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部曲读后感(通用19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那么作为读者,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呢?首先,要在阅读完作品后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反思,捕捉到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认知。其次,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文学表达方式,既能展示个人的观点,又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同时,要保持客观公正,避免过度主观色彩和情绪化的表达。最后,要注意语言的精炼与准确,通过具体的细节和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你的阅读体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一起交流分享。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一读,或许可以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阅读的兴趣,进一步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作品的思考和探讨,共同进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的价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一读,或许会有新的收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在读者中引发对作品的共鸣和思考。
江南三部曲读后感篇一
一百多万字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看完了,很有写些文字的冲动。近来却诸事缠身,一直未曾动笔。
昨晚与一朋友通电话,她把自己比作《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一个人物。巴金的这三本小说源于他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也曾多次遇到亲人对号入座的烦恼。其实,我现在想来,这也怪不得他那些亲人们。在读《激流三部曲》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找寻我自己的影子。
我更象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呢?觉新?肯定不是。我无法分清我更象故事中的觉慧还是觉民。
我随着故事的跌宕起伏而心潮澎湃,或兴奋,或揪心,或愤怒。我为他们向命运的奋力抗争而欢欣鼓舞,为他们的命运担忧,为他们所受的不平愤慨。也许,在那样黑暗的时代,更能激起热血青年的抗争。
在深夜中,沉浸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风风雨雨之中,真的有种“心游万仞”的畅快感觉。
我不是一个豪气冲天的人,或许我更象故事中的觉民,追求一步步扎扎实实的进步。我相信,只要有向前的加速度,不论大小,总有一天会达到成功的顶峰。
江南三部曲读后感篇二
这套世纪三部曲,大概是哈利波特之后我读的最长的系列小说,也是大学期间读的为数不多的小说之一。
读超长小说的最美好体验之一就是沉浸感——完全沉浸在作者搭建的世界里,忘了自己的烦恼和忧伤。如此一来,选一套精良的长篇小说也就尤为重要,这套书就几乎每页都有精彩的节点和情节,完全没有拖沓的感觉。这是一部历史小说,涉及到了一战到冷战期间西方各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和人文,阅读的过程中,一幅西方各国荣辱兴衰的图景也展现在眼前,非常享受。
同样,我一直觉得,阅读贴近生活的优秀小说才能发挥阅读的最大效力——他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思考,很多人的一生可能无法活的像小说一样跌宕起伏充满故事,但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不禁将自己带入到情节中,那些主人公所经历的情绪也会慢慢渗透到我们的肌肤和骨骼里。算是增进我们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种捷径和方式吧。
当读到最后一部《永恒的边缘》菲茨伯爵拿着茉黛生前珍藏的照片,说“theolddayshasgone",我一个大男生在图书馆差点流出眼泪。英国的菲茨和茉黛这对”冷战“了半个多世纪的兄妹,直到对方最后的去世才让活着的人感到遗憾和愧疚;俄国两兄弟在半个多世纪后的重聚首,从当年的年少轻狂到最后两个人满头白发、子孙满堂……生活中很多看似波澜不惊的经历,待它们层层叠叠积累起来以后,我们才会发觉:原来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我们已经变了这么多。
最后我想说,直到今日,中国的综合国力几乎虽然可以傲视群雄,但我们只是在西方人建立的规则上发展壮大,编码要用英文,经济要用西方人发明的经济原理,协议和规则要遵循西方的理论。就像世纪三部曲中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在为了自己的国家振兴而奋斗般,我们年轻人也应当将中国的`伟大复兴当作自己的使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天地之间走一遭的价值。
世界三部曲,让我有了对这个世界更宏观的认识,更细腻的体会。这是值得废寝一读的难得的小说,分享给你,希望你得到不比我少的感动。
江南三部曲读后感篇三
这是一部讲述一个大家庭衰败的故事,也是旧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社会制度一交一替冲突中,一群青年挣脱枷锁,奋起抗争的故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一些年轻人成为了这个斗争的牺牲品,但是另外一群年轻人和这种“吃人制度”抗争,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幸福。文学是救国的,也是治病的。当我一口气连续读完《家》、《春》、《秋》以后,心中留下的无限的感慨!感叹故事中的悲欢离合;感叹当时不满30岁的巴金,为后世留下了一部文学巨作。
“悲痛”似乎是这部作品的主旋律,大家都在黑暗中前行无法找到光明的彼岸,压抑的气氛让人窒息!故事在主人公们一个一个离世中展开,这种离世视乎又是这样的顺理成章!梅、惠、瑞钰的离世是源于封建婚姻制度和旧礼教,她们只能成为婚姻的牺牲品,她们无法抗争,他们的离世留给了人们更多同情的眼泪,而这种悲痛也只能成为亲人回忆中某种酸楚;鸣凤、倩儿的死,是因为阶级社会的歧视和压迫,她们曾竭力地抗争,但是这种抗争的力量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显得非常苍白,而她们注定只是这个社会的小插曲,当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自然不再记起;海臣、枚表弟的离世一方面是因为生产力的落后,科技水平的不发达,但最终也是因为人们的愚昧和守旧。应该说他们的死都和当时的社会制度有关,所以小说从头到尾控诉着这个吃人的社会和制度。
“不在沉默中爆发,只有在沉默中死亡”,黑暗是因为黎明来临。对于命运的抗争是这部作品的另外一条主线。觉慧成为了这个家里第一个举起抗争大旗的人物,他放弃了“三少爷”养尊处优的生活,冲破了旧思想和制度的束缚,远走他乡,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接着淑英在哥哥姐姐们的激励和帮助下,通过抗争也挣脱了束缚,投奔了觉慧;觉民为了自己的爱情、自一由和旧家庭作出了顽强的斗争,最终和琴得到了自己幸福;而承担着家庭重任的觉新,一辈子被封建孝道束缚,逆来顺受,无抵抗主义……虽然他的命运注定是悲剧,但是最后也走上了和父辈抗争之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抗争这不合理的思想,不合理的社会,不合理的制度,最终迎来一温一暖的春天。
这部书让我深深震撼。在“五四”运动前后,我们的社会经历了社会的变革。而先哲曾说过变革总是会经历流血牺牲,觉新们用自己的“流血牺牲”为我们换来了文明、协和的社会,让我们无须再重复他们的悲痛!
