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的教学设计范文(16篇)
在生活和工作中,总结是我们进步的动力之一,我们是否需要好好总结一番呢?总结的语言要简洁明了、准确精练,避免出现冗长和啰嗦的表达方式。在写总结时,可以从这些范文中借鉴一些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登山的教学设计篇一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与学生活动过程。
一、揭题。
(课前师生一起背诵《沁园春》、《钗头凤》、《青玉案》等古诗词,然后交流收集到的名言、格言)。
师:对!(点击课件,出现“——选自《登山》”字样)。
生:列宁。
生:是在第二次走完那条险路时说的——。
重现式提问,突出主人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故事背景。
二、初读课文。
师:自由读课文思考:那他第一次走这条小路是为了什么?
生:看日出。
师:好,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有什么不懂,待会儿提出来。
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学生潜心阅读文本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
三、演一演,体验列宁的临危不惧。
课文的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第一次走险路写得比较详细,如何让学生从中感受列宁不是艰险、迎难而上的意思品质?我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
师:我们把列宁第一次走险路的情景表演出来,好不好?生:(兴奋地)好!
师:我们先来准备一下道具。(指着台前)这里可把什么当小路?
生:(发现墙边两张长凳,脱口而出)我看可把长凳接起来靠在墙边当小路,把黑板当峭壁,凳下面当深渊。
师:(依生所言摆好道具)真聪明!那你们是想当巴果茨基呢,还是想当列宁?请先定好角色,然后认真地熟悉“剧本”,特别要演好哪些动作,可加上小圆圈提醒自己。
(学生兴致勃勃,纷纷钻研“剧本”。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后,请两个学生上台表演。)。
师:刚才大家亲眼目睹了列宁在巴果茨基的带领下走险路的情景,现在你想说什么?
生:我从巴果茨基走时的动作、神态中,看出他走的时候也提心吊胆的。列宁第一次走,是何等不易!
生:列宁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可见列宁这时是害怕的,但他没有后退,而是勇敢地走了过去,可见他多么坚强。!
生:列宁头昏目眩时,又定了定神鼓励自己:列宁啊,你是一个大无畏的革命者,面对危险、困难一定要坚强地闯过去!于是他不慌不忙地走过了危险的小路。
这一活动形式,既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强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第二课时。
1、师: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概括课文内容的基本方法。
师:(指着挂图)请问,这里的“毅然决然”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师:对!那列宁究竟是怎样毅然决然地走过去的?请你们当当小作家,仔细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段话好吗?(提示写作开头:“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
学生兴致勃勃,积极投入到写作之中,师巡视指导。
拓宽课文情境,寻找写作题材,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又让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在运用中得以迁移和内化。
师:你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的比较胆小,你们有没有注意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
生:以前只要有人来听课。我就不敢举手,列宁的言行给了我启示,给了我力量,我一定要战胜恐惧,做个勇敢者!
生:虽说我是四年级学生,但还不敢一个人睡觉。我要以列宁为榜样,不放过每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生:作业中的每道难题也好比是前进路上的“险关”,我们要冷静、自信,不退让,勇敢地去克服、战胜!
学生紧扣课文内容,联系内容,畅谈感想,既深入领会了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又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落到了实处。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当他们登上山顶时,一股()的阳光,突然穿()山前的薄雾。远处()的湖水开始发出()的亮光。山顶上的雪()变成了玫瑰色,矮树丛和草地上的露水珠儿也()光芒。这里,好像是在谁的()下,鸟儿们放开歌喉()地唱了起来。
2、列宁坚持仍然走那条险路回来,是因为()。
引领学生获取感受、体验情感、转化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厚的语文素养。
师:这是一条美丽的的小路,是一条通向成功的小路,是一条充满希望的小路……正是因为经历了小路的险,列宁和巴果茨基才会觉得这景色更加绚丽多彩。其实我们的学习就像这登山,遇到的困难就像这小路,我们只有鼓起勇气去克服它,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愿同学们能经常登上山顶,享受美景!
