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的作品的读后感大全(14篇)
读后感是我们通过阅读和思考,对书籍内容有所共鸣和感悟后的写作体现。写读后感时,可以多读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技巧。以下是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一起交流讨论。
曹文轩的作品的读后感篇一
相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我们的童年在物质上是贫穷的,正如曹文轩所说,身在那样的贫穷中,最大的希望就是回家能有一碗干饭,一碗红烧肉吃。可当岁月老去,却发现“原来过去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宝贵,原来那里的每一粒沙尘,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是可以进入到文学世界里去的”。在他的.作品中,虽然人的物质条件很匮乏,但生活环境却在他的笔下如诗如画。
曹文轩的作品,相对现在孩子来说,是写“从前”少年的故事,但正是这些纯真唯美的故事,感动了今天的孩子,更感动了“从前”的孩子,所以曹文轩的作品,是大人和小孩都喜欢的作品。
曹文轩的作品的读后感篇二
几天后有一场全村广播操比赛。蒋一轮老师把所有人的名字填上了参赛表,唯独没有秃鹤的。秃鹤天天缠着蒋一轮,终于蒋一轮同意了可前提是他必须戴帽子。比赛那天,油麻地小学时做的最好的,可当比赛快要结束的时候,秃鹤突然扔掉了帽子,大呼一声:“万岁!”所有人都惊呆了。从那以后便不再有人理秃鹤了,是他害油麻地小学丧失冠军的。秃鹤懊恼极了,正巧过不了多久又有一场戏剧演出,里面的男主角是个光头,可饰演他的男孩却头发茂盛,委屈他剪掉他也不肯,这令蒋一轮很是苦恼。不久后将一轮收到了一封信,信上说:蒋老师,可以让我试试吗?陆鹤蒋一轮见了很是震惊,演出那天蒋一轮的班级演得最好,可在班级胜利欢呼的时候,却不见了秃鹤的身影,大家很着急。突然,桑桑站了起来“我知道秃鹤在哪!”
小河边一个光头少年静静的坐在岸边,蒋一轮带着同学们走下石阶“陆鹤,对不起,同学们老师都对不起你,你能原谅我们吗?”秃鹤站了起来,擦掉了脸上的泪水,静静地点了一下头。
月光柔和的照耀着同学们和油麻地小学最俊俏的男孩……。
曹文轩的作品的读后感篇三
在我读过的小说中,唯有曹文轩的作品触动了我的心。曹文轩的小说大多是纯美风格,他的笔触细腻,笔尖一转,常常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草房子》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桑桑在草房子里的生活以及身边形形色色的事和形形色色的人。杜小康是我最欣赏的人。他经历了许多事情,当他咀嚼着那大芦荡给予他的那些美丽又残酷的生活时,他不再是那个懵懂的青少年,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男子汉。
《根鸟》根鸟是个小男孩,他在一天收到了一封写在布条上的求救信。原来一个名叫紫烟的女孩在悬崖上采花时不慎掉进峡谷,那个开满洁白的百合花的山峡和紫烟不时出现在根鸟的梦里。根鸟决心找到那个峡谷,救出女孩紫烟。在路上,根鸟历经千辛万苦,还有几次差点就放弃了,找到了那个美丽大峡谷。
读曹文轩的书令我感动,感动后好像领会了什么。
曹文轩的作品的读后感篇四
最近几天,我读了《草房子》这本书。这是一本描写桑桑小学六年生活经历的一本书。在书中,我认识了聪明顽皮的桑桑,勤劳刻苦的陆鹤,成绩优秀的纸月和遭遇不幸的杜小康……其中,我最喜欢陆鹤和纸月这两个人物了。
我认为,陆鹤是一个有集体荣誉感、自尊心强的一个人。学校不让他参加集体操,怕被别人笑话,陆鹤非常想参加,这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他就在参加集体操的时候故意捣乱,使油麻地小学校没有取得好成绩。同学们都不想理陆鹤,他知道自己闯祸了,一直很想弥补自己的错误,也想为学校争得荣誉。学校演话剧,陆鹤被选上了,他每天晚上在月光下,不停地练啊练啊,练了一遍又一遍,一直练到大汗淋漓,月上中天。演出时间到了,陆鹤惟妙惟肖的表演,精湛的唱腔得到了最热烈的掌声。相比之下,我觉得自己特别的偷懒,对待事情总是马马虎虎。记得有一次,要参加学校演出。老师让我们在家对着镜子每天练三遍。我呢,觉得自己练得不错了,就没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面对爸妈的指责,我还自信满满地说,肯定能唱得非常好。可是,到了正式比赛的时候,我有点跟不上节奏,也唱错了好几个字。唉,跟陆鹤相比,我感到很羞愧。
其次,我还喜欢纸月。她品学兼优,乖巧可爱,是一个好学生。每天上学要走几里地,那么远的路,她却从未叫苦叫累过。这使我想到一名同学,她叫赵艺宁。她的家离学校也很远,也很少迟到过。每天上课她都仔细听讲,认真回答。即使有再多的作业,她都从未叫过多、累死了这样的话,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她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曹文轩叔叔的这本书写得非常好,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处事的原则。另外,书中语句优美,人物描写生动形象,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一样。我喜欢这本书!
