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优秀19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资源的利用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案的更新和改进是教师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下是一些优秀教案的分享,供各位教师参考和学习。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篇一
《动量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新教材第一册第七第三节的内容。它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也是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规律之一。它虽然可以由牛顿定律推导出来,但其适用范围要比牛顿定律广泛的多,不仅适用于宏观低速的物体,而且适用于微观高速运动的粒子,因此它在整个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认为只有使学生对物理定律的学习感兴趣,听得懂,理解的深,才能具有运用规律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到了对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的掌握上,并且明确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根据本节课有实验定性分析和理论定量推导的特点,依据(1)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统一的原则(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我采用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在教法学法上可采用:观察实验——问题思考——点拨指导、抽象概括——巩固练习。实施这一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积极努力的去探求知识,最大限度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以达到教学目的。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演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改善教学效果。
一般说来,上课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停留在上课前感兴趣的活动对象上,因此我就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一上课就向学生提出问题。(1)一个人在一辆小车里用力推车,车会不会动?(2)在平静的河中心有两个靠的很近的小船,当你从一只船上跳到另一只船上会出现什么现象?因为问题有趣就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在学生回答之后,我又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时学生为了探疑,无意注意随之转为有意注意,这样既吸引学生探求物理规律的兴趣又顺利的引入了课题。
为了使本节课的教与学顺利的展开,我先让学生复习了牛顿第三定律和动量定理,随后向学生提出:通过动量定理的学习使我们清楚了,一个物体受外力作用时它们动量变化的规律。可是我们知道任何物体都不能孤立存在,那么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它们的动量变化又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带着这个问题我向学生演示了教材上夹有弹簧的两个小车相互作用的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在引导学生定性分析出实验结果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然后通过两个小球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发生碰撞的例子来定量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由于两小球碰撞发生轻微形变不易看出,因此我采用多媒体利用夸张的手法模拟两个小球碰撞的整个过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延长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
在分析推导的过程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碰撞前后两小球总动量应该怎样表示?学生思考以后很快能列出式子,并且明白,两球碰撞前后各自动量都发生了变化。在弄清上面问题的基础上,我又紧接着提出了:两球的动量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让学生进一步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模拟演示两球发生碰撞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小球的受力情况,再次提出前面的问题,启发学生利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自然而然的得到定律。但是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运算进行物理推理的同时要防止学生把物理公式中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看成纯数学的关系,要加强对式子物理意义的分析。
在动量守恒定律表达式得出之后,让学生考虑动量守恒定律是否需要条件,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比较生疏,不会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由教师启发得出守恒条件和定律适用范围。
最后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两个例题。
例
1、把两个磁性很强的磁铁分别放在两辆小车上磁铁的同性磁极相对,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推动一下小车,使他们相互靠近,两辆小车没有碰上就分开了,两辆小车相互作用前后,他们的总动量守恒么?为什么?(通过这个例题使学生明确动量守恒的条件。)。
例
2、质量为3kg的小球a在光滑水平面上以6m/s的速度向右运动,恰遇上质量为5kg的小球b以4m/s的速度向右运动,碰撞后球恰好静止,求碰撞后a球的速度。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篇二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篇三
三种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由于与其他物体发生摩擦而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如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会带正电,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会带负电,干燥的天气手摩擦头发也会使头发带电)。
2、接触起电:由于相互接触而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如一个带电的金属小球跟另一个不带电的`金属小球接触后,不带的金属小球会带电)。
接触起电的电荷分配原则:
(1)如果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带同种电荷的金属小球接触,接触后两个小球平分所带电荷量的总和。
(2)如果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带异种电荷的金属小球,那么接接触后先中和在平分。
3、感应起电:由于物体之间发生感应而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如一个不带电的金属小球靠近带电的金属小球时,不带电的金属小球中的自由电荷受到带电金属小球的作用而重新分布,使之两端带电)。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篇四
物理是一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科学,物理基础教学更要注重技能的训练,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则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更好地实施实验教学,现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即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二、情况分析。
学校有物理实验室一个,有16个教学班级,其中八年级有8个教学班,8个教学班。在教学过程中,改变物理课脱离学生生活的情形,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通过,为,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改变过去充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为,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改革过去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搜集整理的应用,也可以是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其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查阅资料、参观访问或实地测量等。
三、实验目的。
1、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2、使学生有“亲身经历和体验“,同时能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要求。
1、演示实验必须按大纲要求开足,教师在课堂上用演示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能够获得感性的认识和验证,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若有条件可改成分组实验,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
2、学生分组实验,也要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学生实验全部开齐。对于学生实验,若能当堂看清实验结果的须在实验室里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监督学生对每个实验达到操作规范、熟练的程度;培养他们浓厚的生物学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1、制定出本学期实验教学进度计划,并写明实验目录,写明实验的日期、班级、节次、名称,教学中按计划安排实验。
2、任课教师须将实验通知单提前送交实验室,实验教师必须将每个实验用到的仪器、药品以及其他有关事宜提前准备好,做到有备无患。
六、将德育工作渗透于教学中。
1、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明确相互协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团结合作的精神。
2、要教育学生遵守实验规则,爱护财务,节约用水、电、药品,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工作计划《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计划》。