每个时代赋予人们不同的责任,我们的责任也是追求自己的理想,通过我们不懈地努力,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灿烂的痕迹。
江南三部曲读后感篇四
记得在儿子刚上幼儿园时,曾花了不少时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而在这个三部曲中,《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感觉对自己的育儿工作有很大的启发。
在此书中,我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他对孩子的爱,不仅是一种教育艺术,或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更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曾有一位波兰学者参观了巴浦雷什中学后说:“我在这所学校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这个学校的孩子是不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有一群孩子围上前去,而这个时候,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会呈现出一种孩子般纯真的笑容。”是的,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纯真的人,面对纯真的孩子,从事着纯真的事业,从没有想过要借教育而名扬天下,流芳千古,但他的名字和事业却因此而不朽。纵观此部曲,有三点感受颇深: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孩子是父母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如同滴水能够反映太阳一样。”事实的确如此,孩子们和家长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最长,家长是他们最早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并左右着他们。记得有一次,我提前与儿子约定,如能在周五晚上完成回家作业,我就带他去苏州乐园玩。但当我晚上参加一个活动回到家时,居然发现他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心里一下子就来气了,像头发怒的狮子吼叫起来:“你不是答应过我,在周五晚上完成回家作业吗?怎么说话不算话,居然还有闲心看动漫?”我一把夺过遥控板关了电视。“我只不过说话不算话一次,你就对我发火。可你已经好多次说话不算话了,我为什么不能对你发火?”儿子委屈地嘟哝着。我越发火了:“你还学会还嘴了!你说,我哪里说话不算话了,如说不出来,我就揍你。”“妈妈,你等着,我都记着呢,你想赖也赖不掉。”说完,果然,从他的写字台抽屉里掏出一本小本子,我狐疑地接过来,不看则已,一看吓一跳。他的小本本上一笔一画地写道:6月10日,妈妈说要给我买个西瓜,但买菜时忘了。8月23日,我默写得100分,妈妈说要奖我玩一下开心网,但后来她自己要用电脑,就让我改天再说。……看着这本小本子,我像泄了气的皮球。我的脸有些发烫,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和榜样,看来我真得注意了,平常的诺言不能随口许下,一旦许下就必须兑现。其实,那天儿子已完成了作业,他是有“预谋”地为我设了一个“圈套”。我儿子教会了我兑现诺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而教育则是艺术。”每个孩子都有求知欲,家庭是孩子求知欲成长和发展的摇篮,求知欲是否持久,和家长、教师等教育者的态度、方法密切相关。例如,在5。12地震发生后,我家也在学习有关的抗震救灾知识,对于儿子,我完全可以照本宣科,然后让他回答:“地震时,人们可以怎样逃生?”但是,这么讲,孩子就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失去求知欲。因此,更富于启发式的方法是,让孩子观看相关新闻,然后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如果你是志愿者,地震时需要你去救人,但还有余震,你需要怎么做,要带什么工具和设备。”以启发、探究式的问题代替枯燥的问答,这种方式一下子刺激了儿子的好奇心,提高了他的学习兴趣,又为他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的机会。儿子的回答令人满意。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找到每个孩子身上的“金矿脉”、“闪光点”,使他产生一股情感动力,并发生情感转移,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孩子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要求家长尽力培养孩子的乐观心境。作为家长,要经常表扬孩子付出的努力。众所周知,能力加努力是获得成功的方程式。但是当孩子成功后,家长通常表扬孩子聪明,很少表扬孩子努力,这样容易误导孩子以为自己又能力就能成功,而认识不到付出努力同样重要。因此,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全面总结原因:“你有进步,是因为你不但聪明能干,而且你肯下功夫!”家长还要注重科学的批评方法,那就是一旦孩子范了错,就要帮助孩子分析在什么具体事情上粗心了,在哪个具体环节大意了,指导孩子下次改正的具体问题,这种批评教育不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并蕴含了家长对孩子改错的乐观期待。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笔下,我们随时都能感受到他对教育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热爱,他总是充满了激情,用自己的全部心血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他对孩子们的细心观察,对孩子们的细致了解,都在深深地感动着我,使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作为一名家长,我做得还远远不够,但凭我对孩子的爱,凭我努力学习育儿方法,相信未来充满了希望!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个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而孩子就是国家的未来,所以请我们所有的教育者与家长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为祖国美好的未来共同努力吧!