从“险”到“美”,从紧张到愉悦,这种先抑后扬的情感体验将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独特动力。
登山的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了解列宁和巴果茨基一起登山的这次不同寻常的经历。体会文中细致描写的语段对表现人物精神的作用。
3.针对有关课文的不同观点进行思考,渗透辩证的思维方法,培养客观认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思考列宁登山这件事的启示和现实意义,学会在生活中面对那些可以克服的困难。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列宁的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列宁说,“我们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2.引出课题:登山。
二、自由阅读交流收获。
1.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课文,或轻声读,或默读,或边读边画,或两人一起读,读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读后评价。
(2)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狭薄雾耀芒释毅陪锻炼。
(3)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学生质疑,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在交流的过程中,)。
三、质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3.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6.课件出示:
他们登上山顶,一道柔和的阳光正好射穿黎明前的薄雾。远处,蔚蓝色的湖水反射出耀眼的亮光,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也闪烁着光芒。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的歌唱着。
师生合作有感情读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谈谈体会。
1.带着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选择进行研读。
2.鼓励学生放胆地读和想,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记到课本空白处。
3.同桌和小组交流读书体会。
4.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点拨、辅导。
5.教师小结。
6.再读列宁的话。
二、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2.布置课外作业。
(1)活灵活现:把列宁过险路的六个镜头填写完整,然后演一演。
(2)唇枪舌剑:对于列宁过险路这一事件,警卫员们各有想法,有的认为这样做值得,有的认为没必要冒这样的险。你的看法呢?找意见不同的伙伴展开争论。
登山的教学设计篇三
知识目标:理解“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深渊”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2.引出课题:登山。
3.了解预习情况。
a.这段话是谁说的?(结合课件简介列宁)。
b.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初知课文大意)。
二、质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3.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1)提示学习程序。
寻找合作伙伴--确定学习方式(朗读、谈体会或表演,任选一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2)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学习方式。
(3)分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a.表演:表演前适当提问,创设情境。(结合课文理解“巍峨””悬崖”“深渊”等词)。
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评一评刚才表演时有没有把路的“险”充分表现出来。着重抓“紧紧贴”“扭向一旁…”“狭窄”“碎小”“舒了一口气”“险些”“头昏目眩”等词句。
b.朗读:请朗读小组读有关描写小路险的段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5.小结小组学习情况。
6.课件展示日出美景,配乐范读15自然段。
7.师生合作有感情读1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三、展开辩论,升华认识。
2.组织辩论。
a.自由组成正方反方。
b.双方各自从课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开辩论(教师当辩论会主席,适当点拨)。
3.教师小结。
4.再读列宁的话。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2.布置课外作业。
课外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从相关的课文、课外书以及网站上去搜寻列宁的故事,两周后召开“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报告会。(形式自拟)。
登山的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分析:
本文记叙了十月革命前,列宁与波兰革命者马果茨基一起登山看日出,坚持走靠近深渊的小路锻炼意志。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列宁自学锻炼意志的品质,联贯系实际与同学交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锻炼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谈学习、生活和工作方面的事,也可说我们学过的有关他的什么文章。
(学生自由发言)。
师: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又讲述了这位伟人的什么故事呢?(板书:14课《登山》)。
二、自由阅读交流收获。
1.自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或轻声读,或默读,或边读边画,或两人一起读,读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
(2)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学生质疑,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三、研读课文谈谈体会。
1.带着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选择进行研读。
2.鼓励学生放胆地读和想,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记到课本空白处。
3.同桌和小组交流读书体会。
4.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点拨、辅导。
问:(1)列宁两次是怎样走过那段危险小路的?
a.找出文中写列宁上山、下山的部分读一读。
b.找两名学生演示走小路的情景。(两次走小路,借助想象,进行表演)。
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两次走小路的不同心情,体会列宁当时的心情。
(2)山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一种怎样境界?
(生:自然景色优美,衬托出列宁和巴果茨基历险登顶后的`喜悦之情。)。
师:作者借景抒情,赞美革命者高尚的意志品质,将这段话背下来。
(3)列宁为什么要在走过险路后才肯解释重走那条路的原因?
(学生回答后,师:列宁是个重实践的人,说了才做,不如做了再说。这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一种品质。)。
(4)列宁最后所说的话应该怎样理解?
