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火焰读后感(通用19篇)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之后对所读书籍的思考、感受和评价的归纳总结,它不仅是对读书过程的回顾,更是对所读书籍内容的理解与思考。读后感可以通过对比和对话等方式展现书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彩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永恒火焰读后感篇一
这是一本关于二十世纪初欧洲地缘政治、民族关系、大国外交和经济等问题的百科全书。对这些问题了解的越多越能从这本书中得到乐趣,反之如果对这当中的一个或两个问题毫无涉足,那读起本书来或许会有点吃力(对,说的就是本人)。
看得吃力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或许是翻译的问题。仅前言一章作者的野心便已经跃然纸上,他的博学自然配得上他的野心。而作者对文字的拿捏功力显然无法体现在这次的中译本上,反之翻译的问题还拖了的后腿,总体而言瑜不掩瑕。将来印第二版的时候或许会更加令人期待。
当然也不是说结构上就趋向完美了,比如作者一开始便提出的乌克兰在这个舞台上位置的重要性一说,中间只是微微点到,直到终章再次出现,并辅以相当的笔墨,这样的结构显得稍稍缺乏说服力。(当然更有可能是本人悟性不够导致)。
很大程度上或许是俄国的大众仍然对君主制保佑一丝希望(革命不够彻底)的体现。然而短短12年间人们逐渐发现这个希望是错付了的。国际形势的复杂程度早已到了远非一介凡人所能够把握、决策的地步,尽管再往西边看,一群人的决策也没能好到哪去。尼古拉二世对祖国的热爱毋庸置疑,但仅仅是爱不足以拯救他自己、他的家庭乃至他的祖国。
一个值得一提的小彩蛋就是书中提到的亚历山大·利芬实为作者(多米尼克·利芬)的祖先,在沙皇时期担任海军中将一职、书中也能看到这位中将年轻和壮年时的照片。不得不让人感慨作者身在英国(先祖可能就是革命后逃到英国的)选择研习俄国史成为自己职业的理由。
对了!这本书封面也是一如既往的漂亮!
永恒火焰读后感篇二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先生的著作,我利用闲暇时间有幸拜读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他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悟。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本身并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于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的过程!生与死,自然与生命,等等,是人们对永恒的探索。在阅读了这本书后,也让我对身边的事物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尤其是书中对与幸福与痛苦的解说,让我不断的去思考。
定理一:幸福是一种一开始人人都自以为能够得到,最后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定理二: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痛苦的。由此得出定理三: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痛苦。对我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我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终点无非就是一个终结,但我还是在寻找,寻找生活中属于我的幸福,当让有时也会迷路,敲了敲痛苦家的门。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种人都不承认现实中存在幸福。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与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
幸福会藏在未来引领我们去寻找他,但当我们匆匆走过后,去发现幸福只能在记忆中找到。难道幸福这么难得到吗?还是我们普遍善于舍弃呢?珍惜身边的幸福,那是我们拥有的最大财富。幸福与痛苦交替的生活,是我们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我的前方或易或难,我会努力去感受——幸福与痛苦存在的那种充实!
在世界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
从生到死,人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人会遇见不同的路途风景,但人的情绪大多是相似的:快乐与悲伤,程度的不同只在于两者的界限区分不同,就这样形成两种人,乐观者与悲观者。对我们年轻人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我们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生”在脚下延续,“意义”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脚印里,始终遍寻不见。但我始终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级,就足够。
永恒火焰读后感篇三
我喜欢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_包括弱点。
那些有着明显弱点的人更使我感到亲切。
没有一种人性的弱点是我所不能原谅的,但有的是出于同情,有的是出于鄙夷。
人性是有弱点的,人人都有自己的弱点。认识到这一点,对人对己的态度或许会更宽容、更平和了吧。
给人带来最大快乐的是人,给人带来最大痛苦的也是人。
人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受人际关系的影响越大,快乐常在,痛苦也不会少,你既离不开人群,那就要学会坦然面对这样的痛苦。
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实,但常常忘记了开花。
很生动形象的比喻。记得不要忘记开花哦!
心理学家们说:首先有欲望,然后才有禁忌。但事情还有另一面:首先有禁忌,然后才有触犯禁忌的欲望。犯禁也是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在儿童身上即可找出大量例证。
许多无关紧要的禁忌,反倒刺激或诱惑了人们触犯禁忌的欲望。这一现象真该引起父母、广大教育工作者,各类管理者的反思啊!
每个人的个性是一段早已写就的文字,事件则给它打上了重点符号。
人的个性是天性与后天环境熏陶的结果,人生中一个又一个事件一方面作为人的个性的展示平台,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人的个性特征,同时又断面强化着人的个性品质。
久住城市,偶尔来到僻静的山谷湖畔,面对连绵起伏的山和浩淼无际的水,会感到一种解脱和自由。然而我想,倘若在此定居,与世隔绝,心境也许就会变化。尽管看到的还是同样的山水景物,所感到的却不是自由,而是限制了。
并非是人此一时彼一时地不靠谱,不同状况下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心境,因为人终究是社会化的动物,需要的只是适度的自由和解脱罢。
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
人的一生中快乐与痛苦往往如影随形,假如我们能够把痛苦和欢乐当作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那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幸福无比的!
生命平静地流逝,没有声响,没有浪花,甚至连波纹也看不见,无声无息。我多么厌恶这平坦的河床,它吸收了任何感觉。突然,遇到了阻碍,礁岩崛起,狂风大作,抛起万丈浪。我活着吗是的,这时候我才觉得我活着。
静如止水的日子里,人往往会倍感无聊,波澜壮阔却又不是谁都能承受的。人到底要怎么样的生活呢?!
相对于自然,地理不过是细节。相对于生命,历史不过是细节。
直接面对自然和生命,人世间的一切都不过是细枝末节罢了!
别太在意结果,真诚地爱过,深切地痛过,此生足矣!