江南三部曲读后感篇五
《江南三部曲》,只看完了《人面桃花》。人面桃花无疑是一个黑色乌托邦,格非以一个女子传奇的一生呈现了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文章有着绝美的语境,虽以希望为起点,却以黑暗结束,人去楼空。
看书名很自然就想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句让我生出一种物是人非之感,这本书中应该藏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吧?我这样揣测。
内容确实与爱情有关。一个情窦初开的叫秀米的大家闺秀,爱上了表哥张季元,懵懂的爱情让她不知所措;张季元也爱上了这个灵秀的女孩子,但是同时爱上张季元的还有秀米的母亲梅芸和秀米父亲的小妾翠莲。复杂的人物情感让秀米猜忌、迷茫、不安和嫉妒,以致没有表白心迹的机会。最终,革命党人张季元被沉石,落入土匪手中的秀米只能从张季元的日记中了解他的爱情。“人面不知何处去”,这该是秀米无数次内心的哀叹声吧。
在人面桃花中,可以感受到人们混乱而真实的内心世界。在这里,没有救赎,只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为了私欲而彻底沉沦。人性残缺,没有一个完美的形象。自小到大,革命先驱必是大公无私的英雄,而格非却要打碎英雄头顶那一层不真实的光环,这样的剥离并不残忍。大多数的人首先在乎的是自己。于是这样并不高尚的先驱形象却使人倍感亲切,就好像在那个年代,自己也将是其中一人。
超越“桃花”与“人面”的是人性。卑微的个人在社会时代面前常常手足无措:陆侃被认作疯子,最后拎着一个藤箱离家消失在这个世界中;张季元对秀米的爱情动摇了他的革命信念——“没有你,革命何用”;王观澄“心心念念要造一个人间天国,只是在追逐自己的影子罢了,到头来只给自己造出了一座坟墓”,他临死前托梦给秀米说,“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小岛,被水围困,与世隔绝”;秀米积极参加革命,但是她并不知道这些努力是为什么,她对于革命的失败并没有伤痛,更深的伤痛是她的孩子。
不知道书中的普济在江南的什么地方?只查到一个名叫普济的禅寺,普济禅寺是普陀山几大寺之一,也是浙江香火最旺的三个寺庙之一,面水背山,一派好风水,水塘中大面积的荷花,如果正值花期将是一片盛景。
厚厚一本书,秀米出场的时候也就十几岁,死的时候大概四十几岁吧,你看,她这么苦。好在还有喜鹊的陪伴,两个孤女相依为命共度余生。去年今日,人面桃花,桃花依旧笑着春风,而人面早已成了不惧冰霜的梅花。
读完全书反而有了更多的疑问:
1、很钦佩韩六的睿智,不知道她最后怎么样了?
2、韩六和带翠莲入妓院的尼姑有关系吗?
3、陆侃和张季元早就认识了吗?
4、金蝉应该怎么解读?
5、花家舍的土匪到底有没有给秀米的母亲送过勒索信?
6、小东西的父亲是马弁吗?这个人后来怎么死的?
7、秀米从花家舍怎么去的日本?秀米回来办学后,不断来信指示革命的人是六指吗?
8、饥荒的时候大米是谁送来的?(这个问题在第二本的开头找到了答案,我一直以为六指)。
书中有几处细节描写,看完不由得悲从中来。
1、到了落葬的时候,宝琛就把普济平放在草席上,然后将席子卷起来。他刚把小东西卷严实了,喜鹊就过来把它打开了。他一连包了三次,喜鹊就一连打开了三次。她不哭不闹,也不说话,只是呆呆地看着他的脸。
当他们离开墓地往村里走的时候,喜鹊忽然站住了,回头往身后看了看,眼光好像在找着什么,过了半晌,突然叫道:“咦,小东西呢?”