3、要求学生严格认真的按照实验要求来操作,细心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井然有序的工作习惯。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放回原处,整理好实验台,填写好实验记录。
七、实验教学进度表。
略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篇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物理之间的紧密联系,提高科学的严谨性。
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找学生上台演示实验:用细绳拴住一个小球,将小球摆动一定的角度,并靠近同学的鼻尖,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并不会碰到鼻子的原因是什么?引入新课“机械能守恒定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动能与势能饿相互转化
通过上述实验引导学生得到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并通过自由落体得出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的关系。
教师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还有哪些动能与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例子,并找同学分享讨论的结果。
教师总结:上述例子能够看出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弹性势能属于势能,并提问学生他们之间有哪些关系?从而引入机械能守恒定律。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
结合教材中给出的自由落体例子,提示学生在ab两点的机械能是多少?从a-b动能怎么变化,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并组织学生以4人为一组进行讨论,教师加以指导。并提问学生的讨论结果。
教师通过让学生根据结论总结出规律后在给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互相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这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师强调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
环节三:巩固提高
例题巩固
学生判断以下几种情况机械能是否守恒?( )
a、竖直上抛运动
b、做平抛运动的小球
c、沿光滑的斜面下滑的物体
d、竖直方向匀速下降的物体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完成书后的练习题。
(略)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篇六
《动量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新教材第一册第七第三节的内容。它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也是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规律之一。它虽然可以由牛顿定律推导出来,但其适用范围要比牛顿定律广泛的多,不仅适用于宏观低速的物体,而且适用于微观高速运动的粒子,因此它在整个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认为只有使学生对物理定律的学习感兴趣,听得懂,理解的深,才能具有运用规律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到了对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的掌握上,并且明确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根据本节课有实验定性分析和理论定量推导的特点,依据(1)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统一的原则(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我采用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在教法学法上可采用:观察实验——问题思考——点拨指导、抽象概括——巩固练习。实施这一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积极努力的去探求知识,最大限度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以达到教学目的。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演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改善教学效果。
一般说来,上课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停留在上课前感兴趣的活动对象上,因此我就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一上课就向学生提出问题。(1)一个人在一辆小车里用力推车,车会不会动?(2)在平静的河中心有两个靠的很近的小船,当你从一只船上跳到另一只船上会出现什么现象?因为问题有趣就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在学生回答之后,我又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时学生为了探疑,无意注意随之转为有意注意,这样既吸引学生探求物理规律的兴趣又顺利的引入了课题。
为了使本节课的教与学顺利的展开,我先让学生复习了牛顿第三定律和动量定理,随后向学生提出:通过动量定理的学习使我们清楚了,一个物体受外力作用时它们动量变化的规律。可是我们知道任何物体都不能孤立存在,那么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它们的动量变化又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带着这个问题我向学生演示了教材上夹有弹簧的两个小车相互作用的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在引导学生定性分析出实验结果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然后通过两个小球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发生碰撞的例子来定量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由于两小球碰撞发生轻微形变不易看出,因此我采用多媒体利用夸张的手法模拟两个小球碰撞的整个过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延长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
在分析推导的过程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碰撞前后两小球总动量应该怎样表示?学生思考以后很快能列出式子,并且明白,两球碰撞前后各自动量都发生了变化。在弄清上面问题的基础上,我又紧接着提出了:两球的动量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让学生进一步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模拟演示两球发生碰撞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小球的受力情况,再次提出前面的问题,启发学生利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自然而然的得到定律。但是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运算进行物理推理的同时要防止学生把物理公式中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看成纯数学的关系,要加强对式子物理意义的分析。
在动量守恒定律表达式得出之后,让学生考虑动量守恒定律是否需要条件,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比较生疏,不会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由教师启发得出守恒条件和定律适用范围。
最后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两个例题。
例
1、把两个磁性很强的磁铁分别放在两辆小车上磁铁的同性磁极相对,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推动一下小车,使他们相互靠近,两辆小车没有碰上就分开了,两辆小车相互作用前后,他们的总动量守恒么?为什么?(通过这个例题使学生明确动量守恒的条件。)。
例
2、质量为3kg的小球a在光滑水平面上以6m/s的速度向右运动,恰遇上质量为5kg的小球b以4m/s的速度向右运动,碰撞后球恰好静止,求碰撞后a球的速度。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篇七
洛仑兹力的方向是重点,实验结合理论探究洛仑兹力方向,再由安培力的表达式推导出洛仑兹力的表达式的过程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机会,一定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这一过程。
二、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洛伦兹力对粒子不做功.
2、理解带电粒子的初速度方向与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垂直时,粒子在匀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3、会推导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周期公式,并会用它们解答有关问题.知道质谱仪的工作原理。
4、知道回旋加速器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及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力学知识、电磁学知识解决带电粒子在复合场(电场、磁场)中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充分了解科技的巨大威力,体会科技的创新历程。
三、重点难点。
重点: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和周期公式,并能用分析有关问题.
难点:1.粒子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
四、学情分析。
本节是安培力的延续,又是后面学习带电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基础,还是力学分析中重要的一部分。学好本节,对以后力学综合中涉及洛伦兹力的分析,对利用功能关系解力学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五、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逻辑推理法、讲解法。
六、前准备。
1、学生的准备:认真预习本及学案内容。
2、教师的准备:多媒体制作,前预习学案,内探究学案,后延伸拓展学案。
演示实验。
七、时安排:
1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前面我们学习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下面思考两个问题:
(1)如图,判定安培力的方向。
(2)电流是如何形成的?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电流是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大家会想到什么?
