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基本情况调研报告(模板18篇)
报告通常按照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包含引言、背景介绍、观点阐述、数据分析和结论等部分。在撰写报告中,要注重使用图表、数据和实例等形式来支持和丰富观点。我们特别整理了一些报告写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
贫困村基本情况调研报告篇一
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我院从开始对科左中旗敖本台苏木南毛都嘎查进行包村扶贫工作。四年来,我院根据市委对扶贫济困工作的有关要求,密切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和嘎查党支部,围绕着科左中旗旗委提出的脱贫扶困“五个一”工程,本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标本兼治、统筹兼顾的原则。从基础问题入手,开展扶贫工作。现将四年来的扶贫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南毛都苏木位于敖本台苏木的西部,是沙漠化严重的偏僻地区。土地总面积15360亩,耕地面积3175亩,其中甸子地9525亩,坨沼地2222、5亩,林地面积3600亩,草牧场2540亩,四荒地1820亩,耕地面积每口人不足1、5亩。农业用井27眼。大小牲畜不足700头只。全嘎查共有148户、646人。其中特困户70户、300人,贫困户60户、240人。底全村人均收入不足600元。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许多学生缀学,整个村子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该嘎查土地贫瘠,农业基础设施非常薄弱。水浇地少,人均不足1、5亩,坨沼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8、7。多年来村民的思想观念滞后,靠天吃饭的思想依然困扰着村民。导致农业生产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致使该嘎查经济一直处于贫困状态。
二、扶贫指标任务完成情况。
按照扶贫攻坚的整体发展规划,在大力加强种植业、养殖业的基础上,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全村经济有了明显提高。具体数据如下:
(一)20底贫困户有55户脱贫,与贫困户相比减少了91、5。特困户有38户脱贫与20特困户相比减少了54、3。有近90户已稳定摆脱贫困,超过了85脱贫目标的要求。全嘎查大小牲畜已达1523头只,四年间增加了21、8倍,已经超额突破预订的目标。并且发展养鹅、养羊产业,其中鹅7600只,羊720只。200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由38、7万,现已增长到102万元,翻了近三翻,年人均收入由不足600元增长到1580元,翻了三翻。今年粮食总产量达150万斤之多,超额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任务。
(二)加强农业础设施建设。完成了低压线改造工程。修建高质量的畦田达1900亩,年收入可达80多万元。增加农业喷灌机4套,投入柴油2、5吨。年学院投资一万元打井大小21口,农业用井由2002年的27口增加到48口,扩大了水浇田面积。水浇田在2002年每人不足1、5亩,现已增长到每人3亩。
(三)据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发动农民退耕还林。到2005年退耕还林共1903、4亩,每户平均12、8亩,已超过每户10亩退耕还林规定的指标。每年获退补款近31、7万元,户均获退补款2148元。
(四)村民素质正在逐步提高,掌握生产技术的人才不断增加。各类培训达1204人次,现在每户至少有一个人能精通两项农业技术。今年劳务输出150人次,仅此一项就为村子总收入增加12万之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控制辍学率已经达到目标要求。加强了对地方病、流行传染病的严防工作,结核病、“非典”、“禽流感”无一病例发生。
三、采取措施。
我院从2002年开始深入南毛都嘎查,充分调查了解该嘎查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班子建设以及农民素质等情况,并进行市场预测。制定了脱贫致富四年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在思想观念上启发、行动表现上动员、在资金物质上帮助的办法。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为突破口,细心开展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根据该嘎查村的具体情况和农牧民具体能力,把农业为主导产业、养殖业做为基础产业来抓。用以点代面的方法,扶持部分村民先发展农业、养殖业,来带动其它村民。努力缩小贫困差距,本着治标先治本的原则,与当地党委、政府相配合,转变一些思想观念落后的村民。抓两头,促中间。鼓励较好的村民、扶持较差的村民、带动一般的村民,使他们在农业增产增收上形成你追我赶的势头。这样,整个村的农业生产建设就能迅速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农田建设。我院投资1万元,完成了耕地大小用井21口。努力扩大水浇田面积,增加农业喷灌机4套,现已达到每口人有高标准的畦田三亩。进行低压线改造。发展养殖业、促进畜牧业。学院又捐增了近万元的汽车一辆。同时送去慰问款3000元,面粉1吨,以解决特困户生活的需求。
(三)响应国家号召,积极鼓励引导农、牧民退耕还林。利用退耕还林的退补款来扩大农业、牧业、养殖业的再生产。使村民既享受到国家补退款,又能把这些钱作为资金发展其它产业。并且把房前屋后的闲散地也充分利用进来,括大农民菜园子的再生产。
(四)学。
贫困村基本情况调研报告篇二
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边学习、边调研”的工作要求xx县委关于县级领导学习实践活动调研工作的安排部署,近期,我牵头组织农发办等部门对我县贫困村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
我县总人口45.27万人,农业人口39.98万人,耕地116.37万亩,水田3.27万亩,水浇地0.27万亩,水平梯地45.57万亩,80%以上属中低产田,人均耕地1.6亩。目前,全县未通过上级验收的贫困村尚有119个,贫困人口8.15万人。这些贫困村大多位于边远山区,山高坡陡,土地瘠薄,生活条件、人居环境、医疗卫生条件差,文化落后,精神生活贫乏。贫困村致贫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开发难度大。我县贫困村主要分布在大巴山区和秦岭山系的边远山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由于这些地区通路、通水、通电、通讯、上学、就医等设施改善投资大、成本高、难度大,一定程度上被社会发展边缘化。致使这些地区信息闭塞、文化落后、观念保守、与外界交往沟通难,谋生发展能力低,脱贫致富无门路、无条件、无能力。据对关口镇干沟村的调查:该村有68户230人,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虽有耕地400余亩,10亩以上联片耕地几乎没有,大部分是几分或是几亩分散在一沟两岸的山坡上;虽然修通了简易公路,但是公路沿沟而上,到了夏季洪水冲刷便没有公路,农用物资还是靠肩挑背驮;九十年代,农户集资拉通了两相照明电,由于线路老化,年久失修,线路损耗大,到了晚上仍然是“头上电灯,桌上油灯”。
二是人口素质低,文化观念落后,发展步伐太慢。贫困地区不少农民对商品经济至今还很不习惯,他们一贯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冒险出外经营工商业;许多农民听天由命,消极悲观,缺乏信心和勇气,把希望寄于“老天爷”风调雨顺;依靠国家支持,救济的“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甘愿受穷。根据贫困户建档立卡资料表明,全县贫困户劳动力受教育面很小,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27.6%,由于劳动力素质低,只能从事简单或低收入的生产活动,收入水平低,难以脱贫。
三是自然灾害频繁,低收入人口返贫率高,脱贫难度大。我县处于秦巴山区,气候多变,灾害频繁,特别是高山贫困户所在地更是生态环境脆弱,暴雨、冰雹、霜冻、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不仅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无法保障,甚至生命也时刻受到威胁。有人曾用“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来形容自然灾害对农民的危害程度。据xx年对25个贫困村3407户的调查,因自然灾害致贫达312户,占调查总农户数的9.2%。
四是疾病、伤残、弱智、子女上学成为贫困的重要原因。我县农民大部分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剩下的那一少部分正好是贫困户。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生病无钱医治,不管不问的贫困户在农村比较常见。特别是贫困户看病治病,都是自己负担,一年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病稍大一点,一般农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贫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据xx年对25个贫困村3407户的调查,因疾病、弱智致贫达439户和376户,分别占调查总农户数的12.9%、11.3%。自90年代以来,农村家庭子女上学已成为家庭贫困的又一因素,大多数农村家庭对子女考上大学既喜又忧,喜的是只要孩子考上大学,就能摆脱贫困,忧的是考上大学学费高却供不起,要想上大学,只有依靠借债,借债又导致这些家庭步入贫困行列。
二、近年来我县扶贫开发的主要措施。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贫困人口收入增长为目标,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以产业扶贫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两翼的扶贫开发战略,积极落实移民扶贫、信贷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等综合措施,切实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夯实扶贫责任。我县坚持把扶贫开发成效作为考核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政绩的重要依据,把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以推动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县委、县政府将扶贫开发列入农村工作重点,全面落实了县级领导挂联乡镇和扶贫重点村(特困村),县直部门包扶重点村,乡镇干部狠抓落实,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县扶贫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3次以上会议,专题研究扶贫开发工作。各乡镇定期召开专题会议,从宣传政策入手,积极引导和组织干部群众投身于扶贫开发,扎扎实实搞好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
坚持“政府统筹、项目捆绑、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的原则,突出主导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治理、技能培训四大重点,做到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五到村。各相关部门以重点村为平台,依照立项衔接计划的要求,科学编制贫困村建设规划,逐项落实扶贫资金。另一方面由县扶贫办牵头,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等部门共同参与,把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和重点村项目建设的扶贫专项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水利资金、国绩资金、交通补助资金、退耕还林资金、农电资金、教育普及资金、卫生补助资金以及帮建单位的帮扶资金等集中捆绑使用,从而形成了共同支持贫困村建设的强大合力,确保启动一个、建成一个、脱贫一个、验收一个、出列一个。
三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各地以整村推进为契机,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烤烟、蚕桑、林果、中药材、劳务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在良种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培训技术人员、扶持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培育农民经纪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据统计,166个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产业建园17余万亩,人均达到1亩以上经济园。吕河镇冬青村发展狮头柑1160亩,仅此一项每年户均收入过万元,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产业化格局。贫困村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脱贫步伐。
四是创新扶贫机制,注重扶贫效果。在严格执行省市有关政策和《xx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xx县财政扶贫资金直通车管理办法》、《xx县重点村和移民搬迁管理办法》、《xx县重点村和移民搬迁建设验收办法》等文件规定的基础上。我县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实行了县级领导包抓扶贫村落实“三个一”制度,联系扶贫村的县级领导每年召开一次项目建设办公会,每季度到村察看一次项目建设,每月过问一次项目进展情况;对规划内新启动的扶贫重点村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要求参与竟标村各类捆绑资金不得低于150万元,并结合村级班子情况、村民意愿和投入能力情况、乡镇过去已启动重点村规划项目完成情况、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效果情况,进行综合评议确定下年度的重点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贫困群众全面参与扶贫项目选定和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工作,项目实施严格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扶贫资金、项目和贫困户名单在村内张榜公布、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不断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五是强化督导考核,确保任务落实。今年,县上将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工作作为县对乡镇年终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县扶贫办制定了详细的县对乡镇扶贫开发考核细则,明确了每一项工作的阶段目标和完成时间。县扶贫办内部也制定了岗位目标责任考评办法,严格实行干部职工连片包乡制和绩效考核奖惩制,将扶贫工作同个人业务一起纳入绩效考核范畴。
三、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
据xx年统计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925元以下的贫困村165个村(不包含xx年确定的`25个特困村)、占全县34.8%,贫困人口14.1万人(不包括五保救济户),占农业总人口的35.36%。其中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6.59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16.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625-865元之间的低收入贫困人口有7.51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18.8%。xx年以来,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县域经济社会突破发展这个中心,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脱贫为目标,克难奋进,积极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村贫困人口从xx年的14.1万下降到20xx年的8.15万。截止目前,在规划的165个扶贫重点村中,全县共启动建设扶贫重点村166个(含xx年新规划的25个特困村),已通过省、市验收71个,在建95个。累计投入各类资金44379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875万元,部门捆绑资金19447万元,群众自筹(含投工投劳拆款)xx6万元。
一是贫困村建设态势良好,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我县各级各部门以实施整村推进为平台,紧紧围绕修路、引水、通电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不断加大扶持投入力度。据统计,启动建设的166个贫困村,新修、改造村组道路1422.1公里,硬化村组公路605.8公里,完成农网改造942.4杆公里,建成人饮工程826.6公里,新修水窖9084口,使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广了我县贫困村产业建设的经验。
三是技能培训得到加强,贫困户素质有所提高。工作中,我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扶贫先扶智的理念,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紧紧围绕不同区域、不同主导产业,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使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在启动实施的重点村中,80%以上的贫困户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输出6600余人,稳定并扩大了就业人数和就业渠道。达到了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稳定一人、脱贫一户的预期目的。