我不知道什么叫爱情。我只知道,如果那张脸庞没有使你感觉到一种甜蜜的惆怅,一种依恋的哀愁,那你肯定还没有爱。
我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但我明白我爱或者是不爱。
人们常说,爱情使人丧失自我。但还有相反的情形:爱情使人发现自我。在爱人面前,谁不是突然惊喜地发现,他自己原人与永恒读书笔记 来还有这么多平时疏忽的好东西他渴望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献给爱人,于是他寻找,他果然找到了。呈献的愿望导致了发现。没有呈献的愿望,也许一辈子发现不了。
与其说有理解才有爱,毋宁说有爱才有理解。爱一个人,一本书,一件艺术品,就会反复玩味这个人的一言一行,这本书的一字一句,这件作品的细枝末节,自以为揣摩出了某种深长意味,于是,"理解"了。
理解未必产生爱,但是爱了就会有也渴望有更多的理解。
一切终将黯淡,唯有被爱的目光镀过金的日子在岁月的深谷里永远闪着光芒。
那永远闪烁的是爱的光芒,人是向光性的动物吧,一生为爱而奔波劳碌,即使如飞蛾扑火一样也在所不惜。
爱情与事业,人生的两大追求,其实质为一,均是自我确认的方式。爱情是通过某一异性的承认来确认自身的价值,事业是通过社会的承认来确认自身的价值。
自我价值的确认是否也是一种本能的需求呢?
让我们承认,无论短暂的邂逅,还是长久的纠缠,无论相识恨晚的无奈,还是终成眷属的有情,无论倾注了巨大激情的冲突,还是伴随着细小争吵的和谐,这一切都是爱情。每个活生生的人的爱情经历不是一座静止的纪念碑,而是一道流动的江河。当我们回顾往事时,我们自己不必否认、更不该要求对方否认其中任何一段流程、一条支流或一朵浪花。
永恒火焰读后感篇四
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生与死,爱与孤独,自然与生命,真实,美,等等,是人们对永恒的探索。《人与永恒》,用奇妙的文字排列组合竟渗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谛。
定理一:幸福是一种一开始人人都自以为能够得到,最后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
定理二: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痛苦的。
定理三: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痛苦。
对我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我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终点无非就是一个终结,但我还是在寻找,寻找生活中属于我的幸福,当让有时也会迷路,敲了敲痛苦家的门。高三的我会因为作业写到很晚而发出一种无名怒火,仇视时间的催促和高考的审查。我会因为一次考试的成绩不好而担心一周。我会因为一大早起来带着瞌睡,顶着寒冷上学而抱怨。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种人都不承认现实中存在幸福。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与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
幸福会藏在未来引领我们去寻找他,但当我们匆匆走过后,去发现幸福只能在记忆中找到。难道幸福这么难得到吗?还是我们普遍善于舍弃呢?珍惜身边的幸福,那是我们拥有的最大财富。幸福与痛苦交替的生活,是我们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我的前方或易或难,我会努力去感受——幸福与痛苦存在的那种充实!
最近看了周国平的《人与永恒》,感触良多,我很欣赏他的作风,这是一个人独特的风格。这本书全是用散文随笔的形式写出来的,其中的道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那种异乎寻常的质朴和真实。他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所表现出来的朴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欢这种朴素的感觉。我不喜欢太多的争吵,我喜欢平静的生活,与其浪费时间争吵,倒还不如在争吵的时候腾出时间来寻求真理。
永恒火焰读后感篇五
四星给的有点勉强,不知道是原著的原因还是译者的原因,感觉这一部有点风格迥异,关于sex的描写要么点到为止,要么戛然而止,一些支线人物也没有交代结局,英西大海战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双方好像就是简单的比划了几下)。总的感觉就是可能被译者删掉了很多内容(篇幅上好像也较前两部短了很多)。当然,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章节之后内德的内心世界描写,以及全文的尾声部分,都很有味道。
这一部的核心价值大概就是“宽容”二字,无论信奉天主教、新教,还是作为清教徒,信仰本身并不应作为打压、排除异己的理由,否则就只能算是披着华丽外衣的魔鬼。内德用一生感悟了这一点,他深知自己效劳的伊丽莎白女王也远非圣贤,与罗洛等人的区别,大概就在于内德心怀人性的“宽容”。从情感上说,西维尔对内德过往的宽容,也是他们两个人以及玛格丽能够幸福的度过一段宝贵时光的关键。
王桥已经不再是这一部的主要舞台,教堂、菲利普的墓园、凯瑞丝天使般的雕像,只是隐约出现过几次,历史和血脉始终在传承,但更多的是对开放世界的交流和接纳。
时间会改变很多,但也有许多东西难以改变。它可以把贝拉从动人少女变成“老妇人”,但不能改变巴尼和贝拉之间的一夜深情;可以把西维尔家的书店变成肉铺,却不能改变内德对她的深爱和眷恋。
许多动人的故事都会随着故事里的人物化为尘埃,但似乎又会在某个地方保存着、重复着。
永恒火焰读后感篇六
死亡向来是中华文化所避讳的话题。季路曾问孔子关于死的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他不信鬼神,专注于人世间的事物,不把注意力放在死后,其本质是对死亡的回避。周国平说:“西方的哲人大约会倒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一语道破中西哲学分野所在。
哲人与诗人不同。诗人往往直抒死之悲哀,发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感慨。哲人不满足于此,较之悲叹,他们更希望通过理性剖析死的本质。对于他们来说,要排除死亡的困扰,不能靠抒情,而要靠智慧。所以,凡是对死亡问题进行思考的哲学家,无一不试图规划出面对死亡正确及理智的态度。当这种态度被构建得基本完善,也就成了一种思想。