曹文轩的作品的读后感篇五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好书就是跟着高尚的人一起,走向我们进步的阶梯,走向一次又一次感动。瞧!我跟着曹文轩这位大作家一起走进《草房子》,领略作品字里行间展现的情景和人性魅力。
金黄发亮的草房子,苦苦的艾叶,清澈见底的河流,一望无际的芦苇荡。这就是美丽的油麻地。好美呀,让我流连忘返,像一阵微风,在油麻地上这边飘飘,那边飘飘,活脱脱的一位神仙。
草房子中吸引我的不仅仅是这美丽的景,更是油麻地小学的同龄人。这里生活着一群天真可爱活泼的孩子们:善良聪明的桑桑,秃头英俊的陆鹤,坚强勇敢的杜小康,活泼可爱的纸月……个个让我情不自禁地为他们点赞:棒!棒!太棒了!
在我心中最棒的不是杜小康,也不是桑桑,我认为应该就是陆鹤。不!不!他更喜欢听我们叫他秃鹤吧!请跟着我一起去曹文轩的笔下去找找秃鹤:秃鹤一直生活得很快活。有人叫他秃鹤,他会很高兴地答应的,仿佛他本来就叫秃鹤,而不叫陆鹤。有人一定要摸,还可以得到不少好处呢!
看来秃头真好。可三年后,他变了,不许摸,就是不许摸。谁摸就跟谁急眼,就跟谁玩命。从此秃鹤变得自暴自弃。真是让我二丈摸不着头脑,这是怎么了?快往下看,我才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秃鹤。越看我的心越是闹得慌。翻快点,我的眼睛看快点,我再也受不了了……耶!我终于看到转机了:读后感·就是这次文艺汇演。秃鹤自愿演秃头伪连长,不介意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是个秃子,战胜了自己,努力练习。在台上,他绘声绘色地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那个爱报复的秃鹤竟然成为世界上最英俊的少年。ok!这就是美丽的蜕变。万岁!蜕变万岁!你真没让我失望,我的心中就觉得你会变成这样。这就是我最喜爱你的原因。
此时,我觉得小孩之间的友谊最真挚的,语言最纯洁的,因为小孩不懂得什么是利用,没有心机,只有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和对待朋友的真挚。这样的书才能成为台湾“好书大家读”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才能成为我们少年阅读的好书。
曹文轩的作品的读后感篇六
相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我们的童年在物质上是贫穷的,正如曹文轩所说,身在那样的贫穷中,最大的希望就是回家能有一碗干饭,一碗红烧肉吃。可当岁月老去,却发现“原来过去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宝贵,原来那里的每一粒沙尘,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是可以进入到文学世界里去的”。在他的作品中,虽然人的物质条件很匮乏,但生活环境却在他的笔下如诗如画。
曹文轩的作品,相对现在孩子来说,是写“从前”少年的故事,但正是这些纯真唯美的故事,感动了今天的孩子,更感动了“从前”的孩子,所以曹文轩的作品,是大人和小孩都喜欢的作品。
寒假里,我读了《草房子》《青铜葵花》《根鸟》《狗牙雨》,我喜欢曹文轩对环境描写的那种浪漫、古典与唯美,就像一幅色彩厚重的油画;我喜欢曹文轩笔下的一个个活生生真实、立体的人物,让人读着亲切、感同身受。
虽然曹文轩的作品都是一个风格,但我深深喜欢着这种风格。
儿童文学评论家张美妮教授有一段很精彩的评述,我干脆抄录在这里:
“当我们一页页、一章章地读着这部小说时,闪耀在眼前的是一道道满盈爱心和可贵人格的光彩。试看桑桑和女孩纸月两小无猜的纯真友谊,以及他在病中所感受到的人间真情;迷恋土地、几近矫情的秦大奶奶最终对‘占有’了她的土地的小学校、小学生所捧出的深深的爱;有残疾的秃鹤护卫自己人的尊严义无反顾的执拗;倔犟的细马咽下委屈,在本可继承的房产荡然无存之时扛起生活重担,为养父母重建家园的坚毅;遭受家庭变故,跌进生活谷底的杜小康拼搏逆境的顽强等等,都与我们真诚团结、不畏艰难挫折、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接合,也与人类自强不息、不断发展自己、开创未来的文化精神价值取向相通。小说感动了今天的读者,也将感动明天的读者。
曹文轩的作品的读后感篇七