四是贫困村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启动建设的贫困村能够以“四改三建两通一推广”为抓手,狠抓以改灶、改厕、改圈、改院为主的旧房改造,“圈、厕、沼”三位一体的沼气建设。启动建设“四改三建”示范户1.5万户,新建沼气池3846口。使原来重点村的“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人居环境大为改观。据调查,红军乡鱼塘、中湾、丰积、庄院、红军、周家6个贫困村,四改三建示范户建家800多户,占6个村总农户数的70%以上,成为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起到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五是贫困村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修缮、新建校舍37所7173平方米,为贫困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夯实了基础。新建村级医疗室75个4500平方米,普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解决了贫困人口的就医难问题。新建村级活动室123个7458平方米,为村级两委提供了活动场所,促进了村级自治能力。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和社会救助体系,这些都为贫困村加速脱贫创造了条件。
四、贫困村建设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增加扶贫重点村的数量,提高扶贫重点村财政扶持资金。我县十年规划有165个扶贫重点村,当时全县有行政村373个,没有列入规划的村208个,这些村仍有相当多的贫困院落和贫困户,他们也需要相应的投入扶持,建议县上向中省争取,将这些村列入扶贫计划。“十五”期间,我县实施行政村合并,合并后的行政村人口大部分都在1500人左右,一个行政村面积一般在15平方公里以上,加之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差,建设任务十分坚巨。目前中省下达每个重点村20-3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不足修一条几公里的村组简易公路。多年来实践证明,一个贫困村建设需要投入至少200万元左右,建议县上向上争取,提高扶贫重点村财政扶持资金。
二是继续加大项目资金捆绑力度。扶贫重点村大多处于高山区,基础条件恶劣,群众收入不高,缺乏建设资金,虽然县上落实了“整村推进,资金捆绑”的资金投入机制,但贫困村多,项目资金有限,在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资金捆绑难的问题。各部门由于各种原因限制,项目资金捆绑难,落实更难,单靠扶贫部门给每个重点村25-3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很难解决贫困村的突出问题。
三是加大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贫困村贫困的主要根源是贫困人口劳动力素质底,没有一技之长。多年实践证明,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是扶贫治本之策,是提高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充分开发利用贫困村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规模,转变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贫困村基本情况调研报告篇三
根据市第一书记工作安排,由xx县第一书记经科委牵头,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属于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是592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现有贫困村158个,占全县总村数的75.3%;现有贫困人口11.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7%。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xxx4年起,每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1.5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相继印发了《xx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xx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xx县选派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实施方案》、《xx县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xx县各镇、部门扶贫开发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县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二)深入摸底调查,逐一建档立卡。根据中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关要求,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和选准对象、找准原因、定准类别的要求,逐村逐户开展贫困状况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为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贫信息监测中心。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我县探索推行的“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镇审核、县审定”和“实地核实、到村到户,严格程序、群众评议,公平公正、三榜公示”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158个贫困村、11.45万贫困对象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为精准监测、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三)抓实精准对接,强化项目支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项目整合工作,捆绑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我县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和“乡镇申报、部门踏核、县上研定”的要求,由县扶贫局牵头汇总整理各镇贫困村急需实施的项目,分类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初步确定年度拟实施的项目和投资额度,经县政府审定后由县发改局、扶贫局和相关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截止目前,全县共整合县发改、国土、住建、交通、教育、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电力、通讯等部门资金1.79亿元,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四)夯实综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为确保实现每年1.5万人以上贫困户脱贫目标,按照“五结合、四到位”的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与教育扶贫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坚持增收项目到村到户,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帮扶责任到干部人头),以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瓶颈问题为突破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城镇一体化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县、镇、村扶贫规划体系,确保扶贫规划与其他专项发展规划协调统一。同时,以户为基础、项目为支撑、移民搬迁安置为核心、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为重点,为贫困户逐一制定符合村情户情实际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二是加快贫困户搬迁。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解决危居贫困户搬迁工作的通知》,明确在三年扶贫期间,必须彻底完成71个贫困村的危困户搬迁任务。为切实解决贫困户搬迁资金难的问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县农商银行积极合作,开展了危居贫困户搬迁贷款工作,建立金融扶贫产业贷款风险基金,扩大金融扶持产业信贷规模,确保xxx6年底前所有危居贫困户一户不少的搬入新居。三是推动产业发展。突出富硒特色产业开发,重点抓好茶芋药果菜(茶叶、魔芋、中药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和猪牛羊鸡鱼(黑猪、黄牛、白山羊、乌骨鸡、富硒鱼)五大特色养殖业,并将特色产业与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相结合,延伸特色产业链,依托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农村小型加工业,大力发展旅游、电商、劳务等三产服务,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四是强化劳务输出。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的'方法,扎实开展修脚足浴、电子商务、民歌茶艺、特色烹饪和建筑劳务五大培训工程。
(五)干部驻村帮扶,充实扶贫力量。我县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按照省、市、县派驻工作队不重合的原则,实行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工作队驻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机制,落实了71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目前,71个驻村工作队410名干部全部进驻各贫困村履行帮扶工作职责,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确保了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二、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认为扶持到户很难出“成绩”。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一年时间,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一些镇政府未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本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为精准扶贫工作,县上派的有工作队,自然由工作队负责,政府只催催进度,过问过问就行了,考核追责首先是追工作队的责。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社会各界捐资捐物,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以全县开展的修脚师培训为例,一些贫困户子女不参与,认为这项工作不体面、名声不好、不愿干。其择业标准与自身素质能力极不相符。
贫困村基本情况调研报告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通过一学年的校本培训,令我受益非浅。从对培训的精彩内容的学习中,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及班级管理,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的观点是:“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专家认为,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地开展教学活动。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得难以驾驭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原因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精彩纷呈的学习活动,还不习惯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观察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学生的需要没有真正地被关注。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
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然后,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教师除了必须把学生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外,还需精心设计每一次自学的目标、内容,同时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
总之,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贫困村基本情况调研报告篇五
xx市部分行政区规划调整后设立的xx区下辖金陵、坛洛、双定3个镇和西乡塘等10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298平方公里,总人口75万。为了解和掌握全城区贫困村基本情况,为城区党委、城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7--9月,我们对xx市xx区部分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情况如下:
一、贫困村基本概况。
据对xx市xx区金陵镇的三联、居联村、广道村,双定的秀山村,坛洛的合志、圩中村等27个贫困村初步统计,总人口11444人中,处于贫困线下的有8194人,占总人口的72%。其中相对贫困人口7906人,占总人口的69%,而绝对贫困人口287人,占总人口的`3%。他们的生产、生活存在的特殊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交通、饮水、用电、住房、通讯等基础设施仍然相当落后。一是交通难。27个贫困村中,未通汽车的有21个。“交通难”导致农副产品流通难,市场占有份额低,农产品收购价格降低,农民增收难。二是饮水难。据统计,全城区贫困村中还有18个自然村6328人饮水难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调查的27个贫困村中自来水入户仅有320户,大多数群众还没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三是用电难。全城区贫困村中虽已不存在无电村,但由于基本未进行农村电网改造,用电损耗大,因此经常缺电。四是人居环境条件差。虽然贫困村中没有稳固住房的只有62户272人,但由于缺乏科学布局,人畜未进行分离,沼气池入户只有775户,入户率仅29.6%,村中卫生条件差,居住环境不容乐观。五是通讯难。调查的27个贫困村中,尚有些村、屯未通电话,未通广播电视。
(二)贫困村可耕土地面积严重不足,防涝抗旱能力比较差,缺粮问题比较突出。这些贫困村山多田少,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山塘水库等灌溉工程因无资金维修,不能正常运转或带病运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因此水田大部分属中低产田,甚至是望天田。
(三)贫困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贫困人口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十分落后,发展商品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相当弱。大部分群众还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致富的劲头。大多数乡镇文化站没有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大部分村没有文体娱乐场所,群众文化生活贫乏,参与“彩”、聚赌、斗殴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四)乡村卫生设施及设备配置欠缺,疾病防控能力差,看病就医难。大多数贫困村乡村卫生医疗机构由于资金缺乏,设备简陋,药品不足,有的没有配备合格的卫生人员,一些小病想通过找卫生员或药品解决都很难。
(五)产业结构单一,群众生产技术落后,科学技术普及率低。这些贫困村,主要以种植玉米、木薯、豆类,甘蔗、水稻为主,经济作物除香蕉外品种极少,小部分农户养猪、鸡、鸭、鱼或牛、羊等,但形成不了规模。种养科技含量低,产出效益低,村干部未能掌握实用技术,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二、导致贫困村贫困落后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和自然原因。从总体上说,贫困村主要分布在偏远地区,人多地少,缺水、行路难,生产和生活条件差。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通讯缺乏,信息闭塞,农副产品运输通道不畅,加上农副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局部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开发农副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以致难以脱贫。
(二)体制原因。贫困村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较深,经济体制改革和转轨滞后,市场主体形成发展缓慢,习惯于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和生产方式,缺乏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观念,开拓市场和开发资源的能力不足,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自身原因。文化教育落后,人口素质还偏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科技、新事物、新产业的认识和接受慢,是造成贫困的内在原因。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的层次和科技普及率低,作为农村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文化水平低,缺乏技术。