2、溽暑来临,喜鹊闲来卧于竹榻之上,随意翻看,尽挑一些雨啊、雪啊的句子来读,像什么“红楼隔雨相望冷”,什么“雪岭未归天外使”,什么“一春梦雨常飘瓦”,虽然不明白这老头说了些什么,可用来杀暑消夏到也正好。
3、半夜⾥,⼀⽚昏暗的灯光将船舱照亮了。秀⽶披⾐坐起,透过舱门朝外⼀看,原来是有船队经过。每⼀艘船上都点着一盏灯。秀⽶数了数,⼀共七艘。这些船⽤用铁索连在一起,远远看去,就像是一行⼈打着灯笼在赶夜路。起风了,天空群星闪烁。在这深秋的午夜,看着渐渐⾛远的船队,秀⽶不由得打了寒战,泪水夺眶⽽出。她知道,此刻,她所遇见的不是一个过路的船队,而正是二⼗年前的自己。
江南三部曲读后感篇六
近期读过的书,特别说说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按顺序把三本书看完了,它是关于祖母、父亲、儿子的故事。
第一部《人面桃花》开头带点奇幻色彩的陆侃,让我想起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都说第一印象很重要,开始我对这部书留下了凄凄惨惨戚戚的印象。后来也证明,果然一直到所有阅读结束,这种感觉一直围绕着我。段落后的小字明确了年份的事情让我感觉书中发生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可离了书又是假,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吗?浓浓的红楼气息,像新版电视剧诡异凄凉的配乐。里面各种意象典故诗词(很多字不认识,觉得像个文盲需要查字典),读者人人心中有一个桃花源。
他做着和母亲一样恍恍惚惚的盛世梦。最喜欢后面佩佩写信的部分,跳戏想到了《北京遇上西雅图2》,只是有来无往,心疼。佩佩漂亮有自己的思想,敢于追求所欣赏的,对肮脏的人事勇于反抗,爱憎分明。
最后的结局,好吧又悲剧了!从普济医院回到普济小村庄,又是一家的轮回。此外,对当代社会现状的描写,比方说雾霾的景物描写,还是很生动的。或许没有当初的相遇,庞家玉本可以过上安稳平静的生活,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在我看来,《人面桃花》和《春尽江南》是最精彩的两部,信息量超大,艺术结构高超,广泛透视了个体在剧变时代下面临的各种问题,深度切中了时代精神的症结。
最后一部《春尽江南》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你会惊讶于作者博大精深的知识储备和娴熟老炼的写作功底——时不时冒出一处诗句,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韩愈、欧阳修、钱穆、陈寅恪、鲁迅、易中天、于丹、白岩松、火影忍者等人的事迹,频频用典,却又毫无掉书袋之嫌,其拿捏开笔的手法真是游刃有余、灵活妥善。
《江南三部曲》是三代人的命运,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围绕着陆秀米、谭功达、谭端午三个人的三部曲,故事终于在百般挫折和千丝万缕的乌托邦事件中,落下了帷幕。在“江南”这个舞台上,曾经上演了国民革命早期、五六十年代、当下这三个时间段的中国剪影。又像没有结尾,它们一幕幕缠绕在我的眼前。从第一部《人面桃花》到《山河入梦》再到第三部《春尽江南》,这三部曲陪我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格非给我描述了三代人对梦想的追求与挣扎,现实与无奈交织,但从中折射出的高贵人格却是怎么也淹没不了的。
江南三部曲读后感篇七
在寒假里,我读了三本书,名叫《牧犬三部曲》。它的作者是牧铃,他曾被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誉为讲故事的高手。
这三本书主要讲了:牧工的儿子林达为了给牧犬黑云报仇,将黑云的'儿子灰灰藏进了一个古老的陷阱里,希望按传说中的驯獒法驯出一条可以独战群狼的超级猛犬。不料,灰灰却堕落为比野狼还要凶残的牧场公害。而正常驯养的灰灰的兄弟黑头却成为了一条优秀的牧犬,在保护牧群的战斗中成了灰灰的克星,灰灰逃入山林,沦为野狗。黑头因替同伴复仇,遭人追杀,被迫逃入城市,不料遭人诱捕,加入了马戏班。灰灰击败豺狗当上“豺王”之际,黑头逃离马戏班,随着新朋友白娃去了它家。后来,灰灰在山中遭遇偷猎者,陷入了天罗地网之中。黑头在白娃家里仍然想念牧场,带着白娃回到了牧场,白娃被黑狗咬死,黑头大受刺激,咬死了黑狗。灰灰在山中回归了本性,不再滥杀。林达带领黑头去寻找灰灰,遭遇狼群,生死关头,灰灰赶来搭救,最终灰灰回归了牧场,成为了一条优秀的牧犬。
从这个故事里,我得到一个启发: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只要用一颗从容的心去认真面对困难,一切难题就只不过是一只纸老虎罢了。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江南三部曲读后感篇八
