父亲得救。虽然摆布不了夸张的色彩,小小的一个女孩子力气能有多大,但是我们不得不由衷赞赏这样一个勇敢和孝顺的女孩。
曾参,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嗜指痛心就是讲的他的事迹。说他少时家穷,常去山中砍柴。一日,宾客来访,曾母不知所错,急的狠咬自己的手指。曾参猛的觉得心口疼痛,就迅速赶回家中,跪问其母,母亲说,我咬指嗜希望你回来。是啊,这充分显示了母子俩具有极强的感知力。
关于鹿乳奉亲,讲的是春秋时郯子身披鹿皮去去山中,混入鹿群中取鹿乳侍奉双亲的故事。我看着不觉得不佩服他,有点滑稽,十分敬佩。为什么呢,你看,如果他了解鹿群的生活习性又怎么会混入鹿群呢。体现了他能和自然很好的融为一体。
当然二十四孝,远不止上面我所提到的这些。每一个,看后都会有莫名的感动。敢问,看了这样,你觉得你对自己的父母亲做的够吗,不说想这些人一样。起码,你不让父母担心,常常给予必要地问候了吗?都扪心自问一下吧!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五
“芦衣顺母”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小孩叫闵损。他的母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死了,父亲娶了后妻,后母又给他生了两个弟弟,后母经常折磨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亲的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里飞了出来,父亲才知道他受了折磨。父亲气的要休后母,闵损连忙跪求父亲原谅后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人都要挨冻。”后母听到了悔恨知错,从此待他比亲生儿子还好。
看完这个故事,我陷入一片沉思。反思着,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操碎了心,而我们却还不知足,总是和他们顶嘴。前几天在学校门口,还看见一位男同学,因为爷爷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竟动手大爷爷。和闵损比起来,现在的我们真应该感到羞愧。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的大国,希望“礼仪之花”不要在我们的手中凋谢!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六
一直以来都喜欢读一些文学类的书籍,而接触使自己内心平静,促使自我成长做合格母亲的书是在孩子初中。初二下学期我发现和一向温驯、懂事、明理的女儿交流沟通,开始变得困难起来,尤其是初三达到了顶峰,甚至到了抓狂、无能为力的地步。曾经借助了一切可以借助的资源想让面临中考,成绩一向还算优秀的女儿学习尽快走上正轨,亲子关系趋于和谐,也开始疯狂的上网找寻一本又一本如《非暴力沟通》、《正面管教》、《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中国家长怎么办》.......等有关与孩子沟通交流的书籍,想从书中尽快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有时甚至迫不及待的一天就会读完一本书,把书中的一些方法贴在门上,时刻提醒自己。可越是这样,就像人陷入泥潭中,越挣扎陷得越深,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高一开学.......
直到一次和同学妈妈的聊天中,得知了段老师、卫老师及其致慧读书会,出于对这位智慧妈妈的信任,抱着有病乱求医的心态来到了这里。在卫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父母的觉醒》这本书的精读。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反省、内观自我;在读书会妈妈们的分享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自我的分享时,从卫老师和读书会妈妈们的神态、表情、含蓄委婉的语言中明白了自己做得好的、不好的方面......感谢段老师创办读书会,感谢卫老师的引领,感谢各位书友妈妈的分享,也感谢这本书,这些都使我走在了做一个觉醒父母的路上,在读书会近一年来的浸泡中,也获得了些许感悟。
这本书告诉我们——养育孩子是为了培养一个有独立健全生命的人,是为了让孩子发现本真的自我,过上真实、觉醒、愉悦的生活,而不是为了父母的自负心,培养一个听话、无思想、少时受父母控制,长大受制于他人的毫无自我价值感的无趣灵魂。
养育孩子是父母从一个主角变为配角的过程,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父母更是不得不放弃一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期望,做到放手而不放弃。要对自己逐渐长大的孩子给予充分的信任和信心,当然更要对自己的教养方式有足够的信心。一个从容淡定的母亲,即使给不了孩子什么建议,即使不能够解决孩子的学习、生活的困扰,也比一个唠唠叨叨、指指点点的妈妈可能更会使孩子得到更多的养分,更能使其茁壮成长,成为孩子想成为的样子,成为父母可以引以为傲的孩子。