有幸在孩子学校听曹文轩老师讲座,曹老师说他的作品不是儿童作品。本来是学校推荐,给孩子买的,于是自己拿起来认真阅读。
原来《草房子》是这样一部能够影响60、70、80甚至更多年龄层次范围及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作品;这是一部可以亲子共读、共同感悟的经典作品;这是一部能够勾起大人童年回忆、孩子能够感受最纯洁最简单的农村童年生活的鸿篇巨制。优美的文字、优美的风土人情、优美的童真时代,构成了这部纯美文学,在七十、八十年代农村生活过的人,表面上都是描写生活的艰苦,但现在回忆起来确实无穷的童年快乐,和物质极度丰富的当代,那时候的一颗糖都能让人满足和快乐好长一段时间,作者并未刻意描写,却将童年的美展现的淋漓尽致,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故事中不同人物在不同命运前面努力挣扎奋斗、努力追求和实现自我的故事线索。
《草房子》可以说一部偏向于悲剧的小说,杜小康家境“红门”由盛转衰的变迁、纸月的'的命运、将一轮和白雀的爱情,悲情一面不时的激发着人们的感动。我和孩子一起阅读草房子,曾几次忍不住眼泪盈眶。
《草房子》的作者曹文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间最美好的回忆。这本书记录了桑桑小学六年生活终生难忘的回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草房子读后感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文轩的作品的读后感篇八
在国庆节期间里,我读了《草房子》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写了桑桑从一到六年级在油麻地小学的经历。桑桑是校长桑乔的儿子。桑桑的家就在这所小学里。油麻地小学里都是草房子,他们分别用作教室、办公室、老师的宿舍或活动室等。
桑桑经常挨打。有一次桑桑用蚊帐打渔,女老师温幼菊担忧地说:“桑桑,你又要挨打了。”桑桑打完渔回家,妈妈看到竹篮里有两三斤鱼虾,问:“哪来的鱼虾。”桑桑说,是他打的。妈妈又问你用什么打的。桑桑说,就这么打的呗。妈妈忙着做饭,没空去查。后来柳柳告诉了妈妈,最后害的桑桑被蚊子咬得是红包,左眼红肿得发亮。
在桑桑六年级时,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经过桑乔带着他到处寻医,最后终于找到一位资深的老郎中。老郎中神情淡定,说不过是鼠疮而已。老人配了药方,很快桑桑的病就好了。后来桑桑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县里的重点初中,而桑乔也因为工作优异被调到县里做校长。
我觉得桑桑是个活泼的孩子。有一次纸月被别人在板仓欺负,桑桑奋不顾身帮助她。我觉得桑乔是个善良的人,虽然他平时经常打桑桑,但是桑桑生病后他不顾自己的苦累带他四处求医治病。
秦亚星
曹文轩的作品的读后感篇九
就在上一周,我们走进了小说单元。对于这个单元的教学,我心里充满了期待。想起以往学到这个单元时,学生们个人解读能力的提升,字里行间充分展现着一个初三孩子出现的理性光芒,所以,课堂整合内容的同时,我更想让学生们在这个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故事里去寻找一些逝去的但是美好的东西,所以,周末布置他们看电影,看原作。当周一的课堂上问及学生观看情况时,两班均有十个左右的孩子未完成阅读,其他的都进行了,这不,周末就有学生发来了自己写到的读后感。而我读后,深受感动,放手给学生,他们一定能走的很远。
《草房子》这本书中我最喜欢药寮这篇了,他让我多次流下了泪水。在这篇中桑桑被诊断患了绝症,桑桑的爸爸走南闯北,四处寻找名医,但又一次次地失败,一开始我为桑桑这样短暂的生命流下了悲伤的泪水。在几乎要绝望的时候,温幼菊老师带桑桑到她的药屋里,为他熬药,鼓励他。终于桑桑的爸爸经过不懈的努力访到了名医,最后治好了桑桑。我又一次流下了高兴的泪水。
读完了《草房子》,我明白了其实童年就是一间充满阳光的草房子。他让我们想起和懂得了纯真、浪漫、欢声、悲伤、天真、优雅以及一切美好的东西,他让我们慢慢地学会了长大。这些故事看似平常,但细细回味,就会发现其实充满了温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曹文轩的作品的读后感篇十