“因为我害怕它”,表明列宁毫不掩饰自己的弱点;
“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表明革命者不能放弃任何一次锻炼意志的机会。
(结合课文插图,朗读这段话)。
四、讨论、小结。
1.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2.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既锻炼意志,又注意安全?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收集的有关锻炼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登山(看日出)。
去走了险路。
列宁锻炼意志。
回还走险路。
登山的教学设计篇五
知识目标:理解“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深渊”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整体感知。
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2.引出课题:登山。
3.了解预习情况。
a.这段话是谁说的?(结合课件简介列宁)。
b.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初知课文大意)。
二、质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3.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1)提示学习程序。
寻找合作伙伴--确定学习方式(朗读、谈体会或表演,任选一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2)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学习方式。
(3)分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a.表演:表演前适当提问,创设情境。(结合课文理解“巍峨””悬崖”“深渊”等词)。
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评一评刚才表演时有没有把路的“险”充分表现出来。着重抓“紧紧贴”“扭向一旁…”“狭窄”“碎小”“舒了一口气”“险些”“头昏目眩”等词句。
b.朗读:请朗读小组读有关描写小路险的段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5.小结小组学习情况。
6.课件展示日出美景,配乐范读15自然段。
7.师生合作有感情读1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三、展开辩论,升华认识。
2.组织辩论。
a.自由组成正方反方。
b.双方各自从课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开辩论(教师当辩论会主席,适当点拨)。
3.教师小结。
4.再读列宁的话。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2.布置课外作业 。
登山的教学设计篇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体会列宁和巴果茨基上山和下山走的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险路。能试用别的手段来体现路的险。
2、分析列宁上山和下山为什么要选择走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险路。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
1、请同学们看一看这幅图,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它给你的感觉。
2、“望而生畏”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令人看到就害怕的是什么?
二、理解并体会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险路。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险路?
2、反馈,小结:巴果茨基的语言描写,巴果茨基和列宁行走的描写都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险路。
3、分析巴果茨基的语言中所描写的险。
(1)轻声朗读3-10自然段,并说说巴果茨基的话中哪几句反映了小路。
之险?
(2)反馈,出示有关句子:
“有是有,就是那条路太危险,是靠深渊的小路。”
“走过几次。”
“你看看,前面的路多险!您是不能从这儿过的。”
(4)是的,巴果茨基不愿列宁走那条险路。现在,我是列宁,你是巴果茨基,想想你怎样读才能劝住我不走那条险路?试试读读巴果茨基的话。
(5)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师读列宁的话)。
4、列宁被劝住了吗?
5、于是他们就走了那条险路。那条险路险到什么程度?我想让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来令赵老师感到望而生畏。你可以选11-14自然段中最能体现险的部分来朗读。你也可以用写或演的手段来展现小路的险。
6、学生自由准备。
7、反馈:
(1)分析列宁和巴果茨基行走的句子。
a、指读巴果茨基行走的句子。
b、从巴果茨基的行动中可以看出小路之窄,山渊之深,行路之难。巴果茨基不是第一次走这条小路,他还是这么小心翼翼,说明小路实在是太险了。
(2)分析列宁行走的句子。
a、出示列宁行走的句子。从什么地方看出小路之险?
b、是的,头昏目眩,这是人的正常反应。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现在你就站在列宁那个位置上,你有什么感受?(紧张)有感情地朗读。
c、列宁尽管开始有点怕,后来还是勇敢地走了过去。说明他很有胆量。
(3)有没有同学用别的方式来说明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险路?
(4)反馈。
三、分析列宁上下山为何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险路。
1、同学们读得险,演得险,写得险。那么列宁上山时为什么要走这条险路呢?读读第二自然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回答。
你的心情怎样?那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读一读第15自然段。
3、列宁和巴果茨基已经看到了如此美丽的日出景色。那么下山为什么还要走这条路呢?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四人小组讨论。
4、反馈。(答案不一,有道理就行)。
这个问题确实很值得我们研究,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和老师或同学继续讨论,也可以回家后跟爸爸妈妈讨论讨论。
登山的教学设计篇七
1、能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独立理解词语意思。
2、学习按提纲给课文分段,继续学习说段落大意。
3、初步了解课文意思。
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
一、揭题。
1、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2、简介当时时代背景。(十月革命、隐居)。
二、初读课文。
1、独立学习生字词,理解词意。
2、联系课题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
1、抽读生字词,说说自己是怎么学会的。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分段。
1、课文写登山这件事,分哪几个过程?