(四)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尚未形成覆盖农民稳定收入的主导产业。新培育的特色产业因缺乏资金扶持,未形成生产规模,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零星种养和外出务工。
贫困村基本情况调研报告篇六
首先,规划阶段必须考虑运营管护经费,将其纳入项目总投资或明确管护经费来源,建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其次,对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引进市场方式,推行公私合作合营模式。如有条件的行政村,应制定卫生保洁、绿化养护、河道管理等长效机制,做到制度、人员、经费三落实。第三,对纯公益性项目由财政安排一定的管护经费,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真正走上平常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确保农村和农民长期受益。
(五)建立长效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建设新农村,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投入是关键。新农村建设,政府决不能包办代替,只有建立农民直接参与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牧民的自觉行动,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一是广泛宣传,以培养新型农民为动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大力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激发农民投身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没有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就永远难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推进农村管理民主,发挥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三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要认真履行政府职责,抓好宣传引导、规划指导、组织协调、资金整合、政策激励等工作,抓好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四是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参与新农村建设,主动投工投劳,并投入必要的物力,搞好基础设施建。对于农民自主参与、直接受益的建设项目,要通过政府资金引导,通过以奖代补、以物抵资、项目补助等方式,引导农民投工投劳、投资投物,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五是情系民生,切实解决好老百姓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对于当前老百姓反映激烈的被征、占用地无补偿、拆迁户住房无安置问题、用水用电难等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尤其是对于那些已无土地又无经济收入来源的困难家庭、弱势群体,应适当以低保、社保等方式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适当增加安置小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规划建设,以确保被拆迁户、生活困难家庭住有所居。
贫困村基本情况调研报告篇七
为贯彻落实中央、区、市开展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按照县委统一安排,近日,我和县政府调研员易继超、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同志组织有关部门、乡镇、村组干部前往**镇**村**屯,就**村贫困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是我县“十二五”时期的贫困村之一,位于**镇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90公里,辖**一、二、三组,高让一、二组,**组,纳坝一、二组,**组、**组、**组,**一、二组,**组、**组,甲以一、二组等17个村民小组,共375户179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52人,**库区移民户802人,农村五保户4户4人,农村低保户57户143人。全村总面积6430.55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32公顷(水田17公顷,旱地115公顷),目前种植有核桃1810.48亩,目前的经济来源主要以水果、板栗、食用菌、杉木、网箱养殖、山羊养殖为主,年人均纯收入1692元。
二、贫困面貌。
(一)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目前,**镇政府至**村的村级公路为水泥路。村内的**、**屯为砂石路,雨季路面泥泞,路况较差,可勉强通行;**、威贯、**、**、纳坝、甲以、高让、**等八个屯未能通车行路,交通极为不便,出行难成为**村发展的瓶颈。**村**屯有3户后靠搬迁户尚未通电,其余各屯(户)均已通电。建有人畜饮水工程,但受投资及水源限制,工程建设规模有限,无法在旱季发挥出更有效作用,人畜饮水面临一定困难。,水利系统预算投入40万元,在**、**、**、**等屯新建自来水工程,新建和加固维修高让、**、**屯田间渠道,改善了**村多年来本来就少有的农田灌溉条件。相关项目目前还在施工。
(二)教育事业困难较多。
**村有1个村完小,全校占地面积2916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1166平方米,开设1个学前班、一至六年级各1个班,共7个班,有教职工7人,其中,校长1人,代课1人,专任教师5人,均是大专以上学历。
**村完小20秋季学期在校生165人,内宿生101人,有标准铁床架60床,学生人均拥有床位0.5个。全村适龄儿童已全部入学,入学率100%。由于地处偏僻山区,村完小的伙食质量保障难度大,蔬菜尚可从附近农家购进,肉类食品必须从集市购买,极不方便。同时,由于山川广袤,人们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生上学极不方便。
(三)基层组织作用发挥受限。
**村共有党员46人,其中,70周岁以上3人,40到70周岁9人,40周岁以下34人。党员年轻化程度较高,且文化程度在全村范围相比较高,体现出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在**村“两委”班子中,党支部书记**47岁,村委主任**45岁,村委副主任**47岁,村妇女主任**35岁,年龄比例较为合理。走访中发现,村委班子及各村民小组组长都有较强的工作积极性及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良好愿望,有较强的意愿管好村级事务。
**村建设有办公用楼1栋,建筑面积308平方米,内设卫生室。还设有“农家书屋”,约有书籍700册,可供村民阅读使用。但村级管理服务制度不够健全,需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培训。由于村屯分散,宣传设备、设施不够,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不能及时宣传到位。
(四)社会发展较为欠缺。
民风民俗方面。该村以壮族群众为主,村民爱唱山歌、团结和睦、互爱互助、乐观积极、热情好客,乡情浓郁,乡风质朴,但全村除小学外,没有体育、文化设施,难以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精神文明建设硬件和软件都严重缺乏。
村容村貌方面。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指导和驻村工作组的大力宣传和组织下,群众积极参与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建设活动,环境卫生意识有所提高,村容村貌得到一定改善。但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等客观原因,村屯污垃设施严重缺乏,除了村委所在地和条件相对较好的屯建有小型垃圾收集池外,其他屯都没有垃圾处理设施。
居住环境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县引导农村危房改造力度不断加大,享受农村危房改造补贴群众越来越多,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从统计数据来看,全村375户居民中,已经没有茅草树皮房,只有45户还住在木瓦结构的旧房子里,绝大部分群众都已住进砖混结构的楼房。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建房技术保障,大部分群众建设的新房还存在抗震能力弱、“三通”难度大等问题。以**屯为例,全屯共有23户群众,却分为6个居住点,最高的居住点目前未通自来水;从码头到该居住点大约3.5公里,只通机耕路,但路况极差,摩托车都难以通行;目前该屯群众已全部住进楼房,但没有框架结构楼房,其中只有一户进行过装修。**屯的这一情况具有较强代表性。
产业发展方面。种养殖业发展有了一定基础,已创建有**县**镇**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县**镇高让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广西**县康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县丰盛养羊农民专业合作社、**县李林黑山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但多数合作社为这两年新创建,正值投入阶段。该村外出务工人数229人,在本村务农人数867人,在校学生172人,其他为无劳动能力的老人、小孩等,劳动力转移率较低。
三、贫困原因分析。
(一)人口素质总体相对低下。
全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只受过小学或初中文化教育,熟练掌握运用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比例很低,科技意识差。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相对低下,身无一技之长,只能依靠体力劳动,收入水平低。部分群众不相信科学,只相信经验,存在别人种什么就跟着种什么、别人养什么就跟着养什么的观念,创新意识不足,短视现象严重。部分群众保守思想和安土重迁意识较为严重,当调研组提出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并实现进城梦时,大部分群众顾虑重重。有的担心到县城养不活家人,有的担心还不起购房贷款,有的认为到县城买房花费太大、得到房子太小,有的担心集中居住难以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二)产业发展空间较为狭窄。
**村地广人稀,植被繁茂,但是处于**水库水源涵养区,山高坡陡。田地单块面积小,肥力弱,不适宜机械化耕作;耕地零碎,土层瘠薄,易涝易旱;排灌条件差,滑坡灾害频繁;远离县城,交通不便,农业种植劳动强度大,成本高,竞争力弱。调研组从县城前往**屯,乘车半个多小时,乘船1个多小时,还需步行1个多小时。当地群众也反映,瓜果蔬菜类农产品从屯里面运送到县城由于辗转颠簸,一般都会烂掉一半左右。调研中还发现,大部分群众都将大部分土地用以种植杉木,产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谈及产业发展计划时,个别群众提出扩大山羊养殖规模,但被大部分群众否定。
(三)享受扶持政策相对较少。
**村地处莽莽大山深处,历史上长期与世隔绝,发展滞后。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扶贫开发,但是由于**村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扶贫开发的难度极大。上级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与需求相比,十分不足。从**村**码头至**屯各居住点共有大约4公里路程,由于该屯既位于**库区,又只是单淹(只淹耕地不需搬迁)地区,该屯建设入屯公路时,既没有享受到扶贫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扶持,也不符合移民部门的帮扶条件,当地群众户均投入近万元也只建成一条部分地方坡度超过30度的低等级车行路。一到雨水季节,边坡塌方严重,路面坑坑洼洼,行车安全系数极低。
(四)自然生态承载能力减弱。
长期以来,**村农民修房造屋、生产生活都依赖森林资源,局部地区过度垦殖,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日益恶化,但是村民人口越来越多,高科技劳动工具越来越普及,人们利用、改造和破坏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当地自然生态越来越难以适应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有炭窑,一些较大的木头被丢弃在路边,个别群众毁林造林。一些群众进行山羊养殖,也给当地生态带来较大的破坏。
四、几点建议。
当前,和**村相比贫困面貌一致、贫困原因类似的贫困村还有很多,为他们找到一条合乎实际的脱贫路子,是县委、县政府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加大生态移民搬迁宣传动员力度,促使贫困群众通过移民脱贫。移民扶贫是当前我县推进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生态移民又是当前我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把这两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贫困群众的宣传动员力度,引导他们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到城市安居,也减弱当地自然生态压力。在动员群众生态移民时,应重点把握好解决群众后顾之忧的问题,从就业、就医、就学、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搬迁群众扶持和引导,促使他们在城市得到发展,在城市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有效提升生产生活设施保障水平,帮助贫困群众建设美丽家园。由于部分贫困村屯享受相关扶持政策较少,人们自行筹集资金建设的生产生活设施质量差、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利用率和安全使用系数低,对改善生产生活质量作用发挥不明显。因此,要加大对贫困村屯特别是人口数量较多且未进行生态移民村屯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政府补一点、社会帮一点、群众出一点等办法筹措资金,对不符合有关安全标准的设施进行加固或改造,对已不能发挥作用的设施进行升级或新建。帮助贫困群众营造一个安全便捷的生产生活环境,引导他们投入精力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三)通过“七个一批”综合施策,因户制宜探索各不相同的脱贫路。除了自然条件恶劣,观念落后等共同因素外,贫困户具体贫困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病因灾返贫,有的是无劳动力致贫,有的是因有子女上学一时难以脱贫。对此,我们要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对贫困对象“七个一批”进行分析(扶持生产发展一批、转移就业发展一批、移民安置搬迁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教育资助帮扶一批、边贸政策扶持一批),因地制宜、因户制宜探索扶贫具体思路。
(四)引导贫困群众合理发展产业,促进贫困村屯持续长足健康发展。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贫困群众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认识不足,全部栽植成长周期长、经济收益慢的杉木,在发展产业的选择上存在盲目现象,未能走上长效产业与“短平快”产业互相结合、短以养长、长以补短的产业发展轨道,坐拥百亩以上人工林,但近几年内摆脱不了贫困的命运。我们要利用我县特色业发展迅猛、幅射带动能力强的优势,引导贫困群众选择适合的特色产业,形成特色产业与林木业发展相结合、相补益的良性发展模式,才能促进贫困村屯持续长足健康发展。
贫困村基本情况调研报告篇八
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基本情况调研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集祥村位于xx县西部,村部所在地距县城46公里。全村党员35名,人口397户1922人,劳动力788人,其中外出406人,约占51%,村内共有低保户121户292人,五保户17户23人,下辖23个村民小组,其中22个属土坡区,1个村民小组属半石山区半土坡区,耕地面积1054亩,其中,水田840亩,旱地214亩。全村境内大多是土坡,盛产板栗、八角、油茶等土特产,该村的优质麻鸭和茶油闻名xx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353户,参合率达90%。2019年集祥村全年人均收入1981元,农业结构主要以玉米、水稻为主,少数农户种桑养蚕,养猪养羊,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40岁左右的中年则在农闲时期到附近村屯打工,生产方式传统,生产手段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第一产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交通不便,资源匮乏。
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集祥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有改观。全村所有的自然屯都实现了屯屯通电。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路和水的问题,集祥村下辖23个村民小组,其中纳岁、拉东、拉瓦、坡更、中乐、坡永、六告、廷怀8个自然屯通村级路,都已铺上沙子。六道、可友、林前、德尧、拉提、纳华、纳拉、纳远、切尧、劳体屯级路,多为土坡区屯级路,年久失修,路况差,仍需硬化方可方便出行。还有更坡、表腊、吉里3个自然屯尚未通公路,出行极为困难。
该村耕地面积1054亩,比较零散,人均耕地面积0.55亩,人均水田面积不足0.44亩,人多地少的现象非常严重。
该村产业发展基础极为薄弱,规模小、专业技术差,主要特色产业主要是种桑养蚕及猪、养殖。据调查,该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而且有养猪的愿望,少则1-2头,多则10多头,现有母猪18头,据其反映,今年一头猪的纯利润约为300元左右,母猪有4000元左右。种桑养蚕也是该村的特色产业之一,全村桑园面积5亩,在纳岁屯,专心养蚕,据反映,通过种桑养蚕,一年可创收近5000元。很多有想法做养殖、种植的农户,都因为资金缺乏而无法发展。