寒假里,读完了曹文轩的小说《根鸟》,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钦佩根鸟的勇敢、善良,同时也感受到了根鸟那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这本书教会了我要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哪怕希望渺茫,哪怕路上荆棘丛生,也要一如既往的奋进向前。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男孩根鸟在第一次独自打猎时看见了一只白色的鹰,这只鹰的脚上绑着一张纸条,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女紫烟写的,她在悬崖上采花,不小心掉进了一个大峡谷,一个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从此,根鸟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那个大峡谷,一定要救出那个叫紫烟的女孩。可这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呀!这一路上,无论大家怎样质疑和嘲笑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根鸟总是坚持不懈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那个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他哭了,这是艰辛后甜蜜的泪水,这是坚持后成功的泪水,这更是寂寞后幸福的泪水呀!
读完这部书,让我知道了人在追求自己梦想的道路上,会遇见各种困难、挫折、迷惑,以及克服这些后的喜悦、欢乐。我想,这和我们学习是一样的,不管理想有多远,只要我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而通往成功的秘诀也就是奋斗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那么成功就会向你招手。
曹文轩的作品的读后感篇十一
风,吹着我的脸。我已沉浸在《红瓦》这样的一本美好的小说中。它感动我们的是道义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感的力量,而这些就在我们身边。
它以油麻地为背景,从一个中学生的视角诗意地描写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乡村生活的淳厚风情,描绘了少男少女们在特殊的年龄阶段所经历的人生历程,表现了成长的艰难与坎坷,悲悯情怀中充盈的是成长的痛。
小说的开篇就将林冰置入新的成长阶段的起跑线上:跟着父亲,我走到油麻地中学的大门。他看了一眼门里的`一条铺着煤渣的白杨夹道,将我的身子扳动了一下,以使我的后背对着他在我感觉到本来抓在他手里的铺盖已转移到我的背上时,我听到了他的声音——“自己走进去吧。”
那条道很宽,很长。两行白杨拔地而起,青森森地直指天空,让人觉得有一条深不见底的隧道,要通向另一个陌生而不可把握的世界。
但下面经历的事更令人入迷。最后林冰走了,离开了红瓦房和黑瓦房。
少年时代的成长期,之于人的一生是极其重要的。少年的灵魂是一块柔软非常的橡皮泥,生活中的任何指印只要在上头轻轻一摁,便会留下指纹。这些指纹如同胎记一样,伴随着一生,抹是抹不掉的。一个人在这段时期内就已定型了,剩下的只是发展,只是实现。好似炼出炉的钢,它在本质上已无法改变,能变化的只是它的形状、用途。
人是在痛的伴随下成长的,没有痛,就没有成长,因此,我们并不会因为怕痛而拒绝成长。回忆是对生命的过滤,是重新上路的准备,所以《红瓦》有了这样的结尾:“黄昏时,我已背起铺盖卷,走上了静寂的白杨夹道。在我的身后,是红瓦房和黑瓦房,是永远的红瓦房和永远的黑瓦房。
曹文轩的作品的读后感篇十二
这个学期老师让我们读曹文轩的《草房子》。在这本书里,我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友善的桑桑、文静的纸月、没有头脑的陆鹤、命运多变的杜小康、会做生意的细马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世界还有那样的地方,还有那样的一群人。
