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个细节读后感(模板15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思辨和表达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加深入和开阔。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或社会问题进行延伸和补充,以加深读者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小编特别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读后感模板,希望能对大家写读后感有所帮助。
教育的个细节读后感篇一
该书的作者朱永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编辑,《教师月刊》首席编辑。曾当过中学教师、教育研究所负责人、私立小学校长。读完朱永通的《教育的细节》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校园之外的教育媒体人对教育问题的时刻关注与不断反思。本书的作者朱永通先生通过对一个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耳濡目染的教育细节的追问与思索,揭示了许多平常被大家所忽略或误解的教育问题,引人深思。书中的很多事例(一次与朋友的聊天,和自己女儿的对话,外出听课时的观察,对一个教育案例的思考等等)看似顺手拈来,其实,无不浸透了作者对当代教育的省思、对人文精神的崇尚与弘扬。
教育的个细节读后感篇二
暑假值班期间打开的《教育的细节》,一看便释不下手。书本中的这么一段文字:“孩子是有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问题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一百种欢乐,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走了九十九。学校和文明,将孩子和身心分离。他们告诉孩子,不需用手操作,无须用脑行事,只要听,不必说,理想世界不必伴随快乐??他们要求孩子,去发现只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个世界中,他们偷去了九十九。”说的真好,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去寻找孩子喜欢的语言,只做引路人,不做指路者。
再读朱老师的《教育的细节》,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平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儿童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习”,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
《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其中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事例给教育学专著赢来了很多的吸引力,是为数不多让我一口气读完的一本书。
确实让我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教育真美,孩子更美,希望我能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找回孩子心中的好老师,以做一名孩子心中的好老师作为我接下来的奋斗目标。希望是如此的美好,目标是如此的明确,合理运用我们的知识,给我们祖国下一代献上我们这一生的祝福吧!
法,好好去做好换位思考,就可以注意到每个教育上的细节了。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免不了要进行相互交流沟通,但是有几个用语值得注意。例如,“你在想什么”、“连某某都已经举手了”、“同学们课上不许(不要、不能)?”这些好像是教师课堂上的常用语言,这里有几个共性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用语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这必须在教师表达之前要构思好。学生在课堂上偶尔注意力转移现象,这时一句“你在想什么”,或者用语言对学生的神态进行描述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上来,反而给更多同学注意力转移机会。课堂教学的任何用语一定要是对教学任务完成有用的,尽量减少没有结果或者让学生注意力转移的用语。
课堂,是教师展示自身生命价值的舞台;教学,是教师职业活动的主要存在形式。课堂中的一举一动,教学中的一颦一笑,都传递着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有着不相同的意蕴。你想:一句“连xxx都已经会做了,你还不会?”大庭广众之下的一箭双雕——伤害了两位孩子吧?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只有那些心中有学生,充满智慧,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理解和真切眷顾的教师才能去主动创设、积极捕捉与有效开掘这些精妙的细节,方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教育的个细节读后感篇三