集祥村大部分自然屯建设较为散乱,纳岁屯是整个集祥村村容村貌最好的一个屯,有个小型的医疗卫生室。该屯大部分村民已经起好新房,但是仍然是东一家、西一户。如能把该屯进行整顿改造,把农户门前的猪栏搬到房子后面,再加以亮化绿化,同时在村口修建篮球场及一些活动场所,将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村委办公阵地位于村中心更坡屯,距乡府4公里,阵地面积120平方米,有两间办公室和一间会议室,有一套远程教育系统,办公设备较为简陋,目前仍未通水。
该村现有党员35名,60岁以上的18名,大专文化以上1名,村两委干部3名,平均年龄44岁,大专文化1,中专、高中文化2人,初中文化15人。
(一)还有三个村屯还没有通屯级路,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大部分屯级路面路况较差,也还没有硬化道路。
(二)自然条件仍比较恶劣,水源资源仍然缺乏,面临大旱时仍不能完全确保人畜用水及农业生产灌溉。
(三)部分养殖户出现发展瓶颈,有很好地规划,但资金问题如农村农业信贷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四)全村仅有的840亩农田只有下大雨才能等到水耕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欠缺。
(五)村里没有娱乐场地、图书室及篮球场,村民在农闲时不能娱乐活动及学习。村委办公室设施缺乏,办公设备简陋。
(六)村民素质有待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主要是缺少劳动技能的培训,依靠传统的方式方法从事农业生产,外出务工也多半干些体力活。
(一)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计划目标:修通吉里、表腊、更坡屯级路,方便190名群众的出行问题。进一步改善其他村屯内的屯级路,改善扩建及硬化。通过土地整理、开挖排洪渠道、修建三面光水利渠道,扩建纳伴屯水源等方式,确保840亩农田增产增收,免受洪涝灾害。加强人畜饮水工程及水柜工程,确保生产生活用水。
(二)帮助农民增收的主要计划目标:通过资金扶持、信贷政策支持等方式培养养殖户,带动全村发展各种种养项目。目前集祥村群众养猪积极性较高,可采取送种猪等方式加大农民养猪力度。扶持种桑养蚕户,动员更多农户参与种桑养蚕。成为该村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改善农村村容村貌的计划目标:进一步改善村屯内的巷道硬化,动员村民改建卫生厕所,对纳岁屯进行整顿绿化亮化,作为整村村容村貌的示范点。
(四)加强村部办公设施和科教文卫体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村委办公楼进行维修,增设办公设备,修建图书室、篮球场、娱乐活动室等等,为农村科技文化事业发展打好基础。
(五)举办一到两期的技能培训班,要求技校老师教会他们一些技能,如焊接、电工等基本技能,增强他们外出求职的本领。
贫困村基本情况调研报告篇九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资金逐年增加,农村“五保户”、“三无人员”、灾民、城乡低保户、低保边缘人群和其他民政对象的生活、就医、住房等方面得到及时有效救助。但由于社会救助政策实施时间不长,有许多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笔者通过从事几年的救灾救助工作实践,总结出对如何做好救灾救助工作提出浅薄的'见解。
一、贫困状况及主要因素。
我县是老少边山穷地区,属区定贫困县,总人口35.98万人,xxxx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676元。据调查统计,全县常年需救助的对象近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其中:城乡低保对象2.78万人,占总人口的7.5%,占需救助对象的68%;因灾需救助近1.3万人,占总人口的3.5%,占需救助对象的32%;城乡低保边缘户0.55万人,占总人口的1.5%,占需救助对象的13%。
我县贫困原因主要有:因灾致贫约1.3万人,鳏、寡、孤、残人员即五保(含孤儿)丧失劳动力致贫0.22万多人,因病致贫0.65万多人,因残致贫0.3万多人,其他因素致贫(子女读书,尤其是读高中、大学,高昂的学杂费用,及人多地少等原因)1.61万多人。
特殊的地形地貌是导致我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从历年统计数据可知,每隔几年或几十年就会发生受灾范围广大、损失程度较深的低温冷冻、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如:xxxx8年全县遭受百年不遇的低温冷冻灾,受灾人口达16.28万人,农业直接经济损失5.93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救助扶助机制运行不够顺畅。
多数乡镇民政办人员不足2人,既要兼残联、统计、扶贫等其它工作,还要负责包村,参与各项中心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政工作的开展。xxxx8年年初,我县遭受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按照救灾救助工作的有关要求,既要认真做好抢险救灾工作,同时又必须在春节前将救灾款、物和城乡低保金发到民政对象手中,由于乡镇民政干部人手不足和精力有限,而受灾面广、时间短、任务重、要求高,一时难以全面核实灾情,无法准确及时地上报灾情等基本信息。
(二)基层救灾应急资金拨付渠道不顺畅。
灾情发生后,特别是发生特大自然灾害后,常常给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困难。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无力解决更多的救灾资金,为帮助灾民和困难群众解决生活问题,只有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然而救灾款从中央财政下拨之日起到发放到灾民手中,需要时间比较久,难以应急。
三、几点建议。
(一)搞好灾情信息员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灾情信息网络系统工程是国家xxxx9年电子政务重点工程项目,利用这个契机将灾情信息管理网延伸覆盖到乡镇(街道)、村(社区)级。按照规格要求配置好数码相机、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施,结合本地灾情频繁发生的特点和救灾工作实际,搞好灾情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不断提高灾害信息管理水平,进一步夯实救灾工作基础,认真搞好灾害管理培训工作,提高灾情信息报送的准确性、及时性,为各级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二)创新社会救助扶助工作运行机制。
要从立法上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强化各级政府在社会救助中的基本职责,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救助扶助多渠道资金投入,确保各级社会救助扶助机构有钱办事。为确保灾民,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救灾救助工作能及时、有效开展,国家专项资金可由省级财政直接拨付到县级民政救灾专户,切实减少流通环节和审批手续。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化路子,制定吸引外部资金、社会资金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参与,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体制相适应的筹资机制。为解决因灾倒房重建补助标准偏低的难题,政府应鼓励群众将房产投保,可多渠道为困难群众筹集建房资金,即:保险公司赔偿一点、国家补助一点、社会捐助一点、自己筹集一点,这样便能帮助困难群众早日恢复重建家园。
(三)建立健全和完善基层救灾应急基金储备。
近年来,随着国家救灾救济工作方针修订完善,救灾范围逐步扩展,救灾资金从原来主要用于解决灾民的口粮、衣被、住房等基本生活范畴已延伸到解决灾民取暖、饮水和对过往滞留人员的食宿进行救助等方面。为确保因灾无自救能力的灾民得到及时、有效救助,各地应根据财政状况,安排落实一定的救灾应急储备资金,可缓解上级下达的专项救灾资金无法及时到位的问题,避免因灾无自救能力灾民错过正常的播种季节,造成农业减产或绝收。
(四)城乡低保工作应确保重点。
我县自xxxx年3月1日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以来,通过先后几次提标扩保,目前,全县有农村低保对象2.22万人,城市低保对象0.18万人,xxxx年发放城乡低保金共计1653.2多万元,有效解决了2.4万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近年,随着物价的飞速上涨,原几年才调整提高一次保障线已无法起到保障作用,每年的保障线应随着市场物价上涨幅度适时调高,因城乡低保中一、二类家庭,特别是二类家庭往往人口较多,既缺劳动力,又没有经济收入,因而应重点保障城乡低保中一、二类对象户,并对农村低保户中缺粮家庭实施粮食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其基本生活困难。
(五)加大监管力度,确保专款专用。
加强各项民政资金管理,实行专户专帐,确保不出现资金不被挤占、挪用等现象。在资金的发放上,引入民主决策机制,由群众代表评定困难户,提高资金发放的透明度,防止优亲厚友等现象的发生。建立健全广大群众监管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政务公开、村(社区居)务公开,加大群众的监管力度,使民政工作成为阳光工程。
县民政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跟踪检查民政资金使用情况,主要检查救灾款物、低保金、医疗救助金、优抚资金是否按时足额发放到民政对象手中,认定对象是否准确,救灾款的使用范围是否符合政策规定;县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等部门要加强对民政资金的监督检查,对民政资金使用中的违规违纪行为要坚决查处和严肃处理。
贫困村基本情况调研报告篇十
为进一步巩固提升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工作成果,更好地发挥引领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的作用,按照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关于下发2021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实施方案(指南)的通知》省《关于进一步加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的通知》《中共市委组织部关于印发2021年全市脱贫攻坚教育培训方案得通知》市扶贫办《关于进一步做好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工作的通知》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市农业农村局2021年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方案的通知》有关文件要求。市农业农村局决定开展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制定如下培育方案。
一培训目标。
围绕20xx年20xx年已培育过的94名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以进一步提升创业和带贫能力为目标,健全培训机制,完善培训体系,大力开展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市农业农村局承担全市94名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2021年再培训工作,对其进行专业生产型和技能培训型培训,每人培训经费1200元,确保2021年10月1日之前对全市94名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再重新培训一次,切实培养一批政治思想强创业意识强带动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
二培育时间和名额分配。
市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要在今年10月1日前完成,共培训94人。
三主要任务。
(一)健全培训机制。市农业农村局要充分结合高素质农民培育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等工作,将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纳入培训计划,制定实施方案,选择培训机构,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建立形式多样的创业带贫能力提升机制。
(二)强化培训内容。市农业农村局结合本地脱贫攻坚任务扶贫产业,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培训课程体系。根据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不同创业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组织培训。要充分利用各类创业培训资源,采取互动式教学模式,开展创业实训观摩游学创业指导等创业与技能培训。培训内容要注重与村域镇域县域扶贫产业发展相结合,以致富带头人实际需求为导向。鼓励尝试利用互联网开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互联网”创业培训模式。
(三)选优培训机构。我市依托市畜牧局职工教育学校和具备条件的实训基地,对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提供切实有效的系统化培训。
(四)优化师资队伍。市农业农村局要优化师资库,选择教学能力强乡村创业培训经验丰富的师资承担培训任务,完善创业师资库登记考核进出机制。在省级师资库中根据专业课程选择师资,师资从库内选择率应达到90%以上。
(五)选好实训基地。可根据我市产业特点和培训内容确定实训基地,也可依托省级实训基地开展实训工作。要选择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较为先进的实训基地。
四保障措施。
(一)抓实组织领导。高度重视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培训方案,落实职责分工,确保高质量完成培训任务。
(二)加强资金保障。省扶贫办等八部门已经明确补贴支出渠道,所需资金可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就业补助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财政援助资金和扶贫资产收益等相关资金中合理安排,按规定办理补贴资金申领,落实培训补贴政策,符合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专账列支条件的可优先从中列支。市农业农村部门积极与市扶贫办市财政局沟通协调,落实培训资金。
(三)注重总结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树标杆立典型讲经验推模式,积极营造有利于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工作调度。我市农业农村部门明确具体责任人,分别于每月30日前,将培训进展情况分别报省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市扶贫办和市农业农村局。12月25日前报送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总结2021年度。
贫困村基本情况调研报告篇十一
对于小学生,我并没有很深入地去问,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了解,比如:上学累吗?想不想上学作业多不多,当问到将来想不想上大学等,结果有90%以上的孩子很想留学校里,他们根本没有城市里孩子的那么多课外习题,更不用去什么补习班,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而每个孩子都能流露出对成为大学生的向往,家长们也有80%左右希望孩子们能接受高等教育,问其原因,无非是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
这些孩子年龄尚小。家长也尚未在真正意义上考虑孩子的将来,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被问及有没有想过让孩子早点学外语,或者学一样乐器时,他们的回答是:到哪里学呀?他(孩子)也没想学。
对于初中生,也只问问他们学校老师上课好不好、有没有搞素质教育。了解他们现有知识的广度。课余都干什么及毕业后的打算。50%的学生觉得,虽然老师上课讲时能听懂,但有时看书却看不懂;另一半同学甚至听课都有些吃力。对于素质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令人失望,只有十多个同学从电视上听说过有这回事。34名学生中只有三四个对四大名著有所了解,他们家中没有购买很多好书的经济实力,便互相交换着看或去老师家借书看。大部分同学读过的课外书只有小说。
对于为什么不看名著的回答,有20%的同学反映看不到,而80%的学生竟说没意思、不喜欢。95%以上的同学平时不关心国家大事,对于世界局势则更无从说起。那他们平时都在干什么?在被调查者当中,有90%以上的学生回家要做家务,其中有一半的同学却并不是这样,听其他人讲,许多人都是地地道道的网虫,据调查,有些家长是赌王,天天都坐在牌桌上,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学会了,真是无师自通。其中竟有一位18岁的女孩,这是一个本该不倦汲取知识的年龄,可孩子们却走向与自己不相称的赌桌,真是让人痛心疾首。
初中生34人上高校继续就读14人。
上大学4人上高中10人。
毕业后打工14人。
已成家5人。
因身体状况欠佳辍学1人。
说起将来的打算,每个人开头都是也想上高中,但是家长们考虑的更多: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供不起、还是早点儿有份安定的工作吧、中专也可以转城市户口……。当然,孩子们也很体谅父母:家里田多、上高中,大学要很多钱……。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是农村孩子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坚定地要圆大学梦。
这不是小孩子的幻想,而是真真切切的理想,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其中有的学生家里并不富裕,一进屋我就担心,他们能负担得起今后的学费吗?但是当我听到家长的话时我才知道原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现在社会上竞争厉害,多学点文化总会有好处的,我们没有盖楼房,留着钱给他(她)读书呢!他们始终坚信,有了文化才会有出路。能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儿女们学成归来是他们一生的幸福。
17—21岁被调查者是我们的同龄人,34人中有6人上高中,33%的人读大学,1人读中专,还有的就是已经毕业了,在所有上高校者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就业压力大,社会竞争太激烈。
他们是我们的同龄人。
教育上,农村与城市的差别究竟有多大,怎么缩短呢?