这个力可能是作用在运动电荷上的,而安培力是作用在运动电荷上的力的宏观表现。
[演示实验]用阴极射线管研究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如图3.5-1。
说明电子射线管的原理:
从阴极发射出电子,在阴阳两极间的高压作用下,使电子加速,形成电子束,轰击到长条形的荧光屏上激发出荧光,可以显示电子束的运动轨迹。
实验现象:在没有外磁场时,电子束沿直线运动,将蹄形磁铁靠近阴极射线管,发现电子束运动轨迹发生了弯曲。
分析得出结论: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
1、洛伦兹力的方向和大小。
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作用力称为洛伦兹力。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实际是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
方向(左手定则:伸开左手,使大拇指跟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都和手掌在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垂直穿入手心,并使伸开的四指指向正电荷运动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运动的正电荷在磁场中所受洛伦兹力的方向。
如果运动的是负电荷,则四指指向负电荷运动的反方向,那么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负电荷所受洛伦兹力的方向。
思考:
1、试判断下图中所示的带电粒子刚进入磁场时所受的洛伦兹力的方向。
甲乙丙丁。
下面我们讨论b、v、f三者方向间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
结论:f总垂直于b与v所在的平面。b与v可以垂直,可以不垂直。
洛伦兹力的大小。
若有一段长度为l的通电导线,横截面积为s,单位体积中含有的自由电荷数为n,每个自由电荷的电量为q,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为v,将这段导线垂直于磁场方向放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磁场中。
这段导体所受的安培力为f安=bil。
电流强度i的微观表达式为i=nqsv。
这段导体中含有自由电荷数为n=nls。
上式中各量的单位:
为牛(n),q为库伦(c),v为米/秒(m/s),b为特斯拉(t)。
思考与讨论:
同学们讨论一下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洛伦兹力对带电粒子是否做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
洛伦兹力的方向垂直于v和b组成的平面即洛伦兹力垂直于速度方向,因此。
洛伦兹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所以洛伦兹力对电荷不做功。
思考:
a.竖直向下沿直线射向地面b.相对于预定地面向东偏转。
c.相对于预定点稍向西偏转d.相对于预定点稍向北偏转。
2、电视显像管的工作原理。
在图3.5-4中,如图所示:
(1)要是电子打在a点,偏转磁场应该沿什么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2)要是电子打在b点,偏转磁场应该沿什么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3)要是电子打从a点向b点逐渐移动,偏转磁场应该怎样变化?
先垂直纸面向外并逐渐减小,然后垂直纸面向里并逐渐增大。
学生阅读教材,进一步了解显像管的工作过程。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作业。
完成p103“问题与练习”第1、2、5题。书面完成第3、4题。
九、板书设计。
1、洛伦兹力的方向:左手定则。
2、洛伦兹力的大小:
3、电视显像管的工作原理。
十、教学反思。
“思考与讨论”在堂上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根据线索的实际情况灵活铺设台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讨论中有比较深刻的感受,然后通过交流发言得出正确结论。
临清三中―物理―朱广明―盛淑贞。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篇八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新课标选修3-1(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主要学习电荷的基本概念及电荷守恒定律。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就接触了本节知识(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电荷间的性质、电荷守恒定律等),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加深、提高。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知道电荷守恒定律;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这章节内容看起来似乎十分简单,这些内容有的大部分知识点是初中已经讲过的,有的是为后面的知识学习作准备或导入用的,经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我们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初中所展示过的实验,而是采用探究性思维展开本节教学内容。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我把这节课的重点定位在通过比较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三种带电方式,找出它们的本质特征,抽象概括出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难点感应起电这部分内容,要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静电感应现象,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知道,感应起电也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这次教学过程中我用到多种教学资源,包括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表面包铝箔的轻质小球,感应器电机,金属导体,主要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教育教学的工具。这些资源的利用对学生掌握新知识起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整节课的流程非常顺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达成了教学目标,经过后期的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刻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以及个人临场发挥的原因,使得感应起电实验的演示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对感应起电的微观过程掌握不足以致不能灵活运用于习题之中。
2.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在重难点教学中还不能一针见血。我会在以后的备课以及教学过程中不断磨练自己,最终到达这一目标。
3.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过于单一,不能达到鼓励学生学习,给学生以包容之感,好的评价还能使课堂的学习气氛得到升级。
4.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备课不足,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不够顺利,对本节课的预设不足。应该针对教学班级的理解程度,和当堂课的教学进度制作多套习题方案,以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本节课的抽象微观内容。
5.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不够熟练,使得它教学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够好,如果加上现场拖拽用三种带电方式比较图表得出抽象的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就更好了。这样的方法同样可以在总结的时候让学生回忆并加深本节课的全部内容。
6.教学过程应饱满而且要动静结合,使得学生在重难点问题的攻克变得更容易。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篇九
电荷守恒也称电性守恒,即对任一电中性的体系(如化合物、混合物、浊液等),电荷的.代数和为0,即正电荷总数与负电荷总数相等。电荷守恒还包括离子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电荷总量不变。
电荷守恒--即溶液永远是电中性的,所以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量=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总量。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
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dd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dd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验】“四两拨千斤”
(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子中间只用小手一拉就把两位男生拉动了)。
二、通过演示实验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
【演示实验】在墙上固定一个松紧绳(带有两个细绳套),教师用一个力把它拉到一个确定点,然后请两个学生合作把它拉到确定点。
得出“力的分解”的定义。
三.探究“力的分解”方法:
探究一: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定则?
结合伽利略探究的思路:
问题-猜想-逻辑(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请学生猜想。
请学生逻辑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所以它们遵从同样的规律。
请学生实验验证(思考:如何验证?)。
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的器材,请一位同学用一个绳套把结点拉到一定点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同学用两个力把结点也拉到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得出结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探究二: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
请学生思考: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怎样的两个力?分解的结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种可能性?(根据一条对角线可以做无数个平行四边形,所以有无数解)。
请学生思考: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呢?
通过课堂一开始的实验启发学生: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拉动两个人,她的一个力从效果上来说可以分解成两个沿着绳子的拉力从而把两个人拉动。因此我们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已知力。
探究三: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实例1、在斜面上的物块所受的重力的分解。
学生猜想:斜面上物体的重力会有哪些效果?