这是一部很好的书吗?至少不像世界小史那样适合所有年龄段。也不像万古江河那样逢人必推。读这本书需要门槛。
首先作者是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而结局是他或多或少承认了现实中的理想浪漫在逐渐逝去。桃花源从清末以来,不论实质如何,至少它仍然代表着带头大哥心中的桃源梦。然而在最后,这里已经彻底毁了,天上人间,感官的天堂,梦想的地狱。
秀米像是飘在天上,即使被劫,也仿佛有神光护体,遇难呈祥,而追梦的过程,也是那么纯粹,出狱后的她,可能明白了桃花源现在是不可能的,只能存在于自己心里,于是寄情花草,还有喜鹊陪伴,无疑是红楼里的黛玉和香菱,只不过是走出半生的归来的黛玉。
秀米的飘然欲仙还表现在她感情的孤冷,她对父母,对孩子,对一起共事的人,都没有依恋,爱恋,眷恋。轰轰烈烈却清冷的一世,爱的只是花草,还有不作区分的大众。在饥荒中面对天外飞米,她的第一反应就是熬粥让全村人一块儿活。
而佩佩就鲜活生动多了,她有脾气,有时候笨的让你替她着急,但她仍然美的超凡脱俗,更不用说她的烈性,在挣扎中的.手起石落,兔子一样的逃亡生涯。她像是一个传奇。然而传奇在现实面前匆匆落幕,也止于传奇,她甚至感慨,如果重来一次,一定会屈从。
到了家玉,已经是完完全全的一个现实中的人。一个独立飒爽的职业女性,专业人士,在老公眼里仿佛什么都能搞定,都难不倒。愁的是儿子的学习,自家房子出租后要不回来,婆媳关系,丈夫外遇…各种鸡毛蒜皮的大事,仿佛就是身边人的缩影。到最后,仿佛一抹云,消失了。再也不能给丈夫和儿子扛起生活的重担,仍然给丈夫留下一句我爱你,一直。有一个细节让人心疼,在拿到医院判决书的那天晚上,她本来决定原原本本告诉丈夫,一家人一起承担,然而当天俩人打架了,也许到那一刻她突然发现她还可以满足丈夫一直以来的一个愿望——离婚。人啊!
纵观三部曲,从梦想到现实到破灭,不仅仅是桃花源,女主角。还有其他人。
而秀米的孙子,端午,整个人完全没有一点梦想的影子,像寄生虫一样生活在世间,基因,断了。
不过马云说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江南三部曲读后感篇九
今天下午看完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这是一部能让我的情绪跟着起伏的作品,很喜欢这部书。
这部书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弊害,撕开了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是呼吁民主、自由、人性解放的一面伟大旗帜。
万恶的封建制度吞噬了鸣凤、李瑞珏、钱梅芬、蕙表姐、淑贞这些年轻女性如花的生命。对于一个个善良灵魂的逝去,我感到十分痛心。封建制度把这些年轻女性逼上了绝路,她们没有社会地位,她们是男人的附属品,她们没有自由,这对于女性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处于这个时代的她们,处于封建制度的她们是不幸的。
封建家族的家长们是如此的愚昧,相信所谓的“血光之灾”,相信西医不会治疗内科,人已经病入膏肓了还不愿意请西医就诊,我彻底愤怒了。
当我看到蕙表姐已经病得不轻了,郑家坚持不请西医,就连蕙表姐的父亲也不同意,说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话,虚伪的面具下是一个个肮脏的灵魂,这群见死不救的混蛋,蕙表姐去世后连买块地安葬,郑家人都不愿意,任由蕙孤零零地在破庙里,而郑家却是忙着续弦,多么可悲。
淑贞,这个我同情的孩子。她寂寞地生,寂寞地死,在这十五岁的年纪,她像一朵未到开花时候就被打落的花苞。这个孤寂的孩子需要爱,然而没有人可以给她适当的爱,她只能一个人走向毁灭的道路。
什么封建礼教,这都是吃人的玩意。上代人的腐败,却要下一代人去承受。没有勇气去推翻旧制度,不愿承认旧制度的错误,最终只能走向灭亡。这些封建家长们,这些封建卫道士们,他们是被自己害死的,没有人可以拯救他们,他们的思想已经被深深荼毒了。
《激流三部曲》有结局吗?不,他们的故事还没有结束,那些丰满的生命形象还在继续他们的人生道路。
江南三部曲读后感篇十
一天,我在书店正在挑选自己喜欢看的书时。突然,我的眼前一亮,发现了《牧犬小乱子》这本书。这可是我早就想看的一本书埃于是,我当即把它买了下来。
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如饥似渴地看起来。
看完后,觉得作者写的真是棒极了。他生动地描写了一只爱捣蛋的牧场工作犬在经历了一场大劫难后转变为一只尽忠职守的优良牧犬的成长过程。
读了这本书,使我对狗有了更好的了解。一只顽皮的狗都可以有如此大的变化,何况人呢?
狗是通人性的,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所以,我们要善待它,爱它!
