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优秀14篇)
用文字去总结过去的点滴,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人生轨迹。总结应该围绕主题展开,同时突出重点和亮点,不应过多涉及细枝末节。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篇一
登上地球之巅,是王富洲等人的坚定目标,哪怕是历经千险万阻,献出生命。在这种精神驱使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超乎生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非凡精神,正是本文深深打动人的地方。抓住这一点进行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行为,帮助学生迁移到自身的生活中,形成健全的人格,无疑是有益的。另外,团队的合作精神、对科学与理性的尊重、对类似行为进行的反向解读,对多元思考的鼓励,都可进行教学解读。
设计a的处理较常规,抓住内容把握、精神把握、景色描写等三个教学要点,倾向于指导学生从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和重点章节中去作把握。设计b则意在将我们的阅读视线指向一个不太被人关注的群体,关注探险活动中的王连满之类的人物的故事,与《伟大的悲剧》中的奥茨进行比较阅读,体味探险活动中团结协作、为集体而勇于牺牲的可贵精神,这也是决定探险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让学生体会合作的精神。
【教学设计a】。
课前准备:
1、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地理知识。
2、查找关于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活动的有关资料。
3、阅读郭超人长篇通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4、查阅湖北卫视《往事》栏目关于登顶珠峰的节目资料,特别是关于王连满的部分(教师可以提供“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文字材料)。
教学目标:
1、能抓住要点概括登顶的几个阶段。
2、能突出重点,复述故事,从中感受登山运动员的英雄气概。
3、体会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
导入: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而在1960年,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登顶的气概。(可出示相关图片)。
一、整体阅读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按一定的顺序理清运动员登顶主峰的几个阶段,分别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参考概括:1)登山队出发;2)运用人梯战术突击第二台阶;3)留下刘连满,三人继续登顶;4)三人无氧攀登,登顶成功。)。
2、有针对性地快速浏览部分章节,小组讨论完成:
(1)登山队登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明确:寒冷、缺氧、虚弱、黑夜)。
(2)他们是如何克服的?(明确:依靠顽强的毅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片段品读体味。
1、选择自己认为最感人的段落,进行复述。要求:能体现出自己认为最感人的特点(可参照上述二、2的问题),能体现出运动员的英雄气概,能做到详略兼顾。
2、5分钟反复默读体会你认为最感人的部分。
3、默读写王连满的段落,思考:文章集中写了王连满哪些事例?你觉得王连满是怎样一个人?文章为什么单用了两个段落来突出写他一个人?(明确:写了三件事:甘当人梯;放弃登顶;留下氧气。他是一个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人。王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单写他,是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精神风貌。)。
4、文章最后以“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一句戛然而止,读后总觉得言犹未止,意犹未尽,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会呢?那么,请你把觉得还应该说的话,还应该写的文字,接着补充出来。(教师提示:可着重写出登顶成功后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三、景色描写赏读。
1、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景色描写,读一读,想一想这些景色描写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教师提示:本文的写景,一类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队员的精神;另一类是写景色的美丽,既烘托队员美好的追求,又带给读者美的享受,调节阅读的情绪。)。
2、找出《伟大的悲剧》中你欣赏的景物描写,小组交流,进一步品味它的作用。
3、模仿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抓住自己生活周围景物的特点,写一个片段,力图体现人物的情感。
三、作业布置。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篇二
二、登山队员征服“第二台阶”
三、刘满连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团结协作。
活动与探究:
我们人类有史以来总是不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险活动并经常之付出惨重的代价,如北京大学的山鹰社在登山活动中就有几位同学罹难。你认为作为大学生,未来的人才,他们这样做有价值吗?试就人是否应该具有探险精神写一篇文章,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作者邮箱:haizi668@。
[1]。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篇三
二、登山队员征服“第二台阶”
三、刘满连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四、登上顶峰,完成创举。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团结协作。
活动与探究:
我们人类有史以来总是不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险活动并经常之付出惨重的代价,如北京大学的山鹰社在登山活动中就有几位同学罹难。你认为作为大学生,未来的人才,他们这样做有价值吗?试就人是否应该具有探险精神写一篇文章,并与同学交流。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篇四
二、登山队员征服“第二台阶”
三、刘满连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团结协作。
活动与探究:
我们人类有史以来总是不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险活动并经常之付出惨重的代价,如2002年北京大学的山鹰社在登山活动中就有几位同学罹难。你认为作为大学生,未来的人才,他们这样做有价值吗?试就人是否应该具有探险精神写一篇文章,并与同学交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篇五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有必要先大致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内容。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这是我国当时登山史的新高度。5月2日,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8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带”的征服,第二天晚上,他们战胜了被认为不可征服的“第二台阶”,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胜利地“超额”完成了第三次适应性行军任务。
5月24日上午,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
整体把握这篇课文,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单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珠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几位冲顶的队员是所有队员中的佼佼者。)登山活动与其他探险活动相比,其集体协作精神显得尤其重要。为了队友的成功,还要有勇气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这样一个明显的例子。
登顶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着意描写的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而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于队员的严峻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为此,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总结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还重点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将是必胜的。
二、问题研究。
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篇六
生:珠穆朗玛峰。
师:“巅”是什么意思。
生:最高点。
生:山顶。
(生利用投影仪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珠穆朗玛峰的材料)。
师:刚才有四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了珠穆朗玛峰的有关情况,非常好。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一直是人类想要证明攀登能力的圣地。50年来,有许多人登上了雄伟的珠穆朗玛峰,也有许多人失败了,甚至长眠在了那里,但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自我的挑战。1960年,中国登山运动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人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第三支登山队。本文所描写的,正是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350米最艰苦、最惊险的那段经历。今天,让我们一起重走那条艰苦卓绝的登山之路。下面我们打开课本,快速阅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过程。注意搜集筛选主要信息。
(生看书思考)。
师:哪位同学来试着概述一下?
生:北京时间上午9:30,年轻的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四人向珠穆朗玛峰最后的380米高度冲击。他们为了减轻背上的负担把不用的物品都抛弃了,只带着几件重要的物品往上攀登。他们走了两个钟头才上升了70米,这时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们不畏艰辛、坚持前进。刘连满在前面开路,非常坚强,爬了几次跌倒几次,他还是继续开路。在接近顶部最后三米的地方,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忽然他灵机一动,用搭人梯的方法把三个人送上岩顶。攀登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他们在天色特别黑、寒风呼啸着这种环境中继续前进。但是前一阶段花费时间过长,背上氧气筒的容量不多。刘连满因过度疲劳身体非常弱,但仍坚持前进。恶劣的环境没有打倒他们的意志,他们奋勇前进,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让刘连满留下来,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上顶峰。刘连满怕拖累战友,给战友写了一封信,告诉战友自己的氧气筒里还有点氧,留给他们胜利归来用。与此同时王富洲、贡布、屈银华艰难的前进,他们翻过两座石岩,又登上一座雪坡。贡布在前面开路。最后王富洲坚持为大家开出一条前进的道路。他们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三人的氧气已用完,风也渐渐小了,对攀登十分有利。他们抛掉背上的氧气筒,大胆而果断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在严重缺氧的情况下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继续朝顶峰走去,越过东面一段雪坡后,三人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师:刚才我们听了田阳的叙述,基本上是把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说完整了,但在她概括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吗?概述得怎么样?大家评价一下。(田阳自己举手)你先自己评价一下。
生:(田阳自己)我觉得我概述得非常罗嗦,既然概述就应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而我说得太多了。
生:有的地方用一句话就概述出来,她用了好几句话才概述出来。
师:对,概括得不够简洁。我们来练习一下如何概述内容。田阳在概述第二台阶时她说得比较多,大家看看怎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从哪开始写第二台阶的,大家找一找。
生:第4自然段。
师:到哪写他们攀登上去了?
生:第8自然段。
生:在攀登第二台阶之前他们大约走了两个钟头才上升了70米。这时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冒着严寒艰难的行军,在接近顶部最后三米的地方,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他们采用搭人梯的方法最终爬了上去。他们攀登第二台阶共花费五个多小时。
(生四人一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发表你们交流后的结果。
生:缺氧、体力下降、地理环境恶劣。
生:我们组想给他们组补充,还有天气恶劣dd有暴风雪、冷、天黑。
师:同学说得都非常好,这些困难他们又靠什么克服的呢?