例如功利主义。它主张追求“比较大幸福”——既然死无法避免,就不必去考虑,重要的是好好活着,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是比较明智的态度。伊壁鸠鲁说:“死于我们无关。”“我们活着时,死尚未来临;死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因而死与生者和死者都无关。”他提出,我们应当从对死亡的恐惧中解放出来,“既不厌恶生存,也不畏惧死亡”,享受人生的快乐。中国儒家学派尽人事、听天命的主张亦属此类。总而言之,重生轻死,乐生安死。这样理智的现实的态度为多数哲学家所倡导,也易于为一般人所接受。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人出生之时赋予他一切,比较后又差遣死亡将其全盘夺走。任何人免不了一死——这常使人有一种近乎残酷的安慰。假如情形倒过来:人皆不死,独我亡,那他一定会觉得很不公平,痛苦会因嫉妒和委屈增加数倍。除了英雄主义的自愿牺牲,共同受难比单独受难更难以忍受。人的灵魂被平分成两半,一方面,他渴望永生;另一方面,他又迫于终有一死的肉体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不少的君王都曾寻求过“长生不老药”,想以此达到永生。
那永生是否值得向往?事实上,这个问题并未被比较早沉思死亡问题的哲学家漏过。卢克莱修说:“我们永远生存和活动在同样事物之间,即使我们再活下去,也不能铸造出新的快乐。”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循环往复的,一个人在此时或几千年后看到的同样事物,对他来说没什么两样。天下将不会有新东西,永生不值得向往,且是荒谬的。
死亡像太阳般不可直视。然而,即使扭头不去看它,我们仍然知道它存在着,感觉到它正步步逼近,将它的可怕阴影投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寸。死亡迫人思考,因为它是世上比较确凿无疑的事实,它不可避免。但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又会觉得不可思议——人人都会被投下这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怎能让人无动于衷呢?人生的终点是死,而死又意味着生前意志的虚无,那人生岂非是虚无?是,也不是。对于历史,个人的意义接近于无;但对于个人,历史的意义也接近于无。在历史面前,个人何其渺小;在个人面前,自我却是一切。
如果能像功利主义那样不去想死亡,或是把它当成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倒不失为一种准幸福境界。遗憾的是,这一点除了愚者及历尽沧桑的智者,很难做到。一个人如果曾因想到死亡而感到真正的绝望,他的灵魂深处从此会留下几乎不愈的创伤。
像死亡般的无感状态绝不能说是幸福。世上一切美好,都是以有感觉为前提。人之所以恋生,正是因为活着能感受到周围世界带给他的各种感受。人之所以厌恶死,也是因为死剥夺了他感受这一切的可能。死不是长睡,而是永远不在场。
死亡是个体意识的毁灭。倘非自欺欺人,从中绝找不出正面的价值来。然而,思考死却有价值。它能让人以超脱的心态面对世事。
向死而生,生才有意义。
永恒火焰读后感篇七
《永恒的终结》是艾萨克·阿西莫夫最早在1955年完成的小说,奇怪的是,60年来,国内从未出版过该作品的中文版。正如随后附上的国外读者的评论,其中提到,阿西莫夫的基地和机器人系列出尽了风头,多少掩盖了他其他杰作的光芒。中国读者错过了整整六十年的这本书,却当之无愧的,是一个关于时间旅行的绝佳文本,是代表了阿西莫夫最高水准的一部作品,同样这部作品也是20世纪科幻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贴几段国外读者诚恳的评价:
1、阿西莫夫的基地和机器人系列作品盛名之下出尽风头,多少掩盖了他其他杰作的光芒,尤其是《永恒的终结》,这本书很难找到。在这本书中,阿西莫夫有意识地开始探索时间旅行的经典悖论——这个众多科幻小说无法摆脱的魔咒。
2、这本书科幻迷们都不应该错过。可能这本书有点难找到,但是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3、阿西莫夫用审视的目光看待我们这个世界的演变,然后他介绍了这个叫做永恒时空的组织,这个组织的目的在于通过在过去和未来的时空节点灵活地调整现实,修正人类所犯的错误,从而保障人类社会的存续。顺带着,他有趣地挖掘了在几个世纪社会风俗不断变化的期间,人类天性亘古不变的一些基本层面(比如竞争意识、动机和爱)。
4、除了基地、帝国或者机器人系列,阿西莫夫其他作品不太有名。这本书,不需要理由,完全值得一读,这样你就能知道撇开基地和机器人,阿西莫夫的能耐有多大了。
5、读这本书吧,如果你爱科幻的话。读这本书吧,如果你喜欢读超出意料的文字,这个故事的情节发展时不时可以给你一巴掌,请毫不犹豫读这本小说。如果你正在寻找一部杰出的作品,你也可以读这本书。机器人、银河帝国、基地系列的粉丝们,你们可以在这本书读出那些系列里的某些元素,即使《永恒的终结》与这些文本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6、通过这本书,阿西莫夫想要表达的是:正如孩子是在不断地摔倒之后才学会走路的,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后的.终极就是:熊彼特式的野心驱动、不畏惧失败、积极进取、勇于冒险创新的精神。但如果我们被保护着从不犯错,的确可能避免了一些悲剧,但是全人类却会越来越呆板无趣,趋近于灭亡。不管怎样,《永恒的终结》都是阿西莫夫最高水准的科幻小说,而这本书为什么那么默默无闻就更说不通了。一定要读这本书,你一定不会失望的!
笔者选取的国外读者的评价客观,理性,典型,值得参考。
借这些评价,我是想说,没错:女士们,先生们,世界上只有一个阿西莫夫。世界上也只有一本《永恒的终结》。
这是唯一一本阿西莫夫创作的关于时间旅行的小说,请毫不犹豫地读这本你已经错过了60年的经典吧。
永恒火焰读后感篇八
与唐涛甫老先生有三面之缘。印象中,他是个开朗健谈,精神矍烁的老前辈。
初次见面在围头金沙湾的诗歌朗诵会上。因缘际会,唐老不因我是文学新人而冷落。席上非常热情地招呼我们一群人尽情用餐,并且招朋唤友,聊得不亦乐乎。
在那次初见后,一位经历丰富,能说会道,小说创作颇丰的文学前辈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过唐老的名片,得知他是晋江市华侨联合会(池店分会)副主席,我更是肃然起敬。我在心里暗暗思忖:以后若有近一步相处的机会,必将好好向他讨教小说该如何把脉,才会使创作更加丰满,富有时代气息。
只是,我没有想到,自那次相聚会,以后的几次文学活动,皆无缘再看到唐老谈笑风生的模样。
第二次见面是在炮哥的《夏季风》新书发布会上。久别重逢,我心里自是无比激动。只是,他早已忘了我是谁,我们也没有进一步的交集。在这次会议上,我透过他的发言,了解到他与炮哥“不打不相识”的特别情谊。看到两位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居然可以成为志趣相投的好友,真令我大开眼界。