江南三部曲读后感篇十一
巴金曾在《激流·总序》中说道,生活是一场“搏斗”,我们生来是为了征服生活。
看巴金的《激流》,我的心情是不平静的,这其中满渗的是我复杂的情绪。可是同巴金一样,我相信生活并不是悲剧,因为在悲喜交加的生命长河里,总有一股激流是代表着希望的。
巴金通过描写高家的故事展现了我国二十世纪初期封建势力笼罩下的一幕幕“压迫”与“反抗”的图景。他的笔调因其鲜活细腻而显得真实,在他的文字里,满绘着封建制度残酷、伪善的嘴脸。为了维护封建制度最后的威严,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家长甚至不惜牺牲年轻一代的幸福和生命为代价。面对严酷的生活环境,有的人成了无奈的弱者而惨遭迫害,如鸣凤、梅等;有的人顽强地反叛着,为光明生活的道路探索着、奋斗着,觉慧等人便是典型;而另一种在新旧势力夹缝中生存的人,如觉新,他的内心是最痛苦的,他也曾有过美好的憧憬,他也有清醒的头脑,可是面对封建旧势力时,他总是和颜悦色地服从,而他的“作揖主义”给自己带来的却是一幕幕悲剧的上演。
当看到书中年轻的生命和美好的爱情被毁灭时,我有的只是对封建制度的深恶痛绝,而并不想去评判任何人的是非,因为生活是这个样子,每个人的生存都不容易。
要生存,就会有压力,要更好地生活,就要去征服它,与它“搏斗”,而首当其要的,便是与自己抗争。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由以上我提到的三类人的生活方式,我想到了现今人群的三种心态。
不管是在工作单位还是在家庭中,我们都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面对重重压力和矛盾时,我们的心里往往会有多个自我在相互抗争,其中,聪明的自我会随大流而行,为自身赢取名利,另一个自我会潇洒地反叛,去征服生活,成为生活的主宰,还有一个夹在中间徘徊的自我,如同觉新,这样的自我是最善良的,也是最痛苦的,却是不值得同情的,因此,若要得到救赎,唯一的方式便是把其中的一个自我彻底打败。
虽然现在周遭的生存面貌不同于封建思想肆意时的黑暗社会,没有过多的封建礼教束缚我们,个人的身心是自由的,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发型和服饰,可以为自身钟爱的事业大胆拼搏,可以不顾地位的悬殊与所爱的人相守,等等。可矛盾却总会以变相的方式存在,我想每个遇到过生存或生活困窘的人都曾深有体味,而我用这粗糙的文字又怎能道明,又怎能说尽?到底是与自己抗争,还是与生活抗争,还得我们自己说了才算,不过这其中却容不得丝毫犹豫,果断地选择让一方胜利,便是希望的所在。
生命中的激流时刻都在前进,生活是充满希望的,就像《秋》里面所提到的,秋过了,会有第二个春天的到来。
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江南三部曲读后感篇十二
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巨人的陨落》、《世界的凛冬》、《永恒的边缘》断断续续地读了近一年,到今天算是读完了。从蔡玉的《逻辑思维》的在线课程里听到了《巨人的陨落》的推荐,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爱上了肯福莱特的作品,更爱上了小说,所以在读这套作品期间,为了换换口味,还读了《白鹿原》等其它小说,各类作品交叉着读一读、让自己在不同的时空场景中穿梭一下,也挺有趣的。
在读肯福莱特的作品之前,历史在我眼里就是教科书里的章节,一页一页地记录着曾经发生的或真实、或演绎的事件,而且在习惯了学历史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思维方式之后,觉得历史知识更多的是为了换取分数或者别人的赞许,而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却第一次让我体会到了穿梭时空、回到真实的历史中与经历那段漫长而又剧烈变化的时代中的各色人物一起体验喜怒哀乐的畅快淋漓的感觉。
读这套书也许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历史应该是鲜活而真实的,事件固然重要,因为它们是大海中的方向标,但真实的触感同样重要,因为回顾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记住知识点,而更多的是为了感受我们曾经经历过的痛苦和喜悦、明白我们在特定的场景下会做出怎样的选择、避免再次犯下那些让我们后悔的错误。记住了历史也许只能让我们做个合格的考生或者有足够的谈资,但感受了历史会让我们成长。
回到交叉读书的话题,过去这一年读的这些经典小说:“世纪三部曲”、《白鹿原》、《基督山伯爵》等等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代入感特别强,也就是给予了读者真实的触感,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历一次次的跌宕起伏,这就是我在交叉着读不同作品时体会出的共同点。
学以致用是大多数人的读书理念,但为了读书而读书其实是更纯粹的一种理念,读这些好作品可以让人忘却周围的世界,进入一个新的时空维度去体验人生,这对于或烦恼于眼下的困境、或贪恋于目前的顺境的我们是一种解脱,就和万维钢所说的学习本身就应该是目的的理念一样,读书本身也可以作为目的本身,而非“学以致用”,为了读书而读书又何尝不可呢?乐在其中就好,何必管它读完之后有什么用!