再穷不能穷教育,学校教学设施不全,教学水平不高,可以由乡、市、政府出钱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水平。的确,我看到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校舍,乡里还投资盖好了教师楼,现在再有个像样的图书馆,让同学们都能看到想看的书,想看的好书。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里的苦是经济上的贫穷,对于不能上学的孩子,政府应该重视;考上高校的学生,政府应该为其贷款,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这样等他们不久学成归来又可以带动村里的发展,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啊;这里的苦还有知识上的贫乏,学校老师是否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计划,确定适中的授课难度,并且在课外给确实有困难的同学开开小灶。在城里各学校相继进行素质改革时,村里的老师是否也能加点儿紧,哪怕是赶末班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多听听新闻,多看些好书。
我们提供了若干个岗位,一个企业以人为本,人人都把其当作是自己的一部分,那企业的魅力是怎样的大啊。
暑期的实践生活虽然不长,只有那仅仅的两周,但却为我的人生刻下了一段铭心的经历。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看待这次的实践生活,但对我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的。使我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想要经营一个企业不是容易的,靠蛮劲和热血是无法解决的,谁能保证这些有效期有多长。
贫困村基本情况调研报告篇十二
根据市组织部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荣幸的被选派到东郭镇上户主村担任第一书记。4月15日到村里报到后,我采取走访农户、实地察看、召开村班子座谈会、民情分析会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活动。此外,还走访了村里老党员老干部,从而进一步了解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贫困户等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村庄概况。
上户主村位于东郭镇西北部,全村共计600余户,1800多人;全村共有耕地xxx6余亩,人均1亩多。该村副业经济不发达,主要靠种植花生、小麦、玉米等作物;群众致富办法较少,年轻村民在外打工者居多。
二、村的经济社会状况。
由于村里没有经营性集体收入,日常开支主要靠卖宅基地和墓地等筹集,属于不可持续发展,村里群众致富办法较少,个别农户种植苹果、桃子等经济作物,大部分年轻村民在外务工者较多。
三、基层组织情况。
在组织建设方面,该村支部没有正常开展工作,属于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村,该村现有党员31名,平均年龄51岁;但是,党员年龄结构层次不合理,以老年的居多,年轻党员数偏少。现在支部正大力发展,把村里思想觉悟高、致富能力强、在群众里有威信的青年吸收到组织来。村委有3人,在村民中有一定威信,工作力度较大,但是由于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新鲜事物较慢,创新意识有待加强。
四、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
1、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村公路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村里已铺水泥公路3000余米,尤其在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来,我村对部分道路进行修缮,对村内排房进行规划,改观村容村貌,大大方便村民的生产、生活。
2、计划生育、治安及信访稳定工作稳步推进。随着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村民们的生儿养老,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有所淡化,少生优生,少生快富,生男生女一样好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正在群众中逐步形成。村级治安较好,近年来,无重大治安案件发生。
3、以人为本,弱势群体倍受关注。该村五保、低保对象,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基本上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五、关于上户主村建设、发展的几点想法。
1、重点支持发展种植业,强化品牌建设。在目前状况下,利用果树栽植的优势,大力发展种植业。但目前存在着产品不优,没有品牌,只是追求面积的数量,而没有注重质量的提高,也忽视了品牌效应。加快品牌建设,打造自己的品牌,实现品牌效应,让农民更快的富起来。
2、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搞好党员的管理和科技培训,做好发展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工作,选出能帮农民脱贫致富的村委会班子,帮助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而为全村的发展理清思路,凝聚合力,形成动力。
3、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由于村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相当一部分土地没有充分利用,即使耕种也管理不到位,造成资源浪费,下一步我们将闲散土地集中起来,组织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每年定期将流转租金及时拨付村民,这样既让土地最大限能的发挥了效益,也让百姓增加了收入。
4、利用远程教育对党员进行培训,掌握致富方法。充分利用好村里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设备,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培训,让大家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了解致富信息,掌握致富方法,切实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科学发展观及创先争优思想为指导,立足全村。
贫困村基本情况调研报告篇十三
20xx年是全面启动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和省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赣办字[20xx]19号)的重要一年,也是扎实推进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的关键年,现将我县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中办、国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下发后,我们把学习好、传达好、贯彻好文件精神作为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
1、及时传达学习。及时向县委、县政府作了专门汇报,将文件原文送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学习参阅。扶贫和移民办召开会议,将文件精神和国办、省办的有关要求向全体机关干部进行了传达,随后还召开了专题学习讨论会。
2、广泛宣传发动。以开展党的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县扶贫和移民办于20xx年1月28日将中办发〔2013〕25号文件原文转发至各乡镇扶贫办,要求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深入重点贫困村开展扶贫政策尤其是中办发〔2013〕25号文件精神大宣讲活动,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3、结合实际部署。中央省市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中,都将推进扶贫机制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安排部署。省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赣办字[20xx]19号),把深化“六项”改革,推进“十项”重点工作作为今年扶贫开发工作的主题进行了具体安排。我县根据省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下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赣县办发[20xx]16号)。
5月8日省扶贫和移民办召开扶贫和移民资金监督检查暨扶贫对象精准识别与帮扶工作会议后,我县及时成立了建档立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识别工作的组织协调,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并在5月12日全体干部职工会议上进行部置和传达。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下发了《赣县20xx年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确了工作的程序,各阶段的任务和时间节点,确保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5月22日,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在全县乡镇党委书记会议上就我县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进行了强调和要求。5月23日我县召开由各乡镇扶贫专干参加的全县扶贫和移民资金监督检查暨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工作会议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进行专题详细的部署。截止目前,已完成全县100108贫困人口的识别工作,各乡镇陆续进入贫困户信息采集阶段。
根据“三送”工作中现有“单位联系村、干部联系户”的帮扶机制,制定出台了《关于健全完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赣县三送办字〔20xx〕23号),要求参与“三送”工作的单位和部门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挂点联系单位,每户贫困户都有责任单位、责任人挂钩联系、结对帮扶。除结对联系帮扶外,要实行重点帮扶,坚持重点帮扶与联系帮扶相结合,做到不脱贫不脱钩。按照现有的“县级领导联系10户、单位主要负责人联系10户、常驻工作组成员联系20户、非常驻工作组成员以及单位其他在编在岗干部联系5户以上重点户”的方式,对“三送”联系户中的贫困户,负责重点帮扶。“三送”干部因工作调整调离了原单位的,其联系户由乡镇、单位重新安排“三送”干部联系帮扶,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县处级干部和后备干部,单位科级干部和后备干部,市、县驻村工作队员,要带头参加重点帮扶工作,到所挂点联系村蹲点指导、示范带动。
1.搬迁移民扶贫。按照市扶贫和移民办的统一部署,我县20xx年实施深山移民1086人,积极配合有关乡镇兴建7个搬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点(都属中心村安置),即:五云镇赣江村老屋下安置点,可安置30户148人;沙地镇攸镇村下榭三期,可安置31户144人;韩坊乡大屋村虎头龙安置点,可安置30户176人;韩坊乡梅街村实竹山安置点,可安置20户103人;白鹭乡农民公寓,可安置60户300人;江口美丽家园,可安置300户1500人;茅店万嵩安置点,可安置36户140人;阳埠下杨安置点,可安置30户120人;阳埠密石安置点,可安置40户180人。着力打造茅店万嵩和江口美丽家园2个搬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点。到目前为止有173人已做好新房并搬迁入住;660人正在建新房。
3.产业扶贫到户。根据省市精神。今年按照我县初步形成的“一区三园”发展格局,围绕促进脐橙、油茶、生猪、甜叶菊、蔬菜、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努力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各乡镇和贫困村正在积极筛选申报项目当中。
4.村庄整治建设。我县一直在探索贫困村整村推进(村庄整治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径,坚持“基础建设先行、典型示范推动”的工作思路,立足实际,科学统筹推进贫困村整村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和新农村建设。20xx年我县贫困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的村有40个,占贫困村总数的34.5%,结合的省市建设点有73个,占全县20xx年126个新农村建设点总数的57.9%。目前,上级已下达年度整村推进(村庄整治建设)资金,各贫困村正在筛选申报年度项目计划,待省市扶贫和移民办进行审核后,立即组织开展年度项目计划的实施工作。
1、当前,扶贫开发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贫困人口数是根据统计抽样调查数据算出来的,至于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贫困人口档案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
2、贫困户评定标准设置操作难度大。现行贫困户评定标准以人均纯收入为衡量指标,对住房、固定资产、家庭用具、人均牲畜数量和耕地数量、耕地生产水平、劳务输出、牲畜出栏等指标未计算之内,而且人均收入统计难于操作,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统计不准的问题,容易造成绝对平均主义、户户受益、人人有份的现象。
3、贫困人口整体素质不高。一些贫困户存在不思脱贫,主动返贫的等、靠、要思想仍然较重,主动发展意识不强,形成“贫困-扶贫-贫困依赖-贫困陷阱”的恶性循环。掌握实用技能的群众不多,导致贫困户普遍生产能力不强。
4、在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上,存在分散、细碎、撒胡椒面的现象,集中力量和资金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的合力不够,扶贫资金发挥效益和辐射功能的彰显力不够。
5、贫困区域基础设施仍然滞后。我县的贫困人口居住分散,水、电、路施工难度大,贫困村基础设施依然滞后,仍有许多自然村组不通公路,物质运输主要依靠肩挑人扛,生产成本高、效率低。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还需很长的时间。
6、贫困村产业建设任务较重。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油茶、花卉、柑橘等种植业,发展养鱼、养猪、养鸡等养殖业,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取得了很大提升。但是受历史原因、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市场等因素影响,贫困村产业发展仍然任重道远,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还不少。
1、识别标准要易操作。国家、省因制定出台科学、合理、易操作的贫困户识别评判标准和办法,目前的识别评判办法不科学,操作性不强,识别出来的对象难于让群众信服,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2、举措实施要精准。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逐个分析致贫原因,针对贫困户的贫困现实以及经济基础差、群众收入低的现状,号准“脉”,找准症结,选好“药方”。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挂牌帮扶责任人,确定具体的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一家一户调研摸底、一家一户一本台帐、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结对帮扶、一家一户回头跟踪扶贫效果”,帮扶举措既要可行,更要有效,既符合政策要求,更要符合广大贫困户的愿望,切实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通过三年帮扶,全县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贫困发生率有较大幅度降,主要应在两个方面做到精准。一是资金筹措要精准,确保项目所需。各乡镇、单位部门要结合贫困村实际,帮助贫困村解决交通、水利、危房改造、基础教育等问题进行专项扶持,实行专款专用,专项专管,提高资金支持水平,强化资金使用效益。二是部门协调要精准,确保工作顺利。实施县委挂牌督办制,统一协调涉及扶贫开发项目、资金、人力等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做到项目统一规划、资金统一调度,减少部门利益冲突,提高脱贫致富工作的效率;结合现行行政管理体制运行特点,改变目前的“三送”工作队运行方式,结合贫困村的实际情况,不设定扶贫年限,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以真脱贫为衡量标准决定撤队时间。
3、政策保障要精准。一是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作为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以贫困村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战场,针对各贫困村的不同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开发实施方案,使每一项扶贫政策力争做到“因地制宜”,提高扶贫资源的投入使用效率。把侧重点放在扶持发展、能力建设、脱贫致富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按照“瞄准特困对象、实行兜底保障、开展精准扶贫,同步建设小康”的工作思路,对特殊困难人员,通过政府救助、干部结队帮扶,着力解决“看病难、读书难、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就业难、致富难”等问题;同时,救助帮扶低保贫困对象,通过政府一定的救助帮扶,鼓励发展生产,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救能力;开发式扶持低收入群体,以产业扶贫、城镇化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全面推动脱贫致富,逐步使全体困难群众达到全面小康生活水平。
4、扶贫途径要创新。一是建立高效协调的扶贫工作体系。坚持瞄准贫困人口,按照扶贫到户的原则,继续把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作为突破口。走特色农业产业之路,鼓励和扶持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二是建立责任明确的扶贫评价体系。扶贫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发改、财政、农粮、林业、水利、交通、教育、卫生、文广、通讯等多个职能部门,扶贫评价体系应建立在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配合,要建立在各自明确扶贫职责的基础上,真正形成“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和考评体系。
5、定点帮扶要出实效。俗话说,独木难支。要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广泛动员单位、部门和干部、能人大户参与帮扶,通过动员社会爱心人士与贫困家庭结对帮扶,动员企业单位、社会组织结对帮扶共建等措施,进一步扩大贫困村联系覆盖面,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一是要落实帮扶到户机制。按照落实对象、落实政策、落实措施、落实责任、落实目标“五落实”要求,采取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智力帮扶、安居帮扶、贫困村整体帮扶等“五帮扶”措施,确保贫困群众应扶尽扶。