生:无畏的精神、顽强的意志。
生:爱国的精神,他们想为祖国争光。
生:有信心有勇气、团结协作。
生:奋勇向前的精神。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归纳了这么多,总之一句话,这是精神的力量,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让他们克服了困难。在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精神?快速阅读,圈点批注。
(生快速阅读,圈点批注)。
生:在文中175页第6自然段,“这时,刘连满走在前面开路。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刘连满一连爬了四次,跌落了四次,累得他全身像散了架一样。”这体现了他顽强的意志。
生:第16自然段,体现了团结的力量。
生:181页第22自然段,“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继续朝顶峰走去。”这是团结协作的精神。
生:第19自然段,体现了他们意志顽强、奋勇前进的精神。
生:第11自然段,体现了刘连满的意志顽强。
生:175页第3自然段,“他们一两一两地计算,抛弃了一切暂时不用的物品,只携带氧气筒、防寒睡袋、铅笔、日记本、电影摄影机和登山队委托他们带到顶峰的一面五星红旗。”从这可以看出他们的爱国精神。
生:第12自然段,“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为了完成人民的委托,为了在喜马拉雅漫长的雨季到来之前最后一个好天气的周期内登上顶峰,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继续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从这也能看出他们爱国精神和奋勇前进的精神。
(生四人一组讨论)。
师:好,就讨论到这。哪个小组先说说?
生:175页第6自然段是详写。
师:这一段详写?写了什么?
生:写的是刘连满的顽强意志。
师:大家说是吗?
生:不是。
生:在如何攀登第二台阶时详写了。
生:从第9段到15段写刘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也是详写。
师:在哪略写的?
生:最后十米攀登的过程写得比较简略。
生:略写。
师:可以说这篇文章详略得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详写的地方可以突出刘连满的优秀品质,略写一带而过。
生:(齐声)好!
师:我们大多数学生不会遇到四位登山运动员所遇到的困难,因为能够攀登主峰的人毕竟是少数,但在我们生活中是不是也会遇到像攀登珠峰那样的困难呢?如果我们遇到了这样的困难,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如果你们愿意,请结合你们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谈谈你们的体会和感想。
生:学习的时候不想学了,非常的累。这时候就要用顽强的意志克服这种懒惰的想法,继续学习,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师:那你从登山队员身上汲取了什么精神?
生:顽强的意志。
师:非常好。还有哪位同学谈谈?
生: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总怕自己回答得不对,怕同学笑话自己。其实不应该有这样的心理,要相信自己,要有勇气。
师:很好,你学到的是做人要有信心、有勇气。还有哪位同学谈谈?
生:比如说打篮球吧!一个人打不好,两个人也打不好,是靠大家的力量才能打好。这让我懂得了和同学要团结协作。
生:(齐声)是。
师:还有谁想说吗?
(生沉默)。
生: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这种爱国精神,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以后为我们的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想,课下把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写在日记本上。课下我让你们小组合作搜集国际上或我国在探险上取得的重大成就或探险故事,下面请小组派出代表介绍一下你们搜集到的文章。
(各小组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材料)。
师:同学们搜集的材料非常丰富,我也搜集到一篇文章,参与到你们的交流中来。我推荐的文章题目是《珠穆朗玛峰南北大跨越是史无前例的》,这是另一篇记录征服世界最高峰的文章,是一篇完全记实的文章。作者就是参与者之一,记事简洁、紧凑,扣人心弦。希望大家在课下互相交流,拓宽我们的视野并每人写一篇读书笔记。
师:中国登山队员以自己大无畏的精神成功登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的奇迹,向世人表现出中国人的豪气和强烈的集体协作精神、崇高的奉献精神,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为了心中的梦想,你也去努力吧,去攀登你的理想之巅吧。
附:教学反思。
我认为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足之处在于:我让学生找在文中哪些地方体现英雄的精神时对学生引导的不够,学生提取课文内容的要点不够准确,有的说:“一整段都说明了英雄的某一种精神”。我认为应该引导学生让他说准确,可以到某一句话,甚至是某一词语。还有在讲文章写法时,我有些过急,没有很好的去倾听学生的看法,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使学生被动的接受,没有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者。我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做好语文教学工作。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篇七
一、导入·。
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读题。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文章先从题目读起。
2、板书课题——释“巅”。
3、怎么读——节奏、重音、语气——生读。
4、补题: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8848.13米]。
快速默读,概述文章内容。
1、不看材料在题目前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课文内容:
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登上”背后的故事,复述印象最为深刻,最令你感动的细节?(五分钟准备)先同桌互述,再相互交流,推选代表复述(男女各一名,视情况)。
[可能的过渡]——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连满,作者花了许多笔墨集中描写他。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有(6)(7)(11)(14)(15)(16)。
关于刘连满的对话。
1、男女生读相关文字,作者的哪些语言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讨论]a、对比式写法;b、内心独白;c、其他。
2、刘连满最后并没有登上珠峰,作者为什么花大笔墨写他?(作者是不是有点不知轻重?)。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1)他遇到的困难也就是其他队员遇到的困难如——寒冷、黑夜、缺氧;。
(2)他身上体现着登山英雄们的精神风貌——意志、毅力、团结、牺牲等;(教师小结:所以文章表现的不只是其他三人登山的胜利,或是他们四个人的胜利,也不只是这次登山活动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的胜利,而是集体的胜利和祖国的胜利,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3)使事件叙述有详有略,用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
(4)他在整个攀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等。
探讨探险的意义。
1、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大学生不具有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不应该参与这种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他们这是拿生命开玩笑。持赞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登山运动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应该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参加登山也是未尝不可的。
2、你怎么看?