一个人能够控制情绪是最高的情商、最大的能力,在生活中击垮我们的往往是失控的性情。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作为父母要做孩子情绪的引领者,而不是随孩子陷入情绪的纠缠。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由于孩子身处情绪的漩涡中,也开始了体验与其年龄不相符的身体和心理极限,这时孩子会比以前更需要我们,需要我们无条件的爱,需要我们的彻底接纳。
读书会和这本书还教会了我倾听、共情、激励、信任、赞美、感激......学会了好多与孩子相处的方法,当然也时时会打回原形,但是我明白做一个觉醒的父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还需要随时随地小心经营,懂得我的一点点改变会为整个家庭的觉醒增添力量。
总之这一年来读书会和这本书给我的感悟颇多,也使我和我的孩子及家庭受益匪浅,由于自身文笔有限,提笔时总是词不达意,无法一一诉诸笔端,最后以本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以此勉励、提醒自己。
——由觉醒的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不仅能与自己和谐相处,也能获得发自内心的愉悦;还能发现宇宙的丰富多彩,知道如何找寻源源不断的活水。这样的孩子会将生活视为自己的一个伙伴,怀着好奇、兴奋与敬畏之心去面对挑战。由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宁静的内省与内在的快乐,所以当他们成为父母后,也会教导自己的孩子如何生活的快乐满足。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七
要问这世间上最伟大的爱是什么?是父母之爱。这爱犹如园丁栽培花朵的辛苦,犹如绿叶映衬红花的的无私,这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爱。
我也爱我的父母,他们平时虽然像冰一样的冷,像闪电一样的狠,但我很清楚,他们是爱我的。当我看到母亲因我顽皮而闹出严重的伤那眼里晶莹的泪花时,当我听到母亲等我吃饭一直等到下午三点多时,当我看到父亲为我的学习而不吃饭时,我的心是那么的难受,在滴着血泪,我恨我自己的无能,恨我自己的贪玩,恨我自己的不听话。有时,我多想走到他们面前说声:“爸爸妈妈,我爱你们。”但我没有勇气,因为我没有好的成绩,没有小时候那么听话,他们为了我是伤透了心,我不敢,也不能接受他们的爱,因为他们的爱没有得到回报,因为我没有资格接受那份沉重的爱。
我也爱我的父母,他们平时虽然很忙没有时间来看我,但我清楚他们是爱我的,他们忙是因为他们为了让我有更好的学习条件。他们不来看我是因为他们相信我可以管得住自己。每当我与父亲交谈时,我都能深深地体会到他的用心良苦,体会到他的无奈,我恨意志不坚定的我,我恨没有良心的我,我恨不懂事的我。有时,我多么希望我可以对他们说:“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爱你们,我长大后会让你们过好日子的。”可我说不出口,因为我没有勇气。我害怕自己做无望的承诺,但为了他们我会将这句话记在心中并努力去实现的。
我想打自己一顿,因为我没让他们省心,我想打自己一顿,因为我让他们伤透了心,我想打自己一顿,因为我的没良心,我的一颗无情的心。我应为他们改变自己的,我会让他们为我而高兴的。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八
“芦衣顺母”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小孩叫闵损。他的母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死了,父亲娶了后妻,后母又给他生了两个弟弟,后母经常欺负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亲的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里飞了出来,父亲才知道他受了欺负。父亲气的要休后母,闵损连忙跪求父亲原谅后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人都要挨冻。”后母听到了悔恨知错,从此待他比亲生儿子还好。
看完这个故事,我陷入一片沉思。反思着,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操碎了心,而我们却还不知足,总是和他们顶嘴。前几天在学校门口,还看见一位男同学,因为爷爷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竟动手大爷爷。和闵损比起来,现在的`我们真应该感到羞愧。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的大国,希望“礼仪之花”不要在我们的手中凋谢!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九
今天我读了《树叶的香味》这本书中的《父母心》这篇文章,令我颇受感动。
这个感人的故事是这样的:
在一艘轮船的甲板上有一位高贵夫人和两位穷人,穷人带着三个聪明可爱的孩子,高贵夫人却没有孩子,高贵夫人见了,十分羡慕,就有了想从其中领养一个孩子做自己的后嗣,并给穷人一笔钱的想法。但穷人终究舍不得孩子,放弃了那一笔钱,高贵夫人被穷人心中对孩子的爱所感动,最终还是把这一笔钱给了两位穷人,却没有再要孩子。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十