二是建立帮扶长效机制。强力推进“1125”帮扶模式(县级领导10户、单位主要负责人10户、常驻工作组成员20户、非常驻工作组成员以及单位其他在编在岗干部5户以上重点户),落实“三个一”目标,即:一门心思想脱贫、一个产业促增收、一门技术作保障,全面覆盖年度计划脱贫人群。三是把握时机、集聚力量。充分利用对口帮扶的中央、省、市单位扶贫等机遇,广泛凝聚社会资源参与扶贫开发,全面形成合力,确保实现精准扶贫加速发展同步小康。
贫困村基本情况调研报告篇十四
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营造农村平安和谐环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贫困村。
欢迎大家阅读。
按照选派办、扶贫办部署,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到了17个生产队,对全村精准帮扶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赵桥村隶属肥西县丰乐镇,北临合安路,东靠花新路,南接四丰路,西濒赵小河。赵桥村总占地面积约3960亩,有刘大郢等17个生产队,总人口1682人,总户数408户,总劳力896人,党员40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力478人,党员23人),20xx年人均纯收入8189元,贫困户15户44人,五保13户,低保11户31人。总耕地2615亩,退耕还林365亩,当家水塘35口,占地约800亩,沟渠41条,总长约12600米。
当前赵桥村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设施设备落后,与发展现代农业有很大差距,发展后劲不足。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涉及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清洁能源亟待解决,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尚需提高。
三是农民的思想观念不能完全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文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风气习俗仍然存在。四是致富带头人缺失,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村中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孕。五是村发展源动力不足,由于村集体经济积累几乎为零,对村里基础建设的投入能力不足,党员平均年龄55岁,无新鲜血液输入。
当前赵桥村存在优势:一是交通优势显著。往北距离省际公路10公里不到,紧挨着花岗镇通往新仓的县级公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二是村两委班子十分团结。众人拾柴火焰高,同舟共济开大船。班子团结是干事业的基础、干成事的前提,只要班子成员心往一处想,就一定能为群众谋来福祉。
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一村一品建设,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赵大郢、任郢、潘郢、万郢、丰收、马郢、东西基塘,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着力打造优质粮生产基地,使其成为农产品龙头企业的生产车间和原料基地;在临近花新公路的王岗、杨湾、下湾、王圩、一棵树、吴岗,突出发展设施农业着力打造苗木花卉村、棚室蔬菜、现代养殖专业村,努力使其向肥西三岗花木市场看齐,促其成为合肥市民的下一个菜篮子;在紧邻花新公路的刘大郢、椿郢,依靠毗邻的7个当家塘及紧邻公路的优势,积极开发乡村旅游,发展农家乐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旅游农业专业村,带动整个赵桥村的经济发展。同时,注意集约利用和生态保护,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村居环境。加快推进道路、供排水、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以整治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三线三边综合整治工作,促进人畜粪便的高效利用和生活垃圾、污水的有效整治,推进家居生活清洁化。坚持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入普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引入村级卫生所,健全卫生服务体系。联系热心公益的企业共建,帮扶品学兼优的学子,扶持他们完成学业,减轻农村家庭负担。加快建立、完善五保和贫困老人的救助机制。
提高农民素质,塑造文明新风尚。以培养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培养种养能手、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为重点,多层面、多渠道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专门人才。建立政府帮扶、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以各级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术、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和转岗转产的能力。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政策、法律、科技、文化、卫生进村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勇创家业。
加紧成立合作组织,培养现代新农民。坚持从群众愿望出发,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保持合理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成立生产合作组织,实现整村推进。注意研究市场,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耕种农作物,做到不跟风,防止市场供大于求,给农民带来损失。
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营造农村平安和谐环境。努力吸收年富力强、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造血能力。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机制,认真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深入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和自觉履行义务的责任感。鼓励、引导和支持发展各种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推进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村民规约,广泛开展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活动,构建灵活多样的群防群治网络,创建良好社会治安环境。
xx镇位于信丰县东部,国道信安线穿境而过,东临大桥镇、新田镇,南临安远县、安西镇,西接大塘埠镇、嘉定镇,北靠赣县。属赣南四大名镇之一,有“头唐江二”之说。镇内田畴肥沃,水源丰沛,物产丰富,是信丰县产粮大镇之一,林业资源丰富,其中金盆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素有“赣南小庐山”之称,农土特产全县翘楚,早年有“粉干、豆腐、腐竹、番薯粉”等四宝,今添“脐橙、生猪、蜂蜜、甜玉米”等新四宝。县新型动力能源产业园大唐工业园坐落太平、天光两村,镇内现有温氏、诸信、正邦等多家国家级、省级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幅员面积3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355亩(其中水田面积25194亩、旱地面积3161亩),林地面积227677。5亩,公益林面积25814。5亩(其中国家公益林面积19628。9亩,省级地方公益林面积6185。6亩),果业面积6023。51亩,烟叶面积1050亩。
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931人,其中新屋村为省级贫困村,另有石背、中坑、余村、天光、枫树、圳玄和李田七个市县级贫困村,截止目前全镇还有贫困人口966户、3017人。其中完全丧失劳动力的低保、五保的贫困人口1330,实施精准扶贫的扶贫对象450户1687人。
一是“三项保障”体现领导高度重视和组织有力。20xx年和20xx年是全面启动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9]25号)和省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赣办字[20xx]19号)的重要年,也是优化整合扶贫资金、大力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的关键年,xx镇作为贫困人口较多的农业重镇,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积极主动,不甘人后,做了不少工作。镇里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扶贫、民政等部门的“老中青”干部,组建全新的扶贫办公室,专门负责精准扶贫工作,村里以太平畲族村、新屋村为试点,组建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人成立扶贫工作站,做到有机构、有专人、有资料。
二是“三个精确”确保贫困户识别有理有效有别。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931人,每家每户情况怎么样,哪些家是贫困户,原来的贫困户是否已脱贫,是否有返贫现象存在?这些都是精准扶贫基础工作亟须弄清楚的问题,对此,20xx年下半年,根据上级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xx镇组织人员力量下村入组,按照“三个精确”的要求对全镇的贫困户认真识别。即流程精准。设立村级贫困对象民主评议小组,对递交申请的农户进行年人均纯收入调查,按照从低到高进行排序后,初步确定扶贫对象名单;并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对初选名单进行表决确定;然后由镇党委政府审核后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扶贫和移民办复审,审定后在各村进行公告。严格按照“申请、调查、初选、表决、审核、公示、复核、公告”程序,把真正的贫困户对象公开、公正、公平的识别出来。对象精准。通过全面摸排、村级民主评议公示、乡镇审核公示等程序,最后确定出全镇贫困人口为966户共3017人,全部纳入精准扶贫对象行列。定位精确。对造成农户贫困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并分门别类,将识别出的贫困户划分为“一般贫困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等四种类型,对全镇一般贫困户438户1641人、扶贫低保户12户46人、低保户442户1244人、五保户74户86人一一登记造册,并建档立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
三是“三合一”建档立卡完善贫困户信息管理。对于精准扶贫工作,资料信息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xx镇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贫困户的信息管理,初步行成“三合一”贫困户信息档案。即纸质户情卡。按照国家统一的贫困户建档立卡要求,为每一户建立了户情卡(见附件一),使贫困户家底一目了然。电子档案。对照纸质户情卡,将贫困户的信息录入到市、县、镇、村四级与“三送”工作平台互联互通扶贫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各级各部门(单位)与贫困户信息直通,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影像资料图。xx镇正着手采集收集贫困户的影像资料,一张照片或是一段视频承载着两个主题:农户的致贫原因和脱贫愿望,为后期的结对帮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全面铺开的元年,xx镇在这方面虽然在不断完善基础工作,并探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但仍有不成熟之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们的走访调研中,就发现了一些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少数村组存在宣传力度不够、渠道过窄、甚至内容不对的问题。精准扶贫政策是国家近期的一项大的惠民利民政策,本应该广而告之,做到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而且要正确的解读,但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一些偏远地区的村组的一些群众却并不知情,或是只是知道个大概,不知其所以然,甚而有些农户把这项工作当成了“评先评优”的面子工程,在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摸底时,不配合反而藏穷掩贫,生怕别人笑话他的贫困。
(二)农民思想上的贫困成为贫困户脱贫的致命障碍。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三)农民收入难以估算增加了精准能识别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三)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一是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不足三分之一,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二是一些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三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一)加大宣传力度,推进认知共识。拓宽宣传渠道,精准扶贫工作宣传教育的重点是,干部达成精准扶贫共识,群众增强脱贫致富信,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中心工作,镇村的很多工作都可以围绕精准扶贫工作的需要来展开,宣传教育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大会小会不忘提,主要街道路口树立专门宣传栏,深入村组开展与精准扶贫相关的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成精准扶贫大合唱的浓厚氛围。
(二)统筹把握好外部帮扶和自我奋斗的关系。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俗话也常说,人穷最怕志短,扶贫必先扶志。要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要让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规划制定、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民主权利,充分调动他们自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组织实施方面,xx镇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实行点与面相结合的方式,阶段式推进工作,先通过抓实有代表性的两个村,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借鉴的工作模式,再在其他村进行全面推广。
(三)探索“自助餐式”帮扶思路引导贫困户主动脱贫。
根据上级有关要求,xx镇秉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理念,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工作思路,对贫困户实行分类定向精准帮扶。按照分类,对因病、因灾、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低下、目前尚无致富门路等具有发展能力的扶贫开发户与扶贫低保户归类为一类贫困户,对残疾、智障、孤寡、缺劳少力等没有发展能力无法帮扶的低保户与五保户归类为二类贫困户。xx镇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自助餐式”帮扶思路,“政府主厨,农户点单”,xx镇党委政府制定了农户“菜单”即《xx镇精准扶贫帮扶措施情况表》。表中将二类贫困户统一归为政策保障类,这些贫困户需要政府坚决落实“保障兜底”输血政策,通过民政社会救助维持其基本生存,逐年脱贫;而一类贫困户则进一步划分成产业项目扶持类、教育扶持类和就业扶持类,这类人员成为精准扶贫的主体,对此,xx镇结合本镇实际,形成了自己的帮扶思路。
一是产业项目扶持。xx镇内田畴肥沃,水源丰沛,物产丰富,是信丰县产粮大镇之一,林业资源丰富,农土特产全县翘楚,早年有“粉干、豆腐、腐竹、番薯粉”等四宝,今添“脐橙、生猪、蜂蜜、甜玉米”等新四宝,在这些以形成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的基础上,鼓励贫困户积极创业,或养殖业,或种植业,或小食品加工业,政府在相关领域给与支持和帮扶。
二是就业扶持。一是依托县新型动力能源产业园大唐工业园、温氏、诸信、正邦等家国家级、省级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伯乐蔬菜基地,解决贫困户中有就业意向和劳动能力的人的就业,帮助增长其家庭收入,今早脱贫;二是大力实施“雨露计划”,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创业就业技能。
三是教育扶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生活和精神上脱贫的根本之策。xx镇贫困人口在校教育人数为682,其中高中及高中以上人员有93人,加大对这些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保障他们的稳定升学及毕业就业是培养贫困户脱贫力量的重要举措。
此外,还要进一步摸索建立易操作的刚性识别标准。国家、省因制定出台科学、合理、易操作的贫困户识别评判标准和办法,目前的识别评判办法不科学,操作性不强,识别出来的对象难于让群众信服,容易引发社会矛盾,而各级应尽量使识别过程和程序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贫困村基本情况调研报告篇十五
20xx年是全面启动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5号)和省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赣办字[20xx]19号)的重要一年,也是扎实推进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的关键年,现将我县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习贯彻落实25号和19号文件情况。
中办、国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下发后,我们把学习好、传达好、贯彻好文件精神作为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
1、及时传达学习。及时向县委、县政府作了专门汇报,将文件原文送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学习参阅。扶贫和移民办召开会议,将文件精神和国办、省办的有关要求向全体机关干部进行了传达,随后还召开了专题学习讨论会。
2、广泛宣传发动。以开展党的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县扶贫和移民办于20xx年1月28日将中办发〔2013〕25号文件原文转发至各乡镇扶贫办,要求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深入重点贫困村开展扶贫政策尤其是中办发〔2013〕25号文件精神大宣讲活动,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3、结合实际部署。中央省市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中,都将推进扶贫机制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安排部署。省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赣办字[20xx]19号),把深化“六项”改革,推进“十项”重点工作作为今年扶贫开发工作的主题进行了具体安排。我县根据省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下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赣县办发[20xx]16号)。