想把令人头疼的“问题”孩子变成举止得体、品行高尚的人吗?你不妨跟获奖教师克拉克先生学两招。他从自已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了55个细节,涵盖了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小到餐桌礼仪,大到积极心态的培养,并针对这些细节提出了自已独特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都简单易学,并且行之有效。有许多学生在他的教导之下改变了自已的人生,成了优秀学者、成功人士。作者将通过自已多年的教学心得告诉你,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你善于引导和培养,“坏”学生也会变成有出息的好孩子。
作者:(美)罗恩.克拉克: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人,1995年起执教。他曾在美国很多问题学校任教,现为纽约哈莱姆学校(哈莱姆为纽约著名黑人住宅区)教师。自从赢得了2001年度迪斯尼美国优秀教师奖以来,罗恩.克拉克一直在全美为各地的教师、家庭教师协会和学校董事会作报告。他的教学经验被多次录制成广播、电视节目在全美播出,受到广大教师、家长和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教育的个细节读后感篇四
最近,阅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该书主要从教育教学的一些细节入手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一批批有礼、有序、有理的学生。我也看了很多老师们在仔细研读该书的基础上,写下的感受。它们抓住一个方面来重点剖析的真切生动的教学随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一种敬业,一份执着。下面我也谈谈读了该书后的一些感受。
古人说于细微处见精神,教育就是需要日积月累、点滴成型的,细节在所有领域都是重要的。教育是对人的活动,马虎不得。克拉克先生是快乐的、幸福的,因为他独到的运用了他的55个细节教育学生,并取得了成功。读罢克拉克先生的“教育的55个细节”,回味多多,其中体现出的用心,尤其重要。他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了55个细节,涵盖了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小道餐桌礼仪,大到积极心态的培养,并针对这些细节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下面就书中的3个细节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细节4尊重其他同学的评论、观点和想法。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们又都担心一旦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会不会被人笑,小学生在这方面特别敏感,所以我们要对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想法表示尊重。记得刚开始我试着让学生评评同学说英语说得怎么样,问题回答得如何,学生会直截了当的.说“不好”“不对”,不能提出什么好建议,而且也损伤了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自尊心。于是我告诉学生该怎样表示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他读得很好,如果声音再响一点就更好了;他回答得很好,但是我想补充一点…。平时课上我经常这样训练学生,让他们慢慢适应这种评论方式。
2、细节9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
我个人认为这一点很重要,这是对人表示尊重。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对不起”“你好”“谢谢”…人人都知道,但是我发现有个别学生从来都不说礼貌用语,同学借他东西,老师给他奖品,他都当成是理所应当的事,不说一声“谢谢”。而有的学生常常把这些礼貌用语挂在嘴边,同学帮助他了就说声“谢谢”,做错了事就说“对不起”。在学校里,首先我身体力行,课堂上学生每每给了我一个精彩的回答,我总不忘记说声“谢谢”。我更经常留意学生的言行,如果发现有学生没有用礼貌用语,我会及时的给他们指出来。
3、细节16每天都要完成全部的家庭作业。
我想大部分老师都碰到过这种情况,我也不例外,班上总会有几个学生不完成家庭作业,尽管每天放学前我都会把家庭作业写在黑板上,并且一再的强调要完成作业。如果老师问为什么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作业本忘带了,忘记做了,不会做,不知道作什么…往往弄得老师苦笑不得,不知怎么办才好。这学期我班上来了一个新生,聪明可爱,可就是有一个坏习惯--不做回家作业,甚至有时候连作业本都找不到,让我非常头痛。为了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每天放学后,我都要检查一下他是否记好了家庭作业,叮嘱他一定要完成,并且经常和他父母电话联系,了解他在家的表现。
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家庭作业,并准时交上来,确实需要费点劲。罗恩克拉克在书中提到了几种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是:做一条家庭作业记录的横幅。在教室外贴一条巨大的横幅,上边记录着全班同学连续完成全部家庭作业的天数。在上面简单地写着:全班所有同学连续完成全部家庭作业?每天检查完每个孩子的家庭作业之后,就去修改天数。如果孩子们表现好,就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是一个好方法,对他们是个正面的刺激。