虽然那些都是古代的事情,现在想来仍然有很大的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些小故事。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呢?哪里能有这样的胸怀,总是先想着自己,不能先考虑到父母,这是教育的缺失,仲由得百里负米为父母的精神是现代孩子最应值得学习的。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这是多么宽大的胸怀啊,能向亲生母亲那样对待继母,并且能用自己的言行去改变继母的态度,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啊。
现在的我们呢?即使是自己的亲父母都不能原谅他们的小错误,都会不停的抱怨父母对待我们不好,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试想我们有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或者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改变他们呢?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这两个故事都是讲为了父母而不顾自己的安危,只要父母能够过的舒服,能够开心,自己做出点牺牲是没什么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先为父母着想,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回报父母。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十一
《父母的觉醒》作者从心理学角度来探索、观照父母与孩子成长过程中关系的方方面面,揭示了父母与孩子关系的真相,指引我们在养育孩子的神圣旅程中,穿越情感与精神的复杂地貌;其深刻的教养之道,不仅将孩子身体、思维、心灵的培养融为一体,也让为人父母者得到充分的成长和享受。
每个人都会把自己想象成最好的家长,绝大多数人确实做得不错,对自己的孩子也抱有深切的爱。我们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绝对不是因为不够爱他们,而是由于我们缺少一种为人父母的觉醒意识。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大多数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同孩子之间的互动规律;在家长和孩子之间,这种规律是固有地存在着的。
我们很少有人愿意反省一下自己是否觉醒;正好相反,大家对这个概念心怀抵触。我们都怀有一种戒备的心态,不愿意听人家评价自己的育儿风格和方法;一旦触及到敏感地带,我们立即会作出反弹。正因为如此,要想重新设计好同孩子的互动,首先要正视并重视这个问题。
父母缺乏觉醒,为此,孩子将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过度的宠爱、过度的关注,这一切导致了许多孩子不快乐。这是因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我们会将自身的情感延续到孩子身上;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我们会将自己未获满足的需求、没有达成的期望、没有实现的梦想传递给他们。这种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情感可能会奴役孩子,削弱他们的能力;这种潜意识如果得不到彻底清理,就会一代又一代地渗透下去。
唯有觉醒的力量才能制止这种回荡在家庭中的痛苦循环。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十二
我从这篇文章中了解到《父母的觉醒》这本书是针对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如何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父母,全书都在讲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做,是在唤醒父母建立一个观念即:家庭教育不是针对孩子的教育,而是针对父母的教育。一提家庭教育,许多父母的误区是:家长如何采取种种措施来教育孩子,使孩子成才。的确,家庭教育中孩子需要教育,但是,父母们要觉醒——家庭教育中更需要教育的是父母!古语说:“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
我们的祖先早就明白,孩子的教育不是父母对孩子的说教,而是指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无形的影响。换言之,就是父母要活成孩子的榜样,时时处处做好自己,想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有专家讲:“一流的父母做榜样,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把自己修炼成什么样的人,孩子不听你怎么说,而看你怎么做。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父母需要觉醒,不仅要活成孩子的榜样,还要时时处处学会放手。让孩子活成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而不是父母希望成为的样子。