第三次见面还是在炮哥组织的周末聚会上。那是一次轻松愉悦的短途旅游,行程的安排井然有序,内容却相当丰富,我们一行人都觉得非常满意。在这次旅途中,有幸与唐老近一步亲密接触,再次看到他谈笑风生的样子。一路上,他与炮哥形影不离,边走边聊,令人羡慕这份难得的情谊。
正是在这次的旅途中,我们接受了护送唐老回家的光荣任务,并且看到了他那豪华气派的图书小洋楼。由于天色已晚,我们等唐老小心翼翼地拿出自己的三本新书后,便匆匆打道回府了。如果不是如此,我真想亲眼看一看,唐老口中的两万多册藏书。仅是几分钟短暂的逗留,他家里那些无法估价的收藏品,就已足够叫我们惊讶老半天了。
拿着唐老赠送的《祖国永恒》等三本厚厚的新书,我为这位笔耕不辍的老人而敬佩不已。放眼望去,像他这样八十高龄的老人,还长期一边工作,一边写作的人绝对不多。
从“祖国永恒”这四个银色的大字可以探出作者拳拳的爱国心。作为一位久经风雨的归国华侨,他并没有埋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而是一次次摔倒后再爬起,坚强地战胜命运对自己的一次次挑战,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归侨作家。
打开这本时间跨度长,内容跨度广的新书,我在作者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冷静沉着,时而细腻深情,时而悲痛欲绝的文字里,看到了一位令人尊重的文学前辈。
唐老的身份极其特殊,曾经当过老师、记者,也曾下过海,经过商。“敢为天下先”的他因其不折不饶、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创业精神,而被评为“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其先进事迹更是编入《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奋斗史》。听他说起自己当年的光荣事迹,满脸的自豪与欣慰,我也跟着激动起来。
唐老先生特别擅长写人。他能够熟练地驾驭各种体裁的写作,不仅把散文当成小说来写,还写得有血有肉,有滋有味。他的写作功底深厚,语言千锤百炼,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叫人印象深刻。
他写到的几位海外华侨唐文良先生、林玉燕女士,旅菲书法家陈敦三先生,香港富来佳国际贸易公司董事长洪秀若女士,都让我特别敬重。这些身居他国的华侨,因为心系祖国,情牵家乡,在功成名就后毅然回国投资建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了绵薄之力。
拳拳爱国心,在作家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下放大凸显。诗意的语言,完整的框架,流畅的叙述,让作家每次的旅途都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留住我们的根》通过一曲《把根留住》满腔深情地演绎了那些身居海外,却心系祖国的华侨们的颗颗爱国心。在《奉献爱心的祖父》里,我们看到的是勤劳勇敢的华侨终生信奉的“慈善”二字。《一颗赤诚的中国心》与《依然澎湃着一颗中国心》两篇文章主题相同,写作手法却各异。前者以简练明亮的文字介绍了朱海庭先生在移居菲律宾后,如何艰难创业,最终挑起社会公益活动的重担,为了维护乡亲的权益,四处奔波的感人事迹。后者则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详细地介绍了在经历过不公的待遇后却依然恋恋不忘生他养他的家乡,在年近古稀依然把余热温暖着家乡的施天恩先生。
涓涓的恋乡情,更是在作家清新自然的文字下潺潺流淌。走进作家《集结着散开的往事》,我们可以看到他那一段至今仍会感到遗憾及悔恨的往事。在《征战清流山区》的日子里,作者把一腔心事寄情于第二故乡山水,渴望在山区奉献自己的青春,企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在“穿越暴风雨”的日子里,作者难忘在艰难的岁月里,那陪伴着自己度过漫漫长夜的灯光。正是这微弱的灯光照耀着他,让他明白“到富思源,富而思进”的道理。关于“面线糊”的记忆,唤醒了我们关于童年时光的温馨回忆。这些文章篇幅短小,文字朴实,情感质朴,折射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关这一方面的文字,更偏像于杂文了。
关于大自然的感悟,作家也是颇有自己的一番见解。或许是走过的地方太多了,以致于他顾不上欣赏自己家乡的美景。可当他真的走进玉华洞时,却被这里的鬼斧神工吸引住了。华丽诗意的描述,让我们对玉华洞的神韵有了更深的理解。关于宝岛的礼赞,在动人的传说中缓缓展开。我虽还没有去过台湾,却能够在作家细致精湛的文字下一饱眼福,也算是一种享受了。
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如果沉淀成一笔财富,那么,这财富将对他的文学创作有所帮助。看完唐老先生的这本《祖国永恒》,我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正是因为心中始终怀有对祖国的挚爱之情,他才能够坦然地接受命运的不公,勇敢地面对生命中的各种挫折,从容不迫地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康庄大道。
一个人只要心中有信仰,有足够的毅力去克服困难,并且能够坚持不懈地保持初心,不忘根本,那么,他就能够顺利地登上成功的殿堂。
永恒火焰读后感篇九
书,这个字我们并不陌生,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它。而书,也是我们人类忠实的好朋友。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欢迎阅读。
还是清晨,太阳都还没起床,但我早已睡意全无。
打开台灯,倚在床头,刺眼的光线把我的书桌照得一览无遗。昨天刚借的书《永恒的天使》静静地躺在桌面上,封面被照得闪闪发亮,闪烁着绚丽的光芒。几乎没犹豫,我翻开了它,走进了它的世界,做了一回忠实的伴侣。
这是个美丽又略带哀伤的故事:天使元亚不惜牺牲自己,救出了王子,但她那还没完全散去的灵气化做了人间的女婴。可女婴极度虚弱,频临死亡。老天使十分悲伤,不停地哭泣。那泪痕中显现出了指引之路——到古埃及寻找能使人复活的荷鲁斯之眼。于是苏浅浅一行到了古埃及,战胜重重困难后终于得到了荷鲁斯之眼,赶回人间。可女婴已死亡。但元亚爱的不朽精神通过荷鲁斯之眼植根到了苏浅浅的生命里,化成了永恒的爱,永恒的精神。
是啊,尽管元亚已经离去,但是那属于元亚的精神却因为爱而不朽。
是爱,将生命串联;是爱,让世界和平!
是爱,让苏浅浅他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闪电为了家人的安全克服了种种恐惧,做了阿匹斯的祭品。罗大勇在被猎犬不断地攻击下,依旧死死地拉住吊桥让苏浅浅他们免受灾难;在被甲虫困死的情况下,打开布条用血肉来吸引甲虫,再次把他们带出困境。元亚和雪人精灵辛生牺牲了自己就出了光明的王子,唤回了人间的春天。
这一切不都始于爱么?