3、我们听一听别人怎么说:
别因为山难而丧失山鹰的精神。
我们不能因为这次事故的发生,就把山鹰社存在的必要性完全抹杀,更不能把他们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行动归结为无谓的青春冲动,如果我们因噎废食,那么,我们不但失去了几个优秀的孩子,我们还会失去冒险的勇气、探索的精神和征服的渴望。我们不能失去这些精神财富,就像我们不能失去那些雏鹰一样。
——蔡方华,《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珍惜生命。
现在在年轻人当中比较流行户外运动、探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么做,觉得是一种时尚,觉得很刺激,或者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承认。但我希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加重视生命,爱惜生命,能够时时刻刻注意到这一点,否则会让你的亲人感到难过。
——王新宇,中央电视台记者。
要懂得知难而退。
人们往往把登上某某峰顶之类的具体目标看得过分重要,当成了探险的目的本身,于是就和自己过不去了,在制定目标时但求危险最大化,在实现不了目标时也不肯知难而退。探险的最高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其前提是要保存生命,因此,对于可预测的危险理应防备,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牺牲。
——周国平,著名作家。
登山要尽量避免危险。
登山本来就是危险系数很大的一项活动,任何看似细小的疏忽或错误,都可能酿成悲剧。
热爱登山的人,一定都曾思考过危险甚至死亡的问题。可是,真正的登山者,绝不是轻率对待自己生命的人,相反,他们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危险发生的可能。
——次洛?国家登山队教练。
小结。
探险既是人类对求知世界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遏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我们应不断武装自己,去探寻无穷的未知世界!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篇八
教材分析:
《登上地球之巅》是初一新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教材是以“探险”为主题编排的,第一篇是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讲述的是探险家斯克特等人南极探险归途中全军覆没的壮举;第二篇《荒岛余生》讲的是鲁滨孙荒岛求生的故事。这些有关探险的课文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的精神。《登上地球之巅》是郭超人写的一篇新闻报道。作者作为当年的随队记者,真实的纪录了1960年我国登山队员历尽千辛万险第一次从珠峰北坡登上地球之巅的经过。课文节选的是王富洲等四名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感人事迹。读这篇真实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报道,我们不能不为英雄们的精神而感佩,不能不为英雄们的人格而震撼!在飞鸟不至的地球之巅,在千年冰雪、万丈巉岩的珠峰之上,在英雄们面临生与死的抉择之时,我们真正懂得了神圣、伟大与崇高的内涵。是的,这篇用生命写成的英雄的故事,这次以生命完成的人类的创举,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辉,蕴含着无穷的精神力量。登山英雄们勇于探险的精神、敢于奉献的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的绝好教材。而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使这篇报道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教学重点。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根据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快速默读,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是教学的重点之一。通过阅读,感悟登山英雄的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挑战、勇于探索的精神也应是教学的重点所在。
教学难点。
揣摩重点语句,体会环景描写的作用以及学习课文详略得当、选材典型,表达方式多样的写作技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速读课文,抓取主要信息感书课文内容,把握主旨。
赏读精彩语段,感悟英雄精神。
学习写作技巧:选材典型,环境描写,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计划:1课时。
预习指导。
1.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词,注音释义。
2.浏览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珠峰的经过。
3.提出疑难问题。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有关珠峰及登山队员登山的图片,营造情境。
二、感知入情。
1.指导速读方法,让学生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概述内容,把握主旨。
检测速读效果:科文写了哪些人的感人故事?最令你感动的人物是谁?
2.合作探究。
登山队员在突击登峰遇到的致命困难有哪些?