很多父母心疼孩子,爱孩子,对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代替,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造成了“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使孩子失去了自我,变成没有手脚,没有嘴巴,没有自信,没有能力,更没有思想的活植物人。变得麻木不仁,甚至没有人性。这时,父母反过来抱怨孩子,这个不会,那个不行,甚至口不择言乱给孩子贴标签,什么“笨蛋、废物……”之类伤害孩子自尊的词语一股脑往孩子身上贴,有的孩子默默承受着父母对他们的指责,抱怨;有的孩子就显露出各种问题,变成问题孩子,令老师头疼,家长痛苦。所以父母要觉醒,要学会放手,尤其在家庭里,要把孩子当成家庭的一员,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务,在承担家务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责任心。给孩子机会,让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把孩子推到前边,父母在后边跟着,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及时鼓励帮助孩子,而不是包办代替。
父母需要觉醒,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需要父母的呵护和尊重,作为父母要明白,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出来,孩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为有自尊心的孩子才有羞耻心,有了羞耻心才会有敬畏心,人有了敬畏心害怕他做坏事吗?害怕他将来不能成为大人、君子吗?因此,父母对孩子的言行,一定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而不是想打就打,想骂就骂,不顾孩子自身的感受,这样的父母怎么可能培养出有良知的孩子?所以父母需要觉醒,不断地学习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素养,用自己的改变来带动孩子的改变,用自己的心来唤醒孩子的心,用自己的灵魂来唤醒孩子的灵魂。
父母需要觉醒,学会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父母不能因为孩子优秀就是我的孩子,就很爱孩子,孩子有问题了,他就不是我的孩子了,父母就讨厌他,嫌弃他。父母要明白,孩子选择我们做他们的父母,在某些方面是来唤醒我们的。父母们要明白,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只有父母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并改正过来,孩子才会改变。“我是一切的根源,爱是所有的结局”孩子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爱来化解。如果孩子的问题没能解决,说明父母没有了解孩子,不是这个孩子所需要的,孩子没有接受到父母的爱,缺爱的孩子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世界上没有标配的父母,也没有标配的孩子,因此,父母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智慧的大脑,及时发现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给到孩子所需要的,而不是父母自己想给的。
以上的一切都需要父母的觉醒,身为父母我们没有受过任何培训,也没有合格证,但是,我们要觉醒,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父母,在孩子人生道路上,不但给孩子创造丰富的的物质条件,更要通过不断的修炼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做孩子的精神领袖,做孩子一生的。榜样,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十三
读了美国作家沙法丽·萨巴瑞的《父母的觉醒》一书,感触颇深。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读懂自己,读懂孩子,在养育孩子的神圣旅程中,穿越情感与精神的复杂地貌,如何觉醒,其深刻的教养之道,不仅将孩子身体,思维,心灵的培养融为一体,也让为人父母者得到充分的成长和享受。
世上没有绝对理想的父母,也没有绝对完美的儿女,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父母自身的折射。我们要知道,我们所养育的是一副个性独立的精神,即使我们有最善意的动机,但还是会落入俗套,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到孩子身上。要想发现孩子的本真,首先要寻找真实的自己,不要居高临下地掌控孩子的一切,我们可以在家里与孩子建立一种亲密感,先和孩子做朋友,我们不仅需要给孩子提供基本的居住,饮食,教育,还应该培养他们规则意识和现实生活的种种技能。
父母的转型是实现人生觉醒的关键一步,觉醒的教养方法要求我们父母从根本上进行转变,要求我们考虑系列课题,诸如:
我是否作好了准备,愿意在与儿女的互动中走向更高级的精神觉醒?
我怎样才能认清孩子的真正需求,有的放矢地教养他们,做一个称职的家长?
我是否清楚地认识到教养工作的方方面面?