“爱,是不朽的……”望着窗外的屡屡晨光,我喃喃自语。
永恒火焰读后感篇十
幸福会藏在未来引领我们去寻找他,但当我们匆匆走过后,去发现幸福只能在记忆中找到。难道幸福这么难得到吗?还是我们普遍善于舍弃呢?珍惜身边的幸福,那是我们拥有的最大财富。幸福与痛苦交替的生活,是我们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我的前方或易或难,我会努力去感受——幸福与痛苦存在的那种充实!
提笔之前,我重温了一遍周国平先生的《人与永恒》。这是他早期的一本书,是他在研究尼采的同时,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起文笔随性,文字朴实。细细品来,觉得意义深刻。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散发出如此芳香凛冽的人生真谛,正如“哲学家生活在永恒中,诗人生活在瞬时中,他们都不会老”。
在世界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展现了人生意义探求的广阔领域,生与死,爱与孤独,自然与生命,真实,美,等等,无不是人与永恒相沟通的形式与体验。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
从生到死,人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人会遇见不同的路途风景,但人的情绪大多是相似的:快乐与悲伤,程度的不同只在于两者的界限区分不同,就这样形成两种人,乐观者与悲观者。对我们年轻人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我们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生”在脚下延续,“意义”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脚印里,始终遍寻不见。但我始终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级,就足够。
爱是人生最美的梦,爱情一直是不朽的传说。人类想要幸福,把“爱情”当作终极象征的幸福,但世间好多的爱都不幸福,要么是难成眷属的无奈,要么是终成眷属后的厌倦,就如庄子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却让人厌倦到老;相忘于江湖,却让人怀念到哭。爱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股涓涓细流,时间在走,一切在变。没有什么人什么事会静止不动地等在原地。拥有的时候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时候要懂得忘记,再铭记于心的曾经也只是过去,过去在去。回忆始终是时光赠予的最好的礼物,带着这份礼物,可以微笑着往前走。
爱与孤独一直是个矛盾,人怕孤独,这是大多数人的宿命。宿命的原因在于他们不理解孤独,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理解孤独的人学会珍惜自己,能领悟人生根本性孤独的人,便已经站到了一切人间欢爱的上方,不会ml的奴隶,不会丢失自己。对人生深刻的感受大多是自我意识的产物,很难让别人懂你所懂,想你所想。所以,学会孤独,学会与自己交谈,听自己说话,就这样学会深刻。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知。理解孤独的人,内心会冷暖自知,会眼神清亮,是一种智慧。
这个社会,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大自然遭受破坏。周国平说:“世间最甜美的享受始终是那些最古老的享受。对一个直接面对于大自然和生命的人而言,相对于自然,地理不过是细节;相对于生命,历史不过是细节。”的确,旅游业发展到哪里,就败坏了哪里的自然风景。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周庄的一座小桥上,每个台阶都挤满了人,那场面壮观得让人忘了周庄应有的古韵。“自然”在慢慢丢失,就如人性中的“本真”一样,慢慢丢失。
永恒火焰读后感篇十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一根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关于赞美教师的语言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曾经的自己也带着那么一份美好的憧憬,期盼着自己有一天能成为一名教师。终于,20xx年的8月,我的这个愿望得以实现了。曾经我也悄悄的想过自己成为一名教师之后会是什么样的呢?我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吗?学生们会喜欢我吗?我能教给学生们一些什么知识呢?与书中的新教师一样,刚从师范毕业的时候,我也是怀着这样的理想来到这个岗位。
也曾在心中暗暗的立下志愿,我一定要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一定要成为一位学生喜欢的教师。在实习期的时候,面对比我小不了几岁的高年级孩子,跟他们相处融洽,认为管理孩子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也曾想过自己学了那么多的教育理论知识,读了那么多和教育相关的书籍,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不难吧?直到我成为一名正式教师之后,才发现,原来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还记得刚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学校领导让我教一年级的一个班级,来到这个班级里,看着那40多张天使一般的笑脸,我感觉我终于可以发光发热了。但似乎是应了那句话,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刚参加工作的积极和热情,也一点一点的在这些小调皮的不断惹怒中,慢慢的被磨淡了。曾经想好的那些教育理论和教育手段,似乎也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我开始变得焦急,变得容易发怒。
但自己一个人静下心来的时候,也会对自己说,这样是不对的。从而静下心来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法,后来渐渐的自己也明白了,教育并不是操之过急的事,教育不是揠苗助长,教育也不是工厂制造,教育应该是守望。读读这本《教育心雨》,真的是可以让自己静静心呢。
永恒火焰读后感篇十二
在一座美丽的森林中,住着许多生物。其中有七朵彩云,他们是森林的守护神,在他们的保护下,森林很安宁。
他们喜欢和一只小兔子玩,小兔子是森林里最快乐的一员,她的脸上从来没有悲伤,她的名字叫琪琪。
第二天,七彩云朵来到琪琪家,大喊:“琪琪,开门,我们可以用魔法救你的妈妈!”琪琪终于开了门,脸上尽是惊讶与喜悦。七彩云朵们尽力做出高兴的样子,无奈只是苦笑。琪琪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她太高兴了。七彩云朵们用彩色烟雾包裹住琪琪妈妈,琪琪妈妈脸上的神情渐渐祥和起来。琪琪这才发现,大家的身体越来越小:“你们怎么了!”“琪琪,对不起,以后我们不能一起玩了,你的妈妈很快会好,我们会化作彩虹继续守护这个森林……”云朵们说话的声音渐渐模糊了。琪琪双腿一软。跌坐在地上,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一样落下来:“我不要,我不要妈妈死,也不要你们消失,你们回来!”“真的对不起,再见……”天空响过一阵声音,取而代之的是一场雨,雨过天晴,小兔子琪琪冲出屋子,对着那若隐若现的彩虹大喊:“不,我们的诺言不变,我们永远做朋友,永远!我会每次雨后来看你们,等我离开这个世界,我会踩着彩虹桥去寻找你们的,化作彩虹我们也一起玩!”彩虹闪了一下,算是回应吧!
小兔子琪琪与七朵彩云之间已不需要诺言,在彩云们化身成彩虹的那一刻,他们的友谊已成永恒。
永恒火焰读后感篇十三
友谊,真能万岁吗???!!!
曾经,以为一段友谊可以是一辈子的事,以为友谊可以万岁,但是我为了一段友情的结束,曾痛哭过,也许是年纪还小,体会不到这个世界充满意想不到的变化!