根据实验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计算可以求出两个分力的大小。
总结:力分解的步骤:
1、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据力的作用效果定分力的方向;(画两个分力的方向)。
3、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定分力的大小;(把力f作为对角线,画平行四边形得分力)。
拓展引申:为什么高大的桥要建造引桥,为什么公园的溜溜板要倾角很大?
实例2、三角支架上的力的分解。
学生猜想:物体对绳的拉力会有什么效果?
实验一:用橡皮筋、铅笔、绳套、钩码为器材做学生实验自己体会(学生每人一套器材,人人动手实验)。
实验三:观看视频(在支架与竖直墙相连处用橡皮膜展示力的效果)。
拓展引申:如果上方细绳与水平杆的夹角变小,两个分力大小如何变?
实验验证:(自制教具:用一个拐杖,没有拐的一端系上很宽的橡皮筋,同时那一端掉着一个3千克的铅球,有拐的一端让学生顶在腰间,慢慢减小橡皮筋与拐杖之间的夹角,会发现学生手臂上越来越吃力,同时腰间感觉越来越难受,)请一位同学做演示实验去体会。
探究四:合力一定,两个分力随它们之间的夹角变化如何变化?
学生猜想:
实验验证:用一根绳中间吊一铅球,然后把两个绳的端点距离逐渐拉大,最后会发现绳子拉断,说明分力是逐渐变大的。请学生上讲台亲自实践,其他同学观察分析。
请同学解释一开始的实验,为什么“四两可以拨千斤”?
课后探究:一个已知力分解成两个力,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结果有多少种?
教学反思:
执教完该课节后感到最大的成功就是如何围绕体验性探究实验做好了精心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习任务的推进,更主要是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分化起到了有效的化解。这就让学生明白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同时也知道要自己创造条件去探究物理世界中很多未知的奇妙的东西。真正明白了物理就在生活中,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有益的。觉得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受上课时间的限制,这些实验都是老师课前准备好的,如果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设计,亲历那设计的过程,这样就更加有意义,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更加有益。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篇十一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公式表达,知道静电力常量.
2.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库仑扭秤的实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让学生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再得出库仑定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库仑定律。
难点: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课时相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板书】----第2节、库仑定律。
提出问题: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什么因素有关?
【演示】:带正电的物体和带正电的小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使同学通过观察分析出结论(参见课本图1.2-1).
【板书】:1、影响两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1.距离.2.电量.
公式:
静电力常量k=9.0×109nom2/c2。
适用条件:真空中,点电荷——理想化模型。
【介绍】:(1).关于“点电荷”,应让学生理解这是相对而言的,只要带电体本身的大小跟它们之间的距离相比可以忽略,带电体就可以看作点电荷.严格地说点电荷是一个理想模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力学中的质点的概念.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只要体积小就能当点电荷,这一点在教学中应结合实例予以纠正.
(2).要强调说明课本中表述的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真空,也可近似地用于气体介质,对其它介质对电荷间库仑力的影响不便向学生多作解释,只能简单地指出:为了排除其他介质的影响,将实验和定律约束在真空的条件下.
扩展:任何一个带电体都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点电荷组成的.任意两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都遵守库仑定律.用矢量求和法求合力.
利用微积分计算得:带电小球可等效看成电量都集中在球心上的点电荷.
静电力同样具有力的共性,遵循牛顿第三定律,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板书】:3、库仑扭秤实验(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
【演示】:库仑扭秤(模型或挂图)介绍:物理简史及库仑的实验技巧.
实验技巧:(1).小量放大.(2).电量的确定.
【例题1】:试比较电子和质子间的静电引力和万有引力.已知电子的质量m1=9.10×10-31kg,质子的质量m2=1.67×10-27kg.电子和质子的电荷量都是1.60×10-19c.
分析:这个问题不用分别计算电子和质子间的静电引力和万有引力,而是列公式,化简之后,再求解.
解:电子和质子间的静电引力和万有引力分别是。
可以看出,万有引力公式和库仑定律公式在表面上很相似,表述的都是力,这是相同之处;它们的实质区别是:首先万有引力公式计算出的力只能是相互吸引的力,绝没有相排斥的力.其次,由计算结果看出,电子和质子间的万有引力比它们之间的静电引力小的很多,因此在研究微观带电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时,主要考虑静电力,万有引力虽然存在,但相比之下非常小,所以可忽略不计.
【例题2】:详见课本p9。
【小结】对本节内容做简要的小结。
(三)巩固练习。
复习本节课文及阅读科学漫步。
引导学生完成问题与练习,练习1、2、4,作业纸。
参考题。
a.3f/64b.0c.3f/82d.3f/16。
2.如图14-1所示,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各点都有一个点电荷,它们所带电量相等.a、b两处为正电荷,c处为负电荷,且bc=2ab.那么a、b、c三个点电荷所受库仑力的大小之比为________.
3.真空中有两个点电荷,分别带电q1=5×10-3c,q2=-2×10-2c,它们相距375px,现引入第三个点电荷,它应带电量为________,放在________位置才能使三个点电荷都处于静止状态.
4.把一电荷q分为电量为q和(q-q)的两部分,使它们相距一定距离,若想使它们有最大的斥力,则q和q的关系是________.
说明:
1.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一点应该使学生有明确的认识.
2.通过本书的例题,应该使学生明确地知道,在研究微观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时为什么可以忽略万有引力不计.
3.在用库仑定律进行计算时,要用电荷量的绝对值代入公式进行计算,然后根据是同种电荷,还是异种电荷来判断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引力还是斥力.