你认为登山勇士成功登上地球之巅的原因有哪些?
三、赏读移情。
1.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些语段?请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感受。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研读课文,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同身受,与作者产生共鸣,为登山健儿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乐观精神而感动。
2.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以上问题通过读文探究,小组讨论,使学生明白文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了气氛,使读者身临其境,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英雄气魄。使学生懂得写景是为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服务的。
四、小结——你认为本文有哪些写作技巧值得你借鉴?
1.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2.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
小组交流,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拓展激情。
出示有关图片及文字材料,让学生了解英雄们的有关情况,更增敬慕之情。
六、写作练笔——请以“感动”为题,抒写你本节课的所闻所感。
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以写激情。
(板书设计略)。
注:没有新作,发篇旧作吧。这是四年前参加新课程改革说课比赛时的稿子,反思旧时影子,感觉出当年改革的激情,也发现了教学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注重用语文的理念教语文,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反观过去,会看到自己在成长!
朋友,清明节放假,我要远行,暂别朋友。
祝假日一切都好!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篇九
1、积累词语。
2、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3、了解人类特别是中国人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1、练习快速默读法,概括课文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培养探险的勇气。
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叙事有详有略,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3、学习我国登山队员的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理解作者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与我国登山队员征服珠峰的探险的资料。
教师:也要准备相应资料,并制作课件。
一课时
领会我国登山健儿团结协作的精神。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最后定格珠峰峰顶的图片。)
登顶的壮举,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登上地球之巅》,随作者一道去了解那激动人心的往事,感受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二、交换资料
学生交换收集的资料,简介珠穆朗玛峰,简介中国登山队员征服珠峰的活动。
三、自由朗读,积累词语
学生自由朗读,疏通字句,标明段序。
教师用多媒体提示学生需要积累的字词:
1、注音
2、释义
(1)砭骨()
(2)履践()
(3)崔巍()
(4)养精蓄锐()
(5)齐心协力()
(6)勇往直前()
学生翻阅工具书明确:
2、(1)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2)踩踏。
(3)形容山高大雄伟。
(4)养,休养。蓄,积蓄。锐,锐气。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5)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6)勇敢地一直往前进。
四、快速默读,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完成下列题目:
(多媒体显示)
1、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过程划分成几个阶段,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
2、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
3、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登山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特别的困难?
4、表现了登山队员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学生独学,后讨论,交流,明确:
1、(参考)(1)登山队出发。
(2)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奔向顶峰。
(4)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5)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6)登山队完成由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
2、(1)征服“第二台阶”;
(2)刘连满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3、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4、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勇于牺牲的精神。
五、复述课文
1、找几个学生分阶段复述。
2、找学生复述全文。(要求有详有略,突出典型事例、典型人物)
六、精读探究
文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难忘?找出来,读一读,并谈谈感受。
1、学生自由发言。学生最感动、最难忘的情节可能有:
(1)在征服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时,刘连满毅然为队友作人梯,尽管眼冒“金花”,两脚颤抖,呼吸沉重,却仍然坚持让队友踩在他的肩膀上爬上去。
(2)刘连满在等待队友登顶返回时,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战友。又担心战友不知道,于是挣扎着艰难地写下一封感人的短信。
2、学生谈感受。(针对上述两个情节)明确:
刘连满身上集中地表现了我国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坚强的意志,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他的行为表现令人崇敬,令人难忘。
七、合作研讨
文中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彩,请找出这些语句,并揣摩其作用。
1、文中写景的语句有: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3)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4)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2、学生相互讨论,各抒已见,积极发言。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内容与中心的关系以及自己的阅读心理两个方面去理解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明确:
