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昆仑殇读后感300字(四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昆仑殇读后感300字篇一
也许引用狄更斯的双城记便足以回答“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昧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时期,那是黑暗的时期.„„”那样的时代似乎更像是现在这个时代,复杂无比。
时间上溯到5000年前,那时虽然任就是洪荒时代,一切的文明任就处于萌芽。而一切任就是原本的面貌。随着时间的渐渐推移,临海而渔,欲林而猎的渔猎文明被农耕文明所取代。人么不必再去为生活东奔西走,只需守着一方土一片天便可安然一生。人与土地依然其乐融融。
在一季又一季的谷物收割后,一年又一年春夏秋冬的交替后,一代又一代的人生老病死后。渐渐地一生困守在一方土的人们不再满足,开始去探寻世界的奥秘。于是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等航海家开始探寻世界、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开始寻找宇宙的奥秘。终于在爱因斯坦,瓦特,法拉第等一系列科学家的发明开始改变世界。工业时代开始取代农业时代。
终于自人类诞生以来的原配的世界开始渐渐远离。
霓虹灯取代了萤火虫,消灭了黑夜;噪音取代了夏夜的唧唧虫鸣,剥夺了耳根清净的权利’高楼林立的城市取代了荒野,遮住了地平线„„谁还记得从前的世界?谁还记得生活本来的样子。对着越走越远逐渐消失的那个原配的世界除了说声再见,我们还能做点什么?
人们不再夜不闭户,也不会路不拾遗。彼此之间不再是相信,而是猜疑。乃至于帮助都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变成成功的踏脚石。谁还会觉得为松板的晶亮,幽林里的气息,昆虫引人自省的鸣叫而觉得神圣?谁还会看见城市就头痛?谁还会听见春天树叶绽开的声音?谁又会觉得河川是我们的兄弟?谁还会把野兽视为手足?难道这种远离自然的存在方式算是生活?
那么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的时代?我觉得凡是好的东西都应该免费或者傻瓜也能活得好好的。
最后借海明威的话结束这篇不知从何谈起的读后感吧——“这世界很美好,值得我们去奋斗”
(字数823)
昆仑殇读后感300字篇二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读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典之殇》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典之殇》读后感1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与记忆中,自然少不了书的存在,书不仅传授我们知识,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
在我印象中还真没有几本书会被我反反复复的阅读、品味、感叹,唯有一本《古典之殇》。几年前偶尔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我被书上那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幽蓝色的神秘所吸引,于是买下了这本书。
初读,大概因为那时思想还未成熟,初步的体验只是这本书不同一般,阅读中,感觉似乎是在拉家常,可当时我却认为这本书没有多少“营养价值”,对我的写作不会有多大帮助,自然地它就被放在书柜的一个角落,静静地等待着我的再次发现。
再次发现它,是几个月后一个无聊的节假日,我又打开它阅读起来,渐渐地我了解了原来的大自然与现在的大自然,了解了真实与本质,也看清了一些社会现象。看到这些文字,心里产生了一些共鸣,产生了那种不能言传的特殊感受。但这种感觉太缥缈,太朦胧。往后的日子里,我开始听起新闻,观察起生活,注意到周围人身边事,渐渐地对一些社会现象有了自己的看法。
我开始渐渐明白这本书的价值。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是“纪念原配的世界”,意思是为了表达与原配世界的离别之意。在作者眼中,原配世界是一个天光明澈、风物灿烂的世界,我们今天正在告别这样一个世界,正在用自己过度膨胀的欲望,抛弃延续数千年之久的传统与习俗。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原始大自然的美,让我理解了作者回忆往事时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我们产生的共鸣越来越多了。作者揭示了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一些不道德的行风。他把最现实的生活,彻底展示在我们眼前,使我学会了道德、责任的坚守,学会了诚实、善良地对待他人,懂得了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于是,我一口气读完整本书,那种正义、善良的品质已深深感动了我。那种百分之一百的实话的文章,虽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却用真实诉说着永恒。
这本书唤醒了沉睡的自然美景,这本书洗涤着我心灵的污垢,它告诉我许多道理,这些道理将伴我一生,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改变自己。与高尚的人谈话你也会变得高尚,读好书就如同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他会改变你的一生。
《古典之殇》读后感2初见它,我原以为它很普通,与普通的书一般。充满了心灵鸡汤,让我觉得索然无味。
打开书,迎面扑来流质的光芒将我淹没,扉页上写着“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让我有些莫名的感伤,是什么呢?