20xx年剩下最后一个季度,该是再读一部小说的时候了。
江南三部曲读后感篇十三
温暖的阳光无私的照耀大地,娇艳的花朵灿烂了整个花季,自在的白云点缀了单调的蓝天,而精采的故事丰富了我的童年。风靡全球、轰动文坛的科幻小说—《魔戒三部曲》,在我灵魂深处,那块童真却又乏味的内心,绘上了动人的色彩。
书中主角佛罗多,从小就被赋予艰困的使命,当他成为魔戒持有者,恐惧、彷惶、不安如阵阵浪潮,贪婪的啃噬着他,终究逃不过踏上血腥、暴力、邪恶交织的旅程,成为史无前例的“魔戒远征队”队员,他和忠实仆人肩负着使命,成了黯夜中的一盏明灯。一路上,越接近万恶的中心,魔戒的力量也渐渐失去了控制,佛罗多的灵魂被魔戒一点一滴的吞噬,他开始彼此猜忌,历经千辛万苦,拖着饱受寒霜的身躯到达了最终目的地—火山口。故事高潮迭起、精采万分,不但魅力无穷,自其中我领悟到许多人生道理。
保持着内心的澄净,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无论在任何环境压力之下,心中的澄净总能让我们静下来思考,临危不乱,做出更有决策性的判断;友谊,有如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剑。朋友的鼓励,是最坚强的成功支柱;当我们自信的踏上征途,多大的阻碍都将化为乌有,成功定在不远处;以毅力不断迈进的精神,意志力将战胜一切,勇往直前,无畏无惧,世界因我而改变,我将用勇气创造出奇迹,留住生命中那份永恒的光洁。
看完了精彩绝伦的故事后,我竟能体悟身边竟处处都是幸福的甜蜜:一句温暖的话语是感动,一个肯定的微笑是感动,一首完美的诗是感动,一本书的洗礼是感动。尤其这套魔戒,让我自生活中得到更多的省思,反观自己的生活,因此阅读的时光不但是种深层的感动,更是幸福的滋味。
江南三部曲读后感篇十四
在暑假里,我读了《雾灵三部曲》这套外国名著。这套书一共有三部,分别是:《毁灭之城》、《重返远南岛》、《西蒙的记忆》。
这套书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它既有生动有趣悬疑迭起的冒险故事,又有精美可爱独特的插画。书中那些会说话的动物们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们都很善于思考,并且喜欢冒险,懂得“团结就是力量”。读书的过程,就是跟随着这些会说话、爱思考、懂协作的动物们一起在冒险。
这套书里还有很多优美的句子和小诗,其中我最喜欢下面这两首小诗。
二、《怒溪之上》,溪水拍打着岸边,我的小船在默默地守望。我要投入她的怀抱,和她扬帆起航,无需再等待。
虽然这是一套半漫画性质的故事书,但我认为它又是一套严肃的书。它教我们要好好保护环境,不然会出现书中所说的“毁灭之城”。
江南三部曲读后感篇十五
翻开旧社会的古籍,历史的烟云又舒展在我的眼前,悲泣的芳魂已逝,悲瘁的芳华宛在,一曲曲悲歌在岁月的烈火中涅槃。
这,是一条路,一条浸淫着无数女性血和泪的路,一条满是冤屈的路。
《激流三部曲》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旧社会的摧残下消逝,她们有些就像一朵花苞,还未盛开在最美的芳华中就已凋零。淑贞,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小女孩,在父母的打骂和制度的束缚下选择用一口深不见底的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那小小的身体里究竟藏着多少哀愁,在跳井的那一刹,那到底有几分愤怒,几分幻灭在她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心,在瞬间轰然坍塌。古代的女子们让三寸金莲剥夺了自由的权利,让愚昧的思想成了限制思想的枷锁,更是被制度摧残了原本能生活在沃土雨露中的芳华。
一个个女子重蹈覆辙,一缕缕芳魂随风而逝。
愿天堂,是你们的一方净土。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青年们睁开了自己蒙蔽的双眼,尽一己之力推动历史的车轮,迎接早春的来临。书中梅的时代即将泯灭,取而代之的是琴的时代,是许倩如的时代。
惊鸿照影的窈窕身姿只是她的附属,而渊博的才学在她的身上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那一颗早已埋下的种子,在她心灵的沃土上逐渐萌芽:不顾周围人的冷嘲热讽,选择和男学生们一起读书;加入周报社,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畅所欲言;与周围的人齐心协力,共同把即将面临泯灭的淑英于水深火热之中及时拉出,将她送入了光明的春天。在琴的身上,映入眼帘的是她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她的未来必然一片光明!
悲泣的芳魂在孤寂的乱葬岗哭诉着自己命运的不公;燃烧的芳华长久地炙烤着华夏儿女的心扉。如今,世界已走向平等,但制度的余烬还未彻底的毁灭,梅和蕙的经历给世人敲响了警钟,在新的时代,就让我们用智慧的泉源去浇灌梦想的种子,用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光芒,照亮世界上黑暗的角落吧!