4.库仑扭秤的实验原理是选学内容,但考虑到库仑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库仑扭秤的实验对检验库仑定律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希望教师介绍给学生,可利用模型或挂图来介绍.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篇十二
我省进入新课改,使用新课标教材刚好一轮,我有幸成为第一批课改的参入者。在新课改中,如何协调探究与有效课堂之间的关系,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近几年的教研教学活动中,我也亲身经历了不少成功或失败的尝试,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协调有效课堂与探究性学习,我有些许体会,想就“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这堂课谈谈我的体会。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中摩擦起电、接触起电、验电器等知识和概念初中都已学过,因而我把重点放在静电感应中,静电感应对学生是个全新的东西,不能想象,理解上有难度,更别说把它和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归于一类。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一、做好静电感应实验是引起学生兴趣的关键。
一定要做好这个实验。这个实验受太多天气及空气湿度的影响,考虑到这些,我对这个实验条件进行了一些控制:实验开始前我就用两台取暖器把室内空气烤热,达到干燥的目的;接着我又在枕形导体两端贴上小且轻的金铂纸作为两个指针,这样若枕形体带上少量电也能检验出来。通过改进这个实验效果很好。
如何探究这个实验,得到它并不创造电荷,只是发生了电荷的转移,这个坡度也很大,可以进行猜测,但是猜测并不是盲目的,科学家的猜测也是基于其科学常识的认识和拓展的,因而我事先也做了一些必有的知识储备:如导体的微观结构、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等这些早已熟知的知识。可是,没有一个按钮按动它,学生仍旧很难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时候,如何提问就很关键了。
二、在不断追问中发散学生思维。
我在本版块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金属导体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
2.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什么?
3.如果按这种猜想,那么各部分电性、电量会如何?怎样验证你的猜想?
这三个问题层层推进,从第二个问题,学生就开始了思维的碰撞,讨论变得激烈,学生有各种想法,通过互相辩论,最后都能认同导体带电有可能是因为电荷移动的`结果,而内部的异种电荷有可能被吸引到近端,远端就带上同种电荷。
这时再抛出第三个问题,也就能深入下去了:(1)如何验证不是创造的电荷而是转移的电荷?(2)能否用实验来验证导体两端带的是等量的异种电荷?学生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验证,基本都能作答。
在成功的实验基础上,带着猜测的问题去寻找、去探究,这样才符合物理这门建立在实验上的学科。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市鄂南高级中学)。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篇十三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之后的一节,内容是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教材主要安排了“科学真是迷人”、“计算天体质量”和“发现未知天体”三个标题性内容。学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对万有引力的应用有所熟悉,另一方面通过卡文迪许“称量地球的质量”和海王星的发现,促进学生对物理学史的学习,并借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
2.教学过程概述。
本节课从宇宙中具有共同特点的几幅图片入手,对万有引力提供天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进行了复习引入万有引力在天体运动中有什么应用呢?接下来,通过“假设你成为了一名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发现前方未知天体”,围绕“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出该天体的质量吗”全面展开教学。密度的计算以及海王星的发现自然过渡和涉及。在教材的处理上,既立足于教材,但不被教科书所限制,除了介绍教科书中重要的基本内容外,关注科技新进展和我国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时代气息浓厚,反映课改精神,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通过“发现未知天体”,“成功预测彗星的回归”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体验运用万有引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2)通过了解我国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1.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
2.“称量地球的质量”和海王星的发现,加强物理学史的教学。
五、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ppt课件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复习引入。
通过几张宇宙图片的欣赏,学生体验宇宙中螺旋的共同特点,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是天体都遵循的规律。那么,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还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章《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的学习。
(二)、创设情境解决中心问题。
情境创设:假如你成为了一名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航行在宇宙深处,突然,前方一美丽的天体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先关闭了宇宙的发动机,然后飞船刚好绕美丽天体做了完美的圆周运动,绕行一周后,飞船就平稳的降落在了星球上。
合作讨论: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得这一神秘天体的质量吗?
(学生通过小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形成自己本组的意见,由小组选出的代表来向全班展示自己思考的结果。)。
小组代表讲解展示:
思路一:测出宇宙飞船绕行一周的时间和轨道半径,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即:
从而得出星球(中心天体)的质量。
思路二:根据宇航员降落在星球表面上后,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即:得出。
在思路二完成之后,紧接着问题:如何测得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呢?
(学生讨论回答,现场教师展示借助小球的自由落体运动,通过现代技术“传感器”现场完成重力加速度的测量。)。
设计说明:1.通过“学生成为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发现未知天体”的情境创设,围绕”如何测得星球的质量?”这一中心问题展开学生的讨论活动,在让学生觉得有趣味的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来促使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解决本节课的中心问题。2.多媒体和现代测量方法——传感器让学生感受技术带来的便捷。
(三)、物理学史展现人文魅力。
启示:一旦测出了引力常量g,那么就可以利用公式得到地球的质量了。
17,卡文迪许通过自己设计的扭秤实验,成功得到了引力常量的值。因此卡文迪许把自己的实验说成是“称量地球的重量”,是不无道理的。
而正是这段故事,让一个外行人、著名文学家马克·吐温满怀激情的说:“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增添一点猜想,竟能赢得那么多的收获!”
(四)、课堂延伸——如何得到这一天体的密度?