以上是我的一些体会和感想,书中还有很多好的方法和建议,让我受益匪浅。
msn(中国大学网)。
教育的个细节读后感篇五
读了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这本书从五个部分叙述分别是“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和“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文字朴实、真挚。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是一本关于教育的有价值值得阅读的好书。其中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事例给这本教育学专著赢来了很多的吸引力,让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我产生种种共鸣,作者对我们教育一线中看似平常的现象的深度解读让人敬佩,更受其感染愿做那个1厘米的改变者。
在看到《一厘米之变》这一章节时,前引中的这几句话觉得说得特别好: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
就拿这次准备迎接镇江体质抽测来说,开始是为了提高整体成绩而对每一个同学,每一项素质,加大运动量,持之以恒的练习。本来学生的体质提高就靠学校几节体育课,并不能改变多少境况。但经过一个多月的练习下来,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大多得到了明显的进步。并且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也乐于去锻炼,去改变自己。我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也力求从我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
教育改革悠悠万难,细思量,并非“顶层设计”不够美妙,亦非推广力度跟不上,而是再铿锵的改革步伐,几无例外要止步于观念性的“习惯无意识”。常听人说,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就改变自己。事实上,改变自己,也就间接改变了这个世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一分子。但改变自己,谈何容易!每个人都活在观念性的“习惯无意识”里,对太多太快的改变,有平天生的恐惧感,抵制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必然反应。
所以,古人概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好在是“难移”,而非不能移。古人所叹之“难”,一则难在看见自已需要改变的地方,这需要自觉和反思;二则难在找到改变自已的恰当方式,这需要智慧和坚持。作为整日忙碌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能在一地鸡毛式的工作中,觉察到一个个看似很小的教育行为,可点滴积累并逐步成为难解的大问题,对于我个人只是努力去改变自己,期待今天迈出的一小步,明天可以收获一片蓝天。
《润泽的座位》,让我知道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在我们的目光之外成为“边缘人”“局外人”,应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一,一个老师最难做到的事情,并非获得多高的职称、多大的荣誉,而是如何做到对人性充分的关注、理解和呵护,并几十年如一日在“琐细”的工作中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累积美好的态度。虽然体育教学提倡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但现实很难做到这一点。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感触颇深。我在体育课的队形中试着一节课身材高的在前,下一节课身材矮的在前。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重视他们两头的,虽然是这个简单的队形变换,学生感到很开心。这或许就是细节的力量。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忽视教育的细节。
教育的个细节读后感篇六
今天,孙老师让我们读美国罗恩。克拉克写的《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我想:这本书应该是老师读的,为什么要叫我们读呢?于是,我就带着好奇的心情,读了《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主动帮他人捡起掉下的东西》、《饭后要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接到别人递给的东西要说“谢谢”》、《与人相碰应主动说“对不起”》这5个细节。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是《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一文。