(1)渲染登山环境的恶劣,衬托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2)文中用较多笔墨描写美丽的珠峰景色,生动形象,既增强了真实性和感染力,更给人以美感。
八、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确:
既要培养民族的自豪感,树立为民族和祖国争光的远大理想;又要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够站在整个人类进步的高度上肯定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勇于探险的精神和所创造的伟大成就。
九、课堂小结
自然是美丽的,自然是神秘的。只有具备不畏艰险,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才能揭开自然的.奥秘。希望大家学习刘连满等人的精神,在人类探险的道路上为国争光。
组织学生学习本文,无疑应将快速阅读与学习课文叙事有详有略、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作为教学重点。但由于本文所写内容特殊,报道的是我国登山队员征服珠峰,书写世界纪录的伟大创举。所以,相比之下,引导学生学习我国登山队员优秀的精神品质,培养探险的勇气和民族的自豪感这一点,在整个第五单元的课文也都应算是重点。因此,全部的教学活动,从导入到学生交换资料,从整体感知到精读探究,从研讨环境描写的作用到拓展延伸,乃至最后的小结,几乎都是为了落实这一点而展开的,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同时兼顾到了培养快速阅读和精读的读书方法,以及学习文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与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这些教学要点,全面落实了教学目标。从实际上课情况来看,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胃口的。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篇十
登上地球之巅,是王富洲等人的坚定目标,哪怕是历经千险万阻,献出生命。在这种精神驱使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超乎生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非凡精神,正是本文深深打动人的地方。抓住这一点进行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行为,帮助学生迁移到自身的生活中,形成健全的人格,无疑是有益的。另外,团队的合作精神、对科学与理性的尊重、对类似行为进行的反向解读,对多元思考的鼓励,都可进行教学解读。
设计a的处理较常规,抓住内容把握、精神把握、景色描写等三个教学要点,倾向于指导学生从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和重点章节中去作把握。设计b则意在将我们的阅读视线指向一个不太被人关注的群体,关注探险活动中的王连满之类的人物的故事,与《伟大的悲剧》中的奥茨进行比较阅读,体味探险活动中团结协作、为集体而勇于牺牲的可贵精神,这也是决定探险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让学生体会合作的精神。
课前准备:
1、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地理知识。
2、查找关于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活动的有关资料。
3、阅读郭超人长篇通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4、查阅20xx年湖北卫视《往事》栏目关于登顶珠峰的节目资料,特别是关于王连满的部分(教师可以提供“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文字材料)。
教学目标 :
1、能抓住要点概括登顶的几个阶段。
2、能突出重点,复述故事,从中感受登山运动员的英雄气概。
3、体会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 :
导入 :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而在1960年,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登顶的气概。(可出示相关图片)
一、整体阅读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按一定的顺序理清运动员登顶主峰的几个阶段,分别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参考概括:1)登山队出发;2)运用人梯战术突击第二台阶;3)留下刘连满,三人继续登顶;4)三人无氧攀登,登顶成功。)
2、有针对性地快速浏览部分章节,小组讨论完成:
(1)登山队登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明确:寒冷、缺氧、虚弱、黑夜)
(2)他们是如何克服的?(明确:依靠顽强的毅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片段品读体味
1、选择自己认为最感人的段落,进行复述。要求:能体现出自己认为最感人的特点(可参照上述二、2的问题),能体现出运动员的英雄气概,能做到详略兼顾。
2、5分钟反复默读体会你认为最感人的部分。
3、默读写王连满的段落,思考:文章集中写了王连满哪些事例?你觉得王连满是怎样一个人?文章为什么单用了两个段落来突出写他一个人?(明确:写了三件事:甘当人梯;放弃登顶;留下氧气。他是一个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人。王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单写他,是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精神风貌。)
4、文章最后以“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一句戛然而止,读后总觉得言犹未止,意犹未尽,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会呢?那么,请你把觉得还应该说的话,还应该写的文字,接着补充出来。(教师提示:可着重写出登顶成功后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三、景色描写赏读
1、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景色描写,读一读,想一想这些景色描写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教师提示:本文的'写景,一类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队员的精神;另一类是写景色的美丽,既烘托队员美好的追求,又带给读者美的享受,调节阅读的情绪。)
2、找出《伟大的悲剧》中你欣赏的景物描写,小组交流,进一步品味它的作用。
3、模仿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抓住自己生活周围景物的特点,写一个片段,力图体现人物的情感。
三、作业 布置
教学目标 :
1、速读全文,能把握感人的细节与人物。
2、选取典型人物(中途退出的人物王连满),进行比较阅读,感受探险活动中蕴涵的可贵精神。
教学步骤 :
导入 :横亘我国和尼泊尔境内的珠穆朗玛峰,一直成为众多探险活动家征服的目标。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登顶成功,打破了珠峰不可征服的神话。让我们随着冲顶队员一起来体验那伟大的时刻。
一、整体阅读感知
快速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注意感人的情节和感人的人物,完成:
1、文章所写的登顶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请你划分并归纳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2、三名队员最后能够登顶成功,从文章看来,你觉得靠的是什么?(明确:靠的是顽强坚韧的意志,为国勇于拼搏献身的精神,舍己为集体的团结协作精神)
3、王连满对于三名队员成功登顶,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明确:用人梯的方法帮助队员登上第二台阶;为保集体登顶成功,主动放弃登顶;宁可牺牲也要留下氧气给下撤的队友。王连满为全队成功登顶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比较阅读,揣摩人物