长大了就自然明白:你不变,他会变,他不变,你会变。环境会因着所有变化而变化!
友谊,原来是这般脆弱!
在《现代汉语成语词典》中,对友情与友谊的解释是这样的:友情:朋友的感情。友谊:朋友间的交情。友谊是人类生活与情感的需要,所以,谁能说友谊是无用的呢?在音乐界有一首世界名曲,名叫《友谊地久天长》,它所歌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歌词的内容是这样的: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欢笑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友谊万岁朋友友谊万岁举杯痛饮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我们曾经终日游荡在故乡的青山上我们也曾历尽苦辛到处奔波流浪友谊万岁万岁朋友友谊万岁举杯痛饮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我们也匆匆日逍遥荡桨在微波上当如今已经劳燕分飞愿歌大海重洋我们往日情意相投让我们紧握手让我们来举杯畅饮友谊地久天长。
可是,友谊真的能天长地久吗?
我突然想起以前小学那情同手足的姐妹们。而如今一声“嗨”代替了所有的感情。我们说好了要一起褒“电话粥”的,可等到的却是一冷酷的一声“下次吧!我今天没时间。我在qq上兴高采烈的问你“你今天还开心吗?陪我聊聊天吧!”可你用一句“我要先下了”拒绝了我所有的要求。
想到这儿,我的心在暗暗的流泪。难道这就是真正的友谊吗?我不相信,我们之间的友谊竟会如此短暂。我不相信,友谊竟会是这样的!
或许那并不是真正的友谊,但友谊真的能天长地久吗?
茉茉.友谊万岁。
小学毕业典礼,同学们得了“友谊万岁”。都抱头痛哭。
踏进中学,那曾经悲伤痛哭的'心情早已掉的老远,重新投入新的校园生活,认识一班同声同气的伙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的朋友也越来越多!
有的直到现在仍是好朋友。
有的是点头之交。
有的是过客。
朋友可以很多,有的是朋友的朋友,有的是老同学,有的是刚认识的……。
但有多少个是真心的呢?哪个又是知己的朋友呐?屈指一算,寥寥无几。常常胡思乱想,也许一切是注定了的。
曾经,以为友谊是一辈子的事。友谊万岁,为了友谊的结束,曾痛哭不已。也许年纪还小,体会不到这个世界充满意想不到的变化。长大了就自然明白:你不变,她会变;她不变,你会变。环境会变化生活会变化性格会变化。感情会因着所有变化而变化。
友谊,原来是这般脆弱。
友谊,真能万岁吗?
虽然,将来也许成为末路人……谁会知道?
永恒火焰读后感篇十四
今天,我要谈谈我读周国平先生的哲理随感集——《人与永恒》的一些所思所想。
周国平先生的这本《人与永恒》,乍看之下,有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一是这本书很好读。这个"好读"是从书的结构形式上来说的,这本书不厚,大约260页,分为26个主题。在每一主题又分为若干小节,每一小节里面大都是一句话或者一段话,短的不过十来字,长的也就一百来字,在当今这个社会发展变化飞快,人心浮躁,阅读也越来越"快餐化"的时代。读这样一本书可以说比较轻松容易;二是这本书有点意思。这个"有点意思"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写这本书的作者有点意思。这本书的作者周国平先生,虽然研究的是哲学,但是天性不喜欢做深奥的学问或实际的事务,总是被一些例如生与死、爱与孤独等大而无当的问题所吸引和折磨,欲罢不能,六年里随手写下一些小杂感,每次写完就锁进抽屉,谁也不让看。没想到这些小杂感最后汇总起来,就成了这本书。其次,书的内容有点意思。就像作者说的,"在世间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又是最大的谜。"而且,又由这人与永恒两个最大的谜,派生出了诸如爱与孤独、幸福和痛苦、女人和男人、自然和生命等无穷的人生之谜。上述这些"谜"都是你、我平时日常生活中都会面对、思考的问题,而且作者又赋予文字以自我生命的体验和灵动,读起来既非常亲切,又富于哲理,所以说"有点意思"。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不过因为这本书很好读和有点意思,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不必正襟危坐,好似读教科书或者专业书籍一般,那么严肃。我们可以边喝咖啡,边听音乐,边阅读这本书;也可以躺在草坪上或者在乘坐飞机、火车等旅途中,百无聊赖时,打开这本书进行阅读;也还可以邀请三五好友一起阅读,相互交流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我则更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坐在台灯明亮的书桌前,或者躺在温暖舒适的被窝里,安静用心地去阅读。因为,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能够让我更好地去用心去感受,去思考,与书的作者进行一次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书中的文字、语句以及文字、语句中蕴含的思想、观点和哲理,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生命、社会、自我的探索、思考、感悟的智慧结晶,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实际和实践,用心去体会、去理解、去品读,并转化成自身知识储藏的一部分,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读书的作用。
我们读书,一是为了求知,为了能够尽可能充分地认识这个世界,并改造这个世界;二是为了更好地去体悟和感受生命和人生,获得心灵的滋养和慰藉。人自诩为世间万物的主宰,具有生杀予夺的无上权力和崇高地位。同时,人也很渺小,很脆弱,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不断面临着各种的困扰和迷茫。但是,就像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正因为人是芦苇,所以人很脆弱,很容易被人生的风雨吹弯、压倒;但也正因为人是能思想的芦苇,所以人这一根小小的弱不禁风的芦苇,却又有着强大的思考力和顽强的生命力,用自己的缜密的思维和坚强的意志不断地挺了过来。我在读《人与永恒》的时候,对作者对于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的人及其人生的一些思考认识感触很深,受到了很多的启发。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读书,通过读能够启发、引领自己的思想的书,做一根能思想、会思想、有思想的芦苇,既能像芦苇一样根始终扎在水中的泥土里,认真读书,踏实做人,又能够像芦苇一样眼睛仰望着星空,胸怀理想,目光长远;既有张力,能够随遇而安,明哲保身,又有韧性,在不该低头的时候,始终保持昂首挺胸。可以说,周国平就是这样的一个思考者、思想者和思想的启发、引领者,同时,《人与永恒》就是这样的一本记录思想者的思想历程,并启发、引领我们的思想的好书。