里面有“吃饭时不能把手肘放在桌上”、“不能用两只手吃饭”让我懂得了吃饭时的很多文明礼仪。我一定要做到这5个细节,同时,我还要到网上查阅其他的50个细节,我要成为一个讲文明礼仪的好孩子!
教育的个细节读后感篇七
阅读朱老师的这部专著,是我们的学习任务。我一直是个乖巧的学生,好好读了,再写点,算是作业。
我理解的这本书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如何对治我们石化的观念。文本叙述会有个视角或者叫切入点也可,此书定位在学校教育语境里。
观念石化绝对是一件坏事,会害自己。同时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社会网的某个位置上,你的石化又会因为你所站立的位置辐射出去而造成相应的危害。朱老师在教育言教育而已。没有痛心疾首的呼吁,只有娓娓道来的温和的理性。
教会一个老师做老师的是学生,教会一个母亲做母亲的是孩子。大凡我们能以开放的心面对学生或者孩子这一面镜子,从全面到具体,你会有不同层次的看见,而且看见会越来越多。譬如定睛凝视镜子你会看见额头被刚才圆珠笔不慎滑过留下的一条线,擦拭。有看见就会有行动。这是自然的事。唯一怕的是我们不肯看不肯直面。
秋阳·创巴仁波切在阐述禅修概念的时候说:禅修表示自己面对现实的意愿。我花了一年半的时间阅读灵修类书籍以及尝试着在生活中贯彻,逐渐明白的所谓禅修不关宗教信仰,不是教会顽石,恰恰说的是我们如何活的问题。如何活?保持觉察的心,面对当下,直视自己心智的活动,观念即在心智里。
还是回到朱老师的这本书上。说教师和教育的事。很简单,我们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就将自己放在这个职业所有的关系网中。
首先整理,以求认识。师生关系,也即教和学的关系,是核心关系,至于其他关系不过是这组关系的派生。然后是一个恰好做了老师的人如何在这些关系中面对现实,修炼自己。克里希那穆提在《论关系》一书中曾强调了关系之于修炼的意义。我所认识的那些证悟了的人,没有一个是避世的,反而活在最红尘之中。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最初接触但很快就抛掉的德芬,还是后来的江本胜、胡因梦、源淼、肯·威尔伯夫妇、荣格、希阿荣博堪布、沙吉难陀、索甲仁波切……叫得出或者已经叫不出名字的,有意思的是大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教育这一块,不止学校教育。也就是创巴所说的造福众生的大乘佛法的精神。而克里希那穆提更是连宗教佛法信仰都不提了的,他有个观点是: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教育工作者尤其不能是心灵禁锢之人。
朱老师叙述的就是心灵解放之途——保持对细节的觉察能力,同时迎来“非常开阔、非常美丽且大有可为”的教育境况。
上述这些,就是我解读的《教育的细节》的内容,抛砖,期待玉来。
教育的个细节读后感篇八
家长可能犯的细节毛病—关于幼儿教育昨日上午带小宝下楼玩耍,在幼儿设施处有很多小朋友,宝宝滑滑梯时,妈妈被另外一处的声音吸引过去:“宝贝,看妈妈!小靓女,看妈妈!,看这里!”正跟哥哥玩沙子玩的非常专注的小朋友怎么都是不理会妈妈的镜头,妈妈情急大喊道:“,看这里!”呵呵,这专注的小靓女竟然全然不理会,依旧安静的专注的玩着她的沙子,一桶一桶装了倒,倒了装!
自省:大人总是无意的按自己的要求来指挥孩子,特别是幼童。很多人都能认同;孩子只是一个对他所看到的世界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概念和系统的独立的人。但大人经常会时不时的犯错,拿自己既有的观念影响或者要求孩子。
其实,保护孩子好奇心、创造力、孩子的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安全范围内,孩子做的事情,我们只需在身边看着,静静的观察,提供帮助,而不是去打扰,满足自己的愿望。
教育的个细节读后感篇九
开学初,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书《教育的55个细节》。我认真地阅读了这本书,本书是一位美国的优秀教师罗恩.克拉克所著。作者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了55个细节,涵盖了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小到餐桌礼仪,大到积极心态的培养。作者还针对这些细节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许多学生在他的教导下,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成了优秀的学者,成功的人士。看完这本书,我很快产生一种想法:多好的一本书呀,我也要让我的学生养成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终身受益。那么,我除了平时在教育教学中要积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引导学生外,如何能让学生自主地去养成这些好习惯呢?我尝试了以下的做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周一的思想品德课上,我郑重地拿出了此书《教育的55个细节》,并欣喜地告诉同学们,赵老师这段时间发现了一本好书,书名是《教育的55个细节》。为什么要说这本是好书呢?因为这55个细节,就是55个好朋友,只要你能和他们交上朋友,交的朋友越多,你就会发现,喜欢你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我在我儿子身上做了实验,让他和本书中的细节交朋友,结果呢,儿子每天回来都会快乐地告诉我:“妈妈,你昨天教我的细节真好,我做到了,老师又表扬我了!”