设计说明:在这一问题中,老师提示了球体的体积公式,然后就把时间交给学生了。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演算,可得到的答案有两种,一种是带有半径的,而另一种则是把半径约分掉的。“为什么半径可以约掉呢?”这一问题又再一次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而这也保证了课堂的开放性。
(五)、发现未知天体。
视频:“海王星的发现”,——展现科学发现的足迹,注重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情感。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家冯劳厄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牛顿引力理论对行星轨道的计算那样,如此有力的树立起人们对年轻物理学的尊敬。从此以后,这门自然科学成了巨大的精神王国……”
(六)、课堂小结与反馈简单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七、板书设计:第4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一、图片欣赏,引入新课。
二、测中心天体的质量。
三、卡文迪许——人文魅力。
四、应用。
1.测天体密度。
2.发现未知天体。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通过“学生成为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发现未知天体”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极大的趣味中完成了本节中心内容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脉络清晰。物理学家的人文魅力学生也有一定的感知。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篇十四
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学开放活动,已成为我校教育教学的传统贯例,很好的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教学研究长足发展。本次观课议课活动安排在高二年级组进行,由汪梦洁老师和孙正老师上同课异构课《动量守恒定律》,物理教研组全体老师参与听课、议课。本人把听课议课的一些不成熟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以人为本。
在听中教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所有的教学活动实施应围绕学生展开,以人为本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故评价一节课成败的核心标准是以学生为基准,看老师的教学是否以学生为主体,看老师在课堂上是否关心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满足人。用“以学论教”作为指导思想,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成败。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以生为本”、“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等先进的理念。两位老师在课堂教学实施环节,都体现了扎实的基本功,关注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倾听学生的反应,及时评价,及时反馈,以人为本,在听中教,很有亲和力,课堂互动性强。
二、换位思考。
在学中教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人人都有思想,都有思考的权利,在思考中能对收益和得失进行算计,并在算计中根据自己所理解的价值标准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老师,要尊重参与者思想的权利,并搭建交流与表达思想的平台,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的思考。要防止一言堂,一味追求进度和效率而控制或剥夺学生思考的过程,包办学习过程,禁锢学生多元化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感身同受。两位老师都能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出发,注重物理观念的建立,积极训练科学思维,努力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常与学生换位思考,从学生学的角度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一些创新性的设计给人美的享受,听两位老师的课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来源于创造性的劳动和对创造性劳动的审美性体验。“大创造,大突破,大快乐;小创造,小突破,小快乐;无创造,无突破,无快乐。”
三、交流互评。
在议课过程中,和谐、融洽的教学文化和教师文化,使议课者和授课者之间形成一种宽松、友好的氛围。这样的效率会更高些,效果会更有效些。教师也会在这种环境中不断成熟,发展,壮大。尤其是两位授课教师把他们自己的构思设想跟大家分享,让人有一种霍然开朗的感觉,哦!原来他是这么想的!触发了自己也想马上去上上这节课的冲动。
怀着一颗谦虚学习的心去参加评课议课活动,就不会在经历“漫长而煎熬”的炼狱中而“痛不欲生”,听听课教师谈几点自己的赞歌和一点建议,尤其是教研组长的最后总结性的“几点建议”、“几点希望”发言,就不会觉得那是一种形式,走一走过场。学校应鼓励教师基于改进和发展的目的,以自爱和互爱的方式开放课堂教学,敞开自己的教室,对自己的教学保持开放,并放下包袱,使观课议课成为对话的平台,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平台。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篇十五
前几天母亲跟我聊微信,母亲跟我说老家那边的新房租出去了,一个月一千二百块钱,租期为一年。母亲还说,那位租客恐怕得租四年,因为得陪孩子上学。
抚顺市内相当不错的地段,也就值这个价钱,况且那间新房属于学区房,周围有很多抚顺市内的重点中小学,另外还有抚顺石化大学、沈阳盛京医院抚顺分院、望花区政府、大型超市、热闹的市场……可即便如此,价格亦是如此低廉,连北京五环地区的房租价格的一半都不到,可见地域性的经济差距该有多么明显,多么巨大。不过纵然如此,能租出去也是好的,毕竟在我看来,房子这东西就跟车是一个道理,不怕住,就怕不住,千万不能搁置,越搁置就越容易坏,车会老旧,房会发霉。尤其是房子,老话说得好,它就得积攒人气,没有人气的房子,那还叫房子吗。
老实说,我闻听此讯,也挺开心的,记得返京当天,我同母亲等人一起收拾新房里的一应物件,足足有三个钟头,那时候母亲就说要把房子租出去,累得我是大汗淋漓。今天再一看,汗水果然没有白流,总算是给人家腾出房子了。
精装修的六十多平米的这间房子,是动迁获得的,母亲本打算留给我住,所以一直也没舍得出租,更不舍得卖。岂料我这个人特别怀旧,即便有新房子,可还是喜欢待在位于北厚的老房子里,哪怕室内的布置寒酸了些,简陋了些,也无所谓。鉴于我的固执,母亲也不好说什么,她清楚我的懒散,屋子大了,清理卫生也是个大难题。再有,我对环境的要求很低很低,有床、有柜、有网、有厕所,能洗澡,安静,就行。
如此一来,这间新房也便搁置了,而且搁置了好长时间,再赶上我来到北京打工也有些日子了,以致连北厚的房子也一并搁置了。母亲这才想要把房子租出去,按我的说法,能挣点儿就挣点儿,总比闲着强。
要说母亲想的就是多,而且长远,老太太想的绝非眼下的三分五厘,而是将来,她甚至想到了我结婚,我当了父亲,她抱上了孙子,那时我们家的情况又该如何。这也是母亲迟迟不肯把新房租出去的根本原因。据母亲说,新房的价钱要比北厚旧房高出太多太多,到时候可以把新房卖了,再添些钱给我换个更大的房子,用于结婚。实在不舍得卖新房的话,还有父亲的住房公积金可以用,以父亲的名义贷款买房子,十年八年也就还上了。