书是神奇的,当你打开它的时候,你会明白,它是一位孤独的旅行者,在荒芜的土地上寻找着它的同伴。
读起它的第一句话,手再也不舍得将他放下。
它是一位引路者,带领着我进入一个缠绵而又动人的世界。
时间原来会流逝,来到书中,来到主人公所在的地方,让我领略古典消逝的殇痛。
城市的喧嚣,自由的舞者,奔跑的幼童,看着这个纯洁又肮脏的世界呐喊彷徨,古典的温暖在消逝,现代的冰冷在冻结这个世界。
王开岭先生用他的文字让我们体验属于古典之殇的独特伤痛,殇字吐出口,缠绵在嘴中,就像茶的清香在嘴里,久久不散。
读出它你会惊喜的发现,它很美,如一位有着愁丝的美丽女子,看着它,心里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时代在麻木的前进,属于古典的`美丽在流逝,属于我们的温暖在消逝。属于我们的情感在悲鸣。
时代的发展,城市的崛起,有趣的农村被高楼大厦截断,炽热的情感被掩埋在冰冷的外壳下,童年回忆被埋葬在高楼之下。
纯粹的美好不再完美,属于你的殇痛在出现,一点一点的扩大,一点一点的在侵蚀曾经的美好。
纯粹的美在流逝,古典的殇痛,不可忽视。
回忆曾经的痛苦,才会明白最初的美好,明白最初的美好,才能领略,最初的是世界。
人总会不端的安慰自己,麻木自己。
麻木自己的情感,忘记自己身上最初的美好,忘记自己最初的样子。
有人常说,经常回头看看自己,你会发现,你早已不是那个赤条条的样子,身上带无数的包袱,将你自己显得臃肿不堪。
低头看不见你自己的脚尖,抬头费力的看向天空,浑浊的眼睛想要看清世界的样子,却也怎么都看不清。
古典之殇,殇在心中,千言万语,却无话可说。
《古典之殇》读后感3接触到这本书,还是有次坐我们周校长的车,闲聊中,他说自己都会随身携带一本书,包里放着的刚好就是这本《古典之殇》,顺便就向我推荐了这本,说挺不错的。回头我也立马买了一本,但是拿到书一看,其实我是很排斥的,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感觉会很难读懂,也就随手扔一边了。再次拾起这本书,是在怀孕期间,想着打发时间用的,没想到越看越入迷,很多字不认识,边查字典边标记,倒是认识了很多生字。
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是一部唤醒记忆、修复现代感官和心灵美学的书;这是一部追溯古典、保卫生活、怀念人类童年的书”看到这段文字,就不禁让人想读下去。读了第一辑《再见,原配的世界》,才知道原来很多东西都在悄然地消逝,而我们却不自知,这真的让人细思极恐。小时候还会看到的萤火虫、蟋蟀如今已很难寻觅到它们的踪影;飞速发展的城市占据了一条条河流;夜晚的霓虹灯使昼夜的边界模糊了,夜变得浅薄,没了厚度和深意;自来水的开通使井荒废了,被铲了,被填了;“无数的新桥轰鸣降生,钢筋水泥,旱地拔葱,和水完全没有瓜葛了”……
突然记起小时候,自己也曾和小伙伴在小石子路上蹦蹦跳跳地疯跑,在小河边摘下一串串狗尾巴草,并做成戒指戴在手上,蹲在墙角甩弄石缝间的小虫子,一帮人爬树上偷摘无花果吃,跑去田间烤番薯吃的美好时光。原来我也曾离自然这么近,或者说,离原配的世界那么近,然而这些都不存在了,在我们不知道的时候已经流逝了,而且已无迹可寻。这让我害怕,害怕找不到以前的自己,害怕那些美好的事物会被时光淹没掉,怕自己也会随波逐流。
但是这又能怪谁呢?这是时代的发展必然。时代变得复杂,变得危险,“现代人过早地进入了心灵的黄昏”,这是“古典之殇”,其实也是我们人类之殇。但是我很庆幸读到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过去的美,唤醒了我的童年记忆。
跟随《古典之殇》,向原配致敬。
《古典之殇》读后感4“谁还记得从前的世界?谁还记得生活本来的样子?”合上书本,王开岭的质问仍在脑海里回响。抬头,是这城市有些污浊的夜空,与偶有的,透过厚厚遮蔽下零落的星光。是啊,从前那个清澈澄净的世界,到哪去了呢?