同学们听了,眼睛都亮起来了,都惊奇地看着我,似乎都在想:到底这些细节是什么,怎么会这么神奇呢?我趁势问学生:“想知道这55个神奇的细节是什么吗?想和他们交朋友吗?”全班同学迫不及待地说:“想!”看见孩子们有看这本书的欲望了,我高兴地说:“既然你们都想看书,我很高兴!这样吧,这本书,我放在我们班的书架上,你们有空自己看。谁看懂了哪个细节,马上告诉老师,老师会观察你平时的行动,看是不是真的学会了这个细节,真的和这个细节交上朋友了。如果是,老师要在全班表扬他。你们说,好吗?”早就想一睹为快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
下课了,同学们都围在书架边上,排队看这本书。连续几节下课,我都到教室里观察孩子们的表现。我发现,看这本书的同学,热情不减,还有不少同学在讨论书中的一些章节,遇到不认识的字,他们还主动去查字典呢。我心里暗暗高兴,期待着第一个学生来告诉我,他看懂了书中的哪个教育细节。
第二天,我盼来第一个来告诉我和书中细节交朋友的孩子。他是邓恩皓。皓皓来告诉我:“老师,我看懂了第二个细节。”我说:“你真棒!能告诉我,第二个细节是什么吗?”皓皓认真地看着我,说:“第二个细节是说用眼睛和他人沟通。就是说,有人对你说话时,眼睛要注视着他;有人发表意见时,你的身体和脸要正对着他。这是有礼貌的行为。”听了皓皓这么说,我激动地搂着他说:“你真的好棒呀!说得真好!老师真喜欢你!”我开心地看着他,继续说:“是呀,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老师在你的眼里已找到了开心和快乐了。相信你会越来越受大家的欢迎。”皓皓开心地看着我说:“谢谢老师!”然后天真地蹦着跳着回教室了。
我在班里表扬了皓皓。接下来几天,我发现,往日和别人说话不太礼貌的皓皓,现在和别人说话时,都很有意识地看着别人的眼睛,脸上的笑容多了。我从心底里为他感到高兴。
现在,找我说书中教育细节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有的`说知道了“要向表现出色的人表示祝贺。”有的说知道了“接到别人的递的东西要说谢谢。”还有的说知道了“上课时,从一种科目换到另一种科目,换学习用具等各种动作要迅速,安静和有秩序。”“进出门时,为别人扶住门”......更难得的,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告诉我:“赵老师,我发现您的这本书放在书架上这么久,有这么多同学争着看,但这本书都没被弄烂。所以,我发现我们身边也有细节,那就是我们学会尊重爱护别人的东西。”我情不自禁地拍拍孩子的肩膀,开心地说:“你是个细心的孩子,你真是棒极了!”我在班里大力表扬了这个细心的男孩,称赞他是个会读书的孩子,不但能读懂这本书的细节,还能通过读此书,去观察书以外更多的事物。接下来,找我谈细节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不只是谈《教育的55个细节》,更多谈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所发现的细节。
其实这些教育的细节,有些也是我们教师平时有对孩子教育过,渗透过的内容。可有的孩子就是做不到,或者是为了应付老师而肤衍去做的,并没有化做他们真正的行为习惯。现在我换了这种方式,用心地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此书,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学习,他们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这些细节已逐步化为他们个人和班级的日常规范,我真的为他们感到高兴。我深信,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的知识,才是他们理解得最透彻、最深刻的。
和孩子们共同成长,是一件让人快乐、幸福的事!当老师,真好!!!