作为父母亲有了这个思想意识后,就应该想想如何学会觉醒的教养之道。书中提到,身为父母,我们需要放下为人父母的架子,放弃“应该怎样”的想法,学习接纳孩子,摆脱有害的陈规,在更深的层次上与他们交心。当我的女儿进入初中校园的第一个月,成绩下降超快,适应不了每天体育课的长跑跟我诉苦时,我也曾对她大吼大叫:“你为什么考不过别的同学”?“人家都可以跑完,就你不行”?这时候,她是跟我一样,对我大吵大闹,然后就彻底不说话了,明显的情绪低落,不开心,什么都不同我讲。我慢慢意识到,她只是个孩子,我是不是对她的期望太高了?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我们应该学会降低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学会接纳孩子不足的地方,应该像朋友一样地和孩子相处,尽量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消极的情绪,引导孩子心平气和地对待生活,相信孩子,理解孩子,将其中的好与坏都看成自我提升的机遇。
家长有了这种意识后,如何应对孩子青少年时期的疾风骤雨?比如成绩下降,身体发育方面,对异性的好感等等。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首先放下那些伟大的期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不溺爱也不强迫,平等平静地与他们交流;生活中多赞美孩子的本真,多鼓励他们,让孩子坦率地表达情感,给孩子创造一个从容发展的空间;鼓励孩子直面自己的感受,引导他们驾驭自己的情感;当发现孩子错了的时候,鼓励孩子面对自己的错误,帮助他们正视自己的不足与局限,勇敢地继续前行。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时候会表现出控制的欲望,所以同孩子冲突是不可能避免的。当冲突发生时,父母第一步是审视自己的思想,反省是不是自己的控制欲在作怪,学会控制自己的自负感,用平和的心态制止他们不恰当的行为。冲突教给孩子学会表达意愿,学会接受和包容,父母也会了克制自己的控制欲,父母的觉醒之道在于这种双向转化。
当我们学会如何觉醒后,应该用最有效的方法帮孩子实现纪律约束,制定规则。比如重大规则和灵活性规则,如果我们希望自己制定的规则得到遵守,就需要和孩子认真地做好交流,以身作则,自己首先做到遵守规则,同时要做出向孩子学习的姿态。当我们和孩子去商讨一个解决方案时,要营造一种齐心协力的气氛,孩子会由此了解,敞开胸怀,听取各方意见,力求用创造性的方法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只有父母真正觉醒了,才会知道如何与孩子平等愉快地相处,相爱互助,才会和孩子面对生活中的疾风骤雨时共同进步,共同成长。这就是我读完《父母的觉醒》一书后的感悟。
芦衣顺母的读后感篇十四
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起,父母的角色仿佛自然而然确立起来了。这样的水到渠成自然掩饰了我们身在此山无知懵懂的状态。我们养育孩子的态度和方式大多来自于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当我面临孩子的很多问题无法解决甚至激化时,我很感激与《父母的觉醒》这本书的相遇。
面对青春期的男孩我是忐忑的,《父母的觉醒》让我看到这忐忑就来自于自己的自负感、控制欲和焦虑。我在内心没有认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精神个体,我极其想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强加于他,希望孩子的思想和行为符合我的构想。
在读书会每周所读的内容不多,但我们在老师的指引下,同伴的讨论中对其中内容有更多的感受和认识,并从中获益。逐渐的我在孩子起床、睡觉、吃饭、穿衣、交友、言谈......,更甚于上卫生间、剪指甲洗澡这些大大小小零零种种的事中都能够看到自己的自负感控制欲。当然最严重的杀伤力最大的自负感是在孩子的学习上。哦,崩溃!我竟然是这样的妈妈!一天中这样的次数太多,我就不得不一次次翻阅这本书,让它帮我平复内心的暗流涌动翻江倒海,并从中获取继续觉醒的力量。
此刻的我希望自己能洋洋洒洒写出上千字的文章。我知道这也是孩子写作时我对他的期待。这期待让我看不到当下的孩子,他的优点和他的真实感受被忽略了。此刻的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努力和局限,对“接纳孩子的程度同接纳自己的程度成正比。”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接纳现在的自己和孩子,我们会在觉醒的状态下,相处的过程中一起收获成长的幸福。感谢《父母的觉醒》!感谢段老师提供家长成长的平台!感谢卫老师的指引!感谢一起陪伴的伙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