说到这里,我又回想起我与周国平及其写的书相识相伴的过程。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往往希望能够在书中找到我们心中埋藏已久的问题的答案。我在最初读《人与永恒》的时候,心中也有不少的疑惑和问题,也想在书中找到答案。记得当时刚大学毕业,还很懵懂,对人生既充满了憧憬,又有些畏惧,不知道前途命运是怎么样的。于是,就看着目录,随手翻到《人生》这一章。只见作者写道:"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她是一个对我们从一而终的女子。我们不妨尽自己的力量引导她,充实她,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了个什么样子,我们好歹得爱她。"这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就是我必须得对那个从我而终的"女子"终身负责,要全力去让她变得更美好,所以才有了后来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的自己。之后,我的人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有一次,女朋友问我,我怎么才能知道你是最爱我的?我想了半天,没有回答出来,结果女友一气之下扭头走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回去打开书翻到《爱》这一章,恍然大悟。原来"你是看不到我最爱你的时候的情形的,因为我在看不到你的时候才最爱你。"我当时就觉得自己好冤枉。作者也写到了读书。"书籍少的时候,我们往往从一本书中读到许多东西。如今书籍愈来愈多,我们从书中读到的东西却愈来愈少了。"这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一定要多读经典著作和名家名著,多读精品书籍,多读对于自己的人生和工作、事业有益、有用的书籍,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些层次不高、价值较低的书籍上面。
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心中的问题在书中未必能够找到答案,或者我们读的书与我们心中的问题根本没有关系,但是我们仍然去读书。因为——读书,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人生阅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验到我们从未经历过的另一种人生,体会我们未曾经历过的另一种情感,获得我们之前不晓得的知识和经验。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通往远方的长路,那么,书籍就是我们可以借助飞翔的翅膀,它可以带着我们沿着人生之路飞往我们最终想要到达的地方。生命是美好的,我们要在这美好的生命历程中多做一些美好而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们平时不妨多读读书,读一些能够带给我们启发和思考的书,让我们的人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意义。
《人与永恒》中有一句话:"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的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寓于寻求的过程之中。"我想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读书并在于我们最终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思想观点,读书的意义就存在于我们不断读的过程中。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说得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在读书的过程中达到这样忘食乃至忘我的状态和境界,都能够充分获得读书的愉悦和享受。
永恒火焰读后感篇十五
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生与死,爱与孤独,自然与生命,真实,美等等,是人们对永恒的探索。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身边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尤其书中对幸福与痛苦的解说,使我不断的思考。
一直渴望恬淡而平静的生活,不需要欢笑,同样也不会有痛苦;一直害怕遇到障碍,害怕礁岩崛起,狂风大作的海面将我淹没。读了《人与永恒》才突然明白,人生最可悲的,便是生命力的乏弱!
周国平先生通过文字,阐述了自己对自然与生命的理解、看法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虽然只是短小的几段文字,却足以震撼我的心灵,使我不禁对以前的自己产生思考。
我之所以渴望平淡,并非是真正喜欢这种生活,排斥轰轰烈烈的人生,。相反,正是因为我向往精彩的人生,而产生了害怕得不到轰轰烈烈,害怕为此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想法,所以,何不接受平淡,至少这样不会有失败。
我之所以渴望平淡,是怕自己受不住大喜大悲,是怕不再平淡的日子将会承受更多的坎坷磨难。所以,我屈服于平淡,我跪倒在了阻碍面前。是的,我讨厌失败,我害怕阻碍,于是我甘愿让生活化为一汪平静的湖水。但我并没有注意到“生命”这个美丽的词所潜藏的美被就此掩盖了。我们活着,不就是为了时时刻刻体验生活,哪怕辛酸,哪怕刺痛,都是一种丰富的生命之美。欢乐和痛苦才是我们应具备的表情。然而,这样的时候很少,大多数时候,我们倒像是无生命的机械一样活着,没有表情,被一个个巨大的四四方方的盒子笼罩着。我们总生活在眼前,忘记了永恒和无限,忘掉了生命的悲壮和美丽。
“生命”这个词,也许已经有无数的人追寻过他。但他却永远笼罩在一张神秘的面纱下。每个人对生命的认识便为他绘制出了一张张各具特色脸谱。此刻展现在我眼前的一张脸正在告诉你:“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当我感觉到自己的肢体和血管里布满了新鲜的、活跃的生命之时,我的确认为,此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无论我的人生平淡与否,无论我的前方或易或难,我都欣然接受。我会努力去感受——生命力存在的那种充实!
永恒火焰读后感篇十六
j·k·罗琳笔下的哈利告诉我,不仅要做一个勇敢、机智的人,更要做一个勇于担当的人。且不说在比赛过程中的种种惊险,单就哈利和同伴塞德里克一起被带到了伏地魔身旁时,在伏地魔首先杀死了塞德里克的情况下,哈利还是保持沉着冷静,并且机智逃脱了,还把塞德里克的遗体带了回去。如果换成一个普通巫师,那他肯定会“扑通”一声跪倒在伏地魔脚下。哈利•;波特所做的.一切事情,一个普通巫师是不可能完成的。老校长邓布利多曾对哈利说过:“你肩负起了一个成年巫师的重任,并和那些在伏地魔鼎盛时期同他抗争到死的巫师们不相上下!”
看着伏地魔的复活,正如霍格沃茨狩猎场看守、哈利的老师、朋友海格说的:“该来的总归会来……一旦来了,就必须接受。”那么,还有怎样的磨难正等着哈利呢?这就是作者构思的精妙之处,一个悬念刚解开,另一个悬念接踵而至,这就是我爱看哈利波特系列书的原因。它让我爱不释手。
永恒火焰读后感篇十七
最近看了周国平的《人与永恒》,感触良多,我很欣赏他的作风,这是一个人独特的风格。这本书全是用散文随笔的形式写出来的,其中的道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我偏爱那些用随笔、格言、手记等散文形式写作的哲学家,我喜欢徜徉在哲学的散文天地里。这里较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有更多的质朴和自然,更多的直觉和洞见。这里没有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用不着为了体系的需要而拉长或截短活的感觉和思想。
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那种异乎寻常的质朴和真实。学了《世间最美的坟墓》后,更加觉得他的朴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欢这种朴素的感觉。我不喜欢太多的争吵,我喜欢平静的生活,与其浪费时间争吵,倒还不如在争吵的时候腾出时间来寻求真理。
我认为人生的内容是:a+b+c+d+...