教育的个细节读后感篇十
“老师,我翻汤了”、“老师,我筷子坏了”,每当发生这种状况的时候,有的孩子会立刻去拿抹布拖把、换筷子,有的孩子坐在那里等老师帮忙。或者,班上孩子轮流做值日生时,有的孩子不需要老师提醒就把事情做好了,有的孩子在提醒下还做不好。我认为这些现象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让孩子参与家务,其实也是父母给孩子的一种陪伴,并且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因为劳动会给亲子双方都带来滋养,更会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皮皮一岁多的时候,他就开始跟着我一起洗衣服了,所谓的洗衣服,其实就是玩水、玩泡泡。实际上,我们两个人一起洗衣服花费的时间要比我自己一个人洗衣服多的多。因为我们常常把衣服都弄湿了,再换再洗。但是,在这过程中充满了欢声笑语,这是弥足珍贵的。
对孩子来说,厨房也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地方。家里的锅碗瓢盆都是他的玩具,当然也闯过不少祸:厨房淹了、碗碎了、盘碎了、勺子弄断了、有次还把我心爱的玻璃锅盖弄碎了……但是,我没有阻止过他的行为,我认为他是在学习,不是在捣乱,我相信,正确的引导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小的时候,我保证他能碰到的东西都是安全的,可以任意探索,我们父母应该为孩子准备一个自由地、安全地探索环境,而不是用“不可以”来制止孩子。
孩子都有好奇心,“不可以”只会激发孩子更浓厚的兴趣。等皮皮长大一些,我就把他的专用刀子放在了他可以拿到的地方,我觉得与其阻止孩子玩刀,不如教他正确使用。现在,每天晚上他都自己削水果、切水果、摆盘,甚至还会帮我和他爸爸削好水果。我记得第一次在朋友圈里发皮皮削的水果,点赞的人很多,但是担忧的人更多,问题很一致:不怕削到手吗?我可以很肯定地说:不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学习,一定会削到手。炒菜、煎鸡蛋、洗碗、做蛋糕…….这些事我们都会一起去做,常常有人开玩笑的说我虐待儿童。真的是这样吗?我想肯定不是的。
其实,孩子天生是爱劳动的,只要家长给孩子机会。但是,现在太多的家长在让孩子劳动的事情上走向了极端。要么什么都不让孩子做,要么强迫孩子必须做,要么金钱利诱孩子做,比如洗一个碗多少钱、洗一双袜子多少钱,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孩子是家里的一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应该的,应该有这个责任。真正的劳动会让孩子体验到劳动的乐趣、成就感、价值感、责任感,家长只需要做好安全保障和榜样引导。
最后,我分享一下蒙台梭利的名言,她说过:“儿童对劳动从不厌倦。劳动使他们成长,让他们更具有活力。儿童从不要求减轻他的劳动量,他喜欢独自完成某件事。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劳动,儿童的活力就会走向衰竭。”
教育的个细节读后感篇十一
最近,阅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该书主要从教育教学的一些细节入手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一批批有礼、有序、有理的学生。我也看了很多老师们在仔细研读该书的基础上,写下的感受。它们抓住一个方面来重点剖析的真切生动的教学随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一种敬业,一份执着。下面我也谈谈读了该书后的一些感受。
古人说于细微处见精神,教育就是需要日积月累、点滴成型的,细节在所有领域都是重要的。教育是对人的活动,马虎不得。克拉克先生是快乐的、幸福的,因为他独到的运用了他的55个细节教育学生,并取得了成功。读罢克拉克先生的“教育的55个细节”,回味多多,其中体现出的用心,尤其重要。他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了55个细节,涵盖了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小道餐桌礼仪,大到积极心态的培养,并针对这些细节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下面就书中的3个细节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细节4尊重其他同学的评论、观点和想法。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们又都担心一旦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会不会被人笑,小学生在这方面特别敏感,所以我们要对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想法表示尊重。记得刚开始我试着让学生评评同学说英语说得怎么样,问题回答得如何,学生会直截了当的说“不好”“不对”,不能提出什么好建议,而且也损伤了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自尊心。于是我告诉学生该怎样表示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他读得很好,如果声音再响一点就更好了;他回答得很好,但是我想补充一点……。平时课上我经常这样训练学生,让他们慢慢适应这种评论方式。
2、细节9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
我个人认为这一点很重要,这是对人表示尊重。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对不起”“你好”“谢谢”……人人都知道,但是我发现有个别学生从来都不说礼貌用语,同学借他东西,老师给他奖品,他都当成是理所应当的事,不说一声“谢谢”。而有的学生常常把这些礼貌用语挂在嘴边,同学帮助他了就说声“谢谢”,做错了事就说“对不起”。在学校里,首先我身体力行,课堂上学生每每给了我一个精彩的回答,我总不忘记说声“谢谢"。我更经常留意学生的言行,如果发现有学生没有用礼貌用语,我会及时的给他们指出来。
3、细节16每天都要完成全部的家庭作业。