《伟大的悲剧》一文中的奥茨同本文的王连满一样,因故不能同队友一起继续行进。请找出二文中写二人的部分,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个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人物,讨论,交流:
1、两人终止同队友的行进,是出于个人目的吗?(教师提示:原因分析——是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允许继续行进,不是因为个人的荣辱的原因,是为了整个集体的存亡和荣誉考虑而作出的决定。)
2、作出终止前进的决定时,两人的想法是一样的吗?(教师提示:总的是一样的,即不拖累和影响整个集体的行动,主动牺牲自己。不一样的具体的想法,可大胆揣测,合符情理即可。)
3、奥茨留给队友最后的话是“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王连满留给队友的是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艰难写成的77个字的遗书,请仔细默读体会,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教师提示:言之成理即可。)
4、你怎么看待探险活动中他们二人这种中途退出的行为?(教师提示:这不是逃避的行为,这是为实现集体的目标而勇于自我牺牲的行为,他们没有站在荣誉的光环下面,但仍然是英雄,恰恰相反,这反映了探险活动中一种极为可贵的精神——为了集体而团结协作、甘于牺牲的精神,许多探险活动的成功,正是有这样无数的幕后英雄的无私奉献,中国登山队登顶成功同样得益于此。)
三、为败者讴歌
1、在你的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失败的英雄或幕后英雄的故事?相互交流,谈一谈。
2、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现在你对这些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吗?请你结合一些事例,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字数不限。(可课外完成)
1、郭超人《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2、《50年,人类与珠峰激情碰撞:永远不言征服》等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20xx年)报道资料。
3、李钟琴《莫名其妙的“挑战”》。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篇十一
过程与方法:重点研读刘连满这个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登峰的艰难和队员们的大无畏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等精神。
难点:刘连满没有登上顶峰但文章却是重点写。
三,教学方法:赏读法合作交流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
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而在1960年,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登顶的气概。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阅读感知。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中国登山队员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登上珠峰。
四.合作探究。
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究竟靠什么克服的?
1.提示:直接描写队员们攀登艰难的句子。
如:(第5小节)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攀登,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
(第六小节)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第22小节)他们每跨越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
攀登的高度与攀登的时间关系的句子。
如:(第4小节)突击顶峰的队员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大约70米。
(第22小节)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互动3:从这写些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
我读出了。。。。。。(可以是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意志坚定等等。
互动4: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你觉得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这样的一往无前呢?
明确:是一颗爱国的心,一颗为祖国争光的心.我们可以想象当鲜艳的。
五星红旗插在顶峰时,那是多么令人自豪和骄傲的啊!
2.研讨英雄(重点)。
从以上的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刘连满同志在”渴望活着”,”有机会活着”的情况下却”放弃活着”中体现出来的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所以他更是一个英雄.
五.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让我们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六、作业设计。
课外阅读其他登山探险家的故事。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篇十二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生字词语;2、复述课文(概括能力);3、景物描写;4、详略的安排。
过程与方法:快速阅读,自主、合作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崇高的献身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复述课文、详略安排。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
2、文体:通讯,通讯是详实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文章,具有时效性。
作者简介:郭超人,湖北武穴人,高级记者,1960年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夏邦马峰的报道。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时代的回声》等。本文节选自《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3、关于珠穆琅玛峰:
•喜马拉雅山脈的主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处。“珠穆琅玛”系佛经中“神女”的译音。珠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有巨大的冰川,最长达26公里。中国登山队两次从北坡攀登顶峰(1960年5月25日和1975年5月27日)。
4、写作背景:
•1960年5月25日,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二、整体把握:
〈一〉生字词语检查、学习。
〈二〉速读课文,概括出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经过的几个阶段。
1、登山队出发。
(9—13)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満留下,其他三人以最快速度奔向顶峰。
14—15 )刘连満冒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感人的短信。
(16—21)三队员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22—23)完成由北路登顶的壮举。
3、复述课文(概括能力)。
〈三〉登珠峰的英雄遇到哪些困难?靠什么来战胜?