2、根据课后题2给课文分段。
3、讨论、说段意。
五、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精读课文,概括课文段落大意。
2、能背诵写日出景色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
3、懂得革命者要有勇气走战胜困难,而不应让害怕征服自己,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概括段落大意。
:理解句子含义、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段。
1、轻声朗读,思考有没有疑难问题?
2、讨论:
(1)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从“隐居”一词你知道了什么?
(2)“四周环绕着巍峨的高山”说明什么?
3、读列宁与巴果茨基的对话。
4、用一句话概括。
5、说说段意。(谁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路去干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说说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列宁他样走的是一条危险的'山间小路?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危险的气氛。
2、说说对这些词句的体会。如果你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怎样做?(过小路的危险和列宁战胜困难的勇气)。
3、朗读“登上山顶”这一自然段,欣赏山顶观日出的壮丽景色。想象背诵。
4、讨论:当时列宁他们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5、练习说段意。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列宁和巴果茨基的对话。
2、讨论:为什么列宁要坚持仍然走那条小路回来?
3、体味课文结句:“让害怕征服自己”是什么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革命者不应该怎样而应该怎样?
说说自己的想法。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4、指导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1)理解三句话的内在联系。
第一句是因果句,先说结果后补说原因。
第二句,从登山这件事得出一个道理——革命者不应该害怕困难。
第三句点明应该怎么做?(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
(2)抓重点词语背诵。
五、课堂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当他们登上山顶时,一股()的阳光,突然穿()山前的薄雾。远处()的湖水开始发出()的亮光。山顶上的雪()变成了玫瑰色,矮树丛和草地上的露水珠儿也()光芒。这里,好像是在谁的()下,鸟儿们放开歌喉()地唱了起来。
2、列宁坚持仍然走那条险路回来,是因为()。
登山的教学设计篇八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悬崖、深渊、望而生畏”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列宁作为一名革命者不怕困难,勇于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坚强品质。
2、能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小路危险的句子和表现列宁勇敢的句子。
3、懂得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要有勇气去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列宁像,介绍列宁。
2、揭示课题:登山。
二、初读感知。
1、同桌合作读,相互帮助正音。思考:读了这篇课文列宁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反馈。
三、研读课文。
1、再读课文,把最能体现列宁这一人物品质的词句划出来,深入研究一下,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2、交流。
重点抓住以下几句话:
(1)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通过说说、议议、读读体会小路之险)。
(2)正沿着那条小路前进的`列宁突然停住了。列宁感到头昏目眩了。可是,列宁只站立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通过读读、议议体会列宁的勇敢、临危不惧)。
(3)“可是我,”列宁说,“打算还走那条险路。”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毅然走了过去。
(体会列宁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
(4)“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他。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中间结合学生的理解出示华罗庚和荀子的名言。
(5)、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
1、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理解了什么?
(2)、有感情的朗读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
2、继续学习课文。
列宁和巴果茨基走过那条危险的小路后,及时看到日出吗?他们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副景象?自由读,体会。
看日出美景。
再有感情的朗读。思考:这仅仅在说美景吗?(感受到经过磨练能有成功的喜悦)。
积累词、句。
4、总结课文。
5、作业。
登山的教学设计篇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独立理解词语意思。
2、学习按提纲给课文分段,继续学习说段落大意。
3、初步了解课文意思。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2、简介当时时代背景。(十月革命、隐居)。
二、初读课文。
1、独立学习生字词,理解词意。
2、联系课题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
1、抽读生字词,说说自己是怎么学会的。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分段。
1、课文写登山这件事,分哪几个过程?
2、根据课后题2给课文分段。
3、讨论、说段意。
五、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概括课文段落大意。
2、能背诵写日出景色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
3、懂得革命者要有勇气走战胜困难,而不应让害怕征服自己,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教学重点: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含义、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轻声朗读,思考有没有疑难问题?
2、讨论:
(1)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从“隐居”一词你知道了什么?
(2)“四周环绕着巍峨的高山”说明什么?