我想大部分老师都碰到过这种情况,我也不例外,班上总会有几个学生不完成家庭作业,尽管每天放学前我都会把家庭作业写在黑板上,并且一再的强调要完成作业。如果老师问为什么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作业本忘带了,忘记做了,不会做,不知道作什么……往往弄得老师苦笑不得,不知怎么办才好。这学期我班上来了一个新生,聪明可爱,可就是有一个坏习惯——不做回家作业,甚至有时候连作业本都找不到,让我非常头痛。为了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每天放学后,我都要检查一下他是否记好了家庭作业,叮嘱他一定要完成,并且经常和他父母电话联系,了解他在家的表现。
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家庭作业,并准时交上来,确实需要费点劲。罗恩克拉克在书中提到了几种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是:做一条家庭作业记录的横幅。在教室外贴一条巨大的横幅,上边记录着全班同学连续完成全部家庭作业的天数。在上面简单地写着:全班所有同学连续完成全部家庭作业?每天检查完每个孩子的家庭作业之后,就去修改天数。如果孩子们表现好,就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是一个好方法,对他们是个正面的刺激。
以上是我的一些体会和感想,书中还有很多好的方法和建议,让我受益匪浅。
教育的个细节读后感篇十二
在看到《一厘米之变》这一章节时,前引中的这几句话觉得说得特别好: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
就拿这次准备迎接镇江体质抽测来说,开始是为了提高整体成绩而对每一个同学,每一项素质,加大运动量,持之以恒的.练习。本来学生的体质提高就靠学校几节体育课,并不能改变多少境况。但经过一个多月的练习下来,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大多得到了明显的进步。并且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也乐于去锻炼,去改变自己。我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也力求从我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
教育改革悠悠万难,细思量,并非“顶层设计”不够美妙,亦非推广力度跟不上,而是再铿锵的改革步伐,几无例外要止步于观念性的“习惯无意识”。常听人说,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就改变自己。事实上,改变自己,也就间接改变了这个世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一分子。但改变自己,谈何容易!每个人都活在观念性的“习惯无意识”里,对太多太快的改变,有平天生的恐惧感,抵制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必然反应。
所以,古人概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好在是“难移”,而非不能移。古人所叹之“难”,一则难在看见自已需要改变的地方,这需要自觉和反思;二则难在找到改变自已的恰当方式,这需要智慧和坚持。作为整日忙碌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能在一地鸡毛式的工作中,觉察到一个个看似很小的教育行为,可点滴积累并逐步成为难解的大问题,对于我个人只是努力去改变自己,期待今天迈出的一小步,明天可以收获一片蓝天。
《润泽的座位》,让我知道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在我们的目光之外成为“边缘人”“局外人”,应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一,一个老师最难做到的事情,并非获得多高的职称、多大的荣誉,而是如何做到对人性充分的关注、理解和呵护,并几十年如一日在“琐细”的工作中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累积美好的态度。虽然体育教学提倡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但现实很难做到这一点。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感触颇深。我在体育课的队形中试着一节课身材高的在前,下一节课身材矮的在前。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重视他们两头的,虽然是这个简单的队形变换,学生感到很开心。这或许就是细节的力量。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忽视教育的细节。
教育的个细节读后感篇十三
寒假中学习了《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这本书,让我颇有感触,也十分受益。
"你最棒"、"你真棒"之类的话经常被一些幼儿教师挂在嘴边,以此来体现其赏识教育的理念和教育评价观。在分析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弄清楚评价的内涵以及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在幼儿园中,教师和幼儿对于周围的人、事或活动都随时随地进行着各种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幼儿了解、认识自己的'优点或不足之处,并促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时,必须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和评价语言,并注意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防止那种不关注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境的虚泛评价与无效评价。教师对幼儿进行恰当而有效的评价,首先应当在思想上明确评价的目的,致力于促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而不应刻意在幼儿之间进行横向比较,教师应避免使用"你最棒"和"你最能干"之类容易导致幼儿间相互横向比较的语言。