江南三部曲读后感篇十六
开学初,学校下发了本学期的必读书本《育人三部曲》。“比砖头还厚,封面样式平凡,估计又是一本枯燥的纯理论书籍。”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
对比我们现在的校园和课堂,学生学习的地方是那么的狭隘;学习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在完成一项任务;学生们期盼着下课铃声的响起;()许多老师追随着“立规矩,收骨头”的陈旧教育理念,对学生严加管教,使学生们害怕,课余时间看到老师甚至会逃跑,等等。
在《育人三部曲》中,苏霍姆林斯基突破了这些传统的刻板教育模式。他坚信人的正确认识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因此他设计各种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让孩子自己在实践中经历磨练,增长才干,得到体验,而不是只靠片面的灌输。
他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可贵的积极因素,通过发扬这些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他也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积极因素,并且善于培养这种积极因素。
他热情鼓励孩子树立自信,把这种自信看做克服困难、挫折,抵御不良诱惑的强大动力。
他对孩子充满爱,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也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培育孩子的爱心。
他不仅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告诉他。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教育需要智慧,教师需要思考。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不断反思、总结和提升自己。
江南三部曲读后感篇十七
一百多万字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看完了,很有写些文字的冲动。近来却诸事缠身,一直未曾动笔。
昨晚与一朋友通电话,她把自己比作《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一个人物。巴金的这三本小说源于他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也曾多次遇到亲人对号入座的烦恼。其实,我现在想来,这也怪不得他那些亲人们。在读《激流三部曲》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找寻我自己的影子。
我更象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呢?觉新?肯定不是。我无法分清我更象故事中的觉慧还是觉民。
我随着故事的跌宕起伏而心潮澎湃,或兴奋,或揪心,或愤怒。我为他们向命运的奋力抗争而欢欣鼓舞,为他们的'命运担忧,为他们所受的不平愤慨。也许,在那样黑暗的时代,更能激起热血青年的抗争。
在深夜中,沉浸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风风雨雨之中,真的有种“心游万仞”的畅快感觉。
我不是一个豪气冲天的人,或许我更象故事中的觉民,追求一步步扎扎实实的进步。我相信,只要有向前的加速度,不论大小,总有一天会达到成功的顶峰。
江南三部曲读后感篇十八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育人三部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育人三部曲》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而在这个三部曲中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从中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他对孩子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的一颗纯真透明的赤子之心。他对孩子没有半点私心,他对教育没有半点功利之心。从没有想过要通过孩子来发财,从没有想过要通过教育来谋取教育之外的东西。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读了本部分,两点感受颇深:
1、他把“和谐教育”概念纳入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他的“和谐教育”意味着:一是处理好认识世界(即理论学习)与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这两者的关系,使之处于相互促进的和谐之中;二是处理好各个表现领域的和谐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一切领域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且出类超群;三是使学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取得同样的成功。总之,要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金矿脉”、“闪光点”,使他产生一股情感动力,并发生情感转移,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他把“精神生活”范畴补充进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他的“精神生活”意味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积极向上的需求和兴趣,能够在其积极活动中得以形成、满足和发展,使他特有的天赋才能有机会充分显露和发挥。他认为,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其全面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的标志。他指出,在学校里,不能只有听课、作业、考试而没有精神生活,也不能只有纯体力劳动而缺乏智力因素和精神生活。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个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追求真理,忠于心灵,坚守良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作为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质。
江南三部曲读后感篇十九
暑期中,我一口气读完了巴金爷爷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我感受到了其中描写的美,其中描写的丑。
《激流三部曲》分别为《家》、《春》、《秋》,虽然题名非常温馨,但是它却是讽刺当时封建社会的一把利刃,在字里行间,你将会读出一份哀叹,一份义愤,一份希望。
在书中,作者主要描写了高家的上一代人封建、阴险、口是心非、斤斤计较的丑恶嘴脸,与年轻一辈阳光、热爱祖国、批评抨击旧制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最欣赏的人物是高觉民,他正直,善良,不像他哥哥那样一味的“作揖主义”,也不像他弟弟那样冲动,而是平时做得规规矩矩,不给人留下话柄,但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会义正词严的站出来,痛斥他所不能容忍的行为,哪怕是强横的陈姨太也会灰溜溜的逃跑﹔他痛恨旧社会,与好友一起办出《利群日报》,呼吁广大的学生支持新革命,打击旧社会……真是好样的。
遨游在美词佳句中,我也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残忍,什么父母之命,什么媒灼之言,根本不考虑当事人真正的想法;什么当代大儒,根本不看看他们所做的可耻行径;什么长辈就是对的,看看许多所谓的长辈给他们的孩子树立的榜样。一切的一切,都“归功”于旧的.体制、旧的传统(部分),所以,十月革命覆灭了沙皇,辛亥革命击倒了5000年的帝制。
我非常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崭新的社会中,不受压迫、不受束缚,虽然如今的法律法规并不十分完美,但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更加健全,更加完善,使我们的生活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