3、读列宁与巴果茨基的对话。
4、用一句话概括。
5、说说段意。(谁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路去干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说说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列宁他样走的是一条危险的山间小路?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危险的气氛。
2、说说对这些词句的体会。如果你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怎样做?(过小路的危险和列宁战胜困难的勇气)。
3、朗读“登上山顶”这一自然段,欣赏山顶观日出的壮丽景色。想象背诵。
4、讨论:当时列宁他们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5、练习说段意。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列宁和巴果茨基的`对话。
2、讨论:为什么列宁要坚持仍然走那条小路回来?
3、体味课文结句:“让害怕征服自己”是什么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革命者不应该怎样而应该怎样?
说说自己的想法。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4、指导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1)理解三句话的内在联系。
第一句是因果句,先说结果后补说原因。
第二句,从登山这件事得出一个道理――革命者不应该害怕困难。
第三句点明应该怎么做?(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
(2)抓重点词语背诵。
五、课堂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当他们登上山顶时,一股()的阳光,突然穿()山前的薄雾。远处()的湖水开始发出()的亮光。山顶上的雪()变成了玫瑰色,矮树丛和草地上的露水珠儿也()光芒。这里,好像是在谁的()下,鸟儿们放开歌喉()地唱了起来。
2、列宁坚持仍然走那条险路回来,是因为()。
登山。
登山走险路(勇气)。
往回走坚持再走险路。
(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登山的教学设计篇十
1、理解“悬崖、深渊、望而生畏”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列宁作为一名革命者不怕困难,勇于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坚强品质。
2、能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小路危险的句子和表现列宁勇敢的句子。
3、懂得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要有勇气去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1、课件出示列宁像,介绍列宁。
2、揭示课题:登山。
1、同桌合作读,相互帮助正音。思考:读了这篇课文列宁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反馈。
1、再读课文,把最能体现列宁这一人物品质的词句划出来,深入研究一下,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2、交流。
重点抓住以下几句话:
(1)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通过说说、议议、读读体会小路之险)。
(2)正沿着那条小路前进的列宁突然停住了。列宁感到头昏目眩了。可是,列宁只站立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通过读读、议议体会列宁的勇敢、临危不惧)。
(3)“可是我,”列宁说,“打算还走那条险路。”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毅然走了过去。
(体会列宁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
(4)“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他。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中间结合学生的理解出示华罗庚和荀子的名言。
(5)、有感情的朗读。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理解了什么?
(2)、有感情的朗读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
列宁和巴果茨基走过那条危险的小路后,及时看到日出吗?他们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副景象?自由读,体会。
看日出美景。
再有感情的朗读。思考:这仅仅在说美景吗?(感受到经过磨练能有成功的喜悦)。
积累词、句。
对你有什么启发?在生活中你有什么感到害怕,你以前是怎样的?现在怎样想的?
完成小语作业本或写读后感。
登山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二课时。
登山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本文记叙了十月革命前,列宁与波兰革命者马果茨基一起登山看日出,坚持走靠近深渊的小路锻炼意志。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列宁自学锻炼意志的品质,联贯系实际与同学交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收集有关锻炼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一课时。
谈学习、生活和工作方面的事,也可说我们学过的有关他的什么文章。
(学生自由发言)。
师: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又讲述了这位伟人的什么故事呢?(板书:14课《登山》)。
1.自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或轻声读,或默读,或边读边画,或两人一起读,读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
(2)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学生质疑,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1.带着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选择进行研读。
2.鼓励学生放胆地读和想,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记到课本空白处。
3.同桌和小组交流读书体会。
4.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点拨、辅导。
问:
(1)列宁两次是怎样走过那段危险小路的?
a.找出文中写列宁上山、下山的部分读一读。
b.找两名学生演示走小路的情景。(两次走小路,借助想象,进行表演)。
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两次走小路的不同心情,体会列宁当时的心情。
(2)山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一种怎样境界?
(生:自然景色优美,衬托出列宁和巴果茨基历险登顶后的喜悦之情。)。
师:作者借景抒情,赞美革命者高尚的意志品质,将这段话背下来。
(3)列宁为什么要在走过险路后才肯解释重走那条路的原因?
(学生回答后,师:列宁是个重实践的人,说了才做,不如做了再说。这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一种品质。)。
(4)列宁最后所说的话应该怎样理解?