教师应当承认并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针对幼儿的特点和现实状况使用恰当的评价语言,以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优点,从而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科学教育活动或其他领域的活动中,幼儿教师经常会从成人的角度来看事情,本来很容易理解的一件事,却会在幼儿那里变成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这时,教师如果能够灵活的运用教学方式方法,可能就会使幼儿原本难以理解的事情变得容易了许多。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教师应"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在幼儿园教育中,尤其是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如何灵活的运用教学的方式方法,激发起幼儿对事物强烈的探索欲望,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设出宽松的环境与氛围,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尝试的机会,这是每个教师都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应当尽量创设条件,鼓励幼儿主动探究,满足幼儿动手尝试的愿望,给予幼儿相互交流乃至争议的机会。幼儿的学习兴趣才会更加浓厚,获得的知识经验才会更加丰富而深刻。
教育的个细节读后感篇十四
今天孙老师给我们读了美国一位教师罗恩。克拉克写的《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起初我想:孙老师怎么会叫我们读这本书呢?这应该是老师看的呀!于是我带着好奇的心情读了其中的5个片段:《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主动帮他人捡起掉下的东西》、《餐后要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接到别人递到的东西要说谢谢》和《与人相碰因主动说对不起》,感受颇深。
我最喜欢的是《餐后要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一文。主要讲了我们用餐完毕后,要把自己应该清理的东西收拾干净。可想想平时,我们用餐完毕后,都是让学校的食堂工作人员收拾桌面的。现在想想,我感到很惭愧。我想,今后用餐完毕后,我一定要自己收拾桌上的垃圾,并且要保持周围环境的整洁。()。
同学们,我建议你们也去看看罗恩。克拉克写的《教育的55个细节》,它会让你成为一个讲文明礼仪的好少年。
教育的个细节读后感篇十五
拜读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细节》,感触尤深。这部书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集,“散发着亲切的泥土气息”。
这部作品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真善美和虚假丑。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平静和力量。整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瞩目于教育的小事、细节,带你抵达教育现场,为教育做最真实、深刻的“侧写”——这些书评都极为中肯。
感触最深的是书中《平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是不是小事?小到不可能影响学校在区里、市里的排名,却可能给问好的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因为这是让学生忘不掉的细节;某数学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很不幸,刚好是个富豪家庭的孩子)也是小事,却让其他学生都讨厌她的课,班里数学成绩年级最差——这位老师可能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是这么个原因。
《润泽的座位》一文中,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永通问过许多校长,竟问不出答案——校长哪有心思考虑这么小的事……作者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他在那冷冷地说着,尤其是那篇《三个词汇里的学校文化》,那个转自崔永元的关于贫困地区孩子没见过足球、清洗足球的故事,让我笑出了眼泪,笑过之后,眼泪却还止不住地往下流——在当下充满“荒诞”的中国教育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
这样的事情我也常常看到、听到,许多来咨询的家长向我诉苦时,我发现他们说的也都是小事,而对这些小事我却无能为力。例如,孩子班里新来了一位老师,来了十天还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教师节那天,不谙世事的孩子毫不遮掩地向班主任说,要去送礼物给新老师,班主任听了脸一沉,居然不同意孩子去送礼物。晚上孩子把事情告诉妈妈,妈妈一夜未眠,倒不是为礼物没送出去,只为孩子以后如何在这位老师“手下”学习、生活而担忧。在书中作者指出;当前教育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无视过程,无视原理,无视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随心所欲”。于一些随意的教育细节中灭失了学生的天知,我与此有着很深的共鸣。现在读读朱老师的作品,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平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学生内心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习”,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