对此,我除了敬佩母亲的高瞻远瞩,精于算计,精于赚钱,还能怎么样呢?我认为自己想的就够多了,却不料母亲想的也不少。只是我们俩的想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我想的尽是些不请自来的无端之慨,属于心境、心得、心声的范畴。母亲就不同了,那是切切实实以现实的角度出发,豁达的处世态度,市侩的权衡利弊。为此,我不止一次打趣调侃母亲,“我说老太太,我的文是真实的,可你的心,比我的文还要真实。”
“废话!”母亲上来就是一句对我的叱呵,“文章真不真实有什么用,你告诉我,有什么用。钱,才是最有用的,有那个时间多想一想怎么赚钱,赚大钱,不比写那劳什子强啊。你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看看这个社会,写文章的多了去了,有几个过上好日子的?又有几个让人瞧得起的?可挣大钱的`呢,不管是谁,都要高看一眼,甭管私下怎么骂,怎么黑,怎么仇富,还不都是羡慕、嫉妒在作祟呀。说一千道一万,就是看着人家兜里的钱来气,为什么来气?不是自己的呗。”
我本想在母亲回复我之后再取笑她一番的,我都把措辞给想好了。不想母亲的回复竟是如此的出乎意料,我登时没了声音,没了底气,只是眼睁睁地看着母亲那一副严肃、认真的首长般是派头。而我,俨然是她手下的小兵,对她高山景行。
不聊关于金钱的话题了,我没胆量再继续聊下去了,在母亲面前,我只能充作思想者、哲学家,讲一些客观存在的,颇显颓废、沉沦的道理,除此之外,只剩下了聆听,聆听她认为客观存在的道理,关于金钱,关于生活的道理。
文字生硬冰冷的人,心未必也是生硬冰冷的,心若生硬冰冷,便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了。我心不冷,母亲心也不冷,只是不冷并不意味着就注定要成为时代的背景,备受欺凌。而是该当成为时代的主角,勇做自己。
作为普通人,母亲的想法感觉是那么普通,挣钱、催促我成家,然后享受属于她的恬静、幸福的晚年生活。而今,我的个人问题竟成了她的一块心病,当看到与她年纪相仿的朋友们全都成了爷爷奶奶,再不就是姥姥姥爷,她呢,还未荣升成奶奶呢,未免显得迫不及待、焦虑不安。弄的我在回家的几天里,都不敢跟母亲呆太长时间,我怕,我怕母亲向我灌输她认为正确的观点,翻来覆去、啰里啰嗦。
在我回北京的那天晚上,一个姥爷的兄弟家的女儿的丈夫,我的姨夫过来看我,他现在就是爷爷辈的了。我和母亲在与之闲谈时,他说了这么一句,“现在总算是没那么累了,孙子大了,儿子儿媳妇看了,再不用我和你姨了。”
“累不?”我问。
“哎,能不累嘛,那一天天,弄的我像个孙子似的,那小子倒成了名副其实的爷爷。”姨夫说。
“这样也好,脾气板了不少。”母亲笑说。
“哎呀,没办法呀,谁让我欠他们呢,那就还呗。”姨夫苦笑不已地说。
“为什么都要结婚生孩子呢?”我没有问谁,更像是自问。
“这话说的,人生大事,都得经历。大鹤呀,你什么时候结婚呀,我和你姨也好喝你喜酒啊。”姨夫关切地笑问。
“我?等着吧,不着急。”我敷衍说。
“都多大了,还不着急。我儿子,比你还小半个月呢,孩子都上小学了。”姨夫说。
我没有说什么,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自由和追求,该什么时候谈恋爱,该什么时候结婚,该什么时候生孩子,貌似与我没什么关系吧。
“着什么急呀,反正啊,我是不着急,爱结婚不结婚,爱生孩子不生孩子。结婚我就出钱,生孩子我就管带,要不介,像现在这样,我就闲着没事溜达玩儿。”母亲接道。
人类社会的繁衍之道,母性的崇高和伟大,是我这种但求自给自足,只图潇洒度日,一贯随性而为,毫无责任感、使命感的人所无法理解的。
而我所能做的,唯有借助晚上返京的火车时间,倒头小憩片刻。真的能睡着吗?显然不能,只是不想再同母亲和姨夫聊这个话题了。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篇十六
内容: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
应用:
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1确定原磁场方向;
2判断穿过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变化情况;
3根据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4根据安培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篇十七
各位老师好:
利用动量的观点解决物理问题是高中物理重要的解题方法之一,它被广泛的应用在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及原子物理各章中,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的普遍规律之一,也是动量一章的核心内容。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电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对训练学生思维、培养解题能力有很大作用。
在初中教材中没有涉及动量的概念,所以对高一学生来说动量守恒定律还是一个新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应注重对定律内容及适用条件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动量解题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总结归纳能力,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对动量守恒定律的要求是b级,本节教材内容包括守恒定律的导出和守恒条件的确定及对其适用的普遍性的理解。根据以上内容确定了本节的知识目标。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会在具体问题中判断动量是否守恒,知道它是自然界中普遍适用的规律。
(2)知道沿同一直线相互作用的两物体的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进一步理解动量定理。
守恒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实验验证和理论推导基础上的。在本节的教学中安排了气垫导轨实验和用动量定理、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基于以上内容确定了本节的能力目标。
(1)使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即实验探索法和理论推导论证法。
(2)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动量守恒定律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用动量建立起物体之间的普遍联系,较好的利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去解决物理问题,能够体现出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我确立了本节的德育目标。
(1)帮助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动量守恒定律的得出,一方面通过理论来推导,另一方面通过实验来验证,而这恰恰是我们认识物理规律的两种基本方法。因此,守恒定律的得出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实验推理能力,也能使学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动量守恒定律虽然是自然界中一个重要的普遍规律,但它的应用也要具备一定条件,初学者往往对守恒条件判定不准而乱套公式出现错误,尤其是对内力远远大于外力,判定更感觉困难,因此,守恒条件的判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讲的是新课,因此采取的主要方法是讲授法,另外,配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还采用了实验探索法、理论推导论证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利用气垫导轨实验,它即能直观反应动量守恒定律,同时也能使学生学会用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通过运动过程的模拟和实际物体碰撞录像的播放,更能增加对动量实恒定律的感性认识,多种方法融为一体,使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能力。