不知何时,我们的世界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变化着,盖起的高楼,四通八达的道路,高起的烟囱。一切都以飞一般的速度发展着,前进着。不可否认,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新建的高楼让住宅更为稳固安全,连通的道路让出行更为便捷顺心,高科技的发展让生活更为舒适惬意。可是,为什么现在的我们,都被困在了这钢筋水泥构成的匣子中?充斥生活里的是各式各样的新式电子产品,高科技玩具。自然,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不提山间的流萤,草丛中蹦跳着的蚂蚱,天上飞舞的纸鸢,夜晚静谧中风儿突然吹起的悦耳的虫鸣。只道那些悠长的溪流,青苔漉染的小桥,遍地的野草野花,都已难觅踪迹。生活中那些自然之韵真的只能消失殆尽了吗?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前行得太快,以至于那些生活中的美好渐行渐远,只能用来缅怀。当山间若隐若现的点点流萤无迹可寻,当夜晚的静谧被浮躁的声音打碎,当曾经的繁星点点化为现在的霓虹灯浓重的商业气息,当当年踏雪寻梅,煮酒对歌,变为现在的奢靡攀比,欲望涌动。我们将何处寻找当初的生活。
为什么不慢下来呢?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呢?为什么一定要固执于创造一个又一个相似的高楼林立的城市而不寻找当年的大漠孤烟圆月,小桥流水人家?缺失了的是对自然的景仰,丢弃了的是慢的生活节拍,沾染上了浓重的商业气息,多了的是市井纷纷的闲言碎语。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王开岭如是说。在工业化,城市化这条路上疾行的我们,是否也该看看,当初梦想被丢到了何处。当初的信仰又在何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我们能做些什么,不止是暗自神伤,【《古典之殇》读后感】相关文章:
1.古典之殇阅读答案
2.古典之殇的阅读答案
3.古典之殇读书笔记
4.理想之殇作文
5.生命之殇作文
6.《古典之殇》读书心得体会
7.殇夏之祭读后感
8.心殇之累美文
9.晋之殇,晋之商
昆仑殇读后感300字篇三
草木青青,远来友人,山花绽笑,明月开怀;
春光过眼,只是一瞬,你我情谊,可传万载;
白云悠悠,只是须臾,你我情谊,千秋如恒;
草木青青,远来佳宾,心如金玉,振振有声;
佳人绽笑,少年开怀,友人是谁,说与你听,西方巍巍,大哉昆仑!
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总算看完了凤歌的这卷《昆仑》。期间哭过,笑过,悲过,怨过,在享受一份文化大餐的同时不禁发觉自己什么时候也变得这么多愁善感了~《昆仑》一卷,引我无限思考,虽知自己口拙,难言其中十分之一,但还是想写篇读后感,表示对自己为《昆仑》奋斗一个多月的缅怀…
《昆仑》是后金庸时代的一部武侠小说,但也难免沾有金庸笔下的那些经典剧情和任务的模版。像书中的公羊羽、贺佗罗、萧千绝、九如,这四大高手的设定很类似于“东邪西毒,南帝北丐”(释天风作为高手出现是到很后面的事了,所以我说昆仑也是四大高手,释天风很像老顽童);在最后才被萧千绝收为正式弟子的那几个傻兄弟,很类似于桃谷六仙;梁萧与郭靖两人都曾在蒙古军中中担任很高的职位,后又都反出蒙古;梁萧和杨过一样,小时候性子顽劣,历经艰险后成为武艺高强的大侠,在情场上却似张无忌般优柔寡断,至于说柳莺莺和花晓霜,就好比赵敏和周芷若,温青青和阿九,霍青桐和香香公主……
当然,不是只有这些。
昆仑也有很多推陈出新的地方。尤其是算学一块,不知道会不会是后无来者,但端地是前无古人!男主角梁萧就是个算学大家。通过他的种种经历,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祖冲之,杨辉等先人的智慧光芒,让我们体会中国古代数学中蕴涵了丰富的算法思想;让我们感受到我国古代数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书中的天机十算多来源于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对于那些在忙碌的学习中偷空看这部小说的同学们,希望你们不要纠结于其中的爱恨情仇,而能从中激发出一点学习数学的兴趣,若真能如此,善莫大焉~