二、精准识别工作情况。
5月8日省扶贫和移民办召开扶贫和移民资金监督检查暨扶贫对象精准识别与帮扶工作会议后,我县及时成立了建档立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识别工作的组织协调,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并在5月12日全体干部职工会议上进行部置和传达。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下发了《赣县20xx年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确了工作的程序,各阶段的任务和时间节点,确保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5月22日,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在全县乡镇党委书记会议上就我县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进行了强调和要求。5月23日我县召开由各乡镇扶贫专干参加的全县扶贫和移民资金监督检查暨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工作会议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进行专题详细的部署。截止目前,已完成全县100108贫困人口的识别工作,各乡镇陆续进入贫困户信息采集阶段。
三、帮扶计划制定情况。
根据“三送”工作中现有“单位联系村、干部联系户”的帮扶机制,制定出台了《关于健全完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赣县三送办字〔20xx〕23号),要求参与“三送”工作的单位和部门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挂点联系单位,每户贫困户都有责任单位、责任人挂钩联系、结对帮扶。除结对联系帮扶外,要实行重点帮扶,坚持重点帮扶与联系帮扶相结合,做到不脱贫不脱钩。按照现有的“县级领导联系10户、单位主要负责人联系10户、常驻工作组成员联系20户、非常驻工作组成员以及单位其他在编在岗干部联系5户以上重点户”的方式,对“三送”联系户中的贫困户,负责重点帮扶。“三送”干部因工作调整调离了原单位的,其联系户由乡镇、单位重新安排“三送”干部联系帮扶,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县处级干部和后备干部,单位科级干部和后备干部,市、县驻村工作队员,要带头参加重点帮扶工作,到所挂点联系村蹲点指导、示范带动。
四、四大扶贫攻坚工程。
1.搬迁移民扶贫。按照市扶贫和移民办的统一部署,我县20xx年实施深山移民1086人,积极配合有关乡镇兴建7个搬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点(都属中心村安置),即:五云镇赣江村老屋下安置点,可安置30户148人;沙地镇攸镇村下榭三期,可安置31户144人;韩坊乡大屋村虎头龙安置点,可安置30户176人;韩坊乡梅街村实竹山安置点,可安置20户103人;白鹭乡农民公寓,可安置60户300人;江口美丽家园,可安置300户1500人;茅店万嵩安置点,可安置36户140人;阳埠下杨安置点,可安置30户120人;阳埠密石安置点,可安置40户180人。着力打造茅店万嵩和江口美丽家园2个搬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点。到目前为止有173人已做好新房并搬迁入住;660人正在建新房。
3.产业扶贫到户。根据省市精神。今年按照我县初步形成的“一区三园”发展格局,围绕促进脐橙、油茶、生猪、甜叶菊、蔬菜、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努力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各乡镇和贫困村正在积极筛选申报项目当中。
4.村庄整治建设。我县一直在探索贫困村整村推进(村庄整治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径,坚持“基础建设先行、典型示范推动”的工作思路,立足实际,科学统筹推进贫困村整村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和新农村建设。20xx年我县贫困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的村有40个,占贫困村总数的34.5%,结合的省市建设点有73个,占全县20xx年126个新农村建设点总数的57.9%。目前,上级已下达年度整村推进(村庄整治建设)资金,各贫困村正在筛选申报年度项目计划,待省市扶贫和移民办进行审核后,立即组织开展年度项目计划的实施工作。
五、存在的问题。
1、当前,扶贫开发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贫困人口数是根据统计抽样调查数据算出来的,至于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贫困人口档案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
2、贫困户评定标准设置操作难度大。现行贫困户评定标准以人均纯收入为衡量指标,对住房、固定资产、家庭用具、人均牲畜数量和耕地数量、耕地生产水平、劳务输出、牲畜出栏等指标未计算之内,而且人均收入统计难于操作,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统计不准的问题,容易造成绝对平均主义、户户受益、人人有份的现象。
3、贫困人口整体素质不高。一些贫困户存在不思脱贫,主动返贫的等、靠、要思想仍然较重,主动发展意识不强,形成“贫困-扶贫-贫困依赖-贫困陷阱”的恶性循环。掌握实用技能的群众不多,导致贫困户普遍生产能力不强。
4、在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上,存在分散、细碎、撒胡椒面的现象,集中力量和资金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的合力不够,扶贫资金发挥效益和辐射功能的彰显力不够。
5、贫困区域基础设施仍然滞后。我县的贫困人口居住分散,水、电、路施工难度大,贫困村基础设施依然滞后,仍有许多自然村组不通公路,物质运输主要依靠肩挑人扛,生产成本高、效率低。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还需很长的时间。
6、贫困村产业建设任务较重。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油茶、花卉、柑橘等种植业,发展养鱼、养猪、养鸡等养殖业,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取得了很大提升。但是受历史原因、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市场等因素影响,贫困村产业发展仍然任重道远,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还不少。
六、精准扶贫对策建议。
1、识别标准要易操作。国家、省因制定出台科学、合理、易操作的贫困户识别评判标准和办法,目前的识别评判办法不科学,操作性不强,识别出来的对象难于让群众信服,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2、举措实施要精准。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逐个分析致贫原因,针对贫困户的贫困现实以及经济基础差、群众收入低的现状,号准“脉”,找准症结,选好“药方”。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挂牌帮扶责任人,确定具体的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一家一户调研摸底、一家一户一本台帐、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结对帮扶、一家一户回头跟踪扶贫效果”,帮扶举措既要可行,更要有效,既符合政策要求,更要符合广大贫困户的愿望,切实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通过三年帮扶,全县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贫困发生率有较大幅度降,主要应在两个方面做到精准。一是资金筹措要精准,确保项目所需。各乡镇、单位部门要结合贫困村实际,帮助贫困村解决交通、水利、危房改造、基础教育等问题进行专项扶持,实行专款专用,专项专管,提高资金支持水平,强化资金使用效益。二是部门协调要精准,确保工作顺利。实施县委挂牌督办制,统一协调涉及扶贫开发项目、资金、人力等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做到项目统一规划、资金统一调度,减少部门利益冲突,提高脱贫致富工作的效率;结合现行行政管理体制运行特点,改变目前的“三送”工作队运行方式,结合贫困村的实际情况,不设定扶贫年限,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以真脱贫为衡量标准决定撤队时间。
3、政策保障要精准。一是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作为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以贫困村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战场,针对各贫困村的不同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开发实施方案,使每一项扶贫政策力争做到“因地制宜”,提高扶贫资源的投入使用效率。把侧重点放在扶持发展、能力建设、脱贫致富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按照“瞄准特困对象、实行兜底保障、开展精准扶贫,同步建设小康”的工作思路,对特殊困难人员,通过政府救助、干部结队帮扶,着力解决“看病难、读书难、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就业难、致富难”等问题;同时,救助帮扶低保贫困对象,通过政府一定的救助帮扶,鼓励发展生产,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救能力;开发式扶持低收入群体,以产业扶贫、城镇化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全面推动脱贫致富,逐步使全体困难群众达到全面小康生活水平。
4、扶贫途径要创新。一是建立高效协调的扶贫工作体系。坚持瞄准贫困人口,按照扶贫到户的原则,继续把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作为突破口。走特色农业产业之路,鼓励和扶持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二是建立责任明确的扶贫评价体系。扶贫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发改、财政、农粮、林业、水利、交通、教育、卫生、文广、通讯等多个职能部门,扶贫评价体系应建立在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配合,要建立在各自明确扶贫职责的基础上,真正形成“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和考评体系。
5、定点帮扶要出实效。俗话说,独木难支。要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广泛动员单位、部门和干部、能人大户参与帮扶,通过动员社会爱心人士与贫困家庭结对帮扶,动员企业单位、社会组织结对帮扶共建等措施,进一步扩大贫困村联系覆盖面,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一是要落实帮扶到户机制。按照落实对象、落实政策、落实措施、落实责任、落实目标“五落实”要求,采取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智力帮扶、安居帮扶、贫困村整体帮扶等“五帮扶”措施,确保贫困群众应扶尽扶。
二是建立帮扶长效机制。强力推进“1125”帮扶模式(县级领导10户、单位主要负责人10户、常驻工作组成员20户、非常驻工作组成员以及单位其他在编在岗干部5户以上重点户),落实“三个一”目标,即:一门心思想脱贫、一个产业促增收、一门技术作保障,全面覆盖年度计划脱贫人群。三是把握时机、集聚力量。充分利用对口帮扶的中央、省、市单位扶贫等机遇,广泛凝聚社会资源参与扶贫开发,全面形成合力,确保实现精准扶贫加速发展同步小康。
贫困村基本情况调研报告篇十六
根据xx审发[20xx]107号《乡镇财政财务监督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认真开展财政财务监督情况的调研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村级财务管理现状。
我县自20xx年7月始,对全县305个村、17个社区居委会的财务进行“村帐乡管”。实行“村帐乡管”,理清了村级财务,加强了民主理财,规范了会计管理,加强了源头控制,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好评。具体做法是: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构。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成立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常务副县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人大副主任为副组长,政府办、监察、财政、经管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抽调专门业务人员组成工作机构。乡镇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从财政所、经管站选配具有会计从业资格且经验丰富的会计和出纳,组建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内设村级财务核算组,乡级财务核算组和出纳组。村级财务核算组在金融机构开设一个银行帐户,分村核算。财贸乡镇长为核算中心主任,财政所长、经管站长为副主任,出纳员由财政所人员担任,实行“一厅室办公,柜组式作业”。经管站的村级财务核算组会计与乡镇会计核算中心人员合署办公,实行“三统一”,即统一办公场地、统一办公时间、统一规范化管理。
(二)强化会计队伍建设。对核算中心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学习核算中心人员岗位职责、账务移交、发票审核、业务流程和账务处理等业务知识,通过资格认证和岗前培训,选用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担任核算中心工作人员。
(三)严格开支审批。村级财务管理离不开民主监督。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民主理财小组是对农村财务实施监督的有效载体。各行政村在民主监督中要求,对每一笔开支,经办人均要在票据背后注明开支事由,定期提交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经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讨论通过,组长签字后,村主要负责人才能签字审批。民主理财小组在理财中如果发现与村支“两委”意见不一致时,先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最后报乡(镇)主管部门裁定。
(四)完善财务会计制度。会计核算中心对村级以来财务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集中清理,对集体资产和债权债务进行盘点和核对,查处违纪违规资金,并把清理结果及时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在条件成熟的乡镇推行了会计电算化,实行电脑记账,并对各村集体资产、农民承包的耕地面积和税收情况实行了电脑管理,增强了农民负担的透明度,提高乡村工作效率。
二、我县民政专项资金检查情况。
在民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上,我们一方面健全制度,积极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资金使用中的违纪违规行为;另一方面,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民政专项资金使用安全高效、准确无误。每年我局抽调相关股室工作人员,组成6个工作组,对所有乡镇民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坚持即知即改,每一个问题都制定整改方案,写出整改报告,工作组逐项检查验收。与此同时,审计、财政部门对福利彩票公益金、救灾资金、低保资金、优抚资金进行了专项审计,资金管理使用中没有出现违规违纪现象。
三、我县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村级财务管理虽然有了明显的好转,但由于经费、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村级财务管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几个方面:
(一)村级财务公开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虽然省市、县(区)、乡(镇)对村级财务公开的内容、时间、地点、形式和程序等都有明确规定,但不少村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打折扣。有的村担心财务公开影响工作,往往简化公开程序,减少公开内容,有关资金支出问题,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只公布一级科目,把隐性开支和不正当开支列到“其他”支出栏目中打埋伏,村民看村级财务犹如雾里开花,无法了解资金的详细用途和去向。另外,有的村重公布、轻反馈,对村级财务公开后群众的意见建议不重视、不及时处理和反馈,沟通渠道不畅通,财务公开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二)支出管理不规范。一是白条入账现象比较普遍。村级财务报销制度不规范,单据审核把关不严,白条报销的现象非常普遍,招待费、劳务费、甚至工程款等支出都用“白条子”入账。二是非生产性开支较大。部分村为“争取项目”,发生大量的招待等费用。三是项目资金支付不规范。部分村项目资金的.使用,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招标;有的工程完工后,结算无验收报告、无工程结算清单和合同。
(三)资产收益管理比较混乱。部分村在集体资产和资源的出租、出售、转让、开发、利用等没有建立收入台账,造成村集体资产的流失;承包入股分成、“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其他临时性收入等,不是直接进入村级账户不能保证资金安全。
四、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和保障正常运转的监督机制,使财务工作规范有序,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当前的重点是要加强对基层财务管理的组织领导和规范制度、夯实基础、强化监督、落实公开、抓好业务培训等为重点,切实加强农村村级财务管理工作。
(一)落实财务公开制度。一是要公开及时。村级财务情况要严格按照的要求至少要每季度公布一次,集体财务往来较多的村和条件许可的村,财务收支情况应每月公布一次。凡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和群众普遍关注的集体资产去向、大额资金管理使用、土地征用补偿费到户明细等,根据需要要随时公开,接受广大村民的监督。二是要内容具体。凡是上级和村民要求公开的财务项目,都要按照内容全面、详略得当、层次清晰、通俗易懂的要求,及时向村民公开。公开项目要具体到人具体到项目,力求具体化,有的还要逐笔公开,不能遗漏和隐瞒。三是要程序规范。要按照上级有关财务公开规定,进一步明确和规范财务公开流程,认真发挥村财务监督小组、镇财政所和经管站的三级会审作用。对审核不符合财务公开要求的,要责令纠正;对规避公开程序,搞虚假公开的,要及时严肃查纠。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理财制度,健全“村务管理章程”和村规民约,使计生指标、企业承包、工程招投标、宅基地分配、义务摊派、救灾救济物资发放和扶贫资金使用等方面的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二)加大财政投入,建立“村账乡管”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一是实行“村账乡管”后,村级过去因发展公共事业的负债全部暴露出来。由于村级收入来源渠道的萎缩,要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促进村级积极消化历史欠账,缓解村级债务矛盾。二是进一步加大对村级组织公共支出的保障力度。由于实行了“村账乡管”,村级财务管理更加规范,村级乱收乱支行为得到遏制,有效杜绝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村级组织公共支出的合理保障机制,保证村级组织有效运转。三是加强乡镇财政所建设。“村账乡管”后,乡镇财政部门增加了比较繁重的工作任务,要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所建设,充实人员,增加乡镇财政所的业务经费支持,保障乡镇财政所合理的支出需要。