“因为我害怕它”,表明列宁毫不掩饰自己的弱点;。
“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表明革命者不能放弃任何一次锻炼意志的机会。
(结合课文插图,朗读这段话)。
1.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2.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既锻炼意志,又注意安全?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收集的有关锻炼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去走了险路。
列宁锻炼意志。
回还走险路。
登山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登山》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八册教材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动的详细描写,突出了小路的危险;再用优美的语言展现了日出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的喜悦之情;最后再走小路返回,并以列宁的话点明中心即“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要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可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对话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其思维在互动中交流,情感在感悟中升华。
我校(中山小学)教学设备较齐全,具有设备齐全的多媒体教室。
我班学生共有68人,大多来自城市,基础较好,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较强。
1、认识本课的2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中学习。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品质,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与同学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一)揭题导读,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略读课文——14课《登山》。
(板书:登山)。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登山?怎么登山?为什么登山?)。
(以提问的方式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表白自己的想法,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加以鼓励,鼓励孩子们从中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去感知课文。)。
2、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找出有关语句说一说。
(提出要求,有目的地读,让学生养成在读中思考的习惯。)。
(三)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自主探究,学生与文本对话。
动笔读书:画出文中描写小路很危险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假如这条小路就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画出描写列宁是怎样走小路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
(培养默读能力,边读边画边思考,养成良好的读书方式。)。
2、学习小组交流后汇报,师生与文本对话。
选两组同学表演第一次走险路的经过,走进文本,用心感受。
(板书:窄、危险、深渊、背贴着、扭转头、慢慢移动,头昏目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通过学生的创造表演、亲近文本、走近文本,积累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
假如你是列宁,你会怎么做?(指导品读)。
(让学生用心感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赏读课文,品味体会。
1、指名读“日出美景”这一自然段。
2、结合课件,让学生边读边感受自然美景。
3、配乐诵读,品味体会。
假如你是他们俩,历艰险后,饱览这一美景,你的心情会怎样?(指导赏读)。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出示课件,再伴以和谐的音乐,使孩子们仿佛走进了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中,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
(五)再读课文,体会思想。
1、返回时,列宁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板书:毅然决然)。
2、回顾课文,谈谈你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板书:锻炼意志)。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朗读拓展,升华理解。
你知道列宁坚持锻炼意志,领导革命的事迹吗?(教师简介列宁在白色恐怖的条件下,坚持锻炼自己意志的事迹,增加感性认识。)。
(丰富学生的读量,使学更好的理解文本)。
(七)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小组的讨论。
联系实际谈体会,并说说在生活中(游泳、登山)怎样才能既锻炼意志又注意安全?
2、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小结,齐读列宁的话。
3、课外拓展:收集有关锻炼意志的名言。
(注重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悟,把学习语言和塑造人格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1)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升华;
(3)学生表演,内化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4)“日出课件”形象地让学生感知文本,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当然,在实际组织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学生“写”的机会相对而言偏少;不能顾及全体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改进、去创新。
窄
危险。
深渊。
锻
登
背贴着。
扭转头。
慢慢移动。
炼
山
头昏目眩。
毅然决然。
意
志
登山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概括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划分结构段,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在简介故事发生的背景中,解释“俄国十月革命”“列宁”“沙皇(hu2ng)”“波兰革命者”等词语(见“资料”)。
1.初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1.读准以下翘舌音:
“刹(ch4)那”的“刹”、“闪烁(shu^)的“烁”、“解释(sh@)”的“释”。
2.区别多音字:
“刹(ch4)那”的“刹”,又读“sh1”的音,如“刹(sh1)车”,是止住的意思。“薄(b$)雾”的“薄”,不要读成“b2o”的音,“好像有人指挥似(sh@)的”,这里的“似”不要读成“s@”的音。“咱们得(d7i)每时每刻……锻炼自己的意志”,这句话中的“得”是需要的意思,不要读成“d6”和“de”的音。
3.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仍(r6ng)旧”的“仍”不要读成“扔(r5ng)”的音。“有趣(q))”的“趣”不要读成“q(”的音。
4.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歌喉”的“喉”的右偏旁不是“候”,不要多写一竖。“一步”的“步”的下面不是“少”,不要多写一点。
(三)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概括性的词语,再归纳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