遇到的困难。
1、山路陡峭2、天气严寒3、身体虚弱4、高山反应5、缺乏氧气6、黑夜登山(靠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団结合作、敢于牺牲的精神来克服)。
〈四〉、登顶成功,只是文中介绍的这四个人努力的结果吗?请说明原因。 。
•单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的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蛛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
三、写作借鉴。
一是详写了四名英雄征服“第二台阶”的过程(岩壁陡滑危险,用“人梯”翻越,黑夜中攀登的艰险及想到英国登山家的失踪);二是详写了刘连満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懂得记叙复杂的事件应:。
a.选择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b、有重点地记叙,其余情节可略或一笔带过; c、重点记叙部分则应加以生动的描写,还可以加入议论抒情。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四、 小结:
2、作者采用详略得当方法处理材料和选取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五、体会和反思(作业):
从课文的感人情节中,看到我国登山队员哪些优秀品质?结合斯科特等人的壮举,谈谈你的体会。(团结协作、个人的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毅力等)。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篇十三
1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的描写景物。
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1、提高复述课文的能力,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2、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设备。20xx年5月中国登山队再测珠峰的新闻报纸。磁带《青藏高原》,以及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
课前检查
1、(投影)注音
峰巅 砭骨 崔巍 滞留 窒息 匍匐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讲授新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出示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
师:俗话说的好:“无限风光在险峰”,而名属地球之巅的珠穆朗玛峰以其海拔高、景色奇而被登山探险者们誉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山上的公园”。
请同学们谈谈20xx年5月中国登山队重测珠峰的经过。
师:50年来,有许多人登上了雄伟的珠峰,也有许多人失败了,甚至永远长眠在了那里。但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自我的挑战。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记录。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走那条艰苦卓绝的登山之路。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
(1)5月24日9时30分,登山队员出发。
(2)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人冲顶。
(4)刘连满将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写下遗言信。
(5)无氧攀登。
(6)登顶成功。
三、复述课文,研读赏析
教师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
1、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
体力衰竭,寒冷、黑夜、缺氧(标出课文中的提示语)
2、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和大无畏的精神。
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和刘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这两件事。
3、找出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细节,读一读,然后加以有感情地复述。复述时注意登山队员遇到的困难和他们为克服困难作出的努力。
4、四人一组互相交流,然后推举一人进行全班交流、评价。要求学生注意叙事的详略。可以复述一个,也可以是几个。
5、从刚才大家复述的这些感人的细节中,你感受到了登山队员身上哪些优秀的品质?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四人为一组,找出文中自己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品一品,谈一谈。然后全班交流。
2、讨论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3、模仿文中景物描写手法,写一段夜晚小景。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们更加明确了完美的人生常伴澎湃的急流,绝美的风景常在奇险的山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胜境,才向世人展示了他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会走得更稳健、更远.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本节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1、本文篇幅虽较长,但按时间为线索,清晰记录了中国登山队首次登峰的经过。因此通过本文让学生的复述课文,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2、故事发生的时间已较远,导入课文时让学生查找20xx年中国重测珠峰高度,这样将时间距离拉进了。图片与音乐的运用,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本文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语言的学习就需要日常的积累,因此学习并模仿景物描写是本文学习重点之一。
4、此外,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在分析课文时要贯穿其中,对学生的品德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篇十四
2.叙事要注意详略,选材要有典型性。
3.掌握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4.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本文四个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细细体会、学习。故设置第四个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高复述课文的能力,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难点: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设备。2003年5月中国纪念登上珠峰50周年活动的新闻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走那条艰苦卓绝的登山之路。
(生动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创设了一种美好的学习情境;而新闻报纸的出示,使学生感受到了新鲜,拉近了学习的距离,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语文学习应该关注生活。)。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
明确:(1)5月24日9时30分,登山队员出发。
(2)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人冲顶。
(4)刘连满将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写下遗言信。
(5)无氧攀登。
(6)登顶成功。
3.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比较详细?哪个人物是作者着重描述的?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懂得记叙复杂事件应该选择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
三、细读课文,复述细节。
1.找出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细节,读一读,然后加以有感情地复述。复述时注。
意登山队员遇到的困难和他们为克服困难作出的努力。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叙事的详略和如何选择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同时让学生加以评价,是使学生明白学习是要互相协作,共同进步的。)。
四、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人物思想感情,感受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行情感体验。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积累语言,学习景物描写。
2.讨论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景物描写应该抓住景物特点,为表现事件和人物服务。
3.模仿文中景物描写手法,写一段夜晚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