人生的结局是:0。
人生的意义是:(a+b+c+d+...)*0=0。
这就是人生的公式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想毫无限制的延长那个加法运算,不厌其长。
也许,意义永远是不确定的。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寓于寻求的过程之中。
人渴望完美而不可得,这种痛苦如何才能解除。
我答道:这种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不完美了。
我心中想:这么一想,痛苦也就解除了。接着又想:完美也失去了。
外倾性格的人容易得到很多朋友,但真朋友总是很少的。内倾者孤独,一旦获得朋友,往往是真的。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是最近的,也是最远的。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在两个人之间,这种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确定的。
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这个界限。但是,一旦这个界限清晰可辨并且严加遵守,那么,交往的全部魅力就丧失了,从此情感退场,理智维持着秩序。在任何两人的交往中,必有一个适合于彼此契合程度的理想距离,越过这个距离,就会引起相斥和反感。
这一点既适用于爱情,也适用于友谊。
我发现越是熟悉的人到最后,话往往是最少的,我不明白原因出在哪里,是出在自己身上,还是对方身上也许,渐渐了解,慢慢熟悉会发现原来没有的矛盾,它就会这样悄无声息的出现,而且是没有任何预兆的。
真正的写作,即完全为自己写作,往往是从写日记开始的。当一个少年人并非出于师长之命,而是自发地写日记时,他就已经意识到并且试图克服生存的虚幻性质了。他需要抵抗生命的流逝,挽留岁月,留下它们曾经存在的确凿证据。
一个真正的写作者不过是一个改不掉写日记的习惯的人罢了,他的全部作品都是变相日记。
是的,我就是一个改不掉写日记习惯的人,我之所以喜欢写文章,就是喜欢写日记,我喜欢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案,也许,将来回过头来看,原来过去的自己竟是那样傻。
永恒火焰读后感篇十八
在万事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
我想,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玄机的谜语。作者认为人、永恒皆为谜,那么书名《人与永恒》为谜面,这本书的内容就是谜底。也许你不理解这个谜的意思,感到过于深奥,作者浅白的语言会带你领悟。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的一本随感集,全书分26个话题,如:人、自然和生命、死、时间和永恒……书中介绍他的语言真实质朴,没有严肃的长篇大论,没有刻意的修饰、雕琢,却字字珠玑、直入人心。
看后,确实如此,本书没有哲学书贯有的深奥、严肃等特征,也不会带给你大彻大悟的心境,更没有大谈哲理,倒恰如一泉小溪,有几分清新的意味,很纯净,能真正流进你的心田,看后让你若有所思,又有一种莫名的释然。
下面就作者的几段随感,谈谈我的理解和感悟吧。
“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点。我爱躺在夜晚的草地上仰望星宿,但我自己不愿做星宿。”这是作者的想法。或许理论上,我们都该倾向于做星宿。但我觉得,我们是人,人分善恶、美丑,人有优点也有缺点,既然人有不同的两面性,那这也决定了人有两种不同的选择。不做星宿不代表我们没有追求和理想,只能代表我们的追求不同。星宿是一种理想,仰望星宿也是一种追求。仰望星宿是一种对美好的向往,仰望它,但不一定要成为它,这未尝不是件好事,人人都向往成为星宿,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否定后者。
“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实,但常常忘记了开花。”这大概就是现在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了。我们急于发展自己,使自己快速成长。这种急切的心情,恰如今天刚破土的新芽,就巴望着明天成为参天的古木,看来极为荒诞。
有人认为开花不重要,它只是为了供人欣赏而已,毫无实用价值,不如果实来的实际,就干脆省去了开花这一过程,直接捧回了果实。在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过程是不可违背自然规律的,跳过任何一个,果实都不完整,也失去了它的价值,任何事物亦如此。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一步一个脚印,学会去等待花开,学会不急不躁地等待自己生命中的果实。
本书的最后提到了永恒这个话题。对于永恒,我们一般理解为两种意思。第一种似乎肤浅了点,就是秦始皇的“长生不老”美梦。想要这种永恒的人,必定终身抱憾。现在这种科学当道的时代,大家都意识到这不可能,这种想法的人少之又少。而第二种,是精神上的永恒。像古代的屈原,近代的林则徐,以及现代的leif。等等,他们的价值从遥远的岁月,传承至今。这种永恒,不惧时光磨洗,历史这个筛子是拦不住的。我想,他们至少会伴着中国人的文明,走到时间尽头。
周国平说:“思得永恒和不思永恒的人都是幸福的。不幸的是那些思而不得的人。”
人和永恒,看似深奥,其实也很简单,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简单真实即永恒。同样,生活简单就迷人,人心简单就幸福。
合上这本书,它依然是个谜,但已不再拥有高深莫测的外衣。
永恒火焰读后感篇十九
打开台灯,倚在床头,刺眼的光线把我的书桌照得一览无遗。昨天刚借的书《永恒的天使》静静地躺在桌面上,封面被照得闪闪发亮,闪烁着绚丽的光芒。几乎没犹豫,我翻开了它,走进了它的世界,做了一回忠实的伴侣。
这是个美丽又略带哀伤的故事:天使元亚不惜牺牲自己,救出了王子,但她那还没完全散去的灵气化做了人间的女婴。可女婴极度虚弱,频临死亡。老天使十分悲伤,不停地哭泣。那泪痕中显现出了指引之路——到古埃及寻找能使人复活的荷鲁斯之眼。于是苏浅浅一行到了古埃及,战胜重重困难后终于得到了荷鲁斯之眼,赶回人间。可女婴已死亡。但元亚爱的不朽精神通过荷鲁斯之眼植根到了苏浅浅的生命里,化成了永恒的爱,永恒的精神。
是啊,尽管元亚已经离去,但是那属于元亚的精神却因为爱而不朽。
是爱,将生命串联;是爱,让世界和平!
是爱,让苏浅浅他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闪电为了家人的安全克服了种种恐惧,做了阿匹斯的祭品。罗大勇在被猎犬不断地攻击下,依旧死死地拉住吊桥让苏浅浅他们免受灾难;在被甲虫困死的情况下,打开布条用血肉来吸引甲虫,再次把他们带出困境。元亚和雪人精灵辛生牺牲了自己就出了光明的王子,唤回了人间的春天。
这一切不都始于爱么?
“爱,是不朽的……”望着窗外的屡屡晨光,我喃喃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