第1自然段:列宁为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2自然段:列宁请巴果茨基作向导上山去看日出。
第3~9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商量走一条危险的小路。
第10自然段:小路十分危险。
第11~14自然段:巴果茨基在小路上小心移动着。
第15自然段:巴果茨基走过去,列宁紧跟后边。
第16、17自然段:列宁一步步走过危险的小路。
第18自然段:他们登上山顶,观看了壮美的日出。
第19~23自然段:回去时列宁仍要走那条小路。
第24、25自然段:列宁先走过小路。
第26、27自然段:巴果茨基走过来问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小路。
第28自然段:列宁说革命者应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四)解答初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想”的问题(答案要点画在课文中)。然后,课堂议论,归并自然段段意,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提醒学生注意:作者为了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总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写。某一个阶段的意思连接得比较紧密,就形成了一个段落。当一个段落过渡到下一个段落时,一般情况下,又可能时间推移了,或地点转换了,或情节发展了,等等。
第一段(第1自然段):列宁为了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抄近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
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且说这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
根据以上三段段意,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重复的词语可以略去)。自己归纳后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归纳,教师评议。
通读课文注意语言的速度和感情。对话部分,注意人物说的话和作者的叙述语要分明。
第二课时。
(一)进一步阅读课文,深入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二)结合阅读课文学会本课新出现的词语,并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进一步阅读课文中,深入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第一课时归纳的课文主要内容。再要求:试用一句表示谁、做了什么的话,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列宁为了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登山》一课,讲了列宁为了登山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故事。
1.课文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什么?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前;地点――普罗宁;人物――列宁,以及列宁隐居普罗宁的原因――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
“隐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隐居”?换成“居住”行不行?为什么?
“隐居”是隐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目的是躲避敌人的搜捕。换成“居住”就没有躲避的意思了。
2.齐读第一段,提问:
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从第二段说起,可以不可以?为什么?试着读一读,看看。
(没有这一段不可以:不知道普罗宁是个什么地方,列宁为什么到这里来,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这些都不知道,显得故事很不完整,给读者留下不少疑问。)。
(三)阅读第二段:
(出发晚了点儿,走远路怕赶不上看日出。)。
近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危险的小路)。
把写小路危险的句子画下来。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2.小路怎样危险?看看105页上的插图,具体说,小路危险在哪里?看后再回答。句子里有个“容”,“容”这个词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看看。
(容纳,在这里就是“搁”“放”的意思。“路只能容一只脚”说明路太窄了,窄到只能搁一只脚的宽度。这样窄的小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稍不小心或心慌意乱,就有掉下深渊的危险。“深渊”,可是很深很深的水啊!)。
3.这条危险的小路,巴果茨基是曾经走过的。这次他先通过时,是轻松的吗?
(不轻松。)。
从哪些地方看不轻松?这进一步说明什么?
(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的“贴”;“扭转了头,不。
登山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在简介故事发生的背景中。
1、初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三)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概括性的词语,再归纳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
(四)解答初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想”的问题(答案要点画在课文中)。然后,课堂议论,归并自然段段意,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提醒学生注意:作者为了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总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写。某一个阶段的意思连接得比较紧密,就形成了一个段落。当一个段落过渡到下一个段落时,一般情况下,又可能时间推移了,或地点转换了,或情节发展了,等等。
第一段(第1自然段):列宁为了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抄近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
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且说这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
根据以上三段段意,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重复的词语可以略去)。自己归纳后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归纳,教师评议。
通读课文注意语言的速度和感情。对话部分,注意人物说的话和作者的叙述语要分明。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课时归纳的课文主要内容。再要求:试用一句表示谁、做了什么的话,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列宁为了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登山》一课,讲了列宁为了登山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故事。
1、课文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什么?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前;地点——普罗宁;人物——列宁,以及列宁隐居普罗宁的原因——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
“隐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隐居”?换成“居住”行不行?为什么?