好了,扯了那么多,也该提提书中的主人公们了…
阿雪是我最喜欢的女主角,她是一个完美的人,现实社会中你能看见这么纯洁的人的吗?!如果有,我一定娶她为妻!!她的心是透明的;她的灵魂是善良的;她的爱是刻骨铭心的。她有崇高的理想,她有一般女孩子的爱恋,她是痛苦而又快乐的。她是理想的女神。她的纯白的裙子;她的甜甜的微笑;她的淡淡的心思;她的执着的追求;她的晶莹的泪珠;最后她飞蛾扑火似的选择,身葬钱塘江的悲哀…她的所有的所有,都久久激荡在我的心田,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世上真的有这么一个女孩吗?书中的阿雪,让我想起了电视剧《神话》中的素素,不同剧情里的相同戏份,让我们在悲痛哀伤之余只能感叹“她们只配出现在神话中…”
梁萧就不用我多说了,科学主义构成梁萧武功和人生的智慧动力,他最大程度地得益于其数学造诣,融合东、西方两大数学传统的智慧。金庸的智慧动力主要是哲学,陈家洛的庖丁解牛掌和令狐冲的独孤九剑都是如此。哲学是人文之母,数学是科学之母,科学技术的先进生产力性质在凤歌这里得到高度重视,体现了科学主义对武侠文体的动力作用。凤歌和我谈过“职业小说”概念,赋予主人公特殊才能,让主人公成为专才,他举了大卫。科波菲尔香水嗅觉天赋和约翰。克利斯朵夫音乐天赋的例子,特殊的科学才能赋予作品以现代性。近50年来,西方出现了一批专业性很强的小说类型,如律师小说、警察程序小说、高科技小说等,在其中,科学主义已经成为创作的第一动力。这是值得我们将其与中国传统武侠相结合而开创大陆新武侠崭新局面的。理想主义代表了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人类对自身终极性价值的追寻,最终会体现为永恒的乌托邦性和彼岸性认识,而这在现实中都是永不能达到的,我们只能最大限度地去接近它。而梁萧发现,他爱的每一个女子、他每一次的辉煌功业,都终是不幸,他总是摇摆着。有人把这当作是梁萧的一个不足我以为,他的摇摆正是他先觉者意义的体现,是一种坚韧,是他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寻,他不断地在反思、否定、超越和提升自己。他越来越孤独,这是每个先觉者都必有的痛苦。梁萧的复杂民族成分,他在痛苦思索中的两难和摇摆,使他集中了金庸小说中郭靖、张无忌、萧峰共有的光辉,梁萧因此是一个站在前辈武侠巨人肩上的新的巨人,闪现着崇高的理想主义的光芒。和平主义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此段引用专家看法)再说有着绝世容颜的柳莺莺柳女侠。一开始,基本上就认定她和梁萧是一对了。但是,她预置晓霜于死地的心眼未免太小了。这醋意发的未免太狠毒了!所幸,莺莺也没有那么不堪…当二女以为梁萧已死的时候,莺莺充分展示了她坚强机智的一面,也明白了梁萧对晓霜的情意,不再吃醋。此时的莺莺,是女中豪杰。难怪将来能成为天山十二禽的首领!对她的敢爱敢恨,拿得起放得下我是由衷的佩服~!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当莺莺和梁萧在天山相会,自然是有缘,可惜终究无份。在湖边,梁萧睁眼却看到莺莺拿刀架在他脖子上,只得依言闭眼。却分明感到莺莺是在用刀帮他刮去流浪多日后积蓄的胡子。耳畔,是伊人轻嗔薄怒的骂语:“邋遢鬼,这把胡子能当扫帚使啦,无怪那些小丫头也敢来嘲笑你!还有这身衣服,臭死人了,这次被我瞧见,你若不洗个澡儿,换件干净衣衫,休想离开。”只道是刁蛮任性的怨怒威胁,分明是情到深处的侠骨柔情…… 在她身上我可以看到阿雪的影子。同样的单纯可爱,同样的纠缠于痛苦的爱于不爱中,只是她最终红颜薄命,命丧于钱塘江畔,化为滴滴江水,永远留在同了读者心中。柳莺莺的命运相对还是好的。她放弃了于晓霜的竞争,退隐于天山脚下,永远的单身…但是在后传《沧海》中,梁萧的孙子,叫梁思禽,显然是其思念莺莺的表现,人在沧海,心老天山。唉,卿本佳人,奈何有缘无份…