(三)抓好定期监督检查。实行村账乡代管后,乡镇核算中心人员很难全面了解掌握村级经济活动情况,只能对村里交来的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往往会出现真假难辨、鱼目混珠的问题。因此,不但要在收支票据审核时要严格把关,还要定期到村社开展财务检查,掌握一手资料,加强村级经济活动的监督。
(四)强化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协作机制。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加强对财政财务的管理和监督以,逐步建立起各司其职、信息共享、联系畅通、查处及时的工作机制。财政部门也要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全加强对财政财务的监督与管理,审计部门每年要根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结果,加大跟踪监督力度,检查乡镇财务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处罚机制,督促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及进将检查中的重大事项向同级政府报告,并依照有关规定公告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
贫困村基本情况调研报告篇十七
位于贵州中部地区的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河村是贵州众多贫困村中的一村,属省级一类贫困村。该村和省内其他贫困村一样,在贵州新阶段扶贫开发中劳动力转移、人畜饮水、农田水利设施、通村通组道路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全社会经济全面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像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河村这类贫困村的发展速度则显得有些缓慢。在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河村任职的这段时间,我通过在村实地走访与调查摸底,对该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当前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了一些认识,也形成了一些如何发展像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村这类省级一类贫困村的工作思路。
一、贵州省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河村基本情况。
贵州省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河村有农户140户、810于人、实际常住人口620人;该村有初中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有500余人;党员17名,其中女党员5名,65岁以上老年人80人、16周岁以下小孩190人、外出经商人数不足7人、167人外出务工;村现有可耕田地共1100亩,其中水田700余亩,年产稻谷约1.75万公斤。有集体荒山300余亩,基本没开发;提灌站1个,提灌站输水管道年久失修,群众用水困难;目前村有一个从学前班到三年级的不完全小学。
该村无集体收入来源,村举办集体活动主要依靠上级财政拨款;群众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日常水稻种植、玉米种植、油菜等传统农作物种植和外出务工。目前,有比较零星的西红柿、大葱、花生种植;有三户种有小规模的经果林;在村没外出的主要劳动力的创收方式是协助外村包工头搞建筑工程承包,一部分退伍回家的军人则以钻探打水井增加收入。目前全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有28户、73余人,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1200元。
同时,该村距离市中心区仅6公里,安普二等级公路穿境而过,安顺黄果树机场就位于村东面2公里处,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地通透性好,且能连方成片,适宜规模化发展。
二、贵州省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河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明显。该村没有主导产业,传统的农作物没有市场竞争力,很难形成产业拉动力,原有的农作物种植生产经营水平低,对农民的增收带动力不强,大多数村民仅仅只把目光盯在自己家中稻田上,与外界交往较少,也不太关心田地以外的事情。
二是人文环境较差,思想受到束缚。像很多贫困的农村一样,该村基础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差,村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比例显高。村两委发挥作用不到位,部分人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很多农民对传统习惯抱残守缺,长期处于封建宗法式的自然经济状态,形成封闭式的循环格局,形成了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下蛋攒个油盐钱的典型贫困村。
三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长期以来,该村农业生产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格局,如果遇到天灾,必然引起减产减收。比如,暴发的特大干旱,导致夏季水稻种植无法按时插种,同年6,暴发的洪水淹没了大面积的农作物。
四是群众安于现状,小富既安。该村的农作物种植全部为一家一户的家庭作业,主要表现在农民接收新事物能力较弱,观念落后,重农轻商意识严重;小富即安意识较强,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与市场风险意识。
三、村经济发展对策及建议。
该村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围绕“依托扶贫政策,建设美好干河”这一主题,以“抓农业种植基地示范点建设,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载体,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立足于干河村现有传统农业,优先发展经济作物和特色养殖促进基地建设,使本村经济发展上台阶,依托市场促进经济作物和特色养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助农增收,到实现人均收入5500元。”的发展思路;鉴于该村的发展思路和现实条件,可以从如下几步着手发展:
一是配强村支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农村脱贫说来说去没有一个领头人一切都是纸上谈兵,纵观中国大地上的亿元村就是因为他们的带头人的领导决策。像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河村这样的贫困村,不仅需要能带领农民脱贫的领导班子,还需要班子成员眼界开阔,一心为民,善于化解矛盾纠纷、能统观全局和有开拓精神。另外,从党的先进性建设和组织的保障作用出发,积极探索无职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广泛开展联村帮扶、联户帮助、联事定责等活动,活动可根据党员的素质、兴趣、专长、年龄等方面加以分类设立诸如:“宣传政策岗、收集民意岗、监督村风岗、致富帮贫岗、管理村事顾问岗”等岗位引导和服务群众发展经济,推动科学发展,确保村级在运行中认识、领导、责任、管理、监督到位。
二是统一思想,打破其传统农业思维。村贫困的根在人,人贫困的根在思想,对于一个省级贫困村来说,从一个台阶迈向另一个新的台阶,首先需要从思想上推动村的发展,从思想上高度统一,形成一股绳,这样才能做到行动的'协调一致,更快更准确地达成目标,摆脱贫困;这就需要我们坚持观念先导,切实重视典型促动、政策引导,转变村干部的观念,不断地利用理念标准来引导班子成员,不断地用思想交流方式求共识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实时的开展由上级部门指导的贫困村座谈会、讨论会、文娱活动等为村民的思想交流提供平台,达到求同存异,达成发展共识。
三是在传统农业上嫁接现代农业。从贫困村自身的资源条件出发,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引入“高投入、高效率、高环保、低成本”模式,就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河村来说可以利用该村是城郊村的优势,组织精干人员成立种植开发合作社,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河村农业,围绕种植做文章,利用该村该村距离市中心区仅6公里,安普二等级公路穿境而过,安顺黄果树机场就位于村东面2公里处,便捷的交通优势,做到种植与工业互促式发展,打造农产品加工集散基地和蔬菜生产基地。利用农业开发合作社的专业优势和人员、市场优势带领广大群众种粮跟着市场走,啥好卖种啥,啥值钱种啥,并适时的发展畜牧业生产消耗农业生产剩下的下脚料,逐步形成循环经济。
四是在当前帮扶的基础上再创新帮扶模式。贫不是给钱就能解决问题的,扶贫不仅要改善当地贫困户落后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提高贫困户的素质,增强他们的致富本领,要给他们充分的尊严和自信,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灯。贫困村的大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党委、政府,主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民,社会各界的资金、技术、人才、经验的支持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只有“三位一体”,形成合力以创新精神,为经济发展打造坚强后盾,才能更好的实现贫困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贫困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在帮扶措施上,抛弃那种“撒胡椒面”式的帮扶方式,帮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帮扶资金,循序渐进。集中力量和资金因地制宜,一个点、一个项目、一个时间段的帮扶。比如:帮扶部门可根据自身情况帮助贫困村建设一个养殖场或者种植小区等形式的经济实体,不断壮大贫困村的集体经济,避免村级集体经济无实力,发展生产无财力,提供服务无能力。(黄松)。
(安顺开发区组织人事部)。
贫困村基本情况调研报告篇十八
历经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区居委会的规模类型、工作内容、工作条件、人员素质、待遇,内部组织机构及工作机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对社区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这些都为今后的社区和谐建设工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区的社区建设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为我市的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当前社区建设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
1、社区架构趋于合理。根据年中办国办下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资源,便于社区居民自治的原则,对原有居委会管辖范围小,资源难以共享,功能弱等弊端,我区积极进行社区体制改革,对居委会所辖区域作适当调整,合并、扩大了社区管理范围。目前全区有居委会64个,每个居委会所辖--4000户左右,人口在7000-10000左右。
2、社区组织体系日益完善。在合理设置社区规模的基础上,各居委会逐步完善了社区组织体系。建立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站;建立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党建议事会,社区议事园制度。社区还建立了共青团组织,妇女组织、工会组织,并成立了老年人协会,残疾人协会等各类社区民间组织。
3、社区服务不断发展。经过合并调整,社区办公用房条件大大改善,为社区开展服务和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大部分居委会都可以为居民提供公共活动场所。居民在社区可得到卫生、文化、社区救助、再就业等方方面面的服务。
4、社区居民自治有序扩大。逐步形成了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具有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全区各街道社区积极探索社区党建工作机制,建立了街道、社区各层面的党建联席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居民自治活动。居委会换届选举,由居民代表选举,户代表选举发展到目前的直选、海选。社区还广泛开展居民接待日,居务公开,社区事务所等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促进了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和管理。
服务网络基本形式:区、街道有服务中心,社区有服务站。
服务设施基本齐全:社区基本具备了再就业、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治安、环境卫生、计划生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设施和条件。
服务领域逐步拓宽:社区服务已从传统的民政对象到全体居民,从单位服务逐步发展到满足居民各种需求的系列化服务,已涵盖了便民利民、救助保障、医疗保健、社区安全、居民教育、普法维权、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服务项目不断增多:社区承担了大量的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事务;社区工作人员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工作。主要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救助、计划生育、文化、科普、教育、体育、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流动人口管理及社区安全等公共服务。同时还开展社区矫正、残障康复、妇女儿童和青少年服务,老年人服务等专业性较强的社会服务。
现在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主要包括:一是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干部,他们主要是依法选举产生。二是由区民政局等职能部门聘任的社区工作人员,在社区从事低保救助、人口计划生育、就业和社会保障、人民调解等工作。三是社区志愿者,他们具有自原性、无偿性、公益性等特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区已基本建立以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干部社区专职工作者为主体,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这支队伍具有吃苦耐劳、敬业奉献、作风踏实等优秀品质。但是我区的'社区社会工作还存在主体职责不清,社区服务过程中有关组织在工作中沟通衔接不畅问题,同时许多体制外的社会管理与服务的盲点也无法顾及和解决,如弱势群体的自助和自立等没有专业人员的辅导,问题青少年及矫正对象没有归口的机构进行辅导教育等等。
随着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原有的服务手段显得陈旧,缺乏活力,已满足不了社区建设快速发展的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社区及社区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一)、严格把好入口,从源头做好社区工作者的选用配备。
社区工作者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社区工作者对涉及稳定、违法行为等苗头问题要以敏锐的政治意识及早发现,及早上报,及早控制;要踏实工作、热心社区公益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如果社区工作者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工作待遇和八小时工作权利,缺乏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不怕千辛苦的奉献精神,只是上班来办公室,下班就回家,工作机关化,与居民群众的亲和力就会大为下降。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改革居委会干部制度,走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道路,配备社区管理专业和社会学人才。
(二)、切实减轻负担,促进社区居委会基本职能回归。
目前每个社区的居民户数多在3000-4000多户,社区内居民数上万,社区工作者往往身兼数职,工作强度大,有时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和处理工作上的问题,不得不加班,每天工作十多小时是常事。居委会作为联系政府与居民的桥梁,工作内容烦琐,涉及低保、救助、优抚,劳保,医疗、卫生、治安、就业、文体活动等多方面。社区工作人员绝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完成上级职能部门分配的工作任务上,而真正用在社区居民服务上的时间很少。同时社区服务功能与居民实际需求不相适应,服务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劳动就业,生活救助,困难帮扶,家政服务等基本生活需求方面,而精神文化、心理疏导等较高层次的服务开展相对较少。
(三)、健全各项制度,克服重用轻管弊病。
从广义上讲,我们的社区工作人员就是社会工作者。尽管大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具备了较好的政治素质,工作踏实,勤恳、具有奉献精神,但是他们大多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的背景,而且在他们工作过程中,也没有相关的培训,专业素质不高,工作质量难以提高。鉴于社会的多元化,不同类型、不同经济条件的服务对象对服务有不同的需求,这些都要求社区工作者将服务工作做到人性化、个性化、专业化,其中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工作理念,是专业社区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而良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是做好服务的基本条件。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职业培训,充分调动现有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励现有工作人员通过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获得职业发展,使社区干部从事社区工作做到应知应会,即知社区、知职责、知业务、知理论,会调研研究、会联系群众、会做思想工作、会管理社区,全面提升社区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