“隐居”是隐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目的是躲避敌人的搜捕。换成“居住”就没有躲避的意思了。
2、齐读第一段,提问:
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从第二段说起,可以不可以?为什么?试着读一读,看看。
(没有这一段不可以:不知道普罗宁是个什么地方,列宁为什么到这里来,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这些都不知道,显得故事很不完整,给读者留下不少疑问。)。
(三)阅读第二段:
登山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1.列宁,对于学生们而言,是一位比较陌生的人物他们只是听说,列宁到底是谁?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如何?这些,他们都一无所知。因此,引导学生们对于列宁本人以及所处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交流至关重要。
2.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课标中对于中年级段的要求是: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本文的脉络比较清晰,复述故事,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主要就是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问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能够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把《登山》这个故事概括出来。要引领学生们扎扎实实地经历一个从比较详细的复述到比较简要的概括的过程。这样,长此以往,学生们的整体感知能力才会逐步提升。
3.文章中所提到的如此危险的小路,学生们却从未看见过。因此,感悟起小路的险来,会有些困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直接以及间接描写小路危险的相关语句,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观看插图,换词感悟,大胆想象,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深入体会小路的危险。因为,只有把小路的险理解充分了,才能更加凸现出列宁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可贵品质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学生们而言,会有一定的难度。
1.搜集列宁的生平资料、相关故事以及名言,观看列宁的故事影片。
2.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生字。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巍峨、峭壁、深渊、头晕目眩、毅然决然等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习默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列宁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自觉锻炼意志的可贵品质。
5.勾画描写小路危险的语句:对于直接描写小路危险的语句,引导学生运用借助词典、换词对比、观看插图、联系生活、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体会其险;对于间接描写小路危险的语句,即:描写巴果茨基走小路的经过的语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感悟巴果茨基的提心吊胆,进一步体悟小路之险。
6.积累精彩句段:山顶的美丽风光,列宁的名言(课内与课外)。
(一)资源共享,走近人物。
1.师大屏幕出示,与学生分享名人名言。
2.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列宁的名言。
3.检查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对列宁了解有多少?
4.说一说在自己心中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
5.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让学生注意观察“登”字的笔顺和结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交流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巍峨、峭壁、深渊”等词语的意思;运用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头晕目眩、毅然决然”等词语的意思。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正音。
3.指名读全文。
生朗读,其他同学关注:声音洪亮、正确、流利。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4.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5.生再次自由读文,复述故事。
全班交流:
学生复述时,教师引导,主要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1)列宁隐居在普罗宁的时候,一天早晨,他请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做向导,上山顶去看日出,可是出发晚了点。
(2)为了看到日出,他们走了一条“路宽只能容下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的极其危险的小路。终于,他们登上了山顶,看到了日出。
(3)下山时,为了锻炼意志,他们仍旧走了那条危险的小路。
6.理清课文的层次,哪部分写的是第一次走小路?第二次走小路?
(三)品读课文,用心体验。
1.第一次走小路。
(1)结合“路宽只能容下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来谈。
路究竟有多宽?用手比划。看图片,再比划。这里,为什么用“容”而不用“放”?峭壁是什么?深渊呢?掉下去会怎么样?你能把小路的险读出来吗?生尝试着读。
(2)结合巴果茨基的表现来谈。
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13自然段)走过了最险的地方,巴果茨基轻轻地舒了一口气,才回过头来看列宁。(14自然段)。
2.列宁的勇敢:
师:从1—16自然段中,你们除了感受到小路的极其危险以外,还感受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3.山顶的风光:
生答:景美,心情愉悦。师板书:美丽、喜悦。
师:就请同学们怀着愉快的心情,把这美丽的景色读出来。
指名配乐读,齐读。
4.第二次走小路:
生默读,勾画。
(1)回去时,不用赶时间,完全可以不走那条危险的小路,可是列宁为什么还要走?
(2)列宁为什么非要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呢?
(四)浓缩格言,激励进步。
师:同学们,列宁是伟大的革命导师,他说的这段话已经成为了教育后人的至理名言,在座的同学们,也许将来你们都能成为名人,未来的名人们,你们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困难、磨炼意志呢?用自己的话试着写一写。
1.生写格言。
2.交流格言。
师:欣赏到壮丽的日出,体会到做人的方法,这些是列宁的收获,也是我们的收获,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把它记在心里,带到生活当中去。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也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和困难,只有像列宁那样,敢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随时随地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我们才能战胜困难,走向成功。老师希望大家能把自己写的这些话,当作自己的名言,时时刻刻地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4登山。
去走险路的原因——看日出——无限风光在险峰。
回走险路的原因——锻炼意志——征服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