至于花晓霜,我想了想却发现真的没什么好的评价,总觉得这个人…不真实~还望哪位书友有时间帮小子填补一下其中的空白。
当然,昆仑之中还有很多角色人员,比如看到就想摇头的花生,死的太突然了点的梁爸爸,鄙夷了几乎一本书到最后才敬佩起来的花清渊,觉得可怜的云姝,明归等。
从昆仑里不难读出其中的佛理。世界真的复杂之极。其实我们不用过多的追究结局。世事便是如此,你要看时,众生百态,光怪陆离,引人哭,引人笑,你不要看时,哪有什么芸芸众生,哪有什么大千世界,不过是荡荡虚空而已,或许,连虚空也没有的。喜似悲来悲还喜,流着眼泪笑嘻嘻,菩提树下呆和尚,雨过山青搓老泥。小小感悟,就此罢笔……
【最后希望书友们能抽空看一下这部小说,说实话,值!】
昆仑殇读后感300字篇四
《昆仑殇》读后感
《昆仑殇》一群普通的军人,用生命与感情写就了一段回响在世界最伟岸山脉上的凯歌。作者之所以用“殇”这个字,不是为了夸张深重的面对死亡的悲痛,也不仅仅是为了弘扬军人的光辉,我想或者毕淑敏有着最单纯的表达,这只是一群人的祭歌,但是这群人,却让整个昆仑背负了难以排遣的沉重。一群普通的军人,用生命与感情写就了一段回响在世界最伟岸山脉上的凯歌。作者之所以用“殇”这个字,不是为了夸张深重的面对死亡的悲痛,也不仅仅是为了弘扬军人的光辉,我想或者毕淑敏有着最单纯的表达,这只是一群人的祭歌,但是这群人,却让整个昆仑背负了难以排遣的沉重。
在拉练的一路上,太多的军人有着想说却说不出的话,他们已经没有机会诉说。有太多的军人失去了本可以成为亲人的战友,他们已经没有机会表达。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行军队伍如一条巨龙盘卧在昆仑的脊梁,但是谁都知道,他们又是那样的脆弱,因为在自然的面前没有谁能称的上是坚强。
人是如此,感情亦是如此。爱情,亲情,它们都被埋在了昆仑的冰封白雪之下,铸就了永远却不久远的殇。
一号决绝,刚毅,义无反顾,大意凛然的军人气概,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生命的挑战和敬畏。书里很多细节,让自己不由的摸着胸口,深深的吸一口气,似乎正在拉练的,正在经历千百般磨砺的人就是自己。“向上是生,向下是死;头上是生,脚下是死。每一下举手投足,每一次吞吐呼吸,无不经历生死循环…”这不仅仅是翻山拉练,而是
一种将死亡置之度外的,向生命顶峰、灵魂深处的攀登和超越。“胜利,惟有胜利,惟有辉煌的胜利,才能像正午使人不敢正视的阳光一样,将牺牲压榨得匍匐在脚底,使人不会去注意它。”面对那一串串黑色的数字时,一号的心也在狠狠的流血,但是一切没有退路,他始终捍卫的军人的精神。除了一号,还有参谋,魁梧憨厚的炊事员…一个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在昆仑山的怀抱里永垂不朽,一座座刚毅决绝无悔无怨的精神丰碑将在这里万古矗立!号手李铁为了在零下四十度的恶劣天气中吹响振奋人心的冲锋号,耗尽了最后一丝真气;战士金喜蹦为阻挡甘蜜蜜即将被飓风卷入悬崖的身体,跌进了万丈深渊;年轻貌美的女兵肖玉莲毫无征兆的倒下后,再也没能爬起来,永远长眠在荒凉的无人区;烈士后代郑伟强坐在一号不让检修的中,中途坠落山涧,车毁人亡······ 他,真正的“一号”,在冰天雪地里,用血用生命把号角从队伍最开始的地方吹到队伍最末端,为“一号”找回了战士们丢盔弃甲的“斗志”。我很敬佩中国军人坚忍不拔的意志,还惊讶于决策别人生命的人的无知无情决断。一直喜欢文中郑伟良的话:“战争的物质性是异常直接的。吃苦不是目的,只是达到胜利的手段。”“单纯追求苦难而忽略军人生命的价值,正是对传统的背叛。”作为现代的中国军人就应该像郑伟良这样有丰富的学识,聪明的头脑。也许很多人欣赏“一号”的严格,但我不得不为他的无知而惋惜,无论何时何地,生命高于一切。《昆仑殇》是毕淑敏的处女作,主要讲述了昆仑防区部队进行军事拉练过程中发生的事。这项军事拉练是严格和残酷的,有许多士兵被高原严寒的气候冻伤冻残,有的甚至失去了年轻宝贵的生命。小说主人公一直没有被写出名字,而是用“一号”来代替。这个“一号”代表了一种最高的威严。