实验过程中应根据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注意根据研究的问题,确定观察的重点,培养学生进行有序观察。并对观察现象进行合理分析,整理归纳形成理性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通过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来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就是教给学生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即可以训练学生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在很多物理规律的研究中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下面我来具体说一下教学过程:
通过对动量定理内容的提问,巩固上一节课知识并通过它反映的是一个物体所受的外力冲量和动量变化的规律,提出问题,如果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它们的动量变化是怎样的呢?冰面上两个静止的小孩互推后,他们的动量都发生变化,他们的动量变化又满足什么样的规律呢?由一个物体动量变化引入到相互作用物体动量变化,创设物理情境,引出本节知识。
在教学安排上,我没有完全按讲义的做法,由简单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结论,然后再用理论推导,而是做了以下调整:首先是把粗糙的小车实验改为较精确的气垫导轨上两滑块相互作用实验,其次是采用了先用理论推导后再用实验验证的方式。
首先提出研究的问题:光滑水平面上两物块发生碰撞,它们总的动量是怎样变化的,由学生自己推导。由牛顿第三定律和动量定理推出它们前后总动量是相等的,然后实际真是这样吗?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气垫导轨的碰撞实验来,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又能通过理论结果,激发他们实验的兴趣。
(1)两等质量静止滑块由中央弹片弹开。
(2)滑块以一定速度撞击另一静止滑块并粘到一起。
(3)两质量速度均不同的滑块碰后以不同速度运动。
从理论推导到实验验证,既渗透了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有效的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知识内容的'最后一部分就是动量守恒定律,守恒定律的内容通过前面的结论由学生自己总结,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在守恒条件的教学上,教师应讲授好内力和外力的概念,在内力远远大于外力的问题上,应渗透理想化的观点以突破难点,在守恒定律普遍性的教学中,让学生们观看录像,其内容包括:台球的碰撞(正碰斜碰)、货车的结合、炸弹爆炸、火箭升空、微观粒子的碰撞,意图在于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加深对守恒定律的条件及其普遍性的认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守恒定律条件的判定,其中(1)、(2)小题是有关外力是否为零的问题,(3)是内力远远大于外力的问题,(4)题则是论证多个物体组成系统的动量是否守恒问题,逐层加深,强化对守恒条件的认识。
第二部分通过人跳离船后对船的速度方向及大小的分析,初步练习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为下一节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做铺垫。
为了更好的体现本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板书设计如下:
一、理论推导:二、实验验证。
结论:水平气轨上,相互作用的两滑块。
碰撞前后动量不变。
f1t=m1v1`-m1v11、内容: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
f2t=m2v2`-m2v2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不变。
牛顿第三定律。
f1=-f22、守恒条件:
整理得(1)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
m1v1`-m1v1=-(m2v2`+m2v2)(2)内力远远大于外力。
m1v1+m2v2=m1v1`+m2v2`。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篇十八
高三复习到五月份,基本结束了前两轮的复习。但是学生在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时依然存在若干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弄不清楚守恒过程和不能正确的选择研究对象等。学生屡屡出现类似问题的背后其实是忽略了守恒条件所造成。当然学生在审题中不能正确的挖掘出隐含条件也是失分的主要原因。
如何解决这一现象呢?我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一.回归课本,指导学生进行弹性碰撞特点的理论推导。本环节中强调守恒条件以及对弹性碰撞特点的理解。
二.归纳试题类型,找到解题模型。主要选择子弹模型、木板滑块模型、滑块碰撞模型、微观粒子碰撞模型、微观粒子衰变模型。采用讲一题练一题的方法,让学生熟悉这几个模型的解题思路和题中常见的隐含的条件。为学生解决类似题型打好基础。
三.针对多过程的运动模型,引导学生做好运动分析,逐一过程利用守恒条件分析研究对象是否动量守恒。
四.针对多物体多运动过程模型,引导学生做好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段处理,围绕守恒条件逐一分析所选定的研究对象是否守恒。
本教学设计的优点在于由易到难,由特殊模型到一般模型,从常见问题到复杂问题。也很好的展示了利用守恒条件为解题起点,展开解题过程的示范。通过多次训练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挖掘不出常见隐含条件和弄不清守恒过程的问题。
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篇十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摩擦起电实验现象,从而对电荷的探究产生兴趣,最后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电荷的认识及作用规律。
说教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归纳法。
说学法:
优点:本节课以生活中的电现象为引导,再加以实验为主导的教学结构,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从而便于学习。
缺点:知识点较为抽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应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步步引导。
说过程:
1)新课导入:图片引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兴趣)。
2)新课讲解:
i.小组实验探究法(如何让塑料尺子吸引小纸片)。
ii.讨论、归纳法(得到摩擦起电概念)。
iii.自主合作探究法(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iv.实验探究、讨论法(验电器原理和电荷量)。
3)评价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能提高实践能力,也能达到学习预期效果。
4)归纳总结:结合简单板书,让学生小结。
说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