陆鹤因没有一丝头发而被同学起外号叫秃鹤,他的帽子被人扔来扔去,笑得我肚子疼了;秃鹤在聚操时不听老师的话,故意扔飞帽子,让学校丢了荣誉,我和油麻地小学生一样,对他很生气;后来,学校要排演节目,他自告奋勇,演了伪军连长杨大秃瓢,为油麻地小学夺回了荣誉,我又对他充满了敬佩。
给我印象最深的人是秃鹤,而我最喜欢的人却是桑桑,他老是做夸张的事,比如,把蚊帐改成渔网捕鱼,砸锅卖铁买鸽子,这些鬼点子让他老是遭到父母的打骂,而我却从这里体会到了童趣。他总是帮助别人,最后自己却生病了,在生与死的边缘垂死挣扎,父亲带他四处求医,却一次次都失败了,最后遇到一位老医生挽救了他的生命,我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读完了这本《草房子》,让我体会到了不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世界!我现在的生活离桑桑他们的生活十分遥远,我不会下河捉鱼,也不会养鸡养鸭,更不会没钱而上不起学,但是秃鹤的坚强,桑桑的友谊,油麻地小学生的快乐让我体会到童年是不一样的,但生活的意义是同样的。
曹文轩的作品的读后感篇十三
在漫长的暑假里,为了解除我的烦闷,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草房子》。
当我走进曹文轩的《草房子》,当我读到陆鹤对人格尊严得坚守;纸月弱小的外表背后藏有坚韧的性格;杜小康从优越的家庭条件中徒然变成失学儿童后不甘地抗争;细马那顽强的品质是麻油地的新作风;秦大奶奶那坚决和让步的精神;蒋一轮老师与白雀姑娘注定无望凄苦的爱情;桑桑面对病魔纠缠表现出来对生存或死亡的坦然……时,这本书的每一行字、每一句话、每一章故事,已经深深地把我的灵魂给吸引住了。
就在我看到第二章,纸月时,我觉得纸月是个内向、善良的小女孩。她的心灵如同皑皑白雪般纯洁。她没有爸爸妈妈。只有一个又当爹,又当妈的慈祥奶奶。纸月为了不让奶奶为自己而担心,每当板仓小学的男生们欺负她时,她并没有告诉奶奶,怕奶奶会生气,只是自己偷偷的默默地流泪。一直到桑桑帮助她把板仓小学的男生们打跑后,默默无闻的她才露出她从没露出的一丝微笑。善解人意的她话不多,却总能帮助别人。不要认为内向是纸月的一个缺点,有时,默默无闻的她却是油麻地里最可爱、最天真的一个。
在这本文章里,有许多令人痛哭、令人笑的故事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秃鹤被老师三翻四次拒绝参加学校的活动时又坚持参加的故事,我觉得秃鹤令我很佩服他,因为同学们被老师拒绝参加活动时不会像秃鹤一样坚持到底的,只会听老师的,甚至还开心得不得了,所以我很佩服秃鹤,我要像他学习学习才行。
曹文轩的作品的读后感篇十四
我觉得,《草房子》不像是一部文学作品,更像是一个故事,一首诗,一个梦。在这梦一般的景色,诗一样的语言,故事似的情节中,充满了童趣,却又似乎带着一丝伤感。
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但又都是令人感动的,在这本书中,我见到了调皮却善良的桑桑,坚强的杜小康,以及生世扑朔迷离的纸月等。这本书,从维护自己尊严的陆鹤,到白雀与蒋一轮之间的纯洁的感情,无一不让人感动。
在《草房子》一书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描写秦大奶奶的章节,她完成的是怎样的变化啊!从故意拔掉学校菜苗、树苗,故意把鸡鸭放进学校打扰学生上课的老太婆,到帮学校守菜地、荷塘,救落水的孩子而差点丧命,而真正的死因却只是为救学校的一个南瓜,是乔乔的那声震撼人心的“奶奶”改变了她,点燃了她心中希望的火花。此外,描写杜小康的章节也使我记忆犹新。杜小康是在孩子们羡慕的眼光中长大的,但父亲去世后的他,却变得格外坚强,他用桑桑给的钱,在校门口做起了生意,努力为家中分担,在这件事中,桑桑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最初,是桑桑将自己心爱的鸽子卖给了喜子,把得来的二十元钱全部给了杜小康。当杜小康没有生意时,替他感到失望的也是桑桑,第一个来买他东西的还是桑桑。桑桑帮助了他,让他感受到了来自朋友的温暖。
也许是曹文轩说的对“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愿我在美的文字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