“一个除了零以外最小的数字,又是一切天文数字的开始。谁能逾越过‘一’呢!”一号在小说中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心里备受煎熬。一方面他痛惜那些在拉练中牺牲的战士,感到悲痛,不断地谴责自己,因为是他要在海拔五千公尺的高原上拉练,是他要进入无人区。可以说战士们的牺牲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的个人决断。另一方面他是一名军人,作为昆仑防区最高军事指挥官,他必须重视使命,他必须为国家和人民训练出一支高素质,能吃苦的边疆守卫军。小说结尾一号要被调离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地方??昆仑,离开埋在这儿的战友和士兵们,但他的心永远地留在了这一片土地上,因为他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他,作为参谋,从一开始就嗅出了“命令”的“无理”。但作为军人,“服从”是他必须具备的素质。一个一个可亲可爱的战友活生生地在他身旁倒下,他无法沉默了,选择了“反抗”。当然不是公然的反抗,他只是“勇敢”地站到了一号的面前,私下底表示自己的对这道命令的否定,请求班师回巢,不要继续去挑战将会吞噬更多生命的“无人区”。然而,在军营里,是不容许出现哪怕一点点不同意见的。所以,一号只有置他于死地——用一辆“亡命之车”派他把报告送给留守官员。报告当然没送到,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经死了,再没有第二个人站起来质疑和反抗“一号”了。
他,一个魁梧憨厚的炊事员,是个孤儿,但有美丽的未婚妻“妞妞”在家里等着他。他是多么的热爱生命与生活啊,为了给老婆和丈
母娘寄上足够的钱花,他从牙缝里省下了糖果和罐头。他是充满希望地和他的长官“一号”踏上这条亡命之途的。因为他希望通过这次“亡命之旅”来立战功,抹平他曾经不小心犯下的污点。好风风光光的“衣锦还乡”。
她,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不应该这么美丽的。她不应该呆在军营的。因为她的美丽,让整个军营无法平静,所以,他的美丽是他今生最大的错误。军营中不需要美丽,不需要任何引起“**”东西。她也希望通过这次难得的“立功”机会,让众人忘却她惹事的美丽,认识到她的先进与善良。
爱情,亲情,它们都被埋在了昆仑的冰封白雪之下,铸就了永远却不久远的殇。文章想要唤起的是人们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关注,更多的也是对于生命的关注,如果亲情不再,责任不再,那么,生命的尊严也就不再。或者,这也是血缘所不能解释的存在吧。其实,我们的人生也或多或少会遇到坎坎坷坷。看完这篇文章,沉重的不是见证生命的陨落,只是为那总也不能说明的,久久不能排遣的情感纠结不清,念念不忘。想到以后人生中将遇到的各种艰难困苦,要想征服它们,也唯有向《昆仑殇》中的一号,参谋,炊事员等等学习它们的不屈的精神,才会是无憾的人生!!人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我发现,不断地向自己求证:我的体格到底有多强壮?我的意志到底有多顽强?我的头脑到底有多智慧?我的生活到底有多少可能性?……即所谓挑战和超越自己的极限。
然而,人,永远无法预知自己的极限在哪里,甚至终其一生,也鲜有人能证明。
信念的力量无穷大,为了荣誉、为了尊严、为了理想……人可以完全忽视自己的肉体和物质生命,抑制求生和安逸的本能,毅然决然地选择炼狱,以肉身真切的体验回答自己:我是否可以。
雁过无声,无数的人登场又谢去,在世间走过一遭,不留任何痕迹。论其一生,除了生命的终止有确定的端点和界线,生命的宽度在大多数人之间并无差异,徘徊在均线上下,不逾矩。同科学研究一样,生命的过程终究只能以一次终极的失败证伪,而永远无法证实。每一个小小的“胜仗”,只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你还有更多的可能。螺旋的生命之圈越划越大……